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益

2024-07-23

环境权益(共10篇)

环境权益 篇1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海油工程) 在职业健康管理方面推行体系管理, 已通过OHSAS18001:2007管理体系认证。海油工程始终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从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等方面全面落实管理措施。通过加强作业现场职业健康管理监督检查力度, 坚持“发现一个隐患、治理一类隐患、完善一项制度”原则, 提高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绩效,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海油工程建立了职业健康管理组织机构, 制定了《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以规避职业健康管理方面的风险,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

海油工程职业健康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编制职业健康管理计划、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防护用品、职业健康培训和承包商职业健康管理以及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申报、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三同时”管理和现场防护与急救等方面。

职业健康管理计划

依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 每年年初, 海油工程组织各所属单要求各所属单位上报公司QHSE部备案。《职业健康管理计划》内容包括: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控制;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计划;

●员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个体检测方案;

●员工职业健康体检方案;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要求;

●作业现场个人防护设备/器材的管理内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三同时”管理内容。

员工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告知

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海油工程依法告知劳动者工作过果、防护措施和待遇。海油工程职业病管理办法中对由于转岗等原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 组织签署《职业危害因素告知书》。

职业健康体检

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由于部分人员的工作性质, 出差、驻外或者是出海造成不能及时体检, 因此在安排体检人员方面, 海油工程实施动态管理, 提高了职业健康体检率。并经过与医院沟通, 实现了所有职业健康体检信息网上管理, 便于受检者查看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监护意见, 还可以期满前通知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截至6月份, 海油工程职业健康体检在岗和离职人数分别是803人和122人。同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发了系统内的职业健康管理系统, 公司及时填报并更新数据, 实现了职业健康网上全过程管理, 实时对职业健康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海油工程为所有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数据均通过医院方录入网上系统。为了妥善保管员工的监护档案, 今年, 海油工程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档案管理, 要求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各所属单位将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存入公司档案室统一管理。根据职业健康法的要求,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至少包括:

●员工的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职业健康的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职业病诊疗等员工健康资料。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

海油工程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并做好领用记录, 便于定期维护或更换。为保障劳动者能够使用合格、适合的劳动防护用品, 海油工程建立了劳保发放管理规定, 包括一般员工和特殊工种员工。

2012年上半年, 海油工程建造分公司邀请3M公司对其组装部、配套部、焊接试验室、制管部、生产保障部、仓储中心和承包商负责人员共计90余人做了职业健康专业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呼吸、听力、眼面部防护及职业病相关知识等, 促进了劳动者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其他各单位也按照工作实际举行了劳动防护用品方面的培训工作。

职业健康培训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海油工程今年4月份组织公司领导以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共计5人参加了国家安全标准委员会主办的职业健康管理培训。2月份组织职业健康管理人员10余人参加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培训。及时对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组织各所属单位进行了宣贯, 并为公司主管领导以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购买了《职业病防治法》学习读本55本。同时, 海油工程制定了培训管理规定, 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每年职业健康培训率达到100%。

承包商职业健康管理

海油工程禁止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合同中明确告知承包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 明确双方职业健康管理职责。在现场作业过程中, 要求承包商为其劳动者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 对承包商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海油工程按照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要求, 每年组织1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形成评价报告, 并与当地疾控中心签订检测合同, 每年进行1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同时, 公司要求各作业场所做好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记录。

职业危害因素申报

按照2012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令第48号令) 和天津市安全生产监管局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 海油工程向天津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根据规定,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与之前有较大不同, 改进了申报内容和要求, 申报的内容得到了简化。同时, 不再要求每年进行申报, 于重大变更时采取变更申报。

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

海油工程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 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 在其醒目位置, 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定期对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提高防护设施的完整性管理。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三同时”管理

海油工程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进行严格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验收评价, 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对职业健康“三同时”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现场防护与急救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 海油工程设置了报警装置, 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等。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 配置了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 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针对一些紧急情况, 海油工程定期组织应急演习, 提高现场急救能力。

海油工程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把法律、法规等相关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宣贯培训及建立责任制, 加强了领导层职业健康管理责任的落实, 促进了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应急演习以及事故警示等多种途径, 提高了全体员工职业病防治意识;通过技术革新以及隔离防护等措施,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为公司与国际QHSE管理标准接轨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加强作业现场监督管理, 坚持职业卫生隐患排查治理, 规范了人员作业习惯;通过职业健康信息网络化管理, 实现了信息快速收集、及时更新, 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环境权益 篇2

7月7日,针对近期媒体关注的“手机计费误差”问题,中国移动对外公布了核查结果。同时中国移动明确表态,计费准确是电信运营企业对消费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国有骨干企业,中国移动绝对不会放任计费误差损害消费者利益,将采取多种措施全力避免计费误差,为消费者打造放心消费环境。

近期,新闻媒体报道了“手机计费误差”的情况后,中国移动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责成新闻报道涉及的海南公司、北京公司、上海公司迅速调查核实,同时从公司总部组成专门工作组同步认真展开核查。

从初步核查的情况来看,总体上中国移动计费系统稳定可靠,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为客户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计费服务。但是海南公司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存在计费误差的问题。中国移动同时承认,在向客户展示话单内容方面存在不足,与客户的沟通也不到位,引起了部分客户的误解。具体核查结果显示:

一是 海南公司存在切割话单造成的计费误差问题。对长话单进行分割是电信运营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及时了解手机话费余额变动推出的举措,也是企业加强内控的一项措施。目前,根据交换机制式的不同,切割的间隔从5分钟到30分钟不等。对超长话单进行切割并不应该影响计费的准确性。经查,海南公司对计费系统进行了改造,导致个别程序缺陷,在此情况下,海南的计费系统在处理漫游到个别地区(如广西)的个别制式交换机生成的分割话单时,会造成异常的计费差错。海南公司手机客户黄生精先生,2010年2月在广西漫游期间,超过5分钟的7次通话,通话按每5分钟分割话单后,部分通话被多收取了费用。2010年3月初,海南公司收到该客户投诉后,对多收的话费进行了双倍返还。海南公司已于3月17日进行了程序的更新改造,保证了计费的准确性。集团公司已责成海南公司根据服务承诺对计费误差的客户进行双倍返还。

二是北京公司没有发现计费误差问题,也不存在随意删改计费数据的问题,但在话单展现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北京客户李强先生投诉彩信接收对象为不存在的空号码801225的问题。经查证:该条话单为客户发往服务代码“6655”的SP的彩信(“心情互动”业务)。根据话单展示规则,客户向SP发送彩信成功后,话单中被叫方为彩信网关的代码,801225为北京移动彩信网关2的代码。

三是上海公司也没有发现计费误差问题。客户投诉的主要内容投诉内容主要是手机上网的流量费问题。比如,手机客户的GPRS流量计费详单里,有不少上行流量为0却有下行流量话单的问题。经核查,上海移动计费系统对GPRS话单是按当流量达到1M或时长达到15分钟进行切割话单的,因此会出现超长话单中某一时间段内部分话单的上行流量为0的情况,但并不影响计费的准确性。上海公司实施GPRS话单切割的举措,与话费话单

切割一样,也是为了保证客户能够及时查询上网费用信息。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尽快加以改进,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的客户化、人性化水平;中国移动将在全网范围开展计费服务质量提升排查整改活动,站在客户的角度梳理计费服务流程,让每一个客户的每一笔话单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据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移动的计费系统能支持计费、结算、帐务等功能,有着严格的检查校验机制,通过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独立第三方的不断检查测试。该系统的高效率、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客户尽可以放心使用。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也坦承,尽管拥有先进成熟的计费系统,但是中国移动承担为超过5.5亿户的客户提供准确计费服务的职责,深感压力和责任巨大。

环境权益 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法 公民环境权益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96-01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环保法律系统的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之前环境立法过分强调国家环境权益保护,而忽视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升了公民在环境权益保护中的参与度。该法律不仅完善了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综合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决策不当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具体讨论。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只是对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并没有将周围环境可能对评价对象本身的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这种单项评价的制度是足够的,但是却不是适用于对住宅小区的评价。因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项目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是项目实施后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周围环境对项目本身的影响却不在评价范围内,这是导致公民的环境权益在项目审批决策过程中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第二点,公民环境权益的参与没有制度的保障,这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一说到环境保护,公众普遍认为是国家的职责,想到的也只是国家环境权益,而很少意识这也是个人的权益。

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存在的重点问题就是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我们在此重点讨论完善公民参与制度的对策,具体如下:

(1)进一步明确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

要保障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权,就必须以立法的方式予以确定和保护,虽然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法》在这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首先就应该在我国的基本大法《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益。这样既可以保护他们的环境权益,也为公民参与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就是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细化他们的环境权益,在环境基本法中对他们的环境使用权、知情权、请求权和参与权等进行具体规定。

(2)建立健全公民环境的知情权制度。

这是公民获取环境信息的前提条件。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公民有权知晓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和保护情况的信息,这也是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的基础。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可以从以下四点来建立公民环境知情权制度。第一,建立项目信息的公开制度。在设立项目之前,需要提交它的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公开项目建设的规模、地址、进度和技术指标等信息,让公民可以充分了解项目开展的各种基本状况,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是否有助于保护自身环境权益进行判断。第二,公布听证会或者专家论证会的具体内容。第三,对项目进行审批时,每位参与者都应对评审报告发表意见,进行详细记录后公开。第四,对公开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具体规定。

(3)科学规范参与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一,应该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法律是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到环境评价工作中去的。为了扩大公众参与的主体,除了要将和环境评价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作为参与的主体之外,还应该将有此方面兴趣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范围中。其次,明确“相关单位”的具体范围。笔者个人认为,要将对环境影响存在利害关系的政府机构和其他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因为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对象可能涉及到个人、非政府度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政府也可以参与到环境的影响和评价工作中去。

第二,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具体规定。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从程序上来说,一定要对公民参与的时间进行明确规定,并且体现在他们参与的每个阶段中。这一部分的主要流程包括对项目的初步审核,对范围的界定、制定环境影响报告、公众审查和审批环境报告。从方式来说,应该对征求公民意见的具体方式进行规定,将征集的方式限定在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上,并且明确规定,若项目建设会对公民的环境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则必须采用听证会的方式来征集公众意见。

第三,对公众意见的处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可以不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情况之外,其他的项目规划和建设都必须征求公众的意见,没有征集意见,或者意见上征集的程序和方式不符合规定,据此做出的环境报告也是无效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出发,对如何完善公民环境权益的制度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多种建设性的意见的,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公众环境权益保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凌雁.试析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公众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9,5(12):143-147.

[2]郜凌云.略论中国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9):52-58+66.

[3]吕楠,向鹏,周天源.浅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当代法学论坛(二零一一年第三辑),2011:9.

环境权益 篇4

1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冲击

1.1 医患矛盾日趋尖锐, 医生人身安全权利受到侵犯

近年来, 医患矛盾的日趋尖锐, 对立情绪加剧, 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和由此导致的人身伤害事件, 成为媒体和民众的热门话题。患者及其家属动辄打砸医院, 殴打 (甚至杀害) 医务人员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北京市三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仅在71家二级以上大中型医院就发生医务人员被殴打事件502起, 致伤残90人;发生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1500多起[1]。2003年9月15日,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一名护士在发现病人静脉输液有渗出后提出需要重新穿刺, 结果招来病人家属的拳脚, 导致这名怀孕六个月的护士先兆流产 (《南方都市报》 2003年9月18日) 。2003年10月13日,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办公室, 病人家属袁某勒住医生罗向东的脖子, 用嘴咬掉了医生的耳朵 (《华西都市报》 2003年10月14日) 。

2005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一患者家属不满医院的治疗结果, 用刀将两名医生扎伤 (《北京日报》 2005年3月1日) 。4月太原市120急救人员深夜出诊遭醉汉殴打 (《山西晚报》 2005年4月27日) , 2005年8月12日下午, 福建中医学院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戴春福在该院附属医院坐诊时, 被一名患者用刀捅死。耐人寻味的是, 在并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 网上评论却大量出现出对医生的质疑和批评声音。有关专家分析认为, 这说明当前医患矛盾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 亟待引起足够重视。拳打脚踢、用凳子砸……广东惠阳市人民医院两位医生在医院内被打得无处可躲。近几年来, 该院每年会发生20多起医生无端被病人或病患家属殴打事件。“有病三分理”, 医院要求医护人员要忍耐病人激动情绪, 出现问题只能向上级反映, 医务人员只能忍……, 太多的残酷, 太多的案例, 实在无法一一记录。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广大医护人员在履行救死扶伤神圣职责的同时, 又该如何有效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呢?而社会对此类现象却漠视和无助!笔者认为这已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缺失, 而是正义的沦亡!

1.2 医疗机构面临巨额赔款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在全国326所各级各类医院中, 对医疗纠纷问题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326所医院中, 一年内有98.47%的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同时, 326所医院病人索赔金额总计约6000多万元, 平均每所医院21万元, 其中三级医院病人索赔10万元以上的占60%, 越是大医院, 被索赔金额越高。调查推算, 按平均索赔金额, 全国医院一年医疗纠纷索赔金额高达42亿元, 占全国县以上医院医疗收入的5.9%。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是少数, 大多数病人和家属采取了较为过激的方式。调查显示, 发生医疗纠纷后, 病人和家属到医院打闹、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占73.5%, 诉诸法律解决的仅为10.8%, 还有一部分通过协商“私了”。病人打砸医院后, 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和医务人员受伤的比例分别为35%和34%。此外, 326所医院中有90%以上的医院都有病人因为医疗纠纷滞留不出院、不交医疗费, 而在这方面, 国家的法律法规制裁力度很低。加上医疗界的集体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医院及医务人员被侵权、被伤害的事件不断发生[2]。2005年1月, 广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做出了一审判决, 被告某市妇幼保健院被判赔偿卢某医疗费、后续治疗费2180586.84元, 是当年该院业务总收入的近2/3。且近年来更有医疗纠纷索赔金额不断增加的趋势。

2 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一而再地受到侵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其中主要原因有: (1) 医学是一门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 医疗结果的或然性很大, 医学的每一点进步, 都是建立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经验积累上, 也有不少经验确实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大部分病人对医学工作特殊性不甚了解, 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 当他们的期望值达不到时, 往往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2)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 虽然医院仍然是福利事业单位, 但是国家的投入严重不足, 医院事实上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 医院正常运转的大部分经费需要从为病人提供服务中收取, 而由患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的增加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 误以为医疗费用的提高全是医院的过错, 于是把怨气撒在医务人员身上。这是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3) 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一些医德医风方面的问题, 如服务态度冷硬、收受红包等, 在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另外, 不少医生面对病人, 注重病人躯体上疾病的治疗, 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 只是埋头于自己的工作, 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 疏于事前的解释说明导致出现医疗效果不尽人意时, 病人就认定是医生的问题。 (4) 某些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片面报道及对医疗纠纷的刻意炒作, 并且明显地倾向病人、过多地强调病人是弱势群体, 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产生舆论误导。从而加重了病人对医务工作者的误解和不信任感。于是医生就成了患者假想中的“敌人”与法庭上的“被告”, 医生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5) 各地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不断提升的高额赔偿, 刺激了一些人借医疗纠纷发财的私欲, 致使各种无理医疗纠纷案不断增加。所以社会上形成一个怪现象, 在医院“大闹得大钱、小闹得小钱、不闹不得钱”。 (6) 医疗界的集体法律意识淡薄, 是导致伤害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对医疗纠纷, 多数医院不是积极出面解决, 而是能躲则躲, 躲不了就“私了”赔钱了事, 因为不见面、不沟通、不协商, 患方怨气愈积愈深, 最终导致纠纷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2]。

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是神圣的, 他们为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之所以出现如此病态、失常的现象, 这和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中的一些政策、体制有关系。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很大。我们呼吁社会给医务工作者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丑化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 也会影响到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

3 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将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2003年是永远值得记忆的一年, 抗击非典那些悲壮而刻骨铭心的场面, 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平凡的白衣战士, 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凯歌, 塑造了时代的辉煌, 充分显示了广大医务人员是一支敢打敢拼, 敢打硬仗的优秀队伍, 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将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奋勇前进。他们不愧是新时代最可敬和最可爱的人。这悲壮的历程虽然已经过去, 而如今面临上述发生的惨剧, 我们感到极大的震惊, 更感叹公理何在?法制何在?

3.1 导致医务人员队伍的不稳定

医学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行业, 任何精密的仪器设备都没有人体结构复杂, 日新月异的医学理论与实践,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加上医学本身的高度个体差异和诸多不确定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的风险性和治疗结果的或然性。医疗的多数时间是在“生与死”的界限中与恶魔斗智斗勇, 没有上班、下班及节假日的概念, 万家团圆的时候, 往往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候, 在现有的国情和体制下, 他们的付出与收获是不成正比的, 他们工作的动力和激情更多的缘自职业责任心及奉献精神。而有的病人家属围攻医院, 在医院内摆设灵堂, 对医师人格恶意侮辱, 给医务人员造成了严重身心伤害, 也严重影响了医师队伍的稳定, 将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3.2 新的诉讼规则使医院举证责任过重

举证责任倒置一般分两种:即实行过错推定和实行因果关系推定。我国《民法通则》和其他特别法规定特殊的侵权案件只适用其一, 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医疗侵权既适用过错推定又适用因果关系推定, 这种做法过重地增加了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3]。

3.3 医疗机构举证困难

3.3.1 现阶段医学水平的局限性, 导致医疗结果的或然性

医学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很多疾病的治疗都不尽人意。一方面, 医学的许多问题尚只能由经验来说明, 达不到“证明”的水平;另一方面, 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 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不能完全用“是”或“否”来表达, 对数种致伤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损害的这种现象如何评估?谁是主要原因?谁是次要原因?而这些都要求医院找到证据来一一证明, 其困难之大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致病现象是无法重复的[3]。

3.3.2 “知情同意”的艰难

很多案件中, 患者常常状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能尽到告知的义务而使患者出现意外和并发症, 甚至死亡。而现阶段要做到完全告知并利于医院举证却非常困难, 如患者的医药知识、病人的个体差异、特殊报道、药典介绍、产品说明书、如何签字画押等等, 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非常难做到。

3.3.3 防卫性措施的泛滥

传统医德要求医务人员:一心赴救, 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考虑自身凶吉、救死扶伤。而为了适应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医务人员不得不采取“防卫性措施”——滥用检查防漏诊、保护自己不冒险。导致的直接后果:最佳处置方案是最昂贵的方案, 使医疗成本上升;最保守的医疗方案导致新技术、新项目难以开展;动不动要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同意导致医患信任危机……, 笔者断言, 长此以往社会将要为之付出沉重的历史性代价!

4 加强自律意识,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维护医师的合法权益

4.1 突出主动维权实现自律与维权高度统一

根据医方维护权利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医方维权包括主动维权和被动维权两种[4]。主动维权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主动地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 加强自律,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医疗过程中完善和保全依法行医的医疗文件, 减少和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充分应对医疗纠纷的行为以及对发生侵害医方权益的事件能自发的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被动维权是指自己权益被侵害后, 医院继发地应付、应诉, 对于已经造成的损害只能减少损失和寻求补偿, 但是难以避免权利被侵害的情况。目前医院所谈的维权主要是被动维权, 主动维权谈得很少。面对大量的医疗纠纷, 许多医院采取妥协、赔钱的做法, 对在医院肇事者也采取了息事宁人的不追究态度, 从而忽视了医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在必要的时候, 医疗机构应主动出击, 对侵犯医院或医务人员合法利益的肇事者提出诉讼或提起反诉。

4.2 规范医疗行为,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冲突及医疗纠纷的原因非常复杂,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冲突, 当然医疗体制、医疗费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管理水平、患者心态、角色冲突及社会因素等, 都可能成为医疗诉讼案件的主要原因[5]。如何协调医患矛盾, 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医疗环境和秩序, 亦是医疗维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4.2.1 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业务素质

我国医学界自古便有“济世救人, 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要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需要医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自觉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能只看到病毒, 而看不到作为病毒载体的人的存在, 看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广阔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除了专业知识, 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环境医学、身心医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都是医务人员必需了解的。只有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 才能在医疗工作中, 给病人更多的亲情关怀,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 医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医学知识, 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要求不断地学习, 总结经验和教训, 认真探索未知领域, 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 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目前的医学指向, 正有着由指向疾病转指向健康的趋势, 即要治病, 更要防病[6]。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

4.2.2 完善医疗机制, 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

规范医院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治疗记录, 并严格执行。医院要生存、要发展, 必须以自己优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要牢固树立“患者至上”原则, 一切为病人着想;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 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 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医疗纠纷。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 杜绝或尽量避免医务人员利用其医疗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诸如开大处方、索取红包等不良医风发生。逐步改善医师群体的整体形象。

4.2.3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

新闻媒体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处理医疗纠纷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与权限, 以公正、全面的立场, 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 从而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新闻舆论具有透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力, 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人员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的作用, 特别是新闻媒体对医务人员收取病人红包、开大处方、医药回扣等不良现象的揭露, 客观上推动了卫生部门医德医风的建设。但是, 不良的新闻抄作将进一步激化原本紧张、敏感的医患矛盾, 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 医院应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 争取形成一个有利于医学发展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不可否认, 在医疗行业确实存在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差和玩忽职守的问题, 但终究不是行业的主流, 社会绝不能以偏概全, 因为个别人的过错而抹杀整个行业。如今社会上对医疗行业的指责多于肯定, 很多时候不顾事实真相, 动不动就要巨额索赔, 或者就是大闹医院, 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打击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绝对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我们期待着社会对医生的宽容与理解, 维护医生合法权益, 给医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执业环境, 最大的发挥其潜能。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今天, 我们呼吁:收起恶语与拳头, 理性地面对医患矛盾, 正确处理医患冲突, 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使医患关系日趋缓和、和谐、愉快、友善。只有这样, 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国庆, 张怡.抗击“非典”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新契机[J].医学与社会, 2004;17 (4) :28.

[2]王大庆, 胡海涛, 王莹.从医患冲突看医患权利保障的社会环境[J].医学与哲学, 2004;25 (9) :20.

[3]唐乾利, 黄波夫, 姚春.举证责任倒置给医院带来新的挑战[J].中国医院, 2003;7 (3) :35.

[4]张涛, 仇永贵.医院自律与维权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5;25 (2) :14.

[5]唐乾利, 罗继红, 李成林等.论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2) :73.

环境权益 篇5

权 益 部 二 〇 〇 九 年 五 月 工 作 总 结

一、举办资源与环境学院首届环保创意展示大赛

在世界环保日即将来临之际,为展示学院特色,提高我院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增强我院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宿舍潜在的教育功能,努力推进公寓文化建设,特举办此次环保创意大赛。

1、活动主题:保护环境 你我同行

2、活动时间:2009年5月19日至6月7日

3、活动对象:2006级至2008级全体学生(以个人或宿舍为

单位进行创作)。

4、活动主办:院学生会权益部

5、活动协办:

校团委环保站

院学生会办公室

文艺部

宣传部

6、活动内容:(1)作品要求:

①本次活动以节能环保为主题,征集对象为环保手工艺品或环保图标;

②作品要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由创作人员为其命名; ③图标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能充分表现本次活动主题并能有所创新,图标必须绘制或打印在8K纸上;

④ 手工艺品要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制作,结构稳定,易于存放;

⑤ 要求各件作品右下角附作品资料卡一张,注明作品名称、作品制作人员姓名、学院、班级、宿舍及作品负责人联系电话;(2)要求每班上交作品不少于10份(其中手工艺作品不少于五份)并于5月31号整理后统一上报院学生会办公室。

(3)优秀作品将于6月5日至6月7日在礼堂门前展览。(展览时间6月5日12:00—20:00,6月6日、7日9:30—20:30)。

7、评分标准

本次活动参赛作品实行百分制,评分细则如下:

1.作品符合要求、主题突出、积极向上

40分 2.作品具有文化内涵并能引人深思

25分 3.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20分 4.作品美观、精致

15分

8、奖励办法

1、本次大赛设个人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集体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

2、获奖人员或集体将颁发荣誉证书并代表学院参加校级评奖。

二、公寓日常管理工作

进行公寓卫生、安全检查,督促大一至大三各班宿舍进行公寓卫生清洁和安全隐患排查。各宿舍基本达标,未出现各种不良现象。

环境权益 篇6

一、地方政府治理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制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并且予以执行都是通过政治体系完成的, 其中涉及的内容及执行效果完全有可能因为政治系统存在差异而体现出不同 (Black, 2001) 。我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 尤其在证券市场当中, 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地方政府的插手而失去应有的效力, 从而不能够按照强制性的要求来严格地执行规则或对违规主体进行惩罚, 使制度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力弱化, 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行政部门在法律部门面前表现的较为强势时, 那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妥协性和弹性。 (陈共炎等, 2007) 地方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政商关系的亲密程度究竟是法律、证券监督失效情况下, 调节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积极的替代机制还是企业为谋求发展而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 形成的一种扰乱市场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寻租行为呢? (余明桂2010、经济研究) 通过研究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的民营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以及分析这种补贴对社会效益和企业绩效为积极促进作用还是消极阻碍作用来验证政商关系的“效率观”和“寻租观”。结果表明: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是一种寻租行为, 在我国分权化制度下, 地方政府掌握着财政补贴的分配权并且有充分的动机以此来“设租”, 民营企业为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而对官员进行笼络“上贡”, 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违背了政府设立财政补贴的初衷。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当地方制度环境越差, 市场保护机制越弱, 寻租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即使法律制度的设计做到完善, 在执行中也可能会因为其中夹杂的政治利益而不能够保持公正客观。 (Modigliani and Perotti, 2000) 例如在国有企业当中, 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具有一定政治身份的管理者当中, 他们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当中往往更为关注能否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性, 而不是以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 (Shleifer and Vishney, 1997) 因此即使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在具体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也往往夹杂着政治因素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中国的经济体制下, 政治关系总体上损害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Cheungetal.2005) 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软约束、立法执法以及监管制度会增加政治家寻租的空间, 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政商关系的存在也会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因此, 政府不应该对资本市场做过多的干涉, 除了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无保留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二、地区中介机构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投资者想要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就必须能够及时获得真实且可靠的信息。在立法和市场监管制度的要求下, 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建立有效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 法律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会使信息披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而影响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效果。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转型经济国家中表现明显。代理理论认为公司内部股东、经理人存在利益博弈。其中, 经理人的控制权过大, 则会形成内部人控制, 从而对股东利益进行侵占。那么, 当公司经理人持有大部分股份即经理人与大股东重合度很高时, 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一个或多个大股东手中时, 控股股东极有可能压缩中小股东的利益来满足私欲。

1. 发达的中介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和证券市场监管下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足问题。

中介 (如媒体) 的高覆盖能够减少企业内部人控制下谋取私利的程度。 (Dyck and Zingales, 2004) 媒体或分析师等中介行业通过增强企业的透明度, 进而约束企业内部人的行为。安然公司的事件反映出财经媒体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起到了良好的补充监管作用, 并且比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更加直接有效, 往往能够在事件发生前或者发生时就被披露。对于监督公司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财经媒体的公开揭露, 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可能会一直不为公众所知, 那么投资者的利益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2. 独立的外部审计师对投资者保护产生的影响。

外部审计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被认为是监督高管人员、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机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公司会计报表, 然后出具合理的审计意见, 从而实现对企业控股股东兼经理人的约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证实了独立审计能够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对公司财务舞弊现象起到警示作用, 有助于公司提高融资能力,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 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结构已是常态, 伴随产生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显得尤为突出。中小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更要对其加以保护, 减少大股东通过“隧道效应”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保障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作为中介机构的审计师, 在竞争性市场上面对公司内部人实施的掏空行为应保持职业的独立性出具审计意见, 约束内部人的自利行为。否则将会遭受审计失败带来的诉讼风险及名誉损失。美国安然事件中, 作为独立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三、地区层面投资者保护的建议与展望

1. 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监管力度, 力求公开透明。

政府财政补贴的拨付过程应受到严格地监管, 对于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应当给予严厉的处罚。尤其是针对与地方政府存在一定联系的民营企业, 要进一步加强决策实施过程当中的信息公开透明度。

2. 加快取消行政审批程序,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中央推行政府职能转变, 提出要减少行政审批, 向市场放权。实施中尤其要坚决消除审批的“灰色地带”, 防止地方组织以政府的名义对企业强制服务, 强行收费等制约市场活力的行为发生, 才能够真正减轻企业负担。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越多, 政治家寻租腐败的空间就越大, 只有把市场该有的权利交还给市场, 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政商合谋现象, 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使社会资源在市场化进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3. 鼓励媒体行业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 多渠道, 多角度丰富信息披露过程。

随着网络大环境的开放, 现代媒体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近年来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普及, 大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披露信息进行了解, 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当惊人, 从热门微博的网络转发量就可见一斑。这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形成一种潜在的监督作用, 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公司高管迫于舆论压力和对公司声誉的考虑, 会减少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侵占公司整体利益的现象。中国的市场环境中, 更应该赋予财经媒体更多揭露事实的权利。在市场信息日益频繁的过程中, 本着以事实为依据的职业素养, 在证券监管制度不能充分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合法利益时, 对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及内幕信息进行监督和制约。

4. 保持审计师队伍的独立性, 对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行为给予严惩。

浅议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篇7

一、网络购物兴起的背景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 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这些都为网络购物的发展赢得了积极的发展条件。再加上, 网络购物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价格优势, 所以相较于实体的购物而言, 在价格上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网络购物网站为了保障所提供产品的质量, 也愿意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 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消费者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 可以在价格上作比较, 也就使得购物网站提供的商品更加具有比较优势。

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

(一) 网络卖家提供的产品质量差

网络购物网站的经营商家中, 有一些会存在着这样的思想, 只要提供的产品价格足够低廉, 就能吸引大批消费者的购买, 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 消费者在购买完之后, 不会再光顾此购物网站。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产品价格再低廉也是没有用的。消费者对购物网站的极其不信任, 影响到购物网站的持续发展。购物网站不能一味的只强调自身产品的价格竞争, 而忽视产品的质量优势。买家在进行商品交易时, 由于无法亲眼看到商品的质量如何, 所以这种不对等的商品交易行为会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侵害。

(二) 网络购物的安全技术不完善

钓鱼网站的存在使得部分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望而却步, 严重威胁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目前各种网络购物网站遍地开花, 鱼龙混杂。根本原因还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 网络购物网站也无相关约束机制。诚信体系的缺失将增加消费者购买的顾虑, 并将进一步威胁网络购物的发展。激烈的竞争, 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关注客户的因素, 并以顾客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三) 法律保障的不健全

由于网络购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买家以及卖家之间是通过线上的交易, 彼此之间不进行私下的见面交易, 所以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只有收到产品或者使用时才能了解到, 一旦发生纠纷, 只能通过双方的私下解决, 很难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进行解决。除了产品质量之外, 还包括产品的配送延迟问题, 隐私权问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 保障产品的质量

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是赢得客户满意的基本条件, 因此, 企业的营销人员要通过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才能提供客户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 本身就对产品或者服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或者说从心理上还是对网络购物的安全感有所不足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更应当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来打消消费者的这种疑虑, 并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提高顾客满足度, 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对购物网站进行二次的购买或激发潜在消费者成为实际的消费者。所以说, 加强产品质量的保障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方面。

(二) 利用新技术加强网络购物的安全性

同现实中的购物相比, 网络购物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 会使消费者产生没有安全感, 害怕被欺骗的心里感觉。这就需要购物网站做出更多的质量保障承诺, 来加强消费者的心理安全感。像是“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货到付款”等等的方式, 都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消费者对于购物网站的信赖程度。随着网络购物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购物方式, 网络购物变得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迅速崛起的网络购物网站需要以更加优质的售后保障来提高消费者对于网站的信任度。提高网站购物的安全可靠性, 进行网站技术的不断升级, 以免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对消费者的信息或者资产进行盗取, 否则会影响到整体的网络销售市场, 减少企业的销售渠道。

(三) 完善相关法律的保障

针对网络欺诈行为, 从立法上明确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审查义务。以确保交易纠纷产生后, 消费者能查明经营者的真实身份, 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OECD关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保护指南》中明确指出网络经营者应当披露的信息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经营者身份信息, 商品或服务信息以及交易信息。在进行网络商品购买交易时, 采用的都是卖家单方建立的格式合同, 面对这样的情况, 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当规范网络格式合同的建立, 制定相应的统一标准, 同时强制的规定卖家具有提醒消费者的义务, 以免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权益危害。《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此都有一定的规定, 但应当针对网络购物进行确切的明细划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 才能不断完善网络购物的环境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模式, 但是由于一些不完善问题和缺陷的存在, 使得网络购物在某些方面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所以, 应当从现有的不足出发, 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环境权益 篇8

1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征

电子商务也就是网上贸易, 与原有的商品交易模式相比较, 网上贸易具有其特殊性。

其一, 网上的商品讯息传递速度非常快、辐射范围广泛, 交易过程完成非常便捷, 很少受到交易规范方面的制约。

其二, 网上贸易不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 客户无法看货之后再订购, 仅能透过网上的描绘、样图等宣传而签订合同, 既无现场确认, 也没有机会进行验货。

其三, 从网上贸易两方交易者的地位来看, 经营一方总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占据相当的优势, 在货物来源、资金等方面也居于主动位置, 而购买者一方则处在明显的劣势地位。

其四, 当经营者并未主动完全公开相关交易信息时, 购买者对交易的相关内容、标的物信息等常常会产生误解, 甚至会遭受欺诈。

其五, 网上贸易并非一种即时的交易行为, 因经营者对购买者不放心, 往往是先由购买者透过信用卡或者其他方式付清货款, 付款之后即使购买者对货物不满意, 通常情况也不能退货。所以, 购买者在网上交易时将比原有的交易方式的风险更大。

2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

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除了物流环节以外全都是虚拟化, 使得交易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繁杂, 交易双方所获取的讯息十分不对等。所以, 与在传统的实体店的购物者相比较, 利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通常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 权益保护问题不断出现。2009年的315消费电子投诉网比2008年接到的各类网上贸易的投诉事件增加了248.58%, 共有投诉事件21657宗。购买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网络欺骗、货品与网上描述不符、随意撤销订单、售后服务缺失、退款拖延、送货延迟等。而最近两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网络安全状况非常严峻, 比如钓鱼网站层出不穷、网上银行被盗取, 网上订票的投诉事件不断增加, 网上代理商携款失踪等问题。

针对电子商务运行出现的各种问题, 消费者已经开始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已有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法规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等。这些均为原有商品交易方式下针对消费契约实施的界定, 而针对新生事物——电子商务缺少健全的法律环境对消费者权益进行有效保护。所以, 对于产生的新问题比如消费者电子支付的安全性问题、知情权的问题、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问题、合同样式的问题、不合格品退货的问题等等, 目前已有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法规均有较大的局限性与滞后性。电子商务要想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关企业、网络运营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以及消费者自己务必重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努力为消费者营造一种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交易氛围。此外, 因为电子商务的特殊性, 现有的法律法规远不能符合目前网上贸易高速发展所需求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要求。保护消费者权益关系到人的尊严、价值以及公平正义, 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以及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 制定一部全国性的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网上贸易的法规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强化电子商务环境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策略

3.1 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1) 进一步完善商对客 (B2C) 模式网上贸易运营者的准入门槛的相关制度。为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国家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审批网上贸易经营许可的相应机构, 规定从事网上零售交易业务的企业务必先取得网络经营许可证, 才能够在网络上从事合法的商业行为。工商管理部门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该依据申请人的有关材料比如技术能力、资信等级、货源、生产状况、质量检验情况等实施严格的审查, 针对资信等级、技术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企业或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或者质量检验合格证书的企业, 不能下发电子商务的相关经营许可证书。这样就从根本上对从事电子商务企业的资质与数量进行严格把关, 进而避免了非法网络经营者通过网络交易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营造安全的网上交易环境, 保护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从业者的信息公开制度。在网上贸易中, 经营者处于很强的信息优势地位, 造成消费者时常陷于不知情的境地, 处在交易的弱势一方。我们国家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网络信息有效管理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从业者的信息公开制度。为增加网上贸易公开披露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从事网上贸易的经营者应该提供如下信息:真实名称、真实住所、联络方式、注册号及经营的商品或服务内容等, 还有交易相关信息, 比如支付方式、应该履行的各项安排、要约的期限以及消费者解除合约的权利与相关程序、售后服务范围等应该作出详细规定。

(3) 实行电子商务运营者的实名制度。实行电子商务运营者实名制度, 能够更好地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了网络交易商品的持续健康发展, 杜绝了当供需双方产生纠纷后, 购买者找不到侵权人的问题。

3.2 尽快建立保护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在原有的商业贸易方式中, 一旦消费者的隐私权遭受侵犯, 因其直接与经营者接触, 消费者进行诉讼、举证相对简单。但是在网上贸易中, 消费者的隐私遭到侵犯时, 消费者进行诉讼、举证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国家尚未建立专门的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更不用说保护网络购物者的隐私权, 这些消费者的隐私权如果受到侵害, 只能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由信息产业部制定) 中寻求相关处理规定, 而这类的法律法规在对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实施保护时力度相当有限。我们国家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尽快建立保护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从源头上确立保护隐私权的决心, 切实维护网上消费者的隐私权。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策略

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其应该享有的第一位的权利, 是其余所有权利的前提, 是购物者在购置、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时应该享有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不遭到侵犯的基本权利。

(1) 消费者应该强化保护好本人账户以及相关密码。在网上贸易中, 消费者必须提高对于自己的账户以及密码的安全意识、技术措施, 应该购置正版的杀毒以及防火墙等相关软件, 从技术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预防网络黑客的侵入;因为网络黑客能够利用软件研究浏览器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消费者的账户密码, 所以, 应该加大保护密码的力度, 账户以及密码的设置尽量繁杂一些比如数字与英文字母 (包括大小写变换) 组合, 不用出生日期、手机号码、门牌号码等能够轻易破解的数字。

(2) 网站应该强化对交易信息的分析研究、监督控制与管理。网站对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有着无法推卸的法律上的责任, 对交易信息的分析研究、监督控制与管理, 针对一些买卖双方的IP地址相同、交易频次以及交易金额异常的交易活动应该立即通报给支付方的购物者进行核实, 在获得肯定的答复之后才能支付, 以保证消费者不出现支付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网站应该保留每笔交易的相关记录, 将来一旦出现纠纷或是案件侦办时能够提供证据。

3.4 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求偿权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

购物者在进行电子商务中使用产品或者享受服务, 其生命或者财产一旦受到侵犯有权向经营者提出索赔。在原有的交易方式下, 购物者的生命或者财产遭到侵犯, 消费者能够直接找经营者提出索赔。然而, 在网上贸易中, 消费者常常难以找到经营者。所以, 处理网上贸易索赔纠纷时, 购物者只有寄托于提供交易服务的第三方, 比如网银与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由于前者可以掌控经营者的信誉状况, 而后者可以提供经营者的真实身份。如果经营者出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给购物者造成损失, 则银行应该先行赔付给购物者, 然后由银行去向经营者索赔损失。

4 结语

电子商务是网络信息时代一种流行的交易方式, 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文明程度的体现。假如电子商务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营者企业的运营会更为顺畅, 购买者的消费也将更加方便。确保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交易的安全问题, 包含计算机的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网上交易过程以及购买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其二是交易的公平问题, 也就是确保供需双方的互利与平等, 经营者不应该以伤害购买者利益来获得经济利益。然而, 目前电子商务关系中存在着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实力上的较大差距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 我们国家电子商务尚未真正实现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所以, 为了使得电子商务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应该更加高度关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 我国网民数量激增, 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 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由于电子商务较之原有的商品交易模式有着很多不同的特征,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难度较大。电子商务环境下,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侧重于知情权、隐私权网络安全、求偿权的保护。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高富平.在线交易法律规制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卫华.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环境权益 篇9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 最近几年以来, 国内互联网在新闻门户、SP、搜索、网络游戏等传统业务高速发展后, 电子商务、微博等开始蓬勃发展。互联网正在经历由web1.0、web2.0向web3.0的转型过程。尤其是电子商务越来越进入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由于电子商务本身的便捷、高效、经济等诸多优势,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通过网购来获取自己所喜欢的商品。同样, 越来越多的商家或个人选择将商店和服务延伸到网络空间, 开起了规模不一、形形色色的网店。无论是B2B还是C2C模式, 都在电子商务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根据统计结果表明, 国内有1亿多网民是网购用户, 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 给电子商务带来非常巨大的消费潜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电子商务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交易过程的虚拟化、安全性能保障度不高等。与传统消费相比, 通过网络购物无法直观感受和体验商品本身, 商家的描述和商品是否一致以及如何检验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部分网店商家还存在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因此, 消费者逐步意识到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发现, 网络购物相关投诉事件不断增加, 2010年, 消费者协会共接到的网络购物相关投诉相对于2009年, 大致增长了3倍。这一结果充分表明电子商务产业本身存在一些交易风险, 也表明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交易安全、交易隐私、交易诚信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漏洞。一些网络诈骗活业配送的及时与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能够健康发展。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物流业呈现出一些弊端:例如由于物流基础设施的费用庞大导致物流收取费用较高, 配送地区受到限制;其次, 由于物流配送的局限性导致电子商务发展受到限制, 一些较为贵重或者庞大的商品购买受到限制;最后, 就是由于物流企业起步较晚, 因此在管理水平上并不能与发达国家物流行业相比。

3针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出的几点思考

第一,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于电子商务的可信度、安全性要加强, 必须要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1) 建立强制性的信用认证部门, 在贸易双方要相互借助第三方网络证书来鉴定对方的可信度, 保障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高效性。 (2) 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电子商务信誉制度, 以数字平台的“国家电子商务诚信平台”和“城市电子商务诚信平台”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延伸, 保障企业的诚信度。

第二, 各级政府部门要准确定位。政府部门需要对自己的职能准确定位, 明确在发展电子商务中承担的责任, 要在施行职能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立健全企业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动、退货退款难以得到保障、网络钓鱼等都给消费者带来非常大的困惑。由于传统消费者保护法规多基于传统消费模式制定的, 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在具体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方面还是有不少问题。这也给一些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 制作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欺诈行为。因此, 相关部门非常有必要及时调整完善以及制定能针对电子商务消费行为管理的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 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维护消费者权利与利益有关各方

2.1 电子商务客户

电子商务客户在消费时应该谨慎选取那些信誉良好、名气大、售后服务好的电子商务网站, 付费模式应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 为更好地规避风险绝不可将货款直接支付给商家。此外应该注意保留网上交易的相关凭据, 牢记订货单号码以及保存所购物的图片和交易时的有关截图, 并且向商家索要正规发票以及有效保修卡等。产生纠纷时, 如果没有和商家协商一致时, 应该采取其他的维权方式。客户能够利用消协、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315消费电子投诉网或者支付宝等第三方付费平台等机构 (或部门) 寻求援助, 以便快速高效解决争议、纠纷。

(1) 改善对B2C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市场准入机制。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保护客户的合法权利与利益, 中国应该尽快制定适合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市场准入机制, 确立电子商务运营商的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创建健康的软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我国企业自身的开发能力, 普及与推广网络的使用范围。

第三,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企业要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由于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最终实现的基础与保障, 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物流体系的建设,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我们在具体改革中, 要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优化物流配送的环节, 另一方面, 要重新筛选物流人才, 并在培养模式上创新, 大力培养新型物流技术管理人才, 进而提升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

第四, 加速全国金融机构信息化进程。我们在电子商务发展中, 应当完善金融机构的电子建设, 改良电子货币的交换结算方式。我国必须加快普及信用卡的进程, 使在电子商务中解决资金流与货款如何结算的问题。全国需要建立统一的银行结算系统, 并实现全国联网, 实现全国金融机构信息化。

第五, 税务海关等税收征管部门需要加强电子化进程。由于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开展商业活动与服务, 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因此税务海关等税收征管部门需要 (下转121页)

法律地位, 尤其是网上金融企业、机构合法地位的确立, 规定在网络上经营零售业务的企业、机构务必取得电子商务相应的经营许可证之后, 才能够依法在网络从事商业交易行为。电子商务相应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查批准下发单位能够是目前的工商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审查批准机构, 证件下发部门应该依据申请者提供的各项相关资料, 对申请者的资格执行严格的审查, 对于资质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信誉等级等达不到规定要求或者提供不出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没有有效质量检验合格证等相关证件的企业、机构均不能发放电子商务相关经营许可证, 以便从根源上掌控网络上经营企业的资质、质量以及数量。

(2) 改进运营商的信息披露机制。通常而言, 电子商务运营商应该披露的信息主要有: (1) 运营商信息, 如运营商的名称, 驻地与联络方式, 注册编号, 特种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 (2) 商品或者服务有关信息, 比如商品或者服务的主要特征、售价、商品或者服务的交货支付形式、价格有效期限等; (3) 交易条件、要求信息, 比如披露付费、支付与履约的相应安排、要约的有效期限以及客户解约的权利、行使解约权利的要求和手续、售后跟踪服务以及消费投诉点等。运营商披露信息时应该做到精准可靠, 披露的信息内容充分、具体, 信息文字精炼、容易理解, 信息查询便利。

(3) 实行电子商务运营商实名制。实施电子商务运营商实名制, 能够使得运营商的有关信息全面公开、透明, 使运营商由幕后迈向台前, 由虚幻迈向真实。并能够使得运营商公开的信息、售出的商品接受全球客户的监督, 而且万一出现了运营商和客户之间的争议、纠纷, 客户能够直接和侵权者交涉或者投诉侵权者, 不再像以前那样出现难以找到侵权者或者投诉无门的问题。

2.2 电子商务公司

提高电子商务公司信誉度, 是提升用户购买商品信心的核心。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有着虚幻化、业务电子化、互动灵活化的特征。因为不法商家在网上购物过程中缺乏信誉, 造成网络欺诈、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货物与订购时不相符、无故撤销订单等问题, 缺乏诚信已经严重阻碍了网购产业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因为目前网购流程中尚有很多制度不完善, 网上贸易监管不到位, 加之一些客户喜欢贪便宜, 网购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 网络欺诈现象经常出现。网络欺诈的存在不但对遵纪守法的网购商家构成重大威胁, 而且使得客户总是担心网络欺诈的问题, 是导致许多想通过网络购物的潜在客户犹豫不决的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屡见不鲜的网购陷阱造成客户必须时时刻刻加强警戒以防上当受骗。欧美等国已经制定了网络隐私保护等有关法规, 并产生了众多的民营或者政府支助的电子商务诚信等级评价机构以及纠纷协调处理机构, 为电子商务界的诚信标准以及评价、有关争议纠纷的处理提供服务, 对于营造电子商务的诚信环境至关重要, 这方面在中国还十分不完善。

2.3 网络服务公司

强化网络管理, 为防范网购风险提供技术保障。网络服务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有效地在网络上构建安全的和容易拓展的业务的主体系统, 达成B2B、B2C等网络交易体系, 促进我们国家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C2C形式的购物网站主要有三家, 它们分别是淘宝、拍拍以及TOM易趣。C2C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淘宝网大约84%, 拍拍以及TOM易趣网的总和为16%。淘宝网作为占有率市场最高的龙头老大, 当前正着力改进网站信用等级体系的评价, 以及打造B2C网站——淘宝商城, 满足一些高级客户的需求。在B2C形式的购物网站中, 当当与卓越亚马逊网一共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其余市场份额则由众多小型B2C购物网站占据。B2C购物网站的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没有哪个购物网站具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诸多小型B2C购物网站也已经初露锋芒, 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热衷于专业的购物网站。“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 对于电子商务平台公司而言口碑显得特别关键。公司、组织能够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设备、付费平台、云计算平台、监管平台等资源共享、高效进行商业交易活动, 并能够节约企业运行成本。公司和组织能够利用网络服务公司在网络上识别和掌握它们所服务的顾客群体, 特别是在网上进行交易以及签订合约的过程中, 必须确定客户的真实身份, 以便更好的保障交易当事人的利益。但是, 这种十分便利的电子商务的技术与交易方式其实忽视了商业利益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利用互联网来确认并核实客户身份的方式在实践中其实构成了对客户隐私权的巨大伤害, 因此, 隐私权的保护如今已经是电子商务成长、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应该利用网络环境下资讯公正的处置程序与准则着手进行研究分析。

2.4 政府主管部门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为维护消费者权力与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国家当前在相关电子支付的法规的建立方面尚处于初期阶段, 诸多法规的新问题有待研究。网络的开放性和普及性造成电子商务客户与商家的纠纷显现出了复杂多变性, 一些问题要想在已有的法规中寻求解决的办法是非常困难的。国务院和公安部颁发的两个对电子商务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法规分别是:“关于中国信息联网国际联网的相关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相关管理办法”。当前中国许多法院实现了远程审理案件的视频化以及在网络上对案件进行审理, 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极为便利, 受到了人们的赞许。该模式也将应用于仲裁机关。由中国世界经贸仲裁委员会颁发的关于“中国世界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仲裁规则”, 在我们国家从2009年5月1日起已经正式实施。这个规则尤其适合于解决电子商务争议、处理电子商务纠纷。电子商务争议、纠纷最适宜利用网络仲裁进行解决, 由于交易双方往往相距甚远, 而在交易进程中会留下完整的通信证据。网络仲裁能够确保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纠纷。

3 结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兴起的消费模式, 不但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并且在目前这个经济环境中, 对于公司拓展业务范围、缩减渠道费用、掌握终端消费者市场也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随着未来手机付费、手机二维码、4G的发展以及和电子商务的融合, 必将再次打破网购业的现有竞争格局, 甚至再次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合法合理保护消费者权益, 创造出良好的购物环境, 是当前的电子商务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需要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电子商务企业及网络购物消费者多方努力, 共同创造出诚信的网络购物体系和成熟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常梅.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现状及其完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2) .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R].网址: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8/06/23/5199.htm.

环境权益 篇10

1 CNKI有关“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研究数据分析

我们在CNKI上分别通过对“农民环境权益保护”及“农民环境权”两个主题进行了主题搜索, 以下是CNKI上近1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数据统计:

据CNKI上有关数据统计, 以“农民环境权益保护”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近十年来累计达到568篇, 其中2012年的研究文献最多, 达到了82篇, 占近十年研究文献总数的14%。而与“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研究密切相关的“农民环境权”研究近十年研究也颇多, 以“农民环境权”为主题的文献近十年来累计达到852篇, 其中, 2013年的研究文献最多, 达到123篇, 占近十年研究文献14%。可以发现, 伴随着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 针对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

2 CNKI有关“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的研究现状分析

不同的学者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对“农民环境权”展开多角度的研究。目前最多的是从法律学角度着手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 法律的不完善是农民环境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一个最大原因, 不论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 这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致使农村环境问题出现“无人管”的现象, 学者们从法律学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期海明2011;于彦梅2012等) 。社会学中的一些基本认识和理念, 有助于研究者从社会网络结构的分析中进行制度层面的探讨, 有学者从农民弱势群体的身份入手, 指出农民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 农民的环境权益很难得到重视, 这种恶性循环在一直持续着 (余泉2008;曾彩琳2009等) 。有的学者从环境公平正义的角度, 认为现阶段农民所承担的环境义务与其所拥有的环境权益是不对等的, 他们指出这是一种环境不正义的表现, 农民急需一套环境赋权理论来实现环境公正 (贾凤姿2010;李淑文2013等) 。管理学一些知识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如徐建雪 (2013) 针对农村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故, 研究农民环境权益保护;郭瑞雁 (2012) 指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依靠主体存在错位现象, 各主体单打独斗、力不从心, 导致农民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除此之外李长健 (2011) 从经济学角度, 提出外部不经济是农民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分析

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的实现是环境公平的需要。环境公平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国, 我国的洪大用教授对环境公平这一议题展开过不少研究。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农村污染可以归结为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普遍面临着污染排放总量大的难题。污染企业为了生存大多搬迁至一些地租便宜、人员稀少的农村, 污染排放也更毫无顾忌, 农村外来人员的涌入打乱了整个农村的发展进程, 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涌现, 可以说现阶段的农村, 环境保护设施还很不到位, 很多农村几乎没有环境保护设施。这种城市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生存环境也失衡的状态, 如果一直这样持续发展下去, 农民只会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说, 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的实现是实现环境公平的需要。

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的实现是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如果农村发展不健康, 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变得畸形。农村环境污染导致农田产量锐减、农作物的质量下降,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很多农民由于土地的产量下降放弃了耕地, 开始到工厂上班, 后来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工厂征用, 能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便宜、劳动力廉价, 所以越来越多的污染企业会搬迁至农村, 这种恶性循环在农村不断持续。表面上农民的生活收入是上升了, 农村的整体GDP也上涨了, 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国内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他们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呼吁要保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他们认为, 保护好农民的环境权益, 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的健康发展。

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的实现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环境权是农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保障。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 他们的环境权益是维持其生活生存的基础, 如果丧失了这一基本权利, 就会发生严重的生存问题和面临生存危机。在CNKI检索的文献中, 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农民铅中毒事件、PX项目、癌症村进行研究的, 可想而知, 当环境污染达到某个极限的时候, 农村的这些污染会对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造成多大的威胁。农民由于自我维权意识比较低, 政府给予农民的关注度又不够, 农民环境保护权益受到威胁时, 农民大多数是忍气吞声, 即使有部分人发出声音, 也往往得不到响应。所以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

4 农民环境权益实现的障碍分析

从CNKI的搜索结果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者把农民环境权益实现的障碍放在了法律层面上。他们认为农村有关环境保护, 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在立法、司法、执法中都存在问题。如黄黎敏 (2015) 就认为, 仅仅依靠《环保法》是远不够的, 完善综合法和单项法结合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构建才能更有效保障《环保法》的实施。郭瑞雁 (2012) 认为, 农村环境问题执法主体不明确, 并且执法不力, 很多时候无人管, 农民表达利益诉求得到的回应多是“不归我们管”这句话, 导致农民投诉无门的现状。此外, 相关制度的缺失也是农民环境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因素。

还有部分学者将农民环境权益实现的障碍归结于社会结构问题上。他们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从而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根源所在。他们指出, 农村由于发展次于城市发展, 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及城市, 导致了城市污染的嫁接, 农村慢慢变为城市的“环境殖民地”。贾风姿 (2010) 指出, 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村环保资金匮乏、环保设施滞后。徐丽媛 (2006) 表示, 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农村很难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民还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这必将导致农民在环境问题及权益问题中需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农民环境权益实现还与农民的环境意识以及权益意识息息相关。由于农民具有小农的天性, 生活和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所以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黄黎敏 (2015) 在对湖北省荆州市秦市镇的农民进行调查时发现, 农民在环境权益保护上, 为“低意识低行动”的消极状态, 农民缺乏环境信息来源, 同时环境权利意识淡薄, 只有将“睡眠”中的权利意识“唤醒”, 农民才能为自己的环境权益保驾护航。岳超 (2013) 指出, 农民往往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自身所处的环境, 比如, 农民常常会接受当地一些污染企业的入住, 只因为企业会给他们带来就业的机会, 农民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环境也是他们的无形利益。所以, 农民环境意识淡薄也造就了他们自身环境权益无法实现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期海明, 杨冬香.浅析我国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J].昆明学院学报, 2011 (05) :50-52.

[2]于彦梅.完善农村环境执法, 保护农民环境权益[J].前沿, 2012 (10) :47-48.

[3]余泉.环境权弱势群体:农民的环境权保护[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曾彩琳.试述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112-116.

[5]贾凤姿, 杨驭越.城乡环境公正缺失与农民生态权益[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83-87.

[6]李淑文.环境正义视角下“农民环境权”概念体系的创建[J].农村经济, 2013 (08) :20-24.

[7]徐建雪, 王育才.环境突发事故中农民权益保护新研究[J].特区经济, 2013 (02) :169-171.

[8]郭瑞雁.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依靠主体——以农村工业污染防治为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43-46.

[9]李长健, 欧阳柳萌.税收视角下的农民环境权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06) :208-213.

[10]黄黎敏.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环境权益保护调查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秦市镇为例[J].理论观察, 2015 (05) :19-20.

[11]徐丽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的保护[J].农业考古, 2006 (03) :87-89.

【环境权益】推荐阅读:

企业权益07-20

军人权益05-08

权益成本05-10

权益证券06-01

产权权益06-21

股东权益07-07

权益结合07-11

女工权益07-25

权益缺失07-27

执法权益08-01

上一篇: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下一篇:精神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