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阅读习惯(共12篇)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1
课外阅读是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途径, 阅读除教材提供的阅读内容以外的一切有益的文本、超文本资源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作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手段, 课外阅读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但是近些年来, 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少。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期间, 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1. 树立榜样, 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不胜枚举, 比如匡衡凿壁借光、司马光“警枕”读书、毛泽东手不释卷等, 名人名言也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们可以利用“每周一名人故事”“每天一名言警句”向学生推荐,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开展阅读活动, 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为了弥补书源的不足, 教师可以动员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设立的“图书角”, 并组织学生专门管理图书借阅工作;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 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 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 调动阅读积极性, 进而推动课外阅读指导逐步深入。
二、还给学生自由课外阅读的时间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上引进课外书, 每周安排学生一到两节课时间看课外书, 有问题当面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课外书的层次也有区别:学习成绩好、有一定知识面的就给他们看一些有一定深度的名著名篇;程度较差的就看一些浅显的杂志, 如学生们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者》等, 以拉近学生和读物的距离。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出现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 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这一不良现象, 我要求学生边看边做摘抄并写读后感, 真正让他们能够深入文本, 读有所得, 读有所获。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使他们边阅读边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 让他们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轮流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这样由读到讲, 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书本中寻找乐趣, 去体会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时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也就常常难以得到有益的指导。一些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 内涵丰富, 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深入地理解其主题, 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 对于中学生来讲, 难度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即使勉强阅读, 大多也是浅尝辄止, 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内容情节的感知上, 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此外, 由于缺少指导, 学生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比较盲目, 许多学生一味地把“有趣”作为选择标准, 而忽略其他方面, 以至于所读书籍的品位不高, 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要想帮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教师应做个有心人, 不光要有广博的视野, 还要有开阔的胸襟。经典的名著要选, 优秀的时文、美文也要选, 同时时刻注意要和课内阅读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如教师在教完了《背影》之后, 不妨趁机推荐《父爱的高度》《父亲的爱》等优秀时文, 以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一旦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和习惯, 你不让他读都难。”
但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主导作用, 不要把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傀儡”。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导向, 使学生同作者展开平等对话交流, 允许并欣赏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 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到作品的深处, 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最终达到学生自己就能读书而不用老师讲解的理想境界。
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更扎实, 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容易, 并带给其愉悦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 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 发展和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 它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收集信息, 开阔眼界, 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没有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词汇及句子,正是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大好时机。
一、我校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每天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习惯,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
2.阅读的功利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不少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是玩电脑、看电视,参与课外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阅读明显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3.课外阅读的涉及范围较狭隘: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有一种思维怪圈,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或学习辅导书,形成了优秀作文书、学习辅导书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这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籍。部分学生偏激的认为看课外书那就是为了提高目前的学习成绩,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涉及面普遍狭隘的怪现象。
4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未养成: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
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1.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内心喜欢阅读。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为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个个参与、人人锻炼,使学生的智慧受到启迪,能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在以色列,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便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一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它。这种传统仪式意味深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懂得书本是甜的,日后要爱不释手。这说明,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也要去制造一些"蜜",比如开展文学名著(片)欣赏、赛诗会、读书论坛、演讲台等丰富多彩(避免枯燥)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仰慕名人、伟人的特点,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孩子们认识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榜样,如班上有一批学习习惯好、课外阅读量大、收获也大、成绩也优秀的同学,教师可以发动这些同学帮助学困生阅读,这样就形成“手拉手”的良好读书氛围。
3.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要具备课外读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这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精读与略读。要想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当遇到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需精读。(2)浏览与跳读。浏览即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读全书还是章节。跳读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的内容跳过去。(3)读、摘、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摘记下来,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下来。(4)读、写、批、补、注。极具个性化,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去选择,教师不可强作规定,只要能做到心无旁骛,读有所获就好。
4.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和创造的发源地。常见的笔记方法如下:①眉批笔记。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③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3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学生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能持之以恒的。这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刚进初中,很多学生还是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单纯的学习上,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单纯的学习引导到对课外书的兴趣上,可从他们都喜欢的一些话题入手。例如课间,我听到有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新版的《西游记》,对他们而言,电视的画面影像给人的感觉更加直观,容易接受,但是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我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了《西游记》原著。将一些学生印象深刻的片段选出来,结合作品原文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和给人无限想象力的空间能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时,特别愿意和别人分享阅读后的感受。高中时代曾经学了曹禺先生的《雷雨》后,觉得课本中选取的一个片段特别不过瘾,于是马上去图书馆借阅了全文阅读,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和同学讨论几日才尽兴。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还可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会等活动。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读后感、影评等,让学生获得分享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最后,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例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把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之情中的学生引到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散文、小说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可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二、创设阅读环境
对于一所乡镇学校的学生来说,周围文化资源相对城市学生而言要匮乏许多,即使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首先要争取家长支持。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愿意花钱为孩子购置图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获得阅读来源的重要途径。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于所购图书的类型,内容也需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阅读那些有意义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籍至关重要。所以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学校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教师可经常到里面翻阅,了解书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
再次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这个主要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一个极好的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和同学交流分享。
最后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
三、传授阅读方法
首先在书籍的选择上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读书是好事,但如果一个人对所有见到的书都来者不拒照单全读的话,也并非什么好事。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首先应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 最后,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最后,也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因此做好读书笔记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写读后感等加强强对作品的认识。
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它不仅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它对一个人性情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捧着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时,他心灵的自由和宁静,他用自己的体验捕捉书本里的,哪怕是一丝温暖、一声叹息或者一缕阳光,进而转化为他的喜悦或者悲伤的时候,我们是那么为他欣慰。所以,作为一名有语文老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4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 使课堂上自主与创造的精神得到张扬, 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出现盎然生机。那么, 如何开展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呢?下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 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强大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激发他们去快乐阅读, 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 提高阅读能力。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发挥榜样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 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 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
2.激发阅读欲望。首先, 创设阅读环境。学校可以开辟读书廊, 张贴名人名言等进行环境熏陶。在班级里, 布置一些手抄报, 板报, 墙报, 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 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其次利用课堂教学渗透课外知识,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 外引内联,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他们去了解更多有关知识, 拓展思维。如教授《出师表》时, 可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 以及刘备、诸葛亮、周瑜、曹操等历史人物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课下捧起《三国演义》, 走进名著, 谈三国逸事, 掀起三国热;课外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小论文, 抒写自己独特阅读感受、个性体验、灵性评价等。
3.开展活动, 促进交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 开展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一日要闻等活动, 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 要闻, 民情风俗, 奇闻怪事, 并跟大家交流。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前五至十分钟进行, 这些活动, 不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还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授之以渔, 指导读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需要知识, 更需要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时代的需要。因此, 教师要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提倡学生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1.渗透性悟读。读书靠的是熏陶感悟, 潜移默化。“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成果在阅读之中, 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必有顿悟。可以博闻强记, 也可以不求甚解, 是含英咀华还是囫囵吞枣, 要看需要而定。我们要提倡自读的多种境界, 慢慢读出语文的味道。通过阅读, 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丰富自己的思想情趣, 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强基固本, 厚积薄发。
2.浏览性泛读。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 读报先看标题、栏目, 在浏览中形成粗略的印象, 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要教给学生扫读、跳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阅读效益。
3.品味性精读。为了优化学生的语感, 增添语言的积累, 接受书中优美的情感熏陶, 促进情感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阅读精品材料时, 让学生细细品读, 展开想象, 然后把自己欣赏的内容摘下来, 熟读成诵, 既可在交流读书收获时向大家介绍, 和大家一起分享, 也可使自己的情感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5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若把电视机、电脑、书本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大多会先打开电视机或电脑,很少会人选择书本.课余时间,已经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捧起一本书,细细地品味了.渐渐的,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也会离书本越来越远.
作 者:周璇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62 关键词: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 阅读兴趣; 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96-002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学校的图书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逐年增加,阅读环境逐步完善。可学生就是不愿意去进行阅读,还需要老师强制派下阅读任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家长普遍工作较忙,他们自己平时都没有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根本无从入手。于是就会对孩子不作阅读要求,听之任之,把孩子推向学校,以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学好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了孩子阅读习惯的缺失,阅读面的狭窄。
2.学校班级里的阅读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多数农村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孩子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追逐打闹,而节假日里他们则会把时间都用在看电视、打电脑游戏上,很少会有学生会把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学校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统一的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指导。就拿我去年所接手的三年级这个班来说,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喜欢读书,经常会去图书室借书,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课外书,其他的同学要么只是应付老师布置的差事,要么就只读一些漫画书,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爱上阅读,更别提让他们进行自主地阅读了。这还是他们对阅读没有正确的认识,还不太懂得阅读带来的好处所致。
3.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阅读惧怕心理,在阅读时不会进行认真的思考,他们总认为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考试时做阅读理解,他们看到短文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害怕。即使是再简单的题,答案就出现在文章中,他也会觉得自己不会做,让简单的题目白白空着,好像阅读只是学习好的学生才会的,他就等着老师和同学公布正确的答案,这时才恍然大悟,下次再遇到类似题目他还是这种表现。这种一味依靠别人,自己只是作记录的思想,使得好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连自己会做的题都放过了,最终的结果就会表现在成绩怎么都提不高,而在阅读方面的表现则永远不可能有所进步的。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必要地过好字词句关之外,关键就是要如何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最主要获取知识的来源是教师的讲授,他们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他们获得全方位知识的途径,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阅读,是摆在我们教师前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让学生爱上读书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现在的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会设立图书角,书籍的来源主要是班内学生的捐书。学生的藏书量是有限的,所以图书角里的书一部分可以让他们从家里带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另一部分书则可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了存放在图书角里。为了让读书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保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而又不至于图书丢失,还可指导学生给图书编好号,在书上贴小主人的名字,再挑选出几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做图书角的管理员,由他们来负责图书角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班级的墙壁上还可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或能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运用教室的黑板报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黑板报的一角可开出“我的读书格言”小栏目,让学生轮流书写自己的读书格言。教室的学习园地也贴一些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和读书卡片供学生阅读学习。每天的早读课上安排学生诵读一些自己推荐的经典名著段落、《唐诗三百首》等等,午休半小时安排学生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这时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摘抄一些好词好句。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时常处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从而享受到读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让小学生学会读书
教师一定要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好适合他们的读物,合理分配课内外的阅读时间,处理好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导致他们的鉴别能力比较差,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就必须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充分注意书箱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只有这样的书,学生才会有兴趣去阅读。如可以配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学习完古诗之后,可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教学完童话后,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童话集;教学完《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之后,就向他们推荐阅读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学了《寓言两则》,就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和《寓言故事大全》等。清代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小学生没有过多的钱来买书,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每人购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放在图书角供全班学生借阅。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书目,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指导读书方法。有的学生读了很多书,可整体语文素养却没有进步,碰到写作文还是一个头两个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类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式的虚读,而不是真正的研读。虽然休闲性阅读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纯粹是以休闲为目的,那么学生的思想就得不到一点儿磨炼,语言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当学生有了读书兴趣的时候,就需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悟性。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组织各种读书活动,让小学生享受读书
1.书写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摘记本,用于摘抄好句好段,还可以让学生编写阅读提纲、更高层次的就是写阅读体会。多形式的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应在班里或校内、学校图书室网站上定期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以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
2.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总是期望能有所收获的,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时就可开展一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还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这样不光能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高年级学生也起到了带头作用,实现了自己一定的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能大大激发各年级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3.进行图书漂流。新教育实验提倡图书漂流,让学生在图书的漂流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督促孩子及时地进行阅读交流。这项活动不仅要在班级内进行,还应发动整个学校,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漂流,甚至校与校之间也可以漂流,这样就能大大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图书的流通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与他人进行阅读交流和分享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进行广泛地阅读,只靠读学校发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对教师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组织课外阅读时要因地制宜地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颁布
[2]史建国.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7
我认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勇于探究, 乐于探究。若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 效果会更好。下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让学生在节假日中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的形成往往是在课后。针对这一问题, 我尝试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让学生阅读, 这时学生会有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 可布置学生具体可行的阅读内容。当然家长督促和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阅读效果会更好。
在2013年暑假前, 我要求学生在假期中认真阅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部名著。开学后, 9月24日, 我对八年级 (30) 、 (31) 两班127名学生, 就这两部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情况如下:
1.在暑假认真读完这两部著作的有70人, 阅读人数占55%。粗略阅读的有57人, 阅读人数占45%。
2.写了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有101人, 占78%。
3.做摘抄的有14人, 占11%。
4.做相关习题册上练习题的有26人, 占25%。
5.除了要求看的名著外, 78%的学生又自己看了其他名著。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完成效果很好, 也从中看出学生对阅读很感兴趣。2013年9月25日, 我同样又对上面的127名学生就阅读这本名著过程中家长监督情况进行调查, 由此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他们家长所起的作用很大。
1.在父母监督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的有80人, 占人数的63%。
2.在父母只是督促学习, 没有明确要求读何内容的情况下, 阅读名著的有22人, 占17%。
3.没有父母和家人督促, 自觉阅读的有25人, 占20%。
由此看出, 学生在课外能否积极主动阅读与家长有一定关系, 家长的督促和提醒, 更有助于学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阅读作业。
二、科学阅读对良好阅读习惯养成更有效
1.科学有效阅读, 从课内走向课外。
“得法于内, 运用于外”既是学习的规律, 也是目的。不过, 现在的学生可看的东西太多了, 对文质兼美的名篇、名著, 很少学生能够愿意静下心来读, 更不用说探究性阅读了。针对这种现状, 笔者认为, 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抓住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 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教师应当适当做一些拓展和延伸,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的只能是作者、作品的介绍或部分内容的梗概, 还应在课外阅读整本书。
B.鉴赏美文。
初中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限, 所以应在日常教学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学生阅读, 如鲁迅的《朝花夕拾》, 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集》, 冰心的《繁星》、《春水》等, 并适当点拨,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C.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班级的课外阅读氛围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成立“美文赏析”兴趣组。
我要求学生从家中尽可能地拿课外书到班级和同学相互交换看, 也指导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 给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提供条件。
(2) 举行读书汇报会。
学生阅读后, 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汇报会, 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 以说促思, 以说促读。这样既消化了内容, 又促进了思维,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 得到启发, 加深理解。
(3) 结合大课间进行影视对比阅读。
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播放精彩影片, 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 比较异同,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培养了评价探究鉴赏能力。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8
一、激活阅读源头, 激发积极参与
农村学生对图书的接触较之城市学生差距巨大, 首先受学校办学条件限制, 农村学校所能提供的图书资源极其有限;其次受家庭影响, 农村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里很少有适合孩子的图书。 虽然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多读书, 但是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看有益的书。 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阅读兴趣不足。 为此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故事迁移。 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 让学生从 “听故事”到“讲故事”, 进而到 “找故事”, 利用 “故事迁移”一步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每逢星期一的早读课, 就是我们班的“讲故事”时间, 当学生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听教师讲故事, 听得咧开嘴巴, 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 教师的故事戛然而止, 扬了扬手中的书, 告诉学生故事是从这本书看来的, 如果谁能帮助老师把故事讲完, 这本书就借给他看。 教师把书借出去后, 等过了两三天, 就请那位借书的孩子在班级中续讲那个故事, 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他同学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 教师又拿出几本书借出去。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好的故事, 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这一时间段里, 每次早读课上的“讲故事”成了学生“最期盼的时间”, 学生大饱耳福, 充分展示自己的好书。 “讲故事”活动激发学生千方百计地搜寻自己喜欢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它让讲故事的孩子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的喜悦,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 使听故事的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好书漂流。 农村学生的图书终究有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办好书漂流活动。 要求学生书非借不能读也, 学生对借来的书通常能一鼓作气看完, 教师还要给在班级中进行传阅的每本书中夹上阅读卡, 鼓励阅读这本书的学生在阅读卡上写好阅读时间, 叙述简短的阅读感受, 甚至可以提出读书时产生的疑问, 等等。 通过阅读交流, 激发学生更高的课外阅读热情, 学生看书也自然特别仔细认真。
3.逛逛书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能买的书很有限, 一个班能买的书虽然多些, 毕竟还很有限。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逛书店看书。 教师要经常在班级里发布新书简介, 有时还略带遗憾地感叹:“这本书连我自己也没读过呢, 某某书店就有。 ”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就会自主地寻找书籍阅读, 阅读之后, 学生可能会得意地炫耀, 到后来, 学生就会经常回来跟教师汇报:“某某书店又有新书了, 这些新书叙述了什么内容, 老师看过了没? ”这样, 学生渐渐地由不进书店到爱进书店。 这样先是教师进书店, 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自主地进书店, 逐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二、拓展书籍推荐, 提高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 看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 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 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 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 因此, 当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日渐浓厚时, 教师就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小学生总是具有超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讲故事”转变为“好书推荐”, 推荐的图书不再局限于小说、童话、寓言、历史故事, 还可以包括生活、艺术、科技等图书。 教师要告诉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大家需要提升一个层次, 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看谁是最成功的推销员! ”这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会立刻兴奋起来, 跃跃欲试地四处寻找阅读资源。 在书籍推荐课上, 学生兴致高昂, 有的寻找偏门学科知识吸引其他学生眼球, 有的寻找感人的篇章打动人, 有的寻找曲折的故事给其他学生造成悬念, 有的寻找前沿的科技吸引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书籍推荐活动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推荐结果进行点评,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在书籍阅读推介交流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自然更加广泛。
三、开展合作阅读, 增强阅读能力
有效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就刻不容缓了。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教师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 将“好书推荐”活动中的优胜书籍拿出来,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读, 之后让每个学生找出书中好词好句, 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 就是不能重复, 在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中, 学生抽丝剥茧地将书中每个字反复阅读。 教师巡视进行点评, 在表扬鼓励中, 引导学生如何寻找中心句, 紧扣文章重点, 思考文章作者是如何安排结构, 前文的哪里是后面的伏笔? 好词好句应该应用于什么环境? 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等等。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强化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四、超越文本阅读, 巩固阅读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好的书籍使人产生共鸣, 引人思考, 催人奋进。 阅读, 不是阅读文字, 而是要体会文字的内涵, 还要超越文本, 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养分。 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懂文本, 超越文本, 要做到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比如, 阅读一篇好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华丽的文字之上, 还要思考这篇文章的背景, 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必须做到跨越表面的读, 求得深层次的阅读共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就要学生做到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剖析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详细地叙述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 篇9
具体到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实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为此,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在聆听中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从一年级起,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每个孩子轮流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给大家听。原以为这样的做法会得到每个孩子的喜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对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还有一些促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简直就是负担。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小文章很有趣,于是带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坐有趴。但无一例外地仔细听,根本不用老师组织,就连平日里一名无法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学生也瞪大了眼睛,半张着嘴,屏着呼吸听得入神。孩子们的表现感动了我,我深深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真思考后,认为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而我以前的做法有些“拔苗助长”了。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于是,我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准时来到教室,给孩子们朗读一个短小精美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让我们读去了大多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断地给我推荐他们喜欢的故事。孩子们爱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向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还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鲁迅先生从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
但是,我在与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匮乏,加之有些家长不知该如何选择,致使孩子手中拿的书不适合他们阅读。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一)推荐与时事相关的内容
在实践中,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2014年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
(二)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怎样能使学生的读物基本在教师和家长的掌控之中,而又能让他们愿意广泛阅读呢?古人云:“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于是我借助语文课本中“书的世界”这一单元,鼓励学生每人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本书名,经过选择后打印出来,再教学生学会写借书条,把打印出的书目张贴在班级最醒目的地方,鼓励孩子们自己向同学借书。于是,课间很多学生围在书目周围,指指点点,然后纷纷书写借书条,借书读书的热潮就这样掀起来了。还书时还经常能看到他们在一起交流书中的内容。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进行一次粗略的统计,为的是让借书热潮不断坚持下去。
(三)做好积累,为广泛阅读打好基础
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从一年级起,我就结合课本中的一类生字,找出含有这些字的常用成语,指导学生每天背诵。一年多了,学生们查成语、背成语、说成语、用成语已渐渐形成风气,这也为他们加强理解、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检查、奖励机制督促学生阅读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活动中要实施阅读评价。首先,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计划性”阅读量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可以多一些,约占三分之二左右;中高年级可以少一些,有二分之一左右就行了。
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持久,许多孩子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而且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记录”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本子中有学生阅读过的书目,有简单的感受,有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家长的评价……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并给每位坚持阅读的学生送上“读书小明星”的称号,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略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习惯,方法指导
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特征
1. 课外阅读生活化。
生活化课外阅读的表现是:课外阅读目的在于课外阅读本身, 不要为考试而课外阅读, 否则收获将顶多在考卷上, 甚至一无所获;为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 收获将在于课外阅读本身。课外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 学生会千方百计想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课外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课外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课外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 因为每一个课外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课外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 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创造。
2. 课外阅读全面化。
在选择课外读物时, 不避大俗大雅, 只要思想内容健康, 行文规范绝少错误, 任何报刊书籍, 都可以去读。只要课外阅读达到一定的量, 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等方法而言, 也不必着眼于课外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 形式训练多了, 学生会顿生厌烦, 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 学生读得多了, 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 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课外阅读。
3. 课外阅读笔记化。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一句老话, 指的是读书是要圈点批注作笔记, 其功效卓然, 自不待言。但是学生这一习惯的养成, 确实需要教师的规范、约束与指导。在现实生活中, 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阅读成了一种娱乐而非学习。
二、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
1.精选读物, 激发兴趣。
(1) 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 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 (2) 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所谓有益于身心发展, 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情操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精读物, 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 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3) 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从生活的角度讲, 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 包括安全防范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读物, 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
2.净化目标, 阅读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在阅读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指导课外阅读方面是很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 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只有多读经典作品, 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 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 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净化他们的阅读空间, 鼓励他们阅读经典, 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尊重兴趣, 坚强意志。
绝大多数学生阅读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 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 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 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 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 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 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 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 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 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 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变。
4. 悉心指导, 耐心等待。
在课外阅读时, 只要选择了有意义的读物, 就是有效的阅读。但课外阅读的功效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显性的功效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呈现, 而隐性的功效可能要一年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呈现, 如果我们没有耐心等待那么长时间的, 那势必会出现急功进利的思想, 从而见不到阅读的成效。比如课外阅读是心灵成长的过程, 这个功效是隐性的, 需要一个漫长乃至曲折的过程, 而在其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提高写作水平、积累知识等价值是显性的, 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 (也有可能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显现) , 即使如此, 仅关注派生价值的家长和老师都迫不及待, 等待不及就认为阅读无效, 更别说有耐心等待孩子心灵的成长了。我们的阅读价值观把真正的阅读推向了死胡同。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丰富孩子人生底蕴的重要途径,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习惯是阅读高度自觉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培植和努力。
一、阅读观念的改变:由急功应试型向情趣感受型转变
阅读是一种文化投影,它承载了一个时期社会文化的特征。但当今很多人的阅读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如想事业有所成,就直接看职场、成功者传记类;想学业有建树,就直接看各类应试教辅书;也有猎奇的,看官场、情艳等类小说。学校教育虽然是将人类的知识高度地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但是如果学生急功近利只阅读缺乏真正原生态多种营养的教科教辅书,势必会导致精神发育不良。
个人精神的成长需要良好的阅读积累,如果离开自主阅读,离开经典阅读,人生不可能远行。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在阅读中感知情感美,领悟精神美,鉴赏语言美,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学会自主飞翔。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升华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二、阅读环境的营建:在适当环境中确立主要信息接受源
1.创设家庭阅读环境。(1)让学生拥有家庭阅读硬环境。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建议,一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书籍,在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二让学生拥有便于拿放的书架,随时取阅;三为学生设置床头灯或阅读小灯,让它陪伴孩子开始愉快的阅读之旅。(2)让学生拥有必需的软环境。在阅读中感受到宽松自由的气氛,心理上感到平等舒适;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阅读指导和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阅读互动、平等交流的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而家人共读讨论可增进亲密情感。
2.学校阅读环境的形成。校园则应注重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让阅读因素融入校园环境。打造特色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图书;构建环境幽雅安静的专门阅读区域;注重将学校阅读资源融入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让人和谐共读;利用丰富多彩的特色阅读活动,拓展阅读空间,体会阅读乐趣。学生、教师、家长因阅读而彼此走近、沟通交流,教师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建构起书香校园的人文基础。
三、阅读方法的形成:掌握泛读与精读的具体阅读技巧
选择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对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至关重要。选定了读物,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阅读的方法主要由阅读的目的和内容来确定。
阅读方法有精读和泛读之分:精读法对读物内容理解深,花时多;泛读法阅读速度快,花时少,对内容理解浮泛。阅读方法要根据阅读目的而定: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其阅读的目的和具体的任务大都是不同的,阅读方法就需交叉使用;对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或同一阅读材料的不同部分,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为了提高我们的阅读效果,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阅读模式,而是复合型阅读、立体式阅读。
阅读须得其法,不只是拿起书来就读,提起笔来写就了事,而是讲求以阅读明白通晓地摄其精英。正如当代作家贾平凹《好读书》中所说:“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读书的要领,真正做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再把所学到的知识像血液和氧气一样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我们就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四、阅读意志的养成:生活中学习思考,阅读中享受生活
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心理。
一是给自己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完成阅读计划时,都给自己一个好的评价,自我鼓励。二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或是从简单阅读物着手,不要一次就开始追求阅读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一定把书读懂,以读懂书后的成就感来激发阅读兴趣,就不会觉得读书是白读;交替读不同的书,避免长久阅读同一作品带来的枯燥、麻木。三是找寻一个合适的环境,可以借助环境的力量、众人的阅读行为来影响自己。
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生活。在阅读中用心去感悟,能使生活充满乐趣,使生活更加多姿。正如高尔基说:“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世界;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参考文献:
[1][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许慧贞,蔡宜容,译.海南:南海出版社,2007(10).
[2][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9-07.
[3]钱理群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程.上海:教育参考,2004(01).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课外读物,阅读方法,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环节,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其掌握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近几年,我个人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略有收获,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1. 教师给学生指定统一的课外读物
目前,现行的语文教材均配备有相应的自读课本,在讲解课文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读与本课有关的自读课本上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视野。
2. 指导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课外读物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教师指定的读物外,学生还可自由选择课外读物。同时,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选择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另外,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大量的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每个学生会对照自身情况进行选读,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二、运用多种方法教学生阅读
1. 运用迁移
即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各种理解词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能够对课堂内学会的方法进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思考及概括、总结等能力。
2. 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性质的读物采用不同的读法
(1)浏览阅读法。对难度不大或者是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读物,可指导学生进行浏览性阅读,即可通过看文章的标题、目录等概括性的内容来了解大致意思,在短时间内获得有用信息。
(2)快速阅读法。①“遮盖速读法”。即采用有效的遮挡物将读物内容中读过的部分一行一行地进行遮挡,以训练眼睛的阅读面以及速度。②“限量速读法”,规定好阅读量,并定好阅读时间,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3)精读、细读法。针对优秀的课外读物,教师应教给学生采用品读的方法,要静下心来慢慢地体味文章的立意结构,斟酌每字每句,细细吸取文中的精华,切勿囫囵吞枣。另外,对于阅读难度大且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的文章需要进行反复推敲阅读,甚至应达到背诵的程度。
3. 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
(1)做重点标记。对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是认为重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以便于在阅读后解决疑问。
(2)写心得体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好词佳句,这时可在一旁进行批注;同时对于精妙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摘抄,或是就文中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另外,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如制作记忆卡片,将好词佳句抄在记忆卡上,随身携带,随时记忆。
(3)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创作。可根据情况进行扩写、续写或是改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阅读的过程中少不了做读书笔记,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1)可指导学生随时记下阅读心得,将疑问写在相应位置的空白处,同时把读后感想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2)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可进行摘录,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词佳句随时记在笔记本上。(3)教给学生写提纲笔记,在阅读的时候了解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后以提纲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师应多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检验学生阅读成效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阅读形式有多种,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
1. 制作手抄报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将遇到的优美词句设计成手抄报,同学间进行传阅。
2. 开展读书交流会
利用班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整理成册,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的开始,读书是灵魂的壮游,读书是精神的探险,读书是人本能的需求。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更加健康地成长,我们更要多想办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永远奏响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赵素芹.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3).
【初中课外阅读习惯】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典型课外阅读11-14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05-16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意义07-30
浅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11-06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论文07-22
初中必读课外书目10-16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08-23
初中课外古诗词11-11
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08-03
初中课外书籍推荐书目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