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养

2024-10-26

写作素养(通用12篇)

写作素养 篇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写作能力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伴随学生终生,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写作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能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写作素养培养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素材

文章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一旦脱离了“生活”这块“土壤”, 写作技巧的指导就成了空泛的说教。对此, 本人有过教训。

我曾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作文题——《我们到田野去》 (记叙文) 、《家乡的牛蒡》。平心而论, 作为生长在农村的学生, 这样的作文题理应有东西可写, 可事实上除了个别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外, 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 内容空洞。于是我就带他们去乡间田野, 去牛蒡种植区, 向农民请教, 并和学生在田间捉蚂蚱, 烤红薯和花生……学生有了具体的材料、真切的感受, 激发起写作的兴趣。回到课堂, 我再就作文的写法进行指导, 结果, 普遍写出了既合乎章法又言之有物的文章。

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 既有助于他们观察生活, 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 又能让这些素材具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鲜明的个性色彩。而对于间接的生活积累, 我们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视听媒体进行。例如, 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走进科学”“探索发现”“我爱发明”等节目;看古典名著、散文等;遇到好的就记下来, 同时把自己的感想也记下来, 或可写成读书札记, 长此以往,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会有很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 在作文教学中既注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更注意生活积累, 这不仅能使学生“有话说”“有事写”, 而且还能让学生知道“怎样说”“怎样写”, 进而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做真人”。

二、培养学生从“说”“读”的训练中提升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一封通信中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固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 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文字精辟地道出: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应该坚持四者并重, 相互促进的原则,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不能单一练写。这里仅就我个人认为较“听”更重要的“说”“读”的训练谈谈拙见。

1.“说”的训练

“说”即为口头之“语”, 是一种口头形式的作文。我们平日说的话, 包含“说”的两个方面。“说”的两个方面即“怎么说”和“说什么”, 在实际运用中, 这两者与“写”的两方面“怎么写”和“写什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倪文锦教授的说法,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 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怎么说’之中。”

本人又结合自己理解和初中生写作文的特点, 在说的训练中先从一词、一句、一段开始, 以演讲的形式, 在每天的语文课前3分钟, 让学生口头作文。先由易到难, 一开始不求完美, 不限制文字, 慢慢加以指导, 在班级氛围中, 有一点点优点, 也表扬他, 让演讲学生的心理有了满足感和自信心, 而其他同学也感觉到自己也可以演讲好, 就有了平行效应。同时, 又立足于“怎么说”, 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学生能用话语形式恰当地表达他的话语内容, 这样的话语内容就一定是他心灵的外在表现, 即达到了“我口说我心”的境界。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会使学生有话说, 有事写, 还会使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2. 读的训练

培养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又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写作过程中, 需要语言的积累, 但是, 如果只是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例子教给学生方法,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去实践, 这样不仅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更会突飞猛进。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让孩子爱读书、会读书, 善于积累, 这样才能使其视野开阔, 语言丰富, 有了自己的个性语言和独特的感悟, 在写作中也就有了哲理性的语句, 让人惊叹。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书, 善于积累一些素材和一些自己的感悟。这当然也就需要学生先要读书, 并且勤于摘抄。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本人还让每位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 每月做一次手工报纸, 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我们只有既重视“写”的训练, 同时重视“听”“说”“读”的训练, 学生写作的路子才会更宽。

三、携领学生于“积累”“推敲”中加强语言训练

仔细研读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可以发现中考作文侧重鼓励创新,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特别鼓励语言的流畅优美, 生动形象。其中满分作文的要求之一则是“语言美感强”。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以看出,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语言的确是太重要了。那么, 何为好的语言?只要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为立意服务, 为思想感情服务, 就是好的语言。同时, 每个人的语言风格千差万别, 但大体上说来, 语言有朴实与华美之分, 有通俗与典雅之别, 有的语言平易自然, 有的语言绮丽多姿。可是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有特色, 这就需要提高语言表达的档次了。

记叙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 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就需要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材料。议论文中对观点的阐述, 对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的提炼, 则更需要语言的凝练、简洁, 而如何提高语言的水平, 就需要加强语言的修养。

首先, 要学会积累。积累是学习的第一步, 在平时就要学生多读书, 多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还要积累词汇, 积累锦囊妙语, 积累诗词名句, 积累精彩段落, 积累名家名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多积累优美的文章不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其次, 要学会锤炼语言。“一字之师”的故事、“推敲”的故事, 尽人皆知, 但锤炼语言的道理仍值得再学习。翻看近几年徐州市满分作文, 许许多多同学的作文也正体现了锤炼语言的道理。如“钻石棱面上的幸福”比起“物质的享受”要含蓄耐人寻味;“在百草园的泥墙边, 我还可以听到些许的欢笑声”比起“我还记得鲁迅先生写的百草园里的欢笑声”要动情得多;“青丝变成白发, 眼角爬上皱纹”比起“头发变白了, 眼角出现了皱纹”更富有韵味和美感;“如风的心境, 或坚毅、或隐忍、或飘逸、或豁达, 总是如风一般清逸爽朗则语言精当流畅, 气势宏大, 富含哲理;“人们乘风来去, 留下和带走, 过客和主角, 群舞和领舞, 全部取决于你的心。乘着你心底的风, 在那充实却也广阔的心灵舞台上舞动吧!”则语言字字珠玑, 耐人咀嚼, 令人齿颊生香, 回味无穷。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也正讲了这个道理———“诗的功夫在诗外”, 所以, 锤炼语言的工夫要下在平时。

加强语言修养, 非一朝一夕, 平时对学生应强化熟读背诵,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抓好课外阅读, 在博览中积累语言;抓好写读后感, 在创造性读记中提高语言修养。只要把这些落到实处, 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我以为, 根据以上几种做法, 如果我们能迈出坚实的脚步, 加强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 一定会使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此文根据本人市级课题《关于农村初中生作文心态调查的研究》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写作素养 篇2

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整本的课外书,汪老师认为只要能认真去读整本的书,学生的阅读素养一定好,心灵世界一定会更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汪老师在教语文时,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我特别希望大家在学生时代多看书,爱写作,会思考。

为什么要读书?撇开功利思想,真正阅读最大的好处是让你更会思考,阅读是读者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自我教育的重要路径。

或许你读过的书,上过的学,等时间久了,那些相关知识,以及细枝末节的东西你可能都会忘了,可最终剩下的,就是你的素养。

读书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我们的人生,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宁静。故,博尔赫斯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好书,就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使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近年来,我自己也是海量的阅读各类书籍,例如,文学、传纪、历史、哲学等。我认为自己通过一直以来坚持看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以及讲课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带着学生读书,还利用少量课堂时间和学生聊书。放眼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但凡成功的语文教师莫不是自己海量阅读并带着学生读书的例子。现在我在课堂教学中大力鼓励并指导同学们阅读四大名著以及一些经典书籍,汪老师希望同学们一路读下去,或许若干年之后,同学们不曾记得汪老师在课堂中跟大家讲过什么,但一定记得我曾经引导过大家读课外书的经历,能为大家日后一生的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汪老师提倡同学们在少量做题,刷题同时,抽空去海量的看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拓宽同学们的文化视野,丰富其精神内涵,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汪老师再次希望大家一路读下去,读整本的书,在青少年时光里慢慢读,静静读……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作者:汪老师

写作:是能力,还是素养? 篇3

然而审视当下的作文教学,仍然是知识讲授、技能训练、模式化训练。这种作文教学方式表明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写作仅仅当作一种能力。因此作文的课堂教学便是强化能力训练。这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中体现的基本理念,也有悖于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

将写作看作一个公民必备的素养,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我认为明确提出“写作素养”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对中学写作教学本真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是写作素养呢?

我认为写作素养是指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人生阅历、审美情趣、生活实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内涵,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为什么“写作”更是一种“素养”?

1.写作素养比写作能力更有利于中学写作教学的连贯统整。

中学作文教学的功能和任务是多重的,作文教学的内容也是纷繁复杂的,如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写作心理、生活积累、灵感、语感、境界等概念,但没有一个概念能将中学作文的教学内容、功能、任务统整起来。原因是这些概念从外部或局部将中学写作教学的内在连贯与统整分离开来。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从知识与能力看写作素养统整了写作知识、写作能力等内容;从过程与方法看,写作素养统整了写作策略、写作技巧、语感、灵感等内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写作素养统整了写作态度、人格境界、情感积累等内容。写作素养可以统整中学作文教学的各要素,使各方面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写作素养”统整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开展。从连贯性上看,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目标,也有利于不同学段写作教学的衔接。所以“写作素养”反映了中学作文教学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有利于作文教学策略的调整,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支架之一。

2.“写作素养观”的确立更符合现代课程基本理念。

现代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须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要考虑这门课程对普通民众有什么贡献。使学生从中获得共同的“背景信息”,或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

“表达与交流”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不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对一个公民来说,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就会失去很多的发展机会,甚至于基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通过语文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写作。所以将写作看作基本的素养,是符合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的。

3.“写作素养”更强调“养成”教育,即“写作素养”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写作素养”这个概念中的“养”有“养成”的意思,即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对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换句话说,写作素养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多的是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摸索、感悟、积累。

同样,写作素养也不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由学生借助学习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内化”为生命个体的一部分,构建新的知能结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构建自己的写作素养,这个语言文化的“内化”过程,也就是构建自己写作素养的过程,将随着学生的语文课程教育、写作实践和生命实践永远地构建下去,写作素养的“养成”没有终极状态,始终是一个建构的状态。

古人所说的“养气”,现代人强调的“积累”、“厚积薄发”其实就是强调注意吸纳优秀的语文文化,将其“内化”为作文的“心理图式”,这个“养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造原有的作文“心理图式”,构建新的“心理图式”,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伴随着写作素养的提高,写作的创造性也增强了,就能写出更有价值的、更高水平的文章来。

4.“写作素养”观更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1)写作能力观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分析。

“能力”即“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现代汉语词典》),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是“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认为“写作”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之一。因此一些教师将作文细化成若干能力点,而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便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主流。作文讲授的模式是知识介绍、明确能力目标、老师指导下的有目标的技能训练。这表明不少老师认为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的直线过程。

然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由知识到能力的直线运动,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立体的发展过程。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为共性化的作文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写作情境,而学生怎样运用写作知识表情达意,往往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阅历、情感态度、人格境界等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写作知识才能渐渐内化为写作技能。而这种写作技能的形成实质上是写作素养的养成。

所以,将写作看作由知识到能力的直线过程违背写作的特性,以此指导作文教学,必然是教学效率低下,因为老师无法有效地解决共性化写作知识与个性化的写作行为之间的矛盾,而必须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感悟。由此看来作文能力观难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2)写作素养观对写作教学的预期影响分析。

“素养”即“平日的修养”,“写作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在写作方面长期形成的修养。我以为写作素养主要有生活实践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写作能力等。显然,过去所说的写作能力包含于“写作素养”中,“写作素养”在外延的广度上超越了“写作能力”,在内涵的深度上更接近于写作教学的本质,更有利于写作教学要素的整合。

把“写作”看作是一种基本的“素养”有利于引领师生在写作教学中追求写作能力、写作知识、思维品质、人格境界、生活阅历等多方面融合的境界。我以为写作是一种基本“素养”,是对写作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学生生活、还学生个性,还学生创造性,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认识社会的习惯,让学生“养成”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重交流与实用的习惯……这些方面逐步养成,便是写作素养的“养成”与提高。所以如果把写作当作一种基本的素养,我们就会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引导学生写出个性、真实性、灵性的文章,而不是假大空的文章。

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如能把写作当作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的素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写作教学,必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极大地促进课程改革的前进。

写作素养 篇4

一、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 忽视写作教学。

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当堂作文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给学生独立的时间写作,但由于时间较短,很可能仅仅帮助学生提升写作速度,而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则十分有限。同时,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在话题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在写作方式创新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

2. 忽视写作指导。

写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作文的批改以及讲评方面,却没有对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挖掘,不能够从写作方法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忽视学习交流。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写作结构模式化、评价单一化以及观念统一化的问题。这部分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以及兴趣的培养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且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二、写作教学优化方式

1. 创新写作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拓宽学生阅读面,使其提高认知能力以及洞察能力,老师还需要对自身的写作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资源的利用,包括课本资源以及课外资源;其次,要加强写作技巧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进行有创意、有思想的写作;最后,要提升自身素质,保证自身的写作知识以及经验能够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做好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使学生以真实的经历进行写作,使作品更具真实性,能够以情感人。而在拟题方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如《我的高中生活》《我的梦想》等等,使学生将写作作为生活中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

2. 抓住教学重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散文以及记叙文可以说是重要的文体类型。而议论文以及记叙文更是重中之重。对此,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文章言之有情。重视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真情的融入使作品能够以情感人;其次,要保证文章言之有理。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丰富学生议论文写作库存,在具有充足论据的基础上形成是非评价能力,使文章写得精彩;再次,要保证文章言之有序。对于散文来说,立意是十分关键的,也是确定文章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对此,就需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并提升其抒情能力。如2010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要求以“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通过对该题目写作情况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文体意识差、情感缺乏连贯性以及内容单薄的缺点。很多学生写惯了议论文,而不能够对记叙文文体做好把握,实际上,记叙文的立意就是实现话题到标题的转变,并将其以适当的方式演绎成故事并进行表达。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起重视,通过重点的把握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3. 结合高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检验依据就是高考,对此,就需要在同高考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写作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考要求:首先,要做好拟题以及审题工作。在语文写作中,审题可以说是重要的步骤之一,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在做好引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不仅需要对文章题目中存在的深意进行充分的发掘,同时也需要提醒学生做好挖掘“度”的掌握;其次,要做好文章写作提纲的罗列,即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会打草稿,在做好提纲罗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于作文题目审题以及把握的能力;最后,在完成写作之后,需要及时地做好文章的检查,看是否存在语法以及错别字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交换,以相互纠错的方式获得各自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素养 篇5

石槽集乡第一初级中学:艾培灵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实施好几年了,培养了不少的优秀学子,也暴露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不少问题。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一直是困扰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三个方面浅析自己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一点心得。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写作素养 感受生活 扩大积累 注重结构

引 言

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作文教学,其现状让人十分堪忧。小学生,背作文、抄作文;初中生,五六百字的作文仍有很多人无从下笔,无话可言,甚者从阅读题从“粘贴、复制” 以鱼目混珠;初中生,虽经过了中考的选择,形势却也不容乐观,词不达意,言不之所云者比比皆是。纵观这一切,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即学生写作素养的匮乏。那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素养呢?通过几年的初中作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在众多学生作文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在对很多个体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之

后,我认为培养学生写作素养,要从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等方面努力。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写作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写作学习锻炼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写作能力、写作知识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繁荣积累和提高。写作素养由写作能力和写作知识组成。就写作能力而言,包括了观察积累能力、审题构思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是写作能力的基础、核心、关键和标志。而写作的知识,自然包括了在语法修辞逻辑基础上的有关作文文体选择、内容剪裁、结构安排、语言润色、思想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说起来,这些也都是学生学写作必须要了解并掌握的基础。作为新课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向导的职责,引导我们的学生从感受生活开始,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多积累课内外知识,用丰富的写作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以感受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的真谛。

(一)感受生活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叶圣陶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朱熹亦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前人哲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写作离不开生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必须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感受我们生活中的美丽。

感到言之无物却正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仔细分析,中学生“无物可写”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 可说,是为“真缺米”。对这种情况,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 界。第二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有一些学生,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每每作文瞪着 眼睛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胡话。我们的学生在提笔写作时,要么搜肠剐肚费尽心思,却找不到可写的东西;要么随意复制、粘贴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文章;要么空话套话连篇,却豪无真情实感。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发现生活中可写之处,没有发现生活的眼睛,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使他们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写的《快乐的星期天》。该同学平时作文还可以,并不是那种提笔无神、下笔无语的人。在《快乐的星期天》一文中,该同学先向我们讲诉了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早饭。然后该同学又向我们讲诉了吃完早饭,又上街买了些什么东西,吃了些什么零食。总之,最后该同学用了六七百字,给我们描述了他快乐的星期天,最后还大发感概,“啊!多么快乐的星期天啊!”我在下评语时用“作文叙事清楚,会计学准许结业。”与该同学幽默了一回。很明显,这位同学并没有发现星期天的美丽,并没有找到星期天的快乐之处。也就是说,他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强。

而同题作文,也有不少的同学写得非常好。有位女生在《快乐的星期天》一文中写了自己睡懒觉。本来这个事情没有太多可写的地方,但该同学却写得很成功。“妈妈,第一次喊我,我嗯了一声,又睡了。”“妈妈第二次,大声地喊我,我答应了一声,赖在床上不想起来。”“妈妈第三次,到床前轻轻拎着我的耳朵,喊我起床,我眯着眼睛,一边穿衣服,一边迷糊。等妈妈出去后,我衣服穿了一半,又赖在了床上。”最后,妈妈到外面忙了一大圈后,我还没有起床。这位女生,就很会观察生活,很会感受生活。每次将妈妈喊我的语气、神态,描述得很逼真,将自己不同的赖床方式也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让人读来,觉得非常逼真,很有幽默感。但这位女生,并没有满足赖床这件事的描写。在写完了赖床她又写了当自己起床后,发现妈妈早上已经干了很多活了,心里非常内疚。尤其是发现妈妈将自己的早饭准备得热腾腾的,那时她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感谢、对母爱的感动,着实能让读者引起共鸣,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为什么同样的题目,前者事件很多而且很有意义,却写得如放干了的桔子皮惨不忍睹。而后者却写得妙趣横生,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受到教育呢?这就是感受生活能力的差异,对生活中的美丽认知的差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美丽、感悟生活,进而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以写出优美的文字,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那么怎样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有这样几类:

1)对自然风物的感受,如名山大川、小桥流水、风雨雷电等; 2)对人文景观的感受: 故宫长城、亭台阁楼、雕塑绘画等; 3)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如霸王别姬、围魏救赵、千金一笑等;)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如生日里的一束鲜花、孤独时朋友的一个电话,生病时同学的问候等;)对生活细节的感受:如光线、音响、色彩、线条等; 6)对整体事物的感受:如命运、人生、社会、宇宙等。大凡有头脑、善思考、常发现的人,无不对生活充满热爱。我们就要教育学生用对生活的热爱去感受。感受的对象不一定要非常多,时间不一定要非常长,事件不一定要多而全,但一定要用心。要求学生先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去感受、发掘它的美丽,它的感人之处。在感受了平凡生活中的美丽之后,在横向纵向联系,往深往远的地方联想,发掘更多的内涵。就如第二篇作文一样,本是一件很普通,甚至很多人都不愿意写、不原意说出口的事件,但这位同学却能从中感受到母爱。充分说明了她领悟生活的能力,感受生活的能力非常强。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才是真正感人肺腑的,只有来自生活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感受。写作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立足生活,反映生活,最后能高于生活。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学生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其次要从感受生活中的平凡的事、小事。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感动的事件,值得感动的人物。我们要细心体会,将这些感受用文字表达

出来。感受生活,并不是要求学生刻意去寻找,生活中的大事,去寻求乃至去虚拟、虚造生活中的不平凡的事件。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平静如水,是平平淡淡的。我们的学生更要学会感受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闪光点,找到可写之处,以培养写作素养。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便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佳作。小说成功之处,感人之处,就是从平常生活中,从日常小事中娓娓道来,让你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感人。我们就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向这些著名作家学习,争取在细微的生活中,发现美丽,并将之用更加美丽得文字表达出来。

感受生活中的另一面。

天气有晴空万里的时候,也有乌云密布的时刻。生活也一样,我们在感受美丽的日子时,也要观察生活中的另一面。感受生活的美丽之处,教育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可爱,也要感受生活 的不美丽之处,让学生明白世间也有不同样的日子。培养学生写作素养,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感受美丽幸福的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不美丽的东西,关注那些阴暗的角落,关心那些需要我们共同关心的人和事。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印象,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在高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时候,也细细聆听《二泉映月》。让学生知道世界是五色的,是七彩的,但这些色彩里面也有灰色和黑色。让他们在针砭、批评这些丑恶、黑暗的时候,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从而更加珍惜这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在感受阳光、感受美丽的时候,也学会冷静地观察人生、观察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把握住生活的全部,把握生命的真正意义,认清社会的本质,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作为一个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好之处,感受生活美好的地方,让学生在为我们描绘这美好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我们也要教育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面,教育我们的学生全面深刻地观察、感受我们的生活,发现生活的不美丽之处。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全面感受生活的同时,培养写作素养,写出优秀的文章。

(二)扩大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几句老话,将积累的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学时要切实落实语文教学新大纲对文学作品诵读的要求,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尤其是大纲要求背诵的古文20篇,诗词50首必须熟读成诵,达到感受和品味其语言的目标。各个阶段的新大纲,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都有配套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籍。

我们进行学生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积累知识尤其重要。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

对于知识的积累首先要积累教材上的知识,从课文中感悟写作知识。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仅指向作者想要表达的事物,同时也指向作者希望表达的令读者更易接受的方法。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向学生呈现了思想内容,而且也向学生展示了写作手法。例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不仅呈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对社会僵化思想的不满,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先抑后扬以及理性分析和情感渲染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的知识。

客观地说,课文只是为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提供了一个通道,而怎样使学生从课文中取得这些知识才是关键。在以教师分析课文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些关于写作方法的术语。那些

诸如“间接描写”、“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等词,只不过是教师硬贴到学生脑门上的标签而已。充其量,这些术语只有在学生面对那些封闭型的客观试题时才会被想起,而在作文时,能自觉地想到并运用这些方法的学生恐怕难得一见。

语文教学应当彻底废除那种由教师去讲解课文写作特点的做法,而遵循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观察发现,去引导学生从课文提供的言语现象中自觉地丰富写作表象,认知写作知识。规律出自于众多的同一与反复之中,学生可以从大量的课文阅读中领悟写作的“诀窍”。无论是发现学习还是同化学习,自觉的知识都能有效地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如果能让学生从文章现象中感悟到写作的知识,就能有效地促进其写作知能的转化。

如在教授朱自清《春》一课时。教师既要讲清该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该文的写作特色。更重要的是引导、教育学生去感受《春》语言的优美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这篇优秀散文的优美语言,以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在教学时还可以增加几个仿写片断,以扩大学生知识积累。要求学生仿写课文第一段,仿写课文最后一部份,最后可以要求学生仿照全文以写出《我最喜欢的季节》。这样在学习了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诵读、记忆、仿写等环节充分积累这篇散文,并引导学生将之积累成写作素材,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学生既培养了自己的写作素养,又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把握教材内容,学习课文知识。

积累教材上的知识,尤其要注重教材上的古诗文单元。在教授

古诗文单元时,要求学生每篇古诗词必须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语言运用特色。在背诵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知识积累。

扩大积累更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一个重点。那些提笔无语的学生,归根到底就是知识积累太少,课外知识积累更加欠缺。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就必须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积累。可以引导学生每周背2—3首唐诗、宋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积累比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我喜欢的课外书籍介绍等。总之,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课外知识的激情、热情,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积累课外知识还必须有一点要明确,这里的课外知识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语文知识,或只是文史知识,这里的课外知识包括所有的学科书本教材外的知识。物理、化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也是学生积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在学生积累了课外知识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成写作素养。在现时语文课程的结构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说是最为接近生活实际的一个板块,它不仅突破了其他诸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的相对单一性,能够较全面地调动并整合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为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为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突破了课堂训练的封闭性,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向生活拓展了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将写作知识、写作技能与实际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下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写作能力,教师首先要布置并指导好活动各环节的写作任务,以保证对写作知能转换的推动。其次,教师要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技术。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文字成果,因为发表前的欲望和发表后的成功感都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收获经验,而不断积累的经验又会生成写作智慧,实现写作知能的最终转换,成为写作素养。

将积累的知识转化成写作素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引导学生感受著名作家、作者的名言、名篇、诗词文章的同时,培养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积累的同时也感受了生活,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三)注重结构。结构是作文形式上的要求。

古人语,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要漂亮醒目,引人入胜;主体要内容充实,丰富饱满;结尾要短小精悍,刚劲有力。

明代文学家谢榛也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

两者话语虽不一样,但都强调了作文结构的重要性。所谓结构是指安排和组织材料的方式,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构造,是文章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也必须强调写作结构的培养强调形式的重要性。

写作结构又可以分为:

1、按线索分类。

1)单线结构:如《蹉跎岁月》 2)双线结构:《药》、《麦客》 3)流动结构:《墙上的斑点》 4)环式结构:《百年孤独》

2、按表达特点分类 1)情节式结构

2)散文式结构 3)心理式结构 4)蒙太奇式结构 5)板块式结构

作为从事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同时向学生传授讲解这些结构知识,让学生尝试用多种结构进行写作。在尝试运用结构知识,在学习结构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结构知识丰富自己的写作,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

结 论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写作素养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学者共同努力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参考书籍】

《结构:写作素养的大石头》(语文教学资源网)《写作状态》主编周鹏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整合课本资源提升写作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书写本真生活,提高写作素养 篇6

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1]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课堂教学充溢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以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关乎人文,关心人情,关注当前,调动起学生的生活储备,才能使学生写出文情并茂的作文来。这样,作文课堂教学才会独具魅力,充溢生命生机。

一、关怀人情

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文章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情感好像肥美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能够融情于文,而不是为情造文。那么写出的作文就能达到以情动人,作文教学就会抵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的“育情”境地。

作文课堂上,教师要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尚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酷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乡、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只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懂得爱,学会爱。例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自己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自己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爱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语文教学的确是心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写作过程中就能达到理性感性兼备,情理并现的效果。

二、关心人文

“人文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德、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3],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度,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4]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的陶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并进一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所提升的人文素养化入作文。为此,在行文中,学生要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取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文章中融入“人文味”,让写作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腕,让文章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关心人文,可以提升人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作文与情感是分不开的,凡是有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的全部心血和炽热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文以情动人,书以文抒情。作者写诗作文,一定要自己先有感动,然后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5]“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6]“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7]以上这些句子说的都是说写诗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诗文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三、关注当前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严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能够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民生,鼓舞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吸取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呢?在校园的宣传栏内,每天可以呈现一些重要的报纸,在教室里也可设置几份高品质报纸,让学生每天都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此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就某个新闻事件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锻炼他们对时事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激活和提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顿丰厚的精神大餐。

四、书写生活

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是为了更好地书写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中包含浓浓的生活气息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大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总是离不开生活。雷抒雁的《麦天》,老舍的《想北平》,汪曾祺的《侯银匠》等优美的经典篇目中无不充满浓烈真纯的生活气息,只有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8]的确如此,生活的确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要依靠生活,才能充满生机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学生的作文中也应有生活的内容。而要想给作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阅历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办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入手做、动脑想等理论活动中,把笼统的知识转化为详细而充溢生命的才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作文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重复咀嚼,认真玩味,课堂就必然会充溢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的习惯,才能引起学生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书写生活的热情。这样又会促进他们更多地去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时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生活中的美好所感动,从而更好地书写生活,热爱生活,这也许是写作的最本真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

[2][5]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4]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5.

[6]严斯信.尚书·尧典今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7]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8]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语文写作素养培养分析 篇7

一.从写作中凝聚前进的动力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大环节就是作文批改, 是写作教学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有着这样的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能够独立的修改, 有机的结合学过的语文知识, 真正的做到多改多写, 养成交流切磋的良好习惯, 积极的对写作成果加以相互评价及展示。因此,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适当的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具体的措施为: (1)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彻底的转变以教师为评价唯一主体的传统局面, 让家长和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写作评价中, 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 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2)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把专题评价与综合评价、单独评价与集中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充分的加以结合; (3) 评价纬度要多元化。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注重学生的写作成绩, 而是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写作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 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考核结合起来, 特别要注意写作时学生的意志、动机及兴趣。另外, 还应当把分数制的评价模式彻底的打破, 重点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不仅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自身的进步和闪光点, 还明确自身的缺陷及不足, 以此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增强语文写作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培养对学生语文写作的素养。

二.引导学生积累及观察

新课标明确的指出, 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现实生活, 要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 让学生对人生、社会及自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受。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的, 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和创作灵感, 因此, 教师要适当适时的选取“生活”为写作源头, 让学生对生活加以多角度的观察。只有真正的学会观察, 才能够为提高语文写作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才能够使学生切身的投入到实际生活中, 亲身品尝个中滋味, 洞明世事, 学会感动, 积累情感, 促使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情感及生活体验。比如, 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密切的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关注日常的生活现象和永恒的主题, 深入挖掘写作的源泉, 不断的积累生活素材, 从根本上将创作的兴趣激发出来。另外, 在对学生观察生活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不应当仅仅的采用统一的眼光, 而是要真正的用心体验、用心观察, 可以时而微观, 时而宏观, 进而发现事物的各个特征, 发现生活的多个侧面, 提炼出语文写作的素材。

三.鼓励个性、大胆的表达

探究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篇8

一、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提升写作素养

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 作文时教师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材料、搜集材料、积累材料、组合材料、加工材料, 显得尤为重要。要提升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素养, 材料的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到底怎样积累呢?

1. 从课外阅读中学习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要求学生勤做读书笔记, 多背诵一些精彩的片段。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 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贫乏, 学校藏书少, 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克服这方面的困难。

2. 从语文活动中搜集素材

教师应该通过一些语文活动, 指导学生搜集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感悟生活, 组合素材。如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些俗语、名言警句, 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积累写作素材。因为生活中的某些俗语、警句常对人起劝诫、鞭策作用, 尤其是农村生活中的某些俗语、警句更有一种深刻的教育作用, 应指导学生从中品味、积累, 推陈出新。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歌词中积累语言等。农村学生喜欢唱歌, 一般来说, 一首好歌它的歌词含蓄、精练、优美, 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品味, 并记住一些优美的歌词, 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相反, 对个别语言欠规范、欠健康的歌曲引导学生摒弃。另外还可以从广告词中学习积累语言。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 而广告词大多短小精悍, 易于记诵, 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渠道之一。当然, 一些欠规范的广告词也是我们进行语感分析的材料。

3. 从语文教学中学会感悟生活, 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关心他人。几乎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但具体如何去做却很棘手、很茫然, 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以讲读课的教学内容为作文评改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认真学好范文, 逐步提高作文水平。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山山水水, 无不迷人, 但他们却面对这些美好的事物无动于衷, 平时不留心身边的一切, 到写作时自然无话可说, 因此应让学生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 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原来如此丰富多彩, 这样才可能从身边小事中引出更多的感动。

二、保护学生的作文自尊心, 不断提升写作素养

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篇9

在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造成教学成效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技巧掌握不足、写作素材匮乏、学习空间狭窄。这些现象的成因主要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和教学模式落后。

一、鼓励写真话,抒真情,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生活中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要认为值得一写,都可随手记下。它的形式自由,篇幅可长可短,文体不限,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可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强调学生写日记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真实,贴近生活。这是日记的生命,虚假矫饰的日记毫无价值。因为日记应该是学生喜、怒、哀、乐的流露,是他们思想感情的再现,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履历表和加油站。第二,要坚持每天记。所谓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中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记录下来。第三,要有选择地记,根据自己的需要记。第四,言语要简明、通俗。坚持下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日记要多鼓励,少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整合作文教学资源,凝聚作文教学合力。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整合、运用各种有利于作文教学的资源,课内外相结合。尤其是发挥好课外兴趣小组、竞赛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为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搭建有效平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组建作文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平台,为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教师也要定期予以指导,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其次,教师要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或展览活动,如口头作文竞赛、片段场景特写竞赛等,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促进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还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参加社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团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与社会生活的亲密接触中增加素材积累,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有感而发。

三、有机结合说、写训练,革新作文教学模式。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阅历少,不注重观察是学生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学生由于年龄及生活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生活阅历。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弥补这一不足。多种形式的写作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点燃其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组织活动,丰富生活。

“实践出真知”,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可以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深入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闻,得到锻炼,从而有所收获。这样,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也就有了倾吐的需要和欲望。

五、评价分数弹性化。

作文评价指标应是宽松的,灵活机动的。不要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教师应采用差异评分的方法和多次评分的方法。如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弹性的评价标准,当他灰心时可打及格分,当他有了积极性后可给他高分数,当他产生骄傲情绪时可适当降分。另外,可以允许学生在作文偏题时重写后再评分;当作文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时,主张先打基本分,经修改后加上修改分,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同时,在评分时,对学生的作文评语要开放。

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有了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写好作文的动力与可能。但作文写作与数理化学习相同,同样需要经常进行锻炼,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需要表达某个想法时,能够顺利地用恰当的词、句组成一段优秀的作文。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石,在初中作文学习中,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包括:一是写日记的习惯;二是以比较写作替代模仿的写作习惯。

七、重视口头作文教学与书面表达训练的结合。

口头作文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于学生语文组织与表达方式的选择,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也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将自己储备的写作素材灵活地运用起来,将口头作文与书面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八、抓好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作文批改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稿子多念几遍,这样在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许多不足之处。要求学生把稿子念出生来,学生会自己发现句子的有毛病之处。另外如果有条件应该让学生念给老师听,这样学生会更用心,会很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通顺,才恰当。用这样的方法修改出来的作文,学生会有亲切的体会,并能增强信心。

有时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互不设防,以自己的理解审视伙伴的作文,不由自主地与自己对照,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同伴,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一篇作文写好后,组织一次互评,你会发现他们非常认真,思来想去,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当面交流,生生互动。这样的批改尝试,学生往往意识强,领会深,既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也利于相互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让学生自批互评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评定应用这些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为学生营造自由写作文的环境。

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作文,离不开相对自由的写作文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否则会制约学生的自由发挥,泯灭学生的个性。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是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之下完成的。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交流,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写作素养的构成及培养 篇10

写作学研究结果发现,写作素养由六个方面构成 :为文真诚的基础,品德素养 ;立意深刻的前提,认识水平 ;厚积薄发的能源,知识储备 ;动人心魄的支柱,情感积蓄 ;动笔成文的保障,语言能力 ;文章创新的关键,思维品质。六个方面各有侧重,并非均衡发展,随着写作者个体差异呈现强弱参差的变化,发展快慢的不均。因此,我们主张教学辅导要有针对性,要采用不同方法,各有侧重,因人、因时、因文制宜。

品德修养是写作所需的基本素养,它使作者的心根实,心路正,心中永葆正义。文字就是心思的投射。唐代韩愈主张“文以载道”,鲜明提出了品德修养和文章修养、写作素养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经典的论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有什么样的思想修养,就有什么样的言语表达。特别是儿童,不论是作文还是做人,都处于上升变化期。教学可以是一种培养、雕塑,也可以是一种压制、摧毁。因此,要重视写作所需的品德修养,让儿童在学校、社会、家庭中接受教育的熏陶、影响,以力保这一品德素养有序发展,这种教育应成为当代儿童写作素养的基础工程。

培养不是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对其产生影响。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其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道德操守,如 :正义、勇敢、诚实、善良、友爱、责任等,都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好的影响会使儿童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向着真诚、健全、高尚的人格不断迈进。所以,优质的写作品德教育就是言语环境的建设,通过人的言语行为形成影响。如教师教儿童写作,首先必须身正为范 ;让儿童会写、爱写,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示范做人,示范写作,示范修改,营造大家共同写、合作写、商量写的氛围,这样才能让儿童走上自由写、热爱写的写作之路。同时,我们还要留心此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三过”现象,即对儿童提出过急、过高、过全的要求,导致儿童在写作中被迫出现“假、大、空的伪圣化”倾向。因此,在品德修养的提升中,要注重细水长流,避免反复说教,生硬灌输。我们可以着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活动、对话交流、环境建设等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浸润、渗透,让优质的言语交际环境伴随儿童成长,让其浸润在环境中自然获得发展与提升。

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文章的品味、层次,是写作素养的关键构成。认识原本就存在着高低、长远、优劣、深浅、正误等明显的辩证关系与层次差别。撬动认识素养提升杠杆的支点就是引发儿童思辨,鼓励其对事物有更为客观、真实、全面的认识,并将认识过程和结果准确表述出来。当今的儿童见多识广,在认识的广度上有绝对优势,但也容易陷入片面的偏执,如依据个人喜好、片面观察、临时决定等作出认识判断并草率地写就文章。实施教学就要在认识的深度与全面性上给予引导,让儿童在冷静、客观、深入的思辨中提高认识水平。《新苗》1958年10期曾刊发周世剑所写的毛主席读书故事,其中讲到毛主席在第一师范学习时,在阅读的古籍旁写满了自己的感受、评价,不少地方是“言之有理”与“此处不同,荒缪”同时出现。同学不明缘由,询问毛泽东后得到的答案是 :“一个人讲的话也并非全对,也不会全不对。更不能把古人全盘否定。所以读书时要多想一想,对自己有用的才相信它,道理不对的,没有用的,当然就扬弃了。”这就是提升认识能力要具有思辨精神的最为形象的说明。

马克思在提高儿童认识水平上采用了有效的方法。他在伦敦时,每星期都带着女儿到海边散步,接触大海的同时和女儿聊到大海的各方面知识,讲述神话故事,并鼓励女儿出神地遐想。当女儿提出自己对海洋的离奇幻想时,马克思并不是像其他父母一样盲目鼓励,而是冷静地说 :“当计划没有完善时,不要随便讲出来。”提高认识水平,教师更多注重陪伴,从谈话入手,在平等交际、真诚交流中增加认识的深度,增强思辨能力。

知识的储备是当代儿童写作素养中的优质元素。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儿童能比较轻松地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经历、父母抚养、社会实践等渠道,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如同为写作提供了丰厚的能源补给、源源不断的动力。网络的普及更为儿童获取新知识搭建了便利的通道,有助于他们因需及时索取。但知识储备也需要教学辅助,我们应更注重在“如何利用已有的储备”、“如何让储备不断完善”、“让储备与写作接轨”三方面努力 :首先,拓宽储备的涉及面。阅读,直面生活、参与实践、兴趣爱好等培养,都决定了儿童视野的宽窄。我们可以在提供阅读书目、保障阅读质量、组织各色活动、培养各种兴趣等方面下功夫,让儿童知识储备的涉及面更为广泛。其次,钻探储备的深度。当儿童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可以有意识鼓励其结合某一点深入探索,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链,让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让碎片化的知识成为系统。例如,针对喜爱集邮的儿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邮票知识储备上,可以以此为原点,引导其多方收集邮票,积累邮票的各种知识,与同伴合作举办集邮展览,开创邮票交流博客等,让“邮票知识”成为其储备上的专项与特长。在这样厚实的储备基础上鼓励其参与“描写特种邮票”、“介绍集邮这一兴趣爱好”等写作活动,储备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也不断充实完善。第三,尽量创设可用的情境。在命题设计,指导写作上给予更多机会使用知识储备的机会,让“僵化”储备成为“活化”储备。例如“选取一种小动物,制作小杂志介绍,要求配有一定数量插图。”这一写作命题中,不但需要动用已有的相关储备,还要配合书写、绘画、排版、设计等多种技能完成。整个过程都是丰富儿童阅历,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锻炼。最后,请记住在实施全程中配合“自能丰富储备”的能力培养。如网络搜索、工具书查阅、资料收集检索、实践获得体验感悟等,让“储备”处于成为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应对变化无穷的写作需要。

情感积蓄是写作过程的“催化剂”,是文章与读者之间的信息转换枢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创作就是将内心积蓄的情感依托文字喷薄而出,是由内而外的倾吐。读者的阅读就是由外向内的回溯,通过对文字的品味琢磨而体察到作者创作时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生发共鸣。情感,就是文章与读者实现互通的渠道。《毛诗序》也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文章就是情感的语言表达呈现。在各种文论中,“注重情感体验”的观点不胜枚举,可见情感积蓄在写作素养中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如何萌发,催生情感并将其融入文字表达中呢? 首先,注重实地体验,在万象变化的生活中丰富情感。情感源于生活,体验是情感萌发的动力源。将儿童推向广袤的生活中,让其充分参与,尽可能丰富其经历,这有助于情感的丰厚与发展。其次,写作前提供刺激,激活情感。指导儿童写作,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参观实践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其在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感受到外界刺激,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这些都将化为写作的激情。其三,在表达过程中学习调控情感。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字是情感的宣泄。情感一旦释放,有可能增强表达效果,也有可能让文章杂乱无序,零散破碎。因此,在儿童表达情感时,要引导其学习选择,根据表达意图,将自己的情感做好梳理、调整、筛选,让表达集中地为写作目标服务。最后,还要一以贯之注重阅读积累,学习借鉴他人的情感表达方法。阅读经典篇章、书目时,可以引导儿童特别关注作者集中表达情感的部分,入情入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文字表达。例如季羡林《怀念母亲》中就有一段 :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阅读这样一段文字,可以让儿童在“沉默”、“织”、“沉”、“沉静”、“凄凉”、“糊”等文字中体会作者选词的精致 ;关注特别的文句,如“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让儿童也尝试模拟表达那种“糊在心头”的感觉,体会这“说不出”但是又需要表达情感时的言语表达方法 ;还可以整体领会文意,通过介绍背景,联系自我感知、感受,体察作者的情感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言能力是写作的核心素养,它为动笔成文提供保障。写作素养最为关键的无疑是言语表达。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一文中说 :语言就像一大堆砖瓦,必须由我们细心地排列组织起来,才能成为一堵墙或者一间屋子。语言不可随意抓来就用,需要经过组织,使它与思想感情发生骨肉相连的关系。老舍先生说的“一堵墙”“一间屋子”就是指文章,而语言就是构成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砖瓦”,构成的过程不能是零散堆砌,而应该“经过组织”。这段话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语言能力在写作素养中的地位,提示我们训练儿童组织语言恰当有序地表达,就是写作教学的核心要义。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同伴交往、练习频率、评价反馈等因素息息相关,表达水平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促进发展。第一,摆正评价观,鼓励儿童放胆地“写出来”。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受评价者影响。特别是教学体系中的儿童表达,“亲师”的意识起到很大作用,儿童会自觉朝着教师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发展。如果成年人给予过多束缚,会限制儿童发挥,阻碍语言能力的发展。而面对儿童表达,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让其放胆表达,走好重要的第一步“写出来”。只有自信、大胆、自然地写出来,语言能力才能真正在表达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成年人不应苛求文章优美,如同鲁迅先生在杂文《这个与那个》中就写道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是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一步去,绝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 ;绝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因为她知道,假使这么办,即使到了一百岁也还不会走路。第二,任务驱动,促使儿童清晰地“写明白”。有不少儿童写作属于自说自话,目中无人,无人能懂。因为他们将所面对的“作文”仅看做是一项特殊的作业,只要凑足字数即可。扭转如此无效的表达就在于实行“任务驱动”,将写作化为一项表达或者交际的任务,也可以创设任务型的情境,让儿童在明确写作的任务驱动下,为达成写作目标而努力。此时写出的文章,为了要让指定的目标对象看明白,作者首先就要“想清楚”,如 :“我”将以什么角色来写,写给谁看 ;“我”在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让对方看明白 ;“我”要融入什么样的情境写 ;“我”写下的这段话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我”将如何安排这些文字,让它们显得更加清晰……想得越清楚,写得越畅快,越讲究,写成的文字越有可读性。第三,读写并进,不断迈向“写得好”。我们说的“好”并不苛求文学化的溢美,而是指不断形成个性化写作风格。虽然,我们清楚知道儿童写作中的“风格”是善变的,但至少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希望文字表达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能代表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特质。独特的风格,也是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每一个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提倡这样的成长更多仰仗阅读。读写不分家,读写并进的思想,在写作素养的培育中,应当显得更加突出。

思维品质是写作素养中的创新要素,是当代儿童写作与众不同的特质。美国的研究者托尼席尔瓦发现 :写作不是简单的线性计划,而是伴随着思考和探索的活动,过程是丰富而充满变化的,也是最有意思的。贾特艾米格通过考察学生与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也发现 :优秀作家首要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拼写问题。倘若作家在打草稿时就注重拼写、词汇、句式等,就会受到干扰。许广平在回忆鲁迅先生时,写下《欣慰的纪念》,其中也写到鲁迅独特的创作方法 :“至于创作,更是加倍当心的,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可见,中外大作家都重视写作思维,思维品质对于写作,对于创新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写作不是语句、段落的拼凑,也不是技法的生硬操作,修辞的叠加组合。写作是包含着思维、创意、语言组合、调整修改的全过程。当我们的视线从最末端的“文章”这一结果转向过程的时候,就是将写作活动从传统的“下游”环节移至中流砥柱的重要环节。大多儿童写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他们甚至在几乎没有完整构思时提笔就写,写完了事。前言不搭后语,段落之间各自为政,前后观点甚至矛盾。这就是不假思索带来的不知所云。文章不通,大半是由思维缺位带来的。所以,写作素养的培育,重在培植写作思维,重在“教思维”。

写作素养 篇11

【关键词】写作    生活 灵感    个性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打下基础。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营造浓厚的写作氛围,诱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源和兴趣,唤醒其沉睡的潜能,使他们自觉地进行写作。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触发写作“灵感”,让学生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灵感”呢?

一、走进生活空间,放飞学生心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写作资源。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生活,给学生思想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写生活。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生活,最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使其形成最佳的心理驱动,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流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切体验生活的机会,寻求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投身到社会大潮流中,主动去感受和体验时代的脉搏,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下,才华尽显,个性张扬,自由地展开写作之翼,写出精彩纷呈的好文章。

二、观察素材,构建大脑信息网络,提高灵感的概率

1.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从写作角度看,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灵感。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激情。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产生灵感。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推荐美文佳作,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素材对作文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怕写作,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周围世界的细心观察,缺乏对生活素材有意识地积累,大脑空空,当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名著、读佳作

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或值得玩味的东西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常常翻阅它、感悟它,使阅读真正发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三、作文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唤起写作灵感

“灵感”的产生需要有外界新信息的刺激,去“惊醒”那些“潜伏信息”。语文老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学生头脑闪现“灵感”的“火花”。

1.读写结合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材料中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采用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方法来激活学生思维。比如教师让学生给小说再续上一个结尾,写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结局写得异彩纷呈。

2.用歌曲创设情景,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把歌曲引入课堂作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同时还可营造出特定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的回忆,使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写作的触发点。比如教学《我的母亲》时,教师放了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感受母爱。当听完两遍后,大部分学生已泪流满面,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无须太多的文题分析,学生提笔疾书。当教师检查学生的习作时,发现许多作文文理通顺、重点突出、标题新颖。

3.作文命题方式要推陈出新,注重题目的触发作用

语文教师在作文命题上应尽可能多样化,信息量充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广泛诱发学生的情思,可以设置材料作文、补题作文、一题多做等。比如写“面对诱惑”的话题作文,就可以拟一段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生活中,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诱惑、名誉的诱惑……对于学生,名牌的服饰是一种诱惑,可口的饭菜是一种诱惑,甚至于考试时的高分也会是一种诱惑。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呢?”上面这段提示语正如爆竹上已经点燃的“引线”,就是写作的兴奋点,抓住了这一点,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四、实施开放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长期以来,由于命题作文的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了,学生写作文,其实是“带着镣铐”跳舞。学生真实的兴趣爱好与其笔下的作文可谓“咫尺天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余生活要空间,即在课内直接地进行文学社团性质的写作指导与创作实践,读写一体化,把阅读和写作都当成对话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形式。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获得生活的体验,拓宽生活视野,丰富生活经历。

作文应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新课程强调,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审视、关爱、肯定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放飞思绪、大胆行文。为追求学生独特的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作文教学要全程开放。在文题上,倡导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个性各异的题目下,学生各显其能;在语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个性化地表达,或平铺直叙,或浓墨重彩,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在形式上,鼓励学生不拘一格,自由创造,自由表达,从而放飞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翱翔,敢于表达,展示自我,写出独具个性、有血有肉的文章。

写作素养 篇12

一、注重识字教学, 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

1、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多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识字教学方法, 如采用猜谜语识字、编歌谣识字、讲故事识字、做游戏识字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的印象, 从而达到帮助或促进他们记忆的目的。

2.认真分析形声字的偏旁。对于认字和正字有很大帮助。在汉字构成中, 形声字最多, 占全部汉字的80%以上, 所以教师可通过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文字的形体分析来提高学生识字和辨字的能力。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 有较大的概括性。同一形旁的字, 一般多属于同一大类, 有明显的意义特征。掌握这一特点。对记住字形和了解字义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对于因形相近或音相似而容易写错的字, 要对比教学, 以义辨形, 更好地了解字的成因, 再写时就不易出错了。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要注重识字教学外, 还要注意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像词语的搭配、归类、辨析和修改病句等方面的练习, 它们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 作文教学才能稳步提高。

二、重视作文后的自改和互改

修改是针对习作的再思考、再认识过程。平时的作文教学, 老师往往比较注重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对草稿的批改, 而对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训练重视不够, 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事实上, 通过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作文中的很多语病不但可以被发现并改正, 更主要的是学生间会引以为戒。那么, 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

我们把稿子从头到尾用心去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读出声来。这样在用心读的过程中疏忽的地方自然会被发现, 哪两句衔接不紧密啦, 哪些词配合不当啦, 哪些句子的成分不完整或者有重复啦, 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被发现。同时也会思考并找出怎样写才连贯、自然、紧凑、完整等, 而这些恰恰正好是修改的办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我们可以安排专门的习作修改指导课, 先集体修改, 再个人修改, 以自己修改为主, 也可以同桌邻桌互相修改。引导学生按照修改作文的一般步骤, 采取增、删、调、换等常用方法对字、词、句、标点等都要进行细致的修改。同时, 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修改习作时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讲评时, 也要突出总结修改作文的情况, 提出要求.按老师的标准再次修改。长期这样反复地训练, 学生不但能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而且还能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三、加强阅读训练,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首先, 平时的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 并在读中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课文中, 体现作者遣词造句匠心的词句有很多。教学中可采用反复朗读、比较分析、揣摩体会的方法, 学生自会领悟到遣词造句的规律,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造句的生动形象, 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程度。其次, 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汉语言的文字和词的形态没有大的变化, 基本上依赖于人们的意会。学习这样的语言, 中国人的办珐就是多诵读、多感悟, 就连如今把汉语言炒得最热的外国朋友们也是采取这种方式来学习汉语, 他们学汉语不但要学习语法知识, 还要大量阅读中国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和丰富的现代文学作品。这不但彰显了汉语言的魅力, 同时也充分证实了中国语言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因此, 作为中国人, 我们要学好汉语; 作为中国的老师, 我们要为孩子们学好汉语负责。但是光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多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没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是写不好作文的, 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依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给予正确指导和推荐。另外,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谈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新书介绍会等活动, 把自己的新书、好书介绍给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勉励。最主要的一点是要鼓励学生坚持读书积累。书读多了, 积累的写作素材、好词佳句自然丰富了, 遣词造句和表达能力自然提高了;书读多了, 可以有效地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使学生不但能够充分地理解感悟别人的文章, 还能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的文章, 还可以准确地修改自己文章中的不足和漏洞。

上一篇:基金申报下一篇:财务报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