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

2024-11-02

和谐城市(精选12篇)

和谐城市 篇1

摘要: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城市规划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关键, 除了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还要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城市电网规划则是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电网规划有利于城市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 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缺一不可, 只有互相结合, 才能有利于城市建设,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电网规划,和谐发展

在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城市电网规划, 虽然属于基础设施建设, 但也是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核心构成。城市的电网规划在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与城市的发展规划一同进行,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电网规划建设要具有前瞻性, 符合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1 城市电网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进步, 城市在发展, 城市用电需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相比多年前, 城市的配电网经过不断的新建、改造和升级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及越来越高的城市用电需求, 现在的配电网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其中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内在隐患, 如下所示。

1.1 1 0 k V配电线路存在负荷过重, 供电负载过大的问题

各级别的电压等级线路都有其最优分配的供电半径。经过调查发现, 在我国的大型城市都存在电源点布点过少的问题, 从而导致电压等级为10 k V的线路供电半径过长。城市电网的供电半径过长, 供电线路导致电能质量变差, 线路损耗增大。其中有部分线路负担了过重的负荷, 尤其是在夏季这样的城市用电高峰时期, 占用了过多的公用线路供电半径, 伴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 这类大型城市的用电负荷将会不断地增加, 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压力, 也影响了电能的质量。

1.2 电网线路的绝缘化率及电缆化率较低

在我国, 城市电网中10 k V线路绝缘线与电缆的平均长度分别为4 4.3 5 k m和139.76 km, 架空线的绝缘化率和线路电缆化率分别为16.4%和34.1%。大量的架空裸线大大增加了线路的故障发生机率, 这些线路故障对于供电可靠性影响较少。

1.3 配网的环网率低, 互带力弱

我国目前电网现状显示表明:配网环网率低, 并且部分环网线路网络结构稍显杂乱, 这类环网线路不利于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调整。在线路检修、线路改建、线路处理等施工过程中会影响供电可靠性。

1.4 线路分段点严重缺失

如今, 10 k V线路上分段点严重不足, 平均每条线路不到2台开关, 线路的主线及一些负荷较重的支路竟还使用刀闸做断开点。

1.5 城市电网存在线路老化严重现象

在一些经济稍显落后的中小型城市的配网运行中, 仍然广泛使用超过20年之久的电力线路, 尤其是电压等级在110 k V以下的变电站中, 线路老化情况甚为严重。这些电力线路使用年限过长, 负荷过重, 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致电线杆锈蚀, 导线截面缩小, 钢芯损坏, 故障发生率明显增高, 这些线路老化所引发的线路故障极不利于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2 将城市电网规划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相辅相成

2.1 城市的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融合

为了使城市建设规划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要求处于重要地位的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一致发展, 着眼于全局, 两者相辅相成。当一项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出炉后, 应当让有关电力部门参与到规划案的审核当中, 确保同步性。只有致力于两者的融合, 做好两者的协调工作, 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中, 开发出无限发展的潜力, 为创造出更美的城市做贡献。

2.2 城市建设也要注重节约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 要考虑电网的资源利用率, 要充分利用到有限的资源, 要把节约用电放在电网发展的首要地位, 此外, 还要杜绝不合理需求, 确保电网规模的合理性, 才能有效提高电网的资源利用率。一方面要加强电力需方的管理, 减少电能浪费;另一方面要注重电力供方管理, 降低电机损耗, 再者可以进行热电联产保证供电需求以及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确保用电的畅通。在城市建设及电网规划的过程中, 难免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影响甚至破坏, 这就要求规划者、施工者等相关人员增强环保意识, 尽可能地把施建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最低。所以, 面对这些对环境的危害隐患, 我们要做好相关的预测工作, 提前考虑到存在的危害, 以便在规划运行过程中做到处变不惊。

由于未能做好城市建设和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而产生不利影响的案例也大有存在, 例如:电网线路结构不合理, 高压线举首可见, 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2.3 促进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的同步发展

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必须同步发展, 否则都会不利于城市建设的进程。例如: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已做好, 但由于电网规划不合理, 达不到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就会拖后城市建设的进程。这时, 就需要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与电网部门做好交流、沟通工作, 使得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此外, 电网规划方案的实施也要及时与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 例如:讨论电力线路的走向等等。尽可能减少日后因为施工而产生的不必要纠纷, 要做到物尽其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2.4 推进技术改革, 升级电网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技术也日益发展。我们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电网建设中去, 以此来推动电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 要兼顾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共同建设, 提高电网保护水平和调度、通信能力, 并建设安全的电网防线提高抗险能力。利用西电东送工程实现电网互联, 控制电网规模;不断推动城乡的电网建设以形成规模安全的配电网;推进输电技术改革, 提高线路输电能力;改善各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及开关的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体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支持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创现, 沈朝辉, 马韶华.浅谈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的设计及其评价[J].科技风, 2012 (19) .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4) .

[3]李江.浅议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机电信息, 2010 (36) .

和谐城市 篇2

乐昌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2年4月21日

适宜人居是对宜居最简单的理解,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拉大城市框架,建好城市,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的增长。总结我市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系统研究下一步的思路与对策,是我市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抓好城区建设与开发为主线,重塑城市形象,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相结合,构建了和谐宜居城市的格局。为了体现城市特色,扩大城市规模,市政府按照“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的城市发展方向,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老城区利用闲臵地和改制企业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项目开发,实施了职工文化广场、顺易华庭、中心花园、兴业茗居、百福商业广场、乐兴豪苑、金生圆商住楼以及城市广场等规划项目。随着富庭雅苑、碧桂园开发项目的推进,及“一江两岸”市政道路的延伸实施,新、老城区面貌逐步改观,使城区框架不断拉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形成了“城市中有山水,山水中有城市”的生态园林城市。二是道路网络基本形成。随着长乐公路的扩建、乐梅公路的建设以及对中心城区道路的扩建改造,使城市道路骨架逐步拉开,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同时,即将建成开通的广乐高速公路更是为乐昌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从而基本形成了我市河南片区东西向主干道。三是 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大了城市规划编制力度,形成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内的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小,影响城市发展步伐,城市框架没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拉大。二是城市布局不尽完善,老城区建筑密度大,城市整体设计水平不高。三是城市功能矛盾突出,交通拥挤、停车难、不通畅,已容纳不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沉重负荷,客观上要求扩大城镇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四是违章建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影响了我市的整体形象,阻碍了我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执法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客观环境给我们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广乐高速公路的建设、武广高速客运专线站点的拟建以及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等等,都将为带动我市城市开发、拉大城市框架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要调整思路,做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这篇大文章。

(一)超前、大手笔规划发展中心城市,拉大城市框架。超前大手笔规划建设有利于职能部门统一整合资源,加强用地保障。根据我市目前客观环境的变化,城市规划建设须调整规划定位。要以“大手笔、大气魄、大规划”的要求,舞活规划“龙头”,加强规划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规划实施刚性,尽快实现规划一张图,规划全覆盖。乐昌作为韶关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议按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把城市定位为“韶关副中心城市,北江流域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乐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工、贸、旅协调发展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中心城市总体结构从“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的带状布局向“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 东、向北适当拓展”的“两心一带两轴四片”的片区+组团型空间结构方向发展。把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控制在麒麟山以南,马头山以北,广乐高速公路以东,横岭村以西的范围内,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一是发展城市主中心:利用现状旧城中心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在武江大桥和府前大桥之间、武江两岸的区域建设规模更大、集聚力与辐射力更强的城市中心。武江以北以现有的商业街区为基础,以商业、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保护、传承乐昌旧城的文脉和传统生活特色。武江以南以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为主,建设成为展现乐昌人民新形象、新气息的重要窗口。武江两岸的绿化休闲带将河南、河北的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二是发展城市副中心:延续上版总体规划建设新城市中心的思路,在城区南部梅乐大桥附近,沿武江两岸和乐梅公路两侧,在现有行政设施的基础上,与碧桂园商住区开发协调,加强商业服务业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形成以行政、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副中心。三是建设城市滨江发展带:沿武江形成城市滨江发展带。武江从西北向东南穿过乐昌城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景观要素。规划结合两个城市中心,科学分配生活、生产与自然生态岸线,合理布局两岸开敞空间和公共设施,加强滨水景观控制与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居住的环境品质,突出乐昌“一江两岸”城市特色。通过跨江大桥加强武江两岸联系,促进南岸发展。

(二)近期工作重点。

一是加快构筑城市路网框架。乐昌道路规划的格局为“五横七纵”。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我市的发展方向为“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随着广乐高速、梅乐公路的建成与开通,构成了河南片区的东西向主干道。因此,我们近期必须加快完善梅乐公路和广乐高速连接线的市政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加快南塔路、长塘路和天桥加油站—环城路的道路建设。南塔路是河南片区南北向的主干道,且连接古佛岩风景区,对该道路实施拓宽和改造,对改善旅游环境,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做好殡仪馆规划迁移工作的基础上,将该地块改造成公园绿地;目前,殡仪馆的初步选址位于梅乐公路离城区20公里处的肖家岭,该选址待进一步的论证后再行确定。

长塘路是我市至东向西与梅乐公路相接的道路,目前已由百信花苑的开发商完成了须实施拆迁路段的全部工程量,如实施完成该道路的建设,将会形成由长塘路、梅乐公路、沿江路、广乐高速出口连接线、南塔路所构成的河南片区主干道道路网络,从而拉动城市重心的转移,满足了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天桥加油站—环城路,是我市连通市区昌山中路至市区环城路的规划道路。通过该道路的建设,进入市区的车辆可通过环城路直接进入市区昌山路,一方面可减轻市区人民路的交通压力,同时也可带动该道路沿线的发展。

二是高起点规划,发挥“龙头带动”。重点完成《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成果报批工作。加快城市“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的发展步伐,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包括商业、金融、服务、文体等在内的城市功能区,规划引导商业及各类文教办公项目往城南新区发展;特别要以建设全民健身广场、五星级酒店、城南汽车站、农贸市场等项目,以及重点加快西南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延伸公主路至昌山电站,连通省道248线,建设武江两岸区域的新城市中心区,实现中心城市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的重大空间战略转型。

三是控制中心城区建设。由于我市近十多年来的发展重心基本都放在中心城区,造成人口密度过大,停车难、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今后,建议中心城区除为完善“一江两岸”景观、企业转臵、危旧房屋等必要的建设外,原则上暂停拆旧建新,引导我市城市发展向城南新区迁移。同时,应加强对中心城区的交通管制,特别要加强昌山中路(中心市场门口占道经营)的管制,对人、车流进行合理的疏导,充分利用昌山中路和公主路的分流作用,避免城区交通压力集中在人民路;另外,在原已规划的小商品市场改造建设停车场方案的基础上,尽快完善方案,完成停车场的建设,从而使人民路、香花街、公主路的车辆可得到规范停放。另外,也拟通过对现状市印刷厂地块的改造,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建设一个停车场。同时,通过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还市民一个通畅、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近期还要实施武江两岸的区域改造,新建几个标志性景观,建设一个市场、一批居住新区,特别是要加快城市广场的建设步伐,从而形成标志性的亮点工程。要加快全民健身文化广场的建设。配合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在加强管理沿江路景观绿化、竹林公园的基础上,在“一江两岸”规划增设一个全民健身文化广场,形成山体、水体和市区公共绿地、古迹景点、城市中心串联起来的城市绿化走廊。

四是打造城北商业中心。由于京广铁路对我市城区的分隔,影响了城北片区的发展。且目前城北片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只能依托现有中心城区的服务设施,对城北的居民工作和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亦减弱了我市向北拓展的动力。商业中心作为居民生活条件最主要的配套设施,将有力带动城北片区的发展。目前,已有开发商意向性地对城北加油站及周边地块进行投资建设,并拟引进“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进驻我市。如该项目的启动,将逐步使城北自成系统,减少京广铁路对我市向北发展的制约作用。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规范房地产开发,落实容积率、绿地率要求,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旧城开发。处理好产业园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等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关系,着重考虑广乐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两旁、梅乐公路沿线城区段两旁和乐昌峡库 区周围土地的控制规划,启动武广高铁乐昌站连接市区道路规划,提高主城区在区域空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是科学引导,致力于城市运营。通过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增加城市可利用的城市土地资源,将长来、廊田、北乡等周边镇作为中心城市的拓展空间,解决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问题。积极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城市资产资源,培育拟开发区域的区位优势,调控城市级差地租和级差地价,提高城市运营效率。近期要积极推进城市广场、全民健身文化广场、五星级酒店以及乐城第一农贸市场的改造,尽快形成亮点。

齐鲁智慧 和谐城市 篇3

承载齐鲁风韵,彰显齐鲁城市智慧的山东馆在中国馆10号入口处,以 “齐鲁青未了”为主题演绎,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空间格局,通过最具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人以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1.“齐鲁青未了”的“神” 和“韵”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临泰山时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世博会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寓意山东城市营造的智慧之树长青、创造之树长青、文明之树长青与和谐生活之树长青,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理念延伸至“智慧的、创造的、文明的、和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现了自古至今齐鲁城市建设智慧岁岁不止的精神内涵。

“齐鲁青未了”有这样几个蕴含:意境深远——既有山清水秀、绿意葱茏的自然景象,又有蓬勃向上的文化寓意;理想寄托——位于山东中部的“五岳之首”泰山,是“天人合一”理想的寄托之地,自古被视作社稷稳定、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文化积淀——山东古称“齐鲁”,齐文化的包容开放和鲁文化的崇文重礼,共同构成齐鲁文化独特的和谐发展观,使山东城市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内生力,“青未了”是这种内生力的诗意化表达;传承不息——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源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源远流长。

整個山东馆从外型到展项都生动的将泰山的“高”、孔子的“尊”、黄河入海的“势”,以及城乡的“和”、家园的“情”完美结合,形成海岱交融、城乡互动、多元互补、生生不息的和谐画卷。

2.“城市智慧”的“承”与“扬”

山东馆展示内容以文化为主轴搭建展示框架,突出山东城市历史文化优势、现代发展强势和未来创新趋势,以及山东人创造历史、创新现实、创意未来的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分为三个版块: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计为序厅“城市智慧”、主展厅“城市家园”和尾厅“城市畅想”三个板块,让观者能够在宽松、愉悦的馆区环境中体验“登泰山观日,听圣贤教诲,到齐鲁人家做客”的真实情境。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过去与未来对话,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展示效果,展现齐鲁家园在城市发展智慧和城市建设道路上的不断创新和变化。

2.1序厅——智慧长廊

序厅智慧长廊,从城市文化智慧和城市营造智慧两个层面,重点展示山东城市和谐发展的创造与才智,将孔子“和”的思想与鲁班“智”的理念对接交融,深刻展现博大厚重的齐鲁文化智慧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序厅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点三线。

两点为“山东馆的标志性建筑——鲁班锁”和“齐鲁城市文明发展的灵魂——孔子思想”。由2100多块LED管束模块组控而成的山东馆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公输般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卯榫是两个木构件之间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进行连接的结构,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其特点是不需要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原理就可以将物件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孔子思想”部分以孔子标准像雕塑为中心,辅以由39句《论语》经典名句设计的文字浮雕墙。2010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设计方与孔子基金会联合,设计推出高256.1厘米的铸铜贴金标准孔子雕像,来纪念这一伟人。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不仅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正统,也为后世贡献了规范秩序的城市文明价值体系。

三线为“圣贤智慧与城市精神”、“城市脚步与创新成果展品展项互动”和“海岱齐鲁,礼仪之都”视频。“圣贤智慧与城市精神”展示包括孔子在内对中国或世界有重要影响的23位“齐鲁名人档案”。“城市脚步与创新成果展品展项互动”主要通过《齐民要术》与登海育种、蛋壳黑陶与航天高科技陶瓷、刘洪算盘与浪潮服务器、现代足球的起源——蹴鞠与全民全运四个互动展柜,全方位展现山东自古至今在农业、科技、信息、体育四大领域的伟大发明与创新成果。通过触摸屏,运用视频、FLASH、三维漫游等手段详细了解当代山东在产业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创新成就和重大发展成果,以及这些产业创新成果给山东城市科学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海岱齐鲁,礼仪之都”视频重点展示山东在中国城市历史发展长河中丰厚的城市建筑和文化智慧,包括由“城子崖遗址”到“齐国故城”、“鲁国故城”构成的“一城两都”视频展项、“山东古代城市文明演进”图片演示等内容。

2.2主厅——城市家园

主厅围绕“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这一主题,全面翔实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城市建设的美好景象、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主展厅内容归纳为:“一坐”——坐在泰山看山东、“一看”——“今日山东”视频与“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主题影片两部分。

主展厅影院环境主题为泰山。“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国第一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拥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诗词歌赋和摩崖碑碣,是齐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人文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达到在感情共鸣中切身感受今日山东充满生机的发展思路。

2.3尾厅——城市畅想

尾厅通过“花如意”的象征意义并结合最新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山东人积极、乐观、睿智、好客的文化生活品质,突出山东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富庶、文明、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思路。

尾厅内容归纳为:“三色一品四互动”

“三色”为“黄色——山东未来发展规划地图”、“蓝色——海上山东视频弧幕”、“绿色——花如意生态装置”。“山东未来发展规划地图”部分重点展示山东未来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带动下,各项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思路,包括山东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山东省未来交通规划等内容;“海上山东视频弧幕”,通过LED视频墙,演示以“海底森林”和“海洋牧场”两部分内容;象征“吉祥和谐”的“如意畅想”生态装置——“花如意”,既是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又寓意着未来山东在“富庶、文明、生态、和谐”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家园生活必将如诗如画。

“一品”即为“品四季齐鲁,享好客山东”,品味青岛啤酒或张裕葡萄酒百年历史的醇香,感受山东人热情、浪漫的人文情怀,充分体验“好客山东”的氛围。

“四互动”包括“低碳城市新生活”、“与未来合影扩增实境互动游戏”、“衣食住行RFID互动游戏”和“动态捕捉互动打球游戏”。观众可将带有标记的纪念卡对准摄像头启动游戏程序,通过指示完成数个与未来生活有关的任务,最后得到一张与未来合影的纪念照。“衣食住行RFID互动游戏”利用RFID技术,把带有“衣食住行”标记的小模型放在界面上,与城市元素相关系的文字与影像会以线连接起来,再放上一定数量的标记,一个未来城市就会慢慢形成。

3.“齐鲁文化”的“源”与“引”

泰山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见证者,是齐鲁之风的灵魂所在;大海波涛澎湃,有气吞万里的气魄。山东馆外形有机地将泰山、大海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中,以奔流不息的大海浪涌为底,以高耸巍峨的泰山为主视角,巧妙地将齐鲁大地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融为一体。山东馆“以鲁班锁的营造智慧开启美好家园”为设计理念,用“鲁班锁”开启山东馆的大门,并在展馆设计中使用鲁班锁符号,不仅为了单纯的凸现先人的智慧,而更要提醒人们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下转第52页)(上接第46页)天,不要人为切断传统营造观念,让我们的城市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充分结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齐鲁青未了”的展示主题,将山东“和而不同”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天人合一”的城市家园理想,齐鲁大地几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文明传达给世界各地的观者。整个山东馆由“鲁班锁的营造智慧开启美好家园”开始,以“至圣先师”孔子“厚德仁爱的胸怀铸造城市灵魂”为提升,最终以“吉祥和谐”的“花如意”唱出“畅想美好生活”收尾,和谐的理念逐渐递进:城市的思想智慧是和谐生长的土壤,城市的科学创新是和谐发展的推手,城市的开放文明更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和谐城市的理念在山东城市发展的实践中步步深入。

城市规划在和谐城市构建中的地位 篇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对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一个和谐、文明的城市必须是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完备、整体环境优化, 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城市。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城市服务?笔者认为目前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阶段。到目前我国已经拥有48%的城市人口,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GDP的高速增长, 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同时城市也逐渐实现现代化。

但是, 在城市化过程中, 很多地方有盲目追求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倾向,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不够协调,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级别的升级, 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城市居住条件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城市规模, 并在城市功能、布局、结构上具有弹性, 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探索研究集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体现特点, 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防止出现新的圈地热;加强对近期建设的规划管理,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地区为重点, 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质量, 进一步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 加强城市绿地、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和谐城市应当是一个安定、祥和、美好的城市, 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因此, 城市规划不能只研究技术规范, 而应该更多地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的实际需求, 以人为本, 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等方面的保障, 促进城市的和谐稳定。

二、城市规划如何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目前,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者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两难处境:一方面, 作为地区中心的大中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 这些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均超负荷运行。造成这矛盾的根源就是我国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中国农村与城市形成了互相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转方式和社会服务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现代社会行列, 而农村大都还停留在落后的传统社会阶段。

在实现和谐城市目标的进程中, 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此, 必须有序地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而最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首先, 必须大力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 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同时, 通过教育、文化、交通、产业和市政设施的联系, 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 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服务, 把农村转变到现代社会形态中来;再次, 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在文化教育、户籍迁徙、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 探索建立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最后, 加大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 (下转54页) (上接35页)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让大中城市的周边小城镇能够对中心城区的人口进行分流, 解决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在实践过程中, 通过统筹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公建设施、统筹城乡文化教育、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市政配套等举措, 切实促进和谐城市的构建。

三、城市规划如何协调政府、开发商、老百姓三者的关系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 面对的是不同的利益群体, 产生矛盾是必然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强调用法律和强制的手段, 要求民众接受和执行有关决策。专业人士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服务于自己和那些掌握权力的政治精英的利益, 而不是真正的公众利益。而政治精英的一个考虑重点, 往往是社会控制而不是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城市规划很难调和政府、开发商、老百姓三者的关系。

如今, 在一些学者的“城市规划”概念中, 强调了“城市规划”是一个提供关于城市与区域未来信息和达成对信息内涵一致认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只有城市规划师参与, 还需要纳入“所有重要的参与者”参与讨论并达成一致的社会过程。换言之, “城市规划”具有多方参与的属性。西方的现代辞典里, 指出了现代“城市规划”不再只是物质形体的规划, 它“扩展到了社区的物质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环境的综合导引”。另外, 除了常规的物质建设内容, 西方现代的城市规划里开始包含有扶助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和稀缺资源等内容。

从城市规划多方参与的特性出发, 我们可以意识到一定的社会开放性和民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 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的作用, 城市规划才能不以特定的利益团体的需求为出发点, 不从属于任何团体, 而且城市规划本身也不会为谋求自身的利益而运作, 从而对城市规划整体价值进行保障, 进而协调了政府、开发商、老百姓三者的关系, 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在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 对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程序, 为城市规划更好地构建和谐城市提供了法律保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尊重公众知情权, 不是仅仅将规划公示简单地在网上公布了事, 而应进行普遍范围内的公告和说明, 真正让群众了解。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强化公众参与程序, 真正落实听证制度,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尽量减少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矛盾冲突, 保护公众权益, 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和谐城市 篇5

作者:吴俊 王达 来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不和谐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导致城市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城市的快速段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现代化要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不和谐的表现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述的城市建设是指与建设行业相关的建造活动,包括旧城更新、新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文所述的城市管理仅涉及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管理内容,包括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进程等。总的来说,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承载着城市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随着大规模旧城更新和新城开发的进行,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

——城市建设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例如,许多城市都提出建立“国际大都市”,城市形象都模仿欧美发达国家-,开发区和大学城现象泛滥等。

——在旧城更新中未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地段和街区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市民特有的生活文化也随之消失。

2.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

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建设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许多城市为片面追求“绿化率”,盲目种植大量草皮和移植大树,破坏了原有自然生态的和谐。

——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越来越大,“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同时也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

——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城市垃圾无害化率不到20%,污水处理率不足40%。

3.城市建设与快速城市化的冲突

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又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二者的背离主要表现为:

——过快的城市化导致许多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城中村”等问题的形成,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大量违规、违法土地批租,城市建设呈粗放式发展。

——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造成了城市高强度开发,超过了城市资源的承载力,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冲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分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以及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其矛盾主要表现为:

——重建设轻管理,存在管理意识淡薄、资金投入短缺、移交过程中信息缺失严重等现象团。

——管理的落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低,出现交通拥堵、垃圾无害化率低、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二、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又有经济和文化的因素,但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

1.城市规划决策和实施机制不完善

分析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发现,城市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失误是主要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集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于一身的主体,但它没有真正的决策权,政府领导是真正的规划决策者,这样的决策机制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凹。而在规划实施中,当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发生冲突的时候,规划往往成为“牺牲品”。

2.城市生态管理手段不健全

在现行体制下,与城市生态有关的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决策中处于劣势地位,例如环境保护部门大多不能参加政府的决策会议。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用行政干预手段代替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导致许多环境保护法规未能得到贯彻实施。

3.缺乏有效的土地调控体制与机制

土地批租监管不严、调控失灵是造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城市土地管理部门拥有城市土地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而真正的土地经营权和管理权往往集中在政府领导手里,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于是出现了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大量违规、违法供应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储备中心作为政府进行土地经营的一个主体,由于自身体制和资金的制约往往出现短期行为,难以起到“蓄水库”的调节作用。

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落后。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未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运营还处在高投入、低产出、服务差的模式之下。通过分析来看,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是其根本原因。

5.城市规划体系不完善

城市规划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相关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无章可循,难免出现利益驱动下的破坏现象。

三、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二者的和谐发展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二者发展的不平衡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在对上述现象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城市政府采取如下对策。

1.健全城市规划决策的体制和机制

城市规划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能保证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集约利用相协调。其总体思路是,把城市规划的编制决策权、实施决策权和监督决策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避免决策权的集中化,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证。因此,建议保留现有的规划局,但只负责规划的实施,增设城市规划决策委员会和城市规划监督委员会,分别负责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决策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要来自不同的群体,包括市民和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实行集体决策。另外,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乡融合规划等专业规划的编制,构建完整的、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

2.完善土地经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在土地规划、土地储备到土地出让这一过程中,既要有政府职能又要有市场职能,科学的土地调控机制能控制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把土地储备中的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分开,市场职能由市场主体去完成,政府用土地供给计划等手段来调控土地市场,同时把过于集中的决策权转变为集体决策。因此,建议保留国土资源局,由其代表政府对土地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增设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的决策主体,对土地资产的经营规模、范围等进行宏观决策;改革土地储备机构,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派出单位,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能上只负责编制土地储备计划和出让计划,履行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指导和控制的职能。

3.稳定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资金来源

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其本身能产生收益,可以利用市场筹集建设和运营资金,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需要政府给予支持rq。其总体思路是,建立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实现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建议将城市土地的政府纯收益、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费附加和市政设施配套费组成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使用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保证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建立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则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其总体思路是,通过改革,把国有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制定运营所要达到的标准,估算运营费用,通过市场化手段选择运营单位。因此,建议政府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任务通过招、投标发包给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以摆脱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

5.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缺失是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落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为使项目决策者、建设者和运营者拥有特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储存、分析、传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为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提供充足的数据。

四、结论

综合以上对策,构建科学的体制与机制是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关键。完善城市规划决策制度是构建整个体制与机制的龙头,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是关键,完善土地经营与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基础。

来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8年第2期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城市流动摊贩和谐管理的思考 篇6

一、城市流动摊贩的现状

流动摊贩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方便食品和快餐,如烤串、煎饼、油条、盒饭等,还包括水果、蔬菜、儿童玩具、书籍、光碟、服饰和家庭日用品等小型商品。主要由城市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弱势群体等低收入者构成。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生活需要,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破坏环境,影响市容。流动摊贩经常把产生的剩菜、果皮、炉灰、污水及消费者食用后丢弃的垃圾等杂物随处乱扔,给环卫工人的清扫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也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是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流动摊贩的车辆乱停乱放,占据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有时甚至占据机动车道,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三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是用火不安全带来的消防隐患。如煎饼、炸串等都需要用明火进行加工制作,然而他们大多都使用自带的火源,安全性没有保障。其次,流动摊贩在经营过程中易出现打架、斗殴等事件,影响社会治安。此外,流动摊贩一般存在食品和物品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而且往往存在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的现象,损害广大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二、在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城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失当和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一,管理人员观念陈旧。突出表现在重事不重人,即重视具体事务的执行而忽视社会公众和被管理者的正当利益和需求。以权力为中心的管理观念仍然在某些城管人员的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缺少对公众的服务意识,这些都不利于从流动摊贩和其他社会公众利益的视角出发,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解决对策。

第二,管理方式单一。表现在政治导向和经济导向浓重,只注重权力的运用,缺少对流动摊贩有效的说服教育;管理方式带有强制性、单一性和直接性,一些城市的城管执法工作人员仍然以直接取缔、定期巡逻检查等为主要方式;管理方式僵化,以“堵”为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粗暴执法和不文明执法的现象。

第三,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少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法律意识低下;管理的随意性大,滥用权力,缺乏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四,各管理部门之间未形成有效的配合和联动,缺少与公众的互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对于有些职责交叉的领域,容易造成多个管理部门互相推诿、职责不清的问题。此外,管理人员缺少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互动,忽略广大公众的需求。

三、对城市流动摊贩进行和谐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城管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流动摊贩和广大公众的意见,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下,使管理效果得到提升。要强化平等意识、服务意识、公平意识和民主意识,真正做到兼顾各方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

(二)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建设,实现法制化管理

首先,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起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条文。比如将管理人员执法程序的合法性、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公示制度、管理人员责任追究制度等写入相关的法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其次,针对“互相推诿、职责不清”的问题,在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时应合理地界定其范围,真正做到权责清晰,实现权利和义务泾渭分明。

最后,要充分考虑流动摊贩和公众的需要和满意度。把人的需求与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统一,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改进相关条例,力求出台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三)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首先,在对城市流动摊贩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治理时,要注重对其进行教育,使之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要充分考虑城市流动摊贩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弱势群体加以体谅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可利用限时经营,即划分可以全天设摊的区域、严禁设摊的区域和可以分时段设摊的区域等,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其次,应注重亲民便民设施的建设。如:统一规划大排档,统一管理三轮车市场,统一规格便民修车处和书报亭等,统一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加强有效管理和教育。

(四)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首先,要结合城市流动摊贩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吸收一批有特长、文化水平高的管理人才进入管理队伍,为城市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设立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应对新的管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在培训内容上,应着重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管理技能的教育,特别是要围绕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腐败和行为不当等不良现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

最后,坚持政务公开,加大工作透明度,以便公众监督,使之成为约束管理人员的外在力量,督促管理人员文明执法。

(五)构建各部门间相互联动、通力合作的关系,优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环境

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涉及城管、交通、公安、工商、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出现互相推托责任的局面。所以,应建立一种综合管理体制,以确保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这就需要界定各部门的职权范围,确立统一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各管理部门间共同协商,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流动摊贩实情的综合治理方案;需要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需要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实行政社分开,使各管理部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促使短期治理向长效管理转变;需要转变原来各自为政的绩效评估体系,而要综合考虑各部门在整个协作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提高对流动摊贩管理的效率。

(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中,可以对管理人员和流动摊贩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和约束。首先,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出台应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主人翁作用,动员和鼓励公众献计献策,积极参与,促进管理人员和流动摊贩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良性互动。最后,公众可以通过意见箱、城市管理投诉热线和网络留言板等多种渠道进行监督,同时也可对不法流动摊贩进行检举和揭发,最终实现城市的和谐管理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洁.和谐社会视野下城市管理新模式探究[J].西藏发展论坛,2009(3):51-53.

[2]许洁.论城市政府的和谐管理[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5-517.

城市规划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 “反规划”的思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 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 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 1000年不能动, 1万年也不能动的。“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 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 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 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 因为, 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 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 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 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 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 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 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 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 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 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 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 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 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 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 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可以说是苟日新, 日日新。但是,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 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 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 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 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 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 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 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入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3 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 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 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 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 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 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2.4 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 根据我国实际, 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1) 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 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 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 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 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 (2) 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 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 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 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 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 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 (3) 在郊区发展中, 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 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 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 (4) 在市政详规层次上, 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 实例分析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1) 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 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 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 设置纾缓区, 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 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 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 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 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按照大纲的建议, 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 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 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 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 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 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 结论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 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建设和谐城市的几点认识 篇8

1 建设和谐城市的几点认识

1.1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没有文明的市民, 就没有文明的城市。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另外, 在城市居民中普及提高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 使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克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短期性、盲目性、主观性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使人们有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城市, 必然是一个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学习型城市。

1.2 加快经济发展

和谐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经济繁荣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以经济发展做基础, 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有强有力的支撑。当下我们的社会中出现的许多矛盾, 都是因为经济发展慢所致, 如就业难、社会保障缺陷等。解决好这些矛盾,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靠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只有实现科学发展, 才会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单纯的GDP增长, 发展失调的短期行为对于建设和谐城市无利, 还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须统筹规划, 标本兼治, 强化环境治理和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坚持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统一, 形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1.3 保障居民居住权

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加速, 城市中心的高楼拔地而起, 一个个高耸入云的建筑林立而生。城市的硬件是发展了, 但我们不能忘记了最根本的民生。所谓的“宜居城市”并不是富人的宜居城市, 而是广大人民的宜居城市。保障城市居民的居住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做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稳定住房价格;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通过创新廉租、经济适用房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扩大受益面, 实现“居者有其屋”。提高住宅建设品质, 完善住宅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标准, 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理念, 积极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 不断提高住宅科技含量, 使住宅品质更上层次。并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 健全市政公建等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使人们有所居, 安心居。

1.4 建设优良的城市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发展,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要建设功能完善、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 诱导和促进环保产业走市场化道路, 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总体设施水平。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要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我们要防患于未然, 不能“听天由命”。应该积极完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建立气象、地震、交通、等各类应急指挥平台, 不断巩固城市安全体系。另外, 还应把城市防灾在建筑设计课程中进行体现, 只有人重视了, 才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建设“数字城市”。应推进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 建立光纤通信, 无线通信立体化现代化通信网络, 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 推动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整个城市发展、管理、服务功能的信息数字化。这样可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 方便了现代市民的生活。

(3) 建立完善的城市环保监测、监控管理系统。在项目审批、投资安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程序上严格把关, 切实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相信生活在基础设施优良的城市的人们幸福感会更强。

1.5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1世纪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 走生态设计的道路是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凡是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环境污染的技术, 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 必须依靠依靠现代生态技术来得到发展。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研投入, 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 推广生态产业, 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低能耗,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实施城市大环境绿化, 将城市林业和园林融为一体,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养护, 注重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绿化城市,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2 结语

下一幅更美更好的城市画卷, 还需要我们共同绘成。作为城市的建设者, 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通过城市的建设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民能够过上更加和谐、更有品质的生活, 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摘要:本文依据和谐城市建设的目标, 阐述了建设和谐城市的几个认识, 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基于绿色理念的和谐生态城市构建 篇9

我国植物种类繁多, 资源丰富, 其中具有生态多功能的环保树种数百种[3]。环保型树种可抗污染、滞尘、吸收有毒物质;具有美学价值的树种, 在城市绿化中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达到环境改善和景观效果,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4]。

1 绿化———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城市绿化系统的建立,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应在切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立, 合理布局, 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情况, 选择适宜的、特殊绿化维护费用不高的树种, 应力求做到集生态性、实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于一体, 进而组成科学完整、以生态为先的多类型、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系统。只有将城市森林体系建立起来, 以与城市相适应, 将森林所发挥的生态保障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才可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水杉、柳、枫杨、悬铃木等乔木树种叶面积系数大, 具明显的滞尘、制氧、防风、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及减低噪音等方面的功能, 在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循环、水体及土壤净化、无机物和有机物循环中, 其都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一般在工矿区, 大气中具较多的污染物, 应根据各地污染情况及绿化的要求, 合理配置对有害气体吸收能力强、抗性强的树种, 并通过树木的生物净化措施, 对已污染的环境进行改善。

2 净化———发挥环保树种生态功能

2.1 抗有毒气体和吸收大气中有毒物质

柳杉、杨树、乌桕、广玉兰、悬铃木、女贞、无花果、黄杨、木槿、棕榈、侧柏、银杏、香椿、臭椿、枣树等能吸收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及臭氧, 能使毒物在体内分解、转化, 净化空气与水体。杨树、臭椿、旱柳吸收二氧化硫能力最强, 加杨吸收硫量达86.95 mg/m2;枣树、榆树、桑树吸收氟最强, 枣树吸收氟量达30.64 mg/m2。

2.2 吸收二氧化碳与放出氧

自然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主要调节者是树木, 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桐、刺槐等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 一般每生产1 g干物质, 可吸收二氧化碳量达到1.47 g, 释放的氧为1.07 g。

2.3 滞尘

树木具有吸滞空气粉尘的作用。据测定, 在绿化的街道上, 距地面1.5 m处的空气含尘量比没有绿化地段低56.7%。可通过树木茂密的树冠及枝叶进行滞尘, 以减少细菌的载体, 有效地降低大气的污染程度, 如榆树、香樟、刺槐、石桑树、悬铃木、梓树、广玉兰、冬青、女贞等树木, 都有较好的滞尘作用。

2.4 灭菌杀虫

树木通过释放负离子, 挥发多芬精物质等, 直接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 对改善人体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植物的花、叶、果、芽及根部组织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能不断地分泌出具有芳香气味的有机物质, 其主要成分是香精油、有机酸、醚和酮等。这些物质大多有挥发性, 并具有灭菌杀虫、净化空气的功效。如松树、柏树、樟树、马褂木、银杏、水杉、栾树等树种对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2.5 对大气污染的监测

雪松、杜仲、葡萄、檫树、杨树、柳树、枫杨、梅、杏、李等植物, 对有毒物质敏感, 植物受害后产生症状, 是反映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雪松是一种对二氧化硫与氟化氰比较敏感的树木, 当其幼叶在大气中有二氧化硫污染的环境中, 表现为:刚开始松针尖发黄, 后发展至全针黄化, 最后呈黄褐色而脱落;由于雪松具较弱的抗烟害能力, 因此可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树种。枫杨等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污染性气体的抗性弱, 受害后表现为落叶和枯梢, 受害严重的叶片可全部脱落。

2.6 改善小气候

城市树木通过夏季降温增湿等作用,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可不同程度地减弱和改善严寒、狂风、噪音等。在城市及工矿区, 合理地配置绿化树种, 可有效地发挥树木美化市容、改善城市卫生环境等作用。

3 美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树木的花果、树冠、枝叶等可充分体现绿化树种的美学价值, 如雪松、石楠、鹅掌楸、香樟、槐树、垂柳、广玉兰、楸树、重阳木、三角枫、杨树、枇杷等树种, 栽植于生活区、城市道路、工矿区, 其雄伟挺拔的姿态、奇特优美的叶形、绚丽多彩的花色, 均能充分地展现出各自的风采, 进而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银杏为优美的风景树, 其树干笔直挺拔, 巍峨魁伟, 冠如华盖, 叶形似折扇, 春夏季叶色翠绿, 秋季叶色金黄, 异常鲜亮。刺槐的羽叶翠绿, 花期长, 芳香阵阵;树形轻盈舒展, 夏季时, 大型总状花序于树冠垂挂。石楠的花、枝、果、叶各具特色, 皆美得自然、美得朴实, 春季, 枝头嫩叶, 红绿相间, 红艳如花;初夏, 白色的花朵挂满枝头, 香气扑鼻;秋季, 绿叶丛中, 果实赤如珊瑚, 分外娇艳;石楠还具有盘缠曲结的紫藤, 花团锦簇, 色彩缤纷, 姿态伸屈自如, 让人赏心悦目。

摘要:从绿色植物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功能对和谐生态城市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提出应遵循自然规律, 用生态学观点建立城市绿化系统, 充分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 构建良好人居环境。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理念,构建

参考文献

[1]吴中伦.中国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2]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8.

和谐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内容

1)确定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群体,这关系到开发的可行性;2)确定什么是有益的相关工作,如何完成;3)确定实施措施,对实施、管理有益的工作。

1.2 研究方法确定

本研究从案例经验和学术上的理解出发,遵循目标→假设→事实检验→行动方案的途径,对每个研究目标进行分析。

2 受益群体分析

2.1 受益群体的选择

相关观点:从“双赢”到居住者、创业者、就业者“多赢”。

政府与发展商共同成功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动力,而真正的成功城市开发应该包括政府、居民、商家等多方面的共赢。此外,除了“环境、居住、人口”是城市开发的主题,产业培育是更重要的内容。产业兴盛为房地产带来了市场和需求,因而城市开发也就成功了一半。

目前,滨水地区的开发渐渐成为许多城市开发的热点问题,有水系通过的城市正在重新认识向来默默无声的河流水系潜在的巨大价值。

而滨水区开发与其他地段的城市开发一样,成功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投资者的参与和支持。但滨水区开发一般更具有公众性,以整治改善滨水地区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滨水开敞空间为目的,因而常常具有更多的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

老管委片区开发的受益群体将包括政府、市民以及开发机构。

2.2 “三赢”的开发

老管委片区的整体环境整治和规划具有“三赢”的可行性预期。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老管委片区的开发将有助于城市西部地区整体活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经济总量,为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有助于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

从市民的角度而言,增加公共开敞空间,每个市民都会成为享受这个项目的受益者,大汤河景观的成功保护和建设一直为秦皇岛市民认同和自豪——大汤河东岸的“红飘带”工程,获得了2006年建设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入选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纳特斯旅行家》2008年4月评出的“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成为和英国温布利大球场等著名生态建筑齐名的国际景观。在新的世纪中,市民对自己的城市家园有更高的期待。

从开发机构的角度,主要的因素将是经济上的考虑,项目要有一定的赢利空间。老管委片区环境整治与功能建设将是面向公众的开发,尤其是要扩大增加更多的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主要产出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但环境改善后必然带来沿线地块房地产的升值,地块内的商业开发存在巨大商业赢利机会。

3 有益的相关工作

3.1 开发的制度环境创新

政府必须对物质规划、财务分析、实施管理通盘考虑。

这一地区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开发政策方面积极引导,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另一方面,不能以政府意愿代替市场可行性,需要制定具有导向性政策。

政府使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启动资金、税率、各项使用费及地价)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开发的方向和程序。

以下提出若干设计制度创新的措施。

3.2 单位用地割据的治理对策

1)土地制度的改革。逐步废除土地使用双轨制,全面有偿有限期使用,及时建立二级市场。双轨制只是当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如果现在并轨确有难处,可以给单位规定一定的期限。2)全面推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对城市土地的管理和调控,避免单位用其占有的优势地块直接转租给付租能力强的商家经营,使国家白白蒙受损失。对企业如此,对事业单位和其他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的单位也应如此。3)加强规划部门的管理。杜绝用地单位自行其是,有必要扩大规划部门的权限,赋予其大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否决权。还必须有用途定期监察制度,尤其是新建项目竣工后核查制度,堵塞其建设自决的口子,使土地利用朝向合理的结构逐步迈进。

3.3 采取城市营销措施

观点:“造市”概念要切合实际,还应避免因此抬高成本。

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概念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但这种目标或概念应是充分论证并且切实可行的,不应只为了追求“造市”达到某种效应。

相对于一个全面的秦皇岛市城市经营的解决方案,老管委片区实施可以作为寻求特色的突破口,树立城市的新气象。建议从品牌管理的观点对此地的众多要素进行整合。

4 实施措施

4.1 实施的两个主要工作

就功能建设工作而言,主要位于基地的东部、北部,这里是整个老管委片区精华所在,将为城市创造完善的公共空间,形成宜人的滨水环境,并促进附近地区的物业开发,是对原有城市空间的创新和提高的工作。

环境整治主要在沿老管委周边地区进行,包括对现状水系修复、道路及绿化系统的梳理,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存、维护工作。

4.2 实施建议

急功近利和漫无目的是建设中要注意的两种极端,这两点都会对城市良好形象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整个建设应当有次序、有重点地开发,局部的开发必须与整体的规划协调,包括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内部的功能组织,保持整体结构框架和整体的空间形态是十分重要的基础,避免零星开发带来的各自为政。注重项目前期工作,把项目建立在可靠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分期建设的原则是:由内向外,由西向东,由点带面,逐步推动周边地区的开发。由环境建设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地块内部,使环境建设不是“一层皮”的局部行为,而是“一个面”的整体行动。

4.3 鼓励不同机构参与实施

开发办公室应尽量利用各种开发机构以合营伙伴、承包融资、业主参与发展等适当方式参与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在开发办展开实质性的实施过程前,应该让开发商自行完成与确定的优先实施地块不冲突的项目。其他机构如房产部门等各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参与对彼此有利的实施项目。

5 结语

在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发展正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也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本次研究从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对城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解析,把握其规律和模式,吸取经验和教训,力求寻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为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摘要:从城市研究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对受益群体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确定了相应的管理手段和合理的实施措施,以促进项目开发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创新,城市更新范例

参考文献

[1]王唯山.厦门本岛东南滨海地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1(4):17-18.

[2]张颖.浅谈滨水区的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30):83-84.

[3]徐前明.上海新一轮旧城改造运作机制研究[J].规划师,2002(8):52-53.

良好水环境营造城市和谐发展 篇11

第一,水环境影响人类的安全。我们所说的水环境,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所形成的互动空间,包括河道和与水有关的设施。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看,人类择水而居的要求让很多城市内或周边都有水体。重要的河道、河流和水系,这些水体涉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哪一方面超出人类生存、发展的承受力,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水环境中要有足够的水量和优良的水质,才能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在历史上,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人类就会搬迁;在现今社会,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就需要采取措施。如节约用水、调水等,对水实施有效的管理,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水环境给人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水景观,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是人们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区域缺少水资源,这个区域要想生存、发展,就要付出比其他城市更大的代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必然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会受到明显的制约。所以,和谐美好的水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决定了这个城市可能有怎样的水环境。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加紧保护和治理我们身边的水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水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应该成为营造水环境的主体。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去。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在水资源配置、河道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赋予了其相应的责任,对于水环境建设,它既是积极推动者,也是管理和组织建设者,更应为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服务,在法律框架内,在政府赋予的责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时候,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让城市的水环境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水利部门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去,在我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需水的要求时,对节约和保护重视不够。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把节约和保护放在第一位,以供定需。要制订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按照新的治水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对水资源、河道管理和水环境保护进行严格的执法,促进和保障水环境的建设和改善。

和谐城市 篇12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 进行无限放大跟无限缩小的过程中, 找到接近100%的完善理论。《博弈圣经》中科学的定义为: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科学即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学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曾云集了当今一流的规划专家和学者, 在对城市规划作了一系列前瞻性的专题研究后, 科学地设立了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生态规划、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等18个分论坛, 其目的就是强调科学的规划、协调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过程中, 由于规划的滞后和失控, 各城市间彼此模仿, 争赶时髦, 宽马路、大广场、相似的标志性建筑等等, 使城市间差别越来越小, 外观、环境渐趋一致, 一样拥挤的楼群, 一样堵塞的交通, 城市失去了特有的风格和个性, 一味地追求大而全, 机械地扩大城市容积和边界, 以更雷同的模式发展。这样一来, 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形象问题、城市整体风格的定位问题, 也即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 归根结底是必须构建认真传承城市文化, 科学和谐发展城市的理念。

1 传承城市文化, 提升城市形象, 塑造城市品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也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的内在动力和宝贵遗产。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 是城市竞争的核心内容, 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每个城市都有其固有的文化特征, 失去了它, 就失去了这个城市的“根”与“魂”, 像北京是历史名城, 故都, 旧时的皇城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 今日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既有首都的神圣、庄严, 更给人以典雅、温馨、大气, 充满文化意蕴。国际大都市上海, 其外滩的欧式风格, 始终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 而浦东的倔起, 则向人们炫耀着一颗东方明珠的璀璨。

同样, 在城市化进程中, 保存城市的记忆, 保护历史的延续性, 也就是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这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发展痕迹, 使城市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2008, 首都北京圆了百年奥运梦, “鸟巢”、“水立方”等, 存载着首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通过奥运, 向全世界宣传了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以崭新的城市形象, 塑造了优秀的城市品牌, 全方位展示了东方雄狮的威武。

当然, 城市规划要考虑功能和发展的问题, 但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 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只有很好地传承我们的城市文化, 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才能成功塑造出优秀的城市品牌, 使我们的城市多姿多彩, 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 多元化协调发展, 创造缤纷和谐的人居环境

当今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正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 城市的多元化协调发展, 成为必然的趋势。为此本人以为, 必须注重城市的多元化设计。

2.1 城市规划与设计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安排。”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指出,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 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 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 与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 都是以创造一种良好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 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 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 组织和安排好交通、绿化、给排水等各类工程设施, 都要研究城市的发展, 考虑城市的历史。城市设计还得考虑更深层次的“城市美”, 如城市的形象设计, 包括文化底蕴、精神品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导向、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活力的提高等诸多事项。而我们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 就是要达到各个相关项的最大优化与最佳整合。一个城市, 要持久发展、经久不衰, 就必须挖掘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品位, 这有这样才能迎领时代新潮流。

2.2 城市美化与色彩

一座城市美丽与否, 首先是通过对城市的色彩来感知和判断的, 这是第一感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况且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 如果说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一点也不为过。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众所周知, 色彩艳丽的公交车、出租车, 闪烁迷离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 使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 容易滋生烦躁情绪。而五彩缤纷的公园,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让人心旷神怡, 心情愉快。

每个城市的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 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像北京皇家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 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像江南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 都是城市的传统色彩。城市色彩不可追求雷同, 要象保护历史文物一样保护其城市特色, 以延续其历史文脉。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 则等于将历史割断, 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当然, 想让城市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并不容易, 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以及业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味, 正如一位建筑师所说,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 的确在时时刻刻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现代文明水准。

上一篇:应力产生下一篇:英汉航海英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