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养环节(精选10篇)
企业培养环节 篇1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几年被相关机构列入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但笔者调查发现, 外贸人才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上:一方面, 由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总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 随着外贸竞争的加剧, 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外贸业务员又比较缺乏。为摆脱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需要在应用型专业外贸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 然而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必须在外贸企业的实战中进行。因此, 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企业培养环节的建设与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许多高校都将国贸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 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相对固定的有一定容纳能力的校外培养基地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积极探索校外培养基地的建设, 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第一, 高校和企业缺乏利益共同点。实习基地的最大受益人是高校, 而企业在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经济收益, 因此就出现高校一头热,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第二, 高校和企业缺乏联动机制。当前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 主要依赖老师和企业负责人的私人关系, 缺乏有效的定期沟通机制, 一旦双方联络人发生变化, 相应的实习基地就名存实亡。第三, 缺乏校外实习生安全保障机制。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因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 当出现安全事故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 高校和企业往往相互推诿责任, 很多企业由于顾虑学生安全不愿意接纳实习生。
2、培养特色不鲜明, 专业技能提升不明显
由于培养基地的缺乏, 实习岗位便成了稀缺资源, 实习生能找到实习岗位就实属不易, 至于实习岗位能否锻炼相关技能、有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就容不得考虑了, 最终实习岗位五花八门, 使得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大打折扣。
3、实习过程监控不到位
第一, 校内指导老师碍于情面无法向实习单位提相关要求, 加上五花八门的实习岗位也为实习监控带来困难;第二, 企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的临时实习性质, 不愿意给学生提过多的要求, 给予过多的指导。种种原因使得校外实习出现监控盲区, 实习效果不尽人意。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企业培养环节建设思路
为保障外贸实操技能的有效提升, 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机制。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培养特色, 从培养目标定位、资料准备、培养内容及方式、SOP的制定与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
1、培养目标定位
各高校可围绕自身特色, 结合学校的区位优势, 选择各自熟悉的专业领域, 进行培养定位。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 要顺应学校按“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要求, 紧跟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步伐, 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实操技能。进行该目标定位的依据如下:第一,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熟悉汽车产品的优势, 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作为贸易产品, 最终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外贸操作实务的融会贯通;第二, 可借助学校所在地十堰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商用车之都”的东风, 充分挖掘十堰市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习资源。
2、资料准备
(1) 建立十堰市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信息沟通平台。联合十堰市商务局、工商联以及十堰市下属市、区商务局和工商联, 开展十堰市汽车零部件出口现状调查, 建立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信息沟通平台。该平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十堰市主要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贸易地理分布等;第二, 学生通过第三方贸易平台开展的针对汽车及零部件的国际市场调研报告、搜集的客户信息等。通过信息共享,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联动, 强化企业的合作意愿。 (2) 联合制定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贸易的国际贸易实务企业培养方案。以现有的《国际汽车贸易》、《汽车金融》、《外贸实习平台操作》等课程为基础, 联合制定针对汽车零部件贸易的企业培养方案, 着力打造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汽车贸易特色。 (3) 编写《汽车零部件贸易实操》企业实习指导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基础知识、与汽车零部件相关的基础外语、汽车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流程、汽车零部件进出口贸易实例、主要汽车零部件第三方贸易平台介绍、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相关政策等内容。 (4) 制定企业培养环节考核制度及实习监控办法。考虑到考核和监控的难度, 一方面, 可利用信息沟通平台、电话、QQ、电子邮件等进行远程监控;另一方面, 可不定期进行企业走访调查, 实现动态监控。
3、培养内容和方式
培养内容主要围绕《汽车零部件贸易实操》的相关要求展开, 详细流程要依照企业的实际业务内容开展。培养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 校内模拟训练。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培养角色, 对于共性的贸易术语、贸易流程、外贸函电等内容可通过校内《外贸实习平台操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等进行。第二, 企业集中实战训练。将受过基础训练的学生选派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外贸实战训练, 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完整的汽车零部件进出口业务。第三, 分散外地实习。部分有条件的同学可通过与往届毕业生取得联系, 到外贸业务比较发达的深圳、宁波等地开展分散实习, 以有效缓解合作企业的接纳压力。
4、SOP的制定与成果推广
课程组在连续三届共计200余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中进行了企业培养实践, 总结出了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基于行业背景的企业培养环节操作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 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本SOP在培养环节方面具有系统性、渐进性的特点, 在培养模式上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 在培养内容上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且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各教学单位可参照本SOP将企业培养内容贯彻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培养环节实施对策
1、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
实习企业是企业培养环节的核心, 稳定的合作关系是确保企业培养环节顺利实施的保障。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 定期召开高校与企业联席会议, 及时了解企业的动态及其相关需求;第二, 聘请符合要求的企业指导老师为兼职教授, 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讲座;第三, 与合作企业进行科研合作, 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工程
企业培养环节的建设与实施是一个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联动的过程, 校内理论课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各种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咨询校内的老师, 因此校内老师必须是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然而, 就目前而言, 很多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很高, 但实践能力显得不足, 为保障企业培养的效果, 一方面, 必须让校内老师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培养环节建设, 另一方面, 各高校也需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
3、严肃实习纪律, 规范实习过程
往届实习生的实习表现, 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下一届实习生的接纳意愿, 为规范学生实习过程, 高校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意愿。虽然校方确定了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实操技能的培养目标, 但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对这项工作感兴趣, 如有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去其他类型的外贸企业就业等, 所以, 在选派实习生前, 要充分征求大家的意愿, 让真正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其中来, 从而在保证共性的基础上兼顾个性。第二, 制定严格的企业培养环节考核办法。学生一旦选择到企业实习, 就必须善始善终, 认真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可通过制定内容涵盖整个外贸流程的标准化考核办法, 量化考核, 做到奖罚分明。
4、与企业开展就业合作
为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可积极与实习单位及其他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企业开展就业合作, 让企业培养有的放矢, 让学生实习学有所用。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愿意参与企业培养的学生的数量,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方面实习岗位的有效利用。
摘要:本文以汽车行业为背景, 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 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标准作业程序SOP的制定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培养环节建设思路, 最后就培养方案的实施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培养环节,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超、毛高波、张菁、张友兵、肖玲莉: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09 (3) .
[2]张菁、王超、肖玲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机制研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1) .
企业培养环节 篇2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
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因势利导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以开发学生智力为主线,使学生通过读、思、议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我们把这种学习归为三个环节。与之相应的教学形式也称为“三环教学模式”。
第一环:自学质疑。师生认定学习提纲,然后让学生按提纲进行自学,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把疑难问题记下来,以备在第二环解决。
第二环:议论说理。学生分小组按自学提纲进行议论、说理,教师巡回启发诱导,也可参加小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因材施教,让学生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弥补缺陷。然后让小组代表汇报议论结果,并说理,其它同学可补充意见或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通过议论、说理,明白道理,得出正确结论,遇到不易弄明白的疑难问题教师可加以点拨,对悬而未决的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外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环:练习提高。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题,注重双基,培养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题目应深浅适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三环教学模式”,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新授课应遵循知识迁移规律,联系已学的有关知识,着重弄清新知识,并组织当堂练习。根据新课内容不同,“三环教学模式”可采用不同形式,自学讨论内容也要因教材区别确定。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由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再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单位等概念,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用自备的小方块各摆一个任意的长方体,然后按自学提纲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发现规律:长边的块数/宽边的块数×层数=总块数,又找出长方体长、宽、高与块数间的关系,进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最后进入第三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正确迅速地计算长方体体积。
这节课,学生看书自学两次,三个环节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三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自学、议论、说理等主体活动的作用,教师则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课应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通过独立练习,针对性练习,技能技巧性练习三个层次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在练习课中“三环”可同时进行,也可越过某一环,在思维升级的关键之处伴之以讨论、说理环节,让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之后的一节练习课,首先出示求时间,求距离的两个基本题让学生解答使新知再现,第二步让学生把基本题改编成求两人还相距多远的相向运动问题,又编成不同时不同地出发的求时间的相遇问题(实际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既是自学,也是练习,还伴有说理过程),部分学生改编、解答有困难,可让学生讨论解决,再进一步把题目改编成已知两地距离,相遇时间和其中一个速度求另一个速度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讨论得出两种解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全班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进一 步的理解,学生能顺利地独立解答书本上相应的习题。运用“三环教学模式”在练习课中把学生思维由一个层次引向另一个更高层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江海之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复习课应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比较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三环教学模式”的议论说理环节宜用在复习课的归类整理知识方面,教完六年制数学第八册应用题之后,学生对小学阶段涉及的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上复习课时让学生通过编题、变题、组题练习出现归下应用题、求平均数问题、相遇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三类典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关键,然后出示条件:甲村每天修水渠30米,乙村每天修水渠的长是甲村的2倍,让学生讨论尽可能多的补问题,再解答,又让学生加添条件后再补问题,学生踊跃发言,练习应用题达20个,学生对这类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独立完成书中复习题后,启发学生议论,对已学应用题进行归类,并要求学生对各类应用题举1至2例,这节复习课三环穿插进行,不但加大了课堂练习密度,而且使学生弄清了知识脉络,巩固了技能技巧,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企业培养环节 篇3
开启“学”的机器,让教学结构有用武之地
调动“学”的积极性,是搞好语言教学的前提。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和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学习主体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强化学生动用多种能力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句子I don't think he will fail (我想他不会失败)时,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两方面发散,一是将否定的转移从常用的think发散到trust、suppose、believe等动词加宾语从句组成的复合句中;二是引导学生把思维活动由否定的转移发散到字否定、句否定、部分否定、全部否定、直接否定、间接否定等。这种多向发散思维既能诱发学生有意识地选用相关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待定问题,又能从具体的、个别的问题中获得规律性知识去解决一系列相似、相类的问题。
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升华与运用,我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运用“单词伞”的方法来提高这类能力。在一把“单词伞”下面撑开无数把小“单词伞”,形成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方法,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其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会刺激智能的发展,获取的知识信息不但容易被接受,而且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
疏通“导”的渠道,挖掘教学结构的最大潜能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主张把握好“导”这个关键环节,做到“学”中有“导”、“导”以促“学”、“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取头脑中的记忆表现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组合的思维活动,是“善导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找准“出发点”,做好“引导功”,一是在思维易被阻塞的地方设置一两个疑问,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疑途经;二是在学生思维易兴奋的地方连续设疑,诱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共性认识;三是在学生思维容易产生混淆之处设疑,帮助学生辨析,认清特征、加深理解。
英语教学要善于设“障”生“疑”,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促使他们联想旧知识,对比新内容,思考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各种解答方案。学生联想、表达、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在灵活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上。
创造“用”的环境,让教学结构产生最终效益
学习的最终检验标准是运用。“学、导、用”三步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我坚持每堂课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的重点内容用于实践;倡导课堂上不说或尽量少说汉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加大应用性题目的分量,创造应用英语的良好氛围;经常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情景会话等活动,在“真枪实弹”的较量中取长补短。此外,我还因人施教,对学习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他们总结经验体会、撰写学术研究文章、担任“代课教师”辅导学生等,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技巧,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提炼主题观点,运用已学知识和现有资料进行创造性思考,全面锻炼他们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而对少数基础差、学习吃力的学生,交给他们期限赶班、专题补差、定目标验收等任务,使他们在学习动力上自我强化,同时进行以弥补差距为目的的自学活动,增强他们自学的控制能力。
注重环节教育加强能力培养 篇4
感觉和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初级形式,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状态, 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在乘法公式这一教学环节当中, 教师应通过教学, 使学生弄清乘法公式的来龙去脉, 准确掌握其特征, 多方面感知和观察公式, 为识记和运用公式打下基础, 训练学生类比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1计算992.
分析通过类比, 只需把99写出两数之和或之差即可, 然后运用平方差或平方和公式进行计算.把99写为100-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
例2计算: (x+1) (x-1) (x2+x+1) (x2-x+1) .
分析初学乘法公式的学生, 若能仔细观察本题所具有的特征结构, 与乘法公式类比, 不难得出如下解法:
二、熟练运用公式,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这一阶段是巩固阶段, 在这个环节教学中, 应让学生充分明白:公式中的字母可表示一个单独的数, 也可表示一个式子 (单项式、多项式) , 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敏锐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3计算: (3x+2y-z+1) (3x-2y+z+1) .
分析观察题目, 我们看出, 若硬套多项式乘法公式是行不通的, 但这两个多项式刚好可以用“一个写成两数和时, 则另一个可以写成两数差”的形式, 变形后符合平方差公式, 可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
例4计算: (2+1) (22+1) (24+1) (28+1) +1.
分析此题初看起来好像与乘法公式无关, 其实不然, 如果把 (2+1) 看作1× (2+1) , 只需利用1=2-1作一个代换, 就可化解此难题, 因为 (2+1) 与 (2-1) 的乘积符合平方差公式, 所以此题经过多次运用平方差公式便可巧妙得出结果.
三、逆向运用公式, 训练学生可逆思维,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这一阶段为巩固提高阶段, 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 通过公式的逆向变形和逆用公式, 教会学生学习公式不能只会正向运用, 有时还要将公式左右两边交换位置, 得出公式的逆向形式, 并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不少问题正向思考已山重水复, 改为逆向思维便可柳暗花明.逆向运用公式, 训练学生可逆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5计算: (x+2y-3z+1) 2- (x-2y+3z-1) 2.
分析此题先去括号, 再合并, 显然繁琐.如若逆用平方差公式, 则运算非常简便.
四、综合运用公式, 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这一阶段是提高阶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可诱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基础上, 根据数学问题的需要对乘法公式进行变形或重新组合, 使之成为一些有用的拓展公式:
运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相关计算问题, 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6已知a-b=2, ab=15.求a2+b2的值.
分析按常规应先求出a, b的值, 然后将所求的a, b值代入要求解的代数式中, 通过计算求出代数式的值.但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困难, 如若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 联想到拓展公式 (a-b) 2+2ab=a2+b2, 即可轻松求解此题.
例7计算 (a+b-c) 2+ (a-b+c) 2.
分析此题若按常规方法求解, 解答过程冗繁.如若根据题目的特点, 运用拓展公式 (a+b) 2+ (a-b) 2=2 (a2+b2) , 可轻松快捷地求得解答.
企业年会颁奖环节颁奖词 篇5
2、他们践诺守信,把诚信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他们勇于担当,把诚信化作企业发展的灵魂,以诚信立业是他们的使命,使得他们的服务就像他们的使命一样高贵,他们秉承着华夏民族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优秀品德,用行动筑造着品牌诚信的瑰丽丰碑!
3、力求完美,执着认真,是他们的准则,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是他们的写照,他们拼搏努力,誓将便装网的服务播撒到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他们是×××平台的中流砥柱、发展中坚,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的功劳簿上!
4、他们紧扣脉搏,克服困难,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成长的沃土,他们默默耕作,坚守不渝,把宝贵的时光赋予了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竭尽所能是他们的名片,精益求精是他们的坐标,无微不至是他们的宗旨,他们是钻石,熠熠生辉!
5、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创造出斐然的业绩,他们,用顽强、勤奋、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为行业津津乐道,他们,把品牌放在第一位,是集团发展壮大的生力军,他们,是兄弟企业中的佼佼者、用生命谱写着品牌恢弘乐章!
6、是他们,助推着×××精细化管理的进程,是他们,实现着×××不断突破创新的理念,是他们,追赶着×××规范化的前景步伐,是他们,助推着×××的巨轮以全新姿态远航!
7、他们视标准为立业之根本,成长在当下,他们用智慧迎接着挑战,化身企业榜样,他们通过团队努力和管理创新,全力打造卓越的标准工程体系,他们把每一家工地都做成了金牌工地,为行业发展和兄弟公司树立了标榜!
8、他们像春日的清风,给消费者潜移默化的至臻服务,他们像冬天的篝火,给消费者如火如荼的和谐大爱,他们用温暖换取着消费者的舒心,用真诚搭建起与消费者的桥梁,他们用服务架构起一座座生命力强劲的企业品牌大厦,他们可持续、高品位、系统化的服务,彰显着榜样的力量!
9、他们致力于高质量的服务,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促进着行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他们视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努力让服务意识、社会责任在多元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中生根发芽,他们坚信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不断创新超越,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服务,他们深深扎根在消费者当中,让一个个家庭实现了家园梦想!
重视朗读环节,培养朗读能力 篇6
一、重视朗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要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准确、熟练。蒙学读书,以学童自读为主,使他们在反复阅读吟咏中逐渐领悟书理。诵读是将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朗读能从某些方面体现他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有些学生不论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有种畏惧感,站起来读或说,面红耳赤身发颤,声音常在喉咙转;如果让他上台,那么可能手脚无措眼望天,声音断续不着边……只有学生具备胆量、自信等,才将具有读好一篇诗文的条件。
2.朗读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对语句的理解绝对读不出感情。 读诗文,哪些词该读重音,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该怎么停顿,体现读者对诗文的理解水平,朗读时节奏快慢的把握,语调升降的调控,语气轻重的变换,更体现读者对诗文的深入理解;若配以体态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艺术性地再现诗文,就能最高层次地理解。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在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对诗文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既然是能力,就必定有差异,语感强的人对语言信息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一朗读就入情入境,再现作品的意蕴,传达作者的心声;语感差的人视语言信息为一个个字词,这种人的朗读一般就是念字,别说要求他们表情达意,能念通顺,不念白字就不错。
二、培养朗读,朗读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1.给时间。学生的朗读能力差 ,与当今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必须少析多读。语文教学应减少碎尸万段、肢解文本的分析讲解,呼唤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体验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中说:“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没有读熟的东西,教师的讲解再好,也难以化为学生的东西。学生通过吟咏诵读感受作者的选词造句之妙,体味作者炼意达情之纯,并力争在反复诵读中走近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只要朗读到位,老师就不会讲得累。
2.给机会。很多朗读不过关的学生 ,不是因为天资不够 ,而是因为平常缺少锻炼的机会,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平等地给予学生朗读的机会。一般只抽举手者答问题或朗读,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久而久之,得到锻炼的人只有少数。朗读诗文,笔者常按座次或学号顺序,一人一节(或一段 ),几课下来 ,每人至少在全班师生面前读过一次 ,一学期每人不少于五次读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发现了他们在识字、把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指导。
3.给方法。为迅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应该范读或教读、领读,在读的实践中教授方法。
(1)示范法 : 通过教师的范读 , 促使学生模仿朗读 , 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
(2)讲授法 : 以分析为先导 , 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再练读,指导读。
(3)比较法 :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
(4)情境法 :为朗读创设情境 ,结合恰当的导语 ,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进行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5)欣赏法 :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 ,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抓好预习环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7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习中的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自主学习。其一, 预习在内容设计上有其独特的原则。具体表现为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 内容不过深过难, 旨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解决问题, 并能让学生在“下手容易、上路不难、稍作努力便可大功告成”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在形式上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去实现预习目标。 其二, 预习中的自主学习, 更容易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三, 预习中学生有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 或听、或看、或想、或动手, 人人有事干, 人人有收获, 都能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
但是, 要有效地开展预习工作, 还需要教师以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原则, 精心安排, 耐心指导。具体做法是:
一、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等于交给他们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让他们能够独立获取知识, 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采用读、划、查、注、联、比、思、疑、议、记“十字预习法”来进行预习, 即:通读课文, 划出生词、词组、难句、特殊句、疑惑句等, 查阅资料, 批注音、形、义、常用搭配等, 联想对比, 深入思考, 提出质疑, 讨论释疑, 整理记忆。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互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二、科学安排预习任务
任务一, 词汇预习。1.划出生词, 掌握其音、形、义、词组搭配。2.归纳相关联的词或词组, 扩大词汇量。3.词形归纳分析。从构词法的角度找出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同音词、同根词、派生词、合成词、转化词等, 强化单词记忆。如由care可以派生出careful, carefully, careless, more careful, most careful, more carefully, most carefully, 归纳成串, 使学生既掌握了构词法, 又便于记忆, 消除了学习单词的恐惧心理, 从而实现有效记忆。
任务二, 语句预习。分析重点语句或较复杂的语句,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新、旧句型, 对比归纳, “以旧换新”。如, 时态对比、语态对比、相似句型对比、语序对比等。也可以通过英汉对比, 找出相同、相似或相反之处, 从而建立起某种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如英语中的词形有数和格的变化, 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的变化以及时态的变化等, 而汉语没有;英语中有冠词应用, 而汉语中则有很多量词、方位词、助词的应用;还有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在排列形式上的差异等, 例如, 英语中的状语后置现象在汉语中很少见。总之, 将英语知识纵横联系, 相互对比, 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任务三, 课文预习。初读课文, 学生更注重语篇和信息采集,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首先, 教师要设计一些与背景知识、文化传统有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搜集材料, 在解答问题的同时, 做好阅读准备。然后, 再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文间隐含的信息, 并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 达到对语篇的整体领悟,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把握篇章宏观结构。如Christmas一文的预习, 阅读前可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解答下列问题: Who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Where and when do people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Why do they do that? How do they celebrate it? 阅读中,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答下列问题: With whom does Mary often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How about this year? What do they do on that day? Who gives her Christmas gifts? Does she believe Father Christmas?
当然, 预习的内容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形式多样的预习活动, 促进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长足发展。
三、反馈任务完成情况及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预习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 应及时检查反馈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1.写Free talk reports。
完成Warming-up, Speaking, Pre-reading中的讨论题或话题,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搜集相关词句, 整理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最后写成书面报告或小短文,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归纳学习要点、重点和难点。
及时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和书面作业, 指导学生把已预习的知识进行初步分类归纳, 以备日后使用, 这对进一步学好英语颇有裨益。
3.设计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情况, 设置本单元或者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好英语的信心。
企业培养环节 篇8
本学期, 我校就“三疑”课堂中小学低段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次课例的研究观察。毛静老师的《上天的蚂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她的课堂中, 我发现了培养倾听习惯的重要性。下面就《上天的蚂蚁》一课谈谈在三疑课堂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三疑”课堂倾听氛围
课堂情境一:
开课伊始, 毛老师就用《龟兔赛跑》导入新课, 故事结束后, 老师趁机问道:你喜欢那只小动物, 为什么?从肤浅现象到对事物本质探寻的提问既考查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又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质疑”,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课堂氛围一下子就因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活跃起来, 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之中。
良好的倾听气氛, 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 达到充分的沟通。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 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激发了学生听的欲望, 引发学生思维和质疑探寻。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 特别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枯燥乏味的课, 注意力容易分散, 倾听能力也就无从培养了。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 如将故事、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编排课本剧等引入课堂, 抓住孩子的心理,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 活而不乱。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 分离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喜悦会引导学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大胆“质疑”
课堂情境二:
在质疑环节, 就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师:你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你会用“勇往直前”这个词语提问了, 真棒!
在解疑环节, 当学生能重复理解别人的话时:师:你听得真认真, 你的记忆力真棒, 还能加上自己的理解!
在不同教学环节, 毛老师采用大量、不同的点赞性、激励性语言。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表扬和评价方式, 极大鼓励了孩子, 又促进了孩子“爱听”、“善听”、“乐听”的习惯养成。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而不是批评出来的。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 他们大都喜欢自己的言行能得到老师的赞许。只要是孩子, 就特别看重表扬, 当他得到表扬以后, 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 作为教师, 应该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 绝对不能“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它可是培养孩子倾听习惯、促成优良倾听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
三、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参与合作评价
课堂情境三:
师:小蚂蚁要爬上这棵通天树, 路程是艰苦而漫长的, 你想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请第一小组发言代表。
生1:我想对小蚂蚁说:“小蚂蚁, 你需要坚强啊!”
师:第一小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我想对小蚂蚁说:“你路上一定要小心, 别摔下来了。”
师:谁来提小意见?他们小组说得怎么样?
生3:由于路程艰苦而漫长, 途中充满危险, 小蚂蚁除了需要坚强之外, 我还想对它说:“小蚂蚁, 你遇到虫子要吃你的时候, 你要跑开呀!”
生4:下雨的时候你就摘一片树叶当伞吧。
生5:小蚂蚁, 我相信你一定能爬上去。
在探疑环节, 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说“谁来提提小意见?他说的怎么样, 谁来评一评?”这样的话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的评价和交流。同时用“小组互评尝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固化倾听成果。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看法, 所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过程中都有机会尝试评价, 都有修正、完善、补充、参与、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胆量大了, 勇气足了, 兴趣多了, 底蕴厚了。这样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的能力。
四、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在解疑后升华课堂主题
课堂情境四:
师: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你是像巨人那样退缩、放弃, 还是像蚂蚁那样自信地迎接困难, 战胜困难?
…… (学生联系生活畅谈自己的感受)
师:困难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并一步一步地去做, 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让我们像小蚂蚁一样, 做个自信的孩子, 面对困难, 大声对自己说:“我能行!”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 授课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理解和收获, 此环节是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已有思考更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的结果, 十分直观的显示出学生对倾听的内化程度, 在学生释疑后升华和拓展了课堂主题。
事实上, 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持久集中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课堂上, 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 最大限度地推移学生的“选择性失聪”, 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 提高了注意质量。
总之, “三疑”模式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培养,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倾听状态,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真正的思考、让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才能突破学生倾听能力不强的瓶颈。三疑课堂也会因学生有效的倾听而绽放应有的活力。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三疑”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尤其是“倾听”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握五个环节培养地理素养 篇9
一、“听”
当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实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转变, 但教师的讲解仍然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所以, “听”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首要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认真听课、专心听讲, 听教师对地理知识、事物、现象、原理、规律的讲授、归纳、总结, 听教师解释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的成因等, 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 广大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 例如, 山东某中学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某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其核心都是“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精练、自主学习,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就必须在课下多下功夫, 精心备课, 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梳理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优。
二、“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提问、多设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表达意见, 说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课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置问题, 并且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难易度、切合度、灵活度, 形式可以是让全体学生回答, 也可以是让指定学生回答, 或者针对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或者让学生转变角色, 进行回答,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宗旨。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一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是什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合理措施。
学生通过同桌或者小组讨论, 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中“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的讲解时, 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南康路福国际服装城和南康国际家私城这两个大型的服装、家具零售批发专业市场的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是两个市场临近105国道、赣定高速、京九铁路, 交通便捷。通过分析, 学生认识到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一些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教师通过身边的实例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了地理知识。
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一节内容时, 可结合教材组织一场辩论赛,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拟出提纲, 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 每组选出三名代表, 代表本组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组织班级辩论赛, 既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和精髓,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地、辩证地分析地理问题、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说”,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畅所欲言,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树立了自信, 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地图、表格、教辅资料和其他地理课外读物, 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读”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记忆、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和复习。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针对重点难点要做好记号, 特别是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知识点更要重点做出标记, 以便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读”的另外一层意思还包括多看, 看教材、课外读物、资料, 看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多媒体课件等。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天气预报》《新闻联播》;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探索·发现》等栏目, 使学生在获取大量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地天气、气候的差异及特点;从地理的视角及时了解当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看到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学以致用, 用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要处处留心。
四、“写”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做笔记, 记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做课堂笔记、写作地理小论文, 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例如, 学习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中“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地理小论文《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的写作, 既能使学生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 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这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写”还包括绘图、画表格、列提纲。教师可以通过“描”“摹”“画”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指导学生多动手、勤画图, 既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的思想, 又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按步骤在课本上或草稿纸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还可以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进行PK。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规律、周期等知识。
五、“练”
在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诸多策略中, “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练”的实质就是要多做、多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练习、做作业, 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习成绩和自身素质。
“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教学用具、地理模型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排球或篮球, 插上地轴, 架上支架, 在上面画上经纬线、南北两极,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再如, 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内部圈层”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的内部圈层”模型, 使学生了解划分的依据, 分清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地幔以及岩石圈, 能够结合模型进一步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组成物质、物质形态及特征。
“听、说、读、写、练”五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基本策略, 它们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整体, 把握好这五个环节, 对提高学生全面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完善人格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 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摘要: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地理学习能力差、地理素养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地理教师应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最基本的环节入手,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关键词:把握环节,深挖潜力,地理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向忠.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1) .
[2]王洪强, 时康康.元认知策略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 2013 (1) .
企业培养环节 篇10
“三创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内涵来说, 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 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的含义是“改良”“革新”, 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前进, 有所发现, 有所突破, 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 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 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利用现有条件, 开创新局面, 辟出新天地, 是从优到用的过程。由此可见, 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 落到实处。创造、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 都含有“创”的成分, 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 创造强调“原创性”, 创新在于“再创性”“推陈出新”, 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转换为现实, 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1]。
“三创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 它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应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 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 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三创”人才
“三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落实和推进“三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培养人的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 良好的教学环境, 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其学习兴趣, 刺激其智力觉醒;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三创”人才, 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 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结合起来
例如, 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完模电课后要进行电子工艺实习, 而在数电课后要做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一般是直接从电子厂家成套邮购收音机、复读机的散件, 在指导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 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增加对器件的认识, 提高焊接技巧。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造性想象, 所以其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数电课程设计时, 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设计任务后, 由于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的电路能否工作无从检验, 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不高。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基本电路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审核、修改, 然后提供必要的器件来动手完成所设计的电路。这样既使学生的兴趣增加, 又培养和锻炼了其设计和动手能力。另外, 学生学完《发电厂电气设备》等课程后有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课程设计。在电厂实习前可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并要求作出初步设计方案。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现场调研, 发现方案中的不足, 通过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后, 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这样, 既巩固和深化了课程的理论内容, 也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2]。
2. 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能力,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 并肯定学生在课外的投入。由于准备各种竞赛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 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或者取得发明、专利, 或者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 经专家评定, 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应适当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开创新的事业。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 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其次广泛开展创造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此外, 还应创造条件, 逐步推行“专业改选制”。新生入学的头两年按系组织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 不分专业。大三时, 根据前两年的学习成绩,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 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选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 甚至是非本系的专业。
3. 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中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数量, 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实验, 可以先设计出具体电路, 然后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 培养其用已知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通过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结论的运用探索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应鼓励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本科实践教学;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动手能力, 尤其要注重锻炼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能力;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同时, 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 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 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4.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 高校教师应该走出经院式研究的象牙塔, 参与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以便在学科的前沿得到锤炼,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参加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教师, 能够将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 写进教材, 使教材和专业教学内容接近或领先于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 并将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的第一线, 理论联系实践, 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 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在推进“三创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教师授课要学会批判继承, 敢于标新立异, 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 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外, 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5. 确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对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 具有主观能动性, 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 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 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 决定了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 除必要的知识基础外, 关键是对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体验, 直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的实践, 在不同的环节得到不同的锻炼, 不仅巩固和加深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拓宽了就业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实践证明, 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 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培养继承型人才的育人观念, 完全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本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3]。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设计与整合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 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创新意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 办出特色专业, 培养出“三创”人才, 高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 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4) :18-19.
[2]王学全.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农林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114.
【企业培养环节】推荐阅读:
培养环节08-26
餐饮企业企业文化营造与培养06-13
企业培养方案05-29
企业青年员工培养11-22
企业后备干部培养措施08-17
企业的人才培养10-25
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情况07-05
施工企业如何培养人才08-27
企业后备人才培养项目09-21
企业中创新型人才培养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