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魄

2024-07-26

健康体魄(共11篇)

健康体魄 篇1

一、东城区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多年来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7号) 和北京市实施意见, 遵照教育部《关于开展“2+1项目”试验工作通知》, 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纲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 以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突破口,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增强学生健康意识, 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一) 高度重视, 强化责任, 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1. 成立领导小组, 建立责任制

东城区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 下发了《东城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 成立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领导小组, 教委主任担任组长, 相关业务科室、研修部门具体负责, 形成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东城区还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纳入学校“一把手”工程。指导各校成立领导小组, 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 结合学校、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体育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组织实施, 切实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

2. 建立年度会议制度

及时总结上一年度工作, 交流先进工作经验, 并部署本年度重要工作计划。每年5月、6月, 我们都会召开东城区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大会, 一方面带领学校党政一把手集体学习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 另一方面总结经验、研讨并部署新学年工作。年度会议不仅帮助基层各学校统一了思想, 提高了认识, 也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今, 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大会已经成为东城区优良的传统。

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设备, 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硬件保障

近年来, 东城区共投入10.6亿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 投入1.2亿元, 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对各校操场进行全面改造, 投入500万补充更新体育设施、设备, 为有效提高全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硬件保障。

4. 建立评价制度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 每学年按照《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将“开齐、开足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以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列为重点评价指标。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 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

(二) 明确目标, 创新内容, 确保学生锻炼取得实效

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实效, 东城区建立了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通过检查、特色建设、抽测、加强教研等形式, 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1. 建立备案制度

每学期开学, 我们都会下发《东城区学校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工作调查表》, 针对各年级每周体育课时数、各年级每周课间操次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方案, 学校体育活动场馆面积、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等相关情况进行摸底。

2. 整合教育资源, 丰富校本体育内涵

东城区下发了《东城区促进社会单位服务社区公益文体活动试行办法》, 通过“蓝天工程”平台对课外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为学生创设了没有围墙的校园。学生可以凭借“蓝天卡”到手册上提供的任何一家体育场所参加活动。学校克服场地小、人数多的困难, 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五中分校在生均仅1.5平方米的操场上, 独创了“梅花桩”式的站法, 通过“交叉错位”容纳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解决了场地狭小的困难。学校还每周五下午组织学生到地坛体育场锻炼。和平里四小将体育锻炼延伸到家庭, 1600余名学生人手一本《“体育之星”活动手册》, 每天放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自由选择测试项目, 由家长监督、记录, 并给出评价。

近两年来, 东城区连续召开了三次市级体育教学观摩课活动, 两次北京市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现场会, 一次北京市体育锻练一小时工作座谈会, 充分总结经验, 挖掘潜力, 形成了“小场地大体育”的观念。

3. 加强体质健康水平抽测

为准确掌握东城区中小学生体质现状, 每年都会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工作。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抽测数据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 探讨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并及时召开了全区各校的领导会, 对各学校学生测试结果进行反馈。对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出具体要求。

4. 加强体育教研

通过随堂听课、随堂抽查、定期监测等方法, 将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纳入体育教学评价范围, 促进东城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区、协作组、学校三级教学研修新模式, 探索建立“研修一体化”工作方式, 通过充分发挥组长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建立校际间合作机制, 全面提高了东城区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007年在北京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2008年在第三届全国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2009年在北京市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六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2011年《东城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一文获北京市第九届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获第11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5.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作为全国文体科技示范区, 东城区着重培养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使“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先后成功地承办了北京市第47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东城区迎奥运小壮壮运动会和东城区教育系统阳光体育运动成果展示。为团中央和阳光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起草并组织的“健达杯”小学生趣味长跑活动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赏。在北京市阳光体育联赛评比中东城区连续数年均保持在北京市前三名的位置。东城区坚持开展组织区级学生系列体育竞赛活动, 做到每月都有至少一项赛事, 活动项目涵盖: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跳绳、踢毽、轮滑、健身操、棋类、击剑、定向越野、绑腿跑共12个项目。

二、东城区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基本情况

东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将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 是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对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切实把全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课程教学上来, 确保全体学生受益。近年来, 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工作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 全区体育教师共同努力, 逐步形成了“上下合力、合作共事;专家引领、共担使命;典型引路、提升精华;现场观摩、展现素质;构筑和谐、共建东城”的一条东城研修工作模式, 共同研究和探索适合东城区特点的体育教学特色。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全面发展学生体质为主旨, 东城区小学体育教学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体育教学指导用书为蓝本, 整合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 结合各校实际开展体育教学。实践证明, 近年来东城区体育教学工作稳步、持久地发展, 教学与教科研成果在全市乃至全国佳绩频出。

东城区从2007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 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 结合东城区教育教学实际, 采取“培训、实施、研究、推广”的工作思路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工作策略, 积极稳妥, 将高中课改引向深入。研修部门指导教师按照“明确问题、制定计划、付诸行动、理性反思”的基本步骤逐一操作, 并编辑完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 解决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升任课教师的研究水平、实践的能力。

(一) 组织课改培训, 把握课改方向

1. 组织现任教高一、高二体育教师参加市、区级新课程培训, 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 贯彻新课程理念;

2. 组织高中教师开展“研究课”、“听、评课”活动, 166中学市级高一新课程必修模块研究课、东直门中学高中体操必选模块研究课、北京二中以“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市级观摩展示, 及166中学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新课程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主题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等;

3. 开展课改模块教学设计交流活动;

4. 通过视导听课与教师座谈以及研讨活动形式, 了解课改的实施情况。

(二) 深度调研, 研究指导

根据《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中, “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长效监控机制, 坚持常年对区县和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 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及东城区研修中心教研的整体工作安排, 到高中校进行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了解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向基层学校主管领导汇报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难题, 与领导交流沟通, 调整学校高中课程设置。视导同时积极争取学校领导, 从场地器材、教师配备、课时安排、规章制度制定等方面, 争取学校的重视与支持, 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

(三)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推出课改成功经验

全市高中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经验会在北京二中召开, 给我们带来了四点启示。

启示1:面对刚刚实施的高中课程改革, 面临着场地小、师资短缺、没有高考方案的诸多情况。高中的课程改革如何实施, 对于很多学校都感到困惑的时候, 北京二中用先进的办学理念, 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

启示2:北京二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打破了体育学科课改前的常规教学秩序, 由行政班到教学班, 实施走班制, 迈出了东城区高中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大步。

启示3:大力推进模块教学, 深化选项教学, 从理念到行为, 从教师的教, 到学生的学, 从学分制管理到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 北京二中的体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

启示4:北京二中的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符合改革要求,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个学校的体育精神, 一个学校的体育文化, 一个学校的内涵变化。二中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四) 开展行动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和总结, 在东城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中, 我们将东城区各高中校制定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规划、模块教学计划、体育与健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编写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析、课改教学论文等内容。特别是教学实录, 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主线, 涵盖案例导读、课堂教学实录、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析、教学方案的集合编写而成, 帮助教师找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指导教师运用正确的科研方法开展教学实验, 改革学科教学, 培养教师的科研习惯和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更具实用性。

2010年6月, 经国务院批准, 原东城区与原崇文区合并, 成立新东城区。一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各项体育工作深入开展。下一步, 东城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相关文件的精神,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监督之下, 认真落实各项战略部署, 推行东城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计划, 推进体育特色和内涵建设, 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健康体魄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4)班的李xx,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铸就健康体魄,创造健康人生》。

又是一年金秋,又是一个爽朗运动季,去年运动会上的一幕幕还在眼前,今年七中运动会就即将来临。运动不仅仅可以锻炼我们的体魄,更能淬炼我们的精神,成就我们的人生。

就在不久前,里约奥运会正式落下帷幕,中国的运动健儿们大显身手,金银铜牌名列前茅,奥运精神感动激励了千万国人,激起一番“全民健身”的热潮。之后的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实现了对于残奥会金牌榜首位的四连冠,共创51项世界纪录,在赛场上升起了237面五星红旗的他们使祖国在奖牌榜上遥遥领先。看到那激动人心的傲人成绩,在电视转播中听到遥远赛场上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为自己的祖国感到欣喜与发自内心的自豪。无论是90后少女张梦雪顶住压力勇夺首金,还是女排重夺冠军,抑或是乒乓军团一如既往的强势,这些顽强拼搏、健康向上的人们值得我们为其骄傲。或许有些健儿正处于低谷,但暂时失利的他们仍坚持着在遥远的土地上为祖国做着力所能及的微小贡献,体育精神深深打动大家。

运动与健康,一直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所定义认可的人才,已不仅仅局限于丰富的知识与高超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精神,才可成就健康的人生。体育课程在学习中必不可少,体育运动也在日常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参加运动、拥有主动锻炼的意识、磨练运动意志是我们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规划绚烂人生的基石。

从古至今,运动一直是离不开竞争的。从之前如火如荼的报名工作中就可看出大家的积极性与为班争光的决心。在运动会的拼搏中,我们可以领会开创未来所需的坚持实干、刻苦的品质;在一次次的超越自我中,我们可以培养自身在研究创新中所必备的开拓、进取、突破的精神。然而,过度非良性的竞争却是不利的。无论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还是出于避免无谓的受伤,我们都应提倡运动会的良性竞争。

即将拉开帷幕的运动会中,将会有开幕式上精彩表演的同学;会有赛场上努力拼搏的健儿;会有场下摇旗呐喊的啦啦队;也会有幕后默默付出的后勤与裁判。所有付出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体育的路上有鲜花掌声,同时汗水苦痛也难以避免。就如同今后我们的人生道路,也是不可能一路平坦。运动带来的健康体魄是精彩人生的牢固基石,运动精神也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助力。我与大家一起期待着精彩纷呈的运动会,也预祝xxxx年xx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圆满举办。

戒烟!重拾健康的体魄 篇3

要充分估计到戒烟的困难,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过戒烟磨练自己的意志力,使戒烟成为现实。

由于吸烟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嗜好,所以戒烟者一开始就完全戒烟是不明智的,那样,强烈的生理反应和心理依赖会使你焦虑不安、异常痛苦,一旦吸烟的欲望战胜了戒烟的决心,戒烟就不会成功。选择适当的戒烟目标,采取逐步戒烟的方法,会大大减轻戒烟所带来的痛苦。

No.1 往事开头难:如何度过戒烟最难熬的前5天?

1.两餐之间喝6-8杯水,促使尼古丁排出体外。

2.每天洗温水浴,忍不住烟瘾时可立即淋裕。

3.在戒烟的5日当中要充分休息,生活要有规律。

4.饭后到户外散步,做深呼吸15-30分钟。

5.不可喝刺激性饮料,改喝牛奶、新鲜果汁和谷类饮料。

6.要尽量避免吃家禽类食物、油炸食物、糖果和甜点。

7.可吃多种B族维生素,能安定神经除掉尼古丁。

No.2 对症下药:如何缓解戒烟后的症状

症状一:口渴

缓解方法:喝大量液体,尤其是大量饮水,这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

症状二:睡眠中断

缓解方法:这是更加令人痛苦的戒断症状之一,非常常见。 嗜睡一旦没有了烟碱的化学提神作用,既往吸烟的人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松弛感。有些人觉得自己随时都可入睡。用餐后小睡和延长晚间睡眠时间可能有助于克服这种情况。

症状三:难以入睡

缓解方法:有些人主诉在减少吸烟后晚上难以入睡。可以利用无法入睡的这段时间,阅读、写信或出去散步。不要饮用刺激性饮料如茶、可可饮料、含牛奶的可乐类饮料或果汁。

症状四:咳嗽

缓解方法:长年累月吸烟后,肺会产生大量黏液来自卫。在戒烟期间,黏液会松解,从呼吸道排出,纤毛也开始重新运动。通常戒烟的人有一段时间(数周)会咳嗽。

症状五:便秘

缓解方法:许多人在减少饮用与吸烟相关的咖啡、茶和其他刺激性饮料后主诉便秘。每天饮用四至六杯水可缓解便秘。多食用粗粮、新鲜水果和蔬菜也有助于克服这个问题。

症状六:头痛

缓解方法:头痛可持续一天,并可能在一周后复发。其原因尚不清楚。可找点戒烟辅助药物,或贴戒烟贴、必要时询问医生。

症状七:饿感

缓解方法:身体吸收食物的能力得到改善。几乎所有的吸烟者在戒烟后都胃口大开。为了避免增加体重,可从事一些体育锻炼,并且食用低糖低热量的食物。

症状八:盗汗

缓解方法:经常沐浴可缓解。定期锻炼的人较少出现严重盗汗。

症状九:震颤

缓解方法:手和手指轻微发抖,可持续数周。 同样可以通过戒烟辅助药物或戒烟贴缓解,必要时询问医生。

症状十:口疮

缓解方法:少数戒烟者可出现口腔刺激症状。牙龈起疱、口疮或炎症是由化学物质在体内的调整引起的。有可能由维生素缺乏所致,加强饮食和补充维生素B族、C可缓解症状。

症状十一:注意力不集中

缓解方法:在撤除一氧化碳后常伴有一些令人烦恼的不明显症状。戒烟者的空间感和距离感都会受到影响,并会产生飘浮感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此时应尽可能避免驾车或操作机器。

症状十二:手足痒

缓解方法:这是由循环系统得到改善引起的。一般不会持续太久。 还有头皮酸痛,这也是由循环系统得到改善引起的。一般不会持续太久。

No.3 偷梁换柱:尼古丁替代方法

即用含有微量尼古丁的产品,如口香糖、鼻腔喷雾剂或贴在皮肤上的膏药等,来帮助戒烟者缓解戒烟过程中易怒、失眠、焦虑等剧烈症状。这些替代产品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的速度要比吸烟慢得多,但都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烟瘾。与口香糖和鼻腔喷雾剂相比,皮肤膏药使用更为方便,尤其适用于有鼻窦炎和鼻腔过敏的人。但孕妇和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可擅自使用这些尼古丁替代品,除非遵照医嘱。

健康体魄 篇4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指出, 在产业集聚、资源整合的带动下, 物流园区对产业上下游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全国已掀起了物流园区建设热潮, 物流园区数量急速增加。然而在建设物流园区的旗帜下, 却存在着“圈地”现象。

打着园区建设的旗号, 行“圈地”之实的企业不在少数, 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当前全国范围内约七成物流园区存在较高空置率可以看出, 园区土地利用率极低, 企业“圈地”, 占而不建的现象突出。不少企业以获取政策优惠为目的进驻物流园区, 但占而不建, 坐等土地升值然后变卖。也有企业打物流旗号, 行商贸经营之实, 也有“圈地”之嫌。

物流园区建设“圈地”现象严重, 主要责任在政府。物流园区产业覆盖广、土地占用面积大, 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重点工程, 其建设与发展, 不但对促进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刷亮政绩的重要手段, 所以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地方政府却存在着盲目跟风、攀比的心态, 只求物流园区建设多、大、全, 却全然不顾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 也未对园区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这让意图“圈地”的企业有机可乘。

高博轩提出, 为避免“圈地”现象的出现, 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园区建设。武汉拟出台《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 (中心) 项目用地管理办法》就是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在用地审批供应方面, 采用分期、分批的方式供应, 并限制物流园区建设中的商业用地, 以尽量避免“圈地”现象的出现。比如在合肥, 对于打着投资旗号来圈地的企业建立了一道“防火墙”。针对圈地企业有向物流园集中的苗头, 合肥将针对物流园区启动新一轮清查, 严禁“圈而不建”, 让土地闲置现象。

02物流园区建设问题重重

全国各地纷纷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但却缺乏统筹规划, 导致各地区未能形成有效的协调和资源的浪费。一方面, 各地自身规划的方式、方法、园区建设的模式等出现问题;另一方面, 各地独立规划, 并不考虑地区与地区之间、省市之内, 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协调统一, 致使各地区之间不能形成互补效应, 相互竞争, 抢夺资源、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高博轩认为, 中国物流园区在实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 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目标设定过大, 规划脱离地区产业、经济、资源现状;另一方面, 地区之间统筹规划不足, 协调性差,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此外, 各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 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园区运营模式。

产业基础薄弱, 物流园区建设缺乏根基。全国兴起物流园区建设热潮, 很大一个原因是各地政府在政绩压力下, 出现了盲目跟风建设的现象。兴建物流园区, 大多数政府并没有考虑当地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 如商贸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状况以及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往来等。缺乏产业根基, 盲目大规模修建物流园区, 必定以失败告终。

不符合市场规则, 也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 致使园区建设发展受阻。一方面各地区并没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园区建设对市场需求的挖掘和带动作用, 在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情况下, 大规模上马物流园区建设;另一方面, 各地区园区建设没有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有效地分开, 形成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园区市场化运行的模式, 园区发展明显缺乏动能。

陕西省行政学院白山稳说, 有的规划模型上的物流园区有着大片整齐的、看上去明窗亮瓦的仓库, 有宽阔的公路, 有大型的现代化装卸设备。不过, 到实地考察却不是这个样子:一条不长的公路尽头树立着“国际港务区”的标牌, 两边是正在平整的工地, 偶尔有满载黄土的大型卡车驶过, 掀起满天沙尘。毫无疑问, 物流园区离它的理想目标还很远。

政府主导型的物流园区好像都会存在这些问题, 项目由政府确定, 土地由政府征纳, 招商由政府包办, 但是这种带有明显“家长”情结的物流园区是否能够带动以中小企业组成的物流市场, 这好像就不是政府的强项了。实际运作中, 物流园区“建设热、招商冷”的现状, 已让诸多业内人士对物流园区热潮提出异议, 有人称这股园区热为“虚火”。可是, 这似乎没有阻碍政府和企业的热情, 一座座不同资本背景的物流园区照旧拔地而起, 并且在各自的轨道上加速前行。

物流企业的期盼很多:从税收上说, 以仓储企业为例, 营业税是以营业收入的5%计算, 这样的税率是以商业企业的税率作为基础的, 但是同样作为基础产业的建筑业税率只有2%。作为出租房产收入, 在年底仓储企业还要交纳12%的房产税, 这对于仓储企业简直就是拿走全部的全年利润。

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的物流现状,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 那些至今仍然非常红火的批发中心、集散中心、货运站等, 大多是自发形成而并非经由政府规划的。这些看起来乱糟糟的、杂乱无章的市场里面, 的确缺乏政府规划所具有的整齐和秩序, 也没有什么先进的信息系统, 甚至是靠着非常原始的平板三轮车来搞货运, 但是在无序的市场下面却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有着一个市场必须具备的人气和货物流量。相反, 那些政府倾力规划和支持的物流园区, 却总是显现出让人无奈的清净甚至萧条。

了解物流行业的人都明白, 一个投资额在百亿元级别的物流项目, 除非是港口、机场、铁路中心站等超大型公共设施, 否则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很简单:国内还没有哪一家物流企业能够承担这样庞大的投入, 更没有能力靠物流服务收入来收回这笔投资。

更何况我国现有的物流设施使用率很低, 连现有的资源都远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片地圈地搞基本建设, 几个亿的资金投下去, 总得有个投资回报吧。将资金转化成钢筋水泥的固定资0产3, 而遥遥无期的投资回收总是让人们感到莫名的惶恐。

03物流园区应依据需求而建

面对这些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 以后的物流园区确实需要加强用地管制, 并要相应建立物流园区标准, 应按“需求而建”。

近年来, “无水港”项目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的又一热点, 未来必将带动物流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无水港”, 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公路交汇处, 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 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 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的“桥头堡”。我国很多城市也开始认识到建设“无水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白山稳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 实际上物流业对于物流园区的建设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中国的物流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仓储、运输企业的服务价格已经非常低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必要规划那么多的园区, 新建那么多的仓库吗?更为务实一点的做法, 应该是尽可能地整合相对分散的物流资源, 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物流园区这种自上而下的整合方式, 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划, 缺乏市场人气的支撑, 其风险可能比自下而上的整合要大得多, 往往还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比如, 西安市的物流规划中提到, 到2010年时建成一个物流园区———新筑物流园区;六个物流中心———纺织城纺织品物流中心、服装物流中心、韦曲科技物流中心、三桥汽车物流中心、草滩果品物流中心、北石桥物流中心、中储物流中心;十个配送中心———在咸宁路、华清路、太华北路、大白洋路、枣园路、友谊路等处规划建设十个物流配送中心。但在西安市现有的18万平方米的商业型库中, 空置率却达到了30%, 包括533处国家物资储备库、中储物流仓库、西北电子物资仓库, 大部分仓库尚没有饱和, 为什么置现有的设施不加以充分利用, 而要去建设一个6平方公里的新物流园区呢?

西部最大的华润万家已将配送中心放置在户县, 六村堡的空港和医药物流园区正在规划中, 位于凤城七路商业储运公司的仓库新址已建设完毕, 中储股份已在长鸣路投资建设了10万平方米新的物流中心, 招商局集团已在草滩建设了面向宝洁的物流中心, 兵工产业局正在规划位于高陵的兵工物流中心, 红太阳仓储公司已在六村堡建成10平方米的物流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 新筑物流园区将为谁而建?

西安作为中转型城市, 随着西部高速流通体系的建设, 大部分商贸销售型企业逐渐撤销在西安的区域性分销仓库, 以流通速度和频率取代库存容量, 以海尔为代表的家电企业随着家电下乡的思路, 位于809库的库容量一再缩减, 豪爵、蒙牛, 不凡帝等不同行业的流通产品也都在本身的信息系统中获得收益, 逐步减少其在西安的库存暂驻流量。以佳通轮胎为例, 从2000年的2万平方米西北中转库, 逐步压缩库存加大对于销售商需求预测, 仓容量已缩至3000平方米。这足以说明在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大的今天, 缩减库存已成为商业领域向物流系统要收益的一项重要做法!

有鉴于此, 物流园区的规划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 综合考察当地的宏观经济走向, 细致分析当地货运流向, 并向社会加以公告, 像苏州的星网物流园区一样, 以信息发布作为主要建设目的, 从实质上加速商品流转速度, 从而提高社会的经济产出率。

物流企业本身要开展多种经营, 创造利润, 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物质基础, 从全局出发, 政府要做的就是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 给以优惠政策, 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物流行业的成长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并没有内在的联系, 对于物流外包客户来讲, 如美孚、海尔、不凡帝等销售企业, 他们在选择物流承包商时重点考察的是物流分销能力、运营能力等核心能力。

具体来说, 比如如何控制分销物流供应过程、如何做到信息动态反馈、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要达成协同作业、客户需求预测管理、优化管理、特殊事件处理能力、物流特殊的增值服务能力, 等等。可这些指标并没有刻意要求你有多少仓库、车辆、人员。可以看出企业需要的多数是运作中的软性要求, 对于硬件的要求是次要的!

虽然“物流园区”泛滥的热风在随后的几年中, 随着国家对土地政策的调整而得到了遏制。但是, 借建“物流园”来搞商业地产赚钱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消失。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拥有两个内在的动力:一个是地方政府要招商引资搞政绩, 需要项目;另一个动力是企业利用“概念”来获得巨大的实惠。例如, 优惠的土地价格、税费待遇等。而这些项目的建设, 最终对地方经济发展, 所能做的贡献却少得可怜。

健康体魄 篇5

然而,由于普遍缺乏对年轻人的运动,健康指数有一个危险的信号。根据调查,近年来,我们学生的体质质量持续下降10年,学生继续下降20年的容忍度,肥胖比例显着增加。许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运动意识不强。体育教育的宝贵时间往往是随机聊天,在通常的运行在学生不重视,纪律是松散的,这些行为埋没自己的健康风险。

事实上,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与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同等重要,健康的身体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努力工作,坚韧不愿意拨打质量,成员们互相合作,相互合作。

现在,国家即将开始冬季学生太阳运动。我们学校还进行了一大批跑步运动改造,使学生能够加快训练,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我们学校也运动教师,使用各种培训方法和设备帮助学生锻炼。对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所有学生发出了以下倡议:

①抽取所有可用时间,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希望学生们能珍惜体育宝贵的时间,仔细听,服从老师的指挥,主动完成训练内容,为每一课都有一点点改进,真正的我班上我打电话,逐渐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②明确目标,发展锻炼计划。我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弱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制定有针对性和实用的计划。使用活动和周末时间,适当增加训练量,逐步实现综合发展的身体素质。

③以课堂为单位,由体育互助组组成。学生可以互相帮助,相互监督和共同改进。

④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不是因为沉重的学校和忽略体育锻炼。

健康体魄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06-01

新华社电: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7月28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福祉,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组织引导学校、社会和家庭为青少年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刘延东指出,近年来,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校园体育锻炼热潮,但青少年“运动不足”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健康体魄 篇7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健康体魄,塑造

一般而言, 大学生体育健康体魄的塑造依赖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 通过长期自主、自觉的体育锻炼, 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职业素质教育日益被高校重视, 均倡导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进取精神作为培养目标。实践表明, 职业素质教育的这些培养目标, 都可以依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来支撑, 所以我们需要从多元视角来看待体育教学的职能。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学生个体身上时, 似乎开展这种以集体项目为主线的体育项目, 仍无法较好解决学生的自我身体锻炼模式的形成。简单而言, 塑造大学生体育健康体魄, 需要大学生本人拥有坚强的意志力。不难看出, 当代大学生未来面临的职场生涯, 不同的工作压力以及环境场地限制, 这些都将制约他们参与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通过研究茶文化的教育功能, 试图挖掘其对大学生体育健康体魄的塑造作用。

1 体育健康体魄的内涵认知

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体育健康体魄的内涵进行认知。

1.1 身体机能的健康

身体机能的健康属于显性层面的内涵, 而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所首先赋予的效果。根据有关资料可知, 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大学生相比, 我国大学生在忍耐力、体格等多个指标上存在劣势。这种劣势的形成不能从营养物的摄入量来寻找根据, 而是需要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次数和效果上寻找原因。因此, 身体机能的健康, 首先需要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其次才是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拥有了身体机能上的健康,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领域都能给予大学生阳光的气质。

1.2 心理因素的健康

曾经的高校马加爵事件, 让社会和教育界都逐渐关注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且每所高校都为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干预教师, 并在课程中设置了心理素质类选修课程。那么, 在这里的内涵认知可以理解为:能够较好的处理自身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以及能以良好的心态来迎接在校期间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时间维度上, 还表现在对未来职业规划拥有积极的预期。

2 茶文化教育的功能分析

茶文化教育的功能是怎样的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功能。

2.1 通识性功能

所谓“通识性”在于, 茶文化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所以茶文化中的部分文化元素已经被不少大学生所知晓。这样一来, 就能利用茶文化的这种通识性来起到感悟和启发大学生的功能。在茶文化教育中, 用大学生已了解的文化知识引导未了解的文化知识, 建构起大学生自主、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意愿。因此, 通识性功能可以降低教育者的引导难度。

2.2 反思性功能

所谓“反思性”在于, 让大学生自查自身在身体机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健康程度。一般而言, 身体机能方面的健康程度, 大学生能通过自我感知来直观获得, 但他们心理因素方面的健康程度则难以被自己所感知到。为此, 这里就需要发挥茶文化教育所提供的反思性功能, 来促使大学生思考自己与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2.3 启示性功能

所谓“启示性”在于, 使学生在接受茶文化教育之后能从中获得启示, 进而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和有效应对压力的举措。

3 茶文化的塑造作用

在茶文化教育功能的引导下, 茶文化的塑造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3.1 文化植根性作用

目前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 这里的职能则需要在塑造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素质健康两个方面发挥作用。而作用能否真正发挥, 则取决于大学生能否在被教育后形成行为自觉。茶文化因其文化植根性优势, 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并能在通识性文化基础上使得学生容易理解茶文化教育中的道理。

3.2 文化反思性作用

在培育大学生体育健康体魄的目标下, 通过形成文化反思来促使大学生明白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那么, 在茶文化教育中的这种反思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理解, 品茶和茶道都属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前者关注“自在”和“自为”, 后者则关注秩序与规则, 这些都能形成文化反思。

3.3 文化启示性作用

启示的作用在于促使大学生领悟, 领悟的目的则在于他们需要立即行动起来, 改变固有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表明, 知易行难。因此,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实现茶文化教育的启示性作用, 还需要督促学生用具体行动来改观现状。

4 茶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茶文化教育的塑造作用并不局限于本文所述, 但结合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可作为首要发挥作用的部分来给予对待。那么, 茶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构建。

4.1 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

茶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高校体育教师, 但因专业知识结构所决定, 体育教师往往不具备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因此, 高校体育教师需与大学生一道, 针对性的参加茶文化知识培训。首先从茶文化的显性层面进行知识交接, 然后再透过显性层面来获知茶文化背面隐性层面的思想素材。在培训中应加强小组讨论, 这样在现场可以完成对茶文化教育的互动构思。

4.2 拓展体育课形式突出课堂教学

高校体育课教学大多以室外教学为主, 这也导致了体育教学长期关注学生的身体机能健康问题, 而未能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为此, 这里需要从教学计划上安排拓展体育教学形式, 即相对突出课堂教学的地位。在高校体育场馆内来开设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可以在一种相对宽松和愉悦的环境下, 来向学生传递茶文化知识。同时, 在传授茶文化之前, 体育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 紧密围绕着前面所提到的目标来准备教案。

4.3 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优势

在行动中来塑造大学生体育健康体魄, 不仅需要在体育教学时间内来实施, 还需要在教学时间以外来开展。为此, 体育教师应协同各个院系开展好各类体育比赛项目, 并创新设计出非竞技类的体育活动。如, 开设茶道鉴赏项目, 在该项目中首先由教师来演示茶道环节, 然后让学生亲自来体会。最后, 教师需要对该项活动进行总结, 并能提炼出茶道精神中的体育文化元素。

4.4 实施O2O模式的督促监管工作

O2O模式在这里体现为, 建立线上线下的监督监管工作, 主要突出线上的工作。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 在激发学生突破自己的惰性时, 需要对他们进行过程性激励, 而这在线下则是难以做到的。因此, 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 及时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 并主动从茶文化中来寻找解答的根源。

5 小结

本文认为, 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教育职能后, 所发挥的作用包括:文化植根性作用、文化反思性作用、文化启示性作用。具体的实施路径可围绕着: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拓展体育课形式突出课堂教学、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优势、实施O2O模式的督促监管工作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谢文平, 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3) :43-45.

[3]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 2010 (12) :11-12.

健康体魄 篇8

一、《决定》强调了“体育课和课 外锻炼”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 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决定》的行文中对“四育”的表述顺序来看, 突出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手段, 也是改革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表述出现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从内容上来看,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路径来看,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是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改革目标来看,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改革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这是因为对国家和社会来说, 没有一个个身体健康的个体作基础, 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更加明确的部署, 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工作要求。

从总体上看, 改革紧紧抓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总要求不变。对教育工作的不同领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德育要求“坚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育要求“强化”——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美育要求“改进”——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智育要求“改革”, 论述集中在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我们把“坚持”、“强化”、“改进”和“改革”这些表述放在一起分析, 可以看出中央对教育领域内不同方面的工作, 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另外, 《决定》强调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重要地位, 把“智育”工作放在德育、体育和美育之后进行论述。这一调整, 更加突出了体育在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 也说明了体育在目前学校教育中相对弱势的地位。

因此,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 切实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各项举措根植在教育的沃土中, 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

二、“强化”一词对加强学校体育 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辞典》 (第六版) 中的解释为“加强;使坚强巩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出“强化”的工作要求, 实际上是对未来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过去工作力度不够而带来的各项工作没有落实的问题, 因此要切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在目前学校体育中的边缘化地位, 在实际学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得不到重视的现实。

这一现象无论是在现实工作中, 还是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中, 都可以得到印证。在实际工作中, 体育课被随意停上和挤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比较普遍, 课外体育锻炼也由于作业负担重等原因有名无实;在政府文件中也有一些论述和总结:“必须清醒地看到, 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 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总体上看, 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显不足, 有关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效性还有待加强……”

从这些论述来看, 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予以加强, 已经在不同层面达成了共识,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路径, 即通过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提高日常工作的实效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坐着说, 不如起来行,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 守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在实处, 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 炼”是重申和强调广大青少年的 合法权益必须予以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诸多法律、法规的条文都对保障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描述和规定。在保障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 锻炼权益方面, 是有法可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其他立法工作的依据。《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另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 都对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进行了规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三章专门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等。另外,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等国务院颁布的法规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这些法律条文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发展青少年儿童的体质, 既是青少年儿童自身的义务, 更是青少年儿童的权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具体到教育领域, 就必然要求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部门和学校就必须对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予以保障。

《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一方面是再一次强调体育锻炼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 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合法权益的重申和保护。全社会都应该意识到, 参加体育锻炼是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 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保障。随意挤占体育课、不按照国家要求开展课外锻炼, 是对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的侵害, 是没有依法行政、依法办学, 是违法行为, 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这也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强化体育课”需要转变观念、 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狠抓落实

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果的, 需要通过多方长时间的努力。基于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 是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原因, 本文先就如何“强化体育课”谈几点看法:

1.建立问责机制, 尽快改变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长期以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一些学校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 根本不重视体育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被边缘化的学科;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 重竞技、轻教学、重少数、丢多数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体育课处于两个边缘化状态, 地位极其尴尬。这导致体育课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体育成为最不被重视的学科。学校把党的教育方针置之度外, 置广大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于不顾。在安排课程时, 优先排文化课 (这里指中高考学科) , 占据最好的时间段, 而体育课则属于“副科”, 哪有“空裆儿”就插在哪儿, 大多数学校上午第一节、第二节不安排体育课, 使本来就有限的体育课程资源,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结构工资分配等方面, 常常受到不公正对待,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这些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 都是人民的教师, 只是教授的学科不同, 社会分工不同, 他们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 劳动应该受到承认, 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维护他们合法权益。

要“强化体育课”, 必须建立行政问责制度,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情况追究行政责任, 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改进这些工作, 强制转变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

2.转变观念、转换职能, 扭转对体育课教学认识不到位、管理缺失、职能错位的问题。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 设置专门管理学校体育的职能部门, 一方面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十分关心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从另一方面讲, 体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属于弱势学科 (弱势群体) , 所以, 国家从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应加大力度, 强化体育学科管理。教育部设置体卫艺司, 各省、市教委 (教育厅) 设置体卫艺处, 区县教委 (教育局) 设置体卫艺科负责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 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拟订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发展规划与目标;制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和法规, 并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及其教学改革进行指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组织学校体育竞赛。但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相当数量的地方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按照机构改革时制定的“制定政策、宏观管理、检查监督、管办分开”的职能定位依法行政、依法执教,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 存在着行政管理缺位、不到位或错位, 乃至越位的现象, 这些做法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定位不符, 与政府机构改革方向不一致。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只重视课余训练、运动竞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 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从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职能划分情况来看, 管理竞技体育的部门是体育局, 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好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但是,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学校体育管理中, 对体育课程教学基本不管不问, 地方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时, 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没有参与权、话语权, 更谈不上决策权。有关部门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的相关政策时, 根本不考虑体育课程的特殊性, 导致体育学科课程方案出台后难以实施。

要真正做到“强化体育课”,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 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过程, 从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国家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 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目前, 中小学体育课质量不高是常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作为国家未来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单就体育课提出如此具体的要求, 意义和作用就不言而喻。从国家对体育课的管理方式来看,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度, 除了初中体育考试和高中毕业会考外, 几乎没有统一标准的强制性评价。学生12年的基础教育中, 真正有效、公正的评价次数只有中考和高中会考两次, 这种现状造成体育课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

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根据近期有关媒体的报道, 教育部在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中, 把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改革的举措之一。这些大的政策背景, 都给体育与健康学科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基于以上认识和要求, 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 形成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互相衔接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地方和学校实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情况进行监测;各地区建立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长效监控机制, 坚持常年对区县和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对不同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体育课学业水平进行监测, 是检查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通过监测能够客观反映学生体育学业水平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 可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外, 制订统一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从国家层面来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国家对未来公民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应该对实施的效果进行监测,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 中等经济发达地区, 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均应该达到标准的要求。

4.在教学中做到“关注常态、回归真实、实施有效”, 脚踏实地开展教学活动。认识的改变、制度的建立, 最终还需要落实在课堂上, 因此,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课也十分重要。在这里给教师们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就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常态的教学, 回归真实的教学, 实施有效的教学上面来。

常态体育课是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用书、教科书, 并依照实施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 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课程。与之相对应的是非常态课, 或称之为表演课、做秀课。非常态课是指为了某种目的, 不按课程实施方案, 不按教学进度、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反复演练一堂课, 长达一个学期, 甚至跨越学年的课程, 这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能视而不见, 任其漫延, 因此我们必须遏制非常态课。

何谓真实的教学?真实的教学这一提法, 主要基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 部分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和学校, 打着引进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 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旗号, 不考虑体育学科的性质, 一味地迎合某种新的教学方式, 为了探究而探究, 为了合作而合作。例如,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投掷垒球技术, 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电脑上查找投掷垒球动作, 身体那部分肌肉用力, 并要求分组讨论。这一要求, 不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而且违背学科教学规律, 对学习掌握投掷垒球技术, 毫无意义, 这种教学就不是真实的教学, 是改变学科性的, 是异化的体育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是目前体育课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学校体育工作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确定了路径,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 转变思想认识, 努力工作, 共同开创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13, 11-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S].2007, 05-07.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2]53号) [S].2012, 10-22.

[4]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京政办发[2013]34号) [S].2013, 07-04.

强健体魄还是极端教育? 篇9

4岁男孩坚持长跑洗冷水澡

4岁的小孩子能走完18公里徒步。记者了解到, 这源自于爸爸王邵彦对孩子采取的一套特殊教育:

每天跑步3000米, 经常洗冷水澡, 日复一日从不耽搁。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 爸爸王邵彦都会陪小鼎森跑步1500米上幼儿园。每逢周末妈妈彭巧霞也会陪儿子在中心花园跑步, 一口气3000米, 雷打不动。

除跑步外, 王劭彦坚持让儿子洗冷水澡。对于长跑和洗冷水有利于健康成长, 彭巧霞表示并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 但孩子从一岁多开始长跑以来, 确已有近两年没有生病。

父母: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小鼎森的父母认为, 他们和“狼爸”“虎妈”“鹰爸”的做法并不相同。他们目的不是把孩子送进名校, 或取得所谓的“成功”。

彭巧霞一再强调, 他们是帮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生活习惯。这种教育方式的最终目的, 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未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彭巧霞说, 孩子自从坚持锻炼以来, 至少没有因为生病而精神颓废。但随着孩子慢慢成长, 课业和升学的压力增加, 到时孩子恐怕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体能锻炼。

“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可能给孩子这种锻炼方式。”彭巧霞说, 正因为孩子未来有可能不能坚持锻炼, 他们现在才更需要时常督促。

教育专家认为做法极端

对于王劭彦的教育方式, 社会上褒贬不一, 大部分人认为此举对一个四岁的孩子过于残酷。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别敦荣说, 每天坚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需要科学对待。单纯从做法来看, 王鼎森父母的做法比较极端。

武汉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医师覃凌智认为, 从身体发育角度来说, 儿童的骨骼肌肉生长到五至六岁才稳定下来, 在此过程中适当的刺激是有益的, 但是过度的运动则可能导致骨骼、关节损伤。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篇10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一国主席对于体育教育的著名论题,然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对这句话又有自己的看法。

“文明其精神”讲的是,我们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其实这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是一样的。知识能让人明白事理,一个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差别很大,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知识的武装。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是否有涵养、有素质与他是否念过书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实现培养有素质的学生的目标,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周一到周五的文化课学习,老师们给学生讲母语,讲数学,培养他们的语感和逻辑思维,为了和世界接轨,还把英语排到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地位,所以学校在知识方面的教育已经做得很到位了。

至于这下半句,“野蛮其体魄,”我的理解是: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是毛主席的体育论断,我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他与我所表达的意思相似。体育教育不但不能丢,反而要精进,要有所创新。

很多学生会跟我提到,为什么中国的乒乓球这么厉害,但是足球却不如乒乓球呢?答案是什么,其实可以想象:我们不能忽视体育的教育,不把问题讲大,我们来见微知著。从学生方面来说,体育课不是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我们应该将属于体育课的时间用到对的地方,中国努力参加各种层次的比赛,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锦赛,或是亚运会,国家和政府都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其中,这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的政策,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培养这些未来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且不说体制问题让国家在足球人才的培养上落后于欧美和其他亚洲国家,过分强调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尽兴满足自己的兴趣,就算让学生能够尽兴踢球,但是传统的观念是这样告诉家长和孩子的:踢球不是饭碗, 它是不能养活自己的。因球出名的毕竟凤毛麟角,球王贝利或是贝克汉姆总是占少数的。于是,怎样选拔足球人才呢?途径无非两个:一是俱乐部青训营,这个好了,要花大量的投资不说,钱、物、人是投进去了,然而出来的人才数量很是不可观,机会成本太大;第二种就是寻找有天赋的孩子,可是严苛的升学率极大程度地促使学生们不得不放弃触碰足球而去握住笔低头沉思,他们又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能总结出两个经验,第一个显而易见,我们并不能抛弃看似不重要的体育而把所有的经历全部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科教文卫体事业是一体的,不能分割。想文明精神, 倒还不如先强健体魄,这是一个辩证的论题,它不强调体魄重要于文明,更没有认为文明要先行于体魄,这里的先后只是一个战略上的、概念上的取舍。俗话虽俗,却使人易懂,“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解读得最好,只有你将身体保养好了才有能力和机会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六十年。教育的秘诀, 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第二个经验其实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运用到体育中来:我们的素质可能就是不适合踢足球,我们就是擅长于打乒乓球、 跳水,足球是我们在体育领域的一个弱项,对于一个弱项我们应该尽量加强对它的训练。学习也是一样,偏科现象是很常见的,也是可以弥补的,我们要自知并且加以重视,如果缺少对此的重视,那么弱项就永远是弱项,还有可能变本加厉,甚至阻碍以后的自我发展。

为学生强健体魄护航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83-02

体健则智强,身体健康是求学和将来工作之本。钟祥市体育卫生研究中心以为师生服务为本,抓紧抓实健康宣传、常规体检、体育考试、疾病防控及体质监测等方面的工作,细化管理,严格规范,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当好“健康宣传员”“疾病防控员”“体质监测员”,为学生强健体魄保驾护航。

护航健康,宣传走在前。春季由于空气干燥及气候变化异常,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等容易发生,易形成疾病爆发。开学集结号吹响,校园学生集聚,疾病更易滋生传播。每到这个时候,钟祥体卫中心提前部署,及早安排,走进校园深入开展宣传普及防控知识。对镇直学校和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的健康教育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知识讲座,对每所学校都发放了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资料,覆盖率达100%。积极应对流感、腮腺炎、水痘等防控工作,安排专人防导,发放防控资料,检查各乡镇、市直学校的工作落实情况并下发通报。3月7日,体卫中心与市疾控中心联合开展的“预防传染病,健康伴我行”春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进校园活动在柴湖镇曹寨小学拉开帷幕。活动中精心设计传染病防控措施并制成展板随车下校进行宣传,向全市中小学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宣传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结合学校健康知识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提高师生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明白人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践行者。

健康体检,是提高学生体质的第一要素。体卫中心将体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主要对学生进行视力色觉眼科、龋齿窝沟封闭口腔、身高体重形体、肺活量生理功能等项目指标的检查。中心制定了体检工作实施方案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学校的精心安排、各班级的认真组织下有序开展体检工作,医护人员对每位学生认真检查,详细记录体检结果。在体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相关健康知识,还明白了健康的身体是快乐成长的根本、是放飞自己美好梦想的基础,要做一个体魄强健、活泼开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确保体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体检结束后,体卫中心对体检学生体检数据、健康资料进行了整理与统计分析,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以便学校随时掌控学生的健康状况,确保广大学生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体检中发现的身体有疑问的学生,及时向各学校进行反馈,并要求各校及时通知疑似病例学生到医院进行复检,学生身体健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体卫中心还汇总学校体检数据,根据体检结果制定了群体行为干预方案,对教委的学校卫生工作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中考季,体育考试既是中考前站起点,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体育考试分占据中招重要的分值,难免会产生“钻空子、打招呼”不良现象。为确保体育考试的阳光透明、公平公正,市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召开了由办事处主任、中学校长参加的体育考试工作专题会,严明考试纪律。局领导分别与主考、办事处主任、校长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使考务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责任层层传导下压,使学校领导个个身上有责任、有担子,形成了一种严肃办考的舆论氛围,让有作弊意愿的师生、家长不敢想、不敢为,从思想上筑牢作弊的防线。同时,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学校引导学生科学进行体育训练,强化体能,以实力见真章。考试过程中,通过组织监督、学生互相监督、学生家长代表进考场监督、媒体监督及技术监督等切实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让考生自然自由、尽其所能发挥,让工作人员心无旁骛密切配合,坚持标准,规范操作,确保考试环节安全有序、考试成绩真实有效。去年,体卫中心对全市37所初中学校报考的7383名学生进行了体育考试,合格率88.7%(≥18分),优秀率67.3%(≥24分,其中满分率9.2%),为钟祥体育中考写出了一份求真求实的答卷。

疾病防控无小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家中门窗定时打开通风;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乐观心态,每天坚持体育锻炼”,除了对学生进行日常保健常识宣传,体卫中心还成立了2个疾病防控专班,配合市局体卫艺科深入全市办事处、幼儿园检查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并下发通报,制定了一年四季不同时节各种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并提交至市局体卫艺科,将常见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及蔓延。以详细的数据、合理的方案为全市学校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体质监测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体卫中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测试工作,明确测试上报工作目标和责任,安排专人参加了学生体质监测培训会,组织开展了市直学校、办事处分管领导及数据上传操作员参加的专题培训会,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测试数据上报工作,按规定的测试对象、单项指标、评分标准,组织各校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定期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进行科学测试、评定和上报工作。为迎接国家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抽检,中心成立专班深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检查督办并下发了督查通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确保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015年,全市上报学校113所,有效测试学生80752人,上报率达100%;城区及农村完小以上学校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农村教学点数据依托上报率达到100%。全市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5%、良好率40%、及格率54%,平均成绩79分。通过动态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变化情况,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成长的目的。

上一篇:开挖支护方案下一篇:教师如何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