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BOT

2024-10-13

国际BOT(精选8篇)

国际BOT 篇1

摘要:对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的政治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BOT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并提出了应对政治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公路工程BOT项目,政治风险,风险评估,策略

作为一种复杂的项目融资技术,BOT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技术复杂,一般BOT项目风险较高,并且公路BOT项目还具有建设过程的线长面广、营运过程的车流量不确定等特点,项目存在更大的风险,投资回收期长,对项目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多,项目风险期长,项目涉及政府、项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工程建设承包商、经营管理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等众多当事人,各方之间关系复杂,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风险。能否正确评估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提高BOT项目的成功率,更好的吸引外资极其重要。公路工程BOT项目承包模式,对于项目发起人来说,采用BOT融资方式不但能够拓宽吸引外资的渠道,减少借贷和还本付息的责任,还可以打破公共基础设施由国家专营的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对于项目承包方来说,BOT模式使他们有机会涉足于项目东道国的基础性建筑工程领域,而且项目所具有的独特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了投资者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资金回报率。因此,这种承包模式成为了国际公路工程项目承包的主要形式。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完工风险、经营和维护风险、环保风险等。

1 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政治风险的表现

政治风险指因东道国政治事件的影响而使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是由于东道国政府的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项目承包方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致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影响的不确定性。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投资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项目所在国政府由于战争、外交、政权更迭、内乱、民族矛盾、地方保护等而产生的风险。

(2)征收风险

是指东道国政府对私人的投资项目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一般东道国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私人投资项目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项目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股东权利受到限制等而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相比一般国际工程项目而言BOT遇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要更大。

(3)政府违约风险

指东道国政府非法解除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协议或者非法违反或不履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项下的义务。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项目所在国在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劳资关系等与项目有关的敏感性问题上的立法是否健全,管理是否完善。项目是在国家现行法律环境下进行的,在项目建设和特许经营期内,法律的变更将可能导致建设运营的成本大大提高,收益减少。比如法定劳动时间和假期的调整、税收政策的调整等。BOT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给予的特许经营权权限、特定的税收政策和外汇政策等,并以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重要的信用支持。因此投资人应对法律风险可能给项目带来的影响予以充分重视。

(5)获准风险

获准风险是指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得不到或不能及时得到项目东道国政府的授权或批准的风险,或者是对已经批准特许经营权的临时撤销等。

(6)贪污腐败行为风险

是指由于某些政治的、法律的影响作用而造成的附加费用,此项费用是项目发起人无法收回的,这意味着项目东道国的政府官员可能会要求或接受某种不合法的考虑和承诺或对授予协议非法施加影响。

(7)项目参与方的可靠性风险

BOT项目将会涉及到许多东道国企业,如合作方、承包商、供应商、贷款机构等。项目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上述各方的可靠性及其信用,因而存在一定可靠性风险,尤其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BOT项目。

2 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政治风险的评估

目前,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的承包商根据自己项目的大小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政治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直观法

所谓直观法就是参与BOT项目的业主通过自己和项目团队成员的个人判断和直观感受来评定政治风险。最常见的做法就是BOT项目公司内部成立相关的政治风险评估机构,召集决策者和项目所在国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通过实际调查的方式,提出与政治风险相关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和风险的规避方案。

该方法的缺点是:

(1)由于内部人员知识和信息有限,所以一般只能得出比较简单结论。

(2)参与座谈的东道国管理人员可能懂得项目有关的市场和经营情况,但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提供全局的信息,这有可能导致信息不完全。

(3)如果项目实施,项目所在国的管理人员有可能从经营中获得利益,这就促使有关政治风险的信息失真。

2.2 咨询法

由于直观法的局限性,BOT项目决策者在进行政治风险评估中不会单纯的使用这种方法,为了获得有关项目的政治风险的全貌,他们还会采用咨询法,利用外部咨询机构提供BOT项目所在国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称为咨询法。

在评价一个国家政治风险的过程中,常用的评价指数有:

(1)富兰德指数(Forlend Index);

(2)“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和“职业投资家”国家风险等级表;

(3)日本公司债研究所的国家政治风险等级表。

提供政治风险咨询服务的咨询公司有普华永道公司、埃哲森公司、政治风险服务公司、大统计量经济和Dataquest公司等。在中国,国家为了防范中国项目投资人在国际市场的政治风险,也相应的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2.3 模型法

作为国际BOT项目的业主,也可以用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政治风险预测模型,分析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国际政治风险预测模型有下面两种:

(1)商业环境风险情报模型

该模型是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机构( 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U.S.A.,BERI)在1960年所提出来的用以评估各国投资环境风险的指标模型。

(2)政治风险指数

政治风险评估系统是一种提供关于项目东道国政治风险的一种系统化指标体系,该系统的理论基础是政治风险引起的项目发生亏损的概率,而不是其他模型中使用的绝对量度指标。PRS系统目前提供100多个国家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政治风险。这个指数是建立在全球250多位专家的专业评估结果基础上得到的。

(3)分析法

对于国际公路工程BOT项目公司而言,具体的做法有两种:一是以项目公司为主体,委托外界的政治风险专业人士为项目经营期内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帮助;二是以外部专家为主体,聘请专家运用数量分析法预测项目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并定期为项目业主提供风险分析报告。

3 应对政治风险的策略

通常情况下,BOT方式较之其他方式投资风险要大,而且政治风险是个人和项目公司所无法控制的,为确保BOT项目顺利完成,针对BOT方式及其政治风险的特点,项目公司可以通过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分散的方式来减轻政治风险,以防止、避免、减少项目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1)采用回避政治风险的方式

放弃或终止参与政治风险大的项目的方法来应对风险。回避风险简单、易行、全面、彻底,将风险的概率降至最低。但是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实践中有多大的风险才会有多大的收益,所以完全回避的方法并不明智,也不可取。

(2)与政府签订书面保证

在项目开始建设之前,与项目东道国政府签订一些协议,获得政府机构的担保,保证其不实行强制收购,或者即使要收购,政府机构也会以市场价格给予补偿。也可包括外汇担保、不竞争性保证、项目收益担保等。

(3)要求东道国政府提供政府履约保证

通过这种形式来确定东道国政府对外国投资者的行为和不行为,或承诺某种约定情形发生而造成投资者损失时,负责赔偿或补偿。这种保证为政府的“自身担保”,而非以第三人名义的担保,也非对第三者的担保;这种保证是为保证政府以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履行特许专营权中的权利和义务。

(4)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投保政治风险

一些国家设有专门的出口信贷机构,提供政治风险保险。如英国出口信用担保公司(ECGD),德国的海尔梅斯出口信贷保险公司,意人利的国家信贷保险公司(SACE)等。此外,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提供政治风险的保险业务。作为BOT项目的承包商也可以利用本国和项目东道国的这些保险机构,规避项目的政治风险。

(5)将各种经营相关的担保设置于东道国管辖之外

如进行项目贷款的担保可由外国大银行、大公司担任,以避免东道国因政治、政策原因造成的影响和可能采取的干预活动。

(6)可以建立一个国际投资者和贷款方的多边投资集团,利用多边法律保护措施

积极寻求项目所在国的一个强大的合作者参与项目,或促使多边机构(例如世界银行),参与国际BOT项目。一般认为,如果由一个活跃的多边机构掌握一个项目的部分产权,那么强制收购风险就会小得多。BOT是一种跨国活动,大型BOT项目融资中,也可促使多国金融机构参与,当多国当事人介入时,有时仅靠东道国国内法很难奏效,项目公司可以利用《多边担保机构公约》等所提供的保护措施维护其合法权益,以降低政治风险的影响。

(7)与东道国政府签订一个自由利用部分投资的协议

在公路BOT项目的投资过程,项目承包人与东道国政府签订一个自由利用部分投资的协议。这样也可以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进退自如,掌握投资的自由度,从而分散项目的政治风险。

(8)争取政府支持和法律法规保证

公路BOT项目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特定的税收政策和外汇政策等,并以这些特许权和相关的政策作为项目融资的重要信用支持。因此在BOT项目中,政府支持和法律保证显得比较突出,涉及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项目的选择、建设、营运、移交的全过程都受到政府的影响,因而争取到政府和法律的保证尤为重要。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项目公司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法律保护。

(9)聘请当地的法律顾问,防范法律风险

为了规避项目的法律风险,项目公司应聘请当地的法律顾问,尽量使项目符合国家的法律要求。在项目融资过程中,项目公司可在法律顾问的帮助和指导下与政府草签一系列项目担保协议,双方在各自利益范围内做出相互承诺,以保证自身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夏琳,苏英.我国BOT项目融资中政治风险的识别和管理[J].建筑经济,2009.5

[2]黄洪华,陶炼.BOT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财经界,2009.6

[3]王慧.浅析公路BOT项目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全国商情,2009.10

[4]李霞.公路BOT项目中的法律风险研究[J].福建建材,2009.12

国际BOT 篇2

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

班 别: 工管07-1 学 号: ** 姓 名: *** 任课老师: 彭 波 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

摘要: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不断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BOT这种投资合作方式在目前的国际投资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调整BOT法律制度不健全,在实际运作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障碍。本文从重阐述了就BOT方式立法的必要性,以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

关键词:BOT 法律障碍 特征 专项立法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移交,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1] BOT是国际上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式提出于1984年,首倡者是土耳其总理奥扎尔,并首先应用于公共设施的私有化项目。中国现行立法与BOT投资方式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尚有一定差距。因而分析我国BOT的立法现状及推行BOT方式存在的障碍,建立完善我国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已刻不容缓。

一、BOT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BOT投资方式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罗马法,这在雅典法中有所记载。如当时通行于地中海地域的关于“海商借贷”的规定,[2] 即以海运提单作为抵押的借贷制度的内容。在BOT投资方式下,承包商或发展商自己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贷。靠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与该项 目资产的担保得到回报,这种金融借贷性的项目投资与“海商借贷”的规定相类似。二战后,各国加速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在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输出过程中,其所采取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受到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限制。不仅解决了东道国资金困难,完成了东道国的工程项目,也促进了东道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BOT投资方式特征

(一)BOT项目以东道国政府特许为前提和基础

BOT投资领域一般属于政府垄断经营的范围,外国投资者基于许可取得通常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建设和经营特定基础设施的专营权,如果没有东道国政府特许,外国私人投资根本不可能涉足公共设施等政府专营垄断的领域,也无法筹集到足以支撑项目建设所必需的巨额资金,因此,东道国政府允许外国投资者以BOT方式进入基础设施行业,实质上是东道国政府以特许协议的方式授予外国投资者的特许权,将原本只属于政府的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暂时转让给BOT项目公司经营。

(二)BOT项目众多当事方相互关系通过一系列合同进行安排 BOT项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关系众多,除主体是东道国政府还包括项目筹建集团、项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公司等一般主体,它们之间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来确立当事方之间的法律关系。BOT的核心是政府特许,外国投资者要进行基础项目投资,首先要获得东道国政府的许可以及在政治上的风险和商业风险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其表现载体就是特许协议。因此,特许协议构成了BOT法律框架的基础。其他所有合同如贷款、工程承包、经营管理、担保等合同均是以此协议为依据,并为实现其内容服务。[3](P66-68)

(三)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基本对等

BOT投资方式下的合同是通过不同方式签订的,有的是由政府通过招 3 标、投标、选择出一个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私人企业,然后再与谈判、详细拟定BOT投资协议的条款,无论哪种方式,BOT合同的主体双方都有签约或不签约的自由以及同意或不同意协议中某个条款的自由。

(四)特许权期限届满,BOT项目无偿交给东道国政府

由于在特许权期限内,外国投资者已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得利润。所以,BOT项目终结时不需要进行清算,而是由东道国政府收回特许权,并全部无偿地收回项目,项目风险全部或大部分由项目公司承担。三、我国BOT方式的立法现状及障碍

我国调整BOT方式的法律主要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5年发布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同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尚未形成有利于BOT项目实施的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

两《通知》有关BOT方式中应否转移项目所有权问题存在冲突,两部规章内部上的冲突会造成实践中的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不利于BOT方式在我国发展。BOT用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而收益形式却为人民币,外商投资者迫切希望东道国政府允许其将当地货币兑换成外汇并可自由汇出境外,我国属于外汇管制的国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如果外汇平衡问题及当地货币汇兑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外商的积极性,影响项目经营,阻碍了BOT项目在我国实施。

四、完善我国BOT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在BOT立法中对国内外投资者做出规定

BOT方式既包括国际BOT方式即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的方式,又包括国内BOT方式即吸收本国投资者投资的方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多采用BOT方式中吸取外国资本投资的形式。应在BOT立法中对国内外投 4 资者作出统一规定,但是BOT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国内外投资者共同面临着法律障碍。因此,有必要在BOT立法中对国内外投资者遇到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消除国内BOT方式遇到的障碍。

(二)完善BOT方式中我国政府保证中的规定

BOT方式投资于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商投资者有利可图,而它存在超过一般投资方式极大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我国法律虽未对政府为BOT项目进行保证实行禁止,但现行法律规范的规定较为含混。因此,普遍认为,政府不能对BOT项目提供保证,使得一些外商投资者认为在中国搞BOT项目条件不成熟,影响我国的顺利开展。而从国际实践来看,政府对BOT项目中的保证有两类:一类是对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所做的商业担保,另一类是政府对项目发起人所做的政策性承诺,我国应采用第二种担保。包括以下内容:对BOT项目保证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保证对BOT项目的外汇兑换,解决项目公司外汇平衡。对投资者给予竞争保护。保证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等。

(三)专项立法,完善我国BOT法律制度

我国尚未制定有关BOT的法律或法规,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一部关于BOT 投融资方式的专项立法,以规范BOT方式的操作程序和运作方式,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为BOT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1、BOT立法模式选择:许多国家为采用BOT方式相继制定了相关法律,墨西哥还专门修改了宪法,[4] 综观世界各国的BOT立法实践,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1)由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BOT专门法;(2)国家不制定BOT统一法,而就具体的BOT项目单项立法(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条例和专项政府规章)。(3)不就BOT方式专门立法,而以现行的法律加以规范。[5]我国BOT立法适合采用第一种模式即专项统一立法模式。在立法主体的选择上,目前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发布单行法 5 律,就BOT方式在我国的共性问题作出规定。

2、BOT立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BOT立法原则应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约定必守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遵守国际公约,遵循国际惯例原则。内容包括:规定BOT方式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确定BOT项目的审批机构和审批程序;明确特许权的含义;明确规定特许权协议的主要内容;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规定项目公司特殊的股债比例要求范围;规定BOT项目的运作程序;规定BOT的法律适用及争议的解决方式。

综上所述,BOT投资方式有利于缓解东道国急需建设基础设施和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为东道国培养先进的技术骨干和介绍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也可满足资本输出国输出资本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际投资合作方式。我国应加快立法步伐,注意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和许多应重视的方面,完善BOT法律。

参考文献:

BOT项目审计研究 篇3

一、BOT项目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一) 开展BOT模式项目审计的必要性

(1) 民营投资主体的弊端显现。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数以千计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领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团队整齐、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 导致了这些企业势必成为我国BOT模式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然而由民营投资主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导致了民营BOT项目风险大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投资主体法人结构不健全、投资者素质参差不齐。二是民营投资主体只看重投资效益、缺乏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民营投资主体守法意识不强、不顾合同信用。

(2) “草船借箭”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我国目前对BOT模式项目的监管体制还未完善, 许多参与BOT项目的投资主体利用金融监管漏洞, 以政府基础设施的良好还贷信誉作为基础, 将项目抵押大量融资, 企业只是投入很少量的资金;更有甚者, 有的企业将项目抵押融资来的资金挪作他用, 极大的增加了资金的不安全性。这种“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BOT项目造成了债务风险激增, 同时也影响了政府对项目的接收和回购。

(3) 投资效益与决策初衷背离现象时有发生。BOT模式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引入社会资金来解决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瓶颈”问题, 以达到政府和参与企业双赢的结果。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对BOT项目的监管过程中, 由于历史经验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导致了许多并不具备BOT投资模式优越性的衍生模式的产生, 如BOO、BOOT的广泛采用。这就导致了BOT化解政府融资和建设压力的作用没有体现, 反而造成投资成本增加, 导致投资效益与决策初衷相背离。

(4) 缺乏监管制度, 营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我国运用BOT这种投融资模式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时间,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等原因, BOT模式并没有被广泛推广开来, 国家相关部门也未对BOT进行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BOT模式来说缺陷明显。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 项目建设、监管等方面和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 再加上审计监督等有效的监管机制的不到位, 这就给了贪污腐败分子营私舞弊的空间。

(二) 开展BOT模式项目审计的重要作用

(1) 事前审计, 监督和维护决策前研究论证的准确性、科学性。事前审计, 主要对BOT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和完整, 直接关系到政府投资的效用性。通过事前审计, 可以很好的对BOT项目的风险进行预防, 可以很好的保证BOT项目的经济效用性, 最终形成集准确性、科学性为一体的最佳投资决策方案。

(2) 事中审计, 提高执行中监督建设运营的有效性。事中审计, 是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的审计。主要是检查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 隐蔽工程跟踪审核, 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 主要材料设备的审核, 工程的进度及执行情况, 财务收支核算情况等。通过事中审计, 促进项目建设的规范性, 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3) 事后审计, 保障投资回购的效益性。事后审计, 主要是保证项目决策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项目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项目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事后审计, 首先是保证项目结算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为国家核算回购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 通过对项目营运情况进行审计, 可以有效的防治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涉及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极大的保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的实现。最后, BOT项目所形成的资产, 最终都将成为国有资产, 通过后期审计监督, 可以有效防止“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的发生, 可以防止国有资产被破坏和流失, 保障投资的效益性, 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二、BOT项目审计的程序和内容

(一) 前期决策阶段

前期决策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审核项目的决策程序、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程序、审批单位资质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审核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设计任务书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投资估算及调整审核等。

(二)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审核设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资质等级、设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管理程序及内部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审核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内容、设计图纸、设计质量保证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审核以及设计成本审核等。

(三)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招标管理 (代理) 机构资质审查、招标管理制度及招标程序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项目招标条件、招标文件完整性与合理性、投标人资质、评标委员资质及评标标准、中标人技术标书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标底审核、投标保函、中标人商务标书审核等。

(四) 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合同管理制度、合同谈判程序及合同签订程序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合同谈判纪要、合同订立依据、合同条款 (技术条款) 、合同专用条件审核以及合同分包计划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中标合同价、价格调整协议、合同条款 (商务条款) 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审核等。

(五) 施工前准备阶段

施工前准备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项目现场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程序、监理单位的协调管理办法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项目所涉及的征地拆迁、场地施工条件、甲供材料的订货情况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项目资金支出计划与批复情况审核等。

(六)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业主项目经理部内部控制测评、监理合同执行考核、监理人员到岗情况以及现场签证制度审核、施工主合同执行考核、分包合同执行考核、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隐蔽工程跟踪审核、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审核、主要材料设备审核、工程进度计划与执行情况审查、施工单位上报工程量审核、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业主现场管理费使用情况考核、工程预付款支付、质量保证金预留情况审查及工程进度款结算审核、材料消耗清查等。

(七) 试生产及运营阶段

试生产及运营阶段, 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是进行业主项目经理部内部控制制度终审、各方合同执行情况终审、竣工验收程序审查等;技术方面主要进行参与竣工验收, 对项目进度、质量目标考核终审, 对安全、环保目标考核终审, 生产运营条件审查等;经济方面主要进行工程结算终审与工程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分析评价等。

三、BOT项目审计现状

(一) 开展BOT模式项目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

BOT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非政府资本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非政府投资主体由于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 致使政府审计监督存在盲区, 特别是民营BOT项目在建设和营运期间, 无论其建设单位还是建设资金都属于私营性质, 若用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督, 还存在许多操作上的困难。再者, BOT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等原因, BOT模式并没有被广泛推广开来, 国家相关部门也未对BOT进行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BOT模式来说缺陷明显。最后, 虽然BOT模式在国外被广泛的采用, 也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不同, 所以能被直接借用和借鉴的很少。

(二) 审计机关自身资源不足

BOT项目涉及法律、金融、建筑、技术、管理等多种领域, BOT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资产核算、收益计算与分配、合同纠纷解决等等, 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办法, 法律关系复杂、技术多样、信息化程度高、监管难度大的特征较为突出。我国的政府审计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审计技术和审计队伍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相对于单纯和简单的政府审计来说, 非政府投资的BOT项目的审计就显得更加复杂和系统, 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就我国目前所拥有的审计技术、手段和队伍, 对非政府投资的BOT项目进行全面和有效的审计监督就显得非常捉襟见肘了。

四、BOT项目审计对策

(一) 落实审计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BOT方式能顺利开展和运行需要得到许多方面的配合, 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能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共同为BOT项目做好服务工作, 共同为BOT项目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保驾护航。因此, 鉴于我国目前对于BOT投融资方式专项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 必须加紧BOT投融资方式专项立法的步伐, 以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运作方式来规范BOT投融资方式, 为BOT投融资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有关BOT的规章制度都是部门规章, 立法层次较低, 其效力低于法律, 一旦遇上与法律相抵触时, 这些规章可能部分失效, 使用效果不佳, 权威性不够。在内容上又很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远远不足以规范BOT项目。解决的办法是提高现行BOT立法的高层次和高效力, 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法律BOT单行法, 重点将BOT投资方式与其他形式投资区分开来, 对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有冲突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BOT投资项目涉及国家基础设施领域和国家重点建设计划, 加上其自身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对BOT项目的宏观管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设立专门的国家主管机关, 负责BOT项目宏观计划和协调管理, 执行BOT项目的审批审查。

(二) 审计目标必须适应BOT项目特征, 维护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对BOT项目开展审计, 必须依据BOT项目所具有的建设—经营—转让等三个主要特征来进行, 开展BOT项目审计也应该从审计监督前期费用、建设费用、运营费用等三个方面入手, 根据建设、运营、移交节点的各侧重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这样既可以保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 也可以检验项目的可行性。投资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是建设节点审计监督的重点, 项目运营的效率性和社会性是运营借点审计监督的重点, 而项目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则是移交节点审计监督的重点。

(三) 开展效益审计, 推进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

开展对BOT项目的审计监督, 应该以效益审计为本, 围绕风险和效益对BOT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 保障基础设施投资公益性的体现, 推进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BOT项目效益审计的核心包括:一是投资的经济性。BOT项目投资成本应小于政府直接融资投资建设的成本;二是投资的效率性。BOT项目的全寿命成本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运营费用率等效率性评价指标应小于政府成立管理机构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成本;三是效果性。BOT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应高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的水准。

(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开展BOT项目审计, 关键还需要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BOT项目涉及法律、金融、建筑、技术、管理等各种领域,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首先, 必须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门进行BOT项目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其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国家专门设立的BOT管理机关来组织进行专业的、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或者选派审计行业的精英到国外学习, 借鉴别人已有的经验;最后, 采取多渠道的用人机制, 选用对BOT项目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在BOT项目中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屈耀辉:《BOT模式项目公司内部审计模式探索》, 《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第5期。

BOT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篇4

BOT, 最早是土耳其总理奥扎尔 (OZAL)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对“建设—经营—转让” (Build-Operate-Transfer) 的简称, 是外国资本或者私营企业参与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BOT是新型的融资方式, 有利于解决各级政府因资金短缺或不足而亟待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 是解决地方各级政府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型投资项目的重要途径。

BOT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 采取BOT形式的项目多限于国家的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 且一般具有投资所需资金巨大, 经营期限较长和利益回收期限长且风险较为平稳的特点, 其中的BOT特许权协议乃是国家将本来应由“国营”的项目转由“私营”的形式。

二、BOT的几个具体问题分析

1. 特许使用权协议

特许权协议是东道国政府与项目承办公司之间签订的合同, 该协议是BOT投资项目的基础[1], 对于私营资本也是如此, 项目公司只有在取得了特许使用权之后才开始BOT运作, 众多学者对BOT特许使用权协议的法律性质未达成一致, 但是都没有否认它的重要性。在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特许协议被视为政府执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 即行政合同, 在英美法系国家则将其视为普通合同的一种。

2. BOT项下的合同安排

一个BOT项目一般都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特许权协议牵头的一个巨大的“合同群”, 除了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的特许权协议之外, 还包含了“贷款协议、建设协议、经营管理合同、回购协议、股东协议等等。”国际上并没有一个BOT项目具体应当包括那些合同以及这些合同的内容如何的具体标准, 具体的内容都依具体的项目由双方自行界定。

3. BOT投资的风险承担

由于采纳BOT的建设项目一般的建设时间和收回成本都较长, 且一般都要使用国内法来调整, 甚至是一些地方性法规, 对于投资者而言, 其风险也远比一般投资更大, 所以一定要划分其风险承担。一般可将项目分为建设和运营两个阶段, 风险承担也各有不同。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一般被认为是正常的投资风险, 因而多由投资一方承担, 经营阶段风险则由投资方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承担。

三、BOT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及其对我国立法的推动和挑战

自1984年广东沙角电厂首次采用BOT方式建设以来, 各地的BOT项目也相继出现和发展, 已经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比如大亚湾工程之中已成功引入了该运作机制, 但是其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较之国际社会仍是比较狭窄。

1. 中国当前的BOT应用范围 (1) BOT在中国的法律可行性

中国的法律并不排斥BOT, 而是支持和鼓励非国有资金介入基础设施项目, 这一点可以从前文所述的关于中国的特许权协议得到印证, 而且我国已经有大量的成功BOT的实证。与此同时我国已加入许多保护外国投资的国际公约, 已经承担了在国内保护外国投资的国际义务, 还同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或多边投资保证协议, 这都为我国通过BOT引进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 BOT项下在中国投资行业的限制

国家限制外商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国家明令禁止外商投资电网建设, 城市供排水、煤气、热力电网的经营, 甚至港口, 码头等设施也不允许外商投资,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了BOT项目下中方控股的比例, 且有些基础设施规定的是中方绝对控股。现行我国的外汇政策也对BOT的引进和应用造成了阻碍, 虽然它可以施展的舞台有限, 但是已经开始被中国立法所接纳, 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2. BOT的法律适用争端及其对我国立法的推动和挑战 (1) BOT对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BOT有利于大量吸引外资, 促进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 而且不增加国家的对外债务,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集中民间资本参与建设。BOT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相同的困境——资金短缺, 其次就是将大量的国内外的非国有资本引入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分散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所面临的风险, 由原来的单纯由国家承担风险转为了BOT项下的诸家承担风险的模式。

(2) BOT的法律适用

鉴于BOT特许权协议是政府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欠缺国际主体, 因此不属于国际法的范畴, 只能由国内法进行调节。如果涉及到的是各级地方政府与外资实体的特许协议, 一旦双方同意将之争端提交相关国际机构裁决的话, 我国国内法律就丧失了管辖权, 因为我国是承认国际条约中有关民事法律条款在法律效力上优于国内法的。

(3) BOT的引进对我国立法的影响

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BOT投资方式的专门立法。在1995年的《对外贸易合作部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对BOT模式有所涉及, 但是不能适应BOT模式发展要求, 且与BOT方式所需要的投资环境存在差距。目前BOT中牵涉的具体问题多是由我国其他的民法部门法来调节的, 这不利于BOT方式的引进。

四、结语

BOT在中国有巨大发展潜力, 受制于我国BOT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其运作受到较大限制,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完善立法的层面上来为规范BOT在我国的运作, 使BOT这一新型投资融资模式能够有效融资外资和民营资本,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建平, 《B OT方式的几个法律问题》[J], 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总第125期)

高校BOT筹资会计核算探讨 篇5

一、高校运用BOT融资的主要形式

据了解, 高等学校一般在建造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资产时采用BO T模式, 尤其是对有稳定收益来源的学生宿舍, 学校方和投资方均有较大的合作意向。根据学校方面对管理风险的判断, 一般采用两种融资形式开展与投资者的合作。第一种是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 即BOOT模式 (Build-O wn-O perate-Transfer) , 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既拥有经营权又拥有所有权, 在合作期结束后移交给学校方, 但此种模式存在较大的学生管理风险, 对投资方学生管理经验要求较高。另一种为建设——租赁——移交方式, 即BLT模式 (Build-Lease-Transfer) , 在该模式下高校出让项目建设权, 在项目营运期内, 学校有义务成为项目的租赁人, 在租赁期结束后, 所有资产转移给学校方, 这种方式便于学校直接参与学生相关管理, 降低学生管理风险, 同时对减少投资方的经营风险有很大益处。

二、BOT融资核算基础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 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 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关联的经济业务实质是否发生。

对于高校的BOT融资事项, 在采用BOOT模式的情况下, 由于项目的所有权、运营权均属于投资方, 学院在其营运期内没有收支业务发生, 故采用何种形式的核算基础对其并无影响;但是在采用BLT模式的情况下, 核算基础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 则项目的价值将无法得到有效确认, 因为在任何一年度支付租赁款时, 会计分录为:借记“相关支出科目 (本年度租赁款) ”, 贷记“银行存款 (本年度租赁款) ”;借记“固定资产 (本年度租赁款) ”, 贷记“固定基金 (本年度租赁款) ”。由此造成同一项固定资产价值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并且既非历史成本, 又非重置成本, 亦非可变现净值, 更非公允价值, 造成核算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 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毕竟无论是BOOT模式还是BLT模式,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项目建设模式、是投资模式、也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对高校而言是一种经营性收支业务。

从高校会计改革来看, 明显存在以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趋势, 以更好地适应高校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收支的现实。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 已提出了“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基础”, 而在2011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第二稿中, 更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校BO T融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不仅符合其经营性业务的本质, 也符合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三、BOT融资初始计量

无论是采用BOOT模式, 还是BLT模式, 学校方实际上并未实质参与项目建设;采用BOOT模式时, 在项目期结束后取得固定资产, 在BLT模式下, 也是学校在投资方建设完成时接手相关资产项目, 故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无须通过基建账户核算而可以在日常核算时直接予以登记“固定资产”。即使在采用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后, 因学校方并未参与项目建设, 也无须通过“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予以核算, 能够直接增加“固定资产”。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均表明资产计价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法, 在对BOT融资对象计价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1) 由于在BOOT模式下投资者既拥有经营权又拥有所有权, 在项目结束学校方接收资产时, 鉴于BOOT的运营年限较长, 最初的建筑成本已无实际意义, 同时由于项目并非学校控制、折旧资料也无从谈起 (现行会计制度亦无折旧规定) , 故只能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计价, 即在资产交接时:一是在现行制度下, 参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方式, 按同类资产的重置完全成本:借记“相关科目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 贷记“其他收入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 贷记“固定基金 (交接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二是在采用《征求意见稿》的形式时, 参照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的方式:借记“固定资产 (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关税费等) ”, 贷记“其他收入 (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 ”、“银行存款 (相关税费等) ”。

(2) 在采用BLT方式融资时, 按照现行资产管理相关规定, 应以竣工结算价格作为入账依据, 但目前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此没有明确的意见, 仅对在性质上有一定相似性的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有简单的规定, 如果参照此项规定, 鉴于BLT项目存续时间 (一般在10年以上) 远长于一般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误差不会太大, 但对于BLT项目而言其资产价值就相差较大。

[例1]某校学生公寓项目采用BLT形式, 竣工结算成本963万元, 其有房间244间, 床位976张 (每间4生) , 生均住宿费1200元/年, 按协议, 由学校收取住宿费后按全部应收宿费的85%支付给投资方, 连续支付14年 (每年100万元) , 共计1400万元。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 则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为1400万元, 超过竣工结算款437万元,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建议将该差额部分作为“经营支出”, 作会计分录 (单位:万元, 下同) :

在实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情况下, 作会计分录:

四、BOT融资后续计量

在BO O T方式下, 校方接受了资产意味着项目终结, 后续计量应按普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法进行。而在BLT方式下, 则涉及到租金支付, 费用 (支出) 的冲销及提前中断协议的问题 (仍沿用例1)

(1) 租金支付与费用冲销

在现行制度下, 租金支付时:

(2) 双方协商中止协议。仍沿用例1, 双方合作两年后, 经协商中止协议, 学校支付850万元收回了资产。

按当前会计制度应作会计处理为:

在采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情况下, 会计处理为:

高校BOT筹资的会计核算是一个高校会计核算的新现象, 现行会计制度及尚未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对此均未作出明确规定。根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对此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适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105号)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105号) 。

浅议BOT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篇6

一、实施BOT融资模式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BOT融资模式具有生命周期长、参与者多等优点, 因而对于维护城市基础设施资金不足、解决政府建设等问题, 具有现实性意义。在实际的项目融资管理中, BOT融资模式的主要参与人有项目发起人、项目投资者、贷款银行以及项目企业等。基础设施领域实施BOT融资模式, 其必要性分为以下方面:

(一) 有限的资金与较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耗费资金巨大, 但是基础设施在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果就导致任务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有限的资金使用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随着基础设施服务价格的规范, 各种不合理体制的完善, 基础设施部门利用外资的规模必将大有起色。BOT方式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外资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 我国民间资本的迅速增长, BOT能使各国政府在不失去控制力的前提下, 由于不必政府直接负责融资工作, 通过有效地实行建设项目市场化, 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及外资的活力, 能够解决政府风险不断增长的问题, 是克服基础设施融资障碍的有效途径, 也使民间资本利用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可能。因此, BOT灵活多样的项目融资及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使政府摆脱了债务和风险逐步上升的困境。

(二) 公共部门管理的低效率。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公共部门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目标之间仍然相差甚远。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国家的命脉, 政府从未放松过对它的控制。由于基础设施本身所具有的非竞争性, 其主要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或者是政府与一些私有企业部门合作, 以至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公共部门管理的效率比较低。在这种环境下, 非政府的作用就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BOT方式通过特许期的约束, 规定项目的最终所有权属于政府, 使政府不必失去控制权而获得资金, 授权期满后项目无偿转让给政府。因而, BOT在政府引导下的基础设施供给方式, 使得政策导向与民营和外资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在融资、建设、运营过程中, 这一融资方式适应了这一要求。

(三) 防范手段。

信用保证、合同和保险是风险防范的主要手段。信用保证包括各种担保和保证, 常见的有完工担保、资金缺额担保以及政府提供的有关担保。例如, 在马来西亚的850公里长的南北高速公路BOT项目中, 政府对特许权所有者提供了因车流量不足和外币汇率与利息率变动而造成的损失的担保, 对项目的顺利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同主要是项目公司同原料供应商、能源供应商、产品使用者等签订长期的购买及供应合同, 以应对能源及原材料供应风险及项目市场风险。保险主要是防范不可抗力风险, 主要有工程保险和政治保险两类。以项目风险可否为项目参与人控制, 分为可控制风险, 如完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等;不可控制风险, 如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二、BOT模式融资风险分析

(一) 建设期风险。

建设期的风险分为:一是贷款利息风险。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采取的是长期贷款浮动利率政策, 一旦央行对贷款利率作出调整, 项目所承担的偿还利息就会发生改变;二是征地费用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征地方式的不同就会导致征地费用产生差异, 费用的不确定就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三是工程费投资风险。工程费投资风险是由于投资预算编制不准确、设计方案发生转变、施工费用的增加等造成。

(二) 营运期风险。

营运期风险主要体现在营运期的收入、费用两大方面。项目营运期的收入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命脉。有关营运期的风险分析与我国的经济景气程度、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营运期的费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管理费、养护费、折旧费等, 对于营业税和所得税, 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税率以及费率标准上缴, 由于税率和费率标准变动可能性较小, 因而风险较小。

(三) 政治及法律风险。

BOT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 该模式需要专门的法律规定及制度体系来支持, 但是当前, 并没有专门的为BOT项目颁布相关的法律, 仅仅是依靠一般的外资法或者是某几项单行条例来支持该模式在实际案例中的使用。再加上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实施BOT项目融资方式的研究较少, 因而, 仅仅有1995年发布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在199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两个《通知》作为BOT项目工作的依据, 已经远远地限制了BOT融资模式的需求。

(四) 信用风险。

一是政府不担保及风险分配不均引起的信用风险。按国际通行做法, 即属于哪一方最有能力控制的风险, 那一方就应该承担该类风险。项目融资中, 若政府能出面为一些重大的项目实施担保, 就能够很大限度地促进融资。但是由于我国政府不为任何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而是采取银行担保的方法, 加大了项目融资的成本, 因而大大拖延了谈判的进程;二是外商投资回报无法兑现的信用风险。投资回报率是特许权合约中的核心问题。首先, 投资者既然已经有固定回报率作为保证, 就不会再去关心如何降低投资、改善经营, 而且承担起本不该承担的市场风险, 投资者反而没有任何风险之忧, 使得风险与收益完全不对称, 特许权合约中的很多条款, 外商回报无法兑现, 就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BOT项目的首要风险。

三、BOT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创建适于BOT融资的法律政策环境。

随着近些年BOT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实施与经验总结, 而且我们对于“约定必守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和遵守国际公约, 遵循国际惯例原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构建适于实施BOT的法律法规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基于我国发展实际, 在创建适于BOT融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面。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BOT融资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首先基于法律的连续性、可操作性以及相对稳定性, 协调有关BOT方式的投资法律关系, 完善投资保障的法律法规, 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融资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

(二) 政府正确定位, 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

对于政府而言, BOT融资方式的实施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项目目标与要求。当BOT项目出现问题、产生纠纷, 很大程度上是与政府自身不明确的定位有关。因此, 实施中对于容易产生纠纷与问题的项目, 政府应对自身的定位进行明确的限定, 明确双方的权责利, 同时积极地为投资方解决困难, 充分发挥政府自身所特有的行政与地域优势, 为项目建设创造一个双赢的环境。与此同时, 有关投资回报率也是BOT融资模式实施的关键点。投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作为投资方, 为保证项目公司的盈利能力, 必然要求政府提供固定的投资回报率或以其他变通方式提供相对固定的投资回报率的保证。为更好地体现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应改变以往在BOT项目中先谈回报率, 并由成本加上固定回报率确定价格的做法。

(三) 市场风险的防范。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需求风险、价格风险及竞争风险。因此, 对于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也主要应从这三方面来考虑。首先, 要做好市场需求预测预防风险。如交通项目的车流量预测、电力项目的电力需求量预测;其次, 与政府或相关企业签署长期产品销售协议, 并可要求政府或相关企业在协议中明确承诺项目运营中的最低使用量, 以减少市场需求风险;如果是高速公路等交通BOT项目, 投资者可要求政府对最低交通量作出承诺。价格风险的防范长期购买协议在销售价格上, 根据产品的性质分为浮动定价和固定定价两种方式, 在BOT项目中采用较多的是后一种方式。竞争性风险的防范, BOT项目的发起人通常是以该项目的预测使用量或需求量为依据, 来计算投融资成本和回报率的。如果项目运营后在特许期内, 政府在同一区域内再建设或许可第三方建设与该项目同样性质的项目, 必将对该项目构成竞争性风险, 造成使用量下降, 投资回报率降低, 投资者与债权人的收益将可能得不到保证。

(四) 积极地控制与管理风险。

由于BOT融资模式相对而言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 为有效地降低风险, 积极地控制与管理不可抗力风险、政策及法律变化风险、违约风险、利率变化风险、外汇汇率风险等风险。首先, 做好风险的预测与分析。风险的分析与预测因投资方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思维进行分析。当投资方是外商时, 就应对所在国的国情、汇市走向等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其次, 做好风险预防。为最大限度地将项目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 真正发挥出BOT模式在项目融资中所具有的强大作用。对于不可控的风险, 在项目谈判中和特许权经营协议的制定时, 要尽可能地考虑项目中可能出现的不可控风险, 通过事前判断、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总结全过程的管理方式, 最大限度地将项目风险降低;再次, 对BOT融资风险做出评估。当项目处于运作中时, 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也会曝露出来, 因而有关人员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应该加强, 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 在总结、反思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将工作做得更好。

综上所述, 政府、投资方作为BOT实施的主要参与者, 应通过周密细致的预测、分析与评估, 有针对性地通过分隔、投保、转移、索赔等有效手段, 将风险降至最小, 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戚晶.建设项目中BOT融资模式优缺点分析[J].科技风, 2009.14.

[2]叶苏东.BOT项目主要风险的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08.8.

[3]王静.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分析[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2.

BOT项目前期的风险分析 篇7

BOT项目决策和决策分析,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决策和决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1]

目前国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设有风险分析专篇,而一般的工业项目的风险分析却重视不够,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隐患,尤其对市场、投资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项目的影响程度分析预测不够,导致许多项目实施后实际数据与决策时所做的可行性研究出入很大,甚至完全失实,对大力发展的BOT项目而言更是如此。[2]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BOT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为建设项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根本保证。

1 BOT项目前期风险分析的重要性

一个BOT项目是使私营企业资金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更好吸引私营企业资金,充分挖掘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和建设方面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共设施的经营和使用效率,它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复杂的项目管理方式,代表了项目管理模式高度综合一体化和发展趋势。但是在每个BOT项目中,都有若干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BOT项目的风险远远超过一般投资项目的风险。所有在BOT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应进行判断、分析,否则一旦出现风险就可能导致成本增加。[3]

并且项目成本节省的可能性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减小的,在项目前期阶段成本节省的可能性最大,而且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多在前期出现,所以这一阶段风险的减小和消除往往可大大降低项目总成本,有效地控制工程的进度。当然变化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的变化范围和结果在前期阶段常常被低估,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从而能进行较低风险的项目管理。

2 BOT项目前期风险识别

BOT项目的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它贯穿于项目决策、实施到经营各阶段,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识别过程中应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的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并且对各类风险因素不断根据项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识别和调整,寻求风险规避或利用的可能性。BOT项目前期的主要风险因素有:[4]

(1)政治风险。

主要是指BOT所在国家(也有参与各方所在国)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的风险,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不确定事件。从宏观政治形式上讲,国际、国内出现全局性恶性事件,对项目参与各方均构成不利影响。政治风险是BOT投资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在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政治风险会使项目公司遭受重大损失。另外政府的政策、法规的交化,以及从行业全局考虑对工程规范、评估标准的调整等,都会影响项目的评估、决策及计划安排,从而导致项目成本调整、工期拖延。

政治风险的根源包罗万象,依其性质可大致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之为外生性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恐怖分子的攻击、罢工、暴动、或政权的转迭等;政治风险中的第二类风险可称为内生性政治风险,包括政策变动的风险及行政体系效率不彰的风险。

(2)业主自身的风险。

主要有业主内部投资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撤资、决策权变动等,常常会导致项目决策拖延或变更。由于BOT项目往往是多个机构或企业以股东的形式联合组成一个项目公司对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管理,所以这些股东都是存在各自的利益和目的,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获利最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协调,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直到撤资等不利的最后结局。此外还有业主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等。

(3)技术方面的风险。

在BOT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和评价中,虽然对拟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可得性进行了必要的论证分析,选定了认为合适的技术。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仍然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问题,使投资项目遭受风险损失。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阶段应考虑的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认识不足,开车后达不到生产能力、质量不过关或消耗指标偏高。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除此之外还必须考察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技术的更新程度,因此这类项目面临的技术风险要高于一般项目。对于引进国外二手设备的项目,设备的性能能否如愿是应认真分析的风险因素。有些项目,技术的可得性也可能成为一种风险因素。另外,工艺技术与原料的匹配问题也是应考察的风险因素。

(4)工程地质和环境风险。

特别是对于土建工程而言,由于施工现场地质勘探不准,工程设计、承包合同有可能不得不变更,承包商还有可能提出索赔,致使工程成本加大。这是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潜在的风险。例如,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工程成本是一增再增,目前的工程成本已经达到了一百四十多亿,比原计划的一百二十亿多了整整22亿,增加数量是非常之大,这在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也是很少见的,这对于投资商来说确实是很大的风险。此外,从建设环境来讲,当地的风俗习惯、天气情况也会引起项目决策、设计的变更,从而加大成本。

(5)材料和设备风险。

材料和设备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伤,而且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动。加上可能出现的设备功能浪费或材料的节省等,都会造成项目风险。在做投资估算的时候,材料和设备的取价基本上都是根据当地近几年的平均水平来做的,但是由于市场化的发展,市场的价格涨幅比较大,可能往往很大程度上超过了项目决策期的预期值。

(6)市场方面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经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它的损失主要表现在项目产品销路不畅,产品价格低迷等,以至产量和销售收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速公路BOT项目,在前期做决策时,对建成后车流量的预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这样可以对项目建成后的预期收入作个初步了解,从而得知项目的可行性,但是,对于车流量的预测却不是那么准确的事情,所以也就意味在将来的市场上面临的风险性是比较大的。

(7)承包商的风险。

承包商的经验不足,以及承包队伍资金来源不稳定,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展,还有承包商的道德风险等,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功与否,从而形成业主的风险。

(8)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

通货膨胀会使项目名义收益偏离预期收益,导致资金周转和贷款偿付困难,汇率变化可能使业主在两种货币衔接中产生损失,增加成本。

3 BOT项目前期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因素的识别应和风险评估相结合,才能知道风险程度。目前在项目评估中,考虑不确定性风险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成本评估的最后结果上增加一个百分数,这种作法有许多弊病:首先,这一百分数不一定适合具体项目;其次,可能导致风险的重复考虑,因为有些评估人员习惯于将不确定性考虑在其评估结果中;第三,百分数的增加是一个确定数值,无法调整,并且它只反映了潜在的损失风险,没有反映降低风险、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第四,百分数是根据成本来考虑的,常常没有考虑进度、执行情况和质量风险,也不利于激发评估过程中创造性。

考虑到BOT项目的风险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估计和分析;同时客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他们有可能给项目带来更大的风险。有必要对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描述,因此风险评估应采取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对项目面临的风险做出全面的估计。

3.1 专家调查打分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于应用,特别是在项目前期阶段常缺乏具体数据资料之时,利用专家的经验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此方法主观因素多,易产生主观失误的风险。

3.2 概率分析

概率分析法考虑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项目评估值存在的区间,关键的环节是确定项目各可能结果的概率。概率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

(1)选定计量项目变数的标度;

(2)确定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3)根据选定的计量标度计算风险事件各种后果的数值大小,另外,还要考虑有那些转化因素可能变潜在威胁为现实损失或损害,及其发生概率,以及潜在威胁变为现实时其后果的严重性;

(4)确定估计数值的变化范围及其限定条件,避免项目有关各方产生误解,以为这些估计数值是准确无误、不会变动的。

(5)最后列出所有风险识别分析得出的主要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其对进度、成本预算的影响。对于发生概率大、损失大的风险应尽快回避,其他风险也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

例如,根据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某项目各内部收益率出现的频率如图1所示。

根据直方图可得出内部收益率的累计频率曲线,即概率曲线,如内部收益率在17%以上的概率为40%。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进度,希望在一规定时间完工,则其概率分析如图2所示。

图2显示了不同时期开工到规定时间能够完工的概率。

通过以上的风险分析,可以确定出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按风险量大小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最后列出所有风险识别分析得出的主要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其对进度、成本预算的影响。对于发生概率大、损失大的风险应尽快回避,其他风险也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若想成功预测项目将来的总成本,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耐用性,关键还是要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所以业主在项目的一开始就应该考虑风险。理想的情况是:项目最开始的成本估算应足够高,以便给出项目成本合理的上界,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不断减小,评估结果的变化范围也随之减小,做到预算不超过估算,决算不超过预算。

4 BOT项目前期风险控制

由于BOT项目有其特殊的作用,在我国目前的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我们也要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得BOT方式在我国得到更大的用处,根据以上的风险分析,对于BOT项目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风险回避

通过风险分析与评估,取消风险量很大且没有有效措施降低风险量的事件,以避免风险出现。如放弃一些先进但不成熟、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工艺。

4.2 风险抑制

通过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风险减轻的方法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会存在残余的风险。对风险量大、风险无法回避和转移的事件,通常采用风险抑制。

4.3 风险自留

自己承担风险造成的全部损失或部分损失。自愿接受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自留风险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自留风险的方法。

4.4 风险转移

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些风险的后果连同应对风险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自己不再直接面对风险,风险转移的方式包括下面几种:(1)工程保险,将项目可能遇到的某些类型的风险转移,由保险公司承担;(2)工程担保,将项目风险转移给担保公司或银行;(3)合理制定合同条件,可以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

由于不可能消除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低风险管理,尽可能转移和降低风险,充分利用保险,做到有效地控制风险;对于需要自留的风险,应充分估计成本和时间。

5 结束语

总之,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对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成了决定了BOT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项目前期阶时就要重视对风险的分析,编制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工作内容对风险进行分担,由不同的责任主体管理各自分担的风险,以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进行。

摘要: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译意为“建设—经营—移交”,是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形式,尽管以BOT方式投资于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项目参与各方在不同程度上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商业经营活动,但是在每个BOT项目中,都是有若干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BOT项目的风险远远超过一般投资项目的风险,所以对于每个BOT项目而言,项目前期的风险分析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BOT项目,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省平:《BOT项目融资理论与务实》[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5。

[2]颜志渊:《我国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中旬刊)》2008(1):67-68。

[3]陈辉:《我国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10-12。

高校BOT项目融资模式浅析 篇8

一、高校推行BOT项目融资模式存在障碍

(一) 高校缺乏BOT项目管理人才且管理不规范

BOT项目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组织管理方法, 在高校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 在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规划、招标、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经营管理、收益计算与分配等方面缺乏人才, 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BOT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更不用说如何积极运作。同时,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实践中主要参照《公司法》、《合同法》等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由于双方项目管理人员缺乏, 水平参差不齐, 其操作程序、内容和方式往往千差万别。使得专业性很强的BOT项目融资模式随意性很大。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性的法规, 加大了项目融资成本。BOT项目融资模式实施过程长, 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各方利益关系的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既涉及学校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 又牵涉到许多其它相关部门, 如财政、物价、税收等部门。

(二) 特许经营期内投资者与高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矛盾

投资目的主要为获取收益, BOT项目投资者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为降低建设成本, 会采取降低建设标准, 选用质次价廉的材料等措施节约投资, 这必将导致建筑物使用寿命达不到标准等后果。在特许经营期内, 所有权和经营权归投资者, 导致对投资者的经营和管理缺乏控制力。融资建设的食堂、公寓等在运营期内食堂饭菜质量、价格等容易失去监督, 公寓住宿标准执行不严, 容易出现提高住宿标准的现象。投资者一旦过于追求利益, 将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及校园文化氛围。同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均衡, 许多学生来自贫困地区, 学费、生活费的支付还有困难。因此, 在项目经营和管理上, 学校和投资者的目标取向存在差异, 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如何既保证投资者应有的利益又保证高校师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 高校BOT项目融资模式存在风险

高校引进BOT项目融资模式建设的项目, 在签订经营协议时投资者会对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学生公寓的入住率、学生公寓的收费标准等因素进行约定, 而这些因素均需主管部门批准, 不是学校所能左右的。因此, 在协议中约定上述因素时将形成一定的风险。BOT项目资产产权的移交是以投资者按照协议规定的年限收回投资和一定的利润为前提的, 而收回投资和一定的利润又是以学生宿舍的入住率等作为保证的, 如果国家调整招生政策, 压缩招生规模, 不能保证足够的入住率, 势必影响协议的执行和资产的移交。高校学生住宿费的收费标准, 国家是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的, 在建设BOT项目时, 项目回收期等是按照当时的收费水平测算的, 如果国家调整住宿费的收费标准, 也会影响协议的执行。

(四) 高校实行BOT项目融资模式缺乏账务处理方法

BOT项目融资模式由投资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收取学生住宿费, 经营食堂、超市等取得经营收入, 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利润。高校则以特许经营期内每年的住宿费, 食堂、超市的经营收入归投资者所有, 特许经营期满后获得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由于BOT模式是高校创新融资模式, 其账务处理国家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 各高校对其账务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以学生公寓为例, 目前, 各高校账务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支付住宿费时直接作为事业支出, 同时增加固定资产, 这样逐年结转形成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的住宿费之间将会存在一定差额, 并且不能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在每年支付住宿费时: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银行存款”。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

(2) 将BOT项目在投入使用时确认为学校资产, 在特许经营期内每年支付住宿费。在投入使用时直接增加资产: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逐年支付住宿费时: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银行存款”。

(3) 支付住宿费时通过往来账反映, 借记“其他应收款”, 贷记“银行存款”。这就造成账务处理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 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经营期满移交时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其他应收款“, 同时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

二、高校BOT项目融资模式完善建议

(一) 培养专门人才, 建立高效专业管理机构

要建立一个机构对BOT项目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做好BOT项目融资模式专门人才培训和专业知识普及工作。BOT投资方式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短, 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涉及到经济、贸易、法律、金融、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工程技术等诸方面, 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和专业机构管理。这需要一批既懂本国国情、投资环境、法律法规, 又懂BOT方式国际惯例的智力密集型的机构来为BOT项目服务, 进行BOT的具体操作。目前, 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奇缺, 也缺乏专业机构从事管理。为此, 培养BOT专门人才和建立高效的专业管理机构是当务之急。

(二) 完善立法, 进一步规范BOT项目融资模式行为

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大量的民间资本处于“休眠”状态, 寻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 为此, 必须进行投资制度创新, 通过BOT方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BOT项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BOT法律法规体系, 仅有部门规章, 立法层次较低, 缺乏权威性, 内容过于简单, 缺乏操作性。所以有必要对BOT项目融资模式制定一部单行法。将BOT模式的运用纳入规范化轨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投资者行为, 明确企业、政府及公民分担高校建设投资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及奖惩办法, 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校基础设施的激励机制提高到法律高度, 减少投资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确定性, 以促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进入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 维护各行为主体的利益。

(三) 坚持互利互惠原则, 实现投资者与高校双赢

要综合考虑投资者长期利益, 也要考虑项目操作者短期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间资本的流动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基本导向和动力。为此, 在实施BOT项目中, 特许权经营期的确定, 回报率的高低, 项目的经济财务评价, 不能靠传统行政手段来确定, 要根据市场、地区发展、价格承受、资本市场体系动态、项目资金成本、项目难度、经营风险等综合考虑, 以确保项目的回报率, 增强民间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 促进BOT融资模式发展。如在选定学生公寓长期项目收益的同时, 要考虑教师公寓、餐饮、文体、商贸等短期投资回报收益的组合, 充分调动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使高校基础设施市场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加强投资商和学校的沟通, 在项目经营管理中形成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局面。投资商在项目论证、建设方面有其专长, 而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方面有优势, 加强双方沟通, 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 优化高校BOT项目融资模式账务处理

目前, 高校许多基础设施如学生公寓、餐厅、超市、体育场馆等均可采用BOT项目融资模式来建设。高校BOT项目合同约定的价格一般高于高校自己建设的成本, 符合融资租赁性质, 可以比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处理方法是首先确定BOT项目资产的资本化及其金额。在BOT项目投入使用日, 高校通常应当将投入使用日BOT项目的原始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BOT项目资产的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按两者的差额, 借:未确认融资费用,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视为承租人的高校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 必须合理选择折现率。在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计算。每期 (通常为每月) 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按当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金额,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在逐年支付住宿费时, 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记“银行存款”。这样, 按融资租赁会计准则操作不仅符合真实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而且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逐渐呈现多元化, BOT项目融资模式将成为解决高校资金不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尽管BOT项目融资模式的推行还可能存在很多问题, 但随着它的逐步完善, 必将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顽固性疼痛下一篇:城市绿化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