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政策调整论文

2024-10-15

征收政策调整论文(共4篇)

征收政策调整论文 篇1

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同意收取草原植被恢复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出台的两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

文件规定, 进行矿藏勘查开采和工程建设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 应向省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 (所) 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因工程建设、勘查、旅游等活动需要临时占用草原且未履行恢复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应向县级以上地方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 (所) 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文件要求, 草原植被恢复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专项用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调查规划、人工草原建设、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开支。

文件还规定, 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 (所) 不得多收、减收、缓收、停收或者侵占、截留、挪用草原植被恢复费, 并自觉接受财政、价格、审计部门和上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为切实加强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农业部要求各省草原部门高度重视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 积极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加快推进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的核定工作。

草原植被恢复费政策的出台, 对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理机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草原征占用管理, 减少随意征用、使用、占用草原行为对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加大草原植被恢复和退化草原治理力度, 确保草原资源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政策正式出台 篇2

文件规定,进行矿藏勘查开采和工程建设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应向省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因工程建设、勘查、旅游等活动需要临时占用草原且未履行恢复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向县级以上地方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文件要求,草原植被恢复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调查规划、人工草原建设、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开支。

文件还规定,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草原监理站(所)不得多收、减收、缓收、停收或者侵占、截留、挪用草原植被恢复费,并自觉接受财政、价格、审计部门和上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为切实加强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农业部要求各省草原部门高度重视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积极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快推进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的核定工作。

论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与收入分配 篇3

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机制

对个人所得收入进行征税, 是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累进税率、课税对象、费用扣除来实现。

(一) 累进税率

它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若干等级再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显然, 征收对象数额越大, 其等级就越多, 且等级越高时税率越高, 故最终支付的税额也越大。目前我国实行累进制税率, 且以2000元为起征标准, 实际收入如果不足2000元则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实际就是对低收入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收入调节。

(二) 课税对象

首先, 课税基数是以纳税人的毛收入减除各项费用后的余额为准, 这就保证不会影响纳税人的正常生活。其次, 个人所得税允许对低收入者免税或照顾, 而这是其他税种如消费税、财产税难以做到的。最后, 个人所得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特殊经济背景, 如家庭成员数目多少、赡养人口、医疗支出等做出适当调整, 以免影响纳税人的正常生活。

(三) 费用扣除

费用扣除与累进税率一样会影响所得税的累进程度。首先, 政府规定一些特殊费用必须从收入中扣除之后才能进行征税, 如医疗费用、儿童抚养费用、老年人福利等, 这就可以增加纳税人当月实际收入, 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其次, 通过费用扣除提高税率的累进程度。显然扣除越多, 纳税人越适用较低税率或零税率, 税率累进程度就越高, 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一) 非工资所得税收征收不力

个人工资因为容易监管, 其税收所得项目已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收入来源项目。但是由于我国处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改革的环境中, 居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 有些收入根本无法进行监管, 自然也就无法征税。而且有非工资所得收入者, 多为高收入者, 因此个人所得税收流失较大, 收入分配调节效果非常有限。

1. 劳务报酬所得项目。

目前法律上对扣缴义务人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没有严格处罚措施, 而且由于报酬支付双方的私人交易让双边有利, 这使得扣缴义务人对支付个人的劳务报酬不代扣或不如实代扣现象普遍。如家教老师取得的现金收入、单位支付给名人的现金、企业支付给合作伙伴的现金等。

2. 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

这一类的收入, 纳税人可以将收入进行分解多次, 如虚列稿酬所得、多列作者, 虚报特许权使用费等, 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纳税人真实的收入情况。

3. 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项目。

财产租赁目前主要是房产租赁、汽车租赁、设备租赁, 这些租赁非常隐蔽, 而且数量大, 每单笔金额不大, 大量类似的租赁无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即使通过监管, 租赁双方也非常容易造假, 如通过签订假合同和少报租金等方式, 甚至以亲戚、朋友借住, 借用为由掩盖出租事实, 使得租赁收入难以核实。另外财产转让所得项目方面, 由于转让双方有意少报成交额, 或私下转让财产, 或财产原值难以确定时, 个人所得税征收难度也非常大。

4. 偶然所得项目。

主要有福利、体育彩票、有奖销售、有奖收视、有奖竞猜等中奖所得。这种所得税收征收难度在于现行税收政策中对福利、体育彩票的中奖所得在1万元以上才征税, 因此众多发行机构就此将奖金定在1万元以下, 或者将单注奖金作为一次所得, 分解收入, 导致大量彩票的中奖所得得以避税。

(二) 征税范围和费用扣除不合理

首先, 在征收范围上过于狭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个人所得收入已经多样化, 尽管有一部分收入, 如劳务报酬所得、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和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难以被税务部门监管到, 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收入, 特别是福利如公有住房、公费医疗、免费就餐、儿童入托以及各单位发放的实物福利, 还有证劵投资、基金买卖、房产继承等所得仍然可以被监管到。另外在税法上仅列举了11项内容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范围, 还规定了一些免税、减税政策, 如证券交易所得、国债和国家金融债券利息, 还有如福利、抚恤金、退休工资、离休工资、转业费、安家费等也均免税。但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真正能获取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的人往往也通过收入积累, 多元化投资成为高收入者, 真正的低收入者则难以获取任何相关的免税收入。因此免税、减税政策往往对低收入者无效, 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收入调节的功能, 与税收效率、公平原则相悖。其次, 费用扣除过于简单。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是按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对于工资、薪金所得等, 采用定额扣除, 即扣除2000元以后实行累进制税率。而对于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等, 则采用定额、定率结合的办法。这种扣除方法, 即造成计算上的繁琐, 征纳双方都有诸多不便, 又存在不合理, 不公平的因素。因为纳税人获取相同收入所付出的成本不同。而且目前个人所得税并考虑家庭因素, 纳税面临的纳税环境如住房、教育、医疗、抚养人口等不同, 其纳税负担也不相同。如果采用同样的征收手段, 也就失去了收入调节的功能。

(三) 现行税率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根据不同的个人所得税, 目前采取了不同的征税方式, 如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低一级为5%, 最高一级为45%;对个体工商户则采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低一级为5%, 最高一级为35%;对个人的稿酬、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适用20%的比例税率。实践中其缺陷体现在:

1. 影响民间资本形成。

总体上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较高, 降低了纳税人的净收益率, 这使得投资与储蓄相比的收益率优势缩小。另外, 由于边际税率高, 特别是累进程度高, 纳税人的收益率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更关键是会降低资金所有者的投资积极性。我国的民间资本总量较为丰富, 但是投资资本却相对缺乏, 如果适当降低边际税率, 就可以使得民间资本形成并释放出来, 从而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

2. 助长逃税意识。

显然累进程度越高, 纳税人所缴纳的比率越大, 最高可达45%, 对于纳税意识并不强的我国国民而言, “奉献”如此多的税收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成本, 这可能促使许多人为了降低边际税率档次而想方设法隐瞒各项所得或者虚增成本费用。

3. 不利于收入分散。

有些纳税人在某一期间收入相对较高, 而其他月份则收入相对较低, 在收入较高的月份因为累进税率使得纳税人可能要缴纳更多的税款。

4. 边际税率一刀切, 违背横向公平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 东西部收入差距大, 城市和县城收入差距大, 但是生活成本、生活福利却有很大区别。从横向公平的角度看, 纳税人在付出相同的税收时, 理应获得相等或差别不大的回报。显然一刀切的边际汇税率让这种“回报”并不平等。

三、发挥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制度探索

(一) 强化高收入者个税监管与征收

征税不力可以采用“抓大放小”的方式。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健全, 人们的纳税意识不高, 低收入者人数众多, 占纳税人比率的50%左右, 同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可能以工薪为主, 对于其他收入在配套环境未建立的情况下, 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对比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有60.2﹪来源于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 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 因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手段, 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税监管。

1. 形成完善的宣传、监控体系。

对于高收入纳税人, 税务机关可以采用纳税提醒、宣传辅导、沟通协调等人性化的手段支持税务征收工作, 同时采取跟踪管理、重点监控、半月汇报等方法形成对纳税人的监控体系。

2. 着重抓好高收入行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首先, 需要加强对中上层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为了防止行业和企业内部勾结起来欺骗税务机关的不利格局, 税务机关需要跟踪企业或行业历年的纳税情况, 以及普通员工和中上层的收入情况。其次, 要加强对纳税逃脱的惩罚, 增加个人所得税逃税成本。

3. 防止某些行业的高收入者利用自身专业上的优势偷逃税款。

如与税务系统相关的人员、律师等, 他们具有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的反税务缉查能力。为此税务机关需要在税务代理从业人员上配制更强的征管力量。

(二) 促进公平分配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方案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方案相对固定, 尽管它有简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可以增加税收收入、自动调节经济的优点。但是其最大的弊病在于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长幅度一般是小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的, 在税率较为固定的情况下, 必然使中低收入者总收入中越来越大的比例成为应税收入并适用越来越高的税率, 这有违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的目标。而高收入者对此的敏感度并不大。

1. 要结合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保证个

人所得税的课征不至于课及基本生活费用, 且费用扣除标准应当随物价上涨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可以针对免征额和纳税级次进行调整, 前者主要是将当年的纳税优惠政策与基年政策一致, 后者主要是是避免通货膨胀将纳税人上浮至更高的税率档次。

2. 考虑地区差异因素。

个税征收在收入分配上, 既要保护支援不发达地区, 同时又要发达地区的中低收入阶层, 放弃全国统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如各个省份以基本生活费用部分为准, 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这样无论是发达地区的中低收入者, 还是不发达地区个税的征收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与此同时也不会严重影响政府从发达地区获得的个人所得税收入。

3. 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以个人为申报纳税单位的, 但是各个个体所承担的家庭则往往有天壤之别, 因此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纳税单位是比较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因此在费用扣除方案上, 可以提高赡养老人的费用扣除限额以及其他方面的费用额度。

(三) 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案也一直在改革中, 如提高个税起征点, 改变边际税率等, 仍有改革的余地。

1. 减少累进级距, 提高税率的灵活度。

先行2000元为起征点, 税率极差为5%, 税收档次分为500元以内、500至2000元、2000至5000元、5000至20000元等。如果进行调整, 就可以合并一些现有的级距, 将现有的9级税率档次减少为5~6级, 同时扩大低收入档次的级距, 而较高收入档次的可以采用相对较高的税率。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最普通的工薪阶层的纳税收入, 同时对于高收入者, 采取更高的边际税率。由于个人工薪所得税务部门容易掌握, 同时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相对普通收入者要小, 因此这种方式对调节收入分配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2. 降低起税率, 改变固定的税率差。

目前起税率是5%, 同时税率差也为5%。在物价普涨, 就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降低起税率可以有效降低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 特别是对于生活成本相对较大的城市。因此可以考虑在原有起税率5%基础上, 适当降低, 比如降至2%, 同时对高收入的劳动所得, 则可以比照生产、经营所得, 以较高的税率和差额税率征税, 即不再使用5%、10%、15%的税率增长方式, 而可以采用5%、8%、15%等方式。

摘要:文章指出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不明显的原因, 主要是非工资所得税收征收不力、征税范围和费用扣除不合理、先行税率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发挥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制度探索:强化高收入者个税监管与征收、促进公平分配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方案、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调整。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税收监管

参考文献

(1) 张云莺.浅析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3)

(2) 石卫祥.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 (J) .税务研究, 2008 (7)

征收政策调整论文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 ( 局) 、林业厅 ( 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林业局, 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大兴安岭森工 ( 林业) 集团公司:

由占用征收林地的建设单位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是促进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培育和恢复森林植被、实现森林植被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2002 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印发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 财综 〔2002〕73 号) 以来, 各地不断加强和规范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 对推动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各项建设工程对占用征收林地需求不断增加, 但其支付的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无序占用、粗放利用林地问题突出, 减少的森林植被无法得到有效恢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 为加快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约束机制, 确保森林植被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现就调整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制定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 一) 合理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 限制无序占用、粗放使用林地。

( 二) 反映不同类型林地生态和经济价值, 合理补偿森林植被恢复成本。

( 三) 充分体现公益林、城市规划区林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突出加强公益林和城市规划区林地的保护。

( 四) 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使用林地, 控制经营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

( 五) 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森林资源禀赋和恢复成本差异, 适应各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工作需要。

( 六)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考虑企业承受能力, 并建立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

( 七)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对中央和地方企业不得实行歧视性征收标准。

二、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应当按照恢复不少于被占用征收林地面积的森林植被所需要的调查规划设计、造林培育、保护管理等费用进行核定。具体征收标准如下:

( 一) 郁闭度0. 2 以上的乔木林地 ( 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 、竹林地、苗圃地, 每平方米不低于10 元; 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每平方米不低于6 元; 宜林地, 每平方米不低于3 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在上述下限标准基础上,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征收标准。

( 二) 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林地, 按照第 ( 一) 款规定征收标准2 倍征收。

( 三) 城市规划区的林地, 按照第 ( 一) 、 ( 二) 款规定征收标准2 倍征收。

( 四) 城市规划区外的林地, 按占用征收林地建设项目性质实行不同征收标准。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国防建设项目的, 按照第 ( 一) 、 ( 二) 款规定征收标准征收; 属于经营性建设项目的, 按照第 ( 一) 、 ( 二) 款规定征收标准2 倍征收。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 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水利、电力、通讯、能源基地、电网、油气管网等建设项目。公共事业建设项目包括: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建设项目。经营性建设项目包括: 商业、服务业、工矿业、仓储、城镇住宅、旅游开发、养殖、经营性墓地等建设项目。

三、对农村居民按规定标准建设住宅,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乡村道路、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福利院、卫生院等社会公益项目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 免征森林植被恢复费。法律、法规规定减免森林植被恢复费的, 从其规定。

四、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的范围、标准和时限要求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确保及时、足额征缴到位。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违反规定, 擅自减免或缓征森林植被恢复费, 不得自行改变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对象、范围和标准。要向社会公开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及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情况, 提高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上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坚决查处不按规定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的行为。

五、做好组织实施和宣传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调整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 周密部署, 协调配合, 抓好落实。要通过政府网站和公共媒体等渠道, 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政策宣传解读, 及时发布信息,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水稻苗期立枯病防治下一篇: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