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手术

2024-10-09

普外手术(共11篇)

普外手术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医疗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 人均寿命日益延长, 我国社会人口已逐步呈老龄化趋势。高龄患者由于自身体抗力的衰退, 并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与类型的疾病, 因此耐受力较差, 所承担的手术风险也较大, 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也较高。所以老年患者普外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老年患者普外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 总结临床经验, 规范护理操作, 选取该院2009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老年患者240例进行了围手术期方面的系统护理, 患者术后并发症有所降低,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老年患者240例, 男100例, 女140例, 年龄62~89岁, 平均年龄73.4岁。120例患者不同程度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其中伴有2种以上的患者35例占12.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收集, 包括患者心理状况、病史、生命体征等。经过诊断与评估, 制定有效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依照护理措施, 对普外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多方面的护理。

1.3 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为提高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增加手术安全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1]。在老年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应该细致向患者介绍入院后需注意的细节, 减轻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能够尽快适应。主责护士应多加寻房, 加强与患者沟通, 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 重视患者心理上的疏导, 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以积极配合治疗。240例患者在悉心照料下均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②常规检查:老年患者生理功能伴有不同程度上的衰退, 明显减弱的抵抗力。因此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使医师及时掌握患者生理状况。对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应给予相对应的专科诊疗;术前进行常规麻醉科室会诊;加强患者降压药、心脏病要物的使用, 手术晨间要继续服用, 尽量少饮水。

③术前准备:给予患者营养方面的支持;加强老年患者体位锻炼, 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做好患者肠道、皮肤方面护理;术前依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胃管、尿管留置。

1.3.2 术后护理

①病情护理:加强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上的观测,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心电图维护, 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 观察患者血糖、尿量、中心静脉压等变化, 掌握好输液速度。老年患者由于病情多变, 并发症较多, 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多加关注, 以及早掌握病情。

②体位护理:在患者麻醉药效未消净时, 应将患者平卧, 将头放置一侧, 避免误吸;待患者麻醉清醒后, 可依据病情使患者呈半卧位[2]。

③呼吸道护理: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氧气化, 吸氧护理。指导患者作有效深呼吸及咳嗽, 若患者有排痰需求,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排痰指导, 协助患者叩背、气管排痰, 若患者无力排痰, 应帮助患者吸痰, 以维持呼吸道的顺畅。

④安全指导:术后应注重患者安全, 老年患者易发生跌倒、坠床风险。积极创建安全舒适环境, 保持患者病房光线的充足, 设置必要的床边约束带。嘱咐患者活动时应缓慢, 切记突然的站动。若有行动不方面患者, 应在他人陪同下下床。

⑤康复指导:鼓励协助行动不便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早期活动, 包括翻身、四肢的锻炼。早期时可协助患者作足踝被动锻炼, 以促进血液的循环, 避免足下垂和静脉血栓, 每天可适当增加患者运动量, 促进患者机能恢复。

2 结果

在围手术期护理后, 所有老年普外患者均康复出院, 术中与术后有15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6.25%。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衰弱, 而且多伴有其他疾病, 手术耐受力较差。给予老年患者围手术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老年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加强并发症疾病的护理, 促使患者及早康复。该研究选取该院2009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老年患者240例进行了围手术期方面的系统护理, 患者术后并发症有所降低,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与类型的疾病, 因此伴有的手术风险也较大, 并存患有高血压患者, 术后应对血压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掌握好输液的速度, 做好急救措施。待患者麻醉药效过后, 应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必要时可使用微量泵药物给予;并存患有糖尿病患者, 术后应对血糖变化进行观测, 可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并存患有心功能疾病的患者, 可借助心电图对患者心电变化观测, 一旦病情出现变化, 可采取有效措施。多数老年患者对温度变化不太敏感, 因此在进行肠胃道准备中, 对于洗胃、灌肠液的温度要严格把握, 防止因反复灌洗而出现的虚脱症状[3]。营养是保证患者术后体能恢复的重要条件, 对术后禁食患者可采取肠外高营养的方法, 此外要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肠胃功能渐恢复后, 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食物, 少食多餐, 补充必要的蛋白质与维生素。患者的心理活动会直接对术后恢复效果产生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 护理人员在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时, 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 使患者能够安全手术, 身体机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承担的手术风险较大, 需要较高要求的护理。加强老年患者普外围手术期的护理, 可促进死亡率的降低, 采取积极有效、规范严格化、具有预见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安全, 降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丽花.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5) :320-321.

[2]莫心女.普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特点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9) :1848.

[3]张颖, 张玉英.135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0) :175.

普外手术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76例普外科腹部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并按手术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洁悠神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抗感染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38例患者当中25例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当中甲级愈合15例,乙级愈合14例,丙级愈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对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洁悠神治疗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全面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临床治疗

在普外科的手术当中,术后切口真菌感染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10-15%[1]。当术后感染发生后,不但会对医疗机构的技术与管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增加身心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当中选取76例普外科术后感染的患者,探讨洁悠神与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旨在寻找更为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措施,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6例普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范围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6.5)岁。所有患者的手术类型包括:23例阑尾切除术、18例胃癌根治术、19例大肠癌根治术、16例胆总管切开术。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观察,以及术后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进行真菌感染的判断,实验室检查样本来自于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与粪便。判断标准包括:对血液、尿液、体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后结果为阳性;痰液以及粪便通过镜下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或培养皿当中有明显菌株。1.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38例患者采用洁悠神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将感染的切口进行清洗后将洁悠神喷洒至感染区域,3次/d;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常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包括青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磷酸酯、头孢曲松钠等,按照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针对性应用[2]。1.3 疗效判定标准

甲级愈合:切口愈合情况好,无任何不良反应;

乙级愈合:切口无明显感染化脓,但针眼及缝线处呈轻度感染或切口处呈红肿;

丙级治疗:切口感染及化脓情况明显。

总有效率=(甲级愈合例数+乙级愈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比较,治疗组38例患者当中25例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当中甲级愈合15例,乙级愈合14例,丙级愈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感染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38)

甲级愈合

治疗组 对照组

乙级愈合

丙级愈合

0* 9(23.68)

100* 76.32 25(65.79)* 13(34.21)15(39.47)

14(36.84)治疗效果

总有效率(%)

注:X²=11.537,与对照组相比,*P<0.01。3 讨论 3.1 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 3.1.1 患者因素

在普外科腹部的手术当中,由于肥胖患者的脂肪血容量以及血流量均比常人较低,因此在部分供血不足的位置极易发生感染[3],与此同时,由于患者脂肪组织较为丰富,导致术野的暴露与手术操作产生较大影响,使手术时间被动延长。另外,在脂肪层当中所形成的无效腔无法在术后进行有效清除,因此将会导致患者产生脂肪坏死、液化以及积液的情况出现,继而使细菌定植,最终导致感染的发生。

3.1.2 环境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或清洁人员对于工作的疏忽,导致手术室内消毒不彻底,空气当中的尘埃以及飞沫当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若落到手术器械以及敷料上,或直接落入患者切口当中将造成感染的发生。3.1.3 用具因素

在手术当中即将使用的一次性物品过期、包装破损,在检查时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非一次性物品消毒工作不彻底,患者切口周围的无菌敷料被侵湿、器械被污染、已含有危险隐患的物品继续使用,尤其是在进行胃肠道的手术当中,与肠内容物进行接触的物品或器械甚至使用至手术结束,使患者切口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3.1.4 人员因素

手术室内人员无菌意识不足,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或执行不到位;手术前消毒不彻底、服装穿戴不规范或手术服与手套出现破损但未能及时发现。3.1.5 管理因素

在手术过程当中将门频繁开关或人员流动性较大,极易造成空气中细菌数量产生变化,另外,室内设施的摆放、窗户的密封性以及实习生带教不严格或带教过程当中未进行无菌概念的宣教,导致无菌技术达不到指定标准。3.1.6 手术因素

在手术当中,对于切口处皮肤的保护不足,导致被腹腔感染性液体或胆汁严重污染;随手术进程的发展,切口暴露在空气当中的时间过长、对损伤组织进行长时间牵拉、出血以及麻醉的时间较长,均有可能增加细菌感染的几率;手术时切口不对症或过长,也容易造成汗腺排出的细菌对切口造成直接污染,进而导致感染情况的发生;术中保暖措施不足,致使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氧摄入量降低,对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对胶原蛋白的沉积造成了抑制作用,进而导致伤口无法快速愈合。3.2 预防护理措施 3.2.1 加强手术技术与技巧

大多数肥胖患者的术后切口裂开几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患者皮下脂肪肥厚,导致脂肪液化后引起肺感染性裂开,因此对于肥胖患者在术后进行切口缝合时,应先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失活脂肪组织进行清除,并采用洁净干爽的敷料擦净后进行正确缝合,避免无效腔的形成以及脂肪组织液化而对切口造成不愈合或感染的情况。若患者切口已形成污染或化脓性病灶后,应先采用纱布垫对周围健康组织进行保护,进行再次缝合切口前应采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不仅能够消灭细菌,还能对切口进行一定时间内的保护作用。3.2.2 加强无菌管理

在手术当中使用的物品与器械应进行严谨的消毒与灭菌操作,避免侵入性诊疗操作造成感染的情况发生。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时,应采用高压蒸汽的方法进行灭菌操作,并对一次性物品与无菌物品进行术前细致检查,若不符合使用标准均不采用。另外,加强人员与环境方面的无菌原则执行力度,尤其在实习生的带教方面,首要加强的就是手术室内的无菌意识培养与宣教,强化无菌操作概念,打造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普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临床治疗来说,需要从手术前开始进行预防、加强手术技术与手术室管理,在术后的临床治疗当中,对患者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参照临床表现采用对症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以此降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护理的体会。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的200例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普外科手术患者的认真护理,全体患者全部病愈出院。结论:普外科护理工作者要把自身护理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注重于观察患者手术之后的状态,十分有助于患者的及时康复。

【关键词】 外科手术;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高质量的手术护理十分有利于促进普外科手术病人身体快速恢复到健康状况。通过普外科护理人员的认真观察,能切实帮助病人及早发现各类术后的不良反应,或起到预防性作用。笔者将通过对本科室从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对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护理人员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从2009年9月到2013年9月本科收治的普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中选取200例,患者年龄为2岁至79岁不等,其中含有胆囊手术35例、乳腺癌手术26例、鞘膜积液手术21例、颅内血肿清除术82例、直肠癌14例以及其他手术22多例,术后护理中有1例患者曾经出现肺部感染,3例患者出现刀口裂开,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治愈。

2 主要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方法

一是严格实施“三查八对”制度,确认患者后先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取得患者的初步信任。二是依据各位手术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別以及文化背景等,合理运用沟通的技巧,采用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和手术护理有关的信息和病人提出的要求。通过术前检查情况,了解患者的全面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药物过敏史、血压情况、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情况以及50岁以上病人的心电图检查情况等。三是在术前访视过程中应尽量多地介绍手术护理知识,尤其是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应当注意的护理细节,从而取得病人认可与配合。四是要注意术前访视时间最好不与患者的进食时间相冲突,以让病人不觉得疲劳为宜。

2.2 术中护理方法

一是术日早晨要跟随麻醉师共同把患者用平车从病房接至手术室。接患者的时候要询问术前准备状况,询问其是否取下了假牙、饰品,和病区护士进行沟通,把病例、CT片、X光片、MRI以及药品等相关物品带到手术室中。在运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此过程中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二是术前洗手,并在术前30min调整好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温度应控制于22℃至25℃,确保环境安静,从而为患者创设理想的手术环境。

三是再次向病人说明麻醉和术中需要配合的情况,从而得到患者们的全分合作,让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帮助麻醉师实施麻醉,摆好患者的手术体位,需要运用约束带与体位支持物之时,要注意去垫好软垫,松紧度应当以插入一指为适宜,观察其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状况,一旦手术时间的过长,应当每隔半个小时就按摩一次受压的部位,从而防止产生皮肤完整性受损之危险。

四是保护病人的隐私,在手术前与手术结束之后,均应使用手术单把病人的隐私部位予以遮盖,从而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暴露,并提供给患者们以身体上的安全和舒适。

五是对于非全麻患者,应当在术中主动地询问病人,对因为牵拉等而产生的不适,则应当进行合理的解释,也可轻轻地握住患者的手,让其觉得心理舒适。要依据术中状况和患者开展恰当地交谈,从而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的心情状况,更好地进行手术。对于全麻患者,必须要具备慎独的精神。在搬运、转移患者与改变手术体位之时,应当轻柔、缓慢,确保患者安全。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做好手术护理记录。

六是在手术结束时应当妥善地放置各类引流管与引流袋,保持患者静脉输入的通畅,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把患者平稳移到平车上,安全护送到病房。全麻手术病人需要等到患者清醒之后才能送至病房,并且告知其术后应当注意的事项。

七是在手术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并且严格实施无菌技术。

2.3 术后护理方法

一是普外科护理人员要注重于观察患者术后的体位是不是正确。对于不同类型手术患者,应当分别采用不一样的卧位方式,可依据手术当中麻醉的性质和位置,帮助其采用正确而恰当的体位。比如,在护理胸腹部手术病人时,需要在患者麻醉清醒和血压平稳之后再协助其采用半卧位方式,这一方式十分有助于病人的呼吸与引流,同时还能让患者减少腹部的张力而导致不适。

二是护理工作者要对不同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体位的引流形式。在普外科中常见体位引流包涵了头低脚高位、头高卧位等方式。下面,主要是对这两类方式作出介绍。前者大多用在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当中,让患病部位处在低位,能够让患者痰液顺着体位引流至气管后再咳出,这就需要在引流中由护理者对患者进行自下而上的拍打其背部,对于支气管扩充病人,应当在早饭前以及睡觉前分别开展一次,如此就能有效提升引流的质量;后者主要适用于颅脑受伤病人在术后出现不合或者休克等现象之时,应当抬高床头15至30cm,这样一来就十分有利于患者的经脉回流,以有效减轻其脑水肿的状况。

三是护理工作者要认真观察患者术后的心理活动状况。这是因为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影响其身体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手术之后,普外科患者常常会因为手术而带来创伤与疼痛,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身体的虚弱与疲劳,情绪就容易陷入到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普外科护理工作者应当不断对病人的术后情况开展评估,从而查看其病痛的部位,并且尽可能地帮助病人减轻疼痛状况,或者由护理工作者使用转移注意力和心理暗示法等形式帮助其安度难关。

四是术后疼痛护理。护理工作者在护理中应当充分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真实感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了解与记录病人的疼痛程度,并且对其作出评估。在术后疼痛出现之后,因为很有可能是病人出于组织受损或过于焦虑等现象的一种综合性反映,所以护理工作者应当注意掌握控制患者疼痛的相关技巧,从而帮助患者切实降低疼痛程度,让其能够顺利度过术后的康复期。

五是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做好患者并发症导致的突发状况护理。为便于护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处理突发情况,护理者要在患者术后进行定期的观察,并且和患者开展积极的交流。要高度重视病人的术后刀口裂开和肺部感染等常见的问题,及时地提醒病人不应剧烈运动,并且在患者有需要时协助其翻身与拍背等。要依据不同的病症,及时做出不同的措施以避免术后并发症之出现而产生慌乱。比如,食道癌病人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与吻合口狭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还要认真做好手术护理的记录。术后记录主要有每一次输液过程时的液体输入量、药品剂量、浓度和给药的方法,同时还应定期观察病人的术后血压、脉搏及体温记录等。

3 讨论

总的来说,鉴于当前医疗技术与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于治疗以及护理的要求变得愈来愈高,这使促使医疗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了推动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实施,护理工作者应当注重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分别针对不同的普外科病人,制定出不一样的护理标准,并且强化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 刘秀丽. 外科手术的护理干预[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3).

[2] 刘鹏宇. 胸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护理体会[J].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8).

[3] 邓业英.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2012(28).

普外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60例, 均为2012年5月~2013年4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收治入院的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0~73岁, 平均49.6岁;职业:工人15例, 干部5例, 农民11例, 学生10例, 职员10例, 个体劳动者6例, 其它3例;文化程度:大专学历及以上35例, 中学学历14例, 中学学历以下9例;行胆囊切除手术27例, 胃大部切除术16例, 阑尾切除术10例, 肠穿孔修补术5例, 结肠癌根治术2例。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1.2.1. 1 护患沟通

护士首先应查阅患者的病历,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其次, 护士应以热情、主动的态度接待患者, 同时对病房情况、责任医生和护士做详细的介绍, 使患者逐步消除陌生感, 产生归属感;再次, 护士应注意倾听患者的疑问、意见和要求等, 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 通过查阅病例、相互沟通和交流后, 护士应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应对方式做一个全面评估,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 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 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1.2.1. 2 健康教育

护士应为患者做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发放医学手册、视频或讲课等方式, 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 告知其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所选用的麻醉和手术方式和具体方法, 同时对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手术目的和预后等做全面介绍, 可以使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从而逐步建立起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进而接受手术治疗[3]。

1.2.1. 3 争取家属支持

家属的言行、举止等对患者的心理情绪会带来巨大的影响[4], 因此, 护士应做好家属的工作, 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争取家属的支持, 尤其是配偶, 告知其应注意陪护患者, 同时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和支持, 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有助于调节不良心理情绪。

1.2.2 术中护理

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医护人员应以语言轻柔、态度和蔼、动作熟练, 使患者产生信赖感, 手术过程中注意避免造成噪声污染, 医患密切配合, 协调有序, 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 必要时给予鼓励和安慰。手术过程中, 切忌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交谈, 亦不可谈论患者的病情, 以免造成患者的误解。

1.2.3 术后护理

当患者返回病房、苏醒后, 会产生一些新的顾虑, 如担心手术效果、麻醉作用消失后的疼痛、切口及病情的恢复情况如何, 是否会留后遗症等, 导致患者不敢咳嗽、说话或活动, 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 护士应及时告知患者手术的真实情况和效果, 给予安抚和支持, 鼓励其进行术后的活动, 有助于肠蠕动和病情的恢复, 同时树立早日恢复健康的信心。

2 结果

本组共60例患者, 均以较理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顺利, 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均满意, 病情恢复后均顺利出院, 住院时间3~9d, 平均住院时间5.5d。

3 小结

手术属于一种创伤性治疗, 会给患者造成一些创伤甚至危险, 且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等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其具有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患者以正确的态度接收手术, 并对术后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即表明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 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小桥, 彭敏.手术病人术前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3) :52.

[2]张玉梅.浅谈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 (7) :48.

[3]江波.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7) :123.

普外手术 篇5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49-02

1.研究综述

手术疼痛是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的常见症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的缝线导致伤口肿胀,从而产生剧烈的疼痛,让患者感到焦虑和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这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极其不利。所以在普外科的护理上,使用恰当的阵痛方法和药物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恢复。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实现对患者疼痛护理的观察,是本文研究和总结的重要内容。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資料

选择在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男患者有34例,女患者有26例;年龄在18~65岁不等,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对照组的患者中男患者有35例,女患者有25例;年龄在19~66岁不等,平均年龄在43岁左右。根据两组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其差异并没有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2.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的方法:由护士去病房了解和查看患者的有关情况,讲解基本的手术信息,并且告知患者进行手术的必要性,让患者准备好手术中的配合工作。手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对疼痛的时间进行评估,对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和伴随症状进行分析,疼痛一般会在24小时之内较为强烈,在48~72小时会逐渐减轻。

实验组的特殊护理方法:

要为患者解释进行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告知患者疾病和相关手术的知识,同时要为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和麻醉情况。在为患者介绍时,要着重强调患者的体验感受,例如术前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手术的特点,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疼痛规律,以此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恐惧、担心的心理,让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配合手术。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尽可能让患者在一个安静的状态下接受治疗,避免让患者受到不良契机,要积极地向患者介绍如何去缓解疼痛。在止痛药的使用方面,护理人员要掌握用量,及时观察和评估止痛药的镇痛效果,避免发生因止痛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根据不同的手术,不同的疼痛效果,要选择恰当的给药方式,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避免让患者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

2.3评价方法

手术前探访时护士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进行评定,并对目前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登记划分,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这三个程度。

2.4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的患者进行对比,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对比、对患者手术期间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总结护理的效果。

2.5结果

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对照组的疼痛情况明显比实验组更为严重。患者对实验组的护理情况较为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术后的疼痛不仅会影响到切口愈合、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和其家属的心情。手术过后,除了创伤、引流管等刺激,术后疼痛还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性格方面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对疼痛的注意力等等,自身的心理状态对疼痛的反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教育、暗示等作用。

普外科术后护理工作中,为患者解除术后疼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都是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进行,并没有采取过多的干预,导致患者的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疏导。由于患者对疼痛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对疼痛会伴有恐惧、焦虑等心理,从而加剧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护理人员应及时地协助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采取合理的疼痛治疗给药方案。

针对患者的疼痛可以采取止痛措施,不同程度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止痛方法。例如针对术后由轻微疼痛的病人,能够进食的情况下可以给患者止痛片和颠茄合剂等药物。一般的疼痛者可以在排除带有腹部并发症的前提下,给患者服用解茎类及度冷丁等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也较小,同样能够起到止痛的效果。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增加药物的服用量。当病人因咳嗽带动伤口疼痛时,可以指导患者按住伤口,达到减免疼痛的效果。当肠胃蠕动牵动了部位的阵痛时,可以给患者服用肠蠕动剂来帮助患者排气。

让患者的疼痛可以缩减到最小程度,避免因为疼痛而产生的术后治疗不良影响,让外科手术患者能够顺利地度过恢复期,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等问题。术后的患者容易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低落等问题,这样容易降低组织修复的速度,延长恢复时间,护士要积极地鼓励患者,为患者营造平稳的情绪。进一步解除因为疼痛而产生的神经紧张问题,让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手术,促进疾病的痊愈,身体的恢复。通过本次调查显示,采取疼痛护理后,干预组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本文认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采取疼痛护理,采取系统化的干预护理,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焦虑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期待患者在这种护理方式下能够更好地恢复。

参考文献:

[1]郭萍,于燕,张莉,廖清. 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 中外医疗,2015,02:150-152.

[2]叶婷. 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6:104-105.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5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64例患者出现了手术切口感染,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80%。64例患者临床资料中, 男性39例, 女性25例, 年龄在15~70岁。

1.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全部为手术切口感染[2]。

1.3 研究方法:

对64例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年龄段、性别、住院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 分析患者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0~2 h 10例 (15.63%) , 手术时间>2 h 54例 (84.37%) , 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概率越大 (P<0.01, χ2=85.251) 。

2.2 手术性质:

急诊6例 (9.37%) , 择期58例 (90.63%) 。

2.3 切口类型:

Ⅰ类 (无菌) 切口8例 (12.50%) , 手术过程没有进入炎症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Ⅱ类 (有菌) 切口42例 (65.63%) , 手术过程进入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或者泌尿生殖系统, 但是没有明显的污染;Ⅲ类 (污染) 切口14例 (21.87%) , 手术过程中进入了炎症区、消化道有污染物溢出。通过比较得出, Ⅱ类切口的患者感染概率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概率 (P<0.01, χ2=7.6) 。

2.4 年龄段:

64例感染患者中, 15~20岁11例 (17.2%) , 20~60岁19例 (29.7%) , >60岁34例 (53.1%) , 60岁以上患者明显多于60岁以下的患者 (P<0.05, χ2=5.3) 。

2.5 性别:

男性17例 (26.56%) , 女性47例 (73.44%) , 女性患者显著高于男性患者。

2.6 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6 d, 手术切口感染10例 (15.6 2%) , 6~1 6 d手术切口感染1 8例 (2 8.1 3%) , >1 6 d手术切口感染3 6例 (56.25%) , 住院时间较长则切口感染概率较高。

对各种因素进行统计见表1。

3 讨论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国内达到13%~18%, 约占到医院感染病例的25%[3]。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年龄段、还有住院时间对切口的感染都有显著影响, 而性别因素无统计学意义。

3.1 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

手术的时间长于2 h的患者切口感染概率为84.37%, 可能是由于手术切口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污染物导致手术后切口感染。

3.2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

Ⅱ类手术患者感染概率为65.63%, 主要是因为Ⅱ类手术过程处于有细菌的状态下, 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概率。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 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 来有效地控制手术后感染的发生[4]。

3.3 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

6 0岁以上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53.1%, 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相对于成年人较低, 所以手术过程中要避免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5]。

3.4 切口感染与住院时间长短:

患者住院的时间越长, 则发生感染的概率越高[6]。有效率的减短患者住院时间, 可以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7]。

总之,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师要提高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意识, 在手术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治疗过程中详细地分析各种引起手术感染的原因,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必要时结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从而降低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

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 研究感染的处理方法, 从而降低手术切口发生的感染的概率, 提高手术治疗的水平。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500例接受普外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切口感染的统计, 其中有64例发生感染, 所有的患者都符合普外伤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年龄段、性别、住院时间。结果 除了年龄因素之外, 其他的相关因素对普外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有密切关系, 治疗过程中应当系统分析相关的因素, 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万颖杰, 陈显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12 (23) :58-59.

[2]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23 (12) :13-14.

[3]高筠, 曹秀堂, 索继江, 等.11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7-398.

[4]赵红.切口感染研究[J].中华感染学杂志, 2010, 25 (26) :15-18.

[5]万文元, 贺遵菊, 张荣华, 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9 (22) :75-77.

[6]王全贵, 钱君红, 伍罕, 等.骨科无菌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6) :54-56.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本院进行普外科手术的1021例患者, 其中男390例, 女631例。在1021例进行普外科手术之后, 发生感染的病患60例, 其中男15例, 年龄9~65岁, 平均 (32.25±1.25) 岁;女45例, 年龄7~63岁, 平均 (30.12±2.72) 岁。所有病患都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标准, 对普外科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2]。

1.3 方法

对6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在手术感染治疗过程中病患的体温变化、疾病治疗过程记录、医嘱单、辅助检查数据记录等进行统一调查并详细的登记, 分析病患是否发生切口感染, 分析切口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相关指标中感染人数[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和LSD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除年龄因素外, 其他相关因素在统计学上均对切口感染率有影响。见表1。

2.2各类型手术的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在医院临床治疗当中, 感染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 在众多的感染病例当中, 手术切口的感染也占据加大的比例[4]。而造成感染的因素较多, 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 手术切口的感染与病患自身的免疫能力、住院时间的长短和手术切口类型存在较大的关联[5]。

3.1 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关系研究

有研究发现, 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短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有明显相关联系, 患者的住院时间越久, 发生感染概率越高[6]。本研究发现, 手术时间>115 h的感染率为8.98%, <115 h的感染率为0.87%。住院时间>15 d感染率为8.98%, 7~14 d感染率为4.76%, <6 d感染率为3.27%。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概率[7]。

3.2 切口感染与病患年龄大小的关联

在本次的1021例病例当中, 0~15岁的感染率为6.45%, 16~61岁的感染率为6.32%。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人群和儿童在普外科手术之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现象, 这与年龄有关, 年龄太大或太小导致免疫力下降, 所以在老年人和儿童的手术操作过程当中要避免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引起的感染[8]。

3.3 不同手术类型和切额口感染之间的关联

有学者研究指出, 手术类型与感染存在较大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资料当中也得到了证实。本次研究中, Ⅰ类感染率为1.60%, Ⅱ类感染率为7.20%, Ⅲ类感染率为9.93%, 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 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生[9]。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类型、性别、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当中要详细的分析引起感染的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10]。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影响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提高普外科手术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本院进行普外科手术的1021例, 其中发生感染60例, 所有患者都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诊断标准。对60例患者在手术感染治疗过程中体温变化、疾病治疗过程记录、医嘱单、辅助检查数据记录等进行统一调查并详细的登记, 分析患者是否有切口感染的情况发生, 分析切口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相关指标中的感染人数。结果:除年龄因素外, 其他相关因素均对切口感染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种手术类型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当中要详细的分析相关因素引起的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万颖杰, 陈显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12 (23) :58-59.

[2]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23 (12) :13-14.

[3]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5 (5) :86-87.

[4]顾红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26 (19) :125-126.

[5]张久德.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3 (20) :87-88.

[6]王全贵, 钱君红, 伍罕, 等.骨科无菌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6) :54-56.

[7]郑春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4 (25) :115-116.

[8]万文元, 贺遵菊, 张荣华, 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9 (22) :75-77.

[9]赵红.切口感染研究[J].中华感染学杂志, 2010, 25 (26) :15-18.

普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平东医院普外科腹腔镜的胆囊切除

术计算机归档病例576份, 其中男319例, 女257例, 年龄为15~87岁, 平均年龄为52岁。

1.1.2 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平东医院普外科结肠癌以及直肠

癌手术患者的计算机归档病例63份, 其中男44例, 女19例, 年龄为20~89岁, 平均年龄为65岁。

1.1.3 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时间进行评估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平东医院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7例, 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9例, 按照自行编制的评估表对患者护理时间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直接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间以及间接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间 (不牵涉特定患者和疾病护理) [2]。

1.2 方法

应用平东医院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 对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住院患者临床病例, 以及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平东医院普外科结肠癌以及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病例进行查找, 并对其临床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2 结果

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由14.01d下降至了6.93d。其中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患者, 平均住院日从6.91d下降至了2.90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医疗费用从2005年10729.39元下降至了2010年12月7417.45元;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当中, 腹腔镜组的平均住院日相对于开腹组而言, 下降至了2.9d。高危患者手术的比率有所增加。腹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同时相对于开腹组患者而言, 腹腔镜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时间大约减少了483min。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 腹腔镜的发展有两个基本因素, 一是腹腔镜医师的临床技术, 二是腹腔镜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3]。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腹腔镜设备的换代创新, 而新的设备的改进, 同时促进了腹腔镜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更好的为患者解决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费用等各方面的相关问题, 同时也为患者减轻了较多的痛苦。比如可以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超声刀的应用, 在将组织进行切开、凝固的同时, 没有烟雾或者焦痂的出现, 并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比较小, 相对于传统的电凝刀而言, 对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小, 在临床较为复杂腹腔镜手术当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4]。

腹腔镜技术代表了当今临床微创手术的发展方向[5]。本文通过对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得出, 通过临床手术新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临床普外科微创技术对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临床诊疗成本及临床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实际作用, 效果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对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临床诊疗成本及临床医疗费用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 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由14.01d下降至了6.93d。其中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患者, 平均住院日从6.91d下降至了2.90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医疗费用从2005年10729.39元下降至了2010年9月7417.45元;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当中, 腹腔镜组的平均住院日相对于开腹组而言, 下降至了2.9d。高危患者手术的比率有所增加。腹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同时相对于开腹组患者而言, 腹腔镜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时间大约减少了483min。结论 通过临床手术新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临床普外科微创技术对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临床诊疗成本及临床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实际作用, 效果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手术,平均住院日,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傅卫, 修典荣, 陈仲强, 等.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普外科平均住院日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院, 2010, 15 (10) :236-237.

[2]吴浩荣.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的应用.苏州医学[J].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10, 27 (1) :70-72.

[3]王明俊, 祁玉波.腹腔镜手术804例体会.腹腔镜外科杂志[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5) :168-169.

[4]徐大华.腹腔镜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7 (19) :15-17.

34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期间, 我院进行的外科手术感染患者共有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45岁, I、II类和III类手术患者的感染数目分别为14、18、2例。

1.2 诊断标准

在手术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定期的检查, 如果发生感染则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记录, 并进行跟踪处理, 感染诊断的标准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并结合医生实际的经验。

1.3 方法

对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包括患者手术期间的病历、体温单以及各类调查表, 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有切口感染病历的发生。如果发生切口感染, 则将其进行记录, 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2 结果

根据切口的类型的不同, 可以将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类, 其中I类患者共有14例感染, 占感染总数的41.2%, I类患者共有18例感染, 占患者感染总数的52.9%, 其余2例为III类切口感染。30岁以下的患者感染总数为3例, 30~45岁患者感染总数为10例, 45岁以上的患者感染总数为21例。除此之外, 研究发现, 患者感染的几率和手术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手术时间<2h的患者共有7例, 而当手术时间>2h后, 那么患者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当然, 其也和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也成正比关系。

3 讨论

随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增高, 其逐渐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 切口感染对患者手术的恢复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严重时甚至会使引发患者出现其它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研究发生, 患者普外科手术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如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体质年龄情况以及手术的类型等。下面对其进行一一分析。

3.1 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

和患者切口感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患者的入院时间, 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越长, 那么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也会随之增高。从所有患者入院时间来看, 当患者的入院时间在1周以内时, 那么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只有5%, 2周以内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为8%, 住院时间超过两周时, 那么其感染的概率将上升到12%。由此可以看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的确和患者的入院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想使患者降低发生感染的概率, 那么在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 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 使其尽早出院。

3.2 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在所有调查患者当中, 0~14岁儿童感染率5.26%, 15~60岁感染率为4.97%, 而>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7.94%, 结果显示, 老年和儿童患者易出现切口感染。这和老年抵抗力下降以及儿童免疫功能不足有关。在手术时, 对这类患者要尽量避免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引起的感染。

3.3 各类手术和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

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34例发生切口感染, 其中Ⅰ类手术发生感染的数目为14例, 占感染总数的41.2%;Ⅱ类手术发生感染的数目为18例, 感染率52.9%;Ⅲ类手术发生感染的数目为2例, 感染率5.9%。因而要积极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有效的控制高感染率类手术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普外科手术发生原因相对比较复杂,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 但要结合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普外科手术发生的概率, 最终保证患者外科手术的效果, 加速患者的康复。

摘要:目的 本文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 从而研究降低普照外科手要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2010年1~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34例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占普外科手术患者的6%。通过分析发现, I、II类和III类手术患者的感染数分别为14、18、2例。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需氧杆菌。结论 普外科手术感染的原因比较复杂, 包括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患者的体质以及住院时的护理等, 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只有这样, 才能降低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分析,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严士光.普外科消化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探析[J].吉林医学, 2011 (23) :22-24.

[2]王双田, 陈景象.外科胆道手术细菌感染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8) :38-40.

[3]崔庆, 徐延景, 张建勇.普外科手术感染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5) :19-21.

[4]张遂.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6) :33-35.

[5]陈育朋, 谢波.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性因素及预防[J].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1 (6) :26-28.

普外手术 篇10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General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Methods:The 100 patients that had chroni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4 to Ianuary 2015 had been chosen. Based on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ether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 the extraction incision secretions culture. Results: Class I typ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ut III, but th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ection rate in men than women, the sam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age, older than 61 years of surgical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ld to be big, but not obvious; the operation time not less than two hours of the patient 's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with less than two hours of infection to be high, but the same high obvious.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creasing time increased ,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he infection bacteria culture statistics, it found that most of Escheriahia coli, the constituent ratio reached 31.11%,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18.89%.結论:The key points of prevention of incision infection are sterile operation, to strengthen ward management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standard operative technique can lower the infec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flushing the wound and proper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Genera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 Factors; Interventions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0-02

手术切口是普外科医生为了进行手术和去除病灶部位病变,在患者身体上用刀、剪、针等器械切开的口,最终目的是要一直或诊断疾病,包括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结构功能的形态等[1]。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者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症[2]。手术切口感染是在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发生往往会直接导致手术的成败。为了了解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情况,找出导致感染的原因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提出相关对策,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患者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4.7±5.3)岁。

1.2方法

選择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同时分析切口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Ⅰ、Ⅱ、Ⅲ类)等方面,并且培养切口的分泌物,以便分析切口分泌物的成分。

1.3切口感染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对手术部位的诊断标准。

① 表浅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 深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有脓液流出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 深隙感染:自然裂开或者有外科手术医生打开的切口中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患者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摄氏度),局部有压痛。

在组织病理学发现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的时候,应排除液体清亮、脂肪液化以及调查资料不全的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均可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在共计100例的患者当中,Ⅰ类切口的感染率要低于Ⅲ类切口,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感染率要高于女性,结果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组成方面,年龄大于61岁的患者手术感染率要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要大,但不明显;手术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的患者的感染率比小于两小时的患者感染率要高,但是同样高的不明显。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给人提醒的作用,参考的因素比较多。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切口分泌物培养

通过对切口感染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共得到8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构成比达到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为18.89%。详细情况参见表2。

3 讨论

3.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讨论分析

手术是在身体上用刀、剪、针等一系列工具进行的一种修复工作,也是一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和组织复原的操作。这对医护人员就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比如知识和手法操作方面。按手术目的可以分为修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按污染情况可以分为无菌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4]。无菌手术的切口因为手术环境和条件,往往都能愈合良好,但是由于人体自身和空气中存在大量细菌,要防止细菌通过切口进入到伤口内部引发感染,所以要施以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另外,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感染几率,比如患者的肥胖程度、病情的严重性、鼻腔内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手术后生活的环境等等。

通常,术者操作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如果进行合理的清洁伤口和有效的杀毒杀菌,患者伤口的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调查发现,有的手术医师因为一味追求速度,手法粗糙,没有保护好伤口,导致患者的伤口污染,加之本身处于高危环境,容易被已经受到细菌感染的体液所污染,局部创面可能渗出较多,容易为病原体创造滋生条件。

3.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干预措施讨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感染率。要想很好的防止患者的切口感染,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地方,这里必须做好相应的杀毒杀菌的措施,否则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影响。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服和鞋帽,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的走动。手术过程中不要抖动布类,注意给患者保暖,而且患有呼吸道等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而且不允许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携带手机。

另外需要加强病区和患者的管理工作。由于患者的身体条件不一,所以自身的抵抗力就不同。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少患者周围的人员流动,并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通过结果可知,在患者感染的细菌当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所以医护人员应该特别为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使肠道中细菌数量相对减少,并且使用正确的脱毛方法,避免不避绕的备皮。同时应该注意引流管的清洁并及时的冲洗和更换,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回收和管理,避免污染。

综上所述,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因素是有不同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细菌进入到了患者的切口部位。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快速手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床使用率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均能够控制患者的感染率。再加上医护人员的正确操作和熟练手法,患者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屠松菊.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43-44.

[2] 陈锦福,景士宏,杨柳等.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3):33-34.

[3] 向黎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6852-6852.

普外手术 篇11

目前临床上仍靠口述、临床学习笔记[1]、工作手册[2]、自查相关资料或者由资深护士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BL) [3]、微格[4]方式等进行手术配合和教学指导。文献报道[5],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手术室设有手术索引, 手术室护士可自行查看要做手术的操作指导, 能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国内对此项研究较薄弱, 为此, 我们针对手术室护士采用普外科手术配合索引, 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2种外科常规手术方式为研究模板, 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肝脏切除术、脾脏切除术、结直肠手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腹腔镜脾脏切除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疝修补术。对象为工作时间在1年以内、手术配合经验相似的手术室护士30名, 分成试验1组和对照1组各15名;另选同期来我院实习的护生30名, 分成试验2组与对照2组各15名。试验1组、2组临床手术配合时均采用手术配合索引;对照1组、2组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手术配合。

1.2 方法

1.2.1 手术配合索引设计

以普外科特点和手术数量设立专科手术配合索引。设总论, 内容有无菌操作、无瘤操作、常用器械识别、术中传递方法及注意事项、常用手术仪器操作流程图及保养方法、各种管道的规范标识等。各种手术方式的手术配合: (1) 术前准备:专科手术解剖示意图, 手术目的, 医生喜好 (医生姓名、职称、专长、手套号码、纱布干湿的选择、特殊器械名称、电刀输出功率、房间温度要求等) ;麻醉师喜好 (麻醉师姓名、职称、专长、对穿刺针型号的要求、对输液器、延长管的规格要求, 运用彩色图片附文字说明, 对输液部位的要求、是否需要术前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体位准备;器械、敷料包准备 (一次性手术物品按手术名称规范准备) 。 (2) 术中观察:包括安全用药流程、保暖措施、无影灯位置、病情变化、静脉输液及输血管理、各种管道管理、仪器管理等。 (3) 术毕整理:病人交接流程、标本处理流程、术后手术室房间终末处理流程、器械处理流程、手术接台流程。

1.2.2 临床观察

采用手术配合索引1个月后, 比较试验1组与对照1组主刀医师满意度 (分7个项目, 每项满分为100分) ;手术室护士术前准备所需时间;专业技能考核成绩 (包括理论、操作、应急能力, 每项满分为100分) 。比较试验2组与对照2组护生的实习质量及掌握专科手术配合技术的时间。

1.2.3 统计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刀医师对手术室护士满意度 (表1)

表1显示, 试验1组和试验2组对医生习惯与特殊要求、手术配合、物品准备、器械传递、特殊器械操作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以上试验组与之对应的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1组各观察项得分均高于试验2组。

注:1为对照1组与试验1组比较, 2为对照2组与试验2组比较, 3为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

2.2术前物品准备时间

对照1组/试验1组物品准备时间分别为 (50.1±6.7) min和 (21.4±3.6) min,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1, P<0.01) 。对照2组/试验2组准备时间分别为 (76.7±8) min和 (26.3±4.5) min,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3, P<0.01) 。

2.3护士/护生专业技能考核

试验1组/对照1组专业技能考核成绩为 (85.4±9.6) 分和 (67.2±5.3) 分,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3, P<0.01) 。表2显示, 试验2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2组, 轮科计划表完成时间短于对照2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普外科手术配合索引的方法, 通过主刀医师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术前准备所需时间、专业技能考核等三方面对手术室护士工作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 手术配合索引的方式能够使手术室护士通过自行查看手术操作指导, 熟练掌握手术中具体的操作技术, 缩短了术前物品准备时间, 增加了主刀医生的满意度, 有效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质量。另外, 手术配合索引的方式对护生学习和掌握专科手术配合技能有很大的促进, 提高了专业考核成绩, 缩短了护生轮科计划完成的时间。

综上所述, 普外科手术配合索引对手术室护士和护生提高专业水平、规范操作技能和手术配合能力, 改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配合索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名相同年资、手术配合经验相似的护士设为试验1组 (手术索引培训) 与对照1组 (传统手术配合) 各15名;另选同期在我院实习的护生30名, 设为试验2组 (手术索引培训) 与对照2组 (传统手术配合) 各15名。分别对比试验1组/对照1组、试验2组/对照2组的主刀医师满意度、术前准备时间、专科手术配合技能考核成绩。结果 试验1组手术室主刀医师满意度 (除外体位安置和语言沟通能力) 、术前准备时间优于对照1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2组专科考试成绩、主刀医师满意度 (除外体位安置和语言沟通能力) 、术前准备时间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情况看, 手术配合索引组的结果均好于传统手术配合组。结论 普外科手术配合索引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缩短护生培训时间。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配合索引,手术室,护理

参考文献

[1]邓小军, 张娟.2种教学方法在手术室新护士笔记管理中的优势分析[J].现代护理, 2008, 14 (6) :799.

[2]倪乐丹, 陈延茹, 陈静, 等.“手术室指南”的编写和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09, 8 (1) :67.

[3]郑志惠, 刘晓华, 徐朝艳.PBL教学方法在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2) :46.

[4]黄晓华.微格教学法在手术室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7) :72.

上一篇:历史能力的发展下一篇:故障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