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2024-10-01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通用12篇)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1

一、孔子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 在国内外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广泛深远的影响[1]。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集结。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 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 是对儒家传统教育科学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能领悟到孔子智慧的价值, 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 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深刻意义。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世衰道微, 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被打乱。孔子在极大的忧虑中深思着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 提出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 强调只有拯救民心, 才能拯救国家, 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 不断完善自我, 以达“仁”的境界。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求仁”, 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主张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的意义, 端正人生的态度, 成就伟大的人格[2]。

孔子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孔子还提出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主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 他并不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 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 从正反两面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 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得出合理的答案。他注重的是切磋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子贡请教孔子说:“《诗经》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 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通过互相启发来增进学识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 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 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见, 孔子就批评说:“回也, 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 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对于施教对象,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 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 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主张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重视诱导式启发教育, 强调“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即不到苦苦思索而不解时, 不去启发, 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 不去开导, 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 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 正是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孔子的教育观体现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教育思想, 体现着对个体的关注与尊重, 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 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启迪价值和意义, 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学思路的开拓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启示作用。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 以人为本, 突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用。

如今, 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 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及审美素质的有机统一, 而这些素质中, “德”是第一位的, 这与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德”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孔子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德是为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 但是他所提倡的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 在今天看来, 无疑值得借鉴。当前,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当强调:一是社会价值标准, 即合作、正直、和蔼、尊重人类尊严等;二是个人价值标准, 即诚实、守纪、宽容、上进等;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 即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等;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 即实事求是、辨别真伪、慎于判断、追求真理等。在教育管理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

人才, 是世间诸多资源中最宝贵的第一资源, 它事关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社会进步、人心向背。孔子认为人才对社会的兴衰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人才兴盛就会大治, 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取决于国君, 而取决于人才。因此, 孔子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和发掘人才, 在说到尧用贤臣五人, 实现了天下大治;武王有能臣十个, 创下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时, 孔子感慨道:“才难, 不其然乎?”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呢?孔子的人才标准根据社会需要而定,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十全十美的人才?孔子说智慧像臧武仲, 清心寡欲像孟公绰, 勇敢像卞庄子, 多才多艺像冉求, 再用礼乐来成就文采, 就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孔子又说现在十全十美的人才哪里一定要这样, 看见利益便想起该不该得, 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 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 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这两个十全十美的人才标准, 前一个是理想化的, 后一个是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 这正体现出孔子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并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孔子主张“非才不用, 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出身贵贱都要任用。孔子把人才分为一般性人才、贤才、十全十美的人才、圣人四种类型。将人才分类, 是因为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 而不是需要单一的人才。只有培养了各种类型的人才, 才能为社会所用, 社会才能发展。孔子对于人才的态度是:善用人, 他赞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与人合作共事的君子, 肯定善改错“我非生而知之者”的做法, 认为人才不培养就没有发展, 人才不使用就没有价值。

3. 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孔丘认为, 学习固然重要, 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他在阐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意思是, 只记诵一些死的知识, 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 就茫然无所得;相反, 只凭主观思索, 而不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 也要陷入空想的危险。他还进一步指出, 学与思虽然是不可分割的, 但学是思的基础, 思不能离开学, 学不能离行, 学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讨论, 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 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搭建实践平台, 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适应社会的合格建设人才。

4. 注意内省和改过。

孔子提倡内省、自讼和自觉改正错误。例如, 他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又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就是自觉地检查省察自己对人、对朋友是否忠实、守信。今天高校里的莘莘学子, 多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超强, 凡事“我”字当头, 较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何, 更是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要从严省察自己, 吸取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犯错误。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对人性、人生本质的深切认识和体验, 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伟大人格的向往, 其自身的历炼总结, 使其教育思想人格理想能够引发历代学者深切的共鸣, 其政治理想与教育思想施之于社会改造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3]。当然, 孔子教育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糟粕。例如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观念, 轻视劳动人民、歧视女性等的思想, 都已被现代文明所摒弃。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努力探索提高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新方法、新思路。

摘要:孔子教育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才观”内涵, 以“成人成才”为目标, 主张面向全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 引导学生完善自我, 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借鉴孔子教育理念, 吸取传统教育精华, 有益于启迪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 探索提高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启迪

参考文献

[1]陈汉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02) .

[2]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6.

[3]马慧珍.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2007.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2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迅速发展,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摇篮的输出地,面对着新的教学形势与教学环境的变化,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对此本文将从人文关怀视域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管理;发展

管理制度对于现代高校教育影响重大,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促使教育管理工作稳步进行,也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效率,但教育管理并不是一种强制行为,只有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文观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才能构建人文主义下的和谐校园,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这一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人文主义,其本质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因此其倡导人人平等,追求个性化的思想解放,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而这一思想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所提倡的“仁”的观点是具有相同意义的,这也无疑从某个方面肯定了人文关怀的现实价值[1]。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这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越发的意识到高校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做到以人为本,立足于实际,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的教育管理体系。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分析

1.严格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当下的大学生以九零后为主,其主要的特点就是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但是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加强对其管理和约束是有必要的,但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教育管理具有可信性[2]。对此笔者认为有两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制定切合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其应该摒弃长久以往的陈旧思想,将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条条框框连根拔除,可以与当下的教育改革要求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对学生有效的约束。其次可以依照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果无法做到按照规章办事,所有的规定也将会是一纸空文,因此当制度制定后,就应该严格遵守,使制度落实到实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制度的人文性。

2.细致教育,体现人本精神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也是教育管理者指导学生思想的基础,而为了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教育管理的人本精神,就要小事做起,细致入微的展开教育。对此高校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从过去的管理、教育、服务,转变为今天的服务、教育、管理,时刻确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打破原有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将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转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为学生办一些实事[3]。第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就是对个体机能的一种激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管理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学生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多个层面出发,才能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例如管理者可以为一些优秀骨干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家庭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就要给予其更多温暖和关怀,使其在集体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3.严中有情,融情感于教育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确不可或缺,但是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只用制度来管束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从情感入手,将情感注入到教育之中。对此管理者要明确这样的概念,严格并不是管死,只有从管理中体现出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才能将无情的制度和有情的教育相结合,使高校教育管理既具有制度化又具有人情化。其次管理者也要体会教育中的“情”并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降低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刚性的管理中,又能体现出情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只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上旬刊),(03).

[2]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2013(10).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育 管理体制 创新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相比,我国仍处于落后的水平,体现在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管理方法仍遵循传统,循规蹈矩。我国主要还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惯例,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此,落后的管理必将导致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受阻。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1.2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冗繁、办学主体单一、效率低下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繁冗,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信息的及时传递, 所以,高校教育在管理形式上的时效性问题常常为众人所诟病。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管理体系复杂,办公后勤人员过多的问题,管理方法及内容浮于形式的种种现象,如此将导致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高校教育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突破,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高。现阶段政府仍然是高校办学的主体,社会参与较少,相应竞争力不足,这种现状导致难以充分调动起高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的局面。

1.3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新老价值观进行着碰撞与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取向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随着现代網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再加上空前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学校的德育权威面临重大挑战,动摇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对大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加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此外,商业属性阻碍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体现在部分高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在设置专业科目和授课内容方面上,偏重结果,急功近利,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导致教育质量水平不升反降。同时,过分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愈发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作风,致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更好的激发,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得不到更好的提升。学生与学习工作时常发生冲突,不和谐的情况也屡有出现。

2 关于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分析

2.1 大胆创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新突破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相信“思想有多远,教育事业就能走多远”,不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就会多走弯路。高校教育要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健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要从“人管人”改进为“制度管人”,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可以借鉴优势,但绝不盲目照搬。

其次,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否则,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纰漏,与外界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唯有在管理上进行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实事求是,方能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求的(下转第19页)(上接第14页)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最后,在管理方式方面推行民主,让学生与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兼容并包,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2.2 从高校内部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是一个集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于一身的学术机构和融合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基础服务机构。鉴于当前高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职能的多样性的特点,必须将行政管理纳入规范化,借助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进行管理,这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必要提前。因此,要协调好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执行效率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不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宏观地管理和引导学院的设置及其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分配校、院、系的权与责;实现权利下放,把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完成“虚权力”到“实权力”的转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团队,使学院达到可以独立做出一级决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带来的好处是,高校运营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将逐步赋予学校的末端学术组织,这样不但可以削减冗杂的行政机构,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教育发展事业阶段上的飞跃。

2.3 促进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与高校管理的质量水平,建设和谐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的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进一步面临商业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对教育管理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敢于在“和谐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倡导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民育人,加强教职工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合作,使各个管理环节顺利运作。另一方面,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书信以及网络交流(QQ、MSN)等途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了解,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间关系,运用好这些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问题探究 篇4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势下, 高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以彰显,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 高校教育管理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但受到高校管理体制和不良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高校教育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为彻底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 就需要在深刻剖析并认真梳理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探究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策略。

(1) 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创立了科层制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现存的一种典型教育管理方式, 也是现代化组织管理的典型模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包括:照章办事, 量才用人, 严格的规则, 明确的职权, 明确的分工并划分等级等级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 无职则无权, 有职则有权等;我国高校教育的管理中所运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也体现出很多优点, 例如:理性化程度高, 照章办事, 追求效率, 学校组织分工明确等;同时, 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某些消极作用, 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如:过分要求学生和老师对领导的绝对服从, 这种现象造成教师和管理领导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冷漠;官僚主义习气和形式主义作风同样在高校中出现;部分学生和老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下降, 工作积极性僵化, 不能自由的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等。

(2) 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任何一种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 都是高校领导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资源基础之上制定的, 没有教育资源基础的支撑, 任何的管理手段都难以落实, 任何的目标都将变得遥远, 由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于教育的投入, 受国家对非重点高校和重点高校财政扶持不均衡政策的影响, 重点高校获得了更多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 而普通高校则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授课教室紧缺, 科研仪器设备紧张, 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 学生宿舍条件差等现象,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办学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完善管理体制

在高校教育必须管理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并注重高校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机制的力度, 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和专职化。首先,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根据工作人员的任用条件和标准, 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任用, 并将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任用教育管理人员的首要标准, 同时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具有事业心强、政治坚定和奉献精神等优良品质。其次, 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年龄、性别和所学知识结构方面合理搭配, 合理设置教育管理队伍的结构, 提高教育管理的实践效果。高校应根据教育管理的发展规划, 制定对教育管理者的保障机制和奖惩、激励制度, 以此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科学考核和改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2) 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管理中, 高校要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实现教育管理者工作的职业化, 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在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要准确定位工作人员的不同岗位, 并合理定位其工资、地位和待遇等。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 更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明确管理工作者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 以避免因教学任务过多, 导致管理工作质量下降, 影响工作的综合效果。

此外, 高校可以将不同年级优秀的学生收入到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队伍中, 帮助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优秀的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外, 同时又处在学生群体之中, 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活动等。因此, 学校可以设置高年级带低年级形式的辅导员职务,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助教、助学等岗位, 提高学生实践创造和工作的能力, 还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

(3) 注重教育管理实践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实际需求, 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 注重教育管理实践工作,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对学生制定适当合理的培训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拉近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促进教育管理工作者更好的实现实践工作的进行。进行实践工作前, 要对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让其掌握专业知识和工作理念, 提高工作技能,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

(4) 完善教育管理资源运行和监督机制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 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职责, 以提高学校工作效率, 节省教育管理行政的成本。将市场资源引入高等教育, 例如学校宿舍不足, 学校可引进外来投资, 将宿舍的运营权交给投资者, 一定年限后, 宿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转给学校, 在解决宿舍紧缺问题的同时, 也给学校带来了收益。此外, 还应完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监督机制的监督作用, 防止权利过于膨胀和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 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存在各种问题, 我国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祖发.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5, 06:175-177.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5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化媒体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媒体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实时性强,涵盖面广的内容影响着社会各领域[1]。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接触新鲜事物快、兴趣面广和自控力较差的敏感较差时段,因此,现代媒体对高等教育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分析了现代媒体对传统高校教学方式的挑战,总结了高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应用现代媒体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解决策略。

一、现代媒体对传统高校教学方式的挑战

1.现代媒体对高校教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手机是现代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工具,也是引领现代媒体的重要载体,手机以其小巧性、灵活性以及功能的集成化深受各层人士推崇。而正因为手机、Ipad等多样化移动端设备的存在,使得课堂上出现了“低头党”、“迟到族”以及“瞌睡派”等现象。在网络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言论:“若让学生安心上课,必收其手机,断其网络”。由此可见,现在媒体对课堂的教学管理、教学秩序以及课堂听课率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有些高校“抬头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2.现代媒体对高校“教学内容”的提出了新挑战。现代媒体信息来源广泛,实时性强,且信息量巨大,种类和内容千变万化,于此同时,娱乐新闻、负面新闻和广告等不经过滤的内容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与之相对应,课本的教学内容显得过于枯燥和单一,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医学基础等。面向精力旺盛、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形式多样的媒体形式、面面俱到的媒体内容以及更新性强的媒体内容似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天敌”。

3.现代媒体对高校课堂“教学形式”提出了新挑战。现代媒体以文字、音乐、动画、视频等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同时,QQ、MSN、微信、微博、飞信以及人人网、博客、网游等产品,以其参与性、互动性以及主体性吸引着学生。而传统的课堂多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机械地讲授枯燥、深奥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由此看来,现代媒体的可互动性和炫目的媒体效果冲击着传统课堂上“讲台”的形式。

二、优化应用现代媒体,改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

现代媒体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发展着,在现代媒体对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冲击下,高校应快速响应现代媒体的发展势头,与时俱进,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顺应其发展的趋势,建立适合于信息时代下新一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分别探讨了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优化利用现代媒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举措。

1.利用现代媒体优化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现代媒体(图片、动画、视频等)是学生无法抵制诱惑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平台和资源,优化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具体策略如:(1)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高校可改变现有的课程教授模式,利用课程讲授基本知识,利用现代媒体平台答疑、辅导,深化具体内容,如翻转课堂、微课、在线课程、微信群等。高校讲师将课程以“微课”的形式上传讲授内容,学生可合理化利用不同的平台,如手机、I-pad、电脑等观看课程内容,同时其可回放难点/疑点内容。也可与老师互动和沟通。(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多样化的学习课程内容。现在媒体中存在大量著名高校的在线课程,Moocs课程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筛选具体的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

2.引用现代媒体信息更新高校教学内容。现代媒体呈现的实时性强、覆盖面广信息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教学课程可引入现代媒体的实时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具体策略如下:(1)充分引入现代媒体实时性强的新闻、招聘或广告信息。在课堂讲授内容伊始,加入一段新闻、网站或求职广告,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和积极性。(2)帮助学生分析现代媒体信息的适宜与否。现代媒体因其多样化形式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士都可以使用,故此其信息正确与否有待分析[2-3]。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不经过滤的负面新闻,过于奢华的不实新闻以及不切实际的梦幻话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故此,帮助学生分析现代媒体的适宜性,引导其正确地利用媒体形式,合理地判断媒体内容理应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3.借鉴现代媒体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形式。现代媒体以其互动性强,成功吸引推崇“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眼球。高校教学课堂形式可借鉴现代媒体的一些形式。针对讨论性内容,可借鉴综艺“非诚勿扰”形式,老师的角色转变为评论人,引入“讨论式”,让学生针对课程的内容各抒己见;针对科普性内容,可借鉴“中国成语大赛”形式,设置抢答等竞技形式,让学生提前熟悉,记忆课程的内容;针对重要需要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提前学习在线课程、moocs或老师微课,让学生课堂讲授该部分内容。

三、总结

现代媒体不仅扩充了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扩展了高教教师的课程设计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优化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可达到如下效果:(1)引导高校学生认识和使用现代媒体。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若任其在现代媒体多样化信息的熏陶下自由发展,难免有歪曲现象。故此,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媒体,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现代媒体,正确地认识现代媒体对学习、生活带来的正能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根据“长尾理论”,高校学生在家、宿舍、地铁、公交、火车、等待这类零碎时间的总和远大于在校时间。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媒体,使学生充分利用其零碎时间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 管理 问题 优化对策

一、引言

教育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未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新型人才、高科技技术人才都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出来的社会发展支柱力量。而同时现代经济社会的变化必然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就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及时的发展问题,并进行不断地优化,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弥补高等教育管理漏洞。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守旧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不断地获得进步,但是仍然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造成这种落后现象的源头就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相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言是守旧的,就形成了教育管理理念与社会发展理念相脱节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集创新与互动的多元高效运转的社会,而现代的高等教育管理却在受原本的按部就班、传统的管理理念所引导。教育管理理念无法创新,就是造成高等教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的根本原因。

2.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效率低

从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看,是呈现出一种事倍功半的效果。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程序复杂且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分配不恰当造成高等教育管理出现管理滞后、时效性问题,很多院校的管理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现代高等教育院校中采用的都是阶梯性的程序化步骤,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太过突出领导与服从的特点,教育管理主客体太过限制,学生一直都是整个教育管理中的被动方,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积极性的开发,对部分师生关系以及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的问题阻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步伐。

3.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资源不均衡

高等教育管理资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支撑,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是在一个系统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对管理资源的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因此,没有教育资源或者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都会造成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缺乏最根本的合理物质支撑。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资源问题主要出现在院校之间财政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的不均衡问题上,很多院校由于受财政资金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无法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适应性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差距也在不断地进行扩大,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源不均衡性也逐渐加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整体教育水平。

三、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优化对策

1.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是高等教育优化发展的最基础的一步。首先,要保证整个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正确性与科学性。高等教育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时代发展的特点,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并步齐趋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摆脱制度化的传统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杜绝按部就班的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从根本上避免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背离;其次,对于高等院校本身的管理理念也要进行本质性的创新,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院校教学特色以及社会发展人才要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灵活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2.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高等教育管理不仅包含着学生信息的管理,同时还包括知识产生、传播、应用以及再创新的过程管理,即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两者同等重要。首先,避免权利的过分集中,将管理的主权较大程度的安排到与学生最接近的管理层,使得管理决策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减少管理系统中一些不必要的机构存在,提升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其次,高等院校应该全面的了解自身院校的管理环节的职责,采取激励奖惩手段提升管理人员办事效率,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借助现代互联网构建高校行政、学术管理平台,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得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凸显学生需求,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3.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首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应该重视自身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无论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是教育管理资源的投入分配上。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高校监督机制,避免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混乱以及教育管理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团体进入到高等教育发展财政物质的后备力量中;其次,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管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例如通过积极引入外界广泛的社会资源到院校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可以坚固高校发展的财政物质支撑,另一方面还能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全社会人才的培养聚集地,担负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使命责任。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制定高效严谨的管理模式,跟紧时代的步伐,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转变,进行及时的调整,弥补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在理念、体制以及资源上的漏洞,不断地优化高等教育管理,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时代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雷.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2]郭武军.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7,05:46-47.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7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基本含义是指以人为主体进行关心, 爱护人、尊重人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 它对人们个性化发展给予支持, 关心人的精神世界, 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 尊重人的思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人文关怀”与人的命运、理想有着直接关系, 代表着人的价值观。

在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中, “人文关怀”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关心, 给予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关怀, 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并采用激励手段, 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发挥教师和学生内在潜能, 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 提升他们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改革与突破, 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管理体系, 使人们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实现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二、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进行分析

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传统制度转向到人文关怀管理方法, 使在教育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 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 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 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2]。下面从民主制、坚持公平公正、设立奖励机制三个方面对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一) 民主制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 是对人才进行管理。大学生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 并且在管理监督中具有民主权。同时, 大学生拥有民主权的表现, 是高校管理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体现[3]。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 实现个人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民主制的管理。在管理过程实际操作中, 要确保尊重学生人格, 然后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精髓。此外, 高校管理相关部门的行为标准, 除了保证保密性外, 还要进行公开化, 保证其民主化的公开。

(二) 坚持公平公正

在高校管理中, 不能掺杂情感因素, 不徇私, 要以事论事, 不能出现情感用事和徇私舞弊现象。公平公正是人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管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 只有保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理念, 才能够有效做好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而且, 在利益的分配上, 更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原则, 杜绝不劳而获等现象发生。

(三) 设立奖励机制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 满足个人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 在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进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人的主体地位, 积极培养和发现人才, 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设计奖励机制时, 也要注重公平公正原则, 杜绝出现因不公平事件引起奖励机制设立失败的现象。

三、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经过严格制度的规章下才得以正常运转的, 却忽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管理教育就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下面, 我对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效管理中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 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人文化是实现细致化教育的核心基础[4]。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 积极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 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 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发展计划。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集体中来, 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 对他们的感受和一些想法给予重视。同时,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教育管理方式, 有效把握群体发展形势与结构变化,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 实现细致化教学。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从学生个体差异着手, 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

(二) 提高人文素养

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 首先应该建立具有人文关怀氛围校园环境, 其次是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建设, 最后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素养是指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并进行指引疏导。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环节都是由教师组织, 教学计划和进度也是教师实行。日常教学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 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师在做教育工作时, 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自身品质有着一定作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处时, 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力、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 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基础管理内容。

(三) 建立科学的考查系统

现代高效教育管理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创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创造精神。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并灵活应用教材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 以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解决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 利用教学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形象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考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从学生基本情况出发, 制定出合理的考查制度, 来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提升学习自主性。要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查制度,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查。在考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 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效果;其次是在考查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其问题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或者课堂复习讲解对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是将考查的结果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 分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同时达到学生对考查重视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有新的管理要求, 在人文关怀理念上, 要做到塑造学生、发展学生, 实现素质教育目的,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目前, 在社会形式影响下,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能够对创建和谐社会、适应时代发展有促进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有推动的作用。将人文关怀和管理制度融合在一起, 必须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作为重点, 并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 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 (3) .

[2]倪志梅, 唐虹.人文关怀诗域下的现代高效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 2012 (10) .

[3]黄宏伟.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挥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 .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8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效教学管理运用中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各高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许多的人思想较为传统,对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不能够较快地接受并适应,总是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相比较,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太过散漫,或者是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没有现在才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人们也一样接受教育,并且效果也较为理想,就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去接受一些较为新奇的教育方式;再如,现在的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对于新引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却也是知之甚少,不但在投入力度上有许多的不足,教学管理者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形成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1.1改变教育观念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学校还是与时俱进的,不但购置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还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并且在一些教育课堂上,也使用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进行文化课程等的教学。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虽然学校里设有相关的机器设备,但是许多的高校仍旧是把它作为一种跟进时代的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在许多可以用计算机代替的事情或者是相关职位的工作可以使用计算机来操作的,不少的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这就造成了学校财力物力及人力上的资源浪费,使得高校存在着不少的繁冗工作,为高校的教育发展带去了一定的阻碍。这样相似的现象在不少的高校均有存在,这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现象就是,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不小的束缚力,虽然在形式上,相关的教育相关人员已经跟紧步伐,但是在实际的相关应用中,人们仍然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有利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影响力,必须要改变人们原有的思想和旧有教学管理理念,要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管理活动的价值,并且要不断提升它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

1.2积极开展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多数高校采取了完全学分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采用,不但为同学们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也使得教学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的信息化与批量化,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更加的清晰明了,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信息量过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管理手段来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教学管理空间多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及平台,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从教务到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计算机网络作为连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媒介,它不但是人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作为一种反馈学校教育结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平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高校教学管理服务。针对高校中,大多数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于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多让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一些有关的技术研讨会,或者是进行公费培训,更甚者是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技术人才来增强本校的技术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测评活动,对相关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及总结,在发现问题中获得进步。

2总结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9

一选题背景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简称“高教30条”) 明确指出,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1]。而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教学工作能否被科学、规范、高效地组织起来, 教学过程如果管理得不好, 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教学管理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其实质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 以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管理行为, 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的目标。如何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管理层次, 提高管理效益, 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一直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也尝试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二现阶段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况

在21世纪的前几年全国掀起了院校合并和招生规模扩大的浪潮,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质量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发展,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是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教学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的改变, 当前在教学管理方面, 各高等院校除了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配套出台新时期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以外, 更多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管理中, 探索实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均已采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逐步实现了对教学管理过程大量数据的集中处理。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逐步推进, 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流程日趋规范, 由于计算机软件系统完成了相当一部分的事务性工作, 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教学管理人员逐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监控上, 教学管理层次与以往手工操作方式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客观地讲,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有很多管理理念和想法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 教学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效率还不是很高, 各高等院校之间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 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提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但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 仍然存在许多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 以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和使用相关教学管理软件, 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的内涵, 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不少高校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期缺乏足够调研, 对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流程和学校的基本情况缺乏足够的疏理和分析, 对可供选择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缺乏足够的对比, 导致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匆匆上马, 往往会造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本校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2]。又或者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缺乏宏观的管理与指导, 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是很充分, 导致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更有针对性的应用, 无法发挥信息化系统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些状况, 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强化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管理, 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 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过程[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教学管理理念的进步, 只有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屏除认为信息化就是将技术人员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相结合的落后理念, 才能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则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将高校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管理起来, 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重点抓好学分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毕业设计 (论文) 等平台系统建设, 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着力推进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体制、机制的创新, 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 充分调研本校的实际校情及发展规划, 建立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 一旦投入运行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慎重考虑、周密实施。之所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的层次和管理效率, 把管理人员从教学管理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监控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并非目的, 因此高校在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时, 切忌盲目投入, 一哄而上, 更不能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搞成教学管理的形象工程。为了确保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能产生积极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实施前期必须做好充分调研。既要摸清自己学校的实际校情, 明确学校的管理方式, 疏理学校的管理流程, 又要适当考虑学校长期的发展规划, 确保在建立本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时做到心中有数。对可供选择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进行足够的分析对比, 或对自行开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充分的论证, 以确保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适应或至少在总体上适应各高校自己的管理体系, 这样才便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展和全面实施。同时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过程中, 要确定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和调试, 适时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 为教学管理服务。

3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维护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既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又包括各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既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更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这支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设的成效。重视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使教学管理人员在熟悉本校教学管理规定和流程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能力, 有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管理能力[4]。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复杂而且头绪众多, 一个教学管理人员要想胜任教学管理工作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任何队伍的建设, 都免不了有人员的变动, 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的正常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 同时具有实际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 因此维护教学管理队伍发展的总体稳定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果频繁变动, 势必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 而新管理人员由于对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缺乏和对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生疏, 将会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4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行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三个紧密相连的组成要素, 缺少了任何一方, 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无从谈起。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 除了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提高, 更要考虑到学校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影响。要大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 开展全员信息化教学培训工程,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挂钩;同时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会基于信息管理和信息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全面推行, 使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EB/O 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2]梁雨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刘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9.

谈我们高校现代园林教育 篇10

关键词:园林教育,园林专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园林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 许多院校只看好园林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 盲目扩招而缺乏对专业发展的长远打算, 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目前园林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对园林专业人员需求量较大, 就业形势看好, 使人们看到园林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大量扩招外, 其他建筑、师范、艺术类甚至综合类院校也纷纷开设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又要有质量的提高。不顾质量提高的数量增长从表面上看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而实际上造成园林专业定位不清, 只能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增长。从而使园林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2. 出现不同院校对园林专业的不同解释, 课程设置相异, 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园林实际上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边缘学科, 是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建筑学、工程学、土壤学、生理学、植物学、生态学、美学以及经营管理等多门学科。

由于园林专业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其培养目标往往跟着院校的性质走。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的园林专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林院校的园林教学体系;一类为建筑院校的园林教学体系, 还有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 侧重于环境艺术的设计。这些园林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以自己院校所擅长的专业为主。例如: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课程, 却过分地强调园林的美学、过分的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园林专业, 加大艺术类的课程比例, 而忽视植物的种植规划和搭配, 忽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改造。而一些建筑类院校也是轻视植物景观等方面的教学, 不同类的学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 目前, 我国园林学科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无论哪个或哪类性质的院校, 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标准。只有这样, 毕业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才能与参与公平的社会竞争。没有学科基础的所谓特色只能是纸上谈兵。

3. 软硬件设施跟不上, 与外界实践基地交流合作不够。教师的质量是园林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 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高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在外搞工程项目, 分散了教学精力。另外一些院校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存在“近亲分配”的现象, 无视教师所学专业安排授课科目和任务。硬件方面, 硬件方面主要是绘图室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专用电脑设计室, 随着电脑的普及, 现在许多园林设计作品都是在电脑上设计绘制的。完备的实验室及良好的电脑设计室是园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事实却是许多院校普遍存在着电脑设备不足的问题。另外缺少苗圃, 即便有的院校建有苗圃也是面积不大, 种类数量少, 品种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园林教育发展的需求, 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学生认识树木、花卉品种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与外界交流, 比如走出校园到企业参与实践, 这样既可以了解体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哪些知识方面需要加强, 也可以反馈教学方面的不足, 及时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可以解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在这方面, 许多院校做得不够。

二、建议及对策

1. 以质量求生存, 抓好园林专业基础的同时突出院校特色, 高校应从盲目扩招追求数量转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轨道上来。首先, 园林专业教育在突出体现园林专业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应制定统一的基础课程标准。在这个基础之上, 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院校性质和市场定位有所侧重地发展, 不断强化自身的特色。依据科学化、合理化, 紧密结合市场, 培养市场需要的园林专业人才的原则,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 整合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质量为目标制定与院校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保证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提高软硬件质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不断适应新形势, 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 增强教师创新水平和授课技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如电脑设计室, 绘图室等, 在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直观性强、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起到了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使教学手段从传统的方式向教育技术现代化转变, 部分主干课程如:花卉学, 园林植物配置, 等最好实现网络教学。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必须充分重视综合性的实习,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工程建设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企业和相关单位感知专业的特点和行业性质, 增进学生的职业感性知识, 通过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城市的各种城市园林绿地, 房地产公司等观察实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过程中, 学生也可发现自身知识的弱点和不足, 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园林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 需要不断地解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 把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深化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信随着我国园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问题也将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园林教育事业会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韩鹏, 董君.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 ; 继续教育 ; 理论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40-0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由追赶型、被动型模式向主动型、跨越型发展,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也因此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外语教师从“文化人”到“社会人”,改变的同时不变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我发展的严格要求,教师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和示范者。高校外语教师在继续教育多种路径实践中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升“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根植教学现实,强化继续教育理论认识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值得广泛关注。评价标准的单一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管理倾向不利于客观评价教师的综合能力。唯有根植于内心,予理论修养于教学实践中,方能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成为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修正、调整、更新的自觉行为。

1.“本我,自我,超我”的哲学观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培养目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偏向工具理性价值观的传统教师角色不断受到批判与解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疑也是太阳底下最复杂的职业之一。“作为教师的人” 将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凌驾于师之为“人”的本性之上,纯然成为社会视野里的“工具”。教师要生存,也要发展。‘人之为师的特殊性不能替代了‘师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无论从起源还是从性质上说,教育都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教师的自我探索与发现深刻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形式,正是人类完善自身发展,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不断获取自由的本质力量和最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永恒途径。当今社会,知识的积累、迁移和应用不断冲破时空的无限性,教师继续教育正努力打破传统教育时空观念的界限,使其具有时空的分散性和灵活性,将教育对象分配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把教育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系统[1]。外语教师应超越自我中心,以可持续发展的心态应对社会环境因素发生的改变,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不断地与他人对话,与世界、自然融合,自觉地协调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我建构”的专业发展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观察视角下教师发展的基本态势。研究发现,教师在应对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受偶然的、突发性因素的干扰,其角色和行为会呈现多维、动态发展,而角色的准确性和行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制约着教师的职业生命和工作价值。相关调查显示,专业化成长过程的不理想是教师无法从思想上意识到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因素之一。外语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在职业中,在内在的不断充实与完善中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以需求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体会,创造并体现符合个体志趣、技能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2]。教师教育须改变现有的培训模式,“育人”、“育己”双向发展,考虑到个体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需求,设计和实施不同的课程教育内容,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知行合一”的终身学习观

第三次教育浪潮冲击又重迭,外语教师群体面临着教师成长的挑战与机会。对于他们来说,入职培训早已不能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生涯需要更多的吸纳和包容。通过工作与学习资源创造性的加以整合,重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富有特色的課程资源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应该学、在什么地方学等选择性学习的需要[3]。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该学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学等学习性需求并不是简单的1+1的问题。外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是合二为一的生存手段,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势必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效结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更强调“知行合一”,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的专业知能,多角度的谛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建构属于自己的系统化专业知识体系。“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学生身上培养相同的品质”[4]。外语教师教育应充分考虑全球化、本地化、个性化的学习手段,从教师本位出发,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依托校本培养中的学习型组织,开展同事间、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努力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

二、科学创新,丰富拓展继续教育模式

先进的教育理念应服务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作为破解在职教育领域工学矛盾的一把关键钥匙,继续教育需秉承“学无止境,止于至善”的终身教育理念,力求不断拓展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

1.“内部”自发:学习与研究中体会

自省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力量。教师的自省来自于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的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这种行为模式,经过意识、探寻和修正三个阶段后,逐渐形成带有教师鲜明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凭借敏锐眼光和良好的工作能力,教师总是能在课程行动研究中寻找到新的突破点,针对变化的、动态的课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在失败和成功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基于实践智慧的附有个人鲜明特点的教学风格。既满足多样化学生的需求,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维果斯基(Lev Vygotsky)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人际交往是学习的基础,通过互动协商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气息的共识。常被广泛运用在“情境创设”、“协作与对话”、“意义建构”等学习概念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些诸如教学体会、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自我解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改造,方能与外显性知识相契合。教师专业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只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不懈地追求和学习,才能真正的回答“传道授业,我会什么?关爱学生,我做什么?为人师表,我凭什么?”。endprint

2.“外部”激发:培训与交流中成长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是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师风师德及师资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探究未来外语教师职业学习内容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时,教师发展促进者应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状及未来教师专业学习内容和专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工作,积极创设各种条件,为教师搭建平等交流、分享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交流、培训和访问,不定期地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主动学习相补充,多种形式的培训与交流给广大外语教师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人际和工作环境。教师的能力、价值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得以充分的体现。

3.网络推进:与时俱进的“助力”

人类正以几何般增长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形态中生产生活的真正基础不再是物质实体和金融资本而是知识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的方便快捷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日本“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新加坡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Programmers、欧盟的“数字欧洲”,现代教育媒体不仅改变教育的表现形式,更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探析提供了思路与建议。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服务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回归点。而多模态化的教育环境恰恰为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不仅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不同层次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更有利于教师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能力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师职务培训的工学矛盾,克服了集中培训内容、步调划一的缺点,有利于教师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广大外语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应着力体现在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评判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共建或共享信息资源的同事或师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认真思考和勇于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巩红丽.从哲学角度审视继续教育的特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8-10

[2]石利.教师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157-159

[3]田进军.新课程改革与英语教师的自主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4-4

[4]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1996年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3

浅析我国高校现代舞教育 篇12

1、现代舞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已成为当今舞坛的一支主要力量。它的迅速兴起及非凡成就的取得, 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文化标志, 也是中国文化吸纳、借鉴、融合世界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直观体现。此时, 舞蹈教育更加显现出它的兴盛,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兴办和开设现代舞课程, 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现代舞的定义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舞蹈形式, 是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用新的舞蹈手段表现自我、表现自然、表现社会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训练、创作和表演上, 不存在任何普遍的规范, 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乃至性格自由发挥, 建立自己的法则。现代舞只是对这一舞蹈类型的统称, 并不概括其中各种流派的全貌。

3、现代舞的构成要素

时间、空间、力度是现代舞建构起来的三大要素。现代舞的原材料是以自然节奏为基础的身体动作和停顿。时间通过动作的节奏、长度、加速、减速来识别。空间通过水平面、垂直面和三维交叉面这三个基本的空间平面, 以及不同的对角线来识别。这样的要素就把整个舞台的三维空间利用得淋漓尽致, 是舞蹈真正的把舞台的所有空间和点、线、面的变化以和编导和艺术家的思维语言表现给观众。这样的现代舞蹈要素思想要远远的超过中国古典的“动作加技巧”的思想。这就是现代中国舞者、编导和艺术家们接受现代舞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现代舞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代舞教学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地位不够明晰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弹性素养限选课、任意选修课构成, 现代舞教学则是安排在专业限制选课的舞蹈编导中, 而且大多高校都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开设现代舞课程, 从学科的设置上来说现代舞教学在舞蹈教学中没有独立的地位。比如, 无论是像北京舞蹈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这样的艺术类专业院校, 还是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这样的师范类综合大学中都没有以培养现代舞舞蹈者为目标的专业, 大部分现代舞的课程都分散在舞蹈编导, 社会舞蹈等专业中。在艺术教育中, 现代舞教学课时少。现代舞训练课程课时远比芭蕾和古典舞民族舞要少, 而在国外是正好相反, 如英国就是以现代舞为主课, 芭蕾和民族舞为辅助的。

2、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高等院校从事现代舞教育师资数量小、自身素质欠缺, 不仅影响现代舞的发展, 而且使得现代舞教学形式趋于形式化和单一化。现代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 好的现代舞作品是能陶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舞是一种文化, 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而我们有时见到那种远离生活, 远离传统, 主题含混, 语言模糊, 内容与形式脱节、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现代舞校园作品。这些节目的形成, 是由于某些现代舞的教师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 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 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 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 显然搞出来的节目, 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 这样的舞蹈生命很短暂。

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并没有现代舞表演方向的专门培养目标。在一些专业院校现代舞教学是以现代舞编导为培养目标的, 如北京舞蹈学院, 其他学校只是将现代舞学习作为了解风格性学习。所以现代舞教学要不就成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课程, 要不就成为一门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现代舞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以提高技能及欣赏水平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 而现代舞蹈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养。

三、推进我国高校现代舞教育的对策研究

1、改进管理者发展现代舞观念

现代舞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不到重视, 我们要从民族文化的深层次来建构现代舞的观念。如果把现代舞这种舞蹈文化范式简单地看成是中国的舞蹈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舞蹈形式的适应, 或者看成单纯跟上西方现代舞的发展步伐, 那么, 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将陷入一个被动的境地, 现代舞的教学过程也将成为一个单纯被动移植西方现代舞的舞蹈形式。美国科学家萨顿指出:“对思想传播者来说, 最大的障碍不在别处, 而在人的头脑中。”要建构现代舞的观念, 需要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和建立。中国的现代舞教学者能够参与的只有自己的舞蹈文化, 能够理解的也只有自己民族舞蹈的人文精神。对现代舞的接受, 最终还是只能在中国现代舞者去寻找依托。内隐于教学者和管理者的对现代舞价值的判断、情感的色彩和思维方式如何转换、何以转换都是树立现代舞观念的问题。教学者和管理者对待西方的艺术文化的态度和行为是现代舞观念是否能够树立的关键。中国舞蹈界首先需要一个能够促使中国舞蹈发展的共同旨趣,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宽容精神、开放的倾向和自由的气氛。

2、加强现代舞教育的师资培养

要培养智能型和知识型的现代舞教师, 要求现代舞教师从生活出发, 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 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 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 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注重师资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 提高现代舞教师对现代舞技法的掌握。现代舞是以人体自然的动作组合和强调对人的情感及其行为作为表现主题的展开。现代舞教师在教授现代舞的过程中也要联系现代舞所侧重的基本功, 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 是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知识需要有一个再提高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因此, 有必要时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可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 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再者, 加强现代舞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普通高校现代舞教育也是一门科学, 跟其它舞蹈专业学科一样, 也有特殊性及复杂性, 也存在着学术交流问题。这种学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封闭的艺术素质教育不可能适应信息时代大学教育的要求。

3、建构现代舞专业课程体系

舞蹈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横向发展, 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纵向和全面发展。首先, 现代舞蹈教育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为重点。学校培养舞蹈人才, 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 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 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 自然科学、心理学, 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 显然是不合格的人才。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 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其次, 现代舞教学还要注重与其它人文科学学科相融合。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艺术评价能力以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 还应该将现代舞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 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 如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再次, 要编著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舞教材, 现代舞教材不能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现代舞艺术本质和精神内核的理解, 也就是说现代舞教材的编写要围绕现代舞的教学内核, 还要紧紧围绕内核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潘丽.强化编创教育完善舞蹈教育模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 (4) .

[3]陈映雪.在“身心合一”的情感世界中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 (4) .

[4]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M].商务印书馆, 2000.

[5]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4.

上一篇:分析项目下一篇:文化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