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房屋建筑

2024-10-09

政策房屋建筑(精选10篇)

政策房屋建筑 篇1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社会三大能源消耗行业领域之一。有统计表明,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同时我国500亿m2既有的建筑节能建筑的不到总面积的约为14%。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照明、热水供应、电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综述

对于建筑节能激励问题,各国政府通常采取经济激励作为市场机制下的主要补充干预和调节手段。

我国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1949年~1978年计划经济时代,主要通过政府指令来调节,特点是:“统一分配、凭证定量、控制使用”。这种强制政府指令适用于供应短缺情况,无视市场规律,放弃价格调节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建筑能耗普遍较低,但是居民生活不便,舒适度差;(2)1978年~2000年的改革初期,以立法规范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这一时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规,各地设立能源管理机构。该时期建筑节能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3)2000年以来建筑节能深化改革时期,我国除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外。例如2008年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提出新建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标准;同时,还制定了设立物质奖励、财政补贴或优惠性贷款等一系列激励手段,通过这些政策人们的用能行为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建筑节能示范区、试验区;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应运而生,通过合同能源管理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能源服务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新的能源管理商业模式。

通过我国的建筑节能实践充分说明了: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没有充分调动各节能主体的积极性,导致隐形成本增加。经济激励政策由于其自愿性、鼓励性的特点,能有效地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但和发达国相比,整体节能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不完善,节能改造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快速进展。

2 我国建筑节能激励现状

普通建筑能耗高、能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筑节能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以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是大部分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同时,我国的节能激励政策通常实在是在鼓励优惠政策中顺便加入了节能降耗的内容,激励政策向建筑节能倾斜的强度不够。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民众节能意识薄弱

目前,建筑节能在我国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不够,政策激励不到位,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淡薄。虽然从1991年起,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经验,对提高社会节能意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26年的宣传主题来看,理念混乱、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节能宣传的核心应该是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

2.2 公共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虽然对公共机构建筑节能实行了能源费用“实报实销”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不是强制性的约束,没有考核标准。在缺乏约束的激励政策下,会增加监管成本。由于不属于强制性要求,同时节能资金有保障,没有设定节能考核指标以及有效的奖惩制度,公共机构在建筑节能改造上积极性普遍不高。

2.3 激励政策不完善

我国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不完善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激励对象单一,我国目前建筑激励的对象仅限于节能产品技术的供应方,西方国家的激励对象既包括节能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还包括建筑节能产业的研发者、建筑商和节能服务公司和社会机构等其它主体。(2)激励角度单一,我国目前仅对墙体材料实施相关税费减免,国外国家的激励既包括新建节能型建筑还对现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两方面。(3)激励手段单一,我国目前的激励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其他激励则相对较少。欧美国家广泛采取各项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贷款补贴、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激励政策。同时,我国激励性政策偏重于事后奖励,项目建成验收后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做法对于建筑节能这种前期投入大,隐形收益在建成后凸显的工作显然不太合适。

2.4 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激励的政策多数还是停留在法律层面上,主要原因在于制定时着眼于宏观方面的规定,缺乏针对性,缺少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因此到,各个地区实施可操作性不强。

2.5 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缓慢

建筑节能服务公司作为建筑节能减排的中介机构,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经济适用的建筑节能方案,实现节能降耗、费用的优化。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对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公司,面临市场不成熟、融资困难、人才匮乏、标准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发展发展缓慢。

3 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建议

3.1 构筑完善的建筑节能宣传多元平台

建筑节能信息平台是民众获得节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一个形式灵活多样的、内容充实的、信息准确的既包含科普知识、又包含专业知识的宣传平台。

3.2 完善公共机构参与建筑节能的奖惩机制

建议取消“实报实销”制度,对每个公共机构根据其具体情况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对于逾期未完成目标的机构由其自行承担能源费用,情节严重者建议给予相应的惩罚;按期完成目标和任务的的机构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

3.3 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不同的主体特性的差别,建议制定分类别的激励方式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在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标准的差异,充分考虑建筑的现状的差异,使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在国家统一制定大目标下,应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政策应灵活有效。

3.4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筑节能项目

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项目的融资模式还是以政府投资和政策性融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明显不够。在经济社会新常态,政府投资的项目将减少、投资额将缩减,在此背景下,社会资本在建筑节能项目中应发挥积极做作用。政府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机构对于节能改造工作支持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融资租赁、建筑节能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等市场融资模式。

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发展节能建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缓解能源紧张现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建筑节能激励意在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合理政策,吸引更多的建筑节能市场主体参与其中。研究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我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松涛.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1/3[N].中国青年报,2012-11-24.

[2]赵永攀.建筑节能与社会经济效益研究[J].城市建筑,2013(2):233-234.

[3]李慧.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4]张琦.国外建筑节能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2(5):48-53.

[5]王莉,杨继瑞,孙建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3):134-136.

政策房屋建筑 篇2

(1)面积小于90平米买方首套房子契税:评估价格的1%

(2)面积大于90小于144平米买方首套契税为:评估价格的1.5%

(3)高于该区的市场指导价格,面积大于或等于144平米,买方不是首套二套房产契税或二套以上房产契税:评估价格的3%。

契税缴纳的时间

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天,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天。

纳税期限

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

房价一直涨,而享受契税优惠的“普宅”门槛却没有调整,这使得五环内近半新建商品房成了“豪宅”,要按照非普标准全额缴纳契税。日前,中原地产发布了相应的统计数据,而记者核对北京建设网预售许可专栏后发现,扣除两限房、自住房以外,城六区纯商品住宅的预售价几乎已经普遍超过“普宅”标准。

非“普宅”契税多交一两倍

10月8日,已经3年未动的普通住房标准进行调整。五环内单价39600元/平方米、总价468万元以里的房屋,五环到六环单价31680元/平方米、总价374万元以内的房屋,六环外单价23760元/平方米、总价281万元以内的房屋,只要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就可以被认定为普通住房。

而且当时要求,单价、总价两个标准符合其一即可。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整后,享受到普通住房税收优惠的购房家庭比重扩大到90%以上。

按理说,契税应该是房价的3%,可如果面积不高于90平方米,又是首套购房,那购房人就可以享受仅缴纳总价1%的契税打折优惠。如果面积在90.01到140平方米之间,还是首套房,那购房人缴纳的契税税率为1.5%。

这么算下来,如果一套五环内总价468万元的房产,是否属于“普宅”,其契税缴纳额最多会差9万多元。

房价涨得快标准没“赶趟儿”

“最近这房价有点猛,去年我们咬牙花300多万买的二手房,已经涨了100万了。”家住朝阳区的徐女士喜滋滋的,庆幸自己下手及时,少花了100多万元。

但还没来得及买房、换房的人,就没这么高兴了。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虽然20普通住房标准宽松了,但在20,被认定为普通住房的比例依然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除了别墅这种肯定属于“豪宅”的住宅,全市年成交的50892套住宅中,有8933套被认定为非普通住房,占比达到了17.6%,而在年,扣除别墅的“非普”占比只有14%。

尤其在五环以内,被认定为非普通住房的新建商品房比例达到了47.7%,2014年该比例只有32.1%。就连六环外,被认定为非普通住房的新建纯商品房,比例也达到了8.9%。

据了解,上次调整的依据为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平均交易价、即单价2元/平方米、套总价260万元/套。而2015年,全市新建纯商品住房的成交均价达到了29782元/平方米,五环内的商品房成交均价超过了5.3万元/平方米。

新房太高端只能买二手

新房的价格一路蹿高,这可苦了想买新房的人们。打算在20迎娶新娘子的北京市民陈先生,从2015年6月开始看房,却发现五环内几乎没有他能承受的新房了。

“新建商品房的价格涨速快过二手房,这就使得购房人不得不转向二手房。去年一年,纯商品房的成交量达5万套,而二手房全年签约达到了19.6万套,几乎达到新房的4倍。”张大伟说。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房屋契税新政策

2.2017年房产契税新政策

3.2016首套房契税新政策解读

4.2015房产契税新政策

5.2016房屋契税新政策

6.2017年首次购房优惠政策解读

7.2017年小产权房最新政策

8.郑州房屋契税新政策

9.央行新政策消息:2017年1月1日起同行异地转账全免费

政策房屋建筑 篇3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建筑节能;政策;现状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60-02

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的比例占近1/3。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节约能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当前,中国能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国整个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了30%多。建筑节能对于缓解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建筑发展的大趋势。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需要,也是当今建筑技术发展的产业升级的重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和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经历了长期发展的历史阶段,现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全面实施建筑节能65%的新阶段。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各项政策法规发展都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不够,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手段,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节能体制,强制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节能的工作持续而又高效的开展。

1 国内建筑节能综述

1.1 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宣传介绍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状况、制定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起步。由于多方面的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的主要停留在试点阶段,直到1991年,北京市一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该市所有新建的居住建筑都必须执行该标准,只有符合该标准的居住建筑才能允许建设,这使得该标准的执行取得了突破。在此期间,国家计划委员会与1992年规定节能住宅减免5%的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后来各地有先后规定收缴实心黏土砖限制使用费,这些政策对于建筑节能工作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1994年建设部成立了节能工作协调组,各地市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而逐步建立了建筑节能的管理机构体系。

(1)节能规范。1986年发布第一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1995年12月,建设部发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旅游旅馆的建设迅速增加,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规范》(J116-2001)。另外,地方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标准,针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围绕节能65%的目标,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有国家、地方以及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框架体系。

(2)法律法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我国及部分地区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布,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3)税收方面。我国在1992年最先颁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条例》,其中,规定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北方节能住宅,其投资方向调节税为零,这个规定了面粉厂税率为5%的新建住宅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北方住宅节能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2 现存问题

(1)规范标准体系尚不完备。近几年,建设部先后批准发布了《公布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21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多数标准偏低,特别是缺少技术细节一节可操作的标准。

(2)相关法律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法规,但还没有出台相关针对建筑节能的法律,对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存在执法不严,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3)激烈政策不足。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即使是出台法规,在监管执行方面没有强有力的的措施保证严格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为了拉动内需,1992年颁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条例》。

(4)忽视了农村居住建筑的节能。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主要是在城市开展,在广大农村,建筑节能则不受重视。农村建房很少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冬季采暖效率很低。总体看来,农村建房存在建造方式传统、建筑材料陈旧、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5)创新力度不够。建筑节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成熟的技术,以及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产业,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2 新加坡建筑节能政策纵观

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到连水和沙石都要依赖进口的岛国,面对有限的资源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加坡政府通过政策鼓励、立法管制、市场推动、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新举措

新加坡对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非常强烈,从政府、企业到市民,都有一种真正视生态环境和能源节约为生命的绿色意识。新加坡于2005年1月起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计划。据新加坡建设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建筑标识主要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与性能表现,包括节能、节水、场地与项目管理(或既有建筑的管理与运行)、室内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创新等5个方面。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合格)、金奖、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其中认证级为最低要求。绿色建筑标识由业主向建设局申请。建设局按照建筑面积收取一定的认证费用,达到金奖以上等级的,政府按照建筑面积1 m2给予3~6新元的奖励。为此,政府每年提供2 000万新元作为奖励资金。业主可在设计阶段即提出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申请,建设局根据其设计图纸即可作出认证,以鼓励和引导业主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以及用能管理。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每3年复查一次,凡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销。目前,新加坡共有62个建筑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根据新加坡建设局的计划,在未来10~15年内,要达到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耗降低25%的目标。

2.2 新技术

高楼大厦自调“体温”,在新加坡维多利亚街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图书馆,总面积5.3882万m2。此建筑被誉为“超级节能楼”,并一举获得了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最高奖——白金奖。另外,新加坡的建筑垃圾过半回用;新加坡2006年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60万t,日均产生量约为1 600 t,98%的建筑垃圾都得到了处理,50%~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新加坡政府资助专业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对建筑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通过招标确定4~5家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处理业务,并资助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目前,新加坡制造沟渠的混凝土,有30%采用再循环混凝土。再循环混凝土还用于建造停车场的镶边石或用于铺路。除了抓建筑垃圾制造“绿色建材”循环利用,新加坡还积极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战略,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循环利用。

2.3 新机制

为了解决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都由投资者自身承担,制约了投资者采用节能新技术的积极性的问题,新加坡积极推行基于市场调控的节能机制——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所谓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为客户提供节能潜力和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选购、施工安装、节能量检测、人员培训等项目的全过程服务,向客户保证实现合同中所承诺的节能量和节能效益。为发展绿色建筑,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政府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除财政资金补助以外,还包括税收、土地等激励方式,这些都推动环保建筑节能科技的研究和发展。

3 推进国内建筑节能政策发展策略

(1)完善国家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涉及重大公众利益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由国家力量来强制实施。建议国务院将建筑节能作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建议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框架内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协调有关各部门的责任、义务。

(2)拟建立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在西方节能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政府都有相应鼓励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凡在IECC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 000美元和2 000美元;欧盟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建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建筑节能的开发应用。

(3)重视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农村能源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新农村建筑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农村建筑节能又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地域广阔,针对不同地域建筑节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从改善建筑外环境、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4)发展建筑节能新技术。国家和各地政府应该建立一定经费用于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工作。鼓励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风能以及生物质能。

(5)大力宣传和推广节能政策。制定政策,政府还应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增强广大群众的节能意识,另一方面增强执法监督人员的效率。

3 总结

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已经20多年,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看到了很多问题。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起点低、难度大。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国情,积累经验,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善勤,郎四维,涂逢祥.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8

[2]吴玉萍健.全建筑节能政策,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8

[3]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Zou Dun,Zhang Yongs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building energy-saving,the Government’s polic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in the process of a leading role. Then it describes the statusof China’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ccording to compare to the policies of Singapre and comb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t makes the recommendations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policy for the Government.

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政策分析 篇4

上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就开始探索将建筑垃圾转化为资源的技术和途径,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率已达到了90%以上,其中法律法规的约束与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许多国家从建筑垃圾排放直至综合处置与利用都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筑垃圾的分类排放、分类处置流程很严格,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我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涉足建筑垃圾处理,截至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达到5%左右,与《“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提出的到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建筑废物利用率达到30%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推动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现状

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早,行业发展也比较成熟。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将垃圾变为一种新资源,建筑垃圾处理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到2015年将达到2万亿美元。至今,欧美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达到90%以上,建筑垃圾基本能够合理再利用。

1. 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首个大量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垃圾再加工综合工厂,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德国57%的社区垃圾和58%的产品垃圾被重新利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达86%,垃圾处理行业每年收益约为500亿欧元,解决就业岗位24万个,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政府参与是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制定详细的法规政策及明确的使用标准,并通过制定对建筑垃圾排放高收费和再生建材低价格的政策,为建筑垃圾再利用打下了基础。目前,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已成为世界上涉及产品种类最多的生态标签。

2. 荷兰。

荷兰针对建筑垃圾的管理明确了三级政府的职责:中央政府制定法律政策;省级政府制定规划、颁发许可证、对垃圾管理进行控制;市级政府负责政策的实施和垃圾的收集,企业负责垃圾的处理。

目前,荷兰垃圾管理市场规模大约有60亿欧元,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为了将建筑废物利用率提高到90%,荷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如:由分捡公司负责有效筛砂,即依照其污染水平进行分类,储存干净的砂,清理被污染的砂。

3. 美国。

据有关资料,美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3.25亿吨,经过分拣、加工进行转化,再生利用的约占70%,其余30%的建筑垃圾“填埋”(利用)在需要的地方,因此美国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几乎达到了100%,再生利用率约70%。

美国建筑垃圾分级处理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一是“低级利用”,如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二是“中级利用”,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三是“高级利用”,如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通过以上的处理方法,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产业化”。

4. 日本。

由于资源匮乏,日本建筑工程原料价格比欧洲高,因此日本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对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进行重新开发利用十分重视。

日本针对处理建筑垃圾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建造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与再生骨料。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与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到“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使得日本建筑垃圾的回收比例从1995年的42%提高到2011年的97%。

5. 新加坡。

据新加坡国家建设局统计,新加坡每年约产生150多万吨的混凝土废料。新加坡通过严格的立法,向全社会推广先进的垃圾处理理念,实行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的原则,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新加坡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比例达到98%,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垃圾产量从2001年起逐年下降。

新加坡完善的组织机构为管理废弃物奠定了基础,垃圾分类由垃圾专业收集公司和回收公司来完成,从垃圾最初产生地到最终垃圾处理目的地,全程封闭装运;同时,遵循“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原则,政府还针对从事废弃物回收及再循环的组织机构设置了一系列的基金和奖励计划,通过市场的力量激励废弃物回收产业的健康发展。

6. 法国。

据统计,法国每年普通工业垃圾处理站(BTP)处理的拆迁和工地建筑垃圾约有3000万吨。其中,65%的拆迁建筑垃圾、28%的再建工程垃圾以及7%的新建工程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可达到60~90%。

该国专业化公司的建筑垃圾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改善及清拆工程中,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做出预测评估,以确定相关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层次(各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见表1)。

(二)国内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现状

1. 国内行业发展概况

(1)建筑垃圾量大,市场规模逐年递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的建筑量超过世界总量一半以上,城市建设中垃圾产生和排出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其中,建筑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根据已有数据测算,我国2014年建筑垃圾的产生量16.89亿吨,每吨建筑垃圾的运输与处置费用按照35元计算,2014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规模达到了591亿元(见图1)。

(2)资源化程度低,对环境危害巨大。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只有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果建筑垃圾不加以利用,按照每年固定资产投资15%的增速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的存量将达到237亿吨,需要占用39.6万公顷的土地,同时对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巨大的污染危害。

(3)处理方式单一,产业化规模较小。一是建筑垃圾处理工艺比较单一,主要处置方式就是填埋处理,不但占用大量土地,也消耗了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部分建筑垃圾还运到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进行混合填埋,加大了处置难度;二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生产企业为数很少,其产品也仅仅用于再生骨料、制砖和路基材料,总产量不高,质量也不稳定,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很有限。

2.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近年来,虽然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各级政府在管理中往往缺乏统一协调,监管不到位,违法倾倒、违规处置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2)技术管理水平低,分拣缺乏精细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筑垃圾分类是提高资源化处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一方面建筑垃圾分拣的技术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和消纳场所通常不具备精细化的分拣技术、设施和人员,严重地影响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3)缺乏全过程管理,流向监管缺位

完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途径应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拆除源头—渣土清运—加工生产—产品配送—市场应用,这些环节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但在我国对建筑垃圾的产生到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缺乏监控,流向监管缺位。

二、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外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政策

1. 法律法规。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这些国家多数采用了“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并采用科学技术使产生的建筑垃圾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同时通过强制性或鼓励性政策促使建筑垃圾进一步资源化利用(见表2)。

2. 优惠政策。

发达国家一方面从源头入手,通过征收税费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和随意处置,另一方面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方式资助再生建筑材料生产企业,鼓励再生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在需求端进行拉动,通过政府采购等优惠措施,鼓励政府和建设单位使用再生建筑材料(相关的优惠政策见表3)。

3. 监管机制。

日本通过监管机制对垃圾的产生、收集和处理实行全过程管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其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评价和合理的规划减少建筑垃圾在源头的产生量,在建造时利用延长建筑物寿命的技术和建筑结构减少改造和拆除频次;其次,强化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减少建筑垃圾产生;第三,通过科学的建筑工法,实现建造过程的少排放。在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建筑垃圾的排放环节和再生产品的生产环节也建立了较详细的监管制度(见表4)。

4. 技术体系。

发达国家从建筑垃圾减量化设计、建筑垃圾分离处理和再生骨料利用技术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努力实现建造零排放、施工零排放的工业化技术(相关技术体系见表5)。

5. 推广方式。

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综合应用,许多产品推广方式值得借鉴(见表6)。

(二)国内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政策

1. 国家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垃圾作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被纳入城市垃圾管理范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明确了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为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的法律政策见表7)。

2. 地方层面。

北京较早就开始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提出“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的指导原则,要求建筑垃圾单独堆放或者进行综合处置,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郑州市实施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和就地利用,确保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

西安是我国较早进行建筑垃圾市场化运作、资源化处置的城市之一。一方面,西安建筑垃圾处置采用的是特许经营模式,从建筑垃圾处置行业中筛选出管理经验以及运营机制良好的企业给予特许经营权;另一方面,西安市政府对从事建筑垃圾处理相关产业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免税、或其他税收优惠、低息贷款、贷款担保等形式进行补偿扶持,使企业得到健康发展。

为了从源头管控建筑垃圾的排放和处置,深圳、青岛、上海等城市将建筑垃圾的减排和回收利用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在项目可研阶段就将建筑废弃物产生的费用列入投资估算中。

同时,部分城市对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予以鼓励,将再生产品列入绿色产品目录和政府绿色采购目录。对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且总用量达到一定比例的工程项目,将全额返还建筑废弃物处置费。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在建筑垃圾回收及处置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数据显示,北京2012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40%;上海市渣土的有效处置率约为70%~80%;郑州市预计到201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到2020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80%(地方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的法律政策见表8、表9略)。

三、结束语

郑州房屋契税新政策 篇5

29日坊间疯传的传闻是,从2017年元旦起,首套房契税不变,二套房契税将调整至4%。针对这一传闻,昨日下午,市地税局和新区地税局联合召开媒体见面会,并发布了“关于当前缴纳契税排队拥堵情况的说明”。市地税部门表示,目前并没有接到上级相关部门有关契税政策调整的通知。

此外,根据网传内容中契税办理窗口即将暂停业务一事,市地税局回应,暂停业务办理是因为系统部分功能升级,但不影响正常的税收征收入库,更不影响契税缴纳。

受契税上涨传言的影响,市民争相前往契税窗口排队办理业务。针对当前契税征收窗口缴税人员多、排队长等问题,郑州市地税局和郑州新区地税局已经启动应急预案,契税征收场所已经启动一级预警。各契税征收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全体到大厅上岗,采取增设应急受理窗口、预审窗口,启动岗位应急转换和突发情况报告及处理等应急措施,缓解办税压力。地税部门表示,将开展延时服务,只要有纳税人前来办理,大厅工作人员就正常受理,直至当天纳税人受理完毕。

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后,“买房卖房能省多少钱”的消息就一直在发酵,各家房产交易公司的电话在这个周末几乎全部成为热线。“都在咨询买房卖房的消息,肯定是大利好,省内如何执行,我们在等。”一房产交易公司的员工说。

不用等了!2月21日,记者从河南省地税局获悉,目前各保障环节均已到位,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22日起执行。

“我们19日下午就开会讨论如何将政策精神和有关要求迅速传达至基层征收单位,并制定相关服务措施,确保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地税局局长智勐告诉记者。

根据财政部通知,本次优惠政策涉及营业税和契税两方面内容。

涉及营业税具体为: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契税优惠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一)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二)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

个人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通知》中并未作出规定,因此不享受《通知》规定的契税优惠政策。据省地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购房时间以及是否家庭唯一住房的界定,国家税务总局在此前的相关文件以及本次《通知》中有明确规定,大家可自行比照。

西方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初析 篇6

明智的政府和不明智政府的区别是什么呢?答案或许在于政府如何引导个人激励。 (1) 激励制度的关键在于管理机构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工作态度的转变, 以往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政策以强制性管制为主, 严重影响了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也使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严重成为社会发展和政府财政的负担, 历史建筑保护往往被视为“亏本买卖”。自上世纪, 在欧美国家遗产保护领域里, 官民合力促进了旧城更新和历史建筑再利用, 不仅使历史建筑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也使旧城经济得到了发展。

1 国外激励机制

从总体上看欧美发达国家, 保护工作的主体是生活在优秀历史建筑中的千家万户。相关保护的各级法律、税收优惠与资金筹集政策环环相扣, 形成完善的综合体系, 像巨大网络上的无数节点互相调动, 以此利用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总结目前国外相关激励方式主要有为历史建筑提供充足的保护资金、税收优惠、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优惠协议、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补偿、免除相关费用等。

1.1 保护资金

近年来,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引入各种经营理念, 广泛拓展保护资金筹措渠道, 发展出一条国家、地方、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多方面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 确保了历史建筑保护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关资料显示, 欧洲保护资金中, 79%来源于旅游业, 16%来源于业主、保护基金投入的维修资金, 5%来源于公众和政府投资。 (2)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来源可分为:

(1) 国家拨款与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共同资助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按照国家资金资助的程度分为全部担负、视重要程度国家和地方按比例负担。例如:英国的历史建筑保护, 按照建筑的重要程度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不同的份额。重要的宫殿建筑全部由国家承担, 对于著名的保护区, 绝大部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 一般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基本来自于民间。日本也有同英国相似的规定。

(2) 民间历史建筑基金会。民间历史建筑保护基金会的资助与国家、地方资助相互补充, 扩大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资金投入力度。法国民间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达100亿美元之多, 相当于政府财政的拨款总额。成立于1996年的法国文化遗产基金会, 专门维护未列入保护单位的40余万处文化遗产。

(3) 低利率贷款政策。该政策指以低于商业贷款的利率, 贷给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业主, 可以房产作为抵押, 具有长期性, 有贷款补助。例如:美国的俄亥俄州克立夫兰市的银行提供贷款基金, 其利率低于商业利率约40%。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提供的小额贷款, 利率低于商业利率约50%。

(4) 通过相关协议获得相应优惠。保护地役权转让协议、指政府为长期保护历史建筑签署对业主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 也为业主提供利率减免、土地税减免、资金补助或特许规划等优惠政策。

(5) 提供保护周转基金。该政策指为保护历史环境的公共活动而筹集, 须在规定时间内返还, 然后为同样的保护目的再次周转使用, 例如: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保护周转基金会提供90种周转基金。英国遗产建筑基金会曾经资助过337个项目。1) 购入房产、修复后卖出。购置那些即将面临拆毁危机的历史建筑, 立即买下、防止破坏, 卖给有保护意愿的机构和个人。2) 贷款。向那些有购买保护建筑意愿的机构或个人, 提供贷款;向已购置历史建筑的人或机构提供修复资金贷款, 像银行一样发挥作用, 有专业人员从事资金的管理。

(6) 信托基金。例如:1895年, 英国设立了历史与自然风景的国家信托基金, 1957年, 设立了公共信托基金;1947年, 美国设立了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

(7) 保护彩票。例如:英国“遗产彩票基金” (HLF) 自1995年起, 为英国15000个历史建筑提供了超过30亿英镑的资金帮助。每年意大利政府从所发行的彩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每年增拨1.5亿欧元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 从1998年-2000年的3年间, 意大利政府利用彩票启动了约200个文物保护新项目。

1.2 税收优惠

在税收优惠方面, 单就美国而言, 自1976年以来, 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调节促进计划”就吸引了近8亿美元的私人投资项目发展与历史保护相关的行业。美国国会颁布的保护法律有:《国家历史保护法》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 NHPA) , 还有《经济返还税法》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 该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25%可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联邦政府的经济优惠政策有:投资税额减免 (Investment Tax Credit) 、加速折旧制度 (Accelerate Cost Recovery) 。州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财产税的免除 (Property Tax Exemption) 、税额减少 (Credit) 、特例评价 (Assessment) 、销售税的免除 (Sales Tax) 、以及所得税的减额 (Abatement) , 州政府规定此政策以额外减免20%—50%的所得税。国外为保护历史建筑而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与措施可分类为:

(1) 财产税减免 (Property Tax Abatements) 、指全部或部分财产税的减免、冻结或延缓等, 受惠人是参与保护工作的业主, 例如:美国、法国、土耳其、德国、澳大利亚。 (2) 用于保护的所得税减免 (Income Tax Credit) 、针对从事历史建筑保护活动的公司或纳税人。对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企业所得税减免50%-100%, 这是发达国家比较通用的减所得税比例, 例如:美国、法国、奥地利、德国。 (3) 税收扣除 (Tax Deductions) , 指允许社会各界因对保护事业捐助而获得税收减免, 增量资金流入保护机构, 例如:美国、英国、西班牙、新加坡、澳大利亚。 (4) 印花税减免、指为了鼓励投资历史建筑保护, 实施印花税全部减免或部分减免, 例如:美国、英国。 (5) 营业税免除 (Sales Tax) 、美国肯塔基州对非营利性团体因维修、复原、保护历史建筑而产生的营业税给予免除, 对历史博览场馆的门票收入实行营业税免除。 (6) 还有加速成本返还制 (Accelerate Cost Recovery) , 计算投资回收期减少, 年均计提费用比例增加, 所有者的计算年收入减少, 可以减少所得税额, 以优惠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1.3 政府与公民间的协议

该协议主要指地役权, 其最早出现在美国, 指一块地 (建筑物) 的业主赋予他地 (建筑物) 或他人某项权益, 通常是通行权、取水权、观望地役权、采光地役权等。简言之, 地役权是使获得他人物业的部分使用权的过程合法化的协议。保护地役权协议以优惠税费或实物为激励, 在政府与千家万户之间达成具体而有效的家庭式保护条例, 实现了保护管理部门与私房业主之间的和谐。

美国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地役权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其成功主要在于地役权与税收优惠制度的相互配合, 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了公众对出让地役权的抵触情绪。地役权作为国家法律独立于地方政策公平存在, 比地方历史保护的法规更为强大, 即使在没有保护法规的城市也同样适用, 有更广的法律效力。地役权政策充分尊重了私人财产权、个人意愿, 以激励代替了强制, 在政府管理和私人处置财产之间取得平衡。通过民间组织进行受役的地役权, 减少了政府投入其中的监控管理的人力。最重要的是, 这种自下而上的私人申请的方式, 使更多的历史建筑被人注意而收录到国家历史建筑宝库中。

1.4 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补偿

欧美国家为保护历史建筑风貌区的整体效果的一致性以及空间品质等方面, 同时为保持地块开发的公平性等, 运用开发权转移、奖励区划等手段进行控制。

(1) 奖励区划 (Incentive Zoning) 于1961年出现在美国纽约, 以增加楼面面积为奖励策略, 对开发商的行为进行引导, 以符合公众利益的要求。为了对开发商的行为进行引导, 以符合公众利益的要求, 一些城市为历史建筑保护设立了相应的奖励区划。在该区划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再利用项目, 如果对历史建筑的改造符合要求, 将有机会得到奖励多建20%的建筑面积, 或者建造比容积率多的空间用于出租和出售。奖励区划从1961年最早在纽约实施, 由于这一手段往往造成城市容积率过高, 对城市环境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而提供的公共利益却不多, 因此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或取消了。比如波士顿市仅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推行这一奖励政策, 西雅图和费城则降低了奖励标准, 旧金山市则废除了这项奖励。 (3)

(2) 发展权转移TDR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 最早出现在美国纽约, 成为平衡用地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是对奖励区划的一种补充。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发展权转移 (Historic District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 就是将控制地块甲的开发强度 (容积率) 转移到乙地块, 使得开发者在乙地块获得额外的开发补偿, 从而使甲地块的历史建筑获得持久保护的经济平衡。推行TDR无需直接动用政府财政, 转由土地市场提供对私人业主的补偿。保护由无利变为有利, 从而激励私人投入资金保护风貌区开放空间和历史建筑, 使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更容易推行。由于土地所有人获得补偿, 市场调节成为主要手段, 减少了频频引发的抵触。历史保护可以引入大量民间资金。

(3) 建筑面积补偿HFS (heritage floor space) 最早出现在《悉尼中心开发控制规划图则》第7章建筑面积的奖励和划拨 (Award and Allocation of Heritage Floor Space) 中制定的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鼓励政策。澳大利亚悉尼中心的传统风貌对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其历史建筑的保留价值在通过正规交易机构认定的基础上, 依据公式计算出它的开发价值 (即可转让的建筑面积) , 以补偿为保护历史建筑而做的工作, 这种因保护历史遗产而获得的建筑面积补偿HFS。该过程中, 对历史建筑和开发项目都做了详尽的规定。

1.5 免除相关审批费用

免除旧建筑再利用项目的规划申请与审批费用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激励了小规模的旧建筑再利用项目。对于规模较小的再利用项目来说, 项目前期研究、购买规划资料与表格、申请各类规划许可证的费用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比大规模的项目要高得多。免除这部分费用对小规模的再利用来说是很大的帮助。二是鼓励了更多对于旧建筑再利用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开发计划。如果从政府获得与旧建筑相关的信息, 井且把旧建筑再利用开发计划提交给规划部门审批的成本很低, 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而增加了旧建筑再利用的机会。

例如, 美国有一些城市通过免除旧建筑再利用项目的规划申请与审批费用来提供奖励。比如德州的圣安东尼奥市、马里兰州的巴尔地摩市等。

1.6 小结

虽然欧美各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不同, 但是共同点都很明显:有明确的保护性公共政策, 有多种方式的国家保护资金及银行贷款, 有充足的保护修缮经费, 有优惠的税收政策, 因而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完善、保护实践效果越来越好。其财政专项资金和税收激励政策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各国政府宣扬各自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对我国的建议

激励措施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作, 涉及到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 它与经济发展、税收制度、部门组织、产权情况、司法体系等相适应, 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在各地确定相关保护法规的同时, 应将激励措施渗透到具体的保护方法中。

历史建筑保护也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共事业, 激励措施的目的是激励全社会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 因此激励政策应该确保公平, 尽量在物质空间保护和利用过程中, 兼顾到社会问题的改造, 给予中低收入者和老龄业主更多的实际优惠, 体现出匡扶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注释:

(1)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 2002.

(3) 理查·科林斯 (Richard C.Collins) 著, 邱文杰、陈宇进译.旧城再生, 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史迹保存, 创兴出版社, 1997:24.

摘要: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对于提高大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热情至关重要。目前西方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激励政策开展时间较久, 有比较完善的政策, 对于我国完善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1]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论文, 2006.

[2]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税费激励政策[J].建筑学报, 2006, (6) .

[3]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地役权制度[J].中外建筑, 2006, (6) .

[4]沈海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发展权转移[J].中外建筑, 2006, (2) .

[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6]龙灏, 李昂博威.美国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室内设计, 2011, (2) .

建筑业“营改增”政策解读 篇7

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税收政策,解读

根据《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建筑业“营改增”后适用11%增值税税率,与现行营业税3%的税率相比,税率增幅很大。各类财经类杂志、报纸据此提出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大幅增加,笔者对此有不同理解。

一、建筑业增值税与营业税计算方式差异

营业税与增值税都属于流转税性质,营业税为价内税,增值税为价外税,二者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营业税应纳税额=营业额(工程造价)×营业税税率。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此处不考虑进项税额转出、出口退税等因素。如果仅考虑税率差异,以及建筑业人工成本、砂石无法或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因素,不难得出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大幅增加的结论。

建筑业属于国家确定基本价格的行业,讨论建筑业“营改增”税负变化不能离开这一基本现实。根据住建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建标[2013]44号)规定,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按费用构成要素组成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按工程造价形成顺序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其中税金按照税前造价乘以综合税率计算得出。讨论建筑业“营改增”税负变化问题必须考虑建筑业计税依据,而不能仅仅通过税率高低来判断建筑业税负的高低。

住建部于2014年7月底制订了《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规则调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增值税税制要求,采用“价税分离”的原则,调整现行建设工程计价规则。将营业税下建筑安装工程税前造价各项费用包含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含增值税税金”计算的计价规则,调整为税前造价各项费用不包含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不含增值税税金”的计算规则。《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中的税金,是指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虽然调整方案正式文件还未下发,但是方案思路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应该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就此调整方案,建筑业“营改增”对建筑业企业的影响不仅在于税负变化,还在于对企业损益产生巨大影响。

二、建筑业“营改增”的影响分析

由于一般土建项目与安装工程项目费用组成比例、物资采购方式差别较大,根据《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规则调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分别对上述两类项目展开分析,测算建筑业“营改增”对施工企业利润、税负的影响。

(一)某输变电架空线路工程

此架空线路建筑安装费用5 214万元,建筑安装费用是项目招投标的依据,施工合同金额依据建筑安装费用确定,此项目建筑安装费用明细组成如表1所示。

1. 建筑业“营改增”前税负、利润测算。

假设施工合同金额为5 214万元,施工企业按合同金额3%税率缴纳营业税,则营业税税负为3%。施工企业确认收入5 214万元,确认营业税金及附加164万元,成本空间为5 050万元。

2. 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利润测算。

除人工费、规费、利润、税金不涉及调整,其他项目价格都需要由含税价格调整为不含税价格。由于机械、措施费、企业管理费调整涉及复杂的测算过程,并且对项目总造价影响不是很大,在此不做调整,在此仅就装置性材料进行调整。装置性材料表中水按照13%增值税税率调整金额,砂石按照小规模纳税人3%调整金额,运输费用按照11%增值税税率调整金额,其他材料按照17%增值税税率调整金额,调整后装置性材料总价由3 019万元调整为2 600万元,结果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此项目建筑安装费用调整为5 059万元,结果如表3所示。

假设项目合同金额为5 059万元,应确认收入4 558万元、销项税额501万元,成本空间为4 558万元,装置性材料产生进项税额419万元,应缴纳增值税82万元,税负为1%,税负明显降低。按照现在工程管理现状,基础工程装置性材料由施工方采购,其他装置性材料由建设方采购,也就是说存在甲供物资,假设这种情况下合同金额为2 459万元,确认收入2 215万元、销项税额244万元,施工方装置性材料产生进项税额84万元,应缴纳增值税160万元,税负为7%。建筑业“营改增”前,甲供装置性材料税金由施工方缴纳,施工方应与建设方结算甲供装置性材料税金,不影响施工企业总体税负。此项目“营改增”后成本空间大幅收窄,对企业利润产生很大影响,追根溯源是项目建筑安装费用中装置性材料占比在50%以上,成本按照17%扣减进项税,增值税税率为11%,成本空间缩减6%,考虑取费影响,成本空间缩减9%。如果按上述甲供物资口径,“营改增”前确认收入2 195万元,税金66万元,成本空间2 129万元,“营改增”后成本空间有所提升。

单位:万元

(二)某办公用房项目

此项目总投资776万元,其中建筑部分452万元,此项目建筑部分施工图预算组成如表4所示。

1. 建筑业“营改增”前税负、利润测算。

假设施工合同签订金额为452万元,施工企业按合同金额和3%税率缴纳营业税,营业税税负为3%。施工企业确认收入452万元,确认营业税金及附加14万元,成本空间为438万元。

2. 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利润测算。

调整思路与过程同上,其中商品混凝土一般会选取简易方式,按6%计算缴纳增值税,调整时按6%调整。调整后材料费总价由204.92万元调整为182.87万元,价差由109.98万元调整为94万元。材料费调整明细表如表5所示。

单位:万元

材料价差按照材料费调整系数进行调整,明细表如表6所示。

此项目建筑部分金额调整为443.19万元,结果如表7所示。

假设项目合同金额为443万元,确认收入399万元、销项税额44万元,成本空间为399万元,材料费及价差进项税额38万元,应缴纳增值税6万元,税负为1%,税负明显降低。一般土建项目材料由施工单位采购,不存在甲供物资。此项目“营改增”后成本空间大幅收窄,对企业利润产生很大影响,项目建筑安装费用中材料费及价差占比在50%以上,成本按照17%扣减进项税,增值税税率为11%,成本空间缩减6%,考虑取费综合影响,成本空间缩减达8%。

单位:万元

通过上述项目分析,按照《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规则调整实施方案》,税负影响在于材料是否由甲供:如果材料甲供,税负大幅攀升;如果材料由施工单位购买,税负降低。针对不同的项目,建筑业“营改增”对利润空间存在较大影响。

三、政策建议

1.根据财税[2011]110号规定,“营改增”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达到消除重复征税的总体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住建部应加强协调沟通,针对不同的项目统筹测算不同的费用组成明细,设置合理的价格调整系数,从而达到总体税负不增加的要求。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2.财政部、住建部应按照增值税计价原理,调整建筑安装费用税金计算公式[其中: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税金计算基数应统一调整为工程直接成本,并设置合理的利润率,确保施工企业利润水平不降低。

3.由于建筑业“营改增”后甲供物资对企业税负具有根本性影响,建议住建部出台总体管理办法,对甲供物资招投标、结算方式提出明确要求,防止施工企业税负大幅增加。

参考文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2011-11-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建标[2013]44号,2013-03-21.

太阳能光伏建筑的政策研究 篇8

1 国外太阳能光伏政策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光伏建筑的政策支持,在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截至2009年底,各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德国排名全球第一,达9.8GW,西班牙为3.5GW,日本为2.6GW[1]。笔者选取了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光伏大国作为代表,分析其太阳能光伏建筑推广的政策支持。

1.1 德国

德国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非常重视,关于太阳能的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相关政策也比较健全。

1991年,德国开始实行“一千屋顶计划”,并通过了光伏发电强制上网电价政策。1998年,德国政府又提出了“10万屋顶计划”。

2000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EEG法案)中规定,上网电价为3倍的零售电价或8倍的工业电价。2004年,又对法案进行了修订,此后几年其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都排在世界前列[2]。

2010年,德国政府对上网电价进行了调整,其下降幅度超出了市场的接受范围,使得其后的一年内德国的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锐减。

2012年初,德国政府对光伏支持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对未来五年的安装量进行了初步规划,并规定一旦实际安装量超出规划的数量,补贴金额将被削减。这也显示出在新增安装量猛增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导向性,鼓励太阳能光伏产业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2 西班牙

2004年,西班牙政府通过了436/2004号皇室法令,开始实施“皇家太阳能计划”,并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提出了购电补偿法,实施固定上网电价政策。除了电价补贴外,西班牙政府还规定了光伏系统的退税政策[2]。

2008年9月26日,西班牙政府又颁布了1758/2008号皇家法令,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被大幅度地下调,由于此法令从2009年1月实施,在新法令颁布后正式实施前,也就是2008年的4季度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11MW,这是上一年全年总装机容量的6.3倍[3]。进入2009年后,新法令开始实施,与之前的预测相符,西班牙光伏市场迅速衰退进入低谷。这也很有力地证明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3 日本

日本由于其地理条件的原因,推广光伏建筑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最著名的就是日本政府的“sunshine计划”支持包括光伏技术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1993年,日本政府又提出了“New sunshine计划”,这是一项面向普通居民的住宅光伏建筑补贴政策。

1995年,订立“绿色政府行动计划”,支持绿色能源的应用[4]。

2006年,日本停止了实施十余年的住宅光伏建筑补贴政策,这也是导致接下来的两年日本新增光伏建筑用户数量直线下降的原因。

2009年日本政府恢复了对光伏建筑的补贴,而且还通过立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回购剩余电量[5]。

2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相关政策

关于太阳能光伏利用,我国政府也在很多政策中做出了专门条款的规定。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关系试行办法》(实施细则),提出了我国光伏发电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重点和目标。2009年3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支持太阳能光伏建筑的示范项目,推广实施光伏屋顶计划。同时,还颁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补助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2009年7月公布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标致着“金太阳示范工程”开始实施。该办法中规定的补贴范围和规模,在国内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其补贴力度也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心,而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政策对于我国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刺激作用。

我国光伏发电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于2011年8月出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称,上网电价规定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k Wh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份上网电价均按照1.0元/k Wh执行[6]。

3 我国现有太阳能光伏推广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太阳能光伏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补贴力度之大,甚至大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决心,但正是由于其施行时间段,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政策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国内出台的很多政策中对太阳能光伏进行了鼓励和政策指引,但专门针对光伏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很少,只有《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太阳能光伏建筑有相关说明。补贴政策方面,国家层面只有《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光伏建筑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做出了规定,但在执行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3.2 缺乏对地方政府发展光伏的鼓励

地方政府的光伏建筑推广政策,大多基于国家补贴政策,在政策导向上倾向扶持光伏建筑的发展,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以目前状况来看,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扮演跟随的角色,缺乏主导性,仅是跟随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推出了一些地方性文件,但究其根本这种行为还是被动的。

3.3 缺乏对太阳能光伏建筑技术创新的鼓励

从目前我国对于光伏建筑的相关政策来看,大多是鼓励光伏建筑应用的推广,但对于太阳能技术的研发鼓励却很少,而现实的情况是,国内光伏企业自身存在着严重缺乏技术创新的情况,如果不积极鼓励,仍走传统工业发展路线的话,很难让光伏产业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作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创新更加需要政策鼓励和政府扶持。

3.4 对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宣传力度不足

太阳能光伏建筑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光伏建筑的市场化,而市场化的前提是消费者对光伏建筑有需求,但现阶段我国的光伏建筑还是以示范工程为主,整个市场还尚未启动,光伏技术也只是停留在研发和试验阶段,直接消费者对光伏建筑还不甚了解,自然上升不到需求。

因此我国要想大力发展光伏行业,在证词机制方面的完善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S

参考文献

[1]周翔.随政策走近太阳能光伏发电[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10).

[2]翁同秋.光伏建筑推广政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5.

[3]胡润青.西班牙光伏激励政策的走势和分析[J].太阳能,2009(8).

[4]李曹薇.国内外住宅太阳能利用政策初探[J].新建筑,2005(6).

[5]刘桦,翁同秋.发达国家光伏建筑推广政策实施效果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1).

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 篇9

一经济激励政策的基本类型

(一)财政政策。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从事的收支活动,主要特征是通过收支活动调节市场失灵领域,达到社会供求平衡。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导向功能,指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第二,协调功能,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可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阶段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控制功能,指对人们的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制约或促进,以实现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控制;第四,稳定功能,指调整总的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共支出和公债。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由中央银行控制一般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而控制货币供给量,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调节市场经济的目的。通常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和选择性货币政策。

二建筑节能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原理

针对中国目前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建筑节能工作的特点,本文认为,在可供选择的经济政策中,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是最能够有效推动建筑节能战略实施的经济激励政策。

(一)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补贴即政府为实现某种特定的发展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援助。该项转移性支出由于对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产生影响,可通过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财政补贴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补贴仅指政府直接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资金援助;广义的财政补贴除包括政府直接给予的资金援助外,还包括政府各种间接的无偿援助形式,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和税收支出等。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来考虑财政补贴政策,而将税收支出列入税收优惠政策中。

按照政府介入市场的角度不同,财政补贴可分为供给方补贴和需求方补贴。供给方补贴即政府对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干预,对供给方提供资金补贴以刺激产品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出数量;需求方补贴即政府对产品的消费环节进行干预,对需求方提供资金补贴以刺激产品消费,提高购买能力和增加需求欲望。

(二)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核心是税收支出,即利用税收制度的各项优惠规定,实现税款的减除或豁免。税收支出是一种隐蔽的财政支出形式,它通过减免税收暗中对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给予补贴,间接达到政府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政策目标。按照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种。照顾性税收支出指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例如,国家税法中规定,当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时,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所得弥补亏损,并且允许在5年内逐年延续;刺激性税收支出指针对某项鼓励实施的行为而采取的税收措施以激励行为主体执行和提高执行效果,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供求,促进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等,它是税收支出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税收发挥调节经济杠杆作用的主要体现。税收优惠政策可采取的形式一般有税收豁免、税收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退税等。

三国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现状与启示

(一)现状。

由于建筑节能工作自身的公共事业的性质,以及其市场失灵的特点,因此,节能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政府来推动。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市场经济国家均设立了负责节能工作的政府机构,通过政府职能在节能领域的不断强化,采用立法、激励政策、建立节能基金、征收能源环境税、建立能效标识等多种调控手段干预市场。

(二)启示。

通过对以上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了解,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建筑节能工作应由国家主管部门启动,中央制定各项激励政策的总体原则和方针,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节能工作现状,制定适合自身的各项经济激励政策具体实施细则。切忌激励政策的制定全国整齐划一,从而导致政策缺乏现实可行性与针对性。

其次,新建建筑的节能工作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同步进行。合理分配资金的投入、使用比例。统筹考虑,控制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非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保证新建节能建筑市场准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努力进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

再次,对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国家应加大财政拨款的支持力度,各项经济激励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均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同时,应考虑建立专项节能资金,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资金来源。

最后, 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应灵活, 方式应多样, 激励范围不宜过于狭小, 以保证政策激励效果的发挥。因此, 政府应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对建筑节能提供支持。

摘要:由于其存在建筑节能市场失性, 因此政府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而政府将主要职能为:提高经济效率、维护市场公平。

关键词:建筑,节能,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1]、张霖.建筑节能刻不容缓[J]广西城镇建设, 2005, (09) 。

[2]、涂逢祥.建筑节能—节能的战略重点中国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 2005, (10) 。

政策房屋建筑 篇10

建筑是全球主要资源消耗者与污染物排放者之一, 其消耗了50%土地矿石资源、40%的能源、70%木制品以及50%以上水资源, 同时, 人类活动40%的垃圾为建筑垃圾, 30%以上的空气污染物也源自建筑[1]。毫无疑问, 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势在必行。所谓绿色建筑是指, 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源自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发展并推广绿色建筑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编制的《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城镇及农村绿色建筑11亿m2, 对5.7亿m2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 并从2017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还需要合理的政策支持, 绿色建筑政策理论在很大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绿色建筑政策理论成果梳理

(一) 激励政策

地产商愿意发展绿色建筑, 但他们更关心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 因此需要适当经济激励政策。在这方面,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 并取得一定成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以激发承包商积极性;财政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同财政部出台了以鼓励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节能体系的资金管理办法。在理论研究方面, 刘玉明分析北京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基础上, 提出增加政府对绿色建筑采购、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优惠、信贷优惠、价格优惠等五大主要政策原则[9]。闫瑾等人运用有限理性条件下进化博弈理论, 研究政府与开发商群体的非对称博弈问题, 建议政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优势, 保持高度理性, 打造诚信政府[8]。金占勇建议中央政府采取以供给端为导向的、“胡萝卜+大棒”式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机制, 以及分阶段的经济激励方案[7]。

(二) 制定推广绿色建筑行业标准

合理科学的行业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有着积极指导作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发布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等数十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住建部还专门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主要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但是, 基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 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 这些标准还不够完善。刘晓娟、王建廷等人通过中外政策对比, 指出中国现阶段问题:设计标识多, 运营标识少, 很多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 但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低等问题, 无法实现最终效果[6]。另外, 中国还大量采用国外评价标准, 由于国情的特殊, 这些外来标准难免“水土不服”, 例如美国的LEED标准中对于可持续社区的评价涉及人口密度与人均资源这些指标, 鉴于中国是人口大国, 因此不能照搬美国标准。

(三) 强制性政策

推广绿色建筑必须严格整治“三高”工程项目, 需要借助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中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大量相关法律:国家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这是为发展绿色建筑而制订的法律法规;住建部也先后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文件, 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的建设和运行提出要求。其中,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出台, 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法规依据。在此基础上, 刘晓天等人建议, 限制使用和淘汰落后产品, 并形成一种制度, 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5]。姜伟新在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提出, 要加强执法监督与可操作性, 中国已经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并且存在可操作性低等弱点。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这一现象必然有所好转。

(四) 国外先进政策借鉴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展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 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路线。袁镔等人系统梳理澳大利亚相关政策, 提出要加强政府的参与性与示范作用, 政府带头推广绿色建筑使用, 并且建议实现信息公开化, 促使开发商提交污染物及能耗相应报告[10]。张扬对纽约州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分析, 提出绿色建筑税收政策要符合业主及使用者利益, 与此同时, 要确保开发商受益的独立性[11]。清华大学方东平对美国绿色建筑主要政策法规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美国现有绿色建筑先关法律、规范, 认为强制性标准与自愿性标准要同时建立、互相补充[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马欣伯研究了日本绿色建筑政策, 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 同时结合强制政策, 互相互补[13]。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同时, 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 发展自身理论。

(五)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决定产业绩效, 相应的产业政策要科学合理, 这里的产业政策不仅仅包括建筑业也包括其相关行业。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刘晓娟、王建廷等人认为, 绿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用系统的观点制定绿色建筑产业政策, 注重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6]。闫振林通过研究绿色建材产业, 提出整合建材生产企业, 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形成绿色建材产品大规模生产, 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坚决整治、淘汰, 壮大绿色建筑产业[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张建国等人认为, 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产业等密切相关, 发展绿色建筑, 必将拉动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节水等产业的发展, 不仅可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也有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增强产业竞争力, 增加就业岗位,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节能、环保转型[16]。

二、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理论现状分析

通过对CNK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研究, 分别以“绿色建筑政策”、“可持续建筑政策”、“节能建筑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对文献进行筛选、梳理, 最终剔除两数据库重复文献, 共获得78篇绿色建筑政策相关文献。最后, 本文对所有文献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统计分析, 从文献数目时间序列、研究基金支持状况、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层次、研究热点等五个维度分析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政策理论研究状况。

(一) 文献数目时间序列分析

从文献总数分析两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仅78篇绿色建筑政策关文献, 系统性研究稀缺, 这说明中国现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远远不足。从文献数目时间序列分布图 (由于2013年尚未结束, 因此不将其纳入图中) 可以看出,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起始于2004年。这篇文献是于春普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上发表的, 该文章提出通过加强宏观管理、宣传教育、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等政策来实现绿色建筑推广。从总体分布分析,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2004—2009年这个时间段, 增长速度较慢, 2009—2012年增长速度加快。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相关研究会不断增加, 并且文献增加速度加快。

(二) 研究基金支持状况分析

科学研究需要合理的资金支持, 其主要来源于科研基金。全部78篇文献中, 仅有5篇得到了科研基金支持, 支持率为6.4%, 这说明中国这一领域研究基金支持明显不足, 有理由认为资金不足是造成现阶段研究落后的一个原因。当然, 科研基金获得与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有关, 但从绝对数目上可以看出, 现阶段国家对于绿色建筑政策研究重视不足。全部5项基金除两项为国家科研基金外全部为山东省地方性基金, 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对该领域研究较为重视,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地区对其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存在区域性不均衡。

(三) 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层次分析

对文献来源进行系统梳理后, 本文发现《建设科技》、《中国经济导报》两本出版物文献贡献数最多, 其中《建筑科技》是由建设部主管, 建设部科技司指导, 对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理论贡献最大。这些刊物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研究进步, 但其大部分属于新闻报道类刊物, 主要起到宣传作用, 理论研究深度不足, 学术类期刊较少, 这反映出中国现阶段研究处于概念理解阶段, 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全部研究有82.4%属于社会科学研究。从研究层次来分析, 18%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 9%属于工程技术研究, 63%是行业指导性研究, 比重最大, 这说明中国现阶段该领域研究旨在通过政策制定来指导建筑业主体行为。实现绿色建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良好的宣传以及政策导向也起到关键作用。

(四) 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文献系统梳理, 本文发现“激励” (15篇文献涉及) 与“可持续发展” (20篇文献涉及) 为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的热点。其中, “激励”研究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绿色建筑推广, 具体内容在上文有所介绍。而“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出发, 论证绿色建筑政策必要性。可见, 中国现阶段研究热点是:合理利用经济杠杆,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活力, 推广绿色建筑,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还梳理了影响力最强的研究文献, 这些文献被应用次数与下载次数很多, 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文献大多是关于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与引进, 在上文有详细介绍。

三、问题与建议

1.中国现阶段对于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可行性与监管力度不足。建议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 保证这些部门的独立性, 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2.大部分绿色建筑标准为设计标准, 缺少运营标准, 并且过于依赖国外标准 (中国为LEED标准世界第二大使用国) 。中国必须完善自身标准体系, 发展运营标准, 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国情, 保持自身独立性。

3.在产业布局上没能充分抑制高污染行业, 对于“三高”建筑治理不力。当然, 这与中国国情有关, 随着中央产业政策的实施, 这一局面有望好转。

4.对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足, 并且存在严重区域性不均衡, 具体体现在文献数目少、科研基金少。建议政府提高相关科研支持, 加强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中国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水平。

上一篇:激励性课堂氛围策略下一篇:成教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