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素养

2024-07-11

礼仪素养(共12篇)

礼仪素养 篇1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 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 在青少年学生中, 深入开展礼仪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 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 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高傲自大, 缺乏理想, 不能吃苦, 不懂感恩, 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 到了学校以后, 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 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 却不知如何去付出, 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 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 留守少年儿童, 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 无论是隔代监护型, 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 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 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 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色情电影, 就像一棵棵毒瘤, 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 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 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接受效果不好,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 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 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 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 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 收回272张, 回收率达到91%, 其中有效问卷248张, 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 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活动方案, 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 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 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 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争做文明表率。

学校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生要学有所成, 将来立足社会,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 彼此密切配合。加强全体学生礼仪教育, 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 提升其文明礼仪的素养, 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礼仪素养 篇2

礼仪教育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教育学生尊重人,关心人,是礼仪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不欺负弱小,不取笑他人,不以自己所长讥笑他人之短,不讽刺挖苦他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不给他人起绰号,不以别人的生理缺陷而贬低人。

2、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发展自己,要从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做起。

其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

对别人表示尊敬时,用尊称您

对老年人,可称老爷爷、老奶奶、老大娘、老师傅等;对中年人,可称伯伯、叔叔、婶婶、阿姨等;对比自己稍长些,可称大哥、大嫂、大姐;与海外交往时,可使用小姐、先生、夫人等称谓;说话语气要和蔼,可运用一些委婉的语气词,如吧、呢、吗;当请求别人做某事时,应使用表求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带来麻烦时,应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主动说没关系。

再次,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语言;待人大方,双手接物;拜访他人要预约,并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应避开他人休息和吃饭的时间,特殊情况需说明;进入别人房间或办公室应事先敲门,待主人允许方可进入;在别人家作客,不应乱翻、乱动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玩具;平时要注意衣着得体,夏天在公共场所不穿拖鞋,不赤脯,不穿小裤衩等。

二、教师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我们强加对自我的要求,并公开向全班学生宣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其次,抓典型示范。在班级里提“争当礼仪示范员,争创礼仪示范班”的口号。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懂得坐、行、立、礼的常规,以此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经过一阶段培养,我班在礼仪行为规范方面收效较好。

三、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礼仪素养 篇3

关键词:课堂传授 岗位监督 社会实践 家长引领

一、课堂传授,掌握礼仪规范,积淀道德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礼仪规范是学生基本素养,有了文明礼仪规范的保障才有可能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学生学习礼仪规范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立足课堂,发挥教学智慧,使学生主动掌握礼仪规范,积淀道德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品德课专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学外,还可以在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还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等开办专题知识讲座。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举行文明知识系列讲座,专门向学生宣讲有关个人礼仪规范:个人着装得体、坐立行走姿势端庄等形象礼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文明守纪礼仪,遵守交规、爱护公物等社会礼仪。还可以给学生印制“我是小小文明人”规范小册子,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学唱、背诵,还可以利用每天的展会给学生讲授一些文明小故事,传授一些他人遵守礼仪规范的经验,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使学生将有关礼仪规范细则熟记于心,积累一定的文明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礼仪规范是一种行为准绳和方向,学生掌握了规范知识,才会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优良形象,将礼仪规范言传身教给学生,让他们积淀一定的道德文化,提升自身内涵素养。

二、岗位监督。执行礼仪要求。规范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礼仪规范难以自觉执行,在落实规范中往往会不断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和同伴的监督互助,因此,笔者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文明监督岗、互助互学岗,以监督和帮助那些自觉性不强、文明行为表现有偏差的学生,以促进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可以组建“小红帽”规范监督帮扶队,成员由一些文明素质较高的学生骨干组成,队员们在课间巡逻监督,检查督促全班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且还有权监督老师的言行,检查记录全班礼仪规范执行情况,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制止,提出批评和建议。监督队每周重点针对一个专项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该项礼仪规范的落实状况,然后利用每周五的班会时间进行通报,汇报一周执行情况,对表现优异的现象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个人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做到奖惩分明,公正无私。帮扶队成员还负责特殊学生的辅导帮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如班上有位叫小辉的学生特别顽皮,个人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用品摆放无序,乱丢垃圾,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帮扶队的两位成员不辞辛苦,经常帮助小辉整理抽屉、书包,教他如何摆放物品,做到整齐美观。为了帮助小辉彻底改掉乱丢垃圾的坏习惯,他们想尽办法,专门用包装盒给小辉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垃圾箱让他放置垃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儿童的行为各有千秋,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耐心帮扶,小小监督岗发挥了大作用,让学生在约束中学会自律,逐渐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社会实践。历练礼仪行为。提高道德品质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真正树立优秀的道德观,必须把学生纳入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历练、洗礼,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社会实践是检阅和历练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可以组织学生踏青、春游、看电影等实践活动,利用这些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明行为。在踏青和春游时,可以教育规范他们的行走礼仪,培养他们不攀折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刻、爱护公物等公共社会礼仪,在看电影时养成有序入场,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观看电影,努力控制好自己的言行,遵守公共秩序,提高文明程度。记得在一次看电影的过程中,本班的小丽同学由于感冒咳嗽,她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看电影,努力控制自己不咳嗽,但无法做到不咳嗽,邻旁的小敏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递给小丽,让小丽咳嗽时就用手帕捂住嘴,说这样声音会小一些,对别人不会有多大影响。小丽接过手帕,一试还真管用,连声说谢谢。笔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没想到这次看电影活动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如此锻炼的好机会,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上升到道德品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真正能有效实现该理想的途径还是社会,要多让学生融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考验他们的行为,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真切提高道德品质。

四、家长引领。深化礼仪规范,提升道德素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常听到一些教师发牢骚:“我们的教育工作白做了,学生在学校里表现挺好的,可是一回到家就被父母给改造回去了!”其实这些教师说得不错,不是学校的教育苍白无力,而是孩子的规范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主动联系家长,利用家长的力量,共同教育孩子,让家长做好孩子的领路人,请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孩子深化礼仪规范,提升道德素养,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开学初,笔者给每位学生家长发了一本“家校联系本”,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礼仪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同时也请学生记录家长在家的文明行为表现,利用每周一晨会时间交流前一周记录情况。开始时,多数家长的记录是:“我儿子今天吃饭不文明,吃饭时咂嘴,碗中有剩饭剩菜。”“我女儿今天不尊敬长辈,对奶奶说粗话了。”孩子们对家长的记录则是:“爸爸太凶了,讲话不文明,还打妈妈。”“妈妈今天可能打牌输了钱,对奶奶又是发火又是辱骂。”看到联系本中真实的记录,笔者既担忧又高兴,担忧的是有些家庭缺乏文明和谐的氛围,一些家长的道德素养较差;高兴的是知道了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让笔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其父必有其子,要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必须改变家长的行为规范,营造文明的家庭气氛。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在期中考试后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首先向家长汇报了开学以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着安排观看我班的文明礼仪教育特色成果展示,表扬了本班孩子争做文明人的优秀表现,最后,真诚邀请家长做我的坚强后盾,一起做好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笔者宣布在学期结束时,将评选出“文明家庭”“杰出爸爸”“最佳妈妈”。家长们都点头赞同,纷纷表态:为了孩子,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这项工作。

家校合力的效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学校的优良行为不再受到家长的反面影响,反而转变了父母的思想,规范了父母的言行,家长的正面引领促使孩子的道德素养不断攀升。文明礼仪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创造理想人生。

儒家文化与秘书礼仪素养 篇4

《论语·学而》载:“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儒家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得到普遍的倡导与认同, 冰心说,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家和万事兴”, “和为贵, 谐为美”, 这些是人们对“和”的朴实而理性的诠释。

社会存在诸多差异, 如交际有等级地位之分, “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这是必然存在的人伦关系。行礼、予礼时等级相称, 恰如其分, 既不能“贵用贱礼”也不能“贱用贵者”, 这是必然的规律, 这种规律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秘书礼仪, 在拜见领导、会见客户、接见外宾时有所体现。秘书要把差异和矛盾当作统一体的固有内容来把握, 同时把统一和谐当作差异与矛盾的本来根据来把握[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皆文章。”秘书要经常充当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机关之间协调服务的“润滑剂”和“调节器”, 尽力化解、淡化、缓和各方之间的矛盾。一个秘书如果很善于交际, 见面就熟, 使人很容易接近, 也容易被人信赖, 那么办事的成功率就比较高。秘书待人应协同、友好、沟通、重视而不是孤立、疏离、排斥、忽视, 对待领导要支持与服从, 争取领导的信任与重视;对待同事要谨慎与真诚, 争取同事的理解与帮助;对待群众要热情而谦虚, 争取群众的欢迎与赞扬。此外, 秘书还要宽容大度, 秘书有时会被领导批评、同事误解、群众奚落, 对此秘书都要正确面对, 不要耿耿于怀, 过分在意。总之, 秘书要本着和谐的宗旨, 友善待人, 乐于合作, 淡化矛盾, 减少内耗, 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顺利而高效地发挥其中介和枢纽作用。

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论语·庸也》中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由此知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反对过与不及, 要求有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现代秘书工作也要恪守“中庸之道”。秘书的中庸之道表现在一要切实履职, 二要把握分寸。

所谓要切实履职, 就是要全面履行规定的职责, 不折不扣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这是秘书最起码的要求。如:需要发表意见时, 秘书要坦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当领导授权时, 秘书不要小家子气, 退缩不前;当面临危机事件需要挺身而出时, 秘书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需要秘书有所为却不作为就是没有切实履职。所谓把握分寸, 就是秘书要把握自身角色, 交往处事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事, 不能超越权限, 不可超越界限。秘书把握分寸表现在很多方面:要摆正自己的位子, 不能摆出领导的样子, 也不能凭借领导的权势装腔作势, 让人讨厌;属于领导拍板定案的事, 秘书不能随意开口, 更不能包办代替;在社交场合, 秘书不能抢镜头、占风头, 也不能在谈吐、举止、着装方面过分显摆自己, 而应自觉地把光辉让给领导, 突出领导形象。众所周知, 秘书工作有很多“清规戒律”的限制, 如说秘书必须“把关而不设卡, 果断而不武断, 主动而不妄动, 参谋而不参断, 用权而不弄权, 参与而不干预, 办事而不多事”等。其实, 这些清规戒律归纳起来离不开一个宗旨:秘书工作要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严守“中庸之道”。

三、儒家的仁爱自强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儒家有:“仁者, 人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正是仁爱笃实、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能造成人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秘书, 要心怀仁爱之心,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创新, 才能仁爱自强, 有所作为。仁爱自强是给秘书们设计的较高的人生理想, 要求秘书人员既存着“礼仪当头, 施与受并存”的心态, 还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终生不懈的努力, 要以天下为己任, 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难。孔子的弟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爱仁以德, 立人达人, 宽信敏惠, 智勇刚朴, 心胸坦荡对社会、对人生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网络及信息时代, 时代、社会的发展给秘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秘书要胜任本职工作, 必须具备很高的条件。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宽广深厚的人文素养, 还要具有适应各种工作的多方面能力, 还要懂现代科学技术, 要能使用电子计算机、录像机、照相机、复印机等, 要会驾驶、速记、打印、校对等。秘书要具备这种品德能力, 就必须坚持学习各方面理论知识, 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好、知识多、能力强、技术硬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姿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才能真正地自立自强、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风采, 才能很好地服务于领导、服务于人民, 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四、儒家的正道直行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儒家提倡养“浩然之气”, “君子坦荡荡”,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注重的是气节和情操。秘书工作具有辅助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但这不等于说秘书人格上完全受领导支配, 要屈服于领导的权威。秘书作为个体的人, 他应具有独立的品格。在处事中, 要以是非标准而不能以地位、职位高低论曲直, 也不能感情用事。思想要健康, 作风要正派。要与人为善, 乐于助人。提批评、建议要出于“公心”, 帮助他人要出于“诚心”。对上级要尊重, 对同事要谦虚, 对群众要理解。与人共事, 无论职务高低, 都不能随便伤害他人的感情。要忠诚、老实。办事可靠, 不虚伪, 不轻浮。尤其是对待领导, 应该尊敬服从、支持和体谅。但是他也不应该一味唯唯诺诺, 唯命是从。当领导决策或言行中出现失误时, 秘书要发挥“纳言进谏官”, 及时提醒;当领导行事有违政策与原则时, 秘书要加以规劝, 或晓之以利弊, 或申之以大义。总之, 秘书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 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不以个人好恶、恩怨结党营私, 坚持按政策制度办事, 按组织原则办事, 大道直行, 光明磊落, 坚持真理, 永葆气节。

五、儒家的慎独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礼记·中庸》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 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 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在无人的角落, “慎独”是思想境界的最高体现, 是人格、礼仪、道德的真实一面。

秘书虽然不直接承担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内某一部门的职能工作, 没有掌握直接的权力, 但是因为他在领导身边工作, 有时是能递得上话, 办得上事的, 而秘书本身也掌握着大量的政治、经济及人事方面的信息及机密, 有些人为了图谋私利, 采用种种手段私下拉拢、引诱秘书人员, 秘书如果不能慎独, 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被人利用。秘书有时也要出外独立工作, 如果不能慎独, 就有可能在失去领导监督或约束的情况下, 打着领导旗号招摇勒索、仗势欺人, 或者大摆“二首长”、“钦差大臣”的谱, 恣意妄为[2]。秘书的慎独要求秘书时刻自我反省, 自我警策, 自我激励, 无论领导在与否, 道德行为始终如一, 合于规范, 以免在失去监控时随意放纵自己, 因一念之差或一时之举铸成大错, 给事业、领导及个人带来损失。

六、儒家的敬业思想对秘书礼仪素养的影响

《礼记》载:“敬业乐群。”现实生活中, 各行各业都提倡敬业爱岗, 联系秘书职业特点看, 秘书敬业更有强调的必要。秘书职业的辛苦与劳累是共识, 有顺口溜说秘书“胡子蹭蹭长, 头发哗哗掉;起五更, 熬通宵;省被子, 费灯泡”, 这些说法属于调侃, 也说出了秘书职业的真实性:上班没有时间概念, 生活比较清贫恬淡, 工作有时要忍辱负重。秘书从事的工作多样而繁杂, 但舞台有多大、心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秘书职业也给秘书提供了一个增知识、长才干的平台, 秘书的知识越来越丰厚、文笔越来越老到、阅历越来越宽广、处事越来越精干。其次, 秘书的责任和影响很大, 这就使秘书在行使职责、完成任务时总能得到一份回报。当秘书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道心桥, 把民情民意真实地反映给领导, 再把领导的关怀与温暖传送给群众时;当秘书把怨气冲天, 一触即发的上访人劝说得头脑冷静, 心平气和时;当秘书把写得内容丰实、文采斐然的演讲稿交给领导受到领导的鼓励与赞扬时, 秘书的劳累与苦涩在一瞬间都化成了实绩与成效。秘书从中得到了快慰与满足, 秘书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和提升[3]。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礼仪素养。儒家文化的和谐、中庸、仁爱、自强、慎独、正道及敬业思想精髓与现代秘书礼仪素养有很多共同之处, 学习儒家文化, 提高秘书礼仪素养。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仪,秘书

参考文献

[1]钱海梅.责任与角色:秘书的伦理自主性[J].秘书, 2004 (12) .

[2]吕锦如.秘书腐败的机理与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5) .

关于教师的礼仪素养 篇5

2、专业态度:教师应树立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并将这种专业精神转化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教师不是公共权力的贯彻者,不是道德裁判,也不是真理的代言人,教师应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

3、师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仅是上课,而且还有言传身教。只有在职业道德、人格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能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在学生心目中有地位的教师。

4、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仪表得体

一个懂礼的人,仪表应当是得体的。仪表是教师的教养与形体给学生的整体感觉。作为教师,尤其是女教师,恐怕是很难回避化妆这一问题的。不过,适当的化妆是可以提倡的。但是,我们在强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化妆的前提下,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礼仪规则:第一,要自然。要自然而然,让人觉得你天然若此。第二,要美化。你的妆饰要符合常规的审美标准,不能浓妆艳抹。第三,要避人。要遵循避人原则,不当众化妆。不仅是化妆,尤为重要的应该是着装。特别是在校园里,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穿着应大方得体,干净整齐。如若你穿一身奇装异服、穿个拖鞋、染个指甲再烫个头发啥的。这样不但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今后的着装和修饰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特别的注重。

举止得当

一个懂礼的人,举止应当是得当的。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从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要求自己。

第一,坐就坐正,站就站直,走就走稳。举止端庄典雅,这样一看上去你就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

第二,表情应当自然,自然其实也是一种自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和学生家长接触的时候表情不要太夸张,过分的夸张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当然也不能没有表情,没有表情深不可测也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第三,手势不宜过多,手势要符合实际。手势多了,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手势不符合实际,也会误导学生。

第四,身教重于言传,老师的很多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学生。例如,地上有垃圾,一种是你光批评学生,而自己不动手。另一种是批评完学生之后,自己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这两种行为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和当着学生家长及学生的面抽烟……

礼仪素养 篇6

关键词: 品德素养    行为内化    文明礼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小组合作中各成员的成绩水平、能力水平、兴趣志向、性格特征等,大多数情况是一节课中回答问题等几乎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其他学生活动过程往往会被忽略。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个体能力,使之能赶上“优等生”的水平,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学生个体能力发展共同促进整体的前进,使学生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由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语文课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

一、立足文章,潜心研究,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获得品德的熏陶。

1.注重语文课的社会延伸。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在讲授《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会给学生放映香港回归祖国的影像资料,同时介绍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只有祖国的强大,人民才能真正挺起脊梁。

2.挖掘课文主题,揭示文章深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3.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4.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

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体味市井百态,关注社会,感悟人生。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像手表一样永远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5.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我在教学中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组织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

中职学生礼仪与人文素养研究 篇7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以礼待人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 随着学校文化课课程的增多, 许多学生眼中的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许多人只顾眼前利益, 完全忽视了最基本的礼仪文化与人文素养, 更有甚者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责任和义务。[2]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种不良现象给中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现象。下面, 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礼仪现状, 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礼仪文化及人文素养作具体阐述。

一、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许多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越来越低下,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公德观念, 缺乏最基本的礼仪素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只知道索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而不知道如何对社会做贡献, 更不懂得怎样做人, 缺少对社会的责任。现阶段的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只有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礼仪。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许多服务型的专业, 如餐饮、旅游、营销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受过专门的训练, 比较系统地学习过礼貌礼节的知识, 礼仪素养比较高,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经过专门的培训, 使他们平时养成了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在学校生活中, 他们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待人真诚有礼, 处事自然大方, 是其他非服务型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榜样。[3]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较高的文明礼仪。

二、中职学生礼仪和人文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1. 中职学生的入学素质较低, 人文素养较差

中等职业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在我国, 各地重点高中都在大规模的招生,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使得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高中考大学的道路。[4]所以,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往往比重点高中招收的学生综合水平较低, 如此一来, 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比重点高中低很多。此外, 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 使得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 而且再加上社会认识的偏差, 越来越多家长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寻求高学历的教育, 所以中职教育进入了萧条期。而中职学校为了满足招生指标, 不得不降低入学条件, 而且较大幅度的降低对分数的要求, 而且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高中失败。由此可见,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下, 中职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所以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下, 这是学生礼仪素养和人文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

2. 社会不良风气流入校园, 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教育与高中教育有较大的区别, 中职学校与社会的交流比高中要多, 这是因为学生过了高中阶段还要上大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临着就业, 所以中职学校难免会与社会建立一些联系,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将会密切一些。如此, 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就会很容易流入学校, 许多学生变得以自己为中心, 变得唯我独尊, 没有一点责任感;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中职学校的丑闻层出不穷, 许多学生都不检点, 犯一些让常人难以理解的错误, 这都是学生缺乏礼仪教养的重要原因。[5]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很多父母只知道爱孩子, 而不知道管教孩子, 使得许多学生在走进校园前就缺乏礼貌修养, 所以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3. 中职学校的教育取向有很大的偏差, 导致学生礼仪素养不足

许多中职学校为了能和高等教育竞争, 都调整了教育取向, 都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出学生的一技之长。在这样的教育下, 许多学校尽管摸索出了有自身特色办学特点, 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加强。[6]但是,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 许多教育者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包括礼仪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间接导致了学生文明礼仪不够, 良好的个人礼仪在谋求职业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学生在面试时, 由于举止不当而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 中职学校教育取向的正确与否, 也是影响学生礼仪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中职学校礼仪素养的对策及应对措施

1. 政府应该发挥出调控作用, 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支持

早在2005年, 温家宝总理就曾经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而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首先提出了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也能够看出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此外,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规模上应该持平,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继续的发展, 等等。[7]综上所述, 全国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 并且增加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 政府还应该及时地发挥出宏观调控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去选择中职学校的教育, 可以在中职学校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如此, 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学生选择中职教育, 如此, 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2. 中职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礼仪相关课程

如前面所述, 服务性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 这是因为他们接受过专业的礼仪教育。所以, 中职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也应该效仿服务性的专业, 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开设能够系统介绍礼仪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 这是学生学习礼仪的前提。[8]此外,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不断提高, 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实际中的礼仪, 感受与理论的不同, 进而提高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兴趣。

3.. 加强日常教育, 制订相应的礼仪日常规范

严谨的日常规范是任何一所学校管教学生的基础。特别是对中职学校而言, 更应该要求学生严格执行遵守, 这是提高学生礼仪素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措施。而且有了规范的约束, 学生才能规规矩矩的上学, 而且这对确立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下, 中职教育变得越来越落后, 许多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礼仪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 如此, 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树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哲, 闫志利.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 (01) .

[2]管小青, 朱世德.关于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人文素养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 (04) .

[3]尹秀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之现状分析——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2015 (01) .

[4]刘蕴莲, 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01) .

[5]李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与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 (04) .

[6]任春燕.中职语文教学之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与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0) .

[7]郝倩.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5 (04) .

高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浅议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随着城市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国际型活动的举办, 为“讲礼仪、学礼仪、用礼仪”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些活动每次的提出, 会形成短期内的学礼仪、讲礼仪的较好气氛, 但是活动结束之后, 这种倡导便渐渐消失, 多少有些临时磨刀的意思, 而且效果也不明显。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志存高远, 坚定信念;热爱祖国, 服务人民勤奋学习, 自强不息;遵纪守法, 弘扬正气;诚实守信, 严于律己明礼修身, 团结友爱;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热爱生活, 强健体魄。但是, 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如言语低俗、举止粗鲁;社会公德心缺失,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诚信意识淡薄, 基本礼貌缺失以及缺乏基本交往礼。现在的礼仪教育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 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 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 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 具体地转为个人的道德行为。[1]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层面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子女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专门性的家庭内的礼仪素养教育在现代家庭是否普遍?可以肯定的是, 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教育中, 他们被作为“私有财产”教育管理, 而不是以作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标准和要求去教育。过分包办、期望值过高, 学习成绩第一的教育模式下, 造成很多大学生家庭层面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

(二) 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 极力标榜个性, 认为“不同”即个性, 甚至将奇装异服、举止怪异等看做是表现自我个性的“正常”举动。虽然年满十八岁已成人, 但是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还是较差, 而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又极强, 所以其极易受不良文化形式的影响。

(三) 中等教育的应试性教育模式及高等教育中的宽松模式

“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一要求在1993年就明确提出, 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依旧没变, 学习成绩高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分数高代表一切都好, 从而造成对个人文化素养教育的忽略, 以及学生独立意识及独立判断能力培养的缺失。进入大学后, 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没有了老师及父母天天的“唠叨”, 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及自由选择, 伴随着新鲜刺激的同时, 学生也会感受到种种无奈感等挫折。此时, 礼仪教育缺乏留下的隐患便显现出来, 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就极可能产生不道德、不文明, 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四) 学校教育不到位

2014年,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规定从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 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 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对于高等学校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特别是礼仪素养教育并未提出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建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014年, 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 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方面, 国家将采取的举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推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 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 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 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教育系统。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 完成“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 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的高校辅导员, 这个教育和管理群体并未被要求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 高等学校也未开设专门的礼仪素养课程, 缺乏重视及制度层面的要求与保证。

三、开展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途径

(一) 调查问卷

新生入学之初,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对礼仪知识掌握的情况, 建立第一手的资料库。问卷调查的目的之二在于, 以此次数据为基础对比数据, 以确定接下来的礼仪素养教育课的内容及方式, 并用以比较、研究教育效果。

(二) 礼仪课程

1. 面向学校管理人员。

2014年, 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规定。该标准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 应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方面不断拓宽储备, 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的学校管理人员, 特别是辅导员, 应参加专业的礼仪素养课程培训, 提高自己礼仪素养。一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及管理中, 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可以由高等学校辅导员担任礼仪素养课程的任课老师, 从而更加直接、持续性的掌握学习礼仪素养知识的学习情况。

2. 面向学生。

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传统课程一直在开设。虽然从授课形式上一直在不断探究, 但是授课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已有调查显示, 学生对于礼仪素养课的需求度高, 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兴趣反而很低。

(三) 校园文化活动

1. 礼仪知识讲座。

当前,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没有令人满意, 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作为高校教育中, 可以充分利益各种社会资源将礼仪知识讲座传统化、系列化, 结合学校及学生特点邀请专业礼仪讲师, 开展特色的礼仪知识讲座。

2. 专题培训。

配合礼仪知识讲座, 结合学生特点, 如年级、性别等, 举办专题培训, 如针对女大学生的专题培训、针对大一新生的专题培训、针对求职学生的礼仪素养培训等。这样既有基础常识普及, 又有针对性的培训, 且系统具有特色, 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3. 各类形式的竞赛。

有教育有考核,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一方面, 检验礼仪素养教育的成果, 为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的修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也可以促进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

(四) 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相结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得体的个人举止重在自律, 但是他律也极为重要, 他律促进自律。一方面, 日常工作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另一方面, 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中, 应该借助严格的学校规范管理制度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予以约束。制度建立的目的是规范与约束, 并非惩罚, 所以要充分发挥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教育的同时, 应建立标准可行的礼仪素养评价办法, 教育、奖惩相辅相成, 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举止文明、交往得体, 形成互相尊重、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浅论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 篇9

一、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 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趋于完美的外在形象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因此, 优雅得体的外表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求职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 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 员工的形象不仅仅代表自身的外在美, 更代表一个组织的形象。因此, 当下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外形就有了严格的要求, 比如说衣着邋遢与穿着得体者同时应聘, 用人单位会不自主地倾向于后者。因此, 在礼仪教育中讲授的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知识, 以及适当的形体训练, 对大学生形成趋于完美的外在形象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 礼仪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

有人说性格即命运, 进入大学后, 学生就开始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因而考验学生的时刻到来, 拥有良好的心态、待人处世诚恳的态度、宽容的胸怀、以大局为重的境界将为学生大学的生活锦上添花。然而这一切离不开礼仪知识的学习。学习礼仪实际上是一个塑造性格的过程。礼仪教育表面上是教人谦恭有礼, 事实上是对人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久而久之这些行为规范则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学习礼仪不仅规范学生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打磨, 最终形成彬彬有礼的态度、迁就得体的举止、谦和友善的表情, 而这些优秀的品格都将成为提升个人魅力的重要因素。

(三) 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上, 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时代。在当下, 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化, 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多的是依赖他人所提供的, 学生作为一个消费群体, 更多的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协作满足个人的生存需求。因此, 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礼仪教育就是向学生讲述有关人际交往的态度、接人待物的方法、求职面试中的技巧等相关知识。通过礼仪教育, 学生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 在各种情况下, 学会自我控制。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关爱热情, 与人交往中恭谦有礼。通过长期坚持学习礼仪教育, 不仅能建立起平和、协调的人际关系, 而且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事业更成功。

(四) 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 不仅可以塑造完美的外在形象, 而且可以锻造内在的气质。那么在求职面试中, 首先外在形象上就应做到先声夺人。其次, 礼仪教育让学生养成谦恭礼让、尊老尚贤、诚实守信的性格。应聘者在应聘中所展示出来的文明礼貌的举止、优雅不俗的谈吐, 自然就会给企业、单位的招聘主管留下很深的印象, 同时也就为自己创造入围的机会。最后, 礼仪教育中所讲授的个人礼仪知识, 可以使学生在应聘中着装得体。从某种程度上讲, 礼仪教育会使那些原本专业技能高的学生在应聘中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而首先脱颖而出,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礼仪教育在学生求职应聘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上述分析, 大家会发现礼仪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就业竞争力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 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 在高等院校开展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一) 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 礼仪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提升礼仪素养进而提升自身素养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礼仪教育受中学文理分科的影响, 在高校教育中礼仪及教育的对象往往仅仅是文科类大学生。这种现状割裂了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割裂了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有开设礼仪教育课程条件的高校中, 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次, 无条件开设礼仪教育必修课的高校应创设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 要让更多的学生知礼、学礼、懂礼、守礼。最后, 礼仪教育除了基本的礼仪知识的传授外, 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形体训练室、健身房对学生展开形体训练, 让学生不仅懂得礼仪规范, 而且通过训练获得完美的外在形象, 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目的。

(二) 转变礼仪教育观念,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礼仪教育的重点是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 高校和大学生要从本质上认识礼仪教育是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不可少的学习课程。其次, 礼仪教育的客体教师和主体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礼仪教育为实现其特定的教化功能应该从单纯的理论讲授, 转化为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学生明白学习礼仪, 重在实践, 否则很难达通过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因此, 授课者应具备开阔的授课视野。除了转变教育理念外, 在礼仪教育中教授礼仪课的教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到“身高为正、师德为范”, 以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行、端庄的形象, 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要达到被学生模仿, 则教师不仅要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水平, 更要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更好地加强礼仪教育, 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 在校园里成立礼仪宣传队, 通过礼仪对队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优美仪态, 完全可以通过训练锻造出来。其次, 有秘书专业的系部在秘书节活动中, 应展开“秘书之星”选拔, 选拔赛中, 参赛人员可以分为专业组与业余组两种类别参赛。比赛中通过礼仪知识抢答、个人形象展示, 让更多人关注礼仪, 关注礼仪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调动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 学校的图书馆应该加强礼仪方面专业书籍的贮备, 让学生从礼仪书籍的阅读中积累更丰富的礼仪知识。最后, 应充分发挥形体实训室的作用, 让更多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塑造优美的外形, 增强学生在礼仪学习中的自信心, 从而更注重礼仪课程实训。最终, 让学生明白礼仪知识学习是提升学生自我素养的必要途径, 自然而然地营造礼仪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 鼓励学生提升自我礼仪修养。

当下,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交往更深入、广泛, 紧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 不利于个人礼仪修养的提升。教师应在授课时积极鼓励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认识,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各种环境下, 都严格以礼仪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增强文明意识, 培养礼貌行为, 改掉不良习惯, 日积月累, 让自己在日常生活处处以“礼仪”标准约束自己。真正做到拥有礼仪修养, 以不俗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端庄的仪容赢得大家的尊敬。最终, 提升个人的市场竞争力, 改善个人处境。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今天, 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 加强礼仪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礼仪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知识的传授是不够, 只有家庭、社会、个人、学校齐心协力, 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 礼仪教育只有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才能为当代大学生所真正掌握和重视, 成为他们必备的技能以立足当今社会。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

[2]穆延云.当代大学生礼仪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哈尔滨: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08) 115-116.

[3]赵梅.论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 (01) 116-118.

[4]周敏.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J].台州:台州学院学报, 2011 (02) 83-86.

礼仪素养 篇10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礼仪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但是, 在当今社会,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 它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今天的礼仪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言的, 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涵盖了人们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而商务礼仪是礼仪在商务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是指商务人员在其商务活动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具体内容之一是律己之规, 主要指商务人员自身的言谈话语、举止行为、仪表仪容、穿着打扮等方面的规范。具体内容之二是敬人之道。主要指商务人员面对交往对象时进行交际与应酬的基本技巧。概括地说, 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商业贸易运作以及国际商贸业务等相关的基本技能,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交际和商贸活动, 具有较熟练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性商务英语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外,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商务交往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而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在交往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2高职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的现状

由于个人成长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并不容乐观。具体来说,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从小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重重关爱呵护之下, 家庭对礼仪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也没有对商务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却又忽视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及良好的商务交际素养的积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 也不例外。一方面, 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却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日常生活方面,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 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 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不会问候, 不懂谦让, 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 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重别人, 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 在商务活动方面, 他们虽然即将步入职场作为独立的个体融入社会, 但却没有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 不知道如何着装, 不知道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 不知道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 充满自信地与他人交往。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大学生) 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将比任何时期都有可能面临着一个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课题。而在这种国内外的社会交往过程中, 他们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外, 还必须掌握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顺利交往的法则和规范。因而, 在新形势下, 加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不容忽视。

3如何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教育

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 亦非一日之功, 需要后天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学习才能逐渐形成。因此, 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3.1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商务礼仪教育

首先,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技能型及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新形势下, 由于各地区、各行业间的交往日益紧密, 这要求这些即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学生能够作为独立的个体独立自主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因此, 要使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不仅要求他们掌握较全面的专业技能, 还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较强的商务交往能力。然而, 应试教育导致大多数高校没有给予礼仪教育足够的重视, 于是导致学生从小学进入校门, 到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整个过程中礼仪教育的缺失。所以, 高校必须给予礼仪教育应有的重视, 将其纳入课程设置, 给广大学生提供学习商务礼仪的一个平台, 从而使这些学生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在商务礼仪方面有所改进提高, 不至于在将来的商务交往中不知所措或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3.2学生要积极学习商务礼仪

大学生商务礼仪水平的提高, 仅仅有高校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 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 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 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 自觉抵御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说, 良好的商务礼仪的习得也十分需要个人的原动力,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

3.3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情境

在学习教材时, 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上的语言点及相关习题, 还需要将注意力延伸到教材以外的地方, 善于利用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商务礼仪、风土习俗等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拓展式学习。例如,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新编剑桥商务英语 (初级) 》时, 教材上列出了六张名片, 其给学生的任务是根据听到的录音材料标注出六张名片被提及的顺序。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此,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比较有限。事实上, 在完成听力任务的同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相关的商务礼仪方面:如何向他人提交自己的名片及如何索要对方的名片, 甚至扩展到如何在社交场合主动地结识他人, 等等。此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等环节, 深化其对相关商务礼仪的理解。

3.4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投影、录音、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 这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非常直观的印象, 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事半功倍。

同时, 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 还可以恰当地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引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具体地说,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或概念。或者, 根据实际教学任务的特点, 通过设置一些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甚至扮演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角色, 通过体验式学习, 逐渐掌握相关技能。这样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 (项目) 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练可发现自身的不足, 及时纠正;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会逐渐形成一些礼仪习惯, 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审美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 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例如顶岗实习, 参加展览展销活动、庆典活动、新闻发布会等大型活动, 从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和实践能力。总之, 只有高校、学生、教师、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共同营造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氛围, 高校学生的礼仪素养才能逐渐提高, 高校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克培.思想品德修养与职业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金正昆.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4]翟子玉.国际商务礼仪要点[J].理财, 2009, (4) .

[5]熊越强.对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4) .

礼仪素养 篇11

关键词:礼仪素养;问卷;实地调研;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受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校大学生喜欢标榜个性、崇拜时尚、举止随便、我行我素、不适应集体生活、无视校园规章制度、诚信意识淡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意识不强、甚至道德修养缺失等。鉴于此,本课题组申请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与教育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南京市比较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课题组成员在校期间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

一、调研情况概述

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本调查通过对南京市5所高校大学生开展对比分析,了解当今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以及高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礼仪培养和教育提供建议和参考。

南京市是高校云集的一座城市,进行调研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研方法,实地到所选的5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85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640份,有效率为98.46%。其中,男生2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94%,女生37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9.06%;本科生27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3.13%,专科生3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81%,硕士生2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28%,博士生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78%。所选取的5所高校中一本一所,二本一所,三本一所,高职院校两所,特点鲜明,典型性强。其中南京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专业覆盖面广,涵盖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男女生比例适中。其次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二本高校南京工程学院,该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生源充足且质量较高,该校比较明显的特征是男生达到70%左右。而三江学院,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4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学校有本科及专科层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培养远洋和内河船员的学校,是一所航海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校男生比例也高达70%。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商贸流通类人才为主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女生比例达到60%-70%。

二、调研结果分析-南京市大学生礼仪素养基本现状

调研问卷中设置了一个程度题“您认为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状况如何”,分数由高到低(5-1)分別表示“赞同、一般赞同、中立、不赞同,很不赞同”的程度。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对该问题的打分集中在3分和4分。根据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基本礼仪规范缺失

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640名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本的礼仪规范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认为自身的小习惯或小动作无关大局。在问及“在图书馆学习,您会占位或者帮同学占位吗?”时,有523名学生选择了“经常会这样”的答案,占到总人数的81.71%。在问及“在老师上课时,您会在教室里面吃东西吗?”时,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看情况,时间来不及了就带回教室里吃”。在问及“在老师上课时,您会不会在教室里接电话?”时,有47.26%的大学生选择了“偶尔会,特别重要的电话会接”。此外调查还显示,73.59%的学生懂得节约用水;22.64%的学生偶尔会过分用水;3.77%的学生选择了尽情享用水资源。54.28%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33.52%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有27.32%的大学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33.65%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38.75%的大学生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昵。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规范认识存在误区,文明礼仪规范缺失,体现出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不讲卫生、不守纪律及不讲诚信等现象。俗话说,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与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2.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意识淡薄

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句名言直接彰显了“礼”的重要性。礼仪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是人们在生活中自觉主动遵循的,不受法律约束。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应不拘泥于形式与细节,但往往是一些细节体现出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甚至一些细节决定了个人的成败。比如在问及“您认为礼仪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时,31.2%的学生选择了十分重要,54.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重要,还有14.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问及“您日常生活中是否明明知道这样做不符合礼仪的,但因为小事却不以为然”时,仍然有8.57%的学生选择了因为是小事可以忽略。在问及“您对相关礼仪知识了解多少?”时,只有16.4%的大学生选择了很了解这一答案,大多数学生对礼仪知识一般了解。在问及“您认为当今大学生有必要懂得并更好地运用礼仪”时,虽有75.2%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但还有21.7%的大学生认为了解基本情况就行了,有3.1%的大学生认为没多大必要。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意识淡薄,从而也决定了提升他们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3.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调研中,大学生在被问及“自己礼仪素养如何”时,调研的结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很高”这个选项上,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并不是南京市的最高学府南京大学,而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占到了12.4%,也许是因为该校开设礼仪素养课的缘故,部分学生受过培训,素质得到了提升。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学生中礼仪素养水平在一般及一般以上的达到了98%。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礼仪素养培训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自身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对礼仪存在着“知”与“行”的偏差,其原因为“知之不深”。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觉得礼仪素养受何种因素影响最大?”时,有超过50%的大学生选择了主要受个人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关爱呵护下长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标榜个性、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缺乏必要的礼貌及礼节。再加上有的父母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带来的素养水平不高,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向不正确,学生耳濡目染,学好难而学坏却很容易。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他们只在意学生成绩,关注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日常行为规范及礼仪方面的教育。一旦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之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了以后其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偏离了大学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教育理念。

2.学校对礼仪教育重视不足

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觉得大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时,有53.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当被问及“是否需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时,有57.4%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他们主观地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当被问及“您认为礼仪教育在高校推广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时,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没有条件举办礼仪活动和学校不重视两个因素。此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财经类专业将礼仪作为专业课程以外,很多理工科专业并未开设有关礼仪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此可见,大学对礼仪教育的重视或投入不足。虽然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省已全面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在全国尚属首次。1700万未成年人,将在“八礼四仪”的学习和体验中,从小学做一个文明有德之人。但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学习有关礼仪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在校生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才正式进行规范地学习。再者由于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到了大学阶段,很多有意无意的失礼行为逐渐暴露了出来,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感叹,到大学后又在补学青少年时期的诸如感恩、合作、关爱等内容了。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所大学是一个浓缩的社会,进入大学既是成人的开端,也是真正进入社会的前提,因此,大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学习,许多思想观念基本形成。当前社会中,人们的认知领域里存在着一种轻道德、重金钱的现象,用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成了一部分人默认的标准。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存在一些误区,对各种明星名人的大肆渲染和炒作,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焦点发生了偏移,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品德的养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被问及“当有老人摔倒时,你会扶吗?”时,有高达6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去扶,当然不能说大学生没有爱心,问到原因时,90%的大学生都是因为怕被对方讹诈而连累自己及父母,做好事有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这也说明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帮助他人的步伐,以此来呼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

1.大學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礼仪素养的提升

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应加强大学生对礼仪课程知识的了解,增强礼仪教育的自我修养和实践,提高“知”与“行”的统一性。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当你拥有了良好的内在修养以及基本的礼仪知识后,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对礼仪的进一步认识。比如,某企业举行开业典礼,可以申请去当志愿者,参加一些展览会或大型会议的会场布置,参加一些校企合作的签约仪式会议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礼仪知识。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此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还依赖于克服不良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身。

2.加强礼仪素养的培训

在调研中当问及是否需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以及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有关礼仪的相关课程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支持,而且在学生看来,应该多举办教育性讲座或开展有关礼仪方面的活动。比如礼仪模特大赛、礼仪知识竞赛以及礼仪模拟活动等来强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有效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培训,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人的行为是一个慢慢培养潜移默化与实践的过程,要使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达到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进行长时间地培养。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优秀的礼仪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礼仪素养和品质。高校可以把礼仪课设为必修课,把礼仪教育引入大学各个专业,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规范教育。

3.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教育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应该有适当地言谈举止,为学生做榜样,让学生在良好的礼仪环境教育中学习和生活,从而得到礼仪修养的熏陶和滋养,提升礼仪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习惯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书育人,最首要的不是教书,不是要教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教育育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言传身教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高校应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礼仪素养 篇12

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教育中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何种手段可以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基于上述问题, 笔者进行了半年多的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 本文将梳理和总结相关实证研究, 提出针对大学生公民群体礼仪文明行为的要素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对其基本成因进行分析, 并尝试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公民素养工程提供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本次调查以“当前大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主要表现”为主题, 在浙江杭州的八所高校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中进行, 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率达95%。调查显示, 现今部分大学生的礼仪文明素养不容乐观, 存在着礼仪修养表现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层次不对等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行为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出现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莽撞、冷漠、自私, 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 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校园内不问候长辈、不谦让同学、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 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纵任性、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重别人, 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 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和道德滑坡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病”。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 道德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 在回答“如何看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 只有10.8%的人选择“这是知识偷盗行为, 我极力反对, 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有24%的人选择“其他同学都作弊, 我也不例外, 否则被认为是脱离群众, 自命清高”;有30%的人选择“我觉得这很正常, 反正抓到也不会开除, 能够作弊而不被发现是我的本事”;另外35%的人选择“这样做总有原因吧, 我能理解, 但我不会如此”。在对课堂违纪情况的调查中, 332人 (包括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 承认有不同程度的违规。可见道德修养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制约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2. 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孔子认为, 一个人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致意、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 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 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 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可见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严重匮乏的现状与我国素有的“礼仪之邦”的美誉相去甚远。

3. 知识结构的失衡。

长期以来, 社会上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 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失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很多家长又走入了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的误区。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 写文章病句连篇, 说话很难切入主题, 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 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

4. 对文化差异缺乏辨证认识。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有称谓称呼、交际语言、禁忌习俗、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 而西方人则认为这些是隐私, 不宜直接询问。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亲属之间过于亲近, 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家庭观念不强。东方人看重人际关系, 而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这些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有时在涉外交往中会导致沟通的隔阂。

三、推进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工程的建议

礼仪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论这些具体的礼仪形式多么繁杂, 也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少千差万别, 都同样需要相应的礼仪要素来支撑礼仪交往的实施。这些要素分别是礼仪主体 (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 、礼仪客体 (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 、礼仪媒体 (礼仪活动所依托的沟通媒介, 包括主持者和参与者的仪容仪态、服饰、器物) 以及礼仪环境 (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 。[2]在礼仪实施过程中, 没有礼仪主体, 礼仪活动就无法进行;没有礼仪客体, 礼仪就无从谈起;没有礼仪媒介, 礼仪信息就无法表达;不讲究礼仪环境, 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在这其中礼仪环境是最具动态性的要素, 而礼仪媒体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重要纽带。礼仪主体的施礼能力和礼仪客体的受礼能力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规范训练才能提升。因此文明的社会要用制度来保证人际交流互动中的礼节。在这个过程中, 要强调礼仪要素与礼仪规范的统一。礼仪要素是实施礼仪交际的载体, 而具体的礼仪规范是交际的核心。没有礼仪要素的礼仪交际模式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个人和组织基础, 会失去辐射性的功能, 也不能作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没有了具体体现社会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 礼仪要素就得不到来自传统和习俗的思想资源, 即使强制建立也难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和接受。

礼仪应当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公共伦理的体现, 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它不仅体现个人的素质, 还体现了民族、国家的素质。人性是伦理基础建设的核心。应当加强大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美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宽容、拒斥浅薄都是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而“一言一行”是礼仪交际表达的载体, 大学生应当从小处着眼, 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见人要主动问候、在公共场合要谦让他人、在校园内要尊重师长……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 都会组成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礼仪习惯的养成应该是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渐变的生活化过程。在初期可以通过加强礼仪训练, 让大学生懂得仪表、服饰、举止和言谈这些“小节”的重要性。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也是培养他们与社会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成为新一代的生力军。”是浙江高校对当前文化大省建设大背景的回应。然而高校管理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职业素养质量保证体系来生成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产出的质量标准, 也还没有建立起对德育素养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是象牙塔, 社会上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大学的精神价值传统和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倾向与大学自身的学术规律、市场的多变需求与大学相对稳定的知识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仅仅靠校园内的教育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倡导社会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 养成人们文明的行为习惯, 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 我们常用的礼仪行为理论还主要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文化和西方的现代社交礼仪, 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等都与我们目前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将礼仪文化理论有效地嫁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论中来, 让它能与时俱进, 体现出创造与发挥、创造与发展的脉络?而现有的礼仪文化理论及其实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个人素养到具体交流沟通这一纵向领域内。今后的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研究应涉及高校环境与校园文化、不同类型高校、不同职业成长阶段的关系等方面, 并重点探讨礼仪文化理论中各种情境下的有效互动模式、礼仪素养中的组织行为、组织学习、组织公关与组织创新以及社会公众行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zhejiang.gov.cn/gb/zjnew/node3/node22/node171/node413/node3394/node3397/userob-ject9ai48570.html, 2006-02-06

上一篇:河南黄河下一篇:反思历史的德国柏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