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统

2024-09-22

德育系统(精选7篇)

德育系统 篇1

德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大系统, 是由各具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 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信息。德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质量的保障, 取决于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而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信息过程, 是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反馈的过程。德育的一切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由此德育信息在德育系统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正确认识德育信息的特点, 积极发挥其功能, 对于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信息的特点及分类

德育信息是指在德育系统中和德育过程中得到利用、传递和转换的信息。德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储存、转换、交流、传递等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

德育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1. 德育信息具有正确性

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有时传递信息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故意传递错误信息。但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 必须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绝不允许教育者利用德育传播错误的思想观念, 以致误人子弟。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

2. 德育信息源具有不固定性

一般情况下, 信息源在德育过程中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变动性, 往往很难固定。就时间角度而言, 德育信息的来源既有传统的道德观念, 也有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甚至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就空间角度而言, 德育信息有的是源于国际环境, 也有的是基于对本国现实社会生活的认知;就主客体关系而言, 受教育者德育信息的获取既有教师、家长、同学、朋友, 也有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传播媒介。

3. 德育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 新旧价值观念激烈的交织、冲突, 学校德育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受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受教育者的思想的多层次和千差万别就要求德育信息也必须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 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德育信息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包括德育信息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德育信息在传输形式和渠道上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例如报告、演讲、谈心、访问等。

德育信息按照其传递的目的和作用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知识性德育信息。如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坚定理论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第二、教育性信息。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第三、控制性信息, 即教育者为保证德育系统的有序性, 保证德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传输给受教育者的信息, 如公民道德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等。第四、反馈性信息, 即反映德育信息传输结果的信息。反馈信息是教育者将德育信息传输给受教育者之后, 受教育者做出的反映性信息。如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等。

二、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外部信息刺激开始的, 当外部德育信息对青少年产生刺激时, 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中, 德育信息的刺激是前提, 德育信息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德育信息量的增大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辨别和接受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德育信息随着青少年获得信息量的增大而相应地增大。无论知识性德育信息还是教育性德育信息将会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这些德育信息使当代青少年思想变得更复杂, 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而且由于信息的铺天盖地使青少年无所适从, 德育信息量的增大正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辨别和接受能力, 使他们在选择中出现苦闷与彷徨, 部分青少年甚至吸收了错误的思想道德信息, 形成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最终被引入了思想道德发展的误区。

2. 德育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比较和选择能力

如前面所述, 德育在传输形式和渠道上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传统的传输渠道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而当前随着德育信息传输渠道的增多, 青少年获得思想道德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渠道、多层次性, 这一变化使传统德育中单一信息渠道带来的信息不畅通的弊端得以弥补, 而且可以实现比较和选择多种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 以此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但是由于正规信息渠道和非正规信息渠道的差异, 一旦出现不同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相异甚至矛盾, 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思想出现混乱。如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的传输差别较大, 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 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德育信息传递速度的迅速考验着青少年的吸收能力

当前社会信息量, 信息传播的速度, 处理的速度, 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对青少年吸收能力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使青少年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信息, 而且可以随时掌握这些信息的发展变化, 由此强化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的吸收能力;但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快也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可能使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德育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提高策略

1. 教育者要培育敏锐的德育信息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信息意识就是人类社会中信息客观状态在大脑中的能动反映。信息意识一旦形成就能够很快促使教育者将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能力高度结合, 信息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教师的德育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感, 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 特别是对有关德育信息的敏感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当代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德育信息意识, 加大德育信息的需求的敏锐度, 并根据实际需要, 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掌握德育信息, 只有树立德育信息意识才能第一时间有效地把这些信息整合到德育工作中。

德育信息意识的形成, 主要依靠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掌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排除干扰, 有选择、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输德育信息, 而且要向受教育者传授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的技巧, 使其也树立起良好的德育信息意识。

2. 教育者要拓宽德育信息收集的渠道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过程。教育者通过对德育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 运用科学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将德育信息有效传输给受教育者, 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经过受教育者感官的接收、神经系统的传输和大脑的整理加工, 逐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 在德育过程中, 信息是灵魂, 具体、准确、丰富而及时的信息是提高德育工作灵敏度的关键。德育工作者只有随时掌握社会变化的信息, 以及教育对象在此影响下的思想变动情况, 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 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因此, 采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 加快信息收集的速度是德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现代社会获取德育信息有如下的主要形式:一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各类书刊、杂志、报纸;二是广播电视媒体;三是计算机网络。除此之外, 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也应该应用于学校德育工作中。手机短信作为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 使用广、影响大, 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移动“飞信”的出现.为手机短信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移动“飞信”可以使用手机或计算机与对方进行手机语聊、信息交互和发送文件。因此, 移动“飞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信息的传递”方面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

3. 教育者要树立崇高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是在教育者获取、使用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现代社会教育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 如果缺乏基本的信息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将无法对学生言传身教, 直接影响其教育学生的立场和效果。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信息中,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 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

4. 教育者要提高对德育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在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教育者面临的除了收集有关德育信息之外, 还有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要想真正将德育信息转化为战略性的资源, 只有对其进行认真分析、控制和处理, 这样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金艳.构建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新途径.新闻爱好者, 2010 (4) .

[2]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德育系统 篇2

为加强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结合省市县有关工作安排,扎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故事育人工程、家校共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等德育重点工作。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不断提高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健康成长成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生活各方面。让每一名学生牢记核心价值观内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好优秀文化的熏陶作用,在学校醒目位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制作上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时代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

2.发挥好课堂教学的阵地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教学,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

3.发挥好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

二、加强学校团队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四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做好各项工作保障。夯实学校团(队)组织基础,选优配强学校共青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促进团建和学校思政工作、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团队优质,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有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全面成长。

三、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XX省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方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开展好团队日活动和主题班会,激发爱国主义真挚情。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在国庆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爱国行为养成感的落实。坚持协同共育,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要围绕15项重点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制定“一校一案”,确保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效推进。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案例。

四、加强学校劳动教育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1.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义务教育学校要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中明确每周1节劳动教育课时;高中学校要开足、上好“通用技术”课程,将该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中职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2.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3.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各学校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主动寻求辖区镇、村支持,在校园内或周边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场地。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专题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好劳动教育。在手工技艺、职业体验等方面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劳动教育体验;把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作为校外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路径。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五、继续做好故事育人工程

全面落实《XX县教育局关于实施故事育人工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见》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讲授一节思政课、咏诵一首经典诗词、举办一次法治讲座、撰写一篇家乡作文”。围绕“四个故事”构建“121”工作模式,即:班级每月组织1次主题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2次主题活动,县、乡(镇)每学期组织1次主题活动。

1.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各乡镇认真组织辖区学校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从小学组、初中组中选拔推荐1—2优秀选手纳入全县“小小宣讲员”人才库,全县适时将组织县级宣讲活动。

2.加强学生党史教育,通过宣传学习党史背后的故事、红色故事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资源等相结合组织学生创造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六、扎实推进家校共育工作

全面落实《XX县教育系统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试行)》,围绕“家校共育”工作的“12345”体系(一个格局、两个作用、三个原则、四个措施、五个机制),促进育人质量提升。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探索,找准“家校共育”工作落脚点。全力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委会作用。制定家校共育工作手册,指导家长规范孩子行为习惯。认真组织家长培训,提升广大家长的育儿水平,共同营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1.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成立家长学校,做到有组织机构、有活动阵地、有讲师队伍。让家长学校成为家校联系的主平台、成为家校共育工作的主阵地。

2.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各中小学(幼儿园)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讲座或者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家长法制观念,强化家长法治意识,传播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

浅谈系统论方法在德育中的作用 篇3

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从整体与其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事物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运用价值 系统论方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方法强调从全局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分析,从而实现最佳地处理问题。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原理,在教育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教育管理技术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

小学德育几种不足

小学德育课程上的不足 从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上看,无论是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内容显得空洞、苍白、远离学生生活,说教的成分太多,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无味。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些课文逐渐返璞归真,但更多的课文离学生生活太远。

学科渗透上的不足 从各门课程渗透德育上看,新课程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但真正在各门课程中渗透以上如此庞大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践活动课效果上的不足 从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的德育效果看,其设置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整体效果不佳。

系统论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

系统论方法的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任何系统虽然由若干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作为一校之长,对学校的历史、外部环境、办学硬件、师生情况、家长素质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校的育人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系统论方法的联系性原理及应用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二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据此,我们运用教育管理技术,应注意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现象,不把彼此关联的问题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将这一原理用在学校德育中,用联系观点考察影响德育效果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的有序性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系统的任何联系都是按等级和层次进行的,有条不紊的。系统的有序性可从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功能行为三方面去考察。在要素确定后,环境影响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地安排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这一原理使我们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注意科学地考察各种工作层次结构,分清各种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种技术运用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系统论的动态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开放性,即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活”的机体,一个运动过程。动态原理使我们注意系统的运动状态,善于发现教育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主动地采用新技术,解决新的矛盾。最优化的观点在教育管理决策技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在一届一届的毕业,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教师必须站在德育的最前沿,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节。2008年“六一”前,学校开展了第一届艺术节,这是本学期学校德育活动的重头戏。学期初就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倡议,并制定了活动的方案。在活动中也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读书节。2008年4月,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全体学生掀起了共读名著《三国演义》的热潮。读“三国”的历史故事,讲“三国”的人物,写读后感,各班出一期读书节的宣传板报,评选“书香班级”,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了不少“三国”里的历史人物,领略到了他们有勇有谋的大将风采,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为培养爱读书的一代新人铺下基石。

生态德育系统构建刍议 篇4

一、生态德育的内涵

要构建生态德育系统, 首先要剖析生态德育的内涵。所谓生态德育, 是指借鉴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研究和解决学校德育问题。从学科理论建构上, 生态德育是对传统德育观的拓展, 是新德育观向德育本质的自觉复归。众所周知,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举凡能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化、生殖等的因子都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学就是要研究如何使生物与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环境因子和谐共生、相辅相成, 保证生物健康、有序生长。而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成长过程, 尤其“道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性”———道德体现的是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关系的平衡、和谐和发展———这与生态学有着相似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生态德育”一词应运而生, 开始出现在国内外某些学术著作中。但由于研究时间不长, 研究还不够深入, 学术界对生态德育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德育原理》一书中提出, 道德教育是“一切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而“对于从生活中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兴趣, 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他的这种思想包含着很明显的生态理念, 强调的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体验过程。对此, 我国一些学者有着自己的看法, 刘运喜认为, 生态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借助生态学、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 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 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消除德育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 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 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形成。郭事军认为, 生态德育是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中, 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来思考和认识学校德育问题, 根据人的特点、德育的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促进影响学校德育的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凡此种种, 虽各有侧重, 但关于生态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即“整体和谐观、动态平衡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就回到文章开头所讲到的, 生态德育究其根本, 就是要使影响道德品质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道德环境因子”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各种要素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在相互合作和影响的作用下, 形成各种要素之间良性的互动, 从而达成动态的平衡,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各种“道德环境因子”系统的形成是生态德育实现的基础。

二、生态德育系统的基石:生态环境的建设

传统德育注重调节和规范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教育, 却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生态德育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 树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本体论意义上看, 保护自然环境与保护自身是同构而不可分离的主客观统一。人性危机导致现代生态问题和环境破坏, 就需要重构人性, 让自然“合乎人性”, 也让人性关切自然。因此, 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生态德育系统构建必不可少的基石。

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做到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书香四溢, 必将对学生品德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首先, 校园要做好绿化建设。保证足够的绿化覆盖率, 既有利于空气的净化, 也能够舒缓师生心境, 有利于师生和谐相处。其次, 应充分利用校园回廊、宣传栏、橱窗等阵地, 设置名人墙、荣誉墙、先锋榜等,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笔者的校园里, 就设有论语墙、时代人物墙、感动校园人物墙、班级之星展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等, 并且会不定期更新内容。学生行走在校园里, 每天都与这些正能量零距离接触, 长期耳濡目染, 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应局限于公共场所, 还应深入教室、宿舍、食堂。所以还应大力提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 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成为育人的环境, 达到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德育落实的保障:生态管理的确立

目前, 德育最大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理性受制于外在感性的欲望和服从他律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在理性中明确道德的普遍性。因此, 生态德育需要人性的复归, 通过生态的理性, 有效实现目的和手段的和谐统一。所以, 生态管理的确立是生态德育落实的保障。

所谓生态管理, 是指一切管理理念、制度及手段都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生态管理理念下, 不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不能做什么, 而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要去做什么, 引导学生在良性成长的道路上前行。因此, 在管理手段上, 应多“理”少“管”, 要多出台鼓励学生个性成长、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引导性条例, 而少一些处罚性、约束性的强制性条例。比如, 针对校园贴吧的乱象, 学校可以设专人负责, 但并不是粗暴干涉、简单删帖, 而是放低姿态, 与学生坦诚相待、沟通交流、因势利导, 最终既赢得学生尊重和支持, 也规范了校园贴吧的秩序。

生态管理也要求每位教职员工都做管理者。每位管理者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应以学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 既关注整体, 也关注每个个体。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 都是生态德育的核心要素, 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生态管理要做的就是关爱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越是存在问题的学生, 越应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就好比自然生态系统当中, 越是弱小的幼苗, 越需要园丁细心呵护。

四、生态德育实现的载体:生态活动的开展

生态德育的性质就是将保护自然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生态德育的宗旨就在于帮助那些面临生存和道德两难的人们能够做出理性选择而坚守自身的道德基本原则和义务。而这种生态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不断在活动和实践中才能达到和完善的境界。所以, 生态活动的开展是生态德育得以实现的载体。

生态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德育活动, 是必须符合生态学理论的德育活动。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主体性唤醒、活动式主导、正能量传递、规范化模式”的德育活动指导思想, 较好地诠释了生态活动的内涵。生态活动, 即通过开展规范化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各种文体活动, 传递校园的正能量;而且在活动的全过程中, 应尽量去教师化, 提倡以学生为主, 学生自主设计、主持、参与活动, 更大程度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通过参与生态德育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自觉探索, 教育者因势利导, 使学生学会关心, 富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自信心、创新思维以及公平、效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逐步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这正是生态德育的本质追求。如我校的学生集会, 经过不断摸索, 逐渐规范化、模式化。每次集会时间一到, 班长督促学生到场, 安全员负责锁闭教室门窗;到场后, 体育委员迅速整队, 班长配合维持纪律;整队完毕, 体育委员站在班级队伍的左前方, 班长站在班级队伍在右后方。整个过程, 班主任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环节, 培养了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树立了全体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也在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后进一步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校更多的活动, 如艺术节、读书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 都放手让学生组织、策划, 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道德本来就是人们在生活中追寻自己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生活实践。学生只有在这一系列丰富的生态活动中亲身体验之后内化, 产生的道德才更具生命力。

五、生态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课程的建立

传统德育下, 很多学生的尊重生命意识的淡漠, 究其原因就是德育课程的单调, 侧重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 内容枯燥而缺乏时代感。所以, 生态课程的建立是生态德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课程是指在德育课程基础上, 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的生理、心理特征, 设置具有阶段性、差异性、针对性的德育课程,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及时发现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生命观、道德价值观。比如有些学校有着丰富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这些只要稍加加工, 就会成为优良的生态德育资源, 对学生的德育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我们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使学校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从而创新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比如说, 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 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身体机能逐步健全, 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 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 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不断增强, 但同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新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 但很快紧张与困惑又接踵而至。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就必须设置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重点是加强养成教育, 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 尽快适应中学阶段的需要;注重心理辅导, 加强自我意识教育、青春期教育、情绪控制教育, 使其尽快成熟;加强学法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家校联系, 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家校合作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他学段同样要根据孩子的差异性, 确立不同重点、不同方式的德育课程, 这样才符合生态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德育系统 篇5

2016-2017学荔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和先进德育工作者名单

一、优秀校长(10名)

莆田第十六中学 朱秋煌 荔城区新度中学 黄毓韬 拱辰中心小学

黄秀霞 西天尾中心后卓小学 陈丽媛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罗 林

二、优秀班主任(75名)

莆田第四中学

陈君英 莆田第四中学

谢隽嫔 莆田砺青中学

张丽丹 莆田第八中学

蔡春勇 莆田第九中学

傅建碧 莆田第十六中学 黄成志 莆田第十九中学 张文连 莆田二十四中学 余金容 莆田中山中学

李金雄 莆田中山中学

温肖雪 荔城区渠桥二中学

林劲梅 荔城区沙堤中学 余志明 荔城区岱峰中学 何官姑 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沙堤中学 西洙中心长丰小学善乡中心小学

岱峰中心东乡小学莆田第四中学

莆田砺青中学

莆田第八中学

莆田第九中学

莆田第十五中学 莆田第十六中学 莆田二十四中学 莆田海峡职业学校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新度中学 荔城区清江中学 荔城区东洋中学 荔城区埕头中学 吴国俊 宋智勇 林振军 黄 山 陈清榕 朱丽钦 徐梅君 胡建仓 柯李红 陈珍兰 方惠红 陈志宇 汤金琼 林雪娟 林梅芸 许明霞 郑朝琴 陈永晶

荔城区麟峰小学 赵永艳 荔城区麟峰小学

陈春爱 荔城区麟峰小学 陈美卿 荔城区梅峰小学 吴爱红 荔城区梅峰小学 张碧芳 荔城区新溪小学 李娟娟 荔城区新溪幼儿园

黄雅静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永红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吴彩虹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肖云娟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拱辰中心小学

拱辰中心幼儿园 西洙中心东阳小学

西天尾中心吴江小学 新度中心小学

新度中心下坂小学

善乡中心大坂小学

郑坂中小学附设园 黄石中心小学

沙堤中心小学

江东中心小学

八一中心屏南小学

东甲中心东洋小学

北高中心小学

北高中心小学

岱峰中心小学

埕头中心小学

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杨雪华 翁燕平唐婷婷 宋少斌 詹素容 蔡秀清 凌雪花 蔡丽君 吴晨丹 许燕萍 刘卿琳 林碧航 杜海山 陈 娟 徐慧贞 林一品 周海云 张雅丽 陈少婷 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黄汝红 拱辰中心畅林小学 黄丽钦 西洙中心小学附属园 刘婷婷 西天尾中心小学

翁群英 西天尾中心幼儿园 陈燕萍 新度中心小学

张美双 善乡中心小学 蔡莉炜 郑坂中心东坝小学 徐丽群 黄石中心幼儿园

张芹华 黄石中心小学

黄丽芳 沙堤中心小学 陈滟 江东中心海滨小学附属园 王雪琳 八一中心惠上小学 彭玉萍 东甲中心遮浪小学附设园 林秀兰 北高中心小学

刘秀萍 岱峰中心小学

李秋玉 埕头中心小学

郭雪琼 埕头中心小学 李晶晶 荔城区第二实幼西庚分园

谢芳芳

荔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周海阳

三、先进教师(75名)

莆田第四中学 林华琦 莆田第四中学

潘劲森 莆田砺青中学

张志龙 莆田砺青中学

李 畅 莆田第八中学

陈健健 莆田第八中学

宋雅喜 莆田第九中学

莆田第十五中学 莆田第十六中学 莆田二十四中学 莆田海峡职业学校

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新度中学 荔城区清江中学 荔城区东洋中学 荔城区埕头中学 荔城区麟峰小学 荔城区麟峰木兰分校 荔城区梅峰小学 荔城区新溪小学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拱辰中心濠浦小学

西洙中心小学附属园 肖 奕 徐建英 郭金山 陈俊钦 林冬梅 陈芳萍 黄秋红 吴舜华 陈爱香 柯志军 张丽群

林海静 陈秋萍 郑淑莺

宋寒冰

吴远婷

陈明霞 游雪娇

林郁青 莆田第九中学

莆田第十六中学

莆田第十九中学

莆田二十四中学

莆田海峡职业学校 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渠桥二中

荔城区沙堤中学

荔城区岱峰中学

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荔城区麟峰小学

荔城区梅峰小学

荔城区新溪小学

荔城区新溪幼儿园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拱辰中心小学

西洙中心小学

西天尾中心小学 陈建海 陈灿群 潘志松 方 智 王 宇 祁雪萍 陈淑英 陈建成 朱晓敏 李 莎 黄晓钦 林小敏 陈丽娜 吴亚妹 朱 芳 陈少晶 潘爱珍 陈惠英 柯 君

西天尾中心幼儿园

黄海鹰 新度中心厝柄小学 陈爱珍 新度中心阳城小学

陈丽贻 新度中心港利小学 吴丽静 善乡中心小学

杨梅杰 善乡中心桂林小学 柯 敏 郑坂中心小学

李艳霞 郑坂中心扬美小学附设园 林伟卿 黄石中心幼儿园 吴丽君 黄石中心小学 王丽华 黄石中心沙坂小学

陈俊聪 沙堤中心七境小学

蒋仁敏 江东中心小学附属园

黄皓月 八一中心屏山小学

郑爱苹 东甲中心小学附设园

陈丽静 北高中心小学

陈珍花 岱峰中心高洋小学 郑美娟 埕头中心小学

杨海锋 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龚淑贞 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李 婧 荔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肖 婵

四、先进德育工作者(40名)

莆田四中学 陈佐林 莆田第八中学

吴金光 莆田第十六中学 陈振声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 陈 奇 莆田中山中学

黄勇峰 荔城区新度中学 汤晨阳 沙堤中心小学

吴肪芳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林 苑 八一中心小学

邹冬梅 东甲中心东埭小学 李建兴 北高中心小学

郑素玉 北高中心福岭小学 黄勇鹳 岱峰中心东乡小学 徐柏姗 埕头中心美兰小学 何彩霞 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杨 琼 荔城区第二实幼荔园分园

方 金莆田砺青中学

林丽珍莆田第九中学

柯秋霞莆田第十九中学

周清华莆田海峡职业学校 黄樱武莆田中山中学

黄菁菁荔城区渠桥二中学 陈挺进

荔城区清江中学 陈雅彬 荔城区清江中学

林志阳 荔城区沙堤中学 许明志 荔城区东洋中学

黄桂立 荔城区岱峰中学 陈黎锋 荔城区埕头中学

刘秀榕 荔城区麟峰小学 詹朝霞 荔城区麟峰小学

林丹娴 荔城区梅峰小学 曾雪萍 荔城区新溪小学

余荔敏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西洙中心荔浦小学 新度中心小学

善乡中心东郊小学 黄石中心小学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东甲中心小学

岱峰中心小学

吴荔丹 赵秋凤 祁素贞 李晓兰 陈金润 陈少容 何瑞榕 黄国海 方庆熔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陈晶晶 拱辰中心莘郊小学 黄 扬 西天尾中心吴江小学

林少勇 新度中心蒲坂小学 宋淑云 郑坂中心小学

周 琼 沙堤中心七境小学 吴洁辉 八一中心惠下小学 陈志琴 北高中心小学

陈丽贞 埕头中心小学

德育系统 篇6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系统,实现德育生态的整合互动

我校德育工作没有囿于校内,而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之中,使德育管理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整体育人的目的,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我校先后聘请了公安局、人才中心、检察院、街道社教办、关工委、高校心理学系等有关人士分别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就业指导专家、交通安全辅导员、行风建设监督员、青少年法制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等职务,定期开展各种讲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为了更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走出去”,确立了一批供学生实践、志愿服务的共建单位。学校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开展道德实践服务活动。学校依托绍兴市作为“名士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将市博物馆、图书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作为学校德育基地。学校还针对中职专业教育的特点,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见习、实习,为在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在校学生转向企业员工实行零距离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以上各种基地呼应学校教育,这些基地的讲解员、辅导员、实习师傅就自然成了学校编外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成立了学区和学校家长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行行风监督员会议、走访学生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和致家长信函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听取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实现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道德理性认知、道德情感升华和道德行为习得三个阶段。基于德育生态观的主张,我们认为中职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学校通过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以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途径,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的“分层”德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育对象的分层设定

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方式的不同,目前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学校对育人对象分设三个层面: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合格的学生;小部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教育,并将偏差学生作为德育帮扶工作的重点。

(二)德育内容的分层实施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切实办好三所“校中校”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课余党校”,由学校党委主办、团委承办。一年两期,招收全校的班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入学,这些是全校学生中的骨干和“领头羊”,教育内容和要求的设置相对较高,以培养党员后备力量和优秀学生为目标;二是“课余团校”,由学校团委统一指导,各学区团总支承办。一年两期,分为团员班和非团员班,团员班以培养合格团员和党校学员后备力量为目标,加入非团员班学习是学生入团的必备条件。三是“纪律学校”,由学校学生处主办。一年一期,招收一年中因违纪而受学校警告处分以上的同学,即所谓的行为偏差学生。以遵纪守规、案例警示、自省自信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一般由校领导、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讲课,考核合格后才可结业,再根据实际表现撤消处分。三所“校中校”对全校学生实行分类招生,分层教育,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德育途径的分层建构

1. 学科课程德育平台。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学科德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依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民主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2. 德育课程教学平台。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加强了心理健康、法律常识、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教育,注意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同时,规定了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为德育讲评课,由学生处教师和班主任讲评、观看教育影片、听专题讲座、举办全校性德育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

3. 社团活动、选修课平台。

全校建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组织,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依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申请加入。学校制定了社团规章和选修课学分互认细则,使得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可以接受较为系统广泛的主题教育。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走班制也让学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各学区还依托专业特色,开展了主题班会、技能运动会等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道德实践周活动是我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每当轮到值周时,班级佩戴红帽子,负责规定区域的卫生保洁、礼仪服务、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福利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慰问、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在寒暑假组织实践活动,提出参加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查的要求,有效促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三、构建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制度,实现德育评价创新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立了“成长档案袋”,班主任是成长档案的主要记录者,校外辅导员、实习师傅、家长、任课教师、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各处室领导反映和生成的有关材料,经班主任放入相关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这样就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补充的成长档案生成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体现了“人人德育”的育人理念。成长档案袋主要收录四大类材料,即学习类、道德类、技能类、实践类。三年同袋,全程记录,全程反映,全程管理。不仅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受到的每一次教育都反映在案,节假日、寒暑假期间的实践、志愿活动通过社区和家长反馈,也在成长档案袋中有所反映,体现了“处处德育”和“时时德育”的育人理念。

学校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校规定,让档案与学生定期“见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档案提出异议,进行申辩和补充。学生在查阅成长档案时,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警示,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家长通过成长档案可以多方互动,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成长档案袋制度,让学生抬起头来获得自信,让家长看到了希望,让教师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让学生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尊重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使得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家庭幸福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这虽然是一个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未必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认为,“全人教育”理念的价值不在于目标的完全达成,而在于享受走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顺利走向完全成人、教育成才、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05(9).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9).

[3]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学术界,2006(1).

德育系统 篇7

一、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 追求德育工作综合效应

许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本着“构建大德育整体架构、形成育人合力机制”的指导思想, 先后出台了《中共许昌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许昌学院“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纲要》和一系列子文件, 以系统化的思维和科学化的理念推动德育工作,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把各方面工作的要求和主要措施予以整合和提炼,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纲目清晰、主次分明、科学规范、协调统一, 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四全育人”系统工程的主要精神

围绕一个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突出一个理念: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实施“四全”工程: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系统工程, 构建合力育人机制, 追求综合效应。加强五大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一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 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创造性地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服务;四是培育大学文化, 塑造大学精神, 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五是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三级心理保健网, 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六是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度重视发展大学生入党工作;七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深入开展“强师德、练师能、正师风、铸师魂”活动, 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八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充分发挥“三网五平台” (“三网”即以党建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先锋网”、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立德网”、以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荷花网”, “五平台”即“颍川弦歌”大学生互动平台、校园新闻信息平台、师生博客交流平台、师生在线对话平台、网络视频文娱平台) 的育人作用, 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九是高度重视校园稳定工作, 积极探索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扎扎实实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 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规律, 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为:一是以“四全工程、五大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统领“立德树人”工作全局;二是以“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三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 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四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五是着力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 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六是改进并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 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校深入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即坚持“一条主线、双向渗透”的指导思想, 以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措施, 以大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工作重点, 以考评认证为动力杠杆, 创造性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项工作的理论研究曾获得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重点立项课题, 并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二、许昌学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1.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在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中始终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的指导思想。学校党委在全校遴选优秀教师组成党委宣讲团, 开展大型系列专题讲座。这方面的工作从1986年开始已经坚持了20多年, 成效十分显著, 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还将该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上报和推广,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都曾对此予以报道。此外, 近年来, 许昌学院的思想理论教学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社会科学教学部重点探索“实践教学”“专题式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联点到教学院 (部) 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的制度, 亲身参与指导“思想热点大家谈”教育方式的实施。

2. 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 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是在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上, 保质保量, 严格准入, 足额配备辅导员。学校努力按照以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必须有从事一年以上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经历, 否则不能晋级, 从而形成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每个年级都有专职辅导员, 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兼职班主任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格局。二是重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务实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辅导员队伍。学校不断完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机制, 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培训, 努力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三是严格辅导员管理与考核, 对辅导员实行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教学院 (部) “双重”领导。

3. 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大格局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 把“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重要特征, 并围绕这个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形象标志;二是高度重视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人文化;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餐厅文化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和文化阵地的作用;五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 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4. 切实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切实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建设, 将其作为实体机构独立设置, 在校党委领导下, 由学生工作部指导开展工作。以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主导, 以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辅助, 形成了比较得力的工作队伍, 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心理保健网, 成立了专家咨询室、朋辈咨询室, 从而保证了日常值班、接待和咨询等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坚持做好每届学生的心理普查、建档工作, 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体咨询活动, 建立心理健康社团组织, 编印《心理视野报》, 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心理剧。

5.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指导为重点, “三进一平台两基地”机制助推学生就业

一是坚持就业指导“进课堂”, 做到就业工作“全员化”。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强调每位教师都肩负有就业指导的职责。就业指导课做到计划、教材、人员、时间“四落实”。二是坚持就业指导“进头脑”, 实现就业工作“全面化”。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队伍的作用, 定期对毕业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 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日活动, 对特殊群体优先向招聘单位推荐。三是就业指导“进网络”, 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和手机飞信信息平台等, 进行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和交流, 确保最新的就业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到位。四是利用人才招聘这一平台,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就业工作“市场化”。五是利用就业创业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 推进就业工作“社会化”。

6.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 着力抓好五大活动:一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是学校每年下半年举行的社团文化暨科技活动节, 三是学校平时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四是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五是青年志愿者“四进社区”活动。此外, 学校成立了许昌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 并在各院 (部) 成立了分会, 探索出了“团委总体指导、总会综合协调、分会在院 (部) 团总支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科学高效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运作模式。

7. 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有力推动教书育人工作

上一篇:外加电流下一篇:居民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