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精选11篇)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1
2014 年5 月, 习近平到河南省考察时提出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 当年1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提出“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是指不正常的经济发展状况回归到正常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传统的比较发展优势逐渐减弱, 促进国内经济快速长期增长的动力因素如全球化、要素投入、人口红利所发挥效用都在不断衰减, 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在国内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旅游产业如何面对和适应这种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升级, 大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应该是旅游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一个必然路径选择, 也是国内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应该是旅游产业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 实现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唯一选择。
一、我国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 旅游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初中期,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呈现爆发式自发增长势头, 入境旅游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 但在近年来逐渐降至个位数增长, 最近两三年还出现负增长趋势, 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常态式发展趋势。国内公民旅游也从开始的高速井喷式快速增长转变为近年来约10%的持续增长, 也在不断向常态发展转变过渡。我国出境旅游发展仍处快速增长的初期发展阶段, 每年增长约20%左右, 但随着国内出境人次规模基数的持续增大, 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也将延续到一段时间后会减缓, 出境旅游增长速度也会逐渐回落并进入发展新常态趋势。
(二) 旅游产业投资和产业规模提升进入新常态。从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是用投资驱动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满足国内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要求。30 多年来, 国内各地区对旅游业投资表现为持续增长, 国内旅游业发展表现为一种粗放型的数量发展模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年均10%以上增长率递增, 国内旅游企业总数已经达到近4 万家, 旅游产业规模逐年提升, 社会各界投资旅游业的力度持续上升。经过30 多年开发, 目前国内中东部许多地区传统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较多已得到开发, 拓展新的旅游发展空间余地已经不大;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已达到或接近开发上限。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旅游消费进入新常态,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增加的速度在下降, 旅游投资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旅游投资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在减弱。因此, 国内不论是旅游发达地区, 还是其他一些旅游不发达地区, 在完善现有或对新的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都要注重保护珍惜旅游资源, 旅游企业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 旅游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常态。从旅游消费需求看, 过去国内居民旅游消费表现出一种显著的模仿式排浪型消费特征, 现在此种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 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已经渐成主流。经过多年发展, 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表现出越来越理性, 逐渐进入分散、自主和个性化的新常态。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渐渐转向理性消费, 从当初的为旅游而去旅游, 到目前注重求异与体验, 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开始转向游览与休息度假相结合的深度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 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以适应消费者需求进入新常态的要求。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旅游产业规模大而不强。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旅游企业大而不强, 国内缺乏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 国内旅游市场竞争表现失序, 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 国内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仍较低, 大部分旅游企业弱而小、散而差, 旅游企业间往往通过恶性竞争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 导致整个旅游产业尽管总收入不断增加, 但行业整体利润率却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国内旅游企业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经营程度仍比较低, 也比较缺乏有竞争力和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此背景下, 如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进入旅游强国, 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旅游产业转型本质就在于通过产业转型以推动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化、效益型转变, 表现为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向高附加值化、高创新性方面发展。
(二) 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但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落后于旅游需求变化和旅游市场变化, 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靠投资驱动模式来促进产业规模增加, 由于缺乏创新, 这种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资源要素和资金投入, 在旅游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表现为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这种发展方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 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发展趋势。
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转换路径
(一)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机制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从20 世纪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许多区域通过采取区域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 使我国各地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转变进程加快, 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要求, 必须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转变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角色, 应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形成市场主导下的新型旅游经济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强旅游制度和政策建设, 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重视旅游市场监管, 努力为旅游产业建立一种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二)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动力应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多年以来, 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往往依靠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要素和对旅游资源的大量开发来推动旅游经济增长和满足旅游需求, 这种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因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要素的不可持续供给所制约。随着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 重视创新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成为一种方向。旅游创新发展驱动模式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管理经营制度和模式等创新要素对原有的各种资本和旅游资源等物质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利用, 以提高旅游发展效益和提升从业者素质和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这需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等在旅游产业中的使用,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产品。
(三)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拉力应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变。长期以来, 国内旅游产业的经济常态是旅游投资需求对旅游产业经济的拉动力作用更强, 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贡献的作用低于旅游投资的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收入提高, 旅游消费渐渐成为一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需求, 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同时也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一种拉力。当前国内一些旅游供给和旅游服务还跟不上旅游需求的变化和要求, 这要求旅游产业模式一定要跟上旅游市场需求, 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 适应新常态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一) 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对策。当前产业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动力, 如何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旅游已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模式转变, 居民旅游消费越来越多样化, 各种新兴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方式层出不穷, 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一种泛化现象, 旅游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国内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已逐步多元化, 产业融合范围不断扩大, 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深度发展演化, 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而成的新旅游业态也是越来越多。因此, 应重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 加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 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相关经济行为主体通过相互结网和互动而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 其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行动与工作, 创新旅游服务, 开展旅游合作营销, 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进而促进集群内整体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规模化效应。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内的相关群体间通过发挥协同效应以及开展竞争与合作, 旅游企业可得到诸多产业竞争力优势, 最终促进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优化。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所形成的创新效应、品牌与市场效应、产业制度和政策效应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各种要素实现有机整合, 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系、协同性和系统性, 从而有力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 信息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已成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倍增器, 成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转换器, 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有力助推器。旅游产业属于一种信息依托型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旅游信息形式的多元性、丰富性、动态性和组合性四个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信息依托型产业, 其特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产地消费特性与旅游的事前决策性要求旅游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旅游业跨空间的信息交流特性使旅游信息传递成本和效率备受重视, 旅游市场供需双方的分散性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高要求, 行业和企业部门合作的要求促使旅游产业对信息流互动的高度依赖。因此, 必须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旅游产业必须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重视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国内大力提倡的智慧旅游发展就是一种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智慧旅游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产物, 将引起整个旅游业的变革, 深刻改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 并会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
摘要: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 我国旅游产业面临着发展的新境况和新形势, 如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首先对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 2015.2.
[2]郑四渭, 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 2010.11.
[3]麻学锋, 张世兵, 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 2010.30.4.
[4]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1.
[5]麻学锋.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与动态演化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 2010.5.
[6]唐辉亮.基于产业集群的江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老区建设, 2015.20.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2
分析认为, 的此次改版,是其加速推进互联网平台战略的重要举措。
据网友透露,目前登录 ,会在首页最上方看到系统提示,点击该提示即可选择升级,体验新版微博。新版微博同时提供了体验版和标准版,其中标准版和之前的微博界面几乎一致。选择体验版后,网友首先会发现,新版微博采用三栏宽版显示外加单层统一导航的页面布局,将网友的各类社区信息进行了分类展示。
在新版微博中还新增了即时通信功能,
登录新版微博后,网友可以在页面右下角看到微博的在线沟通工具,该栏将显示用户目前的在线好友数。点击展开该栏,用户可以快速查找好友,还可以为自己设置在线、忙碌、隐身、离开等显示状态,同时可以与任一在线好友实时聊天。
新版微博的另外一大亮点为游戏功能。作为 开放平台的一部分, 游戏平台全面纳入了微博好友关系。此前,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曾透露,为了扶持第三方,微博游戏平台计划一年之内不向合作伙伴以及开发者收取任何费用。
三星商用战略升级 篇3
“这是三星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商用解决方案中心。它的启用也标志着三星商用迈向深入推进行业应用的新阶段。”1月8日,中国三星首家商用解决方案中心正式在京落成揭幕。三星电子大中华区常务董事、营销副总裁曲敬东出席剪彩仪式,并与行业合作伙伴进行了现场体验。曲敬东介绍,这个商用解决方案中心不仅用于展示三星商用的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方案演示、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多种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和IT技术的驱动,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飞跃。因此以行业应用为导向,完善商用产品体系,开发重点行业解决方案,将是2009年三星商用业务的战略重点。”曲敬东说。
从“众用”到“应用”
2008年3月,三星商用正式提出“众用之选,解决有道”的客户理念,并以强大的技术储备和设计理念,在产品线架构上取得突破,推出新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三星已是国内商用产品线最完整的厂商之一,可以为客户提供IT、家电、数码、无线通信等几大领域的产品。
曲敬东说:“三星的发展战略是将领先优势从消费电子扩展到面向行业和企业客户的商用业务,解决方案中心将提高中国三星满足行业客户需求的能力,标志着三星商用业务迈入新阶段。”
从产品体系的构建到行业解决方案的完善,2009年三星商用将完成从“众用”到“应用”的战略升级。目前,从文件管理、智能家居,到移动金融营业厅、自动检售票系统等,三星行业解决方案已有百余种,遍及政府、金融、广告、教育、酒店、交通、公安、军队、能源等各个行业。
引导商用市场变革
在三星解决方案中心,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零距离接触到三星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并将自己的实际需求转化为合适的、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解决方案中心展示的所有电子产品,包括门禁系统,都是三星开发的。作为业界惟一同时拥有半导体、显示、打印和无线宽带等数字产品核心技术的厂商,三星以全新的方式让参观变为高科技的体验之旅。
同时,三星解决方案中心还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方案演示、技术咨询、应用培训等多种支持和服务。解决方案中心内设有技术洽谈和咨询室,在这里三星和合作伙伴可以共同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评估和论证技术细节,最终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4
关键词:浙江,出口战略,显性比较优势,产品空间,拉美市场
浙江是我国外贸大省, 对外出口对于保增长、促民生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浙江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发展停滞, 导致在2009年度订单数量下降, 出口一度受挫, 但从2010年开始, 浙江出口开始大幅回升, 并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反映出浙江外贸产业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
鉴于浙江传统的出口市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提振乏力以及世界经济走势仍然扑朔迷离, 浙江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2009年, 浙江省政府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在优化出口主体、优化出口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贸易方式的“四个优化”上下工夫。在努力稳定传统市场的基础上, 通过财政资金安排, 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对接会等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开拓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其中, 拉美市场成为近年来浙江对外出口的一大亮点。
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析, 浙江出口重振旗鼓, 持续增长意味着其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仍然强劲, 外贸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似乎“杞人忧天”, 而且升级的方向、方式和方法该如何抉择, 也无法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寻求到合理的答案。本文跳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窠臼, 运用近年来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产品空间理论分析框架, 揭示浙江出口持续繁荣表象下隐藏的忧患, 探索浙江出口战略转型升级的方向, 并探讨开拓拉美这一新兴市场等问题。
一、分析框架:产品空间理论
一直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分析框架, 它包含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前者由李嘉图开创, 经Graham (1923) 、Taussig (1927) 和Haberler (1937) 、Dornbusch、Fischer和Samuelson (D-F-S, 1977) 、Eatom-Korton (E-K, 2002) 等学者的不断发展, 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后者由Heckscher (1919) 、Ohlin (1933) (H-O模型) 提出, 经Vanek (1968) 等学者扩展成H-O-V模型。对于出口市场, 国际贸易理论一般解释为一国在其要素禀赋的前提下, 选取其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对象国, 则可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出口动力, 由此形成了当前国际贸易格局。
近年来, 面对世界国际贸易格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显得解释乏力, 如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问题。美国学者豪斯曼、罗德里克等人的研究发现, 1992—2003年间, 中国的出口商品同时包含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果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 那么中国同时具有劳动力资源禀赋和资本、技术禀赋, 这种解释难以让人信服, 因此他们认为, 中国外贸增长的决定因素可能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力比较优势, 还有其他因素。此外,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无法对许多国家顺利从劳动密集型出口顺利过渡到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模式进行解释。
Hausmann和Klinger (2006) 等提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观点, 认为一国产品之间存在着紧密或者疏散的联系, 这些联系构成一个“产品空间”, 决定了该国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 而且也决定了该国产业结构和外贸战略升级的实现。豪斯曼和罗德里克等人把这种升级形象地比喻成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猴子从相对贫瘠的森林“跳跃”到一个相对富饶的森林中的过程。换言之, 无论是出口增长, 还是产业结构升级, 其决定因素都是一国“产品空间”的内在逻辑。该理论将传统国际贸易中静态的比较优势动态化, 能够充分解释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化, 赋予比较优势理论新的活力, 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和推崇, 被称为“产品空间理论” (Product Space) 。
在Hausmann和Klinger (2006) 等人的产品空间理论中, 核心概念有三个。
(一) 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tive Advantage Index, 即RCA指数) 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 (Balassa Bela) 1965年提出的用来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 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计算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在该国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在世界全部出口产品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用以判断该国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指标。由于较好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 因此现在被广泛采用。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 i代表某类产品, c代表国家。
以RCA来判断一国某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 通常设置为如下几个档次。
(二) 相似性 (Proximity) 和集中度 (Centrality)
通过计算RCA, Hausmann等人发现一国生产的产品之间具有某种潜在的依存关系, 即在一种产品的情况下, 可以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可能性。Hausmann将其形象地比喻成生产火腿肠的肉制品企业很有可能拥有生产午餐肉的能力。他认为, 一国产品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 不同产品之间的内部联系也不尽相同, 如果两种产品的生产需要的基础设施、物质要素、技术、制度等要素的组合相似, 那么他们的内部联系很可能非常紧密, 反之则是疏散的内部联系。由此也可以推断, 两种产品的相似度越高, 那么彼此之间的生产转化也越容易。
Hausmann等人利用RCA来定义产品之间的相似性,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P (xi|xj) 表示生产j产品的前提下, 也能生产i产品的概率。同理, P (xj, t|xi, t) }表示生产i产品的前提下, 也能生产j产品的概率。为了使一种产品在与另一种产品相似度计算时更加的合理以及相似度矩阵对称化, 在两种概率中我们取最小值来计算相似度。
对于任何一国C, 如果RCAi, c, t>1, 那么xi, c, t=1, 其他情况下, xi, c, t=0。
理论上, 如果一国的产业聚集度高, 内部联系紧密的产品越多, 那么计算出来的产品相似性就会呈现出收敛的状态, Hausmann将这种产品 (产业) 聚集状态称为集中度, 其计算公式为:
(三) 产品空间
Hausmann等学者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SITC4位码数据, 通过对各国产品RCA、相似性和集中度的计算后发现, 在一国范围内, 相似性高的产品会形成一个集群, 这些若干个集群之间的距离或近或远, 最后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这种结构被称之为“产品空间”, 用矩阵可以表示为:
在产品空间中, 由于同一时期内生产同品种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是特定的, 因此, 各种产品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如果假定生产要素是连续的, 那么在产品空间中, 相似度越高的产品之间的距离会越接近, 形成一定的聚集状态, 反之则会保持疏远的状态, 这样产品空间的分布具有异质性, 是不均匀的。越是精细化的产品都位于一个紧密联系的中心领域, 而较为简单的产品则位于相对疏松的外围。
二、浙江省出口现状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体现在2009年出口相对于2008年出现了大幅下挫, 降幅达到13.79%, 这也反映了浙江省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 浙江省出口开始反弹, 2010年不但相对于2009年有了大幅增长, 也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最好水平。2011年至今, 浙江出口均保持稳定增长。如果单从出口增长实绩来看, 浙江似乎已经平稳度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对外贸易形势较好 (如图1)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省商务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一) 浙江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
浙江省主要出口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副产品。2009年之前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额占浙江出口总额的80%左右。2009年以后,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加大, 2013年, 文化产品的出口开始崭露头角, 占当年浙江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 这得益于浙江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省商务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计算浙江主要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及其变化趋势 (如图3所示) 。除了农副产品之外, 浙江省主要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高新产品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和国际贸易不景气的背景下, 浙江外贸能够率先突围的根本动力所在。
在具备竞争力的商品中, 高新技术产品的RCA一路走高, 说明浙江省努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两类产品的RCA持续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仍未能完全散去, 欧美等传统市场规模萎缩, 消费不振, 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挫, 加上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国加入到机电、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中, 使得浙江省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省商务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绘制
(二) 浙江省出口的产品空间
根据2007—2013年浙江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数据, 计算出浙江出口产品密度, 绘制出2007—2013年浙江出口的产品空间 (如图2) 。可以发现, 浙江出口产业多集中在竞争力较强的区间 (RCA在0.8~2.5之间) , 且机电类、纺织服装类与高新技术类产品有较多的重叠或者接近, 说明机电类、纺织服装类进行技术升级, 增加产品附加值有较好的基础, 而初级产品距离高科技化道路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 除机电和纺织服装类产品的集中度比较高之外, 其他类别产品的产业内的聚集度较低, 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较为疏松, 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主要出口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厂商以中小企业为主, 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 虽然以区域为单位形成产业集群, 但是内部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 产业协同性不高。需要政府从全省外贸的大局出发进行政策调控, 指导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浙江省商务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绘制
三、浙江省开拓拉美市场情况
浙江省的出口市场中, 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位列前三位。浙江对这三个地区的出口额占浙江对外出口总额的80%以上。而这三个地区恰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灾区。2009年金融危机“震荡年”中, 浙江的出口额整体下挫。从2009年至今, 亚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在恢复中得到进一步增长, 其中亚洲市场增幅最快, 而欧洲市场在2012年又经历了一次负增长, 可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还未消除。到2013年底, 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占浙江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1%、27.4%和18.4%, 这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已经低于80%以下, 拉美市场的份额继续上升, 达到9.7%。
(一) 浙江省对拉美出口情况
长期以来, 由于浙江省与拉美之间的地理距离遥远、心理差距较大, 加之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光环”的遮蔽之下, 拉美市场没有引起浙江的重视和兴趣。2001年, 浙江对拉美的贸易总量仅为15.31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3.1亿美元。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浙江认识到拉美市场的重要性, 双边贸易额直线上升。2008年, 浙江对拉美的出口突破100亿美元, 2011年突破200亿美元, 2013年达到241亿美元。
浙江对拉美的出口基本已覆盖到拉美地区的全部国家和地区, 其中巴西、墨西哥、巴拿马和智利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浙江与巴西的进出口额占到中国与巴西贸易额的10%。2013年底, 浙江对巴西的出口额达到了69.4亿美元, 占中国对巴西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8.6%, 在浙江对外出口市场中紧跟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英国和印度之后, 长期保持第七的位置。墨西哥是浙江出口拉美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地区, 2013年, 浙江对墨西哥的出口额达39.8亿美元, 占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 名列浙江对外出口30个主要市场之列。
(二) 在拉美市场浙江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据统计, 浙江对拉美出口的商品类别超过百余种。2012年底, 约有25种商品的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65种商品出口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其中排在前列的有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成品油、船舶、汽车零件、鞋类、家具及其零件等产品。
根据《浙江商务年鉴》、中国海关以及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库的历年相关数据, 以联合国SITC四位码为基础结合中国统计习惯, 计算出浙江主要出口到拉美市场的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浙江对拉美出口的商品大类中, 除农副产品竞争力较弱之外, 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商品种类都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浙江机电类产品在拉美市场的显性比较优势一路攀升, 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 浙江机电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而且成本控制得很好, 可谓物美价廉, 深受拉美地区消费者欢迎。同时,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通过在拉美地区举办各类展会等形式, 加快了机电产品“走进”拉美市场的步伐。
纺织服装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在经过2008年左右的短暂下挫后, 在2009年之后年间迅速攀升, 成为浙江在拉美市场最有竞争力的商品种类。这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欧美等传统市场的需求量进一步萎缩, 浙江纺织服装厂商纷纷把目标市场转向了拉美市场, 加上已经在拉美市场经营多年的“温州商品城”等海外营销网络的有效衔接, 使得浙江对拉美地区的纺织服装出口大增。
高新技术产品是浙江近年来对拉美出口的一大亮点。拉美地区的科技水平相比欧美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 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拉美市场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不过2010年以来, 欧美对拉美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所恢复, 拉美本身也加大了科研投入, 使得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有所下降, 但总体上还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
由于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农业发达, 因此, 浙江对拉美出口的农副产品的竞争力比较薄弱, 出口量也比较小。
四、对浙江出口战略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空间理论首先强调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性高的产品不断聚集, 并与其他异质性的产品拉开距离, 凝结成一国独有的产品空间, 这一空间结构最终决定了一国的出口能力。因此, 外贸政策的关键不是出口多少, 而是出口什么。在产品空间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某些产品具有的比较优势也会逐渐降低, 甚至消失。这不但能解释在国际贸易中许多国家的出口优势逐渐丧失, 从贸易顺差国沦为贸易逆差国的根本原因, 也提醒所有国家对于现有优势不能沾沾自喜, 外贸政策不能固步自封。
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是浙江省长期保持出口增长, 尤其是顺利度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但近年来浙江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逐渐提高, 纺织服装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正在降低, 机电产品虽然在全球市场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但在拉美等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反而有所增强。在这些大类产品下, 具体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各不相同。因此, 在整体出口形势向好的背景下, 浙江省应该居安思危, 清醒认识到出口结构的内在问题, 根据显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应重点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组合, 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产品等新的出口增长点, 推动机电产品向拉美等新兴市场转移, 对于像纺织服装等比较优势逐渐衰落, 竞争力已成强弩之末的产品, 应该引导厂家减产或转产。
(二)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空间理论揭示了相似性产品之间的生产转化的可能性, 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要素对于生产另外一种产品而言并不是完全能够替代的。一国生产新产品的基础与其已经存在的产品空间密切相关。因此, 在部署产业结构升级时, 切不可盲目行动, 急于求成, 否则脱离产品空间的实际, 一味强调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 盲目上马新项目, 搞不切实际的“大跨越”、“硬转型”, 将造成资源、能源、环境、制度和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扭曲, 最终掉入“转型陷阱”中不可自拔, 陷入生产和升级的混乱。
近年来, 浙江省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方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以上对浙江显性比较优势和产品空间的分析表明, 浙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立足于产业和产能的实际, 以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富有显性比较优势, 处于产品空间重点区域的核心产业为依托, 寻找比较接近的产业进行“跳跃”, 保证物质条件基础、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在转型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对于处于产品空间疏散地带的产品和产业类别, 要逐渐淘汰。切忌在产业结构转型中贪新求快, 脱离基础和现实, 一窝蜂地“跳跃”到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政府要制定计划, 分步骤地引导不同行业循序渐进地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
(三) 国际市场开发
产品空间理论揭示了一国出口优势的决定因素是其产品空间的构成, 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一国在决定其出口对象时, 不应只单纯地考虑某些产品的比较优势, 而是要综合考虑整个国家的产品空间状态, 努力寻找与其自身产品空间耦合性高的国家作为主要的出口对象。当产品空间状态发生重大变化时, 应马上寻找新的出口对象。想要保持出口增长, 就必须发现一些与其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品空间接近的新产品。
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因其经济发展实力和市场容量,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是浙江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浙江应在这些市场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保住国际市场份额, 就要摒弃“以数量取胜”的传统策略, 根据浙江出口商品在不同的国际市场中的显性比较优势,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口战略。例如浙江主要出口产品纺织服装产品, 因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优势日渐式微, 而在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中仍然保持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 因此在短时期内仍然无法改变浙江出口倚重纺织服装产业的前提下, 积极转换国际市场战略, 将出口的重心从欧美市场转移到亚洲新兴市场, 从而保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规模。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是浙江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其中拉美市场最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Abdon Arnelyn, Marife Bacate.et al.Product Complex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2010 (616) .
[2]César A.Hidalgo, B.Klinger, A.Barabási.The Product Spac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J].Science, 2007 (317) :482-487.
[3]Felipe Jesus, Utsav Kumar.et al.Why Has China Succeeded:And Why It Will Continue to Do So?[J].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 Working Paper No, 2010 (611) .
[4]吕宏芬, 郑亚莉, 赵智展.浙江企业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浙江学刊, 2013 (5) .
中美战略定位步步“升级”等 篇5
11月17日上午,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
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胡锦涛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提出五点重要主张: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和其他各级别对话磋商;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11月18日晚,奥巴马结束了4天的“访华之旅”。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两国签署了内容详尽的《中美联合声明》,标志着中美关系重新定位。(综合报道)
央企2009年1—10月经营情况
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缩小2.5个百分点。
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337.8亿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缩小7.7个百分点。
1—10月中央企业已缴税费总额9305.2亿元,同比增长9.5%。(国资委)
国资委领导分赴各地深入开展调研
近日,为深入了解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全面掌握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现状,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扎实安排好明年工作,国资委领导分赴部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调研。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副主任李伟、邵宁、黄丹华,纪委书记贾福兴等人分赴西安、上海、深圳、大连、武汉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全面研究和部署明年的工作。(综合报道)
国资委召开央企社会责任工作会议
11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公布2009年度“中央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征集活动结果,研究部署下一步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对会议作出了批示。张德江充分肯定中央企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抢险救灾、服务奥运、保障国庆阅兵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肯定中央企业在增加就业、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树立的良好形象。(综合报道)
国资委纪委监察局召开央企效能监察工作座谈会
11月16至17日,国资委纪委监察局在武汉召开了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座谈会。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国资委纪委书记、党委委员贾福兴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
60家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12家中央企业在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48家企业的经验材料作了书面交流。会议总结了新时期企业效能监察在抓规范、抓深入、抓创新、抓成效方面的经验,梳理了工作思路、统一了思想认识、部署了工作任务、坚定了工作信心,对推动新时期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意义重大。(综合报道)
统计局:10月份工业生产继续加快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比上年同月加快7.9个百分点,比9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为连续6个月同比增速加快;1—10月份,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
初步计算,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8%(9月份为环比增长1.1%)。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02%,比上月提高0.2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659亿元,同比下降7.3%。
财政部: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今年首现正增长
1—10月,纳入本月报统计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今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正增长。
1—10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8737.7亿元,同比增长0.5%,今年首次出现正增长,10月比9月环比下降3.9%。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0643.5亿元,同比下降10.6%,降幅比1—9月减小7个百分点,10月比9月环比增长9.2%。国有企业应缴税金15883亿元,同比增长6%,10月比9月环比下降8.4%。国有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为168241.3亿元,同比增长1.2%。(综合报道)
发改委:国家调整各地销售电价
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经商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自2009年11月20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2.8分钱。各地区、各行业电价调整标准有所差异。
这次电价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对上网电价做了有升有降的调整。陕西等10个省(区、市)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适当提高;浙江等7个省(区、市)适当下调。二是统筹解决去年8月20 日火电企业上网电价上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三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四是适当疏导脱硫电价矛盾。
在调整电价同时,对销售电价结构做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加快了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工商业用电同价步伐,并按照公平负担的原则,适当调整了电压等级之间的差价。
此次电价调整暂不调整居民电价。国家发改委已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将居民用电分档定价,对基本电量保持较低的电价水平,用电越多,电价越高,以促进节约用电。居民用电实行阶梯式电价具体何时实施,如何实施,将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论证后,提出可操作的方案,并严格履行听证程序后实施。
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监管,确保各项电价调整措施及时贯彻落实到位。
商务部:1—10月份中国进出口情况
1-10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75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9%,其中出口9573.6亿美元,下降20.5%,进口7981.3亿美元,下降19%,贸易顺差1592亿美元,下降27.2%。10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975.4亿美元,下降10.7%。其中,出口1107.6亿美元,下降13.8%,进口867.7亿美元,下降6.4%,顺差239.9亿美元,下降33%。
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10月当月,出口1107.6亿美元,连续4个月超过千亿美元,虽然下降13.8%,但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月度进口由2009年1月份下降43.1%,回落到已经连续两个月为个位数下降,同时一般贸易进口已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
水利部:第四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11月19日,以“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
本届论坛由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环境服务业商会、中国水利报社、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水利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部分省(自治区)水利(务)部门负责人和中外涉水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综合报道)
新兴铸管集团1-10月营收同比增长46.15%
1—10月,新兴铸管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15%,利润同比增长32.66%,在中央企业整体分别下降0.5%、6.5%的形势下,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今年以来,新兴铸管集团自觉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作学习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和实践平台,认真落实“坚定信心,防范风险,把握机遇,保证发展”十六字方针,坚持边学边改边提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措施。这些举措增强了各级领导、各个企业化“危”为“机”的能力,有效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保障了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与中国北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
近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国中铁)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
经友好协商,两公司作为各自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本着平等合作、信息互通、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国际铁路工程承包和铁路机车车辆出口领域建立了更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双方在战略协议书上就具体合作内容做了约定,并表示将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保证双方合作的畅通以及信息的适时交流。(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国资委在中国国电
召开部分在京央企负责人座谈会
11月17日,部分在京中央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召开。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出席会议,听取了各中央企业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朱永芃,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乔保平出席了会议,朱永芃做了工作汇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周吉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苏树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傅成玉,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分别对各自企业经营指标完成情况预测、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对企业发展态势分析和2010年工作思路、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等内容做了汇报。
李荣融在认真听取5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汇报后,对各企业一年来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金融危机以来,各中央企业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坚持“过紧日子”,变“过冬”为“冬训”,科学决策、从严管理、降本增效、严控风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朱永芃在汇报企业2010年工作思路时指出,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以构建创新型企业为载体,以调结构、增效益、防风险为主线,以抓党建、强管理、建队伍为保障,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综合实力和科学发展水平,建设绿色环保、国内一流的综合性能源集团。(国国电集团赵卓)
中化集团投资建设国内一流种子加工中心
11月17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下属企业中种公司与云南昆明市农业局、石林县农牧局、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分别签署了招商引资项目确认协议和云南种子加工中心建设项目投资协议。根据协议,中种公司将在昆明市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投资近1.9亿元建设国内一流的种子加工中心。该加工中心占地150亩,将于2010年正式投产,采用全球领先的种子生产加工设备,计划年生产玉米种子2000万公斤。
中种公司是国内唯一从事农作物种子产业的中央企业,致力于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并进而推动中国种业升级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满足中种公司核心业务在西南区域快速发展的产品加工需求,并完善公司生产加工这一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全国布局。(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华侨城整体上市
11月11日,华侨城集团迎来了24周岁生日。与此同时,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也将正式实现整体上市。
华侨城整体上市,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质国有资产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集中,实现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也有利于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更有利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做强做大主营业务,从而充分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完成整体上市后的华侨城A,资产规模、主营收入及净利润水平等均大幅上升。公司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控制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努力为全体股东创造丰厚的回报。
华侨城集团公司CEO兼总裁任克雷表示:“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标志着华侨城集团经营机制创新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标志着华侨城集团高速运转的企业引擎中又注入了新动力和活力,标志着华侨城集团的发展史册里又翻开了崭新一页!展望未来,华侨城集团将以整体上市为契机,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凝聚力量,在新一轮战略布局中,迈出更快的步伐!”(综合报道)
中国海运与中国海油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3日下午,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油品运输、石化产品物流以及资本等合作,充分整合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双方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增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签字仪式前,中国海运李绍德总裁、张国发副总裁一行与中国海油傅成玉总经理、吴振芳副总经理等进行了会谈。李绍德总裁介绍了中国海运的发展规划,并表示将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更好地为中国海油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优质的运输服务。中国海运张国发副总裁与中国海油吴振芳副总经理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宝钢与Aquila资源公司举行股权交接仪式
11月23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Aquila资源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股权交接仪式。
2009年8月27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综合矿业公司Aquila签署股权合作协议,宝钢集团以现金2.86亿澳元收购Aquila 15%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收购完成后,宝钢集团将向Aquila委派一名董事。同时,宝钢集团还与Aquila签署了关于战略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将在资源项目层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双方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此次合作,将有助于Aquila众多资源项目的开发,进而增加市场资源供应;是宝钢实施海外发展战略和宝钢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成功举行首次核事故应急演习
11月10日,中国成功举行了代号为“神盾—2009”的首次国家核事故应急演习。此次演习是以中核集团江苏田湾核电站假想事故,国家、省、核设施运营单位三级联动和军地协同的国家级联合演习。
此次演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主任李毅中担任总指挥。根据国家核应急办的安排,中核集团公司参与此次联合应急演习。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邱建刚在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参加演习。受中核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孙勤委托,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又奇担任中核集团总部核应急总指挥,党组成员王森担任副总指挥在中核集团总部核应急指挥部参与演习。
据了解,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许多省份核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有序开展,一系列核应急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中国核应急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保利香港1.53亿收购内地贵阳项目40%股权
11月11日,保利香港公告,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保利置业以1.53亿元收购海明投资持有的保利海明40%的股权及转让销售债项。
该次收购中,保利海明40%股权的收购价为1.73亿元,包括股权价为注册资本额2000万元及销售债项金额。
此前,保利置业持有保利海明60%的股权,该次收购完成后,保利置业将拥有保利海明100%的控股权。
资料显示,保利海明主要资产为贵阳保利云山国际项目。该项目位于贵阳市黔灵公园东北侧,与小关湖隔山相望,距省政府不足一公里,将发展成康体文化住宅示范小区。项目占地面积约1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接近67万平方米。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9.7万平方米,预期于2011年落成。一期累计已售住宅单位之建筑面积约为14.3万平方米。
保利香港刚在9月份通过发行新股并扩大发行规模筹资30.13亿港元。彼时保利香港就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收购事项以及投资储地。
华润电力5.28亿元收购徐州华兴51%权益
11月20日,华润电力宣布,华润股份收购徐州华兴51%权益,代价4.65亿人民币(5.28亿元)。徐州华兴主要从事电力项目投资。
根据一项委托贷款协议,徐州华兴透过华润股份、中国华润总公司及中润贸易向徐州市投资发放1亿人民币的贷款,而因该收购事项,华润电力将获转让此项贷款,亦将获转让徐州市投资所作出以中润贸易为受益人的徐州华兴49%的股权质押的质押权人权利。
徐州华兴持有的主要资产为位于江苏省的徐州发电厂的15%股权,包括4台300兆瓦燃煤机组。华润电力相信,收购事项将令公司透过进一步投资于江苏省的电力项目而使其权益装机容量增加。
华润电力最终控股公司中国华润总公司持有华润股份99.98%权益。
印度首富拟斥资100亿美元收购美国石化巨擘
11月23日,印度最大上市公司RelianceIndustries拟斥资100亿美元,收购今年初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石化业巨擘LyondellBasell的控制性股权。若收购成功,将是印度公司历来最大海外收购行动之一。
Reliance21日称,已向LyondellBasell提交无约束力的现金收购方案,并表示正在全球物色投资机会,以壮大核心业务。据知情人士透露,Reliance准备提出100亿美元的收购价。
Reliance从事能源业为主,由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持有,旗下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炼油厂。安巴尼一直希望将Reliance发展为全球商业王国,这次收购有助在欧洲和北美拓展业务。
通缩或触发日本经济二次探底
11月20日,日本政府公布了11月月度经济报告,正式宣布日本经济陷入了“慢性通货紧缩”。这是日本政府自2006年6月以来再次承认其经济陷入通缩。日本副总理菅直人表示,希望日本银行(央行)与政府在摆脱通缩方面展开合作,而日本银行总裁白川方明则在当天货币政策会议结束以后表示“通货紧缩有多种定义”,回避了对日本经济是否陷入通缩的明确表态。
在11月份月度经济报告中,日本政府沿用了“设备投资正在止跌”和“经济总体形势正在好转”等表述。菅直人则阐述了政府认定经济正在陷入慢性通缩的三大理由。
伯南克:美国经济还将面临“重大挑战”
11月1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演说中表示,美国经济还面临“重大挑战”,但未来的逆转亦有可能。
伯南克说,美国经济还面临“重大挑战”,银行还在紧缩授信,经济活动疲弱且失业人数太多。但未来的逆转是有可能的。
全球银行业因放款亏损及减记1.6万亿美元而收紧信贷。美联储近期表示,美国银行业上一季持续紧缩对企业及消费者的放款标准,以致央行不得不将基准利率维持于历史低位相当长一段时间。
英国经济刚踏上复苏之路
11月11日,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说,英国经济刚踏上复苏之路,要到2011年晚些时候才有望回升到危机前的水平。
默文•金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鉴于英国经济复苏相对比较缓慢,英国央行对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持“开放态度”。言外之意,英国央行不排除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可能性。
上周,英格兰银行宣布在维持0.5%历史最低利率的同时,再次注资250亿英镑(1英镑约合1.66美元),从而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扩大至2000亿英镑。
英国央行11日公布的一份报告预测,英国经济2010年年初将恢复增长,增长速度在2011年年底将升至3.75%左右。报告还预测,英国通货膨胀率短期内可能快速上升,超过央行2%的目标水平,但如果利率如市场预期的那样从明年年中开始逐步上升,通胀率则将在两年内回落到目标水平以下。
德国经济第四季度有望继续增长
11月17日,德国经济部公布经济现状报告表示,随着需求和生产的进一步复苏,德国经济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继续增长。
据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德国经济较上季度增长0.7%,其中工业产出增长3.6%,订单增长8.9%,显示需求和生产状况均有大幅好转。另外,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建筑业也呈现出稳定状态,较上季度上升0.3%。
欧盟失业率居高不下
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的经济危机给欧盟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沉重打击,欧盟多年来扩大就业的努力面临付诸东流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欧盟正将发展低碳经济视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契机。
长期以来,就业难一直困扰着欧盟。与美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欧盟总体就业率相对较低,失业率居高不下。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以就业人数占15岁到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欧盟就业率在过去十多年里虽稳步上升,但直到2008年也没有超过66%。同期,美国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日本也从未低于68%。而自2000年以来,欧盟年均失业率高于7%,美国基本上在5%上下浮动,日本的失业率则更低。
回顾
11月10日,成品油价格完成最新一次调整。随着燃油税开征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执行,油价调整已经日益常态化。
11月15日,民政部发布统计资料显示,11月9日以来北方地区降雪共造成冀晋鲁豫鄂陕新宁等8省(区)962.2万人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9.6亿元。
11月15日上午,中国最负盛名的近百名中国经济学家齐聚中国社科院,参加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和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向”高峰论坛暨《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首发式。
11月20日,大龙地产以50.5亿元拿下顺义区后沙峪天竺开发区22号住宅用地。该地块楼面地价以及成交价均刷新了北京土地市场纪录,成为北京“双料”地王。
11月22日,在人民大学的课堂上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中国经济不存在“国进民退”。
11月21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表示,今年中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
11月2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透露,新年度铁矿石谈判的预谈判已经展开。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6
一般而言,市场的自发性和牵引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政府的建构性和指导性。但是,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它的经济治理、政府规制、政府政策以及其它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中的培育与扶持作用依然十分突出。从现有的案例来看,无论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的作用都相当突出,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1 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效应
目前理论界关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发挥的角色有过一些研究。通过对日本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得与失”进行分析,万军(2010)认为由于高科技发展水平难以定量确定,由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和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政府与相关企业信息不对称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蕴含着对产业发展方向预测失误的可能。如果政府对下一个社会经济运行阶段的关键性技术和战略性产业的判断出现较大的失误,那么就会导致其选择并给与积极扶持主导产业面临发展困境,导致还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延缓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1]。从政府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看,白千文(2011)认为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或是差距较小的行业,由于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经验,所以不适合通过政府主导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
尽管上述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某些负面角色效应,但是更多的研究文献表明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正面角色效应更有意义。如钟清流(2010)就提出,“政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来改变企业和研发人员对创新的收益预期以改变创新动力,同时又通过政策调控来改变创新的外部环境,最终影响创新活动本身,进而使创新活动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3]。”张晔(2009)以信息产业部部手机“牌照制度”的实践为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进入管制模型,分析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政府进入管制行为与管制绩效,他认为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进入管制行为并不容易引发垄断的低效率,而是在开放经济下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其自身的高风险和经济外部性而导致本国企业进入不足,从而使得政府的进入管制行为就能够为最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某种“专利”租金的机会,以有助于这些企业提高产量,降低产品价格,增加社会总剩余[4]。
程新章和吴勇刚则基于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后,认为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应该是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基于技术变化条件下的能力来构建相关政策,即是在度量衡、标准、检验、质量、研发、生产率和中小企业扩张等方面,需要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需要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设施;二是基于全球化条件下进行选择性干预政策,即是中国需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为产业政策拓展出新的政策空间,并且进一步改变自由化是经济发展基础的观念,以及通过灵活地、谨慎地运用政策,来确定特定形式技术开发的目标;三是基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协调政策,即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得到教育政策的互补、竞争政策的互补、宏观经济政策的互补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互补[5]。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重庆市转型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日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源于党中央、国务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科学判断:一是新科技革命初见端倪。二是新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2010年11月16至17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八次全委会,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并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决议》。为了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应“加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使重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迈上新台阶。对于未来5年,重庆市对已确立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将给予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每项不少于2000万元的科技投入,形成万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十二五”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将以又好又快为发展方向,整体上迈入到一个新的台阶,这也需要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首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庆推进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直辖以来,重庆通过注入资本、债务重组、引资、项目带动等方式改造落后产业,但从总体来看,重庆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结构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加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使得重庆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并且使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也必将推动重庆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轨道,实现重庆发展方式的优化。
其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庆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却需要紧紧依托相关企业才能获得发展。但是目前,重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较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不够,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度还较低。2009年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89家,但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长安福特、长安股份、重庆电力、力帆汽车、重钢股份等5家,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也仅为69.0%。重庆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可以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推动企业规模上档升级,发挥带动能力,引导前后端产业链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规模的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推进重庆转型升级和提升其经济总量。
再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庆推进转型升级的动力源。直辖以来,重庆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增强了产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总体看来,重庆技术创新投入还较低,2010年,重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只有100.27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7%,R&D经费支出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17位,处于中等水平。“十二五”期间,重庆要增强发展能力,就必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可以带动重庆市科研投入的增加和相关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并且有利于企业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为重庆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3.1 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显著增强
2010年,重庆市GDP实现7894亿元,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也有明显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时,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3%;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工业平均增速,部分领域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3.2 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
2011年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3.69%,同比提高2.5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一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在2011年,重庆就攻克产业关键性技术424项,柑橘皮渣低碳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关键技术使柑橘皮渣利用率从不足5%提高到100%,超细电子级玻纤、铝带冷连轧、远距离森林灭火技术、高温伏旱区粳稻育种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跨坐式单轨交通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839件、1865件,同比增长72%和63%。新登记科研成果101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与此同时,重庆还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06家(国家级35家),技术市场交易额连续10年保持西部第一[6]。
3.3 科技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3件,以及科技领域的政府规章3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65件,其中多项科技创新政策属于全国首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纠纷仲裁体系基本建立,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重要进展,“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科技投融资框架基本形成。
4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要分别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的规模规划、布局规划、科研规划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主要是在战略层面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所不同,而应该是在充分研究本地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7]。
4.1 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规划
2011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良好起步,增加值增长39%,达到125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12.5%。2012年,重庆市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6.5%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介绍,未来5年,重庆将加快建设两大全球性产业基地,即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研发生产基地,力争2015年形成1亿台规模,实现70%到80%的零部件、材料本地配套,产值超过1万亿元;建设面向全球服务的云计算产业园,引进形成100万台服务器数据处理能力,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外包处理中心,产值超过500亿元。
4.2 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规划
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领域包含了几十个产业方向,范围比较广泛,重庆在与国家整体战略协调推进的同时,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既弘扬传统优势,又彰显了重庆特色。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10个重大产业集群中,这些产业集群分别是:(1)通信设备产业集群,主要发展互联网设备、无线通信设备、通信终端及周边设备、智能处理设备及配套产业链等;(2)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等;(3)节能汽车产业集群,即是要通过发挥长安集团等的整车及集成技术优势,建成国内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主要的研发生产基地;(4)环保产业集群,即是要大力培育环保工程总承包及设备成套能力;(5)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预计“十二五”期间该集群产值超过200亿元;(6)生物产业集群,该集群主要是突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药物等方面的建设;(7)新材料产业集群,预计“十二五”期间该集群产值超过500亿元;(8)风电装备产业集群;(9)光伏和LED产业集群;(10)综合性仪器仪表集群[8]。
4.3 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规划
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建设重点学科的需要,整合优势资源,重庆市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战略,布局建设各类科技研发基地,创新运行机制,规划到2015年,力争使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达到百个以上、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数百个、工程开发基地上千个、企业产业化基地数千个。其中,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市部级重点实验室100个以上,市部级以上工程实验室6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市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个以上,市部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300个。与此同时,重庆还将完善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办公场所等公用孵化环境与设施,以及引进和转化一大批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技术和产品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规划到2015年,孵化器总数达到100家,实现区县及主要工业园区全覆盖,孵化服务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培养创业孵化专门人才1000人以上[8]。
5 进一步发展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5.1 通过FDI效应带动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是灵魂,而其核心技术和产品更新十分迅速,需要大量的持续的研究和开发费用。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寻找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自主创新,加大投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然而在重庆本土远远无法提供足够资金的状况下,利用外资成了这些产业的一个次优选择。与此同时,通过FDI带来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以及产业关联效应可以更好地促进重庆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为此,重庆市政府应该在增强外资的产业引导性和加强市内新兴产业企业的吸收能力及其创新能力前提下,努力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促进FDI的发展:首先是改善人力资本,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其次是在遵循国家财税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电子通信设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以鼓励外资的进入;再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跨国公司之间及其这些跨国公司与重庆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交流。
5.2 重庆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技术开发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从科研到生产的桥梁和中介,技术研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自主创新的能力高低。重庆技术开发实力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具有打造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平台的潜力,为此要立足现有各种类型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且通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以便于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创新机制。与此同时,还要紧密结合重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围绕重庆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难题,集中各类创新资源,选择一批既有条件、有基础、有特色,又是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9]。
5.3 完善发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
在当前国内外纷纷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重庆产业发展要实现历史性突破,必须集中一切可用的财政资源,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整合财政投入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手段,加快培养和发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制定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规划,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范围;其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吸引私人资本、金融资本和风险投资等加大对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再次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整合现有重点产业技改贴息资金、技改补助资金、相关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资金、节能专项资金、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等,按照产业发展特点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或引导基金,并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分设若干子基金,如通信设备产业发展基金、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等子项;第四是要建立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5.4 加大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大凡某一产业具有战略性,通常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对国家经济发展具备巨大的潜在贡献率,并且能够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的产业。但这类产业往往需要可靠的巨额资金作为坚强后盾,因此重庆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就必须加大其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通过债卷市场进行外部融资;二是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努力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融资;三是积极推动目前正处于创业或是研发阶段的通信设备、环保产业、新材料等领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中直接融资;四是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渝银行开展透支或贷款承诺业务,鼓励相关企业利用互换合同、远期合同、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融资;五是在鼓励私人投资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成立政策性科技发展银行,主要针对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园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5.5 要大力培育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
市场需求是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最终实现“惊险一跃”的关键,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在发展初期,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不确定等因素从而导致其产品最终被用户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光靠自身去寻找、激发市场是需要花费很多成本的,甚至可能产品还没有被用户接受、市场还没有最终形成,企业就已维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重庆市政府发挥作用。首先要制定鼓励创新产品在重庆消费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是重庆市政府要把对自主创新产品的定购和首购制度作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政策,优先安排采购本国自主创新产品,定期发布政府采购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再次要加快实行新产品消费补贴政策,“十城万盏”与“十城千辆”工程,表明国家已经正在逐步实施有关新产品消费补贴的政策。对此,重庆可考虑设立“新技术新产品专项资金”,对符合环保政策、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新技术产品提供消费支持。第四就是要实行“技术创新产品采购”政策,即是要求重庆政府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先导用户,为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一个政府“引导市场”,来刺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10(1):13-16
[2]白千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11):37-41
[3]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J].经济导刊,2010(9):24-25
[4]张晔.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进入管制与管制绩效:以我国手机“牌照制度”的实践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9(1):10-18
[5]程新章,吴勇刚.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90-100
[6]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1-09-07].http://zc.k8008.com/ht-ml/chongqing/shikewei/2011/1025/87714.html
[7]陈策.江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政策瞭望,2010(2):52
[8]重庆市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EB/OL].[2012-1-15].http://baike.baidu.com/view/7372464.htm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7
“十二五”是建材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通过深入探讨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融合目标和重点, 不仅能够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也可有效促进产业共同发展。
1 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见表1) 。
资料来源:国务院, 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的产物, 建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可相融合, 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 其许多技术、材料和装备等可直接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为其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与此同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产业的支撑, 其发展也为建材产业提供广阔的新的市场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建材产业的发展。
1.1 建材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近年来, 建材产业快速发展,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日渐增强, 主要体现在技术、装备和材料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如在支撑材料方面, 建材产业可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低辐射镀膜玻璃、太阳能光伏及光热玻璃等玻璃产品, 电子陶瓷、透明陶瓷、生物陶瓷等陶瓷产品, 高性能节能墙体材料、节能建筑门窗和屋面防水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 玻纤覆膜过滤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多轴向织物等玻纤复合材料, 非金属矿及深加工材料等 (见表2) 。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建材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建材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如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将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 水泥基材料及制品、节能玻璃、节能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型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将呈上升趋势;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将拉动太阳能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等产品产能的不断增加, 对太阳能玻璃、玻纤织物及复合材料等产品的需求也将呈增长趋势。总体来说, 绿色化、智能化、高品质和高性能的建材产品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主体, 其市场空间也将不断扩大 (见表3和表4) 。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2 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的目标和重点
建材产业通过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可以实现产业共同发展。未来产业融合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如下:
2.1 产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契机, 加快进入新产业, 促进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 大力发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建材技术、装备、材料和服务, 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 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材共性关键技术, 初步形成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材料体系, 通过加强产业融合, 由单纯的材料供给支撑向形成新产业方向发展。
2.2 产业融合的重点
2.2.1 与节能环保产业的融合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其中, 高效节能产业将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 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 推进产业化, 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建材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融合发展可形成建材节能环保新产业, 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
在节能环保技术方面, 应积极开展建材节能技术提升和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的高效节能技术及装备、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
在节能环保产品方面, 满足城市建设、建筑节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需要, 应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制品等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等节能玻璃, 陶瓷薄砖、节水洁具等建筑卫生陶瓷产品, 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烧结空心制品和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隔热墙体材料。
在节能环保服务方面, 应探索设立节能减排专项服务平台, 积极开展面向服务行业的节能减排咨询、能效评估、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检测认证、科技成果推广等专项服务工作, 扶持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2.2.2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建材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可形成智能化建材产业, 主要体现在技术、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融合。
在技术融合方面, 应研究开发智能化制造技术、工业设计技术、柔性生产技术、虚拟设计及制造等技术。以信息化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方式, 促进建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推动生产装备制造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 实现智能化制造, 进一步提高建材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服务融合方面, 应推动信息技术与建材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促进产业链流程再造, 转变建材产业发展方式, 创新企业商业模式, 提高建材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构建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条件下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提高建材营销服务信息化水平。
在管理融合方面, 应推进建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 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深化信息技术在建材经营等管理流程中加以应用, 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建材行业在信息技术支撑条件下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2.2.3 与生物产业的融合
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产业。建材产业与生物产业融合, 主要体现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融合。
未来建材产业应积极开展生物陶瓷、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等医用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推进生物医用材料的升级换代。
2.2.4 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融合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建材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融合, 主要体现在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和材料的支撑和保障。
在技术方面, 应进一步提高特种陶瓷基体和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增强纤维, 以及陶瓷先驱体制备技术水平, 加快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在装备方面, 应积极开发包括具有物料自动配送、设备状态远程跟踪和能耗优化控制功能的水泥成套设备、高端特种玻璃等成套设备。
在材料方面, 应大力发展飞机与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特种玻璃, 特种陶瓷基体和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增强纤维, 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材料支撑。
2.2.5 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
新能源产业包括核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其中, 风能产业将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太阳能产业将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 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
建材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 可有效解决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材料支撑问题。应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 积极发展光伏太阳能电池用超白玻璃等特种玻璃、风电叶片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
2.2.6 与新材料产业的融合
新材料产业包括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其中, 新型功能材料将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 积极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
建材产业中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是新材料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可形成建材新材料产业,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材料支撑, 主要体现在材料方面的融合。应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等特种玻璃, 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等产品, 积极发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等压电陶瓷, 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 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防火保温材料, 积极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人工晶体和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
2.2.7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 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 降低成本。
建材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 可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材料支撑问题, 主要体现在材料方面的融合。应积极发展钢化玻璃等加工玻璃制品, 高纯石墨等非金属矿材料, 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
3 对策措施
为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应在自主创新、标准体系、财政政策、市场环境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3.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加大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建材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以骨干企业为依托, 加快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相关企业或机构形成技术联盟, 开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建材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 大力推进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
3.2 加强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实现产业共同发展
深入贯彻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 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为出发点, 把建材产业发展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通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重点与方向, 研究其对建材产业的新需求, 以新需求为导向, 开发生产适应其发展要求的技术、装备和产品, 提高建材产业配套能力, 实现产业共同发展。
3.3 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建材行业和产品标准体系
加强与各级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等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建材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和重点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在标准设计、产品推广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需求, 适时制 (修) 订建材产品标准, 形成生产与应用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提高建材产业的配套能力。同时, 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 为建材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4 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的扶持力度, 引导和促进建材行业健康发展
设立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材财政专项资金, 着力支持建材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示范工程建设、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鼓励企业研究开发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建材技术、装备和产品, 对促进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给予财政金融支持, 引导和促进建材产业健康发展。
3.5 积极培育市场,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 组织实施重大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发挥产业示范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促进建材应用示范工程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大力开展建材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走产业联盟发展道路, 组建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采购联盟和营销联盟平台, 变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甚至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追求联盟成员的整体利益和共有价值, 提高我国建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6 支持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支持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材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和技术带头人, 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建材产业研发和创新团队。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 大力培养、引进技术领军人才、优秀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以上从产业融合的内涵入手, 分析了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结合建材产业特点, 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从技术、材料、装备、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目标和重点, 以及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2011.
[2]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
[3]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4]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2011.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2010 (10) .
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篇8
专业镇是我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镇级经济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强省富民、带动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到2011年底,经认定的省级专业镇达326个,分布在除深圳以外的20个地市中,主要集聚在机械、五金、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电子电器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其中传统产业占到一半以上。2008年以来,广东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动较大,但专业镇的地区经济增长极作用并未因此削弱。2011年广东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1.1%,集聚了6万多家企业,直接带动500多万人就业。专业镇已经成为我省区县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作为集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广东专业镇大多数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波特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经过10年的发展基本上比较成熟,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1]。为增强集群竞争力,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广东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全省专业镇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下一阶段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升级存在于集群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升级可以促进集群成长,延续集群生命周期。克鲁格曼、波特、Tichy和斯旺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集群的成长过程是类似于生命周期,它有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过程[2]。Bruso认为,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或行业协会将会干预集群成长,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为集群提供多种形式的实体服务[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研究,Vandijk提出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地理区位型集群——贸易集散地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功能齐全的工业区)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认为马歇尔式的工业区是集群进化的最高阶段,因为这样的集群具备自我调整能力,是一种长寿型的组织。王珺等通过对广东专业镇的系统研究,将集群创新机制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并提出产业集群的四种创新机制和路径,指出在广东专业镇升级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4]。岳芳敏通过对全球价值链(GVC)治理下的集群升级的研究,提出广东专业镇升级的四条实现路径: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环节上的垂直升级、延伸产业链实现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实现功能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依据和途径。这为我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广东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有其独特的现实需求和战略定位。
3 专业镇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关键阶段,是我省能否继续当好全国排头兵的“考验时期”。加快转型升级,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有量上的跨越,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在全省特别是专业镇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镇转型升级成功,广东就可以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继续领先,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否则,不仅难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排头兵”的地位也难以保持。专业镇转型升级成功之时就是广东省科学发展成势之际。
3.1 专业镇转型升级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专业镇是广东传统产业的主战场,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3,全省80%的传统产业集中在专业镇,80%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集中在专业镇,80%的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重点、热点、难点集中在专业镇。与此同时专业镇是我省自主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是我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最为直接[6];专业镇转型升级是推动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对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根本突破具有决定性意义。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十二五”期间广东工作的关键和核心。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标,只有通过转型升级增强广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专业镇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同时还是广东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富集区,是强国富民的涵养地。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激发民资、民智,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不仅是各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城乡的现实选择,而且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打造高品质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捷径,专业镇转型升级是实现幸福广东目标的必由之路[7]。
3.2 专业镇转型升级是场攻坚战
从外部看,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势头,二次探底风险依然存在。专业镇转型升级将比以往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加激烈的挑战,何况当前我们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
从内部看,在专业镇转型升级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专业镇主导产业绝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且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短板”,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二是服务体系薄弱,创新网络建设任务艰巨。专业镇的科技中介服务和各种专业管理服务能力较弱,高端创新服务要素集聚水平不高。各地服务机构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协作交流,智力群没有集中调动起来。创新网络尚未完善,未能充分推动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分类指导难度大。专业镇发展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创新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相关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充分发展,难以支撑300多个专业镇的全面发展。相关服务配套措施面临进一步体系化的要求。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社会管理压力加大。专业镇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环境污染较重、城镇化质量不高、生产、生活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等问题。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地区优势的发挥。五是转型升级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些专业镇或者害怕转型升级带来的短期“阵痛”,缺少忧患不敢转;或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得过且过不快转;或者缺乏转型升级必备的知识储备,能力不足不会转。
3.3 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好形势,提振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的信心。纵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将为我们实现专业镇转型升级目标提供良好机遇。改革开放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深厚底蕴,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完善,是我们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30多年前,广东省还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全省GDP总量只及辽宁的1/3,仅占全国的5.1%;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天,广东省发生了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巨变。一是经济总量全国第一,全省GDP占全国的1/8,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7。二是经济外向度高,1979年,广东省的外贸依存度为14.4%,实际利用外资几乎为零,2011年,珠三角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744.35亿美元。三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的412元增长到2011年的26897元,增长了6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93元增长到2011年9372元,增长了48倍。
自2011年召开专业镇现场会以来,转型升级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支持经济特区创新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中央对广东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4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奋斗目标,并赋予“转型升级 创新推动”的重大使命。这是省委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对广东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充分肯定了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省科技创新,特别是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从根本上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业镇建设要按照省里统一部署,认真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创新意识,加快创新步伐,落实创新举措,全面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专业镇建设成为未来广东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能够代表广东科学发展的成果示范区。
4.1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未雨绸缪”,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通过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在由计划走向市场,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闯劲,推动珠三角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定位,深入研究、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专业镇转型升级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注重总结、发现规律,着力把握规律,在激发热情昂扬斗志的同时更加注重理性思考,“未雨绸缪”,科学决策,努力使我省专业镇的发展更有方向性,决策更有科学性,措施更有针对性。
4.2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以世界眼光谋划发展,抢占国际竞争高地
过去10余年,我省专业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外向带动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专业镇产业层次偏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和二次探底风险的倒逼压力转化为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动力,坚持产业高端化的战略取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迅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增强专业镇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专业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打造国际竞争战略高地,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脱颖而出,再上新台阶。
4.3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转型升级主体是企业,而中小微企业占了全省企业总数的95%以上,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政府想大包大揽是无能为力的。在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工作中,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种服务平台的作用,有效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真正为处于弱势的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体制机制上,明确市场化主体,尊重综合服务平台基于市场需求的行为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高品质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型转变。
4.4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做到能加能减
在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的关系,“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国内市场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的关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坚持“一镇一策”,分类指导、分批推进,采取“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夕阳产业就地退出)、“转”(有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去)、“引”(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项目、新产业引进来)、“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等一系列措施,使专业镇转型升级既能做“加法”(引进、升级)也能做“减法”(退出和转移),以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和生命力[8]。
4.5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业镇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规律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一个专业镇或一个职能部门努力就能完成的。我们应从体制机制上给予相应的改革创新,建立适宜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以满足产业、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与技术更新换代相比,人的思想转换更为重要”。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法治社会,健全信用制度,规范和维护市场机制,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鼓励创新[9];深化金融、财政体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为企业升级发展解决融资难等瓶颈问题。
4.6 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
专业镇转型升级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我们在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具体举措,使中小微企业及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到更多转型升级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把改善民生作为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落脚点,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专业镇转型升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左和平.全球价值链下特色产业集群升级机理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4):43-47
[3]BMSO S.The Idea of Industrial Districts:Its Genesis[C]//PYKE F,SENGENBERGER W.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Coopera-tion.ILO,Geneve,1990
[4]VANDIK M P.Small Enterprise Clusters in India and Indonesia,an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Urban Research,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1997
[5]王珺,等.技术创新与集群发展:我国专业镇经济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杞人.黄华华: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事关广东科学发展全局[N].科技日报,2011-1-17(8)
[7]杞人.专业镇:“幸福广东”大厦的重要支撑[N].科技日报,2011-3-6(11)
[8]宋林,温思美.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现实效用:对粤省应对金融危机调查[J].改革,2010(1):108-113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9
松阳地处浙江西南山区,田园秀美,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域面积1 406 km2,辖3街道5镇11乡、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83万,农业人口19.8万,属农业大县,茶叶是松阳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工程,松阳已跻身全国茶产业十强县,已经成为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松阳银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松阳香茶”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现有茶园面积8 073 hm2,年产量1.13万t,年产值7.19亿元。2016年3月,该县成功创建6 667 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全省首个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松阳县农机管理部门坚持贯彻“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方针,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为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提升茶产业农机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茶产业“机器换人”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县茶叶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茶树修剪机械化率达100%,统防统治机械化率达100%,松阳香茶机械采摘有所突破,名优茶、香茶加工机制率达100%,茶叶后加工(分选)机械化率达100%。
2“十二五”松阳茶产业农机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2.1 茶产业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长
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补贴政策通过调整、完善,将茶叶机械列入了补贴范围,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全县落实的补贴资金、补贴机具数量稳居丽水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装备保障。截至2015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4.53万k W,比2010年的11.73万k W增长23.9%,其中茶叶机械34 544台,动力5.7万k W,占农机总动力的39.4%。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6 534台,共落实补贴资金3 670.5万元,直接带动农民投入11 106.5万元,受益农户14 500户,其中新增修剪机、采茶机、炒(烘)干机、杀青机、揉捻机等茶叶机械就有22 866台,补贴资金达3 306.1万元,占总补贴资金的90%。
2.2 茶产业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1)开展试验示范,为茶产业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通过“松阳香茶机械化采制技术研究应用”“松阳县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园植保、茶叶加工及加工后筛选等茶叶生产加工关键环节,开展了传统人工操作与机械化的对比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茶树采用机械修剪比人工修剪提高工效3倍,茶叶机械采摘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0倍,机械植保比人工植保提高工效7倍,茶叶机械色选比人工筛选提高工效79倍,在试验示范区内茶叶生产加工采用全程机械化,茶园每年节本增效达17 925元/hm2。
(2)开展技术培训,为茶产业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主动与茶产业办、科教站、茶叶专业辅导员、茶机生产企业及经销商等相互协调配合,采取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开展大量的“松阳茶师”、种植能手、统防统治技术员、茶叶机械加工操作手等技术培训,促使广大茶农掌握各类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使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安全操作技术水平。
(3)研发新型农机,为茶产业农机化发展提供效率支持。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对高效茶叶机械的旺盛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农机制造企业的创新研发积极性,各类新型高效农机装备和技术不断涌现。如松阳上河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在2009年率先研制成功6CCB-801ZD、6CCB-901ZD型全自动智能扁形茶炒制机并投入批量生产,标志着茶叶加工机械从半自动向全自动、智能化转型升级,极大地提高了名优茶机制的生产效率,并能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和品质的统一。新型高效农机产品深受广大茶叶加工者欢迎,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并销往四川、湖北、贵州、江西等外省茶叶产区。到2015年止共生产销售3万余台,产值达1.5亿元,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创新发展模式,探索茶产业农机农艺结合机制。2014年,松阳县农机部门与松阳神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协作,实施了“农机农艺结合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示范”项目的建设,建立机械化茶园示范基地40 hm2,引进高性能茶叶生产机械,新建绿茶、红茶初加工生产线各1条,开展了农机农艺结合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示范。通过应用示范,实现了茶叶初加工全程机械化,提高了松阳县红、绿茶机械化初加工的水平,生产工艺符合茶叶生产加工需要,提升了生产标准,减少了人工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良好效果。每年新增产值180万元以上,新增利润25万元以上。
2.3 茶产业发展规模效益不断升级
推进茶产业“机器换人”,农机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茶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茶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松阳茶农依托浙南茶叶市场优势,充分利用市场良好的流通渠道兴办茶叶加工厂。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户)2 600余家,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建成1条全自动智能茶叶生产线和5条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初制生产线。还有一大批人带着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机械设备到全国各地承包茶园、投资办茶叶加工厂。全县茶园面积从2010年的7 267 hm2扩大到2015年的8 073 hm2,年产量从2010年的0.91万t增长到2015年的1.13万t,年产值从2010年的6.4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19亿元。松阳以全省4%的茶园面积,生产了全省6%的茶叶产量,产出全省8%的茶叶产值。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农民收入50%来源于茶产业,农业产值60%来自茶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松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3 茶产业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中国玩具产业如何战略升级 篇10
自2007年8月以来,中国玩具业屡遭寒流:“美泰召回”、“合俊倒闭”事件之后,2009年又遭印度“封杀令”。在成本陡增、贸易摩擦加剧等多变环境下,玩具业整体陷入了30年来最大的危机与困境之中。
在举步维艰的困局里,中国玩具业应当如何看清当前的形势,确定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实现“升级”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升级战略:着眼国内
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u”字型,即所谓的微笑曲线。曲线左边是指研发、原材料采购、设计,也就是上游企业,属于附加值的高位;右端是指品牌、营销,包括各种各样的服务,也就是下游企业,也属于附加值的高位;中段为组装、制造,也就是制造企业,属于附加值的低位。
中国玩具业之所以陷入今日的困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没有市场主动权和附加值空间。中国玩具产业长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要模式;95%是代工企业,处在“微笑曲线”最低点,也就是产业链的低端,溢价能力低。生产了世界上80%的玩具,却只赚到了20%甚至更低的利润。利润如此之低,一旦外部环境稍微恶化,便陷入了资金匮乏等困境,这是中国玩具业的致命伤。
中国玩具产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企业具体的切入点在哪里?如何确定生存目标?如何提升竞争力?笔者的回答是:玩具业从微笑曲线的低部往上提升、延伸两端并向上拉升,并逐步从加工制造方面转化为品牌经营、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企业,积极发展国内市场,才是中国玩具业总体的出路和未来方向。具体而言,从重新设定商业模式开始,即从产业链的低端(即OEM阶段)向产业链的左右两端转移或延伸(ODM和OBM阶段),然后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建立营销组织,采取专卖连锁等多种方式开拓本土市场。
升级模式
类似不同种类的鱼群适应不同的水域和水位,有各自适合的生存环境,中国玩具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的不同“体质状态”量身定制出自己的最适合的商业模式,进行准确定位。下面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三种不同的发展形态。
模式一:橄榄球(OEM)
橄榄球的企业形态(加工制造)是当今中国玩具产业的普遍形式,也是我们力求改变的产业链低端部分。但不少玩具企业的条件很糟糕,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如果一下子要求它转型,难度比较大。其实,橄榄球企业形态,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于小企业的初期发展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模式。当前小企业面对困境,所要做的第一要义是如何生存下去,并做到“瘦身不瘦骨”,把住要害处:第一,把握现金流,重新评估商业效益、取舍界定业务范围,第二,考虑作为其他大厂的加工厂,或者寻求较高利润的合作对象,稳定企业收入,保持持续发展;第三,关注市场,为以后企业升级做准备。
模式二:哑铃(ODM+OBN)
哑铃产业结构的特点是讲求左右两端的设计和品牌运作,把中间部分外包。其实这样产业结构在国外很普遍,美泰公司、迪斯尼、日本万代等公司,都是属于这种轻资产运营。利用品牌力量、技术组织能力以及销售网络,加强了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放弃曲线的底端部分,集中力量做高附加值区,从而提升竞争力。哑铃产业结构,对于中国玩具业而言,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之一。
模式三:哑铃+橄榄球(ODM+OBM+OEM整合)
哑铃+橄榄球的产业结构主要是针对比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凭自己制造的实力向两端拓展,是按照微笑曲线进行全面整合的所有环节。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科技研发、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和品牌和销售网络等基本生存点。比如说,东莞龙昌集团很早就对国内市场进行了关注。1980年于东莞投资建厂;1997年在香港上市;2002年一举收购美国著名玩具公司“Kid Galaxy Inc”,将其旗下品牌Bindos(变动思)转为龙昌的品牌2004年,龙昌集团到成本更低的常平建新厂,并将公司研发设计中心设在常平。从OEM到ODM再到OBM,龙昌玩具公司成功转型,成为广东玩具业发展的缩影。可以说,哑铃+橄榄球的产业结构,已经有前人的标杆,是中国较有实力的大中型玩具企业最好的模式之一,从未来发展来说,完全可以超胜纯哑铃产业结构的国外玩具大公司。
升级攻略
攻略1:“丢帽运动”,快速蜕变附加值
“丢帽运动”是指改变中国“民工型”企业转向中国“创新型”升级运动。上游为原材料产业链的整合,也就是后向一体化整合。其核心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保障质量、加强控制、优化竞争力、稳定下游资源,使自己壮大起来。把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等加强起来,把上游端作出自己的核心能力,那么企业便一步一步从价值链的低部向附加值较高端发展,甩掉“民工”的破帽子。
下游整合的核心问题就是开拓国内市场,创建自主品牌,开拓市场分销网络,积极推进前向一体化整合,这是大中型玩具企业至为关键的增长战略。奥飞动漫借鉴了美国孩之宝以及日本万代的经验,坚持自有品牌战略,采取玩具和动漫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以动漫文化带动衍生产品生产销售。至今,奥飞玩具已经打出了品牌,“AULDEY双钻”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双项殊荣,现在正全力把“奥飞动漫”打造成世界级的动漫品牌。
攻略2:“内圣”修炼,锻造核心能力
如今的玩具业已被“成本之手”卡得喘不过气来。其中外部更多因素呈现不可控制性;而相对具有可控性的企业内部可以通过“修炼内功”来改变经营软成本。因此,针对整合企业的内资源,优化管理,乃为今日玩具企业突围之关键。
企业内部是由各种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要能够衔接,前后协调一致,企业的运作才更有效率。战略大师波特认为,这些不同活动之间的协调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部分。企业每一项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成本,关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玩具业管理内耗等普遍性障碍。建立规则、标准,规范流程提升效益,同时,推倒“沟通”的柏林之墙。
攻略3:“外王”制胜,策略联盟赢天下
目前我国玩具生产企业有2万多家,而且行业在上下游连接带动游戏、纺织、化工、电子、动漫、影视、教育等20多个产业,形成了硕大的“产业链”,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天然的条件,赋予了玩具业与其他产业
实施策略联盟的可能以及提供向周边产业链延伸的条件,一旦发力,必将推动玩具业的发展。蓝猫与伟易达结成战略联盟,成立了蓝猫教育玩具总汇,就是很好的例子。玩具与教育结合无疑是玩具行业走出低迷的途径之一。另外,与动漫的结合也是战略升级路径之一。目前全球动漫产业的产值近5000亿美元,日本的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中国玩具业很有必要整合动漫业资源,优劣互补衍生出新产业,绝对是“好婚姻”。国内规模较大的玩具企业已开始介入动漫文化产业,现有奥飞、骅威、小白龙、艺丰、广东佳奇等公司。因此,玩具业应当早日实施策略联盟,积极寻求“战略伙伴”,使产业之路越走越广阔。
攻略4:创建营销组织,实现腾飞梦想
中国玩具业至今仍然习惯以生产为主体,销售是依附在生产上的一个“零件”,因此,销售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在这种状态中,要建立营销功能组织,颇有难度。如果玩具业真要创建营销组织,必须有一个转变,明确认识到“顾客第一,销售第二,生产第三”的产销关系,确定“销售决定生产”,而且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的观念和战略思维。企业要发展壮大,只有一件事强化市场基础。要强化市场基础,就必须建立具有以策略为中心的营销功能组织。因此,建立专家型的营销团队,从整体上把握好市场和企业管理,能够理顺“经营战略、市场策划和分销管理”等三位一体的职能机构。对于当今的中国玩具业来说,这是一件头等大事。
攻略5:符号与文化制胜
首先,打造品牌要以文化为依托。当今世界著名玩具品牌,无论是风行数十载的芭比娃娃,还是横空出世的哈利·波特,无疑都是西方文化的载体,机器猫、维尼熊等玩具品牌莫不以文化为根基和利器。中国玩具业也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塑造一些具有中国个性的品牌产品。
其次,要占有“符号资源”。人们对简化和夸大的符号,能把美好的感情投射上去。符号具有巨大的商业作用,有激发记忆和大脑深层连接的能力。为什么美国的玩具在全球市场能够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玩具业将好莱坞的符号资源,比如史努比狗、加菲猫、米老鼠、唐老鸭、流氓兔等与玩具产业结合起来。中国玩具业明显地缺乏这种“符号资源”,只是停留在产品的表层,势必影响到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因此,作为中国玩具企业必须从文化的层面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再次,善用动漫推动产品销售的策略。此策略是国外品牌一直推行的营销战略,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快速占领市场的利刃。1984年,美国孩之宝公司首次推出了变形金刚系列玩具,随后他们委托日本东映动画公司制作了动画片,影片播出后,《变形金刚》玩具开始风靡美国。
外国玩具在市场上不仅在卖芭比娃娃,还在卖她的“生活”。迪斯尼公司专门雇人出杂志,给世界各地的小朋友甚至大朋友们讲述芭比近来的生活。在其公司里,有成百上千的员工在为它旗下的玩偶编故事,做成卡通动画,再通过各种媒体把故事传播出去;在它的工厂里,有成百上千的员工在为芭比、米老鼠们制作衣服、鞋子。
攻略6:产品细分与深耕,打造品类优势
后发的中国玩具企业必须思考如何以弱胜强,后发制人。产品是一个可以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切入点。第一,作为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或品牌,必须要做好把某一类产品推广成为潮流性的产品的工作。而成为潮流性产品需要符合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产品本身包括包装要新、奇、特(至少占其一);二是产品价格体系要适合批发渠道流通;三是消费者玩起来容易上手,不能太复杂。面对现实,提供更好性价比的产品给消费者。
攻略7:渠道与终端规划、定位
只有拥有自己的市场基础和渠道网络,才有可能对市场有控制力,才有可能拥有市场的溢价能力和主动权。选择好渠道商和渠道结构,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渠道结构往往决定渠道推动力,也就是产品快速到达顾客的手中的效益。
关注新兴市场,拓宽出口渠道。从我国出口市场增长分析可知,俄罗斯、澳大利亚、智利、南亚、中东、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属于新兴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尽管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玩具主要出口的市场,但是受金融风暴侵袭经济整体下行,增长缓慢。因此,中国玩具企业必须有效地避免依靠单一市场的风险,紧抓住原有市场,及时关注新兴市场,积极拓宽玩具出口渠道。
确定渠道模式,积极进军国内市场。目前,我国玩具企业采用得最多的是垂直分销渠道,这也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玩具营销模式,奥迪、星月、欢乐反斗城、凯利特都做得比较成功;甚至美泰、孩之宝等巨头在中国市场上也是采用这种模式。此外,还有传统分销渠道、水平分销渠道和多渠道分销等渠道模式可以选择。
找好核心终端,掌控主流销售。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市场,最重要的是找好核心终端,制定出主流终端与辅助终端的终端群组合策略。而决定终端命脉有三条线:品牌线、产品线和软服务线。提高这三条线的强度和配合度可以有效地主宰终端。简要列出了各类终端,玩具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与能力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
结语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 篇11
高标清同播频道的增加, 对于中央电视台高清节目制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需要更多的高清制作技术资源。不久前,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正式启用, 给这一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平台。2012年5月16日, 随着新址建设工程主楼竣工仪式的举行, 中央电视台新址逐步开始启用, 新台址全面采用新一代网络化制播技术系统, 启用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节目生产工艺流程告别以磁带为主的传统模式, 实现全程文件化;节目实现全高清制作、高清与标清兼容播出;总控机房容量扩大, 节目信号处理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新台址全面启用后, 节目制作能力将达到200小时, 比现有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 节目传输也将从传统电视向多类型、全媒体方向转变, 为中央电视台的战略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8月的伦敦奥运会转播, 是新台址对制播能力的一次试航和检验。共有4个演播室应用于伦敦奥运会, 通过开放式演播室、混合制作岛等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 实现了全高清、全网络、全文件化的编辑流程, 不仅可以实现节目素材台内共享, 还能够通过与外场系统连接, 实现电视台与赛场转播的协同制作。5.1声道环绕声制作、3D节目信号播出更是为转播增色, 可以说是圆满通过了奥运大考。
目前, 现址和新址的磨合还在进行。随着新址、现址并行播出, 新址工艺系统正式启用, 新闻制播系统启用, 新址整个系统达到良性运转, 其制作能力还将逐步释放。中央电视台也将在未来的一年中实现“高进标退”, 达到全高清制作, 使高清覆盖率达到100%。
【旅游产品战略性升级】推荐阅读:
旅游产品战略管理05-31
产品升级11-01
旅游转型升级08-11
加速产品升级换代10-02
乡村观光旅游升级改造方案05-21
全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08-18
创新发展 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09-14
正面-产品升级客户告知确认书标准版12-17
产品营销战略研究06-03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