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2024-11-14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精选10篇)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篇1

教师要想在一节作文课上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就要对作文课上的导语精心设计。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开拓学生写作思路、快速确定选材的作用。

一、导语的设计应能勾起学生的回忆

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素材。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打开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储存器,使之面对题目时能快速筛选有价值的材料,进而言之有物,从容下笔,挥洒成篇。

例如,在教学《回忆童年》这篇习作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唱出了我们的欢乐和幸福;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依稀还记得,童年的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傻事,至今回想起来还忍俊不禁;依稀还记得,童年的我们有那么多好玩的游戏,至今回想起来还跃跃欲试;依稀还记得,童年的我们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一起吵过、笑过、闹过、哭过,回想起来恍如昨天才发生;依稀还记得,在游乐场里、在幼儿园里、在农家的小院里,都洒下了我们欢乐的笑声,留下了我们活泼的身影。正是这些童年中出现的人、发生的事,才让我们回到童年这样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去,那么在这些美好的记忆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呢?”这一段导语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回忆,童年时期发生的事就会浮现于学生的脑海,学生自然就能从中加以选择,进而挥笔成文了。

因此,导语的设计就要尽量引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在脑子里放一放“电影”,回忆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然后再选择一两件印象最深、最切题意的典型事例来写。

二、导语的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应是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把握不住文章的写作基调。例如:写《烈士墓前》这篇文章,文章的基调应该是严肃的、低沉的。有的同学在写这篇作文时,重点写了全校学生在烈士墓前朗诵诗歌这一场景,但是他没写出朗诵诗歌时,全校同学在墓前慷慨激昂、庄重肃穆的样子,却写了一个同学背错了词,被他听见了而暗自偷笑的情景。结果一篇《烈士墓前》写成了搞笑版,自然与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失之千里。所以在写这类文章时,教师设计的导语一定要将学生带领到相应的情境之中,先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所写内容的感情产生共鸣。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们写《奥运精彩瞬间》一文,旨在通过这篇文章感受体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奥林匹克的圣火缓缓熄灭时,残奥会的圣火又徐徐燃起,在圣火的光辉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传遍了五湖四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已经结束的奥运会和正在进行的残奥会上,许许多多的运动员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在鸟巢书写着传奇,在水立方铸造着辉煌,在不同的赛场上展示着力与美。他们当中有初出茅庐的小将,有久经沙场的老将,也有阔别赛场多年又重返体育场的前辈。在赛场上,他们有的高举奖杯用欢呼雀跃庆祝自己的胜利,有的则饮恨沙场流下了苦涩的泪水。但是,无论他们是绚丽绽放的笑脸,还是黯然神伤的背影,在我们看来都是一幅最美丽的画面,因为在这里他们尝试过,奋斗过,拼搏过;无论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他们留下的都是最美丽的瞬间,因为体育是没有国界的。那么,在你的脑海中最让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什么呢?”

这样一段激情澎湃的导语,很容易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沉浸在这种激情中;再加之导语从不同方面开拓了写作思路,学生在写文时就会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文章自然而然也就充满激情了。

三、导语的设计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文思泉涌,所以作文课堂上的导语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愉悦中进入习作的状态。例如,在进行“根据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编故事”的习作训练时,我在课前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里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山上飞来了一大群山鸡。它们来到这里后,把村民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都吃了大半,村民们急坏了,拿起锣鼓大声敲打。可是山鸡根本不怕人,就这样,即将收获的粮食就被山鸡一扫而光。村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庄稼改种成黄连,这样既可以卖钱,又可以防止山鸡们来偷吃。第二年,到了庄稼成熟的季节,这些山鸡又来了,可是它们刚把这些黄连子吃进嘴里,觉得一股强烈的苦味冲进五脏六腑,苦得嘴都麻木了,想叫都叫不出来了。后飞到的山鸡们还以为很好吃,都冲了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全都被苦得张不开嘴了。从那以后,这些山鸡们再也不敢来这里祸害百姓了。

故事讲完后,我问道:“同学们,这个故事好听吗?”同学们纷纷说:“好听。”我神秘地一笑,说:“其实这个故事是我编的,想知道我是怎样编出这个故事的吗?”同学们听到一下就来了兴趣。我笑呵呵地说:“我就是根据一则歇后语来编写的,是什么歇后语呢?就是山鸡吃着黄连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同学们一听,不禁笑了起来。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歇后语来编故事好不好?”同学们听了个个兴趣高涨,编写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样一来,还愁难以下笔吗?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篇2

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艺术浅探

作者:缪小建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目标要求,从实用、趣味、灵活等方面着手设计导语,让精彩的导语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拉开帷幕。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设计;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21-03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如同一曲美妙音乐的序曲,开始就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具有良好效果的导语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艺术可谓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导语往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设计,具有灵活性、丰富性、自由性的特点。

一、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爱听故事是一个大众化的喜好,初中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与所要学习内容相融合的情景之中,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内容非常适合运用故事式的导语,教师要在认真解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出故事式的导语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执教《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在远古时期,人们仰望着头顶那片无垠的天空,总是难抑心中强烈的好奇,天堂究竟是何等的美丽呢?于是,人们决定要建一座天梯,由于建造天梯的人们人多力量大,工程进度极快,眼看就到上帝的门前了,上帝为此坐立不安,他想了一个很厉害的办法来阻止人类,就是让天梯的建设者们失去相互交流的能力,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让对方不知道你表达的是什么,无法交流,自然就不能相互协作,天梯只好在离上帝不远的地方停工了。大家看,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同一种语言也可以使一个民族产生强大的民族精神,当一个民族被压制,被限制学习自己的语言时,他们会是多么的愤怒啊,从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最后一课》中,就可以看到„„

通过讲述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进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逐步认识到语言统一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的导语都要表现出情感化和形象化的一面,因为导语为整堂课的教学拉开了序幕,一堂课的氛围如何,导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一堂课确定什么样的基调,起决定作用的是课文的内容。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我们在导语的设计上,要结合课文的内容,从知识的讲述、课文的情愫等几个重点的环节做好把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恰当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之中。

比如,在执教《济南的冬天》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济南素有“泉城”之美誉,古人形容这里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老舍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一下济南的冬天吧„„

转自发表吧 论文范文发表论文

这样的意境创设式的导入语,使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中,对课文产生更加丰富、形象的联想,由此对新课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原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产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可以使用激趣导入的课文很多,我们教师要在导语设计时,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将猜谜语、讲典故等多样化的激趣方式运用到导语的设计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的激趣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大概都看过《丑小鸭》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的作者是一名名闻世界的伟大童话家,他的童话感染了全世界一代代的孩子们,在他所处时代,可能没人知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谁,但没人不知道他是谁,就是安徒生,他究竟有哪些不同凡俗之处呢?今天我们再从他的另一部作品《皇帝的新装》中去感受一下吧„„

这样的导入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探究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

四、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教学内容

运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的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中。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经常被采用,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预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温习了过去所学的内容同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

比如在执教《小石潭记》时,设计了这样的复习式的导语:同学们都学过“黔驴技穷”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唐代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这位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柳州刺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永州八记》,收录了六百多篇佳作。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非常杰出,大家能回想起他是哪一位作家吗?这样的导入语在引导学生回顾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五、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教学内容

结合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提出疑问导入新课,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导语方式。运用设疑导入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很快集中到对教学目标的探究中,形成一种愿闻其详的学习状态,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执教《木兰诗》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悬念式导语:我国古代一直都推崇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也是男人的专项,但是你能想象到吗?一个柔弱的女子乔扮男装,征战疆场,十几年却无人看出,而且立下了赫赫战功,唐代追奉她为“孝烈将军”,这位了不起的女子到底是谁呢?她又是如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且保住女儿身的秘密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木兰诗》„„

悬念式导语的设计要求教师的问题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紧紧扣住学生思考中的疑问点、纠结点,通过悬念有力地激发学生来积极地探究问题,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要讲求一定的原则,从实用、趣味、灵活等方面做出较好的把握。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导语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才能重视导语的设计,让精彩的导语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及妙用 篇3

导语设计秉承实用性、趣味性、精炼性的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从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一、情境导入法

1.歌曲导入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播放一首歌曲,也可以让学生跟着学唱,来创设一种情境氛围,从而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感染力,学生也能积极、快速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思路。

在讲解李煜词时,我下载了一系列邓丽君的歌曲《月满西楼》、《相见欢》、《虞美人》等,让学生跟着视频学唱,在美妙的古典乐曲中,学生进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感情通过曲调诗词得以共鸣而传承。由此导入新课。

2.图片、插画等素材导入

语文必修书的插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若是能善用活用,便可取得好的效果。网络、课外书等能搜集到很多的资料,若能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从而导入新课,也会让学生颇有成就感。教《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可事先搜集一些生态资源被破、野生稀有动物被杀害濒临灭绝的图片,让学生在一片肃穆悲愤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共鸣。由此教师可以顺势提出自己的主题,人类和自然的相处只道,要象山那样深沉的思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让学生主动生发感触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3.名篇名句导入

学生从小到大,对古诗文名句已有一定的积累。中华民族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前导入,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充实文化底蕴,还能充实自身精神世界。语文课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在讲授苏轼的散文名篇《后赤壁赋》时,教师会让学生回忆有关赤壁的诗句?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诗文,可以熟练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等名篇名句。然后教师总结:“在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赤壁不仅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意义,还是文人贤士抒发感慨抱负的一个载体,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苏轼,看看从前《赤壁赋》到《后赤壁赋》苏轼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小故事导入

或许有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是几乎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活跃点还停留在课间讨论的话题上,因此故事导入法是吸引学生关注的最好办法之一,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中来。

讲授《留侯论》,教师可先由黄石老人进履受书的故事导入: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遇到一位老翁,面对老人一再得寸进尺的为难,虽怒火中烧却极力克制,对老人忍耐、尊重,老人最终授予他《太公兵法》,张良在刘项楚汉之争中的作用不可估量,那么,这是一个怎样强大的人物呢,我们就从《留侯论》中寻找答案。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点滴即为语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学生平时谈论的热点话题,并从中分析提炼,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课内外知识相联结,生活和语文互为延伸。

如讲解高考作文《青春不朽》时,可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青春趣事,并且对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谈观后感,然后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记忆密码。导语设计要切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思考问题的目的。

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师怎样才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呢?我认为可以先让学生谈谈旅游所见所闻,交流心得,激起共鸣,然后再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旅途都有独特的风景,这种风景不仅在眼里,更常驻于我们的心底永不褪色,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褒禅山,欣赏他的人生风景。”这样从自身谈起,文章与生活巧妙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找准切入点,同时,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深入分析课文的教学之中。

四、质疑导入法

“疑”能致“奇”,“奇”能引发新鲜感和求知欲。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探求文章,目标明确,效果会更好。比如讲解炼字题时,教师可这样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杜甫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中国诗文中有许多伟大的诗人词人炼字苦吟的经典案例。诚然,一字之差往往成为作品的境界品格高低的分水岭。秦观《踏莎行》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恨往往是无法用具体的数量来衡量的,为什么词人偏偏用“砌”呢?为什么张先凭一联“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被人称为张三影呢?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要学会关注炼字在诗文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当然,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便法无定法,所以导语设计也应该依据文章、课型并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堂课有个好的突破口便已经取得成功的一半。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导语的魅力 篇4

一、衔接知识点, 温故知新

语文教学进入新课时, 教师要合理、巧妙地安排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忆, 以加深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印象, 这需要我们教师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中间环节——导语设计。它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巩固, 又可以很好地引入新课, 让语文知识环环相扣。

在教《社戏》时, 我曾经这样设计过导语:“同学们, 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它的体裁是—— (散文) , 它选自——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长大后对童年生活的一段真实回忆。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 这是鲁迅先生根据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创作的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真挚情谊的怀念。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社戏》吧!

二、增强文章趣味性, 吸引学生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好的导语如同一瓶好的调味剂, 可以使文章味道更纯正。因此,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既要顾及传授的知识点, 又要考虑它是否兼备趣味性、新奇性, 是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由此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前提, 如果是符合学生兴趣的事物,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特别集中, 所以兴趣是培养学生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语的这一魅, 才能做到事倍功半。

曾有堂语文课, 我一开始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字谜:“一人站, 一人卧, 一条板凳三人坐, 日子就这样过。”我让同学们猜谜, 而我只稍作提示, 就有人回答出“俭”字, 我一边说着谜面, 一边写“俭”字, 学生就从中悟出了这个字运用的妙处。我说:“‘俭’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 大可安邦, 小可治国。因为它是‘聚宝盆’。但是它的意义远非如此, ‘俭’能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俭以养德》, 看作者有何独到见解”。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 就如同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书, 我们在授予学生单纯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中学生情感处于一种充沛活跃状态, 对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当大的好奇心。因此, 我们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他们的这一心理因素。在导语设计阶段, 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记得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问学生是否知道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在这首诗里面孟郊描写了慈母对游子的爱抚之情, 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真是母子情深啊!可是, 你们还知道“父子之情大如天”的俗语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父子之情的呢?

四、拓展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思维。因此, 我们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要合理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利用生动有趣的导语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 尽量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而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了较大发展,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 尽量展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去年, 讲鲁迅生的《药》一文时, 我就在黑板上写了“‘馒头’——人血馒头 (药) ”几个字, 让同学们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馒头怎么会变成人血馒头?”其中一位同学很快举手问到:“老师, 是不是有人把人血馒头当成能治病的药了?可是这人血馒头又是怎么来的呢?”

“请坐下!想法很正确, 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要想知道人血馒头的来龙去脉, 请同学们速读鲁迅先生写的《药》”。同学们很快感悟到了文章的主旨:华老栓 (因他的儿子得了痨病) 把自己枕头下积攒了多年的辛苦钱拿去买来根本不能治病的人血馒头——药。结果小栓病死了, 钱白花了;华老栓式的国民麻木不仁, 夏瑜式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了。当时, 要想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鲁迅只能拿起他那投枪匕首似的笔, 多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战斗檄文, 从精神上唤醒国民。

五、创设意境、意象的魅力

所谓意境、意象, 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别的空间, 新的天地, 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之感。在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齐诵曹操写的《观沧海》一诗”, 当同学们齐诵到“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诗句时, 我说:“这就是曹操的英雄气概。”古来有才学、抱负之士, 一旦登临送目, 凭高览胜, 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 家园的忧患, 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 奔赴笔端。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就是杜甫怀才不遇, 感叹时运不济。现在请同学们来齐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 看看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又是怎样的情怀, 怎样的气度?通过这样对比导诵, 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新的天地——伟人毛泽东的在深秋的季节, 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 (观秋景、问苍天、主沉浮) 的光辉形象便栩栩如生的跃然纸上, 他那博大的胸怀、伟人的气度一洗古人“伤秋”之士。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篇5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导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并有情境的导语的运用,不但能反映一位教师驾驭英语课堂的能力,而且還能反映一位英语教师英语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更是发展学生健康人格,出色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导语是全课堂的开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是一种艺术,学生和教师内心都得到升华。精彩的导语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它像磁石,牢牢地吸引学生;它像发动机,启动学生的思维;它又像桥梁,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世界。相反,没有导语或没有逻辑相关性,无情境,学生一节课都感到茫然,不知所云,云里雾里。

这些目标的实现,毫无疑问,要靠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语言来完成,这些目标完成得是否出色,不但与教学的分析引导有关,而且与教学导语的感染力有关。如此看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使一节英语课的导语产生最大作用呢?

一、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习

大家都知道,“学到老,活到老。”更何况是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习。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成为一名主导者,信心百倍,就必须在课堂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够不急不躁。“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的心中必须是活水。”这些都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师一定不要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墨守成规。

例如,以前学习的是美式英语,而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英式英语。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教师还要不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灵活头脑,教材才能运用娴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更有趣味情境的导语,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

二、英语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激情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炬。是激发学生情趣的酵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情是教师工作的催化剂,是教师工作成绩的奖赏,是教师永远年轻的标志。同样,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欲望,释放出内心的激情,让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积极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地学习。而这一切是否能够顺利做到,和教师运用自身的热情来调动学生是有很大关系的。

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情是露,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激情如风,可以吹皱学生平静的心湖;激情如雷,可以震醒学生懵懂的迷梦。让我们激情飞扬、缔造辉煌!当我们走进英语课堂,我们的生命将充满激情;当学生走出英语课堂,他们的人生将更加辉煌!

三、要重视英语课导入的艺术化

导入对学生有着领航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英语课导入的艺术化,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走进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应用各种技巧导入课堂,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喜爱学生

试想你若不喜欢一件事情,你会全力去做吗?教育事业是一项爱心事业。英语教学是复杂的,它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还有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心里就有了准备,教师的精神和行为都围绕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展开。在上课的时候,不但非常注重英语教学过程的研究,而且还注重导语的设计,这就具备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力量,学生是教育劳动的对象,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联系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喜爱自己的学生。谁喜欢孩子,孩子就喜欢谁。只有喜欢孩子的人,他才能够教育好孩子。实践表明,教师喜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乐于互相交往,伴随这样的气氛,教育的影响就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里,教育就会发生作用,这是教育教学最佳效果的奥秘所在。

总之,一则好的导语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篇6

设计良好的导语并非轻而易举, 正像高尔基说的, “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 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 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 但也绝不是高不可攀的。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罗丹说, 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教师应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 去叩击学生的心扉, 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 使情与景偕, 情与理融。

教学《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 笔者是在深情的笛子曲《梦里水乡》的衬托下, 先和学生一起背诵第一自然段。当学生沉浸其中时, 笔者这样开始导语:“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是那么婉转悠扬, 大海如诗如画, 海边的生活简直浪漫无比、奇妙无比, 令强强神往;白天的大海风平浪静, 海水是那样的柔和温润、笛声又是那样的清脆, 现实中的一切和想象中的一样, 强强别提多高兴了!大海可不总是风平浪静, 也会有狂怒的时候, 在这样的夜晚爷爷的芦笛声又是怎样的呢,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部分。”以情进入, “一石两鸟”, 既入课快, 又把课堂教学直接指向文章的重点部分。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面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有十层楼那么高, 坚硬的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 那样雄伟……导语描述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及质地的坚硬,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 预设了这样的导语:“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生100周年, 诗人宋小明写了这样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然后笔者充满感情配乐朗诵了这首诗:“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 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 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 爱有多深……”“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 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学习, 进而了解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

导语“不是无情物”, 它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未成曲调先有情”, 以诗文、音乐铺垫情感来导课, 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 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这样, 以“情”促学, 以“情”促教, 教学就不会显得干瘪了。

二、曲径通幽花木深, 万籁寂闻钟磬音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 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导语应“暗含埋伏”, 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是这样设疑铺路的:上课后她没有说话, 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如 () 其 () ”, 要求学生填写。学生填了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而第三个却想不起来。就在学生左思右想急于求解时, 教师点拨“如临其境”, 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让人‘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设疑让学生有探究欲望, 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教师再加以引导, 学生就会沿着线索积极地去思考, 从而找到答案。

又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笔者写错了, 便齐声喊道“写错了, 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您少写了一个字。”笔者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唉呀, 只少写一个字, 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 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的用义何在?”笔者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学生带着要极力驳倒笔者的目的阅读文本, 探索欲望自然加深。教学《天鹅的故事》时, 笔者又“故伎重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这是一位老人亲身经历的故事, 这个故事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他从喜欢打猎到再也不打猎。到底是哪些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老人的心, 让他30年都无法忘怀呢?请打开书, 边读边画出最感动你的场景。”

再如, 蒋军晶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 让学生猜想教师会提什么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望陡增:“同学们, 以前上语文课, 我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是吗?今天, 我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 我只提一个问题,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我先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猜。 (学生疑惑的样子) 但猜不是胡猜, 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 我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 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一边画一边读, 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由疑则思, 进而解疑”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 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 开课的导语就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 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推敲》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发明了火药、指南针, 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木’字, 在以前这样写, 再比如‘休’这个字是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上;还有‘步’字是两个脚叠加在一起。汉字有意思, 词语更有意思。如‘左右’一词, 怎么理解? (生举左手, 生再举右手) 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 ‘老师左右不了你’, 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再比如说‘东西’一词, 哪些是东西呢? (生回答语文书、教棒、粉笔……) 教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这不是骂人吗? (生笑) 你看, 汉语是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酌’, 本来都表示‘倒酒’, 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再看一个‘推’‘敲’。如果你要推门?你怎么推? (生演示) 这需要手向前发出力;如果你要敲门, 你怎么敲? (生演示) 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敲’放在一起就表示‘斟酌、研究’的意思了。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语文的学习重在一个“趣”字, 教师导得有趣味, 学生自然学得主动, 学得活泼, 学得有趣。贾老师的导语从有趣的中国汉字、词语入手, 从“木”到“休”, 由“左右”至“东西”, 学生时而点头称是, 时而议论纷纷, 时而捧腹大笑, 时而精彩作答。这不仅让学生们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学到了许多的语文知识, 而且还通过这样的学习, 增强了孩子与汉语言文化的亲和力, 与语文的亲和力, 并更加有意识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推敲、斟酌语言文字。可谓一举三得。

又如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糜鹿》:“同学们, 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 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 我先要检查检查你们, 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 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笔者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 (指多媒体) , 请你自己读一读。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 它的意思是‘超过’ (‘逾’) 。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年逾古稀) 同学们, 70岁就是‘古稀之年’, ‘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此课的导入实效性强, 将枯燥的解词变成饶有趣味的生活积累的扩充, 生字的巩固自然顺畅。看来, 精心设计好导语, 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愿思、乐学的境界, 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有着很大作用的。

当然, 导语的设计和运用, 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反之, 则会事与愿违, 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 在设计和运用课堂导语时, 要忌冗长拖沓、平淡刻板、牵强附会、演独角戏等。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想, 这就是导语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运用 篇7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导入:父爱如山, 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伟大的父爱, 大家回忆一下, 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通过学生回忆, 有的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 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同学低头不语, 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 徜徉在幸福之中;有的同学目光明亮, 尽显感恩之情……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 把学生首先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

二、迁移导入法

这是一种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的导入法, 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法。如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 我们了解作者在诗中遭受政治打击, 长期被贬失意的愤懑, 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悬念导入法

创设悬念, 恰当质疑,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 一开始就巧设问题, 造成悬念,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吸引了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 对孔乙己的认识几乎都在心中留下了“苦人儿”的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才能回答。

四、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 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 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 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提高听课效果, 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教《乡愁》时, 我让学生欣赏歌曲《高山情》, 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中,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并激发他们思考, 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分析标题含义, 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 简洁明快。

六、诗词导入

我在教学《春》这课时, 在课前布置学生寻找有关春的诗句, 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春景仿佛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导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七、课件导入法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苏州园林》时, 根据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的特点, 我制作了几幅课件, 美丽漂亮的苏州园林映入了学生眼帘, 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八、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 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 导入自然, 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 我展示了核舟的图片, 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 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九、故事导入法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兴趣很高。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解题导入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从分析课题入手, 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我对学生说:“变色龙是一种动物, 这篇课文写的是动物吗?”学生回答说课文是写人的。我接着因势利导:“既然写人, 为什么要用‘变色龙’来作题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听了这个导语后, 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篇8

导语俗称“开场白”, 一节课如果“开场白”设计的好, 学生上课伊始便会兴趣盎然, 使学生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 如何巧妙地设计导语呢?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 导语要新。我们有些老师习惯于用“今天我们讲 ( 学) ……”这样的开场白来讲授新课, 这样的老师通常都有关上门便是“自家人”, 不必那些“客套话”的心理。其实, 这种心理是错误的。像“今天我们讲 ( 学) ……”这样千篇一律的导语, 只能让学生感到厌倦, 让学生一听就觉得“没意思,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 在教学中常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钟表的认识》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部动画片 ( 播主片断) , 谁能告诉老师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 它在每天的几点播放?”简单的几句话, 自然贴切, 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 同时,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 导语要富于艺术性。词藻华丽的导语不一定是好的导语, 好的导语不仅要自然贴切, 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还要有艺术性。下面是一位教师在音乐课上的导语: “人人都说咱们班的学生素质最好, 今天能不能好好表现一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 却极具艺术性。因为它一开始便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 同时, 在没讲新课之前便获得了老师的赞许,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能不“好好表现自己吗?”

总之, 好的导语, 能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到活动状态,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直接趋向目标。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每位教师对导语的设计要精心“雕琢”。

二、过渡语的设计

过渡语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 它包括课前的导语) 。好的过渡语在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作为研究型老师, 应精心设计你的过渡语。

第一, 过渡语要自然, 忌牵强附会。我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老师在讲课的中间突然说: “我非常希望同学们能为我唱首歌, 你们能满足老师的要求吗?”结果学生满足了老师的要求。而这位老师在听完歌后, 即未置可否, 只是让学生继续做题。这位老师的意图大概是想让学生休息一下, 这本无可厚非, 但却因为没有贴切自然的过渡语, 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而且也显得牵强附会。一节课好比一只放尽的风筝, 过渡语恰似手中的线。这根“线”若设计得好, 那整堂课便会收放自如。如果过渡生硬, 就如同风筝断了线, 即使线能够接上, 中间也会有一个“疙瘩”, 不顺畅、不自然。显然, 上述那位教师的过渡语便有个“疙瘩”。

第二, 过渡语要实。无论什么样的过渡语都要实在, 不管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 但必须为你所教的内容服务。像上述那位老师的过渡没有为她所教的内容服务, 华而不实, 不可取。

第三, 过渡要巧妙,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给学生留有创造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播撒创新的种子, 如: 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从反常规的角度考虑问题, 倡导质疑精神等。这就好比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而此时的过渡语就要巧妙地表达老师的意思, 让学生在这个前提下畅所欲言。例如, 《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 盲姑娘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你就是贝多芬吧?”贝多芬没有回答, 却又弹了一曲。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句子。在学习这部分时, 有的学生质疑: “为什么贝多芬不回答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贝多芬谦虚, 不想让人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贝多芬。如果这时的过渡语是“谁还能说说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所说的答案也只能是对上述答案的补充。把过渡语改为“同学们再想想, 还有别的可能性吗?”如此简单的一句话, 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贝多芬不回答就是默认了; 贝多芬正在构思《月光曲》, 顾不上回答……这些回答都是有可能性和合理性, 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从求同达到变通, 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 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如此简单的一句过渡语, 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由此过渡的作用可见一斑。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篇9

1 导入的作用

1.1 使学生关注学习内容, 进入学习情境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即在教学开始前, 教师先用亲切的目光、关爱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教师。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1.2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讲授新课前, 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导入的方法

2.1 旧知识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 复习旧知识, 给学生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进新知识中的方法。如讲授“生命体征的评估护理”时, 首先复习旧知识, 让学生回答生命体征包括哪几项。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4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脉搏的评估和护理。”这种导入方法, 教师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即生命体征包括的内容, 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 为讲授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

2.2 提问式导入法

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授课前,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还记得小时候打针的情景吗?有什么感受呀?可以在哪些部位打针呢?”学生回答:“记得, 打针会让人产生恐惧心理, 怕疼。”同时边思考边查找书本, 很快异口同声地回答:“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教师:“好, 同学们都有亲身体会, 将来参加临床护理工作, 就能理解病人的感受了, 肌肉注射时病人害怕疼痛。然而, 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理学专家、学者已经研究出减轻疼痛的注射技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肌肉注射法及相关知识内容。”这种导入方法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 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3 引趣式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 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如讲授“口服给药法”时, 教师先给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病人老张头出院带药, 护士向他交待服药的方法:“这包是补脑药, 这包是治疗心脏病药, 每日三次, 饭后各吃一粒。”病人急忙说:“护士啊, 我吃了这些药后, 它们都知道自己的去向吗?”学生开心地笑过之后, 教师说:“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口服给药法。”这种导入方法,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病例式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通过错误的临床护理案例,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印象加深。授课前教师先举一个临床病例, 通过故事情节提出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如:病人王某, 75岁, 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来门诊输液, 半小时后输入液体300 ml,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液, 肺部闻及湿啰音。然后教师提出: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症状?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预防及护理措施?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常见输液反应症状的预防及护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 以病例为核心的导入方法, 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还提高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5 直接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及重要部分的教学程序。如刚开始上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药物”、“语言”两个词, 接下来讲到:“古希腊的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 一是药物, 二是语言’。可见, 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对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沟通技巧。”这种方法导入, 将新课题明确地展示给学生, 说明了所学知识的作用, 让学生正确对待所学知识。

2.6 实物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比较直观, 即利用教学中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新内容的学习中。

3 导入应遵循的原则[2]

(1) 目的性原则。课堂导入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要求进行, 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性原则。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拓新, 温故知新, 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内容紧密相关, 能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3) 启发性原则。导入富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 思维, 调动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

(4) 趣味性原则。导入要做到情趣盎然, 妙不可言, 引人入胜, 回味无穷。

(5) 时效性原则。导入阶段要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取得最好的导入效果。要注意两点:一是导入过程要紧凑, 二是导入的时间要控制。

俗语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形式也多种多样。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同一种导入方法也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在基础护理学课堂教学中, 恰当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导入语,导入设计

参考文献

[1]高淑香.护理学课程导入方法与基础教学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 :26-27.

教学中导学案应科学编制合理使用 篇1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仍然需要精心备课,科学编制导学案,合理使用导学案,教师在开发、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为传统备课模式套死,应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导学案的编制不能脱离教材和课标,不要把导学案编制成教案,不要把导学案编成习题集,不要光重视展示交流,忽视了目标达成,教师的精讲点拨是用好导学案的关键,导学案编制时切忌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体现“导读、导思、导做”的功效。

【关键词】科学编制 ; 合理使用 ; 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26-01

我們知道只有精心备课,上课才会有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是否需要教师编写导学案,教师的备课怎么进行,怎样合理使用备课方案(导学案),众说纷纭,一些专家也各持己见。我认为教学工作中仍然坚持科学编制导学案,合理使用导学案,这对提高学生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强化了导学案的使用,我们知道部分教师对此仍然有疑问和顾虑,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始终反对用固定的一套模式把自己套死,课堂应该精彩纷呈、百花齐放,因此没有对课堂作硬性的规范和过死的要求,但经过实践检验,在以往的课堂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必须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剖析我们的课堂,如果没有导学案,最大的弊端在于无论是教师备课、上课还是学校相关的检查都没有了抓手,失去了依托。鉴于此我们不但要求要有导学案并且作了更近一步的要求,要把教师在个案备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及本节课的所悟、所失、所得等相关的内容呈现在导学案上。编制导学案对于大家来说都已轻车熟路,但是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导学案都是科学合理适用的,在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和大家谈谈一点浅见,希望能达到和大家共同学习的目的,给大家提供一点可借鉴的东西。

一、导学案的编制不能脱离教材和课标。教材是导学案设计的源头和蓝本,优秀的导学案应该是教师吃透教材,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理解、创造、重组的过程,也是创作性开发教材的过程,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导学案设计水平和层次。

二、不要把导学案编制成教案。传统的教案是教师为教学自备、自用的方案,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更多体现教师教的内容。而现行导学案则是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而设计,集教师“导”和学生的“学与思”相结合。导学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这一教育观。

三、不要把导学案编成习题集。导学案离不开问题设计,但导学案不是简单的习题集,而是高效学习的路线图,并且导学案上所设计的问题在设计思路上也不同于其他练习题,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应该围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验收内容应该注重当堂所学知识的检测,基础知识的夯实,能力提升的培养。

四、不要重视展示交流,忽视了目标达成。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说都制定了学习目标,但是否达成目标却没有做认真的思考,这样学习目标仅仅成为课堂的一个流程环节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有的课堂过分重视学生的展示交流,错误的把展示当成目标,把过程当做结果,学生热衷于热闹的展示过程,陶醉于教师的表扬、同学们的掌声,教师也被展示的热闹场面所迷惑,把廉价的表扬频频送给学生,而对学习目标是否真正达成失去了判断的标准,实际上,学习目标是导学案或一节课的灵魂,一切的问题围绕它设计,一切活动围绕它开展,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五、教师的精讲点拨是用好导学案的关键。在使用导学案组织学生学习时,教师要依托导学案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规律性的东西放手让学生归纳,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能代包代办,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职能弱化了,恰恰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精讲和恰当的点拨是用好导学案上好课的关键。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和点拨,要做到针对疑点,快速确定精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六、导学案编制时切忌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体现“导读、导思、导做”的功效。环节设计应灵活,根据课堂需要,依据知识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比如有的导学案在设计“知识链接”环节时,所占的篇幅过长,课堂上消耗的时间过多,这样就是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发现个别教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其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总之,科学编制导学案,合理使用导学案为构建高效课堂作准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也会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林森,学校管理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2.5

[2]丁国君,为教育插上绿色之翼—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4

[3]教育时报社编著,谁是最具成长力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

上一篇:企业货币资金内控问题下一篇:小儿营养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