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女性化(精选5篇)
农业女性化 篇1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 我国出现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于男性, 农业女性化的现象日益突显。而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关注人力资源性别层面, 仍然沿袭着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前, 以男性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的制度, 明显滞后于农业女性化的新趋势。文章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农业女性化的现状以及农业女性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并从农业女性化视角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女性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农业女性化的趋势。从事农业活动的妇女人数占农业从业人员一半以上, 而且这一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1990年, 农村妇女占52.4%, 2000年上升到61.6%。“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第二期) 结果显示:在农村家庭中, 女性从事纯农业劳动的比例是82%, 比男性高出17.4%。全国妇联2006年3-6月在河北、河南、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10省万名农村妇女中进行的问卷调查, 显示, 在农业生产中, 妇女参加生产的比例达74.7%。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 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传统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已经逐渐被“男工女耕”的新型性别格局代替, 农业女性化已成为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新趋势。
一、我国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原因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 女性转移滞后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呈女性化趋势, 而致使农业女性非农转移滞后的原因, 存在以下方面:
(一) 农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生活和就业的保障
几千年来, 农民依靠土地生活, 农业种植仍然是大多数农民家庭生活的经济保障, 加之当前国家对农民优惠的土地政策, 使得农民不可能放弃土地, 放弃农业生产。务农是求生存, 非农转移则是求发展, 在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中, 多数农村家庭男性选择了求发展, 妇女留在家里求生存。这是成本小和收益大的理性策略。
(二) 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
农民非农转移和其文化素质呈正相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妇女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6%, “小学”文化程度占25.9%,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6.1%, “大专及以上”占1.2%;“没上过学”占6.3%。较低的学历限制了农村女性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发展, 同时也使其对外出就业缺少自信, 不愿意外出。
(三) 社会分工设置限制了女性就业机会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动下,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城市中存在着“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别间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使得妇女工作的收益低于男性。所以男性拥有比女性更有利的外出就业条件。
(四) 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
“男主外, 女主内”, 是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 在这种分工模式中, 女性承担着家务劳动, 照顾老小的职责, 而这种传统职责也使得农村女性不得不留守在农村家中。
二、农业女性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大多数关注农业女性化的研究者都在探讨其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甚至是否会危机粮食安全。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因素中第一变量, 就被列为劳动力变量。
有实证研究认为:劳动力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其边际生产力为负。农业劳动力每增加1万人, 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分约下降0.11点。而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的余, 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本、技术投入较少和薄弱的农业基础条件,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无法变大, 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低下, 农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收到严重阻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 仅有5.25%的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平均受教育年限比非农村劳动力低1.49年, 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有17.25%为文盲。我国农业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 限制了农业劳动力获得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能, 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也是造成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为负的重要原因。
而我国农业女性化的上升趋势, 使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又受到降低的冲击, 农业综合生产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 对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青壮年的非农转移, 有研究显示:农业劳动力的性别及年龄结构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的结构, 农业经营退化为靠化肥维持、由妇女经营的副业甚至转变为靠老人照看的庭院经济, 这种对常态分布的过分偏离, 将对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问题。
同时, 农村青壮年男性的大量转移, 导致农地的粗放经营, 甚至土地抛荒, 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洪名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的利用、投入、产出等受到的影响, 指出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投入、种植业结构、农业技术的采用, 并对作物单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土地的耕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单位土地上农家肥的投入和资金投入以及土地的种植指数影响尤为显著。即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 逐渐放弃耕种程序繁杂、劳动力投入较多的作物, 而会选择容易耕种和劳动力投入较少的作物及种植方式。
(二) 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
现代农业使农业工具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和运作的科学化成为必须, 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成为农民致富的动力和增长点。
但由于多数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低, 对新技术接受起来比较慢, 使得农村的新技术难以推开, 传统经验仍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缺乏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更别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的提高, 不注重科技含量, 致使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受阻、增产不增收、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有的甚至乱用一些新技术成果, 致使食品安全无保证, 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而正是这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
(三) 对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影响
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要求将使劳动对象扩大, 单位时间内劳动人数尽可能减少, 劳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生产、销售、管理一条龙, 这对生产和经营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已成为农业主力军的农村女性无论在市场观念、科技信息、经营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的匮乏, 都滞缓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
(四) 对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
现阶段,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 获得成绩的同时, 也引发了许多问题。由于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缺少宏观调控, 农村青壮年男性的大量外流, 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女性化趋势, 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失衡, 必将会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女性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 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 并对人员进行激励, 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 拥有最多的农业劳动力, 即最庞大的农业人力资源队伍, 而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关注人力资源性别层面, 仍然沿袭着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前, 以男性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的制度。忽视人力资源中性别因素的管理制度, 无疑已不适应当前农业女性化的发展趋势, 势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 也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我国农民的非农化和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那么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滞后不再仅仅是个妇女发展的问题, 将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性别比例均衡以及未来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如何针对非农转移带来的农业女性化状况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促进和保证农业、农村和农村妇女的共同发展, 进行有效地农业经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理论观念———建立具有性别意识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
随着人类发展理论的进步, 以人为本理论的提出, 无性别发展理论已然过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妇女, 农村的发展必须有妇女的发展。把性别观念融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 把农业女性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的对象范畴和内容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理论研究中, 只有把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生存方式和实际需要与其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地做到农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
(二) 目标群体———把农业女性列为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群体
农业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那么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理当是女性, 如果仅仅一般地强调其妇女的作用, 混同普通的群体, 那么她们最终无法成为真正的主体。只有针对农业女性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目标、项目、政策、步骤、措施等管理方案设计, 才能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 要注意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和管理水平, 提高觉悟和自信心, 不能局限于低层次的技术培训。
例如, 推广适合女性操作农业机械和耕种技术, 开展适合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农业女性的农村合作组织, 切实在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各环节, 以女性为目标群体去设计, 才能在农业女性化的背景下, 确保我国农业发展, 确保粮食安全。
(三) 政策保障———制定并有效执行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来保护农业女性的利益
我国现阶段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缺乏性别意识, 在政策实施中无法保证平等对待男女两性。一些研究者提出这样的理论:男女教育机会的平等不等于教育结果的平等, 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不等于就业结果的平等。
虽然我国农业生产中女性劳动者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 受传统观念以及女性特殊生理等状况的影响, 女性劳动者在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中处于劣势, 和男性的差距较大。有研究认为,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中决策层对目标群体缺乏社会性别意识, 这就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不能惠及占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劳动者群体。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服务以及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的资源主要受益群体是男性农业劳动者, 妇女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被忽视, 被边缘化。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不利于农业发展, 更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因此, 要普及和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 并将这种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所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当中, 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农业女性权益保证的公共政策。
(四) 发展资源———为农业女性的主体地位提供发展支撑
有研究者提出发展资源的概念:所谓发展资源, 是主体得以超越生存层次的、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要素。发展资源的容量决定了主体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 它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第一, 教育机会。能否平等地提供给农业女性教育机会, 直接影响到在经济结构转换中, 农业女性能否顺利地从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部门转移到比较效益高的产业部门, 进而影响到农户的增收问题。
第二, 流动机会。包括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及升迁流动。农业劳动力拥有流动的机会是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呈正相关。只有排除性别歧视, 保证农业女性拥有和男性同样的流动就业机会, 才能提供给农业女性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 组织化程度。组织资源是群体接受教育、培训、流动的结构性支撑, 农业女性拥有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和持续性。
第四, 闲暇资源。发展不仅需要空间和制度性资源, 也需要时间资源, 即一定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以获得更全面的发展。研究显示, 农业女性的闲暇资源明显匮乏于男性, 人力资本边际成本低于男性, 进而影响其边际收益。
纵向比较, 农村妇女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 但横向比较男性而言, 女性的发展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 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如果无视农业女性在获得发展资源上的局限性, 探讨女性农业主力军作用是苍白的。资源容量决定了资源拥有者的发展空间, 农业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只有提供给农村妇女更多的发展资源, 她们才能真正发挥农业主力军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一切的管理都要立足于人、用于人、实现于人, 那么农业经济管理也不能脱离农业人的实际情况去空谈。基于我国农业女性化的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都要在女性为农业主体这一前提下去落实, 而只有这样, 农业经济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 调动多数农业劳动者———农业女性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DB/OL].数字中国网, 2008 (7) .
[2]、尹希果, 陈刚, 付翔.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 2005 (12) .
[3]、金一虹.农村妇女发展的资源约束与支持[J].浙江学刊, 2000 (6) .
[4]、洪名勇.建设新农村与贵州三农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5]、董晓芳, 周学军.从性别视角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J].2007 (1) .
[6]、孙秋, 周丕东.农业女性化对妇女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08.
[7]、邓赞武.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发展[J].湘潮, 2008 (12) .
[8]、黄雯.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
[9]、周庆行, 宋常青.农业的女性化、老龄化趋势及其风险化解[J].新疆农垦经济, 2008 (2) .
农业女性化 篇2
关键词 个性化服务 ;网络信息资源 ;农业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8.01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articularit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agricultural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difficult to obtai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personalized service model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users,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personalized service ; network information sources ; agricultural
随着Internet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涉农网站迅速增加,据《2014年中国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有近4万个农业网站[1]。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为农业生产、农业咨询、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种类繁杂、数量庞大、质量良莠不齐,难以甄别,给信息的有效获取及利用带来不小难度。特别是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区域,农民信息用户由于受到自身信息素质水平的限制,更是难以获取及利用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据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比率为28.4%,人数达1.95亿[2],可见农村网民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群体之一,是农业网络信息用户。随着互联网对农村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大,农民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也逐步增强。如何提高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有效利用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满足其信息需求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除广大农民,中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用户还包括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主管部门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及其他从事农业相关的人员等。这些用户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需求内容、层次不同,获取及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帮助不同类型的用户在海量的农业网络信息中及时、迅速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以及如何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的难题。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但由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存在较大的难度,以下从农业网络信息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和特殊性分析思考其实现方式,以期对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农业网络信息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个性化信息服务又称为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搜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个性化信息提醒服务和个性化信息代理服务等[3]。它是基于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4]。或者是系统根据用户设定的信息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特定功能及其它服务方式等,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5]。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则是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念运用到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它是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识别和预测用户的习惯、兴趣或偏好等,及时、主动地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段其宪等[6]、刘梦琦等[7]认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1)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2)通过对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其知识结构等进行分析,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3)通过数据挖掘,引导并激励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获取及利用。
2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
2.1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2.1.1 服务对象构成的复杂性
农业生产门类众多,涉及行业五花八门,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有需求的人员非常广泛,包括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农民、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人员、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及管理者、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农业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农业科研所的研究人员等。因职业不同,工作内容差异较大,不同用户对农业信息服务存在不同需求。
2.1.2 服务对象信息素质的非均衡性
在农业信息服务的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有较大差异,有受过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较高的人员,也有文化水平层次较低信息素质较差的人员。如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及农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文化水平及信息素质较高,使用农业网站信息资源较多,对各种个性化服务功能较容易接受及掌握。而农业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基层农产品贸易人员及广大农民等文化层次及信息素质较低,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除了不同职业的用户群体存在信息素质的差异,农民群体内部信息素质水平也存在非均衡性。例如在沿海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的信息素质要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信息素质水平不同,对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有效识别、合理分类。
nlc202309091045
2.2 服务内容的特殊性
2.2.1 职业不同导致信息需求内容存在的差异性
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对象的群体涉及众多不同职业,工作内容有所不同,兴趣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农业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农业科研人员更关注农业相关研究的前沿信息,农产品商贸从业人员更关注农产品市场信息,而农民则更关注与其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信息。有的信息对某些用户是有用的,而对于其他用户来说,使用价值却非常有限。怎样才能把信息准确地提供给所需要的或感兴趣的用户是个性化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2.2.2 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导致信息需求内容存在的差异性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因此服务对象所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域及时空差异性。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例如北方小麦种植区与南方水稻种植区,区域性差异导致所需的相关信息不同。而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生产季节的差异性也对农业信息服务内容需求不同。从农作物生产特点角度,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生产周期长短不一,而同一类型农作物因种植区域的气候因素也存在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的差异。农作物生产周期中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例如农作物生产一般包括整地、育种、播种、中耕、病虫害防治、收获、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不同环节的生产活动对信息内容的需求不同。从时间角度,在不同季节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同。农业网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的内容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性,体现区域特色、季节特点。
2.3 服务方式的特殊性
服务方式受限于服务对象的知识结构及信息素质水平,而农业信息服务对象群体存在较大差异性,要求服务方式不仅多样化且需符合服务对象的特点。目前多数农业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普遍比较原始,一般对用户不加以区分,统一提供网页信息浏览、信息搜索、在线信息问答及信息广告轮播等功能,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性信息需求。对于互联网条件较差、信息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民用户,难以从中真正受益。例如很多农民对信息搜索引擎并不熟悉,不懂得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相关信息,更谈不上使用邮箱、RSS订制等个性化信息推送功能。而对于信息素质较高、网络条件较好的用户群体,网站提供的这些服务则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对能提高信息获取质量及效率的邮箱订制、网站页面等功能的需求更高。因此,农业网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应考虑到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性,量身定制适合用户的服务方式。
3 农业网络信息个性化服务实现方式的思考
3.1 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
网络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指按照单个用户的偏好、习惯等开展的信息服务,它通过网络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进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8]。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定制不同的信息资源、界面和服务等,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
3.1.1 网站界面定制
界面定制就是指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爱好等对网站界面的显示内容、形式、布局等进行定制[9]。一般的综合性农业网站都开设许多栏目,提供涉及不同农作物或农产品的各种信息,页面结构较复杂,蕴含的信息量大。即使是专题性的农业网站,如中国水稻网,虽把范围缩小到某个或某几个种类的农作物,但依然包括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气象灾害等多种信息。而由于农业信息服务群体的信息需求差异性大、信息技能差异大等原因,对网站页面信息的布局及内容的要求有差异。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及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定制。界面定制功能给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但较为浅层,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习惯通过网站获取信息且具备较高信息技能的用户。
3.1.2 检索定制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所需信息需要依赖于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搜索引擎用户规模为1.3亿,农村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为72.8%,搜索引擎是农村网民除即时通信外使用率最高的应用[10]。在检索中,有些用户习惯用简单检索,有些用户习惯用高级检索;不同用户可能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专业概念,不同用户对检索结果的选取原则和排序方法也可能不同[11]。个性化检索定制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对检索内容、检索工具、检索方式及检索处理的要求等进行定制,为用户的检索活动提供便利,并且通过观察用户检索行为从中识别用户的信息需求偏好,自觉调整搜索策略,帮助用户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该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对信息检索质量较高、信息技能较强的用户。
3.2 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信息推送服务是依托推送技术(Push Technology),将信息源主动推送给用户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推送技术是一种按照用户指定的时间间隔或根据发生的事件把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推送给用户的计算机数据发布技术[12]。信息推送服务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它可以根据用户定义的准则,自动搜集用户最感兴趣的信息,并适时地推送给用户,使用户不必每次访问固定的网站就可以获得由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13]。
3.2.1 不同媒介推送
李期位[14]通过对100个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推送方式的调查,认为在农业信息服务中较常用的方式有频道推送、电子邮件推送和手机短信推送。
3.2.1.1 频道推送
频道式推送是将某些站点定义为浏览器中的频道,用户可以像选择电视频道那样去选择收看感兴趣的、通过网络播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指定其播放的时间[4]。这种方式便于用户获取最新的、针对性强的信息,适合信息素质水平较高的对信息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用户。例如,农业信息中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分析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频道推送服务能帮助用户时刻跟踪、获取最新信息,避免信息过时、失效等。
3.2.1.2 邮箱推送
nlc202309091045
用户只要在最初阶段定制好自己需要的信息栏目,服务器就会将这些信息存储在推送服务代理的数据库中,服务代理根据用户的需求定期检索相应的数据库,将检索结果通过E-mail方式发到用户指定的地址上,并对更新的信息定期检索下载存储到指定的地址[7]。邮件推送服务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新颖性及获取效率。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政府部门官员及农业企业高层领导者利用网络的能力较强,经常使用电子邮件,对使用电子邮件获取农业信息的具有一定的需求或兴趣。
3.2.1.3 手机短信推送
随着手机在中国农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手机已成为农民使用网络的主要设备。据CNNIC的《2014 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为1.46亿,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1.9%[10]。由于手机短信服务本身固有的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以及个性化服务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一种农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手段[15]。农业网站可以参照新浪、搜狐等网站提高手机短信订阅服务功能,用户可选择一些栏目或主题进行短信订阅,当这些栏目有新信息发布时,信息也会被自动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与邮件推送服务相比,这种服务模式简单便捷,不需要高度的上网技能,适合所有的农业信息用户,特别是网络信息技能较弱及缺乏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广大农民。
3.2.2 根据农业生产及信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推送
3.2.2.1 按地域分块推送[16]
由于农作物种植区域及农业生产活动地域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有所差异。农业信息的推送服务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IP地址,确定用户所属的农业区域,从而缩小推荐信息的范围、提高推荐信息的针对性,以便达到提升农业信息推送服务的个性化程度的目的。
3.2.2.2 按时间段分块推送[16]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领域用户信息需求多样、不断变化、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17]。因此,农业信息的推送服务结合用户所在地的位置,确定用户所在种植区的各种作物所处的生长阶段,推断用户对信息的兴趣点所在,从而缩小备选推荐信息的范围,提高个性化服务程度。
3.2.2.3 按用户文化水平分层次推送
根据目标用户接受能力和接受终端的不同,构建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推送传播渠道,以灵活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16]。对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QQ聊天软件这些比较普及且易用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推送。而文化水平较高的用户,具有使用互联网的条件,拥有一定的信息技能,因此可采用邮箱、RSS订制和网站页面等信息推送渠道。
4 结束语
网上农业信息是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是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从网络农业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是农业信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个性化信息服务因为其充分考虑到农业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向用户提供主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庞大、无序的海量信息和用户信息需求之间搭建了一条捷径,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服务观念的更新,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将为农业生产、管理、科研、教育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2014年中国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EB/OL]. [2016-04-12]. http://news.wugu.com.cn/article/20
141013/342875.html.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40.html.
[3] 赵水森. 基于因特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20-24.
[4] 史田华. 因特网个性化信息服务[J]. 情报资料工作,2002(1):31-32,38.
[5] 王 悦.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刍议[J]. 图书情报工作,2002(8):17-21.
农业女性化 篇3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的选取的两个村总人数4, 700人, 瑶族妇女2, 300人左右, 占总人数的48.9%, 长垌乡总人数为5, 308人, 瑶族妇女2, 100人左右, 占总人数的39.6%。大多数家庭只以种植传统的农作物维持生活, 大多数靠丈夫外出打工赚钱。留守妇女成为了本地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长期以来, 这些妇女文化水平发展不高,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于农村男性, 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村妇女文化水平整体本就偏低, 在闭塞的山区, 妇女的文化水平比整体水平还低。文盲半文盲占23.53%, 小学及以下文化占58.82%, 初中文化占17.65%, 高中文化或大专以上文化只占1.85%。山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本存量严重偏低, 不仅束缚了妇女的思想和才能的发展, 而且由此产生狭隘性也成了她们不愿承认又不得不承认的心里弱点。她们由于长期受“男强女弱”思想的影响, 大都有强烈的自卑感, 于是产生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 表现出对男性的依附心理。更多女性表现出不思进取, 不读书不看报, 只知屋里小天地, 不知外面大世界。对家庭之外的社会资源, 如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等知道的很少,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对全村的经济事务上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等于零。
二、女性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在劳力严重输入的贫困山区, 妇女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 本立村女性人力资源分析。
马山县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田”的大石区贫困县,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4亩, 地区缺水较为严重。由于受这些自然条件的限制, 马山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人均收入不足2, 000元。可近几年, 本立村居然脱贫而出, 家庭收入达万元以上的达29.41%, 人均收入达4, 500~5, 000元。调查表明, 本立村的财政收入和社会发展呈现好的势头, 在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下培养一群掌握技术的妇女骨干, 这就是本立村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法宝, 也是农村妇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好见证。本立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瘦肉型养猪场, 由村里的富德公司和会计负责运作, 该村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 与村民签订合同, 向养殖户提供种猪以及技术等的服务。目前, 猪场有新品种种猪50头, 母猪400多头, 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对于贫困户, 实行先免费提供种猪, 到产生经济效益后再归还种猪的扶贫政策。向公司购买种猪进行饲养的大部分是留守家庭的妇女, 她们主动参加公司定期开办的养殖培训, 并把学习到的关于喂养、分栏、打疫苗等技术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据公司统计, 每饲养一头猪给村民带来的净收入大约是300元左右, 一年每户约购买10~15头, 也就是说, 本立村的村民可有3, 000~4, 500元的纯经济收入, 这相当于部分男性村民外出打工一年给家里带来的收入。同时, 公司还为购买猪种的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信息。这样不仅提供了村民的收入, 而且还为村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已经掌握系统的养猪技术, 还作为技术骨干曾到广西大学农学院专门进行学习后, 正式成为公司的技术人员。当前, 富德公司仅在本立村一年的收入就有约20万,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 养猪收入逐年在增加。公司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新增了养鸭的项目, 继续向村民提供更多的养殖资源。这个公司在本立村的作用就像一个养殖技术收集站, 会定期发放技术手册, 公布宣传新的养殖技术, 市场交易的信息也会随时进行更新。尤其是那支妇女技术骨干队伍, 会定期挨家挨户去调查村民养猪的情况, 并进行技术指导。如今, 本立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养猪产业链, 而留守妇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二) 民兴村女性人力资源分析。
民兴村村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本立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在走访的村民中, 本立村村民基本家家有洗衣机、冰箱等电器, 而民兴村的较少。民兴村家庭收入在万元以上仅为13%左右, 而民兴村的男性劳动力资源输出比例是最高的, 达到65.22%。同时把自己的妻子也带到外地打工了, 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里虽然有推广蔬菜种植塑料大棚的服务, 而且价格仅为800元/个, 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 但由于家庭缺乏劳动力导致购买者寥寥。民兴村本地经济发展一直不见起色, 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外出打工的劳力收入。离脱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三) 长垌乡女性人力资源分析。
长垌乡由于地处金秀县, 本身自然资源比较富裕, 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还有着特定的旅游资源。本地经济主要以发展八角、毛竹、茶叶及林下经济作物 (绞股蓝和灵香草) 等, 但经济作物的种植因为没有加工产业的支撑, 原材料的供给只给村民带来温饱的经济效益, 2009年人均年收入仅为2950.07元。农业生产模式还是属于粗放式的, 没有通过优化配置农业生产经营要素, 开发农业经济生态、旅游观光及休闲等多种功能, 来提高村民自行创业的积极性和农业效益。所以, 长垌乡村民家庭收入虽比民兴村高, 但又比本立村低。调查事实证明, 扶贫开发要取得显著的成效, 首先就要从转变扶贫观念入手。在开发扶贫内容上, 转变“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
三、探讨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农业的影响, 我们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提升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质量的几个途径。
(一) 出特色,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仍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组织群众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同时逐步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产业, 增加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 应当重点研发有当地特色的产品。逐步打入市场, 形成当地自己的品牌。因为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很大潜力, 发展农业品加工业, 有助于调节农产品的供需,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农业加工业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 所需劳动力多, 因此能吸收大批的农村妇女劳动力。
(二) 找项目, 结合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推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主要方式是以科研课题为依托, 通过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试验、示范, 引导农村妇女接受新事物。同时还为农村妇女编写适用读物, 深入农村, 参与知识培训, 亲自扶植示范户等。广西区政府和各大高校组织的“科技大篷车”活动以及三对创新行动计划, 深受农民的欢迎, 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广西大学农学院的相关负责人, 他们愿意为民兴村和长垌乡提供一项帮扶实验, 以找出:一是该地区是否适合大规模种植某种经济作物, 当地政府愿意出资免费给妇女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二是该地区政府尝试联系生产厂家, 为经济作物提供一系列的产品产销服务。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全程跟踪调查, 观察妇女种植户因生产技术和种植作物的改变造成的经济收入情况, 相信此举提高的经济收入相较之前的水平将会提高80%, 我们还将进行一项细致的方法研究, 以尽快缩短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与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借鉴本立村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社运营模式, 把企业利益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联系在一起, 而且通过这种运营模式, 企业发展与农民的经济利益高度保持一致的, 既可以来防范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 也更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服务, 实现自身发展。
(三) 抓培训, 增强妇女致富的本领。
各级政府及妇联要对农村妇女进行全面系统的素质和技能培训, 使其不断增强致富本领。首先, 要创新培训内容。不仅要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 还要拓展到创业理念, 经营管理等各类知识的培训。其次, 要注意培训的层次化。对农村科技致富骨干、基层干部等集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市场营销、网络知识等培训, 使她们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标兵;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妇女, 通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使她们能掌握1~2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再次要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可采取集中和分散办班等形式, 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培训, 使广大农村妇女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 转观念, 鼓励农村女性的自我开发。
重构健全人格, 强化自我开发意识。自我开发是农村妇女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女性素质提高的客观条件, 妇女自身的努力才是根本因素, 是第一位的条件。”[1]所以, 作为女性, 需要自觉克服社会及性别的束缚, 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心理, 多途径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农村妇女有了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妇女资源开发的各项措施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用。
(五) 争取政策, 鼓励各种妇女经济组织的建立。
农村妇女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性别因素, 因此积极性很难调动, 因此采取鼓励一部分积极妇女代表采用农业新技术先富起来, 起到带头作用, 并组成妇女生产小组, 带动其他妇女参与其中。同时当地妇联要积极与银行合作, 尝试对积极性高的妇女提高小额贷款, 鼓励她们自行创业。重要的是, 政府部门特别是各级妇女组织应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市场需求以及妇女的意愿、妇女的素质水平等实际情况, 积极帮助农村妇女组建新的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 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 增强了农村妇女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了农村妇女的收入,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依附、从属、被动的局面。
总之, 农村妇女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 她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不可估量的。新一代有文化有素质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必将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必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同时, 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此次的调查报告也只是本课题的一次粗浅研究, 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 一定能为广西少数民族山区农村妇女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摘要: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 笔者走访调查国家贫困县马山县和金秀县的瑶族乡, 并以本立村和长垌乡为具体调查对象, 了解两县瑶族村的经济情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查发现, 贫困村能否脱贫与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女性资源,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女性化 篇4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不仅要面对技术本身是否实用、是否易于接受等问题,还要考虑现有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社会文化等。在目前的农村社会发展状态下,人口流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日益呈现出“女性化”特点[4,5,6],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一定挑战。对于农业女性化的定义目前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共识,姚德超等认为,农业女性化就是农业生产和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妇女承担和完成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妇女家庭角色的强化及其农业生产者角色的确立[7]。孙秋等的定义与之类似,认为农业女性化是指女性的非农化转移滞后于男性,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5]。吴慧芳等人的定义强调农村留守妇女的角色,认为农业女性化是“农村留守妇女承担了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角色”[8]。概括而言,笔者认为 农业女性 化是指妇女未能实现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力量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发现女性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3.2%[9],农业女性化 趋势日益 明显。在农业女 性化背景 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如何发挥妇女等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10]。然而女性相对于男性在接受和使用技术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11,12],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急需探索更为切合实际的节水技术推广模式,将实用技术与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需求相结合。本文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总结农业女性化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1研究方法
为有效分析农业女性化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使用中面临的困境,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中的农业 生产季节历、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甘肃省W市农村女性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意愿、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同时对当地水务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以及村干部等进行访谈,了解节水技术推广情况和村庄整体情况(见表1)。实地调查资料来源于甘肃省W市的10个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每个村庄选取2名女性进行访谈。在本次调查的20名女性中,家中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单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占60%,男女共同从事农业生产的占30%,其余10%的家庭男性主要负责农 业生产。在10个村庄共3 921户中,男性长期外出务工的有1 610户,占总数的41.1%。
注: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资料整理。
2农业女性化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影响
农业女性化在对女性自身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影响到农村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6]。在农业女性化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节水灌溉等农业科技的传播必然要关注女性的特点,以更为合 适的方式 促使女性 采纳先进 技术[13]。然而目前的节水灌 溉技术推 广过程中,女性处于 相对边缘化的地位,对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不足,影响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和使用。
2.1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影响技术采纳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村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要求[14]。就节水灌溉技术而言,有研究发现,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则越容易采 纳节水灌 溉技术[3,15],例如,高雷认为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越高,越容易采纳膜下滴灌这一节水技术[16]。第1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户中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 及以下的 比例为49.2%,而女性这 一比例高 达67.1%[17]。虽然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逐年提升,但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文化水平仍较低。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女性在采纳和使用技术方面存在更多困难[18]。
以笔者访谈的农村妇女CYZ为例,她今年40岁,小学文化,丈夫常年在外打工。2012年起,当地水务部门开始推广垄膜沟灌等技术,她也多次参加了本村的技术培训,并在自家大约0.07hm2土地使用了垄膜沟灌技术,但对于起垄的深度和间距、不同季节灌溉用 水的间隔 时间等技 术要领始 终没有搞 懂。对于主要原因,她说:“人家技术员说得很多,俺们女的没文化听不明白!还是觉得大水漫灌好!”。这一案例真实地反 映出部分农村女性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等因素,不能很好地接受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有技术和知识优势的男性远离农业生产,造成了农 业劳动力 的结构性 文化水平 下降[19],但是节水灌溉技术操作性较强,并且对使用者的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女性在学习节水灌溉技术时受到自身文化素质较大局限,在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影响到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效果。
2.2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影响其参与技术培训
虽然农业女性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女性在诸多领域依然面临不公平的待遇[7,20]。在调查过 程中,笔者对W市水务部 门高级工程师YXN进行了访谈,他从事节水技术推广工作近30a,通过多年的工作发现:以前到村子里推广技术主要是男的参加, 现在如果不让妇女参加就几乎找不到人培训了,但是一般不愿意培训妇女。据他说,技术人员已经习惯了向男性推广技术, 因为农村男性在家庭生产中做决策并且易于传播技术。结合这一案例可以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女性被排除在技术推广的范围之外,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却并未成为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21]。而且女性也未 能成为生 产决策的 主体,仍然是掌 握技术、知识和社会关系的男性主导生产经营决策,成为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在笔者调查的10个村庄中,通过参与式评估发现3 921户家庭中女性能够做决策的仅占41.3%。女性由于缺乏生产经营的决策权,一定程度上使得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意向女性传播节水灌溉技术,女性在现有技术推广模式下处于边缘化境地。但农业生产的女性化使得男性的作用不能最大化,男性即使掌握了节水灌溉技术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女性的作用反而受到限制。
2.3女性生产劳动压力较大影响技术学习
中国传统农村性别分工 形成 “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 化,然而农业女性化背 景下女性 更多地承 担起农业 生产的重 任,甚至还要负 责家庭的 社会交往 等任务,其角色更 为复杂[7,18]。笔者通过生活日记图对20位女性的主要日常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在4-10月份的主要生产季节中,女性一般要分别在早上6点、中午11点和下午5点前后准备3餐并料理家务,尤其是照看老人及未成年子女,而且由于男性外出务工,女性还要作为主力到地里从事强度较大的生产劳动,即便有空闲时间也倾向于就近打零工赚钱。在较强的劳动压力下,女性参加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等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缺乏足够的精力参与技术学习。此外,部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投入,这也使得本来生产生活压力就很大的女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垄膜沟灌和膜下滴灌技术虽然能够很好地节水,但是起垄、覆膜等需要较多人工投入,收获季节地膜和设备的回收也比较繁琐,缺乏生产帮助的女性相对不愿意采用这类技术。总体而言,过多的家务和生产劳动让女性缺乏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精力,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对象参与方面受到挑战。
2.4现有技术推广模式不适于女性学习特点
女性相对于男性在技术学习和采纳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技术传播渠道、技术使用的积极性、对技术相关因素的敏感程度方面都有不同。然而现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并未充分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女性特殊性的考虑都有所欠缺[21]。就技术传 播渠道而 言,女性并不 适合于传统的集中而复杂的培训,不擅长在短期内从专业技术人员那里学习技术,但现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由于人员和资金有限,只能由少量技术人员在短期内对农民进行培训,从而影响到女性的学习效果。而且传统技术推广模式将男性和女性混淆在一起,对于女性学习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传播和采纳[10,11]。
笔者调查发现,女性受到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接受的速度也相对较慢。据W市水务部门表示,在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技术时,以女性为农业生产主力的家庭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男性为农业生产主力的家庭,女性更容易持观望态度。 节水灌溉技术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实际经济效益,女性在无法有效预测技术效果的情况下,往往会持有怀疑态度,加之女性对自身能力的质疑,会影响到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此外,女性对技术使用的价格、技术的复杂程度、短期效益等更为敏感,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女性农民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见到技术的优势便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10,12]。然而现有技术推广模式缺乏长期跟踪机制,注重短期的技术推广面积和数量,忽视了女性接受技术较慢、使用较为困难等问题,无法有效激励较为保守的女性学习和采纳技术。
3结论与建议
节水灌溉技术相较于一般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特殊性, 节水技术的推广和采纳需要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农民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节水灌溉技术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相比于一般农业技术要慢。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采纳受到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的特殊性的影响,其传播方式和使用效果也因此有所差异,在女性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农村妇女整体知识水平和社会资本不足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受到很大挑战。而且目前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节水灌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及就近打工和从事其他副业所带来的收入,这使得女性不愿意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节水技术的使用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农业女性化的大背景更为有效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促使技术的采纳并发挥积极作用。
3.1增加对节水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
从女性使用技术的特点来看,其对技术使用的短期效果和经济成本较为敏感。然而节水灌溉技术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节水灌溉技术一般需要一定的设备投入和人力投入,受到天气、气候条件 的影响较 大[15],对于注重短期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女性而言,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针对女性学习和采纳技术的特点,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增加现有补助额度,调动女性尝试和采纳技术的积极性。政府在相应的政策规划当中需要体现性别意识,针对女性在学习和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中的困难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妇女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作用[6]。
3.2开展更多针对妇女的培训
现有技术推广模式将男性与女性混淆在一起,对于女性特点的关注度不够,限制了女性参与技术培训的积极性。针对女性更适于通过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获取知识的特点,可选取更多技术推广模式[11],开展更多 专门针对 女性的节 水灌溉技术培训。在技术推广和培训中,要树立性别意识,尊重女性的特殊需求和 意见,为女性之 间的技术 交流和传 播提供帮 助[22]。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节水意识, 因此针对女性的技术培训应该从节水意识的培养开始,要注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提升女性使用技术的能力。在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推广计划中,更多地将女性纳入其中,结合女性需要照顾家务、从事农业生产压力较大等现实情况,开展贴合女性需求的人性化培训。
3.3节水技术推广与种植技术推广结合
目前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往往以单一的技术为主,主要由水务部门单独进行,然而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需要多种不同的技术,单一的技术推广会降低农民采纳技术的可能性。 女性相对于男性更需要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其所需要的技术种类也比较多,对于不同 类型农业 生产技术 的需求也 比较强烈[10]。因此,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植物保护、疫病防治等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水务部门、农技部门等的配合,发挥技术之间的协调作用,提高女性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3.4改变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农业女性化 篇5
随着农业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农务”已成为最新、最具前瞻性的数字农业技术焦点。然而传统的移动信息服务,局限于短信、彩信和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数据的发送,缺乏个性化信息检索和推送等有效的手段,不能有效处理和利用农业知识和海量实时数据,难以满足分散农户多变的生产流通需求。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移动农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应运而生。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的服务,它能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或模糊的要求,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农业情境感知计算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感知用户的情境信息,识别和预测用户的兴趣或偏好,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分类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用户主动推送所需内容,更高效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 农业情境感知计算模型
情境感知计算(Context-Aware Computing)是普适计算[1]引发的新的研究领域,旨在利用情境信息智能判断用户行为及目的并主动提供相关信息或服务,人性化调整人与情境交互的方式和内容。目前,一些主要大学和公司相继开展了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各种普适计算研究项目,如Olivetti Active Badge项目[2],AT&T Bell实验室的Shopping Assistant[3],MIT的Oxygen[4],Illinois大学的Gaia[5],Microsoft的EasyLiving[6]和国内清华大学的SmartClassroom[7]等。
情境信息指用于表征与交互环境相关的实体状态的信息集合,是情境感知计算的基础,通常包括时间信息、空间信息、系统状态和用户行为等。要正确地利用情境信息,必须对其进行建模,把物理世界里无规律的数据转化为计算世界里的逻辑结构语言。对于本文所研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来说,情境信息是指能影响业务逻辑和页面显示的环境变量,总的来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基本情境信息。描述的是用户工作环境的情境信息。
2)时序情境信息。描述用户在服务系统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因其与时间紧密相关,所以称为时序情境。
一个时序情境信息实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元组:
TemporalContext=<Identity,Actions,Time>
其中,Identity代表唯一的用户标识,如用户D;Actions代表该用户在页面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动作;Time代表进行系列操作的时间段。
1.1 基于多因子的农业用户分类
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的用户一般为不同类型种植、养殖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产品流通经销商,他们的基本情境信息即工作环境信息往往与其所处地理位置、从事农业活动的季节、类型相关,因此提出了基于多因子的农业用户分类方法对用户基本情境信息进行建模。其主要思想是对不同时空分布及不同农业环境中的用户进行细化分类,归纳出具有时空特点和行业特征的用户基本类型集合。
首先确定分类模型的分类的因子,即{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农业生产流通种类},这3个因子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空间分布作为第1级分类因子,时间分布作为第2级分类因子,农业生产流通种类作为第3级分类因子;然后根据这3个因子建立具有层次关系的用户类型集合。例如,空间分布可分为东北、华北、西北等,时间分布可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农业生产流通种类可分为冬小麦种植、玉米种植、大豆种植等。用户类型的分类因子空间、时间和生产流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如空间按省或者市划分、时间可按照月划分等。基于多因子的农业用户分类如图1所示。
1.2 多维情境感知计算模型
要建立一个灵活有效的系统,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分层结构。本文提出分层的多维情境感知计算模型,以实现用户兴趣的动态获取。如图2所示,该模型共分6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逻辑传感器层、数据采集处理层、信息过滤层、正反例集提取层、加权处理层、用户兴趣计算层和本体化描述层。
系统对情境的感知是从情境传感器对原始数据的监测和获取开始的,逻辑传感器层监测并接收用户基本信息和时序情境信息(用户的交互习惯、交互历史等)。数据采集处理层主要负责两方面的职能:一是与逻辑传感器通信并获取传感器传来的特定格式的数据;二是负责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成统一的具有明确语义信息的情境信息模型。信息过滤层基于用户情境的元类型集合及其描述框架,采用经过改进的用户情境信息过滤算法,将数据采集处理层获得的数据去除情境信息中的系统噪声,以提高基于情境信息用户兴趣建模的准确性。正反例集提取层通过对用户情境信息的半自动标注,提取出用户兴趣建模的正反例集。加权处理层根据情境信息对用户的兴趣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并通过用户查询、信息定制等行为的统计分析修正正反例集的权值。用户兴趣计算层根据用户兴趣建模的正反例集和他们的权值计算得到用户的兴趣特征,同时通过用户的时序情境信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对用户兴趣特征进行修正。最后,本体化描述层采用本体论方法对用户兴趣特征数据进行统一的原子化符号表达,得到用户兴趣特征向量。
2 农业信息个性化智能推送
智能推送技术在传统推送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人工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能够动态地跟踪用户,分析用户偏好,从历史的隐性知识中发掘出用户兴趣爱好等新的显性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用户推送所需信息,更有效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提高推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智能推送技术不仅为信息的提供者提供了主动能力,而且使信息的获取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信息智能推送技术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是“推给谁”和“推什么”,农业情境感知计算模型已经很好地实现了动态跟踪用户、挖掘用户偏好的功能,解决了“推给谁”的问题。本节提出基于用户情境的农业信息智能匹配计算,以农业情境感知计算模型为基础,主要解决向用户“推什么”的问题。
2.1 基于用户情境的农业信息智能匹配计算
基于用户情境的农业信息智能匹配计算的目的是实现用户需求与移动基站服务器上的海量农业数据的精确映射,分3个步骤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特征提取,信息资源特征的本体化描述和关联计算。首先使用特征词条及其权值代替目标农业信息,对海量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特征提取。接着采用本体论方法对已有的农业元数据标准进行统一的原子化符号表达,得到农业信息资源特征向量。然后将农业信息资源特征向量与农业情境感知计算得到的用户兴趣特征向量做关联计算,得到满足用户偏好的农业数据。匹配计算的整体流程如图3所示。
2.2 个性化智能推送
本文主要考虑3种形式的个性化信息推送:
1)按需推送。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查询信息,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对搜索结果进行过滤修正,以提高搜索结果的有效性。
2)定期定时。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模型,固定周期地主动向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信息,以提高信息推送的针对性,如每天推送1次。
3)更新驱动。根据农业信息的实时变化和用户行为的动态跟踪,局部地更新定期定时推送的信息数据,以提高信息推送的实时性。
3 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实现
基于以上讨论的农业情境感知计算模型和农业智能推送机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
3.1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功能框架
系统的功能框架图如图4所示,用户界面分为内容展示、推荐信息、登录注册、信息检索和用户反馈5个模块。监测模块实时监控并获取登陆注册、信息检索、用户反馈这3个模块的用户情境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情境感知计算模块处理,实现用户兴趣偏好的动态跟踪。情境感知计算模块将用户兴趣特征向量传递给农业信息智能匹配模块,与农业特征向量进行关联计算,用户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的结果和关联推荐结果分别传递给内容展示模块和推荐信息模块,展示给农业用户。
3.2 对比分析
为检验本文设计实现的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使用效果,将其与不具备情境感知与智能推送功能的普通检索系统做以下对比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对大豆价格、大闸蟹养殖技术、草莓品种、鸡蛋价格、玫瑰花栽培技术、奶牛养殖、苹果、西红柿行情、香菇价格、白菜价格10类信息第1页和第10页搜索结果的有效率对比。有效率是指搜索结果与用户搜索需求相关程度,具体步骤如下:
1)在个性化智能推送系统中注册用户类型,比如黑龙江省春季大豆种植农户(简称智能用户);
2)以该用户的身份在系统上进行一系列查询和点击浏览信息的操作,以提供给后台一定的用户情境信息;
3)查询关键字“大豆价格”,记录查询结果中前10页有效信息条数、第1页有效信息条数(每页显示10条信息);
4)以普通检索系统用户(简称普通用户)进行与第3步相同的操作,并记录相关结果;
5)另外设定9种情境,重复以上4个步骤。
实验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前10页搜索结果的有效率一般都提个1倍以上,首页搜索结果的有效率能提高40%左右。因此,基于农业情境感知计算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识别和预测用户兴趣偏好,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所需内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结论
本文针对“移动农务”中传统移动信息服务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情境感知计算的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模型。该模型利用情境感知计算技术,识别和预测用户的兴趣偏好,同时建立农业信息智能匹配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用户主动推送所需内容,高效准确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摘要:针对传统移动信息服务由于缺乏个性化信息检索和推送等有效手段,难以满足农业用户多变的生产流通需求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情境感知计算的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模型。利用用户类型、地区等多因子建立用户分类库,建立了具有6层结构的多维情境感知计算模型,实现用户兴趣的计算,基于按需推送、定期定时、更新驱动3种形式实现农业信息的个性化智能推送,并基于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农业信息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识别和预测用户兴趣偏好,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所需内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情境感知计算,个性化推送,智能推送
参考文献
[1]Mark Weiser.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5(3):94-104.
[2]R Want,A Hopper,V Falcao,et al.The active Badge Lo-cation System[J].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92,10(1):91-102.
[3]Chen G,Kotz D.A Survey of Context-aware Mobile Com-puting Research[R].Dartmouth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Report,2000:200-381.
[4]Larry Rudolph.Project Oxygen:Pervasive,Human-CentricComputing-An Initial Experience.Advanced InformationSystems Engineering,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C]//In-terlaken,Switzerland:LNCS 2068,2001.
[5]Manuel Roman,Christopher Hess,Renato Cerqueira,et al.A Middleware Infrastructure to Enable Active Spaces[J].IEEE Pervasive Computing,2002,1(4):74-83.
[6]Barry Brumitt,Brian Meyers,John Krumm,et al.Shafer.Easy Living:Technologies for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J].Computer Science,2000,1927/2000:9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