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2024-12-31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精选8篇)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篇1

2006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号文件中提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教师或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大量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并且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遭遇了更多的挑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近些年石油石化工业在新疆得到迅猛发展,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新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市场对石油、石化专业类高技能人才存在着很大的需求。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体系,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我院在“坚持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石油,面向社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办学指导思想下,坚持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为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学石油、爱石油、干石油“的技能型人才。

1 高职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研究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2005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培养模式的主导模式与核心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和有效的实践经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即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其中至少有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即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2]。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在企业和学校在双方互利互赢的前提下,将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目的,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企业、学校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获取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 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与企业为主体进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能快速、准确的找到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以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

2. 1 开发 “校企共育、教训融合” 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

“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共同培养,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教训融合”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初学者、有能力者到熟练者的发展历程,确定“知识与能力结合、讲授与实训融合”的教学内容。

2.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核心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新疆石油石化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通过进行岗位职业分析,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为培养目标同时兼顾职业发展规律,参照石油石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学习领域,依据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和认知规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理论 - 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理论 -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了《石油化工流体输送单元操作》、《石油化工传质单元操作》、《炼油装置工艺操作与控制》等6门理 - 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该课程体系分为实训、实践和实习。实习主要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性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3 构建 “双师型” 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保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都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主要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3]。依靠石油石化行业,发挥“校企一体化”办学优势,深化学院教学及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利用新疆石油石化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的人力资源优势,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是从石油石化行业上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学习教学任务,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是鼓励专任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向“双师型”发展,通过选派教师下厂锻炼、培养等途径,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4]。

2. 4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根基

由于石油石化行业的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易腐蚀等生产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将企业中的实际生产过程、设备、装置等搬迁入到学校。教育家施奈德说过,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工程师,就得为他提供当一名工程师的机会。校外实训基地就为高职院校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根据石油化工生产特点,综合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重点建设了生产操作的基本技能、单元操作实训基地和综合生产仿真实训基地。引入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校企共建5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100% 的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在合作企业重点建设综合生产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性课程体系的主要场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融学生实习、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和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校中有‘油’,‘油’中有校”的人才培养环境。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院的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为新疆石油石化行业输送了大量综合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但是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在运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方法与手段不够完善; 2部分理 - 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岗位实训课程,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继续加深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发实践性课程; 3为了在真实生产环境下,培养学生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的职业能力,适应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良性 互动的共 享共建、共赢 共进的新 机制[5]。

摘要:随着新疆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本文依据本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关键词:石油加工生产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N].

[2]何红华,何云剑.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9):47-49.

[3]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4(1):112-114.

[4]孙爱荣.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及途径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6.

[5]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39-31.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篇2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 全世界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约为4100亿吨, 扣除历年采出石油量,2004年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734 亿吨, 按全世界当年年产石油35.5 亿吨计算,储采比为48: 1。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 可以满足未来30年内全球对石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保证足够的投资和工作量的前提下, 估计到2030年左右, 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可能达到高峰年,产量约50多亿吨。

(二)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自上个世纪以来, 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到20 世纪40 年代, 石油在整个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40% 以上,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在石油资源开发水平提高的同时, 石油需求成倍增长, 有力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 , 成为各国控制和争夺的焦点, 进一步提升了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

(三)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已现雏形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浪潮高涨, 世界石油巨头为应对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 进一步垄断国际石油市场,进行了大规模重组。西方石油巨头重新组合后,资本规模大幅膨胀, 其融资能力、谈判实力和市场垄断能力进一步增强, 极大地动摇了欧佩克组织的石油生产霸主地位。随着欧佩克组织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渐显雏形, 世界石油工业呈现出西方石油巨头和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共同操纵的寡头垄断局面。由于势均力敌, 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容易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 垄断竞争日益加剧。

(四)技术进步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进步和石油新技术的应用, 大幅度降低了石油勘探开发成本, 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以深水油气钻井能力为例, 世界近海钻井开始于1938 年, 用了40年时间钻井水深达到300m,又经过15 年增加到600m, 4年后达到900m, 2年后达到1200m, 其后几个月就达到2100m。最近,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已经达到水深2400m, 并发现了大油田。这样, 世界的勘探区域面积将大大增加,而平台总成本却在下降。

应用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水平井技术以及新的采油技术等为石油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大型石油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使地震资料的解释周期缩短了30%-40% ,费用大幅度下降。随着优质油田的日益减少,在没有出现更为经济的石油替代资源的情况下, 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油田势必成为开采对象。在这种情况下, 石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难度增加的趋势与人才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在能源政策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能源的“碳化氢”时代即将过去。据专家的预测,未来相当时期内,油气仍将是各国的主力能源之一,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还会增加,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步伐并不会放慢。但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部位将发生重大调整,一些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已临近尾声。各国的油气勘探目光将投向边缘、复杂地域,如沙漠、海洋、极圈、沼泽等地方。亚太地区,由于人口多、油气生产和消费较集中,一些边缘、海洋的大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热点,呈现激烈竞争局面。石油勘探开发部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未来石油科技人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石油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考验。

在业务素质方面,需要充分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无论是海洋石油的开发,沙漠油田的勘探,老油田的挖潜,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开发,都有赖于先进的科技与装备。这就要求石油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要更新,实验设备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改革。石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提高到现代高科技水平上来。不少国家的石油工程教育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俄罗斯对21 世纪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曾考虑到油气生产已达“顶峰”,进一步发展,会遇到矿业、地质、自然更复杂的工作条件,要求未来的石油科技人员使传统的技术方法计算机化,研究非常规油气构造及残留地下石油储量的开发技术,培养运用现代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方法上,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教育,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未来的石油科技人才,应该熟知现代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思维方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求真务实的创新能力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力戒保守性、片面性和经验主义。这些思维方式,对于驾驭复杂、多因素、非常规的石油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十分必需的。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科学技术互相渗透等。处于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大环境之中的石油科技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些特征。石油高等教育,应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与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改革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

三、结论

石油安全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港口;勘察;通信;工程;监理

1.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安全显得尤为突出。在经济安全中,资源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石油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要面对野外工作范围相对广阔,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工作中要涉及很多有关国家安全的地形图、地质图和资源图等,所以,对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要特别予以重视。

石油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到石油工业部门从事工程设计、运行施工、生产管理、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学校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是“掌握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以及对技术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只是提到工程质量和效益观念,而我国石油工程的理念是“安全、优质、高效”,而且工程安全是放在工程质量和效益之前的。现场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与学校工程安全意识教育的缺乏形成了严重的反差和对比。

石油工程的安全教育一般是在学生生产实习的时候简单进行的,通常的做法是请现场安全环保专业人员进行一场有关HSE方面的报告,之后在具体的二级和三级单位进行实习时,由技术员进行简短的安全强调,无论是专业人员的报告还是技术人员的简短强调,都无法形成强烈的工程安全意识。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现代工程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自1994年石油工程专业合并诞生以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受到大量的压缩,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时更是压缩到了极限,在课堂根本无法贯穿工程安全意识的教育。应该看到,有些大学时期灌输和接受的理念会影响人一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这些影响可能远远比工作之后接受培训来得深刻和重要。

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系统的工程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现阶段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工程安全意识培养问题是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同时也对未来防止和减少工程安全事故具有积极的意义。

2.大学生树立高层次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树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是高层次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由于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精神面貌与素质如何,对当代青年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会产生一定的影Ⅱ向。因此,一批安全意识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很多看法还不成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可以使他们在正确的安全意识的影响和指导下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学会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在安全的指导下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人生追求的问题,增强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是世纪的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机关领导、企业主管或技术骨干,因此,在大学期间就更应大力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途径

首先,要解决好理论上重视但现实教育做得不够之间的矛盾。

目前大学的安全知识教育,除简单的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这跟高等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是不相称的。在大学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大学的《安全教育》课应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

其次,抓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优势。

加强学生工程安全意识教育,首先要强化教育的阵地,拓宽教育的途径,更新教育的手段。要发挥实践教育阵地作用,利用地质实习、金工实习、油田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讲解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的工程事故案例,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安全意识教育。要发挥课堂和实验教学环节,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工程安全意识教育。根据章节的内容,编写工程安全教育案例,重点讲解国内外因安全意识缺乏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比如国内的“开县12·23井喷”和国外的“bp4·20井喷事故”。

再次,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引导。

专业课教师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要具有高层次的安全意识和丰富的安全知识。在有关课程上课期间和野外实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实践证明,石油工程专业的野外实习过程,若能得到教师的更多指导,安全方面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最后,做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工程安全教育活动的工作。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篇4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措施建议

专业技术人员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 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 在长庆石化公司改革发展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证和人才支撑。

1 长庆石化员工队伍基本情况

1.1公司现有在岗员工1144人, 平均年龄39岁。其中合同化856人 (内部退养7人) , 占74%;市场化288人, 占26%。

现有管理人员139 人, 占12.2%;专业技术人员282 人, 占24.65%;操作服务人员723人, 占63.15%。

2 专业技术人员概况

2.1 人员概况。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82人, 平均年龄32岁, 其中男性208人, 女性74人。

2.2 学历及职称情况。研究生26 人, 本科235 人, 大专12人, 中专6 人, 高中及以下3 人;副高级14 人, 中级100 人, 助理级117人, 员级1人, 未评聘50人。

学历情况

3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存在问题

3.1 专家队伍建设未取得实质进展, 核心技术人员比较缺乏, 技术人员队伍积极性不高。

3.2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不系统, 针对性不强, 知识结构不合理, 更新速度较慢。

3.3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职称评聘未分开,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与岗位聘用混为一谈, 概念不清, 评上即聘用, 没有考核、竞争;干好干坏一个样, 待遇区别不大, 内在动力不足, 不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职称、专业结构及比例不尽合理。副高级仅14人, 中级100 人, 助理级117 人。石油炼制专业149 人, 石油化工10 人, 油气储运6 人, 信息工程2 人, 虽已石油炼制为主,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3.5 人员结构梯次不尽合理, 30 岁及以下169 人, 占60%, 31~40 岁73 人, 占25.9%, 41~50 岁22 人, 占7.8%, 51 岁及以上18 人, 占6.3%。年轻人多有活力、创造力, 但工龄短现场经验缺乏。

4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

4.1 逐步设立公司级、装置级技术专家,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围绕公司科技发展及生产实际需要, 坚持立足公司内部、广纳人才的原则, 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解决生产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归纳总结和业务指导等方面的考评, 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培养核心技术人才, 拓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空间。锻炼中青年技术人员, 使其尽快成才。

4.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

4.2.1 加强内部技术交流。针对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组织工艺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技术干部开展技术交流分析, 形成现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断提高技术干部应急问题的处置能力;组织相关技术管理部门负责人、技术干部参加技术论文评审会, 现场进行技术工作交流。

利用阶段性培训等途径, 邀请装置技术专家等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集中授课, 讲工艺、讲装置、讲流程, 授课人员要提前备课, 课后进行测试和效果评估, 达到技术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使学习常态化、系统化。

4.2.2扩展送外技术交流。随着炼化企业管理不断推进,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应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先进的兄弟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和业务交流, 通过交流,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加强学习, 刻苦攻关搞科研, 不断提高其视野, 促进其成才。

4.3 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严考核, 硬兑现。

4.3.1 实行评聘分开, 量化评审、动态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实行评审与聘任分开, 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立足岗位, 多做贡献。

4.3.2 完善绩效考核方案, 加大个人业绩考核的比重, 不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4 不断优化职称、专业结构及比例, 使其达到动态平衡。

首先在人员招聘时, 向其他专业有所侧重;其次鼓励非主体专业的在岗大学生, 立足岗位, 通过第二学历学习, 向主体专业职称评审;最后激励年轻人多学习、多钻研, 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等方式,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君《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探讨》, 《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

[2]于俊槐《关于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使用激励机制的思考》,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篇5

石油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十二五”及以后的5至10年内,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仍将处于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石油化学工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现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而陕西省周边的4个省(自治区),基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宁夏、甘肃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山西、内蒙古的煤炭资源等),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把石油化工或煤化工作为带动本省(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型产业重点发展。

我们通过对附近的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延安炼油厂、永坪炼油厂、延安石油化工厂、黄陵煤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双翼石化有限公司、陕西煤业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化工集团、神华集团煤制油厂、陕西煤业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能化公司等1 1家化工类生产企业),获得最新的行业现状与发展、人才需求、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信息与数据,以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统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有六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7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三是生产管理,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四是产品销售、售后技术服务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2%;五是产品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根据前面的分析情况,我们提出了“三方联通、赛练互动、三线引领、能力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三方联通、赛练互动”。即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的互联互通,创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化工基本知识为支撑、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为参照,以真实或模拟的生产任务为引导,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化工职业竞赛为平台,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代练、赛练互动,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工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的兴趣,通过反复学习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逐步形成化工综合职业能力。

(2)“三线引领、能力总成”。即以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等三条主线为引领,通过学习与工作过程的交替进行,以模拟或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化工基本知识为支撑,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校内仿真、企业实战”的人才培养“路线图”,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始终坚持“人品就是第一学历”的理念,以延安精神特色素质教育平台为依托,以化工行业的特殊要求为参照,通过系统化的素质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基本素养,逐步养成化工职业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化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几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双证书”获取率近100%,招生就业两旺,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2.“任务引导、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

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核心,由仿真模拟到现场顶岗的顺序,以各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为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独立或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基础能力训练。在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以装置认识实习、化学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基础能力。(2)核心能力培养。在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化工分析检测中心,通过以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反应器操作、石化产品分析检测、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获得化工操作工和分析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3)拓展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典型装置仿真实训基地,通过以化工装置操作与控制、炼油装置操作与控制、企业专家讲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模式,获得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4)职业能力集成。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以生产装置的开停车操作、产品质量分析检验、化工仪表设备使用与维护、故障判断与处理等为内容的顶岗轮训,学院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按认知规律逐步实现由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的逐层递进。

3.实训教学的技术路线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了“认知实习,激发兴趣;基本训练,夯实基础;仿真培训,模拟体验;大赛锤炼,技能集成;顶岗实习,能力总成”的实训教学技术路线图。(1)认知实习,激发兴趣。在新生进校后,结合入学专业教育、行业背景介绍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有意识安排学生到相关化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亲身接触企业生产有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了解化工行业在本地区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化工产业的兴趣和爱好。(2)基本训练,夯实基础。以化工职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着重培训化工分析、仪器分析技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操作与维护技术,化工机械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等,使学生掌握相关单项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开展仿真模拟技能培训作好准备。(3)仿真培训,模拟体验。以主要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流程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模拟真实情境的状态下,进行化工工艺和DCS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石油及相关化工产品生产流程,通过反复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4)大赛锤炼,技能集成。参照化工总控工、检验工、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检修钳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以各工种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工种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的熟练操作技能,将以前所学所练的单项技能集成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技能。(5)顶岗实习,能力总成。最后阶段,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培训和顶岗实习,从虚拟走向现实,从仿真来到实际工作场景,将职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使二者在工作中完美结合起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并逐步内化为岗位工作能力,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总成,完成学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双证书”,顺利实现由“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质变过程,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篇6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国越来越注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石油工程这样复杂的专业, 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石油专业知识, 固有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的和实际情况相对应。为了有效的提高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必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全面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未来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实践教学的实质是所有理论教学之外的教育, 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技能实现、见习和实习。实践教学的实施, 增加了学生实地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感悟。在现场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弄明白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懂的问题, 同时也拓展了知识视野。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之后, 在实际工作时表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同事和上司的信任与重视[1]。

2 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石油工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学科, 涉及的知识领域广,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高。传统的教学方法细化了石油工程专业, 学生只需要学习单方面的知识即可。为了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 培养全面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石油工程从单一的学科转变成了综合学科, 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习所有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 比如采油技术, 钻井技术和地质勘查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 对于石油工程这种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石油工程专业还是一个知识更新特别快的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石油产业的工作设备不断的更新, 需要管理者能够熟练的运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实践教学的实现, 就要改变以理论知识为教学主要内容的理念, 将教学重点放到学生的实践项目上,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会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2.2 建立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改革后的石油工程的学生要掌握石油专业的所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老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增加专门的课程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 同时给学生提供到现场实习的机会。采用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除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 还要考虑学生实际操作的表现, 鼓励学生到现场进行实际的勘察, 熟悉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亲身实践, 锻炼自己运用工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理论知识的意义,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每一次试验都不能只是单纯的按照规定操作, 学生要把自己实际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事后进行思考, 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教授, 而是建立了新的知识认知规律, 通过学习知识和现场技能练习, 让学生对知识有了完整且清晰的认识, 实践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3]。

2.3 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成功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所以学校要重视自身的条件建设, 以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为例, 该学院针对石油工程专业设有专业的实验室和实地操作基地, 设备不仅齐全还能够跟上现代石油产业设备的更新速度, 致力于让学生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知识。除了有石油产业的专业设备外, 还有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 计算机里安装了开发工程常用的软件, 并收集经典的石油工程项目数据, 全方位的模拟项目施工现场, 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的同时感受石油专业知识的奥妙[4]。

3 结语

通过近几年实践教学的实施, 我们目睹了石油工程学生的转变, 石油专业的学生不再是死背概念的书呆子, 而是具有扎实技术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 传统教学模式教导出的学生, 参加工作后要经历很多年的历练才能真正的独当一面, 但是在学校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成为技术担当, 在实际工作中行事更加果断, 具有决策力。由此可以看出,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还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掌握技术。

参考文献

[1]管志川,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6:95-97.

[2]郑利民, 温锦海, 高伟江.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4:129-131+140.

[3]唐忠海, 饶力群.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 2015, 07:170-171.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培养 篇7

1 需求分析

石油化工产业是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在能源消耗日益增多的背景下, 石油化工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相关调查反映, 在调查多个石油化工企业之后, 发现目前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的毕业人才面向的就业类型包括六种:一是生产线员工, 参与实际生产、操作、调试、维护等工作, 这类人才的需求比例占到总数的70%。二是生产线的技术员工, 参与石油化工产品的质量检测, 这类人才的需求比例占到总数的15%;三是基层管理人员, 参与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这类人才的需求比例占到总数的5%;四是产品销售、售后人员, 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占到总数的2%;五是科研人员, 参与石油化工产品的研发、制图等, 这类人才的需求比例占到总数的5%;六是其余的是行政管理等人员。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把社会的需求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准则, 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实现教育与就业的直接对接。

2 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石油化工产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该培养模式主要方式就是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产品生产, 并以此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边教学边工作, 最终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在理论学习时, 即在专业知识、公共选修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时, 一般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授课;一是理论与技能的交替学习;二是利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循序渐进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以改变传统课堂呆板、单一的学习氛围。如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等,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另外,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共同配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或者也可以从企业中直接选取职业能手, 坚持校内外培养, 真正完善订单培养模式。

2.2 岗位递进式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育与岗位结合, 形成专业强、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简单的说就是高校与企业结合, 提供双重教育的生产实训基地。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高校根据实际的人才需求分析制定相应递进式学习课程。即在第一学年, 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与石油化工的基本理论知识, 让学生能够大概了解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学习内容;第二学年是以理论、实践统一结合, 由企业和校内的专业教师共同教育, 实行双重教学, 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工作岗位、熟练掌握各种工作技巧。第三学年直接进行顶岗实习,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可以开设燃油、生产、操作等专业技能培训的课程, 并创建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 使学生能够掌握减压、催化等专业的操作技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企业实践基地, 从而实现教学与工作的直接对接。

2.3 三方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三方结合就是高校、企业、学生的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企业为基础, 开展以行业标准、企业实践知识、基本知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另外, 还通过各种竞赛平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就是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

其主要过程是先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之后再在化工分析检测中心、操作实训中心等基地,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并使学生能够获得化工操作工、分析检验工等资格证书。然后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主要是通过实际的工作的环境, 培养学生化工装置操纵能力、炼油装置控制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最后通过校内外双重教育, 使学生获得化工设备维护、化工产品检验等实际操作能力。总之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 创建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采用哪种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教师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 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巧艳.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6, 01:75+77.

[2]齐向阳.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03:157-159.

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 篇8

一、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和国际化公司建设的发展, 石油企业近年来也相应的加强了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 石油企业在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仍然没有确立科学的对外合作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1. 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领导尽管知道对外合作人才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缺乏科学地引进对外合作人才的理念。仍然把对外合作人才人力资源仅仅视作是成本, 并且把减少人力投资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没有一个科学地引进人才理念做指导。

缺乏科学的对外合作人才使用理念。在对对外合作人员的管理上有时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 重事不重人, 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看成被管理和控制的工具, 对对外合作人员的管理多为事中和事后的被动反应型管理, 表现为一个操作式的管理模式。把对对外合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隔开, 孤立的进行管理, 造成各环节相脱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合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 石油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力资源考核机制。许多企业对对外合作人员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 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 随意性大, 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 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 形式单一陈旧, 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另外相对于对外合作业务的快速发展,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外合作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 部分经过培训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对外合作人才不是流向其他工作岗位就是国外石油公司;对外合作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 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对外合作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 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 等等。因此,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 我国石油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方法

1. 转变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理念。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我国实现了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同样我国石油企业在这30年里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用一代人的时间, 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增长, 为了保障这种发展势头、保证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石油企业进行对外合作人才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创新。制定长远的对外合作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石油企业, 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 终身受用”的观念, 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第一,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牢固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约束, 不再把人当成任何形式的工具或手段, 而是当作有价值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 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 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劳动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第二, 树立科学的人才使用和成长理念, 合理使用和培养企业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 不仅要看其学历、职称, 更要考察其思想品德, 为油田引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应建立油田企业内部公平竞争机制, 创造竞争上岗的机制环境。确立人才衡量标准体系, 在人才的招录、使用、培养、考评、奖惩、淘汰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制度和标准。在具体使用人员时, 还要考虑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素, 使用人才上不光要注意人才的个体差异, 也要注意岗位的差异, 因人录用, 知人善任, 让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使职工个体努力目标都得到实现。此外, 还要重视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满足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

2. 明确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

的目的。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 预测对外合作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 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 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 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对外合作人员培训。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 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 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 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 组织强化外语培训, 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3. 实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的方法。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 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 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 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 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 教师可以在内部找, 也可以从外面请, 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 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 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 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第二, 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 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 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 可以安排长期进修, 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 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 可以参加普及培训, 时间为一、两年, 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 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 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 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 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第二, 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 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 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 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 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 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 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 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 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 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4. 创新石油企业对外合作人才培养

的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为此, 要加强对油田企业激励机制的创新, 首先, 要改革分配制度。目前油田企业引人才的关键还是薪金, 而现行的工资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同升同降, 普遍缺乏市场竞争, 应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次, 需要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使员工的工资随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下浮动, 个人的岗效工资随个人的劳动贡献而变化, 从而打破了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大锅饭”的分配现状, 体现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自主分配的现代企业收人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利于调动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积极性。再其次, 还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鼓励经营者和员工持股, 采取技术入股、股权认购、奖励期股期权等方式, 以经济纽带把人才与油田结成利益命运共同体。最后,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激励。在开展员工培训时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科学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反馈四个环节, 以确保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和效果。此外, 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 要结合员工技能鉴定和评价考核结果, 严格实行“三岗”制度, 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并结合分配制度改革, 拉开简单劳动岗位与较高技术含量岗位分配差距, 让能力与岗位薪酬挂钩, 为用人和职工晋升提资提供依据, 加强员工培训的激励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 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成为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选择。加强对油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实现油田企业长期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此, 油田企业要努力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创新企业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创造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上一篇:高电导率下一篇:指导教师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