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

2024-11-09

国家助学(共12篇)

国家助学 篇1

一、国家资助政策的发展

国家助学政策, 并非始于今日。自共和国诞生之日起, 一大批工农子弟就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制度, 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建设祖国的专业人才和新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投入不断增加, 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势在必行。然而, 由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一些身处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纵然拼出了全部气力, 他们的劳动所得仍然难以承受子女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如何做到既要维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从1998年开始, 国家尝试进行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经过10年风雨兼程, 一套全新的、完整的、立体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已在中国大地基本建立。

二、充分认识建立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国家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成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教育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在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进程中, 教育仍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 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并作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方针。

教育公平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没有教育公平, 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 就没有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 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 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开创资助工作新局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时期, 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压力加大。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把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重要内容, 作为在当前形势下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措施,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资助经费落实到位。

各级财政要创造条件, 按照规定足额安排资助经费, 并及时拨付到位。各学校按照规定比例, 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资助经费。要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要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2、扎实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要认真总结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试点经验, 完善政策, 理顺机制, 进一步扎实推进。已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省区市, 要保证覆盖所辖全部县市;没有开展的省区市, 要尽快启动工作。

3、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

要进一步加大资助政策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贯彻落实资助政策中, 要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奖助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为国分忧、回报社会的意识。

四、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

能, 促进每位受助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资助工作不能满足于把钱发到学生手上, 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做到既在经济上帮助学生, 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 在能力上锻炼学生, 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各学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 以学生资助工作为抓手, 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 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六个基本意识”。一是爱党爱国意识, 结合资助活动, 教育学生更加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二是奋发进取意识, 教育并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三是自立自强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四是诚实守信意识, 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诚信教育紧密结合, 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如期偿还贷款;五是勤俭节约意识,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国家奖助学金, 不铺张浪费;六是感恩奉献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部队服义务兵役、到国家最需要的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工作, 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投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服务社会, 奉献国家。

总之, 建立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 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 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要:青年学生, 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建立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青年政策。各级政府、学校能否充分落实资助政策, 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对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家助学政策,学生资助,意义

国家助学 篇2

一、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为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

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须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3、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4、学习成绩较好,能正常完成学业,老生无挂科记录。

5、已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省份学生,原则上在家乡所在地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二、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须准备以下材料:

1、本人学生证、校园卡、居民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未成年人需提供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公证书,由县级以上公证处出具),及中国银行借记卡正反面复印件(需与系统申请时填写的银行卡一致)。

2、手写贷款申请书或本人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一律16开信纸,用黑色钢笔或水性笔书写,内容包括家庭经济情况、本人对助学贷款的认识、对毕业后按时还款的承诺,不得涂改,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3、由乡、镇、街道或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原件。(证明上的印章一定要清晰可见,证明中申请人的名字必须与身份证名字一致)

4、申请贷款的老生需要提供在校的学习成绩表,并加盖教务公章。

三、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做到:

1、如实向学院负责老师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中需说明申请贷款原因和家庭人口、收入、经济来源等情况),不得有欺瞒行为;

2、在校园信息门户学工系统认真填写申请信息;

3、努力学习,诚实守信。

四、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借款期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终止放款并退回其全部已贷款项和应付利息;

1、结业、肄业、休学、退学、伤残、死亡、失踪等原因被取消学籍者;

2、出国(境)留学、定居者;

3、受到警告以上(含警告)校级纪律处分者;

4、有欺瞒行为者;

5、出现其他应终止放款的情况。

五、国家助学贷款的其他说明:

1、学生申请贷款金额包括学费和住宿费,贷款金额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2、贴息方式——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利息自付,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付息利率同国家贷款利息利率);

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意见研究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型及贷后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助学贷款的经验,提出了几点完善意见。本文认为: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的诸多问题,除了充分利用能够得到的数据,极大限度地完善数理模型;更应该理顺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助学贷款的违约和风险。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管理 风险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研究背景

1.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意义

1999年以后,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高校的就读费用呈现井喷式上升。据统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读完四年本科所需的最低费用在3.5万元左右。对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农村居民而言,要完成大学学业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即使对于拥有一定储蓄的城镇居民,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国家助学贷款的出台显得迫切而重要。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完善了高等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国家助学贷款为公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有助于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是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2.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现行制度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助学贷款,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学生就读期间由国家财政贴息。因此,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质上是具有明显政策性特征但本质上属于商业性贷款的个人教育消费信贷。贷款学生应在毕业后1-2年内开始偿还贷款本金,6年内还清贷款本息;同时国家鼓励毕业后收入较好的贷款学生提前偿贷。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问题及针对意见

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已实施10年有余,成功地帮助千万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成为了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方式。然而,助学贷款回收难,违约率过高、银行拒贷率居高不下、获贷率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这些因素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快速发展的严峻症结。

以下针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及贷后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方面的问题和针对意见。

1.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通用模型介绍

对于资信评级的过程,有功效系数法、方程式法、信用评分模型法以及神经网络分析法等许多方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针对贷款客户的资信评级过程中,主要通过Logistic回归建模,进而设计出简单快捷的信用评分卡。

为了使贷款申请者的个人信息更加清晰、明了,更具可比性,在Logistic回归方法中,将贷款人的还款情况(Label)设置为因变量,特征变量以虚拟变量的形式数值化,权重各自对的影响,以确定模型参数。

2.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初次申请者信用度评价指标体系

(1)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初次申请者信用度评价指标

银行初次受理助学贷款申请者申请时,一般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始之前,由于缺乏申请者在校的各项数据,因此只能依靠其他指标进行信用评价。

以上的5大类、13小类的指标中,既包括了年龄、家庭年均收入等定量变量,又包括性别、户籍、个人健康状况等定型变量,此外,还将诚信品质、成就动机这样更具人性化的评价变量列入指标体系。

(2)对部分特征变量处理的说明

①院校虚拟化标准

将同时进入国家教育部“985”和“211”工程重点院校名单的学校虚拟为重点院校,其余虚拟为普通院校。

②户籍、个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学历等四个特征变量

由于每个变量各自都有三个选项,因此在虚拟化的过程中再做进一步细分:

户籍(城市、乡镇、农村)——户籍1(城市、其他);户籍2(乡镇、其他)。

个人健康状况(健康、体弱多病但无恶疾、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健康状况1(健康、其他);个人健康状况2(体弱多病但无恶疾,其他)。

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健康、体弱多病但无恶疾、患有严重疾病)——家庭成员健康状况1(健康、不健康);家庭成员健康状况2(体弱多病但无恶疾,其他)。

学历(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1(研究生、其他);学历2(本科,其他)。

③定量变量

对于贷款申请者年龄、家庭年均收入和所在专业当年就业率三个变量,由于可以得到确切数据,即不再作虚拟化处理。

④诚信品质、成就动机等个性化因素

这些因素相对而言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但对于判断贷款申请者个人信用,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个指标主要靠银行对贷款申请者的了解;同时,由于主观性很强,因此在对此指标赋值时,可能会存在道德风险,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相对较高的成本。此外,该指标直接与贷款申请者信用度相关,因此在赋值时应慎重对待。

3.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再次申请者及后期追踪信用度评价指标体系

(1)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在此申请者及后期追踪信用度评价指标

对于同一个贷款者,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可以按学期或学年进行,这样可根据贷款者在上一贷款期内的表现对其信用度进行重新评定,以判断下一期是否继续发放贷款以及发放金额。

(2)对部分特征变量处理的说明

在后期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之前的13类指标外,再加2大类10个指标,主要考察贷款者的在校情况,以更加全面、准确地确定其信用度,增新的10个指标中:

①户籍、个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学历等四个特征变量由于每个变量各自都有三个选项,因此在虚拟化的过程中再做进一步细分:

奖学金(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无奖学金)——奖学金1(国家级奖学金、其他); 奖学金2(校级奖学金、其他);

与银行联系程度(及时联系、偶尔联系、从不联系)——与银行联系程度1(及时联系、其他);与银行联系程度2(偶尔联系,其他)‘

②定量变量

对于专业成绩排名、图书借阅超期频率、旷课频率作为定量变量直接在模型中体现。

三、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方面尚存的几点问题及针对意见

1.政策性目标,商业化运作

一直以来,尽管国家对助学贷款的一半利息进行财政补贴,但商业银行仍普遍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目前的信用审查和监管水平条件下,银行监控贷款人的行踪并追回贷款需要很高的成本。“政策性目标,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国家助学贷款的供不应求是有其特殊的制度安排决定的,解决这种不均衡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由政策性银行行使这项职能,成立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基金,由政府或者中介机构提供本金。

2.偿贷期设计应更具人性化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6年还清本息,一年偿贷6000-7000元,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国外的国家助学贷款期限多为5-20年,大多数的还贷期在8-12年。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初入社会收入并不高的情况,应相应延长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以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

3.个人信用制度亟待完善

建立高校学生征信系统是防范贷款学生违约的较好选择。诚信体系的建立要以规则为基础,将贷款学生的还款情况与其身份系统、金融信用,个人档案乃至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查询系统联网,对恶意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经办银行应对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载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金融机构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

四、结语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件于贫困学生和放贷银行都有利的事情。只要政府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再加之银行恰当的风险管理和良好的模型辅助,处理好助学贷款问题,学生可以解决上学期间的费用问题,而银行既可以获得直接的利润回报,又可以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

参考文献:

[1]刘廷伟,王家传.关于发展我国助学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消费经济.2000(4).

[2]龙海明,邓太杏.基于信用评级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模型.湖南大学学报.2007(2).

国家助学 篇4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发展现状

(一) 国家助贷政策及发放情况

1999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 (试行) 》, 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南京、西安等8个城市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 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2004年, 由于学生违约率太高, 国家助学贷款突然被银行大面积叫停。

在此背景下, 2004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4]170号, 简称新政策) , 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新政策总结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以及银行积极性不高的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上的缺陷, 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相对老政策而言, 有以下几方面变化: (见表)

新政策的实施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99年至2004年6月, 五年期间国家助学贷款仅发放了52亿元, 而2004年新政策实施后, 一年就发放了51亿元。 (如图1所示)

新政策实施后, 虽然贷款发放规模有较大提高, 但总体进展还是缓慢, 覆盖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助贷政策的要求。

截至2006年, 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 500多万人。按目前统计的贫困生比例20%计算, 一年就有近500万的大学生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而截至2006年, 国家助学贷款覆盖面总体还不足5%, 尚有15%的贫困生即至少350万人无法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按每人5 000元计算, 一年贷款缺口就近175亿元。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增加, 贷款缺口随之扩大。

从图1可以看出, 虽然新机制实施初期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量又逐渐趋缓, 助学贷款推行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与此同时, 从全国整体范围来看,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一直居高不下。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 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 国家助学贷款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贷款领域。

(二) 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及管理长期的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如下运作模式:助学贷款按照个人贷款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归口各银行分行个贷部门管理, 并指定经办支行负责具体的实务操作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入管理 (助贷中心的招投标管理) 由分行个贷部门负责。贷前管理通过银校协议, 由高校初审后由经办支行审贷发放。贷中管理以经办支行与学生面签“还款协议” (还款计划书或还款确认书) 为核心工作。贷后管理主要是经办支行进行催收和贷款回收工作。

二、银行的借贷已成为目前国家助贷政策落实的瓶颈

(一) 银行的助贷信用风险不锁定, 助学贷款的覆盖率就很难达到国家助贷政策目标的要求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目前,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十分薄弱, 国家个人征信系统才刚刚起步, 在信息收集、开放范围、配套法律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不尽完善, 对借款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在没有信用等级评估的基础上发放贷款本身意味着较大的风险。再加上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某些政策性贷款的特征, 少数学生有故意拖欠国家贷款的侥幸心理, 一些收入状况转好的学生也不愿还贷。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单笔金额小, 笔数多, 贷款学生点多面广, 信息变化频繁, 银行没有足够的人力去进行正常的贷后管理工作。同时, 助学贷款在银行的信贷规模中占比较小, 从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 银行并不会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进行风险控制, 造成学生违约情况的加剧。风险补偿金的政策设计, 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银行的坏账损失, 但如果学生违约率高于风险补偿金的比例时, 银行信贷风险则不能通过风险补偿金来锁定, 超出部分对银行来说属于不可控的范围, 银行将面临敞口的风险。银行信贷风险不能锁定, 与银行的谨慎性原则产生矛盾, 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过高的违约率, 导致未参与国家助学贷款项目的银行止步不前, 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贷款发放积极性不高, 贷款发放率较低, 普遍无法达到当地助贷管理中心下达的发放标准。

(二) 助学贷款的高操作成本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办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零售业务, 服务对象十分分散, 与一般性商业贷款相比, 单笔贷款金额小、收益低,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经营成本大。在贷款审核和发放阶段, 从办理助学贷款申请到签订合同等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手续, 贷款的信用调查、审批和发放等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操作成本很大。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 学生的择业面会更加宽广, 毕业去向也将更加难以确定, 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进一步加大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成本。据调查了解, 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大多住在偏远的农村, 交通、通讯都很不方便。经济困难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占75%, 来自中、小城市的占24.6%, 来自大城市的只有0.4%。如果借款学生不主动还本付息, 银行根本不可能逐一上门催收, 即使实施追欠工作, 由此带来的到期贷款归还和催收工作将会耗费很多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风险管理成本加大。这就使银行的付出成本加上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收益极不对称, 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开办此项业务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 银行较高的运营管理成本, 以及对学生信贷风险的忧虑, 与银行商业运作的营利性目标形成强烈的反差, 影响了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热情, 导致出现了各家银行在助学贷款上的惜贷局面, 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三、国家助贷体系中引入保险机制, 就是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助贷瓶颈问题

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 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 银行对助学贷款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决定了国家助贷发放的规模和国家助学贷款覆盖率。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风险的谨慎, 虽然国家在助学贷款政策上, 给予了风险补偿金等优惠政策, 仍不足以推动银行积极发放助学贷款, 说明国家在助贷运作体系中, 助贷与银行的经营目标不统一, 业务类型不匹配。在上一部分, 我们分析了银行借贷是目前国家助贷政策落实的瓶颈, 借贷的原因是助学贷款的信贷风险高和助贷的工作量大。那么, 有没有办法来解决瓶颈问题, 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呢?我们的答案是, 利用市场化的手段, 引入保险机制, 转移和锁定贷款风险, 矫正并促使助贷与银行盈利性目标统一, 业务类型相对匹配。通过金融分工, 提高金融效率, 通过多方合作, 实现“共赢”。

(一) 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 可以通过金融分工, 提高金融效率

国家助学贷款是贷款期限较长, 信贷风险较高, 操作成本较高, 涉及的主体和环节较多的一个管理型产品。在助学贷款中引入保险机制, 实现银行和保险违约信用风险的互换, 将国家财政支付的风险补偿金转化为保费支出, 由专业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负责贷前审核以及贷后的管理和追偿, 学生违约的信贷风险转化为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银行———保险”的合作, 合作双方都可以扬长避短, 银行专注于擅长的信贷管理, 保险专注风险管理。其结果是通过这种金融分工, 导致金融效率的提高, 实现了“双赢”。

(二) 学贷险锁定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有利于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

如果引入了保险机制, 学生违约的信贷风险, 就从银行转移到保险公司, 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锁定了银行信贷风险, 消除了敞口风险的担忧, 银行经营助学贷款就有了预期, 通过介入和扩大助学贷款, 银行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获取稳定的信贷息差收入。同时, 银行以此为营销手段, 积极争取学校金融资产的业务和教师学生的银行卡业务等成为可能, 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动力就大大增强。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 助学贷款业务不仅不会成为银行的包袱或“鸡肋”, 反而成为各家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业务或重要的营销手段, 这将大大提高银行承办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有助于银行扩大发放学校的范围和发放规模。

(三) 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工作量

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 在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体系中增加了保险主体 (实际上是运作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到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 , 虽然增加了投保和索赔的事项, 但由于分散到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支行去操作, 同时操作的大量工作是采用电子数据传输, 因此工作量并不是很多。通过投保学贷险, 保险公司负责贷前审核以及贷后的管理和追偿, 一方面减少了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上的操作成本, 另一方面又加强了银行对助贷业务风险的认识, 和保险公司共同加强对风险的控制。此外, 投保学贷险后, 通过保险公司的核保, 对贷款申请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实际上是对银行的贷款发放多把了一道关, 是对银行贷款发放工作的一次审核, 可以帮助银行提高贷款发放的规范性。 (见表2)

四、引入保险机制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深远意义

(一) 保险专注风险管理的结果将推动助贷风险的下降

保险公司在国家助学贷款体制中的角色定位是属于风险管理者, 按照银保的合作分工, 保险专注于风险管理。同时, 保险公司也是助贷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在整个助贷的环节链上, 保险公司最有动力去做风险管控。风险控制的好坏, 体现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 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只有积极参与风险管理, 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 才能最终实现保险和银行的“双赢”。也只有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 学贷险业务的经营才有生命力, 才能保持健康、长期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可以预见的是, 在引入保险机制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后, 在各方的共同作用下, 助贷风险必然会在一定时间段后呈现下降趋势。

(二) 引入保险机制将会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第三次提速

引入保险机制的国家助学贷款, 银行贷款风险得以转移和化解。在解决了银行后顾之忧的前提下, 贷款覆盖面将会进一步扩大, 贷款发放人数和发放规模将会进一步提高。通过保险主体的介入, 既能使国家助学贷款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 又有利于推进国家个人诚信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最终实现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引入保险机制, 对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第三次提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云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在引入保险机制前, 商业银行因担心助学贷款违约率过高而控制了助学贷款的发放额度。《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发表的《云南2005学年约8000万元助学贷款未能按期发放》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分析。在引入保险机制后, 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将2004年6月以来新机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全部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了学贷险, 在2007年还新增了6所贷款发放学校。

黑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在引入学贷险后, 保险公司与当地商业银行——哈尔滨商业银行合作, 共同推进全省共60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该行还专门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成立了助贷发放支行。而在此之前, 该省助贷业务仅惠及24所高校, 且参与的几家银行已停止签订新的借款合同, 只对已签订的借款合同继续履行贷款发放义务, 致使该省助贷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引入保险机制后, 助学贷款覆盖面从原来的24所学校扩大到目前的60所学校, 新增助学贷款发放9 160万元, 惠及19 549人。引入保险机制的国家助学贷款, 充分调动了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扩大了贷款覆盖面。

(三) 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 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 引入商业保险机制, 能够形成政府、教育部门、学生、银行、保险多方共赢的局面。对政府而言, 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情况下, 通过机制的创新, 使国家助学贷款参与主体增多, 风险管控能力增强,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可以得到充分的落实;同时,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深入的诚信宣传, 可以增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学校而言, 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 有效缓解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 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能够专注于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对贫困学生而言, 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也缓解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通过贷款的方式解决学费问题, 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劳动归还贷款, 有利于培养自立精神和诚信意识, 建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对银行而言, 降低了信贷风险, 消除了对风险的担忧, 提高了业务质量, 扩大了业务范围;对保险而言, 体现了保险行业为国分忧的责任意识, 同时拓宽了业务领域, 培养了大量潜在的优质客户群。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 对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推进作用。但虽走过了十年, 目前助学贷款的进展较为缓慢。因此,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发展现状, 以及目前国家助贷政策落实的瓶颈问题, 和提出在国家助贷体系中引入保险机制, 就是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助贷款瓶颈问题。最后论述了引入保险机制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学贷险,国家助学贷款,商业保险

参考文献

[1]王佳.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分析[J].金融视线, 2007, (3) :15.

[2]林钢.探讨高校助学贷款的实施瓶颈与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 2009, (3) :46-47.

[3]康远志.国开行国家助学贷款与高校最优激励合同设计[J].新余高专学报, 2009, (1) :56-58.

国家助学金 篇5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里,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懂得知恩图报,也培养了我生活上的自信心,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我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信念。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珍惜时间,奋力拼搏,立志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有用之人。我会记着国家和学校以及给我帮助和关怀的人,用自己的能力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

在这里,我也只能以征文的形式来表达我对祖国和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你们就像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在我最饥渴的时候雪中送炭,给我们送来了最需要的水源。是你们那颗感恩的心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的一面,点燃了我的那颗孤独无助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前进的道路上我并不孤独、也不艰难,因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国和这么多的好心人帮助我,我又怎么会孤独呢!,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国家助学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而且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我会合理运用这些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感谢你们,感谢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面对这一年来你们所给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心中万般感谢的祝愿在这里只能汇成一句简短但能表露我的心声的话,那就是谢谢你们,亲爱的领导、老师,多年后的我,成功之后一定不会忘记大学的艰辛岁月,不会忘记大学期间大公无私的默默资助自己的人们,你们是我的支柱,是我一生无法忘记的亲人。

国家奖学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代表了国家和社会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鼓励与期待。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么大的荣誉我很感动。感谢院领导、系领导对我们这些学子的生活和学习上无私的支持。这份荣誉就好像是圆形的跑道,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不管曾取得什么成绩,那都属于过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就要有更高的要求,才能有继续向前的动力。国家奖学金对我来说,并不是纯粹的物质奖励,它更多的是对我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肯定,我会继续努力做好自己。

国家助学 篇6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惜贷现象;防范措施

Abstract A major initiative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is the support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talent powerful nation" the strategy,bu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ome students fail to repay the loan phenomenon causes the bank suffere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loss,credit crunch phenomenon widespread. The from the angle of bank earnings of through analysis of late repayment of banks caused by impact,propose solutions,relieving the phenomenon of bank credit crunch,makes the student loan in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can better play a role.

Key words National student loan:reluctance to lend:Preventive measures

1 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已经帮助上千万家庭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由于它的存在使得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助学贷款顺利解决就读期间的费用问题,从而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但银行业的惜贷现象成为了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障碍,银行对于助学贷款的不积极使得现在贷款需求远大于供给,部分学子由于无法获得助学贷款的支持,只能放弃自己的大学梦,这对于家庭乃至国家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部分学子逾期还款是导致银行惜贷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助学贷款是无需任何抵押担保,只需凭借信用向银行贷款的,银行收取的利息较之于商业性贷款也是很低的,若学生因某些原因未能还款则银行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有数据显示,在2015年逾期未还贷款的人数比例高达26%,基于利益上的考量,银行对于助学贷款是非常谨慎的,使得贷款名额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削减。

本文从追讨成本、追讨成功率等方面,分析学生逾期还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的风险、保护银行的利益,使得银行能够放宽助学贷款名额,缓解供需不平衡现象,让助学贷款政策惠及更多困难家庭。

2 逾期还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

2.1 追讨成本过高

国家助学贷款是学生向学校递交申请书,经学校初步审核交付当地银行,经银行审批通过后发放贷款,在学期间的利息由国家负担,还款从毕业开始一般为四年。由于学生毕业后工作地点遍及全国各地,并且现在学生变换工作相当频繁,银行难以掌握学生的即时信息,这对于银行在后期追讨助学贷款来说有着很大的困难,而现如今银行用于催讨的方式主要是长途电话和特快专递,所以若非学生自愿主动还款,银行用于催收的费用是相当大的。并且每笔贷款都需要有完整的手续及操作流程,所以若学生逾期还款则银行浪费在助学贷款上的人力物力也是相当巨大的,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肯定会采取措施来规避这一损失风险,也即出现银行业惜贷现象。

2.2 追讨成功率较低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助学贷款是在贷款学生毕业之后的四年之内进行还款,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由于自身工作能力问题,所得工资不高,并且由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很困难,所以,可能会出现学生难以偿还助学贷款的现象。并且近些年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并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对于助学贷款的偿还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贷款学生主观意识上来看,很多大学生的还款意识不强,已有很多学者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过研究,指出很多大学生缺乏诚信不积极主动还款,更有甚者故意拖延不还贷款。由于助学贷款的特性,在贷款初期无任何抵押担保,银行很难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学生偿还贷款,还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道德水平,并且不按时甚至不偿还贷款现在还只是一个道德方面的问题,很难诉诸于法律,部分学生因此便有恃无恐,觉得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惩罚。长此以往,银行对于助学贷款的政策便会有相应的调整,收缩贷款金额,从而影响助学贷款发挥其本来的积极作用。

2.3 追讨失败损失大

助学贷款虽然贷款数额相对于商业性贷款来说不大,本科学生每人每年可贷款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为12000元,但由于贷款人数较多,其累计金额也是相当大的。若贷款人未还款,并且银行未能成功追讨,将会对银行的资金流造成影响,由于贷款初期贷款人无任何抵押,所以难以补偿银行的这一损失,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坏账死账,相应的减少了银行的收益,降低了银行提供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3 应对措施研究

3.1 改变贷款管理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分为两种: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其中校园地助学贷款占据绝大多数,由于贷款学生毕业后分散程度较大,校园所在地银行对于追讨所需支付的资金很大。银行层级结构一般为总行——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等各类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如果不拘泥于校园地银行去追讨助学贷款而由贷款人所在地银行去负责追讨,则不仅能够及时准确掌握贷款人的信息,便于追讨,而且追讨的成本花费将会大幅度的减少。因此,本文创造性地提出将助学贷款的管理统一于总行,改变传统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由总行统一调配及负责。这样可以将未还款的学生信息集中起来,统一处理。总行需要建立信息数据集中平台,从学生毕业开始进行追踪,根据贷款人的最新信息,交由其下属网点对贷款人进行追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银行用于追讨的花费,从而降低银行损失,提高银行对于助学贷款的支持力度。

3.2 培养诚信,强化惩罚机制

助学贷款的逾期问题,究其本质在于贷款人本身。人无信不立,不光在助学贷款中,在社会任何领域,诚信道德都是极其重要的。可能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学生诚信道德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应担起培养学生诚信道德素质的重任。学校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机构,有时间、有能力,更是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放在首位。学生自身的诚信道德提升了,愿意去主动偿还贷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学生能够主动还款固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还款的意愿。现如今社会各方面对于逾期还款的态度过于温和,这也使得贷款学生没有顾忌,根本不去考虑不还款的后果。虽不能像商业性贷款那样要求担保抵押,但是也应该有些许的强硬措施使得学生不敢故意去拖欠贷款。要让他们认识到不还款的后果及严重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强硬的规则不是为了惩罚贷款的学生,而是为了让他们有所警醒。可以将学生的诚信问题反映在档案里,从而对其今后的需要产生影响,并且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完善助学贷款自助体系,不仅将逾期还款看做诚信问题,必要时可追究贷款人的法律责任,运用政府的权威,拿起法律武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便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助学贷款的追讨成功率,降低银行损失,使得银行愿意放宽助学贷款名额,缓解供求不平衡问题。

3.3 银行损失补偿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使得原本无法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以及社会整体效益来讲是相当有益的。目前,我国也在大力推行公平教育,助学贷款的实施有助于这一政策的推广,因此政府在其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政府愿意看到助学贷款的发放。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银行业的损失,促使银行业在助学贷款中朝着积极角色的方向发展。政府可以成立专项资金对那些无法追讨的贷款有比例的进行补偿,以缓和银行业对于助学贷款的紧张态度,使得助学贷款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4 总结

国家助学贷款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而银行业的惜贷现象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助学贷款的实际操作受到阻碍,解决逾期追讨问题将是缓解这一现象的关键,这不仅需要银行业的努力,更是政府、社会、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更好的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将会使我们每个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蒋进.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2] 刘福才,刘复兴.试析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困境[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

[3] 李玉洁.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研究[J].征信,2015(7).

浅议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 篇7

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近年来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 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助学贷款品种。

(一) 国家生源地贷款的三个优点。

1. 学生在当地贷款, 当地部门比较容易调查学生的

家庭贫困情况, 有利于具体的扶贫贷款落实到位, 且操作比较方便, 无需抵押, 成本较低。

2. 学生可以在当地, 甚至在暑假期间就可以申请到贷款, 不影响开学报名和缴纳学费。

3. 贷款发生在生源地, 便于跟踪和管理, 这种方式比高校做助学贷款要灵活, 同时也更容易掌握。

(二) 国家生源地贷款的风险。

1. 对贷款认识不足, 还款意识淡薄。

部分家长认为, 这类贷款类似于国家扶贫款项, 所以能不还就不还, 能拖延就拖延, 给贷款回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金融机构协调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金融机构协调不到位是导致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办理助学贷款的过程中, 碍于情面或者对申请者缺乏真正的了解, 只要申请者提出申请, 便向金融机构报送名单。地方助学贷款单笔较小, 申请者又比较分散, 发放的时间比较集中, 这些都给金融机构的贷前审核和贷时审查及贷后跟踪造成很大的困难。

3. 社会诚信及社会保障体系欠缺。

我国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助长了助学贷款人恶意逃债的侥幸心理, 增加了贷款人恶意讨债的几率。

4. 缺乏适当的惩罚措施。

这个问题, 首先要论及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机制。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规定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方式既可采用信用贷款, 又可采用担保贷款。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我国的信用贷款体系还不成熟, 因此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接受信用贷款, 学生只能选择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抵押担保、保证担保或质押担保。但是办理国家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大多家庭贫困或遭遇特大家庭变故导致经济困难, 其家庭能提供的可供质押或者抵押的可能性极小。这种情况导致一旦出现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往往束手无策, 处于被动的局面, 使国家助学贷款往往成为烂帐。

二、江苏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相关情况

2007年秋,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通知》文件精神, 江苏省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省份之一开始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在充分研究协商并结合本省实际的基础上, 江苏确定了“教育部门组织推荐、财政部门和高校承担风险、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提供融资支持、各级农村信用社 (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以下简称农信社) 具体经办”的运作模式。截至2008年4月末, 江苏省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8225万元, 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725人, 实现了对全省79个县 (市、区) 的全覆盖,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认可。[1]

江苏省生源地贷款政策的新突破:

(一) 把省内普通高校纳入风险补偿金承载主体, 增强了高校积极协助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责任意识。

在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 对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在根据国家规定, 按照贷款发放额的15%一次性建立的同时, 对江苏籍学生在省内普通高校就读的, 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同承担, 并规定我省承担部分, 有关高校承担1%。这样, 在不增加高校过多负担的情况下, 把高校纳入风险补偿金承载主体, 增强了高校对贷款管理的责任意识。但是对于承担风险补偿金的高校, 无论贷款回收情况如何, 其均承担1%的部分, 不利于进一步调动高校协助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 贷款对象较以往模式有较大拓宽, 增大了学生受益面。

与原模式相比, 本次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把原生源地助学贷款未覆盖的部分城市贫困学生和在外省高校就读的本省贫困学生纳入了政策覆盖范围。即贷款对象由原来户籍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内、在本省高校就读的贫困学生和当年被省内高校正式录取的贫困学生, 扩大到户籍在江苏省、在国内正规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就读或当年被国内高校正式录取的贫困学生, 增大了学生受益面。

(三) 信用助学贷款的放贷门槛较以往模式大幅降低,

使那些在原来模式下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的学生也能获得贷款。

原江苏省农信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一般要求担保, 部分有助学贷款需求的贫困学生由于无力提供农信社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被拒之门外。本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取消了抵押担保的规定, 只要求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作为共同借款人, 找不到监护人的孤儿可由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即可办理助学贷款, 贷款门槛大幅降低, 可以做到“应贷尽贷”。

(四) 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在开学前就可以领到用于缴纳学费的金额, 如期缴纳学校所需的学费, 思想包袱与压力较小, 能以平常心态与同学相处, 有利于把精力用于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三、高校在生源地贷款中的相关情况

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在校的学生总数也在逐日增加, 贫困生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虽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在地区执行程序和力度不一样, 但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的。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严格把关。各个高校对贫困生的具体认定往往存在差异。譬如, 有的地方院校规定月消费120元以下为贫困生, 有的则规定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为贫困生, 有的院系更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况, 如是否拥有手机或者电脑等进行综合鉴定。总之, 仅仅凭借家庭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衡量学生的贫困情况有失公平。现在一般的高校采取的鉴定流程是:学生提出贫困申请—学生评议小组自评—辅导员 (班主任) 审核—院系评议小组审核—学校学工处等相关机构汇总、验收、反馈。

高校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对象集中在一种类别的家庭。在对高校的生源地贷款工作的统计中发现, 申请对象以单亲或离异家庭、父母年事已高丧失劳动力、家庭遭遇特大变故 (如洪水或者地震) 或者有直系亲属重病、父母下岗或者失业、家中兄弟姐妹多等情况为主。

高校学生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分布一般为西部和中部比东部多, 北方比南方多, 老生比新生多。[2]

(一) 生源地贷款中出现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足。

某些机构、单位或者与生源地贷款有密切联系的部门对生源地贷款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生源地贷款的理解和操作。在相关政策缺乏的情况下, 家长和学生更是茫然和不知所措。

2. 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高校对于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宣传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大多数学生对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和相关信息知之甚少。而高校的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宣传也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将工作深入到需要的学生中去。许多学生对违约的后果不了解。

3. 由于生源地贷款的制约因素很多, 很多学生都在生源地贷款的政策享受者之外。

有些地方的生源地贷款政策规定贷款者只能在刚刚入学的新生中办理, 有的地方的金融机构规定进入大学第四年的毕业生不能参加生源地贷款。所以, 以上的规定给生源地贷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生源地贷款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扩大开放政策, 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4. 高校部分经办人员和学生缺乏积极性。

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 由于风险直接与办理业务的信贷员挂钩, 导致信贷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所以在办理高校生源地贷款时, 高校办理人员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二) 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特别是高校直接与贫困生接触, 本着对学生和国家负责的态度, 提高对生源地贷款政策的认识。

2. 加强宣传力度。

生源地贷款政策不仅要在金融机构进行细致的宣传, 而且应在高校中加大宣传的力度。高校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 详尽地宣传政策;通过跟踪调查, 配合金融机构完成生源地贷款的后期跟踪;通过开设金融讲座、金融科目, 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明确生源地贷款政策。

3. 完善生源地贷款的政策。

对生源地贷款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仅需要行政推进, 金融机构和高校更应予以配合, 尽量打消学生对贷款政策的疑虑, 尽量完善学校和金融机构及学生链条上的配合, 建立健全生源地贷款政策, 减少生源地贷款的风险, 而且高校也应当有所作为, 可以将获得贷款学生的联系方式、学习专业、毕业时间等相关信息提供给生源地贷款管理机构, 高校每学年末要向管理机构反馈贷款学生一年来在校期间的表现, 给辖区金融机构决定是否对该生续贷提供参考依据[3]。

4. 提高高校经办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

加大宣传力度, 降低贷款门槛, 简化贷款手续, 规范贷款程序, 提高办理贷款的效率, 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经办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的过程中, 政策落实到位, 学校宣传到位, 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5. 完善后期的管理。

高校在办理助学贷款的过程中, 由于风险相对转移到当地的金融机构, 因此高校在组织过程中心理压力无疑会减轻很多。但这并不代表着高校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过程中就没有责任。高校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同时, 应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生源地贷款的档案工作, 建立专项档案, 跟踪走访, 同时与金融机构做好交流。高校在有能力的情况下, 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

总之, 从国家到地方, 直到相关的执行机构 (特别是高校) , 由上至下, 对生源地贷款政策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配合和支持, 以促进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完善, 保证生源地贷款政策的执行。目前, 虽然生源地贷款政策还有待完善, 但是, 能急群众所急, 为群众解忧, 替群众分担, 生源地贷款政策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高爱武, 常广国, 王棋.关于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 2008, (7) .

[2]孔成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助学贷款生源特点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7, (4) .

国家助学 篇8

该平台采用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 由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牵头, 意在通过网络全面整合吉林省教育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高校、金融机构等高校学生贷款信息资源, 并对其进行实时、综合性管理。

一、主要关键技术实现

为保证所开发系统高效、安全、可靠, 平台开发过程中, 充分考虑使用对象、使用环境等各种因素, 采用了虚对象技术、智能文档中间件技术等关键技术。

1. 虚对象技术 (VObject Technology)

虚对象技术, 是根据Java语言的固有特性, 结合助学贷款业务特点, 基于Commons Collections API的对象缓存算法, 为提高服务器工作效率做的一次创新。具体操作是将常用的数据存放在Web服务器中, 每次查询时不必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这样可大大减少对数据库操作的压力。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 查询操作对数据库的使用率占到30%-50%,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操作是查询。为此, 为减少查询次数, 对查询得到的数据进行封装和优化, 将得到的结果封装到对象中, 并将它缓存到J2EE缓存框架里, 这样, 使用者对常用的数据进行操作时, 实际上是对存储在J2EE缓存框架中的虚对象进行操作。如果是多用户同时使用的数据, 那么虚对象还可以做到共享数据, 从而使得数据库的查询频率大大降低, 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同时, 为防止服务器中的JAVA虚拟机的内存溢出, 并提高虚对象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 平台建设中还编写了虚对象控制器。采用虚对象技术后不仅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 而且提高了客户执行操作的速度。经过测试和分析, 采用虚对象技术的系统比以前的系统提高了10%-15%的效率, 虚对象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量用户访问服务器时, 数据处理速度慢、等待时间长、服务器压力大等问题, 为本系统的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采用虚对象技术前后的比较图如图1所示。

2. 智能文档中间件技术

合同管理是吉林省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传统的合同管理由于手工作业的出错率高、信息流转慢、工作效率低, 很多单位采用信息技术开发合同管理系统, 将手工作业转化为计算机管理, 使得合同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然而, 目前绝大多数合同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高度结构化、应用流程不符合用户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开发模式缺乏灵活性、系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提出基于智能文档中间件技术的合同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文档平台以智能文档为信息传递媒介, 支持工作流的灵活配置和多种协同方式, 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其结构如图2所示, 它由智能文档、智能文档客户端、一组智能文档服务组成。

其中, 智能文档是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综合体, 通过嵌入业务逻辑使文档具有一定的智能。智能文档是整个智能文档平台的技术基础, 它包含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和数据传输三个部件。智能文档采用纯XML格式定义表示逻辑、业务逻辑、数据传输等内容, 并存储为一个标准的压缩包。

智能文档客户端是用户访问智能文档的窗口, 用户通过客户端查询、编辑、审核智能文档。它既是用户操作智能文档的工具, 又是执行业务逻辑的容器, 能根据用户在编辑过程中触发的事件执行相应的业务操作。

智能文档服务由智能文档设计组件、智能文档服务器组件、工作流组件、数据集成与数据分析组件组成。

二、平台主要功能

已开发完成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平台, 包含全省教育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高校助学贷款管理、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管理、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平台管理与数据交换五大子系统。

1. 省教育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子系统

教育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子系统包括政务信息公告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信息浏览、综合信息查询、贷款项目统计分析、数据审核五大模块。

教育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子系统的设立, 有效推动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实时监督管理、统计分析与审核上报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从管理层面上推进了吉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稳定高效地开展。

2. 高校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

高校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包括贷款申请、信息管理、贷款管理、综合查询、报表统计、系统维护六个模块。高校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的应用, 大大简化了学生贷款业务办理流程, 有效提高了学校对各种贷款信息的各项实时处理能力, 从技术上切实保障了学生贷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

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包括贷款、还款、统计查询、贷款催收、数据上报五个模块。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的应用大大简化了经办银行学生贷款工作办理流程, 减轻了经办银行的业务压力, 充分确保了学生贷款管理机构与经办银行之间学生贷款信息的高效沟通。

4.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包括贷款申请信息浏览、助学贷款申请、还款信息查询以及个人信息管理四大模块。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的应用, 为学生提供了贷前及时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信息、贷款流程、办理方法、还款方式、获贷学生还款情况等信息, 为促进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助学贷款项目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5. 平台管理与数据交换子系统

平台管理与数据交换子系统是信息平台的核心, 提供信息平台扩展接口, 完成数据存储与数据交换, 具体实现平台的初始化, 系统架构的建立, 权限管理, 信息平台的流程管理和配置, 数据导入与导出。为各子系统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提供统一接口, 从而保证了平台的高效、安全和可扩展性。

三、结束语

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平台是完全基于TCP/IP协议, 依托Internet平台, 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开发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平台的应用, 规范和推动了助学贷款相关业务的开展, 整合了相关资源, 提供了完善的安全保障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促进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平台无关性、可扩展性及高安全性等特点。目前已经连接42所高校, 与助学贷款有关业务全部运行于该平台, 彻底摆脱了助学贷款业务中的手工和半手工操作, 并实现了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同时, 作为吉林省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中的一部分, 和其他平台实现了整体规划、同步实施, 数据无缝连接, 为吉林省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卫华.高校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防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6) .

[2]郑镛, 陆松锡.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4, (02) .

[3]王兴家.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3) .

[4]高国华.浅析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 2005, (11) .

[5]侯春霞.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6]刘学军.关于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55-66.

[7]刘学军, 张广新, 贾亚洲.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中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 2006.1:38-39.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法治思考 篇9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方案于1998年提出, 1999年试点, 到2000年推行至全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以2004年助学贷款新政策的出台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从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为第一阶段;2004年6月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 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是指定的, 学生借款利息的50%由财政承担, 由经办银行确定贷款期限。助学贷款政策刚出台时, 各界对它的期望值比较高, 但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 20%左右的违约率使银行失去了对助学贷款的兴趣, 个别地区把发放助学贷款的学校锁定在名牌大学, 大大缩减了助学贷款额度, 一度出现了大面积的停贷。在助学贷款发展的第二阶段, 即2004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设计进行了重大调整,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改变原有的贴息方式。原来的贴息方式为在整个贷款合同期间, 政府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的财政补助, 新政策规定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全部自付。第二,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其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学校各承担一半。第三, 经办银行的确定采用新方式。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改为招标, 各商业银行在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和盈利的空间的基础上自愿参与竞标。第四, 改变原来的自学生毕业之日起开始偿还本金, 4年内还清的做法, 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先就业情况, 在1至2年内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新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

2 助学贷款中存在的法律关系问题

2.1 银行、学校、贷款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银行是借方, 贷款学生是贷方, 两者之间是借贷合同关系, 属于法律上的合同之债。

学校 (如负责助学贷款的部门学生工作处) 是介绍人, 与借款学生关系密切的自然人 (借款学生的家长、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系主任或同班同学等) 是见证人, 介绍人、见证人不是担保人, 因而在法律上与贷款之债无直接的关系, 其职责是:协助介绍人和贷款银行全面了解借款学生的有关情况;在贷款学生毕业后与其保持联系, 向贷款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的最新有效通讯方式。

2.2 银行与贷款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

由于大学生普遍已满18周岁, 在法律上已具备完全民事能力, 因而在法律上属于个人之债, 用其个人财产偿债。这笔债务不能直接记在贷款学生家长上, 当然, 若是家长自愿为其子女偿还, 又另当别论。一旦贷款学生赖帐, 银行只能起诉贷款学生, 而无权起诉贷款学生的家长。银行对信用助学贷款的风险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 作为借方的学生及家长自身在信用意识上存在着误区。我国长期实行的大锅饭体制, 使国人养成了长期依赖政府的习惯, 加之又是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学生和家长不同程度抱有侥幸心理, 对这种心理误区一定要通过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 加上学校的诚信教育, 最终彻底消除, 否则将成为“赖帐”的心理根源。

3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法律保障与规范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 不仅需要在制度上、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 更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和规范。

3.1 保证银行作为助学贷款合同当事人的地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与银行签订助学贷款合同的相对人, 是高校推荐来的, 而非银行自愿选择的, 助学贷款合同的内容更多地体现政府指令性的行政内容。这说明在助学贷款合同中并没有充分体现银行的意愿。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动力不足是目前我国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的最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 调动银行的主动性, 从合同法和金融法的角度来看,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范:

第一, 助学贷款合同的内容条款要充分体现银行的意愿。在借贷合同中, 重要的合同条款包括贷款利率、贷款金额、偿还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当前助学贷款利率都是固定利率, 如果还贷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银行必将遭受较大损失, 因此可以考虑试行浮动利率, 当然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 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 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利率, 给予积极还贷的学生更优惠的利率来调动其他学生还贷的积极性, 有利于减少风险。贷款金额与偿还期限可以允许银行与贷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对于违约责任条款, 银行可以签订合理的违约金条款来督促学生按时还贷, 而不只是道德层面上的惩罚。只有在助学贷款合同中充分体现银行的意愿, 让银行有盈利的空间, 合理控制放贷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才能持续发展。

第二, 现有的助学贷款多是无担保的财政贴息贷款, 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当然会丧失积极性。由于助学贷款也具有一定的盈利前景, 因此可以鼓励商业银行通过风险收益分析, 自行开发一些适应不同专业、学校和个人的助学贷款品种, 政府可以根据情况提供担保或不担保, 最终由银行决定发放与否。如类似委托贷款的“个人教育风险投资”, 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经费金融工具, 个人教育风险投资的对象主体是大学生, 投资者直接将资金投入大学生教育及发展所需, 大学生在获得一定教育培训后, 按照个人将来收入的一定比率回报给投资者。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 个人教育投资风险可能更高, 但收益也可能更大。

3.2 创新助学贷款担保机制

高校作为担保合同的当事人严重影响了高校本身的发展, 这就要求在助学贷款制度中创新担保机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 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推行生源地贷款模式, 由学生父母担保, 可以让学生父母作为保证人或以其家庭不动产提供抵押担保。尽管有风险保证金, 但由于就业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银行方面还是十分担心大学生能否按时还款, 是否有能力还款, 这是银行积极性不高的症结所在。如果是这样, 会给银行追讨贷款带来诸多不便。但学生的家相对来说是固定的, 其父母也在当地, 银行在为其贷款时, 不用担心这名学生毕业后到其他地方去就业, 难以跟踪的问题。一般有劳动能力的父母, 能以其劳动收入来担保其子女偿还贷款。

二是反担保制度, 即在助学贷款合同中, 当有关机构或企业为贷款学生提供担保时, 为调动有关机构或企业的助学积极性, 我们可以考虑实施反担保制度, 要求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提供反担保, 以保证有关机构或企业作为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后取得追索权。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还停留在用诚信、道德维系信用还款, 尚未步入用信用制度、法律制度的轨道,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 对恶意逃债的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 助学贷款属于没有担保、没有抵押的纯信用贷款, 其运作只有建立在个人信用制度的平台上, 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个人信用制度是解决助学贷款的关键, 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助学贷款,风险,个人信用制度,法律

参考文献

[1]许若群.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律分析[J].江苏高教, 2004 (4) :35-37.[1]许若群.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律分析[J].江苏高教, 2004 (4) :35-37.

[2]易忠, 蒋年韬.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对策[J].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09-111.[2]易忠, 蒋年韬.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对策[J].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09-111.

[3]刘延伟, 王家传.关于发展我国助学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J].消费经济, 2000 (4) :28-31.[3]刘延伟, 王家传.关于发展我国助学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J].消费经济, 2000 (4) :28-31.

[4]江平, 费安玲.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江平, 费安玲.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5]中国法制出版社.办理借款案件法律依据[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5]中国法制出版社.办理借款案件法律依据[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对国家助学金的新思考 篇10

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 资助面的扩大, 以及资助金额的提高, 足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国家助学金作为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之一并非始于今日,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起, 一大批工农子弟就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制度, 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建设祖国的专业人才和新生力量, 只是国家助学金从未有过如此大的资助力度和覆盖面。国家助学金, 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了因家庭经济贫困带来的后顾之忧, 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变, 众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也因此更加通畅, 这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温暖工程, 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 随着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的不断扩大, 在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国家助学金的消极影响愈发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家助学金是校园不和谐因素的潜在导火线。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 “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在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远远超过了学生人数的20%。国家助学金, 相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无疑是僧多粥少。在这种情况下, 每每国家助学金政策一公布, 一石都将激起千层浪。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哪家哪能没有一点难处, 有的学生虽然外表看似光鲜, 但那也是他在同学面前为了面子或者说自尊而维持的表象, 所以一旦有这种机会, 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的关怀。

但是, 有的朋友因为国家助学金而反目成仇, 有的舍友因为国家助学金而导致宿舍分崩离析, 有的师生因为国家助学金而感情淡漠、形同陌路, 有的班级因为国家助学金而明争暗斗、乌烟瘴气……

由此可见, 国家助学金有可能是破坏学生之间的友谊, 增强学生之间的猜忌心理, 威胁学生正常生活, 以及破坏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的导火线。

二、国家助学金助长不正之风的滋长。

为了判断学生家庭经济是否真的困难, 最重要的程序是由学生提供贫困证明。然而, 从现实情况来看, 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具体情况, 无法真实准确地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有些学生表示:“想开个贫困证明, 实在是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笔者调查和访谈学生所了解, 有些地方, 相关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是盖个章, 不用自己掏钱, 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些地方, 政府乐于做顺水人情。为了更好地评定国家助学金, 有些学生在开贫困证明的时候捏造超低家庭收入, 捏造部分家庭情况, 找渠道拉关系托熟人盖假章, 而学校在实际操作上很难对这些情况的真假作出判断, 这样, 一堆“假贫困证明”, 一堆“假贫困学生”应运而生, 而且损害了真正的贫困生的利益。

国家助学金不仅仅是一笔资助,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对大学生的关怀, 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成功申请到助学金,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进而影响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对学生的帮助, 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造成冲击。

三、国家助学金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 助长个别贫困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按照目前的教育体制, 大学生入校时一般都达到18周岁, 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中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成年人。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经济独立, 而不是要求家庭或国家来承担他们的教育经费。而国家助学金是属于救济式资助:只讲权利, 不讲义务;只是获得, 没有付出。这种办法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不利于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制观念, 会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 助长个别贫困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解决困难的精神, 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外界的帮助。更甚者, 无偿给予式的国家助学金会刺激学生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严重阻碍整个资助体系发挥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 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了国家助学金, 即使是仍设立助学金的国家也已经大幅度削减数额。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 我国也应顺应趋势, 转“助”为“贷”、转“助”为“奖”、转“助”为“勤”, 用操作性强的资助政策代替国家助学金。

转“助”为“贷”。根据国家关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精神, 为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 应该加强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助学贷款不仅能有效运用国家资金, 更能在助学贷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诚信意识。助学贷款对于贫困生来说, 多了一份债务, 多了一份压力, 但更多了一种自立意识, 多了一份动力。可考虑将国家财政中用于助学金的支出补贴给银行, 鼓励其开展助学贷款, 并将贷款的还款期限延长。这样, 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贫困生“用钱”的燃眉之急, 也减轻了他们“还钱”的后顾之忧,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容地找工作, 从容地还款, 家庭经济压力大大缓解。

转“助”为“奖”。学校既要从经济上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又要在贫困生中提倡“自立、自强、自尊、自助”的贫困生自励文化, 教育贫困生不要“伸手要”, 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应当将国家助学金变成一种个人发展的动力, 通过有限的资助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成为高质量的建设人才, 为毕业寻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奖学金制度往往只强调激励和导向功能, 各高校奖学金的金额大, 名额少, 主要针对各方面表现相当优秀的学生, 而贫困生却常因经济、身心多重负担而影响某些方面的发展, 较难获得国家奖学金。转“助”为“奖”可考虑将国家财政中用于助学金的支出转变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单项奖励。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获得综合奖有相当的难度, 获奖比例不太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无长处。显然, 设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项奖, 加大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和覆盖范围, 可以给贫困生带来更多的获奖机会。

转“助”为“勤”。在国家财政中用于助学金的支出中划拨出一笔经费, 成立勤工助学基金, 用来拓展各种勤工助学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 既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可以缓解他们享受了贫困资助的心理压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高校贫困生的自动认定。由于“假贫困生”因不愿意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推出, 只有贫困生在得不到家庭的有效帮助时, 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这样做能迅速找准资助主体, 提高助困资金的使用效率。

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 不仅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输血”, 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兼顾育人的资助才是整个资助政策的基本落脚点。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 应将“育人”和“助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形成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 逐步缩减无偿资助式的国家助学金, 变经济资助为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显德.贫困与自立[J].中国青年研究, 2000, (5) .

[2]盛军.国家助学金功能定位问题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4) .

[3]周大平.2007:国家助学在健全体系上发力[J].综合视线, 2008, (1) .

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法律关系 权利义务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82-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高校的扩招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踏进高校大门的机会。但高校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也在进行深入改革,高校收费逐步走向市场化,让许多贫困大学生很难跨过高收费这个门槛。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不断调整政策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如设立贫困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各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等。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这些措施不能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提高资助效率,我国政府自199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试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出台,不仅完善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和奋发向上的观念,为广大莘莘学子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近8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广大经济困难学生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但是,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商业贷款,由于缺乏诚信保障机制,国家助学贷款开展起来并不顺利。自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助学贷款的违约比例高达33%左右。于是,2004年春季以来,全国几大商业银行陆续停止了大部分助学贷款业务。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作了一些重大调整,更加突出了政府和高校在助学贷款中的责任。具体包括延长还款年限、改革财政贴息方式、建立风险专项补偿基金、以招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和建立学生还贷约束机制等五个方面,并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2006年6月25日,据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的介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全国已累计审批贷款学生240.5万人,累计申请贷款金额305.6亿元,累计审批合同金额201.4亿元。其中,自2004年6月新机制实施以来,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燃眉之急,对风险防范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缺乏法律约束力和稳定性,并且对有关问题的规定并不全面、不清晰,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将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定性、对象的界定、相关主体及其权

利义务关系等方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属性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保证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辍学而采取的一项财政资助政策。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和《关于助学贷款的若干意见》,旨在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产业化,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方式,由2004年以前的旧政策对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到2004年以后的新政策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对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借款学生,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服务期达两年以上的,其贷款本金及利息国家将全部承担。由此可见,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意义深远。从国家方面看,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利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举措,属于一项政策性贷款。但从贷款的发放方式看,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目前是由商业银行发放的。主要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负责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核、发放和回收等各项工作。银行发放助学贷款一方面是配合国家帮助大多数贫困学生完成高校教育的政策目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毕竟是金融机构,是企业法人,要求自身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效益性、安全性的要求,追求利润是其生存与运营的必然目标。因此,从银行方面看,国家助学贷款属于金融机构的普通商业性贷款业务,借款人必须遵守《贷款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违约的,则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因此,从银行方面看,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属于商业贷款。

由此看来,国家助学贷款不能只说成是政策性贷款,也不能单纯说成是商业性贷款,而是一项带有较强政策目标的商业性贷款,或者说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正因为国家助学贷款定性不明,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在运行机制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府的政策性目标和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国家助学贷款对象的界定

国务院在1999年5月13日颁发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的通知》,其第一项规定:“国家助学贷款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可见,国家助学贷款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收费逐步走向市场化,高等院校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大多数家庭都会感到非常吃力,经济确有困难的家庭更觉得这些高昂的学杂费是个天文数字。为了帮助高等学校中这些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把对象界定为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助学贷款的资助面还是显得过窄,申请贷款者只限于高等学校学习努力的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止,全国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中,能得到贷款的只占31%,贷款金额占申请金额的37%。由此可见,我国助学贷款的对象应在上述四个主体的基础上放宽到更广的范围。

笔者认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范围至少应扩展到以下范围:一是高中学生。现在大多数省份由于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的措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普及了。可是一些贫困地区,还有许多贫困学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对高中就只能望洋兴叹了,没有上高中又哪来得上大学呢?而且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人能够上大学或更高的学府,而另一些经济确实困难的人却连高中都上不起,这样就会出现知识结构过分悬殊的现象。从法理上看,学生求学的权利是平等的,贫困大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贫困高中生也应该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日本育英会贷款的主要对象就包括高中学生。因此,我国也应该将高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范围之内。二是家庭经济不困难而要自立的高校在校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观念日渐增强,一些高校在校生开始试图摆脱以往依赖家庭经济学习和生活的状况,转向依靠自己,实现经济生活上的独立,他们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不愿意完全依赖家庭来完成学业。“我读书,花我‘自己’的钱。”这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形成的自立观念和意识的真实的反映。为了鼓励和培养这样的独立型人才,也应该允许这些大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三是高校贫困学生的亲属。我国的一些大学生认为接受助学贷款是“穷”的表现,而不愿自己去申请助学贷款,高校每年一些贫困学生不交学费又不申请贷款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而对于其父母来说,供子女读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都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子女读书费用问题。但对于昂贵的学杂费着实让许多父母头痛不已,很多经济收入低下的家庭需求助于助学贷款。为了方便和满足这些家庭的贷款需要,应可以由其父母等直系亲属或监护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三、国家助学贷款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作为贷款方的银行和作为借款方的学生是以借款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但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多是银行事先单方面提供的格式合同,对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得不甚合理。为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完善还贷约束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以推进并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需进一步理顺借贷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贷款发放银行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作为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方的商业银行,是国家助学贷款中最重要的主体,它负责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核、发放和回收等各项工作,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拥有多项权利:一是银行有要求贷款学生按期还本付息的权利。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改变了原来在整个贷款合同期间内,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而替之以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视其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要求其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这也就是说经办银行在贷款学生毕业后就有权要求其还本付息,对违约学生可以通知其单位在支付工资时代扣助学贷款本息,并免除违约学生的优惠政策,将催收费用也计在借款人的账上。二是贷款银行有权对失信学生采取相应制裁措施。对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经办银行应对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金融机构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信用业务。银行可按期将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姓名及公民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违约行为等按隶属关系提供给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并可在公开报刊等信息媒体上公布不讲信用的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对其助学贷款违约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对不主动与见证人和贷款银行联系、不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不守信用的学生,也可把其失信情况记录在案,并将其纳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三是银行在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有拓展业务获得相关利益的权利。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学识的培养,高校扩招使得更多人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对于高昂的学费又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许多贫困大学生的燃眉之急。以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目的的助学贷款,在我国无疑是一个前景非常看好的信贷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助学贷款是经办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个人信贷领域之一,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大,利润也不小,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都是国家贴息的,这些是贷款银行的稳定收益。学生毕业以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有的利息甚至本金都收不回的情况,但是现在有许多减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措施,比如说学校的风险补偿、专款救助等,银行的风险会越来越小,得到的利益会越来越多。因此,银行发展国家助学贷款也就拓展了自身的业务。

银行在拥有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改进金融业务,切实加强贷款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经办银行要配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积极主动地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只要学生家庭经济确实贫困,并符合有关文件规定的条件,都应对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二是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还贷监测系统,并做好相关的贷后管理工作。要对借款学生积极开展还贷宣传工作,讲解还贷的程序和方式,及时为贷款学生办理还贷确认手续,加强日常还贷催收工作并做好催收记录。三是对符合条件者应调整还款方式或延长还贷期限。经办银行要根据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实施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或终止学业手续时,银行可根据毕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确认还款计划,还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适当延长还贷期限。贷款还本付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提前还贷,也可以一次或分次还清。提前还贷的,经办银行要按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2.借款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根据《若干意见》的规定,学生持有本人入学通知书、有效居民身份证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并符合有关文件规定的,都有权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并在大学学习期间,贷款利息享受国家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但高校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首先,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必须提供两个以上经办银行认可的见证人,见证人应当在贷款合同上签字。其次,学生所借贷款自毕业后开始计息,其贷款本息必须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学生毕业前必须与经办银行重新确认或变更借款合同,并办理相应的手续。此项手续办妥后,学校方可办理学生的毕业手续。再次,贷款学生毕业后应将家庭地址、父母姓名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真实信息提供给贷款银行,毕业后每年至少与经办银行联系一次。最后,借款学生要如实填写公民身份证号码,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和完整;家庭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变动的,应及时告知贷款银行;认真履行与银行签订的还款协议,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等等。

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制建设

任何一项健全的制度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目前调整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199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2000年秋,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国务院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助学贷款的补充意见》,该补充意见提出,教育、财政、银行等部门要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做好助学贷款工作;200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银鉴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意见》,对原有政策作了较大的调整,更加突出了政府和高校在助学贷款中的责任。但上述规范大多只是部门规定或规范性文件,效力等级低,约束力不强。同时,即使在这些法律规范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补贴机制不足、担保机制缺失、还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这实际上已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运行,以致银行惜贷、学生欠贷现象相当严重。

要使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运行,必须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是修订《银行法》与《贷款通则》,将国家助学贷款这种特殊贷款形式载入其中,加大法律保障力度。二是在修订的《贷款通则》中,要明确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各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政府贴息规定、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可减免还款的情况和优惠政策以及违约者的严惩条例等事项,让国家助学贷款的整个操作程序和运作过程都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三是国务院在适当时候可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条例》,将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上升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助学贷款的保障有法可依,以保证这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资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风险防范研究”(课题批准号为:XJK06QJG01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劲松,余勇.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2.杨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与创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王兴家.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报,2005(9)

4.Michael S. Mcpherson, Morton Owen Schapiro (1998) Student Aid Gam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5.郑镛,陆松锡.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9)

6.教育部积极推动按新机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OL].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2005.3.1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 湖南永州 425100)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1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政策性贷款本质与商业化运作模式之间的矛盾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财政贴息的、适用于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这决定了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个集合了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因素的混合体, 更讲求社会效益性。因此, 在本质上它属于一种政策性金融业务, 那么, 由商业银行按照商业贷款的模式来承办国家助学贷款而产生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它讲究的是财务的效益性;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大, 收益小, 因而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原则。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贷款学生的违约率是较高的, 这也是得商业银行对操办助学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

1.2 现行的贴息政策与助学贷款需求存在矛盾

我国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是由中央财政负责;地方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责。这种情况下,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压力不大, 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紧张, 很难把经费用于国家助学贷款贴息。这就存在着矛盾: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因学生家境普遍较好, 对国家助学贷款相对需求较小, 而地方财政实力较强, 财政贴息压力较小;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因学生家境普遍较差, 对国家助学贷款需求较大, 然而地方财政实力却较弱, 财政贴息压力反而较大, 这种矛盾现象必然影响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

1.3 风险补偿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2004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意见》中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按照“风险分担”原则,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 每所普通高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生的还款情况挂沟。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的实质是由财政和高校对经办银行因贷款发生坏账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 但这种规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财政来进行补偿理所当然, 因为作为一种政策性贷款, 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补贴。由高校来进行补偿则不太适宜, 高蒋不是政府部门, 也不是公共机构, 不适宜承担这种政策性贷款的补贴。学生毕业后, 高校无法控制和影响他们还款, 却要为他们拖欠还款承担责任, 这是不公平的, 学校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尽可能地少争取助学贷款, 以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这显然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违背。

1.4 助学贷款仍然存在还款期限短、还款方式单一的问题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毕业后6年内还清利率, 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例如, 有的专业好, 毕业后能找到位薪水较高的工作, 有的专业较差, 毕业后找不到薪水较高的工作, 甚至有可能失业。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还款能力上存在着差别, 也使得贷款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不同的风险。按照一般的贷款定价原则, 风险大的贷款应设定较高的价格, 也就是较高的利率, 风险低的贷款应设定较低的利率, 但当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只有一种, 这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1.5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国家助学贷款只规定要发放给那些“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 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时不好掌握。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也造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在发放中的混乱。

1.6 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贷款违约率高

国家助学贷款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 只能以贷款大学生的信用作保证。由于当今社会失信现象极为严重, 诚信问题相当严峻, 一部分学生在获取助学贷款后, 毕业时“人去楼空、杳无音信”, 这样就给承担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商业银行造成呆账、死账, 以至许多商业银行不愿意从事助学贷款的信贷业务, 因此也严重地影响到助学贷款的继续推广, 使许多高校的贫困学生不能申请到助学贷款。

2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措施

2.1 商业银行方面可采取的措施

一是细化国家助学贷款的种类、标准, 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减少贷款回收时风险。二是银行方面应该增加助学贷款的利率层次。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 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 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利率水平。三是适当简化贷款手续, 延长还款期限, 减轻学生的还款压力。四是银行可以在助学贷款归还时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如果贷款学生提前还款或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工作, 将给予贷款人减免贷款、延期还贷款等优惠政策, 这样可以减轻一部分学生的还款压力, 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2 高校受贷学生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高等学校应建立、更新和管理贷款人的有效联系方式等有关信用档案, 将学生毕业后的有效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银行, 并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 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教育内容当中,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遵纪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诚信守信的健全的人格。受贷学生应珍惜和重视个人的信用记录, 树立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 毕业后自觉履行还贷义务, 成为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公民。

2.3 政府机构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政府应尽快出台国家助学贷款和征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助学贷款的原则、主体、资金来源、偿还方式和期限、操作办法、违约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对信用信息涵养的内容项目与日常管理使用信息提供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失信行为的制裁措施等做出具体规定, 以法律形式规范国家助学贷款和惩治失信行为。

2.4 建立完善担保机制

一是由贫困学生父母、亲属或当地政府作担保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助学贷款。贫困学生父母、亲属担保可以用房屋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质押、保证等, 这样既符合进行金融信贷担保的规定, 又可以申请较长期限的助学贷款, 直到贫困学生学业有成有能力还清助学贷款为止。二是应该建立学生信誉等级机制。建立个人信誉等级资料库, 督促人们讲求诚信, 遵守信用。三是建立意向性的用人单位担保机制。国家可以采取一些前瞻性的措施, 如高校贫困生刚进学校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学生的志愿签订意向性的用人协议, 并对签订了意向性用人协议的企业予以税收政策优惠, 将这些用人企业作为学生助学贷款担保的主体。总之, 这样就可以充分解决贫困学生的难题, 也能增加社会稳定的因素, 为维护学校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S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贫困生获得资助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本文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助学贷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赖颖.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5) .

[2]人民银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 2008 (1) .

上一篇:合同主体论文下一篇:创业创始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