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技巧

2024-07-26

推断技巧(精选12篇)

推断技巧 篇1

元素推断题在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 且体现出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解答元素推断题, 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 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此类题目的解答。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探索总结出以下三种解法。

一、直觉法

直觉, 就是一种对问题直接的、有意识的、不经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它可以跨越复杂的推理过程, 直接得出结论。但由于目前的教学过分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定势, 只有当条理清晰、因果关系分明时才敢确认结果。因此, 对于直觉这种非理性的、离散的思维形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其实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为依据的, 来自于厚实而清晰的知识积累和丰富而熟练的思维经验。所以扭转学生思维形式上的某种定势, 打破因有因果链, 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是实现思维突破的重要途径。

例1.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族, B、C同周期。A、B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 其中A、B的原子数之比为4∶1, 由A、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乙、丙都是液态, 乙中A、C原子数之比为1∶1, 丙中A、C原子数之比为2∶1, 由D、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都是固体, 丁中D、C原子数之比为1∶1, 戊中D、C原子数之比为2∶1, 写出下列物质的分子式:甲___, 乙___, 丙___, 丁___, 戊___。

分析:此题若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进行推理判断, 确定各种物质, 过程相当复杂, 但根据原子个数比为4∶1的气态化合物之题意, 凭此直觉将甲假设为CH4, 并以此假设在原题中验证。若甲为CH4, 则A为氢, B为碳, 根据B、C同周期, 结合A、C形成的化合物特点, 可以判断C为氧, 则乙为H2O2, 丙为H2O。根据A、D同主族, 结合D、C形成的化合物特点, 可以推断D为钠, 丁为Na2O2, 戊为Na2O。

由此例可见, 丰富的知识积累是直觉产生的重要前提, 但由于直觉产生的结论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 因此, 只有对结论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检验, 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论证法

逻辑论证是人们从不同的假设中获取最合理答案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智力发展, 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运用元素化合物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感到无从下手, 答题时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实际上, 对一些背景复杂的元素推断题, 只要从题中找出特殊性质及特殊现象, 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进行全面分析, 再列出一种或几种假设, 这时就可以运用论证法, 将可能的假设一一代入原题, 与题中条件进行验证, 若结论与原题条件相符, 则为正确答案, 反之, 则否定。

例2.A、B两种固体, 都由甲、乙两种元素组成。在A、B中, 甲、乙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1∶2, 高温煅烧A、B时, 产物都是C (固体) 和D (气体) 。由D可制得E (酸) 。E和另一种酸组成的混合液跟甲苯反应可生成三硝基甲苯。C与E的稀溶液反应得到溶液F, 往F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该沉淀经灼烧后转变成C。往F溶液中加入甲元素的单质得到溶液G。试根据以上信息填写下列空白:

(1) A的化学式 (分子式) 是。

(2) B煅烧生成C和D的化学方程式是;甲元素的单质与F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 往G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分析:红褐色沉淀一定是氢氧化铁, 灼烧后转变成的C一定是氧化铁, 由E和另一种酸组成的混合液跟甲苯反应可生成三硝基甲苯。可知此两种酸一定是硫酸和硝酸, 再由已知条件A、B两种固体和甲、乙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1∶2, 高温煅烧A、B时, 产物都是C (固体) 和D (气体) 得出A是FeS, B是FeS2。

由此例可见, 在解题时, 只要挖掘“题眼”, 顺藤摸瓜, 便可一举攻克。论证法是假设与结论的桥梁, 是实现思维突破的关键, 也是解答元素推断题的重要方法。

三、位置图示法

解答元素推断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学生现有的实际思维水平与这一要求有着较明显的差距, 要缩短这一差距, 教师不仅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且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位置图示法就是实现这一过渡的一种基本方法。所谓图示法就是采用图形或图表对题目条件进行形象化的展示, 直观地揭示题目条件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使学生把握解题的关键。

例3.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 已知:

(1) 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

(2) Y和Z属同族元素, 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

(3) 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 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

(4) 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

(5) X和Y不在同一周期, 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

请回答:

(1) W元素是;Z元素是。

(2) 化合物WY和WX2的化学式分别是和。

(3) 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和。

(4) 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这类推断题, 题中条件渗透交叉, 相互干扰, 很难从抽象的描述中直接找到具体的元素,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题中的暗示条件, 逐渐缩小范围, 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 用位置图示法分析。首先根据W与Y的关系确定W与Y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 其次由Y与Z的位置和性质确定其为硫和氧, 再根据X和Z的位置和性质得出, 它们是碳和氧, 最后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可得出结论, 则X为碳, Y为硫, Z为氧, W为钙。

通过以上图示分析, 发现原来错综复杂的条件变得清晰明朗, 原来的抽象推理过程转化为形象分析过程, 从而大大简化思维过程, 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综上所述, 解答元素推断题, 应注意发挥思维的潜在功能, 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 认真分析题意, 找准“题眼”,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推断技巧 篇2

无机推断题的形式通常有文字描述推断、文字描述与反应式结合推断和框图题等。无机推断题是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于一体,且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多变、能力要求高、推理严密,既能检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且体现出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无机推断题考查内容及命题主要呈现如下趋势:

1.限定范围推断:主要适用于气体或离子的推断,该类题目的主要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验现象(或必要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正确判断。解题关键:①审明题意,明确范围,注意题目所给的限定条件;②紧扣现象,正确判断;③要注意数据对推断结论的影响。

2.不定范围推断: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推断。该题目的主要特点是:依据元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确定有关的物质。题目往往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试题形式来看,有叙述型、图表型等。解题关键:见题后先迅速浏览一遍,由模糊的一遍扫描,自然地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关于该题所涉及知识范围等方面的整体印象,然后从题中找出特殊现象或特殊性质的描述,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进而全面分析比较,作出正确判断。

3.给出微粒结构等的微粒(或元素)推断题。解题关键:①熟记元素符号,直接导出;②掌握几种关系,列式导出;③利用排布规律,逐层导出;④弄清带电原因,分析导出;⑤抓住元素特征,综合导出;⑥根据量的关系,计算导出。

4.给出混合物可能组成的框图型(或叙述型)推断题。解题关键:解框图型(或叙述型)推断题一般是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其中一种来推知另一种(顺推或逆推),或找出现象明显、易于推断的一种物质,然后左右展开;有时需试探求解,最后验证。

5.给出物质间转化关系的代码型推断题。解题关键:此类推断题的特点是用代号表示各物质的转化关系,要求破译出各物质的分子式或名称等,看起来较复杂,其实在解题时,只要挖掘题眼,顺藤摸瓜,便可一举攻克。

6.给出物质范围的表格型推断题。解题关键:列表分析,对号入座;直观明快,谨防漏解。

总之,解无机推断题的步骤是:首先,读审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第三,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

二、有机推断题

有机推断和合成题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反应条件的选择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用水平,又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与所给信息紧密结合,要求迁移应用,因此成为高考的热点。有机推断是一类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的题型,其一般形式是推物质,写用语,判性质。当然,有的只要求推出有机物,有的则要求根据分子式推同分异构体,确定物质的结构;有的还要求写出有机化学方程式。由于有机化学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而有机物的分子式不能表示具体的物质,因此用语中特别强调写出有机物质的结构简式。

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要求直接推断物质的名称,并写出结构简式;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最后写化学用语。有机推断应以特征点为解题突破口,按照已知条件建立的知识结构,结合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排除干扰,最后做出正确推断。一般可采用顺推法、逆推法、多法结合推断,顺藤摸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希望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讨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和改动规则的科学,是研发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讨的重要基础。

高中化学知识真的不多,考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非常之少,所以搞突击是可行的。但是,切忌,不要等到临考前再突击,那样神仙也帮不了你。突击也要事先有基础有准备。所以本文告诉你的是,学化学基础的入手点和突击的方向,而不是帮助你直接上考常一定要记住,从现在开始,并持之以恒,那么,这时候就是你胜利的起点。

化学学习的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阶段与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时应掌握好各阶段和各层次间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化学,用好书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学习好,为我所用。

做化学推断题技巧

一常见题型

1.文字叙述型

文字叙述型是采用文字对化学实验步骤和实验中获得的事实进行描述,根据描述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

2.框图题

框图题是用线和框对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事实进行系统化和简明化的表示方式,它能直观、明了和系统地反应实验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主要实验现象。

二解题思路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篇3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的"赂"即贿赂;从"竹"的字与竹条有关,"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中的"策"即(竹质)马鞭。"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再如"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越州赵公救灾记》),其中"粜"和"籴"都是会意字, "粜"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出"字,下面是一个"米"字,根据字形可推断其为"卖出粮食'之意。而"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

二、根据语言结构推断字义 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中"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庭除"与"堂庑"相对,"甚芜"与"甚残"相对,显然"除"是个名词,解释为"废弃"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台阶"。

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以"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再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与"族"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族"应该是"消灭"之意。 

《过秦论》中"齐人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则可推测"北"也是"败逃者"。

三、根据语法推断字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词语的搭配,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志义相投,刑牲盟生死","刑"本是名词,但此处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刑"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宰杀"之意。

翻译句子中"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设备"本身是个名词,而"不"是否定副词,因而不能构成句子,自然"设备"是个古今异义词,需要拆开解释,应为"设置防备"。

又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中"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声,烛之则狗也"(《冉氏烹狗记》),"烛"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释为"照"。

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短"本是形容詞,却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诋毁,说坏话"。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本是名词,却带了宾语,显然要做动词用,解释为"杀"。

"将军披坚执锐 "中"坚"本是形容词,但"披坚"是动宾短语,所以"坚"应该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同理,"锐"应解释为"锐利的兵器"。

四、根据语境推断字义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的意思都会与上下文的语境有关。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断字义。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中"伺"作"等候"讲,显然不符合语境,应该是"进之按住腰间的刀探察(窥探)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了他"。所以"伺"应解释为"探察(窥探)"。

又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贷"若当"借给",讲不通,因为这里不存在借贷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文意为,你的罪行当死,现在暂且饶恕你。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并且再胡言乱语,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子,杀掉你全家。所以"贷"应释为"饶恕"。

再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作"率领"讲是讲不通的。因为上文为"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不寻常的人"。所以此处"率"应作"全、都"讲。

五、借助联想推断字义

试卷上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准许

B.若不取来,公转营迫之 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考虑

四项中加点的字在相关的课文中均出现过。"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听"释为"准许,满足"。"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中"迫"释为"逼近"。"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中"壁"为"营垒"之意。"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荆轲刺秦王》"度"为"常态"之意。所以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项。

我们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我们可联想到"怨声载道","载"为"充满"之意,所以解释为"负载"是不对的。

2007年高考江苏卷"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我们可联想到"屡试不爽""爽"为"差错"之意。

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

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假途灭虢或是久假不归(借)

另外,当遇其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发火器,再四皆不然","然"作代词"这样"讲,明显是不合适的,联想到通假字"燃","燃烧"之意就通顺了。

又如"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从亲", "从"应通"纵",意为"合纵",当时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

"马肥病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争"通"诤","劝阻"之意。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振"通"赈","挽救"之意。

推断技巧 篇4

一、审读标题, 推敲诗歌意旨

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 研读诗题, 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据此可大致推断出作品的范畴和作者的写作用意。如《山居秋暝》标题说明了本诗是写秋天傍晚的景色, 《芙蓉楼送辛渐》从标题中可读出作者的惜别之意, 《旅夜抒怀》标题中道出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夜喜雨》仅从诗题就不难窥见诗人久旱逢甘霖后的喜悦酣畅。

有些诗歌的语言含蓄蕴藉, 仅从诗歌内容表面很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待读了诗题, 方觉茅塞顿开。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与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内容范畴, 还能从中察知作品的情感主旨。如诗题中的“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 实乃点睛之笔, 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如《征人怨》《书愤》《静夜思》《哭晁卿衡》《游子吟》等, 观其标题, 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

综上所述, 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诗歌题目, 可以推知作品的内容范畴, 有利于较快把握作品的主旨。

二、了解作者, 学会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写作内容的特点, 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这主要是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来理解。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 前者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 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再如欧阳修的诗风富丽婉转, 一往情深;苏轼辛弃疾词则豪放旷达。需要注意的是流派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主要涉及作品的取材范围、构思特点、用语风格等方面。同一流派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 如同是豪放派代表作家, 苏轼的作品豪放中略见苍凉, 辛弃疾的作品则于豪放中时含沉郁。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中的风格也可能有很大差异, 豪放派作家同样会写出婉约之作,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有谁不为词人对亡妻的凄恻真挚的情感所触动;婉约派之宗李清照的作品中同样可见豪放之气, 读了她的《夏日绝句》, 诗中的凛然风骨与浩然正气, 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这就要求我们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不可形成思维定势。

三、研读注释, 揣摩诗歌内蕴

注释往往是命题人给考生的某种暗示, 有些是介绍背景,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解释相关词、句, 那是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注意研读注释, 揣摩诗歌中所隐含的意义, 为进一步分析鉴赏作准备。

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全国Ⅱ)

春日即事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2)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从诗的前两句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凄冷景色中, 不难看出诗人此时的寂寞惆怅, 研读注释我们就可揣测出导致诗人此刻这种心境的原因:因反对议和触怒权贵而仕途失意。想到诗人身居显位时, 宾朋满座, 门庭若市;而今失势废官了, 便门前冷落, 几可罗雀。诗人面对这种炎凉世态怎能不心生感慨。我们解答第 (2) 题时, 如能注意这两个注释的暗示, 就很容易推测出作者寓于诗中的情感。

(2) 题参考答案: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事态冷暖的感叹。

四、审读题干, 弄清答题要求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的要求来设计的, 一般而言, 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 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不少考生诗歌鉴赏题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注意审读题干, 往往未弄清题意, 便贸然下笔, 结果不是两问只答了一问, 就是问表达技巧, 却答成了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下笔之前必须认真审读题干, 弄清题目问什么, 有几问。然后搜集相关信息, 酝酿构思, 准确答题。一定要做到问什么, 答什么;有几问, 答几问。力戒答非所问或答案不全。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

[2].缪钺等著《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版。

[3].贺新辉主编《宋词鉴赏词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5].朱梓、冷昌言编《宋元明诗三百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版。

酸碱盐推断题的技巧 篇5

1.迅速浏览产生印象

2.抓特征,找突破口

3.顺藤摸瓜,顺推或逆推,把能推出的标注在题干上.4.大胆假设,若遇拿不定的要敢于假设继续下一歩

5.全面分析,验证确认,把推出的答案带入原题验证,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基础知识储备:

1.物质颜色小结

(1)固体颜色:

黑色固体:Fe粉、C粉、CuO、MnO2、Fe3O4、红色:Cu、Fe2O3

(2)溶液颜色:

蓝色:CuSO4、Cu(NO3)2、CuCl2

浅绿色:FeCl2、Fe(NO3)2、FeSO4

黄色:FeCl3、Fe(NO3)3、Fe2(SO4)3

(3)沉淀颜色:

白色沉淀:BaSO4、AgCl、CaCO3、BaCO3、Mg(OH)2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白色沉淀CaCO3、BaCO3、Mg(OH)2

蓝色沉淀:Cu(OH)2

(4)特殊气味和燃烧火焰颜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HCl、NH3

有毒的气体:CO

密度最小的气体:H2

燃烧火焰颜色:淡蓝色:S、H2

蓝色:CO、CH4

蓝紫色:S

2.物质用途小结

CO2:灭火、汽水、温室化肥、参与光合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俗称干冰,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

Ca(OH)2: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aCO3:建筑材料、补钙剂

CaO:食品干燥剂、建筑材料

NaHCO3: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NaCl:调味、防腐剂、腌渍食品、生理盐水(0.9%)、公路融雪剂。

NaOH:肥皂、石油、造纸、(固体可作干燥剂)

CO:能源、冶炼金属、有毒、可以燃烧的气体氧化物

O2: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H2:最清洁能源、冶炼金属

用于冶炼金属的气体(还原性):CO、H2、C

常用作金属除锈的是:稀盐酸、稀硫酸;

存在于人体的胃液中帮助消化的酸:盐酸;

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的物质:NaOH(碱)、Na2CO3(盐)

干燥剂: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NaOH)、生石灰(食品干燥剂)

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氢钠;

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有CH4、CO、H2

3.物质之最小结

密度最小的气体,最清洁的燃料:H2

最简单的有机物:CH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Al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N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Ag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

天然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

最常见的液态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常见的氧化物:CaO、CuO、Fe2O3

H2O、CO2、CO

4.物质组成小结

常温下是液态且组成相同的化合物是H2O和H2O2

常温下是气态且组成相同的化合物是CO和CO2

常温下是固态且组成相同的化合物是Fe2O3和Fe3O4

5.物质俗称小结

CaO:

生石灰、NaOH:

火碱、烧碱、苛性钠、Na2CO3:纯碱、苏打

Ca(OH)2:熟石灰、NaHCO3:小苏打、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CaCO3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

O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煤气的主要成分

CO

6.特殊条件的化学反应

①通电

:2H2

O2H2

↑+

O2↑

②高温:

分解反应CaCO3

CaO

+

CO2

置换反应C+

2CuO

2Cu

+

CO2

化合反应

C+CO2

2CO

炼铁原理3CO+

Fe2

O3

2Fe

+

3CO2

③MnO2为催化剂:2H

2O

22H

2O+O

2↑、2KClO32KCl

+

3O2

④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

7.物质的转化

酸→新酸:途径:酸+盐→新酸+新盐

碱→新碱:途径:碱+盐→新碱+新盐

元素推断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篇6

一、通过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位置推断

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长短周期、主副族、每周期的元素数目等一定要记清楚,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要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例1 甲、乙、丙、丁都是短周期元素,其中甲、丁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1所示.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乙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丙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丙>丁

B.甲与丁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0

C.乙、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反应

D.甲、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均是共价化合物

解析 根据表中短周期元素甲、丁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说明甲在第二周期,内层电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4,推断甲为碳元素,丁为氯元素.由题中信息“乙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生黄色火焰”,乙为钠.由“丙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丙为Al.推断出各种元素后,再根据具体元素的性质去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故选A.

二、由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断

对于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关键特性,学生一定要非常熟练.比如, 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单质最轻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单质:Li.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Al.

例2 (2015银川一模)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R、W、T六种前20号元素,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Y、T位于同族,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W无正价,甲的化学式为ZX3,是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乙是由X、Z、W组成的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X、Z、W组成盐的水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该盐阳离子浓度小于酸根离子浓度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

C.原子半径:W

D.ZR2、TR2两化合物中R的化合价相同

解析 “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说明X、Y是H、Be、Al中的两种,Y、T同族,Y只能是Be,X是H,T为Mg或Ca,结合选项D只能是C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则R为O;W无正价,则W是F;甲的化学式为ZX3,是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NH3,Z为N.NH4F显酸性,说明NH+4发生水解,阳离子浓度小于酸根离子浓度,A正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R>Z,B错误;简单离子半径:Z>W>Y,C错误;NO2和CaO2中O化合价不同,D错误.

故选A.

三、综合利用“位”、“构”、“性”的关系推断

这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但若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识熟练掌握,这一类问题便能顺利求解.

例3 (2011·许昌模拟)根据表2中有关短周期元素性质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表2

A.③和⑥、④和⑦分别处于同一主族

B.元素④处于第三周期ⅤA族

C.元素①与元素⑥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共价键

D.元素⑧对应的氢氧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解析 根据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可以判断出③④⑥⑦元素分别是Li、P、Na、N,进而推断出①②⑤⑧元素分别是O、Mg、Cl、B,选项A和B正确;元素①与元素⑥形成的化合物有Na2O和Na2O2,Na2O2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非极性共价键,选项C错误;选项D,由于元素B在周期表中处于金属和非金属交界线附近,且与Al处于同一族中,它们之间性质有相似之处,因此选项D正确.故不正确的为C.

总之,只有对于元素所在的周期,对于化合物的常见性质,以及他们所存在的状态分门别类,了然于胸,比较熟练的掌握,才能快速地推断出来.

(收稿日期:2015-11-13)

推断技巧 篇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 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客观题的词义辨析判断, 还是主观题的语句翻译, 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 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中词义的理解, 是近几年中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中, 以混淆考生视觉, 使其出现错误。因此历年考生在这方面失分也比较多。

【技巧点拨】

目前全国各地中考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以 (1) 直接解释词语; (2) 单项选择; (3) 判断正误三类题型为主, 我们在答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联系课本, 温故知新。中考所考的文言文阅读语段一般都不会太难, 要解释的实词一般也是课本中出现的词语。做题时如果遇到某个词一时解释不了, 弄不清它是什么意思时, 我们就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 是什么意思, 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 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2008年安徽阜阳卷的“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中的“反”字, 我们联系课文《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一句, 会很容易地得出这个“反”通“返”, 是“返回”的意思。又如2008年安徽安庆中考题, 解释“及之而后知, 履之而后艰”句中“及”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联系《桃花源记》中“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句中的“及”是“赶上”“到达”的意思。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 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 由此再引申为“实践”。这样就可顺利得出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二、联系语境, 推断实词含义。我们知道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 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 而其结果都是“死”, 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 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 也不是“等待”的意思, 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 意思是“同样”。如2008年广西百色卷的:选出与“齐人也, 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这道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及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我们做这样的题目时就应联系语境来推断。古汉语中, “坐”的意思较多, 有“铺席屈膝臀着脚跟”“座位”“因……犯罪”“因为”等意思, 例句中的“坐”是“犯罪”的意思。A项的“坐”解释为“因为”, CD两项中的“坐”意思同现代汉语一样, 即“铺席屈膝臀着脚跟”。只有B项中的“坐”与例句中的“坐”意义相同。

再如昆明市的中考题“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中“造”字的意思, 我们也只有联系上下文, 才能得到合理、正确的解释。“造”字有“到……去”“制造”“成就”等义项, 由上文亲旧“置酒而招之”可以看出是陶渊明去喝酒, 因此此处应译为“到……去”, 而非“制造”的意思。

三、从字形入手, 来辨析含义。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 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 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 其义应与水有关, 联系后面“知海”二字, 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四、以现代的常用含义, 来推知古义。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如“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句中的“毛”字, 就可联系成语“不毛之地”来理解。又如“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句中的“驱驰”一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含义是“奔波、奔走”, 但联系“由是感激”一句, 我们就可轻而易举地看出此处的“驱驰”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五、运用互文修辞, 推知词语含义。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 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 故克之” (《曹刿论战》) , “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 (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 , 已知“竭”是“枯竭”, 可推知“盈”是“充盈”。

【实战演练】

(一) 吕蒙正相公 (1) 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 (2) , 入朝士 (3) 于帘内指内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 (4) 怒, 令诘其官位姓名, 蒙正遽止之。罢朝, 同列犹不能平, 悔不穷问 (5) ,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 则终身不能复忘, 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6) 。

注释: (1) 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 字圣功, 北宋河南洛阳人, 曾三次任宰相, 为人正直敢言。 (2) 参知政事:副宰相。 (3) 朝士:有资格入廷的中央官吏。 (4) 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5) 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 完结。问, 追究。 (6) 量:度量, 气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不喜记人__

(2) 小子亦参政耶__

(3) 蒙正为不闻而过之___

(4) 蒙正止之___

2.选出与“固不如无知也”句中“固”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以怪之矣

B.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底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而死者固十六七

(二) 孙亮 (1) 方食生梅, 使黄门 (2) 至中藏 (3) 取蜜渍 (4) 梅, 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 (5) , 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 实不敢与。”黄门不服 (6) 。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 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 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 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 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 (1) 孙亮:孙权的儿子, 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2) 黄门:宦官。 (3) 中藏:宫中仓库。 (4) 渍:浸、蘸。 (5) 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6) 服:认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孙亮食生梅___

(2) 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___

(3) 黄门私从汝求蜜耶___

(4) 令鼠矢, 矢里燥___。

2.下列各句中的“实”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向求, 实不敢与 (实在)

B.实如丹 (果实)

C.其实过之 (实际情况)

D.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坚实)

(三)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公将之___

(2) 齐师_______

(3) 遂齐师___

(4) 有伏焉___

2.下列各句中“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公问其故

(2) 故克之

(3) 温故而知新

(4)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A. (1) (3) B. (2) (4)

C. (1) (2) D. (3) (4)

(四) 长勺之役, 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 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 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 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 财不过用;财用不匮, 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 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 祀以独恭。小赐不咸, 独恭不优。不咸, 民不归也;不优, 神弗福也, 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 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 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1.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将答案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 余不衣食于民 ()

A.爱好B.恩惠

C.吝啬D.贪图

(2) 君子治而小人务力 ()

A.必然B.事务

C.完成D.从事

(3) 小不咸 ()

A.给予B.恩赐

C.施舍D.赐予

(4) 神弗也 ()

A.保佑B.福分

C.幸福D.福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含义。

(1)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 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_______________

(2) 余听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断之。

_________________

(五) 越 (1) 无车, 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 辐 (2) 腐而轮败, 折而辕毁, 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 舟载以归而夸诸 (3) 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 以为车固若是, 效而为之者相属 (4) 。他日, 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越人以为绐 (5) 已, 不顾。乃寇兵侵其境, 越率敝车御之。车坏, 大败, 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 (1) 越:越国。 (2) “辐”:与下文的“”“辕”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3) 诸:相当于“之于”。 (4) 相属:一个接着一个。 (5) 绐: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辐腐而轮___

(2) 以为车若是___

(3) 而为之者相属___

(4) 越人以为绐已, 不____

2.读了这则故事后, 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_____

(参考答案见31页)

《联系语境合理推断》参考答案:

(一) 1.⑴过错⑵这⑶假装⑷立刻、急忙2.B

(二) 1. (1) 正要 (2) 派 (3) 曾经 (4) 打开。2.D (是使动用法, 使坚实)

(三) 1. (1) 击鼓 (2) 大败 (3) 追赶 (4) 害怕2.B

(四) 1. (1) C (2) D (3) B (4) A2. (1) 施惠施在根本上, 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 神才给君降福。 (2) 我处理诉讼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一定凭实情裁决。

破解无机推断题 篇8

无机推断题的推断思路: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寻找“突破口”, 由点到面、随时检验, 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 (正推或逆推) , 验证确认。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 依据物质的特性或特征转化来确定“突破口”, 顺藤摸瓜, 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现将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及推理过程表示如下:

二、常见无机框图推断题的类型与解法

方法1.根据特征转化关系推断

【知识清单】掌握以下几种重要 的转化关系:

A为弱酸的 铵盐, 如 (NH4) 2CO3或NH4HCO3; (NH4) 2S或NH4HS; (NH4) 2SO3或NH4HSO3。

第三类:三角转化关系

第四类:交叉转化关系

第五类:网络 (框图) 转化关系

例1.下列关系图中, A是一种正盐, B是气态氢化物, C是单质, F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 (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 , 当X是强碱时, 过量的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 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当X是强酸时, 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 F可能是H2SO4

B.当X是强碱时, 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 F是HNO3

C.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当X是强酸时, 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答案】D

例2.A、B、C、D、X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 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 (图中反应条件略去) 。

填写下列空白。

(1) 若A为金属铝, B为氧化铁, 写出反应A+B→C+D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 若A、B、C、D都是化合 物, 其中A为H2O, B、C、D均含有氮元素, 则B为色气体________。

(3) 若A为金属单质, B、C、D都是化合物, A与B发生的反应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4) 若A、B、C为化合物, D、X为单质, A、B、C中肯定含有X元素的是________ (填“A”、“B”或“C”) 。

例3.下图表示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A、C、E、G为非金属单质, 其中A、G常温常压下为气态, C为液态, E遇淀粉变蓝, K是一种常用食盐添加剂, L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I为淡黄色固体, J的焰色反应呈浅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

(1) B、I代表的物 质化学式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反应1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

(3) 选出实验 室保存C单质的注 意事项________ (A.无色瓶B.棕色瓶) , 除此之外还采取了什么特殊保存方法:________ 。

(4) 已知A、C、E均能与G反应, 按其反应条件要求由高到低顺序为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5) A与H溶液反应, 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思路分析】 (1) C是非金属单质且为液态, 则C只能是溴 (Br2) 。E是非金属单质且遇淀粉变蓝, 则E是碘 (I2) 。K是一种常用食盐添加剂, 则K是KIO3。L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根据答题经验判断L通常是H2O。J的焰色反应呈浅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 说明J中含有钾元素, 再结合转化图进一步得出各物质分别为:A是Cl2, B是KI, C是Br2, D是KCl, E是I2, F是KBr, G是H2, H是KOH, I是AgBr, J是KNO3, K是KIO3, L是H2O。

(2) 反应1是电解KCl溶液, 离子方程式为。

(3) 实验室保存溴, 应该用棕色瓶 避光保存, 为了减少液溴的挥发, 通常用水封法保存。

(4) 因为氧化 性Cl2>Br2>I2, 所以Cl2、Br2、I2分别与H2反应的条件要求由高到低的顺序为I2>Br2>Cl2。

(5) Cl2与KOH溶液反应, 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 KIAgBr

(2)

(3) B加水密封

方法2.根据特征颜色推断

【知识清单】 (1) 有色气体:Cl2 (黄绿色) 、Br2 (g) (红棕色) 、NO2 (红棕色) 、I2 (g) (紫色) 、O3 (淡蓝色) 。

(2)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 红褐色:Fe (OH) 3, 黄色:AgI、Ag3PO4, 浅黄色:S、Na2O2、AgBr, 蓝色:Cu (OH) 2, 紫黑色:KMnO4、I2, 黑色:炭粉、CuO、FeO、FeS、CuS、Ag2S、PbS, 白色:Fe (OH) 2、CaCO3、BaSO4、AgCl、BaSO3。

(3) 有色溶液:Fe2+ (浅绿色) 、Fe3+ (黄色) 、Cu2+ ( 蓝色 ) 、Mn-O4 ( 紫红色 ) 、[Fe (SCN) ]2+ (血红色 ) 、Cr2O2-7 (橙色 ) 、CrO2-4 (黄色) 。

例4.下图表示有关物质 (均由短周期元素形成) 之间的转化关系, 其中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 B为非金属单质 (一般是黑色粉末) , C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D是淡黄色的固体化合物。 (反应条件图中已省略)

(1) A、B、C、D代表的物 质分别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2) 反应1中的C、D均过量,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 反应2中, 若B与F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G、H分别是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4) 反应3产物中K的化学式 为______。

(5) 反应4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方法3.根据特征现象推断

3.【知识清单】特征实验现象:

(1) H2在Cl2中燃烧呈苍白色火焰。

(2) 钠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呈浅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

(3) 遇酚酞变红色的气体是NH3,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NH3。

(4) 在空气中由无色迅速变成红棕色的气体是NO。

(5) 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是Cl2 (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或SO2 (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 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还有可能是次氯酸盐 (NaClO) 、氯水、Na2O2、H2O2、活性炭等。

例5.下图表示 各物质之 间的转化 关系。已知:A、B、I都是XY2型化合物, 且阳离子相同, A、B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都是1∶1, 但I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2∶1, I常用作干燥剂。请按要求填空:

(1) G的电子式是_________。

(2) 反应6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 反应5在空气中 燃烧时的 现象是_________。已 知C的燃烧热 是1300kJ·mol-1, 表示C燃烧的热化学 方程式是。

(4) 根据上图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题中所给信息判断, B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方法4.根据特征数据推断

【知识清单】解答数据型推断题时, 要善于抓住物质转化 时相对分 子质量的 变化 (例如CO→CO2、NO→NO2、SO2→SO3、H2O2→H2O转化时, 分子中都有1个氧原子发生变化, 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均为16) , 放出气体的体积, 生成沉淀的质量,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含量, 气体的相对密度、相对分子质量, 离子化合物中离子个数比, 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比, 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等重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例6.甲、乙、丙、丁、戊是中学化学常见的无机物, 其中甲、乙为单质,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某些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则丙可能属于两性氧化物

B.若甲为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的单质, 且戊为碱, 则丙可能为Na2O2

C.若甲、丙、戊含有同一种元素, 则三种物质中, 该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一定为:甲<丙<戊

D.若丙、丁混合产生白烟, 且丙分子为18电子分子, 丁分子为10电子分子, 则乙的水溶液可能具有漂白作用

【答案】C

三、表格型无机推断题的分析方法

例7.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 它们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氯化钡、硫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现把它们两两混合,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试写出这四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A _________, B _________, C_________ , D_________。

【思路分析】只要是两两混合的这类 推断题, 首先不管A、B、C、D各是何物, 把已知的四种溶液两两混合的现象填入下表:

然后把两表比较, 出现两次产生沉淀, 一次无现象的是BaCl2 (A) ;一次产生气体, 两次无现象的是HCl (B) ;一次产生气体, 一次产生沉淀, 一次无现象的是Na2CO3 (C) ;两次无现象, 一次产生沉淀的是Na2SO4 (D) 。

【答案】BaCl2HClNa2CO3Na2SO4

四、元素推断题的多角度突破

例8.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 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Z、W、R处于同一周期, R与Y处于同一族, 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Y、Z、W具有相同 电子层结 构的离子, 其半径依次增大

B.元素X不能与元 素Y形成化合 物X2Y2

C.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思路分析】X是H元素, Y是O元素, Z是Na元素, W是Al元素, R是S元素。Y、Z、W是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O2-、Na+、Al3+) , 其半径依次减小, A项错。X和Y元素能形成2种化合物, 即X2Y (H2O) 和X2Y2 (H2O2) , B项错。氢化 物的稳定 性H2O>H2S, 即XmY>XmR, C项正确。W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Al (OH) 3不是强酸, D项错。

【答案】

例9.短周期元 素Q、R、T、W在元素周 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 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 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

(2) 元素的非金属性为 (原子的得电子能力) :Q_________W (填“强于”或“弱于”) 。

(3) 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 生成两种物质, 其中一种是气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 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其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 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5) R有多种氧化物, 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 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 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 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只有一种, 则该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6) 在298K下, Q、T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 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又知一定条件下, T的单质能将Q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来, 若此置换反应生成3molQ的单质, 则该反应在298K下的ΔH=_________ 。 (注:题中所设单质均为最稳定单质) 。

【思路分析】本题的基本前提是“短周期元素”, 根据给出的图示可知, Q和R元素在第二周期, T和W元素在第三周期。根据已知条件“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可知, T位于第三周期ⅢA族, 所以T是铝元素, 然后依次确定Q是碳、R是氮、W是硫元素。

(1) T是Al, 铝原子的 结构示意 图为:。

五、溶液中的离子推断题型与剖析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破解离子推断题:

(1) 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 (记住几种常见的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CrO2-4、Cr2O2-7) 。

(2) 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 结合离子共存规律, 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 (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H2、水的电离情况等) 。

(3) 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 一定既有阳离子, 又有阴离子, 且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 (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 。

(4) 进出性原则:通常是在实验 过程中使用,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例10.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 已知它们的 阳离子有K+、Ag+、Ca2+、Ba2+、Fe2+、Al3+, 阴离子有Cl-、OH-、CH3COO-、NO-3、SO2-4、CO2-3, 现将它们 分别配成0.1mol·L-1的溶液, 进行如下实验:

1测得溶液A、C、E呈碱性, 且碱性为A>E>C;

2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 先出现沉淀, 继续滴加氨水, 沉淀消失;

3向D溶液中滴加Ba (NO3) 2溶液, 无明显现象;

4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 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2中反应的 化学方程 式是_________。

(2) E溶液是_________ , 判断依据 是_________。

(3) 写出下列 四种化合 物的化学 式:A_________ , C_________ , D_________ , F_________。

聚焦无机推断三大题型 篇9

题型一无机框图型推断题——学科主干知识的“灵魂”

例1图1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它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C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固态化合物,常温下甲是短周期元素的气体单质,E是过渡元素的单质.

(1)若A是黄色固体,反应①用于工业生产,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此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A、C都是黑色固体,A经反应①生成C时,固体质量不变,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

(3)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条件是______.

解析:过渡元素中重点考查铁,所以E为铁(2)为铝热反应,C为氧化铁,根据(1)提示A为二硫化亚铁,B为二氧化硫,甲为氧气,D为三氧化硫,F为硫酸.固体质量不变,表示该原子到A中非金属原子的质量和氧原子成倍数关系.

答案:(1)(2)Cu2S (3)催化剂、400~500℃.

题型二文字叙述型推断题——考查理解能力的“主将”

例2一种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K+、Fe3+、Ba2+、Al3+、NH4+、CI-、NO3-、HCO3-、.现做以下实验:(1)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呈红色;(2)取少量溶液,加入用稀HNO3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将(2)中的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4)另取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只看到有棕色沉淀生成,且沉淀质量不减少.由此可以推断:

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溶液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有______.

解析:整个题目全用文字叙述,没有任何数据,只能根据题意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答案.①首先考虑离子间的共存:与Ba2+,与Al3+、Fe3+不能大量共存;②由(1)知该溶液为酸性溶液,溶液中一定没有;③由(2)知,溶液中一定有,从而否定Ba2+的存在;④在(3)中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沉淀,由于(2)溶液中加入了Cl-,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有Cl-;⑤由(4)知,产生的棕色沉淀是Fe(OH)3,溶液中肯定有Fe3+;由于加入过量碱后沉淀量没有减少,说明没有Al3+.

答案:、Fe3+Ba2+、Al3+、K+、、Cl-、

题型三表格型推断题——实验与推理相印证的“催化剂”

例3有A、B、C、D、E、F六瓶不同物质的溶液,它们各是NaOH、(NH4) 2CO3、BaCl2、AgNO3、HCl和MgSO4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进行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表示生成沉淀或微溶化合物,“↑”表示生成气体或受热挥发出碱性气体的化合物,“—”表示观察不到明显变化.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与D反应:______;C与E反应:______;B与F反应:______.

元素推断题归类解析 篇10

一、依据原子结构特点推断

例1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图1所示, 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 B) 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 C) W得电子能力比Q强

( D) 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解析: 由“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可推出X为C, 因此Y为O, Z为Si, W为S, Q为Cl. Na和S可形成类似于Na2O2的Na2S2, ( A) 项正确; Z与Y组成的物质是Si O2, Si O2是共价化合物, 熔融时不能导电, ( B) 项错误; S得电子能力比Cl弱, ( C) 项错误; 氧元素也能形成同素异形体 ( 如O2、O3) , ( D) 项错误.

答案: ( A)

例2某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该元素 ( )

( A) 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 B) 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和光导纤维

( C) 最高价氧化物不与酸反应

( D) 气态氢化物比甲烷稳定

解析: 在短周期非金属元素中, 只有Si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Si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单质, 只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用作光导纤维的物质是Si O2; Si O2可与氢氟酸反应; 因为Si的非金属性比碳的弱, 故Si H4的稳定性弱于CH4. 只有 ( A) 项正确.

答案: ( A)

二、依据元素特殊性质推断

例3 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 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由此可知 ( )

( A) X、Y、Z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 B) 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 C) X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强于Y

( D) Z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解析: 因为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生成离子化合物, 这指的是铵盐, W是氮元素, 则X、Y、Z依次是O、S、Cl.则其氢化物中H2S最不稳定, ( A) 项正确; 只有氯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才一定比Y的含氧酸酸性强, ( B) 项错误; 阴离子还原性S2- > O2- , ( C) 项错误; Cl2与水的反应中既表现氧化性, 也表现了还原性, ( D) 项错误.

答案: ( A)

例4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3所示, 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A) 非金属性: Z < T < X

( B) 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R < T < Q

( D)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T > Q

解析: 由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可知R为F, 由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X为S、T为Cl、Z为Ar、Q为Br. 由于Z ( Ar) 为稀有气体, 不能比较其非金属性, ( A) 项错误; R的 ( 原子序数) 电子数为9, Q的 ( 原子序数) 电子数为35, 35 - 9 = 26, ( B) 项正确; F、Cl、Br三种元素位于同主族,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减弱, ( C) 项错误、 ( D) 项正确.

答案: ( B) ( D)

三、依据表中位置推断

例5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4, 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原子半径Z < M

( B)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 C) 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 D) 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解析: 根据Y、Z、M、X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以及只有M为金属元素可知: Y为N, Z为O, M为Al, X为Si.原子半径O < Al, ( A) 项正确; HNO3比H2Si O3酸性强, ( B) 项错误; Si H4稳定性比H2O的弱, ( C) 项准确; O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 D) 项准确.

答案: ( B)

例6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 Z原子比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W、Y、Z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一定是Z > Y > W

( B) W、X、Y、Z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W > X > Y > Z

( C) Y、Z形成的分子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 D) W、Y、Z三种元素单质的熔点高低顺序一定是W > Y> Z

解析: 因为最外层电子数W∶X = 4∶3, 故W最外层电子数为4, X的为3, 又因为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可以推出:W为C, X为Al, Z为Cl, 依据表中位置可知Y可能为Si、P、S.若Y为Si, 则非金属性应该为Z > W > Y, ( A) 项错误; C比Al的原子半径小, ( B) 项错误; 若Y为Si, 则Y、Z形成的Si Cl4的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 C) 项正确; 若Y为Si, 由于W为碳元素, 其对应的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若对应的单质为C60, 则熔点: C60比晶体Si的低, ( D) 项错误.

答案: ( C)

四、依据题给关键数据推断

例7 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 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 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 X与Z可形成XZ2分子; 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 76 g·L- 1, 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原子半径: W > Z > Y > X > M

( B) XZ2、X2M2、W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

( C) 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 D) 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 又有共价键

解析: 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 76 g·L- 1, 可知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0. 76×22. 4 =17, 该化合物是NH3, 又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 所以Y为N, M为H, X、Y、Z都是第二周期元素, 又X与Z可形成XZ2分子, 所以X为C, Z为O, W为Na.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 ( A) 项错误; W2Z2 ( Na2O2) 为离子化合物, ( B) 项错误; C元素形成的单质可以是原子晶体 ( 金刚石) 、分子晶体 ( C60) 、过渡晶体 ( 石墨) 等, ( C) 项正确; C、N、O、H四种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 如尿素[CO ( NH2) 2], 分子中不存在离子键, D项错误.

答案: ( C)

五、依据元素在地壳中的特殊含量推断

例8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 X与W同主族, 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 r ( Y) > r ( Z) > r ( W)

( B) 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 C) 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 D) 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 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解析: 由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可知Z为O, 又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 可知X为H, 再根据X与W同主族, 可知W为Na, 最后依据X、Y、Z、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知Y为N. 四种元素中Na原子半径最大, ( A) 项错误; Z、W的简单离子O2-、Na+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 B) 项错误; NH3的热稳定性比H2O的弱, ( C) 项错误; 只含H、N、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 NH4NO3是离子化合物, HNO3是共价化合物, ( D) 项正确.

答案: ( D)

例9 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 Q与X同主族; 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五种元素原 子半径由 大到小的 顺序是 ( 写元素符号) _____- .

( 2) X与Z能形成不同的液态化合物, 其中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为 _____.

解析: 根据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推知Z为氧元素, R为铝元素. 再依据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 以及X、Y均比Z元素原子序数小, 推知X Y元素分别为H和C, Q与X同主族, 且比Z元素原子序数大, 推知Q为钠元素. 上述元素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Na >Al > C > O > H.

H和O两种元素 按原子个 数比为1∶1形成的化 合物为H2O2.

答案: ( 1) Na > Al > C > O > H ( 2) H2O2

六、依据特殊用途推断

例10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 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元素W、X的氯化物中, 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 B) 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 C)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解析: 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 说明W是Li;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 说明X是碳元素; 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因此Y是Al; 短周期元素电子层数最多是3层, 如果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所以可能是He、C和S, 又因为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所以Z只能是S. 元素W、X的氯化物分别是Li Cl和CCl4, 前者锂原子不能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 A) 项错误; 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可以是C2H2、C6H6或C8H8, ( B) 项正确; 单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 C) 项正确; C和S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二者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CS2, ( D) 项正确.

答案: ( A)

七、综合应用

例11甲、乙、丙、丁、戊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 甲、丙处于同一主族, 丙、丁、戊处于同一周期, 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甲、乙、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甲、乙组成的常见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戊的单质与X反应能生成乙的单质, 同时生成两种溶于水均呈酸性的化合物Y和Z, 0. 1mol / L的Y溶液p H > 1; 丁的单质既能与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生成盐L, 也能与Z的水溶液反应生成盐; 丙、戊可组成化合物M.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戊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 .

( 2) 写出乙的单质的电子式:______ .

( 3) 戊的单质与X反应生成的Y和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 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

推断技巧 篇11

其实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抓住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即题眼),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在平时,必须具备一些“有用”的知识,如(仅列一部分):

1. 碳酸盐能溶于盐酸或硝酸,并放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2.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

3. CuSO4粉末为白色,但它的晶体——CuSO4·5H2O(胆矾)却显蓝色,但胆矾受热后又会变成白色(CuSO4)。

4. 蓝色絮状沉淀为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为Fe(OH)3。

5.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两样:AgCl和BaSO4。

下面把初中科学中常见的题型及解法分述如下。

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一定不含有____,可以含有____。

分析:该类题中往往会有明显的现象特征,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问(1)中“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得无“氯化铁”;“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碳酸钙或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问(2)中“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中的“部分溶于”可知既有“碳酸钙”,又有“硫酸钡”;而有硫酸钡时,则一定含有硫酸钾与氯化钡。但整个推断过程中,始终无法确定硝酸钠的存在与否。

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可能含有硝酸钠。

练习: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钾和硝酸钡。现进行以下实验:(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得无色透明溶液;(2)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逸出无色气体,所得溶液澄清透明;(3)最后加入稀硫酸,又立刻出现白色沉淀。据上实验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 ,可能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二、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2已知A、B、C、D、E、F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A+B→C+H2O

(2)C+KOH→D↓(蓝色)+E

(3)B+D→C+H2O

(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分析:其实该类题与前一类题一样,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现象特征。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4),由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可知:F中含Ba,又F为“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故F为BaSO4,之后又可推得E为K2SO4。另一个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D为“蓝色沉淀”,故可推得D为Cu(OH)2;再结合E为K2SO4,可推得C为CuSO4。然后在(3)中可推得B为H2SO4,在(1)中可推得A为CuO。

练习:有属于酸、碱、盐的5种常见物质A、B、C、D、E,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1)A+B→C+H2O

(2)C+H2SO4→D↓+A

(3)E+AgNO3→AgCl↓+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

三、流程线式推断题

例3现有全透明液体物质A和固体物质B,用其进行实验的步骤和产生的现象如图1所示。

(1)根据上述变化可推断A、B、C、D、E、F6种物质的名称依次是: 、 、 、 、 、 。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C+KOH→ 。

分析:本题的突破口有两处:(1)初中科学中红褐色沉淀仅有Fe(OH)3,据此可断定E为Fe(OH)3,E受热后生成的固体物质B是Fe2O3;(2)由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F的生成特征可知F是BaSO4,经逆推知D溶液中必含SO42-,其阳离子是KOH溶液中的K+。从C+KOH→D(K2SO4)+E[Fe(OH)3]↓的变化中可知C为Fe2(SO4)3溶液,再从A+B→C[Fe2(SO4)3溶液]+H2O的变化中可推出A为H2SO4。

练习:有NaCl、NaOH、BaCl2、HNO3四种无色溶液,某同学仅用一种试剂X溶液(X是一种镁盐)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其实验过程及有关现象如图2。

四、表格型推断题

例4有A、B、C、D、E5种无色溶液,它们是待鉴别的硝酸钙、稀盐酸、硝酸银、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试验,结果记于表1。表中“↓”表示有沉淀出现,“↑”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现象。据表可以判断(写化学式)A为 ,B为 ,C为 ,D为 ,E为 。

分析:对于本题,不宜用常规的方法来解,我们可用下面的办法来解决:先横向写好各物质,然后在其下方标上与其它物质反应的情况。如下:

然后,看表中A,它与另四个反应中,有两个“↓”,两个“-”,再看图中只有BaCl2有两个“↓”,两个“-”,故A为BaCl2。依此可推得B、C、D、E分别为AgNO3,HCl,Na2CO3,Ca(NO3)2。

练习:a、b、c、d 可能是Na2CO3、AgNO3、BaCl2、HCl 4种溶液中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产生如表2现象。

则a、b、c、d 依次是()

A. Na2CO3、AgNO3、HCl、 BaCl2;

B. AgNO3、Na2CO3、BaCl2、HCl;

C.HCl、AgNO3、BaCl2、Na2CO3;

D. BaCl2、HCl、Na2CO3、AgNO3。

五、框图型推断题

例5 图3中有A、B、C、D、E、F 6种物质,它们是硝酸铜、碳酸钠、氯化钡、稀硫酸、氢氧化钙5种溶液和单质铁,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均可发生科学反应。试推断:B是 ,C是 ,F是 。(填化学式)。

分析:这类框图题难度较大,不像我们平时所做的推断题那样有明显的现象特征作为突破口,故这类题常常以与其他物质反应最多或最少的物质为突破口。解题办法如下:先按题中物质顺序写好,然后把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质用线相连,找到最多或最少的连线物质,然后用假设法往下做。以本题为例,做法如下:

由图4可以看出,Na2CO3和H2SO4都能与另4种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我们用假设法确定:

(1)假设A为Na2CO3时,由图3可知只有D不与A反应,由图4可知只有Fe,故D为Fe,进而可推知B、E 应为H2SO4和Cu(NO3)2中的一种,而C、F应为Ca(OH)2和BaCl2中的一种,由图3可知C与F应该会反应,但Ca(OH)2和BaCl2却不会反应,故本假设不成立。

(2)假设A为H2SO4时,结合两图可知D为Cu(NO3)2,故B、E应为Ca(OH)2、Na2CO3和Fe中的一种,由它们的连线可知E只能是Fe。再由B、C、F的连线可知,F为BaCl2。因为 F为BaCl2,所以C只能为Na2CO3,B为Ca(OH)2。

练习:图5中的A、B、C、D、E、F分别表示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和金属铁,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试根据图中关系确定A、B、C、D、E、F各物质的化学

式。

六、计算型推断题

例6由钙、硅、氧3种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其元素的质量比为Ca∶Si∶O=10∶7∶12,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分析:设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xSiyOz,则40x∶28y=10∶7,x∶y=1∶1,40x∶16z=10∶12,x∶z=1∶3,x∶y∶z=1∶1∶3,即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SiO3。

练习:足量的金属钠与18.4g甘油(科学式为C3H8O3)发生类似于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逸出了0.6gH2。反应后,除H2外,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为(该化学式中的元素应按碳、氢、氧、钠的顺序书写)。

相信经过上面的分类阐述,对大家一定会有所帮助。其实,不管是怎样的题目,虽然都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但“根”在知识,“源”于实践。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行,积极尝试,任何成功都会来临。■

正确推断和理解成语含义 篇12

一.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依据语言环境进行正确推断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词汇量比较少, 同一个词, 不仅有好几个解释, 而且可能分属不同的词类。成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并不鲜见。例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的意思, 而应解作“削除”;“文不加点”中的“点”不能理解为“标点”, 而是指“涂上一点, 表示删去”的意思;“不易之论”中的“易”不可理解为“容易”, 而应解作“更改”;“不足为训”中的“训”应理解为“法则”, 跟“教训”无关, “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座名, 不能误解为“烈火”;“不速之客”中的“速”应解作“邀请”, 不能理解为“迅速”;“言归于好”中的“言”, “羌如故实”中的“羌”都是语首助词, 与“语言”“羌族”无关。等等。了解了一词多义现象, 我们要辨别成语的正误就比较容易了。如: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能理解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是“正直”的意思, 而非“危险”之义, 就不难判断这一成语的使用是不合语境的。

二.抓住古今异义词语, 紧扣关键语素进行合理推断

成语中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也大量存在, 这就给我们理解和运用成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抓住古今异义的词是我们正确把握这类成语的一个关键。例如:“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而今义只是指“一般行走”;“感激涕零”中的“涕”应理解为“眼泪”, 而今义是指“鼻涕”;“兵不血刃”中的“兵”应解作“兵器”, 而今义是指“士兵”;“苟且偷安”中的“偷”是“苟且”之义, 今指“盗窃”;“如汤沃雪”中的“汤”应解作“热水”, 今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细大不捐”中的“捐”是“舍弃”义, 今义是指“捐助”。等等。

三.弄清活用词语用法, 根据内部结构进行有效推断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 它的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 不同词性的词在句中的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有些词在句子中临时处在另一类词的位置上, 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大文言现象——词类活用。成语中不仅有词类活用现象, 而且还比较复杂。下面试举数例加以说明。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粉墨登场”中的“粉墨”, “袖手旁观”中的“袖”, “百年树人”中的“树”, “生灵涂炭”中的“涂炭”, “一鼓作气”中的“鼓”, “不衫不履”中的“衫”和“履”, “衣锦还乡”中的“衣”, “苗而不秀”中的“苗”等,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如“洞若观火”中的“洞”应理解为“透彻”。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 “驾轻就熟”中的“轻”和“熟”, “去伪存真”中的“伪”和“真”, “除暴安良”中“暴”和“良”, “乘坚策肥”中“坚”和“肥”等, 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坚壁清野”中的“坚”和“清”等。

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 本义为“逃跑”“败逃”, 这里应解作“败逃的敌人”。

6.使动用法。如:“生死肉骨”中的“生”是指“使……复生”, “肉”是指“使……长肉”;“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分别是指“使……沉”, “使……落”;“闭月羞花”中“闭”和“羞”也是这种用法;“息事宁人”中的“息”和“宁”分别是指“使……平息”, “使……安定”;“汗牛充栋”中“汗”是指“使……出汗”。等等。

7.意动用法。如“行百里者半九十”中的“半”, “鱼肉百姓”中的“鱼肉”, “幕天席地”中的“幕”和“席”等。

8.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成语中非常普遍, 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狼奔豕突”中的“狼”和“豕”是指“像狼那样”, “像猪那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类似的还有“蚕食鲸吞”“狼吞虎咽”“雷厉风行”“鳞次栉比”“风驰电掣”等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露”则是指“在风里”“在露天里”, “风雨同舟”中的“风雨”是指“在暴风雨中”, 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旁敲侧击”中的“旁”“侧”是指“从旁边”“从侧面”,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当然, 还有其他一些活用的现象,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联系语法功能进行恰当推断

有不少成语中含有特殊的文言句式, 如果搞错了就会直接影响对成语的理解。因此, 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对正确理解一些成语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特殊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文言句式在成语中都不难找到实例。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为判断句式;“兄弟阋墙”“折冲尊俎”为省略句式, 都省略了介词“于”;“不足与谋”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金石为开”是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在成语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下面重点谈谈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在成语中的运用。

1.“唯…是…”是成语中常见的提宾格式。如“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利是图”等成语中的“唯”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是”是提宾标志。“从”的宾语是“命”, “举”的宾语是“才”, “图”的宾语是“利”。

2.单用一个“是”字提宾。如“马首是瞻”中的“是”即为这种用法。

3.表示否定的成语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中的宾语“我”即放到了动词谓语“待”之前, “人莫予毒”正常语序应为“人莫毒予”。

4.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成语中, 宾语往往前置。如“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中的“焉”即为“附”的宾语。

5.用“之”字作为提宾标志。如“不此之图”即“不图此”, 不打算做这件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6.“饱以老拳”即“以老拳饱 (之) ”, “嗤之以鼻”即“以鼻嗤之”, 都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式。

五.关注各种修辞手法, 回归已读文本进行准确推断

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正确理解成语颇有帮助。比如, 李清照《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句子, 其中的“绿”“红”并不生僻, 意思也不难懂, 但如果把全句连贯起来读, 初接触古代汉语的人就可能会感到不可理解。然而, 如果懂得一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知道有一种以事物的性状代替事物的用法, 就可以受到启发, 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绿”“红”在这里分别是指代叶和花。如今, 常用“绿肥红瘦”这一成语形容暮春景色。成语“红粉青蛾”中的“红粉”与“青蛾”都是以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 借代美女;“行将就木”中的“木”是以原料代成品, 借代棺木。等等。

又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句子, 以“泰山”“鸿毛”与“死”来比轻重, 已经足够夸张, 而比较的结果是死比泰山还重, 比鸿毛还轻, 夸张的色彩就更浓了。同样, 在成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例子。如“投鞭断流”“一日三秋”“黑云压城城欲摧”“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等。

上一篇:生命探寻下一篇:流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