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2024-10-06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精选11篇)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1

翻看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史, 都可以找到具有浓郁的悲感气息的作品, 有文人对于仕途坎坷, 主上昏庸的悲叹:如屈原的《离骚》;有才子佳人面对封建较强势利而无能为力的悲愤:如《孔雀东南飞》;有征夫的悲叹, 怨妇的悲恨……这些作品都无疑蕴含着浓郁的悲感。所以表达一种悲剧意识自古就蕴藏于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悲剧文学, 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在戏剧领域, 到底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却一直受到人们的争论,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人们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衡量中国的戏剧。西方戏剧悲剧发展非常成熟, 在相比较的情况下, 中国的悲剧就显得不够成熟, 不能站在同一水平上与之相媲美, 所以就有人提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如果从这一点上出发, 这一结论就不能成立。如果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戏剧当然也是正确的, 因为同属于戏剧, 自然有其相通的地方。但又由于中西方发展历史, 社会文化渊源, 人类思维方式的不同, 自然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作的作品就存在差异。所以在用西方的戏剧理论做评判时, 就要求我们找到最能表现悲剧本质的东西。我认为西方的悲剧有两个主要内核:一是对命运的高度重视, 表现命运的可怕和不可抗拒性;二是对命运不公的怜悯。以此来达到戏剧所要表现的结果, 即悲剧精神对观众的“净化”作用, 这才是悲剧的本质所在。这在西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表现, 如《欧底浦斯王》。

在《欧底浦斯王》中命运的可怕性和不可抗拒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的命运完全掌握于神的手中, 神预言了欧底浦斯的命运, 即使所有知道预言的人们都在竭力的避免神的预言的出现, 然而一切的努力终归失败, 命运还是要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即使所有的人都在做出努力来避免命运的安排, 但仍然无法避免它的发生, 这样就让人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的同时又感受到命运捉弄人的意味, 自然观众在观看后就会对命运产生“恐惧”和“怜悯”的感受。

而整部戏剧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还有悲剧人物的抗争精神, 即悲剧精神。悲剧人物面对既定的悲剧命运没有屈服、顺从, 而是积极地进行抗争、选择, 即使最后造成的结果并不是人物的主观意图, 但仍然勇于承担责任, 甘愿受罚。欧底浦斯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但最终仍然导致了杀父娶母结果的出现, 他本身的意图并不是如此, 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罪”, 但悲剧人物的伟大往往在于勇于承担责任。即使可以谅解的错误、可以推诿的责任, 仍然勇于承担, 所以欧底浦斯弄瞎双眼以自惩。这样也就形成了“无知也即罪”这一艺术效果【1】。就给观众一种心灵的震撼, 震撼与他们面对困境勇于反抗的精神, 震憾于他们在反抗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毅的宏伟气魄。虽然肉体消灭了, 但其精神永不消亡, 正是这种悲剧精神给观众以心灵激励,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振奋人心的作用。那中国的悲剧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悲剧中有没有悲剧精神?现以《赵氏孤儿》为例, 与以上的分析一一对照。

西方的悲剧注重表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表现主人公的抗争不是为了生命的延续, 而是为了某种理想,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悲剧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表现。中国的悲剧注重表现个人行为和个人情感, 更多的带有世俗的色彩。即使《赵氏孤儿》中的悲剧人物为了生命的接力, 甘愿走向灭亡, 是“主人公之意志”, 但是推动他们这种行为的背后动因是屠岸贾的专权和粗暴, 并不是主人公命运本身的推动。而且中国的悲剧中往往存在着善恶势力的强烈冲突, 人物所遭遇不幸往往是邪恶势力所给予的, 主人公的顽强斗争也是出于对恶势力的回应。所以在表现命运观方面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西方的悲剧通过表现命运之不公或滥施惩罚引起观众的“怜悯”, 在这点上中国的悲剧是有表现的, 虽然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西方用命运的残酷性表现, 中国用复杂的社会现实来表现, 但都引起了观众对主人公和自身生存困境的担忧。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中西方文化基础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古希腊悲剧的悲剧性结尾与古希腊人对命运的信仰有关, 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国人所信仰的理念【2】。《赵氏孤儿》中, 程荫、韩厥、公孙杵白的义勇救孤, 只是源于政治斗争所造成的结果, 而不是他们自身性格所造成的, 如果赵家最终没有报酬, 势必会造成观众心里更大的恐慌, 而不会是精神的振奋。只有报仇成功, 观众才会觉得义士死得其所, 义士的悲壮精神也才得到更大的挥发。也就是说中国的悲剧并不着重表现命运, 但表现人类现实困境, 给观众造成的“怜悯”多于“恐惧”。

那么中国悲剧有没有悲剧精神。《赵氏孤儿》中没有表现命运, 全剧围绕灭孤存孤展开了一系列事件。虽然结局仍采用大团圆式的结局,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意识, 但仍消灭不了剧中所反映的悲剧色彩。无论是赵朔、公主、还是程荫、韩厥、公孙杵臼, 一一的生死接力都是为了“好生将婴儿抚养长大成人, 为赵家报愁”。每一次生命的接力都伴随着壮烈的牺牲, 他们出于“义”, 承担着道义上的责任, 哪怕是牺牲生命, 也毫不退缩。即使是没死的程荫, 在二十年里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责任, 直到将婴儿抚养长大成人, 告诉赵孤真相, 从而为赵家大报仇。在这二十年间, 他承受着失去亲生儿子的痛苦, 忍辱负重的生活在自己的敌人身旁同时, 作为“告密”之人他还要受着世人唾骂, 它的身体和心灵受尽煎熬之苦, 他才是最大的悲剧人物。无论是死了的义士还是没死的程荫, 他们的道义震撼着观众。虽然他们的肉体消灭了, 但他们的精神给人以震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死重于泰山”, 他们留给观众心目中的崇高人格、高尚的品质给人以巨大的鼓励。所以《赵氏孤儿》虽然以“大团圆”结局, 但我们不能否定其中所蕴涵的悲剧精神。

只要一个事物他有同类事物中最本质的东西, 他就能类属于此事物, 不论他的外形如何千奇百变【3】。所以《赵氏孤儿》仍然是悲剧, 虽然它与世界大悲剧相比逊色许多, 但我们不能否定它是悲剧。诚然, 《赵氏孤儿》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悲剧, 但是我认为只要剧中有悲剧精神、能给人以心灵净化、鼓舞作用, 就能称其为悲剧。我们不能用“西方式的悲剧”否定中国的悲剧。“西方式的悲剧”只能推导出极其发达的悲剧, 并不能推导出“严格意义上的悲剧”。

摘要:《赵氏孤儿》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悲剧, 但是我认为只要剧中有悲剧精神、能给人以心灵净化、鼓舞作用, 就能称其为悲剧。我们不能用“西方式的悲剧”否定中国的悲剧。“西方式的悲剧”只能推导出极其发达的悲剧, 并不能推导出“严格意义上的悲剧”。

关键词:悲剧,《赵氏孤儿》

参考文献

[1]《戏剧美学》曹其敏, 东方出版社1991年

[2]《中国古典悲剧的圆形结构》, 危磊, 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

[3]《哲学通论》孙正聿,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2

老赵家多年积累,炙手可热,盘根错节,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赵家虽然没有谋反的动机,却有谋反的实力。晋景公很担心。正好有人前来检举,说赵氏要作乱了,还说栾氏、S氏可以作证。于是晋景公可逮着机会了,恨不得这些尾大不掉的白眼狼大夫们都死掉,于是他点点头,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晋景公真敢干啊。晋景公采取突然袭击,首先冲进赵同、赵括家里,把赵同、赵括在内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远处,赵朔一家也在等死,但赵朔闻讯并不逃跑,坐在家里说:“我们赵家世代忠良,从爷爷赵衰,到父亲赵盾,历代皆然。我宁死不逃,不给祖先抹黑。”于是赵朔这一家也被干掉了。赵氏整个完蛋了。

在赵氏灭门惨案中,唯一没死的是赵朔的媳妇。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姐姐,不在屠杀之列。于是她带着身孕搬去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住下,随后生下“赵武”。这是赵家最后一枚完卵了,所谓的“赵氏孤儿”!

后来元朝的杂剧作家,根据这段历史,编成了《赵氏孤儿》一戏,至今传演。戏台上的情节更加惊心动魄:说是赵妈妈带着身孕去了晋景公的宫里安置以后,“赵氏孤儿”赵武生下来了,但不敢上户口,正在十分焦急,pol.ice又跑来搜查,赵妈妈十分着急,就把藏在裤子里。乖孩子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幸免于难。

孩子是怎样藏在裤子里的?戏台下的群众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其实根本就算不上裤子,而只是在小腿部分裹着一种所谓的“胫衣”(胫衣,是一个短的布筒子,两头空。把“胫衣”的上端绑在膝盖上,从膝盖往下,一直垂覆到鞋面)。大腿则是光着的。鉴于此,外面就必须罩裙子。男女都是如此。并且在地面席子上也必须是跪姿,而不是两腿朝前坐着(叫“箕踞”。箕踞腿往前伸,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像荆柯临死时那样“箕踞”,是属于羞辱秦始皇。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接着,两个忠义的老管家“杵臼、程婴”出来了。杵臼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假冒赵武,把赵妈妈怀里的真赵武,调换了出来,藏于深山。程婴则故意举报杵臼,pol.ice闻讯,抓到并杀死了杵臼和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地追杀和搜查真孩子。

真孩子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由程婴抚养,藏匿在山里。

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了仇人,报了仇,恢复了赵家的名誉和官位。程婴心满意足,也不想再活了:“我再活着,就是对不起被我‘出卖’而死的杵臼。”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程婴遂把自己勒死了。离开了这个血腥的人间,到天堂找他的老哥哥“杵臼”团聚去了。

孤儿赵武长大以后,出落得弱不禁风、神经过敏,也慢慢地步入了可怕的政坛。二十岁时他举行加冠典礼,标志长大成人,然后按照习俗,去拜会其它各大家族的族长,接受他们的美好祝福。

按《吕氏春秋》记载,赵武首先在路上看见栾武子(栾书),栾武子说:“你的冠很美啊!以前我做你父亲赵朔的副官,他外表很美,但华而不实,请你努力讲求实效吧!”

赵武去见中行宣子,宣子望着他的冠说:“美啊!可惜我老了。”

去见范文子,范文子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明的人得到宠爱后会加倍警戒,傻瓜受宠后才会骄傲。我听说晋文公重耳最爱听百姓意见,叫瞎眼的乐师在朝廷上诵读前代箴言,让百官献诗讽谏,在歌谣中辨别吉凶,在道路上询问毁誉。先君重耳最痛恨的就是骄傲自大。”

去见驹伯,驹伯说:“美啊!但是年轻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还多得很哪!”

去见韩厥,韩厥说:“要谨慎警诫啊,这就叫成人。成人的关键就是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哇塞,绕口令啊)

去见智武子,智武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呀!作为赵衰的重孙、赵盾的孙子,二十岁了你还只是个大夫,这不是羞耻吗!赵衰的文才,赵盾的忠心,难道你可以忘记吗!赵衰通晓前代典章,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赵盾在襄公、灵公时代尽心谏诤,被灵公憎恨,还是冒死强谏,虽然弑君,这能说他是不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你爷爷的忠心,加上祖爷爷的文才,侍奉君王就一定会成功啊。”

去见S(念隙抽),S咚担骸澳晟俣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去见S至,S至说:“你比不上别人,可以退而求其次。”

最后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转述给他。张老名叫张孟,是老张家第一个见诸史书的人(看来张家根还在山西)。张老说:“好呀,听从栾书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文子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韩厥)的告诫,有助于成就事业。至于最后三S的话,使人丧气,别听他们胡掰。”

赵氏孤儿的演绎 篇3

关键词:赵氏孤儿;剧本;演绎

近年来,这部经典悲剧通过电影、话剧、戏曲等多种形式再度演绎,也引发了关于传统戏剧改编的热烈争议。2012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木偶版《赵氏孤儿》,由剧团团长王景贤和北京的范晓宁担任编剧,多次荣获文华奖的著名导演吕忠文担任该剧的导演。这是我团继2003年创排喜剧《钦差大臣》之后的又一重大创作。我有幸参与了这次创作演出,在剧中操演众人救助、最后复仇的赵氏孤儿。

悬丝木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的提线木偶,俗称“嘉礼”,是我国木偶艺术的典型代表,表演风格细腻,技法精湛,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此前我团曾排演《火焰山》、《钦差大臣》等剧目,均获得很好的反响。然而《赵氏孤儿》是一出大悲剧,人物内心复杂,思想内容深刻。这样的作品如何展现,如何让没有生命的木偶演绎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木偶戏演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与传统的元杂剧有所不同,木偶版《赵氏孤儿》在艺术结构上作了调整,使其更好地配合木偶戏的表演需要,剧情更为精炼而集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这出悲剧,剧团根据人物、剧情特地专门设计,重新打造了一批新的木偶。这些木偶惟妙惟肖的外貌,雕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但是由于木偶本身没有表情,只能依靠眼睛和嘴巴活动,以及肢体语汇。而在这出悲剧又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情节,如何表现忧伤、悲愤等等情绪,让没有生命的木偶感动人,这就需要演员下功夫去琢磨人物,设法通过加强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唱腔艺术、台词等,再配合音乐、灯光,甚至运用木偶特技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木偶戲《赵氏孤儿》共有9名木偶主角,但动用了约70名演职人员,演出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新编剧本与原著最大的变动,在于对孤儿长大成人后复仇的演绎。元杂剧以及后来的很多版本中,重点笔墨都在于讲述韩厥、公孙杵臼等如何舍生取义,程婴如何忍痛弃子救孤,如何忍辱负重抚养孤儿长大成人,最后的孤儿复仇往往只是简单的结局,是大快人心、正义得偿的复仇而已。但是在新作中,孤儿的复仇被赋予了别样的意味,不再是正义战胜邪恶,反而是效法屠岸贾行径的新的屠杀,历史反思意味浓厚。

为此,我认真阅读剧本,思考人物角色,领会导演意图,努力寻找孤儿复仇到大屠杀这一系列行动的内在动机,并通过提线木偶的操演技法塑造人物,加以体现。

赵氏孤儿是赵盾之孙,赵朔驸马的遗腹子。母亲晋灵宫之女庄姬公主临终托孤,乳娘卜凤、将军韩厥、上大夫公孙杵臼以性命相救,年过半百的程婴被迫捐妻弃子。这些惨烈而悲壮的事迹发生在赵氏孤儿记事之前。那时,他还只是个襁褓中婴儿。然而因被误认为是程婴之子,他被奸诈毒辣的上将军屠岸贾收为义子。从此十六年来,他所受到的教育是屠岸贾的奸雄哲学。在其悉心教养下,孤儿具文韬武略,又勇猛过人,然而心性狠毒。剧中第八场的开端就是屠岸贾为义子举行冠礼的场景。在表演中,我注重表现他的意气风发、英武逼人。

其后灵公驾崩,魏绛挥师返朝,剑锋直指屠岸贾。此时改名为屠程的赵氏孤儿,有一段唱词颇见其心性:“听罢不由儿血脉贲张,似闻这鞘中剑虎啸山冈。恨不得冲敌阵马踏魏绛,显一显小英雄手段高强!”少年人的血气方刚展露无遗,而且带有一点嗜血的兴奋。以至于屠岸贾颇为满意地唱道:“儿心性与屠某何其相像,十六年倾心血谅不虚妄!”

然而当程婴向他细述身世后,孤儿纵声大笑,狂喜自己的高贵出身,也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义父恨之入骨,决意杀贼报仇。在他看来,“纵有那深恩厚意,怎堪与灭族深仇两相抵?若使他早知我身世根基,怎逃过屠岸贾三剑碎尸?牙还牙血还血岂能犹豫。”可见其行为均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遵循以牙还牙的斗争哲学。当然除了家仇血恨,恐怕还有现实的时局变化,四面楚歌中,屠岸贾已是岌岌可危。以屠程之审时度势,应该不难见到这一点。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4

1271年, 蒙元入主中原, 开始长达近百年的异族统治。处在这样一个被侵犯、被统治的时代条件下, 一大批文人志士卒章显志, 以笔作卒, 以文发愤, 比较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等等, 其中就包括纪君祥。在那个风云变换、江山易主的特殊时代, 繁荣发展起来的杂剧形式成为众多作家们纷纷青睐的文学创作形式。看《赵氏孤儿》, 故事来源于《左传》, 经《史记·赵世家》, 再至之后的数百年, 虽然内容时有改变, 但其冤冤相报的本质内容已经入人人之眼影响甚大。到元朝初期, 国家局势已定, 蒙古人定鼎汉人江山, 武不敌人的情况下, 文人们的一腔报国热血并未因此消弱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 当然, 对于文人来说, 反抗的形式是借古讽今, 振臂一呼号召全民以历史悲剧为前鉴, 振奋人心。

《赵氏孤儿》描写了一个孤儿复仇的故事, 以一家危难勾勒朝廷奸官忠臣受创的种种场景, 其中并未直接书写国家危亡等民族复仇情结, 但是既然经由纪君祥重新改编、增添情节之后, 再重新显现在当时元朝受人统治宋朝覆亡不久的历史局面中, 如平地一声雷, 炸开在时人躁动不安的心境中, 其历史意义, 其反元返宋的思想, 都应当受到重视。

借古讽今之事很多, 文人借笔抒情自来有之。在一个王室被灭、异族入侵的年代, 以历史传说加以当今时代国情之火, 《赵氏孤儿》的成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时候, 国家危难之际, 文人们在文学上的成就的声音似乎更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比如抗战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 时期、比如文化大革命 (中国人民内部的一场战争) 之后的时期……特殊时期总能蕴育立意深远的作品, 也更容易激起全民争相观之以泄己一腔怒火, 当武力不足以抵抗或者说当武力放弃抵抗的时候, 具有悲悯情怀的文人借古言心, 借史鉴志, 创作经典, 引国人追捧。

二、结构精奇, 环环相扣之中令人不觉受教

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 是根据史实记载, 再加上个人严谨明确的创作动机, 使原本一个虽悲壮却平淡的故事有了戏剧创作原则, 更具有搬上舞台的实力和民众接受力。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环环相扣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符合舞台需要与观众视觉与情感要求。其中, 不仅主人公的形象随着戏剧冲突的加剧趋之明显, 包括公主、屠岸贾等等不论好人与坏人, 其形象塑造都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慢慢细化, 最终清晰而深刻。整体看来, 故事是围绕公主托孤, 屠岸贾追杀遗孤, 程婴等人救孤养孤的故事展开, 但是, 对立线并不十分明显, 或者说线索交综复杂悬念横生, 比如屠岸贾而赵孤的养父子关系, 程婴因救孤而弃亲身骨肉遭人口舌等等, 勾织成一幅正义与非正义, 善与恶, 亲情与养育之情, 家仇冤冤相报的剧作图。赵、屠两家的忠与奸之间, 昏庸王君与心狠毒辣官臣之间, 忠臣韩厥英勇就义与程婴弃骨保孤之间, 正义与善良正面交锋, 忠臣与权臣拼死相对, 其中“忠臣不怕死”的伦理观念, 也被纪君祥着重渲染, 正是置于环环相扣的紧张剧线之中, 使人不觉得受教。

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玄之又玄的结构设置, 使之完全符合观众内心共鸣情感于剧作人情感之中, 其中有很多形势一触即发的地方, 比如屠岸贾责问程婴“出面告发”的时候, 机智沉着医生与老奸巨猾的屠岸贾之间的对戏, 险象环生, 令观众的心为之一震。比如公孙杵臼提出自己带着程婴骨肉赴死以保赵孤周全的时候, 忠诚于友情, 善待赵氏遗孤, 不怕牺牲, 宁死与恶势力抵抗到底的形象瞬间被勾画的淋漓尽致。比如当屠岸贾让程婴棍打公孙杵臼的时候, 程婴含泪下手, 棍子的每次落下, 屠岸贾的疑心就会少一分, 但程婴内心的歉意就会多一分, 同时不舍的情绪就越要压制。这时候, 相信观众也会跟随舞台上的演员一起, 怒骂奸臣屠岸贾, 为忠诚大义忍辱保孤的公孙杵臼泪流不止。

三、慷慨悲壮, 悲剧总能引起更为震撼的力量

鲁迅说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艺术性也恰恰在于将剧中人的情感与观众的观感完美结合, 充满着令人痛心疾首的矛盾与斗争, 善恶对比分明来强化其悲剧色彩。

《赵氏孤儿》结局虽是惩恶扬善, 正义的一方最终胜利, 但究其内容、念白、曲辞, 始终认为这是个悲剧作品, 蕴含着深厚的悲剧精神。在这本剧作中, 个人认为悲剧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婴与屠岸贾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历程方面;二是正义与非正义斗争当中付出的巨大代价方面。

其中有一场程婴亲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屠岸贾举起的刀剁裂成三段的时候, 他不心生不舍却又要极力压抑生怕被人看出端倪前功尽废, 他只能满眼含泪, 双手颤抖, 故作镇定其实内心如刀绞。他“心似热油烧”, 又在屠岸贾怒咆哮的眼神中闭口不言, 只得默骂“贼臣奸计有千条”。信守承诺, 忍辱负重, 程婴主动献子救孤, 人物形象鲜明, 刻画细腻感人。在那个奸贼当道的年代, 忠臣惨遭陷害, 韩厥公孙杵臼等为保忠良之后勇于牺牲, 剧作着重描写了忠义与人情之间的冲突, 紧密刻画了舍生取义的主人公的大英雄形象。

整个故事围绕“杀孤保孤”的主线索, 穿插了正义与非正义斗争过程中的种种代价, 比如韩厥, 公孙杵臼为保孤儿牺牲生命, 程婴为救孤弃亲生骨肉, 为世人所诟病, 强颜欢笑委身屠岸贾门第做门客, 失子之痛与不被理解的复杂情绪交替侵袭。他是痛苦的, 痛苦不仅仅是失去了自己的唯一骨肉和妻子, 也不是带着赵孤委身屠家让赵孤认贼作父, 他痛苦的是万千委屈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无人理解, 无人倾诉, 隐忍的残活于人们的咒骂声中。

好在奸贼全家尽灭亡, 一贯符合观众善有善报, 恶得恶果的传统观念。整个故事一气呵成, 贯穿到底。可谓忠奸分明、善恶有报, 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皆如重鼓擂响人的魂灵。

《赵氏孤儿》是在国际上很出名、元杂剧中的代表剧目, 是成为中国古典戏剧著名剧作之一, 直至今日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 也不无道理。剧作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荡气回肠的斗争冲突、慷慨悲壮的豪迈之情、“屹立于世界大悲剧中, 当之无愧也。”

摘要:纪君祥, 元代初期著名剧作家, 一生编撰杂剧六种仅《赵氏孤儿》存世, 但《赵氏孤儿大报仇》一剧已足以令纪君祥跻身世界戏剧大师之列, 至今为止2000余年 (从春秋故事源头开始) , 经久不衰, 有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形式, 还有电影等新媒体样式, 更在国外, 以其叙事形式、情节编作和意义深远的主题立意思想, 成为人人皆知的经典剧作。究其成为中国古代伟大戏剧作品之一的原因, 我认为有三个:思想深刻、立意深远;情节跌宕、叙事引人;慷慨悲壮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赵氏孤儿,思想深刻,情节,悲剧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修生, 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傅鸿础.中国戏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赵氏孤儿台词 篇5

2又要出征了

3又要打仗了

4知道这回带兵的是谁吗

5还能不是屠岸大人 6错 换赵朔赵将军了 我给他夫人把脉的时候亲耳听见的

8漂亮 真漂亮 你给庄姬夫人把过脉 吹

12不吹 没看见怀着孕呢 宫里郎中算不准日子把我找去了 不该坐马车 回头再伤了胎

17一直说病好了请你 咱喝一杯去

19不成老婆要生了 我得守着 生了请你喝 谢了

22相国赵盾 赵朔将军 庄姬夫人

26姐姐怎么来了 国君家的女人 就要生下赵家的孩子了 生下来我就是他舅舅 自己是相国儿子又要出征了 回来就是英雄 你能不羡慕 连我都羡慕啊 要早知道是这样的话 真该让姐姐嫁给你 那我今天羡慕的就是你

37你说该出征就出征吧 还非要把自己快要临产的老婆 带出来坐着马车 招摇过市的

40一个快要生产的女人去送上战场的丈夫 谁能不感动 43这女人还是国君的姐姐 那不就是告诉大家 天下是赵家的

46姐夫寡人送你来了 赵朔我看出来了 姐姐在意你胜过在意寡人

49大将出征 你就没有一句正经话要嘱咐吗

51大家都说了

领兵打仗的应该是屠岸大人呐 虽说是国君的姐姐 庄姬夫人跟大人也是很般配的呀

54你哄我 我的功劳他们早忘了 56打胜了喝酒为你庆功 57我备酒 58相国备酒 59屠岸大人

在 60赵朔打胜了 你送什么呀

61恭喜赵将军要做父亲了 夫人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64谁想到他第一次出征

就打了胜仗回来了 65这不正是你希望的 66怎么还不来

67回主上的话 赵朔将军的马车一进城 就被迎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一时到不了

70打胜了 打胜了 71相国大人 相国大人 72相国的意思

73是请主上也赶紧过去呢 74不去 告诉赵盾寡人等多晚都等 寡人还有礼物要送给他呢 77主上 到了 78我去迎迎 79好

80有刺客 快 保护大人 81列队 82拿着

83恭贺赵将军旗开得胜

84这就是你送给我儿子打胜仗的礼物 85幸亏只打中我的马眼睛 86这一定是个误会

87寡人作证屠岸大人不是有意的 88还不快给相国大人赔罪 89屠岸贾给相国赔罪

90打打赵盾的马算得了什么 带坏了国君才是大事儿

92打的是你的马

93换了赵盾他可做不到大人你做到的 94我自罚

95画在皮肉上辟邪用的圆圈

里面就有朱砂和牛血吧

97这虫子只喜欢这个味道 98没有更好的法子

99还有什么法子比嫁祸于人更好的呢

100我该怎么谢你

101赵家三百多条性命 你说你该怎么谢我

103四十多了 你怎么倒是生了个儿子呢

105不明白吧 早能生早生了 偏这时候来 这就是命

109有什么偏方 给说一个

110什么偏方啊 生儿子也是命女人生孩子都说怕给你生不出儿自我说别怕 咕瞪一落地准是儿子 我没说错吧 再生 还是儿子 药齐了 叫我呢 你吃着

118三件事儿啊

119说

120头一件 我要喝鱼汤 121容易

第二件

123怎么你给儿子取的这些名字

没一个我喜欢的

124你都不喜欢 你说都配不上咱儿子 再想

127还有一样啊 别街坊四邻的喜蛋送个没完 让人笑话

129你说现在还有谁不知道你程婴生了个儿子

130我怎么觉着夫人要生了呢 131我从来不杀女人 132怀着赵家孩子的女人呢 133我不杀庄姬

134那 她肚子里的孩子呢 杀不杀

136赵盾 寡人打了大胜仗 给你儿子庆功 你献的什么酒啊

137五色社稷之酒这里边有着一国百姓的殷切心意 喝了 主上应该时刻地提醒自己 要做一个圣明的国君

145不就是喝点酒吗

怎么又说到圣明上去了 不喝你说我是辜负了百姓 这喝了不圣明又辜负了百姓 那你说我这酒是喝还是不喝

149不喝了不喝就不喝

150不能不喝 屠岸贾今天也有礼物献给主上 献这个礼物也是为了提醒主上 做一个圣明国君

154你们两个合起来让我不痛快 你送的什么

156西域神鬣

157什么神鬣 就是一条狗 159不错 就是一条狗

161有什么好处

162能辨忠奸

163主上 朝堂虽大 容不下畜性 166这么大个地方 怎么 就容不下一条狗 带来看看圣明

168大人别在意 它是个畜生

171放肆 对付一条狗也用得着拔剑吗 把狗带下去

175带下去

176恭喜国君 庄姬夫人生了 177我当舅舅了

178儿子女儿 179儿子

180赵朔 还不快回去看看 181恭喜将军 终于做父亲啦

183如果 大人的儿子还活着的话 也该有孩子了吧

185喝酒 寡人要红色的 187第二件

188她老埋怨我给街坊邻居送喜蛋 夫人猜猜 她为什么不让我再送了

190你夫人肯定是想 你好歹也是个有名的大夫 做事情矜持一点总归是对的

193哪儿啊 她是舍不得那点鸡蛋

195拿住赵朔

196第一献 197国君的酒别人不许再动 198酒里有毒 主上 主上 说 说 杀赵盾 灭赵氏全族

202大人剑

204拦我者死 205走 快走

206我女人想请夫人给我儿子起个名字 就这一两天 别着凉 别动气 晚来好 贵人才晚来呢 我那儿子不到时候就来了 轻贱的命

211你姓程 儿子就叫勃吧 程勃 茂盛而又远大的意思

215谢谢夫人

216抓住赵盾 217相国快走 快走

219站住 220车轴被据断了

221夫人 相国被人害死了 222赵家人怎么样了

223夫人 夫人

外面全是兵

我差一步就出去了

226不用担心 出得去 我跟你一起走

228大人 大人 大人 231还有气

232什么 你说什么 233生了吗

234快了

235快逃 快逃 237大人 大人.程婴 帮我把孩子生下来 241这是赵氏族谱 请大人过目

242知道公孙大人府上吗

243知道 244好 帮我个忙 从密道出去 把孩子交给公孙大人

246有密道 夫人干嘛不自己去 我跟你去

248我不走你才走得了 快走 250万一有个闪失 我可担不起 251韩厥问候夫人

252大夫刚看过 还有几天才生呢

254先生可以走了 先生 你把药箱忘了 走密道

258我送他出去 带着这孩子你出不去 260你只要不拦他 他就能出去

261我不拦着他 夫人 只要他把孩子交给我

263我是奉命来取这孩子的

264程婴听着 等这孩子长大了 不许告诉他父母是谁 也不许告诉他仇人是谁 忘了报仇 就过老百姓的日子

270你们再跟着我 我现在就摔死他 我不是不想把孩子还给你 还给你 我就是死路一条

274将军 如果我现在就这样大着肚子死了你是不是就可以告诉屠岸贾 在你进来的时候看见孩子还没有出生 就和他的母亲一起死了 就算屠岸贾发现了 也是我骗了你 不是你的错 那你就算救了赵家最后一条性命

282程婴 我把孩子交给你了

284夫人 285我进来的时候夫人就死在这儿了 孩子还没生

287真蠢 厚葬国君庄姬姐弟俩 关城门 只许进不许出 一家一户地搜 全城的婴儿一个也不许漏网

293遵命

294你怎么把祸给带回家来啦

295这孩子从一落地就没吃过 我是想让你给他喂口奶 再给公孙大人送去 我这就去

298慢着还怕人抓不着你啊 这万一在药箱里一哭 当街逮住 你说得清吗 去 告诉他让他自己来取

302我叫程婴 是大夫 有要紧的事求见公孙杵臼大人

304我们家大人出城了不在家 305我有要紧的东西交给大人 请转告 306我求求你了放了孩子吧

307开门 你们家有新出生的婴儿没有 开门哪 开门

310孩子呢 孩子呢

312你刚走兵就到了 我哪儿知道是谁 我也没想抱着孩子去开门 可赵家那孩子放下他就哭

316你让他们把赵家的孩子抱走了

317你当我倩愿呐 我也没办法人就冲孩子来的

319我能说这个不是换一个你抱走 你不明白 赵家的孩子是当咱家的孩子抱走的那咱家的孩子又是谁的孩子 全城的孩子都交了 剩下一个多余的不就是赵家的孩子 不是他替了咱们的孩子 是咱们的孩子替了他了

327坏了

328程婴在家吗

329赶紧把孩子藏起来 330是他吗

331是

332你叫程婴

333是

334我不认识你

335是庄姬夫人让我去找大人 336孩子出生的时候 你在 337是我给接的生 338男孩 女孩

339男孩 340孩子在哪儿 我带他出城 342城门已经关了 我刚从城外回来 344我是中大夫 有王命铁旗 进出无碍

347请大人等一等

348谁呀 349公孙大人要孩子来啦 就在门口等着呢

350我去跟他说

说什么呀

351说实话

352什么实话你去说他能信吗 家里两个孩子 偏偏让人抱走的是赵家的 你说得清楚吗公孙大人跟赵家什么交倩 说不清楚他就得恨上咱们

357那怎么办 真把儿子交给公孙大人 359出得了城 让孩子平安了 就交给他 360那以后呢

361能把命保住 以后再说 362那我得跟着去

363家里有睡觉的药 多了不行 有毒 那也得给他吃 别让他哭 爹留下那两丸解毒的药 你拿一丸儿 万一孩子要是中毒了 吃下去就能醒过来 不到万不得已别给他吃 你也多穿件衣裳 晚上还是凉

369那你呢

370我先不跟你们去了 你们太平了 我还得想办法把赵家的孩子救出来 还有 咱们孩子有名字了 是夫人起的 叫程勃 夫人说是前程远大的意思 以后就叫他勃儿

378就这些了预备吧 379 天不绝赵氏

380大人 我把孩子和我女人交给你了 谢谢大人

381我是个不拘礼的人 今天为你救了这孩子 我倒想破个例 程婴 受赵家一拜

385有人吗 386大人 我要回家

387先到我那儿把孩子放下 你再走 388大人回来了 389下车

390公孙大人 我骗了你 这是我孩子 我把赵家孩子给交了

393给孩子一口水喝吧 给孩子一口水喝吧

395换了我 也不会交出自己的孩子 可全城的婴儿现在都在屠岸贾那儿 你的孩子 反倒成了他最要找到的那一个了

399我现在就去说这是我的儿子

400那也保不住你的孩子 屠岸贾用不着弄清真假两个一起杀了 万无一失

403那我带着孩子回家藏起来 404这刚出生的孩子是藏不住的 405只要一声啼哭

406我给他吃药他就不哭了 我有药 407那你们母子 就先藏在我家的夹壁墙里吧

409请大家都站起来吧

410有人偷走了赵家的孩子 才让所有的人为难 大家放心 你们的孩子都好好的 都有米汤喝 我和你们一起祈盼 那个偷走赵家孩子的人 会在寅时以前 出现在大家面前

418要是他不来呢

419天下会有这样的人吗 为了一个孩子牺性一百个婴儿的性命

421屠岸贾一定在寅时前 找到他 423谢谢大人

424广场上点名核对的时候 所有孩子的父母都来了 只有这个孩子的父母没有到

427知道孩子的父母是谁吗

428孩子是从一个叫程婴的大夫家里收来的 直到大人回来之前 这个程婴才刚刚到

431大夫? 孩子的母亲来了吗

433不成 我得去告诉我男人 我们没走成 要不寅时一到 为了救赵家的孩子 我男人一定会说 赵家那孩子已经被公孙大人带出城了 可我们没走成啊

439你要是告诉程婴没走成 你们的孩子倒是保住了 可你们夫妻俩就得眼睁睁地看着 那一百多个婴儿被杀 一百个换你一个 忍心吗

445那他们就一定会来 哪个母亲会扔下自己刚生的孩子不管 是什么绊住了她 是不是啊 那这个就不是他们的孩子

450那个大夫叫什么

451程婴

452你就藏夹壁墙里 外面有什么事我担着 我会告诉屠岸贾 赵家孩子已经被我送出城了 真是天不绝赵氏啊 只是委屈了夹壁墙里这母子俩

453也委屈大人你了 459让家里的仆人们都散了吧

460寅时已到 我们盼着的那个人 没有来 叫程婴的在不在

464程婴在 465这是不是你的孩子

466是我的孩子 467跟我来 这不是你的孩子

469是我的孩子 大人 头上有个胎记 你看啊

“赵氏孤儿”的千古疑案 篇6

1、《左传》与《史记一晋世家》的记载

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的记载如上,应该说比较详细了。

另外《史记一晋世家》的记载与此大体相同,只是比较简单:

(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

——晋景公十七年即鲁成公八年,也即公元前583年。

2、史记《赵世家》与《韩世家》的记载

(1)《赵世家》的记载与《左传》完全不同,它为我们讲述的“赵氏孤儿”2500多来流传更广,被无数次搬上舞台,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了。具体故事和戏里面唱的差不多原文如下:

晋景公之三年(前597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嬰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赢姓也。中衍人面鸟喝,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惟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堵将人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2)《韩世家》的记载与《赵世家》相呼应:

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後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於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3、两个故事的主要分歧这两个故事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最根本的差别在于:

(1)时间。关于赵氏劫难发生的时间,《左传》与《晋世家》记为前583年;而《赵世家》与《韩世家》则记为前597年,整整早了14年:

(2)关于加害人。前者记为赵庄姬与栾、卻两家,对屠岸贾没有任何交代:而后者记为屠岸贾与“诸将”,而对赵庄姬与赵婴的丑事没有任何交代。

(3)关于被害人。前者记为赵同、赵括:而后者记为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多了两个。

——至于其他情节,差异也很巨大。

(二)两个故事版本的真伪辨析

通盘分析,个人以《左传》与《史记。晋世家》的记载为可信;而史记中《赵世家》与《韩世家》的记载漏洞太多,基本不可信,理由如次:

1、《赵世家》的记载与《左传》所载其他部分不合处太多:

(1)关于赵武的年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前542年春,鲁国的叔孙穆子说:“赵孟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叔孙穆子参与赵武的会盟在前543年,根据这个记载,赵武在前543年不满50岁,则其出生大致不会早于前592年。而根据《赵世家》的说法,赵朔于前597年即死,则赵武的出生不可能晚于前596年:

(2)关于赵同的活动。《左传》记载:前594年,晋军打败了赤翟并下灭了赤翟建立的潞国,派赵同到周王朝那里去献俘虏,周的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及十年,原叔(赵同)必有大咎(大难),天夺之魄矣。”而根据《赵世家》,赵同此时早已被杀,不可能如周献俘。

(3)关于赵括的事迹。《左传一成公三年》记载:晋景12公年,即前588年,“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但据《赵世家》,赵括已经死了9年了。

(4)关于赵庄姬。《左传》记载:前597年,赵婴因与赵庄姬私通。而《赵世家》对此并没有任何交代。

(5)关于赵婴的归宿。《左传》记载:前596年,赵婴因与赵庄姬私通,于前586年出奔齐国。而据《赵世家》,赵婴已死于前597年。同时,对赵庄姬与赵婴的丑事,《赵世家》并没有任何交代。

《左传》的上述记载分散、繁杂而具体,应该可以排除生造的可能,而《赵世家》与之尽皆矛盾,似乎不可理解。

2、《史记》不同章节的内部矛盾

(1)《晋世家》与《赵世家》的矛盾。《晋世家》记载:“(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这个记载与《左传》完全吻合,但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又记载了与之完全矛盾的事件。一方面说明司马迁的粗心,同时表明他自己对《赵世

家》中的“美丽传说”似乎也不大有信心。

(2)关于赵旃的结局。按照《赵世家》的说法,屠岸贾陷害赵家,罪名就是他们曾经杀死了晋灵公。但是亲手杀死灵公的是赵穿,这点《赵世家》也明确记载了,赵旃就是赵穿的亲儿子,按照这个逻辑,赵旃无疑是罪魁祸首,但是在《赵世家》中,被杀的却没有这个主犯后代,只有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合常理和逻辑的。

(3)关于“赵婴齐”的名字。《左传》里赵婴又名“赵婴齐”,有人认为“赵婴齐”是真名,而赵婴的称呼是为了和两个各个“对称”,是省略的称呼。这个说法似乎值得怀疑:第一,古人取名字,一般兄弟的名字大体字数都是相同的,不大可能出现哥哥叫“赵同、赵括”而弟弟突然叫“赵婴齐”的现象:第二,即使他真的本来就是“赵婴齐”,后来又流亡齐国,如此巧合,让人难以信服。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为:赵婴流亡齐国,所以后人在名字后面加上地名,才叫“赵婴齐”,这种叫法在当时是正常的。而《赵世家》一方面沿用“赵婴齐”的名字,一方面又否定了他流亡齐国的事迹,未免自相矛盾。

3、《左传》记载内容的一致性

如上所言,前597年以后,史记关于赵同、赵括、赵婴、赵庄姬的事迹多有记载,这些记载繁多、分散而具体,应该可以排除生造的可能,对于《左传》作者而言,捏造这么多的情节复杂而没有必要,而且前后内容可以呼应统一,在这个问题上,其可信度要比自相矛盾的《史记》高得多。

(三)《史记》自相矛盾的原因及“趙氏孤儿”真相分析

1、《史记》的自相矛盾是由于采用了不同来源的资料。

如上,《晋世家》的来源可能是《左传》或者晋国的历史资料,因此于《左传》大体吻合。而《赵世家》与《韩世家》则可能采信的是赵国的历史资料(《世本》)与韩国的相关资料。

而“赵氏孤儿”故事在赵国史书里面的“演义”,则无疑是出于赵国人对祖先事迹的掩饰与美化。试想,赵国国君的直系祖先、老祖母赵庄姬与自己的旁系祖先赵婴通奸,这说出去无论如何是祖先的耻辱、也是自己的耻辱,但是赵氏的那场劫难是无法抹杀的,于是就把一切责任推到了一个“屠岸贾”的人的头上。屠岸贾不属于当时的任何一个强大家族,即使真的是当时的司寇,并且真的参与了陷害赵家的行动,其实力和能量也是相当有限,因此《左传》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人。而《左传》的作者引用的可能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史书,所以没有什么单独特意为赵家掩饰的必要,一切都如实记录的。

而司马迁为什么在《晋世家》、《赵世家》与《韩世家》中保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呢?似乎也不能武断地推断为他的粗心和不负责任,更大的可能是:他在看到晋国、赵国、韩国乃至魏国史书的不同记载后,一时懒于或者难以判断事实的真相,干脆本着存疑的态度,就把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双双留给后人,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好了。但无论如何,在不同章节中出现如此重大的矛盾而不分析或者说明一下,总是体例上的一种不负责任。

2、“赵氏孤儿”故事是否还有迷失的真相?

但是,太史公难以判断两个不同“赵氏孤儿”故事版本,似乎也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存在。虽然《左传》明言故事发生在前583年,但实际上,从前597年的邮之战,赵朔这个人在《左传》中就似乎失踪了,没有任何记载,于是我们只能根据其他地方中的记载来推断赵朔的卒年和最后阶段的活动。也就是说,《左传》关于赵朔的死亡很可能也存在隐晦不说的情况。

而且,那些被隐晦的内容很可能十分难言,是赵家的难言之隐,甚至同时也是晋国国君的难言之隐。否则,单单为赵庄姬与赵婴通奸,赵国的史书似乎也没必要做如此重大而漏洞百出的“改编”,一种可以考虑的情况是,赵庄姬与赵婴早在赵朔生前就已经开始私通,为了更加“方便”,他们合谋害死了赵朔这个障碍。而作为“赵氏孤儿”的赵武,也很可能是庄姬与赵婴通奸的产物,而不是赵朔的儿子。这样的事件对赵家的子孙来说无疑构成奇耻大辱,因此才有拼命掩盖和“修正”的必要。

当然,一切都只是无稽的猜测而已。但我相信,关于赵朔是死,真的还有一些关键的事实被时间埋没了,这个真相也许比“赵氏孤儿”的戏曲、甚至比我们的任何想象更加传奇……

《冤报冤赵氏孤儿》复仇情节研究 篇7

首先, 赵氏孤儿的矛盾性格既为复仇提供了可能性, 又为他的复仇方式做出了解释。赵武的成长过程中, “这壁厢爹爹是程婴, 那壁厢爹爹可是屠岸贾”, 这两位父亲给赵武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他的两个名字屠成 (屠城) 、程勃 (“勃”有兴盛之意) 就是这种矛盾的缩影。一方面, 屠岸贾身为一员武将, 给予他的是过人的武力与胆气。赵武在全剧第四折出场时就是在教场中演习弓马, 而他的话语也仿佛是屠岸贾的翻版:“引着些本部下军卒, 提起来杀人心半星不惧”“这一家若与我关系呵, 我可也不杀了贼臣不是大夫”“他他他, 把俺一姓戮;我我我, 也还把他九族屠”。这些极具杀气的话语集中显现了赵武在屠岸贾影响下不惧天地, 好勇斗狠的性格特点。同时, 屠岸贾栽培赵武, 是要“早晚定计, 弑了灵公, 夺了晋国”的, 忤逆纲常的枭雄本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因而在得知灭门之仇时, 赵武未经丝毫犹豫便能将一直视如亲父的屠岸贾当做仇敌对待, 并要求诉诸暴力, 血债血偿。另一方面, 程婴作为一个大夫, 在赵武面前始终是“拿一手卷”的形象。赵武在程婴处习文, 被灌输的是极为正统的忠君报国思想。他的终极愿望就是“扶明主晋灵公, 助贤臣屠岸贾”。两种不同的思想汇集于他的头脑深处, 导致了他的矛盾性格:尚文而又嗜血, 忠君而又不惧权威。因此, 本该是极为血腥的复仇情节, 复仇者本人的双手却并没有沾染鲜血。即使处于愤怒的顶点, 赵氏孤儿仍是以王命和国法为先。事前奏请君王, 事后则将仇敌交予王法定夺, 君王意志始终处于他的私人情感之上。

其次, 他人因素在赵氏孤儿的复仇过程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复仇的动因除了家族仇恨, 也有程婴等人为赵氏遗孤所作出的牺牲。杂剧前三折所描写的公主自缢、韩厥自刎、程婴献子、公孙杵臼受刑等情节都为第四折赵氏孤儿的复仇做了充分的铺垫。为守护赵氏孤儿而死的人或为将军, 或是能臣, 原本都应有一番大作为, 但全部为了救一个孤儿毅然舍命。自出生起, 赵武就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而是这些人雄图壮志的寄托。随着牺牲者的不断增加, 他的人生不可能再有其他选择, 唯有完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复仇才能真正实现这些义士的人生价值。而复仇的同时, 他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晋灵公铲除权臣的武器。本剧中君主的形象虽然始终模糊不清, 但两位权臣先后被杀, 坐享其成的都是君主。赵盾虽是忠臣, 但功高震主。与屠岸贾不睦只是赵氏家族满门被斩的表面原因, 实际上整场杀戮都是在君主的默许下进行的。而当屠岸贾势力独大, 渐生反心时, 灵公又允准了赵武对他的清算, 还派亲信魏绛跟随在后, 特地叮嘱“道屠岸贾兵权太重, 诚恐一时激变, 着程勃暗暗的自行捉获”。由此可见, 从政治层面上讲, 赵武是步了屠岸贾的后尘。

以上所讲的, 是“复仇”并不完全是赵武的个人行为, 而是众人意志的结果。从戏剧角度看, 复仇这一情节是合理的, 但从赵武个人来讲, 则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赵氏孤儿对自己的身份转换接受过于顺利, 情感变化过于迅速上。从赵武的言行上可以看出, 他与屠岸贾其实更加意气相投些, 提到这位“父亲”时尽是赞美之辞 (“俺父亲英勇谁如, 我拚着个尽心儿扶助。”) 相比之下, 他与另一位“父亲”程婴对话时, 则有着武夫与文人间的隔阂。但在得知自己身世后, 赵武对屠岸贾的感情骤然消失, 丝毫没有出现“哈姆雷特”式的犹豫, 而是即刻要“把铁钳拔出他斓斑舌, 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 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 把钢锤敲残他骨髓, 把钢铡切掉他头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考虑到, 赵武并无家族惨遭灭门和义士赴死时的悲壮感的记忆。由第一折到第四折所跨越的二十年间, 仇恨情绪的积累、发酵过程, 是由程婴、观众和作者本人完成的, 而非赵氏孤儿, 最终急于“挥剑”的也是故事之外的看客。这种缺陷既有元杂剧篇幅的限制, 也有作者对于人性和人物心理的思考不够深入的原因。整部剧的结尾固然大快人心, 但赵武的形象却十分单薄。此外, 赵武在复仇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一点抵抗, 这一点也值得斟酌。正义与邪恶交锋时若没有遭到顽强的抵抗, 就难以显现正义一方的强大。枭雄屠岸贾面对复仇者时, 下意识地想到“我只是走的干净”, 畏首畏尾的形象与前文中志在弑君的豪迈形象形成了极大反差。而赵武在一句戏词间就擒住了对方, 也使得复仇的过程过于形式化而缺乏实感。

最后, 《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情节还与时代因素密不可分。整部剧的主题是邪不胜正, 联系其时代背景, 邪恶一方似是在隐喻元朝, 而正义一方, 即赵氏遗孤则是代表了赵宋王朝, “复仇”就变成了“恢复宋室”。“虽然难以考察纪君祥撰写此剧的真实动机, 但在宋亡不久的元代舞台上演这一历史故事, 而且让主人公高唱‘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你若存的赵氏孤儿, 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等曲辞, 至少在客观上与当时广大汉族人民普遍存在的反元复宋的思想情绪是相吻合的。”1然而在剧作中, “复仇”这一行为又被刻意地与“忠君”联系在了一起。赵氏孤儿决心复仇的时候, 说“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 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 更和那合宅的家属”, 先说屠岸贾对于国家造成的危害, 后说自己与屠岸贾的血海深仇, 把朝廷社稷放在了家族恩怨之前。复仇便不再只是由于血缘上的情感了, 更有为国家失去良臣而产生的痛惜之情。为了强调这一思想, 作者在史实的选取与剪裁上十分具有倾向性, 力图将赵盾塑造成一个不容置疑的忠臣形象, 先后以鉏麑不愿刺杀赵盾和赵氏遗孤屡次被救侧面证明了赵盾的忠心, 历史上赵盾纵容其弟弑君的情节则被删去。作者还几次提到屠岸贾在灭掉赵氏一族后想要弑君的意图, 让赵武的复仇同时具有救主的意义。而昏庸的灵公被当成了本剧的背景模糊处理, 使得赵武和程婴等人不至于沦为“愚忠”之徒。隐含着的“推翻新君”的思想和剧作中宣扬的“忠君”思想虽然会形成冲突, 但又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对于广大汉族人民的压迫使得灭元复宋的思想在民间滋生起来, 因此称“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而下层人民日益觉醒, 反抗意识日益昂扬的年代”2。《赵氏孤儿》之前, 也有如《窦娥冤》等控诉黑暗社会的杂剧, 但复仇终究是通过鬼魂和神明的力量完成的, 悲剧性压过了抗争性。直到纪君祥所作的《赵氏孤儿》, 才第一次把现世的报复写的如此酣畅漓淋。纪君祥其人生平不详, 但想必他也和当时许多志在朝堂而身在市井的汉族士人一样, 面对外族统治者时有着复杂的心态。

《赵氏孤儿》一剧虽然是以赵武成功复仇, 赵氏一族沉冤得雪结束, 但仍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悲剧。复仇并不能挽救几百条无辜的生命, 一直以来复仇这一行为也广受争议。因为当正义一方选择利用暴力方式复仇时, 就意味着他已经被邪恶一方所同化了。然而在这部剧中, 复仇却成为了死者生前的唯一企盼, 生者活着的唯一意义。程婴苟活于世是为了确保赵氏孤儿能够复仇, 赵氏孤儿生来则背负着必须要复仇的命运, 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人生百年, 仅仅因为身份而放弃自我, 是非常不值得的。赵武是如此, 有元一代的汉人亦是如此。

注释

1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二版) 》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2.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8

《赵氏孤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无论中西, 无论古今, 人们对它的改编和研究的热情始终不变。诚如范希衡老先生所说:“迄今为止, 它是中国文学在国际上享有的, 如果不是唯一的, 也是最大的光荣。” (1)

在“赵氏孤儿”的各种改编作品中, 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许多学者对二者进行了各种比较研究, 但是主要倾向于探寻二者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剧情、人物两个方面着手, 深入对比二者, 试图在固有的不同之上找出它们一脉相承的地方, 得以更好地认清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关系, 读懂其内涵。

二、剧情的异同

早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 其中尤以《左传》记载最为详尽。到了西汉时期,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这个“赵氏孤儿”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各方面的扩充, 丰富了其情节, 使其更完整、更具有戏剧性, 但是其中不乏与前人记载相矛盾的地方。

当“赵氏孤儿”到了元朝, 则被元杂剧作家纪君祥以元杂剧的形式改编成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的奇葩, 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包括了“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锄奸”、“复仇”等基本情节。主要内容为:晋国大将军屠岸贾大权在握, 但是“文武不和”, 十分不满丞相赵盾, 其后设法将赵家三百多人斩尽杀绝, 而且连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刚诞下的婴孩也不放过。为了保住赵家最后的血脉, 庄姬公主将他托付给府上的一名草泽医生程婴, 后自缢而死。屠岸贾的属将韩厥良心未泯, 亲手放走了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也自杀了。为了找到赵氏孤儿, 残暴的屠岸贾不惜以杀掉全城半岁以下的婴儿为要挟。迫不得已, 程婴献出了自己的儿子代替了赵氏孤儿。老臣公孙杵臼亦同情赵家, 于是与程婴商议好后, 由自己带着假赵氏孤儿躲避山中, 由程婴去往告密。最后, 公孙杵臼与程婴的孩子都被杀死, 而程婴则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拜入屠岸贾门下并被重用。二十年后, 在魏绛的帮助下, 赵氏孤儿杀死屠岸贾, 终于为父报仇。 (2)

《赵氏孤儿》最初是由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后传入法国的, 并在1736年发表在《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上。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删掉了元杂剧中的曲文, 只用“他唱”和“她唱”代替, 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到中国文明的程度和为了宣传其道德观念。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就是根据马若瑟翻译的版本改编而成的五幕剧。

故事的梗概为:成吉思汗攻陷北京,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于临死前向大臣张惕托孤。蒙古占领者闻讯后四处搜寻孤儿, 欲斩草除根。张惕为保大宋遗孤, 决定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献出, 冒名顶替以蒙蔽成吉思汗, 却遭到其妻伊达梅的拼死反对。伊深爱丈夫, 忠心不贰, 但却无法接受如此违背母爱天性的行为, 她终于向成吉思汗说出了真相。成吉思汗年轻时流落北京, 曾向伊达梅求婚而遭拒绝。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意欲报复, 但一见到昔日的情人却又立即旧情复燃。成吉思汗再次向伊达梅求婚, 并以其丈夫、儿子及大宋遗孤三人的性命相逼。伊达梅在这紧要关头却利用自己的相对自由跑去救孤, 事败后仍宁死不从, 并决心与丈夫双双自刎来回答占领者的威逼。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成吉思汗, 他终于赦免了张惕夫妇, 收大宋遗孤和张子为义子, 并令张惕留在宫中, 以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教化百官, 辅佐他治理国家。 (3)

可见伏尔泰的《中》剧与纪君祥的《赵》剧在剧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伏尔泰的《中》剧中只保留了《赵》剧中的“搜孤”、“救孤”两个基本情节。但是无论它们在剧情上有多大的不同, 其核心内容———救孤, 其核心思想———救孤精神, 是没有也不会改变的。

三、人物的异同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不仅在剧情设置上与《赵》剧有很大不同, 人物安排上更是完全不同。《赵》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代表邪恶的屠岸贾, 代表正义的程婴, 以及公孙杵臼、韩厥、魏绛等, 而《中》中的中心人物从屠岸贾变成了成吉思汗, 从程婴变成了张惕与伊达梅夫妇, 他们无论是身份还是性别都有了改变。但是无论人物设置有多么的不同, 有一点是不变的, 那就是负责宣扬儒家伦理。换句话说, 他们是剧作者用以传递儒家观念的媒介。只是这种传递的方式和传递程度以及传递内容因主观需要而有所不同。

首先来看看程婴这个人物, 他一出场便说道:“自家程婴是也, 原是个草泽医人, 向在驸马府门下, 蒙他十分优待, 与常人不同。” (4) 不禁要想, 为何赵氏孤儿会被托付给这么一个草泽医生?戏文第一折说, 庄姬公主能想到的唯一能救她孩儿的人只有他程婴, 因为“在家属上无他的名字” (5) , 兴许能这样逃过屠岸贾的斩尽杀绝。于是唤来了程婴, 程婴起初是不愿的, 担心即使逃出去了, 屠岸贾也会逼公主说出其行踪, 这样不仅自家性命丢了, 赵氏孤儿也活不成。为了让程婴去得放心, 庄姬公主自缢而死。程婴就是这样被“逼”上梁山的, 他的悲剧人生由此揭开了序幕。他献出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杀死, 忍辱负重养大了赵氏孤儿, 在屠岸贾门下卧薪尝胆二十年。这是一种至仁至义的体现, 更不用说还有公孙杵臼和韩厥这些与赵氏孤儿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牺牲是怎样的仁义。

到了《中》剧里, 程婴的角色被张惕夫妇取代。张惕是大宋遗臣, 伊达梅是他的夫人, 除此之外, 伊达梅还有另一个身份, 就是成吉思汗的旧情人。他们所保护的也不再只是一个大臣的遗子, 而是大宋的最后一个王子。为了保住这个遗孤, 张惕与程婴一般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值得关注的也是与《赵》最大不同的就是张惕的夫人伊达梅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牺牲, 而将真相告诉了成吉思汗。随后是这部剧感情与理性的冲突达到顶点的地方———伊达梅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实单单是张惕就已经足以表达伏尔泰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推崇。而伊达梅最后选择了理性, 她为了忠于丈夫而拒绝了成吉思汗的求爱, 她为了忠于自己的民族而愿意舍身救孤, 这是伏尔泰对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绝对升华, 是“以夫为纲”与“以君为纲”的绝佳体现。

伏尔泰被称为孔子在欧洲的第一大弟子。孟华写的《伏尔泰与孔子》一书, 就是专门研究伏尔泰与孔子关系的。伏尔泰一生中曾在近八十部作品 (包括悲剧、小说、诗歌、政治作品及史学作品) 、两百余封书信中论及中国, 而在这其中, “孔子”和“儒学”都属于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研究1940年后欧洲对儒学的接受时, 伏尔泰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6) 而且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中国法律、风俗时这样写道:“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 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 (7) 可见他对孔子, 以及孔子儒家思想的推崇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他借张惕夫妇宣扬儒家的“仁义”思想。这一点与纪君祥的《赵》剧中体现的思想不谋而合。《赵》剧中没有的是伏尔泰将奸臣屠岸贾改成了元朝皇帝成吉思汗的这一设定所体现的内涵。

伏尔泰正是出于对当时法国笼罩在教会统治下, 王权不断衰落, 人们思想被禁锢的现实抨击, 而将屠岸贾的角色设定为一名帝皇———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作为一名蒙古君王, 从最初打下江山体现的野蛮, 到再见伊达梅的温柔含情, 最后受张惕夫妇的感化而化身为一名以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这种转变过程无疑是在表达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 (8) 他是希望法国的帝王能如君父般神圣不可侵犯, 王权得以振兴, 教会势力被狠狠打压。

所以, 尽管《赵》剧与《中》剧在人设上完全不同, 但是他们都是肯定儒家伦理的。然而有一点值得关注, 伏尔泰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存在主观意识上的误读, 即片面强调中国封建君王的好。

四、结语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都在各自的地域甚至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产生都服务于当时的社会, 都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都包含着极丰富的历史感悟。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 也存在着一脉相连的内容, 且各有所长, 对比学习方才领悟更深。相信中西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将催生更多杰出的作品。

摘要:“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 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 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 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 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剧情,人物,异同

参考文献

[1]臧晋叔.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曲选 (第四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伏尔泰.风俗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孟华.伏尔泰与孔子.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4]范希衡.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中国比较文学 (第四期) .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9

春秋时期,晋灵公既不喜大权当道的屠岸贾,且厌恶相国赵盾专横。屠岸贾且一向不与赵家往来,视其为宿敌,更是借庆功之机,借晋灵公之死,抄赵家满门。

此时,郎中程婴上门为待产庄姬把脉,庄姬知晓赵家被陷害一事,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决定为赵家留一血脉,并托付程婴将孩子交与公孙杵臼。程婴带婴儿欲从密道离开,屠岸贾派韩厥前来取孩子性命。庄姬为保孩子性命拔剑自刎。而后屠岸贾发现赵氏孤儿(简称赵孤)仍然存活于世,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搜索时,程妻无意把赵氏孤儿交了出去。随即程婴去救赵孤,程妻随公孙杵臼出城。但因城门被封,程妻母子藏于公孙杵臼家内阁之内。在屠岸贾的逼迫下,程婴说出婴儿下落,但公孙杵臼、程氏母子仍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程婴决意独自抚养赵孤,并携赵孤作屠岸贾门客,并让赵氏孤儿认屠岸贾作干爹。与此同时,程婴与韩厥联盟。由此,展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复仇计划。电影以悲剧结尾。

2《赵氏孤儿》悲剧性的体现

2.1 情节的悲剧性

悲剧的序幕是以国君的嫁祸为导火索拉开的。赵朔凯旋,国君用弹弓射马眼,赵氏父子误认是屠岸贾所为。屠岸贾怀恨在心,决定铲除赵家三百多口人,不管是训练神鬣、放带毒的虫子,还是以庄姬生产为由把赵朔单独骗出,都是想借赵盾献酒这个契机,借晋灵公之手灭赵家满门。三百多人性命,消除眼中钉,都为这部电影奠定了浓浓的悲剧基础。随后,庄姬为保全赵氏血脉自刎,韩厥因放过孩子而眼部留下创伤,程婴拼命保住赵孤,程氏母子及公孙杵臼的丧命,这些情节都推动了程婴复仇计划的开始。程婴在面对屠岸贾的逼迫时,不管是选择赵孤、自己孩子还是一百多个婴儿,最后都会有生命的逝去。要复仇必然有生命的牺牲,这是悲剧的。

十五年里,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其认屠岸贾作干爹。这样的报复手段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让赵家仅剩的孤遗去手刃敌人,这样的情节是悲剧的。赵氏孤儿既然存活下来,是可以过上自由生活的,不需要从出生就背负复仇的重任。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的情节设计终让程婴也陷入了悲惨的结局,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情节里还有赵氏孤儿初上战场,最后被敌人围住,此时他想到的竟是屠岸贾,而屠岸贾在听到呼救之后也改变心意,前去救援。而后,屠岸贾被韩厥所伤,赵孤拼命去寻求解药为屠岸贾治病。这样人性化情节的出现却并没有改变二人相杀的最后结局。情节是辗转的,结局是悲惨的。

2.2 人物的悲剧性

总体上来说屠岸贾是个丑陋的反面人物。即便是“杀人凶手”,也存在着悲剧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国君的挑拨。虽说赵盾及赵盾的种种让屠岸贾很不顺心,但屠岸贾真正悲剧的开始却是国君的挑拨离间。国君暗中造成混乱,屠岸贾背黑锅赔罪将棋子吞下。国君的煽风点火燃起了屠岸贾的报复之心,致赵家灭亡。二是义子的复仇。十五年里,屠岸贾似乎将赵孤当作自己死去的孩子对待,传其武艺,与其关爱。即便最后发现赵孤就在眼前,也没有取其性命。战场上因一声“干爹救我!”改变心意前去搭救。但是,最后,即便在这样人性的前提下,仍改变不了赵孤要杀他的结局。影末,二人前去找屠岸贾,屠岸贾很自信满满地认为“他杀得了我吗?他下得了手吗?”可是,最后还是命丧赵孤的剑下。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最后的遭遇证明了屠岸贾整个人生就是以悲剧收场。

如果要概括程婴的一生,那就是“自我牺牲”。一个草民郎中,本可以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一家共享天伦之乐,却被不幸地卷入赵家这场屠门之战,还接过护送赵家唯一血脉的重任。这就是程婴悲剧的开始。而后,为了救屠岸贾手中的赵孤,也为了救全城一百多个婴儿的性命,牺牲了自己的妻儿。一个悲剧性的角色在情节的发展中被塑造起来。妻儿逝后,整天以酒为伴,终日颓废。随后,程婴带着赵孤作屠岸贾门客,并让孩子认屠岸贾为干爹,寄人篱下,为的就是复仇。程婴的另一悲剧性体现在爱与恨的交错。“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让他一剑劈了屠岸贾”“我发过誓,我得好好把孩子养大成人,我要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这样的内心独白让程婴内心的复仇之火燃烧起来。

3 结语

正如电影名称Sacrifice所暗示的一样,赵孤的一生是建立在牺牲很多人性命基础上的。即使最后赵孤报了杀父灭门之仇,程婴了却了自己十五年的复仇心愿,但是还是无法消除那被鲜血染红的过去,死去的灵魂也不可能得到解脱。只能说,众人的牺牲构建了这样一座忠义之桥。

摘要:《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电影《赵氏孤儿》是导演陈凯歌根据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翻拍的。这部影片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悲剧性。

关键词:赵氏孤儿,悲剧性,复仇

参考文献

[1]纪君祥.赵氏孤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10

一、复仇意义不同, 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哈姆雷特》剧中, 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复仇, 他的复仇带有社会性, 他的复仇并不仅仅在于为老国王报仇。在复仇过程中, 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社会的、国家的黑暗、腐朽和混乱, 他的复仇逐渐由个人仇恨转变为揭露社会丑恶的根源, 是对整个社会的仇恨, 他的复仇责任上升为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权, 是完成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 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唉, 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哈姆雷特的复仇意义大于个人意义, 其意在改变社会丑恶、不公, 为创造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邪恶君主的否定和批判。他的复仇行动彻底而全面, 社会意义更强。《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等人的复仇仅仅是为报个人仇恨, 以程婴和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认为屠岸贾是造成赵家三百余口死亡和蒙冤的罪魁祸首, 其首要任务便是杀屠岸贾报仇。故事最终结局, 赵氏孤儿奉杀屠岸贾并抄其家, 接受君王封赏, 并大声歌颂、拥护这位贤明的君主。但他们并未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王晋灵公, 作为一国君主, 他不能分辨忠奸, 竟然一概听信屠岸贾的谗言, 认为赵盾危害自己的皇位, 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为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而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贪图享受, 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 却不闻不问。但程婴和赵氏孤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复仇行动只是个人意义的复仇, 程婴是为其死去的儿子报仇, 赵氏孤儿是为其一家三百口报仇。他们报仇后接受君王的封赏, 并对其大加赞赏, 这种复仇行动具有局限性, 只是局限于个人恩怨上, 不如哈姆雷特的复仇那样彻底。

这种复仇意义的不同并不是由故事主人公造成的, 而是由于作家所处国家的社会背景、思想意识不同造成的。任何作品都会打上作家思想的烙印, 《哈姆雷特》《赵氏孤儿》也不例外。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英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逐渐成为社会主导。在这种社会情况下, 衰退的封建君主竭尽全力维护、加强君主专制, 新生的资产阶级极力发展各种先进机器,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并大力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大批进步的人文主义者对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揭露, 新、旧两股社会势力斗争激烈。莎士比亚深受资本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所以他将自己的思想倾注于哈姆雷特身上, 具有极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哈姆雷特的身上闪现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生和死的问题, 时间和永恒的问题, 责任和意志薄弱的问题。因而其复仇具有社会性, 是对整个黑暗社会制度的否定, 具有极大的社会进步意义。

与莎士比亚不同, 《赵氏孤儿》的作者季君祥生活在元朝, 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蓬勃发展时期, 元朝军事力量强大, 领土疆域扩张极大。当时的社会矛盾不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而是当时受压迫的汉族对蒙古族统治的不满。元朝是我国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时代, 其统治者想尽办法压迫汉族, 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惨遭杀害, 幸存者在政治、文化上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当时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都很残酷, 许多元杂剧都是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 是对元统治者残暴统治的强力斥责和对被迫害人民的同情。《赵氏孤儿》虽描绘的是春秋晋灵公时代, 折射的却是元代社会问题。作品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 因而带有鲜明的封建时代特点和阶级特点。

二、复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不同, 体现不同的社会、个人价值取向

《哈姆雷特》取材于中世纪的丹麦, 但剧中描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则反映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当时正处于伊丽莎白末期, 封建制度逐渐走向失败, 资本主义力量有所发展。当时的文艺复兴带来人文主义思潮, 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 偏向于个体尊严和人格的价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 必须为个人利益而奋斗, 为自己才能维持社会的正义, 为自己奋斗也就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哈姆雷特》反映的是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复仇的价值往往趋向于维护个人尊严和人格。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当他结束学业回国后, 在父亲被杀、母亲改嫁、叔父篡位的打击下, 理应立即报仇雪恨, 但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 他会更理性地将个人报仇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他首先需验证叔父是否真的是杀害父皇的真凶, 如果不是, 又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以及如何复仇。他所犹豫的不是应当做什么, 而是应该怎样去做。而《赵氏孤儿》反映的思想主题则突出为忠孝义。赵氏孤儿长大后, 在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 毫不犹豫便下定决心为家族报仇, 实现其孝。因为中国古代以孝为先, 而程婴舍儿救孤, 韩厥、公孙杵臼舍命护孤, 这些都反映其高尚的忠义道德品质, 其想到的并非个人利益和个人尊严, 而是实现自己的诺言和维护正义, 做一个正义之士。

两剧反映的思想主题不同, 极大地受到了各自国家的思想价值和当时社会价值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 有四通八达的海洋交通, 发达的海洋贸易, 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越加凸显, 他们逐渐发现了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力和个人独立性的海洋文明。在这种文明的影响下, 形成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更多的突显个人价值观。且当时英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 君主专制在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也更快接近灭亡, 它日益暴露出腐朽性和罪恶性, 资本主义也逐渐发展。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随着文艺复兴之风蓬勃发展, 个人主义盛行, 尊重个体尊严及人格价值, 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 为个人利益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古代中国的血缘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同族人为亲人复仇是责任和义务, 而且是必须履行不可推卸的, 这种观念造成了血亲复仇观念, 儒家思想对血亲复仇也给予了肯定。《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也。”[2]复仇是行孝尽伦的社会使命, 也是赵氏孤儿为何听到真相后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要为家族报仇的原因。且中国文明属于农耕文明, 以农业立国, 人们的群体意识非常强烈, 当家族利益或荣誉受到损害时, 个人都别无选择地加以维护, 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忠”’“勇”“义”是儒家最高道德准则, 大多数人都以“忠”“义”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并努力实现它, 这便有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英勇之士的英勇事迹。

三、结束语

通过对《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这两部中西方悲剧经典作品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同为悲剧, 都描述了主人公为父报仇这一主题, 但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却有很大差异。首先, 赵氏孤儿复仇的意义在于报家仇, 而哈姆雷特的复仇则突破了个人仇恨上升至重整乾坤, 创造另一个美好社会的伟大社会意义。其次, 《赵氏孤儿》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忠孝”, 而《哈姆雷特》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人文思想, 哈姆雷特复仇时大部分时间在思考人类、社会、宇宙之类具有深刻内涵的问题, 将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相联系。再者, 中国的悲剧常以“大团圆”结局, 给人们带来希望, 而西方悲剧常“一悲到底”, 以悲壮震撼人心。

摘要:《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悲剧的典型代表, 虽同样以“复仇”为主题, 并以“复仇”为线索展开剧情, 但其复仇意义、表达的主题思想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 这些不同的背后体现着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复仇

参考文献

[1] (英) 莎士比亚 (著) , 朱生豪 (译) .莎士比亚全集 (增订版) [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戏剧《赵氏孤儿》论文 篇11

元杂剧《赵氏孤儿》贯穿着强烈的复仇意识。赵氏孤儿的悲剧是命运悲剧,因为他一出生就背负了家族三百余口亲人以及公孙杵臼、程婴之子、韩厥这些救命恩人的血海深仇。可以说,他的人生使命就是为了复仇。这一点在父债子还、父仇不共戴天的古代社会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元杂剧中赵氏孤儿一旦听说了自己的身世就会不顾一切地复仇。而现代人站在人性的角度对孤儿复仇的态度进行了许多质疑。在陈凯歌的电影里,赵孤对真相将信将疑,甚至采取漠然的态度,仿佛谈论的不是自己的身世,仿佛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太多关系。屠岸贾受伤后,他还以死相逼向程婴求药救治。同样,在2003年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版《赵氏孤儿》里也颠覆了这种复仇意识,赵孤认为程婴没有权利决定自己孩子的生死,而自己是个生命个体,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而不必背上上一辈的血海深仇。现代人对人性的思索与探讨融入了戏剧之中,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对戏剧创作的影响。但解构了复仇意识便削减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满门灭族的血腥与惨痛、丧妻丧子的忍辱负重、为忠为义的牺牲与壮烈都在瞬间消失殆尽,一切都变得淡漠与冷静,只留下哲理式的沉思:“一切都为了什么?这就是我们牺牲的价值所在吗?”笔者认为,现代人在对名著改编时融入自己对人性的思索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将整个剧情和人物割裂开来。如《赵氏孤儿》,如果说赵孤不认为复仇是自己的责任,或者说他有现代人的个体意识,那么与之对应的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为什么就没有现代意识呢?他们凭什么会为了一个没有血亲的孤儿奉献与牺牲呢?

元杂剧《赵氏孤儿》将这场搜孤救孤的行动演绎为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剧中赵氏是为君为民的忠臣,而屠岸贾是奸邪的小人。因此,公孙杵臼、韩厥等忠义的大臣一直对赵家的遭遇心怀怜悯,而对屠岸贾这类悭吝小人深恶痛绝。尤其当屠岸贾丧心病狂地要杀全城半岁小儿时,程婴的奉献与牺牲就不仅仅是报赵家一家之恩,而是一种大义凛然的正义与奸邪之间的对抗。韩厥是为救孤而死的第一位义士,他看透了“忠正的在市曹中斩首,谗佞的在省府内安身”的黑暗社会的本质,对屠岸贾这个“人间恶煞”深恶痛绝。但在电影版《赵氏孤儿》里,韩厥不是自杀,而是被屠岸贾刺伤。这一改编立即消解了韩厥这个人物的悲壮韵味,崇高的、壮烈的正义之举被同情与怜悯取代。其实,这种改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符合现代人的人性观念。当今时代是一个缺乏崇高信仰和正义追求的时代,但对正义的追求却是古代忠义之士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体现在元杂剧中,明清传奇《鸣凤记》和《清忠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鸣凤记》中为了扳倒严嵩,以杨继盛为首的八谏臣前仆后继,所谓“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清忠谱》中为了反对魏忠贤,周顺昌、颜佩韦等义士都甘愿忍受残酷的刑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牺牲与奉献精神是建立在对正义的追求基础上,因而显得格外崇高。韩厥在庄姬的哀求下放走了赵孤,但这种善举不是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的,因此也就消解了悲壮之感。元杂剧《赵氏孤儿》故事里最闪光的角色应该是程婴。他不仅仅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在仇敌屠岸贾的府上忍辱偷生了十几年,他的牺牲是灵与肉的煎熬。元杂剧中,程婴的形象是立体的、饱满的、悲壮的且又让人信服的。作为赵府门客为报赵家之恩,他义无反顾地带走赵孤,此时他并不曾想会以自己的孩子为代价来保全赵孤。只有当屠岸贾丧心病狂地要以全城小儿之命搜取赵孤时,程婴才真正开始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同时也揭开了全剧光辉、悲壮的一页。剧中赵孤是忠义之臣的最后一点血脉,在重视宗族血统的古代社会,赵孤的价值已不仅仅是赵府的血脉,而是忠义的象征、正义的象征。因此,搜孤救孤的行动就不仅仅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斗争,而是正义与奸邪之间的对抗。因此,公孙杵臼、程婴、韩厥等人才会义无反顾地为保全一个婴儿而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因此,赵孤从他一出生就背负着复仇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亲人的血海深仇赋予他的,是恩人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赋予他的,也是时代的信仰赋予他的。在电影版《赵氏孤儿》中,程婴并不是赵府的门客而只是一个普通的草泽医生,因为机缘巧合他被卷入了这场斗争。剧中赵家也并非忠义的代表,屠岸贾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奸邪之辈,他们之间只有过往的冤仇与现实的利益。赵家的熏天权势甚至威胁到了国君的地位,所以国君才借屠岸贾之手灭赵家满门。这种剧情处理将这场忠奸斗争变成了宫廷权势斗争。从这个立意来说,程婴这个角色的牺牲与奉献就变得非常没有情感依据,这也是电影版《赵氏孤儿》最为人诟病之处。如果程婴对赵家既不存在报恩,亦不存在对忠义之臣血脉的维护,那么程婴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来保全赵孤?难道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吗?此外,程婴作为屠岸贾的医生,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掉屠岸贾,但他却一直没有动手。剧中的解释是程婴想让赵孤复仇,让屠岸贾生不如死。观电影版《赵氏孤儿》之结局,确实让人有种“剪不断,理还乱”之感,不知道剧中人物是以一种怎样的思维模式在思考着复仇这个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影削减了元杂剧的悲剧感,崇高与悲壮不复存在,英雄人物的悲壮情怀也被解构得支离破碎。

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蕴含着浓郁的故宋情怀。在元蒙统治下,纪君祥选“赵氏孤儿”这个题材来写民族矛盾、怀念“赵宋”,并且表达了一定的反元复宋的思想倾向。首先,宋代统治者以“赵孤”自比,为此,曾大力褒扬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自赵宋政权建立后,与辽、金、元不断进行战争,在危急时刻,宋代皇帝曾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北宋王朝为褒奖忠义,于绛州太县赵村建祀修墓,祭祀三位先祖功臣。神宗熙宁年间,在京师建祚德庙,改由皇帝亲自祭祀。南宋时,因北方“庙庭存废不可知”高宗命于临安始祭程婴、公孙杵臼,并于临安复立祚德庙。赵宋王朝对三位先祖功臣屡屡加封。晋封程婴为忠节成信侯,公孙杵臼为通勇忠智侯,韩厥为忠定义成侯。后又改封“婴为疆济公,为英略公,厥启侑公”。(见于《宋史》《高宗七》及《礼志八》)南宋末叶,更由皇帝降旨在杭州重修“祚德庙”,又“赐额加美号,升三侯为王爵,以表忠节。程婴封忠济王,杵臼封忠祐王,韩厥封忠利王。”(见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忠节祠》)无论是封侯还是封王,始终是围绕一个“忠”字来做文章。那么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忠”就具备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忠于忠臣,即剧中的赵氏家族。二层含义则是忠于赵宋。因为无论是出于朝代兴替还是民族情结,纪君祥作为汉族文人对元蒙的入侵与统治始终带有抵制情绪,但在高压政策下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寄予于杂剧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联系到作者的创作背景,读者更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悲剧意蕴。而这种悲剧韵味和情怀是时过境迁的现代电影所无法体现的。

综上所述,电影《赵氏孤儿》对剧情、人物形象以及人性都进行了大胆地挖掘和改编,融入了主创者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但也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悲剧意蕴。

摘要:演对经典名著的改编仿佛已是一种潮流,沸沸扬扬的电视剧版《红楼梦》、《三国》热尚未退去,孤儿故事又再一次成为大热门。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在悲剧意义的开掘、悲剧人物的塑造、悲剧内涵的认识上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和思考,但对经典的重读与新解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著的悲剧意蕴。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全剧贯穿着强烈的复仇意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斗争以及“存赵孤”故事的故宋情怀。陈版《赵氏孤儿》在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淡化了原著浓郁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悲剧意蕴,复仇,正义,故宋

参考文献

[1]邹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王秋兰.论元杂剧《赵氏孤儿》深刻的民族内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傅春丹.赵氏孤儿与中国道德传统和思想文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4]姚小鸥,李昕.话剧《赵氏孤儿》(人艺版)的人物置换与主题转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上一篇:儿童安全与健康指南下一篇:血浆组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