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英语人才(精选9篇)
会展英语人才 篇1
所谓会展, 是会议、展览等活动的总称, 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物质、文化、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一系列活动。 (赵春霞, 2007) 会展的功能是为参展商和观众搭建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 使观众短时间内参观到各种展品, 有机会找到理想的商品供应商, 把握商机;使参展商有机会接触大量观众, 从而宣传产品信息, 树立企业形象,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带动本行业、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展开, 会展业作为辽宁省的新兴产业之一, 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模式, 办展的规模和速度正在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迈近, 每年以超20% 的速度增长, 国际会议、外商会展逐年增加。沈阳和大连这两个辽宁省的核心城市, 其会展业在全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 辽宁会展业缺乏高质量的会展专业人才, 无法满足日益蓬勃的会展业的发展。
一、辽宁省会展英语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这里说的专业素质, 指的是既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有丰富的会展从业经验。而我省大部分会展英语相关课程都由英语专业教师担当, 普遍问题是缺乏会展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也缺乏会展业务的实践和培训机会, 讲课内容只能偏重语言知识和技能, 而有关会展专业的知识则轻描淡写或只讲条条框框, 不能充分结合实际业务案例, 从而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实用性也不强。另一方面, 外聘的讲授会展英语课程的专业从业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 但由于英语水平所限, 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会展英语的教学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但课堂重点一般以篇章翻译和语法讲解为主, 不能深入具体地分析介绍案例并进行有效的情景演练。加上会展这个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 学生势必会感觉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这种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而课堂气氛不活跃,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材体系不够完善, 内容缺乏实用性
从市面上会展英语的教材来看, 找不到系统的、适合大学本科阶段教学的实用性教材。现有教材要么是针对专业从业人员的偏专业性教材, 内容注重专业性, 但没有与学校教学相结合, 与教学的课时要求和考核要求都不吻合, 所以针对性不强。另一类教材是英语专业人士编写的, 所以更注重语言操练, 会展内容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时效性, 所以实用性不够。另外, 会展英语的教学资源也相对有限, 相关的教辅书、软件、音像资料等都比较少, 教师既找不到丰富的教学资源, 也没有合适的进修培训机会。
4、教学与实际脱节, 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会展英语专业的学生, 目的是为我省的会展行业提供专业型人才。可是, 我省的会展业从业机构与学校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结果是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 无法在实践中直观地培养专业技能, 造成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即使毕业后从事了会展相关专业的工作, 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胜任自己的工作, 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二、辽宁省会展英语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
辽宁省的会展英语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事会展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缺乏实际从业经验以及扎实的会展专业知识和技能, 所以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进修, 创造机会和条件, 提高会展英语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 学校与会展行业协会、机构和承办公司进行合作, 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实际运作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增加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学校也可以邀请会展行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 开展专业讲座, 讲授专业课程, 为师生介绍会展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先进理念, 拓展会展英语专业师生的视野。
2、优化教学模式, 注重实训教学
会展英语的突出特点是其实用性, 所以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会议和展览的流程分成若干模块, 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执行。另外, 还可以增加实训教学环节, 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现场观摩、参观调研等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改善教学效果。
3、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 构建合理的应用型教学体系
开设会展英语专业课程的院校有必要邀请会展行业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编写实用性强、体系合理的教材。会展英语教材内容不但要设计一般行业知识, 还要涵盖会展、会议的基本流程和具体工作任务。教材只有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导向, 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才具备时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另外, 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反映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进行校企合作
会展英语是一个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 所以办学院校必须紧密关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动态, 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英语人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对接, 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可以与会展公司、广告公司、展览馆等单位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送学生去实地参观学习, 并参与会展活动的策划与管理、活动中的沟通联络, 以及必要的会展翻译等, 让学生实践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后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校企合作会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一方面, 学校师生获得了必要的、宝贵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另一方面, 会展企业也能从学校培养的优质专业人才中获益, 有利于企业储存专业人才, 促进企业想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辽宁会展业还处于起始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会展经济蓬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倡导辽宁会展企业走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辽宁省的会展英语人才势必会迎来更大的机遇, 所以, 开设会展英语专业的高效面临很大的挑战, 人才培养一定要着眼于市场变化, 综合培养学生的会展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会展英语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利用校企合作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能满足我省会展业蓬勃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忠壮.辽宁省复合型涉外会展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 2012 (28) :84.
[2]陆雷, 钱鑫.苏州高职会展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 :57.
[3]曲艳娜.论辽宁省会展英语人才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4]赵春霞.会展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7.
会展英语人才 篇2
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
随着会展行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以缓解因行业发展速度过快而引发的人员紧缺的问题。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毕业生已经走向市场,应该说在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会展教学与师资的培养、会展人才培训认证、会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学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似乎还并不理想,造成了社会上一方面大喊会展人才紧缺,一方面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会展人才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的脱节。通常说的会展人才指的是策划和实施层次的人才,其中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与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然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会展人才认识的模糊,会展人才供需的错位,会展人才结构的失衡以及会展师资力量的欠缺等。
会展人才的发展要注重会展相关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脱离实际,会展人才的教育方面更要注重国际化。要注重会展人才的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欲成为抢手会展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如很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特别要重视高校与会展企业的联合办学问题,这应该是目前解决会展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核心内容。如鼓励学生进行学校内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在学校内建立会展实训室,有基本的展台、特装修展台及实际展览操作中用到的基本器械等供学生了解,在实训室内学生可模拟展馆运作,进行展览现场服务演练;与展览公司(策划公司、服务公司)的合作等。这样,才能更的进行会展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会展人才,为我国会展企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会展英语人才 篇3
1 武汉会展经济现状
2013年9月, 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开幕时, 第十四届机博会正在武汉举行。两场盛会的不同之处在于, 华商大会是“世界级”, 机博会是“国字号”, 这或许巧合地显示出两个城市在会展业上的差距。 (湖北日报2013年9月26日第013版)
从题为“江城会展盛宴难见大腕”的新闻报道中, 不难发现虽然武汉所举办的会展数量非常之多, 但是这个数字只是表面现象。大部分在武汉举行的展会或者展览性活动的规格并不高, 特别是国际级知名的展会凤毛麟角。有数据显示, 去年武汉会展业直接收入29.89亿元, 拉动消费226.5亿元。而在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50.2亿元, 拉动消费超过420亿元。举办的展会数量多然而产值并不高这个事实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会展占了主要部分。这说明, 武汉的会展业并不是缺乏活力, 与同为中部城市的成都相比较, 缺乏高级别、高规格、高知名度的具有代表性的展会。深圳会展网发布的信息显示, 截至2012年5月31日, 我国取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会共有58个, 武汉并未位列其中, 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也缺乏国际认证的相关资质, 与国际大都市的展会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些年来, 因为城市核心地带中央商务区会展场地不足, 使得武汉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客观影响, 从今年7月份起, 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先进的会展展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开始投入营运, 使得武汉举办大型会展的条件得到了全面地提升。虽然会展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但是其优势也很明显突出:
第一, 制造业基础雄厚。众所周知, 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得到政府支持的物流产业也已经成就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从建国以来就保持活跃的商业贸易, 使得武汉的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一直处于同级城市的前列, 还辐射影响周边城市。最近十年,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武汉市对“汉货精品”的培育收效良好。同时, 还通过与武汉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在光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能源环保等支柱性产业中发挥了“中部崛起”的领头作用。特别是随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入武汉, 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 日本的日产、本田这样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 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板块。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又称中国光谷,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光谷的研发实力应该说已达到我国最高水平。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 武汉还将以“武汉光谷”著称的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 “武钢”为代表的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共四大产业作为政府工业发展的主要对象, 这些相关产业的兴盛繁荣, 必将为武汉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 这也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 物流交通发展迅猛。由于靠近长江枢纽, 又居于便利的铁路网线, 在建国前武汉就是战略要地。建国后,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 武汉距离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距离经济金融中心上海, 都是一千公里左右。南往广州、西进成都、北往西安, 武汉也可以承接东西, 连贯南北。在有了高速铁路这一突破性的交通方式之后, 以武汉为中心, 辐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在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小时经济城市圈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城市间距离的理解, 也成为武汉会展能够不断扩大其展会影响力、渗透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 人才资源丰富。背靠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湖北省, 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 人才济济, 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使武汉在科教综合实力方面在全国领先。武汉现有两院院士59人、政府科研机构100所、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个, 普通高校79所、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群, 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的同时, 也为武汉会展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 武汉会展经济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 GDP已经挤入全国前十强。武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3月末, 一季度全市利用外资12.7亿美元, 同比增长18.1%;新引进4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3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全市5亿元以上再谈工业项目共130项, 协议投资659.7亿元。
从商务厅获取的资料显示, 一季度, 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个。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新日铁投资和武钢集团合资生产镀锡板, 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在信息领域和武汉宝特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 以及美国辉瑞公司投资在东湖开发区设立的新药研发机构。通过招商引资, 合资办厂, 武汉对外资强大的吸引能力还在不断的向外扩大范围,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通过武汉举办的各种展会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 武汉的会展业也急需通过高级别、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介绍推荐武汉的投资优势, 在此过程中, 对于熟练掌握外语 (不仅英语) 、熟悉对外交往、有一定的商务沟通能力的人才, 是武汉会展经济非常有利的强心针。
3 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
2007年3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 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商贸, 企业管理, 国际市场营销等专门知识, 又通晓这些专业的英语专门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这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规范, 更清晰的发展空间。之后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 几乎在我国所有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和外语专业院校进行, 在此方面,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外语专业院校积极创新, 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和革新, 为商务英语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的现实还有另外一面, 那就是商务英语的人才仍然无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出现了很多人才资源的浪费。如商务英语专业在区域内未能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 专业性、技能型较低等问题的突出揭示出同质性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实质。
4 适应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我国学者认为, 会展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 涉及会议学、展览学、经济学、管理学、策划学、设计学、营销学、物流学、广告学、旅游学、接待学、公共关系学、应用写作学等众多学科, 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 会展业也在不断加深其国际化进程。这必定对我国对外信息交流、贸易往来、文化沟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 语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 承担了多个学科和专业综合知识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辅助下, 会展业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 才能实现展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按照以上的目标, 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汉地区会展经济发展, 本地区的高校应该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有着更加明确的侧重点, 并且反映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中。
4.1 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展业务的蓬勃发展, 武汉所举办的展会在精通对外沟通技能的商务口译和笔译翻译人才方面缺口很大, 而人才市场上此类人才本身量少, 其中有很多又流向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所以在武汉地区就业能够提供给会展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数量很少。
4.2 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第二外语技能
从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到, 最近几年, 武汉地区吸引外资比较突出的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 说明武汉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密切的国家除了传统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大国美国之外, 其他经济体与我国内地交往越来越多。在熟练掌握了一门英语作为外语进行对外沟通交流之外, 虽然大部分的非英语国家人员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但是如果能够使用对方国家语言进行沟通显然能够更快更好的拉近双方距离, 提高沟通的效率, 降低之间误解出现的几率。
4.3 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专业方向性
商务英语作为派生于专门用途英语分支的一个专业, 毕竟语言能力、语言技能、语言基础是其一直以来最为看重的基础, 也是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但是商务英语人才在社会工作中除了基本的商务往来之外, 在会展整个程序中, 经常需要与参展的相关行业产生联系, 如国际性的机电博览会, 肯定将接触大量的国际知名机电大企业, 如医疗设备博览会, 也会云集众多的医疗设备业内的专业人士, 在这样的场合, 完全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 会使得商务英语人才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无法在专业环境里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施展, 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样。
5 结语
语言既然能够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那么对于语言的教育就更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出教育和经济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艳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之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 .
[2]陈晓华, 王红超.地方经济发展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以邯郸市为例[J].科教文汇, 2011, (11) .
[3]李东亮.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新余高新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 2007, (11) .
[4]符昕昕.浅谈赣州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关联[J].经济发展研究, 2013, (3) .
[5]张智远, 于璠, 王泉.英语语言在会展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会展人才培训与开发策略浅析 篇4
摘 要:近些年,我国会展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对会展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现今我国对高层次会展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满足会展行业的需求。而综合型人才是会展业的基础,是提升和发展我国会展业的根本。如何真正提升会展教育的品质、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就成为会展业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形成国际视野的角度,寻求会展人才培
训与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会展人才; 综合型; 开发培养; 策略
一. 会展人才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会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瞩目的一种新兴经济形势。中国会展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在短短20年时间中成长为新兴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理应加强会展人才的开发。使得会展行业不断壮大,尽快缩小与实力会展
国家的差距成为可能。
(一)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与世界会展实力强国相比,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也相对较低,但发展迅速。会展通常是指会议、展览、解释活动、奖励旅游等。在中国,会展业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生命力,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拥有美好前景。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与会展发展强国相比显示出不成熟、不规范。其中就包括,由于场馆规模小促使的展览规模小,竞争力弱;会展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管理
落后;人才缺乏。
尽管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会展业也将会赢得更多机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一是加快场馆建设,完善相关
法律;二是扩大会展规模,发展品牌项目;三是增强专业能力,培养综合人才。
二.会展人才现状
会展业发展以来,已经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服务行业一大亮点,甚至能够带动餐饮、旅游、广告、运输、搭建等行业发展,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商机、大幅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岗位等。同时,使得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和会展人才培养呈现出来前所未
有的发展活力。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会展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开办会展专业,也出现了各种层次的会展培训。但会展人才现状还是具有几点突出的问题:一是数量不多,虽然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不少会展专业的学员,但这并不能满足会展行业的需要,而且现实的从业人员平均业务素质偏低,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专业不强,会展是一个涉及很多关联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不论是展览、会议、还是节事活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的从业人员并不能很好的应对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竞争的要求。三是,需求不同,虽然会展人才紧缺,但不少企业却不太欢迎会展专业毕业生,使得许多经过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原因是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而现在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这类会展高端人才,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销售等操作性实用人才。
三.开发与培养会展人才的策略
会展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会展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培养课程有所出入,正确认
识开发与培养会展人才的策略至关重要。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与欧美一些国际知名会展强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许多展览与会议向国际发展,所以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也需要与国际会展市场接轨,人才培养应当定位于高起点、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与职业培训,不仅要借鉴国际最新的会展业研究成果,还可以引进国外会展人才直接授课。本土化主要是指将国外会展人才培养的精华和本国会展业发展实践紧密、恰当地进行结合。会展业兴于欧洲,可是当下发展最好的却是美国,就是由于美国培养出“本土化”人才。中国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的中国会展人才发展也应走出特色,培养出适合中国的会展优秀人才。
由于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与国外不同的特征,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国内外相结合。理
念上与国际会展业接轨,实际上则紧扣中国会展业实际。
(二)专才与通才相结合会展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在知识面广的同时还需要有较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会展人才的培养需要专才、通才相结合。
现在会展业较从前分工越来越细,而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因此,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只有专才才能在特定的岗位和空间内发挥作用,为会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服务。而在会展专业管理方面,专才有缺乏对会展系统整体把握的能力,对于突发状况的解决能力。比如,现在大多开设的会展专业都是对于学生策划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并没有教授某些制图软件应用,可在工作中又变成了应该了解的内容,所以培养会展通才也是至关重要。在培养会展人才时,应注重不同类型人才层次结构均衡,针对不
同岗位培养不同素质的会展人才。
浅谈会展专业人才教育 篇5
总体来看, 会展业在我国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97年到2013年我国内地年办展数量从1000个增长到7319个之多, 2013年展览面积已达9391万平方米, 展馆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占亚洲展馆总规模的比例高达70%。近两三年来, 我国会展行业也告别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 进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我国会展业的总体走势:全球化趋势, 信息化趋势, 集团化趋势, 品牌化趋势, 专业化趋势, 创新化趋势, 生态化趋势, 多元化趋势。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招生规模已经实现连续12年持续增长。根据最新统计, 2014年全国招收会展新生14293人, 较上年增加10.2%。新生入学后, 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规模达41822人, 其中本科生为11622人, 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会展专业在校大中专学生总数已超过3万名, 名列世界各国之首。
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目前在会展教学一线的教师大多数都不是科班出身, 而是从相似专业转型而来, 无论是从专业理论还是实践经验来说都不够理想, 上升到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 在教学中就只能照本宣读, 再加教科书本身不够完善, 使教学工作更加困难。缺乏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培训的师资, 导致了会展业教育的滞后性。
我国的会展学历教育始于2002年, 与市场会展产业相比同样是“起步晚”, 但不一样的是会展教育“发展慢”。众多院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教材雷同, 教学模式单一, 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目标不具体, 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今, 再加以会展职业教育的兴起, 这对传统教育更是一种挑战。总而言之, 发展势头强劲的会展业却伴着动力不足的人才教育问题。
二、会展人才教育中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模式单薄, 能力欠缺
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是教育中的重点篇章, 尤其对于像会展这样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专业来说, 往往这些素质和能力要比专业技能更要出彩, 可面对当今大多数仅限于“言传”的单薄的培养模式, 让学生大量缺乏相关的锻炼、学习机会, 这反而使本应是核心高素质人才的长处, 却变成了择业的短板。
(二) 专业、基础课程脱节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 课程设置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我国会展专业存在专业与基础课程脱节, 导致所学知识应用性差的问题。如今, 在我国会展教育的专业与基础课程却存在明显的时间、应用上的脱节, 导致了学生们感觉基础公共课程是“无用课”没有用武之地, 专业技能课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工具支持
(三) 教育师资“引擎”不足
在我国会展教育方面应作为“引擎”带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数量上, 科班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 当今从业的大多都是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的。在质量上, 从事会展教育的讲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所欠缺, 实践经验的缺乏使授课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并且, 具有丰富经验与先进理念的行业带头人极度稀缺, 这使行业发展更多的依赖外来资源, 不利于本土特色发展与相关高端人才的培养。尤应注意。我国仍没有一套会展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对会展教育、培训师资更缺乏及时、有效、权威和系统化的评估。
(四) 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支持
对会展核心人才, 国内会展业界的共识是: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会展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培养的这类毕业生只有符合这样的要求, 才能获得会展机构的认可和接纳。对国内高校来说, 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是其长项;但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方面, 由于专业定位模糊、体制限制、观念陈旧、革新魄力不够等原因, 往往现实效果不够理想。国内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远远低于会展业发达国家同类专业的学生。国内这个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较丰富的会展实践历练, 在就业时, 并没受到会展机构更多的青睐。
(五) 人才工厂化, 就业成问题
在会展人才培养的院校大军中, 我们数量是上去了, 但其人才培养质量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会展本身具有“杂、多、广”的特点, 而大多数院校遵循这样的教育原则, 希望学生能多学一点, 于是将凡是涉及会展方面的课程如会展服务、会展营销、会展实务、会展经济、会展法律等全部罗列进来, 宽而泛, 但由于课程未形成体系, 知识点散乱、重复现象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混乱, 积极性不高, 比较被动。根据相关机构近三年对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跟踪调研数据显示, 会展专业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 就业中还存在薪资低、发展空间小、岗位稳定率低等问题。
三、会展业人才教育发展对策
(一) 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为导向, 尤其是核心管理类人才。所以, 一要控制好招生人数, 要培养能力全面的高水平人才。这类人才首先须具备的素质是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宏观把控和分析判断能力;二是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和好的学习能力;三是外语水平高、身体素质好;四是有艺术修养。高校可根据这些素质的排序, 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素质提升计划。
(二) 合理衔接基础与专业课
在传授一般会展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会展专业特色,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会展专业人才。在把专业知识打扎实看重应用的同时, 多加入时事案例分析, 关注会展行业及企业的用人信息, 把它们与教学紧密结合,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 有效培养会展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
(三) 教师队伍“双师化”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因素。首先, 要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一方面要广泛招聘国内外有会展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会展专业教师水平, 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其次, 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会展行业协会或会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 或进行专业实操指导, 从而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 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四) 在人才培养加大实习、实践
找准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我国乃至国际上现在缺乏的主要是应用型会展人才, 一方面会展业本身就很注重实践经验, 人才的成长和成熟更多靠在实践中打拼;另一方面, 本、专科层次会展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 应定位于应用型的会展人才, 加大实习、实践的力度。学校应多鼓励学生亲身体验, 重视动手参与的过程, 之后学会自我总结或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逐渐形成站到一定高度, 学以致用的看展会、学技能。
(五) 就业竞争高强化
学校可以选择加强校企联合的建设, 以解决学生毕业去向问题, 并根据所选择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加强自身, 做到专业人才对口就业, 减少人才流失。进行开放式办学, 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体系, 引进最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与国外权威的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办学。如此, 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自身建设提供了优势资源, 达成多方共赢, 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标.内蒙古会展业人才需求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3 (12)
[2]周幼明, 蔡学仪.我国会展产业发展与会展教育实施之评估[J].育达科大学报, 2013 (35)
[3]苏永华.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2 (8)
[4]刘广新, 高凌嫣.杭州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经济研究, 2012 (26)
会展英语人才 篇6
一、河北会展业发展规划
在河北省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河北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区位优势、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 以展览、会议、节事、演艺为载体, 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为目标,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多元化投入, 产业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 培育市场主体, 优化产业布局, 打造产业集群, 提升会展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带动能力, 努力实现会展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造“区域会展中心”为长远战略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会展业宏观政策较为完善、场馆布局科学合理, 会议、展览、节庆齐头并进, 国际化程度稳步发展, 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初步形成的格局, 朝着综合会展服务完善、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差异化会展优势突出、展会场馆设施科学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专业性会展规范、市场运行机制较为成熟方向不断迈进。
会展行业的发展要求有大批高素质的行业从业人员, 但从河北省现状来看, 会展教育发展较晚, 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 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对会展人才的专业化要求十分强烈。
二、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标准
在广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就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了调查。在收回的249份问卷中, 60余家会展企业对会展人才的9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评估。每项能力按重要度从低到高共1分~9分给出数值, 最后评估总分和平均分。
1. 企业更需要会展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中发现, 企业对会展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视。排在前三位的能力项目均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其中工作经验排名第一位。但多数企业对于工作经验的认定并不仅是在某企业的工作经历, 而是包括在校期间的大量工作实践、顶岗实习、暑期工、兼职工作等多种形式。
2. 现代会展比较强调展位营销能力。
在和会展企业沟通中, 发现现有会展企业在前期策划过程中最为缺乏的是高素质的营销人员, 现代会展中展位营销成为会展工作的关键工作, 解决了销售工作, 就基本保证了会展活动的顺利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比较高, 比较看重会展人才的公关交际能力。
3. 重能力轻学历。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起步较晚, 本科开设于2002年, 缺乏研究生层次学历教育, 同时从事会展实际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从实际工作入手, 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学习, 这就导致企业认为会展人才的专业知识并不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实际工作锻炼逐渐获得, 学历层次不是考察人才的标准的误区。
三、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会展行业企业,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能从事会展行业企业中展会项目策划、销售和现场服务岗位工作, 培养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从事组织和管理国际、国内各种会展活动, 具备大型活动展示设计与服务技能,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胜任中小型会议、展览活动的策划、营销、组织、管理、服务等工作, 优秀者可参与大型会展活动的策划、营销、服务等工作, 是优秀高端应用型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
从人才培养模式中看到, 学生要达到专业定位的要求, 必须加强和行业企业的联系,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1.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会展服务和会展销售两个基础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 并引申会展创意策划能力, 力图以会议和展览活动的基本服务、会展销售为主要基础培养方向。一个方向是通过增强学生的基本接待技能、文字处理能力、礼仪规范、现场管理能力, 为企业培养基层管理人员, 主要包括展会接待员、现场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等, 以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培养学生会议与展览销售能力, 为企业培养以项目销售为主的营销人才, 包括展会销售、观众邀请、媒体联络等工作岗位。在以上两个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 为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前景, 增加培养学生会展创意策划能力的课程。同时探索会展策划与设计方向, 针对会展企业对设计与搭建人才的热切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河北省会展行业, 依据河北会展经济与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 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京津冀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 培养会展策划、基础服务、会展营销、会展调研等基础岗位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实施。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正式形成之前召开行业专家论证会, 充分听取和吸收用人企业的意见。
(2) 课程体系构建。充分考虑会展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建立以会展营销、会展服务为主干课程方向, 会展策划为核心内容, 辅之以会展设计为拓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会展策划师或公关员职业资格鉴定, 要求学生毕业具有双证书。
(3) 特色校企合作制度。根据企业项目需要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建立校外实习规章制度, 加强与实习单位联系, 对学生专业技术加强指导, 对学生职业首选加强监控, 公平公正评价学生实际表现与业绩, 将顶岗实习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课目进行考核。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与相关企业探讨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建立小团队、多批次进行实践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组织安排学生每年进行企业实训1个月, 累计实现综合实训6个月。
3. 加强实践教学。
确立以课堂学习为出发点, 结合会展企业实际工作的具体操作, 发现问题回到课堂查漏补缺, 利用学校再次加强训练, 最终达到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创新的余地, 丰富活跃教学过程。
(1) 加强实践课的比例。特别是加强企业要求的工作技能方面的课程, 如营销、接待等课程的实践训练比例, 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教学理念。即以就业为导向, 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2) 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除进一步和企业进行实地操作外, 加大学生自主办展办会能力的培养, 在校内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深入展会具体工作内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摸索“校中厂”模式, 指导学生在校内开展展会项目。
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 定期召开专业论证会制度。每年邀请行业专家和一线管理者参与专业建设讨论, 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实施“双主体”育人。
(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利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各门课程均安排不同比例的实训课时, 在教学中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工作安排, 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训。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均有一到两周的综合实训安排, 在相关企业的展会项目运转中合理安排参与企业实践工作, 保证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达到70%。
(3) 校企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灵活、恰当的方式进行, 提倡以任务完成为考核主要依据, 在综合实训中将行业企业评价纳入考核机制, 利用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情况评定学生的成绩。
会展英语人才 篇7
一、黑龙江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认识不足。
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对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这一观念普遍认识不足,尚未把会展业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的新兴产业。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已有近3500家主营展览公司,从业人员达15万人。除北京、上海和广州外,全国各个大中城市几乎也都把会展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期间还形成了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等。从黑龙江会展业的总体发展现状看,政府方面对会展业仍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对会展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引导、管理和监督。
2. 对会展业管理方式、手段与会展发展形势不适应。
黑龙江省会展业基本上还处于政府审批、企业办展阶段,政出多门,调控乏力是会展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哈尔滨市在2003年成立了会展工作领导小组,黑龙江省会展行业协会也于2006年成立,但因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而一直未能真正进入角色,而省级层面尚无专门的会展行业领导管理机构,这使得政府部门对会展行业规范与管理比较弱。于是重复办展,不规范办展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展会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政府主导型展会大量资金投入,效果不佳等。
3. 缺少必要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支持,会展主体培育不充分。
目前黑龙江省没有设立会展发展专项基金,对会展组织者赴境外组织展会及中小企业为开拓国际市场,赴境外参加国际性展会给予的财政支持不够,未对会展企业举办的国际性高新技术展览会,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会展公司举办的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展会没有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或奖励,这也是黑龙江省会展行业缺少强有力的企业、进而缺乏名牌展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会展业主体匮乏,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世界展览业巨头开始关注中国展览市场的发展,纷纷进驻中国,在中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成立合资公司,收购中国的成形展会。一时间,中国的展览会国际化程度在这些世界展览发达国家企业的带动下,迈出坚定的步伐。但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会展惯例并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十分缺乏,难以与国际同行进行无障碍地信息交流和沟通,会展策划运营与知名国际会展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目前,黑龙江会展市场需求专业人员1000人左右,但还没有一所大学设有本科会展专业,更没有开展“注册会展经理”等专业培训,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会展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1. 展会将走向品牌化。
《2006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与2005年的展览市场运行态势相比,2006年在京沪穗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展览会数量减少、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满意度提高的发展态势,预期这种态势有望保持。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两个背景:一是随着近年来各种监管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到位,会展市场的运行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二是在国内展览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总体市场背景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将逐步淘汰低水平办展的企业,从而推动中国展览市场整体办展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的展会竞争的加剧,劣质展览项目将逐步被淘汰,展会的规模、品牌、质量将成为办展追求的目标。对此,黑龙江省应明确会展发展方向,培育品牌会展,突出黑龙江地方特色,围绕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经营思路和运营体制,重点培育品牌会展项目,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洽会”、“汽车展”、“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实施“大会展”战略。
2. 市场化专业化将成为主流。
现有政府主导型展会将向政府购买展会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向转变。政府由办展转向制定长远规划、规范展会市场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等。同时,行业协会举办专业展成为潮流。因而应行使协会功能,在规范行业市场行为,建立会展行业评估机制,维护会展业合法权益,提高展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充分发挥协会协调管理的作用。
3. 加快培育会展业主体。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会展市场的对外开放。(1)对各类分散的展览组织者和各类展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资源整合进行战略重组,创办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会展公司,加快培育会展主体的竞争实力;(2)对确有实力的承办者(公司或社会团体)发挥其主体作用,作为经营实体,行使对会展产业的经营权、承担相应的法人责任,让其名符其实地当好会展主角;(3)调动民营、合营经济投资会展业的积极性,吸引国外知名展览公司来哈建立分公司或合作办展,走出去请进来,加快我省会展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
4. 会展产业快速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业的发展与专业化的人才息息相关。在黑龙江省会展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人才问题尤为突出,其已成为会展业迈上新台阶的“瓶颈”。从黑龙江省目前会展人才的供给情况来看,大多是从其他领域或岗位调入的,多半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对此,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及从业单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在会展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面前,必须切实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三、着力加强会展人才培养是黑龙江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着力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会展知识或会展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黑龙江的会展业就无法真正发展壮大,就无法参与目前会展业发展的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所以,黑龙江的会展业能上一个新台阶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2. 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开发计划。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虽然黑龙江会展界开始意识并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但是仍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开发规划和实施措施,严格考核,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当前应对现有的会展从业人员加以系统培训,迅速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会展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 充分认识并发挥高校对会展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积极支持鼓励高校发挥特长,建设特色专业,开展错位竞争,确保有重点、高起点地培养会展人才。特别是黑龙江的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走与行业协会和会展公司协作办学之路,共同培养人才。具体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办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师生直接接触会展实践的机会。二是会展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就业取向结合,提前介入职业岗位,高校根据相关信息反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三是抓好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于会展管理理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会展专业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大可,陈刚,王起静.会展经济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2]易明.2006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状况及前景[M].北京:展览文苑,2007-07.
校企合作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会展人才,模式优化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 (企业) 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与行业 (企业) 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 (学时) 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1]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方向上, 还是从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上, 都把引进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来抓。
一、校企合作新模式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校企合作概念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接轨、专业技能与行业要求接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方式,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条件、企业的设备与技术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模式。
2.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过程, 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教什么“学”, 育什么“人”, 成为教育关键所在。
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仍处在传统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死板, 与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教学大纲多年不变, 跟不上行业要求;单纯的知识和经验教学, 较少甚至没有实践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以考试分数评高低, 忽视人文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特别在民办职业教育院校, 在资金缺乏, 资源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这种局面的形成更是加大了这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此外, 作为企业, 能否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研发, 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为企业培养并输送合格的可用人才, 无疑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时间,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
怎样使学校摆脱教育的困境?企业如何节约时间及成本, 在人才资源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从而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客观上呼唤着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到来, 校企合作应运而生。
3. 校企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一:低层次合作模式
(1) 工学模式
企业和学校相互寻觅合作伙伴, 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不稳定, 学校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基本问题。例如在广州一些酒店在交易会期间需临时增加人手, 一些学校又因实习实训条件缺乏, 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 便使这种“用工”和“学习”合作成为可能。
(2) 利润模式
企业和学校为降低人工成本, 双方达成“工读轮换”或“工余上课”的合作协议 (让学生在学习周期内, 采取一半在学校读书, 一半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在工作时间之余回学校上课的模式) , 企业聘用工资较低的实习生降低运营成本, 学校节约课酬和资源等消耗也降低了成本, 使得双方在利润上实现最大化的成本。
合作模式二:中层次合作模式
(1) 销售模式
学校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企业用工的需求和要求, 开设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及课程, 由学校负责教学, 学生毕业后推荐到合作企业就业;
(2) 订单模式
企业对特定的岗位有相应的要求, 寻找符合条件的合作院校进行合作, 出资委托学校进行培养。企业根据本身需要, 对学院的招生数量及要求, 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上提出要求, 实现招生与就业同步、教学与岗位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模式。
合作模式三:高层次合作模式
(1) 互动模式
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 指派优秀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培训, 为学院提供资金、实习基地、设备和原料;学校指派教师为企业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2) 互补模式
企业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资金、实训基地、设备和原料等条件, 为学生就业提供岗位。学校为企业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和分析,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企业解决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因经费和资源缺乏造成的不足, 学校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技术和人才缺乏造成的不足, 双方实现互补。
二、会展人才培养必须融入校企合作模式
1. 会展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 我国会展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 2005年我国的展览项目数量达3800个, 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今后十年被誉为现代服务业引擎之一的会展业在我国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会展业还没有真正成熟, 虽然我国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已经很多, 338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已超过有“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 但在办展质量和社会收益上无法与之相比, 真正形成国际品牌的屈指可数。
2.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简表[3]
(1) 从主干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设置来看 (红色字体)
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实务、会议接待实务等课程的开设, 加强了本专业实践实训能力, 需要提供一定的实训实践条件。场地、设施以及主体人员等条件成为这些课程开设的依托和基础。这些依托, 单靠学校有限的资源是难以实施的, 它必须依靠企业来提供,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成为必然。
(2) 从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看 (蓝色字体)
会展营销、服务接待、人际沟通、会议策划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环境和氛围是决定性因素, 它必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 这个环境的构成, 大与小, 好与坏直接制约着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程度。学校单纯的教学环境已不适应这些能力培养和提高, 它也必须通过一种新模式来加强和完善, 校企合作显然是这种模式的最佳选择。
(3) 从典型工作任务来看 (绿色字体)
招商招展、展会服务与管理、展览营销、参展商参展、各类活动、会议的策划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工作任务的实施与落实, 离不开一定的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没有一定的工作主体和对象, 这些工作任务便无法实施。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 显然不符合工作任务的开展的要求。因此, 到企业和实践中去成为必然, 校企合作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三、深化校企合作, 不断优化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在会展人才培养上融入校企合作模式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也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它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我们还是应当看到, 我国的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 它起步晚, 很多地方还有待优化。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如此, 它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很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深化。
1. 在宏观上, 要通过各种手段, 鼓励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
(1) 加强宣传和引导, 促进观念的转变
当前的社会“普高热”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重“好大学”, 轻“技能”,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着校企合作的进程。国家应当在宣传上加大力度, 加快人们思想的转变。
(2) 加强法律保障, 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目前, 校企合作之所以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 还是国家仍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其实施。在资金保障上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劳动准入制度的执行上力度不够;在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待遇上没有太大的提高;
2. 在中观上, 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 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1) 转变育人观念, 拓宽合作渠道
要改变大众化教育的观念, 使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会展行业需求相结合。会展专业一方面要拓宽渠道, 积极寻找会展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开辟会展专业实训基地。另一方面, 会展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应当听取会展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尽量与会展企业的人才要求相对应。
(2) 深化教学改革, 转换教学模式
要充分利用会展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场地、资源、组织及设备优势, 使会展专业的实践课程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得以开展, 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轮派会展专业教师到会展企业的一线中进行实践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利用会展专业教师在技术、教学研究和策划上的优势, 为会展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聘请会展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教师, 承担实践课程教学, 对学生进行培训;增强会展专业与会展企业之间的互动、互补合作模式。
3. 在微观上, 制定相应的措施, 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1) 健全机构, 制定章程, 为校企业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章程, 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由一名校级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 系部配备一名专 (兼) 职校企合作联络员, 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 商定合作协议, 制定合理的实践实训规范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会展企业专家、会展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共同商定校企业合作协议, 规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制定实践实训规范, 规范学生在实践实训中的行为。
(3) 开发开设实践课程, 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
听取会展企业专家意见, 根据会展企业的岗位设置共同开发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要与会展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相适应。要让具体岗位相对应的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让他们参与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
(4) 制定相应的应急及保障措施, 有效维护企业和学生权利
成立由学校领导、会展企业领导、系部领导、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应急 (突发) 事件处理小组, 制定相应的应急及保障措施, 提高预警功能, 避免或减少企业和学生的利益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2011年12月.
[2]中国行业会展网.《关于会展人才教育的几点思考》.2010年03月22日
会展英语人才 篇9
而目前无论在全国, 还是成都, 院校会展业都是新兴的专业, 发展时间不过十余年, 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培养目标、功能、方向等都待进一步研究。但由于会展行业实践性强的性质, 会展人才培养工作并不等同于通常的学历教育, 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动脑创意能力, 因此探讨会展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工作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本文将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讨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的方向系统地探讨会展人才的培养工作。目前国内还很少有学者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将有利于深化对我国职业技术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及其内在规律的探讨,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该学科发展。
二是在实践层面为成都及其他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以成都高职院校为例, 构建出适合成都会展业市场发展的、适合成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 会展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 包括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在进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项目建设, 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 有利于该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为同类型学校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会展业人才培养定位内涵
会展人才的培养定位上首先应该有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观。会展实际上首先需要专业策展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策划某个主题或类别的展览, 其他工作人员负责将策划付诸实践, 具体执行。从专业策展人到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 人数众多, 岗位类别多样。从会展活动内部组织策划、宣传、公关等人员到会展外部餐饮、宾馆接待人员、保安人员, 从会展活动的高级运营管理人员到基层服务人员等, 会展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漩涡状结构层次。从高端的策展人、会展经理人, 到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人员, 属于不同的层次, 各有各的要求, 因此会展人才培养方向应区分不同的层次。大体上可分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和支持型人才。
核心人才属于会展高端人才, 专业展会策划人, 对展会进行宏观设计和把握, 要求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 包括会展创意人才和会展项目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会展活动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 通常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卓越的组织策划能力、精准的营销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同时拥有的社会资源也较多。在接受调查的会展企业中, 约78.5%认为本行业的关键人才是会展策划师或会展项目经理。核心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 通常由普通高校或实力强的职业技术院校完成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 然后在行业经历较长一个时间段的磨爬滚打, 对行业、市场经济状况十分了解。
支持型人才主要是负责组织人员实施核心人才的展会策划方案, 要求能掌握会展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会展实务的实际运作等问题, 是核心人才的“助手”, 主要包括常规经营管理、智能管理等人才, 他们居于会展人才体系的中层, 也是会展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辅助型人才则是具体操作某个任务的人员, 比如搭台、外联、翻译、导游、推介人员等, 其培养工作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门的会展专业比如美工、导游、翻译、编辑、会计、营销等实现。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 因此对其专业化要求程度也更高。
从中可以看出, 会展业所需要的人才众多, 有着不同的层次, 相应在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同的定位。显然, 无论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是学生的求职应聘均无法“大而全”, 只能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选定某个具体而明确的方向作为工作努力的目标, 这就也是通常所说的明确“定位”。定位明确了, 才有的放矢, 才有努力的方向,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什么都做, 什么都学, 但什么都做不好, 什么都学不好”的尴尬情形。
从目前看, 我国很多会展专业正是出现了“方向模糊症”。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会展管理专业是依托旅游、历史、外语、中文、艺术等传统学科而设, 在专业设置、教师定位、课堂教学等方面深受传统学科的影响, 呈现出浓厚的专业背景, 无法体现明确的会展专业发展方向。以至现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毕业后学以致用的不多。因此, 我国的会展专业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明确定位, 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各个学校所培养的会展专业的规格和要求。无论是定位于会展策划、会展运行还是会展设计、会展物流;无论是主要针对展览业或会议业培养专门策展管理人才, 还是培养赛事节庆专门人才;无论是培养核心人才、辅助人才、还是会展支持人才, 都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 并据此设计合理的课程, 配备优质的师资, 开展有效的教学。因此培养方向的定位是首要的。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可考虑的因素很多, 比如本校的办学传统、已有的资源、社会需求等。由于职业技术院校以就业为直接的办学宗旨, 为社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性人才, 因此在专业的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成都职业技术院校会展专业的设立正是充分考虑到了成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培养人才方向定位上需充分考虑到成都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二、成都会展业人才需求特点
“十二五”期间, 成都会展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规模将继续扩大。承办上述会展项目需要大量的具有营销、策划和设计能力的会展项目经理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 成都将难以圆满地举办上述会展项目。为更好地了解成都会展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 随机选取了成都52家规模不同的会展公司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 并对成都会展办、成都德纳、新世纪会展城等成都会展行业“领军者”进行了访谈, 调查结果如下:
当前成都办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部门、场馆管理公司、会展公司三部分组成, 其中主力队员是成都会展办公室。52家会展公司中, 超过一半的公司由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转型而来, 办展人员多是半途转向, 行业积淀较少。那些熟悉会展行业情况、懂得营销策划的专业高端人才十分匮乏。成都会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成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 成都会展人才问题已经成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从量上看, 人才总体数量不能满足现有的行业需求。与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相比, 成都会展专业人才规模增长较慢。成都目前仅有两所学校开设会展专业, 每年的毕业生约200名。而成都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达40余场, 每场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策划、营销, 然而据业内人士统计, 成都会展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超过1千人, 这1千人中, 以成都市会展管理办公室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约占40%, 成都会展协会的成员单位约占40%。在接受调查的52家专门从事会展的单位中, 对会展人才有着长期稳定需求的有38家, 占73%, 需求一般的仅有2家。在承接会展项目时, 很多会展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手不足情形, 缓解的方式是人员加班加点, 超负荷承担工作量, 或者将项目内容分解开, 再发包给其他公司, 但层层发包容易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这两种显然都不是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长久之计。
二是具有营销、策划和设计能力的会展项目经理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会展核心人才严重匮乏。成都想要建设“会展之都”, 不仅举办的会展数量要多, 更要求展会的规格要高, 国际型项目要多,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规格的项目落地成都。但由于成都会展业的发展时间较短, 专业度高的策展人、营销人员缺乏, 很多会展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广告、设计、媒体等行业转向而来, 专业的会展行业经验不足, 且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从专业学科背景看, 在接受调查的会展机构中, 约46%的从业人员为经济管理专业出身, 25%来自广告专业, 12%来自文学艺术专业, 只有不到5%出自会展专业。此外, 目前成都会展行业专业人才短期行为强, 流动性大, 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资深会展人才极为稀少, 高端人才严重紧缺。
那些从广告行业转型而来的会展公司, 如盛世传扬、骑士会展, 对具有策划和营销能力的职业策展人更是求贤若渴。即使像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成都德纳展览公司、四川风云展览等老牌展会公司也急需专业高端人才, 他们在承接大型项目时, 常需要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临时邀请专业项目经理人“空降”。在调查中, 上述公司在认为自身最紧缺的人才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会展策划师”。目前蓬勃发展的会展业为会展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公司鱼龙混杂, 大小不一。随着市场的细分和逐步规范, 会展业将经历一个“洗牌”的阶段, 那些有实力、有影响的会展公司将会承接更多高规格的项目,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决定会展公司实力的最根本因素即是人才, 这也是众多公司对人才有着长期稳定需求的重要原因。
会展高级运营人才属于行业中层次最高, 专业性最强的人才, 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会展核心人才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成都争取到更多有影响力、高规格的展会活动。从事会展的机构与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 所需人才只能“因陋就简”, 这也大大影响了办展的质量水平。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的温江花博中心2005年投入使用, 曾承办了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然而仅仅生存了2年就被迫挂牌出让, 原因是在花博会后没有好的项目可继续承办使用。而缺乏好项目的根本原因正在于缺乏懂营销、会策划、有创意的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懂创意、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成都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成都高职院校会展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 (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 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 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年。很多学校依托于已有的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英语、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会展专业, 因此各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有的突出策划与营销, 有的强调艺术与设计, 还有的是会展物流、会展搭建、会展沟通, 等等。我国会展专业发展的这种特点优点在于能依赖老牌专业的已有资源, 快速地招生教学, 以满足行业需求。缺点在于没有形成正规的专业, 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而建立起来, 缺乏自身的理论建设, 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尚未形成规范, 随意性强。这大大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良荞不齐, 使得会展人才供需矛盾特别明显。一方面行业的发展急需专业的会展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会展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良好的产业环境为会展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但随着展会市场竞争的加剧, 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人才的层次性将更为明显。
为保证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学校也需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狠下工夫,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方向。
通常情况下, 本科类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各不相同, 前者主要培养高端人才, 后者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 培养具有实操技能的会展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辅助性人才。从这点出发, 目前成都会展业急需的策划、创意、营销复合型人才应主要由本科类院校完成。但目前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普通本科类高校相对较少。据统计, 目前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构成, 职业技术类学校约占80%, 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 职业教育占据较大的份额。而绝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技能型人才, 对高端人才较少涉及。教育的这种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会展高端人才缺乏的情形。
成都也是如此, 在2012年之前, 四川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开设会展专业, 直到2012年四川大学在四川博览局的支持下才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以说, 我省高等教育中, 专门培养会展业高端管理人才的学校非常稀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职业院校, 但却是西部率先培养会展人才的学校, 在培养会展人才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与业界也保持了一定的联系。社会需求永远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动力。市场需求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 就更加应该尊重“市场需求说了算”, 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条件下, 要科学设置培养方向。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来看, 当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由“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高职是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2000年,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此后, 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工作任务。2011年,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可见, 职业技术教育并非与“高端人才”绝缘。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中,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职业技术教育终将逐渐转型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非一般的技工。
【会展英语人才】推荐阅读:
会展英语09-13
会展英语培训06-02
会展英语词汇特点09-08
会展管理人才11-15
会展专业人才教育10-31
会展业人才论文11-15
长三角紧缺人才会展师资格认证培训开始报名11-09
武汉会展业与广州会展业比较研究05-28
会展概述10-23
辽宁会展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