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有效(精选12篇)
适度有效 篇1
拓展, 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围绕文本适度拓展的资料, 在交叉、渗透、整合中往往能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这“一本教材”, 而语文学习也不能仅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引领, 可以说, 现在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存在着拓展。但在实际执教和交流中, 我却有了许多疑惑, 比如:非拓展不可吗?拓展的目标指向什么?拓展要走多远……在短短的40分钟里, 作为教学辅助的拓展应该如何走, 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审视与思考。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的课堂拓展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教学才能更有效。
一、非拓展不可吗
首先, 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 并且颇有成效。例如, 教学《半截蜡烛》时, 就应该拓展一些二战、剧本构成等的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通过台词读懂文本, 理解人物。
但是, 并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堂都需要拓展。语文书中那一篇篇文本, 才是学生语文学习之本, 才是我们教与学最重要的资源。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要在文本中学习, 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要在文本中体验。作为教学引领者的我们, 关注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文本, 那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学习信息。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慈母情深》, 深入解读文本中的广角镜头、快镜头、慢镜头、特写镜头后, 凸显了一个伟岸的母亲形象, 真正引领学生将文本“读”厚。而我们却总是急于拓展, 总是觉得文本提供的信息太少, 学生对于文本还没有好好领会的时候, 背景、作者、课外知识、图片、歌曲、视频早已充满了学生的头脑。
应该呼唤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回到对语言文字的读与感悟上来, 那种弃文本于不顾的喧宾夺主的做法, 不可取!
二、拓展的目标指向什么
每一个文本都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 每一堂课在设计之初就要首先考虑课时目标, 所有的教学环节、方法都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拓展的目标指向也不应例外, 那就是要为教学内容、课时目标服务。
一位教师执教《花的勇气》时, 其中一个拓展环节, 我认为很值得商榷。在学到“我用手拨开草一看, 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白的、黄的、紫的……”时, 教师拓展了一个二选一的写句练习, 一是同学们的衣服, 二是同学们的玩乐。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跳出课堂思维去写, 然后再跳回来继续学习文本。而与课堂教学目标, 也就是体会花的勇气离得远, 是为了拓展而拓展, 与文本教学没有紧密联系。
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 去选择合适的拓展内容, 而目标指向就应该是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将拓展内容信手拈来, 更不能七零八碎地随意组织拓展。没有目标指向的拓展很容易使学生偏离课堂学习与课时目标。
三、拓展要走多远
拓展除了要立足文本, 为课堂目标服务外, 还要注意适量、适度。一位教师在执教《乡下人家》时, 刚读了一遍课文, 就让学生进行文本的比照, 分别出示了《春》《笋芽儿》《火烧云》的部分内容, 光是对这些内容的朗读就比课文的朗读用时多。而在整理出课文12个场景内容 (12个四字词语) 后, 又出示了针对这些场景进行改写的三首诗 (都是老师自己写的) 让学生读。接着, 教师让学生用提供的三个总起句以总分的结构选写一段话。
教师对文本的读悟, 不能替代学生对文本的读悟。对同一个文本的读悟应该追求多元, 多让学生展现智慧的思维火花和精彩的个性表达。这一堂课, 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文本, 拓展的量过大, 简直可以说是一堂纯拓展课。
《忆江南》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词, 教师在课的结束部分有这样的拓展:“白居易忆的还有什么?”就在学生和我们听课教师努力想的时候, 教师已引出了白居易是在忆江南的百姓, 这的确给我们一种“新鲜感”。可是, 这种“新鲜感”在渐渐沉静之后, 却把我带入了另一个沉思之中:白居易的《忆江南》共有三首, 大概只有最后一首可以读出“忆人”之感。而这堂课, 教师并没有拓展后两首词。我们都知道借景抒情, 这个情, 除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喜爱与怀念外, 就一定要抒出对人的怀念吗?学生能解读到这里吗?教师“挖”到了这一点, 拓展给学生是否有必要?我想, 简简单单体会到对景的喜爱、赞美、怀念不就可以了吗!到这一步,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已经达成了。
我在教学《忆江南》时, 把着力点放在“忆”, 拓展的是白居易的《魏王堤》。这首诗也是白居易写的, 与《忆江南》有着强烈的对比, 景色、年龄、心境……反差强烈, 学生的学习印象深刻。同样的春天, 同一个诗人,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春景描绘, 不是更能反衬出课本中词的情——对江南春景的喜爱、怀念、追忆吗?一味追求教学深度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 必须防止过度拓展、挖掘, 那不是在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不过是在一味炫耀自己的“解读本领”罢了。
拓展, 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辅助, 要为教学所用, 什么时候拓展, 怎样拓展, 都要以文本学习为基础, 为教学目标服务。
适度有效 篇2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初以来,国外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如美国国际济丰集团公司、利乐公司等)纷纷看好中国的`包装市场,抓住机遇,投资我国包装业,促进了企业包装工业迅速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据报道,我国去年包装工业产值已达到2730亿元.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包装物在生活垃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包装性废物,对于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十分重要.据调查,全国600多座城市当中,有200多座被各种垃圾包围,其主要原因就是包装过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体积的30%是由各种包装物构成的.因此,对适度包装的研究应引起重视.
作 者:王唤明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 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 年,卷(期): “”(10) 分类号:F7 关键词:
拓展延伸:让英语教学适度且有效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拓展;能力培养;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64
初中英语拓展式教学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英语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地设计拓展环节或拓展活动,不仅能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呢?笔者借鉴专家的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几年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来展开对英语教学拓展的探究。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拓展类型
结合当前英语教材和教学实际,初中英语拓展类型的相对单一,其中以阅读类拓展为主。
1. 英语知识拓展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包括英语语法知识在内的英语学科知识是英语教学开展学生外语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知识拓展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如在TV programme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关于电视节目、收看习惯的单词教学中,拓展关于当前初中生比较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并运用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电视节目的类别及其单词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直接把相关的节目词汇、收看习惯词汇集中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本课的例句学习中,去模仿造句与对话运用,在关于电视节目介绍的What is it called?与What is it about?的应用中学习,实现词汇广度及深度知识的拓展。
由于英语知识是相对枯燥的,在拓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把知识分解到各种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中去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去总结自己的英语知识学习方法,如词汇的记忆方法等。
2. 英语运用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的应用一般有三种:对话运用,既可以是对教材中对话的表演性训练,也可以是自己编写对话;阅读拓展运用,即通过阅读活动,拓展“文化视野”和知识类型认知;写作运用,主要是指英语作文的写作,这种运用能直接检验学生的词汇掌握、语法知识掌握与实际的运用能力。如在Color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颜色的词汇,去开展对商场、服装店与花店等写作活动。可以是一个句子的写作,也可以是一篇短文的写作,运用would rather...than...和prefer... to...,以及颜色词汇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操练自己喜爱的颜色“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等句式的学习和应用中,实现自己知识运用能力和情境描述能力的拓展。
在运用拓展的教学操作中,拓展活动的组织尤其注意避免“浅尝辄止、索然无味”“学生忙于答题”与“缺乏情感参与”的现象,使学生通过活动不仅能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也能对其他未知的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中英语教学拓展的度
初中英语教学拓展的度的把握和应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尤其要注意避免超前、拖沓与难度过大,以防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挫伤。
1. 遵循教学进度的度
在教学拓展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其与教学进度的配合,知识拓展既要起到“温故”作用,即对以往学过的重点知识根据关联性进行拓展复习;又要起到“知新”作用,即对未学超前于进度的新知识要结合学生教材学习的需要,适当地拓展引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新鲜感。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Unit7 Films时,教师可以对Unit6的TV programmers重点词汇和语法进行拓展复习,也可以对Unit8的Detective stories的内容适当地引介。让学生在相关关联与知识衔接中实现兴趣浓厚的学习和拓展,把知识的枯燥转化为知识拓展和兴趣拓展的统一。
这种拓展,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发挥指导或引导作用即可。对已学内容进行的复习性拓展,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回忆相关的内容;对尚未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性拓展,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开展合作性的拓展,把新知识的难度分解到每个小组或每个学生,以确保新知识拓展的实效。
2. 控制拓展难度的度
教学实践中,没有难度的教学会索然无味,也无法激发学生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同样,难度太大的教学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把难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既引导学生付出努力,又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如在教学Friends时,教师在让学生开展品质互评训练时,要注意词汇的积累水平与词汇搭配的难度。尤其是现代学生个性突出鲜明,他们的品质往往具有多样性,在相互品质的表达和对朋友品质评价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较为奇怪的表述现象,此时,教师就要注意为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或其他的设施,为他们呈现一些在教材中没有学习到的关于品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支持他们尽可能地完成稍具难度的语言学习和应用。
由此,难度的控制要根据学生的词汇量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实际确定。如上述关于品质的描述,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教材中新学习的词汇,以及正面积极评价的词汇,减少学生进入胡乱点评的误区,导致学习方向偏离造成的难度过大与失当。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拓展既有知识的拓展、能力训练的拓展,也有教育教学技术的拓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多媒体等),英语拓展更具有趣味性、全面性、便捷性与立体性,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丰富教学资源,要不断地拓展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适时、适度,让课堂提问走向有效 篇4
一、把握时机, 提问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提问技巧, 把握时机, 合理提问, 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 使学生真正悟透了疑点, 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笔者上的“计算比赛场次”一课时, 请4位同学上台来做握手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每2位同学之间都要握一次手. ”游戏完毕, 提问: “各位裁判, 1号同学共握手几次?”学生很快回答是“3次”. 再提问: “那么4号同学呢?”学生中间开始有了小争议, 有说“0次”的, 有说“3次”的, 课堂里热闹起来. 然后请说“3次”的学生具体说明理由, 进而达成思维共识. 此案例中, 关键是那适时的第二次提问“那么4号同学呢?”, 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中, 才有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 成就了课堂精彩的一瞬间.
二、启发思维, 提问增强信心
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 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 应循序渐进.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采用不同的方法. 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问题提得太难, 应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力求问题圆满解决.
例如, 在教学“平行线”时, 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问题, 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景以后, 我提出第一个问题: “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 “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 我又让学生思考: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这3个问题, 组织了相应的3个活动. 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 充分探究,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促进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可见, 适度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三、分析学情, 提问简洁有效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 因此, 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洁而有效.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 教师出示主题图后, 就让学生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 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 那么学生的观察力, 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 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开放, 但不能算是简洁有效的.
如, 一年级学习“6、7的减法”时, 媒体显示: 一共有6个小朋友在植树 ( 4男2女) , 画外音: 男孩有4个, 女孩有多少个?问题一出现, 学生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一生: 1 + 1 = 2, 另一生:2 + 0 = 2, 教师一下子傻眼了, 学生怎么会这样说, 一时没了主意. 随口说: “要用上给你的两个条件, 算出女孩多少人. ”学生一脸茫然, 全班鸦雀无声. 最后, 教师只得自己说出算式: 6 - 4 =2. 这时却有很多学生在下面说: 老师, 我也是这样算的.
其实, 这应该在教师的预料之中,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条件和问题, 更不知道两者的关系, 他们凭着前面学习加法的经验, 看出图中的女孩有2个, 可以用1 + 1 = 2, 还想到了2 + 0 =2, 其实一点也没错. 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清, 造成了师生交流受阻. 显然, 这样的教学是不简洁的, 也是低效的. 其实, 当学生说出1 + 1 = 2时, 教师只要适当点拨一下: 你是看了图用加法算的, 能不能根据一共6人, 男孩4人, 用减法算出女孩几人呢? 这样, 课堂交流就不会阻塞了.
实践表明, 适时、适度的课堂提问,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 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 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摘要: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无论是现代还是过去的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都被广泛应用.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 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果.
学会适度授权 篇5
你和你的公司可能都绷得太紧了,学会授权将会大有裨益。
露西(Lucy)是一名当地的团餐服务承办者,她想扩展公司的业务,但又怕公司难以应对迅速增加的订单。她最大的担心是,她不得不因此从外部投资者那里获得资本和投入。尽管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厨师,但露西感觉,这样的业务决断超出了其经验和能力。
露西的一名面包师告诉她,寻求外部合作并非公司扩大规模的惟一选择。这名手下建议露西,她可以考虑和其他团队成员分担公司某些明确的职责,从而达到扩大公司规模的目的。这样就避免了因担心失去控制而踯躅不前。露西采纳了这一建议。
露西分析了公司业务的几个关键部分,挑选出了一名值得信赖的雇员去负责拓展公司业务。令她惊讶的是,这次战略性的“冒险”回报明显,这名雇员带来了很多新业务,远远超出露西的想象。
很多时候,“你自己”才是实现你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很多新创业者经常喜欢事无巨细的管理,并试图自己一个人去应付太多艰巨的任务,这大大增加了获得成功的难度。充分预计风险,给身边有能力的员工机会,如此就可以激活你的业务创意。下面有几点提示,不妨参考一下:
■学习前辈经验。大多数传奇的商业先驱都承认,仅仅靠他们自己不可能建立起一家伟大的公司。他们知道,向那些富有经验的人寻求指导,可以使他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去应对挑战。要学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你身边工作伙伴的潜力。与他们坦诚相待,当你有需要时不要害怕向他们请求帮助。你对他们的观点表示出兴趣,将会激励他们想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愿意放弃控制。当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发现应对挑战的新方法时,创业者往往能表现得很好。但发展一家企业需要精通很多专业技能,我们不可能一个人全部搞定。好好判断一下,把那些自己无法搞定的工作授权给值得信赖的同事和雇员。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可以减轻你的负担,使你能集中精力,发现拓展业务的新方式。
■战略上的实验。作为领导者,鼓励你周围的人要承担新的责任。挑选出公司业务中你觉得必须自己控制的部分,然后把剩余的工作交给值得信赖的员工。在分配具体任务给其他人后,给他们更多自主权,以证明他们到底能做些什么。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责任,你就对成功授权更有信心,员工的满意度也会增长,也更为自己的工作自豪。
■与团队分享愿景。当员工与你分享了企业未来的愿景时,放弃控制就更加容易做到。培养团队精神,使员工愿意为公司投入精力并付出最大的努力。那些理解你的目标的员工将能帮助你发现新出现的挑战,并提供你可能还没想到的解决方案。
在今天这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依靠他人对成功来说非常关键。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经验和不同观点的员工将为你的企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会授权,将把你从每日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使你有时间找到发展企业的新战略。
适度负债 积极投资 篇6
具体而言,对于方玲家庭的理财规划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建议贷款买车买房
从方玲家庭实际情况出发,购房买车属于短期目标,需要优先考虑。根据方玲家庭财务状况及现金流分析,如果有机会购买单位集资房,适宜选择按揭方式。假设房产市值100万元,首付30万元,还款年限30年,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方式,那么月均还款(享有利率85折优惠)在4200元左右,比较每月租金支付额有一定提升,但仍在可承担范围内。况且单位集资房的价格优势明显,未来升值潜力较大,建议不要错失良机。
在购车方面,先生对用车的需求度较高,可用年终奖全款购买,也可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但要考虑到免息的优惠)。但近期政策上采用摇号的方式进行车牌发放,什么时候能摇中就要看先生的运气了。
需要指出的是,买房买车后,会增加相应的支出,建议家庭在收支上做到开源节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购物,提高家庭的结余比率,为投资留出资金空间。
定投打理结余资金
随着未来宝宝的出生,这个“甜蜜的负担”将会体现在家庭的收支表中。作为父母不但要考虑生育的准备费用,还要考虑到宝宝未来所产生的生活、医疗及教育等重长期费用。假设方玲家庭在购房买车后,每月结余2000元,则可以考虑选择两只基金(货币型和指数型),每只基金月定投1000元。基金定投是分散时间、分散金额来摊薄市场风险、分享市场增长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也是方玲家庭这样的投资者每月结余资金打理的很好方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停止。
待贷款还清后,可加大定投额度,除起到强制储蓄的作用外,可作为宝宝未来的教育准备金看待。
积极投资提高收益
从案例的资料可以看出,方玲家庭主要的投资方式就是最传统的方式——把钱存银行,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安全的投资方式。但是,现在物价上涨、CPI高企,把钱放在银行,实际上是负利息,连起码的保值作用都起不到。
方玲和先生都属于80后,家庭处于形成期,收入也处于逐步上涨的时期,作为年轻一族,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投资时可以考虑适当承担一定风险的积极投资,以便提高收益。如果股票投资相对来说风险比较高,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的话,则考虑配置股票型基金等成长性资产。如果以后资金量积累的多些,并且愿意的话也可以考虑人民币理财、信托等其他领域的投资品种,分散风险,提高家庭总资产的收益率。
多学习理财知识
适度有效 篇7
一、适度
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有两个普遍的倾向。一是过度强调探究的自主性, 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个任务, 提供一些材料, 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没到位, 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很难有大的收获, 课堂效率低下。二是周密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 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探究前一一展开讨论, 各个击破, 力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顺顺当当, 不出纰漏。探究活动看似高效, 其实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个严密的计划, 教师步步为营的预设使科学探究这种挑战性的活动成了毫无悬念的过程, 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的机会。
那么, 如何做才算是适度引导呢?
1. 掌握迷思概念, 适度引导的前提
学生由于年龄不同, 知识经验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 因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的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科学课上教师的引导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我在上《昼夜交替的解释》一课前, 对学生进行了昼夜交替成因的前概念调查。学生中认为地球是自转的占28%, 认为地球是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 认为是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的占26%。在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 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和地球仪开展模拟实验, 学生进行了亲身体验, 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科学概念发展过程, 最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关于昼夜交替成因”的多种解释, 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2. 激活科学思维, 适度引导的关键
对学生科学思维过程的指导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适度引导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目标。科学教育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拥有认知发展所需的思维技能, 使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时候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
一教师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当学生意识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可能是两缸“水”不同并提出其中一缸可能是盐水时, 教师表示可以认同这样的推测, 并这样引导:“可是马铃薯不是鸡蛋, 这里的水也不是能使鸡蛋浮起来的盐水, 也不是从死海里运过来的水, 所以我们不能确定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这缸水是不是盐水, 除非你能有足以说服我们大家的理由。”于是有学生提出:制作一杯盐水, 看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如果能浮起来, 就可以证明这缸水是盐水了。
这位教师的逐层指导, 就是教师适度引导学生思维参与的过程, 学生开始明白, 为什么今天的课堂中我们要制作这样一杯盐水。
3. 关注即时成长, 适度引导的基点
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 逐步让学生提出问题、推测、思考、讨论, 然后决定接下来怎么做。在学生还没有提出下一步做什么之前, 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直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到达这一层面为止。
教学《用水测量时间》活动二“做个滴漏试试看”, 我在学生形成概念“在同一装置中, 水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是先快后慢的, 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后, 这样引导“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一样, 你们认为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适度引导。于是学生产生了即时生成的需求:水流下来的速度一样, 就可以制作水钟了, 有什么好办法呢?实践、讨论发现, 往里不停地加水, 水流下来的速度就一样了, 并逐步意识到, 只要让水位都保持在同样的高度, 水流就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了。
可见,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需求, 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引导和解决问题的基点。
二、适时
在探究性科学学习中, 教师指导的时机很重要, 教师要准确把握介入的时间。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 否则, 介入过早会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 教师应当把握时机, 及时适当地提醒, 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 否则, 介入太迟, 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解决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究竟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指导呢, 教师该如何扣准指导的时机呢?
1. 拨云见日, 导在悖论迷思时
学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 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 有时思维会遇到悖论的障碍和矛盾的困扰, 陷入迷思, 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 此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 指明方向, 拓宽思路, 激起他们的创新火花。
我在教学《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时, 首先引出古人用的水钟图, 引导学生在观察水钟图的同时, 推测水钟的计时方法。此时, 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是水能流动, 像自来水那样, 一滴滴地从洞口流出, 水流的速度是一样的,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一滴就是一秒, 这就是学生的迷思概念。接着,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形成悖论。我再及时引导, “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这样, 用水测量时间的学习便开始, 学生也由此进入到学习新概念的状态。
在以上细节的处理中, 教师对于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没有马上给出答案, 而是将问题由学生中来, 再回学生中去, 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去伪存真, 导在争论不休时
动手之前的动脑, 包括作出猜想、制订计划等内容, 其中可拓展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支架, 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利用矛盾引发思维碰撞, 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平息”矛盾, 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和主动发现原有认识中的不正确成分, 提高认识水平。
我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时, 出示了一组图片、录像资料, 无任何暗示, 学生作出了“光是直线传播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两种猜想。于是我让学生充分讨论, 制定计划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巡视中, 我为证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组搭建支架, 鼓励猜想:“电灯点亮时发出很多束光, 这些光射向各个方面, 整个房子被照亮, 每一束光还是直线传播的, 并且可以观察不同物体投影的形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展开争论, 深入思考, 去伪存真, 不仅得到了科学的结论, 同时还能运用结论解释更为复杂的光学现象, 这正是科学课堂所追求的境界。
3. 润物无痕, 导在课堂意外时
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营造了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学习空间, 这其中, 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的参与者, 共同创造着一种协作的氛围。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时而灵感突发, 时而出现不小心的意外, 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难得的契机, 适时引导, 使生成比预设更精彩。
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 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 有位同学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 我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 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 而是反问大家: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 我干脆舍弃了预设好的“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 让学生继续探究, 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 不悱不发, 导在思维偏离时
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发展动态。当学生的探究活动、思维活动偏离研究主题时,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 灵活应变, 促使课堂活动生成亮点, 而不是任凭学生自由地、无序地探究。
教学《我们的小缆车》一课, 当学生安装好小缆车, 并使小缆车运动起来后, 我原以为学生会认为让小车运动的力是地球的重力, 但结果学生只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性知识, 认为拉动小车运动的力是垫圈产生的。面对学生这一与自己教学预测不一致的思维活动, 我的思路没有被卡住, 而是紧跟着点拨:“垫圈向下的力又是谁给的呢?”学生说:“是地球对它的吸引力。”我接着又追问:“那地球对其他物体有没有吸引力呢?如果我把粉笔往上扔, 粉笔为什么不往上飞, 而总是往地上掉呢?”通过这一系列的点拨, 学生的思维重回研究主题, 重力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适意
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引导, 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 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技能发展。科学教学语言, 除了口头教学语言、书面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还有专门的科学用语。科学教学语言应做到准确严谨, 言简意赅, 言近旨远。
1. 准确严谨, 关注每一句引语
科学教师的引语要准确阐明每一个科学概念, 正确运用学术用语, 确切表达科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语言严谨, 合乎逻辑。教师要认真思考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基本概念, 甚至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
《观察水》一课中, 关于两种盛水仪器的名称, 学生回答为“水缸”“水盒”“茶杯”“水杯”, 这是不科学的。这种情况在课堂上经常遇到, 如有的学生会把玻璃棒叫做玻璃棍。这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科学上它们都有专门的名称, 哪位同学知道?”再引导学生互相说一说, 这就体现了科学语言的准确严谨, 而且关注了引导的艺术。
2. 言简意赅, 设计最佳语序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练, 拖泥带水, 废话连篇, 就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话不在多, 关键是抓住要点, 采用精辟的语言, 讲清问题。科学探究引语的言简意赅还体现在分析问题的有条不紊上, 而这又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思维。如在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时, 按如下构思, 可能收效更大。
(1) 步骤一:学生预测、观察把固体放入水中的各种现象。
(2) 步骤二: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材料, 让学生猜测。
教师引导:它们还会和刚才一样吗?大的与小的一样会浮吗?学生通过猜测, 形成悖论。
(3) 步骤三:教师再次引导, 那究竟是什么在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 言近旨远, 引起积极思维
启发式教学已被普遍采用, 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其首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用语具有启发性, 即言近旨远。
在探究“铁钉电磁铁南北极”活动中, 当学生得知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时, 教师应趁机提问:“同学们, 你们的钉尖、钉帽的南极和北极都是相同的吗?你准备怎样改变钉尖和钉帽的南北极呢?”
适度有效 篇8
关键词:课外语文,资源利用,教学
一、所谓“适时”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有效地 介入课外语文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深化感情
(1)在疑问生成时介入。《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诗句的教学片段———
生:老师,金沙江水流湍急,山崖高耸入云,应该让人望而生畏才对,为什么会有暖的感觉呢?师:你很会思考,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句诗文中有一对反义词。生:“暖”和“寒”。师:是啊,诗人为什么在这句诗中用了这一对反义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学生陷入思考……
(此时介入材料: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十三根铁索闪着寒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生1:原来金沙江一仗轻松取胜,大家心里喜洋洋的,所以觉得“暖”。而泸定桥一仗的胜利却是无数勇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家心情沉重,所以觉得“寒”。
生2:金沙江一仗战士们智取获胜,心情舒畅,觉得暖洋洋的,而泸定桥一仗,敌人的险恶用心让人心“寒”。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生成疑问时,教师适当引导,有效点拨,学习问题借助于积极主动的探究迎刃而解。学生通过探究解疑答惑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是语文学习的优良素质。
(2)在表象贫乏时介入。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但圆明园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太陌生了。仅凭课文的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圆明园当年的建筑如何雄伟,收藏如何丰富,价值无法估量。此时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制成课件,随文展示给学生看,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圆明园的美,由一斑而窥全豹。只有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才会有圆明园毁得让人心碎的痛楚,才会深刻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对我们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更记住了一段屈辱的历史。留给学生的是对圆明园美的追忆和惋惜,对侵略者丑恶行径的痛恨和深深的思考。有教师说,多媒体教学方式太杂乱,得不偿失,其实不然。讲究火候,瞧准时机的课件介入,是事半功倍的,大大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3)在升华情感时介入。以《慈母情深》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忙碌和艰辛。但母亲爱子的程度如何,通过文中微少的数字,学生无法真切体验。因为时代的发展,有时使学生对金钱的认识不知孰大不孰小,一元五角钱仅是现代学生的一份早餐而已。他们缺乏时代体验感,自然无法体验母子情深。对此,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在理解“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时,适当补充摘自作品《母亲》中的语段,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 从而理解一元五毛钱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也能理解作者为什么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会想得失魂落魄。这样的资料介入正好补充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物的情感———挣钱不易,毅然给钱,慈母情深哪!此时学生对母亲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瘦弱、贫苦、辛劳这个层面上,他们能够体会到这还是个通情达理、睿智、眼界高远的母亲,而这,恰是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的!
三维目标的体验,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这样适时的引入课外资源。
二、所谓“适度”是指介入的课外语文资源要受课堂时空制约 和教学目标的限定,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控制,是为了凸现主旨、 服务教学。如果没把握好这个“度”,就会大大削弱教学效果
(1)切忌“喧宾夺主”。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东方之珠”》一课时,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情况之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了解香港地区,特意播了一段介绍香港的视频,里面非常详尽地介绍了香港的繁华和美丽。但这个视频整整播放了25分钟,之后时间所剩无几,教师只能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草草收场。
这个案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引用学习资源内容过多,会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如此开发教学资源,必然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学生能有多少时间来解读课文,赏析优美词句,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如果视频能解决一切,那我们还需要书本干什么?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如何培养呢?
(2)切忌“画蛇添足”。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很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一个模式,上课伊始,便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然后在哀伤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展示一幅幅疮痍满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危害,理解“废墟、瓦砾”等词语。在感受父亲历尽艰辛,执着救子的过程中又介入很多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事迹和人物语言。整堂课用足了资源,“汶川味”十足,《地震中的父与子》变成了《汶川中的父与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体验这原本无可厚非,但老师有意无意地堆砌了过多“教学资源”,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这“过剩资源”中消耗掉,以致冲淡了对文本的感悟,势必会弄巧成拙,事半功倍。既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又无助于学生形成准确敏捷的语文思辨能力。
经营活动适度回调 篇9
基础建设投资需求空间具备拓展基础。与房屋建筑业的回落不同, 本月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呈现出连续增长态势, 其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均连续两个月实现环比上升, 且增速有所加快。土木工程建筑业主要反映的是以铁路、公路以及桥梁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的增长, 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增长, 意味着明年基础建设需求空间具备继续拓展的基础。 特别是当前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诸多领域都将催生出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市场消费潜力依然较强。本月零售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商务活动均保持在60%以上的较高水平。两个行业的新订单指数也实现环比上升, 显示市场需求仍较为旺盛。上述行业变化意味着当前市场消费潜力依然较强。 特别是信消费仍将会成为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
价格呈现阶段性上涨。本月, 中间投入价格指数和收费价格指数双双上升, 环比增幅均在两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变化看, 价格上涨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以铁路、道路运输为主的运输业和零售业上。 企业反映情况显示, 反映运输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比重较上月有所增加。结合上述变化, 我们认为, 本月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近期油价上调和节日消费等阶段性因素的影响, 当前价格上涨尚不具备趋势性特征, 仍需关注价格走势的后续变化。
房地产活动回落, 价格保持稳定。临近年底, 随着天气转冷, 房地产业开发活动有所回落。其中, 商务活动指数回落50%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回落至50%以下, 回落幅度均较为明显。但收费价格指数运行在52%左右, 环比波幅不大, 显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同时,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稳定在53%左右, 显示房地产企业预期仍谨慎乐观。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 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 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 高于50%时, 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 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中非制造业的27个行业大类, 从全国非制造业企业中抽取1200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抽样方法, 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 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 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适度放手又何妨 篇10
某位教师, 平时经常用直尺敲打讲台代替扯着嗓子提示学生安静下来。一天, 当该教师临时有事外出, 嘱咐班干部管理班级纪律。结果回到教室的时候, 惊讶地发现, 四个班干部也拿着直尺, 学着她的样子敲打同学的桌子示意同学安静。孩子用其惊人的模仿能力, 展示出了在他们的眼中“大人”的样子。并用最简单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小大人”的样子。这些“小大人”还出现在很多时候:在组长批评组员的时候, 我们可以听到组长“板起”脸, 严肃地警告:“下次如果再忘记带本子, 我就让你打电话回家, 让你爸爸妈妈送过来。”在吵闹的课堂上, 突然一个学生煞有气势地对着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同伴高喊一声:“别吵了, 老师生气了!”“如果你还吵, 就到后面去站着, 好好反思。”在家里, 听到孩子这样说:“老师布置的是日记, 日记是隐私的, 你不能看!”“哎呦, 今天就不要做作业了。反正明天是双休日, 来得及做的, 你就别给我安排了。”
“小大人”开始“察言观色”;“小大人”开始用“威胁和警告”的方式教训别人;“小大人”开始懂得“隐私”;小大人开始拒绝“唠叨”……
孩子们想长大, 成为他们眼中的“大人”, 放在教育者面前, 该怎么样正确引导孩子们认识这种渴望长大的“小大人”意识呢?
一、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 在学生面前, 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学生的“大人样”, 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小到着装风格、汉字书写, 大到性格形成, 教师都能惊讶地在学生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 教育学生书写要端正, 首先教师自身板书要美观。教育学生抽屉、书包要整理干净, 教师要整理自己的讲台物品。教育学生要懂礼貌,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们问好。教育学生要爱看书, 教师首先要和书成为朋友。教师自身做到了、做好了, 慢慢地, 跟着你步子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记得有一次, 学生不小心把讲台上公用的墨水瓶打翻了, 讲台、教室的地面黑色一片, 男生女生们急着跑到办公室告状, 大家开始围着打翻墨水瓶的同学起哄。那个学生也吓坏了, 傻愣愣地胡乱擦拭着, 硬是把自己也变成了大花猫, 还把黑色弄得范围更大了。得知这一突发情况, 笔者赶紧来到教室。学生见我这个“大人”出场, “小大人们”更加按捺不住, 十几个人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述说事情的经过, 争着在我面前抢功。我没有理会, 去办公室拿来了旧报纸, 用纸吸干了流淌的墨水, 叫了两个女生擦讲台, 几个男生拧干了拖把, 拖干净了地面。十分钟, 地面恢复正常。最后我只是心平气和地提醒肇事者:“加好墨水之后, 一定要放好, 下课走路一定要小心, 不要挤攘。”一旁的“小大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无独有偶, 这场风波过去没多久, 又一个墨水瓶打翻了, 女生们还是来向我报告了, 不过这回她们还问我:“办公室有没有报纸?男生们正去拿拖把!”等我到教室, 没有争吵, 没有围观, 看到的只是男生们小心地拖着地。也许教师用沉着的处事态度, 已经让这些“小大人们”明白, 与其风风火火地去告状, 互相埋怨, 还不如学着大人的样子, 团结合作, 自己能处理的事情自己去做!
二、到生活中去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 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一次。当教师带着学生大声朗读“一根筷子容易折, 一捆筷子难折断”, 还不如带着学生去操场上拔一次河, 让学生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当教师告诉学生“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还不如带着学生体验“一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当学生们背诵“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你只需带着孩子在烈日下站十分钟, 然后带着他们看看中午吃过饭的食堂, 也许不用多说一个字, 学生们就自觉加入“光盘”行动……
班上有一个调皮的孩子, 自己很贪玩又特别爱管别人的闲事。只要同学一有风吹草动, 他肯定凑上去一看究竟, 加入其中, 并在旁边“出鬼点子”, 我们都叫他“和事佬”。我一次突发奇想, 让他当一回“大人”, 帮老师管“监考”, 让他过把“居高临下的大人瘾”。接到这个任务, 别提当时他的表情有多兴奋了, 刚开始, 他煞有其事地站在讲台上, 提醒这个同学的写字姿势, 提醒那个同学别讲空话, 同学们在他的管理下开始安安静静地做题。时间慢慢地过去, “小大人”站不住了, 开始东逛西逛。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做好试卷的同学开始交头接耳, “小大人”开始左右兼顾不得了。终于, 他忍不住:“老师, 我管不了了, 同学们太会吵了!原来不遵守纪律的同学那么讨人厌的!”当一回小大人, 过一把大人瘾, 懂一个道理。此后, 只要我一个眼神, 他就悄悄地回到座位上, 甚至还帮着我管纪律。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让知识走向身边, 让道理回归生活, 也许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 会留下更深的烙印。
三、教学是手段, 教材做载体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 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每一节课逐渐渗透培养的。教材是德育教育的最主要载体, 课堂教学是落实德育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如教学《称象》一课时, 当善于观察、机智聪明的曹冲用“船”代替“秤杆”、石头代替大象的方式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时, 教师适时提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小大人们”开始对这个“大人们思考不出, 小孩能想出的”问题议论起来。有的说:“做一个跷跷板, 一边站大象一边站士兵, 等跷跷板平了, 称一称士兵的重量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有的说:“抬石头太麻烦了, 为什么不直接让士兵走到船上去呢?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的劳力!”有的说:“我见过很大的电子秤, 是爸爸工厂用来称集装箱的, 这个秤不用人抬, 只要大象站上去就行了!那么大的箱子能称, 大象肯定也能称出重量。”
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 当看到7个小球有秩序地从狭小的瓶口一个接一个逃出, 教师是不是该问问孩子们:“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 你会怎么做?”当警报铃声响起, 我们是不是能像这7个小球一样, 不推不挤, 安静快速地逃出危险?甚至我们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放进椅子, 留一条宽敞的逃生之路给座位靠里面的同学?当危险发生时, 多一个举动, 多一份善意, 也许就是给别人一份生的机会。这就是你是不是长大、是不是懂事的表现!
事实上, “小大人们”做不到真正成人一样的沉着、应变, 也不能奇迹般的一夜制造出轰动世界的新发明, 但一点一滴, 汇成大河, 从课堂上来, 到生活中去, 课本教会的不仅仅是汉语知识, 而是成长道路上该有的“我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该怎么做?”
“性福”需要适度丰满 篇11
以男人的眼光来看,促使他们追求异性的原动力之一,永远都是对方能为自己生个孩子。有着苗条身材的确不错,可男人已经永远都对能否生孩子、具女性特征的丰满曲线产生反应。
专家认为,从性这个角度来说,男性对女性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女人是否健康,而非这个女人是否苗条或骨感。这样,他能确定这个女人是否能孕育强壮的孩子,并且是否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有营养的奶汁——即使这些都是潜意识中的。
而事实上,女性需要一定量的脂肪,才能生产孩子。在哺乳期间,母亲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热量来给孩子哺乳。所以,即使你目前还不打算要孩子,但从长远考虑,为了生孩子而积聚脂肪并非那么可笑。相反地,一味追求苗条,而在这项女人最基本的权利上发生问题,才真正是得不偿失。
但有些女性却没有意识到这点。关国宾州大学的一项实验表明,当男人和女人挑选他们最喜爱的体形时,男人倾向于挑选那些圆润丰满的体形,而女人则选择了骨感消瘦型。
所以,如果女人们能重新评定一下自己心中胖瘦的标准,她们不仅解放了自己,还能给男人带来乐趣——因为那多余的一层脂肪能激发他们的性趣。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莫里博士在实验中发现,越肥胖的老鼠,交配的频率也越高。就像睾丸激素能刺激男性性魅力一样,雌激素也能刺激女性性魁力。
专家们还认为,提升的雌激素不仅能提高性欲,还能给你更愉悦的性体验。有证据表明,更高的雌激素水平提高和增加了性交中阴道的收缩率和分泌量。而且,伴随着更加愉悦性活动的是女性对性活动提升的兴趣。 相反,厌食症患者、节食者或者运动过多的人(通常,比一般人体重轻10%),停止了雌激素的生产,这些人通常都受到阴道干燥的折磨。阴道干燥让性交变得不舒服,甚至不可忍受,极大地影响了女性的性欲。
提问的适度和坡度 篇12
提问要难易适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探讨。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多难呢?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 摘桃子”的状态。如果教师提一些“好不好, 对不对”的是非性的非常简单的问题, 学生就会不假思索, 一语道破;如果问题太大太玄, 学生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思考, 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答, 索性便如秃子冰上的头发———不长也不想, 学生根本就没想回答问题。这两种现象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都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个尺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件。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异, 同样的一个问题对好学生来说是很简单, 对差学生来说就难了。所以, 要把握好尺度, 就有一个“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问题。
2. 坡度
坡度, 就是设计问题时, 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像登山一样, “一山放出一山拦”, 学生登高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如果教师开门见山抛出一个难题, 就会出现冷场现象, 不但影响课堂气氛, 而且教师乱了阵脚, 学生的情绪也低落了, 一堂课就失败了。
“提问有法, 但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问, 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倡导分散小测试, 将评价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将评价活动当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在实践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赋予小测试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把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进行评价的知能、素养点, 用分散小测试的形式进行, 并用“好、较好、一般”的形式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 使之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如表情朗读、现场口头作文、三分钟演讲等, 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展现自己。教师可组织学生用简洁语言和简单手势符号给予简评, 使其得到激励性评价, 进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教师还可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思想的陶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个性的丰富, 这样能有效地保持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倡导分散小测试, 还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素质做出动态评估, 防止出现“一张考卷定优劣”的评估方式所带来的弊端。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的“四大特点”
一、情理课堂, 是情感优先铺垫其间的课堂。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触动学生的真情, 让课堂充溢着真情, 形成一个有情的磁场。语文学科一旦离开了情, 必将失去其应有的魅力。为此, 语文课贵在教师能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二、情理课堂, 是理性思维充溢其间的课堂。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阅读课文, 进去了还得跳出来, 通过阅读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 作一番评价, 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 越能表明理性思维的水平。
三、情理课堂, 是留足学生思考空间的课堂。情理课堂提倡上课需要有适当的“冷场”。学习是主动建构新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消化吸收产生新知的过程, 它需要静思, 需要时间。眼下许多语文课师生集体对话时间过多,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时间, 这种背景下所呈现的“繁荣”, 往往是一种“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