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制作

2024-12-29

电视制作(精选12篇)

电视制作 篇1

电视导演中导播这一名词来自于广播节目的制作中, 当然在电视制作中使用不是非常的贴切, 但可以把多个寻道的制作同单机拍摄然后进行后期编辑的电视剧、新闻等电视节目的导演有效区分, 这就是其好处所在。导播在电视制作中的另外一个含义就体现在这个“播”上。可以将拍摄和编辑合二为一, 该过程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和人力。由此可见, 研究电视制作的导播艺术是对于提高实际的电视制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本文以实际节目录制为例, 从机位设置, 调机与切换三个动作重复分析了电视制作导播的艺术和技术能力。

1 机位设置艺术的选择

机位设置是导播在进行电视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把好的第一关, 机位设置不能很好的进行选择, 后期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以此, 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机位设置。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机位设置的作用, 它的作用首先在于能够解决好从哪里看, 往哪里看的问题。例如:在一次大型歌舞演唱会的制作过程中, 必须进行摄像机机位的设置工作, 倘若是12个讯道的制作, 就必须在会场各个重要观察点设置12台摄像机, 以此来提供信号供导播选择。另外, 它的作用还在于能够有效体现节目的制作目的和观众期待。比如, 在演唱会节目中, 如果想展现艺术美, 必须从会场的各个角度, 各个高度等来观察演员。

机位设置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就要求在机位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舞台和观众区的相对位置, 周围建筑的特点等等相关的环境。将这些环境综合的考虑进去, 选择的位置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才能全方位的进行取景。另外, 多个机位的情况, 一定要考虑机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此导播最好能画出机位的位置图。

另外, 导播在制作设计前一定要做到顾及好各个岗位, 每个岗位的人员一定要统一制作理念, 树立全局观念, 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合作, 做到最好。

2 调机的设计

在电视制作过程中, 导播根据分镜头剧本的要求, 把摄像头的画面调度到最适合编辑的样式, 这个过程就叫做调机。通过定义我们可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 调机所做的就是解决如何看的问题。要想将调机工作做好, 必须要求导播和摄像师有效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 摄像师可以按照要求自行就行调机镜头, 而导播就可以更加的关注控制工作了, 这样就会有更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调机计划可以和机位设置一样, 在开播前来进行制定, 比如人物从左侧出画, 然后从右侧人画, 就是使用两台位置相近的摄像机向右接力摇动达到的效果, 如果不是事先约定, 很难在实拍时通过口令实现。为此, 要想成为优秀的导播, 必须平时多进行努力, 平时多准备小型调机组合, 以方便运用到实拍过程中。

在电视制作调机过程中, 规范的技术语言是必须的, 导播必须做到这一点。因为有效的调机术语不但可以得到理想的画面, 而且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调机的过程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 符合画面的构图美感;第二, 充分考虑编辑的流畅。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扑捉观众的表情, 达到良好的效果。

调动中的机位切换, PGM的监看, 信号的切出是调机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事项。在预监中导播跨越准备将要切出的信号, 调动镜头。当在电视制作过程中, 遇到突发事件, 防止遗漏重要信息则是调机的最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导播必须具有较好的时间把握能力。

3 切换的控制

所谓切换就是指导播在多个讯道的制作过程中对摄像信号进行即时编辑的操作。解决如何连续看的问题是切换的主要目的。例如, 叙述型的节目导播在切换中就是以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为主要线索来组织画面的, 而表现型的节目导播主要是以情绪和气氛的微妙变化为线索来组织画面的。

节奏的控制是切换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比如在演唱会节目中, 切换可以出现在每句歌词后, 也可在每次强拍后, 这就要根据演唱歌曲的节奏来确定。同时, 切点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切点进行选择时要符合剪辑的一般规律, 保证信息足量而不要冗余。同时, 切换也是一个编辑的过程。比如在演唱会节目中, 切换可以引导观众去领会, 去关注强化的画面。通过对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达到现场美感高度的要求。

另外, 切换不要一味炫耀技巧。高级的切换台都有十分丰富的特技效果, 用的恰如其分会给制作出的节目加分, 反之效果就受到影响。比如:“叠化”效果在抒情歌曲缓慢的节奏中运用可以给人细腻的气氛再现, 如果把快节奏的歌或是劲舞配上柔情似水的“叠化”, 则互相矛盾。

摘要:电视是以图像和声音为基本构成元素的艺术形式, 由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导播跨越了节目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双重领域。电视制作对于导播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的动作之中, 机位设置、调机和切换上。本文以实际节目录制为例, 从机位设置, 调机与切换三个动作重复分析了电视制作导播的艺术和技术能力。

关键词:电视制作,导播艺术,切换,调机,机位设置

参考文献

[1]郭艳民, 王雪梅.试论奥运会竞技体操电视公用信号“6+1”制作模式[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7) .

[2]高攀.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与中国纪录片[J].新闻世界, 2012 (6) .

[3]谷建良.如何将舞台演出搬上电视屏幕[J].大舞台, 2012 (8) .

[4]史晓辉.新闻演播室背景的发展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

[5]赵鹏.大型电视专题片制作上的一个奇迹, 百集人物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创作谈[J].中国电视 (纪录) , 2011 (11) .

[6]杨清华.试论制播分离背景下高校自制节目的市场前景[J].长沙大学学报, 2011 (6) .

电视制作 篇2

一、本社采编职务划分为:采访编辑;主任采访编辑;部主任。

二、采访编辑职责

1、在采编部主任领导下,按时完成选题、组稿、采访、编辑工作。(1)根据栏目定位和市场需求,作出选题计划和操作方案。(2)按照选题计划,定向约组图文稿件。(3)按照选题计划,采访、撰写文章。

(4)编辑文稿,达到发稿质量标准:层次清楚、文通字顺,文面清楚规范。

(5)编辑图稿,达到发稿质量标准:画面美观,与文稿相配,说明齐备。

(6)按时发稿,完成工作定额。

2、建立通联网络,建立作者队伍。

(1)开发组稿渠道,定期与作者沟通,指导作者写(拍)出符合本刊要求的文图稿。

(2)登记作者档案,每月交总编室汇总存档。

3、了解本刊市场情况:包括读者需求、行业运作方式与市场情况、媒体动态。

4、参加全刊一、二、三样文图稿校对。(1)文稿差错率不高于万分之一。

(2)文稿大标题、小标题、引题、作者不出现错误,图稿不出现作者等错误。

5、完成采编部主任分配的相关工作。

一、采编部主任职责

1、负责领导与管理采编部行政、业务等全部工作,对本部的工作承担责任。

2、负责采编部的行政管理

(1)贯彻本社规章制度,对本部人员执行情况进行日常考核,纠正违规事项。

(2)根据本社规章制度,提交本部人员过失处理意见。(3)安排本部人员工作,岗位缺员时,调整人力,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4)控制本部成本,减少各方面浪费。

3、负责采编部的业务管理。

(1)主持选题计划审议会,初审选题和操作方案,检查协调工作进度。

(2)主持编前会,确定全刊文章标题,确定封面标题。(3)通审全刊文图稿件,达到发稿质量要求。(4)策划全刊主打文章或重点文章,并组织实施。(5)负责发稿,并作出详细发稿目录。

(6)主持一、二、三样稿校对,对版式设计提出意见,负责四校核红。

4、完成社领导交办的相关工作。关于采编工作规则的规定

一、采编合一

本社实行采编合一制度,采访、编辑按相应规则运作。

本社实行文图合一制度,文稿、图稿同步操作。

二、选题规则

1、采访编辑应收集信息,捕捉热点,选择题目,按栏目设置作出选题。

2、选题内容包括:主要内容、商业价值、市场目标、操作方法、图片内容构想、完成时间等。

3、选题至少提前作出3期的内容,3期滚动操作,其调整部分应在每月的选题审议会上作出说明。

4、每年9月30日前,采编部主任作出次年全年各月主打报道选题计划,经总编室审定后,进入采编部操作流程,按计划推进作业。

5、采编部提前4个足月召开选题审议会,总编、总编室、采编部所有人员及各部相关人员参加。议题为:(1)采访编辑自报3期以上的选题。

(2)审议各选题是否符合选题规则,决定选题是否可操作。(3)采编部主任检查下期选题情况、完成进度情况。

6、选题实施:有客户目标的选题,操作人应作出“客户建议”或“提案”。

需采访的选题,应作出采访提纲,然后进入采访。

三、通联规则

1、采访编辑向作者约稿,应明确告知作者文章和图片要求,包括体裁、角度、内容、数量、交稿时间。约稿应尽可能提前操作。

2、采访编辑应详细填报发稿单中的作者资料,各项不得空白。采编部主任收稿后要做审核,在完成向设计部发稿后(设计部出二校样后)交总编室输入电脑存档。

3、作者自然来稿由总编室登记后发采编部主任,由采编部主任处理或发给相关编辑处理。自然来稿不退稿,若需退稿,需先将稿件退至总编室。

四、采访规则

1、采访应提交采访提案,内容包括:采访内容、采访目的、操作时间等。

2、五、编辑规则

1、采访编辑加工后的文章应高于原稿质量。对文章标题、引采访提案应使用本社正式公文纸或传真纸提交采访对象。题、图片应重点编辑,力求脱俗、创新。图片说明应翔实、准确。

2、每期杂志由采编部主任负责通稿、提出初审意见,报总编终审。

3、每期杂志不足图片由采编部主任会同设计部主任通过购买解决。

4、六、图片规则

1、采访编辑须按照文图合一方式作业,在交发文字稿的同时交发图片稿。

2、采访编辑组织图片稿的主要方式:(1)自己采访拍摄;

(2)根据选题和文字稿内容,约摄影师拍摄或组稿;(3)通过本社局域网搜索旅行家图片库,选取合适图片;(4)通过互联网搜索与本社签约的图片网站、新闻社、图片公司等,选取适用图片;

(5)通过与本社签约的图片公司提供的图片样书查找、选取适用图片。

3、图片选定之后,填写清楚发稿单,同时将样片(或图片所在文件、路径等)交采编部主任,采编部主任审定后发设计部主任。每期杂志标题经编前会讨论修改后确定。

4、发稿图片必须配有相关内容的图说。

七、封面规则1、2、八、发稿规则

1、采访编辑交发稿给采编部主任,文字稿应齐、清、定,发封面标题以全刊“主打”文章标题为最大。

封面图片由设计部主任与选题计划同步操作,报总编审定。

稿单齐备,项目完整清楚(电子文件必须在发稿单上标示清楚名称、路径等);图片稿稿袋标示清楚,发稿单齐备,项目完整清楚(电子文件必须在发稿单上标示清楚名称、路径等)。

2、采编部主任负责向设计部发稿,全部文图稿应齐、清、定,发稿单、发稿目录齐备、清楚。

3、采编部主任负责确定全刊各栏目图文稿件版面数量与全刊稿件排序,并列出详细发稿目录分别报总编、总编室、设计部。

九、校对规则1、2、每期稿件实行4校制 一校为编辑自校。

二校二遍,交叉校对,采访编辑、采编部主任对版式设计提出意见。

三校一遍,除校对文字外,采编部主任负责校对目录页、栏头、标题。

四校一遍,采编部主任机上核红,全刊定稿。

十、稿酬规则1、2、稿酬根据文图质量、数量核算。

总编室每月15日前填报稿费登记表,报总编审批后,报财务部。

3、本社人员不得替作者代领稿费,未经总编室批准,财务部也不得将稿费直接发给作者。全部稿费由财务部每月20日前寄发作者。

4、稿酬标准:

文字:100-150元/千字 图片:100-150元/幅 封面图片:500-1000元/幅

超过以上标准稿酬须先报总编室批准。

十一、评刊规则1、2、评文图是否抓住市场卖点,市场操作方式是否对路。评文图是否有创意,是否能够引导需求,是否能够提高本刊竞争力。

3、4、评标题、选题、文章逻辑结构。评图片和版面设计质量。

5、评校对质量。

关于设计制作职务职责的规定

一、本社设计制作职务划分为:设计制作、设计部主任。

二、设计制作职责

1、在设计制作部主任领导下,按时完成文图设计、制作、改版工作。

(1)根据杂志和外接业务的定位和市场需求,作出设计概念与创意,设计

思想符合内容特点,使杂志和外接业务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设计风

格,并不断提高品质。

(2)按时完成杂志和外接业务的设计与制作,达到不低于市场同类产品设

计与制作水平,达到发稿质量标准。

(3)各项设计与制作注重细节,讲究品质,不出现文字掉行、漏行,图片

错位、颠倒,商标、专用字体错样、错色、标色差错等错误。

(4)各项设计与制作符合电脑出片、制版印刷、装订的技术、工艺要求。

(5)杂志和外接业务的设计和制作提供的样稿完备、整齐。(6)改样不出现漏改、误改。对改样进行核对。(7)发稿的文字、图片、样书、光盘文件准确、完整。(8)批改彩样,对彩样的所有修改批注并核对,按时将彩样返回印厂。

2、熟悉市场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努力提高业务知识。

三、设计制作部主任职责

1、负责领导与管理设计部行政、业务等全部工作,对本部的工作承担责任。

2、负责设计制作部的行政管理

(1)贯彻本社规章制度,对本部人员执行情况进行日常考核,纠正违规事项。根据本社规章制度,提交本部人员过失处理意见。

(2)安排本部人员工作,在岗位缺员时,保障设计制作工作正常运转。

(3)控制本部成本,减少各方面浪费。

3、负责设计制作部的业务管理

(1)负责杂志和外接业务设计概念的确定和审定。

(2)根据本社工作流程和外接业务的时间要求,协调与检查录入、设计、制作工作进度,按时发稿。(3)负责杂志和外接业务的设计、设计与制作的通审和审定,不出现质量差错,达到发稿质量要求。

(4)负责本社设计制作素材图片的收集与积累,本社设计制作使用图片质量的终审,使图片质量在达到刊发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负责彩样的批改与终审。

电视制作 篇3

[关键词]电视技术电视教材数字化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对电视教材的制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制作方式、理念和对设备、人员的要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教材的制作人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立足现状,着眼于发展,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教材。

一、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面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广播电视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和全面推广标志着电视领域已经进入全面数字化阶段。

所谓数字电视(Digital TV)是指电视信号的采集、编辑、传播、接收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采用数字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还具有模拟技术不能实现的新功能,使电视技术进入崭新的时代。电视技术的全面数字化涵盖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和传播网络整个过程。

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首先从有线电视开始,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制定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采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普及实用播出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将停止模拟电视播出。欧美国家的数字化进程则要更快一些。

2.制作、传播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使得网络化制作成为可能。利用先进的局域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把多套非线性编辑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建成网络化的制作平台,实现了硬件资源和节目、素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网络将全面数字化,可以开展多种数据业务: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使得互联网带宽日益提高,电视节目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成为可能。两者相互融合,最终将形成电视、语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综合数字业务网。

3.高清晰度电视成为发展目标,但多种格式仍将并存。目前,虽然高清数字电视(HDTV)标准已经日渐成熟,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发展的目标。但由于制作传输设备、现有资源和区域差别等方面的原因,标准清晰度电视仍将继续存在一定时间,将出现各种格式共同存在的局面。目前普遍应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实现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各种清晰度标准、各种制式标准的兼容和混合编辑,所以在拍摄、制作和传输环节中多种格式并存的状况仍将持续。在电视教材制作中,这种情况会显得更加突出。现存的大量素材都是使用模拟设备或者不同格式的数字设备拍摄制作的,且一些珍贵的资料不可能再现或重复,这些资料的使用必然要求在制作传播领域内相当时间内多种格式并存。

二、对电视教材制作的影响

电视教材是根据课堂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用电视图像与声音去呈现教学内容,并且用电视录像技术进行记录贮存与重放的一种视听教材。是电视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视教材的制作、使用是基于电视技术基础之上的,其必将受到电视技术发展的影响。

1.引起了设计理念和制作方式的转变

电视教材的制作方式依赖于所采用的制作设备。传统的制作过程在一些画面的表现、特技的制作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立足于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方式来进行设计、制作。新技术的应用,开拓了制作者的思路,拓展了电视教材的表现能力,引起了电视教材设计理念和制作方式的转变。如在表现一些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内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等方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可以突破人们的视觉限制,全方位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展示。

2.加快了软硬件设备的发展更替速度

电视制作新技术的应用要依赖于一定的软硬件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新技术的应用自然成了空话。数字化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视频工作站等先进设备,为电视制作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工具平台,但其成本也非常昂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内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替速度也在加快。要应用新技术,硬件设备的购置就得跟上发展的步伐,对电视教材的制作单位提出了更高的硬件建设要求,增加了投资压力。五年前,配置SONYBETA-CAM SP格式的摄录编设备已经能满足电视教材制作的需要,但目前该系列设备已停产,被新的DVCAM、DVCPRO、数字BETA、XDCAM等设备取代,可以预见,随着高清技术的日益普及,现在的主流设备也将很快被先进的HDV、HDTv格式的设备取代。

3.对制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视制作设备的数字化,制作和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化对电视教材制作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高清摄像机的应用,其操作方式、拍摄技巧与标清摄像机就有较大差别。后期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制作工作站和计算机播出系统则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上,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制作软件、影视合成包装软件功能强大。操作复杂,要熟练掌握这些系统的操作使用并非易事。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视音频处理技术引起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和编辑手段、编导思路的重大变革,对电视教材制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新形势下电视教材的制作任务,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三、对策

面对电视制作领域的高速发展,电视教材的制作也必须紧跟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充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把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制作过程中,努力提高电视教材的制作质量。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电视教材的选题和设计

一部优秀的电视教材,应根据具体学科及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电视媒体的技术和艺术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电视媒体的表现技巧,并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呈现,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目的。选题和设计是制作电视教材的重点,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选题,没有必要的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教材的。

电视教材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制作者只有吃透教材,熟悉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才能够在选题上做到立意新颖、取舍自如、详略得当的选准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只有选择那些角度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学习者感兴趣,同时又适

合用电视艺术形式表现的题材,才能更好的运用电视艺术的独特视角与思维,进行电视教材的再创作。电视教材的课程设计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合理运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对要表现的内容进行符合教学规律的描写、刻画、和加工,展示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视教材应充分运用这些规律,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风格,充分体现教材所要表述的知识内容。如运用电视画面灵活多变的切换技巧,巧妙的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生动又形象;合理的利用动画、特技、场景、字幕、镜头组接等技巧,按照知识点的脉络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和疑问,从而使表现内容更加耐人寻味。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创造条件。所有的技巧和手段都应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运用,要避免应用脱离教学目标、单纯追求艺术效果的镜头画面。

2.加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确保电视教材的艺术性

教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所有优秀电视教材的共性,是编导把握电视教材表现形式与技巧能力的直接体现。从立意选题,到改编、设计成脚本、分镜头稿本,通过数字化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成电视教材,每一个环节都是编导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过程:要准确定位电视教材的拍摄风格,有目的地运用电视语言与技巧,使创作意图通过内容结构的安排,画面造型的把握,抽象内容的表现,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艺术表现形式恰到好处的运用于电视教材的创作之中:创作设计要符合美学原理,使内容和形式富于美感。能引起学生美好的感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总体构思、画面设计、镜头组接、特技运用、音效处理等方面要勇于创新,大胆利用新设备、新技术的优势,以完美的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去表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材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完美统一。

3.逐步完善设备,提高电视教材的技术质量

在硬件设备的更新上,要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实时完善设备,提高制作设备的配套性能;要着眼于发展,科学系统地进行设备的更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电视教材必须在达到规定的技术指标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还原良好,声音清楚,解说流畅,声画同步,编辑组接流畅,技术使用合理,音响效果逼真的基础上,台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有效地提高其技术质量。如在前期拍摄时尽量选择成像质量高、画面效果好的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提高素材质量: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性能,对电视教材进行适当的包装,改善成品的画面质量。在当今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情况下,要恰当地选择电视教材拍摄、制作设备,准确定位最终产品格式,努力提高媒体制作的技术规格,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4.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

电视教材的制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人员的素质。电视教材的制作人员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要熟练掌握基础的摄、录、编专业技术,提高对现有设备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二是要注重知识更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通过各种方式如观看最新的电影、电视作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等,把握新技术条件下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思路,融入到电视教材的制作中。三是要尽可能多地涉猎相关专业领域,既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也要成为电视教材要表现专业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视教材的制作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更具专业性和艺术性。

浅析3D电视制作技术及其展望 篇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延伸,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水平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促进了3D电视规模的普遍应用, 它满足了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要。这几年来, 随着3D电影等的兴起, 促进了人们对3D电视的重视程度的提升。随着3D电视技术的不断深化, 其已经成为电视制作行业的重要产业热点, 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世界范围内的3D电影电视技术的推动, 我国的3D电视、影视应用模式逐渐得到了发展, 虽然正在起步, 但是已经具备长远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 国家的相关电视单位进行3D电视发展目标的规划, 对3D节目的制播环节、存储环节、播放能力环节等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为了促进3D电视模式的广泛普及, 我们要进行3D电视制作技术的深化应用, 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有利于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满足。目前来说, 我国的3D电视制作技术依旧是不完善的,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电视台的发展战略的规划, 确保电视技术系统的不断玩, 以满足3D电视制作技术的广泛普及。下文将通过具体实例, 进行3D节目制作的积极探讨与分析, 通过对3D电视制作的未来发展的展望, 来明确目前3D电视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 实现3D电视系统的稳定发展。

2 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优化措施

相比于传统的2D电视节目制造技术, 3D电视制作的技术特点是更加先进的, 为了促进3D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的优化, 我们要进行节目拍摄环节、设计拍摄环节、制作环节、灯光及其舞美场景环节等的有效控制, 确保实现其电视信号的检测环节的有效控制, 通过相关电视制作技术知识的培训的展开, 以提高制播人员的相关素质, 满足3D电视节目的制作系统的发展需要。

2.1 为了促进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优化, 我们要进行其拍摄方

式的有效选择, 确保其相关环节的综合考虑, 实现对画面质量、效率的综合考虑, 以满足拍摄环境的相关要求, 进行相关摄像机及其拍摄方式的选择。在此过程中, 我们也要针对相关视觉效应进行相关环节的优化, 比如对视野冲突效应的深入分析, 以避免出现观看时的视觉的不协调、不舒服的感觉。视野冲突的表现主要是边框效应、画面切换的空间跳跃、遮挡关系矛盾以及焦点平面与会聚平面矛盾等。视野冲突控制首先是拍摄、制作时尽量避免出现视野冲突, 其次是对已经出现的视野冲突进行处理。3D电视节目的成像基础是两只眼睛同时看到某图像, 当出现只有一只眼看到某图像时3D电视节目成像就会产生视野冲突。

边框效应也是不利于人们正常生活的3D节目的观看的, 为此我们要进行边框效应的积极避免, 实现其被拍摄对象的空间的有效设置, 避免出现其视野冲突的灰色区域内, 确保其网状阴影区域的有效回避。在实际拍摄过程中, 其斜纹阴影区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野冲突, 但是这种冲突是在人眼舒适度的范围之内的。如果被摄物体无法避开产生边框效应的区域, 就需要对该区域的图像进行遮挡或模糊处理, 让双眼都不能看到该物体。3D电视节目电视直播、录制切换或后期制作剪接时应考虑被摄物体的空间跳跃问题。如果3D电视节目画面显示的物体从上一个场景的屏幕后方突然跳跃到下一个场景的屏幕前方, 观看者会感觉很不舒适。

2.2 为了保证人们的日常3D节目的正常观赏, 我们要确保视野冲

突的有效避免, 在实际节目制作中, 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措施, 降低视野冲突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场景切换环节的应用, 实现其空间跳跃的控制, 实现其电视制作节目相关技术环节的稳定运行。比如在画面环节中, 对于该画面的正、负视差的转变过程中, 我们要进行画面的积极有效的过渡处理, 确保该环节的稳定运行。由于摄像单元拍摄的立体节目图像中被摄物在不同场景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一定相同, 因此字幕或动画的空间位置也应该根据被摄物的空间位置进行调整。把字幕和动画固定放在立体节目空间的最前面虽然可以避免出现遮挡关系矛盾, 但如果被摄物出现在屏幕后方远处时字幕仍然位于屏幕前面, 这种大跨度的空间纵深会使立体节目图像看起来很不舒服, 因此建议根据画面内容确定叠加字幕图文的位置。

2.3 实现灯光环节的相关优化也是3D电视节目制作的一项重要

措施, 我们通过相关环节的优化, 实现拍摄场景的稳定运行, 比如对后景布光的照度及其层次环节的控制, 实现其轮廓光的增强, 确保其实际电视效果的增强。为了得到更高的显示效果, 我们可以进行灯光照度的不断加强。在此过程中, 我们也要实现对3D电视制作的存储方式的有效应用, 它分为双路存储模式与单路存储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应用, 离不开对相关内容的应用, 要针对具体的场景, 进行相关模式的准确应用。专业的监视控制设备应用于3D节目拍摄, 切换以及后期制作的环节。在检测合成的3D信号后, 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调整, 减少误差, 确保质量。同时还可以进行3D信号效果的监看, 并严格进行3D技术质量的检查。3D节目类型要做到真实, 自然和符合人眼视觉习惯, 比如适合3D类型的节目可以包括:体育赛事, 旅游, 购物节目, 综艺专题节目等等。目的就是要达到较好的3D展示效果, 满足观众的需求。为了较好的培训和管理制播人员, 必须要求制播人员在实际中尝试和探索来积累更多的经验, 同时对于制播人员要建立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岗位职责制度等等, 通过这些环节, 让制播人员更能符合3D电视制作的要求, 制作出更加好的3D电视节目。

3 3D节目制作实例的分析及其前景展望

某个电视台为了实现3D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 进行了3D制作系统的小规模应用, 进行其3D电视节目的有效制作, 通过对相关3D制作人才的应用, 实现了拍摄系统构成方案的不断深化, 满足了日常拍摄机位图的有效应用, 有利于拍摄方案及其流程的不断深化, 满足了人们对于3D电视节目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对后期制作方案和流程进行有效的制定, 选择两种节目送播方案:传输Side by Side信号的节目以及传输左右眼信号的节目。通过以上设计和制作途径, 该电视台对于3D的制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满足的大部分观众对于3D电视节目的要求, 对于我国3D电视制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3 D电视节目的发展离不开对相关标准规范的遵守, 因此我们要

进行3D电视资料的评测标准研究的深化, 确保3D电视的制作、播出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只要做好这些, 就必然会推动中国3D电视的尽快发展。另外, 我国3D电视的制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3D板块内容的打造;“低成本, 高效率”的生产和储备;拓宽3D节目的播出渠道等。

4 结论

3D电视制作技术系统的建立健全, 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为此我们要针对实际3D电视制作环节中的不足展开分析, 确保该技术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彭科.论3D电视技术的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2 (8) .[1]彭科.论3D电视技术的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2 (8) .

[2]刘欢.3D电视制作技术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2]刘欢.3D电视制作技术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篇5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必须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才能引人入胜,揭示内容,增加信息,加厚印象.

作 者:刘星晔 作者单位:通辽电视台,内蒙古,通辽,028000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200915(3)分类号:G222.1关键词:那逊兰保 《芸香馆遗诗》 民族精神

真实电视——电视新面貌 篇6

One of the first and most popular Reality TV shows is Big Brother. In this show, 15 complete strangers have to live together in a house for 11 weeks. They are filmed 24 hours a day, and shown on television. Each week, the viewers vote to evict[驱逐] one of the housemates. Finally, only one is left, and they win the prize money?0,000 pounds!

The show was an instant hit, and runs in several countries. The housemates often become stars as a result of the show, and appear in national newspapers and on other shows.

Another very popular show is I't a Celebrity[名人]袵et Me Out Of Here! In this show, 10 celebrities are taken to the Australian jungle. They have to complete tasks each week, such as eating insects[昆虫]. The show is very expensive to make. The show cost 10 million pounds to make, but over 12 million people in Britain watched the finale[结局].

Reality TV is also big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Idol,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hinese Super Girl, is one example. In this show, thousands of would-be singers audition[试唱] in front of a panel of three judges.

Part of the attraction is that many of the singers are not very goodn fact, some are awful[极坏的]! The judges do not have to be polite, and are in fact usually very rude to some of the contestants[参赛者].

As the show progresses, viewers vote for their favourite singers and the number of singers goes down until only one is left. As a prize, they receive a recording contract[合约] with a major record company.

Reality TV is coming to China, too. The hit US show, The Apprentice, featured the tycoon[巨头] and multi-millionaire Donald Trump. In the new Chinese version, Wise Man Takes All, 16 would-be businessmen will present their ideas to the judges and the best one will win one million Yuan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Whatever happens, it seems Reality TV is here to stay.

现在英国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是真实电视。真实电视就是指在一个模拟情景里跟踪拍摄普通参赛者的电视节目。这个情景可以设在工作上,或者是某种竞技比赛中。

《老大哥》是第一批最受欢迎的真实电视节目之一。在节目中,15位素未谋面的参赛者要在一间屋子里一起住11个星期。他们将会被全天24小时拍摄,然后在电视上播放。每个星期,观众投票淘汰其中一位参赛者。最后,只剩下一位选手,他将获得5万英镑的奖金!

这个节目很快风靡全英国,并在几个国家播出。因为这个节目,参赛者常常成为明星,并在全国各大报刊以及在其它节目上亮相。

另外一个受欢迎的真实电视节目是《我是名人,让我离开这里!》。在节目中,10位名人被送到澳洲的丛林中去。每个星期他们都要完成任务,比如吞食昆虫。这套节目制作成本昂贵,耗资一千万英镑,但在英国有超过一千二百万人观看该节目的最后一集。

在美国,真实电视同样火爆。和中国的《超级女声》相似的《美国偶像》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节目中,数以千计的未来之星在由3个人组成的评委团前试唱。

节目的卖点之一就是很多歌手都唱得不太好—事实上,有些唱得很差劲!评委无需客气,而事实上他们通常对个别参赛者很粗鲁无礼。

随着节目的进行,观众给他们喜爱的歌手投票,然后歌手人数会慢慢减少,直至只剩下一名选手。作为礼物,他们将会获得大唱片公司的录音合约。

电视制作流程中元数据应用的研究 篇7

电视制作过程中, 许多重要的信息在电视制作系统和信息系统中收集、处理、展示和传播, 这些信息被称为元数据。我国各电视台生产现状来看, 元数据的功能仍未充分的展现和利用, 影响了节目制作向信息化管理的进程。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 元数据能为我们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 尤其当前电视节目比以前更频繁地重复发布, 在多个频道中投放的背景下, 元数据可以涵盖非常广泛的应用场合, 所以适当的按其应用进行分类很有帮助。元数据大致分为几类:

(1) 技术元数据 (Technical or Essential metadata) :

描述了实体数据 (Essence, 或称媒体数据等) 本身的技术指标或特性, 如图像宽度或者视频采样率等。这些信息通常直接被包含在实体 (音视频) 数据本身, 所以不再本文中着重讨论。

(2) 结构元数据 (Compositional metadata) :

描述了节目中的不同部分如何组合成为最终的成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EDL, 即编辑决定表。

(3) 制作或者描述元数据 (Production or Descriptive metadata) :

是节目制作的事务性信息, 例如用于描述演员、脚本、制作人员、版权等等。如今, 这种元数据目前仍处于各电视台、制作机构自行定义、收集, 如果要发挥最大效益, 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地“标准化”。这很容易理解, 如果业内对元数据项、值作相对规范的定义, 那么在不同机构间进行协作或者交换节目信息都是相当简便的。

2 电视制作的主要流程

在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都可能会收集元数据, 或者是使用元数据。通常, 与使用现成的数据信息相比, 收集信息环节都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这些环节需要提供有效的实施手段, 尽可能的降低其复杂程度, 使制作人员愿意并能够准确的录入数据。每个使用环节, 例如修改或者重新录入一个数据, 则是相对轻松的, 这时需要考虑减少错误的发生并提供必要的辅助信息来帮助使用者完成这一任务。下面对电视制作的主要流程中, 元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目标逐一讨论。

2.1 任务立项阶段

立项环节是指制片人说服投资方将一个创意转化为真实的节目。这个环节将会产生一些关键的事实或者信息, 如项目的名称, 制片人, 节目类型, 赞助人以及原始脚本等。这些信息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最初信息, 正常情况下将保留至最后的环节。

在策划部门, 一个创意的记载或者演变通常不会使用单一的手段, 如各种电子文档或者是传统的纸和笔。然而, 我们可以尽可能将部分节目创意用某种“标准”格式提供给决策人作参考。如果这样的话, 最好的元数据携带方式就是标准的IT技术 (如Web技术) , 或者可能是某个字处理程序 (如Microsoft Word, Adobe Acrobat等) 的文件。我们总可以通过某些技术从这些信息载体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元数据, 并保存为可处理的形式。目前趋势更像是选择了XML, 主要的字处理软件都提供了XML模型和API。

元数据收集目的:整理出一个文本, 以清晰的准确的方式来包含这个项目的信息。最终来说, 作为长期的目标, 这个文本应该是这个项目中可靠的, 甚至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 元数据的编码存储方式必须具有安全保障手段以及签名方式。例如, Microsoft Word, Adobe Acrobat都提供了各自的数字签名或者文档保护方式, 可以避免被非法篡改。

2.2 筹划阶段

完成立项后, 拍摄开始之前, 需要进行筹划工作。现时也许已经有许多可用的软件来协助我们完成筹划工作了。筹划工作包含了演职员, 资源和艺术性的脚本 (形如故事板, 分镜头和脚本等) 。

元数据收集目的:收集筹划工作中的数据, 这可能会需要从多种来源或者软件数据包中提取并录入到一个数据库或者文档库中。我们不需要将所用到的所有软件建立完全的互操作, 但是需要这些软件能正确地将所收集到元数据输出为预先定义好的标准形式, 以便使用。

元数据使用目标:将所有的项目信息提供给制作团队, 供其参考。

2.3 拍摄或者素材捕获阶段

最常用的捕获设备当然是摄像机了, 此外还可能会加上音效制作, 图文, 静帧, 标题字幕, 和音乐。上述的每项工作都会使用特定的设备 (如硬盘录音机, DAW) 来获得素材, 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设定使这些设备自动生成元数据。一个例子就是GPS定位信息, 它可以用于通过地点信息来标识所拍摄的镜头。其他元数据, 例如导演意见和备注等, 只能通过在拍摄期间直接输入的方式生成。当然, 导演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增补元数据。

元数据收集目的:让所使用的捕获设备自动生成尽可能多的元数据。其次, 应该尽量利用PC, 移动电话, PDA等设备获得更多的元数据来源。我们期待所有这些元数据既能直接记录在磁带上, 又能依据磁带信息转换为另一种数据结构, 存储于随携的电脑或者其他设备上。制作过程的这一环节中的元数据可称为“便携的”或者“移动的”, 它们携带于实体数据中, 因为这个时期, 如果非要将这些元数据直接录入到中央数据库通常是不现实的。

2.4 上载阶段

上载环节里, 我们将磁带连同其他所有拍摄过程中产生的内容以及新增元数据传递到编辑环境中。我们假定立项过程中的项目信息和筹划工作元数据都已经存在于该系统中。在上载过程中, 可能产生更多的元数据, 这可能是直接输入的, 例如由工作人员标记出一些技术指标不合格的素材片断, 或者是经过特别处理的片段;也可能是从素材中自动分离的。其中一种可以从素材中分离的最有用的元数据项就是镜头切换 (Shot Change) 的信息, 这对随后的组织素材和编辑工作提供很大便利。这一环节里, 制作系统自动捕获的元数据对随后的制作流程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 因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自动地为内容生成标记和标签。

元数据收集目的:捕获关于上载的描述性信息, 如磁带标签和内容, 包括系统自动捕获的和工作人员录入。拍摄过程中所捕获的, 携带于素材中的元数据也会在这里传递到系统中, 上载过程中或者随后, 这些元数据可通过计算机识别模块直接分析捕获。

元数据使用目标:通过阅读磁带标签元数据, 操作人员将准确清晰的知道所上载的是什么素材。同时应用软件也可以完整地检视磁带中的内容, 维持其完整和连贯。这时, 再利用项目筹划工作中的元数据可自动组织素材, 为后期制作做准备。

2.5 场记阶段

场记就是导演重温所捕获 (拍摄) 的所有素材, 内容, 然后确认它们是可用的。理想状态下, 此工序之前所有生成、录入的元数据将会为此工序提供了完备的信息, 计算机辅助可以大大降低此工序的工作量, 长远来看, 此工序可能不再成为一个单独的工序存在, 至少不需要占用专门的人力资源。

元数据收集目的:通过检视并可添加相关元数据, 供导演确定已经完成了那些拍摄任务。

元数据使用目标:提供足够的前期所捕获的元数据信息, 使本工序变得轻松高效, 同时准确。

2.6 编辑阶段

编辑环节中, 主要工作焦点在于获取编辑结构元数据, 因此不会产生更多的制作类元数据。我们希望于某个镜头或者素材片段 (Clip) 的元数据信息在编辑过程中自动的透明的保留下来。某些情况下, 在做剪辑和插入操作时, 这时很难确切地做到这一点的, 因此也存在争论, 关于在编辑环境下如何有实际意义的保存元数据。

元数据收集目的:产生充分的结构元数据信息 (EDL) 来表述编辑者关于此节目的艺术创作信息。

元数据使用目标:呈现之前所捕获的所有信息, 为导演或制作人的编辑工作提供有用的协助。

2.7 归档阶段

归档是使用元数据的主要场合, 因为元数据是综合查询的基础。捕获元数据不但增强了可搜索的能力, 同时省却了部分经常性的代价, 减少了归档操作员编目时存在的不确定性。

元数据使用目标:提供素材搜索能力, 使素材归档编目工作高效准确。

2.8 播出阶段

迄今为止的播出系统已经大量使用元数据, 因为每个播出节目都需要用纸张表单记录该节目的各种信息, 如节目信息细节, 版权、收费方式等。如果这些信息在之前的工序中都已捕获, 在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前提下, 可以省却大量现时的工作量, 并且减少错误的发生。

元数据收集目的:着手建立关于素材何时何地被使用的记录。

元数据使用目标:用现有的业务元数据生成各种所需要的播出管理文档, 供随后不同的播出、发布格式直接使用, 例如在网络上发布节目概要、脚本、演员详细信息, 又或者是某些描述节目本身的元数据信息在即时电视中传送。

3 元数据格式及关键技术

3.1 几种主要的元数据格式

基于IT的业务系统具有层次架构, 我们在这里不考虑底层的技术细节, 如物理传输的问题。有多种技术可用来实现元数据的存储和交换, 比较通用的有以下几种:XML, UMID, MXF和AAF。其中UMID, MXF, AAF由广播工业机构研发并为广播电视应用优化的数据格式。XML则是一种通用的I T技术, 由W 3 C组织管理, 已经被M P E G-7和MPEG-21标准采用, 用于描述媒体文件, 广电领域内的应用也在迅速发展中。

(1)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很容易通过文件或者网络交换或传递。

XML的优点是其开放性, 简单和得到广泛的支持, 现时有许多的XML工具可用来方便的读写XML信息, 开发成本低, 研发周期短。XML的弱点则是相对冗长的代码量导致带宽、存储效率较低, 幸运的是这两方面的成本都在快速下降。另外, 必要时也可以将其转化为BiM格式二进制文本, 改善这方面的性能。XML是一种基础编码技术, 并非对广电业务设计, 因此, 如同其它应用场合一样, 使用XML技术必须首先进行数据建模。

(2) UMID (Unique Material IDentifier) :是标准化的实体数据标签 (Label) 。

其意义在于, 与元数据直接交织在媒体数据中相比, UMID是一种关于媒体文件的可被查找的标识符, 或者说是媒体文件存放在数据库中的一个指针。其优点是不需要 (尤其是没有必需的存放空间时) 直接将元数据直接存放在磁带或者数据流中。而缺点是, 相应的, 需要一个数据库软件负责在制播环节的许多个点上操作UMID数据, 这被认为是个相当复杂的数据库设计。至今还没有定论在实际的制播链路上是否可行。因此UMID目前还是用在工作流程中局部使用, 如拍摄、上载环节。

(3) MXF (Material Exchange Format) 流媒体文件格式:

采用了将元数据和实体数据直接绑定在一个文件中的方式。同时, MXF也被设计为可用的流媒体格式。MXF最大的优点是元数据和实体数据的捆绑, 可以贯穿在制播的全局使用, 可以在包括文件和流媒体的系统之间跨系统使用。现存的文件系统都可以储存和传输MXF, 因此, MXF是广电业务中相当重要的关键技术。

(4) AAF (Advanced Authoring Format) :此框架定义了丰富的元数据描述,

可用于记录描述制作过程中的信息, 如素材的编辑结构信息等, 可以将完整项目或是半成品在制作环节之间或者制作平台之间交换。AAF可视为MXF的父集合, 完全包含MXF的内容, 同时还定义相对完整的结构元数据对象, 可以完整地描述制作项目。基于业内大多数主要技术厂商的直接支持这一事实, AAF将成为制作领域内关键性的技术。

3.2 数据模型

封装元数据的对象实体和集合、关系与处理规则需要具有完整的定义, 这就是所说的数据模型。这是数据描述的一种抽象, 但不涉及规定这种描述是如何实现的。简单的说就是一部字典, 定义了特定的标签和对应值, 就像XML一样, 构成了某种应用场合的数据模型。

3.3 存储“值”还是“参照”

可以在在文件中直接存放元数据的值。然而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 即在文件中存放该元数据的参照, 或者说是真实存放位置的指针, 而元数据值 (如UMID) 则保存在某个数据库系统中。当需要读取该元数据值时, 会首先根据参照到相关的数据库系统中查找, 然后进行处理。将值直接存放在文档中的优点是不需要任何数据库手段, 元数据始终完整的保存在该文件中, 可以随时查找。而保存参照的优点是允许众多的元数据集中存放在同一数据库中, 可以在一个点上集中管理、修正、查看所需的元数据值。例如, 有一组包含某个联系人的姓名和地址作为元数据, 当此人搬家 (地址改变了) , 如果元数据文档存储了该值的参照, 则在一个位置上更新该联系人的地址信息, 则所有引用该信息的元数据文档都能同时得到更新, 然而元数据文档中直接存放该信息的值, 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3.4 关于元数据的复杂性的考虑

如前所述, 在制作流程中使用元数据将制作成果的中间信息累积起来并传递到下一环节, 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最理想的情况是, 能在同一网络系统, 使用同一数据库系统来管理所有的制作事务。然而到多数情况下这并不现实。因为一个囊括所有功能的数据库系统会变得十分的复杂, 难以管理。特别是元数据收集的场所处在远离演播室中心的地方, 如拍摄现场;又或者是一个大型电视台, 具有大量演播室的情形下, 这就需要为这些场合设计自身的元数据管理方式。因此在许多场合中, 把元数据包含在实体数据包里, 如MXF, 直接传送到下一个制作环节进行处理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尤其是在庞大的组织机构中进行复杂的数据管理, 这种简化设计的理念十分重要和必要。

表1列举了不同制作环节中的元数据应用示例。

4 结论

上面列出了一般制作流程各环节中可被采集的元数据类型以及如何在开放性的系统中存储的可能方式。有些情况下, 元数据是以直接保存值的方式;而另一些情况下, 保存该元数据项的值的索引或者称参照方式, 以便在数据库或者某种形式的数据表中查找。适用于广电领域的主要元数据格式为XML, AAF和MXF。准确收集、妥善管理元数据, 能省略大量重复工作以及不必要的误差发生。

摘要:电视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元数据操作, 要么是收集、产生元数据, 要么是使用元数据来工作, 不同环节里元数据具有不同的特性。本文在最通用的层面论述了元数据在电视制作过程中如何呈现;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 通过使用、管理元数据如何实现高效的生产管理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元数据,UMID,XML,MXF,AAF,制作流程

参考文献

[1]SMPTE377M-2004:Television-Material Exchange Format (MXF) File Format Specification.

[2]《AAF-An industry-driven open standard for multimedia authoring》 (http://www.aafassociation.org/html/techinfo/aaf_dev_overview.pdf) .

电视制作 篇8

1增设UPS系统

转播车主要用于录制外场节目, 由于场所不固定, 现场提供的电源相对演播室而言不够稳定。现有的设计一般只为关键性的个别机柜或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源保护, 但这种保护思路并不能解决现实中节目录制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特别是节目录制的连续性。尤其是在诸如农电环境下, 当电压波动过大、偶然掉电或三相电压不平衡时, 系统设备有可能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出现设备停止工作的情况。虽然可通过备用电源或发电机供电, 但电源的切换开关一般都是手动选择的, 切换备用电源后, 设备需重新加电, 影响正常录制工作。在外场直播日益增多的今天, 所带来的影响、后果十分严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在于车体设计时设备保护思路的不同、车内设备的空间布局限制、以及对现实应用中的复杂情况考虑不足造成的。以河南电视台现有转播车为例, 现有8讯道 (30kVA) 、6讯道转播车 (30kVA) 、3讯道DSNG (数字卫星新闻采集车) (10kVA) 以及音频车各一辆, 自2003年到2005年相继投入使用。由于总功率较高, 并且半数功耗来自空调制冷系统, 考虑到大型UPS (不间断电源系统) 系统对车内空间及制造成本要求较高, 几辆车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仅对部分关键设备提供UPS系统支持, 如图1黑框所示。

黑框为UPS系统 (额定容量6k VA) , 当外部电源掉电后, 仅有使用UPS系统的设施能够保证供电, 但另两路设备则无法继续使用, 需重新接驳备用电源, 不能保证节目的无缝录制, 尤其在直播时, 后果更加严重。

解决的方法并不困难。只须将位于图1黑框下方的两路稳压器替换成与黑框中相同的UPS系统, 构建成一个分布式UPS系统, 既避开了因前端大功率空调对系统负载需求造成的UPS系统的高成本与大体积, 又将转播车上所有的系统设备全部置入不间断电源保护中。一旦供电出现问题, 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更换备路电源, 保证节目的无缝录制与传输。由于采用分布式UPS系统, 每路设备负载较小, 采用机架式UPS设备即可实现, 这种改造思路对布线系统改动较小、充分利用机柜空间, 减少了成本投入。

2机房设备制冷的要求

2.1设备扩容导致制冷需求的增长

如今, 广电业务与IT技术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 尤其在后期节目的编辑、制作过程中。随着非线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 数据中心、服务器也越来越多。IT技术和产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发生了质的变革, 在广电行业中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 但是关键业务设施 (例如网络核心设备机房) 的电源与冷却的基础设施的设计却没有改变。

自1999年以后, 国内非线网络的应用走向成熟与普及, 在各级的电视制作机构中都已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的业务需求不断提出, 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存储器的数量、功耗与日俱增。

以笔者接触到的非线网络为例。河南电视台于2000年组建第一套非线网络——都市频道新闻网, 它属于国内第一代非线网络, 全部的核心设备 (所有服务器、存储阵列和交换设备) 加上UPS系统置于两个19英寸42U的标准机柜之中, 空间亦有余量。随着节目需求的增加, 于2003年又添置了规模大于前者的第二套非线网络——节目制作网, 它属于第二代非线网络, 网络核心设备数量立刻翻番。后来随着媒资系统、全台网、异地容灾等新技术的引入, 新一代非线网络规模更加庞大, 计算处理能力更加强劲, 功耗上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由于规模小, 最初的机房控温只用到一台空调柜机, 就可以满足所有核心设备的需要。可是现在即使增加了空调的数量, 带有温度侦测传感器的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仍然频频发出温度过高的蜂鸣报警。面对不断增长的功率密度时, 原有的房间级制冷无法面对机柜内局部热点的增多。

2.2局部热点的成因

探究形成局部热点的原因, 除了绝对制冷量需求的提高之外, 笔者认为还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设备的功率密度分配不均匀

在早期的服务器机柜中, 普遍是以低于设计目标的负载密度运行的, 这类设备的功耗随计算负载或工作模式的不同, 只会发生极小的变化, 因此这些问题通常会被忽视。然而, 全新的核心设备导致负载密度的增加, 以高密度的服务器产品——1U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配置机柜为例, 将会使设备机柜的热负荷极大增加, 无法提供有效制冷量。

在实际应用的网络机房当中, 核心设备在机柜中的布局又通常是以其所属的功能来划分的, 相同功能的设备被放置在一起, 导致每个机柜的功耗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实际情况下, 处于满配置状态的机柜, 容易形成更多热点。

随着IT技术的发展, 可在处理器执行任务时通过改变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和电压大小, 以便更好地匹配处理器在非空闲状态下的工作负载的电源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服务器、工作站、以及通用计算机等领域的数据及图形处理器设计当中。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在一定条件下减小处理器功耗的方法, 所减小的都是系统平均功耗, 最大功耗不会改变, 并且每一代新处理器都有功耗升高的趋势。这种情况给核心设备网络机房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结果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工作负载随时间发生变化时, 其功耗可能会随之动态地发生显著变化, 同样机柜内的热点也将发生动态变化, 如图2所示 (CRAC:computer room air condition机房空调器) 。

2.机柜内的空气流通不畅

机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机械支架, 但它对于防止设备排出的热空气短路循环进入设备进风口使其在在机柜内部产生循环至关重要。在机柜内部, 热空气将被轻微增压, 再加上设备进气过程中的吸力, 将可能导致热空气被重新吸入设备进气口。这种气流短路问题可能导致核心设备的温度迅速上升, 其影响要远远大于直接进入热气造成的影响。

大多数机架式服务器均从前端进冷风, 从后端排热。机柜及其盲板提供了一个自然屏障, 能够改善机柜空气流通效果, 显著延长空气再循环路径的长度, 进而减少进入设备进气口的热气量, 如图3所示。安装盲板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流程, 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应用于几乎所有网络核心设备机房中, 但实际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通常会对此产生忽视。

3.机房内机柜的布局不当

在房间级制冷方式下, 通常空调与机柜被各自放置, 机柜成排统一朝向同一方向, 人工操作的空间远大于机柜后端到机房墙壁的空间, 可以说这样的布局是为了人工操作方便而设计的, 而不是为真正的网络核心设备布置的。控制热量的方法是热空气与冷空气直接混合, 降低整个机房温度从而期望达到冷却服务器的作用, 没有通道隔离冷热空气措施。由于过去数据中心负载密度低, 不正确的气流分配措施不会造成严重问题, 然而近来随着系统负载密度的提高, 系统已无法对新的热点和藏于机柜后方与墙壁间的热空气进行有效的控制了。事实上这种方法只能是对整个房间的平均温度进行控制, 在经过长距离传送后, 相当数量的冷空气被损耗、中和, 机柜无法获得足够的冷空气, 这不但降低了制冷效率, 也不能保证机架中服务器的温度, 直接影响到了设备的任务处理能力和设备部件的使用寿命。

很多人不理解气流分配系统也是网络核心设备机房的一部分。诸如将所在机柜朝向同一方向等的决定, 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 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 发现以前的这些做法无疑是没有经验的表现, 有悖于我们对机柜降温的初衷。正确的做法是将机柜面对面放置, 加大机柜后方与墙壁间的距离, 使热空气无法藏于其间, 并提供紧靠热源的制冷, 缩短冷空气的传送距离, 减少冷热空气中和的现象, 提高制冷效果。

4.日常运维中造成的问题

随着设备的使用, 我们的网管人员在操作中也会对气流分配系统无意中采取某些措施, 可能对系统的可用性造成负面影响。这里面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连接核心交换设备端口的线缆的更换与扩充, 特别是因特殊情况造成的大面积变动时, 散落下垂的线缆会干扰正常流通的气体。

还有一个经常会困扰网管人员的问题就是无孔不入的灰尘, 特别是设备投入运行一阵后, 在空气干燥、风沙较大的地区尤为明显。由于条件限制, 非线网络的核心设备及工作站想处于无尘环境的可能性并不大, 加之带电设备自身产生的静电吸引作用, 以及内部气流和温差造成了设备的进出风口及内部各种风扇上附着厚重的尘土, 降低了风扇的转速和设备的出风量, 从而导致设备散热能力的下降。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长时间在线的服务器、特别是交换机等核心设备, 草率地将其停机下架以强风方式吹散设备内部的灰尘、清除内部的污垢的行为是危险的, 再次上架后会有相当比例的设备可能出现无法加电的风险。因此解决灰尘的方法就是使机房保持一定的湿度, 并尽量降低机房地面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设备的制冷与散热能力并不是恒定的, 会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不断降低, 因此在最初的设计时, 适当的制冷冗余是必要的。

2.3解决热点的方法

根据上述几方面的分析, 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 要提高核心设备的制冷量需做到以下几点。

1.分散负载

为整个机房提供为机柜负载平均值提供电力和散热的能力, 同时将负载超过平均值的机柜中的负载分散到多个机柜中。这是核心设备采用高功率密度最简单、最常用、也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大部分的1U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不需要同时安装在同一个机柜中, 可以分散配置在多个机柜里。通过将设备分散安装在多个机柜中, 任何一个机柜都可以不超出设计的功率密度, 因此散热性能是可预测的。即使在高峰时段, 也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制冷, 如图4所示。

2.辅助散热

为整个机房提供为机柜负载平均值提供电力和散热的能力, 使用辅助散热设备 (如辅助风扇) 为功率密度超过机柜设计的平均值的机柜提供所需的散热能力。通常这种方案需要事先对安装进行规划, 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利用辅助散热设备。安装特制的回流管道或风扇从机柜中排出热空气, 使机器排出的热空气回流到空调设备的进风口。或者安装专门的机柜或机架式散热设备直接为机柜提供所需的散热能力。这些方法提供较大的灵活性, 经过适当的规划后, 直到需要时才需购买和安装。

3.设定专门的高密度区

为整个机房提供为机柜负载平均值提供电力和散热的能力, 对无法降低功率密度的机柜, 基于缩短散热系统和机柜间的气流路径的原则, 在房间内设定一个有限的专门的区域提供额外制冷与强散热能力, 将高密度机柜限制在这一区域内, 如图5所示。

4.采用机架级制冷, 实施冷/热通道布置

将以往机柜面向同一方向摆放的做法, 改为“面对面“的摆放方法, 避免前排机柜排出的热气与冷空气混合进入后排机柜的问题, 设置冷、热通道, 保证冷空气能够到达设备的进风口, 避免冷热空气在没有进入设备时就提前被热空气所中和。

以上几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以机架为单元, 控制核心设备微环境的温度。通过合理设置冷、热通道, 引导冷风均匀地送到每组核心设备的进风处, 并将热风有效送到回风处, 保证将机架内的温度控制到适宜服务器工作的温度。遵循这一指导原则, 可以有效解决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器群时因功率密度问题带来的机房制冷方面的困扰, 使网管人员可避免许多额外的工作量, 为核心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保障。

3小结

通过上述两事例不难看出, 不仅在设备系统构建之时需要考虑到供电与制冷的问题, 面对不断升级的设备系统, 不断提高的制作要求, 不断扩充的制作规模,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将其纳入设备的维护策略, 而这通常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当中通过对遇到问题的处理与思考,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摘要:广电行业节目制作主要分为前期采集与后期制作两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节目的需要, 这两部分对供电与制冷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两件典型事例的分析, 探讨了如何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供电与制冷进行更行之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UPS,功率密度,制冷

参考文献

[1]曹保国.UPS应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01.

[2]Neil Rasmussen.APC.不同类型的UPS系统.第1号白皮书.

[3]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基本要求.APC第5号白皮书, 第3修订版.

[4]下一代数据中心对机柜系统的基本要求.APC第7号白皮书, 第2修订版.

[5]Peter Hannaford.解决高密度服务器部署所致冷却问题的十个步骤.APC第42号白皮书.

[6]Jim Spitaels.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的动态功率变化.APC第43号白皮书.

[7]使用挡板改善机柜冷却性能.APC第44号白皮书.

[8]Neil Rasmussen.超高密度机柜和刀片服务器散热策略.APC第46号白皮书.

电视制作 篇9

1 广电节目节目制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也因引进IT技术后变得更加简化, 传统的线性制作被非线性编辑设备取代, 大大提升了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电视台节目制作质量愈加完善, 更进一步推动了电视节目生产能力的提升。当前电视制作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硬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新世纪以后, 电视台业务规模日渐庞大, 内部所配置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 而由于前期工作站在建设时没有做好全面的规划, 导致工作站和机房内安装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系统的设备, 很难达到统一化管理。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 设备数量过多、管理复杂、维修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会直接导致硬件资源浪费, 导致电视台内部物理服务器、工作站内大量硬件资源出现闲置现象。

1.2 资源利用缺少弹性和灵活性

电视台现有架构系统相对比较死板, 架构规模扩大与改变存在诸多问题。另外, 尽管电视台业务网络中多数核心系统都具有双机备份, 甚至三机备份功能, 但设备出现运行故障后, 仍然存在维修难、维护耗费时间长等弊病, 对业务接收与执行产生重大影响。如此, 电视台节目制作系统在资源利用上便出现了明显的弹性缺乏问题, 且由于系统大部分硬件资源闲置, 从而使得制作系统现有的资源利用率跟们无法满足业务需求。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1.3 系统多且重复, 会消耗较高的运行成本

电视台内部服务器、工作站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运行时不会相互影响, 再加上工作站内各个系统也存在独立性, 不能多个系统共享设备, 所以在无形之中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重复建设成本。此外, 设备、系统达到使用年限后必须及时更新更换, 一般是3-5年更换一次设备, 这也在整体层次上拉高了电视台内部系统的运行成本。

上述所分析的所有问题均是广电节目制作系统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且只有解决以上问题之后, 电视台业务系统运行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电视台节目制作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症结, 笔者认为系统设备与系统业务的高度耦合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方法, 因此提出利用虚拟化技术解决制作系统运行中的存在的问题。

2 电视制作系统中的虚拟化解决方式探析

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电视制作系统中, 利用虚拟化技术将计算机的硬件处理能力转变为抽象的逻辑处理能力, 使之成为计算机池;然后将处理任务合理分配到计算机对应的虚拟机上, 让虚拟机对任务进行处理执行, 这样便成功实现了对计算机运算处理能力的动态分配, 达到降低电视台制作系统建设、运行成本, 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效率和制作质量的目的。

2.1 虚拟技术在非编工作站中的应用

电视台内部传统非编工作站的编辑、渲染等技术功能都是紧紧耦合在一起的, 不能分开完成。而在引进虚拟技术以后, 可利用虚拟技术将电视台内部非编工作站进行虚拟化, 将工作站内现有的资源划分为虚拟机, 随后通过客户端执行远程桌面操作。这一操作实现的前提条件拆分开非编工作站的编辑和渲染功能, 分配给前端工作站和运算渲染服务器群集, 在这两者之间设立任务、资源调度服务器, 前端工作站是用户进行编辑操作的节点, 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展现和响应, 由于不进行高负荷的画面渲染处理, 前端工作站的硬件可以低配。任务、资源调度服务器接收前端工作站发出的任务请求, 并根据运算渲染服务器群集当前渲染进程和运行情况进行判断, 然后分配渲染任务并调用足够的后台处理资源来响应前端的编辑请求。运算渲染服务器群集是整个编辑功能结构的核心, 负责完成编解码、滤镜特效、字幕特技、通道叠加等一切与渲染计算有关的工作。

2.2 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

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把以前为实现某个系统功能单一配置堆叠出来的服务器资源及存储资源进行池化, 按照功能细分后提取和使用。池化后的资源 (例如CPU、内存、存储和网络) 均可以灵活调配, 例如当发现虚拟机的CPU及内存使用饱和后, 工作人员可以为虚拟机分配更多的CPU及内存, 系统管理更加便捷。同时, 利用虚拟化技术的高级特性, 例如动态迁移、高可用及负载均衡等, 可以彻底改变传统制作网络系统的面貌, 为新一代的制作网络系统提供灵活的动态信息服务基础架构。

建设动态信息服务的基础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该技术通过Hyperviso (r虚拟化中间层) 工具, 将主机硬件资源在逻辑上分割成若干个分区, 通过在每个分区内运行虚拟机 (参见图1) 来实现不同业务逻辑在同一主机平台上的整合。同时, 虚拟机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于制作网络系统存储体内, 由虚拟化管理平台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决定该虚拟机在哪台服务器上启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将虚拟化引入并应用到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 实现电视节目的虚拟化建设, 可切实解决电视制作系统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提高电视节目制作质量, 达到降低制作系统建设、运行成本的目的。本文通过对虚拟化技术在电视制作系统中的应用的分析, 得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结论, 希望能为同行工作提供帮助。

摘要:结合云计算技术的特点, 本文对云计算技术中的虚拟化技术应用方法作了详细分析, 讨论了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在运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虚拟化技术来解决制作系统问题这一建议, 得出相关结论, 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视制作,虚拟化技术,探讨

参考文献

[1]林东, 张姣姣.虚拟化技术在交通呼叫服务中心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1 (2) .

[2]张跃.乘“虚”而入赢在云端——打造动态信息基础架构[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0) .

电视制作 篇10

一、电气工程

(1)供配电。整个系统电气负荷属于一级,应该采用双回路供电,当一路外电停电或出现故障时,配电中心可自动切换至备份回路。系统内每台设备均应为双路电源配置,各电源柜、电源线、开关标签要明确。(2)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可靠,整个系统所有设备都由UPS电源供电。要采用互为主备的两套UPS电源系统,当主机出现故障时自动转换到备机。UPS基本容量应在设备计算负荷的1.2倍以上,同时留有余量,至少能支持整个系统2小时以上,给查找、排除故障提供充足的时间。UPS系统整体运行状态要提供监控。(3)防雷、防静电和接地系统。整个系统大量的电子设备工作电压较低,精密设备较多,对雷击的耐受力较差,一旦遭受雷击,往往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各种防范雷击的措施要求较高。为防止高压雷电波侵入机房设备,可在机房设备前端采用防过电压装置。接地系统包括防雷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直流接地、PE保护接地、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等,中心机房一般采用联合接地方式。

二、系统备份

全系统所有环节和功能点都进行冗余设计,避免任何的单点故障。制作系统的核心存储、核心数据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播出工作站等等都采用双机主备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所有服务器均采用双电源,并结合64位操作系统大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为了保证网络编辑的安全性,我们采用双存储架构设计来应对存储故障给节目编辑安全带来的隐患。在双存储架构之下,系统中的任意站点对存储的写操作均会被同时写入到两个存储中,这样系统中的两个存储体都拥有同样的素材,对于编辑站点来说,不论访问哪台存储都能访问到需要的素材。

核心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设备,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持续工作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因此,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双机主备方式是必须的。为了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以及播出安全,我们还各通过一台第三备服务器将核心数据库、视频播出服务器中的数据备份到第三备服务器内,一旦核心数据库数据、视频播出服务器出现任何不可修复的故障,系统还可以通过第三备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数据的修复,进而实现了核心数据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的3备功能。

另外,我们还对系统内的交换机进行了冷备份,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快速进行更换。

三、网络传输安全

采用物理和软件的方式,封住整个系统内所有的USB口,这样就杜绝了从U盘、移动硬盘等感染病毒。

从U盘、移动硬盘、办公网络等等到各业务网络(播出、制作、媒资)以及各业务网络之间的文件交换都要经过安全网关。我们使用的安全网关结合了防火墙、网闸、杀毒软件等安全技术和特性,采用了全新的体系架构来实现业务间数据的安全传输。通用文件黑白名单控制是一些通用网络安全设备的一项基本功能,通过文件的后缀名分析实现指定后缀文件的允许或不允许通过的功能。通过对导入导出台内关键系统的视音频格式文件的分析识别,保证了进入系统的关键格式文件的编解码参数符合系统要求,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侵入系统。外网素材可通过安全传输网关直接入库,外出记者可通过手机终端、PC机将素材上传到台内FTP服务器。另外,经办公网通过安全网关上传到FTP服务器,制作人员可直接调入使用。另外,通过设置安全网关有效的保护了台内的影像资料。

四、结束语

当然对于制播一体网,电视台内部的节目制作、播出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模式、技术管理与网络管理模式也对网络安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2013年11月系统投入使用的运行情况来看,该系统实现了我们所确立的方案,满足了我台节目制作、播出、存档的要求,运行状态良好。

参考文献

[1]周芸,潘辛芊,李纬.浅谈电视制作机房的规划与建设.现代电视技术,2014,2:126-130

智能电视其实和电视无关 篇11

有人说手机、平板电脑、PC加在一起好像完全能覆盖我们的娱乐需求,不少人不再看电视就是明证。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大家不看的其实是传统电视台的节目,并不是电视机本身。

其实美剧、韩剧、下载的电影,这些内容你也可以在电视上看,只要连上一台PC或者一个几百块的播放器。另外,还有一些内容传统电视网仍然有优势,比如春晚、奥运会或者足球比赛。夫妻俩一起在电脑前看电影或许可以接受,但全家老小一起看春晚,24寸的显示器也不够大吧,我不认为几年以后我们就不再需要与家人朋友进行共享式的观看体验。所以,电视机在家庭中还是需要的。

如果把PC或者播放器和一个50寸的屏幕做成一体式的设备,再插上一根网线,岂不就是现在的智能电视了么?即使不接入有线电视信号,它也能满足很多人的需求。那么这个东西是不是还属于传统意义的电视范畴并不重要,关键是人们对这个设备有需求。

这样的智能电视如果要让人满意,显然内容源、操作易用性两大门槛是必须迈过去的。如果没有在线点播的内容,或者只有数量少、质量一般的在线内容,智能电视无法拉开与传统电视的差距。而如果操作复杂,控制困难,家庭用户也很难接受它的使用体验。

从内容角度来看当前的四个屏幕:手机用来创建和处理轻量的内容,平板电脑用来消费内容,PC用来创建内容,而电视用来分享内容。隔离这四类应用模式的边界是屏幕尺寸,如果屏幕技术突然革命,比如我们可以用视网膜投影替代液晶显示器了,手机、平板电脑和PC都将面临融合,因为它们是针对个人应用的设备,但大尺寸的电视不太可能跟他们混在一起。

所以,智能电视必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且是取代传统电视的那一块巨大空间。如果把智能电视看做一台分享使用的大屏幕PC,而不是加上网络播放能力的电视,或许能对它的未来看得更清楚一些。

既然智能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应用程序。目前智能电视还在传承为平板电脑或手机开发的应用,因为它们使用一样的操作系统。但是这远远不够,因为不论使用距离、操作方式还是用户数量各个方面,智能电视与平板电脑都有很大差异。当开发者们创意足够的时候,智能电视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应用,而这些应用也将进一步加强智能电视的价值,甚至会让用户为了这些特色应用而购买电视。

智能电视与网络连接之后,同样也能让传统电视节目的观看体验更好。有的电视已经开始支持边看边发微博了。往年大家看春晚还要到电脑上发微博交流,现在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看到朋友的点评并且互动起来。另外,如果有足够的数据库支持,关于当前播放节目的演员、导演信息可以随时查看,下载剧本、歌词甚至相关节目的推荐等等都可以实现。传统电视节目的观看甚至电视产业可以因此而发生改变。

我们只需要一些时间。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 篇12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在制作过程中标题的制作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以往, 电视新闻往往注重画面拍摄的是否优美, 语言是否到位准确, 播音员的声音是否清晰感人, 甚至可在屏幕打满字幕来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而忽略了标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其实, 随着秒读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新闻标题, 是新闻媒体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用文字语言的形式精心提炼出来的、用以深化新闻主题, 打动受众的眼睛。那么如何把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 它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事实, 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

《一脚油门刹到底》, 这则电视新闻消息的标题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台制作的, 说的是海南把公交收费等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费用都打进汽油里。这一政策在全国率先执行, 是对燃油税的一种新尝试, 打破过去汽车各种税费分门别类收取的规定, 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必细说, 这则新闻本身具备了新鲜性。标题既体现新闻价值, 又鲜明、生动、新颖。新闻的新鲜性当然还包括独特性和唯一性, 像公鸡下蛋、骡子下驹都是特殊的现象, 把这样的新闻制作出来, 它的标题就应该体现出独特唯一来。《母鸡变公鸡》是一则奇闻, 标题让我们一目了然, 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后太平遗址探秘》青铜时代的遗址本身就有特殊意义的, 这则消息的标题本身就体现这一新闻的主题。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有重要影响。制作这样的新闻时, 在标题中就应首先体现出

为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鼓励农民外出打工, 双辽市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电视台两名记者到俄罗斯鄂木斯克州进行采访, 那里有从双辽走出去的30多种植蔬菜的农民。两名记者在那里采访了10多天, 与当地农民亲切交流, 体验他们的生活, 还到菜市场进行实地采访, 拍摄他们卖菜的全过程以及俄罗斯人对中国蔬菜的评价等等, 一共拍摄了10多本录像带, 记录了这批外出务工人员真实的生活场景, 回来后经过整理,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跨国务工农民挣洋钱》12集大型系列报道最后在吉林电视台《纪实》栏目播出上、下两集, 最后这则系列报道还被评为吉林省电视新闻作品一等奖。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 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 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优美些。

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 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假售假, 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给人民身心造成极大危害, 特别是表现在食品方面的弄虚作假, 更让人们谈吃色变。去年秋季, 双辽市有关部门一举查获了非法生产豆芽菜的黑窝点, 一时, 双辽市场豆芽菜无人问津。为了维持市场正常生产经营, 技术监督部门为合格豆芽菜标上了质量监督卡。于是记者根据这条新闻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 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以菜拟人, 看后倍觉亲切, 增加了标题的生动性。

当然, 修辞方法有多少种, 像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 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 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动、鲜明、准确、引人入胜。

另外, 电视新闻标题在句式上也要讲究, 要根据报道的内容, 选择适当的句式形成标题。常见的陈述式《蔬菜冬储鼓了农民腰包》, 提问式《你在他乡还好吗》, 抒情式《弘扬扑火精神保卫绿色森林》, 概括式《发展循环经济让乌海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 赞扬式《危难之中显身手》, 揭露式《非法炼钢小树遭殃》。

总之, 鲜活的标题承载着丰厚的表意信息, 是点染、开掘、深化新闻文本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标题的重要性, 进而制作好电视新闻的标题。

上一篇:网络聊天下一篇:自动化控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