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血压节律

2025-01-27

昼夜血压节律(精选7篇)

昼夜血压节律 篇1

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夜间血压水平对心、脑损伤较白昼更为严重。我们对36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并口服倍他乐克治疗,旨在观察该药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已经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共计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8岁。诊断标准参照WHO/ISH (2004年)高血压指南中的标准,其中1级高血压11例,2级高血压18例,3级高血压7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脑卒中6例。排除以下疾病:①继发高血压②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2 方法

治疗前停用一切降压药物。之后给患者佩戴动态血压监护仪(美高仪公司生产DS—25型),佩戴袖带前先测量患者两上臂血压,如果两上臂血压相差<5mmHg,则选择左上臂测血压。否则,哪侧上臂血压高则选择哪侧佩戴监护袖带。日间(6:00-21:00)每隔20min,夜间(21:00-6:00)每隔40min自动测量血压一次,监测期间活动如常。监测完毕后计算机自动分析,有效测量血压次数须>90%,否则重新测量。监测参数包括:24h收缩压均值(24hSBP);24h舒张压均值(24hDBP);白昼收缩压均值(dSBP)、舒张压均值(dDBP);夜间收缩压均值(nSBP)、舒张压均值(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昼血压均值×100%.所有入选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均<10%。给予入选患者口服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早、晚两次,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量。8周后再行动态血压监测,观测参数同治疗前。

2 结果

治疗前所有入选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均<10%。经过倍他乐克治疗8周后,夜间血压下降率在10-20%的有31例,占81.5%;>20%的3例;仍<10%的2例。

3 讨论

健康人于清晨血压明显上升,6~8时出现一个高峰,此后在午后2~3时血压开始下降,呈现一个小的低谷,于下午4~6时血压上升,之后出现一个高峰,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直到凌晨2-3时的最低谷值。24h动态血压监测为“杓型”血压,这种昼夜变化节律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脑肾结构与功能是有益的。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曲线与正常血压者相类似。但在老年性高血压、严重高血压、明显靶器宫损害者血压昼夜节律波动幅度减小或消失,为“非杓型”血压[1]。有研究表明,夜间/白昼血压比值每升高5%,心血管危险升高20%[2]。因此,在降血压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使血压降到理想的范围,更要注意调整血压的昼夜节律。有学者认为,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应激性增高有直接关系。由于血管壁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下,使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内皮合成释放的舒、缩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使自主神经失衡加重,从而造成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加明显[3]。倍他乐克为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从而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我们观察的结果显示,经过倍他乐克治疗后,81.5%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在正常范围。但也有部分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超过20%。研究表明,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即当过度杓型预后也不良,尤其是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者再发脑卒中危险性会很大[2]。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过程中,24h动态血压监测必不可少。对于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正常者,合理应用倍他乐克或其他β受体阻滞剂,并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药物用量及给药时间,对于稳定血压、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夜间血压下降明显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当适当减少此类药物的用量。

关键词:高血压

参考文献

[1]张开滋,郭继鸿,刘海祥,等.临床心电信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55.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3—新进展与临床案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4.

[3]王中华,张剑,陈书山.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Ⅱ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动态血压节律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3,19(8):460.

昼夜血压节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自我院2010-2012年住院及门诊高血压患者, 据24 h ABPM结果筛选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者设为对照组 (60例) , 相同对象经2年达标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治疗后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为住院或门诊确诊高血压病史≥5年 (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SBP≥140 mm Hg和/或DBP≥90 mm Hg)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血液病等严重疾病患者;既往脑卒中患者后遗失语、肢体运动障碍者;伴有严重心肌病, 风心病, 先心病;依从性差、未配合完成检查及随访者。

1.2 方法

1.2.1 随访时限及方法

分别记录研究对象入组时、随访治疗2年后 (恢复杓形) :ABPM、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脂、尿常规结果, 建立入选对象个人信息及就诊资料随访登记。

1.2.2 24 h ABPM

分别记录目标对象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诊断标准:血压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 即 (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 /日间平均值, <10%为非杓型, ≥10%为杓型。

1.2.3 靶器官损害评价

(1) 颈动脉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斑块 (位置、大小、分级、分类) ; (2)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射血分数 (LVEF) , 左室后壁厚度 (LVPWT) ;按Devexu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 (g) =1.04[ (LVDd+IVST+LVPⅥ) 3-LVDd3]-13.6;左室重量指数 (LVMI) =LVM/体表面积;体表面积 (m2) =0.006 1×身高 (cm) +0.012 8×体质量 (kg) -0.152 9;LVMI的标准为:男性>125 g/m2或;女性>110 g/m2; (3) 12导联心电图; (4) 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取血前夜20:00后禁食, 抽取空腹晨静脉血, 检测尿素、尿酸、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脂指标。 (5) 尿常规 (尿比重、尿蛋白、尿红细胞) 。

1.2.4 治疗方法

个体降压 (ARB/CCB或ARB+CCB若上述两药使用不适或联用后血压控制仍不佳可换用或加用其他降压药) 、调脂 (辛伐他汀10 mg/20 mg q N) 、解聚 (拜阿司匹林0.1qd;若有禁忌可换用泰嘉50 mg qd)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及心脏超声情况 (表1、2) 。

由表1可知,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IMT、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表2可知, *P<0.0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肾功能改善情况 (表3、4)

由表3可知, 两组GFR及SCR比较, 均有#P<0.0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表4可知,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心、肾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一般人体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下, 血压数值会有所不同, 有时甚至相差很大。但是, 对于正常人而言, 血压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躯体的活动影响下, 会呈现昼高夜低, 活动或运动的时候会升高, 休息或睡眠的时候会降低的生理性规律[2]。而夜间血压的变化, 因受到机体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影响比较少, 所以主要是受到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而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 很可能与副交感神经的张力降低及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有关。当交感神经的活性和肾素-血管紧张系统被进一步激活, 会造成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 而心肌细胞直接受到血管紧张素Ⅱ的刺激, 会使醛固酮造成心脏间质的增生, 并生成纤维细胞, 使胶原量增加且导致动脉内膜增厚, 从而引起一系列器官损害的表现[3]。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 其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节律正常者。随着靶器官损害程度的加深, 及血管壁结构的改变, 使血压随生理活动而改变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紊乱, 出现外周血管的阻力可逆性改变, 也会造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又会加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的失衡, 两者可互为因果。经研究证实,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普遍会有较高的血压负荷和较重的肾功能损害。因此, 在日常的规范治疗的过程当中, 在对单纯性的高血压患者予以降压的同时, 还要密切注意监测和恢复其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4]。目前, 虽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机制尚不明确, 但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有效扭转高血压对靶器官造成的损伤。因此, 在降血压的同时, 应密切注意对于血压节律紊乱的纠正,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减少对靶器官造成的损害[5]。对于预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程度和进一步判定高血压患者预后及疗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顶立, 任昊.高血压病肾脏损害的诊断与防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2) :190-192.

[2]陈香美.高血压病引起的肾脏损害[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5, 21 (10) :563-565.

[3]于雪芳, 刘婷婷, 王广阔, 等.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1, 9 (6) :409-412.

[4]马庆春, 孙宁玲.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动脉弹性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 :108-110.

昼夜血压节律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纳入标准: (1) 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2) 1~2级高血压患者。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本文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9例, 男67例, 女42例, 年龄31~85 (62.70±16.35) 岁。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检测前将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入选对象左上臂, 袖带气囊自动充气测量, 白天 (6:00~22:00) 检测, 每15 min1次, 夜间 (22:00~第二天6:00) 检测, 每30min1次, 共记录80次, 24h时间内内有效监测频次大于或等于80%视为有效。动态血压监测仪录入信息经机器软件自动分析后, 分别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平均值。夜间血压 (BP) 下降率=白天BP均值-夜间BP均值/白天BP均值。BP昼夜节律判断采用以下标准来确定:BP夜间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为杓型改变, BP夜间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为非杓型改变。本研究入选患者24h ABPM检测均在确诊后和开始治疗前进行。

1.2.2 统计学方法

由医学专业统计学专业人员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SPSS8.0) 进行24h血压监测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应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比较, 各种血压下降率以百分 (%) 比表达, 应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比较, P<0.05以上表示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 老年高血压患者 (老年组, ≥60岁) 58例,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 (中、青年组, <60岁) 51例。两组患者BP昼夜下降率及BP节律形态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随着ABPM检测技术不断完善, 国内外学者们发现血压异常和正常人群都可出现明显的昼夜波动性, 后者呈类似长柄勺曲线形态, 于是, 这些专家们规定为, 血压夜间比白天下降≥10%为昼夜节律正常 (杓型改变) , 而夜间比白天下降<10%为昼夜节律不正常 (非杓型改变) 。血压这种昼夜节律变化大致受到3种因素调节: (1) 体力和脑力活动变化影响; (2) 交感、迷走神经之间的昼夜节律变化影响; (3) 个体体内固有节律调节影响。学者们[1]新近认识到, 增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同时也可能影响到血压节律变化。但迄今为止, 国内涉及年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波动影响报道不多, 我们连续选择一组近期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观察对象, 并按年龄分组, 入选对象均在治疗开始前进行ABPM检查, 结果证实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SBP杓型例数和DBP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中、青年组, 而SBP非杓型例数和DBP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这些变化表明, 老年高血压患者拥有更多的血压节律和波动变化。国内另一些作者[2,3,4]应用ABPM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特点, 也得出了与我们相近的结论。一般认为, 动态血压的节律变化与人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发生病变关系密切, 特别是心、脑、肾等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

注:与成年组比较:aP<0.05, bP<0.01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有其自身的节律特点, 多数专家主张根据ABPM检测结果、个体体内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进行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其中包括注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特点, 制定个体化服药处方, 在控制好血压的前提下, 干预血压不健康的昼夜节律异常。

参考文献

[1]王文艳, 周晓芳.老年人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5) :1547-1549.

[2]刘傲亚, 余振球, 王绿娅, 等.老老年与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差异的研究[J].中国医药, 2011, 6 (6) :653-654.

[3]韦海铸.6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观察[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8) :72-73.

昼夜血压节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新容奇医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史均超过2年, 且一直正规服药治疗, 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指数>200、近1个月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者剔除, 共入选98例, 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 (51.3±6.4) 岁,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0例。根据ABPM结果分为勺形组和非勺形组, 其中勺形组54例, 男性30例, 女性24例;非勺形组44例, 男性28例, 女性16例。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连续性动态监测, 将袖带缚于患者右上臂, 白昼 (6 AM~10 PM) 每20min, 夜间 (10 PM~6 AM) 每3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 记录并贮存收缩压和舒张压值, 分别读取24h平均收缩压 (24h SBP) 和24h平均舒张压 (24h DBP) 、白天平均收缩压 (d SBP) 和白天平均舒张压 (d DBP) 、夜间平均收缩压 (n SBP) 和夜间平均舒张压 (n DBP) 。当n SBP较d SBP下降≥10%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即勺形节律, 否则为非勺形节律。

1.2.2 颈动脉IMT的测量

采用美国PHILIPS Envisor 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患者仰卧并后仰颈部, 用中心频率10~15MHz变频测量, 颈动脉后壁两条相对回声较低平行线的垂直距离即是颈动脉的IMT。

1.2.3 其他

测量患者的身高、体质量, 并计算体重指数 (BMI) ;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1.3 研究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二者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

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BMI、TC、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测定值、颈动脉IMT值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24h SBP、24h DBP、d SBP、d D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非勺形组的n SBP、n DBP高于勺形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非勺形组的IMT高于勺形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间接反映脑动

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1]。颈动脉IMT的增加是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前期病理改变, 早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可以早期、准确、灵敏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IMT可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2], 且IMT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随着IMT增大, 心肌梗死相对危险增加[3]。许多因素可致颈动脉IMT增加, 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

APBM是一种无创检查, 一般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检查、疗效判定、预后评估等, 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得到了重视。临床研究提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较诊室血压和其他传统危险因子能更进一步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5]。人类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 正常情况下, 血压昼夜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曲线, 这种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 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 高血压患者即使正规服药治疗后诊所血压或白天血压达标,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 夜间血压持续升高。近年的研究发现非勺形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重于勺形高血压患者[6]。

本研究中, 虽然两组的24h SBP、24h DBP、d SBP、d DBP无显著性差异, 但非勺形组颈动脉IMT高于勺形组, 证实了颈动脉IMT除了血压的绝对值之外,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非勺形节律将促进颈动脉IMT的增加。所以, 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 不仅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还要求保持患者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Lindgren A, Roijer A, Norrving B, et al.Carotid artery and heartdisease in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 1994, 25 (12) :2356-2362.

[2]O'Leary DH, Polak JF, Kronmam RA, et al.Carotid-artery intima andmedia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J].N Engl J Med, 1999, 340 (1) :14-22.

[3]Rohani M, JogestrandT, Ekberg M, et al.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thoracic aorta,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therosclerosis, 2005, 179 (2) :311-316.

[4]Magyer MT, Paragh G, Katona E, et al.Serum cholesterols have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triglycerides in determining intima thicknes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subjects younger than 55 years of age[J].J Ultrasound Med, 2004, 23 (9) :1161-1169.

[5]Staessen JA, Thijs L, Fagard R, et al.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using conventional v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patientswith systolic hypertension[J].JAMA, 1999, 282 (6) :539-546.

昼夜血压节律 篇5

关键词:老老年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动态血压,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可引起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随着我国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类寿命在延长,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不断增加, 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 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治疗日益受到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 对于大于8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治疗目标和获益程度存在争议, 本文就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以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 大于 80岁的病人61例作为老老年组, 其中男31例, 女30例, 年龄 80岁~98岁 (83.4岁±3.9岁) ;中青年组42例, 其中男20 例, 女22例, 年龄35岁~59岁 (50.8岁±6.9岁) 。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血压, 收缩压 (SBP) ≥140 mmHg (1 mmHg=0.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者定义为高血压;SBP≥140 mmHg、DBP<90 mmHg者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人。

1.2 方法

1.2.1 诊室血压测量方法 病人坐位休息15 min后, 采用标准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 共测量3次, 每次间隔2 min以上, 取3次的平均值。

1.2.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采用德国MOBIL-O-GRAPH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 每30 min自动测量1次血压, 白昼记录时间为08:00~22:59, 夜间记录时间为23:00~07:59。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 (24 hSBP) 、24 h平均舒张压 (24 hDBP) 、24 h平均脉压 (24 hPP) 、白昼平均收缩压 (dSBP) 、 白昼平均舒张压 (dDBP) 、白昼平均脉压 (dPP) 、夜间平均收缩压 (nSBP) 、 夜间平均舒张压 (nDBP) 、夜间平均脉压 (nPP) 。

1.2.3 血压昼夜节律 SBP和DBP夜间下降率, 即 (白昼均值-夜间均值) ÷白昼均值×100%。SBP夜间下降率≥10%为正常杓型动态血压节律, 否则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诊室测量血压情况

两组病人的诊室收缩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中青年组的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 (P<0.01) , 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压升高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1) 。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两组病人24 hSBP、dSBP水平相当 (P>0.05) , 老老年组nSBP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1) ;中青年组24 hDBP、dDBP、nDBP均高于老老年组 (P<0.05或P<0.01) , 而24 hPP、dPP、nPP均明显低于老老年组 (P<0.01) ; 中青年组SBP夜间下降率、DBP夜间下降率高于老老年组 (P<0.01) ;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老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1) 。详见表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老年组高血压病人以收缩期血压升高为主, 24 h、白昼、夜间舒张压较中青年组明显下降, 脉压增大。与刘振东等[2]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特点, 显示老年组与老老年组均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后者增高更为明显相符合。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动脉硬化, 血管顺应性下降, 使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下降, 导致脉压增大, 宽脉压增加了动脉的牵拉, 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 管壁弹性成分容易疲劳和断裂, 易发展为动脉瘤并最终导致破裂, 易使内膜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3]。有研究证实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相关[4]。此外, 血管硬化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 致左心室肥厚, 降低了心室射血分数, 心肌耗氧增加, 并可导致左心衰; 舒张期相对低的压力限制了对冠状动脉的灌注, 当伴有左室肥厚时, 舒张期灌注时间缩短更加重心肌缺血。因此, 宽脉压、收缩压升高或同时伴有舒张压降低均是有害的[5]。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曲线如长柄勺, 夜间02:00~03:00时处于低谷, 上午06:00~08:00时和下午16:00~18:00时出现2个高峰, 尔后缓慢下降, 在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称为杓型血压, 而<10%提示血压节律减弱或消失 (非杓型) , 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双峰一谷的杓型血压节律对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本研究显示,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明显升高, 夜间收缩压亦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这是由于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各种重要脏器与内分泌系统功能衰退, 迷走神经活性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动脉顺应性下降, 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 导致血压波动性大, 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心、脑、肾等靶器官长时间处于过重负荷状态, 脏器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 另外老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晨峰现象比较多见, 导致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 应选用长效药物, 从小剂量开始, 缓慢、平稳降压;遵循个体化原则, 需考虑伴随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当单药不达标时, 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并针对老老年高血压病人夜间血压水平较高, 下降不良及晨峰高血压现象, 调整用药时间, 恢复他们的血压昼夜节律, 保护靶器官,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31.

[2]刘振东, 路方红, 赵颖馨, 等.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12) :1560-1561.

[3]O’Rourke M, Frohlich ED.Pulse pressure.Is this a clinically use-ful risk factor[J].Hypertension, 1999, 34:372-374.

[4]Zureik M, Touboul PJ, Bonithon-Kopp C, et al.Cross-sectionaland 4-yea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rachial pulse pres-sure and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The EVA Study[J].Stroke, 1999, 30:550-555.

昼夜血压节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0例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心电二合一监测结果, 根据日间 (06:00~22:00) 收缩压135 mmHg (1 mmHg=0.133 kPa) , 舒张压85 mmHg;夜间 (22:00~06:00) 收缩压25 mmHg, 舒张压75 mmHg, 根据病史, 体征及辅助检查,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1.2 方法

1.2.1 动态24

h血压 (ABP) 心电监测 采用美国CARDIOTENS动态24 h血压心电监测仪, 袖带22 cm×12 cm (适用臂围24 cm×32 cm) 缚于受试者左上臂, 白昼 (06:00~22:00) 每隔30 min自动充气测压, 夜间 (22:00~06:00) 每隔60 min自动充气测压, 并贮存所有的SBP及DBP值, 血压测量采用压力示波震荡法, 监测时间从08:00~09:00时至次日08:00~09:00时, 血压可接受范围:SBP 7 mmHg~260 mmHg, DBP 40mmHg~150 mmHg, 脉压20 mmHg~150 mmHg, 有效测试次数40次, 其中选出杓型组183例, 非杓型组217例。ABP从均值波动显示, 杓型组显示双峰双谷曲线, 但较正常波动范围大, 上午峰见于08:00~11:00时, 下午峰见于16:00~19:00时, 且第一峰高于第二峰, 午间12:00~14:00时及00:00~4:00时为明显低谷, 非杓型组无此规律。

1.2.2 心率变异性检测

心率变异为动态血压心电二合一采样点得出, 总功率 (2 448 ms2~4 484 ms2) , 低频 (LF, 754 ms2~1 596 ms2) 反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功能。高频 (HF, 772 ms2~1 178 ms2) 反映迷走神经功能。LF/HF (1.5~2) 反映迷走神经功能与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一项或多项值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 则HRV值低或高,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降低, 或/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或增高。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 果

昼夜血压节律与HRV频域指标比较, 杓型组昼夜LF均高于非杓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杓型组夜间LF又明显高于日间, 但LF/HF比值日间高于夜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杓型组昼夜均以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以日间为主。夜间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说明夜间迷走神经受损。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 日间LF减低, HF差异不明显;夜间LF、HF均减低, LF/HF比值差异不明显, 说明非杓型病人交感神经活性昼夜均衡, 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受损, 夜间HF低于杓型组, 证明迷走神经受损严重。

3 讨 论

人体血压24 h存在着昼夜节律波动, 无论正常人或高血压病人, 其血压上午高于下午。前半夜高于后半夜, 昼间高于夜间, 提示血压在昼夜24 h呈现一种生理节奏性波动[1]。本研究中, 原发性高血压中183例有此波动规律, 但与正常者不同, 其波动范围大。非杓型组217例无此规律。波动曲线较平缓。血压的这种双峰双谷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的活动, 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高血压无此规律, 即非杓型组,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受损, 尤以夜间迷走神经受损为特征, 那么这种波动情况即可减弱或消失, 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或不下降, 反而升高。心血管系统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 加重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低HRV是高血压病人预后不良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因为交感神经系统对维持和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恢复昼夜节律显得至关重要。如在心情, 环境的调节中, 应尽量放松, 舒适。药物首选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的, 对延缓和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和死亡的发生尤为重要, 如转换酶抑制剂, 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与其他降压药合理配合等等。避免交感神经兴奋对病人心率及血压的稳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 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 分别观察两组的低频 (LF) 、高频 (HF) 、LF/HF变化。结果 杓型组病人昼夜LF均高于非杓型组 (P<0.05) , 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 而非杓型组昼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杓型组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 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 夜间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均受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心率变异性

参考文献

昼夜血压节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2006年我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56例,其中男45例,女11例,年龄64~88岁,平均(76.73±1.39)岁,均符合WHO/ISH(1999)高血压诊断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房颤、糖尿病、严重肺、肝、肾及甲状腺疾病者。同步进行ABPM、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及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参照张维忠等[3]提出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标准,根据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与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比值将患者分为3组,nMSP/dMSP≥100%为反杓型组(17例); nMSP/dMSP<100%者再分为2组, nMSP 较dMSP 下降≥10%,(dMSP-nMSP)/dMSP×100% ≥10%,nMSP/dMSP≤90%,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即杓型组(16例);nMSP 较dMSP 下降<10%,0<(dMSP-nMSP)/dMSP×100% <10%,即90%0.05 )。

1.2 方法

1.2.1 ABPM使用美国太空实验室(space lab)生产的90217-1B型全自动无创袖带式血压监测仪。定昼时间为6:00~21:59,夜时间为22:00~5:59,间隔20 min,总记录时间≥24 h,有效测量次数占总测量次数的80%以上为有效数据。记录信息资料输入微机,读取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与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

1.2.2 DCG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的动态分析系统SEER MC,在DCG检查常规分析之后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排除DCG检查时基本心率为非窦性心率和由于早搏及干扰等使合格心率数<85%及记录时间<22 h者。时域分析指标: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 ),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 每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均值(A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频域分析用快速傅立叶转换方法获得,记录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

1.2.3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惠普 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静息状态下取平卧头部后仰位,充分暴露颈部,头转向检查对侧。分别检查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椎动脉阻力指数(RI)。

1.2.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各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心率变异的比较

心率变异频域指标LF/HF随着nMSP/dMSP比值升高而下降,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时域各指标3组间差异不显著。见表1。

注:与非杓型组比较,*P<0.05; 与杓型组比较,△△P<0.01

2.2 3组颈部动脉RI的比较

各组颈部动脉RI随nMSP/dMSP比值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右侧颈总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EH发病的本质特征是机体内维持血压的内环境平衡受到破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压力反射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严重失调。心率变异率(HRV)分析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心血管ANS功能的方法。虽然EH与HRV的关系尚无统一的肯定意义,但大多研究已经肯定了ANS功能失调在EH的初始、维持、发展以及靶器官损伤中的作用[1]。本研究中,在相同年龄范围内,随着nMSP/dMSP增高,即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心率变异频域指标LF/HF呈下降趋势,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随夜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失衡有加重趋势,这与李昉等[4]的报道相一致。

注:与杓型组比较,*P<0.05;与非杓型组比较,△P<0.05

EH患者由于管壁切力变化,引发内皮功能失调,结构和功能改变,同时在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下管壁发生重塑,管壁弹性减退。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动脉增厚及弹性减退是AS的亚临床表现[5]。颈动脉是全身中型动脉的窗口,是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血管之一, 其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的程度[6]。本研究中反映血管弹性的指标颈部动脉RI随着nMSP/dMSP比值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部分颈部动脉RI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影响了血管弹性,加速了AS进程。郑曼如等[7]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指标进行比较,也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明显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尽管本研究还存在样本数量较小、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等局限性,加之某些指标本身分布比较离散,均可能会影响结果,但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血压治疗不仅是降低血压本身,还应该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0-795.

[2]林金秀,吴可贵.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2):97-100.

[3]张维忠,施海明,王瑞冬,等.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照值协作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5.

[4]李?,王日胜,郭伴东,等.血压昼夜节律对心率变异、亚临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北京医学,2006,28(11):687-688.

[5]Boutouyrie P,Bussy C,Tropeano AI,et al.Local pulse pres-sure and regression of arterial wall hypertrophy during Long-term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J].Circulation,2000,101(22):2601-2606.

[6]汪德闲,欧阳福珍,毕艳.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2):84-86.

上一篇:专业教学与行政管理下一篇:指标体系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