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评定

2024-11-26

功能评定(共3篇)

功能评定 篇1

摘要: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对运动功能进行正确的康复评定直接影响了儿童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以及儿童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和预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儿童的运动功能评定。本文从一般状况评定、原始反射的评定、运动发育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步态分析以及综合活动能力评定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目前在国内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常用的一些康复评定方法、内容和优缺点,从而有助于康复评定在儿童运动功能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利于更多的专业人员正确掌握儿童的运动功能状况。

关键词:儿童,运动,康复,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1],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心身发育,若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对儿童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这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的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用于评价治疗效果,确定是否继续康复治疗,是否需要修订原计划方案,是否需要另外制订治疗方案。但是脑瘫评估方法各家不一,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康复界正在寻求一种简单易行、全面评价脑瘫及康复疗效的方法,如任永平等以修改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对620例3个月~5岁正常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及62例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动态改变的评价;黄东峰等以儿童功能独立评测法和儿童行为量表对脑瘫评估的研究等。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国内常用的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内容和方法。

1 一般状况评定

一般状况评定包括病史、营养状态、心肺腹部的检查、头围、身长和体重的测量。高危病史有助于诊断和功能评定[3]。及时发现运动功能障碍对于儿童日后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4,5]。通过对患儿的一般状况评定可以判断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孪缩等情况。

2 原始反射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常用的有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翻正反应、平衡反应等。

3 运动发育的评定

运动发育的评定是儿童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6],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瘫儿童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水平或表现为主动活动较少。常用的运动发育评定量表有运动年龄评定(motor age test,MAT),包括上肢运动年龄评定及躯干和下肢运动年龄的评定等。

4 肌张力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患儿可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检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检测时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5 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儿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儿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后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则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MMT(徒手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故肌张力异常时肌力评定意义不大。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分级进行肌力评估。

6 协调功能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等。

7 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显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脑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最常见的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8 综合活动能力评定

对于临床表现典型的患儿,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评定量表是大体运动功能评测法(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7],共含88项,2000年又推出66项版本。虽然GMFM被认为是目前运动功能评定的标准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程度较轻,能完成某项动作,但在速度、协调和流畅性上仍属异常,大体运动功能分类(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GMFC)的敏感性则较差等[8,9]。

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rsure,FIM)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残疾者日常生活包括自我料理、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的指标。包括6个方面的功能,共18项,最高分为126分,最低分为18分。适合年龄较大的脑瘫儿童使用。

运动功能障碍有时常合并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功能异常,最终表现在交流、自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缺陷[10]。因此临床上根据需要有时采用由北京博爱医院胡莹媛制订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主要应用于脑瘫儿童,是一个既能合理、客观评估脑瘫患儿的某方面的功能障碍又能全面、综合反映脑瘫患儿障碍水平的评价量表。

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很常见,但是其康复评定内容国内并没有统一规定,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单一的评定虽然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出深入的判断,操作起来却容易忽视某项其他相关因素。而综合能力的评定量表多存在使用繁琐或者评分不细致的缺陷。因此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在诸多方面尚需深入研究,就目前而言,根据研究目的等综合因素,多量表、多方法结合使用还将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Nathaniel ZB,Muriel KB,Odeya ZZB,et al.Risk factors for epilepsy in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J Hur Pae Neurol,2010,14(1):67-72.

[2]Shelly V,Kavis W,Waters W,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life and function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DevelopmentalMedicine Child Neurology,2008,50:199-203.

[3]Martha WJ,Elaine M,Jean ES,et al.Cerebral palsy introduction anddiagnosis(part I)[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7,21:146-152.

[4]Becher JG.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gen-eral management,classification of motor disorders[J].Journal of Ortho-tists and Prosthetists,2002,14(4):143-149.

[5]Piggot J,Paterson J,Hocking C.Particpation in home treatment programs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lasy:a compelling challenge[J].Qual healthRes,2002,12(1):1112-1129.

[6]李晓捷.人体发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2.

[7]王绮,肖农,任永平,等.婴幼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6):2643-2644.

[8]Josenby AL,Jarnlo GB.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9]吴绪波,张海蒙,孙克兴.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3):177-179.

[10]Gad M,Bialik,Uri G.Cerebral palsy classification and diology[J].ActaOrthop Traumatol,2009,43(2):77-80.

功能评定 篇2

【中图分类号】d919.4; 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4—0315—06

本文主要依据《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五版)》介绍

上肢肢体缺损评定、感觉功能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

评定以及外周神经损伤后遗留功能障碍

评定等标准。

一、关于上肢复合损伤评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在上肢复合损伤功能障碍评定中有两种计算方

法,一种是a+b复合法,另外一种是直接相加。

(一)ab复合法

ab复合法(ab复合值=a+b(1一a)),适用于不同

· 伤残评定理论研究·

类型残损评定时.如同一手指存在缺失、感觉功能障

碍、运动功能障碍.即将各种缺损值复合后得出该手指

功能总损失值:或者不同部位损伤后功能障碍评定.如

手功能、肘关节、腕关节和肩关节功能障碍,就是先将

各部位换算成上肢功能缺损值,然后再通过ab复合法得出上肢功能总体损失值。当有多个数值需要复合时,先将最小的两者复合,然后再依次复合计算。

(二)直接相加法

适用于同一100%范围内整体的各组成部分损失

值的计算。在手功能评定中下列情况应用直接相加法。

(1)单手手功能缺损值即为各手指功能缺损值相加之

[作者简介] 郭兆明(1980一),男,医学学士,法医师,河南新乡市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主要从事法医l}缶床学研究与检案。

te]:+86-10-68642359

[课题名称] 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伤残评定理论研究课题

① 杨凯,《医疗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与法律适用》。载于《法律适用》2oo4年第1期。

(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载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卷第4期,第46页。

③ 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3页。

④ 参见: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编著,《合同法理解与适用》。北京:新华出版,1999年版,第420页。

(曹诗权、王雪琴,《医疗责任案件法律适用的三个选择》。载于《律师世界》2oo0年第11期,第5页。

· 316 ·

和。一手手功能为100%,其中拇指占40%,示指、中指

各占20%,环指、小指各占10%。(2)拇指从掌指关节近

侧水平离断后,可将其余4指功能缺损值相加后换算

成上肢功能缺损值,然后再直接加上拇指相应的上肢

功能缺损值(37%~38%)即可。(3)拇指的运动功能损缺

值(100%)是由第一掌骨腕掌关节(75%)、拇指掌指关

节(10%)、指间关节(15%)组成。(4)每个部位运动或关

节运动缺损值都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缺损值相加所

得。如:示指远节指间关节运动缺损值即是示指指间关

节屈曲运动缺损值+背伸运动缺损值。(5)在适用补充

标准时,同一手指存在一个关节以上功能障碍且都使

用补充标准评定时,仅在关节活动度正常且无截肢存

表1 上肢不同水平截肢i指)占整个人j=肢、手、指功能

丧失率对照表i%)

表2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定标准

分级 感觉

so 感觉缺失

s1 深部组织痛压觉恢复。(保护性过敏缺失)

s2 浅表痛觉和触觉、温度觉部分恢复。(保护性过敏减弱)

s3 浅表痛觉和触觉恢复。(轻触觉减弱)

s3+ 两点辨别试验恢复正常。

s4 感觉功能完全恢复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在时可直接相加,否则就必须用ab复合法。

二、上肢肢体截肢(指)功能缺损评定

一上肢功能完全丧失占人整体功能的60%,一手功能

完全丧失占该上肢功能的90%,拇指占一手功能的40%,中指、示指分别占一手功能的20%,环指、小指分

别占一手功能的10%。拇指从指间关节离断后拇指功

能丧失50%,示、中、环、小指从远端指间关节离断则该

手指功能丧失45%,从近端指间关节离断则该手功能

丧失80%,从掌指关节离断则丧失100%。(见表1)

三.手功能障碍评定

(一)缺损评定

详见表1。

表3 两点辨别试验结果评定标准

表4 拇指和小指感觉缺失比对表

表5 示指环指和中指感觉评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l卷(第4期)

(二)感觉功能障碍评定(见表2、3)

1.手指纵向感觉丧失(见表

功能评定 篇3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2007年12月入我院骨科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老年患者, 61个髋关节 (其中双髋5例) , 原发病诊断:新鲜股骨颈骨折10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7例,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功能障碍4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剔除术前长期卧床或伴有严重心、脑、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例, 均为首次手术。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 (69.32±13.38) 岁, 31个髋关节。对照组28例, 男20例, 女8例, 年龄 (67.78±17.22) 岁, 30个髋关节。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 术中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骨水泥固定假体, 术中证实假体稳定, 术后X线摄片, 提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3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及骨科术后的常规护理;康复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和骨科常规护理外, 着重强调进行早期患肢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1) 手术当日:术后当天待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以局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为主[1],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15°~30°, 同时可进行双上肢肌力的练习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2]。 (2)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 然后放松, 重复练习, 15~20m in/次, 2~3次/天。 (3) 术后第2天:继续进行患肢肌力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 可增加髋部屈曲练习, 但屈曲角度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髋部疼痛, 保持髋部屈曲5s, 后回到原位, 重复练习, 15~20min/次, 2~3次/天。 (4) 术后第3天:除进行上述锻炼外, 配合使用CPM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 每天连续使用30~60 min, 每日2次。开始伸屈范围在0°~45°, 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5°~10°。功能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屈髋不超过90°[3]。 (5) 术后第4天:指导患者床旁站立3~5min, 2次/天, 如无不适, 可指导患者在室内扶助步器锻炼, 患肢不负重, 仍保持外展30°。 (6) 术后1周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 将步行周期中的摆动期和支撑期分解进行, 分别进行前后交替迈步训练, 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 (7) 术后2周:出院前髋关节保护技术指导, 嘱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 坚持每天锻炼。从站立训练、持拐下地到弃拐行走, 逐渐增加髋关节负重[4]。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 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 活动及休息时注意避免两腿交叉和盘腿, 不坐低于小腿的椅子, 禁止跑步、跳跃和举重物, 以免引起髓关节脱位。两组均随访1年, 随访病例齐全。

1.4 评价标准与方法

(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1年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 从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四个方面评价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

(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 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

(3) 使用调查表和临床观察, 对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s)

3 讨论

(1)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病患日渐增多, 人工髓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A) 已成为关节成形中最为成功的外科技术。如何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 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肢体功能状态、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 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值得在临床康复护理中探讨。

(2) 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有利于髋关节功能康复。通常称为早期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是指术后1~3d, 许多学者认为术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提倡早期康复, 一方面是预防制动对人体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另一方面为机体的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促进机体的功能康复。老年人在生理机能衰退的状态下, 经受骨折创伤、手术创伤、卧床等因素的影响, 肢体功能恢复缓慢, 许多医院不重视人工髋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 术后6周才让病人扶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这样导致患肢伸屈肌力明显减退。

(3) 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并发症、提高ADL的有效措施。THR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行走训练等。对于下床站立及行走训练的开始时间, 过去认为由于对术后即时稳定性欠佳的考虑, 延迟了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田守玉.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5, 2 (3) :135-136.

[2]王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6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 :1671.

[3]黄芳艳, 李成香.护理程序文件对促进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07, 6 (35) :679-680.

【功能评定】推荐阅读:

康复评定05-12

信用评定07-10

参数评定08-08

机能评定08-10

评定研究08-17

学生评定09-01

含量评定09-13

评定要求09-21

有效评定09-23

评定条件10-01

上一篇:数学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下一篇: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