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湿疹

2024-11-05

儿童湿疹(精选4篇)

儿童湿疹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5年1月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 给予皮肤病理检查, 如有临床及病理资料缺失者需从研究组中排除。

研究方法: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分别记录性别、病程、确诊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学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并重新查阅所有患者的病理片, 对相应数据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儿童湿疹并行皮肤病理检查患者206例, 男127例 (61.65%) , 女79例 (38.35%) 。确诊年龄0~15岁, 平均5.8岁。病程1 d~3年, 平均5.6个月。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206例患者中, 通过病理检查及重新阅片后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84例 (40.78%) 。误诊的疾病总结如下: (1) 浅层血管周围炎:丘疹性荨麻疹15例, 花斑癣4例, 远心性环状红斑2例, 疥疮1例。 (2) 深浅层血管周围炎:儿童红斑狼疮2例, 梅毒1例。 (3) 苔藓样皮炎:扁平苔藓14例, 线状苔藓5例, 光泽苔藓3例。 (4) 界面皮炎:急性痘疮样糠疹9例,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3例, 大斑块状副银屑病2例。 (5) 银屑病样皮炎:银屑病8例, 毛发红糠疹2例,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7例。 (6) 棘层松解性疾病:线状Ig A性疱病4例,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1例。 (7) 乳头瘤样皮炎:传染性软疣1例。

误诊病例的年龄分析:根据儿童患者的年龄的不同及主诉认知及表达的能力, 可将年龄分为0~2岁, 3~8岁, 9~15岁3组。分析3组患儿的误诊率。其中0~2岁37例, 误诊例数23例 (62.16%) , 3~8岁103例, 误诊例数43例 (41.75%) , 9~15岁组66例, 误诊例数18例 (27.27%) , 见表1。

误诊病例的病程分析:按照病程的长短, 将疾病病程分为0~14 d, 14 d~3个月, >3个月3组。0~14 d 135例, 误诊例数58例 (42.96%) , 14 d~3个月51例, 误诊例数17例 (33.33%) , >3个月20例, 误诊例数9例 (45%) , 见表2。

误诊病例的皮疹部位分析:患者皮疹主要发病部位可分为躯干部78例, 误诊病例33例 (42.31%) ;四肢107例, 误诊病例46例 (42.99%) ;面颈部12例, 误诊例数3例 (25%) ;腹股沟处及腋下4例, 误诊例数1例 (25%) ;生殖器5例, 误诊例数1例 (25%) 。见表3。

讨论

儿童湿疹是一种常见儿童炎症性皮肤病。在不同病程中, 皮肤的病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海绵水肿样皮炎并伴有数量不等的单一核细胞的浸润。在儿童患者中因缺乏客观全面的主诉、皮疹缺乏特异性表现以及医师医疗经验的不足, 易导致临床的误诊, 因此皮肤病理检查成为了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本文就我院3年来收治的儿童湿疹且行病理检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结果的分析总结, 我们发现在206例患者中, 有84例患儿在病理学检查中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其中丘疹性荨麻疹15例 (17.86%) , 扁平苔藓14例 (16.66%) , 急性痘疮样糠疹9例 (10.71%) , 银屑病8例 (9.52%) 。以上4种疾病临床表现与湿疹相似, 是临床误诊为儿童湿疹较多的疾病[3]。而通过病理学的检查我们也发现儿童的红斑狼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及大斑块性副银屑病易由于皮疹的表现误诊为湿疹[2,3,4], 因此对于皮疹形态多形性的疾病在诊断湿疹的过程, 应考虑行病理学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在患者的发病年龄与误诊率的关系中, 我们发现其中误诊率最高的患者在0~2岁组中, 误诊率达62.16%。其误诊原因考虑患儿缺乏自主全面的主诉, 且由于儿童皮肤薄嫩, 造成皮疹形态表现多样, 皮肤科专科医师对于幼儿皮肤病的认识不足均易导致误诊的发生。

在发病病程方面, 病程3个月以上迁延不愈的患者误诊率较高, 达45%。误诊原因考虑与初诊时皮疹非特异性表现, 患者长期自行不规范治疗以及少见性疾病的漏诊有关。

根据患儿发病部位的不同, 我们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皮疹发生于躯干及四肢的误诊率较高, 分别为42.31%和42.99%。其中皮疹发生在头面部的患者中, 病理诊断为儿童红斑狼疮2例, 儿童梅毒1例, 因此在诊断儿童头面部湿疹时应考虑上述疾病的可能[5]。

由于儿童湿疹的常见性, 临床医师易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诊断。而根据本文的分析, 不难发现在一些非特异表现的皮疹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与扁平苔藓、急性痘疮样糠疹等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并应重视皮肤病理学的检查, 以免遗漏重要疾病的诊断, 从而延误病情。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湿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分析其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4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 (40.78%) 。患儿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均可影响疾病的诊断。结论:儿童湿疹患者在临床中因缺乏准确的主诉等因素, 易出现临床误诊。因此病理检查对儿童湿疹的诊断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湿疹,病理,误诊

参考文献

[1]徐晨琛, 刘洁, 陈典.皮肤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36 (8) :36-37.

[2]薛亚东, 党林, 段瑞.误诊为湿疹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 3 (1) :52-53.

[3]颜美秋, 徐小美.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 (10) :632.

[4]Capizzi R, Rotoli M, Cavalieri S.Hypopigmented mycosis fungoides in a 12-year-old caucasian girl with solely hypopigmented lesions[J].Dermatology, 2003, 12 (2) :201-202.

[5]Kim HY, Kim BJ, Kim JH, et al.Early congenital syphilis presenting with eruption alone:a case report[J].Korean J Pediatr, 2011, 54 (12) :512-514.

儿童湿疹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儿童湿疹患者13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1组和对照2组, 每组44例。实验组中男18例, 女26例, 年龄2岁~12岁, 平均年龄 (5.6±3.8) 岁。对照1组中男25例, 女19例, 年龄3岁~13岁, 平均年龄 (6.3±4.2) 岁。对照2组中男22例, 女22例, 年龄4岁~11岁, 平均年龄 (5.1±3.7) 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加美能治疗。先对患儿的患处进行清洗, 将复方氟米松软膏均匀涂抹在患处, 揉擦至薄层为宜, 早晚各涂抹1次。同时配合口服美能片, 按医嘱计量服用, 每日3次口服。对照1组患者仅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 对照2组患者仅给予美能治疗。用法与用量和实验组相同。三组患者均经过治疗2周时间。

1.3疗效、体征判定标准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均任选手或足的一处作为靶皮损, 要选择皮损典型且易于观察的部位。患处瘙痒程度、靶皮损程度及靶皮损面积按0~4分的5级评分法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按痊愈、显效、改善标准进行评价。其中, 疗效指数≥90%为痊愈;60%≤疗效指数<90%为显效;20%≤疗效指数<60%为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 当t<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实验组患者痊愈28例, 显效14例, 改善2例, 总有效率95.45%。对照1组患者痊愈18例, 显效18例, 改善8例, 总有效率81.82%。对照2组患者痊愈21例, 显效16例, 改善7例, 总有效率84.09%。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36, P<0.05) 。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征积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体征积分为 (5.37±0.0034) 分, 用药2周后体征积分为 (0.11±0.0002) 分。对照1组治疗前体征积分为 (5.21±0.0036) 分, 用药2周后体征积分为 ( 0 . 2 4±0 . 0 0 3 5 ) 分。对照2组治疗前 体征积分 为 (5.27±0.0032) 分, 用药2周后体征积分 (0.22±0.0031) 分。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592, P<0.05) 。

2.3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血尿常规异常, 心电图监测以及肝肾功能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讨论

湿疹是儿科门诊中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疾病, 其是皮肤对外在和内在因子的过敏性炎症[2]。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功能、饮食习惯、环境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儿童湿疹,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损多形性、弥漫性以及对称性[3]。由此可见,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具有显著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变态反应。临床上多采用抗组胺药联合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治疗, 可以暂时控制湿疹症状, 但容易造成皮肤激素依赖、病情反复发作, 不良反应症状较多。儿童皮肤发育尚未成熟, 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全, 治疗不当容易造成患儿皮肤萎缩、以及色素异常, 降低了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效果。复方氟米松乳膏成分主要为含0.02%氟米松和3%水杨酸的糖皮质激素, 氟米松具有抗炎以及抗过敏的功效, 水杨酸则具有促进角化形成, 松懈角质的功效[4]。复方氟米松乳膏可以抵抗患处的细菌及真菌, 稳定保护性酸性皮层。美能的成分可以有效控制磷脂酶A2的活性, 阻止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减少了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患儿皮肤的副作用。本研究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95.45%且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积分与对照1组、对照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征积分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综上所述, 复方氟米松软膏加美能治疗儿童湿疹效果显著, 联合用药疗效相比单独用药有效率更高, 并且无不良反应, 预后不易复发,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卢宏昌, 李荣珍, 刘茂兰, 等.复方氟米松软膏加美能治疗儿童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 2010, (3) :37-39.

[2]樊国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2) :131-132.

儿童湿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104 例患儿, 男55 例, 女49 例;其中慢性荨麻疹患儿65 例湿疹39例。年龄5个月~11周岁, 平均年龄3.7岁, 病程2周~3年。

1. 2 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符合慢性荨麻疹或湿疹的诊断标准[2,3];②患儿有典型的过敏临床表现;③患儿临床症状比较严重;④近期无感染史;⑤患儿近期无接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排除标准:①有输血史、免疫缺陷病、多发性骨髓瘤患病史;②排除患儿因寒冷、日光及运动等物理因素致病;③排除其他过敏性疾病。

1. 3 方法常规采取患儿静脉血后, 试剂选用德国欧蒙的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检测试剂盒 ( 欧蒙印迹法) 。过敏原检测项目包括户尘螨、屋尘、矮豚草、猫毛皮屑、狗毛皮屑、蟑螂、桑树、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烁树/榆树/梧桐/柳树/杨树、鸡蛋白、牛奶、鳕鱼、虾、蟹、牛肉、羊肉、腰果、芒果共18种。

1. 4 评定标准根据检测的特异性Ig E浓度高低, 将结果分为7 个等级:<0.35 IU/ml为0 级, 表示没有检测到特定抗体;0.35~0.70 IU/ml为1 级, 表示抗体滴度非常低, 通常无临床症状但具备一定敏感性;0.71~3.50 IU/ml为2 级, 表示检测到低滴度抗体并具备一定的敏感性, 大量接触抗原后通常会出现临床症状;3.51~17.50 IU/ml为3 级, 表示检测到特定抗体, 通常也会有临床症状出现;17.51~50.00 IU/ml为4 级, 表示检测到高滴度抗体, 通常具有临床症状;50.01~100 IU/ml为5 级, 表示非常高的抗体滴度;>100 IU/ml为6 级, 表示非常高的抗体滴度。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儿过敏原检测结果血清过敏原Ig 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 104 例患儿中过敏原反应结果呈阳性77 例, 其中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75.38% (49/65) , 湿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71.79% (28/39) , 总阳性率为74.04% (77/104) 。55 例男患儿中阳性反应40例, 占72.73% (40/55) , 49例女患儿中阳性反应37例, 占75.51% (37/49)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8, P>0.05) 。吸放性过敏原阳性率以户尘螨最高 (32.69%) ;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以鸡蛋白最高 (29.81%) 。见表1, 表2。

2. 2 过敏原Ig E检测浓度与过敏反应等级分布结果患儿的症状轻重与对应抗原的特异性Ig E浓度的高低具一定相关性, 且结果为1 级和2 级低浓度者较多, 分别为68.83% 和19.48%;为5 级和6 级高浓度者较少, 分别占2.60% 和1.30%。

2.3不同年龄组过敏原检测结果比较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0~2岁患儿最高 (68.63%) , 但各年龄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0~2岁患儿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及总Ig E阳性率明显高于3~6岁患儿 (P<0.05) 。见表3。其中0~2岁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最高为鸡蛋白 (43.14%) , 其次为牛奶 (41.18%) 、户尘螨 (37.25%) ;3~6岁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最高为户尘螨 (38.17%) , 其次为烁树/榆树/梧桐/柳树/杨树 (32.26%) ;7~11岁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最高为屋尘 (45.45%) , 其次为虾 (31.82%) 、牛肉 (27.27%) 、矮豚草 (27.27%) 。0~2岁与3~6岁患儿 (鸡蛋白及牛奶阳性率分别为16.13%、18.18%) 及7~11岁患儿 (鸡蛋白及牛奶阳性率分别为9.68%、9.09%) 的鸡蛋白及牛奶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各年龄段吸入阳性率比较, P>0.05 ;与0~2 岁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和湿疹作为皮肤科常见皮肤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至今尚未完全清楚[1]。这类疾病多伴有明显的皮肤瘙痒, 且易复发,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 通过检测过敏性疾病患儿的血清Ig E水平来寻找过敏原的研究国内外有不少报道[4], 提示可以通过特异性过敏原血清Ig E抗体检测寻找患儿的可疑过敏原, 明确过敏原因, 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和饮食上尽量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 可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再次发生,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复发。

本研究对本院诊治的104 例慢性荨麻疹和湿疹患儿进行血清过敏原Ig E抗体检测, 结果显示:过敏原反应结果呈阳性的有77 例, 其中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75.38% (49/65) , 湿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71.79% (28/39) , 总阳性率为74.04% (77/104) 。其中阳性率较高的有户尘螨 (32.69%) 、鸡蛋白 (29.81%) 、屋尘 (27.88%) 和牛奶 (25.00%) , 由此可见户尘螨和屋尘是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 这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工业发达、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而导致空气质量变差, 且与该地区儿童大多待在室内、缺乏户外活动有关[5];55 例男性患儿中阳性反应40 例, 占72.73% (40/55) , 49 例女性患儿中阳性反应37 例, 占75.51% (37/49)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引起慢性荨麻疹和湿疹的过敏原在性别上无差别, 与国内陈黎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 本研究发现0~2 岁患儿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及总Ig E阳性率明显高于3~6 岁患儿 (P<0.05) , 吸入性过敏原各年龄患儿差异不大, 而Zeng等[7]的研究指出吸入性过敏原Ig E总阳性率在年龄<3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 岁儿童 (P<0.01) , 作者认为可能与不同地区环境、气候存在地域差异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不同有关。0~2 岁患儿和其他年龄组鸡蛋白及牛奶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可能与该地区儿童的喂养方式有关, 且该年龄段儿童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所以较易对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鸡蛋白过敏, 提示对年龄<3 岁的儿童, 可以通过食物回避和饮食管理来减轻患儿的过敏症状, 减少过敏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 发现户尘螨、屋尘及鸡蛋、牛奶是本地区慢性荨麻疹和湿疹患儿的主要过敏原。通过特异性过敏原血清Ig E抗体检测, 可以帮助患儿寻找可疑过敏原,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儿的致病因素, 对临床医师治疗及患儿家属预防慢性荨麻疹或湿疹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儿童慢性荨麻疹和湿疹的过敏原致敏情况。方法 对104例患儿进行特异性过敏原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 E) 抗体检测。结果 104例过敏性疾病儿童总Ig E阳性率为74.04%, 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为75.38% (49/65) , 湿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为71.79% (28/39) , 其中吸入性过敏以原户尘螨阳性率最高, 为32.69%, 食物组过敏原鸡蛋白阳性率最高, 为29.81%。结论 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是儿童慢性荨麻疹和湿疹的致病因素。应用体外血清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异性过敏原Ig E抗体对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或湿疹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湿疹,免疫球蛋白E,过敏原检测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13-618.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 (2011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 (1) :5-6.

[3]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 (2007版)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40) :591-593.

[4]Ma XL, Sun QM, Jia J, et al.Analysis of serum specific Ig E in aeroallergen and food allergen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skin diseases.Beijing Da Xue Xue Bao, 2012, 44 (15) :765-769.

[5]Bush RK, Peden DB.Advances in enviromental and occupational disorders.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 117 (6) :1367-1373.

[6]陈黎, 潘武林.124例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特异性Ig E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24 (22) :3070-3071.

儿童湿疹 篇4

我科门诊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使用负离子喷雾 (生产地址:江苏武进医疗器材厂生产, 型号:SJ901B, 功率:750W) 联合丁苯羟酸乳膏治疗儿童湿疹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3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 年龄3岁~7岁389例, 8岁~14岁341例;男416例, 女314例。其中湿疹486例, 异位性皮炎244例, 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

1.2 治疗方法

7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0例, 负离子喷雾 (蒸馏水) 早晚各1次, 每次20min, 丁苯羟酸乳膏涂抹皮疹处, 早晚各1次, 并嘱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分别记录用药后瘙痒减轻或皮疹好转的天数, 以判定药物起效时间;对照组320例, 只外用丁苯羟酸乳膏涂抹皮疹处, 早晚各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以瘙痒, 红斑、丘疹、糜烂、渗出、浸润、肥厚或苔藓化、角化脱屑等减轻的程度来评判。痊愈;皮损消退>90% , 症状消失, 治愈后1月内未复发;显效:皮损消退60%~90% , 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60% , 症状减轻;无效:皮损消退<30%, 症状无明显改善, 或局部皮疹

有渗出、糜烂;有效率为痊愈率及显效率之和。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12%, 对照组有效率80.0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见表1。

3 讨论

调查显示在发达国家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达15~30%[2]。临床采用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很多不良反应, 我们在应用激素的同时辅以物理疗法使瘙痒, 红斑、丘疹、糜烂、渗出、浸润、肥厚或苔藓化、角化脱屑等症状消退较快。丁苯羟酸有抗炎活性, 抑制氧化酶及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 抑制炎症介质 (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E) 引起的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减少炎性渗出, 抑制炎性肿胀和炎性增殖过程的肉芽组织增生, 并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从而达到抗炎止痒的目的[3,4]。负离子喷雾外喷出的热气雾有微量a射线, 尚能使局部皮温达到45℃左右, 加速患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促进皮肤可致局部血管扩张, 循环加强, 促使角质形成细胞等产生多种细胞活性物质而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分化和增殖, 在调节炎症反应和变态反应中发挥作用[4,5]。我们在治疗中治疗组有效率95.12%, 对照组有效率80.0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我们研究发现负离子喷雾联合外用丁苯羟酸乳膏对儿童湿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儿童皮肤薄嫩, 通透性高, 屏障作用差, 免疫功能不完善, 负离子喷雾可长期使用对儿童皮肤无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负离子喷雾联合丁苯羟酸乳膏治疗儿童湿疹优于单用丁苯羟酸乳膏, 且安全、有效, 未出现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洪铎.皮肤性病学 (第4版) [M].北京:人民卫出版社, 1997:50-51.

[2]W illiams H, Flohr C.How epidemiology has challenged 3 prevailing concepts about atopic dermatitis[J].J Allery Clin Immunol, 2006, 118 (1) :209-213.

上一篇:美术课导入方法下一篇:野外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