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现代化

2024-10-14

高校管理现代化(共12篇)

高校管理现代化 篇1

随着经济、信息与科技的发展, 高校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其服务领域也由原来的高校内部逐步向社会诸多领域扩展。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加速以自动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为主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因而, 高校档案开放式的网络现代化管理与服务, 已成为高校广大档案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高校档案一般有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编辑档案、外事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 有的学校划分的类别更细。这些档案都是师生在工作、学习中产生的, 应视为一个整体, 实行统一管理。每一类档案的管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有其专业要求。业务的统一管理就是要使每一类档案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在学校档案机构的督促、检查之下, 即严格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业务规范要求, 认真完成每一道工序, 使档案的整理、归档、技术保护等各个方面达到档案业务建设的要求, 有效地为高等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一)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 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行动, 合理地使用档案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 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服务功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档案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装备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级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1. 档案管理思想现代化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 创新高校档案的建设、管理和改革工作, 使这项工作有责任、有秩序、上水平、提质量, 使其真正成为领导的智囊库、参谋部, 为各项工作和“史”、“志”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要使这项工作达到四有, 即有人员、有馆舍、有设备、有制度。要对档案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以档案专业为基本内容的培训、考核,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素质。档案管理人员要专业化、知识化, 最好年轻化, 要自上而下, 形成体系。档案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自觉和不怕苦累的敬业精神, 要像媒体记者一样吃苦耐劳, 勤奋进取, 积极主动, 善于采访、收集、积累各类素材, 而绝不能贪图安逸, “守株待兔”。

2. 档案管理组织现代化

实现高校档案组织管理, 这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档案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讨计算机管理档案, 目前已取得了长足进展。

实现高校档案自动化管理, 购置设备、开发软件, 仅是必备的基本条件。在实施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 还必须处理好大量的数据输入与有限的人力、物力的矛盾, 要尽快实施和完善文档一体化管理, 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未数字化处理的档案数量成倍递增, “老账”未清, “新账”又来, 如此循环往复, 数据准备工作将顾此失彼。

3. 档案管理方法现代化

目前, 针对高校合并、规模加大和“一校多区”的具体情况, 通过建立教学档案网络管理系统的办法, 改进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 效果明显。 (1) 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 增强教职工及有关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 (2) 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档案, 形成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档案管理系统。 (3) 及时收集完善各种院系档案文件, 提高归档资料的完备率和规范程度, 同时坚持开放档案文件, 方便师生检索查询, 发挥档案的资料价值。 (4) 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目前的电子档案资料散存于部门或个人的电脑中, 不规范、不系统, 安全性也令人担忧。如果遇到电脑病毒或人为操作失误, 就容易造成电子文件的丢失。

4. 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

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档案, 达到优化目的, 取得最佳效益的过程。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现代化。要确立高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观念。二是管理现代化。要正确确立高校档案管理的概念, 并要制定一套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技术现代化。要用计算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利用, 提高档案的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还必须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念、现代化的技能, 尤其需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保持高校档案事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而为学校和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使学校档案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5. 档案管理人才现代化

高校档案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轨迹的真实记录, 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因此, 建设一支忠诚事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档案人员队伍, 是做好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发展需要, 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策略:争取领导重视, 保障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更新观念, 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意识;强化激励机制, 稳定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 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网络可以使信息共享, 减少重复劳动,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 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行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即要求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行档案综合管理, 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全国高校加强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 高校档案管理已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功能简单、利用低效。各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十分不平衡, 经费紧张, 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等, 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工作管理, 使其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致使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一) 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

网络化是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但受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 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条块分割、自成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尽管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已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但还是比较缺乏馆际之间的合作。目前,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

(二) 标准化水平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目前, 研制出的不少档案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 功能单一, 标准化水平低, 数据不完整, 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 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 各馆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三) 数据库建设滞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 高校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但缺乏整体性, 数据库大都自建自用, 规模小, 标准化程度低, 类型单一, 数据无规范化控制, 社会服务水平较差。而且大多是条目数据库, 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许多高校档案馆虽然联网, 但只能访问其主页, 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资源共享。

(四) 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 高校档案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 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 档案管理工作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 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抓好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技术保障和重要前提。没有标准化, 就没有现代化。所以,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加强标准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前提, 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细致的工作。

(二)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模式正转向以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中心, 目标在于实现档案信息接受、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以及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网络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在具备网络条件的高校, 档案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于制作各种接口, 在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建立各种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库, 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接收、管理和传输。

(三) 促进档案信息利用的社会化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在保证整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 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既要强化服务意识, 打破只为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的思维定式, 还要注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四) 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高校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目前, 高校自身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投入仍然有限, 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加大经济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是保证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在硬件方面, 高校应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在网络和软件方面, 高校档案部门应发挥教育网、高校校园网的平台作用, 吸引和运用校内计算机、信息等学科的技术、人才力量, 以高性能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保障。

(五) 优化队伍结构并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人员的素质高低, 是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 人才开发是关键。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辐射面广等优势, 培养高层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研究生教育中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方向, 本科生教育中加大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分量。同时还可以用委培、进修等形式为各省、市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 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通过专题培训和实际操作, 使人人成为档案信息产品的使用者、档案信息的管理者、档案信息利用的解答咨询者、档案信息的传播者。同时通过岗位培训, 使档案信息管理知识成为入门必读, 这是有效而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

总之, 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创造条件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加速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与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除了高校自身的重视和努力, 还需要国家和高校档案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及信息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乌庆正.搞好档案资源建设之浅见[J].山东档案, 2006, (3) .

[2]王洪敏.浅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1, (5) :115-116.

高校管理现代化 篇2

【摘 要】现代化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结合本校当前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籍管理的先进经验,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开放型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变人工管理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本校学生学籍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学籍管理;以人为本;现代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产业化发展,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信息化技术在学籍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等,都对我国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高等学校管理思路开始转变,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强调服从与规范性转变为强调服务与个性化。特别是我国施行高等教育改革之后,学生开始缴纳学费,并且国家不再负责学生的毕业分配,高等教育的恩赐性荡然无存。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升华了我党执政理念,指引着各部门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的方向。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增强学校凝聚力、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贯穿于高校教学、运行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取得学籍的学生,从建立学籍档案信息,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学籍异动、奖励、违纪处分到毕业资格审核认定、学历电子注册等方面要进行服务型管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

(二)以教师为本,注重培训,增强教师服务技能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负责传授本专业、本门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专业发展的看法,对个人发展的思想等。注重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不仅包括自身专业知识培训,也要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特点,不断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2]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尊重教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教师服务技能,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中不断实施教学改革,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三、关于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籍管理思想现代化

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实现学校学籍管理现代化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在现代教育形式下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规律,特别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贯穿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思想,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充实头脑,逐步适应教育现代化及其学校管理现代化需求的管理观念,为尽快实现现代化和高效益的管理目标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二)学籍管理制度现代化

“制度是思想的客观化、具体化和有形化”[3]。高校学籍管理者自身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将影响到学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学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高校教育目的的实现状况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教育形式下,要求学籍管理者熟悉国家教育方针,还要根据学校及其所处的环境,来确立具有校本个性的学籍管理制度。

(三)学籍管理人员现代化

学籍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繁忙,事务性工作较多。同时学籍管理涉及计算机、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对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学籍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应结合需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了解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持点,提高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4]。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路径探究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后勤管理;现代化

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逐渐进入新的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成为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需要对后勤管理工作引入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前进,将现代化技术融入后勤管理部门,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概述

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属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将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这种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加快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使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及时为各个部门提供专项服务。高校后勤管理主要是对学校中的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以此保证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包含理念的更新与管理方法的改进,还需要对管理队伍进行严格落实。后勤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高校应逐步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调整,保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维护日常的后勤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及科学化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1.服务性

高校中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各个部门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专项服务,体现出较强的服务性特点。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在师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师生提供所需的服务,同时在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施及物资供应等多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先行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能够为各个部门提供具有保障性的服务,所以在后勤管理的准备工作中,应该格外重视先行性作用,把需要落实的情况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后续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應贯穿于学校的细枝末节,保证将每一个步骤落实到位。

3.协调性

后勤管理在落实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得当,及时把握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做足准备,协调好各种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三、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路径

1.树立现代化理念

后勤管理工作应该符合当前现代化的实际发展需求,及时把握时代变迁的趋势,寻找工作的不当之处,积极采取适当举措加以改正并创新,结合当前存在的现状思考并探索工作流程,与时俱进。

2.设立长远发展目标

高校后勤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行创新改革,使管理人员的水平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设立长远目标,寻找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的新方向。

3.管理人员的自律意识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拥有改革的胆识,积极为管理工作开拓出新的发展途径,及时进行工作上的创新,还应该提升自律意识,懂得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后勤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专业的法制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在知法守法的过程中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管理人员更应该时刻强调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工作,合理施行自己的权利。

四、结语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多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但是这部分工作内容的采集多是依靠人工管理的方式来完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工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对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后勤管理部门属于一个较为综合的部门,要注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管理人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具备专业化的技术水平,同时对系统功能有全面的了解,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慧红.刍议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1):71-73.

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问题探究 篇4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势下, 高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以彰显,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 高校教育管理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但受到高校管理体制和不良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高校教育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为彻底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 就需要在深刻剖析并认真梳理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探究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策略。

(1) 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创立了科层制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现存的一种典型教育管理方式, 也是现代化组织管理的典型模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包括:照章办事, 量才用人, 严格的规则, 明确的职权, 明确的分工并划分等级等级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 无职则无权, 有职则有权等;我国高校教育的管理中所运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也体现出很多优点, 例如:理性化程度高, 照章办事, 追求效率, 学校组织分工明确等;同时, 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某些消极作用, 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如:过分要求学生和老师对领导的绝对服从, 这种现象造成教师和管理领导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冷漠;官僚主义习气和形式主义作风同样在高校中出现;部分学生和老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下降, 工作积极性僵化, 不能自由的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等。

(2) 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任何一种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 都是高校领导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资源基础之上制定的, 没有教育资源基础的支撑, 任何的管理手段都难以落实, 任何的目标都将变得遥远, 由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于教育的投入, 受国家对非重点高校和重点高校财政扶持不均衡政策的影响, 重点高校获得了更多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 而普通高校则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授课教室紧缺, 科研仪器设备紧张, 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 学生宿舍条件差等现象,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办学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完善管理体制

在高校教育必须管理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并注重高校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机制的力度, 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和专职化。首先,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根据工作人员的任用条件和标准, 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任用, 并将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任用教育管理人员的首要标准, 同时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具有事业心强、政治坚定和奉献精神等优良品质。其次, 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年龄、性别和所学知识结构方面合理搭配, 合理设置教育管理队伍的结构, 提高教育管理的实践效果。高校应根据教育管理的发展规划, 制定对教育管理者的保障机制和奖惩、激励制度, 以此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科学考核和改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2) 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管理中, 高校要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实现教育管理者工作的职业化, 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在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要准确定位工作人员的不同岗位, 并合理定位其工资、地位和待遇等。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 更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明确管理工作者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 以避免因教学任务过多, 导致管理工作质量下降, 影响工作的综合效果。

此外, 高校可以将不同年级优秀的学生收入到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队伍中, 帮助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优秀的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外, 同时又处在学生群体之中, 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活动等。因此, 学校可以设置高年级带低年级形式的辅导员职务,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助教、助学等岗位, 提高学生实践创造和工作的能力, 还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

(3) 注重教育管理实践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实际需求, 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 注重教育管理实践工作,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对学生制定适当合理的培训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拉近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促进教育管理工作者更好的实现实践工作的进行。进行实践工作前, 要对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让其掌握专业知识和工作理念, 提高工作技能,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

(4) 完善教育管理资源运行和监督机制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 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职责, 以提高学校工作效率, 节省教育管理行政的成本。将市场资源引入高等教育, 例如学校宿舍不足, 学校可引进外来投资, 将宿舍的运营权交给投资者, 一定年限后, 宿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转给学校, 在解决宿舍紧缺问题的同时, 也给学校带来了收益。此外, 还应完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监督机制的监督作用, 防止权利过于膨胀和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 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存在各种问题, 我国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祖发.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5, 06:175-177.

高校管理现代化 篇5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质上就是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四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可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便可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更好地实现各项目标。

一、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长年累月地从事着同一项工作,任何人都会出现“职业倦怠”。对于高校教职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教学的工作环境本身就比较单一和枯燥。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改善,高校就会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这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要避免这种现象,可以用激励机制来提高士气,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地钻研新教法,尝试新教改,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教职工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一般人只需要发挥出20%~30%的能力便足以保住饭碗;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工作能力会发挥出80%~90%,巨大的差距是激励作用所致。可见,如果激励水平很低,且缺乏足够的自动力,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业绩;反之,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有效地激励可以满足教职工个体发展并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真正地达到双赢。

(三)加强高校凝聚力

教职工既是管理对象,又是依靠对象,高校管理者要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科学管理,不能将教职工看成一般的雇佣者,要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和心态,这样队伍才会稳定、人心才会齐聚。运用激励机制时要多与教职工进行高效沟通并换位思考,让教职工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这样的感情激励,可以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校管理中的激励手段

(一)目标激励

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刺激因素,也是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目标设置恰当、合理和科学,配合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就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当今高校管理中,管理者应为教职工制定长远的职业培养和规划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意义和相关利益,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理想激励

一个人的理想和精神境界对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教职工的事业心强、思想境界高、责任心强,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能很好地保持。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鼓励教职工树立目标和远大理想,积极倡导他们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三)情感激励

情感因素在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激励的最大特点是关心、爱护、帮助、理解和尊重被管理对象。在现代高校管理中,情感激励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处处受到重视和尊重,与物质需求相比,被尊重和被关心的需求更为强烈,只有充分地运用情感激励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工作热情,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四)绩效激励

高校管理者要将足够的独立权和自主权放还于教职工,让其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在放权的同时,要建立系统的绩效考评体制来衡量工作结果,这样才能让他们明确差距,迎头赶上。在高校管理中,要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唯才是用。但奖励和惩罚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运用升降激励也必须坚持升降得当的原则,因为奖对一人,就会鼓舞一片,罚对一人,就会教育一片。

(五)榜样激励

可以树立普通人的先进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职工,使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另外,也可通过领导者的率先垂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教职工,因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高校管理中校长自身模范作用非常重要和关键。通过这种方式,教职工就能对照榜样的事迹和言行,克服自身的缺点,改正自身的不足。

三、高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需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激励的分寸

“时”,即激励时机,何时采取激励效果最好。有助于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频”,即激励频率,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教职工对激励频率的适应性、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来决定。“度”,即激励力度,激励力度须适度,既要考虑可行性,又要注意奖励标准的连续性。

(二)保证激励的公平与合理

保证激励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人们习惯将自己与条件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在日常的评优和嘉奖时,只有做到公平的激励,才能真正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校管理者要慎用惩罚,多用奖赏。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合理地进行批评和教育,尽量避免使用扣工资和减假期等硬性手段。尽管严厉的惩罚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长期以往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对高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 篇6

关键词:图书管理 管理路径 高校现代化

高校图书馆对于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师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业的冲击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跟不上新世纪的脚步,为了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寻求图书管理的高效路径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现代高校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图书馆服务职能不协调,图书馆经费不足 随着信息科技化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对于图书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多,更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新图书的快速及时入藏需要涉及到一个图书馆的经费问题。然而图书馆的经费不能随便超过预算,由学校计划,然后通过物业相关部门一级级确立。在高校中后勤部与图书馆属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其责、权、利是分开的。难免造成交涉上的矛盾冲突,影响办事效率,导致服务职能不协调,使经费不能到位或拖延。本身高校图书馆在装修、维护、设备更新以及管理等方面需要从这有限的经费中扣除一大部分,本身没有过多的经费来增添新的书籍入藏,更别说对于书刊种类中进行优秀挑选精选。

1.2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偏低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面临了新的考验。然而,目前图书馆队伍趋于老龄化,他们掌握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老化,安于现状缺乏进取与开拓精神致使整体素质偏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无法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不仅难以掌握新的技能与专业管理水平,加上其对于旧知识的流失,导致图书管理不善,对于图书无法进行及时整理归类及信息更新处理,直接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图书信息的参阅需求。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者,这些外界条件的制约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1.3 图书馆图书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还按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操作,因为掌控管理队伍的接受的是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管理员们较安于现状缺乏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对于新世纪的时代需求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认为只要书刊多,就够了。再加上经费上的不足,又加上图书馆的资源需要,于是出现了“重量不重质”的现象。

1.4 图书馆服务方式单一 现在,还有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采用的是中专管理模式,师生们在借阅的过程中,唯一与管理员相交的是在借或还的那个过程中,却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让管理人员无法了解到新情况,加上本身的知识范围有限,又没有特定的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不能及时做到图书库的更新与社会的同步,加上图书馆管理体制落后,只会被动的接收图书的入库,影响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2 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

2.1 建立健全的图书管理制度 在图书馆旧管理制度的执行机制与原则上,以创新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健全制度,从综合性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业务管理及基础服务入手,进行一个在人力、物力、分配等全方位的制度改革创新。合理规划和分配,提升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促进师生与图书管理人员的和谐交流氛围,让图书馆高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最佳的作用。

2.2 加强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学生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做好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与知识更新。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机制,统筹安排,有计划的对图书馆的全部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实现标准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水平。再次,根据各校的图书馆的类型、性质等出发,对不同专业、各个年龄层次及能力不同的人员进行优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馆内的各层次的人员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成立一个高效、优秀的整体团队。

2.3 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支持力度 图书馆的经费,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图书馆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相应的投资必不可少。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图书馆不仅要对于一些好的书籍选优选新,更需要一些书籍以外的现代化设备,对于这些设备的购进需要不少资金的支持。因为高校自身的经费也相对比较紧张,我们可在向上级申请拨发图书馆专项建设经费的同时,适当采取把图书馆向外开展,以此增加经费渠道,购取更多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相应硬件。

2.4 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的互动性,提高书刊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的意义在于为师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提供大量的文献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为学校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书刊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得到最高的利用率,这也是图书管理的最佳目的。然而,不同的专业对于书籍的要求不同,管理人员不可能对各专业了解并精通,这需要读者与管理人员进行一个良好的沟通,保持互动性,才能在了解其需求的同时保证以最快最全面的方式进行书刊的入藏,使书刊充分得到利用,读者能尽快进行一个知识的吸收与积累。也更能增加其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玉兰.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

[2]冯春霞,刘冬梅.有关高校现代图书创新管理路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劉方方.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创新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4]蒋兴丽.高校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J].大家,2010.

高校现代化管理中的电子注册 篇7

关键词:电子注册,高校管理,信息化管理

0 引言

随着各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越来越多,传统的学籍学历管理己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需要,高校开始实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学历证书信息网上电子注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管理工作,要求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必须实行电子注册。教育部于2002年建立了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数据信息档案库,并实行了网上办公系统。而真正实现网上报送新生数据工作是从教育部2007年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新生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开始的,电子注册结果可作为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

1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经历了传统人工管理阶段、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初级网络信息化管理阶段3个历史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各种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人工管理阶段。自1994年我国实行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统一印制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期,各高校都是自从印制和颁发学历证书,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学籍和学历证书的管理。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很容易出错,特别是数据上报、证书和报表的填写、审查毕业生资格工作以及毕业生数据清理和学生学籍管理等等,这种人工管理方式出错率相当高,严重制约了各高校对学籍和学历证书的管理工作。

(2)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教育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将现代管理技术引入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的举措,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被软件系统所替代。在学籍和成绩的信息化管理上,各高校针对自身教学特点开发出供本校内部使用的管理系统,加大了学历证书管理的力度,提高了学历证书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也提高了管理层次。但由于管理系统是内部使用的,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这种独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显现出其明显的不足之处。对高校内部来说,不能供学校师生进行信息浏览和查询;对高校外部来说,社会各界无法对高校的学籍管理、学历信息进行查询。内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网络信息化初级管理阶段。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单片机管理系统模式。各高校在自身网络平台上开通了学历信息查询系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开始实施。升级了原有硬件,将学籍管理模式推向崭新的平台。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实施的学历证书管理模块仍然很难满足发展中的高校对学籍管理的要求。随之出现了学籍与学历管理脱节、违规招生等少数问题,所以必须改革当前学籍信息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

2 建立完善的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对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管理逐步科学化、信息化。因此,实行电子注册势在必行。电子注册管理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电子注册主要包括学年电子注册、学历电子注册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

2.1 学年电子注册

新学年开始,各高校都要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上报上一学年学生的学籍状况以及学生的奖励和处分情况,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让上级教育部门即使了解各高校的学籍管理状况,这就是学年电子注册。

学年注册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在校生各类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通过数据管理实现学历注册和学籍注册的贯通,从而确保高校能够动态管理学生的学籍异动状况,充分实现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数据共享,实现学籍和学历信息的动态管理。

学年电子注册时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认定在校学生新学年学习资格的手段。实施学年电子注册,可规范化全程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学习活动,建立学生管理数据信息库;通过对学生学籍的动态管理,及时制定管理决策;学年电子注册有利于用人单位的远程招聘,为解决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2.2 学历电子注册

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每年9月份和新华社沟通,确定采集图像信息日期,向学生发放毕业生图像采集卡和具体通知,安排采集时间、顺序及学生着装的要求,做好图像与数据的链接。高校根据相关规定编制电子注册号并制发证书,并于每年的7月中旬将电子注册数据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对各证书颁发单位所报的电子注册数据与教育部当年招生的电子数据进行对比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各高校,确保颁发毕业证书的准确性。

现在各高校正在逐步完善电子注册管理,一个完整的学生综合性电子档案涉及多方面的管理信息,需要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

2.3 新生学籍电子注册

所谓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就是当年的新生录取结束后,省级别招生办将各高校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的新生数据进行统计,核实无误后上报教育部,各高校经省级招生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就会被教育部公布在网上,待新生报到后,各高校在网上核对本校录取名单,有录取数据的学生给予注册,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学生取得学籍,这样就完成了新生学籍的电子注册工作。

新生电子注册的程序,是以高考考生号为索引,将省教育厅下发的新生数据库与高校招生录取的新生数据库两者进行详细核实、对比。考生信息相符的给予注册,信息有疑问的可提供《招生录取名册》给予证实,改正后方可给予注册,违规招生或信息不符等情况一律不能注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即“该注册的一个不能少,不该注册的一个也不能有”。注册后的新生数据成为高校有学籍的新生数据库。同时在教育厅网站及本校指定网站将此信息进行公布,让学生知道网址,并可以进行查询操作。

3 我国高校实行电子注册学籍管理的意义

(1)高校实行电子注册管理严厉地打击了文凭造假现象,对维护高校的形象起到了很大作用。

(2)便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3)使高校招生秩序更加规范。

(4)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拓展公平竞争的空间。

总而言之,电子注册的实行,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既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也维护了学历证书的严肃性,保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改进了以往的管理思路、管理水平和管理系统。可以看出,电子注册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会更加科学地、规范地进行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并最终走向现代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注册的意义在于,它将加快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但学籍学历的管理作为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作,需要辅以包括资源共享、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手段,还要求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总结经验,促进其快速发展。同时,我国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该项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戎.高校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制度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高校管理现代化 篇8

1 当下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体育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但却不受重视。在档案管理中, 高校一般对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的管理工作较为重视, 而对体育档案管理的关注性相对不够, 即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体育档案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等不足, 高校不愿花更多精力在体育档案管理上, 没有配备专业、高素质的体育档案管理人员从事该工作, 这影响着体育档案资料搜集、保存的完整性。

1.2 体育档案内容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体育档案内容的管理是整个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 但至今很多高校未能建立完善的档案内容管理体系, 在档案内容方面存在着内容范围狭窄、内容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例如, 高校体育档案内容大多数以记录当年的大型体育活动为主, 但对平时学生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内容鲜为提及。特别是缺少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工作开展、学生体育素质变化等方面的档案记录。

1.3 体育档案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支撑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俱全的工作, 需要由档案专业知识扎实、管理技能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来践行。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人才的缺乏, 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成为主要问题。档案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工作态度散漫, 管理能力低下, 且档案管理兼职人员较多, 流动性大, 思想落后, 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逐渐蔓延开来,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亟待解决。

1.4 当下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显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但当下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存在着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缺乏体育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设备, 即物质技术水平低。二是高校从事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低。以上原因导致了在具体的档案管理中, 工作人员工作理念与方式陈旧, 这影响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不利于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2 推动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路径

2.1 强化重视, 增强体育档案管理意识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注重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增强体育档案管理意识, 并运用多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推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 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支撑。第二, 档案管理部门应多途径宣传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可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举办体育档案展览、主动开发体育档案信息等途径来实施, 使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都意识到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第三, 体育档案管理部门应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建立起档案开发、搜集、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 确保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与现代化。第四, 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大对体育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人员应增强服务意识, 丰富工作方法, 充分挖掘体育信息中一切可挖掘的价值, 将档案信息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处理, 增强档案的可用性。

2.2 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档案内容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内容范围狭窄、结构不科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 高校应逐步建立有利于体育档案内容丰富与完善的体育档案管理体系, 以此推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毋庸置疑, 丰富且有价值的体育档案内容才更能对高校体育活动开展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内容应囊括关系高校体育事务开展的方方面面, 既要包括体育教学与学生训练的内容, 还要包括体育师资、体育竞赛、体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又要包括体育科研内容、学生素质内容、体育网络等多层次、多类型内容。只有以体育档案的形式记录下高校体育发展的点点滴滴, 才会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在对体育档案管理内容进行明确之后, 档案管理人员应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搜集与整理, 提高体育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效率,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当然, 在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 也许会出现新的生成性体育档案内容, 管理者要把握好, 随时将其纳入体育档案管理内容中。

2.3 不断提高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建立高素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是推动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强化人才培养, 不断提升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秉承“以档案管理者为本”的培训理念。高校在以往的体育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中, 往往忽视培训者的个人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培训方式陈旧落后, 培训氛围沉闷无生气, 参训人员的积极性低, 故高校在体育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可采取带薪培训、趣味培训等方式调动参训者积极性, 提升培训效率。二是拓展培训内容。既要包括体育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思想政治水平、职业素养等的培训, 也要强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培训, 全面提升受训者的综合素养, 使其更高效地投身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三是坚持“引进来”。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体育档案管理人才, 不断充实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为提高体育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奠定人才基础。

2.4 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 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的使用俨然成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不二选择, 也是最有效的现代化管理路径。因此, 在新形势下, 强化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大力使用以计算机为首的档案管理先进设备与技术, 提高对体育电子档案的管理迫在眉睫。主要可做到以下方面:第一, 组建基于体育档案管理的计算机运用人才库。高校可基于自身情况编订计算机体育工作系统和工作方式,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第二, 健全完善计算体育档案信息检索、查询与使用系统。第三, 建立体育档案的计算机统计系统。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调查、分类、统计、分析功能, 对体育档案内容实施智能化管理。第四, 运用计算机做好体育档案的保存工作。将纸质档案逐渐电子化, 并利用计算机随时将琐碎的体育档案信息储存起来, 提高储存的方便性、快捷性与准确性。

3 结语

体育档案管理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故循序渐进地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很有必要。目前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存在着重视度不够、内容管理体系不健全、档案管理人才缺乏、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 高校应采用增强管理意识、健全管理内容、提高管理者素质、强化信息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路径推动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高校体育档案是支撑高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社会影响力大, 不仅关系着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同时也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 故至关重要。新形势下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路径对高校体育档案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使用、保存等,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 是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该文阐述了当下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出推动体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路径, 以飨读者。

关键词:高校,体育档案管理,问题,现代化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建和, 徐明友, 周震宇.安徽省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77-79.

浅议现代化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篇9

1 中国现有行政管理体系现况、存在问题及危害

广义的高校行政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一个是高校本身的行政管理。本文中所研究且媒体热议的都是高校本身的行政管理,即狭义的高校行政管理。它是高校内部层次多、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管理系统,也是一个特殊的管理领域。在这个专业的管理领域,为了保证高校顺利完成教学和科研等任务,也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通过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将其人、财、物合理利用产出最大效益。

在2000-2010十年规划实施过程中,教育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成为一个拥有高等教育人才最多的大国。然而,伴随教育改革的日益扩大宽度和深度,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诸多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作为科研与教学体系的支撑保障体系,却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当国家决定改革时却面临诸多困难,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相关人员意识、行动上行政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从政府层面来讲,教育部负责高校的直接管理,从架构、人员任命等方方面面,政府对各高校过多的干涉了其行政管理。目前整个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过于行政化,改革尚未得到明显的效果,各高校作为其管理的下级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行政化。特别是,近几年各高校扩张面临严峻的资金紧缺,而国家划拨的经费主要掌握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手中,更加导致了高校“重行政轻教学”的现象。

从高校层面来讲,在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与素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首先,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并不是管理、教育等科班专业出身,学历普遍偏低,他们大多依仗部队转业或者高校人才的家属引进而来,其管理意识、素质都与现代高校的要求不匹配。其次,高校由于财政上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而忽略了行政人员的进修,从而使得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混工作”的状态。最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对彼此岗位的认知不够,不能够相互包容,导致了互相蔑视与抵触、工作中不配合得恶行循环,归其原因在于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

1.2 组织架构不适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要求,导致人员权责不明

目前中国高校的管理架构包括两部分:一是各高校的党政部门,他们包括管理层级中得领导和执行人员;二是学术部门,即科研室、各专业的教授等。原本党政部门应该是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然而高校为了节约成本或者受行政权力体系的过于影响,“教(研)而优则仕”的现象过于普遍。行政事务本身比较繁琐,这种“双肩挑”一方面会令教师的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另一方面受行政权力体系的影响,较多高校师资中形成了“不当官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恶性追逐,便会集中精力靠多种不正当渠道满足自己行使行政决策的权欲。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双肩挑”最终导致了工作没做好而且教师管理干岗位混乱,浪费了资源。

1.3 管理机制存在诸多漏洞

目前从国家到高校都各自出台了很多政策制度,然而这些政策制度本身没能顾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损伤,加上执行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使得高校管理机制迟迟不能完善,遇到较大的阻力。

首先,学校运行体系方面,完全依仗于政府。学校无自负盈亏的能力,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所以在政府未实现变革之前,必须遵守其规则。因而导致其自主权缺失。

其次,行政管理人才任用方面不够公开、公平。高校人才的引进,大多以关系为主,暗箱操作过于严重,忽略了本身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且在行政人员的引进方面,一旦入编,那么不管其工作绩效如何,将不会被辞退,因而使得其有恃无恐。行政管理人才任用方面不是根据其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而是根据其在学科界的地位,这样使得部分没有管理能力的学术人才和有管理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双双浪费,最终助长了学校的官僚作风,导致行政官员垄断高校资源,从而引发不合理的资源利用。

再次,激励体制不够合理,奖罚不分明。学校的激励体系以科研成果为重心,而专业的行政人员不可能在科研方面有过多的成果,那么激励体系则偏重于科研人员,这样导致了行政人员工作怠慢。而处罚方面,编制方面的人员不管工作如何,都不会被开除无法调动起积极性,而非在编人员工作绩效不好就容易被辞退,导致了公平的缺失,同时这类人员通畅为了留下而积极努力的工作成为真正的人才。学校为了防止真正的管理人才缺失,势必要付出更多的经济补偿来挽留这部分人才,增大了学校的用人成本。

总之,高校作为学术重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会更有利于其培养合格人才人物的实现,因而构建高效的现代化高校行政管理体紧迫而又重要。

2 如何建立现代化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我们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工作重点》首都明确提出推广现代大学制度,意味着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开始实行“去行政化”。那么本文认为,现代化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就是在原有行政管理体系职能上以“高校自治、教授治校、平衡学术与行政权力”的符合政府要求的“去行政化”的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新时期专业的服务型管理体系。那么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全员意识、素质的提高,意识、观念上去行政化,强化服务意识

第一,搞清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政府方面,应该树立民主管理意识,官员不应该再把高校当作下级来操纵,不能用政府的管理意识来治理学校,要从政府层面降低行政权力,强化高校的学术权力。要明确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一样都不可替代,两者应该分工中协作,方能促进学校的进步。

第二,转变观念,接受“高校自治、教授治校”的观念,摒弃“高校自治、教授治校”会阻碍党对高校的领导。

第三,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教学、服务社会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指向。因而行政管理人员应该调整好心态,面对困难不再抱怨,而是认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自我素质,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金钱利益,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去赢得上级和教学人员的认可。

第四,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对于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因为沟通的匮乏而不能互相包容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两类人群的拍摄日常工作活动互相宣传、工会组织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减少内耗,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2.2 组织架构、权责上去行政化

政府方面要转变职能,明确其管理权责,改变单一的直接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法律、规划、信息服务等指导措施,进行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

高校方面,一方面要压缩机构,调整由于追权而导致的机构膨胀,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明确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权责,行政上民主,由专业的资深管理人员担任行政管理职务;学术上自由自治,可以效仿西方先进大学的组织架构,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三者成员均为本校科研成果突出的教授,负责人必须根据委员会章程公平公正的选举产生,行政管理人员不得干预其正常活动,降低外行领导内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避免教师积极性受挫,保护教师的创新力。这样才能使得行政管理和教学教研两种职责形成合力,共促高校快速发展。

2.3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第一,探索特色运行机制。在资金来源方面可以引入企业社会融资,来加强社会对学校的监管力度,而弱化政府职能,保证民主性。

第二,建立科学的人才任用机制。选择合适的人在恰当的岗位工作,降低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改善健全激励与处罚体制。针对科研人员和行政惯例人员有不同的激励奖惩标准。比如科研人员的收益与其科研成果挂钩,但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责与其服务态度、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挂钩。考核形式上,不仅仅单一形式,可以采用互评、先进测评方法引用等多种形式确保考评结果的可信度。同时,要坚持竞争上岗的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不管是否在编,都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保证人员流动性。

最终,构造高效能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系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

摘要: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制约其发展已成为无可非议的事实。本文就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现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存在问题及带来的危害,并结合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提出了未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与具体的办法。

关键词:行政管理,去行政化,服务型体制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别敦荣.我国大学学术管理改革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

[3]张德祥.政治学的观点:高等学校的二元权力及其运行[A].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毕宪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5]廖益,周家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和出路[J].高教探索,2006(2).

[6]赵敏,藏莉娟.对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07(3).

[7]黄剑青.论高校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关系的优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

[8]罗艳红.试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中的人本缺失[J].教育探索,2007(5).

[9]王彬.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5).

高校管理现代化 篇10

高校档案是高校活动的历史记录, 其中包括科研、管理、教学、招生等等, 其中一些档案中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科研成果、专利等等, 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这不仅对学校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对于国家、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在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当中,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过关、基础设施滞后、评价体系不完整等等, 这对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对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的重视, 并针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

(一) 使用借阅制度不完善, 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当前, 高校档案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非常普遍, 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而导致在使用方面、借阅方面、存放方面等等, 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 在装订封皮方面, 档案没有使用标准规定的装订封皮, 也没有进行规范的装订, 封皮表面的相关内容也没有填写齐全, 这为文件的篡改以及故意丢失留下了空间。其次, 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文档的整理、收集、利用和管理, 这很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或者不完整。最后, 在档案的借阅方面, 没有严格的借阅制度。借阅过程中没有做详细的检测核对和登记, 返还时也没认真地核对。

(二)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过关。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对于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至关重要。因为人员是档案管理的主体, 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都不是很过关。其主要原因在于, 前些年对于档案管理专业的设置相对较少, 档案管理的各级人才数量也不是很多, 有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出身, 因此造成有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另外, 还有很多人不看好档案管理工作, 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前途, 从而导致档案管理部门的人才吸纳、招聘非常困难。人才的严重缺乏, 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 造成档案管理人员接受培训、接受教育的机会非常少。尤其在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中, 此项问题就越发突出。

(三) 设备滞后, 无法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设备滞后, 是当今高校管理当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档案管理, 大多数都是以实物为主或者纸质的文件、文献, 另外再加上足够的档案柜以及几个房间, 这就是传统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设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 如今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依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科技含量更高。在基础设施方面, 无论硬件、软件都必须有所保证, 例如, 计算机、存储设备、相关档案软件、温湿度控制设备等等。但是, 我国有很多高校对于档案管理严重忽略, 只重视科研、教学等等。因此导致高校档案管理设备滞后, 无论硬件、软件老化非常严重, 没有及时的更新。

(四) 工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工作评价体系是新时期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评价体系是有缺陷的、是不够完善的。所谓的工作评价体系是指高校用来测评教师、职工工作业绩的一种方式。其评价的指标主要是科研成果、教学水平、论文等等项目, 然后进行评定打分, 给予奖励。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更多是服务于人, 如果将档案管理人员与教师职工等等人员放在一个平台进行竞争, 这有失公平。为此高校应该补充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评价体系, 但是目前来讲很多高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的对策

(一) 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程序, 强化领导责任。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程序, 强化领导责任对于提高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至关重要。第一, 高校领导若想切实地抓好、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那么就必须加强与档案管理人员的沟通, 只有这样才可以知道当前档案管理的切实问题是什么, 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做相应的管理。第二, 要不断多引导、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让他们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第三, 高校应该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专业素质, 培养其基础技能。第四, 加强对档案管理的检测、监督力度。

(二)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解决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最主要环节, 因为人员是档案管理的主体, 是高校档案工作开展的最主要条件之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是有档案工作的内容、目的、任务、性质所决定。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最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 吸纳招聘人才。一定要招聘引进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 以及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在人才的引进方面, 若想留得住、干得好。那么在环境、政策以及待遇方面就必须有足够的支持。第二, 健全分配体系, 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在工作当中要实施赏罚分明的工作制度。对于优秀的员工要及时鼓励, 树立典型。另外, 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 例如计算机方面、档案软件知识方面等等。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更新档案管理设备。设备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提高高校档案管理, 更新设备是前提。当今是互联网时代,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的档案逐渐向着电子、声像等等方面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 在档案管理设备方面,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必须保证先进性。例如, 计算机、档案软件、杀毒软件、数据储存设备等等, 因此高校必须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给予支持。另外, 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维修也至关重要, 如果设备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无论硬件还是软件, 很可能造成档案信息丢失, 或者泄露等等。

(四) 完善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工作评价体系, 对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提高档案管理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职工来说工作评价体系可以根据科研成果、教学水平来评定。而若想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评定, 就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类, 可以划分为, 普通档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等, 对于普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评定可以根据其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网上测评等等方式来进行。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评定可以以其技术水平考核、工作成果等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而完善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评价体系。

四、总结

高校档案是高校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对高校整个发展历程有详细、准确的记录, 对于学校的科研、管理、教学、招生等等活动也有非常详细的记录, 它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 对于加强高校科研教育管理、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总结高校建设发展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的重要性以及参考价值。但是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着一定问题, 必须给予解决。本文从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出发, 再对解决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起到借鉴作用。

摘要:高校档案对于加强高校科研教育管理、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总结高校建设发展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高校教学研究、科研教育、学科建设等等一系列工作都以文件材料的形式保存在高校档案中。另外, 对于高校整体的发展、建设历程也做有翔实、准确的记录。由此可见高校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近些年来, 各个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条件等等, 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这主要源于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与此同时, 也提出了对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更高要求。在此种形式下, 创新档案管理体系, 加强档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必然要求。本文从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出发, 再对解决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平.对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04:175-176.

[2]刘晓云.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办公室业务, 2013, 17:100-101.

[3]续姗.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8:149-150.

[4]白秀琴.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1:58-59.

现代高校图书馆及其管理建设 篇11

关键词:现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一、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大整合。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聚合资源,它可以将全世界的图书馆运用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到存储服务器的“云”端中,图书馆的管理员只需要管理网络资源,用户只需要遵守服务端建立规则和协议能够获得云资源的访问。同时,在使用中,用户和管理员还可以更新现有内容,并添加,以不断提高资源。

信息资源扩展存储容量极限。云计算可以提供无限的存储空间,而数以百万计的电脑工作,以满足增加和更新的图书馆信息数据。因为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使得云计算资源以更有效的高速存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間,并且不需要要在各种各样的个人终端软件安装,你可以得到的资源,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协作虚拟环境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

低成本获得高管理效率。以前,为了确保服务器和服务器资源的安全性,在数据继续运行,该库必须响应的数量和接入终端服务器最大服务一定的限制的数据量。随着云计算,图书馆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服务,获得云服务提供的数以百万计的计算器克服瓶颈,服务器限制访问,以毫秒为单位足以满足读者的要求,而无需花费财力,物力来更新或扩大设施。

二、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实例

目前云计算的应用,众多著名企业如 Amazon、Google、IBM、Microsoft、Yahoo、Sun 等均有实验。代表性的实例主要有三个:(1)2009年4月,OCLC(联机计算机图博物馆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宣布各成员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数据库,结合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创建第一个的WorldCat书目数据基于“网络规模的协作图书馆管理服务。”(2)2009年7月,美国国会和DuraSpace的美国图书馆联合宣布启动一个项目来检测云技术DuraCloud维持永久访问数字内容表现。(3)2010年7月,盛大文学电子书基于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2.0解决方案的互动“云中图书馆”上线。云计算技术,其在多个业务领域在世界上强大的功能得到了初步应用。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技术将是更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库。

三、图书馆现有的问题

目前,图书馆员素质和现代化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服务理念上,一些馆员对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图书馆的要求,部分馆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工作方式和方法落后。尤其是在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学图书馆,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各方面素质较高,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类型的图书馆之一,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非常密切,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但是我们看到,高校图书馆在很多时候和社会上的图书馆的差距并不大,其功能定位不能和高校教学和科研有效结合,因此偏离了本身的功能导向。此外,高校是人才和科研集中地地方,因此对图书馆的需求要相比较社会大很多。但是我们看到,随着学校的合并和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各校专业种类逐渐增多,但是高校图书馆却并没有随着学校扩招而扩大规模,从而让高校图书馆普遍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图书数量不能满足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学生对书刊的需求,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四、管理模式的改进

在管理模式方面,针对目前高校的多校区运作模式,图书馆要根据学校所采用的运行机制,在建设上,确定馆藏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灵活处理各校区分馆的人、财、物 的购买、分陪、放置,对图书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在服务上,则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方便读者、提高工作效率、体现整体效益为目标,制定统一的服务体系和方法,对学校的项目、课题、研究进行统一的跟踪服务。 统分结合,协调各馆管理和运作,才能高效精简地开展工作。

在资源建设方面,实现馆藏资源优势互补。以实体馆藏为主体,加大虚拟馆藏建设,以本馆专题课题、学术信息资源为核心,同时大力开发网上资源,扩大资源共享力度,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文献资源体系和信息产品,从而建设文献资种类丰富多彩、学科资源独特突出的高校图书馆。

五、结语

不言而喻,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对一所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和发展工作也是推动地区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重点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建设工作在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其一定特殊性。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提升图书馆的质量,还需要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阮小妹.柔性管理在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图书馆,2006,02.

[2]郝忠洛.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3]郭平.现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管理建设刍议[J].现代情报,2009,02.

[4]黄嘉慧.新中国高校图书馆文化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D].湖南大学,2009.

[5]武秋月.书院文化与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D].南京工业大学,2012.

高校管理现代化 篇12

高校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内涵表现在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等方面。

1. 管理思想现代化

科学的、积极的管理思想是图书馆资料现代管理的先导。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而是在图书资料的管理中积累下来的, 并根据其内外环境做了适当的调整,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 这些管理思想要与信息技术和水平相适应。所以, 在图书资料管理实践中, 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树立竞争意识和读者第一的观念, 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路, 为读者提供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

2. 管理体制现代化

在新时期, 图书资料应该体现时代性和信息化特征, 尤其在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的体制制定中, 要体现出对读者需求的重视, 防止出现服务与读者需求脱节的现象。同时, 在对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中, 发挥图书管理员的职能, 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加强了图书管理层与业务层和馆员之间的沟通, 促进信息的畅通, 保障其服务的全面化和信息化。

3. 管理手段现代化

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标志, 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图书资料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上提升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当前, 在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中, 要注重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重视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的运用, 提供图书资料管理的网络化水平和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的技术的运用, 促进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图书资料分散落后, 业务管理水平低下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广大学生补充课外知识的主要场所。然而, 目前的情况表明, 高校图书馆业务建设的状况的确不能令人满意, 普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虽然各馆的藏书数量、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逐年有所好转, 但业务建设状况却与之极不相称, 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许多图书馆员竟然对诸如图书分类、编目、读者工作、藏书建设之类的基本业务常识一无所知。

2. 图书资料室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图书资料大幅度涨价, 经费更显短缺, 严重影响图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图书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图书资料陈旧率与日俱增, 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这使不少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文献存储量有限, 资料陈旧率越来越高, 使得院系图书资料室藏书还很难满足读者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

3. 图书资料室人员服务水平低

现在不少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员并非出身科班图书专业, 并非受过专业或培训的专职管理者, 而大多是些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 不仅专业知识匮乏, 管理素质不高, 还严重缺乏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本来业务水平不高, 还要承担一定的院系日常工作, 只能做些简单的收发、借还的基础性服务工作, 无法为读者提供专业性信息服务。

三、高校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的出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用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通讯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 为社会提供最新、最高质量的学术信息, 走现代化、网络化道路, 是当今图书资料工作的必然趋势。

1.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工作

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图书资料从“以藏为主”到“以用为主”再到“以人为本”, 其管理目标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一是为图书管理人员提供展示平台, 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寻自我价值;二是在图书资料管理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坚持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 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站在为人民服务的战略角度来重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 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是推进图书资料管理各项工作的保障, 占据核心地位。因而, 加大对其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定期对其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培训, 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帮助人们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3. 建立优秀的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

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信息化时代下, 图书资料管理员必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因此, 建立一整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员。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是教学、科研的前期劳动, 是社会各界汲取知识养料的必要前提, 管理人员既要为社会积累、保存、传递各种智力资源, 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在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录用要求中, 必须强调专业性, 同时还要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 特别是数字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改进资料室的服务方式, 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 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瑾.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初探[J].网络财富, 2010, (10) :133.

[2]胡斌.论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3) :119-120, 122.

[3]刘薇.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图书资料人员素质的路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161-162.

[4]白学敏.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 2010.

上一篇:抗浮方法下一篇:外科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