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实现

2024-10-23

协同实现(精选12篇)

协同实现 篇1

摘要:阐述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加强基础数据标准建设的重要性。从信息语义共享的角度讨论了数据标准研究,阐明基础数据标准对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据标准,信息语义共享,业务协同

0 引言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是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1 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据已作为企业重要的、可共享的资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基石。然而, 也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运行着数十个信息系统,收集着大量的数据;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数据“荒”:一是缺乏共享——数据的个体所有制;二是数据难以交换,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从数据的角度讲,“信息孤岛”主要表现为信息表达不规范。一是术语不规范;二是分类不统一;三是代码标准不统一;四是数据值域冲突。这些信息孤岛数据模型之间存在名、型、值等冲突,常常导致建设的信息系统存在数据结构不统一,数据命名不规范,数据描述不一致问题,使数据交换和数据集成困难重重,限制了系统内部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也限制了与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所以薄弱,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人们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很难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开发、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存在认识误区和观念陈旧:“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小农经济的部门封闭、信息私有的狭隘观念,使一些人不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另外长期以来,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很少将总体数据规划列为总体规划的主体,使得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无本之木。还有一点需要了解的是,当系统及应用越来越复杂,并深感孤岛的阻碍之际,再重新改造现存的数据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和挖掘,常常缺乏良好而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工具。数据工作的无规则性导致了系统的低效能和资源的浪费。

2 数据标准建设

“信息孤岛”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停留在初级阶段而不去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还让新的“信息孤岛”继续出现。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进行,各部门间或部门内会出现大量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鉴于业务的本质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以数据形式的对话,因此要实现各部门的业务协同,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是信息共享的核心内容。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数据标准化着手,规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数据定义、数据表示、数据编码,用有序统一的标准数据理顺混乱的数据环境,从信息语义共享的角度,实现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拥有者对共享数据的涵义、表示及标识有相同无歧义的理解,为信息共享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2.1 信息共享体系结构

实现信息共享主要应解决两方面问题,即:信息语义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如图1所示)。

2.1.1 信息语义共享

信息语义共享是整个信息共享的基础,只有使信息共享的双方或多方对信息的语义达成一致理解,才能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间、各异构系统间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整个信息共享。

信息语义共享通过数据标准化过程,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于新建系统,通过对现实业务流程分析,抽取出具有共性的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然后根据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提取数据元。对于已有的信息系统,可根据其自身数据库系统的ER图,结合业务和管理要求,进行筛选,梳理,完善,分类,提取数据元,最终形成数据元字典,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的语义互操作。

2.1.2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共享的前提,通过元数据描述和检索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定位和发现,为资源的整合和系统间的交互提供基础方法。

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来实现,而目录体系建立在信息资源的核心元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分类与标识基础上。

2.2 基础数据标准

基础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元、信息分类与编码、元数据。

2.2.1 数据元

(1)数据元概念

数据元(Data element)是通过标识、定义、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一般由对象类、特性和表示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数据元概念=对象类+特性

数据元=对象类+特性+表示=数据元概念+表示

对象类是收集和记录数据对象的集合,它们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含义,其特征和行为遵循同样的规则。对象类表示数据元所属的事物或概念,是人们希望研究,搜集和存储其相关数据的事物,比如人员,家庭,物资,公文等。

特性是对象类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一个有别于其它的,显著的特征,是人们用来区分和描述对象的一种手段。例如,人这个对象类可以具有很多特征,如性别、年龄、身高、职业、收入、平均收入等。

表示是描述了数据被表达的方式,是值域、数据类型的组合,是数据元概念的数据类型及可能的取值范围。数据类型可以为字符、代码、文字、符号等;值域可以如:性别 = {男, 女},收入 = {工资, 奖金, 补助, 利息}。

数据元概念的构成是对象类与特性的结合。例如,职工这个“对象”可以有性别、年龄、收入等多个“特性”,将它与其中的某一个特性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据元概念”,如职工性别、职工年龄、职工收入。

一个特定的数据元概念与一个特定的值域结合创建一个数据元。例如职工性别,性别 = {男, 女};性别 = {男, 女,未知,未说明},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数据元;再如职工年龄,年龄(年);年龄(月),也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数据元。

数据元概念与数据元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数据元概念与不同的表示组合后可以生成不同的数据元。 换句话说,多个数据元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元概念。

(2)数据元基本属性

数据元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数据元标识符、数据元名称、语义环境、数据元定义、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数据元值的最小长度、数据元值的最大长度、数据元值的计量单位、数据元值的表示形式、数据元值的表示格式、数据元的值域、数据元关系类属性以及数据元管理类属性,如图3所示。

(3)数据元标准研究

数据元标准研究是数据标准化研究的基础,是对数据元进行规范化的定义和标准化的描述。数据元标准建设是通过对数据元名称、数据元定义等数据元含义的统一,以及对数据元类型、数据元长度、数据元值域、数据元表示及数据元表示方法的一致,保证同一个数据元只有一个定义,只有一种编码。这样就可以解决各个部门、不同应用领域对于相同数据概念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和不同的描述的问题。

2.2.2 信息分类与代码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信息资源可以按照主题、行业、资源形态等进行分类,在信息分类体系中,类可称为类目。

信息代码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的符号,形成代码元素集合。代码元素集合中的代码元素就是赋予编码对象的符号,即编码对象的代码值。 所有类型的信息都能够进行编码:如人员,物资,机构,文件,地区等各种各样的信息。

在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建设中,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处理的需要,必须遵循约定的分类原则和方法,按照信息的内涵,性质及管理的要求,将系统内所有信息,按一定的结构体系,加以分门别类的集合,从而使得每个信息在相应的分类体系中都有一个对应位置。换句话说,就是把相同内容,相同性质的信息以及要求统一管理的信息集合在一起,而把相异的以及需要分别管理的信息区分开来,然后确定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分类系统。然后按照约定的编码原则,对每一项内容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码。

2.2.3 元数据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元数据主要的描述对象是各类信息资源。元数据是按照一定规则,从信息资源中抽取出相应的特征, 组成一个特征元素集合。元数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

通过元数据,使用者不仅能够发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了解信息资源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根据元数据中提供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获得信息资源。它使得数据在经历了时间的推移后,对于它的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依然具有可理解性和共享性。

3 基础数据标准化的作用

基础数据标准化是保证信息的唯一性,有效实现和增进跨系统和跨环境数据共享的基础,可以解决部门之间基础数据的传输、共享与处理问题,实现业务协同。

3.1 规范和统一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

数据元的标准化统一了不同标准间对同一概念的定义和表示,形成了数据元字典。按照数据元字典来建设数据库,能够使数据库的内容和结构得到规范,保证信息系统建设中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的规范与统一,减少重复建设,满足应用系统开发的需要。同时,对数据元和数据字典实行标准化的注册登记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数据管理,使系统开发者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保证数据使用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3.2 为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

数据标准提供数据的规范描述,统一信息分类与编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能够为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提供一个公用的信息接口。各部门在进行数据环境建设时如果都按照标准来做,数据的格式就可以做到一致,用户对共享数据与代码的含义,表示和标识能够达到一个共同的理解,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不仅为信息系统间资源共享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还使各类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互操作成为可能。

3.3 支持信息系统的集成与业务协同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入,新旧系统的集成,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都对数据的统一性提出了要求。在信息系统集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类数据库的协同问题。统一的基础数据便于不同标准间的概念、定义的相互引用,能够为不同系统多种模式的数据存取和数据共享提供数据转换格式和编程接口,构筑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的基础。

3.4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现代信息资源具有害量、涉及领域多、门类广、类型复杂、结构多样花等特点,元数据可以为信息资源的发现和获取提供一种简便而实际的方法,确定信息资源的整合对象,而信息资源分类对业务信息进行的科学、规范、统一的分类描述,能够较好地满足各部门对业务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和使用的需要,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尤其是与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工作需随之发展和完善,目前在一些行业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数据标准,数据标准化建设正在健康地发展。

协同实现 篇2

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如:战略分散、制度不实、执行不到位、流程不规范、资源利用不科学、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发展瓶颈,这些都将阻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那么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就需要通过协同管理系统这种信息化手段来推动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内部资源的互补、融合、协调和统一,最终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从而突破瓶颈,做强做大,实现规模效益。

在这里,简单的归纳了应用协同管理系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传递、逐级分解、执行与落实共同的战略目标;

2.将传统的垂直化领导模式转化为基于项目或任务的“扁平式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协作能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科学的手段分析、清洗、整合、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不断完善企业制度;

4.以领导决策为导向,进行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汇总、存储、管理、统计分析和统一发布,实现企业信息数据的集中;

5.通过协同管理系统将总部与系统企业的广泛的内、外部资源整合、统一、协调和利用,最终发挥资源的整体综合优势;

6.通过系统中的知识管理体系,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助力思想的深入沟通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实现企业文化的统一。

二、项目实施计划

1.总范围:集团总部和各控股企业

2.总目标:

☆构建一个电子一体化的、统一高效的、执行有力的现代化办公协同管理应用平台,使各单位、各部门跨地域、高时效地协同工作; ☆将人员、流程和业务数据紧密集成,为管理者提供有力的分析和决策工具;

☆利用协同管理平台进行工作流管理,规范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不

断完善企业制度;

☆实现知识化管理,打造学习型、协作型的管理团队,帮助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文化的统一。

3.实施计划

◇第一期

范围:集团总部和系统企业相关接口岗位

目标:构建电子一体化的、统一高效的、执行有力的现代化办公协同管理应用平台,使各单位相关节点、总部各部门跨地域、高时效地协同工作;

任务:

第一阶段:搭建企业信息门户,审批、邮件、考勤、移动办公、通知公告等功能的应用;

第二阶段:车辆管理、会议管理、资产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功能的应用。

价值实现:

(1)通过科学的手段分析、整合、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从而实现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建设;

(2)将传统的垂直化领导模式转化为基于项目或任务的“扁平式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协作能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第二期

范围:集团总部

目标:引入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系统,实现集团总部各业务系统与协同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将各种数据与人员和流程紧密集成,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任务:

方案一:若厂商自己开发的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能满足我司要求,则可以直接实现无缝集成应用;

方案二:若厂商自己开发的业务模块不能满足我司需求,可引入第三

方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系统与平台的集成或对接。

价值实现:

(1)提升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共享,实现信息协同效应;

(2)利用高质量、多形式的数据分析经营状况,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信息、数据的支持。

◇第三期

范围:集团总部和各控股企业

目标:统一集团信息门户,推动集团化应用,深化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集团范围内的关键公文交换和信息共享。

任务:

1.建立分级授权管理模式的集团化信息门户;

2.完善知识管理体系,积累和沉淀组织经验、知识,共享组织信息;

3.根据各系统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应用推广和数据对接的方式实现全集团的信息共享和公文交换。

价值实现:

(1)通过分级授权管理的信息门户,统一集团总部和各系统企业的信息渠道,加强集团各企业、各部门的互勉和争先意识;

(2)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助力思想的深入沟通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实现企业文化的统一;

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及实现过程 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创新要素;序参量;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57-04

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而创新过程所体现出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性,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系统观和动态观[1]。协同学理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探讨了协同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应用,但以往研究局限于部分创新要素协调关系的具体表现,较少涉及到序参量的选取及其役使作用,而它们对于协同机制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金融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建立金融创新协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协同机制的涵义

关于金融创新,学术界尚未统一界定。根据现有的研究[2],并结合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2006)的精神,本文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整体战略和创新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可行的开发阶段向现有客户或新客户提供的,包括从服务方式到服务产品等各种新颖的正式或非正式服务的开发行为,并最终使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可见,金融创新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表现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协同机制是指“自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交互作用,产生表征系统宏观结构的序参量,而序参量又役使系统的各个部分,并引导系统向更加有序的状态发展”[3]。在这个过程中,序参量通过役使作用决定了各要素的行为,使系统的自由度大大减少,即出现了巨大的信息压缩。因此,通过把握序参量的变动规律,我们就可以描述和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其中,自组织系统是指能够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4],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也包含一定的自组织特征[5]。因此,金融创新可以运用协同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引导和规范。

根据金融创新和协同机制的内涵,本文认为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是:通过对创新要素的分析,确定出能够表征金融创新宏观有序程度的序参量;从而建立起创新要素间的协同架构,降低分别研究多个创新要素所导致的复杂性;并借助该协同架构形成有序的创新运作机制,保障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金融创新要素的选取

创新要素是指能够引起、支配、或影响创新行为实现的关键性因素,在研究金融创新问题时,应着重考察创新要素的作用和协调等问题。

根据金融创新的特点和协同机制的要求,创新要素应符合如下原则:

(1)能动性原则。指创新要素应能够及时、低成本地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能动反应。金融创新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断沟通、协调的过程。创新要素具有能动性,是协同机制实现的前提。

(2)重要性原则。金融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错综复杂。在选取创新要素时,应主要考虑对创新过程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便于理清创新脉落、分析要素间的协同关系。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以下创新要素:

(1)技术。指金融机构的研发部门运用相关的金融理论、经验开发新服务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是一项程序复杂、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技术要素在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战略。指金融机构依据总体发展规划,由董事会做出的相关战略决策,包括金融机构发展方向的决策,以及金融创新方向的决策等。

(3)政策。指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相关监管政策。金融机构受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其金融创新行为应符合银监会的相关规定。

(4)市场。指客户对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应主动寻找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发掘金融创新的机会。

三、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

1.序参量的确定

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部分慢变化参量完全确定了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其有序化程度,故称之为序参量。它通过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而形成,同时又支配着各个要素的行为。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变化中,序参量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系统的自组织行为[6]。根据协同学的观点,序参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序参量是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出现宏观有序的重要标志,是描述系统整体行为的宏观参量。

(2)系统的各个部分确定甚至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同时又役使各个部分,后者合作确定各个部分的行为。

(3)序参量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对于金融创新而言,技术要素符合作为序参量的要求。

(1)技术要素的作用贯穿了金融创新过程的始终。随着金融创新工作的向前推进,创新过程表现为不同的阶段(如概念阶段、开发阶段、投放阶段等),而技术要素的作用正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如概念阶段,技术要素的作用体现于创新的产生和筛选;开发阶段,其作用体现在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在投放阶段,则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的营销设计、维护和评价等方面。可见,技术要素表征了金融创新过程的宏观整体状态。

(2)技术要素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下,金融机构出于对市场、自身整体战略规划的需求而产生的,体现了其它要素的要求,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反映了各创新要素的竞争和协调状态;同时,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使得技术要素能够处于核心地位,并支配其它要素与之协同一致,完成金融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3)在特定时期内,金融机构相关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技术要素形成之后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技术要素符合序参量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用来表征金融创新过程的宏观有序程度。

2.协同机制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可以表述为: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内,出于市场、战略规划的需求,设置了研发部门,它体现了技术要素的作用,是战略、市场等要素竞争和协调的结果,即一致裁决(Consensus finding);同时,技术要素作为创新过程的序参量,支配着各非序参量要素的作用,主宰着整个金融创新的演化进程,最终实现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即役使(Enslavement)作用(如图1所示)。

四、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金融创新过程包含了复杂的交互作用[7],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和环节中,各创新要素的参与程度和任务均不相同,其协同关系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对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探讨。本文将金融创新过程划分为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和投放阶段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又细分为不同的环节,主要有市场、技术、战略和政策四类创新要素参与金融创新的全部过程,其协同机制的作用表现如图2所示。

1.概念阶段

(1)需求发起。在这一环节,主要考察影响金融创新产生的因素。根据触发源的差异,可以把创新分为问题解决型和新服务开发型[8]。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客户推动型”,即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于是前台的营业部门将客户的金融需求反映给研发部门,由其以客户需求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研究。二是“战略引导型”,即研发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总体战略导向,推出适宜的新服务。

(2)构思筛选。针对某种金融需求,可能会产生多种创新构思,但并非都具有可行性。研究表明,每58种金融服务构思中才会产生1种真正的服务产品[9],这就要求研发部门对所产生的创新构思进行筛选。筛选的标准分为两类:一是战略可行性,即金融创新应服从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研发部门应及时向金融机构董事会及高管层通报金融创新的构思方案。董事会应对研发部门的方案进行审查,确保金融创新与整体战略相一致。二是政策合规性,即创新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金融机构的稽核部门应对研发部门的创新方案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其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政策、法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合规风险。研发部门应针对方案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服务概念。

(3)概念检验。服务概念包括对客户需求的描述,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因此,在客户需求与服务方式之间达成一致非常重要。研发部门应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营业部门邀请相关客户参与服务概念的检验。通过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研发部门挑选出可以进入开发阶段的创新概念,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改进。

2.开发阶段

(1)商业分析。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考察创新概念是否可以进行实际的设计开发,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考察内容:一是财务分析,研发部门应对创新概念进行财务评估,包括投入产出分析、风险分析、以及投资收益率的预测等,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经济价值。二是战略分析,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董事会应考虑金融机构现有资源能否满足新服务开发的要求,部门设置、运营机制和职能分配是否需要改进等方面的问题。

(2)设计开发。研发部门应根据创新概念所阐明的功能进行开发,对新服务的传递系统进行全面设计。在这一环节中,研发部门应与客户和营业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将客户对新服务的功能要求尽量细化,以便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内部管理制度和客户风险提示等内容。金融机构高层应协调好参与金融创新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通力协作,确保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

(3)人员培训。由于金融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10],金融机构的前台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新服务的性能和经营细节,这对于金融创新能否成功极为重要。研发部门应向前台营业人员提供详细的理论和业务指导,促使其尽快掌握新服务的特点和业务流程,以利于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同时,前台人员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征和偏好,提出服务细节的修改意见,确保创新服务的便捷化和操作的人性化。

3.投放阶段

(1)市场测试。在这一环节,研发部门应制定多套营销方案,通过营业部门向潜在的客户群体提供新服务,观察他们在不同条件下对新服务的反应。这样,根据客户的反馈情况,研发部门可以对服务系统及其营销手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同时,也可以为高管层最终确定营销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2)投放。在市场测试完成之后,新的金融服务即可全面投放市场。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应对新服务的市场动态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受理客户投诉以及建议的有效渠道,积极收集客户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研发部门。对于员工、客户提出的意见和改进建议,研发部门应及时研究和处理,以便不断提高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后评价。这是金融创新的最后阶段。根据新服务投放后的反馈情况,金融机构高管层应对新服务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盈利能力、客户满意度、服务环境评价等,从而了解金融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以便营造出鼓励金融创新的文化氛围,确保金融创新协同机制的高效运行。

五、结 语

金融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创新的复杂性,而协同学理论为这类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本文按照能动性和重要性的标准选取了技术、战略、市场和政策四类创新要素,构建了以技术要素为序参量的金融创新协同机制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金融机构建立创新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由于其业务范围、监管政策、机构设置、以及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表现会有所区别,故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E.Peters.复杂性、风险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2] 蔺雷,吴贵生.新服务开发的内容和过程[J].研究和发展管理,2005,17(2):14-19.

[3] 哈肯.大脑工作原理——脑活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

[4] H.Poerster, G.Zopf.Principles of Self-Organiz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2.

[5] C.Fre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Z].London: Pinter, 1987.

[6] 哈肯.协同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8.

[7]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8] H.K.Tang.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Technovation,1998, 18(5): 297-309.

[9] 叶永刚,郑康彬.金融工程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

[10] 魏江,陶颜.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52-59.

协同教育:实现教育的当代转型 篇4

一、回归学习者立场:协同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开展协同教育的出发点,可以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需要,可以是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需要,也可以是学校化解矛盾、集聚教育资源、方便教师工作的需要。上述出发点都具有合理性,也反映着协同教育合理性或必要性的多维性。

在多元的合理性中,核心与根基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而这,也对协同教育的运作与评价有着直接的规定性。

1. 学生通过学习而实现发展

在研究者看来,学生的发展不能在一个个割裂的单元中进行,而需要实现不同学习领域的有机沟通。有研究指出:“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接触中形成的。发展的过程包含了儿童早期能力和环境支持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了相应的能力,削弱了与儿童所处的群体较少相关的一些早期能力。”[1]

这样的认识,往往也存在于教师和家长的体验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学校教育改革,就经常提及“5+2=0”现象,典型地表达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割裂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与政府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关注,对于校外教育发展的支持,对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加强,事实上都有明确的立场转换:关注学习者。

这一立场一旦明晰,立刻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思维与实践空间:学生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一个自然的答案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而成长。此时,对学生学习之特殊性的认识,就会成为协同教育的直接

2.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需要协同教育

学习者的生活空间与时间,是学习发生的直接场景。不仅仅是在教室、班级和学校内,而且在生活着的小区里,在放学上学的路上,在家庭中,在所访问的厂矿企业与政府部门里,学生的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协同教育的思想,就是要将学生自在的学习时空转换为自觉的学习情境,让学习乃至于教育发生在丰富的时空中。

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的转换与联系,是学习与生活的直接表达。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会从事不同的活动内容,实践方式与形态也都会有差异。如果这其中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沟通与协调,学习者,尤其是少年儿童,就很容易形成“分裂”式的生存方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的那样:“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2]

学习者毕竟是具有未成熟性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更需要得到不同主体的支持与帮助,并在交互作用中实现真实的成长。正是在协同教育体系中,儿童能发展起健康的自我,形成复杂的“主体”,如有思想家指出:“我能够把一个‘我们’纳入我的‘我’中,就像我能把我的‘我’纳入一个‘我们’之中:因此我能够把我的心上人、我的双亲、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的祖国引入我的主体性和我的目的性之中。”[3]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学生能否形成这样健康的“自我”,事关“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对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负有责任,协同教育就是我们责任感的一种表达。

3.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是协同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

一个高度教育化的社会,也理应有高度自觉化的教育主体。此时,学校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社区人士等的协同教育,就在彰显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这一支持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时空、结构、内容、形式、评价等多方面构成。但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缺失学习者的参与。在协同教育中,必须坚定学习者立场,使得协同教育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和通过学生来实现的,而不是成人的“一片好心”,更不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在笔者和合作者开展的家校合作研究中,就在努力探索、形成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投入其中的“三力驱动、三环交融”的实践模型,其中最为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学生驱动”的家校合作。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形成了家长、学生、教师合作驱动的“幸福作业”模型,并实现了国际对话。[4]针对大都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的研究也证明,家校合作开展的亲子作业研究,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5]类似的,在我们所开展的社区与学校合作研究中,也在努力实现“学生参与”。[6]

总之,协同教育需要有明确、坚定的学习者立场。唯有如此,才能稳固其价值根基,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参与留出空间,才能将协同教育建构在学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也才能确定合理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二、尊重复杂性:协同教育体系的思维方式基础

要建构协同教育体系,实现协同教育,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真实的投入,还需要实现简单思维向复杂思维的转换,实现教育者与领导者的思维品质提升。

1. 建立起关照与尊重多元性的主体思维

协同教育不是任何一方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多方主动合作共同来实现的。或者说,协同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以家校合作研究为例,并非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组织了一次教学开放日,就可以理解为开展了一次协同教育。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并没有主动参与,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价值判断,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直接互动,就不能被视为协同教育,而只能说是一个单向度的教育信息传递。

协同教育的各个主体会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关注到差异性,特别是个别家长、社区人士的不合作态度与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已停止作为一个仅仅是理想的概念,它变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而只有对于这个共同体的意识可以把它引向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3]在协同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正是学生发展这个核心点,成为所有教育主体间形成协同、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为此,不同主体需要形成协商、沟通的机制,相互了解对方的理解、需求与信念,从而不断寻找利益交汇区。

当然,协同教育并不排斥在开始阶段由一方主动推动。特别是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与校长,理应更多地承担责任,包括说明、解释、沟通、反馈等。

2. 建立起直面、伴随、超越矛盾关系的过程思维

协同教育的过程不可能是线性的发展,而必然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在具体的协同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不同家长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社会主体对于协同教育的参与程度是有差异的,不同阶段要面对的挑战也是在变化着的。总之,难得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困难与障碍比比皆是。

复杂性思维要求直面这一复杂性,尊重这一矛盾关系,而不是期待着无矛盾、无问题的“纯净”状态。协同教育的过程,是直面矛盾的过程,也是伴随着矛盾的过程,更是不断超越已有矛盾的过程。协同教育的过程,也将不断改变主体本身,形成新的事态,并将现有基础作为重要的变革力量,重新融入后阶段的协同教育之中。

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长远意识,需要保持对可能性的尊重、对矛盾之生产性的理解、对自组织的敬畏。有学者说:“来自社区的决策与行动明显影响着家庭和学校的功能,反之,学校和家庭的行动也在影响着社区。”[8]这样的相互影响、相互生成关系,是协同教育中的常态;也因此,它为每个主体的力量发挥提供了空间与机制。

笔者在厦门开展的合作研究中,一位班主任在几个月的研究之后,很有感触地说:之前确实发生过家长对教师的投诉,而开展了高质量的班级建设工作之后,因为家长们不断地深度卷入学生的班级生活,不同家长之间相互影响,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不断发生改变,事实上家长们也在发展。这样的日常体验蕴含着提升教育工作者思维品质的重要资源,协同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将不断滋养其思维品质。

3. 建立尊重开放性与生成性的策略思维

协同教育超越了原有单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社区教育,体现着新的系统特征,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更长程的发展轨迹。因此,它有着更高的开放度与更强的生成性,更多的教育资源会在其中得到集聚,更丰富的过程互动会得以发生,更开阔的教育时空会受到关注,更多的可能性挑战着也吸引着教育工作者们。

在此意义上,任何宏观规划与设计都可能会遇到新的挑战,也需要不断调整。协同教育开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面对开放、实现更多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迎接生成并创生新可能的过程。此时,教育者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就需要不断适应新系统的发展,形成自觉的策略意识,不断捕捉、判断和处理系统信息,把握机遇,化解危机,促成新发展。

总之,协同教育需要更具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也必将促成教育者形成新型的思维方式。

三、追求有机生长:协同教育的实现过程

1. 整体的建构与突破口的选择

协同教育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发生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整体的结构意识,当教师和校长能够在教育整体转型的背景下,在学生终身发展的立场上思考时,才能真正超越对具体困难与矛盾的消极认识,才能真正发现蕴含在家长、社区人士心中的教育之爱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就具体的学校、社区或教育单元而言,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设计。这既包括内容结构的形成,也包括对发展过程的预设。

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协同教育体系而言,都需要不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这可以是一个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可以是最具有成功可能性的项目,可以是一个意外或偶然到来的发展机遇,也可以是一个愿意投入实验、愿意承担领导责任的教师与家长。总之,协同教育的发展过程具有多起点性,而非唯一性。当发现、确定好具体突破口之后,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集中智慧与热情,实现点的突破,进而深入、拓展,带动系统的更新。

2. 过程推进中的成事成人相结合

协同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成事,更是成人的过程;成事与成人综合在协同教育的过程之中。

就成事而言,协同教育需要在具体开展中考虑资源、主体、过程、评价等诸多因素,全力促成具体教育之事的实现。鉴于当前协同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善,相关教育主体更需要通过多元的探索,在多领域实现教育协同。事实上,当前无论是学校教育的改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更新家庭教育,或是社区在治理体系更新背景下的教育支持,都有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当其中任何一个教育主体主动迈出协同的第一步,都可能会促成协同教育的发展。

就成人而言,不仅仅对于学生,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等,都应是协同教育的受益者或享用者。当协同教育真正实现了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实现了过程的互动与新质的生成,家长或社会人士,乃至教育专业人员——教师,都将因此而得到新的发展。在笔者主持开展的家校联合教研实验中,就有充分的事实表明,请家长参与到教师的教研活动中,事实上能促成家长的发展,[9]也同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成事与成人的关系融通在协同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相对来说,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和校长,应该有更自觉的成人成事意识。尤其是对于家长和社会人士、社会机构而言,教师与校长需要更多的信任、理解、包容、鼓励、邀请、促进发展,而不是抱怨、指责与躲避。

3. 国际对话平台上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在新世纪,中国教育尤其是上海教育,已经在国际对话平台上受到世界的瞩目。除了在教学改革、教育领导变革等领域之外,协同教育体系的发展,也可以成为国际对话中彰显中国个性、实现中国贡献的新内容。

尤其需要实现协同教育体系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结合,意味着以理论的清晰、方法的自觉,实现对协同教育实践的指导。协同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疑需要自觉接受教育学原理、复杂性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的指导;诸多的观念误区与行为偏差,也都暴露出理论自觉的重要意义。协同教育实践者需要保持对自己行为与实践的反思意识,清晰自己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保持理论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同时,中国家长愿意参与教育实践的热情,中国社会文化传统所蕴含着的协同教育资源,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极大丰富性,也都使得协同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在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需要有更多学者投入其中,以科学的方法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发现中国协同教育发展所蕴含着的理论资源,建设协同教育的中国范式,进而促成中国教育学的更新和发展。

总之,协同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长过程,召唤着有志者的智慧投入。

参考文献

[1][美]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译者:程可拉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3][7][法]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译者:陈一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8,92.

[4]Huifen Gu,Lidan Yin and Jiacheng Li.Making Homework a Catalyst of Teacher-Parents-Children's Collaboration:A Teacher Research Study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about Parents in Education,2015(1).

[5]Jiacheng Li,Yan Li and Tingting Yin.Does Parents'Involvement Contribute to Student's Development?The Parent-Child Homework Experiment at a Shanghai Migrant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about Parents in Education,2015(1).

[6]周瑾亮等.华东师范大学在我市展开一项目——建设儿童参与式社区新生活[N].常州日报,2015-02-09.

[8]Carol Gestwicki.Home,School,and Community Relations(six edition).New York:Thomson Delmar Learning,2007:447.

协同实现 篇5

利用协同优化方法实现复杂系统分解并行设计优化

介绍了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内复杂系统设计的协同优化算法,并针对现有协同优化算法中系统级协调算法计算量大且易发散等缺点,分析了协同优化系统级协调算法的几何意义,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子问题间不一致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系统级协调算法:动态松弛算法,相对于现有系统级协调算法,动态松弛算法的计算量更小,鲁棒性更好.用本文提出的.动态松弛算法实现了一齿轮减速箱的齿和轴的并行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作 者:李响 李为吉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西安,710072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年,卷(期):25(3)分类号:V221.6关键词:多学科设计优化 协同优化 并行设计 动态松弛

协同实现 篇6

关键词:产品平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

引言:协同设计在品牌服装平台中的应用,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服装协同设计,新型服装设计形式打破了传统“分割设计”模式,加强各部分设计的联系,实现了品牌资源最优化应用,促进我国服装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协同设计概述

协同设计是指产品设计不同部分人员设计时基于同样的设计模块中进行产品设计,提高了产品设计信息间的相互交流,减少各行业之间由于专业差距性较大造成设计信息错、漏、碰、缺的现象发生[1],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协同设计应用品牌服装设计中,实现品牌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动发展,促进品牌服装设计上的创新。同时,品牌服装设计中应用协同设计平台可以实现服装设计中对流行元素的合理分配应用,为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二、产品平台下品牌服装的特征

品牌服装设计是我国服装设计流行元素应用的代表,基于网络信息丰富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实现品牌服装设计销售平台化管理,合理应用新媒体资源,促进服装产业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产品平台下品牌服装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广阔的销售市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为服装产业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平台,例如:海澜之家、淑女坊等众多品牌都纷纷开展线上线下服装销售。协同设计合理应用品牌服装广阔的销售市场,实现服装品牌设计产品销售服务意识结合,为品牌服装的销售开拓更广阔的销售空间;第二,良好的品牌效应。品牌服装实现协同设计能够协调好服装设计中流行元素、服装设计、市场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利用设计资源,发挥服装设计的品牌效应;第三,品牌服装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核心性。品牌服装协同设计可以服装设计的层次性和核心性,形成以品牌产品为中心的品牌文化,打造品牌服装个性化发展,为服装企业创造更丰富的经济利益。

三、基于产品平台的品牌服装协同设计的实现

(一)实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流程

协同设计是资源共享环境中实现产品发展的创新研发,主要包括流程、协作、管理三部分[2]。基于产品平台的品牌服装协同设计的实现研究,主要以上三方面开展探究。第一,实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流程发展,流程是指依据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完成常规设计工作。实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应当注重协调服装设计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又要保障基础工作的开展。例如:以淑女坊服装企业为例,企业市场通过服装销售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将品牌服装市场发展需求反馈给服装设计者和生产人员,应用销售市场数据反馈,指导服装设计人员开展品牌新型服装族的设计,促进品牌企业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探究,合理应用产品交流平台,实现品牌服装设计流程协同发展。

(二)实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协作发展

第二,基于产品平台协同设计协作发展。协作发展指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品牌服装生产企业按照不同作用可以将企业团队划分为:服装设计团队、服装销售团队[3]。品牌服装实现协同设计是应用品牌服装产品平台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使品牌服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然而,品牌服装实施协同设计时,各个三部分间存在着融合与交流。例如:以淑女坊设计为例,服装设计团队负责服装的款式、颜色发配、花样选择进行设计,服装销售团队负责将品牌服装推向销售市场,并将服装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协同设计,需要双方共同对品牌服装销售市场需求同步探究,制定销售计划等措施,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开拓更加宽泛的销售市场。

(三)实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管理发展

第三,实现品牌服装协同设计管理发展。协同设计管理发展指应用网络信息数据,及时把握产品平台中品牌服装的发展潜力,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协同设计中管理发展在企业整体发展中起到整体指导的作用,是服装企业发展的风险的主要掌控部分。一方面,为了合理应用品牌服装产品平台优势,品牌服装设计企业通常需要对品牌设计服装进行设计评估,服装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服装设计风险性,应当对品牌产品平台中的系统共享信息进行科学评估,保障品牌服装身生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品牌服装生产设计者通过对人们“复古”心理的把握[4],将今年品牌服装的流行元素确定为“中国复古样式”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品牌服装企业资源运作平台的市场需求信息,制定准确的销售方式,将品牌服装协同设计文化发展融入到品牌服装销售中,保障品牌服装的现有市场,注重品牌服装潜在销售市场的开发。例如:品牌服装企业为了提高产品销售量,扩大销售市场,对近年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年龄段消费心理制定最近的销售策略。

四、结语

协同设计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是促进现代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基于产品平台品牌服装实现协同设计,是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开拓销售市场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协同设计概念、产品平台下品牌服装发展特征入手,对产品平台下品牌服装发展实现协同设计进行分析,为促进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发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鑫琦.我国网络零售平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江军民.嵌入跨国外包体系的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伊双清.面向装配型连锁制造链的协同质量管理模式及支持平台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9.

航班运行协同决策技术及系统实现 篇7

1 协同决策与协调放行

1.1 协同决策概念

协同决策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的多主体 (空管、机场、公司等) 联合协作运行理念。它促进信息质量的提高, 是信息交流更加及时, 并确保所有参与方对信息具有完全相同的理解, 从而实现参与方之间更加密切的协作。

1.2 协同决策工具

协同决策在简单的运行环境下可以借助电话和纸笔等简单的工具完成, 对于特殊或重大事件可以通过监理组织机构, 召开会议协商的形式处置。但是在目前航班运行信息量大、信息交互复杂的情况下, 一方面需要成立专职的机构和岗位进行航班协同决策;另一方面, 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系统工具来高效的处理信息, 实施交互和辅助决策。各参与方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程序主动决策, 并根据协同决策工作职责和流程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响应。

1.3 实施协同决策过程

协同决策需要各参与方进行有组织的协作, 并根据协同决策概念要素执行顺序和各单位实际逐步实施,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信息分析、差距分析、需求分析、决策阶段。协同决策各单位首先分析各方可以提供的信息情况, 对信息进行分析, 确定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与及时性, 确定各方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最后根据情况决策是否实施。

实施协同决策的一般过程为:确保各参与方理解协同决策, 设定目标和指标, 建立组织机构, 制定协同工作职责和程序, 改进并完善各参与方的工作流程, 开发协同决策工具。

不利条件下的协同决策。不利条件分两种, 一种是可预测的, 另一种是不可预测的。不利条件下的协同决策, 其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以最优的方式管理下降的容量, 当不利条件消除时, 尽快使容量得到恢复。

1.4 协同放行

协同放行是基于协同决策机制下的离场航空器放行工作, 通过协同决策机制保证空中交通流量最佳的流入或通过相应区域而不超过限制, 尽可能的提高机场跑道和空域资源的利用率。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多主体联合运行和协同决策机制, 减少离岗航空器关舱门后的等待时间, 改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在出现空中交通容量限制时有效灵活的流动, 向空域使用者提供最佳的选择, 平衡各用户的合法需求和矛盾, 降低突发事件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2 用户需求情况分析

沈阳桃仙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建设的目的是要建成一个功能实用的、具有可扩展的机场航班运行协同保障系统, 为航班进离港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提高管制业务运行能力, 改进服务质量, 满足航空用户对航班信息的需求。建立沈阳桃仙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可以实现优化航班进离港排序, 提高跑道利用率, 减少进离场整体延误等, 具体而言, 要实现以下主要的作用:

(1) 沈阳桃仙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可以使进近管制室和塔台管制室的管制协调程序更加简单、高效, 不仅可以提高现阶段终端区空管安全水平、空管综合保障能力和空管服务质量, 节约运行成本, 也为空管部门适应未来沈阳航班量的持续、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用航班排序系统后, 塔台与进近之间的协调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2) 进近管制室和塔台管制室可以根据本场流量信息和航班动态信息作出科学的流量控制, 选择采用进港优先、离港优先或平衡流量放行方式, 合理安排起飞和落地间隔, 使航班放行更加安全、顺畅、高效。

(3) 在大面积航班延误情况下, 目前管制员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大量的航班进行优化排序, 又没有有效的辅助工具, 往往会出现混乱的局面。采用进离港排序系统, 可以提高管制员在大面积航班延误情况下的处置能力, 进行航班进离港优化排序, 提高机场放行航班流量。

(4) 管制席位能够更加准确地、全面地掌握航班的运行信息, 如准确的关舱门时间等, 避免因机组在未准备好情况下提前申请放行而导致虚占航班时刻, 造成航班时刻浪费的现象。目前, 这种虚占时刻的现象在大面积航班延误时比较常发生, 采用航班进离港排序系统, 可以减少这种虚占时刻现象。

(5) 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流量信息、流量控制信息、航班动态信息和进离港航班排序合理调度地面保障力量, 及时向旅客广播, 在航班延误时更容易妥善地安置旅客,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增加顾客满意度, 节约运行成本,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 机场可以根据流量信息、流量控制信息、航班动态信息和进离港航班排序合理调度地面保障力量, 控制上下客, 调配停机位, 从而提高地面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此外, 进港预排序对机场等方面还能提供决策辅助作用, 尤其是停机位的科学分配。

3 系统业务架构

沈阳桃仙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 分别是机场放行排序子系统、协同决策平台子系统、飞行计划管理子系统和塔台电子进程单子系统。

机场放行排序子系统, 根据航班运行的相关数据, 以及各方 (包括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 认可的排序规则对离港航班进行自动排序, 并将排序结果进行发布, 使空管、航空公司、机场对本场航班的运行态势有相同的认识, 促进机场运行更加有序、正常、高效, 有效地提高机场的保障水平、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协同决策平台子系统, 实现驻场单位 (空管、机场公司、航空公司) 之间的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共享, 使各航班运行保障单位形成共同的情景意识;系统通过提供航班运行态势监控、TOBT协同工具等协同决策工具, 形成协同决策平台, 建立了协同决策机制。

飞行计划统一管理子系统, 实现飞行计划信息的处理功能, 整合各类航班飞行计划与动态信息, 为管制员提供一个管制业务运行操作平台。

塔台电子进程单子系统, 主要完成塔台管制信息处理、记录人机交互操作流程。同时, 为配合协同决策系统的信息需求, 电子进程单子系统需具备相关信息输出的功能。

具体业务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4 系统体系结构

为了支持沈阳桃仙机场协同决策子系统, 需有一套软硬件平台支撑该系统, 该软硬件支撑平台需要与机场、航空公司、气象等单位对接, 并需要有安全设备控制隔离、保证数据交互的安全。系统主要分为应用和数据库两大块, 分别对应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软件通过裸机虚拟化做支持, 数据库可实现双机, 并将需要有统一共享存储, 为了实现高的容灾、备份, 主存储将设有主备、有专门备份服务器和备份存储、路由器、安全及网络核心设备等作双机部署。专门服务器装网管软件实现平台网络的统一管理。

系统总体可分为外联区、核心交换区、服务器存储区。

外联区出口:为两台高性能包转发率H3C MSR 56-60通过光纤网络与机场、航空公司、气象等单位对接。两台路由器下接两台网御星云Power V-6000-U23MH, 该防火墙可做ACTIVE-PASSIVE, ACTIVE-ACTIVE模式。防火墙带UTM模块基于应用层检查功能, 可实现L2-L7层的防御。

核心交换区:为两台交换机H3C S5800-54S, 该交换机可以通过配置VRRP构成冗余, 也可以通过IRF2构成虚拟化为一台交换机。在这推荐采用IRF2模式, 在实现冗余的同时增加整体性能, 采用IRF2模式, 可以在下接的服务器上直接做LACP双链路捆绑与每服务器和备份存储的两张网卡相连, 充分利用两条链路, 而避免做VRRP协议而需配置MSTP协议使一条下接链路得不到充分利用。

服务器存储区:主要由采购的3台IBM X3850安装VMWARE虚拟化软件实现服务器虚拟化, 另外3台IBM3650 M4, 1台做虚拟化管理服务器, 1台安装What’s up网络管理软件, 1台安装SYMATIC NBU软件, 在IBM DS3512增强版存储间做IBM v3500数据库备份。IBM v3500直接通过网口发出基于ISCI协议跟交换机网口对接。

5 结语

企业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8

国外工程软件公司最近对设计企业协同办公管理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如美国鹰图 (intergraph) 工厂设计和信息管理软件公司推出的新一代面向数据、规则驱动的Smart Plant 3D软件, 以及专门为工程承包商、工厂业主/运营商设计的Smart Plant Foundation集成系统平台。这些系统能够提高工程项目和工厂运营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 能够为企业建立一个全面的电子化数据库, 包括其结构、属性部件、设备和文件, 涵盖了工厂设计、修改、改造、更新, 在整个从工程设计开始到退役之间的过程中有效地管理企业。

国内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办公管理系统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如中海油研究中心开发了一套设计院协同项目管理平台, 包括工程协同设计予系统、文档与设计成品管理子系统、综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和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 实现了设计与管理的一体化集成, 该系统在中海油与美国PHILIPS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海上石油开采项目中进行了实证。

本系统通过研究先进的协同办公管理思想, 针对公司存在的“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 明确协同办公系统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公司信息的协同, 业务的协同和资源的协同, 并结合工作流技术探索出适合自身企业的创新性的协同办公管理思想, 对公司日常管理、运营的业务模式进行需求调研和现状分析, 尝试用创新思维来解决现有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以及对人、财、物进行优化配置等问题。

针对三个孤岛, 协同管理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协同、业务的协同和资源的协同。本文中提出, 协同管理理念主要体现为三大基本思想, 即“信息网状思想”“业务关联思想”和“随需而应思想”。本系统的创新点在于为实现上述管理理念, 将协同矩阵模型和齿轮联动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及体现, 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信息网状管理及关联管理的一个解决方案。

在上述模型中, 如果用户找到一个信息点, 与这个信息点相关联的所有信息都被找到。齿轮联动模型主要功能是为提升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绞合作用。当启动某一个模块的时候, 其他的关联模块便可以随之启动, 并一起协同工作, 产生强大的齿轮联动效用, 大大加强单一模块的功能, 达成协同的功效。齿轮联动模型提供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整合的方案, 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统一的协同平台面向整个业务过程来进行管理。

1. 系统的实现技术

目前,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已发展到分布式结构阶段。大多采用C/S、B/S模式或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混合模式。采用C/S结构, 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环境的优势, 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来运行实现, 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开销成本。B/S是基于Web的一种新的架构模式, 是Internet上的最基本的、最流行的信息服务技术。此外, B/S结构模式的架构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种。前者的使用者用户只需要根据一系列的web界面进行信息请求, 那么相应的服务器就会对这些请求及时处理, 并通过网络最终在请求端的浏览器来呈现, 例如, 数据库的添加、删除和修改, 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各种局域网在web模式下的正常运行是基于Web技术和B/S结构模式的成熟运用。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研究和解决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大量数据组织和存储的问题, 从而实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情况下, 去除多余重复数据, 并通过高效检索数据来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共享。

2. 软件工程开发模型

针对目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的需求, 我们最应该采取的是喷泉模型。这种思维方式把开发的思路和软件本身的功能完美地抽象为一体, 以完全面向对象的思维, 使每个软件开发阶段认定为周期并呈现互相重叠的状态, 所以可以参考客户的功能需求, 以对象为驱动。本模型倾向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其特点是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 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工作人员能够同时进行开发。

3. 系统总体需求

经过对外部环境、内部需求及内部基础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分析, 建立协同办公系统平台来解决目前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需求, 通过本项目希望实现文档、工作流程、沟通交流三个模块的需求。

以系统管理员和用户为例, 绘制出其在知识文档、工作流程、沟通交流功能模块的用例图。其中系统管理员关注于系统设置、功能搭建等方面。其工作流程管理分步实施, 要求流程功能实现。

(1) 支持多种节点类别定义, 可对节点权限进行终止、加签、跳签等功能。

(2) 在流程流转的节点权限控制过程中, 要求表单权限灵活控制到单个字段的“读”“编辑”“不可见”等权限。

(3) 在流程流转的过程中, 要能根据表单字段的值或执行人来判断流程的走向。自由节点控制能力, 在不修改流程模版的条件下, 能够动态指定各节点执行人, 能够动态添加节点。

(4) 在整个流程定义的过程中, 无需编程, 无需了解系统的数据库结构, 管理员或分级的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 方便快捷的定义工作流。

(5) 支持快速方便的汇总、查询、打印、导出等操作, 实现对数据的筛选, 实现对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4. 系统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

业务流程是协同办公平台的核心, 对业务流程的分析即对协同办公平台中的信息的流转、传递、处理、存档等一系列过程的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梳理工作的思路, 找出信息流通过程中的瓶颈和无价值节点。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可以明确系统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通过优化提升工作协同能力。在功能模块基础上根据业务的具体需求分析出来的关键业务流程, 主要列出了9类40条关键业务流程, 如表1所示。

业务流程优化即在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中, 通过对节点价值链条的分析, 以价值为导向, 对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改进, 达到预期目标。业务流程优化主要从四个目标上考虑:一是提高效率, 减少运营成本;二是增强部门间横向协作;三是管理层对整体运转实现有效监督和控制;四是确保战略分解目标有效执行。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就必须打破在手工管理模式下产生的问题, 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 下面以发文管理流程为例将对其中重要的流程进行相应优化。

该流程主要完成集团公文的起草、审核、审批、发文和归档操作, 实现发文管理的流程自动化和业务的协同性, 优化后的发文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发文管理流程对原有业务进行了梳理优化, 减少了待发文件库的环节, 并将原来机要秘书承担的文件流转业务优化为根据规则自动流转, 减少了流程节点, 使得整个流程形成一个闭环。

5. 系统设计

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的日常办公需求, 能够根据企业的日常办公和个人办公需求完成系统设计, 设计上应尽量对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 为提供便捷的协同办公系统提供基础。系统设计在界面设计上应重视客户体验, 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功能, 系统设计应提供各种手段确保可靠性, 包括数据的可靠性、网络的可靠性、应用的可靠性, 特别是应对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内外网接入部署提供有效的安全解决方案, 系统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先进性, 采用当前流行的主流软件技术架构和开发工具进行设计, 并对协同办公所用的平台进行选型, 确保平台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系统应预留相关的开放接口, 便于将来接入到统一门户中。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在经过详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系统设计了知识文档管理、工作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中心等子模块。系统设计框架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系统在设计时采用的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这样的三层体系结构。其中表现层以界面和服务的形式与外面进行数据的交换和操作;业务逻辑层用于处理系统具体的业务, 通过对数据访问层的数据进行操作来实现对业务数据的访问与操作, 同时负责将数据结构返回到表现层中。

协同办公系统重要价值在于它是可以使用户能够与人、内容、应用和流程进行个性化的、安全的、单点式的互动交流。系统设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 重视工作流及整体工作效能。通过与应用无关的图形化界面映射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流, 提供单点集成界面, 实现信息的集中化访问。系统主要包括知识管理、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中心、信息门户、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数据中心等功能模块。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

6.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当中牵涉到的数据库表设计较多, 此处以关键模块图纸管理为例进行核心数据表的设计说明。

图纸管理模块数据库主要由目录、共享、权限、文档类型、日志等表围绕DOCdetail表构成该模块数据库设计。核心数据表如图4所示。图纸管理模块核心数据表说明见表2。

7. 系统详细设计

(1) 基本功能设计。用户登录与权限判断, 系统登录模块的验证是通过读取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 然后到后台数据库中进行查询相关来判断此用户的合法性。公文管理, 公文流转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接收公文、发送公文、发送记录等项目。物资管理, 物资管理模块中, 包括科室的录入、物资的录入、编码的录入、仓库的录入、使用人的录入等所有与本系统有关的数据输入模块。知识文档管理, 此模块主要用于存档图纸电子档案, 并对图纸电子档案进行分权限管理, 包括申请下载, 审批。

(2) 项目协同设计。该系统的“设计协同管理”模块主要用于项目、工程的登记, 合同的登记以及合同的开票收费登记, 客户单位的管理。此模块主要用于工程进度情况查询, 各人员在办、已完、超期工作任务查询, 工程策划过程为:经营室立项并发起任务通知单, 任务通知单审批通过后, 工程负责人策划本工程参与的专业以及相关专业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策划本专业的设计、校对、审核、批准人员, 本专业的提资, 本专业的卷册, 设计人员处理任务, 校对、审核、批准填写审核意见。设计协同管理实现界面如图5所示。

8. 系统测试

基于系统的详细设计, 经过编码之后, 就是系统测试阶段。系统的测试阶段主要分为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过程主要分为决定测试方法, 搭建测试环境, 整理测试流程, 进行系统测试。通过对系统功能及性能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可以进一步得出:系统总体在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易用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说明本系统不但实现了功能需求, 而且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了非功能性需求, 而系统预先设定的易用性、并发性以及稳定性等指标也达到了。

9. 结论

该系统是结合某公司的管理现状和具体需求, 以新型协同理念引导, 以日程行政办公和项目设计管理需求为中心, 综合使用成熟和领先的软件技术而构建的应用系统,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该系统经过6个月的试运行和优化, 现已投入正式运行, 功能满足用户需求。总结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 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成果:

(1) 对某公司办公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梳理并优化了包括公文管理、日常工作、行政事务、报表填报、财务费用、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大类下的50余个流程并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得以固化。该项工作使得岗位和业务职责得到了明确, 整体工作效率带来了较大提升。

(2) 完成了以协同为理念、以项目为中心、以流程为纽带的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某公司协同办公系统设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 重视工作流及整体工作效能。通过与应用无关的图形化界面映射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流, 提供单点集成界面, 实现信息的集中化访问。系统完成了知识管理、工作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中心、信息门户、项目管理、数据中心等功能模块的设计。

(3) 完成了系统实施工作, 效果良好。经过该系统的实施, 基本实现了公文的统一管理和自上而下的贯通, 规范了各种请示、报批、填报等流程, 提升了企业三级之间的协同办公能力。

摘要:在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就一直很受人们的重视, 也不断出现了共享各种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数据等的问题, 而且有越来越突出的趋势。本文论述了建立协同办公系统的背景和必要性, 阐述了基于JAVA和J2EE架构开发设计的协同办公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和新的协同理念, 分析了国内外协同办公系统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该新型协同办公系统应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准备实现的功能, 提出了公司协同办公系统设计的原则, 对协同办公系统的三层体系架构和B/S结构进行了研究, 详细阐述了协同办公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功能结构设计、数据流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主要模块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软硬件接口设计方法, 并对系统的运行环境和网络等进行了详细设计、测试与实施。

协同实现 篇9

“协同决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 它源于航空管理局的一次实验, 目的是为了检测根据航班信息表能否增加空中利用率, 减少航班延误现象。实践证明, 协同决策理念有效缓解了空中交通流量拥堵的现象。航空运输工作并不是任何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 它需要包括机场、航空公司、管制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协同决策理念的实施, 使各部门更清楚明白自身的职责, 同时允许各方提出需求与限制条件, 使其优化自身系统与能力, 协调做出统一、安全、高效的决策,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此外, 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加强合作, 可使机场与航空公司之间都能获得准确及时信息, 增强多方对实际状况的处理能力, 提高航班运作过程中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测性。

二、民航CDM系统定义及目标

民航协同决策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平台, 它主要用于实现信息搜集、信息结合以及信息共享。该系统由六个要素组成。其中包括:

(1) 信息交换平台:以增强对空中交通流量的预测性为目的, 建立起实时、准确的信息共享平台。

(2) 可控制地面滑行时间:主要指计算飞行器在跑道上的滑行时间, 其计算方法可依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

(3) 起飞顺序: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 征询参与部门意见, 对航空器的起飞进行排序。

(4) 关键事件触发:作用在于展现航班从计划至起飞的过程和实现对航空器运行过程的精密追踪。

(5) 航行数据协同管理:, 各参与部门同空管部门交换更新信息和离港信息并估计出到港时间, 以实现飞行器起飞时间间隙合理分配的目的。

(6) 不利情况的协同决策:指当机场面临容量下降的情况时, 促使各部门协同合作, 共同利用许可容量一种工作方式。它的目的在于当出现突发状况时, 通过促使各部门合作使系统讯速恢复运行。

民航C D M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 促使各参与部门协同工作, 高效完成航空运输任务。具体过程包括对航空过程进行精密追踪、对起飞顺序进行排序、获取航空器具体起飞时间、计算到港时间等。最终实现合理调配、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升航空运行效率的目标。随着CDM系统的运用, 时间和空中资源率利用效率将得到明显改善。

三、航班协同决策系统关键技术

协同决策理念的运用也越来越广, 当前协同决策系统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 协同决策系统的实现大多采用Java EE多层分布式模型, 其应用逻辑按功能划分为组件, 各个应用组件根据他们所在的层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一个多层化应用能够为不同的每种服务提供一个独立的层实现其功能。

对于航班系统决策系统在性能而言, 其作用在于实现异构结构与数据库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换, 系统技术体系架构应符合架构设计, 尽可能采用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新技术。目前常用的是架构SOA技术, 它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 把空中管制行业看成是与应用程序和它运行的计算机平台相互独立的可重用组件或服务。除此之外, 诞生于以网络为中心以实现信息共享的时代下的SWIM (系统级信息管理) 技术在搭建系统架构中也得到了合理利用。

四、民航协同决策系统在空管工作中的应用

1 民航协同决策系统在空管工作中的应用

为体现出公平分派的协作理念, 协同决策通常选择RBS及Compression两种计算方法。RBS是以静态形式来根据顺序进行计算的。RBS计算法是以机场为中心选择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计算的。它的优势在于:

(1) 在距离为r以外的航班将免于地面等待。

(2) 在距离r以内的航班通过最初时刻表中最早到达时间分配时间片。

Compression方法则是一种动态形式的计算方法, Compression算法严格按照时隙的航空公司属性进行调配, 能够有效减少飞机原地等待时间。Compression流程如下:

(1) 扫描所有时隙, 寻找由于航班取消未被使用的时隙t;

(2) 确定时隙原来所属的航空公司, 扫描该公司的后续航班, 若存在f∈A, 且ETA≤t将航班f移至时隙t, 重复上述步骤;若不存在, 则进行下一步;

(3) 从整个航班队列中寻找f∈F, 且ETA≤t, 将航班f移至时隙t, 并将空出的时隙所有权转给航空公司A, 跳转至初始流程, 如图1所示。

通常情况下, 随着机场上空出现持续等待现象, 延误时间将不断增加, 航空公司会考虑是否取消后续部分航班, 如果取消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通过运用CDM程序, 扰乱秩序的航班将会被除去, 协同决策系统会为航空公司即刻提供时刻安排表, 之后公司便可以依据时间安排, 合理制定计划, 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如取消部分航班飞行、调整起飞时间和顺序等, 接着将没有用到的时刻信息回馈给系统, 这部分时间就可以被再次利用。系统总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近年来, 我国飞行量和旅客量持续增长, 航班架次也大幅度上涨, 航班延误问题激发市场需求同供给部门之间矛盾。据中国民航局、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等机构最新公布数据显示, 消费者对航空公司的投诉中, 包括航班延误在内的航班问题, 仍居民航消费投诉之首。协同决策理念的应用促进机场运行更加有序、正常、高效。通过使用电子进程单, 减少塔台各席位之间的协调工作负荷:提高塔台管制员处理特殊情况的能力;有效地提高管制员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总之协同决策系统在空管工作中的应用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能够避免重要航班的延误, 也能够减少机场混乱局面的出现。实践证明, 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相比空管部门单方面决策更加有效。

2 案例分析

目前, CDM系统已全面应用于华东空中管制系统中。民航华东CDM系统主要是通过促使各部门相互协作, 实现信息共享, 减少航班延误现象。目前尽管CDM在华东空管运行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然而, 在各方不断努力下, 华东空中管制取得明显效果, 航班准点率大幅度提升。

CDM系统在华东地区的应用, 主要通过CDM平台实现信息整合, 包括航班计划出来综合雷达航迹的内部信息、航空器机号和航班动态等外部信息, 再通过计算方法计算, 便于航路流控, 分析机场运行情况, 对航班轨迹预测。CDM系统的应用确保在前站起飞时提供确切的落地时刻, 计算出准确的TOBT, 当航班经过本站时, CDM平台给出的COBT能够被执行, 最终本站离港时, 平台给出的CTOT能被执行以减少航班滑行时间。

CDM在华东空中管制系统中应用实现了机场停机位的有效应用, 高效合理利用机场资源;而航班动态信息的透明, 使旅客更信任航空公司, 提升了航空公司的信誉和效益;此外应用此系统减少了航空器滑行时间、碳排放和环境污染;CDM系统不断监控航班动态, 并计算落地时间, 使机场停机位分配合理。

结语

民航协同决策系统通过信息决策平台的建立, 整合信息资源, 促使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 减少延误时间, 提高航班准确率。总的来说, 协同决策系统对于空管系统而言, 意味着更多高效决策, 更充足的时间, 更多的容量。对于提高空中资源利用率、减少延误时间、减轻管制人员劳动强度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小平.空中交通管理协同决策[J].空中交通管理, 2005 (04) :4-5.

研究性教学协同机制与实现途径 篇10

近年来, 教育主管部门正积极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性教学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处于探讨和初步运用阶段, 当前仍只是“星星之火”, 难以形成“燎原之势”。笔者利用在世界著名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机会, 深入课堂, 与国外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交流, 并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研究性教学需要构建多种资源、多个部门、多元化教学理念全方位协同的机制并努力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调动教师、学生与支持部门的积极性, 才能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并取得长效发展, 达到高效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1 研究性教学协同机制的内涵

1. 1 协同机制

“协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 ( Hermann Haken) 于1971 年提出的, 并于1976 年形成了系统的协同理论。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 结果是产生了“1 + 1 > 2”的协同效应。协同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处于变革或临界状态下, 通过协同方式使得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产生支配整个系统发展的序参量, 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的内在机理 ( 陈劲等, 2012) 。

1. 2 研究性教学协同机制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的探索和独立思考精神,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思考, 主动实践, 从而达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并在提出问题基础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与适应实际工作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 ( 刘立群, 2011) 。教学是一个系统, 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 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 黄甫全等, 2003) 。同样, 研究性教学也是由多个要素与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只有各要素与子系统相互配合与协同才能达到系统的目标。研究性教学协同机制就是研究性教学系统中各子系统或要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产生的支配整个教学系统发展的序参量, 并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在机理。这里的序参量在教学中是指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平台融合、部门职能的优化等, 某种意义上就是教学各要素协同的内在联系、功能与运行原理。当前我国高校这种协同机制并没有有效建立, 因此研究性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进展。

2 研究性教学的协同机制

2. 1 引导机制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和不断创新的教学形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学运用中成效显著, 所采用的课堂讨论 ( discussion ) 、 小组交流 ( group communication) 、小组研讨 ( seminar ) 、课堂报告 ( presentation) 、论文 ( essay) 、小组合作报告 ( group report) 等研究性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岗位胜任能力。笔者在国内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在世界著名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了体验, 发现研究性教学已然成为日常的教学形式, 已深入人心, 教师和学生没有感觉到压力, 但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需要丰富的国内外文献资源、数据库, 需要学校加强图书资源、实践基地建设, 特别是加强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支持部门的协同。目前各高校的研究性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少数教师和少数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大多数老师存在“三怕”, 怕花时间精力, 怕被学生质疑, 怕损害教师尊严。因此,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将教师和学生引导到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来, 各高校要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宣讲、方法示范、过程监管、资源协同、评价考核等引导机制。

2. 2 整合机制

研究性教学的整合机制就是要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到各行各业所需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轨道上来。通过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发挥资源的协同作用, 产生协同效应, 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2. 3 部门协作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责任部门是教务处, 主要负责全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教学任务的下达、学生入学注册、学生的选课与课表安排、教材征订、教学日常运行管理、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教学奖和教学项目的评定等教学相关的工作。图书馆主要提供日常图书期刊借阅及电子文献建设与管理。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校园网的运行及信息设施的建设。各学院负责配合教务处处理相关事务。招生与就业办主要负责一年一度的学生录取与毕业分配工作。日常这些职能部门彼此相互独立, 从信息管理角度来看, 可谓各为其政, 形成了“信息孤岛”, 部门之间分隔和教学相关资源信息系统封闭的状况使得资源不能发挥协同作用, 信息不能共享, 不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复合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适应各行各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因此, 只有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 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2. 4 师生互动机制

研究性教学参与主体广义来看涉及提供教学资源的各个主体, 狭义来看, 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 富有成效的研究性教学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的建立与良性运行, 师师、生生与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率、互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互动时间长短与互动空间的变换都是传统意义的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在某种意义上, 研究性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 挖掘了教师与学生两种潜力, 真正实现了循循善诱和教学相长。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大多在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主宰下组织的, 尽管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许多多媒体教室, 但也沦为教师PPT放映的场所。学生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没有得到激发, 求知欲泯灭, 沦为知识的容器, 不少学生通过考前临时抱佛脚, 复印笔记, 打印PPT课件, 结合教师圈划的范围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结果是学得快忘得快, 就业用不上。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参与、主动思考与探索, 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答案一般也不唯一, 真正体现了“实践出真知”。可见, 高校应提高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师生教学活动的互动, 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协同, 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3 研究性教学协同机制的实现途径

3.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

《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对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提出了新目标, 即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选拔人才, 构建人人能够成才, 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发展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德才知行和谐发展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 在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精神,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同时通过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从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合格的师资保证, 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性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3. 2 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大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以教学权威的身份出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教学过程, 并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少, 学生被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中, 教学以结果为导向, 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一种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平等的交流, 亲自的体验, 文献阅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诸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传统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习惯, 突破原有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只有树立研究性教学的观念, 研究性教学才能深入人心并得到有效实施, 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德才知行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3. 3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如前所述, 教学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与信息等方面, 教学资源的协同首先要建设教学资源, 然后要优化配置, 才能满足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第一, 从研究性教学参与的两个主要主体来看, 需要使教学逐步树立研究性教学的观念, 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 同时加强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努力使学生通过克服过去教学中被动、懒散的思想积极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来; 第二, 高校要集中一部分财力, 在讨论室、多媒体教室、教学文件、电子和纸质图书资源、研究性教学研究项目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满足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场地和数据库、期刊文献的需要; 第三, 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努力发挥教学资源的协同作用。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拥有发达的网络资源, 数量纵多的seminar研讨室, 教学中桌椅排放, 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开放时间等都尽可能的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软硬件条件, 教师与学生自由、平等、充分而又富有激情的投身到研究性教学活动中, 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普遍赞同。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研究性教学的发展, 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3. 4 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取得了不少成就, 但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入, 教学模式不成熟, 不能体现研究性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乏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持, 既有的教学平台如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 THEOL) 等缺乏与其他教学资源系统的有效对接, 主要注重教学素材的添加和管理, 无法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 无法与学校图书馆资源、社交网络资源互联互通, 学生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感兴趣, 不能激发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热情, 导致教师觉得与其徒然地耗费时间与精力编辑与维护教学资料, 不如按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组织教学省事, 最终导致研究性教学步履维艰, 收效甚微。同时, 学校各管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现实造成“部门壁垒”与“信息孤岛”, 进一步削弱了教学资源协同作用的发挥。为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搭建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 构建教育资源协同机制, 运用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通过子系统接口集成, 使人、财、物、时间、空间与信息等教学资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实现资源共享, 协同作用, 以有效促进研究性教学和保证研究性教学的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各级职能部门的协同支持与参与, 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教师与学生的观念转变, 而且需要学校深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并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度与资金投入。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性教学需要从协同学角度建立研究性教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引导机制、整合机制、部门协作机制、师生互动机制等运行机制。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保障协同机制的运行。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协同机制,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劲, 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1-164.

[2]刘立群.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习潜质——试论知识社会中的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9) :61.

[3]黄甫全, 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 教学研究, 2005, (6) :26.

[5]Halliwell, J. (2008) .The Nexu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Evidence and Insights from the Literature.Toronto: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of Ontario.

[6]黄水林.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12, (6) :98.

协同实现 篇11

【关键词】小组讨论 组织讨论 教学策略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很多,而有计划、有组织的讨论是一种好方法,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却有不少老师仅把小组讨论视为形式,处理时只是走过场,影响了小组讨论的质量。通过以下的案例,笔者对初中语文在学习小组中开展讨论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案例概述

语文课上,当我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让谁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二、教学策略

1.营造讨论氛围。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2.把握讨论层次。(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例如,《夏感》(人教版语文七上13课):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引导学生: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2)在总结规律性之前,引导学生讨论。课堂教学中,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才会对知识掌握得牢而活,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将大大地加强。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综合性学习时,组织学生讨论,这和我们曾经训练过的综合性学习有何异同,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八年级下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和“到民间采风去”内容类似,这三个训练点均涉及交流、旅游或考察,都可以事先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到达之地的相关情况,然后再实地考察所到之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风情,并将考察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或纪实文章。这样的讨论,学生们特别有兴趣参与。(3)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当教材中出现难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时,老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组织学生讨论,给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大展才华的机会。这样的讨论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人教版语文七下15课)疏通文意环节,有几个小组提出“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不会翻译,经过讨论同学们发现这句话逐字逐句的翻译应为:吕蒙推辞用军中事务多,而资料书翻译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同学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因为在翻译的时候按照我们现在的语言现象将语序颠倒了,大家也就学习到了古汉语中“倒装”这种语言现象。(4)学生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讨论。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学生还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讲究讨论效果。教师既然是小组学习的引导者,就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便随时了解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著名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作为教师要多思考,不能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把学生作为主体,恰当地掌握好讨论的时机,加以适时引导,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小组讨论中见证协同效应实现1+1>2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何濤,韩加国.开放教育中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的障碍分析[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协同实现 篇12

全球经济的加速融合的总体局势之下, 各行各业都想着纵深方向不断拓展, 旅游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在对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不断探索过程当中,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一个显著的趋势, 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从根本上来看, 在一定区域范畴之内, 各个旅游区单元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联系, 彼此之间相互牵连, 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为旅游区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 还体现为经济层面的相互联结, 除此之外, 更深层次的文化联系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这种纵横交错的深刻联系, 使得对于区域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不应该将各个子系统, 即各个旅游区单元分割开来, 而应该将其视作协同共生的整体, 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着手高效整合, 发挥更大的旅游正向效应。这就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真正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 将区域范畴之内的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 从全局视角出发对资源进行统筹, 对产品着手优化, 对区域内部而言, 无疑是起着正向推动作用的。除此之外, 还应当注意到, 对于区域外部而言, 也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能够更为高效地与外部旅游系统之间展开良性互动, 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从整体上助推国内旅游产业的健康成长。

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模式

正是由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所以势必成为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走向之一。在推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在探索其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不能忽视国内的实际情况。

客观来讲, 我国地大物博, 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异常丰富的, 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国内旅游资源赋存具有极大的空间差异性。再加上国内不同区域之间, 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也是各有差异的, 上述种种偏差, 都无疑会导致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即为地方保护主义, 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很简单的道理,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 造成旅游市场的割据, 使得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市场构建成为难题, 各个地区都想着自身的利益赢损, 对于整体利益漠不关心, 相互之间也难以就利益分配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利益的牵扯与互不相让, 必然使得区域旅游经济的构建十分艰难, 没有办法进一步打造出区域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 企望地区之间集聚共荣也成为奢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之所以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推进受阻, 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利益问题。因此, 在探索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时候, 自然而然应当将地方利益纳入考量范畴之内, 予以重点考虑。在构建的过程中, 要以地方利益为基础。

值得重视的一点就是, 虽然强调地方利益, 但并非只在乎地方利益, 那就无法构建起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了, 所以, 应该在此基础之上, 明确确立协同发展的目标。

基础和目标都确立好了之后, 就应当考虑具体的协同方式了。由于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 很多领域都已经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进行运行, 旅游产业也经受了市场的充分检验, 所以, 在选择未来协同的方式的过程中, 也应该在市场中展开与提升, 所以, 将市场交易作为协同方式是明智之举。具体在实践层面, 重点涵盖的方式就有旅游企业联营、信息资源共享等, 除此之外, 对于客源市场也应该持叫我开放的态度, 相互共享。

最后, 为了使得这一方式得到有力的保障, 还应该将政府确立为协同的保障, 经由官方的权威确保这一方式的正常运转。具体到实践之中, 就反映为基础设施、制度、统筹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体化。

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为了更为有效地助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应当从下述三个层面入手予以加强。

1.重视顶层设计

不可否认的是, 市场自身也并非十全十美的, 并不能对所有事物进行调节, 除此之外, 也无法做到完全的信息堆成, 要想完全依靠市场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与制度调整, 构建起高层次的磋商协同机制, 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协作的实现。

目前, 在这一层面展开良性探索的就有京津冀区域, 三地政府针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已经展开了多次交流, 并对相关区域不断着手研究与谈论, 以全面提升区域协作水平。政府层面共同构建顶层设计, 将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统一的引导与指挥, 让区域之间协同起来, 朝着共同的目标进发。

2.旅游企业产品差异化发展

区域范畴之内的旅游单位,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 与文化内涵层面的相仿, 很容易出现同构化现象, 出现恶性的同质竞争, 这对于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所以, 在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基于各个旅游单位的优势, 寻求差异化发展。

例如某些旅游区具有十分优质的自然资源, 然而相对应的人文资源却较为缺乏, 而周边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区, 相互之间就可以形成互补,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寻求协同共进。

在具体的实践之中, 长三角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就可以视为典型, 其中, 上海强调其都市文化的开发, 旅游一类以及二类城市则侧重于水域风光资源的挖掘, 这就跟上海形成了良性互补, 没有局限于同质化竞争, 而是开辟出了差异化互补的路径。

3.区域内各个旅游区联合营销, 共塑旅游形象

从总体趋势上来讲, 21 世纪可以说是形象时代, 在整个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之中, 形象力的竞争不容忽视。同样的道理, 区域旅游寻求协同发展的过程之中, 对于旅游形象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区域范畴之内的各个旅游单位在对外的旅游宣传过程中, 应该关注宣传营销, 不应该各自为战, 这样不仅仅消耗了资源, 而且还不利于整体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 这对于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集体发力, 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的良好旅游形象, 塑造出独特的品牌优势, 能够让区域旅游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4.强化交通互联

要强化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 最为关键的一点, 就是应该整体统筹旅游综合服务市场, 让市场中各项资源畅通流动, 那么, 自然缺少不了交通建设, 这样才能够有效加快各个要素之间的区域流动与交互。

换句话说, 即想要实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就必须要构建交通一体化, 培育形成交通一级核心网络。构建起了核心网络之后, 还应该相应地构建起二级节点网络和旅游城市三级网络, 以辅助核心网络进行旅游要素的输送。可以看出, 这种网状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区域内各个单位的互联互通, 打破线性单向联系, 构建起更为多样化的联通渠道, 打通各个环节, 促进旅游要素的畅行无阻。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挖掘与调和, 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之中, 要想实现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获得共赢, 就要必要充分顾忌地方利益, 确立协同的目标, 在政府构建的顶层设计框架之下, 不断寻求产品的差异化发展, 塑造统一良好的旅游形象, 并打通交通阻碍, 促进旅游要素的畅行无阻,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 才能够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对整个区域旅游的未来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华, 李海涛, 史春云, 汪侠, 张洪.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以云南省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J].地理学报.2010 (12) .

[2]李松柏.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经济地理, 2014 (02) .

【协同实现】推荐阅读:

协同开发07-15

专业协同10-16

协同工程10-17

协同计算05-12

协同实验05-14

协同预测05-15

三方协同05-16

协同培养05-18

协同竞争05-26

协同提高05-31

上一篇:自我认知的胜利下一篇:计算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