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心理物理学

2024-07-20

视觉心理物理学(共12篇)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1

视觉图形艺术以其学科上的边缘性融合到各个领域中, 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科学的图形艺术是遵循心理学原理进行信息传递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与依存关系。

一.设计心理学与图形艺术之间的关系

1.设计心理学为图形艺术提供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设计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既使学习到了设计中的原理, 也未能有效的将整体学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成为完整体系。其背后的科学理论依据也一直未建立起来。直到心理学对各个学科的研究, 及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 解决了包含设计在内的多个学科中的理论支撑问题。心理学中的分支———设计心理学对图形艺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设计心理学为图形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设计心理学由于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等可测量、可归纳、可重复等 特征, 将难以把握的图形艺术进行了量化分析, 从而总结出很多图形艺术中的规律、设计制作方法等。使图形艺术走向了理性发展的道路。

3.科学的图形艺术是设计心理学应用的结果

图形艺术的科学性是在设计心理学的指导下实现的。图形艺术中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即信息传递者和被传递者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等因素。能够将两方面因素平衡, 使信息顺利传递, 是设计心理学知识在图形艺术中的运用。缺少了这个平台, 两方面因素互不 理解, 信息传递是无法实现的。

4.科学的图形设计丰富了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范畴

图形艺术的形成吸引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注意, 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参与进来, 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形艺术, 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 为社会和民众广泛服务, 成为设计心理学应用的重要结果。

二.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作用

图形艺术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和恒常性等 规律, 在信息交流、引导行为、解释议题、宣传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优势及特定的作用。

1.图形艺术建立了世界性的图形艺术语言体系

图形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 能够跨越民族、语言、文字等的障碍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创造了无需语言的沟通, 与无国界障碍的交流。即使是较为复杂的议题也可以通过图形读懂 。目前, 各个国家将一些极为重要的图形标志进行了统一, 已经部分实现了世界性图形语言的通用。如交通标志、医疗标志、环保标志、绿色标志、安全食品标志、安全卫生标志、禁止标志等。

2.促进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图形艺术的创作, 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具象思维, 将具象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图形进行阐释说明。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介入可以更好的与感性思维方式 相结合, 有利的引导和扶正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3.提高图形艺术的实用价值

图形艺术信息的传播建立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相对差异性导致了图形艺术设计和接受的双重差异性。而介入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 可以最大化的降低这种差异性。从使用或需要的角度出发, 使双发对图形的理解趋于相对一致, 从而图形艺术的实用性得以加强。

4.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由于部分议题或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够理解, 因此受众在接受这类信息时会存在一定障碍。但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如果在这些领域进行表达, 就可以更好的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计算机软件中 , 对于界面、工具、命令、各种面板等的图形化设计就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受众的理解能力。在多层次作品和图形艺术之间, 受众有能力选择更为有效、更高品质的图形艺术。

综上, 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使用舒适度的关注逐步提升到对视觉舒适度及心理舒适度的关注。图形艺术的功能被更大程度的发掘出来, 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加广泛的被人们所应用。

参考文献

[1][美]NORMAN D A、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23-29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1-33

[3]葛剑辉、图形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应用浅析[J]、现代装饰理论, 2014:03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住宅条件不断改善,我国人居住宅面积约为29 . 3平方米;但受城市实际可利用土地资源以及居民实际购买力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以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市为例看,通过调查统计发现,60%的居民仍旧生活在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50-80平方米的住宅中。这样的住宅受当时经济、设计理念、材料及结构的限制,户型结构不科学,室内空间比例欠佳,空间狭窄,采光通风效果差;因此在有限的装修资金成本下,如何在不伤动老旧住宅建筑墙体结构的前提下,结合设计学和心理学研究一套科学的针对于城市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住宅装饰设计方法,来掩盖此类住宅在房间高度、面积和比例及结构上的缺陷,营建出视觉效果开敞、居住感觉舒适的温馨环境是本文研究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小户型住宅最大的问题就是使用面积相对狭小,如何在不伤动墙体结构的前提下,使有限空间看上去更开敞、宽阔是本文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一个常见的15平方米的房间为例,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将房间里面的家具全部搬走,把墙面刷成白色,当我们再走进这个房间时,会发现它似乎变大了很多。这是因为房间内的生活物品和家具没有了,没有任何可以将空间分割开来的物品,减少了空间的占用,也就减少了视觉空间上的障碍,也没有了可以形成视觉效果的中心;此外统一的色彩使室内顶棚、地面、墙面消除了色差室内没有了清晰的分界线,家徒四壁的房间如同一张白纸,给人从心理上感觉空间被放大了很多;这也恰好符合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房间要想看上去更敞必须要做到的一条准则就是“简洁”。但真实的生活是无法离开家具和日用品的,一个空旷的没有家具的空间是决不会有人生活的,脱离了实际生活简单到丧失基本使用功能则是违反功能至上的设计基本法则的,必须在遵循“功能、简洁”的前提下,来寻找各种实现我们设计目标方法。

小户型住宅室内装饰设计的加减法

首先,可以利用提高室内家具的明度和墙体色彩的方法,统一室内各元素色相的方法来达到视觉上扩大空间的作用。其次,要想获得开敞的室内空间效果,在小型住宅的装饰与陈设方面应该力求精简,减少空间的占用率。此外,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小型住宅中可以采用一些低矮的家具。最后还可以采取弱化墙面边角交界的办法来获取延展视觉空间。

小户型住宅室内装饰的视觉转移设计方法

方法一:注意力转移法。我们可以经常看见某些较小的房间在其中央位置安放一幅很大水银镜或者油画,甚至某些相对较小的房间内也会挂上一幅相对体量较大的绘画饰品。从逻辑上看,这种设计手法是与常理相悖的,按照“以小衬大”对比构成法则,体量大的装饰品会增加小空间的拥堵感。但是通过多次试验表明,在狭小空间墙体上放置大型的装饰画、装饰镜这样的反差、对比非常强的的饰品,可以强烈吸引人的目光和注意力,进而淡化人们对于空间原有的印象,降低观者对所处房间在空间高度、宽度、深度上的注意力,从而忽略房间本身存在的不足。

方法二:室内空间界面线性引导法。室内的顶面、墙面、地面是由一个水平面,两个垂直面的六体组成。通过对这些界面中的线条做文章也能达到在视觉上扩大空间的目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知道同向排列的直线会产生很强烈的视觉导向性作用,利用直线的这一特性,在室内墙壁装饰上在视觉上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上世纪末建造的住宅大部分空间较为低矮,室内净高度往往在2.5--2.6米左右,在这样的房间中生活久了会产生很强的.压抑感。我们在装饰墙壁时可以使用带有竖条形图案的壁纸,将壁纸竖状花纹垂直于顶棚裱贴,这样与地面相垂直的线条会产生极强的垂直拉伸效应,以此来缓解顶面过低产生的压抑感。

小户型室内陈设设计的错觉法

小户型住宅空间紧凑,尤其视觉感到较为阻塞。我们虽然无法让一个房间从物理意义上真正变大,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利用一些视觉上的错觉设计手法来弥补空间的缺陷与不足。为了使房间内更加的温馨,也为了抑制生活中的噪音,通常会在客厅地面上铺设软质的地毯等织物。对于光线地毯织物也能产生类似的吸附作用。究其原因是这些织物是由数以万计的纤维材料编织而成,光线照射进入错综排列的纤维中不断被其吸收、反射、再反射、再吸收,优如海绵吸水的效果一样,使得光线强度不断衰减。实验证明,同样面积的房间内,相同的光线照射强度下,纤维质的地毯、纺织物卷材地面对光线的反射系数比硬质光滑地面材料:复合地板,陶瓷地砖、木地等板要低90%左右。所以小户型住宅室内更适宜铺设硬质、光滑的高反射地面饰材,这就如同在地面上放置了一面巨大的反光镜,既改善了室内的采光,也放大了房间。生活中许多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挂一个高大的水银镜,只要放置得当,可以令人错觉上使空间增大,其利用的就是光线的反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学暗示利用适合的设计、陈设法则与方法,我们可以从视觉效果上对小户型住宅、公寓的各种先天的不足加以弥补,采用线条、色彩、构成学的基本元素结合户型房间的实际情况,利用一系列设计的手法来欺骗我们的大脑,让它感觉自己所在的空间不再感觉狭小与拥堵,拓展视线,延伸空间层次,创造空间的气势。使狭小的室内空间里获取更大且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为狭小的室内空间增添一份活力。

★ AutoCAD 新功能介绍

★ 阳台惬意散文

★ 我家小白兔的新功能作文

★ 春晚节目《阳台》观后感

★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 秋天的阳台作文

★ 阳台的牵牛花五年级作文

★ 阳台是名片作文500字

★ 刚需最爱 小户型装修的十个误区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3

随着现代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对设计中设计方法的应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大多室内设计工作中,仍处于理论指导缺失状态,极大程度制约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室内空间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在此背景下,便提出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其为室内设计注入新鲜的活力。本文主要对视觉心理学的相关特征、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进行探析。

前言

作为现代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理论,视觉心理学能够依托视觉表象向居住者传递一定的文化观念,甚至使室内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尽管视觉心理学应用优势较为明显,但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在于未正确认识视觉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更无从谈及利用其指导室内设计。因此,本文对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视觉心理学主要特征分析

从视觉心理学特征看,其具体表现在视错觉、图形构建、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性等方面。以其中固有优越性为例,通常无论在任何环境中,视觉第一选取的内容以最突出物体为主,该物体会在运动中出现较多变化,如亮度、色彩或形状等,其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从视觉心理学角度出发,一般陌生新奇事物、色彩明亮事物、运动中的事物以及韵律感较强的事物,都会被人们所关注。由此可见,视觉本身如同无形手指一般,当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都会体会到视觉中的多彩世界。再从空间局限性角度看,有以往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般水平区域中,正常人视区保持在60°左右情况下,可识别区域中颜色。而垂直平面区域中,若以0°表示标准视线,那么人在该区可辨别颜色时,应保证超出视平线30°。此外,不同身体姿势下视觉空间也极为不同,如处于坐卧状态、站立状态,其在最佳视区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视错觉,可将其理解为在信息被视知觉感受器接受情况下,出现的视知觉带有一定的歪曲性特点。以走廊的设计为例,一般人们在远处看走廊中的柱体时,发现两个柱体大小不一,但实际上柱体大小相同,这种Ponzo错视便为视错觉的一种表现。另外,视觉心理学在特征上也表现为图形构建性方面,其作为重叠现象的产物,一般两个物体重合后,由于视觉难以获取被挡住物体信息,所以更急于对全貌进行把握。如折线、曲线二者舒展变化、水平线与垂直线不同方向伸展等,这些都可作为图形构建性的体现。

室内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运用研究

1.室内设计中固有优越性的体现

室内设计中,对于固有优越性的运用,首先可考虑在室内引入动态艺术品,这样进入人视线的主要以韵律感、流动性为主,空间能够为人创造活龙活现的视觉效果。其次,室内空间设计中应考虑明亮物体的的应用。以室内设计中的吊灯为例,其通常会成为人的第一视觉。但需注意的是这一观察过程一般较为短暂,室内窗户附近很可能将人的视觉转移,原因在于窗户附近自然光纤较强,所以室内设计中应认识到向光性部分往往为吸引人的重要部分。此外,固有优越性运用下也表现在材质与色彩方面,室内设计中可考虑对主空间、附属空间采取不同的色彩设计方式,或考虑在主空间中设置相应的隔断,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对隔断后的空间产生遐想。

2.室内设计中空间局限性的运用

视觉心理学特征下,空间局限性也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表现出来。由于人的视野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设计中以垂直面视野范围为依据,确保下面视角能够大于上面视角。整个室内空间中,人的视觉多会集中在天花板以下,尤其地面与墙板最为明显。墙面一般可与地面家具维持一定的呼应关系,所以设计中可从该方面着手,有利于视觉效果的整体提升。再以宽银屏电影设计为例,设计过程中也需将空间局限性特点表现出来,如将屏幕高宽比控制在1:1.13,其可使人处于视觉舒服状态。

3.室内设计中的视错觉与图形构建

室内设计过程中,一般竖线若以有序重复状态存在,其将会人带来增高空间之感,其便是视错觉的具体体现。以低矮住宅为例,可考虑在墙纸上进行设计,将细碎图案、垂直线条设置于墙纸中,并保证其在高度上控制到天花顶出,这样带来的视错觉将以空间高度增加为主。而墙纸若以横向线条为主,其带来的视错觉将表现为加宽居室空间。假若室内空间以狭长形式为主,可考虑将镜面设置于侧面墙中,其目的在于使室内景物都可反映出来,能够为人带来鲜明生动、空间宽敞的感觉。另外,在图形构建性利用方面,其在室内设计中表现极为明显,主要可利用相应的图形构建,为人带来较多的遐想。通常利用图形构建性过程中,以图形重复、图形叠加方式最为常见,如在卫生间设计中,以洗漱用具特征为依据进行不同装饰图形的构建,如方块形,在此基础上使该装饰图形以叠加、错落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也可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结论

视觉心理学的运用是提高室内空间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视觉心理学表现特征,包括视错觉、图形构建性、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性等,在此基础上将这几种特征具体运用在空间设计中,其能够为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需注意的是实际设计中需注意,无论采用哪种设计方式,其创造的视觉效果都应以乐观、阳光特性为主,避免使人产生消极阴沉之感,这样才可达到视觉心理学应用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4

课件是指教学人员根据教学设计把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表述出来, 所形成的课堂教学的要件。以往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随着信息的数字化进程, 人们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要素, 把多种数字化信息综合起来, 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表现手段, 因而诞生了多媒体课件的概念。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它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毫无疑问, 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使我们对教学产生了较高的期望, 但同时它又使得我们的教学实际与教学期望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尴尬处境, 使我们一直试图提升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以缩小教学实际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必须对多媒体课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体系规律, 按照诞生、发展、消亡的历程发展;理清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现状和本质规律。多媒体课件与其它软件产品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对这一生命周期的探究, 有助于我们了解多媒体课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可知, 多媒体课件的理想生命周期中, 除了开始和消亡外存在四个主要环节:设计、预应用、修改和应用。教学人员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多媒体课件, 对这些课件进行试应用后, 根据试应用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试应用的效果良好, 则根据试应用的结果对课件进行修改后将其投入正式、广泛的应用;如果试应用的效果不好, 则直接过渡到消亡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多媒体课件的修改与应用是一个交错反复的过程, 在课件应用中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随时对课件进行修改。

但是, 上述只是多媒体课件的理想生命周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一系列客观、主观条件的制约, 多媒体课件缺乏有效的合作共享, 逐渐演变为了一种个体的行为。教师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制约, 他们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制作出课件后, 直接将其投入使用, 而忽略了预应用与修改环节。这样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周期就被简化。如图2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 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周期除了开始、消亡外, 存在设计与应用两个环节。

诚然, 预应用和修改环节的缺乏, 对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制约了其使用效果的发挥。有意识地增加这两个环节, 是我们优化多媒体课件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精力的制约, 使得他们不能将大量时间付诸于预应用和频繁的修改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要探究优化多媒体课件的其它途径。对比图1和图2可知, 在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周期中, 设计与应用是核心环节, 这两个环节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多媒体课件质量的优劣。因此, 优化设计与应用环节将是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与效果的另一重要途径, 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多媒体课件融合了多种元素, 如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 而视觉也是其呈现信息的主要渠道。将视觉心理学的原理融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过程,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课件, 从而优化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和效果。

二、视觉与视觉心理学

(一) 视觉的优先性

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视觉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视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视觉获取的信息量远大于其它通道获取的信息量,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绝对主要通道;其二, 如中国古语所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当视觉通道呈现的信息与其它通道呈现的信息发生冲突的时候, 我们总是趋向于相信视觉所呈现的信息。

视觉的重要性使得它在教育历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 教育媒体出现了多次更替:口耳相传、文字、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网络媒体。除了口耳相传外, 视觉是其它教育媒体呈现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是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它感觉通道在其中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在现今多媒体课件中, 尽管存在着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 视觉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由此可见, 视觉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优先性, 探究视觉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视觉心理学要素

视觉心理学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视觉符号的接受、解读过程, 并提炼出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多因素。研究视觉心理学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件中呈现的视觉信息, 并发掘影响多媒体课件效果的心理学要素。依据信息加工理论, 注意、思维和记忆三个环节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三点的分析将对多媒体课件有着重要的启示。

1.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是重要的视觉感知过程, 也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先前条件。注意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我们信息处理的质量。注意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面对大量刺激时, 仅有一小部分信息为我们的感官所选中, 被我们注意, 其它大量信息则被我们忽略。决定对事物选择性注意的因素有两点:其一是对象本身的特征, 即对象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要素。在一批不规则形状中出现了一个规则物体, 在众多黑白色中出现了一个彩色物体, 在一批大小近似的物体中出现了一个大小差异较大的物体, 这些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注意是由对象本身的特征决定的, 我们称其为被动注意。其二是人们的主观特质。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喜好和个人经历都会使得我们关注不同的物体, 这一注意我们称为主观注意。

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注意是学生吸收教学信息的第一步, 决定了后续学习行为的质量。我们一方面可以运用对象的特征突现重要对象;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主观特征促使学生进行主观注意, 从而有效地引发学生关注多媒体课件中重点信息,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效果。

2. 思维

思维是我们对事物的思索、考虑, 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这个过程是内部的, 是较为高级的脑部活动, 它决定了我们对事物掌握程度。传统心理学认为, 思维是理性的、抽象的, 是对理念、规律的分析、凝练与掌握, 是一种比感知运动更为高级的活动。但是, 现在的普遍认识是:思维有多种形式, 除了抽象思维外, 还有很多其它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就是其中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方式, 是对事物外在形象的思考、分析和理解, 体现着从表象到意象的过渡。抽象思维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思维, 形象思维侧重于对图形、图像的思维, 两者的作用范围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以实现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结合多种元素, 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形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3. 记忆

记忆是经验在头脑中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中, 记忆一方面指信息的编码、存储, 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取、再现。因此, 记忆是一个双重的活动, 它既标志着前一段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束, 又是后一段信息加工活动的开始。记忆存在着多种具体方式。认知心理学家图尔文曾对记忆进行明确的分类, 把它分为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涉及的是一般知识的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进行保持;情节记忆指的是特殊事件或详细情节的保持, 如对感知过的形象、体验过的情感的记忆保持, 它常与个人的特质、经历有关。情节记忆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方式, 灵活加以运用可以使其成为良好的先行组织者, 辅导后续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两种记忆方式。同时, 我们要减少学生强制性记忆的内容, 而应鼓励学生提取已有记忆中的具体事物、情感体验、动作经历等, 辅助我们进行新知识的记忆。

三、视觉心理学优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并非易事, 它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协调共存, 也涉及到多个视觉心理学要素的协同作用。运用视觉心理学要素有效地优化设计过程和运用过程将极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使用效率。

(一) 设计过程的优化

1. 被动与主观注意的结合

注意存在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对象的特征引发的被动注意, 一种是由主观的特质形成的主观注意。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结合运用这两种注意方式, 将学生引导至课件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让他们明确重点、理解难点。针对被动注意, 我们需要在课件中灵活编排各种视觉元素, 以突现重点。如:对重点内容采用醒目的颜色、放大字体大小, 或者采用特殊的形状。针对主动注意,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主观特点来设计课件。如: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运用更多形象的元素, 针对年龄较长的学生运用更多抽象的元素。此外, 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关注点存在差异, 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配备不同的案例、图片, 以提升他们注意。

有效的结合被动注意和主观注意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 但是在内容的编排上必须要重点突出。如果我们试图让学生注意所有的点, 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 也就产生不了重点, 也不能形成有效的注意。

2. 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前者是对具体形象的思维, 后者是对语言、文字等抽象形象的思维。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结合这两种思维方式, 添加不同的视觉形象, 鼓励学生对不同学习对象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选择更恰当的思维方式学习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同时从形象与抽象两个渠道思考相关教学内容, 双重的思考可以巩固我们对相关内容的掌握。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我们必须要添加不同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综合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但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比例必须要灵活编排。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比例不同;针对不同学生, 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比例同样会存在着差异。因此, 在实际设计中, 我们必须要灵活予以协调。

3. 情节与语义记忆的结合

按照图尔文的分类, 存在着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对原理、概念、规律等一般性知识的记忆, 情节记忆指对形象、经历、情感等特殊性事件的记忆。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结合运用这两种记忆方式,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记忆方式。如:事物的概念、定义可以直接用文字呈现, 鼓励学生进行语义记忆;一些科学或社会规律可以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联系新旧知识, 从而更好地记忆相关知识。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我们需要综合情节与语义记忆的内容,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 而充分考虑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以往经验, 将知识以更加合理的方式编排、展示, 辅助我们的记忆过程, 使得学习内容更便于记忆。

(二) 应用过程的优化

1. 提醒关注, 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

学生的注意水平直接决定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灵活运用注意规律;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更要积极地提醒学生关注, 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一方面,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相应的内容。如:在教学中, 教师不断提醒“这是重点, 大家认真查看课件”、“课件中的这张图片很重要”等, 学生会对相应的内容积极加以关注。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在应用课件的过程中邀请学生参与来提醒学生关注。如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分析、解释和联想, 这样学生也会对这些内容有着更多的关注, 也能掌握得更好。

2. 辅助解读,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活动;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程度, 从而决定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要辅助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一方面, 我们可以增加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解读,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我们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增加一些案例, 鼓励学生分析, 从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加。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一些内容, 辅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解读,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如:对一些文字, 我们可以绘制图形解释;对一些抽象的图形, 我们可以附加说明;对一些流程图, 我们可以详细解释。这些活动都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内容的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提高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构建情境, 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记忆可以分为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 记忆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学生掌握水平的高低。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记忆方式。对语义记忆涉及的概念、规律等知识, 我们可以对其中的语义符号进行解剖、分析和理解, 辅助学生进行记忆。而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要积极地构建情境, 提高学生的情节记忆水平。在构建情境时, 我们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经验、经历等, 帮助他们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辅助记忆;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情境, 丰富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提高, 以帮助记忆, 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王娟.影响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5) .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5

一、色彩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运用好色彩搭配,会对运用对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运动对象在同样产品中更加显著,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注意,并且会对该对象产生好感。搭配好色彩的对象显得更加特别和突出,如此也就加深了人们对其的印象,即使时间久了,人们脑海中只要想起该产品,就会想到搭配效果极好的色彩,或看到色彩,就会联想到该产品[1]。该产品的购买力就会增强。之所以说色彩构成会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影响,这也是经过无数个现实验证的,比如蓝天白云环境要远远比灰蒙蒙的天气环境带给人的舒适度要好一些。所以如果色彩搭配不好,使运用对象永远都是黑暗灰沉调,会带给人压抑、痛苦、沉闷的感觉,而如果将一些积极的红绿橘等色调巧妙搭配在一起,会使运动对象更加活泼一些,人在看了之后,心理也会放松。另外无论是什么对象,在运用了色彩后,人们可以通过色彩就可以理解该对象所要传达出的观念或理念,这使得运用对象在人对其的认知交流上没有国界,不分地域。比如交通指示灯对于色彩的使用,不用文字,直接以颜色显示所要代表的意思,简洁又适应。由此可见,色彩以及色彩搭配与生活机密相连。

二、色彩和视觉、心理的关系

在色彩中,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这也是根据色彩对人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区分的,像蓝色就属于冷色调,在天气闷热的环境中见到蓝色,或想到蓝色,就会给人心理带来降温的凉爽感,并且冷色调容易使人冷静,情感运用相对要远小于理智,人的情绪也会被安抚下来,相对的脉搏和身体行动都要缓慢得多。而红色就属于暖色调,这种在寒冷的冬季运用比较多,还代表喜庆,所以一般将红色作为春节的主色调。另外这种暖色调,比较容易带动人的情感,使人心情保持亢奋状态,所以脉搏和血压等都会变得急促一些,会使人保持积极性[2]。由此可见,色彩不仅会对人心理产生影响,还会对生理产生影响。所以在工业设计中,更要注重色彩以及色彩搭配的运用。

三、色彩构成和视觉心理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一)色彩组合要清楚、合理

在工业设计中运用色彩,主要是利用色彩特点鲜明,给人印象和感觉深刻的优势来提高产品的格调,也是利用色彩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在将几种色彩组合在一起时,设计师应该关注的是构成后的混合色彩在搭配上协调,要清楚合理,不会产生搭配矛盾,产品才会有被修饰的感觉,否则产品的整体感官将会下降。在色彩组合中,无论是简单的色彩构成,还是比较复杂的色彩构成,只要坚持清楚明了,组合得当的原则,工业产品始终都是有格调的,会带给人较好的视觉心理感受。在现实中,有很多工业产品遵循了此原则,如可口可乐的红白配,加多宝的红黄配,都会带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红色的利用,更是会加大人们对产品购买的积极性。

(二)形象色的运用

在工业设计中,作为产品外包装,在对其进行色彩构成设计时,往往不仅需要满足人的感观,更重要的是利用色彩传递一种信息,关于产品的特点以及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将这些具有含义的色彩构成在一起,会更加有利于人们从外观上快速了解产品,在没有见到实质性产品时,形象色的运用就是人们购买欲望产生的依据[3]。在人们运用形象色进行商品内容判断时,虽然是一种情感上的感性反应,但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理智上与实际中对该形象色的印象的基础上,所以形象色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对商品进行联想反应。如果工业产品能利用好形象色,将会促进人的.购买欲。比如食品中的暖色调将会调动人们展开想象,使人产生美味感觉,冷色调将会使人想到洁净,觉得使用的产品是安全的。

(三)产品色彩运用要永远保持先进性

一个时代,一个特点,人们对于产品色彩搭配的要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不同时代的产品代表着该时代人们对于色彩的直观感受,所以工业设计中,产品色彩运用要永远保持先进和潮流,以刺激该时代人们的感官,促进产品销售。现时代已经不流行刻画形状,淡色设计层次的色彩搭配方式了,而是简单的色彩搭配。在色彩搭配中,往往会采用主色调与配色调共存的搭配模式,比如百事可乐中的红白蓝。这样的标准色系与现时代人们的审美以及心理对色彩的感官相适应,能促进人们的购买欲望[4]。

(四)对产品色彩运用进行创新

在工业设计中,还要考虑色彩搭配与时代流行或人们的感官心理需求,只有如此,产品色彩才会更加符合人们的眼缘,受人们青睐,所以设计师在追赶潮流的同时,还要对色彩搭配的方向进行关注和控制,以便能及时设计出新鲜的色彩搭配,使产品能敢为人先,做第一个挑动人视觉心理的物,如此该产品才会畅销,引发人们对于色彩搭配的新狂潮。

四、结语

色彩构成通过改变人的视觉心理来对工业设计走向等方面产生影响,又通过工业设计产品来对人的视觉心理形成新的刺激,总之色彩构成很重要,需要设计师绞尽脑汁,来促使色彩构成与工业设计相适应,与人的感官心理等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和生,王苑欣.工业设计中色彩构成与视觉心理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30(07):306.

[2]马荻.色彩构成和视觉心理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工业设计,,(10):175+177.

[3]胡雨霞,石海林.色彩构成和视觉心理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6,(09):128-129.

浅谈生活中图形创意的视觉心理 篇6

关键词图形创意 影像 视觉心理 设计

图形作为现实生活中视觉传达的一种较广泛的形式,图形创意运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一种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形式传递着信息。图形创意作为图形表现的一种语言,成为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一种信息传达的工具。图形会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给人们,它将通过视觉的直接反映,传递信息速度也较快。

现代生活处于一种信息交流的时代,视觉作为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中最为重要的感官,视觉心理是用创新思维设计的创意图形对人的视觉、视知觉以及视知觉心理的刺激与震撼是那些平淡无奇的图形所望尘莫及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图形的创意设计表现中,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艺术形式,从美学意义上进行升华,同时也可以是单纯的形式美感,在我们周围的图形创意中,往往还会看到用幽默的语言来表示创意的设计,它充分的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力,使得在视觉心理上都有较多的感受。既保存了其设计元素的原态和含义的同时,又能够引发出新的设计内涵以及创意的意识所在,创造出更多新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图形创意传达出新的意念,一般的图形通过创意等设计手法反映出不同的图形视觉心理,拓展观看者的视觉思维,能够激发了观看者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我们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比较快速的表达信息的手段,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接受和欢迎。生活中的图形创意触手可及,它能够占领这个市场,是因为它易懂,又能够比较快速准确的反应设计者的设计想法和观看者对其视觉心理产生冲击感。它能够不但可以传达信息的同时还具有较亲切的感情色彩。圖形创意已经在当前社会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所起到的视觉心理特征表现在:重复与渐变、均衡与对称、虚实与疏密等特征。

一、重复与渐变视觉心理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的图形创意中,我们经常看到以不分主次的相同大小、形态、颜色反复出现在画面中。在视觉心理上,我们看到的是将相同的视觉元素以一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形成较有规律的节奏感。同时在图形创意中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在组合时所产生的整体感,将会让人们在视觉心理上感觉紧张,其在市场中图形创意中的反映出来。

重复与渐变的图形创意在我们生活中也较多,它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间寻找相似的地方,形成相关联的元素,并将其内在的联系用重复与渐变的过程展现出来。这样的重复与渐变视觉心理,靠生活中的图形语言来表现出来,既具有市场化的实用性,又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大众。

二、均衡与对称视觉心理特征

均衡与对称的构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常见,它运用图底互换、矛盾空间等方式来表现均衡与对称。在市场中的海报、包装等应用,文字大小以及从各种图形看来虽各不相同,但整体画面均衡对称,给人不偏不斜的视觉心理。有些设计师故意把画面效果打破均衡与对称的格式,去加入下个人的情感因素,通过不均衡形成视觉矛盾的视觉效果,输入人们特殊的感情色彩。

三、虚实空间视觉心理特征

生活中的视觉设计作品,在虚实关系处理上既有细节方面,又有整体构图,整个虚实关系去恰当处理会增加更多的视觉艺术效果。在我们看来整个视觉效果更具有层次。在设计当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使得视觉效果有所突破。

图形本身是作为生活中视觉传播的一种形式,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方面,这种特殊而富有的传达信息的工具,图形的丰富已经随着摄影术带来的具象图形的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视觉心理,越来越多的图形为了让我们视觉心理带来震撼、惊吓,所以越来越多的图形变得血淋淋的,比如说恐怖片不再是用日常影像来表现,因为日常影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构成不了恐怖气氛了,而不得不通过恶心、血淋淋的场景来表现来体现出一种刺激的感觉。

现在影像丰富的时代,我们看到的图像的差异性也越累越多,在我们观看的同时,差异性最容易在我们视觉上形成张力,在风格的转换中,现代性的另外一面展现出来了,我们早已接纳了这种拼接式的时代,就是假如两个不同风格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也觉得是自然的,那么这种风格差异性带来的张力又失去了,人们的视觉心理随着时代的不同会越来越显得突出。

影像越来越难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人们会去痴迷于影像中的人,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这种想象在现在已经变成一种象征了。而现在社会到处充斥着明星、明星照,人们越来越少的去痴迷某个影像了,图形化的语言已经对于我们的记忆也越积累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已经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步,这种强烈的需求导致图形创意在给人们的视觉心理也越来越重要,图形创意中所反映的视觉心理将转化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将图形视觉心理信息化,更好的促进设计的市场化。人在一定情境下视觉和心理的需要,图像化的时代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感觉,随着图形化的语言化发展,图形创意在视觉心理感觉上也有所创新。

物理教学与视觉素养探讨 篇7

(1) 信息化教育学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中学广泛开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物理教学虽然理论性较强, 但是教学手段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信息时代之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纸质文字, 所以, 人们始终认为听说读写的素养非常重要, 而忽略了视觉素养。

(2) 教学中的图像和文字需要整合。新课改之后,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很丰富, 每本教材都体现出图文并茂, 丰富多彩的特点, 教材中插图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的教材增加很多。文字较为抽象, 具有联想性特点, 这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图像虽然直观, 对读者有强烈的诱惑, 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想象, 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造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目标, 而创新是个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独特的优势, 物理学习需要充分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需要不断培养这种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物理知识。从人体学上讲, 右脑主要负责经验、情感、形象等, 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 而视觉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 也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1) 合理安排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按功能可分为原理模拟图与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与肖像图、实验图以及各种图表等。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图像承载的教学功能, 分别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三个层次来展开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如现在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 有题目:如图1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计时开始时, 即t=0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2) 第3s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3) 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运动; (填:匀速、加速、减速) 。

要解答上述题目, 学生首先要看图知道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速度;其次, 通过视觉学习, 交流用视觉符号能表达第3s时甲、乙交叉在15m/s, 可知它们此时速度相等, 看速度直线的斜率;最后, 学生便可以进行视觉思维, 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2)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物理教学理论性很强, 但是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则会使很多抽象问题变得具体明朗,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概念。

(3) 可以适度增加简笔画教学, 培养学生的物理视觉素养。表面来看, 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需要简笔绘画学习, 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文字和板书用简洁的笔画勾勒出直观、生动、形象的物体, 所以, 简笔画教学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培养。如:讲授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时, 便可勾勒出这样如图2的简笔画, 可以起到教学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

(4) 建立物理虚拟社区, 提高视觉素养。物理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基础性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虚拟网络的学习社区已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须素养, 更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11) .

论民族审美心理与视觉认知 篇8

一、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性

民族审美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基础造就了具有自身族群面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一切代表着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粹,体现出各民族对待世界的具体差异,在审美方面,不同族群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文化支配作用。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其视觉认知方式直接建立在这一烂熟的文化基础之上。中国人对空间的文化理解最先来自对汉字的学习,汉字是成熟的文字符号,这一符号系统既与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保持着开放的联系,又有表述意义与观念的丰富手段。所以,中国人一开始就在识字上下工夫,学生习字,开始不一定知道怎么用,他们从临摹开始,通过读、写、背来学习与熟悉这一符号系统,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与汉字相匹配的视觉认知方式。以国画为例,学生通过大量临摹经典作品来认识与熟悉国画的语汇系统,而从小对书法的习练也融汇在其中,最后体现出的视觉创造方式与视觉认知方式是一致的,它同样也对其他视觉传达方式产生了普遍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信息传达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与中国比邻的日本,由于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日本有与中国视觉表达方式一致的地方,同时也保有其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其本土设计师的作品没有冲突和高潮,其中往往渗透着冷淡的平和感与极端的生活体验。这些作品流露出的“寂静”、“精微”、“感伤”与“简约”,成为日本设计的典型风格。例如,设计师佐藤晃一的海报《新音乐媒体》(如图1),画面色彩沉静,白与青构成朦胧、微妙、素淡的画面色调,显得寂静而优美,几何秩序化的纹样简洁而单纯。作品体现出纯净的日本绘画节奏,散发着日本民族浓浓的“和风”与禅意。这种视觉传达方式符合日本民众的基本视觉习惯,可以在审美上引起共鸣,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视觉心理的满足感,使得民众在解读视觉符号时能够轻松而准确接收设计师传递的文化信息。如果这些视觉信息放在追求内容充实、气韵生动、观念祥和、色彩得体的中国受众面前,受众则会因为审美差异,无法对海报的表达形式产生全面的认同,也就限制了招贴画传递信息的准确度。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区域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讲究视觉信息的有效性,必须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上具有的文化差异,从受众相通的审美心理和视觉认知机制出发,将视觉表现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实现激发受众视觉兴趣、感染受众精神世界的视觉传达目的,以完善的视觉传达方式完成文化交流,促进产品流通。

二、民族审美心理差异导致对视觉传达信息的不同认知

不同民族对图形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历史早已证明,对色彩、形状的把握会随着观看者的民族与文化背景而变化。就是说,一个族群能轻松识别的符号,对另一个族群来说就可能是困难的,更不要说完全把握和记住它们。在视觉传达过程中,任何一种图形或符号的意义都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学者弗朗兹·博厄斯曾论述过这一现象:不同部落的美洲印地安人所赋予某些基本图案的各种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纹样的意义做出不同的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纹样,使纹样发生进一步变化。[1]这还是在同一大的族群中出现的变化,更何况不同的民族之间。

同一视觉符号在人们的认知上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现代心理学将其归因于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定势,而心理定势就是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内涵。心理定势不是受众具体的心理体验,而是受众对某种体验的文化准备性与倾向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因此,人们在辨别一个图形时,总是自觉地将它与记忆仓库中储备的同类和相近的事物比较、归类,以寻找其文化“位置”,确定其性质,明了其含义。正因为受众的民族心理定势存在差异,同一视觉信息就引起了受众的不同审美感受,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以龙为例,龙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观念形象,它身上集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不论在文化认知还是生活习俗方面,它都是华夏民族最习用的象征形象之一,所以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自居。而在近代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信息传播的以讹传讹,龙被翻译为dragon,在西方文化中,dragon作为“海洋中恐怖的生命”,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将它视为恶魔的象征。民族审美心理和视觉形象的差异性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纠结为一团,使双方受众既误会了西方的dragon,更误解了龙的形象。显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也依旧在产生误导作用。

不同民族对色彩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通常是先声夺人的要素。其视觉传达效果甚至更优于图形和文稿。人们通常认为,色彩与情绪的关联具有相对稳定的共通性,如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热情,黑色代表庄重、肃穆,黄色代表和谐、温暖,绿色代表生命、大自然,蓝色表示宁静等等。但是每一种色彩既与现实世界具有广泛而密切的对应关系,又与不同的民族文化观念血脉相通,从而体现出其精神情感特征。色彩语言作为一种沉淀了民族文化与审美追求的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过程中往往表达一种约定俗成的视觉观念。正如不同民族的文化规则和道德风尚促成了民族成员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又反过来制约着民族的审美习惯,引导着民族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黄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黄色也是皇帝专用色。在古罗马时期黄色也被当做高贵的颜色,代表着财富和权力。在东南亚各国,由于佛教的关系,黄色地位极高,它代表着神与佛头上神圣的光圈。但在基督教中,由于黄色是出卖基督的叛徒犹大衣服的颜色,而被视为庸俗低劣的下等色,黄色往往与不忠联系在一起。英语中黄色也暗指妒忌、怯懦和败坏等含义。黄色又是落叶的颜色,因此在埃及人、马来西亚人、阿拉伯人、巴西人等民众的民族审美心理中认为它是不幸和丧葬之色,在他们看来黄色是死亡和再生的标志。同一种颜色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皆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既影响着他们的历史,同样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生活。

因此,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做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色彩的选择要首先考虑其文化含义,要尊重其历史传统,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当可口可乐进入阿拉伯市场时,了解到可口可乐的品牌标准色(红色)在阿拉伯人民的审美习惯中并不受欢迎,它是一个限制色。为了适应阿拉伯民族的审美心理,不引起阿拉伯民众对产品的反感,特地把其传统的红色包装换成阿拉伯民众喜爱的绿色,适时地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使成功的设计有力地助推了预期的市场效应。

在信息传播方式上,不同民族也各有不同的习惯方式,这与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用语言交流时,并不是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某一族群的成员之间有他们共同的话题,也有他们自己的攀谈方式,这与族群的思维模式、思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密切相关。例如东方人往往由于阶级关系的影响,在语言的使用上倾向于含蓄和婉转,其交流过程有很多暗示和推测的成分。在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上也是如此,图形往往简洁而寓意丰富。

如图2所示,此为设计师靳埭强为澳门回归所设计的海报。画面单纯、简洁、空灵,寓意深刻。莲花寓意圣洁、吉祥,也是澳门的象征。花瓣落在水面之上,与中国成语“叶落归根”不谋而合,寓意着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水墨元素构成的圈圈涟漪实际上是由两个套叠在一起的两个“9”组成,取自佛语“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它们同时又共同组成了一个中文“回”字。这些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形象和富有中国民族审美趣味的元素在不断强化和暗示着澳门“回归”的概念,充满了象征意义。海报中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带有浓重的中华民族心理投影,中国观众也似乎很容易接受这种委婉而富于象征意义的设计作品。但如果让西方人来观看这幅海报,则会对画面中充满隐喻和暗示的视觉符号感到费解,因为他们缺少对这一文化背景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设计作品的传达过程一定要注意其传播面与传播对象,要针对受众而设计。这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最终要求。

三、结语

各民族内部都有相对稳定的交流系统,其中,民族文化的规定性无处不在。通常,任何族群都会亲近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文化差异越大,交流就越困难,就容易产生排斥感。每一民族都会依照自己的文化,选择和创造他们所喜欢的视觉形象。视觉传达凭借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与依靠语言进行抽象概念的传达不同,其对符号的使用还要考虑形象传达的感性因素。设计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要注意设计师和受众双方的视觉思维和视觉经验,其文字信息、视觉形象、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与审美判断。要在国际视野下构成一个完美对接的话语系统,进行顺畅的信息传递,必须关注目标受众的文化心理,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以恰当的方式,向受众准确传递信息。如果没有受众的积极响应,再强的视觉刺激也无法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视觉意义,更谈不上文化信息的传达。

事实上,民族审美心理在视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并不仅对受众而言,对设计师来说也是如此。鉴于人人都有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背景,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每一个设计师实际上很难彻底超越那种内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与生俱来的基本影响,设计风格的民族性往往会自然流露。作为一名国际化的设计师,有时需要有意识地消解设计对象中潜在的民族情结,在针对特定民族、国家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必须认清自己固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考虑对方民族不同的视觉认知习惯。在当代设计中,象征、隐喻、借用等表现形式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手段,这使得视觉信息往往更具符号性。设计师与受众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体验要置于同一平台,反复衡量,精心选取受众认同的符号载体,其内在的文化意义才能得到正确理解,传达方式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纳,从而实现完美地设计阐释。

参考文献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9

关键词:视觉心理,编排设计,方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依赖于视觉的媒介是非常多的。人所获得的信息中, 有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版式设计的核心就是吸引人的视线。当我们在观看某些东西时, 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看习惯。人们往往在一瞬间就会判断出“这是什么”, 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人们会想起与所看到的东西相近的信息, 并判断画面中信息的价值。我们将这种心理倾向称只为视觉心理。其中, 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就是视觉引导的技能, 也就是要学会如何引导读者的视线, 视觉引导最终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 设计师必须具备引导读者视线的能力, 让读者关注你希望他们关注的地方。要想让读者愿意去看, 就要会运用视觉心理。

一、视觉错觉

因为眼睛构造的原因, 有时候人看到东西会产生错觉我们将其称为视错觉。我们日常生活中, 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比如, 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 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 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 这就是视错觉。再比如同时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存在时, 上边的圆看起来比下边的圆大, 因此通常要把“8”和“S”的上半部分写小一些, 以取得平衡。

视错觉也是一种视觉心理, 仅仅去修正它是不足够, 如果能够积极将其运用到设计当中, 也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颜色相同, 视线会集中于大圆, 但如果将大圆分成碎块的话, 视线则会集中在小圆上。

方形文字看起来比圆形文字要大, 因为圆形的面积较小, 所以略微的超出边框一些看起来更平衡。

二、视觉心理流程

1. 由上至下移动视线

视线移动最自然的轨迹就是由上至下, 利用这一点可以来引导视线。大多数平面设计都是自上而下的视觉引导为基础来进行版式设计的。在杂志版式设计中, 最重要的内容都放在页面的最上端, 报纸和传单也同样如此。

这样的设计原则是由文字的书写方式决定的。横写时, 是从上一行换到下一行;竖写时就是从上往下移动。不过, 横写时从左上角开始往下写, 而竖写时是由右上角开始往下写。

2. 从大到小移动视线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通常会先注意到大的东西, 特别是当两件物体颜色或材质相同的时候, 视线往往会集中在大的物体上。

根据这一原理, 应该尽量放大希望吸引读者注意的东西。比如, 如果是文字的话, 那么读者的视线往往会首先集中在大号字上, 所以标题的字号通常都比较大。不过, 过大的东西人们可能反而会看不到, 不能尽收于视野范围内的东西会被忽视掉, 所以说并不是越大越好, 而是应该保持适度的范围内。

3. 向相邻物体移动视线

我们的眼球习惯向相邻的物体移动, 比如在看人的时候, 我们不会看离这个人距离很远的人, 而是自然而然去看他旁边的人。为什么视线会向相邻物体移动呢?因为眼睛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 与之相邻的物体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 只要稍微移动视线, 就可以看到旁边的物体。可以说这是在视觉引导中比较容易应用的一种视觉心理:只要在相邻部分放置你接下来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东西即可。这一原则也可以被应用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上。

4. 趋向相同颜色移动视线

色彩是版式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 同时也频繁应用于视觉引导中。色彩的心理效果在视觉引导中的运用就是:人的目光习惯向相同颜色移动。

在一个画面中, 同一个颜色分散存在时, 视线会自动沿着相同颜色移动。基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将一种特定颜色布置在页面每个版块的开头部分, 将其称为标记色。通常我们愿意使用红色等醒目的颜色来作为标记色。当然, 在暖色调画面中, 如果有蓝或绿色分散存在的话, 视线也会随之移动。画面里有很多小版块时, 可以在小版块开头使用标记色。但在一个设计版面中, 有时很难区分小版块, 这时如果搭配图形 (圆形、星号等) ,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5. 向下一号码移动视线

我们从儿童时期起就习惯了编号后按次序阅读。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座位号, 或者按照编号顺序进入考场等。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应用到编号。目光会随编号移动, 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如果看到1, 就自然会找2, 之后又是3, 视线就会这样一直移动下去。

这一原理在版式设计中也被广泛使用。在整体构成比较复杂时, 这种视觉引导十分有效。将数字字号稍微放大, 使之更容易辨认, 再给它们添加相同颜色的话, 引导视线的效果就更加的理想了。

6. 沿箭头指向移动视线

在人类的发明中, 对文明有巨大推进作用的, 当属文字。文字是从象形文字逐步发展变化而来, 但在这么多年的演变中却有某些东西从未发生改变, 这就是箭头。箭头的出现, 是因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认为眼睛在捕捉物体时, 视线、目光和力量会以物体为目标从眼睛向物体方向传送, 把这一想法用图形来表示时, 箭头就诞生了。

箭头可以按其指示的方向引导视线。矢量方向的引导性强而有力, 让人无法抗拒。在图表以及指南中经常用箭头来引导视线。

引导读者视线是版式设计所拥有的最强大的功能, 经验丰富的设计者都对此非常重视, 他们善于运用这条贯穿页面的主线, 设计易于浏览的页面。从某个角度讲, 视觉流程的设计结果就是版式, 视觉流程运用的好坏, 是设计师设计技巧是否成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南云治嘉.版式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心理运用与作用 篇10

艺术设计作为艺术门类中新形式的艺术,抽离出传统艺术中的精髓,宣扬更为现代化的视觉需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审美服务。它属于综合现代艺术,需要融入更多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和更多社会学知识的概括,当然也需要融入更广泛的知识运用。其中心理学对视觉传达艺术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的心理学运用,能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设计的内涵,也能让观众与设计师等艺术家产生更好的共鸣。

1.1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概念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 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 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 ( 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 的体现。[1]

视觉传达设计隶属于艺术设计范围,区别于艺术设计的其他门类。在艺术概论的传统概念中,也叫平面设计。专业内容包含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广告战略的制定和表现、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以及新媒体的视觉互动部分的设计等。任何衍生的设计都是从平面设计为基础的,这是从表现方式来定义的。从感知觉的区别来定义的话,平面设计又属于视觉艺术。区别于工学的人机工程设计。

1.2色彩心理学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例如标识设计,表现手段只包含两个部分: 一个是标识的造型,一个是标识的色彩。造型和色彩的运用是设计师在表达企业文化的内涵时,抽离出来的必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段意在视觉上增加观众或者消费者的联想和趣味,从而增加观众或者消费者对企业形象或者品牌的印象。

作为职业视觉设计师,对色彩的运用到位,能够引起企业主的共鸣是设计成功的必要过程。因此,明确的熟悉和了解色彩心理学,对一个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在设计心理学的理论范畴内,从感知觉的方式来划分和运用色彩心理学的。

在设计心理学理论上,认为任何一种设计都离不开色彩,设计者和观者对设计产品色彩视知有丰富内容,日本有些学者将人色彩感受概括为七种,即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强弱感,明暗感,宁静兴奋感和质朴华美感。[2]冷暖感以橘红和蓝色为两极,红色为暖极,依次过渡走向蓝色的冷极,因为也有冷暖色系的划分。色彩的轻重感从色彩心理学的概念上来说,暖色系的颜色偏重,冷色系的颜色偏轻, 这与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对颜色的普遍感觉来定义的。色彩的明暗感由色彩的轻重感相关,比如黑色给人感觉很沉重很阴暗,而黄橙色给人感觉很轻盈很明亮。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经历的普遍视知觉相关。而宁静兴奋感就更直接的从色彩情绪上来区分色彩了,实验研究表明人才不同颜色的房间的握力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设计师一般是在明确的了解了色彩心理学才对设计作品的颜色进行把握的,附加在具备联想和企业内涵的造型上,从而形成图形,继而形成完整的图标或者标识系统。

2心理学运用对艺术设计作用

心理学的运用让艺术设计更容易被理解。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主要突出在造型的联想和色彩的心理作用上。设计师在对创意创作进行考虑的时候,很重要的一部分时间是用来考虑受众的心理的。比如一个图形是否能给观众带来对企业的联想,比如色彩的运用是否符合观众对企业品牌的心理切合程度。良好的运用心理学,在设计上,能更加清楚的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创意,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感觉。理论性的概念在解释两个事物的依存关系时会显得很枯燥,艺术设计恰好是直观的,好的设计,在设计出来的那一刻,就能够与客户产生共鸣。

视觉心理物理学 篇11

关键词:儿童房 色彩 心理

在现代居室环境设计中,人们在满足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外,对居室环境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更加重视。在客厅、卧室、书房乃至卫生间的设计上人们都开始关注其视觉效果对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儿童房作为家庭的主要生活空间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并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儿童房的整体设计时更应该着重强调视觉心理学的设计作用,对儿童房的“大环境”和“小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居室生活环境。

一、儿童的色彩环境设计的心理效应

儿童房的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重视色彩环境设计,尤其重视色彩发挥的心理作用,对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房这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环境,视觉心理设计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主要从色彩、声音、灯光照明、造型等方面入手,合理营造出温馨、活泼、梦幻般的视觉氛围,从而促进愉悦的心理感受的产生,消除儿童心理的孤独感和个体恐惧感。国外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发现,色彩除了可以对人视觉器官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还对其它感官和人的内分泌机能、心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色彩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人们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7%是通过视觉完成的,75%--90%的人体活动由视觉引起。有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其次才是形状,质感等等。

有研究表明,色彩可以通过视觉对人的心理可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为“功能色彩”。国外著名的色彩专家拉勃金在研究中表明:如果大多数时间处于视野内的某块平面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色彩属于光谱的中段色彩时,人的视觉疲劳程度最轻,如淡绿色、翠绿色、天蓝色、浅蓝色等,色彩的功能在于它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从而达到调整、改善、缓解、安慰人的情绪或使人产生恐惧等心理。儿童的生理发育和思维意识尚处于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他们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于成人的。研究表明,处于一到五歲以前的儿童不能准确判断出自己爱好的颜色。通过对200名进行的测试表明:两岁左右的儿童对颜色偏好的依次为红、黄、绿、橙、蓝、白、黑、紫。其共性在于比较倾向于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当儿童进入学前期(三到六岁),他们对色彩的喜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段时期的儿童对黄、红、绿三色辨认率最高,其次是橙、白、红、蓝、绿、蓝、紫等颜色,同时他们也能够发现出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当儿童成长到6岁以后,性别上的差异会对儿童在色彩上的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男孩一般比较喜欢黄、蓝两色,其次是红和绿;女孩一般则偏爱红色和黄,其次是橙、白、蓝三色。因此,鉴于以上因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儿童房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由于性别不同所造成的儿童对与色彩喜好差异的因素。

儿童天生喜爱彩色,他们喜欢在纸上甚至在墙上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因此,在儿童房的墙壁色彩设计上如果只是单一的白色的话,在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中势必会对孩子的视觉心理感受产生一种单调和乏味,这不仅会使孩子的心理上产生紧张感而且也会是孩子的情绪感到压抑。日本眼科专家经过实验发现:长期看一种颜色会使人的视力有所减退。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引起减退的程度以黄色最为强烈,绿色次之。而减退后恢复正常视力,以绿色所需时间最长。所以要让孩子的视觉从单一的白色调中解脱出来,色彩搭配和色调调和是表现视觉冲击的最直接方式,任何一种颜色都会产生色彩性疲劳,需要通过色彩的变换来平衡,所以不能仅仅是将单一色彩直接地运用到墙壁、天棚、地板,要注意色彩问的组合、搭配、调和和影响,从而形成多色彩的和谐统一。儿童喜欢温馨而美丽的家居环境,幻想自己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因为那里绚烂、缤纷的色彩会让他们感到放松和愉快,从而感到快乐和安全。

二、儿童房的绿化环境设计的心理效应

儿童房的绿化设计不仅是一种色彩上的设计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小尺度的微缩景观的设计。他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对儿童的心理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良好的绿化设计可以提供给儿童安静、舒适、愉快的视觉环境。植物不仅给房间以自然的气息而且还能够满足儿童对氧气的需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北方冬天的室内,房间闷热、干燥,由于通风不畅儿童很容易得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房间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为房间吸收了二氧化碳及空气中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又能够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给孩子一个舒适、净化的居室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绿化还能减轻一定的噪音。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人的心理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绿化美化环境对人的精神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经过绿化美化的环境,会使孩子心胸舒朗,情性愉悦,自然会处于一种极佳的状态,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和学习、生活是大有益处的,可见儿童房的绿化设计是其他装饰所无法替代的。由于儿童的大部分时间均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通过植物固有的通透、隽秀和渐变的层次,使整个儿童房的空间富有通透感和协调性,给整体环境添加了更多的自然气息。

儿童房的窗台可以作为绿化美化的一个设计点。窗台的绿化可以利用窗口上下的空间来进行点缀性的美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了房间的自然生气,而且对于长时间在室内的儿童来说,即可以欣赏到绿色环绕鲜花盛开的“小花园”,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就在身旁的乐趣。尽管窗台的绿化所产生的绿化效果是局部的、小面积的、有限的,但是这样经过精心设计的绿化效果还是会使整个儿童居室空间焕然一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儿童房的绿化装饰和其他室内绿化一样都是以植物为主体的环境美化,儿童房的绿化也没有固定格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季节而变化,但是也要根据房间得面积大小、具体的采光条件和季节的不同来选择适宜的花卉和植物的品种,另外,儿童房的植物绿化种类不宜过多,主次分开,突出重点,让绿色的生态环境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空间。

三、儿童房环境中的整体色彩设计

儿童对于色彩的反映是出于人类的一种天性,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2—6个月的婴儿对色彩就有了色觉知觉,到11—12个月以后儿童便对所有的色彩都有了感觉。幼儿期的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美国心理学家伊斯托密娜(1957)的研究发现,从4岁开始的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5岁的儿童不仅注意到色凋,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6--7岁儿童的这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可以将各种色彩进行检查和实验;色觉的成熟期是在儿童的10岁左右,15--20岁是人的一生中辩色力的黄金时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非常快的,因此儿童房的色彩设计及家具等都不能长期使用,由于儿童色彩辨识力的年龄差异,色彩的心理作用也随着这种年龄的变化而不同。儿童房的主色调主要是由房间的墙壁、地面和家具的色彩等来决定的,其中室内的墙壁面积占室内空间的面积比例最大,同时也是构成儿童房室内空间主色调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儿童房墙面色彩设计时,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颜色喜好倾向来进行色彩的设定。首先,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对色彩辨识能力的初级阶段来说,在房间主色调的选择上应该选用低纯度、高明度的颜色最为适宜。明快的暖色调会给儿童以信心、放松、轻快的感觉,如淡黄色、浅绿色、淡蓝色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房的色彩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个性,让儿童自身参与到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儿童自身的意见和心理感受,儿童往往常有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设计师在对家居环境整体设计时不要为了整套房子的色调或风格上的统一而压制孩子的个性和心理需求,不妨让孩子的个性张扬一下。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期间的色彩运用不能极端,完全纯色的空间太过热烈,而故作深沉的灰色调太过沉闷,都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以运用一个偏好的色调,加上小面积的对比,比如黄色调中加一点绿色,一点点紫色;绿色调中加一点橙色,一点点红色等等。

根据以上研究笔者总结出几点儿童房色彩设计时应该遵循准则。首先,对于男孩的儿童房设计应该考虑到男孩子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利用对比色的使用烘托出室内环境活泼的气氛,例如蓝色与橙色鲜明对比,减淡蓝色与橙色的对比,浅灰色调的家具色彩设计舒服而又親切。可以使用一些运动元素的图案,使小主人的运动细胞得到了很好的烘焙。但是利用对比色要遵循对比色调和的原则,如在大面积的颜色对比时,应该使用一些无彩色或者暗调颜色家具或装饰品进行调和。其次,对于女孩子的儿童房设计应该考虑到女孩恬淡、温柔的心理特征,利用近似色来呈现女孩房间色彩的整体风格,主体色调鲜明但不艳丽。丰富的色彩使孩子卧室生机盎然,温馨、淡雅的暖色调,帮助女孩形成高贵、典雅的公主气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大红、橘红等过于艳丽的颜色,最好不要在儿童房间大面积使用,它们会让儿童更加兴奋和浮躁,但可小面积点缀,制造甜蜜的氛围。在装饰时,切忌用狰狞怪诞的形象,因为这些家饰会使孩子产生可旧的联想。另外,在进行儿童房的色彩设计时,地面的色彩同样影响着室内的色调,在选择地板或者铺地泡沫板的颜色时应选用彩度不高,色彩明度偏弱于墙壁一些的颜色,可以利用近似色,便于整体空间色彩的协调,地面局部也可装饰一些几何形或者卡通、动物的图形图案。最后,在儿童房的家具的颜色也是室内色调的组成部分,应在保证家具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情绪调整有利的、使人心情愉快的色调。总之,儿童房间的整体色调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茁壮健康成长。

四、结语

阈下视觉信息在心理战中的应用 篇12

一、继续深化网络心理战阈下视觉信息的加工研究

蒋一斌和徐周文认为, 心理战信息的加工, 是指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 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 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对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分类、核实、筛选和制作的过程。心理战信息的加工对心理战信息能否发挥其实际作战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心理战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评估”4个基本环节中, 处于核心位置, 是心理战信息的精髓所在。心理战信息包含许多内容, 其加工所遵循的原则、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到心理战阈下视觉信息的加工,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根据心理战主体发动心理攻击的侧重点, 选择植入阈下视觉信息的具体情绪及效价。谭文芳根据心理战主体心理攻击的侧重点, 将心理战信息分为:理性诉求型信息、情感诉求型信息和意志威慑型信息。当对理性诉求型信息植入阈下视觉信息时, 由于需要目标对象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接受, 所以应植入效价相对趋近于中性, 甚至偏正性的阈下视觉信息。避免目标对象由于接受了负性阈下刺激而产生十分紧张的情绪, 影响认同的效果;当对情感诉求型信息植入阈下视觉信息时, 由于其直接作用于目标对象的情绪体验, 可根据具体目的, 选择阈下视觉信息的具体情绪及效价。例如:为诱导目标对象产生畏战的情绪, 可植入唤醒度高的恐惧图片。而为了诱导目标对象产生思乡的情绪, 就需植入唤醒度相对较低的悲伤图片。当对意志威慑型信息植入阈下图片时, 就要选择唤醒度最高的负面情绪, 提高心理战信息的作战效能。

其次是根据传播媒介的结构特点, 选择植入心理战阈下视觉信息的位置。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 阈下视觉信息的植入位置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影响。例如:结合以往网页浏览的眼动实验研究结果后可以得出推论, 网页环境中, 阈下图片植入的最佳位置, 与该网页中能够吸引目标对象注意的阈上信息所在位置有关。例如, 在一个新闻门户网站上植入阈下图片, 最佳的植入位置应在门户网站首页上载有热点新闻的区域内。而向一张文本结构的新闻网页上植入阈下图片, 则应选择该网页新闻区域的几何中心位置。

再次是根据传播媒介的传播特性, 设置植入心理战阈下视觉信息的闪现频率。以往阈下视觉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 阈下视觉信息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效果, 是随着时间顺序的发展而越发显著的。阈下视觉信息呈现的次数越多, 对认知加工过程, 乃至个体整个心理过程的影响越明显。所以为了达到阈下视觉信息的最佳影响效果, 不应将其呈现频率设置过低。目标对象浏览信息的时间不会过长, 只有在这固定的时间里, 增加阈下视觉信息的呈现次数, 才能将其作战效能发挥到极致。

二、全面加强网络心理战阈上与阈下视觉信息结合的研究

石文典等, 在对隐性广告的作用研究后发现, 在呈现阈上信息的同时嵌入相应的隐性广告, 隐性广告对被试产生的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说明阈上视觉信息与阈下视觉信息配合使用, 对目标对象的影响效果最佳。并提出, 广告营销中, 不能单纯使用隐性广告。要想达到广告的最佳效果, 就要将隐性广告和显性广告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启示我们, 为了发挥心理战信息最大的作战效能, 必须将心理战阈上与阈下视觉信息进行有效的统合。单独使用这两种信息, 都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战效能。由此, 全面开展心理战阈上与阈下视觉信息结合的应用研究, 成为提高心理战信息作战效能的重要课题。

开展心理战阈上信息与阈下图片信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首先是开展阈上信息内容与阈下视觉信息的关系研究。阈上层面的心理战信息, 根据其价值、用途、来源和表达方式等因素, 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每一个种类都有其不同的载体、符号、法则和语义要素。这些因素, 使得阈上信息内容的特异性很高, 阈下视觉信息作为加深阈上信息效果的“推进器”, 其内容、大小、形状和情绪效价等因素对于阈上信息的影响, 必然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再是开展基于特定传播媒介的阈上信息与阈下视觉信息关系研究。例如上文所提到的, 在网络环境中, 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阈下视觉信息的效果, 受到目标对象网页浏览时的眼动规律、注视点位置和兴趣区等因素所影响。而目标对象的眼动规律, 又与阈上所呈现的信息有着紧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人在浏览网页过程中, 眼动轨迹基本遵循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的规律。但是, 当网页中呈现的阈上信息, 存在吸引浏览者注意的内容时, 浏览者的注视点与兴趣区就随着这个引起其注意的内容区域变化。而其他传播媒介如传单、电视和电影等, 又有其不同的眼动规律。由此可知, 将具体的媒介, 引入到阈上信息与阈下视觉信息关系研究中来的必要性。

除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外, 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 只有将阈上与阈下视觉信息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透彻, 才能使其不断发挥更大的心理作战效能。

三、努力开展心理战媒介中的阈下视觉信息研究

心理战阈下视觉信息是心理战主体对物质和能量存在和变动的有序改组和反应的基本内容, 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隐蔽性等特点, 其传递者、制作加工、选择媒介等方面都是影响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心理战信息传播媒介, 主要有传单和电视。长期以来, 心理战的各种信息, 就承载在这几种媒介上发挥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介, 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中的“霸主”。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手机网络目前正在逐步成为新的主流信息传播媒介。据统计, 截止2011年6月底, 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高达3.18亿。仅从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 短短两年间手机网民数量净增达2.04亿。

对其他媒介中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研究,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篇:构建防火墙下一篇:家族企业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