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经营企业法

2024-10-15

合作经营企业法(共12篇)

合作经营企业法 篇1

一、合作经营企业法制定之前的合作经营企业

出于现实的需要, 为了规范急剧变化的事物, 被动立法, 我们可以成为无奈型立法。由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出乎意料, 合作经营企业的立法才开始, 因此笔者认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立法属于无奈型的。合作经营企业出现在合作经营企业立法九年前, 在合作经营企业法颁布前, 合作经营企业已经是一片繁荣,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合作经营企业如是繁荣。美国学者皮特曼·B·彭德看中国外资企业立法时, 认为“中国政府最初认为, 合资企业是引进外资较为可取的途径, 认为这种投资形式将使中国较快得到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 合资企业立法工作先于其他几种合资方式着手进行。”然而“合作经营企业比合资经营企业有较多的灵活性, 其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合伙人关系。在开放政策的头十年, 中国参照合资企业管理法规管理合作经营企业。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 投资者设计了有创造性的运行结构和管理方法。合作双方确定各方的投资额和资金形式, 以及利润的亏损的分配, 利润及亏损的分配与投资比例并不一致。而且不需要国外投资者至少投资2 5%”。与合资经营企业不同的是:外方在合作经营到期之前即可收回其投资资本。皮特曼·B·彭德说“中国一方面在经济上向外国投资开放, 一方面又希望对外国影响加以控制, 以防干扰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有关外国投资法律体系反映了这一矛盾。

二、合作经营企业法制定之后的合作经营企业

立法需要给被规制者一种定位, 合作经营企业法应该给合作经营企业一种定位, 立法的定位直接关乎一种事物的兴衰。王卫国教授把合作经营企业定位为一种过渡期现象。笔者认为, 这种过渡期现象的观点是对合作经营企业的一种很有意义的定位。在合作经营企业在理论上被给以很高的认可时, 能从另一个角度给合作经营企业一个冷静地思考。起码我们可以思考, 在实务中, 不会只是体现合作经营企业的灵活性所导致的中外双方投资的积极性。合作经营企业缺陷自身所带的缺陷使得我们应该去思考重新看待合作经营企业。

合作经营企业在立法后比重上有所减少, 这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战略有巨大的变化。首先, 投资信心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外商投资的政治风险逐渐降低, 政治风险的降低必然使得资本深度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 资本的撤出和资本的活力相比显得居于次要位置, 资本要具有活力, 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就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 两相比较, 合作经营企业的缺陷强烈暴露出来。其次, 外商投资主体越来越集中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 乃至企业集团,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决不会只是看重何时收回资本, 而是如何分的中国市场。历史上, 外国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一般形式, 是外国拥有全部产权的子公司。在这种背景下, 公司战略就显得必要重要, 公司如何整合市场, 如何运作公司, 乃至公司文化、理念的培养等等都使得外商投资主体倾向于控制企业, 倾向于独资。笔者认为合作经营企业把许多内容交给双方在合同中去约定, 可能并不影响外商投资主体的战略, 但实践中, 独资化已经更多的使外商关注规范化的公司运作, 这也是合作经营企业比重下降的一个因素。

三、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国社会

在合作经营企业法颁布之后, 合作经营企业有所退潮。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笔者的角度是, 法律如何连接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国特有的社会, 如果合作经营企业只是一种过渡期现象, 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 那么合作经营企业退潮也是应然, 可为什么我们的主流观点仍然是在肯认合作经营企业的一些特点, 诸如灵活性等等。其实, 立法也许并没有更多考虑合作经营企业是稳态的, 还是非稳态的, 但是笔者认为合作经营企业在繁荣背景上看, 有不稳态的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 合作经营企业在企业内部治理和企业战略规划上都会让步于其他的企业形式。

如果说合作经营企业可以成为中国一种稳态的企业制度, 那么合作经营企业法的出台是否给合作经营企业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果把一种制度的构建在合同基础上, 同时又给它太多的限制, 这是否会导致原本制度定位的错动。实践证明, 立法本身带来了一些效率问题, 立法创造了规则, 使我们对合作经营企业有了更多的可守 (必守) 规范, 照顾了秩序, 但是合作经营企业的内部动力可能受到了限制, 出现了一定的效率问题。改革伊始, 没有法律, 同时也给了缺乏法律的效率, 这是合作经营企业能够短时间兴起的社会基础。

笔者认为, 合作经营企业法的立法是过渡性的产物, 而合作经营企业尽管会退潮, 但仍然会有它的存在必要性, 它的灵活性还是可以深层阐释的。在加入W T O和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 可以预见, 如果对合作经营企业重新定位, 走出特别立法, 进入合同法, 合伙法乃至公司法的规制范畴, 合作经营企业会在另一个层次再次呈现一个量上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皮特曼·B·彭德译者马勒马强:中国涉外经济法制——进展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27-28页

[2]《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第三款, 在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经营企业中, 外国合作者的投资一般不低于合作经营企业注册资本的25%。在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经营企业中, 对合作各方向合作经营企业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具体要求, 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规定。由此看, 合作经营企业立法对注册资本的还是有限制的。

[3]皮特曼·B·彭德译者马勒马强:中国涉外经济法制——进展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29页

[4]皮特曼·B·彭德译者马勒马强:中国涉外经济法制——进展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27页

[5]外国投资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第350页

合作经营企业法 篇2

共同:

1、立法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相同:均是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2、对中外双方的法律主体的要求相同:外方的主体可以是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中方的主体是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组织。

3、法律适用相同:二者均须适用中国的法律,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4、设立时均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申请设立时,均须将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商务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商务厅)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同时,二者在审查批准时报送的文件也基本相同。

5、中外双方的投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均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

6、验资要求相同:对中外双方的出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均要求由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或有关机构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

7、对投保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的各项保险均应当向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投保。

8、对建立工会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均应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9、董事会领导人员分配规则相同: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的的人选由中外双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由中外双方中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他方担任副董事长。、对转让股份或投资的的规定相同:中外双方中有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的,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时,他方有优先购买权。

11、对有关会计制度、外汇管理、税务管理的规定相同:二者均要求合资、合作企业建立符合中国法律的会计管理制度,遵守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依法纳税,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2、合资、合作合同的订立及延期相同:二者均要求依法订立合同,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合同到期后,中外双方需要延长合同期限的,应在距合营、合作期满一百八十天前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13、申请登记的期限相同:合资、合营企业获得批准后,应在接到批准证书之日起三十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企业的成立日期。

14、对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规定相同: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应当由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5、外方最低的投资比例相同: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外方的最低投资比例均是25%。

16、解决争议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在履行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中外双方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照合资、合作企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中外合资、合作者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中国法院起诉。

区别:

1、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合资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来设立的;而合作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来设立的。

2、法定组织形式不相同:合资企业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组织形式,属中国法人;而合作企业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法人组织形式,又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3、申请设立的审批期限不同:合资企业的审批期限是3个月,而合作企业的审批期限则是45天。

4、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合资企业只能采取董事会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总经理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合作企业的管理方式一般可区分为下列三种:

(1)组成法人,采取董事会制,下设总经理;

(2)不组成法人而采取联合管理制,一般设联合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

(3)委托管理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成立后,一方即委托另一方管理或双方共同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

5、申请设立时报送文件的主体不同:合资企业申请设立时向审批机关报送文件的的主体是中外双方;而设立合作企业向审查批准机关报送文件的是中国合作者单方。

6、审批机关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不同:

合资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有损中国主权的;

(2)违反中国法律的;

(3)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

(4)造成环境污染的;

(5)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显属不公平,损害合营一方权益的。合作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损害国家主权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2)危害国家安全的;

(3)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

(4)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情形的。

7、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依据不同:在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是按照注册资本出资比例来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而在合作企业中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是通过合同约定的。

8、董事的任期不同:合资企业的董事任期是4年,而合作企业的董事任期则是不超过3年。

9、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才能做出决议的事项不同:

合资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资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资企业的中止、解散;

(3)合资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

(4)合资企业的合并、分立。

合作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作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或者减少;

(3)合作企业的解散;

(4)合作企业合并、分立和变更组织形式;

(5)合作企业的资产抵押;

(6)合作企业需要委托第三人经营的。

11、资金回收方式不同:对合资企业而言,它投资本金的回收,必须是在合资期限届满,或者合资解散时,它的期限一般在10年到30年不等。而合作企业则允许外商在合作的期限内,可先行收回投资的本金以减轻投资风险。

威海: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财政 篇3

探寻威海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见财政工作在这里留下的清晰印记。也正是从威海财政那里,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不断的创新才是威海生机勃勃发展的源泉。

首倡“经营财政”

威海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于军的名片很简单:名字是粗体隶书,后面跟了个小得出奇的“办公室主任”,再无其它,而背面则是一张白纸,其他工作人员的名片也都大同小异。财政人的低调简朴,在一张名片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威海财政人动起脑筋来,却和简朴这两个字不沾边,他们以“商人”的头脑,用经营的方法,让财政工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必须精打细算,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效益。我们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财政。”威海市财政局局长朱明华如是说。

据威海财政介绍,所谓“经营财政”,就是引入经营企业的做法,把政府的资产和资源当作资本进行市场运作,以实现国有资产和资源的转换和增值,实现财政增收,具体体现在政府资产、资金、资源的运营上。

但和企业经营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思想不同,经营财政是在公共财政理念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资金、资产、资源的有机整合与灵活经营,发挥规模优势,挖掘潜在效益,并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作为基本前提。朱明华局长解释说,进行这样的操作并不是取财于民,更不是与民争利,而是通过财政收益的增加,不断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威海财政下定决心以坚定有力的改革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首先,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尤其是对土地、房屋产权实行集中管理,通过统一主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使国有资产充分运作,在理顺管理秩序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

其次,发挥公共资源作用,对城市公共设施冠名权、户外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探索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实现无形资源的有形化运行,开发城市资源的潜在价值。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加大土地储备力度,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处于威海市中心的宝泉广场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在前期项目因资金问题而面临停滞的情况下,威海市财政局给予了及时的注资,保证项目的顺利动工和前期开发,形成较好的基础后,然后再进行项目转让。通过此项目的积极运作,政府获得纯收益6亿多元。

再次,不仅“以地生财”,更“以财生财”。威海财政介绍,威海将政府性资金与金融机构增加政府利息收入、节减财政支出情况挂钩,与金融机构缴纳地方税收情况挂钩,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和中小企业情况挂钩,鼓励金融机构帮助政府提高收益,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实现财政资金收益最大化。此外,根据用款情况,对部分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协议存款,使短期的闲置资金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存款,仅此一项,市级财政每年即可增收利息2600多万元。

首创“过桥资金”

坐落在威海的北洋电气集团在电子产品开发制造领域可称得上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其财务总监在介绍产品—尤其是其处于业内技术顶端的光纤传感监控系列时,显得尤为兴致高涨。但她也坦言,公司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也曾有过一段“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恰恰就是“过桥资金”。

“过桥资金”的大名叫“临时还贷扶持资金”,是威海市政府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环境恶化、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而提出的“搭桥”解决办法。

威海市财政局企业科科长王明德介绍,2009年3月,市财政局提出设立1亿元的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利用财政间歇资金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偿还到期贷款,以获取新的贷款,保持资金链的完整性,确保企业正常运转。这不仅是对一个企业资金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挽救了一个企业的信用危机。在市财政局的带动下,环翠区、乳山市、文登市、荣成市等市区财政部门也参照市级的做法,先后设立了临时还贷扶持资金,全市总资金规模达到5亿元。

蛋糕虽大,但不是谁都能吃的。为切实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威海财政对这笔资金的流动及使用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控制。比如扶持的企业是从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容量较大、成长性较好、信誉良好的企业和拟上市的企业中筛选确定,经审批后签订使用协议,资金使用期限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规范扶持资金使用程序,企业在受到新贷款后的1个工作日内将相应款项转回财政部门相应账户等,以保证财政资金在安全规范的环境中运行。

威海市财政局副调研员周兵以财政人一贯的严谨说:“我们即使不是全国第一,至少也是山东首创过桥资金的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称企业是当地财政的“衣食父母”,而威海财政也确实为“父母”做出了许多。2009年3月开始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为北洋电气、银洁绣品、百圣源等183户企业办理还旧贷新业务160多笔,提供转贷资金30.7亿元。今年以来,又帮助143户企业办理还款再贷21.5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特别的绩效考核

在6月12日的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山东财政提出了32条政策措施,以促进省内财源建设。其中对于骨干企业的“做大做强”,威海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岳娜自豪地说道:我们已经在做了。

而且,做的很特别。

为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切实解决当地重点税源企业少,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7年,威海市委、市政府根据财政局关于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决定三年拿出1亿元,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税收贡献过五亿元的企业。为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他们建立了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扶持力度与企业的销售收入、税收等指标挂钩,有区别地确定资金投放,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拿到更多的扶持资金,而未达到预期指标的企业则终止扶持。经过绩效考核,发展势头最好的威高集团可以拿到1亿元扶持资金的三分之二,而有的企业在扶持期刚过一年,已经因绩效考核不合格而被终止资格。

合作经营企业法 篇4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思想、发展战略等进行规范性总结, 通过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变革。企业经营管理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要素资源, 发挥企业生产方式的最大效用。

当今世界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也就是常说的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是以科学方法, 贯彻以人为本, 与企业生死与共的联体式经营管理;美国模式则强调高科技、高投入和规模经营。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时, 要注意借鉴国际上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重视生产力诸要素, 如工艺装备、管理方法、配套机制的组合效应, 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工艺装备是企业生产力的“硬件”, 引进先

第一, 重视新产品开发和高科技应用。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成为企业经营的突破, 时尚、新奇、独特的产品开发极大增加了企业的短期效益, 企业追求见效快、短周期的产品价值, 重视企业品牌的塑造和维持企业品牌忠诚度。

第二, 重视规模经营。企业开始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 增加其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规模经营, 采用批量订货、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办法, 减少企业经营风险、降低费用, 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超级市场、连锁店等企业经营形式, 就是通过规模效应维持其市场份额。企业规模经营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 企业功能整合。现代企业重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发挥, 摒弃大而全的落后经营观念, 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企业日后经营管理的重点。

第四, 重视服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重视“服务第一, 用户最大”, 为用户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 树立服务意识, 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和好感度, 稳定现有消费群体, 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第五, 重视信息组合。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通过信息化的处理, 减少企业资源浪费、节省时间和费用, 通过信息的有效组合, 确保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物流阶段保证“零库存”, 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

第六, 重视发掘新的利益点。目前企业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发展空间已经充分发挥, 剩余空间不多, 于是企业经营开始发掘新的利益点:物流领域。通过物流领域利润点的发掘, 创造企业剩余价值, 这一点在企业现在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非常明显。

第七,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不仅要准确地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 重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人才培养, 注意加强成本控制, 更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产品, 除了要保证质量安全合格之外, 还要注意无公害、环保等。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三、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

新时期企业的竞争更加残酷, 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必须结合企业生存环境的分析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出口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 各国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近年的货币次贷危机给各国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生产贸易关系逐渐融合, 企业逐渐走向一个平台, 这种情况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很多商品交易都通过现代化手段完成, 加上物流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总成本, 加快了企业资金运转周期, 降低了企业风险, 促进了企业利润增加, 成为了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

物流环节是现代企业的重要发展空间。企业也对物流环节的利润潜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例如, 十年前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为3万, 资本转速为1.2次;但是同期国外资金转速是我国资金转速的7-10倍, 表明物流环节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企业现有的定价策略是根据利润和成本的模式来定价的, 降低物流环节的成本, 就可以降低企业产品价格, 增加了产品竞争力, 通过物流费用的节省, 企业资金资本转速增加, 提高利润空间。因此,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重视物流环节的管理, 在新的利润点“发力”。

现代企业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励全体员工, 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参与性, 提高工作效率, 完成企业既定目标。尤其是在企业面临严酷的内外竞争情况下, 企业更应该激励全体员工, 发挥其主人翁地位, 企业领导层要重视企业职工的地位和作用, 尊重员工意见, 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对员工提出的意见进行合理采纳和反馈, 满足职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人才的管理要实行激励与制约原则, 调动员工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 树立员工奉献和创造的价值观。在企业内部实行人性化管理,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员工积极性, 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及时的调整, 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 可以围绕观念改变、完善机构、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内部审计这五个主要方面开展。企业内部控制有条不紊地进行, 就会对外部竞争应对有余, 保证企业竞争力。

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创新精神。富于创新的企业在管理中通常不会出现问题。企业在创新过程中, 势必根据企业内外竞争情况进行经营管理调整, 通过创新可以弥补企业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另外, 企业经营管理者还要有拥有长远目光。拥有发展性的眼光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企业创新形式主要有新的产品、新的原料、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市场甚至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 鼓励创新子品牌、采用新的管理模式, 综合各个环节的创新, 保证企业的持久活力。

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源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 还来源于企业内部外部的竞争, 只有选择一条合适的经营管理道路, 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分得利润。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借鉴国际上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重视生产力诸要素, 特别是物流环节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物流的同时充分重视新产品开发、功能整合、服务态度、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通过人性化管理、加强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创新经营管理方法等全面武装企业竞争力, 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摘要: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发生了改变, 从重视生产到重视销售、重视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手段使商品的交易活动有了新的形式。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文章重点阐述了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特点和经营思路, 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营管理,企业,物流

参考文献

[1].周海燕, 郭健, 张建伟.浅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10) .

[2].刘世玉.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行为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3) .

[3].杨玉华.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 2008 (7) .

[4].赵笠.试论企业的经营管理谋略[J].山东农机, 2004 (5) .

合作经营企业法 篇5

根据2006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而其形式由原来的一种改为现在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是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形式。有限合伙企业是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形式。

关键词:中外合作经营合伙特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合伙企业各自的特点

1.1合作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资企业。

中外合作方的投资一般不是以货币单位进行计算,也不以此作为基础折算成股本,并按股份比例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他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他们自愿协商,用书面合同约定的。合作企业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也可以不选择企业法人组织形式,而采用一种联营式组织形式,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合作方都承担有限责任。合作企业对于外方的投资没有数量限制,比较灵活。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机器设备也可以是技术,总之没有严格的要求,作为吸引外国资金与技术一种措施的确不能要求太过严格。合作企业允许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中方“让利”和采取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让外国合作者从折旧费中收回投资,当合作企业合作期满时,企业的全部财产或全部固定资产无偿地归中国合作者所有。在管理上合作企业可以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也可以采用联合管理制,还可以采用委托管理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这种经营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在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采用了上述种种优惠措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被我们的企业引进,大量的企业由此而受益,可以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功不可没。

1.2合伙企业形式灵活是我国经济部门的重要补充。

在我国经济还不是特别发达的现实条件下,合伙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普通合伙企业在资金上没有具体的要求,而且无需经过严格的验资程序,无论是资金、技术或场地、劳力只要合伙人同意都可以作为入伙的条件。如此宽松的经营条件是合伙企业前大生命力的基础。合伙人分配盈利承担亏损都不需严格按照出资来确定。在合伙企业的管理上也完全由合伙人自己决定。但是在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上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企业是2006年修改后新增添的合伙形式。它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在《合伙企业法》第三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这就是说上述经营部门可以成为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的管理上,有限合伙人不得成为有限合伙企业的管理人。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可以与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可以从事与有限合伙企业相同的业务等等。总之,有限合伙企业这种形式拓展了合伙企业的资金及技术渠道,同时也为企业法人选择更好的投资方式提供了便利。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合伙企业的相同之处

2.1从企业经营的形式来看,二者都是比较松散的契约式经营.在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设立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签订一个详细的合作经营协议,所签订的合作经营协议是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前提,也是中外合作双方据以经营管理合作企业、分配利润承担损失的依据。协议中如上所述,详细的约定了如何出资、如何分成、如何承担损失以及外方如何收回投资、采用什么样的责任形式等等。同样合伙企业在《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中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二)有书面协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八条 申请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四)合伙协议。这就是说由全体合伙人签字的合伙协议是一个合伙企业成立的必须的前提条件。即使是在有限合伙企业中合伙协议也是必备的。综上所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合伙企业的最大相同之处就是经营方式的契约化。

2.2从投资的形式来看,二者都具备多样性。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八条: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规定的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比较,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出资比例上没有任何限制。这一点与《合伙企业法》中对合伙人的出资要求相同。《合伙企业法》 第十六条 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还是《合伙企业法》都规定了灵活多样的出资形式,毫无疑问这种出资形式对这两种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从管理的模式来看,二者都具有灵活性。

由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合伙企业都是契约式经营所以与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相适应,其管理模式也同样要求灵活。《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十二条:合作企业应当设立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机构,依照合作企业合同或者章程的规定,决定合作企业的重大问题。中外合作者的一方担任董事会的董事长、联合管理机构的主任的,由他方担任副董事长、副主任。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机构可以决定任命或者聘请总经理负责合作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总经理对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机构负责。从中可以看出,合作双方是一种比较松散又互相制约的管理模式。在本条第二款中规定经双方同意甚至可以将企业委托别人管理。《合伙企业法》第二十六条: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这就是说在对合伙企业进行管理时,各个合伙人都是平等的,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可以由其中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执行合伙企业的管理,也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参与合伙企业的管理。同样作为对权力的制约,在委托一个或几个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时,不参与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有监督权和知情权等。同时合伙企业法规定了必须由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才能生效的事项。

2.4从责任形式来看二者具有一致性。

根据法律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就要求该组织体具有独立的财产权和独立承担的能力。普通合伙企业由于不具备独立于出资人的财产,无法独立承担责任,所以不能取得法人资格。所以《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九条: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

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第二款: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合作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是常态,具有法人资格是例外。

3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合伙企业的不同之处

3.1二者的设立条件不同。

按照《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设立时,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是必经程序。而根据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合伙企业设立采用注册登记制,其设立条件相比较来说要宽松的多。

3.2在出资条件上。

合作企业必须由注册会计师或有关机构进行验资,这一点有别于合伙企业。在合伙企业出资上法律没有强制要求必须验资,而合作企业在这一点上没有余地。

3.3是否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上合作企业与合伙企业不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第二款: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这就是说合作企业是有可能取得法人资格的,而合伙企业一般不能取得法人资格。

3.4为了吸引外资和技术。

合作企业法规定允许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中方“让利”和采取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让外国合作者从折旧费中收回投资,但当合作企业合作期满时,企业的全部财产或全部固定资产无偿地归中国合作者所有。这一点在合伙企业法中没有规定,也没有规定的必要。

3.5责任承担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合伙企业无论是普通合伙还是有限合伙都不具备法人资格。当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作企业由于可以获得法人资格所以出资人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在《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没有取得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只是规定了清算办法而没有规定责任如何承担。

中外合作企业作为国家改革初期吸引外资和技术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合作形式已经显现出滞后性。尽管国家已经对其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但这种滞后性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合伙企业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于灵活的合伙形式,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合伙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

企业间合作: 中国企业发展新路 篇6

在商业的丛林中,企业该选择竞争还是合作?五十年以前,这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当时,企业生存的目的似乎都只有一个: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如果说他们也有合作,基本上体现为上下游之间的市场买卖关系。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以某造纸企业来例,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方面,该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形成了租地造林、股份合作造林、订单造林、委托造林、收购青山、吸收合并国有林场和地方林场、林农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模式。然而,仅仅是这种合作似乎并不能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规定,“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国内许多造纸企业通过区域性横向并购的方式实现了其避免被淘汰以及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其实,以市场为动力的横向合作也层出不穷。2013年2月25日,全球最大纸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与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投资6亿美元在南平建立合资公司,共同扩大新闻纸生产规模。可见,合作并不仅仅囿于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业之间也存在多种方式的合作;并且,同业合作也不仅仅是经由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也来自于市场的直接力量。我们这样定义企业间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出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考虑,在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下,就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等内容而形成的多种方式的往来关系。

企业间合作的类型

伴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新兴科技变革的纵深发展,中间性组织、模块化组织、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等新的组织模式与生产协作方式开始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广泛盛行,企业间的合作类型也呈现出纷繁共存的局面。如果我们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间合作视为企业间的链式互补行为,那么,这种互补行为可以理解为企业在技术、资金、人力、信息及其他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或共享,具有并购、互购、合资等形式。或者,就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来看,有可能是为了共同创造外部规模经济,并且,这样的合作既可以来自于同一市场范围内,也可以来自不同市场的企业之间。

让我们站在企业的视角来看待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假如把独立的一家企业看作是一个点,那么无疑“点-点”将形成最基本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之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依赖关系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而其合作的内容则涉及知识、信息、物质等的双向流动。实际上,以丰田、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发展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赢得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因此,直观地说,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外显为“点-链”式的企业间合作关系。此时,以该企业为基点,与整条供应链同时开展着物质与知识的交换。伴随着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企业的运营模式从链条向网络进化。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单个或少数几个核心企业作为模块化系统集成商与规则设计者,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价值高端。众多的非核心企业在主导规则的协调下,通过集群式竞争赢得核心企业的合作契约。大量跨企业边界的知识流动强化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的集群效应,单个企业能够通过集成化平台吸收网络内其他任何企业的知识养分,“点-网”关系因此而形成。进一步地,以岗位、部门为基本管理对象,对组织层面的点、链、网形成的组织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网络互动的复杂系统。

如果我们以合作企业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以及知识共享强弱程度为依据考察企业合作群体,将会有更为综合性的合作关系分类结果。目前,业务外包和知识/技术互换等方式在企业间合作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同时,也存在着购买专利以及一方出知识或技术而另一方出资金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方式下参与合作的企业比较宽泛,合作企业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各企业间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并形成一种共享合作的氛围,可以称为“社区型合作”。在集群背景下,管理机构承担了制定相关制度门槛的工作,并主要通过开展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以及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合适的交流场所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此时,诸企业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企业加入到合作关系中一般是基于更为明确的合作目标,可以视为“会所型合作”。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联合设计、共同研发业已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企业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共享各方资源,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团队型合作”。在该类型合作中,企业间虽然呈现出为了完成合作目标而共同努力、进行知识创新的态势,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对称平等的关系,基于不同的关系结构和资源禀赋,合作团队的主导权力会在成员企业间漂移和流动,并包含着向某一企业主体集中的萌芽。当这种集中的趋势使得合作中的某企业充当了合作领导者的角色时,企业间关系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紧密性和正规化趋势,从而使该模式比较接近于组织的内部一体化,此时,企业间已经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可将其称之为“集团型合作”。

其实,由于标准、视角或者行业的不同,企业间合作会有各异的具体类型。例如,以合作关系的耦合程度即紧耦合抑或松耦合为标准,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联合企业、网络、联营企业、联盟、贸易联合以及董事成员交叉等六种(Barringer B. etc,2000)。或者,根据合作企业之间是否有股权的介入以及双方的联系紧密程度,可以将企业对外合作划分为技术交换协议、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股权投资获取技术、合资企业等四种类型(魏江,2005)。另外,具体到某一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对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按照物流业紧密程度和物流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基于业务的合作包括延伸型合作、互补型合作、互换型合作,以及基于资源的合作包括基于客户资源的合作、基于结点和网络资源的合作等五种具体类型(张涵,2008)。

nlc202309030126

选择合适的合作类型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类型,首先需要明确企业间合作类型的具体影响因素。以系统的角度分析,可以把影响合作类型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集群层面。

个人层面上,必须重视员工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只有熟悉并适应这些转变,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的良性发展,并进一步促成企业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员工个体的行为路径层次、关系资本强度以及知识共享能力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企业间合作类型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这些方面的影响还具有混合交叉的特征,例如,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不仅对合作类型的灵活性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模式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具有影响。

组织层面上,位置资源差异、组织学习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类型这三个方面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位置资源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会对合作类的调整发生重要作用,而具体的企业文化则可以催动企业识别和优化现有的合作类型,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更适合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有助于沟通和共享过程更加顺畅。同时,由于企业的位置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不断变动的,这一变动也将带来合作类型的调整和优化;而且,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具体的文化类型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和调整也会产生相应的助益。

集群层面上,集群内部展现出各种企业间的网络关联型态,特别是在这些型态下企业间所具备的知识联系以及利益配置方式,会对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产生直接影响。而集群整体的规划与战略,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以及合作模式下知识共享的效率有较为紧密的关系。此外,从集群内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企业间合作模式还受到知识系统运作环境的影响。上述这三个方面对企业间合作模式的收益、效率和功能均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个人、组织以及集群整体三个层面的具体影响因素对企业间的合作类型的选择发挥作用,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决定了各层面进行知识共享、参与合作的意愿与能力。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可以体现出不同企业在知识存量以及积累的学习能力的差别,例如个人的行为路径层次更多地反映其参与合作活动的意愿,而个人的关系资本和知识共享能力则是合作能力的体现;企业的文化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可以看作是组织层面的合作意愿,而其位置资源与学习能力则可以视为合作能力的度量。在集群层面上,系统整体所表现出的网络关系类型、集群整体战略以及系统运作环境等既反映出合作的动力和意愿情况,也反映出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支撑的能力的大小。此外,企业间共享的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并在可编码程度即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方面不一致,这些也会对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形成影响。

对于不同意愿与能力的企业,面对同样的合作内容,所选择的合作类型也会不相同。例如,当A企业在个人、组织、集群层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意愿与能力,而B企业与之相比表现出较低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在合作内容或者知识本身的可编码程度相等的情况下,那么,对于A企业来说,最优的合作类型为团队型,而社区型则为B企业的最优合作类型。此时,A、B两个企业都处于最优意愿与能力边界,知识共享的效果最好。假设在同样的背景下,B企业选择了团队型合作类型,此时,由于B企业各层面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均不强,则会出现共享缺口,虽然在表面上B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比社区型合作类型下更为密切,但是这些增加的知识交流的机会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合作交流行为与效果,反而会增加B企业的学习负担,导致合作成本增加,这时的企业间合作类型就会出现合作匮乏现象。反之,最优合作类型较高状态的企业如果选择了较低层次的合作类型,则会出现合作冗余现象,也会导致共享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并影响整个集群的创新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当知识共享对于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企业的合作意愿就会增强,在选择合作类型时就会趋向于更高的层次,使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提高。当知识本身的可转移难度增加时,面对同等程度的合作意愿与能力水平,企业出于成本收益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降低合作类型的层次,从而降低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当然,如果所涉及的知识从长期来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则尽管知识转移困难,企业也会采取高层次的合作类型以增加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并从中满足其知识需求,但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企业自身的合作意愿增强了。可见,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影响并且影响力量彼此作用的复杂过程。

企业间合作的实现

要推进并实现企业间合作,需要对企业间合作关系进行系统管理,大体上会历经关系识别、关系构建、关系维护以及关系优化这样几个阶段。

合作类型识别 伴随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外向型转变,企业间合作类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清晰地识别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类型,并对企业间合作关系得以形成的要素与能力进行判断和培养。

合作关系构建 企业间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物质、信息、知识等的相互嵌入,以一定的规则与作用方式构建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间相互作用的通道、媒介或规范称为界面,它是企业间合作形成与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构成了企业间要素嵌入的平台。

合作关系维护 企业间关系形成以后,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为主导,对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专用性资产、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共同治理,从而形成企业间共同的默会文化,并通过合同契约机制和关系契约机制,对合作关系进行协调和维护。

合作关系优化 企业需要在合作网络中不断进行调适甚至变革,以寻求各自的位置,即生态位。时间、空间、资源和能力因素是决定企业生态位的主要因子,将不良的或者依然有提升空间的企业生态位确立为要进行优化的对象,优化后所达到的企业生态位将使组织更好地整合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并实现各企业的共同进化。

通过上述合作关系管理的四个方面,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并降低企业间合作的风险。此外,企业间合作在目标上,追求在交易与协作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机制上,合同契约机制和关系契约机制共同维持企业间合作的运行;在内容上,合作各方从战略目标到组织资源等各个层面,都追求合作的协调一致。

浅析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战略 篇7

1.1 企业经营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指为实现预定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 根据对内外部条件的分析, 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案的过程。在现代经营学中, 人们对经营决策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决策论, 是把经营决策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狭义的决策论, 是把经营决策仅仅理解为行动方案的最后选择, 因而将决策简单地理解为选择, 把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与设计方案等阶段均视为决策之外的单独阶段。

1.2 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原则

首先, 系统原则。它要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必须有整体观点、综合观点、连续观点。决策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 都应该放在决策过程这个大系统中来考察, 切忌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做出决策。

其次, 风险原则。任何决策都有一定风险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一方面, 既要敢于冒风险, 一点风险都没有的决策是极端保守的决策, 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 又要防止盲目决策, 不顾风险。

再次, 信息原则。信息的准确、及时是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 没有信息, 决策就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 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决策所需的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准确、越及时, 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 决策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最后, 反馈原则。反馈就是对决策所导致的后果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 最初的决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2 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方法

首先, 定性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利用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经验, 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 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 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 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作出的决策进行印证。

其次, 决策定量方法。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 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 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 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程序性决策。主要方法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决策3种。

再次,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由于无法估计风险概率, 因而不能采用风险型决策的方法。这种类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 以及审时度势的胆识, 并可以用各种决策标准进行分析和衡量, 帮助决策者进行判断和选择。对非确定型决策, 不同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不同标准, 作出不同的抉择。

3 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策略

3.1 更新企业经营战略观念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 不断更新经营战略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树立竞争的观念。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 可以通过经营决策管理, 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地位。其次, 树立创新观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必须创新观念,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和技术创新, 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运行。再次, 要树立风险经营观念。在企业运行过程中, 要善于对环境进行科学预测, 有效预见各种企业风险, 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3.2 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首先, 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作为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组织企业战略的实施, 克服各种困难, 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运行。其次, 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原有战略的评价和调整。要把原有战略和当前战略相比较,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使企业经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再次, 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日常管理。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现场管理和外部的市场销售管理, 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战略更好地得以实现。

3.3 完善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

合作经营企业法 篇8

关键词:技能大赛,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改革

1 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简介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主要通过企业真实场景的模拟,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经营团队, 每个团队4-6人, 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扮演企业各部门中的关键岗位的角色, 即分别扮演CEO (负责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及制定发展) 、营销总监 (负责销售产品和开拓市场) 、生产总监 (负责企业生产管理工作) 、财务总监 (负责资金的运用和财务整合) 等管理角色, 运用所学的管理相关知识和业务处理技能解决模拟企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竞赛以沙盘作为教具, 以工业制造企业为背景, 模拟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各模拟企业以财务年度为单位, 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演练, 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担任指导老师和参谋的角色, 通过直观的沙盘演练, 让学生在“做中学”中了解企业的管理规律, 提升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 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对于学生, 通过模拟大赛的参与不仅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扎实, 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提高管理技能, 为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教师而言, 通过比赛的结果及学生的经营成果可以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也是我们判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正确与否的一种方式, 以此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专业教学设计, 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于企业, 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同时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 甚至与学校进行订单培养, 实现校企共赢。

2 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理论知识庞杂丰富, 内容较为抽象, 不易理解吸收, 而实践环节不易组织, 操作性不强, 不容易达到实践的目的, 因此, 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 基本是集中讲授理论知识, 实训实践的环节比较少甚至没有, 但并非这门课程不需要安排实训实践。实践安排的缺失、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是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存在的通病之一。

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大多能记住很多管理的理论和知识, 但光掌握理论没有实践不等于学生提高了职业能力, 学生学到理论知识之后若不能加以运用, 很快将会淡忘, 而真正企业所需要的决策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却被忽视了, 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 由此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2.2 教材内容脱离岗位标准, 教材形式太过传统死板

在制订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过程中, 参考过很多教材, 但几乎没有一本让人满意的教材, 原因在于目前已有的教材内容构建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 对岗位操作技能的认知教育较少, 结果自然是学生学完后往往觉得没有用武之地;此外, 教材形式上过于传统死板,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很多教材仍然无法脱离传统知识传授的框架, 教材多以文字讲解为主, 数据、工具、表格很少应用, 课后的联系也缺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样的教材很难与实践相结合, 更难吸引学习的学生兴趣。

2.3 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弱, 专业知识学习跟进吃力

与本科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能融会贯通, 将知识关联、技能贯穿才能学好该门课程。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教学中, 首先, 需要学生熟悉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还要清楚人员规划、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具有连贯性, 此外, 在掌握这些业务流程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 如果学生对管理学及相关的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 将很难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2.4 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企业经营管理实务的主讲教师应该既能讲授理论知识, 又能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以本学院为例, 在课程改革之前, 几位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由于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 对于企业管理没有切身体验, 有些业务流程只流于书面化, 所以平时授课时就很难做到“做中学”一体化。另外,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仍然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较少, 虽然教师偶尔也穿插一些实践教学, 但实践场所的匮乏以及教学时间的不够灵活, 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地开展, 更无法与企业实现对接,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也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

2.5 课程考核方法过于传统

虽然企业经营管理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比较传荣, 主要还是笔试试卷考核, 试卷的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较少甚至没有, 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模式。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考核方式, 就采用临时抱佛脚的复习方式来对待该门课程, 导致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并且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前背一背、打打小抄就可以过关, 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 没办法通过这一次的笔试成绩客观地进行评价。

3 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场所,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为了使毕业的学生具有“毕业即上岗”的能力, 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来说, 我们可以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入手去探索, 改革课程内容体系,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 即以技能大赛为实践平台,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把“做”、“学”、“教”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动脑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要动手学会各种业务的操作技能。

3.1 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 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的运作模式就是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 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设置任务, 由于模拟环境的仿真度较高, 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 而且必须熟练掌握经营模拟技能大赛。根据技能模拟大赛平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如“营销策划”这个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开发, 在讲授完“营销策划“理论知识之后, 选定一个大型购物商场, 让学生自由组合, 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以四人为宜, 由学生为商场的商户设计营销方案, 并试图推销给各商户并实际实行, 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营销策划过程进行评价。每个课程内容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设计, 既保证学生能够了解到足够的理论知识, 又能让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按照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整合课程内容和实操过程,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很强的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3.2 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 重塑课程内容模块

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不仅包含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文化等知识, 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要想学好这门课, 必须系统掌握这些知识, 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可以通过岗位实践, 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经历企业生产经营的完整过程, 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涉及多层面的管理知识, 需要学生具备较完备的专业知识, 并能做到融会贯通, 否则, 学生可能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练而不能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 更无法体会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核心技能, 通过沙盘推演, 学生能够掌握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整合所学知识, 将所学技能加以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运用, 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企业管理知识体系, 既解决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的难题, 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为了将沙盘模拟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课程在基于岗位业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背景下, 在分项实操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确定了以工业制造企业的完整的企业管理过程作为学习领域, 以沙盘模拟企业为基础, 设计完整的教学项目, 模拟从企业申办、企业申办、组织结构设计、经营环境分析、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文化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的完整生产组织的循环过程。每个学习子领域即独立, 又相互联系, 协同实现企业完整业务循环。具体如表1所示。

3.3 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所使用的沙盘集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管理诊断于一体, 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系统完整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理论, 而且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 了解企业真实的运营管理情况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案, 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主讲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 也应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去实践, 积累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熟悉沙盘演练的内在逻辑, 着力向“双师型”转变。

3.4 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以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为依托, 一方面要建立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室, 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在综合实训室内进行, 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 完成课内实践和实训基地训练任务, 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选择学校所在地校外企业作为学生在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基地,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了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 同时采用现场观摩和顶岗实训等教学, 做到工学交替。此外,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以后, 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管理岗位实习, 学生通过深入实习基地顶岗学习, 不仅可以学习管理的基本方法, 还可以增加相关工作经验, 提高职业的适应性。

3.5 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 实现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考试改革

考核评价学生成绩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 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 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如闭卷考试、网上考试、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小组讨论、操作考试等;更新考试标准, 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 增加平日成绩的比重 (包括单元测验, 平时作业, 学习态度, 操作情况等综合成绩) , 利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培养;根据高职教学特点, 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 尽量做到开放性、职业性, 提高学生职业化能力。课程评价实现理论测试与实务操作结合、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力求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引入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的竞赛成绩, 从岗位技能熟练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将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权重计算进入学生该门课程最终的总成绩中。

参考文献

[1]夏喜莲, 施政, 曹兴瑞.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与企业管理课程的整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9) .

[2]熊小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以企业经营管理课程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 .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共赢 篇9

为客户创造价值

中铁快运是资源型的网络化运输和物流服务企业, 主要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为实现单一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服务集成供应商的转型, 中铁快运建立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 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将为客户创造价值落实到经营服务和管理中。以大客户战略实施为切入点, 建立了产品消费者是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共同客户的概念, 与生产企业共同研究生产企业客户群的需求, 以满足生产企业客户群需求为中心, 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

某跨国企业是著名的IT行业的知名IT制造企业, 年销售额超过130亿美元, 是该行业内的旗舰型企业, 在物流服务要求上非常高。中铁快运根据该企业产品市场反应速度快、服务质量要求高的特点, 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和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原则, 根据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 利用公司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 将该公司定义为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级大客户, 为客户量身定做物流解决方案, 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共同的客户

该跨国知名IT制造企业视消费者为上帝,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该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和产品的功能确定市场定位, 详细调查和掌握市场定位范围内客户群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情况。

中铁快运提供的物流服务是该跨国制造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为给该企业提供一流的物流服务, 中铁快运认为, 必须建立产品消费者是该跨国知名IT制造企业和中铁快运共同客户的概念。

中铁快运十分重视根据该企业的特点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并建设了对外信息, 为服务平台, 根据客户的不同服务方式和需求, 分别采取网站、客户服务中心、短信、信息平台等信息服务技术, 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该著名跨国IT制造企业的部分产品实行代理销售方式, 按照该企业和其客户的合同规定代理商汇款后5天交付货物。由于个别代理商负责边疆地区销售, 拿到货物的时间往往超过5天, 出现产品销售量下降的趋势。对此, 代理商对该企业很不满意。根据客户的这种情况, 中铁快运与该企业共同研究, 根据代理商以往销售产品的数据分析, 改变了原来由生产地发送货物的方式, 利用中铁快运在边疆地区省会城市的信息化仓库向代理商发货, 使代理商汇款后3天内拿到货物。此举, 不仅受到了代理商的好评, 还使该地区的销售量增加了。边疆地区3个代理商的货物从生产地向边疆地区省会城市的批量运输, 也提高了中铁快运运输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仓库管理系统和快速运输体系, 减少了生产企业和代理商的库存量, 降低了物流总成本。

收获

通过与中铁快运进行战略合作, 该企业深深地体会到中铁快运为其带来的好处。

中铁快运通过与某著名跨国IT制造企业合作, 实施大客户战略, 为国际知名生产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有了很大收获。

如, 详细了解大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考核标准, 发现了服务和运作上的差距。

提高服务和运作的质量。通过对员工服务意识教育、完善业务流程、规范操作、信息技术支持、加强考核等措施, 大客户考核的KPI指标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 并不断稳定和提高。

建立了信誉, 增强了信心。实践证明中铁快运具有满足高端客户物流需求的能力。

合作经营企业法 篇1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需要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甚至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各方参与, 形成有效的运作平台, 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为此, 政府要对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调、引导和督促, 制定相关的政策, 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要研究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数量和岗位要求, 为学校集中提供企业用人信息, 引导学校按企业用人标准进行课程建设, 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具体服务。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一方, 职业院校要认真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战略方针落实到实处, 努力提供校企合作工作的质量, 就必须首先了解校企合作另一主体企业的合作意愿,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文章基于78家企业的调查问卷, 探讨企业校企合作的合作意愿并进一步探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问题。

企业合作意愿分析

2012年12月, 在广州G职业院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上, 调查组对参与的企业随机派发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78份。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60%的所调查企业认为非常重要, 约1/3的认为比较重要, 有5家企业认为一般。没有一家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不重要的。有62%的企业表示非常愿意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35%的表示比较愿意, 有2家作一般表达。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态度与认识基本相一致。

对于目前企业与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 有37%企业认为“还停留在表面, 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合作”, 32%的认为目前与学校的合作主要是“签订合作协议, 以安排学生实习为主”, 5%的认为是“有名无实, 无实质性合作”。只有27%的企业表示与学校关系紧密、校企合作成效明显。

那么, 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校企合作呢?调查显示, 企业认为目前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信息渠道不畅 (40%) , 缺乏合作机制 (24%) , 缺乏政府鼓励或政策支持 (18%) , 以及学校缺乏针对性 (9%) 等。

对于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内容或实现方式, 82%的调查企业认同校企合作是基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共享。具体合作方式主要有:

(1) 校企之间的“人员”往来合作, 特别是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所访企业95%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超过八成 (81%) 的企业愿意委托高职院校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并且近3/4的 (74%) 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合办员工培训中心。有3/4的企业表示欢迎教师到企业锻炼, 愿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同时表示, 如果学校需要, 在企业有合适人员和能力的条件下, 愿意为学校师生做专题讲座, 但是, 企业是否愿意为学校提供兼任教师方面, 多数受访对象回答“不能确定”。

(2) 在技术合作方面, 有近六成 (58%) 的企业表示愿意与学校共建实验室, 84%的企业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开展技术或管理咨询, 帮助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并愿意与学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3) 在学生培养及教学方面, 有83%的企业愿意与学校签订学生培养协议, 愿意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以及参加学校的课程体系开发。44%的愿意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

(4) 46%的企业愿意向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 个别企业还表示愿意为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

而企业认为, 学校要推动校企合作, 首先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信息, 占44%;其次是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占35%;第三是根据企业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与教学, 占27%。也有企业认为需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以及提供技术服务, 分别占16%和12%。

那么, 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是否需要学校派老师跟踪参与学生管理呢?近一半企业表示“可以接受”, 22%的认为“非常有必要”, 其余近三成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对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问题, 大多数企业认为政府应该是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约占2/3, 超过二成的 (22%) 企业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发动者”。但是, 基本上不把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管理者”或“旁观者”。

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昌彦把校企合作定义为:“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我国学者竺辉等则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综合各学者的不同定义.本研究给校企合作所下定义为“高职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 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为了实现这种包括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内的“三赢”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必须选择某种合作模式作为载体.通过这种载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目标.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做“校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一种战略合作模式。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指“校企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及各自战略发展需要, 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现有合作模式中某些环节的属性.从而使合作的协同效应最大化的一个管理创新过程。”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有研究述评

自从我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在高职校企合作领域.我国的学者和实践者们也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 的收录为基础, 为提高搜索成果的吻合度, 先以文章题目“校企合作”为条件进行第一次文献搜索.然后再在所获文献中以“高职”或“高等职业教育”为文章题目所包含字样进行第二次搜索.从2000年9月到2008年9月我国学者共发表了264篇相关文献.并且从文献所发表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2007和2008两年中.这两年所发表的文章数分别为74和93, 合计共占所统计文献总量的63.3%。这可能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及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有关.特别是在2007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上.首批28所国家示范院校集中展示了一大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这一批成果很大程度推进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因此出现了2008年1月到9月共发表93篇高职校企合作相关的学术论文这样一种学术繁荣情形。根据这264篇文献的研究主题.可以把它们分成关于高职校企合作具体模式研究、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的内涵、意义、理论、功能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研究、高职校企合作实践研究、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及跨学科研究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等五个方面。

重塑企业经营模式 篇11

经历了接近50年的高速成长,大部分有着25年历史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了一种“增长陷阱”,人们质疑:一切管理的努力还能做出多大贡献?

造成这种景况的真实原因是经营环境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每一个结构变革时代的到来都需要重新定义既有的管理理论和经营模式。中国进入了全球竞争的时代,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也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时代大课题。

四个标志性管理时代

我曾经借用管理学界公认的评价标准,对于已经过去的四个标志性的时代的管理特征作过描述,它或许能够给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第一个时代:后“二战”时代,也就是现代管理理论成型的时候,一个宏大的卖方市场时代,其驱动力是来自被禁锢的需求,以及一个新兴中产阶级的大爆发。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通用汽车的艾尔弗雷德·P·斯隆(Alfred P.Sloan)。斯隆首创了经营权下放与财务控制权集中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艺术。斯隆在组织结构和流程方面的创新至今还在全球各地的大型企业中广泛应用。

第二个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长期的经济低迷期开始。经济发展缓慢到了极点,在这种低迷的大气候中,企业创建业务多元化的热情急剧高涨,其理念是,一种业务的高潮可以抵消另一种业务的低谷,而作为一个整体,公司能够取得持续的收益,兼并和收购成了主要的业务,其中大部分都是纯粹的资产汇集。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s·吉宁(Harold s.Geneen)。他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从一家主要在美国之外经营的价值7.5亿美元的电信公司建设成为活跃于20多个行业的价值近180亿美元的公司。但是,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却成了时运起伏的标志,最终,它凋零了,只剩下很小一部分幸存至今。

第三个时代: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日本人通过注重低成本、高质量和生产率,悄悄地创建着制造强国。美国公司别无选择,只能静下心来研究如何转型,企业领导人被迫把精力集中在经营业绩上,这个时代代表人物是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他将一个平庸乏味的工业企业集团转型为充满活力的服务型企业,使得通用电气成为精密的增长机器和管理模式,特别是核心业务单元战略的计划管理带领通用电气成为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公司。

第四个时代: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股规模和范围极其深远的热潮,其动力为科学技术、高生产力、无限乐观主义、不断扩张的股市及风险资本的史无前例的增长。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主宰90年代后期管理思想的四大信条是:商业模式创新、生产力、速度和股东价值。比尔·盖茨正拥有了这些特征,他是“速度之父”,在他主导下,电脑成为每个人必需的工具,他用创造性的商业模式,把一个少数大企业支配的市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舞台,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价格不断下降。

轮到经营模式作出改变了

我曾经把企业的经营分为四种方式:第一种是薄利多销型,第二种是品牌型,第三种是服务型,第四种是个性化满足型。这样的分法不见得正确,但是可以让我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说的是,如果经营是有四种形态,而我们的企业则仅仅停留在第一种形态中,也就是说仅仅做到了薄利多销而已。换句话说,中国的企业是成长于“大量营销”的时代,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服消费者接纳公司提供的产品。薄利多销的逻辑是一种大量生产的逻辑——企业的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越低,因而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就越强。

但是今天再没有退路,这个逻辑遇到了挑战:

1.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每一年都会涌现出15000种以上的新产品或者新型号,其中超过90%的新产品的生存都不会超过12个月。

2.敌对与高傲的企业立场。企业大多数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地围绕顾客展开,虽然“顾客导向”是企业今天最常使用的一个说法。很多企业并没有真的看得起顾客,他们总是试图操作顾客,这可以从许多广告的语气中感受得到,也可以从购买的现实过程中体会得到。

3.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的消费趋势。很多企业的主要兴趣是在于为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创造某种形象,而对于顾客而言,他们更关心实质而不是形式。

当企业经营模式与消费趋势、市场环境陷入对峙状态,如果不作改变,企业的发展自然会出现滞塞。

你与顾客时代同步了吗

产品时代已经结束,顾客时代已经开始。如果企业从提供大量制造的产品的做法转向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那么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向就应该有重大的改变。不能再以以往的成功经验来面对这个全新的时代,更不能沿用企业原有的定位,很多习惯性的做法,都需要以顾客导向作全面的调整。比如众所周知的“4Ps”组合——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就其本身而言并无错误之处,这是一种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制定营销战略的方法,然而,它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制定营销战略的方法是以产品作为出发点的。但是我们知道90%新产品的失败率是存在的事实,很多产品根本就不被需要。所以“4Ps”的运用,还需要加上顾客需求才会有价值。

进入21世纪,有部分企业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变化,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有些企业开始了“客户经理”的努力,构建与顾客更紧密的关系,围绕关键顾客群展开顾客关系管理等,更有成功的企业运用对于顾客细分需求的创新,开始了超越同行、引领变化的成长。

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没有真正做到更深入更贴近地了解顾客,很多企业还在沿用简单的顾客定义,我常常看到很多企业用基本人口统计特征分类来划分市场,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生活形态来划分顾客,更多的企业简单地用规模来划分,称之为“大客户、小客户”等,更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企业以地理区域或者行政区域的划分来区隔市场。

浅析公路经营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篇12

公路经营企业是公路基础设施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一般来说。公路经营企业是指那些投资开发高等级公路,以路桥收费、沿线服务区经营、广告经营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中路桥收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80年代以来,公路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公路交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公路资产的特殊性,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对象、经营期限、经营目的、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公路经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企业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对公路经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只有结合公路经营企业发展特点,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公路经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企业制度是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线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以两权分离、有限责任和股权可转让为基本特征的企业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强调产权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公路经营企业在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公路经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改进产权、组织和管理制度,提高公路经营企业效益。

2 公路经营企业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

2.1 公路经营企业的特点

2.1.1 公路经营企业需通过政府授权,才能经营且经

营期限有限。公路资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其规划和建设一般都要纳入政府计划,其经营方式和条件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公路经营企业是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的公司,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公路经营或管理的特权,在经营期内可以进行车辆通行费的收取和综合开发经营,回收投资并获取效益。但是,其经营期限是有限的,经营期限届满,国家无偿收回公路,特许经营的公路所有权仍然归国家所有。

2.1.2 公司经营具有双重利益标准。公路经营企业首

先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收费公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因此公路经营企业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获取一定得经济利益,又必须兼顾社会利益和公众利,不能仅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单一目标。

2.1.3 业务结构较单一,但是现金流量大。公路经营企

业主要以路桥收费、服务区经营和广告经营为主要经营业务,业务结构较为单一,但其现金流量比较大,每天都要收取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通行费。这是公路经营企业资金管理和运作明显特点。

2.1.4 收费公路资产规模庞大。公路经营企业主要是

以公路经营权为资产,公路经营企业要想获得公路经营权,就必须通过投资建设或者是公路资产受让。由于公路建设的投资成本巨大,无论是投资还是受让,都需经营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故经营企业获得经营权以后,公路经营权就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资产规模较庞大。

2.1.5 经营上具有区域垄断性。公路经营企业主要以

收取车辆通行费为主要业务,由于收费公路本身具有自然垄断性,一般不会存在并行的收费公路。

此外,政府出于公共政策考虑,对收费公路实行进入规制,保护经营企业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收益。这就使得通行费的收取具有了垄断性。

公路经营企业的这些特点,是公路作为准公共物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这些问题,是的公路经营企业面临诸多问题。

2.2 公路经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2.2.1 公路经营企业产权问题

公路经营公司作为一个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应是永续经营的法人实体,而公路经营公司的主要资产为公路经营权。

从产权角度来看,公路经营公司拥有的法人产权实质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一定期限的公路收费权,根据规定,收费公路的经营期限最高不得超过30年,收费期满后公路经营权无偿交还国家。这样对高速公路公司而言,收费期满后该项产权及受益权也随之消失。使得公路经营公司在经营期间对于该项产权仅拥有占有权、使有权和收益权,而无实际的处置权。这种矛盾体现了公路经营公司与一般性公司相比的特殊性。

2.2.2 公路经营公司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经营公司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体制有:最早并沿用至今且普遍实行的是建设项目业主企业自行经营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但是管理专业性及规范化欠缺,正常运营后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不利于成本控制。

此外,建设项目业主另行成立运营机构经营模式。其优点是业主建设和运营分设,该模式易于协调运作,可防止“内部人”控制,但机构重叠、各成体系,运行成本高。

2.2.3 公路经营企业主要管理问题

公路经营企业的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公路经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改制设立的。

主要表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层的混乱,政企不分、经营班子不团结以及财务混乱等管理问题。此外,管理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公路经营企业的管理费用主要有行政管理费用、工作人员工资、差旅费等,而这些费用都是比较高的开支,例如,公司员工工资大约都在5000-6000左右。最后,公路经营企业员工的不作为问题,公路经营企业人员冗余,具有庞大管理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 现代企业制度求解

3.1 公路经营企业要创新经营业务,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解决收费权期限的有限性与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矛盾,公路经营企业应及创新经营业务,建立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

首先,进行拓展经营,不断扩展主营业务。

其次,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分散经营风险。企业所拥有一条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可能到期,但是企业可以继续有偿受让其他公路的收费权或投资建设新的收费公路,这样企业就会拥有一种长期的收费权资产,使主营业务不断扩展。

此外,企业除了经营收费公路之外,还可以发挥现金流量大等优势,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资源及信息优势,进入其他相关领域,这样,收费收入和其他投资的高收益性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从整体上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当在这些领域的经营有了良好的基础或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在公司所拥有的经营权资产到期后,企业也可以考虑实施转型。在经营过程中,高速公路企业还应充分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本经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2 公路经营企业要构建合理的体制

首先,机构设置必须打破旧有的机关管理模式,体现综合功能,按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系列建立综合管理体制,采取定岗定员定标准的方法,强调一人多能,合理调配工,并且相对集中办公以加强内部协调,提高办公效率。

其次,建立权责对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公路经营企业也必须在体制改革方面,明确权责责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工作士气,有助于按时完成经营业务、控制管理成本。再次,实现功能合并,强调部门管理职能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在新的体制设计中,相对扩大了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在新的形势下,设立专业性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最后,体制设计要突出监督职能,监督一定要有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在体制设计时必须要突出了监控职能。公路经营企业设立监督机构,行使财务审计、管理监察等一系列职能,加强对各站点的监督管理,降低运行成本。

3.3 逐步完善公路经营企业的管理

首先,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明确必须做到决策、监督、经营等权等分离。各司其职、但是必须相互制衡。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职能、使得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地监督、经营实现企业效益。

其次,缩减管理费用,必须要精简机构工作人员,避免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要适当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开支费用,例如差旅费、招待费用等。

再次,尽量处理好管理中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公路经营公司行为主体的社会公益性和企业的利润追求,决定了公路经营公司实施车辆收费、综合服务及沿线的综合开发等方面的管理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也在公路路政、交通安全、公路运政等方面对公路实施管理,因此,就必须要求公路经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防止出现管理矛盾问题。

总之,公路经营企业我国收费公路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是由于其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自身环境、政府环境,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前提,因此,公路经营企业只有将自身的特点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产权、制度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进一步促进公路经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成.公路经济[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

[2]杨显昌,王进,卢毅.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公司体制改革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02.

[3]王云泉.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3.

[4]周存信.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和发展的问题[J].公路,2004,(09).

上一篇:含水率变化率下一篇:专业化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