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益

2024-10-23

女性权益(精选9篇)

女性权益 篇1

一、身边的法律故事

海宁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 为了找一份工作投了无数简历, 参加了多场招聘会, 都杳无音信、石沉大海。看着身边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都纷纷找到了工作, 海宁愈发显得着急、烦闷。一天, 海宁接到了永西传媒公司的电话, 通知她第二天去市场部上班, 试用期三个月。海宁喜出望外, 非常激动, 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海宁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 争取凭借试用期的良好表现, 成为该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第二天, 海宁便在永西传媒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初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海宁, 分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谨言慎行、勤勤恳恳, 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 做好市场部主任交代的每一件任务, 常常忙的一天都顾不上吃一顿饭。虽然工作紧张而忙碌, 但是年轻的海宁干劲十足, 充实而快乐。然而, 海宁宁静有序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原来, 年轻漂亮的海宁进入公司以来, 很快就引起了公司副总陈横臻的注意, 陈横臻垂涎海宁的美貌, 一直对海宁动手动脚, 频繁的实施性骚扰。虽然海宁每次都十分反感, 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只得忍气吞声。海宁的忍让, 使得陈横臻愈加得寸进尺, 为了逼迫海宁就范, 陈横臻以试用期满就辞退海宁相威胁, 并暗示只要海宁屈从自己的淫威, 接受潜规则, 就可以得到这份工作。

年轻的海宁陷入了烦恼和复杂的思想斗争中, 一时不知所措。在朋友的建议下, 海宁决定“反潜”, 抓住陈横臻的弱点与其斗智斗勇, 这样既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 又可以免遭其骚扰。机会很快来了, 公司新来了一位老总担任公司的总经理。这位老总叫刘志明, 是公司董事长的儿子, 刚从国外回来, 永西传媒是自家产业, 因此刘志明将会全面执掌永西传媒。看着陈横臻对刘志明唯唯诺诺, 马首是瞻的谄媚相, 海宁觉得如果和刘志明成为朋友, 那么陈横臻就再也不敢对自己动手动脚了, 那么凭借自己的表现就一定可以保住工作了。

于是, 海宁试着和刘志明拉近关系, 经常和他一起出去吃饭, 日常工作中也表现出一种异于一般人的关系, 并刻意在陈横臻面前展示。这样, 公司里的人都认为海宁和刘志明在谈恋爱, 陈横臻知道海宁“傍上”了刘志明当然再也不敢对海宁有任何非分之想。很快, 海宁在试用期结束之前就成为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那么可以说海宁的“反潜”是成功的。她不屈服“潜规则”, 依靠自己的智慧, 成功反潜, 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也保住了这得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海宁不愿“被潜”并“反潜”的精神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这可以说是一位平凡女性对“潜规则”的伟大抗争, 捍卫了女性的人格尊严, 彰显了当代女大学生健康, 积极的价值观, 人生观。

但是, 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 初出“象牙塔”的海宁由于缺乏人生经验, 对许多事情都缺乏周密的考虑, 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埋下了隐患。那么隐患何在呢?隐患就在于海宁“反潜”的方法缺乏人生智慧和度的把握, 不仅造成了刘志明的误会, 也造成了公司所有员工的误会。刘志明误以为海宁喜欢自己, 两人的高调也使公司员工认为两人是在谈恋爱, 而实际上海宁有自己难言的苦衷, 她只是单纯的想反抗陈横臻的淫威, 保住工作, 她根本不喜欢刘志明, 至多只是把其当朋友。

成功“反潜”以后, 海宁对刘志明的邀请和殷勤依然没有断然拒绝或者坦诚的讲明, 两人继续这样交往下去。假象依然在继续, 海宁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了悬崖的边缘。刘志明以为凭借自己的条件, 海宁一定是喜欢自己的, 再加上平时海宁对自己的态度就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有一次, 刘志明在海宁家借着酒劲向她表达爱意, 并要用强。海宁一看形势不对, 为了保护自己就顺势说:“刘总, 您不要这样, 只要我心里有您, 我始终都是您的人。”就这样, 海宁算是暂时逃过一劫, 但是误会却在进一步加深。

经过这个小插曲后, 刘志明觉得海宁之所以拒绝自己, 不是因为心里没有他, 而是出于女孩子的害羞、难为情。于是, 刘志明加紧了追求海宁的步伐, 而海宁也并没有意识到刘志明已经深陷对自己的感情中, 依然简单的认为两人只是朋友, 依旧和刘志明交往。这期间, 海宁的朋友曾经提醒她:“如果刘志明爱上你怎么办。”海宁想当然认为, 以刘志明的条件不可能看上她, 况且自己也不可能爱上他。海宁觉得, 对于目前两人的关系, 海宁是可以掌控的。

然而, 事情没有按海宁预想的方向发展。一次周末, 刘志明邀请海宁开车去郊外的农家小院游玩, 说是一起吃农家菜。海宁当时有些犹豫, 就问当天能不能回来, 得到刘志明肯定的答复后, 海宁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第二天, 两人开车来到郊外的农家小院,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 回城的道路不畅, 更糟糕的是刘志明的汽车抛锚了 (有可能是故意) 。没有办法, 两人只能就近找了间宾馆住下, 打算第二天回城。半夜时分, 刘志明偷偷溜进海宁居住的房间, 当时海宁正在熟睡中, 强暴了她 (两人不是住在一间房, 至于刘志明是怎么溜进海宁房间的本故事没有交代) 。事后, 海宁悲痛欲绝, 当时也没有报警, 也没有跟刘志明大吵大闹。

回城后, 刘志明主动邀请海宁聊过一次, 再次表达了希望海宁能够和他在一起。这一次, 海宁断然拒绝了刘志明, 并很快辞职离开了公司, 断绝了和刘志明的联系。刘志明怎么也不相信自己和海宁发生的一切都是假的, 跟海宁失去联系后, 刘志明四处寻找海宁。最终, 刘志明通过海宁应聘时递交的公司材料记载的家庭地址找到海宁的父母, 不知情的父母告诉了她新的住所地。

刘志明守候在海宁的住所地, 终于等到了她的出现, 刘志明想把一切搞清楚, 就不断的质问海宁。海宁很冷漠的告诉他, 她现在有了新工作, 交了男朋友, 两人的感情很好, 希望刘志明不要再干扰她的生活。对于以前两人的关系, 自己只能说对不起, 为了让刘志明死心, 海宁甚至掏出自己和男友的照片给他看。海宁的“绝情”让他恼羞成怒, 因“爱”生恨, 急火攻心下他掏出事先准备好放在兜里的水果刀刺向了自己认为“深爱”的女人, 导致海宁重伤, 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二、法律——一把悬挂在性骚扰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海宁的遭遇在令人痛心疾首之时, 也愈发引人深思。海宁只是职场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她只是想单纯的工作, 生活, 希望通过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 职场远不是一方净土, 这里交织、充斥着权、钱、名、利、色, 潜规则大行其道, “潜”与“反潜”一直是职场永不衰竭的话题。像本文的主人公海宁所遇到的性骚扰, 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对于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首先应当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是要学会科学应对的策略。科学的策略是人生经验与智慧的积淀, 应当讲求有力、有理、有据、有节, 既要能够保护自己, 又要不损害无辜第三方, 不要让自己刚刚脱离“狼窝”, 又扑通掉进“虎穴”。大学生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权利意识、抗争意识,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 在必要的时候拿起法律的武器反击各种不法侵害。

所谓性骚扰是指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损害他人人格权及其他权益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行为。性骚扰的主体包括男女两性, 其内容必须是与不受欢迎的性有关的行为, 比如对异性实施调情、调戏、勾引、勾搭、猥亵、侮辱、挑逗、瓜葛等。性骚扰分为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和非工作场所的性骚扰, 性骚扰的形式十分复杂多样, 难以一一列举。其中工作场所的性骚扰为多发形态, 常常表现为骚扰者是对被骚扰者有实际控制权力的雇主、上司、老师等, 被骚扰者的拒绝很有可能导致职业或职位的丧失。性骚扰严重侵犯了人的自由、平等以及尊严等基本价值, 不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被法律所禁止。

我国法律明确禁止性骚扰, 劳动者对抗性骚扰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父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条规定, “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 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第五十八条规定, “对妇女实施性骚扰, 构成违法治安管理行为的, 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我国各地方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 对性骚扰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都制定了地方性法规, 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性骚扰的形式, 预防以及应对的积极措施, 增强了性骚扰法律规制的可操作性, 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同时,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民誉权,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公民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并可要求赔偿损失。性骚扰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格权, 会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伤害,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失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适用侵权责任法追究侵害者的民事责任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另外, 我国劳动法也规定, 劳动者享有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由此可见, 劳动法确认了免受性骚扰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 用人单位有义务保护劳动者不受性骚扰。因此, 对于工作场所的性骚扰, 劳动者既可以向工作单位反映, 向有关妇女组织反映, 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当然, 对于性骚扰十分严重, 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侮辱、猥亵妇女, 达到犯罪程度的, 我国刑法第237也规定了强制侮辱、猥亵妇女罪, 依法可以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可以说, 针对形形色色、不同程度的性骚扰, 我国现行法律, 包括《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都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作了明确的规定, 禁止性骚扰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尽管立法仍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但是劳动者完全可以将法律作为反抗性骚扰的重要而有力的武器。然而, 事实却远非如此。单从法律角度来看:一是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 不知法、不懂法, 面对性骚扰不知如何维权;二是, 法律重视证据, 受害者往往忽视证据的收集与保存, 以至在法律上面临难以维权的不利境地。依据民事诉讼的举证规则, 即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被害人必须提出证据证明加害人实施了性骚扰行为, 而这必然增加了被害人的维权难度。审判实践中, 性骚扰的举证是比较困难的, 其证据主要由法院根据短信、电话录音或人证等证据来界定, 而对于一般的拉手, 拥抱、亲吻等通过语言或瞬间动作完成的骚扰形式, 被害人往往无法举出有效的证据。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 性骚扰的举证责任依然由被害人承担, 暂时没有举证责任分担、举证责任倒置等形式, 因此, 当代大学生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遭遇性骚扰时须提高防范并注重证据收集。

当然, 法律从来都不能包治百病, 法律只是对抗性骚扰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必须在法律之外寻求其他方法。香港人提出了面对性骚扰的三个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对大学生提高防卫意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拒绝到底。从一开始便表明拒绝态度, 隐瞒或不示意会让对方以为你是接受的。二是防卫得当。拒绝的态度要明确, 平静、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的不悦, 请对方尊重你, 也请他自爱自重;抽身离开, 或利用人群力量吓退性骚扰者。若是经常受到性骚扰, 就必须将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和对方的行为、语言记录下来, 以便作日后投诉的证据——必要时可采用秘密录音或录像。三是寻求帮助。主要表现为寻求父母、朋友以及有关组织的帮助, 国家帮助和法律救济等等。由此可见, 大学生反抗性骚扰正确的做法是将法律手段与其他手段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理性面对, 做好自我保护。

三、刘志明构成强奸罪存在举证难题

谈到这里, 我们再次回首故事的主人公海宁, 海宁面对陈横臻频繁的性骚扰, 显得十分的不镇定, 内心恐慌、害怕, 并没有理性的应对, 她没有运用法律武器或者通过向有关组织反映等正当、合法途径抗争性骚扰, 而是选择了与刘志明上演“感情戏”, 最终将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在与刘志明的感情交往中, 海宁一直没有入戏, 她对刘志明并没有感情, 但是刘志明却实实在在的入戏了, 并付出了感情。面对刘志明的追求, 海宁没有开诚布公或者明确拒绝, 而是在犹豫中迎合。这不仅使刘志明误会海宁对自己的感情, 也使第三人觉得海宁和刘志明就是在谈恋爱, 至少永西传媒公司的员工是这样认为的。这种似假非假, 似真非真的恋爱关系在法律上对海宁十分不利, 这也导致后面刘志明强暴海宁在法律上要认定其构成强奸存在举证上的难题。

依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 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 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认定构成强奸罪的关键就是要确证是否违背妇女意志, 单纯从本案的事实来看, 性交是违背海宁意志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剖析一下。海宁在去城外游玩之前就反复的问刘志明当晚能否回城, 这表明海宁并没有打算在外面居住, 其对刘志明是存有戒心的。当晚, 两人在外居住, 是单独开房而非居住在一间房, 刘志明进入海宁的房间没有敲门, 当时海宁正在熟睡中, 没有刘志明敲门海宁开门这样的事实存在, 至于刘志明是怎样进入房间的本案没有具体交代,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志明是在海宁不知情的, 不防范的情形下进入海宁房间的。另外, 从事后来看, 刘志明强暴海宁后, 海宁悲痛欲绝, 回城以后海宁也没有答应和刘志明确立恋爱关系, 并最终选择了辞职与刘志明断绝联系。从这些事实来看, 刘志明强暴海宁违背其性交意志在法律上有事实支撑, 并不存在所谓的半推半就, 但是仅凭这些要认定刘志明构成强奸罪在法律上依然难以成立。因为证据是关键是核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我们分析了刘志明进房前的情形, 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进房后, 海宁对刘志明的性要求是什么态度, 存不存在所谓的半推半就呢?这极有可能成为刘志明在法庭上辩护的理由。即使是不存在半推半就, 基于两人在第三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明确的恋爱关系, 又怎么能够说清楚是否违背海宁的意志呢?要确证这一切都需要证据, 但是我们看到, 前面刘志明的施暴过程在当时特定的情形下都难以保存, 并以证据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 即使能够收集这些证据, 这些证据的效力也可能因为两人在第三人眼中的恋爱关系变得苍白无力。就司法实务经验而言, 当时海宁即使选择报警, 司法机关在处理有恋爱关系的恋人之间的强奸也持一种相当谨慎的态度, 因为强奸是重罪, 基本刑罚幅度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相信读者看到这里, 一定在为海宁愤愤不平, 因为依据经验和直观、朴素的法感情, 大家可以得出结论刘志明的行为已经构成强奸罪, 即使是从一个法律人的角度来看, 刘志明的行为也构成强奸罪, 但是法律是需要讲求证据的, 刘志明能不能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我们之所以详细的分析本案的事实、可能存在的辩护事由以及相关的证据认定、效力, 给读者展示生活事实与法律事实,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 其目的是警醒我们大学生在面对可能的遭受侵害或遭受侵害后要学会科学的应对策略,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 海宁的遭遇也表明大学生仅仅有一般性的法律常识并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武器的运用需要智慧、勇气和策略, 更需要社会经验和司法技术两个层面的有机统筹。

法律从来都不是“独行侠”, 法律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奠基于大学生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人生经验往往比法律更重要, 因为法律永远都是在修复一张已经破碎的网, 而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则一直在编织一张坚实而完整的人生之网。试想如果海宁能够妥善处理她所遭遇的性骚扰, 后面的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

法律从来都不是“独行侠”, 法律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奠基于大学生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人生经验往往比法律更重要, 因为法律永远都是在修复一张已经破碎的网, 而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则一直在编织一张坚实而完整的人生之网。

女性权益 篇2

近日,互联网上一则关于城管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女商贩的消息引发热议,除了指责执法行为的适当性,中国网民还将目光聚焦于女性权益保护问题。

“几名执法人员收拾一个带孩子的女人,动手动脚,太不像话。就算她违反规定,也可以用温和的手段解决,妇女权益在任何场合、环境下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网友Sarinha评论说。

不少网民担心,执法人员当着孩子的面对其母亲如此暴力,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但愿仇恨的种子不会发育”。

内蒙古宏德律师事务所律师艾国平说,在中国,妇女儿童受法律特别保护。非经司法机关依法批准,并由司法机关执行,任何人、任何组织均无权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城管执法人员没有权力对他人人身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

许多网民认为,此事发生于妇女节前夕,其折射出的如何有效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问题值得关注。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也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它被看做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经济、行政和教育等多种手段,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取得一定成效。

全国妇联2011年公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与2001年的调查相比,妇女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和家庭地位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被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也开始实施。此外,反对家庭暴力法已完成立法立项论证,妇女权益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

不过,专家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还处于不平衡状态,保障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仍面临较大挑战。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妇女权益保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在就业方面遭遇性别歧视,在婚姻生活中遭遇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蒋永萍认为,中国妇女权益保护和社会地位提高的困难,主要来自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群体发展差距凸显等因素影响。

“还要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专门法律,加快制定男女就业机会平等、男女薪酬平等、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防治性骚扰等法令或规定。”蒋永萍说。

同居女性:当心你的权益成泡影 篇3

男友暴亡, 女友无法获得补偿

【案例】文湘是在2007年与同厂打工的男友郭强相识并恋爱的。一年后,由于工作繁忙,双方决定先同居,把领取结婚证的事放放再说。可时间一长,彼此又觉得只要彼此相爱,要不要那张结婚证已是无所谓了。2010年6月,郭强因交通事故死亡。郭强父母因而获得了36万余元的死亡赔偿金。文湘因要求分得死亡赔偿金未果而提起了诉讼。可法院的判决却没有分给她这一与郭强共同生活了4年、为郭强生育了一个儿子的“妻子”分文。

【点评】 死亡补偿金是对于死者近亲属的赔偿,是死者近亲属的原始权利。《侵权责任法》 第十八条规定:“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即有权请求赔偿的人仅仅限于死者的近亲属。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条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而文湘虽与郭强同居并已生育,但并未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故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配偶,不属郭强法定的近亲属,也就不能主张权利。

男友失踪, 女儿成了“黑户”

【案例】陈辉与应莺是大学同学。2005年两人同时应聘到一家公司后不久,便成了恋人,仅过了数月,便同周围一些年轻人一样,未领结婚证即开始同居生活。次年,生育了一个女儿。2007年元月,陈辉为攀“高枝”不辞而别。应莺虽曾四处寻找,但一直杳无音信。由于没有结婚证,女儿无法办理户口登记,以至于一直是个“黑户”。随着女儿的长大,应莺不仅无法让陈辉分担义务,甚至女儿的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也难于解决。

【点评】一方面,虽然父母均有抚养子女的法定义务,但因同居不受法律保护,加上陈辉下落不明,应莺至少在短期内只能独自承担全部抚养义务。另一方面,对于婴儿,应当在出生一个月内,由父、母等凭《出生医学证明》或居(村)民委员会出生情况证明、准生证明、户口簿等,到登记机关申报户口。而由于同居者之间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导致现实中很难获得上述证明。虽然有些地方规定,可以通过诉讼,由法院以缺席判决的方式确定孩子归一方抚养,再凭判决书到户籍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但调查取证等一系列的诉讼环节与成本,却并不轻松。

年华老去,无法律保护的“婚姻”只能自咽苦果

【案例】早在2001年初,27岁的李琼即与小她4岁的徐刚开始了“姐弟恋”,而后赶“时髦”般地同居生活了起来,但一直未办理结婚登记。起初的5年里,由于双方急需创业,而徐刚更需要李琼照顾,双方倒也相安无事。可随着财富的增加,加上李琼因终日劳累且不愿打扮,,美丽的容颜渐渐消退,徐刚也就有了“另觅红颜”的想法。直到2010年与一年轻貌美的女孩关系暧昧后,已经转移大部分财产的徐刚使出了“杀手锏”:让李琼拜拜!

【点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7条也指出:“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一方要求‘离婚’或解除同居关系,经查确属非法同居关系的,应一律判决予以解除。”即徐刚的做法虽对李琼不公,但只能无条件解除。

论我国离婚女性的财产权益保护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以下简称《婚姻法》) 在对家庭共有财产分割的问题上, 确立了均等原则和适当照顾弱者原则, 体现了保护女性、弱者和无过错方的倾向。但新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又一味强调法律的中立, 忽视男女的社会性别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对弱者的倾斜保护原则。

我国现行法律对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的不足

1. 分割财产时女方负举证责任

基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男性是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也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家庭共有财产。女性作为家庭的被供养者, 甚少需要考虑家庭的经济问题, 也不关心家庭共有财产的具体数额。一旦离婚,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离婚案件当中的举证工作主要由女方完成。可是在婚姻存续期间, 很多妻子并不清楚自己丈夫的实际收入和共有财产, 加之我国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 国家尚且很难掌控公民的个人财产, 女方及其代理律师更是无从取证, 所以女方很难在起诉中向法院提交充分的证据证明家庭共有财产的准确数额。

2. 财产分割时未考虑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公民的财产利益早由实物形态发展到了价值形态。我国现行法律在认定夫妻共有财产时, 只注重既得的财产和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有形资产, 而忽视将来可能获得的财产和以权利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 (薛宁兰、邵阳《中国夫妻财产制的社会性别分析———以离婚夫妻财产分割为侧重》, 《妇女研究论丛》, 2006年第S2期) 虽然《〈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12条已明确, 可以将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知识产权的财产性收入, 解释为夫妻共同财产, 但是对这种夫妻有形财产无形转化后的认定与分割, 婚姻法并未做出相应的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 女性往往会选择牺牲自己的事业去支持丈夫的事业, 以换取丈夫的“功成名就”。这种牺牲, 实质上是女性对自己人力资本的削弱。如果婚姻不被中断, 那么这种牺牲完全可以在分享丈夫的物质收益上得以弥补。但是一旦离婚, 特别是在这种牺牲所换取的成就尚未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时, 妻子就被排除在家庭共同财产范围之外的话, 毫无疑问, 这对已做出牺牲的妻子一方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婚姻法》尚未对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忽视亦不利于保护离婚妇女的合法财产权益。

3.不承认女性家庭劳动的社会价值

我国女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常常会放弃自身的职业规划, 承担起绝大部分家庭事务。女性在职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职业生涯也会越来越短。现行法律在处理离婚案件时, 并未肯定女性家庭劳动的社会财富价值, 因而在进行家庭共同财产分割时, 也不会考虑到女性的家务劳动对婚姻家庭的贡献。这些财产权益已遭受过婚姻第一次盘剥的离婚女性, 成为了机会成本付出较高却得不到有效财产积累的一方和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对象。 (曾帧《论离婚财产分配中的妇女权益保护》, 《中国妇运》, 2012年第3期)

4.未考虑民间婚俗对动产作详细规定

随着《婚姻法》对房产等不动产的归属问题规定得越来越详细, 离婚诉讼纠纷中, 夫妻双方原本的争议焦点由不动产的转向了动产。实际生活中, 婚姻的缔结除了要依法办理结婚登记, 还要按照民间婚俗, 由男方购房、女方购车或负责新房的装修。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房屋作为不动产其价值逐年增加, 但是车辆以及房屋内的家电等动产的价值却在不断下降。如果仅考虑结婚时双方的出资用途来划分财产, 严格遵守《〈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的规定认定婚房为个人财产, 那么对于在结婚时出资购买势必贬值的不动产的女方来说, 很不公平。在结婚时, 看似平等的价值付出, 但在离婚时却由于价值的变化而出现强大的落差, 让离婚女性拥有的动产价值大幅度缩水。

对完善我国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的建议

1.在婚姻立法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

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中, 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生理性别还体现在社会性别上, 所谓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基于生理性别的不同, 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者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表现为社会对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等领域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固定期待。按照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仍处于弱势, 所以法律必须给予女性特殊关照, 不仅要保护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且要保护女性基于自身生理特征和所承担的人类再生产任务而应有的特殊权利。 (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 《东岳论丛》, 2001年第4期) 因此, 在我国的婚姻立法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

2.将人力资本产生的预期利益纳入财产分割范围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财产, 如果婚姻财产的分割还仅限于有形资产, 那显然是一个时代的错误。 (苏力《冷眼看婚姻》, 载于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版) 法律应注意这个事实:在婚姻存在期内, 家庭共有财产可能被用于支付夫或妻一方的学历进修、技能培训等, 用以提高其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等人力资本, 这些无形的人力资本在将来极有可能获得有形的物质财富。这些人力资本产生的预期收益也应当属于婚姻共有财产的重要收益, 这种以一方的牺牲来换取另一方的成就的方式而获得的预期收益也应当是财产分割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本的变化所产生的预期利益进行分配, 要充分评估一方付出对另一方人力资本及其预期利益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在对一方因增长的人力资本而取得的预期利益进行分割的同时, 对于另一方减损的人力资本予以适当补偿。 (陈晓琴《离婚妇女财产性权益保护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3. 赋予女性家庭贡献的经济价值

在婚姻中, 两性在对家庭的贡献方面存在内外差异, 男性主导对外事务, 女性主导对内事务。两者拥有的社会财富与社会资源, 随着时间的流逝, 男方逐步递增, 而女方日渐锐减。在离婚诉讼中, 女方的家务劳动所创造的隐形经济价值却得不到婚姻法的认可, 《婚姻法》对女性所从事的家务劳动对其丈夫、家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以及由此给女性自身发展所造成的制约作用, 均未做出恰当的评估。虽然《婚姻法》规定离婚女性有请求家务补偿的权利, 但是家务劳动补偿制度是以“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为前提的。如果法律能够赋予女性家庭贡献的经济价值, 肯定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那么不仅可以在离婚案件当中, 对为家庭而牺牲个人职业发展机会的女性做到倾斜保护, 而且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女性家务劳动、赞扬女性家庭奉献的良好氛围, 从而促进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对女性家庭贡献的经济价值的评估, 由于其对象性较强, 价值的确定不能简单的以家务保姆的劳动价值来评估, 至少应高于雇佣保姆、家政服务公司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支出。

4. 对婚前财产的处分应考虑增值部分和损耗部分

我国民间一直有着两方缔结婚姻时, 男方购房、女方置车的风俗。房产作为典型的不动产, 其价值不断递增, 而车辆、家电等作为典型的动产, 其价值不断递减。随着婚姻的延续, 男方拥有的资产不断升值, 女方拥有的资产不断贬值, 在离婚分割财产时, 两者的利益出现典型的失衡。《〈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规定, 夫妻一方的财产贬值和自然增值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那么在婚姻存续期间, 女方对男方出资购买的房屋的增值收益没有等分权。女方在结婚时购买的车辆、家电, 经过男女双方的共同使用之后逐年贬值, 男方对于女方拥有的车辆、家电的损失也没有平摊义务, 这显然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男女双方婚前财产中不动产部分的升值和动产部分的贬值, 在进行离婚财产分割时应考虑按比例进行分配。即在离婚时要求夫妻双方对婚姻存续中的财产归属及份额进行协商, 如若双方不能对财产归属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那么可根据婚前购买财产的原值为标准进行分割, 而不是按照财产的现值进行处分。

女性权益 篇5

1.性教育课程中女生的选择困惑

在高中性教育课堂上,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实都非常想听老师讲解性知识。然而现实是男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时不时提问,还勇于讲出自己的一些体验和大家分享。女生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多都是低头沉默,不敢与老师有正面的眼神接触,回答问题的时候扭扭捏捏,可能还会有被羞辱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实这和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父权制的社会背景有关,在父权制下,一切都是男性为主,男性被教育成果敢、外向、要保家卫国,而女性被教育成温柔、内敛、相夫教子,女性甚至一度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生并不太忌讳探讨性,而女生却不会在公开场合探讨性,因为她们知道这样不符合社会道德,不仅会招来男生的鄙视,还会招来更多女同胞的不理解和鄙视。所以,在性教育课程中,女生有这个选择困惑:要如何去学、去沟通、去理解性知识。

2.女生视角下性教育课程的构想与设计

“性教育决不是生殖水平的教育,而是作为人的教育进行的。”这是瑞典性教育始终强调的,性教育不仅致力于男女之间和谐的共同生活,还包括了男性之间、女性之间的共同相处,性关系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也应该是我们性教育的目的。对性教育不能简单理解成生殖系统和性病预防的教育,而是作为人的教育来进行的,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生殖与健康、友谊与恋爱、性法律知识、性病预防等全方位的教育。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性观念,理解并正确的认识到两性的异同,学会尊重他人。

性教育离不开性别教育,因为性别教育是性别平等教育,不是性别刻板印象教育,同时性别教育要强调对性别少数人的尊重。(方刚《将性别教育引入学校性教育的思考》)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性成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幼儿、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性生理、性心理都各不相同。所以,性教育的设计应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循序渐进,要适宜、适度、适时。

女性视角下的性教育课程构想与设计与男性视角下的完全不同,在女性视角里,站在男女两性平等的旗帜下,更多的探讨两性的问题,维护两性的权益时,更多的侧重维护尚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彼此尊重对方,和平共处。

3.在性教育过程中维护女性权益的策略分析

(1)学校性教育策略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上,将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拥有正确对待异性的意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情感表现既有丰富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既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自尊,又表现出自制力和意志的相对不足。在选择性教育内容时更要符合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并遵循完整性与渐进性的原则。在教学方式上,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课堂讲授,这是一种很常规也是很有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诸如设计主题班会、设计性知识的比赛、邀请专家开讲座等。

(2)家庭性教育策略分析。家庭是学生性教育的启蒙期,也是观察和学习性教育的一个良好场所,更是检验学校性教育成效的重要基地。由于现阶段的家长基本上都是性盲,很多的性观念都是错误的,所以家长必须首先接受性教育,只有父母有了正确的性观念,才能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只有父母懂得尊重彼此,更多的维护女性的权益,孩子才有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孩子也就更容易拥有正确的两性意识,更懂得维护自身或者是异性的权益。

(3)国家以及社会教育策略分析。1998年我国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2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可以看到国家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视,但在培养高素质的性教育工作者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性教育推广工作要进一步跟进。

社会上,要形成良好的性教育氛围,通过一个个小团体开展性教育,通过办科普读物、网络教育、教育电视、展览等形式进行性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开设少男、少女专业门诊,为那些碰到生理疑问和困难又羞于或不敢面对父母和医生的孩子们提供咨询和身体检查等帮助。

女性权益 篇6

一、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法律思想中就包含平等的观念。后来也不乏有先哲们对平等思想的论述, 卢梭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平等论者。而如今, 平等已是任何法律所必须包含的基本价值, 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和国家行为、私人行为的信条。我国《婚姻法》总则中也明确地写到“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这其中当然地包括夫妻双方享有平等的财产权。而婚姻家庭法作为旨在保障婚姻家庭领域弱者权益的身份法, 其功能和特点要求对离婚时弱者的财产权益进行特殊保护, 进而达到“实质平等”。对处于弱势一方的合理但有差别的对待才是平等原则的深层次要义。除此之外, 实证调研的结果也反映出女性无业的比例较高, 经济条件也普遍不如男性, 离婚后更容易陷入经济困难的窘境。因此, 我们必须对离婚时女性的财产权益给予特别保护, 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 帮助她们尽早摆脱离婚带来的经济落差, 开始新生活。

(一) 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民法的价值理念及合理差别原则

对私权的保护是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私权从内容上可以被划分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大部分。其中, 财产权利是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是人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客观主义女哲学家兰德曾指出:财产权不仅表现为人对物之静态权利, 更表现为人积极采取行动、改进生存条件、追求幸福之权利。没有财产的生存权, 只是做奴隶的权利, 而奴隶的生存权由于没有财产权而从未得到过保障。 (1) 因此, 对离婚时女性的财产权益的保护, 正是法律尊重人的价值, 保障人权, 关怀人权的体现。

平等、公正是法理学探究问题的视角。同样的人得到同样的对待是我们基本的法律理念之一。但是由于人的先天禀赋不同, 因此, 同样对待不一定就意味着平等。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为我们指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将安排在与正义的原则相一致的情况下,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且加上在机会公平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对所有人开放。”可见, 在罗尔斯这里就赋予了合理差别原则以正义性, 允许那种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这一精神为我们保护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权益提供了法理支撑。离婚后的女性在事业、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所以, 在婚姻关系中, 我们理应给予离异女性一定的保护措施, 表现在法律上就是立法的倾斜保护。

(二) 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的现实依据———经济地位普遍较低

根据随机抽取的360份吉林省中等发达地区某基层法院2010—2012年的卷宗所形成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是离婚案件的“主力军”, 她们多主动提起诉讼要求终止婚姻关系。而且, 无业女性占据的比重较大。 (2) 因此, 她们的经济地位普遍较低。面对这种现实情况, 我们必须在立法建议以及法律实施的后评估中做出审慎思考。因为, 年轻的无业女性, 她们常常无固定收入或者根本没有收入, 然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尚可依靠配偶或家庭来维持生活。但若离婚, 便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又加之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要想再就业或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所以, 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我们必须在法律上为其提供帮助。若离婚妇女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极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

二、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离婚时共同财产的公平分割原则可操作性较差

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妇女权益保障法》虽然均明文规定了离婚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应当秉持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 (3) 但是没有司法解释对该原则做具体的规定, 那么, 在审判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在财产分割的哪些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女方利益?实践中, 只能依靠法官的个人素质做出有利于保护女方的判决。但我们知道, 法官的水平、观念、素质各不相同, 所以会出现在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不同法院最终审结的离婚案件中关于照顾女性权益的判决参差不齐。再加之“男女平等”的观念在妇女得到解放之后越发盛行, 因此法官在判决时就更少考虑到女性因为先天因素仍然是社会中弱势群体这一现实状况, 而不能很好的做到为充分保障女性利益考虑的判决。所以, 只有适当的倾斜保护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 即“实质平等”。

(二) 离婚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较窄

请求经济补偿的案件数量少之又少, 有最终离婚的一方当事人获得经济补偿的也是通过双方协商的方式获得的, 而司法实务中运用的非常少。之所以很难被实际适用, 主要原因在于此条适用的范围过窄并且不符合我国现实状况。该条文只适用于那些实行分别财产制的夫妻双方,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家庭都普遍采法定共同财产制。我国古代浓重的家庭观念以及因这种观念而产生的较强的夫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 他们不会选择分别财产制, 认为这有伤二人感情。然而这就是导致很多离婚的当事人不能通过这一看似保障性的条款来实际救济自己权利的主要原因。即使该条规定的其他条件符合, 单就这一项要件的限制便不能使用此条来救济权利。

(三) 离婚经济帮助的适用条件苛刻

根据吉林省和重庆市某基层法院对离婚案件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 很多离婚案件的双方都很少甚至没有人申请经济帮助。 (4) 立法上有规定但为什么实践中适用率如此不乐观呢?从对法官的访谈中得知, 提起离婚的妇女大都受教育水平低, 多半是无业人员和工人。这部分人群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 对法律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 很难为自己所用。除此之外, 此条对“生活困难”的界定较为苛刻, 是一种一方陷入绝对困难的解释, 我认为这很不利于离婚女性的权利保障。建议将“生活的绝对困难”放宽条件改为“相对困难”, 相对于离婚前妇女的生活状况, 离婚后可能出现的生活水平下降程度给予适当的帮助。《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中以住房所有权的形式对生活困难方的帮助很难被适用, 尤其在当前房价高居不下, 价值斐然的现状下, 提供帮助方在房屋的帮助上都不会表现的很慷慨。这样也会致该条难以实际运用。所以, 建议出现妇女无处可居的情况时, 增补住房补贴至其找到工作之前。

(四) 离婚损害赔偿规定情形较少且举证困难

和前两项救济制度不乐观的适用情况一样,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在司法实务中的适用也非常少。之所以被较少适用有当事人和法院两个方面的因素。当事人的不申请是一个原因, 有些当事人申请了, 法院因证据不足、不具有法定理由驳回也是其原因之一。该项制度赋予了在四种情形下无过错方可以请求赔偿的权利。四种情形分别是: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但这四种情形对无过错的一方来说很难举证, 常给法院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 而遭到被驳回的命运使权利得不到保障。比如:配偶是否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的举证不仅困难而且耗费人力财力、成本较高。除此之外, 现实生活中第三者破坏夫妻婚姻的绝非只有该条规定的前两项情形。而且, 第二项中“需与他人同居”这个条件过于严格, 因为法律上的“同居”也有其构成要件, 若不能完全达到这些要件, 当事人仍不能主张损害赔偿。这不利于婚姻中处弱势地位的女方权益的保护。

三、完善我国离婚女性财产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 加强共同财产公平分割原则的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妇女权益保障法》虽然均明文规定了离婚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应当秉持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 但在具体法条上并没有体现此原则, 司法解释也没有对此原则做具体解释。所以要增强夫妻共同财产公平分割的可操作性, 使其体现在具体的法条并落实于法官的司法实务中。

1. 赋予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知情权

要确保夫妻共同财产公平分割, 首先要保证妇女对共同财产的知情权。离婚女性只有知晓夫妻共同财产的具体情况, 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我国《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没有明确夫妻一方如何获悉共同财产的途径。现实中, 易出现离婚时一方不了解对方的财产状况, 造成共同财产分割不公平的现象。在婚姻生活中, 有些妇女并不了解丈夫的财产状况。所以, 要赋予妇女对共同财产的知情权, 建立夫妻双方对对方财产的知情通道, 如夫妻一方可以持身份证、户口本和结婚证等证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申请查询夫妻另一方的财产状况。

2. 建立举证责任倒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有责任提供证据, 也就是“谁主张、谁举证”。我国《婚姻法》在离婚案件财产分割上也采取“谁主张、谁举证”。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举证困难的现象。在离婚案件中, 妇女往往对丈夫财产知之甚少, 男方容易隐匿、转移夫妻的共同财产。所以, 对于共同财产的举证应建立以“谁主张、谁举证”制度为主,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为辅的举证原则。也就是, 法院可根据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案件的实际情况, 将举证责任分配给被告。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妇女的财产权益。

(二) 完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

1. 扩大离婚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

我国《婚姻法》的补偿制度有着立法者平衡实行分别财产制夫妻双方权利义务的考量。因此, 我认为在坚持离婚经济补偿主要适用于分别财产制的同时, 将经济补偿的范围扩大到采用法定夫妻财产制的夫妻双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权观念的日益加强, 在夫妻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我们应该普遍树立这种观念, 承认并肯定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较多义务一方当事人的劳动, 在离婚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真正做到平衡各方的权益。这项制度的设立, 也是考虑到女性在实际生活中多承担抚育子女、照顾老人的义务, 而且司法实践中也多是女性提出补偿请求。所以, 完善该制度是保障女性财产权益的必然要求。

2. 明确规定确定经济补偿数额时应考量的因素

家务劳动的价值是很难量化的, 但可以明确规定确定经济补偿数额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让法官在考量这些因素的同时赋予其自由裁量权, 这样做是比较妥当的。有学者建议, 经济补偿的数额由夫妻双方协商确定, 协商不成时, 由法院根据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并参考以下因素进行判决:第一, 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强度、数量、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因照顾家庭而放弃的个人发展机会、因家务劳动而受到的其他不利影响等;第二, 夫妻另一方在婚姻期间所获利益的大小、获益的期限及其个人收入能力与财产状况等;第三, 婚姻关系持续的时间;第四, 夫妻双方的年龄及身体状况;第五, 夫妻双方各自的就业能力;第六, 夫妻双方各自的生活状况;第七, 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 (5)

(三) 放宽离婚经济帮助的适用条件

我国《婚姻法》对适用帮助制度限定的条件是“一方生活困难”, 而对“生活困难”的解释是, 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我认为, 这个条件过于苛刻, 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现状。应该将这种一方只有处于“绝对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请求经济帮助放宽到“相对困难”, 即相对于离婚前妇女的生活状况, 离婚后可能出现的生活水平下降程度给予适当的帮助。除此之外, 《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规定了若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 也属于生活困难, 可以以一方个人财产中房屋的所有权或者居住权进行帮助。我认为, 以房屋所有权的形式的帮助不具有现实性, 因为当前房屋价格高居不下,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即便是有房屋也不会这样做, 因此, 建议由一方当事人给生活困难方一定的住房补贴, 至于具体如何补贴则应综合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有无工作、是否需要抚养未成年子女等。一般情况下, 家庭中女方的经济收入低于男性, 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家庭上。因此, 司法实践中也常是女性提出经济帮助的请求权。所以,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给弱势群体一方更多的帮助, 制度支持。

四、结语

随着离婚女性人数的逐年攀升, 关于她们的权益保护问题需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6) 。这样做不仅是平等公正的法理要求, 更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承认女性因为生理性别的差异是我们理应保护的弱势群体, 而本文所探讨的更是女性中的离婚妇女, 她们是社会中双重弱势人群。解决离婚女性的这些困境, 不仅需要女性从个人出发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更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救济途径的多样化。因此,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考察现实状况并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方案。所以, 通过全文的论述, 我们发现, 现行《婚姻法》在保护离婚女性权益的问题上确实有几处不甚妥当的地方, 如共同财产分割的可操作性较差、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尚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均需改进, 希望能引起立法者的再次思考。关于改进的建议, 我们认为应当赋予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知情权、增加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扩大离婚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确定经济补偿数额时应考量的因素、放宽离婚经济帮助的适用条件、拓宽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 增强无过错方的证据意识等方面, 为我们全面保护离婚时妇女的财产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 传统的婚姻观也发生了转变, 离婚率呈逐渐走高趋势。离异女性就是这一趋势所导致的特殊群体。她们常常因为自身心理、生理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中、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对她们的法定权利的保护不容忽视。而现行的《婚姻法》和司法解释仍然不能全面有效的保护离婚妇女的权益, 特别是财产利益的保护。表现为保护的范围过窄、法律适用的条件过于苛刻等现实情况。因此, 有必要结合对现状的考察、分析权益保护困境的原因, 建立有效的婚姻共同财产分配制度, 完善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从法律上保障我国离婚女性的财产性权益, 为广大离婚妇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关键词:离婚女性,财产权益,家务劳动补偿,离婚经济帮助,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杨大文, 曹诗权.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晋玲.夫妻财产制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3]吴春岐.新编婚姻家庭纠纷处理——法律依据与案例评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4]胡苷用.婚姻合伙视野下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古兰经》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作用 篇7

关键词:《古兰经》,女性权益,保护作用,影响

《古兰经》是部经典, 其中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记述关于女性的行为准则、各种权利和义务。《古兰经》的许多条文对于女性而言, 从保护她们婚姻、财产继承等基本权利, 到道德、教育等更高的层次都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这种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在中世纪时代无疑是具有超前性的。

一、蒙昧时代阿拉伯妇女的社会地位

《古兰经》对女性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不了解《古兰经》出现之前阿拉伯女性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保护的作用。因此, 我们须对这种情况作历史性的考察。

回顾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上的社会状况, 有助于了解妇女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当时, 盛行杀戮新生女婴的野蛮习俗, 即使有幸躲过这一关的女婴也难免终生受到社会各方的不公正待遇, 如可以随意被父亲或者其他家里的男性当作商品一样“嫁给”男方, 在婚后还有被丈夫随意抛弃的可能, 妇女甚至被喻为“魔鬼的鞭子”。

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安拉的使者”的名义和毕生传导的《古兰经》以惊人的速度 (约23年的时间内) 对阿拉伯半岛的婚姻制度进行了一场改革, 使妇女获得真正的人格。[1]

二、《古兰经》的意义

有人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 是一部“永久法典”。人们以《古兰经》为立法的渊源和首要依据, 以此来约束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 并且根据它来建立起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学说的理论基础。所以《古兰经》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而言, 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部如此重要的法典, 它所囊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本文难以一一叙述。但是, 相比世界上其他很多民族, 这部历经千年的经典有着超越历史时代限制的妇女观。在男权社会里, 《古兰经》却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关注女性、保护女性。在《古兰经》所有的章节中, 有五章是专门用来记载女性的。其中还有一章是以《妇女》来命名的, 却没有一章是以男性命名的, 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古兰经》对于保护女性十分重视。这种重视的程度在当时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三、《古兰经》对女性穆斯林权益的保护作用

尽管在男权社会里, 难以真正做到男女平等, 但是《古兰经》却为妇女的身心及其他权益提供了道德和法律的保护。这种保护在广度上包括妇女的人身、日常生活、婚姻、财产、教育和道德等方面, 从时间上看则是贯穿妇女一生——从出生到死亡, 乃至死后遗产的继承都有所规定。

(一) 《古兰经》对于女性的保护体现在保护人身的生命安全方面。

我们从前一部分内容可知, 在《古兰经》尚未出现前, 阿拉伯半岛盛行随意杀死女婴的习俗, 但是《古兰经》明确地表明安拉对于那些杀死女婴的父亲和协助者都会施以惩罚:“他们把他们所厌恶的安排给安拉, 他们妄言他们将得到最佳的报酬。无疑的, 他们将受到火刑的报酬。他们是被遗弃的。” (16:62) [2]除此之外, 《古兰经》还通过宣扬“男女平等”的观念来劝导世人要爱护女性。它明告世人, 男人和女人的起源、生存和归宿都是一样的:“众人啊, 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 他从一个人创造你们, 他把那个人的配偶造成与他同类的, 并且从他们俩创造许多男人和女人。” (4:1) “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 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 以便你们相互认识。” (49:13) 这些启示说明男女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 并没有优劣之分, 对待女孩应该像对待男孩一样的平等。在《古兰经》的指引下, 这些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了纠正, 女婴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必要的保护。

(二) 《古兰经》对女性的婚姻进行了改革。

在《古兰经》作为律例前, 阿拉伯半岛上的婚姻是很混乱的, 即使通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已婚妇女被抛弃的现象比比皆是。“男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娶妻寻情妇, 并让她们为自己生养后代”。[3]这对于妇女来说, 明显是非常不公平的。作为妻子的, 不仅在家庭得不到丈夫的爱抚, 而且没有任何抗议的权利;作为情妇的, 尤其是不止和一个男人通奸的话, 如果她们所生的孩子得不到男人的确认, 就会引来无休止的亲子鉴定的麻烦, 甚至是打架斗殴。因此, 《古兰经》规定, 对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通奸要处以重刑, 对过去无限多妻现象加以限制:“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对待孤儿, 那么, 你们可以择取你们爱愉的女人, 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 那么, 你们可以各娶一妻, 或以你们的女奴为满足。这是更近于公平的。” (4:3) 虽然《古兰经》为男性可以多妻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却也严格限制了他们出现“外遇”的机会, 而且伊斯兰男人娶多妻也是在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 所以并非每个男人都有多妻的机会, 再者, 即使是在多妻的家庭, 妇女们的生活条件也有经济上的保障。

在《古兰经》中, 女性是具有婚姻自由的权利的。父母不能逼迫女孩嫁给任何人, 除非征得女孩的同意, 否则这样的婚姻就是无效的。女孩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任由家庭的男性成员买卖。她们有婚姻自主权, 男方的聘礼是给她们而不是她们的父母。英国法学者诺·库尔森认为:“《古兰经》这一规定效力, 使妻子从出售的对象变为买卖契约的一方, 妻子以出让同她共同生活为交换条件, 取得应得的聘礼的权利。这样, 妻子便被授予了她从前不曾有的法定资格。”[4]而对丈夫, 这部经典也有所规定, 那就是要求丈夫要善待妻子:“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得强占妇女, 当作遗产, 也不得压迫她们, 以便你们收回你们所给她们的一部分聘仪, 除非她们做了明显的丑事。你们当善待她们。如果你们厌恶她们, (那么, 你们应当忍受她们) 因为, 或许你们厌恶做一件事情, 而真主在那件事中安置下许多福利。” (4:19) 男人和女人相比, 女人不仅在体力上不如男人, 而且对抗心理相对较弱, 因此, 如果男人一旦对女人施以压力, 很容易就会使女人屈服。所以这样的劝谏不仅使妇女可以保护她们应有的财产, 而且让男人以“善”的态度来对待女人, 并劝慰男人对于自己并不喜欢的妻子要忍耐, 以争取真主安置下的额外的福利。这是一种维护家庭和谐、保持家庭完整的良药, 中国有句古话:“宁教人打仔, 莫教人分妻。”与《古兰经》这样的规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伊斯兰教允许男女双方提出离婚, 而古代的中国律令只允许男性休妻, 女性没有“休夫”的权利, 这一点相比古代的中国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是遇到男女双方不和的情况下, 《古兰经》主张的不是立即离婚, 而是请第三方来进行调解:“如果你们怕夫妻不睦, 那么, 你们当从他们俩的亲戚中各推出一个公正人, 如果两个公正人欲加以和解, 那末, 真主必使夫妻和睦。真主是全知, 确是彻知的。” (4:35) 通过外界的介入而使夫妻关系和睦, 避免出现离婚现象, 这对于挽救一段还有感情的婚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两个人在外界的调解下无法和好, 那么, 《古兰经》倡导的还是自由离异, 即“好聚好散”, 这些人还将会得到真主的祝福:“如果他们俩离婚, 那么, 真主将借其洪恩而使他们俩互不相求。真主是宽大的、至睿的。” (4:130) 如果是男方主动休妻的话, 必须有一个待婚期, 并且要在待婚期之前休。即使男方要离异, 也不能随意地驱赶自己的妻子:“你们不要把她们从她们的房里驱逐出门, 她们也不得自己出门, 除非她们做了明显的丑事。这是真主的法度, 谁超越真主的法度, 谁确是不义者。” (65:1) 而且伊斯兰人特别注重女性的月经期和怀孕期, 对于那些没有来月经的妇女, 至少要给三个月的待婚期, 对于孕妇, 则以分娩为满期。而且在待婚期内, 妻子仍可住在丈夫的家里, 并且由丈夫提供一切的食宿。对于那些生下孩子的产妇, 《古兰经》也有优待:“如果她们为你们哺乳, 你们应当报酬她们, 并且应当以正义而相商。如果你们的意见不合, 就让别的妇人为他哺乳。” (65:6) 这些律例都使伊斯兰妇女在离异后仍然可以享受到男方在经济上的照顾, 而待婚期则给夫妻双方一个冷静期, 对于孕妇来说, 在生活和经济上也可以得到公正的对待。因此, 我们可以说《古兰经》在婚姻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保护女性而言绝对是一个质的提升。

(三) 对于财产权《古兰经》也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父母的遗产, 男女都有法定的继承权。尽管这种继承方式女性得到的份额只是男性的一半, 但是女性毕竟拥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 而且这种权利受到《古兰经》这样律法式的经典承认:“男子得享受父母和至亲所遗财产的一部分, 女子也得享受父母和至亲所遗财产的一部分, 无论他们所遗财产的多寡, 各人应得法定的部分。” (4:7) 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妇女经济的独立, 而不需在经济上依赖丈夫。并且这些财产, 包括丈夫在娶亲时所给的聘仪在离婚的时候也只属于妻子一个人, 丈夫无权分割妻子的这部分财产。此外, 按照伊斯兰法律, 女子不幸丧夫后, 不必向姻亲乞怜, 离婚后的女子可以体面地回到父母身边, 重新获得未婚女子享有的一切权利, 直至建立新的家庭。[5]此外, 女性的亡者也具有独立立遗嘱的权利, 她可以将自己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一个人而不受限制。这一系列经济上的保护, 也使得阿拉伯女性在社会地位和家庭中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重视, 从而让她们在婚姻方面更加有话语权, 而不至于在经济方面受制于丈夫。这一点, 即使在现代的中国, 也是难以做到的。一些家庭的夫妻关系已然名存实亡, 但是由于妻子没有经济能力而无法与丈夫对抗, 只好忍气吞声地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如此看来, 《古兰经》关于财产的规定给阿拉伯妇女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权益, 而更多的是尊严和地位。

(四) 《古兰经》还强调男女受教育的平等。

穆罕默德在圣训中明确指出:“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由此可见, 伊斯兰教将受教育视为穆斯林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无论男人还是女子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在公元7世纪初, 伊斯兰教刚刚传播的时候, 就率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女子和男子在教育方面的平等权利。这与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和西方“女人是罪恶之源”教育伦理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穆斯林认为, 女子是整个家庭中孩子的主要教育者, 母亲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成长直接相关。因此, 在女孩没有出嫁之前, 父母只要有条件便会请家庭教师教授宗教学、文学和作诗法等。所以在伊斯兰历史上, 出现许多著名的女诗人、作家和科学家。当然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 在穆斯林的教育实践中, 女子教育还是很薄弱的, 但由于先知圣训的法律效力, 女子教育从没有中断过。[6]

综上, 《古兰经》在妇女的人身、婚姻、财产和教育这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通过这些改革, 对妇女的权益有了极大的保护作用。不仅这几方面, 在社会道德和其他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古兰经》对妇女权益保护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古兰经》规定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妻子, 但是一定要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条件下才可以这么做。此外, 即便娶回四个妻子后, 对于丈夫还是有要求的, 那就是对每个妻子都要关怀, 偏心难免, 但是不能够过度:“即使你们贪爱公平, 你们也绝不能公平地待遇众妻;但你们不要完全偏向所爱的, 而使被疏远的, 如悬空中。如果你们加以和解, 而且防备虐待, 那末, 真主确是至赦的, 确是至慈的。” (4:129)

在古代中国, 男人三妻四妾是极为正常的, 甚至有些有钱人娶妻的数量几乎可以说是无限制的, 而那些不受宠的妻子往往是在深宅老院里孤苦伶仃地度过余生, 终其一生, 也难以得到丈夫的爱抚。在中国, 已婚的女子在娘家没有任何继承权, 所谓“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 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个“外人”。而那些被丈夫休了的女子地位更是尴尬, 备受世人的责难不说, 还会被看成是娘家的累赘。可以这么说,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极为低下, 几乎是男人的附属品, 既没有经济能力, 更无从谈经济地位。究其根源, 这就是有无财产权的差别。此外, 在典型的男权主义的古代中国, 女子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虽然说中国也出了不少才女, 但是更多的女子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 《梁祝》中的祝英台要女扮男装才能到书院和男子一起读书, 就是这种教育制度下的产物。

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几乎覆盖当时整个欧洲, 宗教成为欧洲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维护男权社会的权威, 基督教逐渐抛弃了耶稣创教时平等、博爱的观念, 对女性进行了肆意的践踏和侮辱。基督教对妇女发起的第一轮攻击就是无端地漫骂与指责。妇女往往被视为人类的罪人和人类救赎道路上的障碍。首先他们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主要是因为夏娃禁不住诱惑而首先吃了禁果, 而且让亚当也吃了。其次, 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家们认为女性是罪恶之源, 莱基在其《欧洲道德史》中作了很好的概括:“女人被视为地狱之门和人类罪恶之本。她只要想到她是一个女人, 她就应当感到有愧。她应当在不断地忏悔中生活, 因为她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灾祸。她应当为她的服饰而羞愧, 因为这是她堕落的象征。她尤其应当为她的美貌而内疚, 因为这是魔鬼最有威力的武器。”[7]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世界里, 女性是诱惑男子走向罪恶深渊的罪魁祸首。女性对于整个社会毫无作用可言, 只是低级的生物, 甚至还有人质疑女性是否有灵魂。这一切明显地显示出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女性是极度歧视的。

此外, 在占有世界人口很大份额的印度, 女性的地位也不尽如人意。自从婆罗门教的兴起, 女性便在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当中逐渐失去地位。首先, 宗教祭祀完全变成了男人的专利, 而女性则逐渐从宗教领域中退出。其次, 在家庭中, 女孩只是被视为生育的工具, 从一出生就受到歧视。《阿达婆吠陀》记载了“由祭司施行的祈求母亲腹中的女胎被男胎所代替的专门仪式”。[8]由此可想而知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多低下了。生女孩只会被认为是家庭的不幸, 所以女性在长大以后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是在意料之内的。

总体而言, 《古兰经》中尽管有对女性不平等的地方, 但是,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这些局限也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尤其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古兰经》中的精神很容易被人为地歪曲, 从而造成一些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但是这部经典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对女性的各种权益还是起到了保护作用的。对女性穆斯林的保护大大提高了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让她们拥有更多的人身和其他权利的自由, 所以, 她们相对于古代其他国家的女性而言, 确实是幸运很多。这部经典为她们驱散了蒙昧时代的黑暗, 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 可以这么说, 《古兰经》是一部让女性穆斯林重生的经典。

参考文献

[1]马东平.论伊斯兰教法之妇女观.甘肃社会科学, 2001, (05) .

[2]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4, 第1版.

[3]汝信总主编.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0, 第1版:257.

[4][英]诺·库尔森著.吴云贵译.伊斯兰教法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第1版, 转引自马东平.论伊斯兰教法之妇女观.甘肃社会科学, 2001, (05) .

[5]龚俭青.妇女与伊斯兰社会法律制度.阿拉伯世界研究, 1989, (4) .

[6]李艳枝.浅析伊斯兰教育观.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0) .

[7]莱基.西洋道德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转引自肖菲莉.试论基督教妇女观的演变.宜宾学院学报, 2004, (3) .

女性权益 篇8

1 高校女性馆员职业发展面临的困惑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属于知识女性团体,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素质,她们深感着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重新审视、思考;设计、调整自己的人生之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馆员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甚至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1.1 双重角色的矛盾使高校女性馆员发展举步维艰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女性的地位已显著提高,但封建思想的余毒并未完全肃清。社会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赋予女性馆员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的职责。社会角色需要她们提高学历,竞争职称与职位,关注自我发展,这使她们与男性馆员同样承担着事业上的压力。家庭角色则要求她们既不能放弃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又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家庭的义务。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使女性馆员不同程度地感到身心疲惫和角色困惑。冲突和困惑使她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人为了家庭而放弃了事业或降低了事业追求的目标;有人选择了事业而家庭却不够幸福和谐;更多具有现代观念的女性则选择了事业、家庭兼顾,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女性馆员要想在事业、家庭获得双丰收,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1.2 环境因素造成女性馆员职业发展受困

如果说社会历史原因是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大环境”,那么女性馆员所处的高校图书馆则是影响她们的“小环境”。目前高校图书馆事业虽有长足发展,但其在高校的学术地位、社会地位依然偏低,有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图书馆就是看书摊,借借还还,馆员只是在重复完成一些简单而低级的工作,这使部分女性馆员很难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而高校图书馆职业发展的狭窄路径更是让很多女性馆员望而却步,失去职业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知识女性的职业发展模式有这样两条途径:一是职务提升,二是职称晋升。从一般馆员———部室主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馆长,这条职务晋升路径对大多数女性馆员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而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这条职称路径对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来说前景也并不乐观,一般情况下,女性馆员在35—50岁即可晋升为副研究馆员,而能晋升为研究馆员的却廖廖无几。

1.3 女性的某些个性特点是女性馆员发展的羁绊

首先,依赖心理使女性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依赖心理容易使人缺乏自信,显得悲观、被动、消极。这种依赖心理,使女性依赖上司、同事、家人,凡事不相信自己,不能自作主张、自己决断,工作上不能独挡一面,也不会有独创力。依赖心理使女性馆员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其次,自卑心理使女性不能勇于开拓事业的新局面。自卑心理所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往往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肯承认真正的自我。自卑的人不论自己成功与否,或不论自己能力强弱,总是觉得不如别人;习惯把自己认为的劣势时刻放在脑子里,提醒着自己的不足,并把这些不足和他人的优势比较,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自卑者便会与自己畏惧的东西隔离和疏远,使自己事业前进的速度减缓或暂时偏离目标。依赖心理、自卑心理使得女性馆员在心理上形成自我禁锢,阻止她们不断学习和创造,造成她们文化素质的低下,从而使女性馆员在职业发展中受到羁绊。

1.4 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使女性馆员职业生涯发展受限

首先,在高校改革深化的今天,无论男女,教职工都面临着教学、科研、晋职、晋级等多重压力,尤其是高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领导能上能下,教职员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按岗拿薪、人才引进等制度,使高校内部的就业危机感增强。图书馆是高校业务直属部门,同样受到冲击,加上由于图书馆工作范围狭小,不少女性馆员眼睛盯住小处不放,有时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一些女性馆员嫉妒同事的晋职、提升,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总觉得是领导偏心。再次,部门之间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付出的劳动代价不同,部分女性馆员就会出现心理不平衡,说长道短,这些都阻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女性馆员而言,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解或释放,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产生焦虑、抑郁、恐惧以及冷漠等多种情绪,进而影响个人的精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种严重的心理、伦理冲突,往往造成某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直接影响女性馆员应对职业生涯中的挑战与竞争。

2 解决高校女性馆员职业发展问题的方法

解决高校女性馆员的发展问题,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法律为引导从社会外部建立一系列支持系统,从制度上来缓解女性馆员的压力。二是以高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构建减压支持系统。与此同时,激励女性馆员重视自身的发展权,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是法律与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侧重法律和法规的角度来保护高校女教职工的发展权,使女教职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是高校管理制度的支持。除了国家法律的保护,高校内部的政策还应该更加关注女教职工的发展权,修正一些针对女性的不平等制度。在政策规定上要保障女教职工的权益,尤其应该为在职进修以及怀孕哺乳期的女教职工减轻工作压力并创造必要条件。再次是发挥高校工会的作用。学校工会可结合高校女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努力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妇女权益保护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密切关注女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及健康等全面情况,全力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为减缓女教职工沉重的压力,校工会可提议各院系、各部门单独成立女工委员会,鼓励她们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展一系列活动,同时给予活动适当的经费支持。图书馆女工委员会,要针对女性馆员所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展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和相关建议上报校领导,主动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女性馆员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召开女性馆员代表座谈会,邀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就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展开讨论,探讨交流,拿出解决的办法,举办女性馆员家政培训班,讲授辅导某些家务技巧和生活常识。此外,校工会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教职工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且具备一定休闲功能的场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使女教职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聚会场所,既能真诚热情地相互学习、交流有关信息,又能畅快淋漓地倾诉、发泄内心的郁闷烦恼,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各种心理压力。最后要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在国家和高校都为女教职工权益提供支持的时候,我们也不应忘记来自社会的力量。如类似妇联等妇女群众团体,应该更加主动地关注高校女教职工这一特殊群体,运用法律手段为女教职工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为女教职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促进男女两性的相互理解与协调发展。

2.2 提高女性馆员自身发展意识

要使女性馆员重视自身的发展,首先必须让她们扭转传统社会分工的思想观念。让女性馆员对男女平等这一观念的认识不仅停留在感性的认同上,而且应该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追求,应该让男性与女性共同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同时以家政服务为辅助,只有女性馆员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之中解放出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社会分工的负面影响。其次培养高校女性馆员的发展意识,自觉提高其自身素质。女性馆员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接纳自我、调适自我,从而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女性馆员应该经常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学会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评价自己的个性、能力、爱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反省自己在服务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收获,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调节。高校女性馆员要勇于参与学知、学做、开创等方面的竞争,为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结合自己和环境的特点,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女性馆员应该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女性馆员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必须抵制各种外部诱惑,主宰自己的行动,学会自我控制,战胜自己。相信在法律和制度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下,困扰高校女性馆员发展的各种因素都不能再束缚她们的发展空间。

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上,女性馆员以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社会应该在新世纪继往开来,为促进女性馆员这支队伍的建设而共同努力。女性馆员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我们应该在觉醒与自省中学会自我发展,用我们的职业资本投资于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科学分析其职业特点,大胆预见其发展的自由前景,付出辛勤的劳动,从而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率,那就是———在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资源和权利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下,使我们的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创造信息时代新辉煌,走上可持续发展这条光明大道。

摘要:女性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而女性馆员在进行职业岗位的择选、调整、变化,实现自我价值增值等方面面临多种冲突与困惑。如何保护女性馆员的权益,保障她们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发展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全体高校女性馆员的呼声。

关键词:高校女性馆员,发展困惑,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崔丽娟.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心理障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63-64.

[2]杨小燕.论知识女性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

[3]陈泳华.现代知识女性面临的困惑与出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84-85.

[4]朱国萍.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职业高原问题[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5):53-54.

女性权益 篇9

关键词:肥城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保护

当前,山东省肥城市各农村、乡镇的农村户籍人口不断向肥城市区内流动,形成了规模化的农民工群体,占肥城市内全体农民工40%的女性农民工普遍就业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建筑业,为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工作,改善妇女发展环境。学者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万婕,尹富正(2013)从体面劳动的角度,对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与考察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人力资本水平、收入水平、劳动关系三个角度提出改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对策[1]。王丽萍,兰桂萍(2015)从职业安全权角度,指出新生代女性劳动者面临劳动保障缺失、劳动条件恶劣、职业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应通过多种渠道维护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安全权[2]。刘健(2012)以深圳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从基本情况、工作与收入、劳动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关系[3]。在城镇化背景下,作为我国东部的一个县级市,研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有利于切实保障她们的劳动权益保护,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提供指导。

一、肥城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和劳动权益现状

笔者在肥城市东、西、南、北、中区在工作场所随机访谈了200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其中建筑业20人,占10%;批发零售业80人,占40%,制造业70人,占35%;餐饮业30人,占15%。采用调查法与访谈法,从个体特征和劳动权益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肥城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个体特征

1.年龄状况,年龄在31-3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了40%;2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35%;21-25岁的占15%;16-20岁的占10%。

2.在受教育方面。如图1所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50人,占总体的25%;初中学历者90人,占45%;高中中专及技校45人,占总体的22.5%;大专及以上15人,占7.5%。其中初中学历者所占比例最大。

3.婚姻状况。60%的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结婚,40%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

(二)肥城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个体特征

1. 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

被调查对象45人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建筑业、餐饮业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均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总体签订率为24%。

2. 社会保险的缴纳情况。

如表1,在社会保险的缴纳情况方面,24%的企业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缴纳了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还有一部分员工自己缴纳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3. 日工时以及休息休假情况。

如表2显示的日工时状况中,24%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日工时8小时,76%的日工时超过8小时,其中以日工时9小时所占比最大。

如表3,在月休息休假状况方面,无休假所占比例最大,占总调查对象的45%,建筑业和零售业占比较多;20%的每月有2天的休息时间,15%的每月休息3天,以餐饮业为主;10%的每月休息10天,以制造业中化工厂为主。

4. 劳动条件与环境卫生。

主要考察了两个方面:一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二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是否良好。调查结果归纳为表4和表5。表4显示,40位女性农民工对工作环境是不满意的;占调查对象25%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对工作环境非常满意。由表5可知,有45%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处于粉尘、有毒、噪声污染等工作环境下。

5. 企业提供体检情况。

有20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企业每年为她们提供一次体检,占总调查对象的10%;90%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接受过体检。

6. 在特殊时期内的工作状况。

25%的被调查者从事低温、冷水、劳动强度大的劳动。制造业中的化工行业10%的被调查者从事孕期禁止的劳动,有10%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没有严格执行产假制度。

二、肥城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带来社会保险的缴纳率不高

劳动合同是保护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第一道防护线。调查中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20%,与本地区男性农民工的55%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相比较低,有的企业只给骨干或中层以上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在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商贸流通服务业中,部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己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所带来的是社会保险的缴纳水平较低;不到20%的缴纳者中,费率也是最低标准。这样就增加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未来的医疗、生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和风险。

(二)工作时间长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日工作时间长。在被调查者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日工时超过8小时甚至有超过12小时的。第二,周工作时间长。按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0%的被调查者具有在一周内享有连续休息一天以上的休息时间。据一位在蛋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说到:每天都要上班,经常加班,请假特别难。每天都要搬一箱一箱的鸭蛋,特别重,每天都感觉特别累。长的日工作时间和周工作时间,使60%已为人母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都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无暇照顾家庭和子女。

(三)劳动条件存在隐患

被调查者普遍就业于加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建筑业,45%的被调查者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噪声、有毒气体、粉尘等污染,对人的危害是缓慢的和累积性的。在瑞丽化工厂工作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介绍:在她工作的流程岗位上每天都要带着口罩,但也会感觉呛鼻子,有时呛得头疼。食品厂和印刷厂工作的两位员工说到,嗡嗡的机器声音让人烦躁。

(四)对女职工的特殊保护不到位

第一,国家规定公司应该为女职工在1-2年之内提供体检,但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被调查者中只有20人得到企业提供的体检。第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四期”(经期、孕期、产假期和哺乳期)保护在中小非公企业难以落实。产假、哺乳期待遇都得不到落实;生育费用不报销;特别是在中小微型企业劳动卫生条件差。在冷藏厂工作的女职工经期也得从事冷水低温等作业。

三、加强肥城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保护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第一,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作用,在肥城市内建立保护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安全无缝隙的防护网络[4]。加大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及劳动环境的检查力度。第二,市劳动保障检查大队应完善职业安全卫生实施细则;运用肥城市电台、相关的公众账号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宣传。第三,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女性劳动保护知识的培训。

(二)用人单位自觉履行企业责任

完善劳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劳动法》关于女职工“四期”的保护规定,合理安排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内容和劳动强度;按照规定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

(三)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

第一,肥城市工会要与各企业的工会积极合作,对各岗位的工作环境、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有毒有害岗位做好监督和跟踪调查。第二,对肥城市内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特殊时期的保护问题每季度下基层检查。第三,建立专门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官方微信微博、12351维权热线,听取她们的心声。第四,加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规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系统培训[5]。

(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身方面

第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要自觉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手机、电脑等工具自主学习,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第二,通过自学、培训提高个体劳动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万婕,尹富玉.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体面劳动的视角[J].经营管理,2014:30-31

[2]王丽萍,兰桂萍.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职业安全权[J].重庆社会科学,2015(4):50-55

[3]刘剑.深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关系调查报告[J].南方论丛,2012(4):29-30

[4]王辉,张二红.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4):94-96

【女性权益】推荐阅读:

企业权益07-20

文化权益10-16

军人权益05-08

权益成本05-10

权益证券06-01

产权权益06-21

股东权益07-07

权益结合07-11

环境权益07-23

女工权益07-25

上一篇:乡镇小学下一篇:降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