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护理论文

2025-01-08

情绪护理论文(精选12篇)

情绪护理论文 篇1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 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还对婴儿成长、家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有文献报道[2], 心理护理有利于产后抑郁症患者康复, 近年我们通过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对不同程度产后抑郁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 采取孕期及产前教育和产后心理护理,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观察和护理的50例较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患者, 年龄20~32岁, 孕期37~41周, 排除智力障碍、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系统及其他躯体疾病, 其中轻度抑郁患者45例, 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忧郁、哭泣、饮食不佳、易怒;中度抑郁患者3例, 表现为自卑、内疚或厌恶婴儿;2例为重度产后抑郁症, 表现为严重的精神方面症状。

1.2 方法

根据不同程度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原因和临床表现, 主要采用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 及时解决产妇的各种问题, 指导丈夫及家属照顾产妇和婴儿, 正确理解产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 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同产妇积极交流, 能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的咨询, 细心观察产妇生理、心理变化、日常行为, 在得到患者和家属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通过关心、体贴、帮助产妇, 运用语言沟通、表情和行为暗示等疗法及提供相关资料直接影响和改变产妇不正确的认识、情感障碍和异常行为, 改变患者心理状态, 达到纠正、改善、控制和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目的。

2 护理措施

2.1 抑郁症的护理

2.1.1 孕妇入院后护理

入院后医护人员热情接待孕妇, 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矛盾等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 使孕妇消除恐惧焦虑心理, 安定其情绪。

2.1.2 住院期间护理

向孕妇宣传孕产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与分娩相关的知识, 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 以减轻孕妇的紧张和恐惧。在宣教室, 利用图谱和多媒体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 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2.1.3 产妇进入产程后护理

产时进行全程心理支持, 提供导乐陪伴[3], 使其顺利分娩, 以减少因难产等因素而发生的心理精神应激, 助产人员根据产妇不同的需要, 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 分娩前后的有关注意事项指导等, 调整产妇心态, 形成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 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2.1.4 家庭护理

丈夫予以情感支持, 主动关心产妇, 耐心倾听其诉说,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母亲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 帮助母亲提高自信心。有研究说明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显著作用[4]。

3 结论

轻度产后抑郁症不易被发现, 更容易被忽视, 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认真做好健康宣教, 多进行心理安慰, 多数患者是可以恢复健康的。我国产后抑郁症虽然只有15%的发病率, 但已经严重影响了母婴的健康。它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影响婴儿认知能力、情感行为及社会能力的发育, 还可影响夫妻关系和整个家庭及社会的稳定, 甚至可导致产后精神病的发生,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所以, 要采取多途径、分阶段、综合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是有必要的[5]。寻找适合各种类型患者的预防控制措施, 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 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和帮助产妇, 使她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提高其心理素质, 确保母婴健康平安[6], 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61~262.

[2]蒋迎春.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 2001;7 (12) :1113~1114.

[3]廖湘玲, 刘筱娴.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心理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2) :182~183.

[4]卢晶梅, 冯文, 何海玲.家庭护理干预对减少早产母亲产后抑郁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17) :129~131.

[5]陈良英.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1) :1~3.

[6]何金兰, 伍德凤.浅谈产后抑郁症[J].中原医刊, 2008, 35 (2) :74~75.

情绪护理论文 篇2

摘要:通过这几年在儿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发现护士自我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护患关系,特别是对临床处置的反应影响最大。情绪波动时,心不在焉,易出护理差错,在儿科护理以及输液时表现最为突出。通过对同事们的调查发现,80%的同志在情绪波动时都会出现工作失误的情况。

关键词:护患关系 情绪变化 工作效率 控制情绪

当代,随着社会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评价医院好坏的标准已经由以前单纯的治愈率高低转变为现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护士处理护患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护患关系,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时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是整体护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护士保持一个好的工作情绪是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一.影响情绪变化的几个原因:

1.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患者短时间有激增现象,工作量骤增时,都会造成身心疲惫,特别是睡眠不足,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降低了工作效率,易出差错。

2.工作内外的消极因素。1)工作中领导的批评,同事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会。2)患者以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不认可不配合。3)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的矛盾误解。4)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消极因素。

3.情绪过于激动时。当心情过分高兴或过于低落时,都会造成大脑一时激动,工作出现疏漏。

4.女性生理周期对情绪的影响。女性每月的生理周期期间出现头疼腹痛乏力,情绪总是无法控制,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心情,易激动烦躁,思想精力不能很好地集中,这些都直接影响护理工作。

二.护士情绪对患者以及护理工作的影响:

1.良好的情绪能够提高操作的成功率,使患者愿意配合各项治疗护理。例如:给患儿静脉输液时,护士积极的引导,充满自信的笑容和关爱的话语都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配合工作。即使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患者也会表现出和善友好,减少不必要的投诉和纠纷。

2.良好的情绪能增加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感,从患者入院治疗的那一刻起,家属看到护理人员严谨,细心,认真的工作态度,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潜移默化的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也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使患者能安心治疗,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加强家属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更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良好的情绪能激起患者的共鸣,使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例如:高热惊厥入院时,突如其来的抽搐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接诊护士要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积极真诚的服务态度来安慰患者,从而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反之如果态度生硬,情绪不稳定,表现出不耐烦时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无疑给患者带来消极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

4.良好的情绪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因此护士要行成良好情绪应学会自我调节,护理工作面临许多压力与应激,增加了护士工作的紧张感,例如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增加了临床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引起一些疲劳综合症的出现,表现为躯体、行为、情绪的异常,因此要学会在不佳情绪中表现出积极稳定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护士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1.班前准备阶段,梳理自己的心绪,找朋友同事适时宣泄。

2.班后充分的放松休息,当然这与家人的理解密不可分,护理是一项劳累的工作,特别是婚后的护士,所面临的事情日益增多,身心压力增大,家人的关心与支持非常重要。

3.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学会转移,把不良情绪分散掉。

情绪护理论文 篇3

【摘 要】目的:探讨缓解孕妇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探讨相适应的心理干预护理方法;结果:孕妇抑郁、焦虑高于正常人群(P<0.05),需要多方面护理干预;结论:孕妇的心理状况与正常人群差异显著,且与许多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关键词】:孕妇;抑郁焦虑;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1-02

妇女由于妊娠、分娩带来的种种应激反应,造成孕产妇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其次为抑郁[1]。研究表明,孕妇中有焦虑情绪者为63.8%,抑郁发生率为48.8%[2],孕期不良的情绪反应会给胎儿及产程带来不利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心理反应会导致围产期和产褥期的某些病理性临床问题,如妊娠剧吐、妊高症、流产、早产、产力异常、乳汁分泌障碍、产后出血等,还会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情绪、智力及行为的正常发育,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3,4]。因此必须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Glover[5]等指出产前焦虑比产后抑郁症本身对婴儿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张荣莲[6]等人认为孕期焦虑和抑郁会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率,50%以上会发生抑郁。故进行孕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和干预,不但可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同样可以减少对胎儿(婴儿)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在本院门诊建立孕期保健卡的3~9月孕妇100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抽取2007年3~5月本院孕期门诊建立孕期保健卡的、妊娠3~9个月的孕妇共100例,年龄21~43岁,平均28.52岁。

1.2 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在问卷调查前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对孕产期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障碍。首先对孕妇进行表格填写培训,分别介绍Zung等编制的SDS和SAS的内容和填写方法,由本人认真填写。焦虑自评量表孕妇的标准均分高于正常人群总均分(41.88±10.57)[6]者,有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孕妇的标准均分高于正常人群总均分(33.8±5.9) [7]者,有焦虑情绪。对门诊随机入组的100例孕妇逐一进行评定。

2 结果

2.1 抑郁自评量表调查结果 孕妇中有抑郁情绪的占42.0%。孕妇群体标准分为48.24±6.35,高于正常人群的41.88±10.57(u=2.78,P<0.05)。孕妇性格内向、生活质量差、有孕期并发症、家人关心支持少及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发生率偏高(X2=17.82,P<0.01),但与孕妇年龄、职业无关。

2.2 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结果 有焦虑情绪的占64.0%。孕妇群体标准分为44.27±6.93,高于正常人群(33.8±5.9)(u=7.96,P<0.05),孕妇群体存在着焦虑倾向,与年龄、文化水平低、孕期保健质量差及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有关,与职业、文化程度均无关。

3 讨论

3.1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孕妇中抑郁情绪者42例,占孕妇总数的42.0%,孕妇标准均分高于正常人群(P<0.05);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孕妇中有焦虑情绪64例,占孕妇总数的64.0%,孕妇标准均高于正常人数(P<0.05)。说明孕妇群体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

3.2 孕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 ①妊娠期机体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表现在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各个系统,这些变化是胎儿正常的发展和成长所必需的。由于内环境及生活状态的改变,容易导致孕妇的身心失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②抑郁孕妇对妊娠的认知缺乏,孕妇文化程度低,对妊娠和分娩知识的缺乏、对怀孕后身体的生理变化不适应及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过分注意,稍有不适即产生恐惧不安现象,从而产生焦虑情绪;③为胎儿性别烦恼,部分孕妇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一心要生男孩,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从而导致妊娠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④孕妇对胎儿安全过分担心,特别是有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及年龄较大的孕妇,妊娠过程中因过分担心胎儿能否成活、胎儿有无畸形、分娩是否顺利、分娩时是否会造成胎儿的损伤及担心分娩后遗症等,从而心理压力增加,产生焦虑抑郁情绪;⑤对即将到来的分娩充满恐惧,担心分娩的痛苦、会不会有生命危险、自己是否可以忍受等;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等,对分娩过程的不了解或片面了解,孕妇就易产生恐惧不安情绪;⑥经济条件较差的孕妇担心产后无人照顾及分娩费用、胎儿营养不良等,产生心理问题;⑦社会支持不良如夫妻关系不佳、家人的不理解、不关心及本人对婚姻的不满意等的孕妇易产生抑郁情绪;⑧孕期抑郁症与孕妇的性格特征关系密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固执、认真、社交能力不良等个性特点的人中。

3.3 资料表明,孕期有焦虑和抑郁情绪者,其产科合并症的发生率较高[8]。孕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可导致难产、产程异常、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产后抑郁症等,故应针对引起孕妇不良情绪的因素,开展积极有效的孕期健康教育。帮助孕妇消除精神上的恐惧和不必要的压力、保持稳定的乐观情绪,无论是对孕妇本身还是对胎儿都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使孕妇能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4 护理干预方法

4.1 做好孕期保健 为了降低孕期焦虑抑郁情绪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健康教育就要从孕早期开始做起。积极落实孕期宣教,定期开展妊娠分娩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做好妊娠期营养、饮食、睡眠、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使孕妇认识到妊娠分娩只是一个生理过程,正确对待妊娠和分娩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问题。指导孕妇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产前检查。

4.2 与孕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孕期的生理变化造成孕妇的情绪不稳定,医务人员与其接触时应注意语言交流的意义和技巧,态度要和蔼可亲,动作轻柔,以鼓励、劝告、指导、支持为主,耐心倾听她们的倾诉,关心同情她们,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4.3 社会支持 产前参观病房,让孕妇熟悉生产环境,有利于孕妇的心理稳定。丈夫的关切和情感支持会给孕妇最大的心理支撑。孕期检查时,医务人员应多讲解孕产期的保健知识,并让孕妇了解孕产期情感抑郁会给自己及婴儿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孕妇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医务人员对患者家庭成员进行指导,使他们了解孕妇这一特殊时期的特点,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外,还要多与孕妇进行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家属多给孕妇正确积极的评价,增强孕妇的自信,减少负性情绪,使孕妇在心理方面也得到全面的支持。

4.4 指导孕妇进行自我调节 鼓励孕妇多与家人、朋友及医务人员沟通,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孕妇适当活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闲暇时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孕产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调节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

参考文献

[1] 范玲,黄醒华.对孕产妇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4(3):185.

[2]朱丽丽.孕妇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1):692-693.

[3] Laura J,Miller MD. Postpartum depression[J]. JAMA,2002,287(6):762-765.

[4] Jeffrey ND,Amy H,Angela MD,et al.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inimizing infant exposures[J]. J Clin Psychoiatry,2002,63(17):31-34.

[5] Glover V,O conner TG. Effects of antenatal stress and anxiety[J]. Br J Psychiatry,2002,180:389-391.

[6]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94-195.

[7]张明国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9.

[8] 徐俊冕,严和锓,吴文源.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社,1996,210-211.

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情绪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200例进行研究, 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100例, 实验组100例,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为80例, 女性患者为20例, 患者的年龄均在18-60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2岁。而实验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为72例, 女性患者为28例, 患者年龄均在20-65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3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无论是在年龄上、性别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 而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 在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 手术前

首先, 使得患者能够清楚自己的病情, 对患者进行一些基础病理常识的灌输,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经济的沟通和交流, 使得患者能够了解手术的一些进程, 从而树立患者的信心, 使得患者的焦虑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其次, 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使得患者在手术开始之前, 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手术治疗,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耐心的解答, 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使得患者的恐慌状态得到改善。最后,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放音乐的方式来安慰患者, 使得患者的思想能够被转移, 使其不会时刻的考虑到手术的痛苦, 这样就可以使得患者在手术之前, 焦虑的情绪能够得到缓解。最好是采用具有辅助治疗功效的音乐, 来帮助患者调节心态。

1.2.2 手术后

首先, 护理人员要积极的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对实施外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 以患者为中心, 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可能的满足, 要针对患者的伤口每日都要进行观察, 并且在处理患者伤口的时候, 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其次, 在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挪动的时候, 要尽可能的将动作放轻柔, 避免碰到患者伤口, 给患者身体带来不适。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患者手术后的心理变化, 并对其进行心理治愈性治疗。再次, 饮食搭配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重点强调术后患者应该忌口的食物, 根据患者喜好, 根据治疗需要, 制定健康食谱, 保证患者身体尽快恢复。应该选择光线好、空间大、干净整洁的房间让其修养。并通过散心从而缓解手术疼痛带给患者的影响。最后, 常规检查患者手术后, 护理人员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通过对其血压、血糖、心跳速率等检查从而记录患者手术后的身体恢复情况, 将每日记录反馈给主治医师, 从而观察外科患者手术的治疗疗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方差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 两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 手术前后患者的焦虑情绪缓解状况明显要弱于针对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情绪进行护理的实验组, 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详见表1。

3 讨论

针对外科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焦虑情绪护理, 首先,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情绪实施护理, 降低了患者的心理恐慌感, 增强了患者实施手术的自信心, 使患者做好实施手术的准备以及提高了术后耐受性, 有利于患者心情指标的提高, 因此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 提高了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实施焦虑情绪的护理, 提高了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率以及心情指标, 有利于手术治疗与患者的康复治疗,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最后, 增加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实施手术护理,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提高手术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提高医院的声誉, 促进医院经济利益提升。综上所述, 针对患者在手术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情绪均实施有效的护理, 可以使得患者能够更为积极的接受手术治疗, 使得患者能够树立对抗病魔的信心, 有助于保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 使得患者可以更快的恢复健康, 可以说, 针对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情绪进行护理, 有其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李瑞星, 张荣泽, 李晓峰, 纪影.人文关怀护理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情绪干预研究[J].河北医药, 2011 (19) .

[2]于颖哲.门诊烧伤换药患者焦虑情绪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04) .

认识情绪和调节情绪教案 篇5

弥阳一小

马荣英

一、学习成果:

1、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氛围中、情绪中认识、体会一些常见的情绪:喜、怒、哀、惧等。

2、学会初步的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积极的情绪,成为管理情绪的小主人。

二、课前热身

导入:介绍《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因度量狭小被诸葛亮用计气死;范进因考中举人喜极而疯;伍子胥因极度焦虑一夜间头发全白。

当我们生日的时候,好朋友送来了很珍贵、漂亮的礼物,我们会非常的开心,相反要是好朋友要是忘记我们的生日没有送来礼物,我们可能就因此感到失望;当我们关心的人生病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过,当他病愈的话,我们就会开心起来;当我们要是在路上遇见老鼠,我们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或者有人会觉得它很恶心„„等等这些情况。、然而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生气、悲伤、好奇、害怕等情绪,同样的情绪和感受,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那么我们的情绪是什么?假如生活中遇到不良情绪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各种情绪,认识和体会他人的各种情绪。并且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能够初步学会控制自己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积极的情绪,成为管理情绪的小主人。

大家说,好不好啊!生:好!(齐声回答)

师:好!我们现在就开始上课!同学们好!上课!(由导入到正式宣布上课)生:老师好!

三、学习过程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简单的表情符号,微笑)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表情呢?

生:微笑。(大家踊跃,参与,如果太多人一起回答的话,那么老师就进行举手回答,挑选几个学生进行回答问题)

师:对,很好。那么,当我们什么样的情况下时,我们会有这样的表情呢?有谁知道呢?举手回答哦!生:当我们开心的时候!

师:很好!那你能说说看,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让你感到开心呢!生:(思索了一会儿)妈妈给我礼物时。

师:嗯。很好!那我现在请另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时候你会开心呢? 生:(一学生举手)当我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外婆家时,因为外婆很喜欢我。师:嗯。很好。那么现在大家来看其他几个表情。(哀,伤心的表情;怒,生气的表情;惧,恐惧的表情)这个又是什么表情呢?(指着哀)(板书)生:伤心、难过„„

师:没错。那这个呢?(指着“怒”)(板书)生:生气、不开心„„ 师:(老师又指惧的表情)(板书)这个? 生:害怕,担心,遇到坏人„„ 师:嗯。很好。(老师满意的点点头)这四个表情,就是我们人的最基本的表情哦!我们人的表情啊,就是我们情绪的外在表现哦!(学生在听)当然啦,我们的表情是很丰富的,远远不止这些了,你们想想还能举出其他的表情吗? 生:狂喜、狂怒、忧郁、害怕、厌恶„„ 师:你们看,我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我手里的是什么呢?(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抓在手里)生:想。

师:这个东西白白的,滑滑的、硬硬的。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呢?(继续挑起大家的好奇心,生:是。师:(感觉差不多了,就伸开手掌)其实只是一„而已。(趁机问道)刚才是不是对我手里的东西很好奇呢? 生:是。师:对,好奇心,也是一种情绪体验哦!那刚才你们有没有期待和着急的感觉呢? 生:有。

师:嗯,很好。期待和着急也是人的情绪体验哦!那么,刚才感觉特别好奇的人,能举手示意一下吗?(看见有几个人举手)那,刚才感觉比较好奇的人能举下手吗?(部分人举手示意,接着问)刚才有没有人只有一点点好奇,或者不好奇的人呢?(看到还是有部分举手的)很好。没错,我们的情绪是有强弱之分的。有很好奇,也有一点点好奇的。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感受的。即便是开心,快乐,伤心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喜欢由弱到强划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和酷爱)(学生在听)(2)(让同学们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师:我跟你们讲哦!我们的情绪对我们的行为活动效率及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影响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板书)

师:当你很开心的时候,你觉你做事情快吗?效率高吗? 生:高。

师:嗯,对了,很好。这就是因为当我们拥有积极情绪的时候,会增强我们的行为活动效率,我们往往会觉得事事顺心,做事情特别有活力。(继续问道)如果,你难过的时候,或者不开心的时候,你觉得你这时候做事情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觉得,很没意思,会不会很不想做? 生:是的。不想做事情。

师:嗯,对。这就是因为,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时,消极情绪会干扰和阻碍我们的行动。那么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这几个问题: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你会有怎样的情绪?会怎么做?

(1)当你约好去好朋友家玩,可是这时候,妈妈却不同意。——失望,难过,生气,委屈,不开心。

(2)当你考试拿到很好的成绩的时候。——开心,兴奋。

(3)当你考试考砸了,回到家,父母却一直批评你。——伤心,难过,委屈,不好受。

(4)当你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没带钱的时候。——尴尬,害羞,不好意思丢脸。

师:当你考试考砸了,可是你已经 努力了,回到家,父母却还一直批评你,这时你觉得你很难过,很伤心,甚至很生气,因为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这时,你会怎么调控自己的情绪呢? 生:我会自己唱歌/听歌„„

师:嗯,唱歌,听歌,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法。(可板书)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难过或者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或者更加悲伤。比如,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唱唱歌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慢慢好起来。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不有理它。

师:嗯,这是一种置之不理的方式或者也叫评价推迟法。时间也能淡化悲伤或者消除愤怒的。当我们遇到难过或者愤怒的事情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生:我会哭。

师:嗯,这是一种情绪表达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把我们的不满或愤怒,发泄出来,释放出来,就是一种宣泄方式。这就叫情感宣泄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会和好朋友说这个事情。

师:嗯,很好。这也是一种情感宣泄法。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会静下来,想想,我怎么会这样伤心或者愤怒。这样我这么伤心,是不是值得?

师:恩,很好。这是理智控制法。(可板书)当我们自己动怒或者伤心时,先想想以下问题:我为什么生气伤心?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伤心?生气/伤心能解决问题吗?生气/伤心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极度难过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伤心!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伤心的情绪反应。

师:我们遇到难过或者愤怒,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老师还可以教你们其他的方法:

换位思考法——假如妈妈是担心,我外出不安全;假如妈妈担心我作业没有做完就想出去玩;等。

目标升华法——愤怒或者伤心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能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学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以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丢了西瓜捡芝麻”,妨碍自己对理想、学业、事业的追求。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一些我们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是能在平时生活中应用他们就最好了,它们让我们的情绪调节的更好,更积极的面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的生活。老师希望以后大家通过这堂课,对自己的情绪更加的了解,并且更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祝大家生活愉快!师:那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很感谢你们的听讲!下课!同学们!生:谢谢老师!

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四、板书设计:

人的基本情绪:喜、怒、哀、惧等;

情绪对人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排解不良情绪,调控情绪的方法:

情绪护理论文 篇6

方法:随机选择消化内科患者92例,将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对其采用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焦虑情绪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 结果:经过对比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5.17±2.04)、护理满意度(97.83%)以及临床护理总有效率(95.6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9.15±1.96,71.74%,78.26%),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消化内科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其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护患关系良好。

【关键词】消化内科 护理干预 焦虑情绪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65-01

消化内科疾病,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类病症。它的病症类型较多,常见的有消化不良、腹泻、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消化道肿瘤等等 [1] 。消化内科疾病常伴有胀气、疼痛、发热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均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困扰,且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躁、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 [2] 。因此,必须在治疗期间注重对患者焦虑情绪的控制和疏导。本文择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的92例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护理情况以及焦虑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2例患者。患者年龄大约在15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5.8岁;女性患者41例,男性患者51例;病症类型中,30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14例慢性胃炎,23例为胃溃疡,20例为十二指肠溃疡,5例为消化道出血。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平均划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患者,观察组46例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即对患者进行一般性的基础护理、环境护理、药物护理以及简单的口头安抚、生活护理、饮食指导等。

1.2.2 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的临床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心理疏导,即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焦虑的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慰抚、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调整好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②知识教育,即对患者详细讲解病症情况,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并在生活中自觉进行正确、科学的预防,降低复发率;③此外,还要为患者进行针对性、具体化的饮食指导、生活习惯培养以及社会家庭配合等等。

1.3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焦虑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P<0.05,则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焦虑情绪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HADS评分为9.15±1.96,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HADS评分为5.17±2.0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临床分析比较表明,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1.74%(33/46),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83%(45/46),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的差异值显著(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经过临床护理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36例,约为78.2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44例,约为95.6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据有关卫生组织调查,心理情绪对人体的消化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即良好情绪有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不良情绪不利于人体消化功能运作 [3] 。本次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患者其焦虑评分为5.17±2.04,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9.15±1.96),而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65%)则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78.26%),且护理满意度(97.83%)也远高于常规护理患者(71.74%),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采用个性化護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放松心情,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也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卸仙.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516-517

[2] 李燕.对消化内科焦虑抑郁型患者进行分型和综合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3,04(19):1108-1109

情绪护理论文 篇7

关键词:产妇产妇,抑郁情绪,护理对策

在临床医学上, 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基本占据产妇总体14.5%, 对于患者家庭以及亲子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产后抑郁症同正常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可以将其看做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在产妇正常分娩后到产后7 d里进行早日筛选, 同时给予其及时护理干预来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与不良影响。为探讨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果, 选取该院自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 采用自行设定的抑郁自评量表对产妇的一般资料以及社会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产妇, 最小年龄20岁, 最大年龄36岁, 平均年龄 (24.3±1.2) 岁;孕周最短为34周, 孕周最长为41周, 平均孕周为 (37.5±1.3) 周;60例产妇中45例为初产妇, 15例为经产妇;35例产妇为阴道分娩, 35例产妇为剖宫产。

1.2 方法

在参考大量文献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采用自行设定的抑郁自评量表对于产妇的一般资料以及社会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问卷58份, 回收率98.6%, 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有效度。给予确认产后抑郁症患者有效地心理护理干预。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住院产妇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在60例接受调查的产妇中, 造成抑郁情绪由于不满意新生儿者16例, 占26.6%;对于自身居住条件不满意产妇25例, 占据41.6%;因为医务人员态度差而不满意者8例, 占据总人数13.3%;认为整个分娩过程过于痛苦者8例, 占15.6%;在怀孕期间出现异常者3例, 占据5%。

3 讨论

3.1 重视产妇抑郁情绪

通过该次调查研究表明, 住院产妇出现情绪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6%, 同报道近似, 说明情绪抑郁属于住院产妇中较为常见的负面状况, 相关医护人员应该足够重视这一状况。若继续发展下去, 将会导致产妇产后抑郁症或产后精神病, 从而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若能及时发现, 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以及时控制抑郁情绪发展, 预后效果良好。

3.2 导致产妇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出现率高低同产妇年龄有一定关系, 这主要是因为年龄关系到催乳素和血浆皮质醇水平, 高龄产妇产后易发生抑郁情绪状况。其与普通产妇相比, 高龄产妇的孕前身体状况较差, 分娩过程也相对较难, 其产后身体恢复也较慢。同时, 高龄产妇自然分娩较难, 对于新生儿的过分期盼, 心理负担更为严重。因此, 给予产妇系统的产前心理护理、为产妇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和产妇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使其给予产妇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护理人员以产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家人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让产妇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 从而逐渐的消除产妇的不良心理, 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抑郁情况[3]。

3.3 抑郁情绪发生与医护人员态度间的关联性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住院产妇容易受到医务人员的影响, 良好的服务态度降低了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对于产妇的抑郁情绪会带来一定影响, 而产妇在怀孕和分娩期间, 其主要压力来自于医护人员的具体态度。孕妇在此期间处在情感脆弱阶段, 尤其在产后一周内会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心理不够稳定。一方面需要家人的关心与爱护, 在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关心, 若对其进行情绪刺激则可能诱发产后抑郁情绪。

3.4 抑郁情绪发生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联性

通过调查研究, 还发现对于产妇情绪造成较大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产妇身体健康带来积极影响, 因此产妇需要来自父母、丈夫和亲友的支持, 进而提高自身耐受力, 可以应付与摆脱较为紧张处境。产妇在月子期间, 一方面需要逐渐恢复身体, 另一方面还需适应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 更需要来自家属的支持和帮助。

该研究42.6%的产妇都存在抑郁情绪, 造成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是高龄、对于医护人员态度存在不满以及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综上所述, 造成产妇抑郁情绪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若对其不进行及时控制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相关医护人员采取一定措施, 加强对产妇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 端正服务态度, 从而降低产妇抑郁情绪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古灼和.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8 (4) :190-192.

[2]何清明.自控静脉镇痛联合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8 (18) :178-181.

情绪护理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哮喘组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住院哮喘患儿50例, 男27例, 女23例;年龄6岁~13岁, 平均10.1岁;均符合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的“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的诊断标准[1], 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小学生;②无认知障碍和智力低下;③能自己回答问题;④近期无负性生活事件;⑤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健康组50例, 为符合①~⑤条件的健康儿童。两组患儿年龄、家庭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汉密尔顿1959年编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试, 由2名评定员采用交谈和观察方法对两组儿童进行汉密尔顿躯体性焦虑因子 (包括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及精神性焦虑因子 (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认知功能、抑郁心境、会谈时行为表现) 的因子测试, 采用0分~4分的5级评分法, 评分标准为: 无症状0分;症状轻1分;症状中等2分;症状重3分;症状极重4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护理干预

3.1 社会、家庭的支持

医护人员在进行哮喘儿童治疗的同时注重心理干预, 使家长和患儿认识到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家长和儿童对哮喘治疗的信心。定期开展活动, 把哮喘儿童召集起来, 相互交流治疗体会, 有利于哮喘儿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缓解其抑郁和焦虑情绪。另外, 还要教育家长避免对患儿产生厌烦、歧视的情绪及过分的宠爱。同时,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到患儿。

3.2 加强心理沟通

让患儿多接触周围环境, 多参加同龄人的各项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不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 遇到哮喘发作, 能泰然处之, 消除惊慌失措。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增强自尊心, 有助于减轻哮喘的发作, 降低哮喘的发生次数及发作的严重程度,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焦虑情绪严重, 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进行放松疗法的训练。

3.3 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过分剧烈运动

在肺功能监测下, 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慢跑等。禁止参加竞争性比赛, 鼓励在夏季 (室温在35 ℃) 中午阳光下游泳, 时间30 min~60 min,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以增强抵抗力, 预防感冒, 预防哮喘的发作。避免情绪波动, 平时少看电视, 不玩游戏机, 不看恐怖影视剧, 减少精神刺激。

3.4 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哮喘病经确诊, 意味着反复发作, 长期用药的过程, 是否规范治疗直接影响疗效。而哮喘病人的心理障碍可以随着病情的缓解而减轻, 对哮喘发作的防治是改善哮喘病人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 只有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 症状才能得到控制, 减少刺激, 消除或降低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4 讨论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而且哮喘是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受生物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2]。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是在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基础上产生。

资料显示, 哮喘发作时患儿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濒危感, 对哮喘儿童也是一种精神折磨[3]。此外, 哮喘儿童住院时, 与父母分离, 并实施治疗护理, 在这陌生的环境里, 患儿普遍感到无助、焦虑。由于哮喘症状的反复发作, 身体的不适, 加上长期使用的药物的副反应, 使患儿易激惹、精神差, 影响学习, 造成哮喘儿童的自尊心较健康儿童低。很多家长、老师对疾病的片面认识, 限制了患儿的体育锻炼及正常社交活动, 唯恐诱发和加重哮喘的发作。这种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行为模式, 形成恶性循环, 促使哮喘发作更加频繁, 患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大多数哮喘儿童因症状发作而从睡眠中醒来, 某些严重哮喘儿童甚至每天晚上从睡梦中觉醒。而使用治疗哮喘的药物, 如氨茶碱、β-肾上腺激动剂等均可影响哮喘儿童的睡眠。睡眠质量的下降, 患儿情绪不稳定、烦躁, 从而产生焦虑情绪[4]。

摘要:[目的]分析哮喘儿童存在的各种焦虑情绪, 以采取相应护理干预, 提高哮喘儿童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哮喘患儿及健康儿童各50例进行汉密尔顿躯体性焦虑因子及精神性焦虑因子测试, 并对哮喘儿童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健康儿童, 其中肌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症状、胃肠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失眠、紧张、害怕、焦虑心境、会谈时行为表现的汉密尔顿焦虑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哮喘,焦虑情绪,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育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1-103.

[2]王山泽, 叶曜芩, 罗文侗.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24-227.

[3]金星明, 许积德.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 1996, 7 (3) :174.

情绪护理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检查的符合条件的孕妇300例, 将符合标准的孕妇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150例, 对照组150例。其中干预组孕妇年龄21~26岁, 平均年龄 (23±2.2) 岁;对照组孕妇年龄20~28岁, 平均年龄 (24±3.2) 岁。两组孕妇的年龄、怀孕史、孕周、教育背景、胎位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孕妇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试后, 对照组孕妇的护理模式按照一般方式进行, 干预组则给予本研究的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干预的内容在护士长监督下完成。护理干预方案如下:护士接诊后评定孕妇生理和心理状态, 根据具体情况, 增加对孕中晚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应对指导、积极自我暗示避免产生焦虑症。如介绍医院周围环境设备及医师技术, 使其产生安全感, 谈一些婴儿的可爱玩耍, 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等。在孕妇住院的期间内, 要时刻观察孕妇的心里状态的变化, 适时实施个性化知道。护理干预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孕妇在孕期常见的问题:如妊娠合并症、孕妇的紧张情绪、人际关系交往紧张等进行干预, 给予孕妇联系方式, 提前预约时间。按需进行, 每次约45min。分别对干预组孕妇和对照组孕妇产后进行随访, 了解产前护理干预对于孕妇产前产后的情绪是否有影响[1]。

1.3 观察指标

对300例孕妇干预前、干预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估, 该表包括20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1~4级计分法。被调查的孕妇要仔细阅读SAS自评量表, 逐项填写, 在符合自己的情况下打“√”。文化程度低的孕妇由护士提问, 孕妇以回答的方式填写。分值越高, 说明焦虑状态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检查核对后,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护士负责, 对300例孕妇进行SAS量表焦虑程度评估,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干预组与对照组孕妇的焦虑程度明显改善,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论

在孕妇中焦虑抑郁情绪较为常见。从本次调查研究中得知, 怀孕期的孕妇由于各种原因如:担心妊娠顺利情况、胎儿健康状况、没有足够的知识、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等, 存在较多的焦虑情绪。本次研究中有较多为初产妇, 自己本身也是独生子女, 承受的心理压力重, 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故在医院的孕妇学校内不仅要提供知识支持, 还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训, 可以为广大孕妇提供心理指导, 有利于孕妇顺利生产。

本次研究进行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有利于减轻孕妇的焦虑情绪。此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接受干预后的孕妇在产后的SDS得分较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采用集体学校教育和个体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孕妇全程进行干预, 提供支持。集体教育是在常规孕妇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心理学知识、负面情绪的应对和有关产后抑郁症的知识, 提高了孕妇的人际互动和对抑郁症的了解及应对[2]。研究表明, 孕妇学校教育结合心理干预对孕妇有减轻焦虑情绪的作用, 从而促进孕妇的心理健康。

孕妇孕期的心理保健应受到医院、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和支持。同时, 由于来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的越受重视, 孕妇学校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妇产科专科等基本知识, 还要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以更好的指导孕妇。因此, 孕妇孕期的心理生理健康并不仅仅是个人及其家庭的问题, 更应受到医院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3]。

参考文献

[1]张红茹, 张洁, 刘志杰, 等.母婴分离产妇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方式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1, 33 (3) :454.

[2]李武, 胡春凤, 周玉萍, 等.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 36 (1) :679-680.

情绪护理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280例, 均为2011年9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急诊救治的患者。280例患者入院时均意识清醒, 无需进行急诊手术;其中男154例, 女126例;患者年龄4~76岁, 平均 (48.6±12.4) 岁;其中重症急诊患者131例, 一般急诊149例;公费患者169例, 自费患者111例。随机将280例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140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14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护理, 如配合医生快速止血;立即遵医嘱给予药物;快速开通静脉输液;监测患者体温、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140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急诊护理同时另开展心理护理: (1) 安抚患者情绪:急诊患者病情急, 患者多数缺乏心理准备而表现有惊恐、紧张不安等情绪[1]。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立即全面了解患者病情、配合医生诊治, 并安抚患者情绪, 使患者从紧张、担忧的情绪中平静下来, 以更好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护理人员边安抚边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切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在安抚患者时护理人员要充分发挥移情作用, 使患者及家属充分感受自己被重视与关注, 感受到医护人员为患者奔忙, 以逐渐使患者及家属冷静下来并尽可能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与矛盾[2,3]。对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患者感觉尴尬的事情, 护理人员要运用专业技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问题以建立良好关系, 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尊重患者。 (2) 消除患者家属紧张:急诊患者家属多数也有焦虑、担忧、易激动等情绪, 护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理解, 在做各项抢救护理同时要尽可能向其介绍患者病情, 使其认识到安静、镇静对急诊患者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并使其保持良好急诊环境以确保顺利开展各项急救工作[4]。在与患者家属交流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表现出耐心、全神贯注的态度, 并细致倾听患者家属心理情绪, 尽可能理解患者家属并站在其立场与角度去解决与沟通问题。 (3) 及时病情通知:对少数病情突然告急、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家属做好病情通知, 以使患者家属有一定思想准备。对少数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通知家属前也要先告诉家属患者病情危急, 可能有生命危险, 随后再另告知其患者死亡的消息以给予患者家属一个思想缓冲的时间[5,6]。 (4) 重视急救后心理护理:在急救处理后患者病情稳定、留院观察期间, 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有一定程度放松, 护理人员仍要多巡视、多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并及时进行相应护理;同时要叮嘱患者家属多观察患者有无异常, 并及时向医师及护理人员汇报以防患者病情反复或出现意外[7]。

1.3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及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完成Zung氏焦虑自评表 (SAS) 测定, 并进行对比观察。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急诊护理质量调查表现调查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调查表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较差四级, 其中满意与基本满意总和纳入总满意率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SAS评分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情绪比较

观察组出院时SAS评分明显较入院时降低,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入院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140例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者78例, 基本满意55例, 总满意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 (P<0.05)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诊作为医院对外的一个窗口, 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与生存。由于急诊患者多数病情急骤、渴望获得医护人员的全部关注及最及时的抢救, 如何有效护理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对救治成功具有深远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患者心理行为的关注成为了护理研究的重点与热点[8,9,10]。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入院时急诊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有一定程度的焦虑, 这提示必须重视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这既是现代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患者急救依从性、确保顺利开展抢救的需要。急诊患者就诊时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与患者处于应激状况密切相关, 患者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受患者情绪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从而继发性诱导各项病理生理改变以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必须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并更有效保障治疗疗效。

情绪护理论文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57-01

住院病人因为疾病的病程长短、文化高低以及性格、性别、年龄等因素差别,伴随躯体症状出现不同的负面情绪影响疗效。现就我科2006年2月至2008年四月通过对82例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满意高度。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般说来,急性病人往往有焦虑、紧张慢性病人伴随有怀疑、抑郁、灰心、无助;幼儿缺乏安全感、与环境陌生,害怕打针吃药,出现惊恐、不服从、不配合,女性病人通常较男性病人易受暗示。我们针对负面情绪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1紧张、焦虑

出现这种情绪的病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对所得疾病一无所知,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对后果无法预料,不可把握,所以紧张、担心、害怕、焦虑。另一种情况可能掌握相关知识较多,知道其结果或者可能发生的情况,担心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不便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心理难免产生一定的压力,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增加,表现为沉默寡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吃不下,睡不好,忧心忡忡,有时又表现为小气,烦恼易怒,从而影响治疗。

1.1应对第一种情况,医护人员要做的工作是多讲关疾病的知识,少用专业术语,通俗易懂,使其认识到疾病的演变、了解用药过程、看到希望,增添信心,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应人施教,采用谈心及交流,针对病人的病情及思想情况做心理工作。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使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消除陌生感,缩短护患距离,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介绍病房环境和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使病人有安全感,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

1.2应对第二种情况,首先要接纳病人,与患者产生共情,对痛苦表示理解,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后在纠正其固有认知模式,告之事物包括疾病是发展和变化的,未来的事未来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去想,疑难杂症只是相对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的,过去难治病今天已经攻破的例子数不胜数,并请病情好转的病人现身说法,使病人增加治疗的信心,将危重病人与一般病人分开,以减少精神刺激,消除恐惧心理,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更何况心中的意念可以创造奇迹,创造神话,说不定就在其本人身上发生,况且无名的担忧于疾病有害而无一益。护士做治疗时,操作要熟练,不增加病人的痛苦,面对严重病情时,护士要沉着,神态自若,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免因惊慌或不适当的词语而增加病人的惊恐心理。

2不安、无助

产生不安和无助,一般源于环境的陌生、自我认知的改变,原来的生活场所被更换了,角色一时难以改变,对待这种病人,医护人员要努力用温情的话语对待病人,要热情主动关心病人,经常与他们交谈,耐心倾听病人的谈话内容,不能随便中段或插话,并多用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理解醒语言,做好入院宣教,尽快使病人熟悉环境,适应新的环境,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安排有意义的活动,允许病人进行适当的消遣活动,消除陌生感,经常和家人保持联系,允许家属或者提醒亲友多探视,陪伴病人,取得家人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體系,是病人不安的心得到安抚,满足安全感。

3抑郁、灰心

重症病人和慢性病人常常会产生此种不良情绪,躯体长年的痛苦体验,频繁的接受诊断、治疗的过程,使相当部分病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心中的希望一次次瓦解,对治疗失去信心,整天有种等待死神的感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容易产生濒死感、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可以加速病人的病情恶化,不同情况患者的心理不同,这时需要人内心的突破口,寻找契机,告诉病人好心情可以使病人的精神、体力创作力呈最佳状态,灰心足以毁掉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无力面对疾病和灾难。抑郁会破坏人脑功能的正常运转,对己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变得更加消极,更易摧毁人的意志,加重身体不适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病人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接纳自我,配合治疗。

4总结

情绪护理论文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1 日—9 月30 日在我院传染科住院并确诊慢性乙肝患者42 例, 纳入标准:小学以上学历;年龄18 岁~60 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其他精神性疾病既往史;排除严重并发症及其他慢性病患者。

1.2 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测量工具包括一般资料及焦虑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按抽样标准选取调查对象, 要求调查对象独立完成测量, 所有量表当场收回并检查测量情况, 及时查缺补漏, 以确保资料完整性。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 进行分析,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单因素ANOVA,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AS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5.7% (15/42) , 其中轻度焦虑发生率为16.7% (7/42) 、中度焦虑发生率为14.3% (6/42) 、重度焦虑的发生率为5% (2/42) ;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文化程度、住院次数以及家庭收入密切相关, 见表1。

3讨论

3.1 慢性乙肝炎患者焦虑情况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经血液传播, 尚不能治愈, 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及社会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歧视等原因[4], 导致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出现了焦虑情绪, 进而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本次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概率为35.7%,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有其必要性。护理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3.1.1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3.1.2向患者讲解疾病特点以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

3.1.3发现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3.1.4对遵守医嘱患者予以鼓励。

3.2 文化程度的高低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较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易发生焦虑情绪, 可能原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者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认识, 但不完全透彻, 容易对自身情况产生误解, 在工作生活中也面临来自周围人员的较大舆论压力。提示护理人员应该更详尽地向患者普及关于该病相关知识, 并及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以消除其焦虑不安的情绪。

3.3 住院次数与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住院2~3 次的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概率明显大于住院1 次或者住院3 次以上患者, 可能原因为因病情反复, 再次入院, 患者意识到病情比自身估计的要复杂, 对是否能康复以及后续治疗效果失去信心, 焦虑情绪加重。因此, 护理人员在做入院评估时, 应了解患者住院情况, 对再次入院的治疗者, 应特别关注患者是否产生焦虑情绪, 并尽早鼓励患者, 嘱其遵医嘱, 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3.4 家庭收入与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经济状况是影响慢性乙肝患者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经济情况越差, 其焦虑情绪发生率越高[5]。一方面患者住院费用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慢性乙肝患者在寻找工作时较易被拒绝, 这也加重了慢性乙肝患者的焦虑情绪。提示除了医护人员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护理干预之外, 更应健全医疗保健机制以保证乙肝患者的基本权利, 同时,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 以减少患者生活负担。

本研究显示, 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住院次数以及家庭收入情况,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宣传仍需加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众多, 关于该病的知识普及仍存在不足, 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并影响其依从性, 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不论对社会及家庭来说, 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慢性乙肝患者除在自身面临健康问题产生焦虑情绪外, 经济压力及社会舆论压力也对焦虑情绪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除加大力度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外, 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缓解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情绪, 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代文兰.全程优质护理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1) :115-116.

[2]张利霞, 赵姜楠, 孙萌,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4, 35 (12) :1895-1897.

[3]万利.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2) :28-29.

[4]王鹏, 李静苇, 潘雪, 等.乙肝疾病认知与乙肝歧视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7) :1570-1572.

上一篇:技术方法下一篇:泄漏诊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