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与反思论文(共12篇)
策略与反思论文 篇1
育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与策略
筅江西赣南教育学院杨华曾俊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行, 其关键是教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教学反思作为简便而有效的专业提升途径, 往往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此, 本文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及其对自身专业提升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模式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 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优化教学状态, 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换句话说, 它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2. 科瑟根的ALACT教师反思模式
所谓ALACT, 是由荷兰学者科瑟根在研究中提出的教师如何在反思中成长的一种反思模式, 该模式明确地揭示出了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ALACT模式是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连环图, 这五个部分分别是: (1) 行动:即教师的实践活动, 如进行一堂课的教学; (2) 回顾行动:即在行动结束后, 对行动进行回顾和分析, 找出令人困惑或出乎意料的部分; (3) 意识到主要问题所在:即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分析, 找出影响实践效果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4) 创造别种行动方案:在上一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其他的行动方案; (5) 尝试:重新尝试, 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新的行动。
二、教学反思对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作用
对生活在具体专业情境中的教师来说, 基于他的教育、教学经历所进行的教学反思与重建, 也就成为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渠道。
1. 教学反思能促进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和改进教学问题
依据ALACT教学反思模式涵义, 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表达、教学效果鉴定等方面的教学体验, 已经不再是原本, 而是一种再造、构建与超越。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在反思中发现困惑, 并主动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和所学的各种运动技能, 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体育专业运动技术和教学技能。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
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可以发现, 体育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在教师的生活史中, 经验总是包含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 体育教师所面对的教学情境与过去的情境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教师仅凭过去的体育教学经历或经验去进行教学, 很难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因此,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进行教学时, 只有将经验与反思结合起来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
3. 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和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方面组成, 即普通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师通过反思课堂教师行为过程, 可以评价此次课堂的教学原则实施是否到位, 改正有悖于教学规则的行为。同时, 教师通过反思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案, 可以帮助自己发现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教师个体隐性知识无法由他人来评价, 它是教师的内在结构和品质, 需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 才能真正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策略
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包含两个不同层面的指向作用:一种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课堂教学反思, 有直接促进教师专业行为改进与教学成效提高的作用;另一种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课外教学反思, 有改进教师专业结构的作用。结合体育新课标, 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策略主要包括课堂内教学反思策略和课堂外教学反思策略。
1. 体育教师的课堂内教学反思策略
(1) 体育教师课堂内教学反思的内容。体育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广泛而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且具有时间性与顺序性。因此,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对具体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通过回顾和记录教学案例, 思考案例中的问题, 试图重构自己在案例中教学内容安排的失当和不足;第二, 对过程的反思, 反思自己在该堂教学中如何感受、思考、看待其中的“内容”, 以及最后采取什么策略和行动来处理;第三, 对不同时间点的情境经验之间的关系进行立体思考, 比较不同情境的异同, 找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思维特质, 并将之显性化, 进而提升教学能力。
在宏观的反思框架下, 体育教师课堂内教学反思内容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体育教师应了解学生, 包括学生的整体水平、群体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等。其次, 理解贯穿前后情境的课堂教学内容及其结构组成, 反思自己对内容处理是否考虑到了前后连接性。再次, 体育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了运动条件, 及师生、生生的互动活动。上述三个内容是体育教师课堂内反思的主要部分, 当然,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更多的反思内容, 如认识、分析、评价以及寻找特定方法修正教学环境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前后学生变化的关注度等。就体育教师而言, 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针对性反思。
(2) 体育教师课堂内教学反思行动的过程。体育教师课堂内教学反思行动的过程与与一般教师课堂内教学反思行动的过程一致, 可以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解决方法———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步骤进行。发现问题, 即体育教师通过内省或对话等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 写成教师反思报告, 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写下来, 并对自己的这些思想或行为提出问题或质疑, 形成自我问题意识。分析问题, 即体育教师对问题或质疑总结, 归纳出本质问题, 找到问题的症结。假设问题解决方法, 即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对比分析后形成一个总体的行动计划表。实践、尝试解决问题, 即将行动计划表付诸行动, 按照计划实施步骤,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反思总结, 即对实施行动的反思, 看是否解决问题, 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 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设。
2. 体育教师的课堂外教学反思策略
(1) 体育教师课堂外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课堂外教学反思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应该反思课堂外部的诸多影响因素。其主要反思内容有四个方面:教师个体参与教研群体态度, 教师备课准备, 教师有效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情况, 非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教师参与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的态度, 及比照和参考组织成员的经验,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 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保证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策略。非教学时间的利用则主要应该集中在教师反思自己为何此时间段利用效率低下, 原因在哪里, 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非教学时间。
(2) 体育教师课堂外教学反思训练方法。在体育新课程背景下对体育教师进行的反思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典型剖析, 榜样指引。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是在日积月累的教学生活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策略的同时应该积极学习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的丰富成果, 将他人的成功因素有机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
第二, 自我反思, 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完成整个体育教学任务, 实现体育与健康目标, 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去理解体育新课程的本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理性的观念和相应技术;另一方面, 需要更宽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这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 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 是否有爱心等等。
第三, 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 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 那些表面上看来在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 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许多基层的体育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出现了有悖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诸多教学行为。因此, 只有将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才能探寻到根源, 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综上所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结构, 而教学反思正好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了简便易行且富有成效的途径, 因此, 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自身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林炊利.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2) .
[2]陈雁飞.体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9) .
[3]李春社.教学反思的方法与策略.教育革新, 2007 (3) .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李江华.教学反思三途径.江苏教育, 2003 (18) .
策略与反思论文 篇2
校本研修策略与对策
教师能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努力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可自制教具,合理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可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而面对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科学教学需要的情况,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课程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不容忽视的,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自来水厂、气象站、环保监测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必要的,也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的资源是开放的、海量的,其中许多资源经教师筛选、改造和设计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
“在家上学”现状反思与改进策略 篇3
【关键词】在家上学 合法性 规范化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0-02
在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父母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案例,涵盖学前期至高中的各个阶段,形式多样,或父母在家教孩子,或将孩子送到私塾学堂入学。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全国范围内有约1.8万的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一、“在家上学”的内涵及价值
“在家上学”,又称“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是指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由父母或家庭教师担任教学活动实施者,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具个性化和开放性。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的统一教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有时甚至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为代价。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无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孩子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例如野外、阳台等一切开放性的环境中,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体验真实的学习。同时,离开了学校的竞争和强制的环境,“在家上学”的孩子的身心也能得到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在家上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在家上学”有诸多的优越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但目前我国“在家上学”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一)“合法性”问题
首先,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它强调了家长有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却并没有赋予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自由(残疾或特殊情况的儿童父母除外)。其次,教育是国家普及文化知识和基本价值观的工具,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奠基性工程。[1]因此,国家享有对公民的教育权。但“在家上学”以家庭教育权取代了国家的公权力,故其合法性颇受争议。
(二)“规范性”问题
“在家上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处于灰色地带,家庭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都没有得到有效审查和监管,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
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施教者资格问题,即施教者能否胜任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除了基本的知识素养之外,施教者还要有教学能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问题,即儿童的父母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儿童提供学习材料、教学场地、外出活动或参加各类培训的费用。
家庭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教学内容取决于父母的意志,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意味着有较大的随意性。尽管“在家上学”的发展初期需要多样化、个性化的自主探索,但是,家庭教育的规范性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重视。
(三)“社会化”问题
家庭学校之所以经历了比较艰难的发展期,原因之一就是其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常常被当作反对家庭学校的重要依据。[2]在校上学的儿童能接触和认识不同类型同龄人,为儿童适应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但在家上学的儿童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内部或者少数同龄人中,活动范围较小,不利于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如何实现“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是对家长的一大考验。
三、建议和启示
“在家上学”是近年来我国家长自发建立的儿童受教育方式,有很多问题亟需探讨和解决。下面,本文将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试点“合法化”。“在家上学”处于法律空白状态,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这条法律主要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而“在家上学”的目的让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从这一点来说,并不违法。人们之所以认为它违法很大原因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心理。我们需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异端”,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可以先在部分地区试点“在家上学”合法化,让这种形式在试验中不断完善,建立多元教育模式并立的局面。
2.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互助团体活动不足”、“学习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指导,难以实施”以及“教材难以选择”是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时的几大困惑。[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试图整合学校、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为家庭教育构建支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监督和指导机制。对施教人员、家庭环境的进行资格审查以及定期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其次,建立多方沟通平台。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在家上学的网站在运行中,如“在家上學联盟”等,但这些平台主要限于家长之间的沟通,大部分是经验的交流。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综合化的平台,促进家长、学校等各界人士的多方沟通、资源共享和经验借鉴。通过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和沟通平台,实现家庭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最后,针对“在家上学”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设施方面难以面面俱全的问题,可以鼓励家庭教育产业的发展,为家庭教育开发教材、教具等学习用品。
3.利用社会教育活动弥补社会化缺陷。家长在指导儿童进行正常的学科知识学习之外,还要让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如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增加儿童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同时,同一地区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可以定期联谊和交流,增加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弥补儿童学校生活经历的缺失。
人们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在家上学”创造了条件。家长在家中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及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体验,有效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是基础教育有益的补充形式之一。面对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容许它与学校教育并存,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武华.我国“在家上学”现象深度分析:中美比较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2(11):84-89.
[2]晓喻.美国日渐普遍的在家教育[J].好家长.2008(12):39-40.
课改中心话语的反思与建构策略 篇4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 我国正大量地引进国外的课程话语。不可否认, 对世界各国课程理论的研究丰富了我国的课程话语体系。但是, 一种课程理论与话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制于它所处的时代、国度和社会, 它在另一个时代, 另一个国度, 另一个社会是否同样适用, 值得商榷。大批量外来课程话语的引入, 甚至逐渐成为进行课程理论研究的一种思维和行为习惯, 西方的历时性课程话语以共时性特征出现在课改话语中, 而且大部分都是“复制”、“快捷”和“生搬硬套”。在国内课程领域对本土和传统课程话语的追溯和解读并未形成气候的状态下, 过多国外课程话语的引进, 不仅会造成对西方课程话语的假性解读, 而且会使课程改革陷入困境。在对待国外课程话语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应秉承以下观点:
一、立足本土打破话语霸权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国的课程话语经历了“酝酿”、“全新”、“转向”和“反思”四个阶段。[1]其间出现了大量新的课程话语, 但纵观这些话语, 仍然没有摆脱对西方话语的依赖, 尤其是“山姆大叔”的那套课程话语在中国大地上依然独尊于霸权地位。致使我们的课程理论界, 恨不能把传统的教育理论彻底颠覆, 以西方话语取而代之, 以致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课程改革也陷入了困境。教育学要国际化、与世界接轨, 难免要借鉴其他国家的话语。但我们在汲取外国经验的同时又要防止西化, 失掉自己的声音。所以“拿来主义”并不代表要失掉自我, 惟西方霸权是听, 打破霸权谋求话语一定程度的“地方性”、“相对性”和“本土色彩”才是中国课程改革的出路。
1. 珍视传统话语
美国学者希尔斯在其专著《论传统》一书中说, 人类永远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中, 而不是置身其外。事实上无论我们自己多么现代化, 无论我们世界多么全球化, 我们都不能忘却自己来自何方, 都不能抛弃自己文化认同的根。[2]改革绝不是一切更新、从零开始的, 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原先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 开拓创新并进而完成历史性的超越。我们的新课改也是一样, 尽管不能简单地说新课改全盘否定了传统的文化积淀, 但在教育过程上的确忽视了对中国教育文化的继承。我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如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学科之间缺乏联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我国的基础教育也确实需要改革, 但决不能依靠彻底推翻原来的课程话语体系。任何教育理论都有其生长的土壤, 都是其母体文化内涵的反映。脱离了理论的本源去谋求超越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在发展的途径上调节新课改与传统教育文化之间的和谐, 实现过程与结果、途径与目标的均衡。当然只依靠传统闭目塞听, 故步自封, 拒绝接受外界先进的思想和经验, 是很难适应现代世界发展的, 也很难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分离的, 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现代性是传统的和现代的思想、价值及行为的一种特殊融合;传统也可以成为现代意识和行为的准则, 并赋予现代行为以合理性。反之, 现代化对传统观念有一定的信赖性, 并经常需要传统观念的支撑。
2. 消解霸权话语
话语与权力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国家教育体系在话语权力的运作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使社会在一整套界限与框架中使话语仪式化, 并确定言说主体应当具有的资格, 促成教条群体的形成, 从而在把个人束缚于某种话语类型的同时禁止他占有和使用其他话语类型以便其成功地规范话语的使用和传播。西方现代化教育理论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色彩, 把西方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典范, 有意无意地用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来批判和代替我国的传统教育, 这是现代化教育的误区, 很可能把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抛弃了, 而被西方的霸权话语所规约。更有可能把不适合中国现实或者已被证明在西方也不成功的东西, 当作现代化的因素接受过来, 这样只能结出“现代化”的怪胎, 而无助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欧美”课程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学和课程领域, 我们会发现:难以理解、晦涩拗口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现代哲学等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而现在的课改话语中却看不见我国本土的字眼, 信手拈来均可见西方的词句、欧美的言语。这使得课程专家惟西方是听, 把原本可以用我们的语言表达清楚的东西偏要往人家的话语上靠, 使课程实践者不明白课程专家所讲的意思。而事实上, 在现代西方社会, 思想文化多元, 各种不同的流派及思潮从各方面对现代西方文化提出了挑战。西方自身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分解主义、语言学、符号学、新马克思主义等等, 都对来自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内部的批评、反思运动蓬勃兴起, 西方思想家们在开始怀疑自己关于普遍性的假定, 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 文化标准的多样性增加,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来自不同传统、民族和历史的文化成为考虑的标准, 这就奠定了西方与中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影响的基础, 它带给我们的必然是文化价值的多样化和不断增加的丰富的前景, 因而中国教育学用不着非要完全跟着西方跑, 也用不着非要从西方教育学的“话语”中才能找到灵感, 找到共同语言。
二、立足现实生成话语方式
话语方式反映着思维方式, 话语方式的界限意味着思维的限定, 话语方式的贫困意味着思维的停滞。思维的行为依靠对事情的结果有一种参与其事的感觉, 从此产生一种关于思维的自相矛盾的话。思维发生于偏私, 要完成思维的任务, 必须具有一定的超脱的不偏不倚的态度。[3]与思维方式同出一辙, 话语方式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性, 不存在绝对的中立。思想和话语方式都是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实在传给另一个实在。话语方式更要求对话语现实有一定的参与, 与事件进程融为一体。基于此, 生成话语方式必须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批判地借鉴国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梳理我们传统的思想, 以本土化的方式澄清。
1. 关注现实话语情境
人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 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 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同样, 人也要在一个实际的情境中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作为思维的外部表现同样产生于情境。情境具有引起思维和话语方式的性质, 也就是说, 任何话语方式都不是孤立地产生的。更进一步说, 话语方式必须在赋予其意义的整体环境、相互关系中对其进行审视。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课程内在的价值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在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 课程话语的发展也才能在现实情境中找到具有生成意义的语境和发展的原动力。如李吉林在其教学的现实境况中发展了“情感教学”, 这不仅与罗杰斯的情感教学不谋而合, 而且来自本身的教学需要, 更是基于课程理论发展的趋势, 希望、抵抗、感悟、新奇、兴奋、困惑、乐观、悲观等复杂的情感话语融于其中, 致使在课程领域内部, 真实地将人的身体、心灵、欲望等直接与课程内部的制度、实施、评价、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现实中不可忽视的是关系, 而不是事物。不管是自我、事物还是现象都不应被视为是从他人、历史、背景、行动中剥离出来的对象, 关系无处不在, 它是实在的存在。
2. 生成本土话语方式
任何话语方式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 都与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文化相关。眼下西方语境下的立场、推论、言论充斥着课程改革, 西方思维方式下的理论、判断、意见、价值观控制着教育现实, 给现实造成过多的麻烦和坏处, 显然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话语方式来阐释中国的教育问题是无效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教育需求与实施条件, 自然也就需要“地方性”的话语方式来阐述。而“本土性”的话语方式生成于一定的文化现实情境之中, 例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杜威的学生, 陶行知看到“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把生活从属于教育, 把社会缩小进学校, 这样的理论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 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人们要过健康的生活, 就须有健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 就有劳动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 就有科学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 就有艺术的教育。所以说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也就是为生活而教育”。可见真正在中国教育界产生影响的教育学话语必然是经过“本土化”的。教育学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清楚的客观对象, 诸如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意义等等都不是纯客观的研究对象, 与其说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一种精确的事实描述, 不如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它们直接关涉个人的体验与期望, 必须放在情境中有联系地对待。在深入了解现实教育情境的基础上, 从传统中、历史中挖掘、开采被埋没的有意义的话语方式。不生成自己的话语方式, 就无法与西方教育学进行对话与交流, 就无法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学。[4]
三、立足实践重构话语体系
课程话语的意义最终生成于课程实践之中。正如施瓦布曾经提出的主张恢复“课堂话语”的议论, 他阐述到由于课程改革的推广, “理论方式”的话语与知识渗透于整个课堂, 教师们的“实践方式”的话语与知识处于“濒死”的状态。[5]而教师在大量课程实践中不仅积极探索与积累着新的知识、经验, 而且创造了可以言说的或不可言说的教育教学智慧和大量鲜活的实践性话语。这些话语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广阔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起点, 是课程话语发展的主要源泉和推动力。故而, 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要立足于实践之上。一套课程体系如果其话语逻辑与理性化程度远离课程实践、远离教师, 就会处于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 很难有所作为。众所周知,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举的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更是立足实践, 在教育理论界的知名度和美誊极高。
1. 崇尚话语实践
课程话语已不再是“价值中立”的“课程产品”或僵硬的“学校材料”的载体, 而是传递和再创课程意义的过程。对实践性课程话语的重视并非是一个让理论进入实践的问题, 而是需要重新构想的实践与理论彼此嵌入的问题。其核心并不在于是否应由理论性或实践性课程话语统治整个课程话语世界以及探究发展, 而在于在课程话语的产生和实践中使人们产生一种敏感意识, 更好地将多种类型的课程话语进行彼此的嵌入和沟通交流。因而经验和意义的生成是在开放的、持续的交往活动中寻求的。[6]但现在课程实践中的话语体系由于受到太多的限制而不能去真正地理解问题, 更确切地说, 就是不能理解课程话语本身真实的涵义和价值。每一个教育实践者, 直接面对教育原初的真实生活, 以直接的、交互的、生活的态度走近教育, 理论者只有走进教师、学生以及参与真实的教育实践才会让理论与实践的视域实现融合, 让话语体系展现出动态、开放、深厚和丰富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也要成为专家, 是他们自己的情境中的知识的专家, 因为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生活于这种特殊的实践情境之中, 要为自己的生活而负担起探求课程的基本问题的责任。课程实践者必须把自己从已有的自我束缚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摆脱不切实际的冥想, 脚踏实地地实践, 才能重新欣赏课程领域的真实情境、才能重新聆听课程领域的真实话语。
2. 重构话语体系
课程话语对课程领域真实描述的切入点在于对教师的课程实践性话语的重视。“实践性”的实质是人们拥有把“实践”转化为“应然”的能动的创造本性。每一套课程话语体系本身都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 其中每一种要素的意义和价值完全是由于另外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致的。理论根植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 话语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所以教师鲜活的教育实践理所应当要成为话语体系的根基。话语体系就应该回到教育事实本身, 应该从纯粹意识领域走近现实的、世俗的社会生活, 教育和教育研究中所存在的过于偏重静态的认识结论的方法倾向, 恰恰缺少直接关注在儿童、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丰富的联系中寻找教育的意义。例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 一线教师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备受关注。这些研究在尊重每一个教师个性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阐释性研究等多种方法, 以实践案例探讨和自传性研究为中心, 不仅帮助揭示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更为重要的是充实了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了实践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广大教师经历这些研究历程后, 更好地生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实践性课程话语, 饱含了反思性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正如派纳所描述的: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归世界, 世界先于知识, 并总为知识所论及, 并且,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 每一种科学的系统化组织都是抽象的、衍生出的符号语言, 就像在地理学和乡村的联系中, 我们首先了解到什么是森林、草原和河流。这样, 课程话语本身将变得更加真实、鲜活和生动;课程话语体系也将得以重建并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伍雪辉.课程话语透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张济洲.新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3) .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江源.中国教育学的失语与话语重建.教育导刊, 1999 (12) .
[5][日]佐膝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动物策略与营销反思:蜜蜂的传播 篇5
蜜蜂一直被诩为最勤劳的动物,在他们不长的生命中,大多时间都是在飞翔中度过的,因为他们要寻找更多的食物,科学家研究发现,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花蜜有时调制储存成我们人类所喜爱的蜂蜜,但蜜蜂的采蜜行为只是为了自己族群的发展,其最大的价值是传粉者的身份,因为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植物进行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植物的异花传粉主要依靠就是蜜蜂了。为酿造一公斤的蜜,一只蜜蜂需要吮吸三千多朵花蕊,为这些花带来孕育的机会。
在营销界,蜜蜂常常被用来作为优秀传播者的代名词。但最贴切的比喻应该要用在病毒式营销中。病毒式营销或称细菌式营销,它利用广泛的口头传播渠道,实现了低价且高效的传播效果。
近几年来,伴随网络的发展,创造了不少经典的病毒式营销范本,如HOTMAIL,它为与之签定协议的人提供免费电子邮件帐户,但每个用户在发送的.电子邮件底部都有一行标题“在上发送你的私人邮件”,于是实现了在18个月内只花费50万美元的营销费用,却突破1200万用户的惊人效果。
GOOGLE在病毒式营销上同样有非凡的成就,其推出GMAIL邮箱时候采用了推荐机制,只有别人发给你邀请,你才有机会体验GMAIL。同时,当你拥有了GMAIL又可以给其他人发邀请,用户通过邀请机制扩展了其社交网络,其创新地实现了病毒式营销的升华,让产品在推广中还加强了用户对产品的品牌的认可。
一场优秀的病毒式传播必须需要许多优秀的“蜜蜂”,更多时候,需要去培养这些“蜜蜂”,营销作家迈克尔・卡菲基曾经建议过一些优秀的方法,如:
让你的顾客介入制作或传递你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之中;征求来自顾客的证明;对你的顾客讲述真实的故事,那样才能实现感情的沟通;教育好你的顾客,选出与你最好的顾客沟通的主题,使他们获得最新的信息,并成为可信的信息源;快速处理抱怨,防止负面的口头传播。
初中英语的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反思;提升;策略
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听懂英语、会用英语表达、可以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会英语写作,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让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达不到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该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呢?
一、调整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词汇量
英文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词汇量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英语水平,所以要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其中一大要务就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了解学习英语词汇对他们的重要性,但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且都是为了应付英语教师的词汇检查,他们在课后没有进行巩固和复习,这样很容易遗忘单词,这导致学生的单词量一直都没有有效增加。
面对学生这种学习词汇的情形,英语教师必须教授给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方式方法帮助以改善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授给学生正确背诵英语词汇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通过语音、归类、联想、比较等方法单词记忆,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速度与效率。然后通过引入游戏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为他们学好音乐打下基础。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eye、ear、mouth、nose等面部器官单词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音标发音规律,学会通过音标记忆单词,等到学生大致掌握之后,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贴五官的游戏,通过游戏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快速的记忆单词,从而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二、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有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不敢开口说英语的情况,这让他们无法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来提升他们的口语水平。学生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是因为他们怕自己的发音不够准确而招来其他学生的嘲笑。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让学生勇于开口用英语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因此,英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发言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因为我们尊重勇者,从而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让学生勇于发言。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时,也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喜欢上用英语口语进行表达。
比如,我在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时采用了课前五分钟英语演讲的方法,让学生在演讲中逐渐适应在众人面前进行英语表达,从而训练学生的胆量。而在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时,英语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演讲,并且用自己的眼神给予学生鼓励。而在学生演讲结束后给予他们积极肯定,让他们获得英语演讲的成就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口语产生自信,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三、传授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掌握好英语文章的阅读技巧,导致他们无法做到有效阅读,这不利于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乏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将无法从英文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十分困难。所以英语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使学生学会找准段落重点并且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从而读懂文章。通过在课堂上介绍英美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英语文章的写作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强调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的英文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存在结构混乱、写作条理不够清晰、语句的衔接过渡不够顺畅的情况。这与平常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多的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语法教学过于片面,没有对文章篇章结构进行整体的解析,让学生在写作时忽视了对作文总体篇章结构的把握。因此,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作文结构把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在写作前先规划作文整体结构的习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己写的文章中使用过渡词汇和近义词,避免单一的词汇重复出现,降低作文的质量,提高英语作文的顺畅度和可读性。英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帮助提高学生英文的整体水平。
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扎实与否,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有极着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并且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求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春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考试周刊,2014(37).
家长会的现状反思与改进策略 篇7
反思1:为什么要开家长会?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向越是一致, 所形成的合力就越强大, 产生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所以笔者认为:家长会就是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对面交流搭建的平台。利用家长会, 增进家校双向了解、传递科学理念、制定具体措施、聆听心声、交流经验和疑难困惑, 统一教育行为, 实现最佳育人效果, 这才是召开家长会的目的。
反思2:为什么只强调学习与成绩?
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持续投入在学生的学习, 对于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却只投入极少的关注, 而且几乎不会持续地投入。而且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总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 它牵引着教师的视线始终朝向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不敢发生偏离。其实, 心理健康、兴趣爱好不仅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而且对今后发展更为重要, 忽略这些要素而只强调学习不仅低效、而且有害。
反思3:为什么教师唱“独角戏”?
家长会上“会”的气氛浓烈, 家长如同学生般安静认真听讲, 老师是信息传达者。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认定自己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上占据权威, 而家长来学校就是为了了解情况和学习教育知识。家长会要从教师唱“独角戏”过渡到家长主动参与需要一个过程, 会前需要做足准备。
反思4:为什么开了没效果?
教师都会在家长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 但是很少有教师在会后进行反思效果如何, 总结哪些环节可以改进, 以及提出的要求是否得以反馈, 等等。即便家长会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但也未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或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 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更加无从谈起。正因为没有后续的强化跟进, 教师和家长对家长会内容的记忆就很快消失, 使得成效大打折扣。
策略1:家校共议确定主题, 明确目标有针对性。
以往在家长会上讨论什么由班主任决定, 班主任不需要提前向家长说明内容, 这给家长的现场参与增加了困难。笔者认为家长会准备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确定家长会主题。家长会的主题不能由学校或教师单方面确定, 应在会前征求家长意见, 甚至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家长会召开前, 教师可以罗列一些议题共家长参考, 如:“幼小衔接, 孩子要适应什么?”“入学初期, 父母要准备什么?”“孩子没有办法独立完成作业, 怎么办?”“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等等。同时, 鼓励家长把自己希望家长会讨论的主题告诉班主任, 以便班主任整理出本班学生出现的具有普遍性或代表性问题集中解决。
策略2:教师会前培训, 提升教师沟通技能。
通过培训, 一方面使教师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认识到离开家长的支持, 单靠独立的学校教育, 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不可能完成教育任务的。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与家长谈话有效性的技巧。
策略3:发放家长会说明书, 帮助家长角色定位。
家长在家长会中所表现出的被动正源于对家长会的片面认识。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在家长会前发给家长的《家长会说明书》。在这本说明书中, 家长可以得到的内容有“家长会是怎么回事?参加家长会之前, 你该做什么准备?家长会有哪些形式?家长会之后你会有什么收获?你还需要做什么?开家长会的根本益处是什么?”其中的内容生动、具体、丰富, 家长可以对自己的角色地位及如何有效提高家长会的效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例如, 家长会为家长提供了以下机会: (1) 认识孩子的各位任课教师; (2) 了解学校及学校课程设置; (3) 讨论孩子各方面的优点与弱点。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 列出要告诉教师的有关孩子的事情, 如:在生理上有什么特别的需要或有什么健康方面的问题;有什么兴趣爱好;对学校有什么感觉;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家长会后家长还需要做的事情:制定一个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的计划;告诉孩子在家长会上教师都讲了什么, 谈一谈哪些地方需要改变或新计划。
有了家长会说明书, 从家长角度来讲, 家长对于在家长会中教师所要告知的学生发展的具体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因为家长提前做好了准备, 学校和老师也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家的一些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说明书还应表达出学校对家长的尊重及对家长参会的真诚期望, 并传达一个信息:“为教育好我们共同的下一代, 欢迎您前来加入我们的行列”, 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热情地向自己敞开合作教育的大门, 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策略4:模块设计, 提高家长的话语权。
将传统家长会上老师讲述为主模式变为老师介绍、家长提问、老师家长共同讨论三大模块, 使得家长有充分的时间针对自己孩子的问题进行提问, 并广泛听取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意见。特别是家长之间的交流对家长产生的效应是非常大的。在讨论阶段让优秀的家长交流他们的典型教育经验, 共享这种教育资源,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非常有效的家长会方式。像这样学习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对家长有更好的启发, 要比老师单独的说教来得更真实、更直观。
小学生真情作文的反思与策略 篇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真话、抒真情的真情作文的具体要求:第二学段 (3-4年级)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 (5-6年级)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反思当前小学生作文现状, 真情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藐视真实的“假抒情”
比如, 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和谐的主旋律》作文中, 写道: 新建的小区里, 人们有的植树, 有的种花, 一起保护环境, 美化家园, 这情景多么令人欣慰啊!再看, 一个个没有围墙的公园, 绿草茵茵, 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张厚厚的地毯;居民小区里, 四季花香扑鼻, 景色宜人, 集健身、休息、娱乐于一体;久违的白鹭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栖息, 安家……人类生活的地球变得越来越美丽了!啊!和谐就在大自然中!
二、千篇一律的“伪抒情”
比如, 一位六年级学生暑假里参观了上海世博园后, 在《难忘的世博之旅》结尾一段里这样写道:通过这次世博之旅, 我不仅大开眼界, 增长了知识, 更磨炼了我的意志力, 还让我懂得去做一个文明人。同学们, 看到这里你们也跟我一样难忘了吧!
学生这种“通过……我懂得了……”的句式, 千篇一律, 了无生趣。教师批改时, 非常常见。这样的作文看似表达收获, 其实情感体验太假, 套话连篇。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长年累月这样的固定模式的练笔, 还有多少真情可言?即使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 学生激情澎湃地写出了一两个抒情的句子, 这些句子也是重复过去的固定模式, 并不能达到写作的提升。这种情感经验被封存, 想象翅膀被折断, 创造动力被扼杀的练笔就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伪抒情”。
三、缺乏深度的“浅抒情”
比如, 学生在《美丽的校园我的家》一文中写道:美丽的校园最让我难忘, 礼貌用语常在耳边响起。在校园里走走停停, 停停走走, “呀, 对不起!”“没关系!”原来是不小心踩到脚了。同学们的“谢谢”、老师的“不客气”, 随处可闻。美丽的校园就是我的家!
四、言之无物的“空抒情”。
比如, 学生在《记一次拔河比赛》一文中写道:啊, 天气真热呀!啊, 拔河的人真多呀!啊, 拔河的感觉真累呀!
显然, 文章缺少“天气炎热”“人多”“感觉累”这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 泛泛而谈, 空洞无物, 味道全失, 这种抒情就成了言之无物的“空抒情”。
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生大量作文内容这种“真情缺失” 现象的出现呢?
“言为心声”, 作文的写作本质上是言语的表达, 这种言语表达的必须要素——一定的语言积累与语言表达技巧, 合理的表达动机, 实在的表达内容, 表达者正确的自我认知——它们的互相配合才能够顺利表情达意。其中表达者正确的自我真实情感是核心要素, 它制约着合理的表达动机与表达内容的形成, 它决定着“为什么表达”和“表达什么”;表达者自我真实情感的缺失或者错误, 必将导致表达动机的缺失和错误, 表达内容就会出现问题, 以至内容“无真情”。即便作文写的是别人不是作者, 是见闻不是亲力亲为, 但内容反映的思想认识仍然是作者自我情感表达、爱憎的体现。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则可以使表达流畅、优美, 可以解决“怎么表达”的问题。作文内容的真情的缺失, 正是表达失败的一种形态, 反推, 可以说是表达的要素出现了缺失或者配合失去协调所致, 归根到底却是表达者自我情感表达出现了问题—— 作者正确的情感表达意识没有形成。
(一) 积累生活, 记录真实
向生活学习写作文, 素材来自积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记录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有先我手写我见, 才能我手写我心。比如: 学生在《窗台上的那盆吊兰》一文中写道:窗台上, 静放着一盆吊兰, 有着灵动的容颜。条状的叶片吸尽阳光的恩泽, 深绿与浅绿夹杂着, 显示出勃勃生机, 彰显着生命的力量。叶片像少女微颤的睫毛, 眼底更是道不尽的娇羞。我踮足向前, 闻着它独有的气味, 淡淡的, 却在心头氤氲浮动。这是何等灵动的美啊!
(二) 积淀情感, 满怀真诚
“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 学会体味“五情”与“五心”。 “五情” 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与爱国情”;“五心”就是“忠心、关心、爱心、孝心和信心”。 比如:学生饱含尊师情, 充满爱心地在《吊兰情悠悠》一文中写道:此时, 那盆绿意盎然的吊兰与辛勤工作的老师的精神融在了一起。吊兰在风中微微点头, 那就是老师的一颦一笑啊。吊兰情悠悠, 老师情悠悠, 在我眼里, 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 朴实而动人。
(三) 以小见大, 彰显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滴水藏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化大为小、 以小见大的方法彰显真情。比如:学生在《吊兰情》一文中饱含乡土情, 充满爱心地写道:家乡老屋的窗台上静立着一盆盆吊兰, 有着清新的气质。
毋庸置疑, 作为真情作文的写作,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咬定“生活积累, 记录真实”这座“青山”不放松, 以“情感积淀, 满怀真诚” 为阳光, 以“以小见大, 彰显真情”为雨露, 在平等互动的作文中, 说真话、抒真情。只有这样, 真情作文这座“青山”才能更加苍翠、 俊朗, 释放迷人的魅力。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 写真话、抒真情是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藐视真实的“假抒情”、千篇一律的“伪抒情”、缺乏深度的“浅抒情”、言之无物的“空抒情”等问题, 笔者认为坚持“积累生活, 记录真实”“积淀情感, 满怀真诚”“以小见大, 彰显真情”是比较好的矫治的办法和策略。
策略与反思论文 篇9
2008年以来, 全国多于60%的城市均发生过城市内涝, 内涝灾害次数3次及以上的城市已超过150个, 其主要分布于东南及北部沿海地区[1]。我国的城市内涝表现出明显的时空规律性, 大都集中在5月~9月之间的强降雨时节, 发生的地点也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比如城市的立交桥、地下车库等低洼处;另外, 城市基础设施各系统间依赖程度很高, 内涝形成后, 其他的城市系统就会受到连带影响, 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2]。
国外专家如威廉·M·马什、凯文·林奇、麦克哈格、乔纳森·帕金森、奥尔·马克以及斯鲁巴登等对防治城市内涝做出多项研究, 主要从城市排水设计、城市雨水利用及技术手段等为切入点进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从水电工程、建筑工程、气象学与城市防灾等方面展开研究。纵观国内外城市规划界, 其对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反思城市内涝成因, 力求从城市规划角度探寻防治城市内涝的策略。
2 内涝成因及城市规划反思
城市内涝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灾害性天气的偶发与城市地形复杂地区的排水不畅, 本章以城市规划的编制为出发点, 剖析其对于城市内涝产生的不足。
2.1 城市规划理念
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最多关注于城市的经济效益, “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根深蒂固, 而对于城市的复杂空间和城市安全的重视度不足, 很少会全面的考虑城市内涝形成的多方面因素。每当城市内涝灾害形成, “地上”的光鲜被冲蚀殆尽时, 又仅从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去解决表面问题, 忽视掉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城市规划与建设。
2.2 城市开发规模与速度
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扩张侵蚀了自然排水系统, 占用行洪河道, 城市中河流、湖泊等水系大量减少, 导致城市自然排水困难;同时城市下垫面的改变扩大了城市地面的不透水面积, 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同时减弱了地表截流, 减少了雨水下渗量及汇流时间。另一方面,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损坏了土地上原有的植被覆盖, 同时又往往会轻视防洪工程的配套建设, 致使城市涝灾频发。
2.3 城市规划编制过程
首先,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考虑不足。城市总体规划主要解决城市总体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 忽视了城市建设中所带来的水系统与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在城市防灾规划体系中, 也并未涉及到城市防涝的具体内容;另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仅仅是从城市防洪角度出发, 确定标准、拟定方案、估算投资, 甚至在详细规划编制中也只是编写防洪排涝工程项目书等, 对于城市防涝缺少理性和深入的思考。
其次, 规划编制中忽视了雨水控制利用。GB 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和GBJ 14-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对于雨水控制、调蓄与利用没有明确的要求与内容, 造成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重排轻蓄”, 忽视了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
再次, 城市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缺乏协调。城市排涝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只考虑提高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以减缓城市内涝形成, 忽略其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 且此方式耗资大而效果差。典型如南京市, 城市排涝规划与竖向规划缺乏协调, 很多广场、公园标高高于周边, 持续降雨发生后导致地面积水排向周边低洼道路, 城市内涝加重。
2.4 排水系统规划
首先, 城市排水规划标准低。GB 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和GBJ 14-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规定: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时, 如果不是特定地区或者特定工程, 重现期一般为5年以下, 所以当城市遭遇50年~100年的暴雨情况时, 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雨水排放要求[3]。另外, 我国城市建设一直对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重视不够, 导致城市排水设施及排水管网布置的“偷工减料”, 许多城市出现下游管道管径小于合理值的现象[2]。
其次, 城市雨水系统理论滞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采用推理公式的计算方法在小区域内精度较高, 但对大面积的雨水系统精度偏低;其中沿用的空隙利用折减系数修正暴雨强度来设计管道规模, 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按最大径流量推理设计管径方式, 国内的管网设计的抗洪能力明显低于国外。
再次, 暴雨强度公式有很大局限。我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大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立, 近30年来少有修正, 而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全球水循环加速, 我国的城市暴雨公式所使用的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 规划编制时是否沿用缺乏科学论证。
2.5 规划管理缺乏
城市规划管理忽视排水系统的维护, 导致某些管道排水不力而形成城市内涝。在使用排水管道时, 城市垃圾随意流入城市雨水管道, 造成管道部分堵塞, 降低管道排水能力;另外在维护排水管道时, 许多管网被破坏, 旧管网改造又出现各种管网错误连接, 雨污水管混接。
3 城市规划防治内涝策略
3.1 规划理念变革
3.1.1 弹性规划理念
在编制城市规划时, 注重城市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的协调, 重点对人口规模预测、城市各类用地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提议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论述。这是一种动态规划模式, 对合理规模预测及制定城市发展政策等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可调性, 当某些突发事件对城市系统造成损害时, 应依然能够保持城市系统整体的稳定性[4]。
3.1.2 生态规划理念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运用生态规划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统筹安排城市土地及空间的使用, 并明确本次总体规划对下位规划编制的要求, 保证将生态理念逐级落实至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
3.2 城市规划优化
3.2.1 城市用地布局优化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首先应对城市用地现状条件细致勘察, 充分尊重现状自然环境, 统筹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其次, 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用地, 探索适合城市发展的土地有效利用方式,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注重土地空间的混合利用, 引导城市土地资源分配与城市空间建设合理布局。再次, 强调生态城市理念, 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城市天然水系, 减缓城市因快速建设而导致其自身自然承载力的衰退, 保证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安全发展。
3.2.2 道路与竖向设计优化
在规划建设中尽量避免道路凹地, 有条件下不采用下凹式立交桥、敞口式地下通道, 并改造现有此类工程;同时将现状非生态路面转变为生态路面结构, 城市路面建设尽可能选用透水材料。同时在编制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时, 道路标高应高于两侧绿地的设计标高, 使道路坡向呈自然水流方向;在城市不同地区实行竖向分区控制标准, 合理确定雨水自排区和引导区, 另外在内涝多发地区, 设计竖向时可考虑雨水就地收集与利用, 以利于排洪调蓄。
3.2.3 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借鉴国内外经典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经验,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应“地上、地下”并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要根据地形条件, 在对城市现状排水系统的整体把握与全面梳理后, 研究规划城市排水管网的规模和布局。
3.2.4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生态建设是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 应保证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的整体化和生态化建设。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借鉴“生态规划”和“反规划”理论, 采用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导向的城市发展方式, 构建以城市绿地等渗水地面和水系等城市生态空间,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滞留排水功能。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城市天然水系的保护与利用, 避免胡乱占用天然的城市水系。
3.2.5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在总体规划阶段, 编制城市河道规划, 落实城市河湖集中蓄滞洪区并规划建立雨水调节系统, 以增加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其手段是在雨水径流洪峰期将其滞留储存, 以降低管网的排水压力;分区规划中编制分区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并在控规及修规中落实各区内集中与分散雨水调蓄、入渗设施。
在城市开发建设时, 引入LID理念,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采用多种分散的源头控制措施, 形成有效的城市人工与自然水系统相融合的排水系统, 维持城市开发区的水文特征与其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相近[5], 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用地, 尽量延续城市原有水系的生态空间, 同时多采用透水地面, 增强城市排涝能力。
3.2.6 修订暴雨强度公式
不同地区水文特性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我国的气候变化周期一般为10年~12年;但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无常导致城市气候变化出现异常, 在城市中短历时强降雨的现象频发, 所以应在5年~10年期间调研收集新的资料, 同时修订暴雨强度公式。
3.3 规划管理完善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提出建立防涝管理系统, 运用GIS技术实现管理、定位、搜寻及获取瞬时数据;另外运用GIS系统使其与排水管网内部的传感系统相关, 当城市持续强降雨时, 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水压显示异常并进行报警, 以尽早实施防涝措施, 避免城市内涝灾害加重[6]。同时规划中应针对我国城市内涝防治整体无法可依的状态提出建议, 学习国外健全的城市防涝法律体系, 制定城市防涝相关法规, 对城市规划、城市雨水利用、城市排水系统等规划的监督实施及城市内涝形成后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进行强制性规定和可控性引导。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 在剖析引发城市内涝的成因的基础上, 反思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对于城市内涝问题研究的不足, 应对此优化完善。首先从规划理念中融入弹性规划与生态规划理念, 其次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做到各类用地布局优化、改善道路竖向设计和排水设计, 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并修订暴雨强度公式, 最后完善规划管理, 建立防涝管理系统及制定城市防涝相关法律和规范。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的现状, 在剖析引发城市内涝成因的基础上, 反思城市规划的不合理之处, 并从规划理念、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上入手, 提出了防治城市内涝的城市规划策略。
策略与反思论文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的英语应用能力。学生达到能给出简单的要求和指令, 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日常会话和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谈, 并运用交际功能项目的功能进行简单交际。所以, 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 加强英语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更加显得重要。这对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宗旨的职业中专学校来说更是如此。但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那么, 作为教育工作者, 该作哪些反思,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些粗浅的体会。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英语教育较之以前是大有进步,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 还是教师的理念, 都有显著更新。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 英语口语的教与学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大班制不利于英语口语教学。
目前职专与全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学一样, 采用的是大班制教学。这种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操练。因为,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教师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口语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对练习口语的情绪不高, 兴趣不大, 甚至因说不好或不会说而内心焦虑紧张。在这样的心境中, 学生不自觉地会将自己的角色由参与者转变成“旁观者”。
2. 缺乏口语操练的机会和环境。
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场所主要还是在英语课堂上。但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 使教师课堂上不得不把侧重点放在阅读、写作、语法和听力上, 以便让学生能顺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平时, 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又几乎不用英语, 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又很少。仅靠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来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这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较困难的。
3. 教师自身口语水平有待提高。
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英语教材在编排上对学生口语技能的训练, 分量仍不足, 而平常的考试对学生口语水平的测试要求又相对较低, 这就使得部分一线教师忽略了自身口语水平的提高。教学时往往更多的是侧重对书面表达的教学, 而轻视了对口语、听力的训练。教师缺乏良好的口语水平, 学生的口语能力又怎能提高呢?
4. 师生对英语口语的重视不够。
目前职专学生就业, 招聘单位 (除个别岗位) 很少有对英语水平提出要求或要求很低, 所以师生平时对英语口语的训练都轻忽了。加之掌握的词汇量少, 听力差, 缺乏训练, 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些都造成学生对说英语信心不足, 一旦用英语讲话就会紧张, 根本无法准确、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这些情况自然又都制约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1. 明确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
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 从他们学英语的第一天开始, 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进入角色, 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如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 学生心里充满好奇和紧张, 我先用英语向他们问好并作自我介绍, 紧接着用较慢的语速教他们认识文本里的姓名及问候语, 并让每个学生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然后尝试让几个同学进行模仿表演, 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这时其他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教师趁热打铁, 给每个同学以机会, 让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起英语来, 起初的那种紧张、拘束的气氛已完全消失。
在激发学生兴趣时, 必须非常注意青少年的特点, 利用他们好胜不服输、喜欢竞争的心理, 创设一些情景, 让学生入场入景进行表演。如在教学英语 (基础版) 第一册Unit 4《Where’s the post office?》让学生扮演Tom和Officer表演“问路”, 在第二册Unit 3《Shopping》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Shop Assistant, wang Fang, Linda, 让他们到讲台前表演买东西的对话。通过这种情景对话, 学生完全进入某种场景, 扮演某种角色, 不受拘束地运用特定语言进行特定场合的交际, 甚至可以发挥和创造。在职业场景中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合时, 就会不假思索地随口说出,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适时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应适当地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该讲些什么话。具体地说, 在口语教学的初始阶段, 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 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交往方面英语与汉语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有哪些差别。比如在讲英语的国家里, 我们常听到孩子直呼其教师、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 中国人会认为孩子不懂礼貌;而他们的教师及长辈却不这么认为。再比如介绍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在俗语、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了这些差异, 就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用英语表达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比如汉语中有些俗语反映的是受佛教的影响, 而英语中的俗语反映的多是受基督教的影响。如汉语有“不看僧面看佛面”, “借花献佛”, “无事不登三宝殿”等俗语, 而英语有“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无所不能)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等俗语。当学生有一定的口语基础时, 就要着重导入文化知识的教学,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 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与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 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在语言表达方面, 西方人普遍赞赏直言不讳、各抒己见, 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感;而大部分中国人则讲究含蓄、委婉, 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 (特别是上级或长辈) 不一致的观点, 认为直截了当表达会使对方难堪, 担心会破坏双方关系而对自己不利。学生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从 (上接第287页) 于系统电压降低, 励磁电流也将减小。但是, 在电压突然增加的特殊情况下, 比如变压器在空载投入和外部故障切除后恢复供电的情况下, 则可能出现很大的励磁电流, 这种暂态过程中出现的变压器励磁电流通常称励磁涌流。
(2) 由变压器外部故障暂态穿越性短路电流产生。纵差保护是瞬动保护, 它是在一次系统短路暂态过程中发出跳闸脉冲。因此, 必须考虑外部故障暂态过程的不平衡电流对它的影响。在变压器外部故障的暂态过程中, 一次系统的短路电流含有非周期分量, 它对时间的变化率很小, 很难变换到二次侧, 而主要成为互感器的励磁电流, 从而使互感器的铁心更加饱和。
3. 变压器纵差保护中不平衡电流的克服方法
(1) 由电流互感器变比产生的不平衡电流的克服方法。对于由电流互感器计算变比与实际变比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可采用2种方法来克服:一是采用自耦变流器进行补偿。通常在变压器一侧电流互感器 (对三绕组变压器应在两侧) 装设自耦变流器, 将LH输出端接到变流器的输入端, 当改变自耦变流器的变比时, 可以使变流器的输出电流等于未装设变流器的LH的二次电流, 从而使流入差动继电器的电流为零或接近为零。二是利用中间变流器的平衡线圈进行磁补偿。通常在中间变流器的铁心上绕有主线圈即差动线圈, 接入差动电流, 另外还绕一个平衡线圈和一个二次线圈, 接入二次电流较小的一侧。适当选择平衡线圈的匝数, 使平衡线圈产生的磁势能完全抵消差动线圈产生的磁势, 则在二次线圈里就不会感应电势, 因而差动继电器中也没有电流流过。
(2) 由变压器两侧电流相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的克服方法。对于由变压器两侧电流相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可以通过改变LH接线方式的方法 (也称相位补偿法) 来克服。对于变压器Y形接线侧, 其LH采用△形接线, 而变压器△形接线侧, 其LH采用Y形接线, 则两侧LH二次侧输出电流相位刚好同相。但当LH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后, 在LH接成△形侧的差动一臂中, 电流又增大了3倍, 此时为保证在正常运行及外部故障情况下差动回路中没有电流, 就必须将该侧LH的变比扩大3倍, 以减小二次电流, 使之与另一侧的电流相等。
策略与反思论文 篇11
一、问题反思
当下多数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仅仅关注“以知识训练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诸如“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或者配套练习)第××页,完成第××、××题”.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只是强调作业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真切感受和实际需要,仅把学生作业当作知识的强化和叠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生完成作业,应当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几个时段和几个环节.不能仅仅把学生作业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提高,更不应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那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都是要么一份试卷做到底,要么全班同学一个样,很少考虑个性化的作业,以及实践操作类的作业,学生只能机械死板地完成那些抽象、枯燥、乏味的文字题,只能充当解题的机器和承载知识的容器,完全丧失应有的自主、快乐和幸福.
其实,数学知识只有融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一定的联系,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有意义.不难发现,以单一而枯燥的练习为中心的作业方式在强化数学结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受到内容、形式、数量的限制,学生作业所要呈现的知识点不可能做到全面而客观,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又较隐蔽,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融合以及形成联系方面不够突出;加之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发展阶段,还无法直接从各种题目中找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再则,学生大多把完成作业视为一种老师强加的任务和负担,拿到题目往往提笔就做,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很难实现思维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更难显现数学自身的意义
建构和应用价值.由此看来,学生仅仅通过书面练习来实现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能力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应对策略
1.注重环节设计
数学学习的本来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激活问题意识、提高学习技能、提升思维水平、培养良好习惯、造就优秀品质、促进全面发展,而非数学知识的简单堆积.要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学会作业的规范与严谨,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应用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只做不想的作业方式和习惯,在做作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夯实基础,对过程与结果进行提炼升华,有效改进,逐步培养学生反思、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建构相对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数学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真正提高.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保留传统数学作业注重练习环节的基础上设置“自我建构”“训练强化”“反思拓展”几个环节.以“前置作业”为抓手,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我建构”环节,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经历“训练强化”环节,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定义、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反思拓展”实现温故、理解、应用、创新目的.
2.抓住问题节点
作业布置与训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需求,采用书面或者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进行全面理解和有效记忆.
布置作业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真正实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进行有意义的反思,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或点拨,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帮助.同时,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作业反馈可以促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建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此外,还需充分关注学生的文字表述.学生在用文字形式呈现反思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对已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分析,对知识技能重新筛选,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这在无形之中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有效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与把握,不断完善数学认知,提升思维水平.
3.重视实际应用
学生作业过程中,通过重新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将所学知识转化迁移为自己的能力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或者对于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能将凌乱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找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这样,既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为练习环节奠定知识基础,保证数学思考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又能帮助学生区分和识别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保证数学思考的信度和效度;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新知与原有旧知,找到某些立足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建构.
完成作业之前,由于学生对于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与把握尚较肤浅,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学生作业一定存在许多问题与缺漏,倘若不予及时点拨矫正、补充和强化,就会给后续学习造成阻碍.因此,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缺漏,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第×题与第×题求解时所能运用的概念或知识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辨别的?在第××题的解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方法?请予以尝试归纳.通过第××题的解题,谈谈你有哪些发现,或者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本次作业,你觉得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说说你的感想.请将你的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共享等.
4.强化作业反思
目前,多数学生不太重视作业订正反馈,于是课后补救几乎流于形式,查漏补缺缺乏内在动因.订正作业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例行检查,教师亦未予以高度重视.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作业效果,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充分激活学生的作业兴趣和探究热情.重视作业批改形式的多样化,切实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采用当面批改、评语激励等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发探究激情,提高作业效率.
教师应当注重作业创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作业布置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训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作业,提出不同要求,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已具备的思维能力,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灵活应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布置还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合理而又充满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依据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究未知,不断增强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此外,还需开展多样性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相关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获得成功的感受与体验.
策略与反思论文 篇12
一、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目标、模式、方法、特色四个方面对我国高职美术教育近30年的发展加以反思。
(一) 教育目标出现偏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无疑为高职美术确定了教育目标。但是, 笔者在江西、湖北、广东等地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体系、课程教学大纲等文件中明确这一教育目标, 而在教学实践环节往往偏离此教育目标。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高职美术专业的师资多来源于普通高校, 他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往往延续自身所经历的本科或硕士教育理念;“高职美术教育”这个概念在国外很多国家不曾使用。面对这一新概念, 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家及教师形成了三种不同理解:一是站在“高等教育”视角, 认为高职美术教育是“高等教育”范畴中与市场结合紧密, 具有职业特点、应用性的教育方向;二是站在“职业教育”视角, 认为它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 只是更高阶段的那一部分, 不等同于高等教育;三是站在“美术教育”视角, 认为它是美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
(二) 教育模式往往片面。
在教育目标偏离现象的影响下, 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模式常见三种片面现象:侧重技法、侧重理论、侧重市场。
侧重技法, 强调技能技巧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市场实践的技法, 而轻视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环境设计艺术方向极度强调培养学生手绘表现和电脑软件运用方面的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很快适应市场中设计制图岗位的需求, 但是学生的创造性和后劲不够。
侧重理论, 实质上是普通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延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相对轻视实践, 往往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短期内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不过有一定的发展后劲。
侧重市场, 是片面夸大市场培养和市场导向, 具体表现有:过早地让学生进入市场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企业化、公司化等。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专业相关理论、技能的时间受到影响, 很多基本素养得不到培养、提高, 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市场容易走弯路。
(三) 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
不同教学模式对应不同教学方法, 我国高职美术教学方法中多以教师为中心, 超强的技术训练和手工操作, 占去了学生对美术 (设计) 理念的思考时间, 削弱了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训练;高强度的手绘练习使学生通宵达旦, 为完成作业任务常常跟在教师后面一味临摹、抄袭。学生的审美天性与创造性受到扼杀, 这是“学不能用”的关键, 高职素质教育和高职美术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很好实现。再如,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告别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之后, 又进入了“应赛教育”误区。有的甚至将参赛获奖视为一位教师教学效果和一个部门办学质量评价的指标, 实质上是以教师、学校荣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四) 地域特色不够鲜明。
目前,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盲目追赶国内热门专业, 而缺乏专业设置前的市场调查。一些专业方向现在是热门, 就业很好, 大家纷纷开设, 几年后就业市场迅速饱和。这样一方面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使得办学特色及定位不够鲜明。
那些暂时的冷门专业方向和体现地方文化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及职业课程却开设不够。立足地域特色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不仅能够扩大就业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还能避开与其他院校的竞争,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 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新定位: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注重自我教育能力。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我们可以将高职美术教育的目标理解为:紧扣市场, 以职业技术市场需要为出发点, 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教育“不应该培养人们终身固守在一个岗位上, 而应该培养青年和成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流动的可能性以及继续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欲望”。这个观点启示我们, 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不能单纯定位在一个专业方向, 甚至一种职业技能上, 图一时短期效益, 否则学生将来工作后, 很难适应职业的变动。
因此, 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应该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和职业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获得特定职业方向或职业群所需的实践能力, 并具有适应职业变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弥补在校“职业教育”和“课堂教育”的短期效益不足,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面对市场的竞争和职业岗位的变换时, 能够尽快适应, 而不是处于被动状态。
(二) 高职美术教育模式的建构:采用多元教育模式, 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较高的人才。
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新定位”具有尊重个性与创造性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职业、专业和技能结合的特性, 具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步培养的特征。这要求高职美术教育模式兼顾市场、理论、技法, 不偏废任何一方面;并以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依此, 需要建构一种“多元教育模式”。
在多元教育模式中, “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高职美术教育的核心。“市场”是高职美术教育的先导和归宿, 首先, 必须紧扣市场对美术职业的需求定位美术专业方向及能力标准;另外, 教学理论与技法需紧扣市场特点, 并与市场结合, 教育成果需要进入市场进行验证、应用。“理论”和“技法”是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获得的关键环节, 也是在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 高职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融入地方文化及市场特点, 以项目为中心。
在“多元教育模式”的理念下, 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高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进入市场, 从事相关职业的实践活动, 它常表现为一个设计项目的运作、创作形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以“目的”为“起点”的思路, 是避开以“教师为中心”、“学校为中心”或“技法为中心”等教学误区的思路。它的特点如下:
1. 选择项目方向, 这个环节有集体方向和个体方向两种形式。
前者是指大家一起完成某个项目,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后者主要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项目方向主要来源有三个, 一是依据地方文化及市场特点精心设计;二是依据知识、能力发展阶段的特点精心设计;三是依据学生个性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
2. 项目实践中, 学生会提出和遇到很多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分散性, 建构起知识体系与结构。选修课可以根据项目创作的需求, 开设各种技法表现课程, 甚至跨专业课程, 等等, 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 不仅打破了知识的割裂性, 而且让学生参与了自我发展的设计, 这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
3.“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为学生模拟了一个真
实的实践环境,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学会了发现问题, 并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问题、阐述观念;还使所学得到了很快的验证,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此外, 总结性的报告与展览也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可见, 此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讲授和技法训练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 成为以讨论、实践、讲授、阅读、参观等为主的更丰富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项目实践为起点和归宿的教学过程实质也是“反省思维” (2) 的过程, 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好的“设计教学” (3) , 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和国际趋势,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为学生在职业道路上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提高工作生活品质做好准备。我们提出多元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旨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 (2001-2010) [J].教育通讯, 2002 (2) .
[3]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
【策略与反思论文】推荐阅读:
动物策略与营销反思:蜜蜂的传播01-12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反思与策略08-02
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的学习总结12-15
反思策略07-05
反思思维策略09-21
反思及策略01-02
购物策略教学反思09-14
反思性教学策略08-02
反思性评估策略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