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权益

2024-09-04

职业权益(精选8篇)

职业权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顶岗实习, 是指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组织毕业年级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所进行的实习。顶岗实习权益, 指的是职业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应享有的, 受法律保护的人身与财产权利和利益。本文的职业院校包括五年制高职院校与三年制大中专院校。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 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1]不同于普通实习, 顶岗实习需要实习生完全履行企业岗位的全部职责, 导致人身、财产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件越来越多, 邵振彬案与廖尚军案就是代表。前程无忧网发布的《实习安全调查报告》显示, 46%的学生有上当的经历或感受, 27%的学生实习时没有签订实习协议, 无故辞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资被列实习学生权益受损现象前三位。这证明现行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实习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可是, 我国尚缺乏对这一问题的专门法律规定, 不能很好地完成保障顶岗实习学生合法权益的任务。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构建保护顶岗实习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

二、顶岗实习权益遭受侵害的类型

顶岗实习权益遭受侵害的类型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为人身权益的损害。例如学生外出或在往返企业、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事故, 生产过程中不遵守管理制度, 违反工作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生产安全事故等。[2]第二大类为财产权益的损害, 主要有不给或者随意克扣实习生的工资, 随意延长实习生的劳动时间, 随意辞退实习生等。这两类侵害都严重损害了顶岗实习生的实习权益, 虽然权益损害的类型不同, 但是发生的原因却存在着一致性。

三、顶岗实习权益遭受侵害的根本原因

顶岗实习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与相关制度建设不足以及学生自身缺乏维权意识等, 但法律层面规制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 理论层面的困惑

1. 顶岗实习关系的法律性质存在争议。

理论界对于顶岗实习关系的法律性质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属于“劳动关系”[3], 有人认为属于“教育管理关系”[4], 还有人认为“具有教育管理关系和劳动事实关系的双重性”[5], 上述三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顶岗实习关系涉及到顶岗实习的职业院校学生 (以下简称“顶岗实习生”) 、职业院校及顶岗实习单位三方面。职业院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签订合作协议, 由职业院校为实习单位提供顶岗实习生作为临时员工, 实习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职业院校与顶岗实习生之间, 纯粹是教育管理关系。复杂的是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 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教育管理关系, 而应该是劳动关系。因为, 实习单位是受职业院校委托, 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接收单位而与顶岗实习生产生法律关系。顶岗实习不能改变顶岗实习生还是学生这一人身性质, 因此实习单位与顶岗实习生之间不存在教育管理关系。顶岗实习生年满16周岁, 自愿与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或在事实上建立雇佣关系, 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者身份, 两者已经在事实上建立了劳动关系。唯一特殊的地方是顶岗实习生的学籍与档案保留在学校, 还是学生身份。可学生身份不应成为阻碍符合劳动者界定标准的学生扮演劳动者角色, 并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临时性的、短期的劳动合同的障碍。《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都没有明确地把顶岗实习生排除在劳动者范畴之外。因此, 顶岗实习生可以成为劳动者。不管出于维护顶岗实习权益的角度, 还是从劳动法关于劳动者身份界定的角度, 都应该赋予顶岗实习生劳动者身份, 同时赋予其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权利。所以, 顶岗实习关系应该具有“合同关系、教育管理关系和劳动关系的三重性质”, 但顶岗实习生与顶岗实习单位之间仅仅存在劳动关系。

2. 顶岗实习协议的法律性质界定存在错误。

理论界与实务界都认为顶岗实习协议是“劳务合同”, 只能适用《合同法》。这导致了顶岗实习生无法纳入《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进行调整。实际上, 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劳务合同相当于委托合同, 如果顶岗实习协议等于劳务合同, 就意味着顶岗实习生不过是职业院校派遣到顶岗实习单位从事劳务工作的劳工, 顶岗实习生与职业院校之间也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这显然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特征, 更不符合现实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所以顶岗实习协议不应该是劳务合同。其次, 以顶岗实习生还不是正式员工为由, 就认为顶岗实习协议不是劳动合同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如果这一观点成立, 那么临时工、试用期间的员工、从事兼职的劳动者就一样无法签订劳动合同, 得不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了。因此, 顶岗实习协议不是劳务合同。既然顶岗实习生应该是劳动者, 那么顶岗实习协议就可以被赋予短期劳动合同的性质与效力, 从而通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保护顶岗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二) 立法缺失

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导致现行立法的缺失。如果实习单位侵犯实习生实习权益的行为没有触犯刑法, 本应执行保障职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明文将顶岗实习生纳入其调整的范围, 导致一旦顶岗实习权益受到侵害, 顶岗实习生只能依据《合同法》与《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理来申请民事救济。事实上, 顶岗实习协议是由实习单位自行制定的霸王条款, 顶岗实习生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选择, 根本不是双方平等协商产生的协议, 从性质角度来说就不属于民事合同。如果把顶岗实习协议划到民事合同的范畴, 对保护顶岗实习生的权益将大大的不利, 根据顶岗实习协议的规定法院也很难维护顶岗实习生的权益。最后, 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实习单位必须签订实习协议, 有些顶岗实习生甚至会因为没有签订实习协议而无法得到救济。可以说, 立法的缺失, 是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频频遭受侵害并难以得到救济的根本原因。

四、保障机制的内容

要实现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保护, 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立法等措施协调学校、顶岗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三方的利益诉求, 实现三方权利义务的平衡, 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 如何实现三方利益的平衡

利益平衡指“通过法律的权威来协调各方面冲突因素, 使相关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6]目前学校、顶岗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三方的利益状态是实习单位利益无限扩张, 因此要通过法律来要求实习单位让渡利益。但是, 利益的平衡并非企业单方面作出利益让渡, 否则必然会影响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积极性。在实习单位做出利益让渡时, 作为鼓励和补偿, 唯一能够作为三方利益协调主体的政府, 应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优惠措施, 例如减免税收等, 以实现利益的平衡。

(二) 具体的举措

1. 教育管理的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顶岗实习制度建设, 为顶岗实习权益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督促, 确保学校能够履行好应尽的工作职责。职业院校要改变“只抓就业、忽视安全”的态度, 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经验丰富, 并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定期选派带队实习。[7]合理安排实习单位, 加强安全与法制教育, 指导学生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实习档案, 定期了解情况, 随时进行跟踪与指导;当学生与实习单位发生矛盾时, 学校积极进行沟通协调;学生因正当理由需要调换实习单位的, 学校应该重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遭遇权益损害时, 学校应该鼓励与帮助学生维权。

2. 教育学生学会维权。

如果学校能教育顶岗实习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 在遇到侵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可以预防和减少实习单位随意侵权的现象, 实现顶岗实习的安定和谐。因此, 学生应该唤醒自己的维权意识。

3. 完善立法。

必须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 制订《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法》, 或在《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中增加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统一规定与保护的章节, 具体建议如下: (1) 规定实习单位的资质标准。指实习单位应该具有为顶岗实习生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实习条件的能力, 考虑到公信力的问题, 这一资质应该由政府进行定期考核与授予。 (2) 规定实习单位的职责。包括为顶岗实习生事先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 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工作岗位、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 (3) 规定实习单位的法定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量、实习工资、工作考核与辞退标准等方面应该与普通员工一视同仁, 同时应符合劳动法的规定。要定期向学校反馈实习的情况, 对顺利完成实习的学生, 实习单位优先考虑录用。 (4) 规定实习协议的性质与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必须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实习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属于短期劳动合同, 协议主要有实习期限, 实习方式、条件、内容和岗位, 实习终止条件, 实习考核的标准, 实习期酬金, 违约责任, 争议解决的方式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等条款。 (5) 规定实习单位的法律责任。包括违反本法规定, 实习单位应该承担的经济与行政责任, 必要时可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6) 规定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合理安排实习单位;安排安全与法制教育;定期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建立与更新学生实习档案;学生与实习单位发生矛盾时, 应积极沟通协调;学生遭遇权益侵害时, 应鼓励与帮助学生维权。 (7) 规定顶岗实习生的法定义务。主要包括服从实习单位的合理安排, 认真完成单位交付的工作任务, 不得无故旷工或提前终止实习, 确有正当理由需要提前结束实习的, 应该事先通知实习单位, 做好协商工作等。 (8) 规定强制险。实习单位必须及时为实习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顶岗实习生必须强制保险。学生顶岗实习时遭遇意外伤害时, 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实习单位参照工伤规定承担补充责任。 (9) 规定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对接。如本法优先于《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本法未规定之处, 可参照《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处理等。

五、结语

法律只是维权的最终防线, 构建法律保障机制可以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权益。但是, 要实现实习单位积极主动地维护顶岗实习生的合法权益这一目标, 就必须采取激励措施为其提供持久的动力, 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的作为。这不仅是维护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需要,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3) :43.

[2]刘继强.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问题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6) :53.

[3]贾冬艳、胡克伟、沈淑荣、傅维利.高职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责任认定现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10.

[4]浦爱东.高职学生实习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研究[D].苏州大学, 2009:15.

[5]贾冬艳、胡克伟、沈淑荣、傅维利.高职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责任认定现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11.

[6]王伟光.利益论[M].人民出版社2001, 208.

[7]佚名.学生顶岗实践安全管理[EB/OL].21世纪秘书网, http://www.21mishu.com/lunwen/xinzhen/xygllw/201206/738633.html.2012-06-20.

职业权益 篇2

法律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授1 知识目标:识记公民享有的诉讼权利 能力目标:学会以合法的方式维权

情感目标:具有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增强证据意识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板书设计】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㈠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1、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2、上诉的权利

3、申请回避的权利

㈡增强证据意识

1、诉讼证据的内涵及种类

2、民事举证原则

㈢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非诉讼途径的涵义及种类

3、学会寻求法律帮助或援助

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复习〗

我国诉讼的基本种类有哪些?

我国诉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P 71错误的选择,沉痛的后果

青少年学生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容易不冷静,不懂得运用合法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案中王军草率行事的后果就是酿成李刚死亡的悲剧。所以,青年学生一定要学会掌握多种合法的维权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讲授新课〗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㈠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事例:P94小辉的故事

提问:上述事例体现了公民有什么样的诉讼权利?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

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对诉讼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应该回避的办案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当事人有权要求其推出诉讼。

㈡增强证据意识

事例:P95无证据,请求法院不支持

学习指导P71没有证据债难讨,债主打人倒赔钱

1、诉讼证据的内涵及种类

⑴诉讼证据,是指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

诉讼证据的意义:①对司法机关而言,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情况的唯一手段;②对普通公民而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揭露犯罪的有力武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则是当事人主张自己权利的重要工具。

诉讼证据的特征:①证据要有合法性;②证据要有客观性;③证据要有关联性。

⑵种类

①物证;②书证;③视听资料;④证人证言;⑤当事人的陈述;⑥鉴定结论;⑦勘验笔录、勘验检查笔录。

(具体的内容见P 96 相关链接)

2、民事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

对于一项诉讼,一般都由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并对该请求事项的事实依据,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如果原告不能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将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对原告诉讼请求所指明的事实,被告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事例:P 97互动在线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强证据的意识。购买物品后要索要发票,并妥善保管。

在诉讼中,我们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而证据又是确认事实的支柱。让我们记住:进行诉讼时,证据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㈢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公民都可以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谋取自己的利益;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律保护。

公安机关是执行治安保卫任务的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善于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不能采取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手段去应付。不要 非法途径与对方“私了”;不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不能感情用事;不逞血气之勇,不采取以牙还牙的非法手段报复对方。

2、非诉讼途径的涵义及种类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别人发生纠纷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非诉讼途径解决。

⑴非诉讼途径的涵义

非诉讼途径是指受害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暂不需要经过诉讼程序而请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或其他单位处理、解决纠纷,保护自身

合法权益的方式。

⑵种类

①调节;②仲裁;③行政复议

(具体内容见P 100相关链接)

3、学会寻求法律帮助或援助

当处于法律困境或进入法律知识的盲区,不知所措时,我们还要学会向社会专门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帮助或援助。

〖课堂小结〗

中职学生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途径依法维权,懂得依法依法维权的途径有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在不明确怎么选择维权途径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专门的法律机构寻求法律帮助或申请法律援助。无论选择何种合法途径维权,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定程序来维权。

〖课堂练习〗

P99互动在线

学习写民事起诉状

〖课后作业〗

职业权益 篇3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权益;研究

在就业形势压力之下,各高校都会让在校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中去,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熟悉社会和工作环境”。顶岗实习是强化高职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几年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报道层出不穷,保护在校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顶岗实习的含义

顶岗实习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职业院校的“2+l”教育模式。“2+l”教育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要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等用人单位在在一定工作岗位上拿取单位的相应劳动报酬的实习,然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毕业考核、就业指导等。顶岗实习强调的是在完成两年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校内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进行的实际操作。

二、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的现状分析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最需要的是劳动部门和社会的保障但我国现有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并没有将顶岗实习学生纳入其中。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有权利必有救济”,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权益保护缺乏相应的规定,所以才会出现当顶岗实习的学生的权益遭到侵害时,缺少保护或者保护不当。就职业伤害而言,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内容、岗位要求、所处的工作环境等与相关法律条款中规定的劳动者是一样的。因此顶岗实习学生受到职业伤害时理应享受完整的工伤保险待遇,但就我国司法而言,现有的五种处理方式都不能保证受到职业伤害的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权益保护。

院校和用人单位管理工作的失位导致顶岗实习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想法设法拓宽学生实习渠道加强与各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双赢”日益彰显出其特殊育人的成效。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后虽然各高职院校的相关文件都明确规定“加强和企业在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等。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或者说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专门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制定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大部分院校都是回访。而用人单位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缺乏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劳动安全保护教育和管理。导致学生缺乏劳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很多企业就会钻法律空子,学生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也是一旦顶岗实习学生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学校和企业互相推诿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的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分析,构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是有利于学生、学校、企业并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事请。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

(1)加强国家相关立法的具体实施。针对目前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012年1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从组织与计划、过程管理、考核与奖惩、安全与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无法可依局面。这一新规定虽然已经出台,但是大部分学校和企业对于该规定还处在最低层次的探索阶段,各企业院校应该尽快的构建出新的以该规定为基础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2)加强监管。规定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高校管理者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实习规范性文件,并尽可能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

(3)加强大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政府和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号召全社会积极关注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应加强在校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除了在校期间的相关法律课程之外还应专门为毕业生开设《劳动法》、《合同法》《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法律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在实习期间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则明晰《劳动法》、《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4)校内专门设置顶岗实习管理部门。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推广顶岗实习,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根本就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大部分都是依托其校内的就业处或者就业指导中心。随着顶岗实习制度的进一步推广,设立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部门显得尤为重要。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设立学生顶岗实习专门管理机构,并制定高效务实的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顶岗实习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信息库制度,定期检查实习指导老师是否指导到位,是否指导学生如实填写实习报告;定期召开顶岗实习工作专题分析会等方式来逐步构建顶岗实习制度。

参考文献:

[1]简祖平.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机制探讨.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1期

[2]李剑平.谁来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北京:中国青年报,2011-3-21

[3]谢鑫建.高职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防范体系构建.出国与就业,2011-12

职业权益 篇4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基地, 把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 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最后一学年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 以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与企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这就是“2+1”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之处, 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中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并没有取得毕业证书, 从学籍管理上看仍是在校生, “学生”角色未变。而在顶岗实习前, 从接受实习单位的笔试、面试等一系列考核, 到被实习单位选中, 进入企业工作, 他们都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从事的工作与企业正式职工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有相应的报酬, 这表明, 中职生与实习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实习生是准劳动者。

二、中职生实习现状调研

本次调查针对09级部分电子专业三年级学生,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收回112份。分析调查数据可知, 中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存在以下问题。

1. 顶岗实习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 学生权益保护存在隐患。

调查显示, 顶岗实习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有23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5%;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9人, 占79.5%。

2. 劳动报酬过低, 有的实习单位只是象征性地发放补贴。

中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劳动付出, 而且为实习单位创造了相应的价值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有效补偿。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使一部分用人单位以提供就业和试用考察为由, 把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 甚至有些分文不给, 这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用人单位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直接联系。

3. 劳动时间超长, 加班现象非常普遍, 加班工资的制度缺乏保障。

调查显示, 学生每天顶岗实习劳动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为84人, 占参加问卷调查人数的75%。一个月没有休息日的为33人, 占参加问卷调查人数的29.5%。与此同时, 顶岗实习学生加班工资也得不到保障。平时加班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有96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7%;而没有按规定支付的有16人, 占14.3%。

4. 工伤性质难认定。

中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既具有学生角色, 又具有劳动者角色, 具有双重性, 实习中发生意外伤害, 性质难以认定。

5. 实习生劳动保护状况有待改善。

在参与调查的顶岗实习学生中, 顶岗实习企业对他们进行生产安全制度教育的只有28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

6. 学生自我维权意识弱, 学校监管措施不到位。

不少实习生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使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利益, 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尽管法律上这些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但在心理上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这些都是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三、关于维护中职生实习期合法权益的建议

1. 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

《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要完善, 把顶岗实习的学生纳入保护范围。对顶岗实习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 《劳动法》及全国性的相关劳动法规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实践中各界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 出现了各地规定不一, 维权不能的情况。对实习期间受到的意外伤害如何处理,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伤认定方面, 《工伤保险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实习生在实习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按工伤处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 学生权利的救济程序缺失, 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现阶段尽快完善立法应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办法。

2. 中职学校应切实履行职责。

(1) 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在实习前, 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及企业意识的理论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实习有助于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校外实习能够深入第一线, 参与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能训练, 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学校还应该详细地、客观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实习条件。既要讲清楚有利因素, 又要讲清楚实习中会遇到的困难, 以便让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 使他们的实习积极性得以持久。

(2) 慎重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在安排实习单位前, 一定要亲自实习单位现场察看, 结合根据实习要求进行挑选。确定实习主要是三看:一看单位身份资质。二看实习环境条件。察看实习工作、生活环境条件, 具体岗位环境, 看有无实习安全隐患。三看劳动保障。主要了解实习待遇、意外保险、工伤保险、作息时间、劳动强度等情况。

(3) 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协议是指学校、实习生与企业通过各方自愿协商的方式签订实习协议, 规范实习行为, 主要是对实习报酬、安全工作、事故责任、投保等事项作出约定, 特别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 以便进行有效救济。在目前法律对实习生的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缺陷情况下, 签订的协议可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一旦发生实习违约情况, 可以依据协议提起民事诉讼。

3. 中职生应提高法律意识。

中职生要学习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发现实习单位损害自身利益时, 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要加强和学校间联系, 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帮助解决问题。在实习时, 尽可能地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 个人自行选择实习单位一定要慎重。最好能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包括劳动期限、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保护条件等;如果不能参加工伤保险, 就可以参加意外伤害险。有了这份协议, 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 顶岗实习的学生们就可以作为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校生在实习的时候要注意保留自己曾在某单位实习的证据, 包括时间、地点、实习内容的证据, 以防在发生纠纷时没有证据支持自己的权利主张。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 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权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作者调查部分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实习状况, 从立法、学校和学生本身三方面阐述如何维护中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法律责任,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职业权益 篇5

随着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师生可以很轻松地从网站上得到各种类型的数字教学资源。但是同时,各种各样的盗版和侵权事件层出不穷,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开发并公布其作品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教育与学术的健康发展。在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同时,如何保护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界、法律界及计算机界研究中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了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为了最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权益保护机制。全国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为使海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师生,受益于师生,必须立足于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可行的权益保护机制及相应的实施方案。

开展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上,可以将现有的加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有机结合,从技术上实现高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上,对数字化资源的权益保护又是对著作权人的尊重,对著作权人的劳动的认可,搞好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各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切实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1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调查,目前对于数字化资源权益保护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院校图书馆及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物的研究,还没有专门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的研究的论文公开发表。

2术语界定

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资源特指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环境、财务、规章制度、教学计划、人事学籍档案、教学材料等相当广泛的内容。文中所指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指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按其被使用的对象和应用的方式可以划分为教育管理软件和教学应用软件两大类。

数字化资源共享:本文中所指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特指以校园网络为依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权益保护机制:网络化环境下,数字化信息的跨时空共享和利用,引发了信息服务组织机构中权益关系及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和转化。文中权益保护机制主要致力于对数字化资源共享过程中著作所有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的研究。

3影响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

3.1共享主体

高职院校在数字化资源共享中充当着主人翁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仅通过高职院校的单打独斗就可以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院校积极进行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同时,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来自行业企业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院校、企业这三方是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大厦的框架,政府支持在“资源共享”中起关键作用。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这一系统工程仅仅有框架是不够的,教师就是这项工程的一砖一瓦。因此,数字化资源共享的主体落实到微观层面就是广大教师。

3.2数字化资源创作者的共享意愿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资源,其提供者除了以学校集体身份之外,更多情况是教师个人,因此,教师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作者,其共享意愿直接影响着数字共享系统的成效。一方面, 为了体现自身价值,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线使用,教师是愿意共享的;另一方面,一旦上网,该作品就会被无限制的复制使用, 甚至是更名为他人的作品,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并不想大范围的共享。

3.3共享平台的通用性和简单易用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一到两个以上的资源平台,但是由于平台之间资源技术标准不统一,不能兼容,不能共享,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屡见不鲜。因此共享平台的通用性和简单易用,成为了制约高职院校数字共享程度的一大因素。

3.4用户参与共享互动的意愿及频率

随着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热衷于社交媒体,教师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自身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MOOC,微课等相继诞生。对于某一份数字教学资源,如果学生用户使用频率高,并用用后的反馈式的评论、在线答疑等环节,势必鼓舞教师进一步的完善资源内容及形式。

4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及权益保护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可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一般有三大类:一是政策类、新闻类、事务类信息,比如招生就业信息,招聘信息,院校新闻等,这类信息一般以院校的身份官方发布,一般不易引起侵权事件;二是教学性质的数字化资源,具体包括各院校自主开发或委托第三方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库、课件, 专业软件或仿真系统,这类信息都是教师个人或团体的创新劳动的成果。在本文中,主要关注的是第二类,即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及权益保护。三是,高职院校与第三方合作,将学院教师的教学资源或成果放到第三方的教学平台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世界大学城,院校与世界大学城合作,购置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全院师生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

4.1政府出面实施区域共享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中一般都会把服务地方经济列出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所属区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数字共享中要考虑到区域共享。为了避免在同一区域中的院校间进行重复的建设,可由政府主导,结合政府相应的规划性地建设文件加以协调,这样,使得在数字空间中,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区域不可或缺的。这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资源的高校共享。

从面向学科竞赛的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存在着资源共享程度低,跨院借用困难大,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等问题,

4.2协同创新实施行业共享

高职院校共享的数字资源与一般高校不同的是,其扎实的行业技能训练项目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为了确保较好的线上教学效果或远程教学效果,在行业间实行共享非常必要。现代职业院校要求各校都要办出特色,因此每一所职业院校一般都有特定行业背景的专业群。而这些专业的教学需要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才能驾驭,所谓专业教师进工厂,能工巧匠下课堂。对于同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与所在行业企业之间,应该实行更高程度的共享,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共享,因此,可以借助各高职院校现有的协同创新的机制,在行业间实行高度的资源共享。

4.3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利于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本校共享机制

高职院校不仅要着眼于本校的发展和利益,要以开放的胸怀实行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容身于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从服务区域经济大局、服务行业发展的大局和学校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主动的参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1)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交流平台

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网站的资源质量还有待提高,大多数都停留在简单罗列课程内容的层次,几乎没有交互性,重数量、轻质量。各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加强教学资源的交互性功能,开发出质量更高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院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数字化资源的创作与共享

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有效管理教学,都有一系列成熟的教学管理办法,其中不乏各种有效的奖惩措施。为了鼓励科研工作,也都有比较完备的科研管理办法以及科研奖励制度,这些制度在鼓励教师从事科研的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院校为刺激数字化资源的创作与共享而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一些走在前列的院校,也只是通过对教师的空间建设进行定期检查,并将其与教师的年度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教师为了不扣分,往往是漫不经心地往空间上丢上几个文件,共享的数字资源的质量普遍偏低,更不要说引发好的共享效应。为此,院校不应该总是以罚的方式迫使教师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创作和共享,更应该以“奖”的策略鼓励教师从事数字化资源的创作和共享。

3)院校内部建设共享性的教学资源库或网站

自“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被列入了《教育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之后,各高职院校已经纷纷关注学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投入到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中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建成了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

5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及权益保护方案

5.1数字资源创作期的预保护

任何数字资源要么是有纸质媒体数字化而来,或者是有创作直接进行数字化创作而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二条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完成作品的创作,当即也就拥有了该作品的著作权。只要是稍微有点版权意识的作者,一般都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愿望,但是这种数字作品一旦上线,只要是允许用户使用,一般很容易遭受篡改, 很可能教师半年的心血所成的作品,一夜之间被换了个名字在网上发布。针对这种情形,可以采用技术措施加以预防,比

较成熟的手段就是数字水印技术。

在公众版权意识薄弱的目前环境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数字资源的权益的诉求更多的反映到“权”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权。这可能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提供的教学作品还没有达到一个足够高的点击率,很难产生大的影响,没法吸引住网络运营商的注意,因而也就很难有“益”的成效。 因此, 在这一阶段,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这一特殊群体,采用被动的添加水印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维护权益的方法。

5.2数字化资源传播期技术与法律双保险

1)技术措施

一旦数字化教学资源进入网络,也就进入了所有人的视线。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数字教学资源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粗分为两类,加密技术、数字指纹、数字签名。(分别应用在什么场合)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黑客可以通过该平台容易地、 隐秘地窃取或破坏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信息,这也增加了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不安全性。

目前,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两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只用一个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必须知道并使用这个密钥。

数字指纹是指与用户和某次购买过程有关的信息,当发行商发现被非法分发行为时,可根据该信息规进行非法分发的用户实现追踪。在数字空间中,更实用的就是多媒体指纹,即将用户指纹密码以不可见的方式嵌入图像、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中。当某个用户将其拷贝分发传播到外界,版权所有者就可以通过提取拷贝中的指纹来追踪非法用户。

2) 法律机制

网权益保护法律机制主要致力于对数字化资源共享过程中著作所有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的研究。法律法规包括:《著作权法》、《刑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保护》、《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对那些没有独创性选择和编排的数据库来说,可以利用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已有权利,其目的是防止他人通过对数据库寄生复制的方式进行不公平的商业竞争。

5.3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期

高职院校数字教学资源面对的用户: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是为了学习而下载使用资源,他们不会构成作品的版权威胁;二是高校的教师,教师在备课或撰文的过程中,往往会去参考同行的教学文档,这类用户,一旦遇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就会采用。

在该阶段,可以采用的技术措施有三种:基于口令的认证、 基于智能卡的认证、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考虑到成本及高职院校目前的数字教学资源情况,目前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基于口令的认证。但是由于对称加密系统存在:密钥的管理复杂,代价高昂;秘钥分发困难;不能实现数字签名。

6结束语

在分析阻碍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因素基础上,探讨了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的策略,并以技术措施为基本手段,加以现有的法律机制辅助,构建了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及权益保护的方案。

摘要:从应用的视角分析研究阻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探讨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科学规划方法和实现的步骤,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使用效率的提升。立足现有的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立法基础,以技术措施作为主要手段,提出适合各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及权益保护机制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权益保护,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毕经美.区域性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中国远程教育,2014(10):67-90.

[2]尹导.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0-75.

[3]郭青春,裴海燕.应用视角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对策研究—“以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53-57.

职业权益 篇6

一、西方发达国家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权益政策和法律保障的经验

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和法律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权加以保障, 这是各个国家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只有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给予支持, 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 才能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创建理想的环境。从19世纪后期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保障本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各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立法贯穿于各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各国制定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相关法律。尤其是美国, 该国在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立法方面有着相当成功的经验。从总体上看, 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保障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方面的权益, 在政策和法律上主要呈现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 各国立法在促进各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能够结合本国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政策和法律, 并及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政策的调整和立法的完善与修补。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立法史。美国政府不仅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经济上也给予极大的支持。美国1862年颁布实施的《莫里尔法案》是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开始。1917年, 联邦政府颁布专门的职业教育法案《史密斯-休斯法案》, 形成了真正的职业教育制度, 该法规定在公立学校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开设职业课程。为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的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 制定了多项农村人口转移的政策和法律。主要的立法包括:1962年美国劳工部负责实施的《人力资源与训练法》, 主要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解决农业中就业不足问题;1963年颁布《职业教育法》, 明确规定把职业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在校生以外的各个行业人员, 经费由联邦政府拨款资助;1982年颁布《职业培训协作法》。该法案规定政府资助职业培训目的是帮助具有独特就业障碍的人提高劳动力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美国逐渐确立了职业教育终身化观念。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德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军, 这与德国政府严格而系统的职业教育立法有直接关系。德国非常重视教育立法, 坚实的法律保障是德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得以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德国颁布了《职业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农业职业教育法》等多项职业教育法累计达到十多项。英国的《济贫法》《巴特勒法案》, 均对英国早期的职业教育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的广泛开展和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1964年和1973年, 英国颁布实施的《产业训练法》《就业与训练法》, 分别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监管、职业培训的设施与质量控制等在制度上加以明确, 进一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二战以后, 日本建立并不断健全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和保障机制的政策法规, 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一方面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如扶持小农户、自主经营农户, 开展农业合作事业,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教育振兴法》 (1951年) 、《农业基本法》 (1961年) , 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服务。

第二, 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建立严格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考核制度, 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保证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有效执行和实施, 确保职业教育教案的执法力度。

1964年, 美国由总统行政办公室就业机会办事处负责实施《就业机会法》, 着重推动农村一体化的发展计划, 包括政府援助兴建成人教育设施、就业服务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等。该法还包括为农村青年和妇女提供训练和受教育的计划、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 帮助他们开办非农业企业或参加合作社。有的国家还设立了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法令实施的专门监督机构, 如日本1996年成立“实业事业局”。美国有八个州均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者类似的机构。德国共有14个国家承认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行业, 其名称和职业方向、不同职业的具体职业技能以及培训要求法律均作了严格规定, 并有主管部门依法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对违反规定或不符合要求者予以严厉处罚。

二、西方国家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权益政策与法律保障的启示

西方国家有关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以便我们在深刻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前提下吸取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真正有益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政策和法律保障的成功做法, 对保障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和积极意义。

第一,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权益的宣传主导工作。受教育权是《宪法》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 受传统观念影响, 许多农民的权利主体意识薄弱。进入21世纪, 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兴起, 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的“大教育”体制。农村转移劳动力理应享受接受学校教育、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权利。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来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其中自然包括农村转移劳动力享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但在实际中他们不重视甚至是放弃了自身应有的权利。社会上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 严重影响了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侵犯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权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 对进入城市的转移劳动力应当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职业教育。

第二,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保障的宏观政策和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1996年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了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 政府资助他们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上海、天津、甘肃等省市也相继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但是, 随着社会发展, 我国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立法上存在的不足也日趋明显。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一是国家层面缺乏有关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专门立法, 二是现有立法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法律条文。此外,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层次也较低, 适用范围有限。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依靠政策的制定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进一步平衡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结构, 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经济快速良性发展, 为进入城镇的转移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空间。依靠国家法制的强制性推动和加强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立法进程, 使我国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权益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只有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保障体系, 以制度为依据, 依法将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立法机关的教育立法行为、教育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为、教育监督行为等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政策和法律的执行力度。有关职业教育保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颁布后, 关键在于执行。政府也应通过法律手段,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 支持企业、社会各界关注以及在经济上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开展。提高转移劳动力自身对职业教育法律的使用积极性, 在执法过程中, 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提供保障手段, 并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切实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权益真正、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毛尚华.终身教育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立法[J].成人教育, 2011 (2) :16-18.

[2]张黎.试论农民的受教育权及其保障[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27-29.

职业权益 篇7

《劳动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表明制定劳动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人民网”上有一篇网友的评论, 说劳动法是平衡劳资关系的大法。该网友是有法律功底的, 他尚且发出这样的声音, 普通公民对劳动法的认识可想而知。一直以来, 妇女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的现象还很严重。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较薄弱, 女工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女职工“四期”保护不落实, 劳动用工不规范, 劳动合同中没有女职工劳动保护条款或合同流于形式, 任意加班加点、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及使用童工等现象仍然存在。妇女是“半边天”, 妇女权益保护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然劳动法偏重保护弱势群体, 就应从多角度来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二、妇女的权益

1. 女性权益不受重视的主要表现。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再者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重要任务, 所以, 女性的劳动权益的保护显得更加迫切, 任务更加沉重。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法律法规又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等因素, 而且, 现在很多用工单位性别歧视很严重, 增加了女性就业的难度。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专家称:在社会就业方面, 我国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歧视女性的现象经常出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女性就业的难度相对男性较高。很多单位在招工的时候都强调了只招男性, 即使招了女性, 很多也都是要求未婚的或者是暂时不能生育为前提条件。 (2) 男性和女性在职业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除了一些比如女老师、女服务员等, 在年龄上也要求必须是低于多少岁的才能录用。很多女性从事着低端的行业。另外, 即使有幸从事了比较高端的职业, 在相同的情况下, 女性的晋升机会也不如男性。 (3) 女性所享受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保障和福利水平要比男性低, 在这里面, 除国家规定的假期之外的休假和生育保险的贯彻率是最低的。明显突出的是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对女性进行着严重的侵权和剥削, 行为相当恶劣。 (4) 在退休体制方面, 男女也存在着不相同对待的情况。我国在很早之前, 女性就退休比男性早, 有提前退休和下岗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女性。有的单位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 强迫女性高级专业人士退休, 要解决高级专业人士男女相同的年龄退休这个问题, 仍然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2. 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妇女的各项权益尤其是城镇妇女的劳动权益被侵害的现象, 是最为严重的, 就业的时候, 妇女不能像男士一样公平就业, 法律中的有关妇女保护的规定不能及时合法合理地落实到位, 妇女在整个社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等。原因在于: (1) 众所周知, 我国是人口大国, 自然最不缺乏的便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供应量很大, 而需求量却大于供给量, 这样便造成了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本来女性在整个社会的就业中就比较困难, 这样更增加了女性在就业中的难度。 (2) 虽然我国已实施改革开放多年, 但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男外女内”的家庭模式,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制约着妇女的解放。新时代的女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及女人也要有自己的事业的舆论压力之下, 还要兼顾事业, 她们和男人们同样工作, 养家糊口。又要承担着照顾家庭的双重责任, 无比辛苦。 (3)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变方式的这段时间, 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4) 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于男性, 在社会中的分工也特殊, 这些导致了她们在就业中不得不分阶段, 因此产生了就业的阶段性。国家法律规定用工单位必须承担女性在怀孕生产时期的费用。用工单位又不愿意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 考虑到利益, 往往不愿意用妇女。 (5) 对于女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 有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很多项法律法规都不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明显存在着很强的落后性和不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有关单位违法之后, 对其的惩罚不够严厉, 用人单位觉得即便是违法, 也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使侵权行为大肆嚣张起来。加上妇女本身不知道权益受到侵害之后, 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生存, 她们不得不一再地降低自己的底线, 付出牺牲健康等代价来获得生存。

3. 怎样保护妇女的权益?

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和女职工特殊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任重道远。鉴于以上妇女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 我总结了下面的几点: (1) 对于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 我们往往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 其实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无比重要和必要的。看一个社会进步与否, 就得看保护妇女问题的制度是否完善。不能认为妇女保护是多余的负担, 不然, 保护妇女各项权益的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是一种形式主义。 (2) 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方面, 我们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第一要促进妇女的就业, 使其具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大部分人赞同裁审分离、自由选择的观点, 劳动争议适宜采用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制度, 由受侵害者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及程序解决问题, 从来能够快速地解决纠纷, 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3) 要认真贯彻执行已经制定好的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等, 发挥检查部门的职能。劳动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形成了劳动法的监督检查机制。工资、休假、劳动合同、劳动安全卫生、执行社会保险规定等各方面形成了监督检查的内容。 (4) 积极发挥各保护组织的各项职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保护妇女权益的非政府组织, 比如说工会、妇联等组织。在我国, 工会对于该单位的妇女的工作及业务情况比较熟悉, 自然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比其他组织强的优势。因此, 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 工会更加有义务这样做。 (5) 对妇女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为其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现实之中, 许多的劳动者都远远达不到有技能、有素质的水平。近些年来, 我国出现了用工荒, 对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女性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她们自身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业务等水平存在着迫切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 更加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继续受教育的条件。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进程。提高妇女的素质迫在眉睫。

职业权益 篇8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1982年通过并于1994年开始生效。它所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权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 从而使各国开发和利用海洋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截至目前, 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批准了《公约》, 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批准了《公约》。

《公约》几乎涉及海洋法所有方面的问题, 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 如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 例如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岛屿、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制度, 极大地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沿海国可以将管辖海域范围从传统国际海洋法所规定的3海里或12海里扩大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而且宽大陆架国家还可以主张超出200海里范围的大陆架。《公约》实质上是对海洋归属和管辖的一次重新调整, 是海洋资源和权力的一次再分配, 是当代国际社会关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 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秩序的建立。

《公约》的生效, 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全面开发和管理海洋的新阶段。《公约》唤醒了沿海国家开发和维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进而引发了争夺海洋岛屿、海洋国土、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的新的争斗, 使世界热点集中到海洋上, 不仅霸权主义国家继续谋求海洋霸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海洋问题上日益觉醒, 尽可能大地圈占海域。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彼此相邻或相向, 沿海国家的利益往往与其相邻或相向国家的利益交织在一起,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主权的获得或享有以及相应资源的占有或分享。同时, 《公约》是世界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 因此还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之处, 各国总是从最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运用《公约》, 这也留下了许多引起争议的隐患。随着更多的国家批准加入《公约》, 海洋权益面临一次全面再分配, 海洋权益的斗争将越来越复杂。目前, 全世界已有300多处海域出现划界纠纷, 有争议的岛屿达100多个。

二、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

《公约》的有关规定为我国领海和毗连区的宽度主张提供了国际法上的依据和保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拓展了我国的管辖区域;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使我国有机会成为深海采矿的先驱投资者, 并在东北太平洋有一块15平方公里的矿区;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过境通行制度对中国发展远洋交通、走向海峡提供了便利。正如曾任副外长的李肇星所述“《公约》在我国生效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扩大我国海洋管辖权;有利于维护我国作为先驱投资者所取得的实际地位和长远利益;有利于发挥我国在海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形象”。所以, 总体来说《公约》对我国是有利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公约》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随着《公约》的正式生效, 我国的周边国家纷纷完善海洋立法, 调整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 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的判例, 不恰当、不严肃地引用其中对其有利的条款来侵害我国的海洋权益, 使我国的许多海域和岛屿无可争议的历史主权面对不少新的争议, 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1、我国岛屿被侵占。

在东海, 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有, 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 但被日本实际控制, 日本不仅反对我国海军接近钓鱼岛, 连我国科考船也不能接近, 甚至我国渔民也不能到附近海域捕渔。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在南海的南沙群岛, 越南侵占了28个岛屿, 菲律宾侵占8个, 马来西亚侵占4个, 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 其中包括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

2、海洋资源被掠夺。

与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各种资源为核心的争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沙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经超过1000口, 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海域, 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此外,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实行夏季休渔制度, 但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 而且乘我国渔民休渔之机大肆捕捞。

3、海域划界矛盾重重。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域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在黄海和东海其宽度最宽处只有360海里, 不足400海里, 出现海域主张重叠的情况。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黄海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 可是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 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 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东海大陆架是中国的自然延伸, 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 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 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这样, 日本与中国就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4、海上运输通道的潜在威胁。

南中国海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 被美国列为要在世界控制的16个海洋咽喉要道之一。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已由“消极中立”转变为“积极中立”, 并且宣称钓鱼岛在美日联合安保范围之内。南海地区被日本视为传统势力范围, 南海交通线被看作是日本的生命线, 因此, 日本以“确保海上航行自由”、“反对使用武力”为借口, 积极涉足中国南海事务。近年来, 美日两国以打击海盗恐怖活动和维护国际航道通畅为由, 正力图控制被称之为中国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因为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的90%以上需要通过油轮经马六甲海峡运输, 所以, 这些外部势力的干扰将对中国的积极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思考

如何处理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 是事关我国诸多发展利益和安全的重大问题。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共同开发是指有关国家在暂时搁置对资源开发的专属性主权权力争议的情况下, 在相互协定的基础上, 以某种合作方式勘探和开发重叠主张海域的相关资源。它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与《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的要求是一致的。一般来说, 争端海域的共同开发是划界前的的一种过渡安排, 它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 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放弃其权力或权力主张, 也不得视为承认对方的权力主张。它既不影响有关国家的权力主张, 又能以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勘探开发资源, 使双方迅速地从商业性石油发现和生产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共同开发在有关国家优先利用争议区域资源的实用考虑与维持各自权力主张或立场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平衡。

在东海, 如果中日两国能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共同开发, 无论于中国还是日本, 均是有裨益的。通过实施共同开发, 两国均可在不放弃其权力主张的前提下, 增加新的石油来源, 从中国方面来讲, 还可获得资金和技术。在政治上, 共同开发也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

在南海, 南沙群岛的争议涉及到五国六方, 其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妥善解决南海争议问题, 我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到如今, 南沙群岛争议的解决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态势。从更大范围看, 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确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并正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这无疑有助于缓和南沙局势。当然, 由于各方不会轻易放弃主权要求和既得利益, 南海问题的解决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2、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主张, 可能划归中国管辖海域的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公里, 但有争议的海域面积却高达120万平方公里。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所涉冲绳海槽的地位急需海洋地质资料加以证明。日本认为, 中日两国属于共同大陆架, 冲绳海槽只是两国自然延伸的一个偶然凹陷, 不能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基于此, 日本主张以等距离标准中间线原则来对中日东海划界。为了求得证据上的支持, 日本从2004年到2009年投资1000亿日元来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勘探, 争取在2009年上半年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日本的调查数据。目前有实力的沿海国及我国邻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都投巨资进行大洋调查。尽管我国自1958年进行过全国海洋调查, 1977年进行过渔业资源和海洋物理、地质调查, 2006年启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即“908项目”, 但目前, 我国海洋调查工作还远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和申请外大陆架的要求。我国东海的地质、底质情况至今不清楚, 以目前的进展, 我国在未来30年内对东海的考察才能达到日本的水平。所以, 在当前背景下, 我国应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由相关部门抓紧进行全面的海洋调查, 掌握全面的海洋学资料, 为进行海洋划界在外交谈判或利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时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证据。

其次, 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 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 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 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 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 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 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当今海洋开发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周期长, 要想取得最好的开发效益, 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

最后, 加强海军的军事建设需要高科技和高投入。海洋维权需以实力作为后盾, 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时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 海军的地位重要, 使命光荣。要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海军担负着捍卫国家领海主权,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 加强海军建设, 建设一支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现代海上武装力量, 提供远洋投放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应对有关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挑战。

3、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途径。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在十四世纪就已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比日本早500多年, 全世界最权威的地图册伦敦泰晤士世界地图集到上世纪80年代其标识南中国海是属于中国的。而如今日本在钓鱼岛上树立界碑和标杆, 设立灯塔, 阻止任何中国人靠近。南沙群岛呈现出一种被瓜分的状态, 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在部分岛屿上还有驻军。在这些争议地区我国为什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究其原因, 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过去缺乏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对于钓鱼岛我们多次强调“最早发现论”, 却很难举证我们在岛上进行治理的痕迹。慈禧太后把钓鱼岛赏给清廷内务管盛宣怀供其采药之用, 这样的证据相对于日本人树国标、设灯塔、定期居住等证据, 在现代国际法语境中不占优势。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南海被探测出蕴涵丰富矿产资源, 周边各国偷偷侵占岛礁的时候, 他们发现这些岛礁是空的。总之, 中国过去在海洋主权的主张上过于依靠历史证据, 对于现实存在重视不够。

Jonathan C harney教授精确的观察到了国际社会上的一个现象:“近年来的海域划界实践和判决都倾向于避免干扰已长期存在的资源开发行动, 当许多国家都在同一地区有开采行动时, 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就是大家来分享资源。时间是站在那些不顾历史传统活动迳自进行开采的国家这一边。一旦海洋资源的经济开发行动已经发生了, 就很难再依靠谈判或第三者裁判的办法, 将这个国家从该地区完全排除。因此, 现况 (status quo) 可能对某些相关国家是不利的。”

这一现象也是对我国南海问题的精确概括。在当今各国瓜分海洋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的形势下, 我们要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 国家应当采用寓维权于开发之中的政策, 来宣示海洋主权, 争取海洋权益, 充分利用法律、政治、外交、经济、科研、文化、旅游等各种手段来强化中国主权在争议海域的实际存在。同时, 我们还可以发动民间的力量, 比如政府资助、帮助、护卫民间保钓群体上岛去打断日本对钓鱼岛的“治理实效”, 而近几年, 这些活动又减少了。

总之, 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 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维权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在新一轮的海洋竞争中, 既保卫我国的海洋国土、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又处理好与周遍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重要课题。

摘要:本文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分析了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现实问题, 探讨了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权益,共同开发,实际控制

参考文献

[1]平松茂雄:紧迫的东海冲绳海槽调查[N].产经新闻, 2004-7-24.

上一篇:眼底手术下一篇:精神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