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视觉文化艺术(精选7篇)
城市景观视觉文化艺术 篇1
1丨战略性眺望景观的构成
2丨保护视野区)保护视野区范围)高度控制平面控制建筑高度(从亚历山大宫的观)
英国早在1938年就开始对圣保罗大教堂及伦敦大火纪念碑周边建筑的高度进行眺望景观的控制规划,对城市景观视觉控制已有70余年的经验[1]。伦敦市政府颁布的《伦敦城市重要景观管理框架》(London View Management Framework) 是 《 伦敦规划 》 的一项补充规划指导(Supplementary Planning Guidance, SPG), 旨在平衡伦敦视觉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2]。
一.基本概念及方法
指定的战略性眺望景观(Designated Strategic View)是《伦敦城市重要景观管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中最重要的内容[3]。通过《框架》 对伦敦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建筑、街道、河流景观进行有目的、有策略地规划管理。
1、指定战略性眺望景观(Designated Strategic View)
目前《伦敦规划》中指定的27处战略性眺望景观(表1),在《框架》中被划分为四种类型:
A伦敦全景(London Panoramas):伦敦城市内重要地段的全景;
B线性风景(Linear Views):由城市中重要地标建筑及其周边景观所构成的风景;
C滨河景观(River Prospects):泰晤士河畔开阔的河景;
D城市风光(Townscape Views):伦敦城市街道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同时,这些战略性眺望景观的观赏地点也都是一些公共可达性好并且使用状况良好的公共场所。
一个战略性眺望景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如图1所示):1观赏地点(viewing place):一个观赏地点包含一处或多处风景眺望点(Viewing Location),风景眺望点视野较好的公共场所,而一个眺望点上有一处或多处风景评价点(Assessment Point),每个评价点要保证120度的视线范围;2前景及中景(Foreground and Middle Ground):观赏地点及特殊地表之前的区域或城市天际线;3背景(Background): 为地标提供背景的建筑或景观元素。
2、保护视野区(Protected Vistas)
保护视野区指的是在评价点1.6m视高处观看重要战略性地标(Strategically Important Landmarks)圣保罗大教堂、国会大厦以及伦敦塔等时,根据视线上升及下降所构成的区域,并且这个区域会延伸到地标的背景(图2)。为了控制周边环境建筑的高度,定义了一个高度控制平面(Threshold Plane),在保护视野区内的建筑高度应在高度控制平面之下。若现状环境建筑被拆除,那么在原址建造的新建筑及其附属结构都不应超过高度控制平面,以保证或提高游人在观赏地点对重要战略性地标的辨识和欣赏能力。
大伦敦区域内法定保护视野区如图3所示, 若要在保护视野区内建造超过高度控制平面的建筑,则开发方必须通过市长及受廊道影响的各区政府的一致同意,并且在开发项目受批准前相关评估机构必须要向英国历史文化遗产机构(English Heritage)进行咨询,以保证开发项目不会影响到这些地标建筑景观。
保护视野区(图2)由地标视廊(Landmark Viewing Corridor)及广角眺望周边景观控制区(Wilder Setting Consultation Area)组成,红色区域为地标视廊,黄色区域为广角眺望周边景观控制区:
1 ) 地标视廊( Landmark Viewing Corridor):地标视廊指的是评价点与重要战略性地标之间的三角区域,由在评价点人视高度(约1.6m)与地标上的特定点之间的连线决定,对该区域内的建筑高度控制有利于观赏者对重要战略性地标的辨识及欣赏。
2 ) 广角眺望周边景观控制区( Wilder Setting Consultation Area):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指的是保护视野区的前景、中景及远景区范围之内,地标视廊范围之外的狭长区域。对该区域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可以保证观赏者辨识、欣赏重要战略性地标的完整性。但是,并不是所有保护视野区都包含景观控制区。
二.景观管理控制措施[2]
《框架》针对每一处指定的战略性眺望景观都进行了编号,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管控措施。 对于战略性眺望景观的控制是基于视觉评价的结果,评价方法是在评价点将相机设置于约1.6m高处记录在观赏点眺望的景色,辨识出周边地标及重要景点并在一定的评价方法及原则下对该景点进行视觉评价。具体管理控制措施涉及到前景、 中景、背景、以及观赏点。下面以第23处战略性眺望景观为例说明《框架》对战略性眺望景观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法。
4丨第23处战略性眺望景观管理控制措施图示)在23A.1处拍摄的全景图)评价点23A.1到国会大厦的保护视野区平面及控制高度
第23处战略性眺望景观(见表1)是从海德公园(Hyde Park)的九曲湖上的桥眺望远处的世界遗产威斯敏斯特城。保护视野区为观赏点与国会大厦的维多利亚塔和中央大厅塔楼之前的范围, 在评价点23A.1所摄全景图包含了120度角视野内的景色(图4上图),这个范围包含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西塔。此处景观管理控制考虑到了威斯敏斯特的历史价值及海德皇家公园的发展,包括对前景、中景及背景的视觉评价与控制。
1、前景及中景的控制
23A.1处前景和中景主要是周边的湖泊和植被,建筑隐约点缀其间。地标视廊穿过湖泊和城市直至圣詹姆斯公园的南侧,包括绿色公园、圣詹姆斯公园、议会广场以及圣詹姆斯公园东南方的建筑。国会大厦的维多利亚塔、中央大厅塔楼以及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西塔成为眺望视线的焦点。前景处司法部大楼对威斯敏斯特城的景观视觉影响显著,并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景威斯敏斯特城的景观特色。
2、背景及观赏点的控制
背景区域的发展建设不应影响前景公园景观以及中景地标建筑(包括威斯敏斯特宫和威斯敏斯特教堂)之间的关系,应该保证中景的地标建筑成为观赏者的视觉焦点。在背景区域内的新建建筑不应超过规定的控制高度(图4下图)。观赏点周边应当被严格地管理控制,以保证在该点观赏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不论是19世纪的卡米洛·西特,还是20世纪的凯文·林奇[4]和埃德蒙·培根[5],无不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城市景观视觉控制对城市空间感知与形态的重要作用。伦敦市在总结多年城市景观视觉控制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三维模型及GIS技术的应用等,使得现行的《伦敦城市重要景观管理框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及控制手段,为伦敦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地标建筑及城市景观获得良好的视线条件提供了保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以及城市景观视觉控制方法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相信伦敦城市景观视觉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市景观视觉文化艺术 篇2
关键词:城市形象;景观空间;形象设计
一、城市的视觉形象
今天,城市这个概念已不仅涉及物质层面,同时也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因为但凡通过视觉来感知的对象都会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形象来传达其特质。
“形象”本意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而城市形象作为外部世界的集合体,其所传达的必然是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内在表达与其景致的外在表现,通过城市形象,传递给公众独特的人文与空间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展现城市外在的活力和内在的实力,同时也能彰显城市的发展前景与状况。城市形象的塑造既包括城市中具象的形态要素,也包括城市所应有的抽象的人文精神。
(一)城市视觉形象的范围
城市形象的范围大体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的物质形态是城市视觉表现的重要载体,它涵盖了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活动要素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体现了人力建造的城市主体建筑、人力改造的自然要素以及城市的活动状态。
首先,人工要素主要是以城市独特的建筑、环境及城市的相关设施为主,是城市空间的实体物质。建筑从空间意义上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两种状态,而涉及到城市视觉形象主要探讨的是建筑的外部造型,关注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问题。建筑形态主要体现在建筑外形及建筑界面等方面,独特的建筑外形与界面设计形成当代都市的人文标识。宝塔是中国传统而独特的建筑样式,承载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并形成中国独特的建筑象征符号。上海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的创意便来源于宝塔的造型,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当代繁华都市的地标建筑完美的结合起来,重新诠释了传统元素在当今建筑领域的完美再现,延续了现代化都市的历史文本。
而环境要素与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独特的城市环境要素可以轻易地在受众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公共意象,从而使人产生对于某城市的形象印象。城市的意象通常由领域、通道及轴点三部分构成。领域即城市的区域,由若干个分割城市的二维平面组成。这些区域通常包括城市绿化、市内休闲广场、滨湖景观带等。休闲公园是现代城市的文化与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以开放的姿态传递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可以给置身其中的人以独特的感受,如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亲历升旗仪式、阅兵式,就能感受到一个强盛国度的凝聚力与综合实力。
(二)城市视觉形象的职能
城市视觉形象的职能产生于城市景观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中,当人们通过视觉等感官系统来认知城市的时候,城市便开始行使它独特的形象职能。城市的视觉形象职能主要体现在视觉审美与信息传播等方面。
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在我们观赏城市景色的时候,审美活动便开始了,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形成对城市形象的审美意识。这种心理体验往往是在人的内心活动与独特的城市视觉形象交流中进行的,因为城市视觉形象不仅具有特殊的价值,还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
安徽滁州作为千年文化古城,与“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滁州闻名遐迩的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及其姊妹亭“丰乐亭”开亭城之滥觞,并立足本土文化,打造“亭城”定位“亭城之都” 的文化品牌,再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情怀。滁州自古名亭众多,可惜多毁于战火,而今几乎不存,所以以亭文化为主题打造滁州地域文化,不仅是对滁州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是还原滁州历史风貌的重要举措。今天的滁州以亭为媒,各具特色的仿古亭早已遍及滁城,成为滁州新的景观,每座亭子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座亭子都是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展现着滁州今天的繁荣景象与万种风情。
城市视觉形象另一个重要的职能便是传递信息,城市的空间环境如同一个巨大的媒介,不断地向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传递着城市自身的所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官将所看到的空间环境中的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对城市的客观印象。今天的城市视觉空间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已经不单单关注建筑本身的造型与状态,而是更多地以布景化、图像化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那些琳琅满目的都市户外广告、建筑玻璃幕墙展现了今天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针对中国都市新的文化现象写道:建筑利用玻璃幕墙所允许的最大变化竞争,幕墙在中国已经不再与简单、整洁相关联,而是涉及到将其空间呈现为最大的,以画境来展现事物的新巴洛克美学。
二、城市景观空间的视觉设计
理想的城市景观空间总是自然景致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城市景观空间设计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关键所在。城市景观空间由内外空间、过渡空间及建筑实体三个部分构成。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空间,城市不仅表现为物质的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的载体。城市的视觉形象也总是由这些载体,或称为城市景观要素构成。从表层来看,城市景观作为物质的形式是自然物与人工物的共同视觉体现;从中层次看,城市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与交流的空间体现为一种社会形态;从深层次看,城市景观的物质形态与人类的活动产生一定联系的时候,人们便会对城市独特的景观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记。
(一)公园与城市景观
公园作为城市居民的活动中心,提供了娱乐休闲、集会交流、商业贸易等功能。它既具有相对围合的物质形态特征,也具备提供交流、休闲的社会性特征,同时公园也通过特定的主题思想、地标性的建筑形式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
芦原义信在谈到公园的空间结构时说:公园的空间构成必须具有明确的界限,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地面的装饰限定出合理的封闭空间。公园视觉形象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园 “界面”的处理与表现形式上,公园的界面主要形式包括侧界面及底界面。所谓侧界面即树木、建筑等物体构成的围合空间,欧洲独一无二的圣马可广场坐落在意大利美丽的港口城市威尼斯。作为威尼斯的地标,这里曾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圣马可广场之所以享有这样的盛名,主要来源于广场四周围合着文艺复兴时期精美的建筑。除了建筑以外公园(广场)也可以通过构架、树木等围合,现代公园往往是建筑、水体、植被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生态化的公园界面意象。底界面是根据公园的地面铺设及地形的处理而产生的界面,界面的构成需要具备明确的空间领域、容易构成图形、直到边界的地面铺装(《街道美学》芦原义信著)。公园的地面铺装因其功能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形式,如北京的地标天安门广场的地面铺装就以单一、完整、连续的整体风格设计为主,体现宏伟壮观、浑然一体、整齐对称、气势磅礴的首都形象。而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则是充分利用地形将公园的地面抬升、下沉造成地面的落差效果,辅以混凝土、喷泉,在喧嚣的都市中造就了峡谷流水所谓意境。
公园的区域形态需要公园的标志物进行划分,公园标志物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或作为城市社会风俗积淀的形象造型或作为当代设计的艺术作品。无论哪种类型,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个标志物来认知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风俗。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方尖碑、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钟楼等都是城市的代表性的标志物,它们传达了城市的主题与文化,在视觉上也构成了城市的焦点及空间属性。而我们见到的更多的公园标志物多体现为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品等。设计师Eino为美国洛杉矶百老汇街区公园设计的水系列雕塑就模拟了街道背景,营造了静谧的城市氛围。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
公共艺术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的精神财富,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更加强调城市的文化价值,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包含“观看”与“参与”两个方面的内容。观看涉及城市视觉形象的展示;参与则包括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文化性、精神性的认同,通过对城市物态化价值的理解、阅读,并主动参与其中产生互动,共同完成城市精神理念的传达。所以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元素不仅仅是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它还体现为公园文化性项目,如展演、节目等城市文化精神元素。作为公共艺术,公共性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它以“共享”为目的,充分展现视觉形态与空间形态的交融互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充分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将综合媒体、多媒体影像等互动元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同时更加注重“集体记忆”在都市视觉形态中的表现,通过公众意志社会化的参与与表现来突出城市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在于介入公众的生活,使公众认同产生归属感。公共艺术作为标志性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其平民化的特征充分体现其开放性,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审美需求、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共同参与介入。所以要满足这样的要求,所创作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属于市民的集体记忆,只有个体与城市的记忆相关联时,公共艺术才能作为城市的灵魂以承载城市的精神价值。美国费城的街道上雕塑了安尔兰移民者蹒跚的身影,是为了铭记那段沉重的历史,唤起民众对于艰苦奋斗的记忆对开拓者的认同,以及对城市强烈的归属感。
三、结语
在城市中,视觉总被它所处的环境制约,人们总是力求将注意力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上,以至于我们难免会片面地认知某城市的视觉形象,而这样的认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探讨城市视觉形象中的景观空间设计时需要关注时代的气息,构建城市景观设计的视觉差异,将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城市的文化理念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鲍诗度,王淮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苗晓静.略述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化设计理念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5,(07).
作者简介:
黄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篇3
秩序是指有条理的状态[1], 如我们的心跳、呼吸等。视觉秩序是由可视形象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场所体验, 其强调的主体是人。城市景观所体现的视觉秩序美除了其本身要符合美学规律外, 还与人在特定时间对景观的体验相关。本文所理解的视觉秩序是不仅要符合点线面、空间中前后、主次等关系的审美规律, 更主要的是倡导人与景观的互动。
一、视觉秩序的提出以及产生的历史
“视觉秩序”这一概念是奥地利建筑师和景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 (Camillo Sitte, 1843—1903年) 在1889年著的《城市艺术》 (The Art of Building Cites) 一书中提出的。1960年, 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1918-1984年) 在《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City) 一书中提出将城市景观同人们在城市中的体验与人们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几乎同一时间, 英国的戈登·卡伦 (Gordon Cullen) 在1961年出版的《城镇景观》 (Townscape) 一书中, 从视觉、心理以及设计内涵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其中, 卡伦强调的视觉秩序是秩序的整体连续性, 是人对秩序的动态感受[2]。因而城市景观的创造必须和人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 否则就成了只有表象特征的景观形式。
二、“外在”——结构空间中的视觉秩序
城市景观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秩序性是构建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发展正是因为秩序而有序地进行着。城市景观设计体系包含自然结构、物质结构和人文结构三部分。自然结构本身蕴含的秩序是秩序的开始, 所以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人们对美学的认知设计出满足人的视觉需求、心理需求、文化需求的城市景观。
(一) 丰富的视点和视线
随着科技发展, 城市景观的发展也从“横向”走向了“纵向”——楼层增高、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我们的视野也更加广阔, 人们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视角来审视和观赏城市中的景观。人们在任何一个视角观赏城市景观时, 其心理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的, 不断地捕捉一个个连续的画面, 从而对景观对象形成一个整体认知。如我们仰视可以看到林立高楼的伟岸;俯视我们可以把风光尽收眼底等。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 (Clive Bell, 1881—1964年) 在《艺术论》一书中, 进一步把诸形式组合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活动, 称之为构图, 他认为这样的价值远比诸形式因素简单相加的价值大得多[3]。更具体的说是与时间和人相关的空间, 不同的时刻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因此我们将视觉秩序归于其中, 不管我们站在何处都是一幅画, 正如中国古典园林一样, 一步一景, 让我们的城市景观更美好。
城市因为秩序而变得丰富多彩, 但这对城市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说来, 就是要站在大众的角度, 用美学法则对城市景观进行整治, 而不应该再大拆大建, 或者是用贴瓷砖、刷油漆等手段进行简单局部的修补而达到视觉的统一。如社旗古镇将古街道两边原有的建筑重新进行了整修, 街道上没有往日流动的商贩, 没有了所谓的“乱七八糟”的宣传的“旗帜”式的招牌, 所有的房屋穿上了“城市美化的制服”, 形式变得整齐统一。这一系列的整治确实使城市景观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但却失去了古街道的味道和活灵魂。这种视觉秩序就变成了对人精神的束缚。
(二) 空间的相互融合
根据城市景观自身的结构特点,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太极中的阴和阳, 即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 在建设中景观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不可忽略的。城市景观的丰富元素使各个空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特别是近些年, 人们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基础上, 设计师运用“场所感”对城市景观中的视觉元素的数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如杭州市江阳畈生态公园在设计过程中保持原有湿地结构的同时, 也把人的需求很好地融入在实际的场景中, 营造了一个既能保护湿地又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现在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如图一) 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三、“内在”——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 而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综合社会场所。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O·西蒙兹 (John O.Simonds 1913-2005年) 说过:“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 不是空间, 也不是某个东西, 而是一种体验。”[4]正如美国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的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多样化”, 即对多种功能、活动的参与, 以达到空间中人的活动多样化, 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如台北大剧院, 其原址是流动商贩从商的夜市。所以在大剧场设计时, 在下层设计了很多格子作为商贩位置, 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保留原有场地味道和文化内涵。因此, 我们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 充分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审美情趣以及该场所原有的气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做到真正地续写历史, 为未来的城市留下一幅完整的合影。
(一) 从形式到功能
视觉秩序, 并不是简单的形式的重复和统一, 那样将会变得无趣;内容的丰富, 也不是凌乱的丰富, 而是有秩序的丰富。所谓有秩序不仅仅局限于高低错落、大小对比、均衡等形式美感, 而是更注重景观给人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感受, 也是隐藏在形式和结构背后的“意”, 即设计出符合当地人生活习惯的使用形式, 从而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其功能。如果把使用功能看成一种秩序, 那么我们身边的景观也就会变得更加适合于人的使用且更加生动活泼。从宏观上讲, 就是提倡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景观;从微观上讲就是单体的功能复合。其秩序性实际上蕴含在人对其的使用过程中——在符合美学规律的前提下, 更符合人的使用习惯, 提高了使用频率, 发挥了设计集约化效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形式体现内容, 而内容决定形式。使用功能所蕴含的秩序就像化学中的分子结构, 结构的稍微变动就会使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街道在视觉形式上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味道;在公共设施设计时, 将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美化功能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反映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如路灯与花卉的结合、植物绿化与坐凳的结合等, 在满足其使用功能时, 也满足了人对形式美的需求。
(二) 由显性的结构到隐性的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的秩序性也是发展的、动态的, 它不仅维持某种的已有平衡和某种既存的稳定及有序结构,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不断地经历着“无序——有序——新的无序——新的有序”的结构深化过程。卡伦在《城镇景观》中, 把视线延伸到了各个细微的层次——从显性到隐性。把隐藏在形式美秩序背后的社会生活表现得更加生动, 使城市景观能够鼓舞并升华人的灵魂。吉伯德认为:“我们必须强调, 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 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 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 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5]如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二) 两次进行增建, 1969年增加的一座长方形的三层辅助性建筑, 1990年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 在增建过程中, 设计师并没有使新增的建筑掩盖住原有建筑的光芒。相反, 新增的建筑是对原有建筑的一种尊重, 就像人一样, 是对长者的一种尊重。因此我们在设计时, 应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衡量旧有建筑的价值, 并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四、“隐蕴”——人与景观互动的体验
从人的生物特性来讲,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视觉是对秩序感知的根源。人们通过视觉对景观给以综合印象评价, 正如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的那样, 视觉也不是对视觉对象各种元素的机械记录, 而是对有意义的结构样式的整体把握。如果景观设计只是简单的重组, 没有新鲜感和独特之处, 人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空间变得狭小甚至会产生挤压感, 便会厌倦甚至遗忘。正如美国简·雅各布斯 (Jacobs Jane, 1916-2006年)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Randon House Trade Publishing) 中提出的保证规划中的“多样化”, 即对多种功能、活动的参与, 以达到空间中人的活动多样化, 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人们只有在充满活力、相互联系和具有错综复杂用途的环境中才会感受到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 从而对其恋恋不舍, 身心得到放松。我们来打一个比方, 一个城市的景观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风骨、有血肉、有性情的人, 看上一眼, 我们就会印象深刻。正如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1918-1984年) 在《城市的形象》中提到的城市的某些地方从人们的头脑里“消失了”的现象[6]。这也就说明, 景观设计中视觉秩序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 而是内容对人的感染所形成的场所感。
在物质丰腴的今天, 城市景观只有把“大众”放在设计的中心才可能成为有感染的场所。如果强调的是新潮、是概念, 或者追求的是设计所含的科学技术成分, 那么就偏离了设计最初为人民大众设计的目的, 或者根本就忽略人这一角色在景观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设计也就成了见物不见人的设计。所以, 只有在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的设计中确立秩序的概念, 才是使我们的设计不断更新的基础。
五、结语
总之, 城市景观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自然结构和人文气息相对于人来说也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 公众是景观中的主要角色。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理念, 视觉秩序不仅是能满足平面中点线面的美学关系, 空间感上前后、主次等关系的“如画式”秩序, 而且是能倡导人与景观互动的“生态式”秩序。即将景观秩序的活跃性、参与性、体验性等融入到我们设计中, 使设计从人与景观对话的生态体验角度出发, 设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人工景观。
参考文献
[1][奥]卡米诺·西特.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2]梁雪, 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3][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周玉鹏, 肖季川, 朱清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城市景观 篇4
一、青岛市市区城市景观要素
从封建王朝的统治领土,到帝国主义的殖民城市:从解放后的城市复苏发展,到今天形成富有生机的新青岛的城市格局,青岛的城市发展与设计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形成了属于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
1公园和广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青岛市规划设计了一部分公园和广场,并一直保留至今,但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建立于1901年,已经由当时单纯的植物园发展成为融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许多大型公共活动及节日庆典都会在这里举行。另外,老青岛的标志性建筑物,栈桥已经由1891年的码头,变为今天的栈桥公园。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高密度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各种层次的空间,空间的围合产生了商业广场、娱乐广场,这些广场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
2建筑。青岛是一个殖民地色彩非常浓重的城市。1897年,青岛被德国占领,1914年又沦为日本殖民城市。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座东方城市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而青岛的建筑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在城市景观中的一种缩影。德国统治时期下的青岛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无一不体现着日耳曼民族的严谨与规则,今天我们看到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欧陆式风光以及充满神秘色彩和韵味的“老楼故事"J2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的再现和升华。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城市中,高层的现代化建筑不断拔地而起,势必与老青岛的建筑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如青岛八大关建筑群和青岛火车站与周围建筑的对比。因此,如何合理的融合现代化建筑与历史建筑,使两者发生关系,是青岛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和难题。
3水体。青岛市市区有两条河流流经,即李村河和海泊河,在景观设计上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如规划滨水公园、广场及其他各种公共开放空间,将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和水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青岛市市区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4道路和街道。城市的道路系统不仅是城市交通的枢纽。同时不同道路和街道也为城市提供了不一样的景观效果,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当中,道路和街道最早是由德国殖民者规划和设计的,而其最初的功能是连接港口和码头的交通枢纽,从而发展城市的商业贸易活动,刺激城市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青岛仍然保留着原来的道路网络结构以延续城市交通系统的文化脉络,直到1994年,随着市政府的东移,产生了东部地区新的道路和街道规划设计,如何重新繁荣和建设老城区的原有的商业及林荫大道,如何能把新建道路和街道与城市老街相互连接与联系也许是一个摆在青岛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面前的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二、青岛市景观网络结构
从宏观方面,也就是着眼于整个青岛市范围论述一下青岛的城市景观。
青岛市境内共有三个主要山系,即北面大泽山系、南面胶南山系、东南崂山山系。其中,胶南山系主要包括大珠山和小珠山,而高达1132.7米的崂山主峰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的最高峰,三大山系植被丰富,落叶阔叶林覆盖并混有热带、亚热带以及东北一带的植物。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可以分为三大水系,即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然而前两者发源于青岛地区北面,结束于青岛市区之外,缺乏与市区内水系的连接性。
青岛市海岸线狭长且多蜿蜒曲折,岛屿环绕,山岭岸角之间构成形态多异、特点不同的多处海湾,以胶州湾最大。湾内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海水终年不冻,为天然优良港湾,湾口为青岛港。因此,在21世纪,为了建设具有自身城市景观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青岛制定了“一湾两翼”的城市发展规划策略,即“两翼”环抱“一湾”,“一湾”为胶州湾;“两翼”分为东翼和西翼,即东部海岸线一带崂山景区和西部海岸线一带大珠山和小珠山景区。不难发现,沿胶州湾在两翼之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发展绿色开放空间,通过公园、绿地、花园等形式可以在东翼与西翼间建立一条绿色链接,同时,也实现了青岛市区内绿色开放空间的延伸与扩展。
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5
1 视觉艺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景观设计时,基本上所有的景物图像都是通过视觉元素反馈给人类大脑的,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感知到景观的具体呈现方式。同时,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满意程度,视觉元素导致第一印象十分关键,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视觉艺术,以便可以更有效地感染观看者的情绪,使人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所以要格外重视园林景观的视觉艺术设计,提高其艺术价值。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合理利用视觉元素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给人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同,能够全面反映它的特有属性,因此,合理运用视觉元素可以有效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
2 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环境艺术里面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元素,就是园林艺术,人们希望在良好的园林环境中完全释放自己,缓解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园林环境中的一些视觉符号就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部分,充分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2.1 巧妙运用“点”,使画中有诗
每一个园林景观的设计都不同,一般情况下,苍劲挺拔的松柏、婀娜多姿的杨柳等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必备的视觉符号,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带给人放松美好的视觉体验。但是,在一些景观的观赏过程中还是有一种缺乏美的心情,就可以自主添加点缀物。比如,在一片杨柳树荫中建造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万绿从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情画意便会扑面而来,在流水潺潺的小溪边装饰一个竹筒水车,水里面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鱼游来游去,水面上各种飞禽走兽玩耍嬉戏,整个园林景观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仿佛身处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画面里。
2.2 多角度增“面”,使园林生趣
景观设计通常范围很大,不仅包括自然而生的小溪流,而且还有人类建造的小桥、假山,但我们并不只注重有山有水的环境,力争美妙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同时也需一些“天然画卷”来为园林景观增添魅力,所以保持一定的自然园林植物配置,使园林景观看起来带有大自然的气息。
3 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时,视觉元素是其最基本的,因此在空间中,当环境中只有1个点时,视觉就会将所有的感知聚集在这一点上。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点这个特性,充分补充园林景观的内涵,因此,点可以作为视觉上的装饰品向外界进行信息传输。众所周知,点十分小,在花园的设计中,可以设想将点与其他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得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生动有特色。
3.2 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园林进行线因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工线,比如弧线、二次曲线等,与自然线,比如路面与墙角之间的构成的线条等之间的区别,通过加工大自然中本来存在的线条,就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线,所以,当把线运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时,要注意体现出它的特殊性。大自然里面本身存在的线,或者人们依据许多点的排列进行依次描绘所得到的线就是自然的线,一般来说,一种数学线只对应一个功能,但是自然线不同,不仅可以对应多个功能,而且形式十分多样,人们通过自然线的排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获得美的体验。
3.3 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格外重视色彩的作用和合理搭配。对色彩的设计和搭配必须要谨慎,因为这关系着整个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的高低,随着四季更替和时间的变化,色彩要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园林中各种植物的生理特征进行色彩的编排,使各种色彩之间更加协调。
3.4 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的因素不仅包括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而且二维空间、模式空间也都包含在内。同时,处理视觉空间时,景观设计要采用形状不同的视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和谐,从而创建一种不一样的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要立足于不同的空间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这个观点,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通过对视觉景观因素地深入了解和分析不难发现,景观设计时可以合理利用点、线、面、色彩等视觉元素。有关部门应立足于园林景观的规划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用最合理的视觉艺术为人们呈现不一样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余玲.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应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6(1)
城市景观视觉文化艺术 篇6
关键词:视觉艺术,园林,景观设计
1园林景观设计的视觉艺术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基本上所有的景物图像都是通过视觉元素反馈给人类大脑,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感知到景观的具体呈现方式。同时,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满意程度,视觉元素造成的第一印象十分关键,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表现出对视觉艺术的高度重视,以便可以有效地感染观看者的情绪,愉悦人们的心情,所以,要格外重视园林景观的视觉艺术设计,提高其艺术价值。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合理利用视觉元素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给人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能够全面反映出它特有的属性,因此,合理运用视觉元素可以有效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
2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1巧妙运用“点”,使画中有诗
每一个园林景观的设计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苍劲挺拔的松柏、婀娜多姿的杨柳等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必备的视觉符号,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带给人放松美好的视觉体验。但在一些景观的观赏过程中,还是有一种缺乏美的心情,可以自主添加点缀物。比如,在一片杨柳树荫中,建造1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万绿从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情画意便会扑面而来。在流水潺潺的小溪边装饰一个竹筒水车,水里面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鱼游来游去,水面上各种飞禽走兽玩耍嬉戏,整个园林景观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2.2多角度增“面”,使园林生趣
景观设计通常范围较大,不仅包括自然而生的小溪流,而且还有人类建造的小桥、假山。但并不是只注重有山有水的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同时也需一些“天然画卷”为园林景观增添魅力,所以,保持一定的自然园林植物配置,使园林景观看起来带有大自然的气息。
3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景观时,视觉元素是其最基本元素,因此,在空间中,当环境中只有1个点时,视觉就会将所有的感知聚集在这点上。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点这个特性,使园林景观的内涵得到充分地补充,因此,点可以作为视觉上的装饰品向外界进行信息传输。众所周知,点是十分小的,在花园的设计中,将点与其它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得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生动,更富有特色。
3.2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园林线因素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人工线,比如弧线、二次曲线等,与自然线,比如,路面与墙角之间构成的线条等之间的区别,通过对大自然中本来存在的线条进行研究加工,就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线。所以,当把线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时,要注意体现出它的特殊性。大自然里面本身存在的线,或者人们依据许多点的排列进行依次描绘所得到的线就是自然的线。一般来说,一种数学线只对应一个功能,但自然线不同,不仅可以对应多个功能,而且形式十分多样,人们通过自然线的排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获得美的体验。
3.3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园林景观所需要注意的要素中,最主要的视觉要素有色彩和形状2种。因此,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格外重视色彩的作用和合理搭配。对于色彩的设计和搭配必须要谨慎,这关系着整个园林景观观赏价值的高低,随着四季更替和时间的变化,色彩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园林中各种植物的生理特征进行色彩的编排,使各种色彩之间更加协调。
3.4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的因素不仅包括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而且二维空间、模式空间也都包含在里面。同时,处理视觉空间时,景观设计要采用形状不同的视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使整个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和谐,从而创建一种不一样的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立足于不同的空间,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的前提包含美学设计相关元素,合理利用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有助于完善城市园林规划,用最合理的视觉艺术,为人们呈现出不一样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建设创造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余玲.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应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6(1)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 篇7
在中国,龙文化上朔数千年,源远流长。龙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文化艺术馆从前期筹备到开馆历时3个多月。馆内汇集了瓷器、玉器、陶瓷、木器、铜器和书画等6大类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每一件藏品无不蕴含着龙的形象,有汉代的四龙鼎、唐代的龙凤手杖、龙形砚台、龙形紫砂香炉、龙形如意木雕……
藏品中不乏珍品,一件名为“玉壶春九龙瓶”的藏品,是江西总督进献给慈禧太后庆贺其60寿辰的唯一贡品;“天下第一碗”是乾隆第六次下江南到苏州吴江时,当地官员特地做的一个大碗专门给乾隆盛贡米。
“龙文化艺术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龙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旨在通过这些器物来塑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魂魄,传承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反应传播中华民族的时代诉求。”筹办人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刘西明表示。
从龙文化艺术馆移步来到奇石馆,这里珍藏了三百余块造型各异的奇石。有钟乳石、灵璧石、太湖石、黄河石、长江石、木化石等多个品种,琳琅满目。其中,名为“蒋介石”的奇石曾一举夺得昆明世博会金奖。在奇石馆内,各种奇石又以书画作为陪衬,当人们流连于奇石之间,细细品赏之际,更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据刘西明介绍,这次落户城市绿谷的700多件展品是他历经40余年收藏之精华。“如果把这些藏品都束之高阁、藏于库房,实在是太可惜了,无法发挥它们的真正作用。”刘西明说。此前,酷爱收藏的他,已经办了5个主题文化艺术馆,如中国(西塘)酒文化博物馆等。
在刘西明看来,南通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他决定将龙文化艺术馆和奇石馆扎根南通的主要因素。1996年,刘西明曾来过南通。在他的印象中,南通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南通人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准,他们对于文化展览的欣赏能力丝毫不逊于上海、杭州这样的城市。
在筹备龙文化艺术馆和奇石馆之初,刘西明曾赴全国各地进行了多番考查,也曾考虑将艺术馆落户宁波。最后,他欣喜地锁定了南通城市绿谷。这里环境清幽,令人心醉神迷,在文化气质上,与龙文化艺术馆和奇石馆亦有很强的契合度。未来,他希望通过与城市绿谷的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一种能够影响国内外的园林文化。
恰巧,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南通城市绿谷也在不断寻求突破。此次为牵手龙文化艺术馆和奇石馆,城市绿谷方面表现出深深的合作诚意,除了无偿提供展馆以外,还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城市綠谷负责人表示,今后景区将着力把龙文化艺术馆和奇石馆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更好地推动景区的经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城市景观视觉文化艺术】推荐阅读:
城市文化景观05-16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08-24
生态设计、植物景观、城市文化的融合07-21
城市与城市景观12-05
城市景观05-24
城市住宅景观10-21
城市景观园林05-17
城市广场景观05-19
城市道路景观06-23
城市景观绿化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