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运用

2024-11-11

方法的运用(共11篇)

方法的运用 篇1

法学实践教学是相对于法学理论教学而言的, 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件的一种教学活动。法学实践教学是巩固法学理论知识和加深对法学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法学实践教学常用方法及分析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较早采用且比较普遍的实践教学方法, 是将法学理论用于实践的较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在课堂中安排单独的时间, 引用相关案例, 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讲授,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单独开设案例课程, 配备专门教师, 有单独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两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存在的问题:

第一, 对于在课堂中安排单独的时间进行的案例教学。一方面, 案例的教学势必减少理论课程的讲授时间, 所以为了保证理论课程的完整, 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难保证。如果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再过于细化, 那么所谓案例教学就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课堂中引用案例有三个特点, 一是案例必然是针对刚刚讲完的理论知识而准备的, 这就无法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对事实的“定性”问题, 然后根据确定的法律性质引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问题。而在课堂中, 讲完某个知识点后, 直接进行案例教学, 学生无需进行任何有关定性的分析, 而这恰恰是法学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二是所用案例只能涉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复杂程度较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 法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当是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中分清案件涉及多少个法律事实, 存在多少个权利义务关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而在理论讲授过程中, 特别是课程初期, 学生学习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 很难针对解决复杂案例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三是即使在学期末, 案例也只涉及本门课程所讲知识。而法学实践能力应当是全方位的, 以民事纠纷为例, 纠纷的解决至少涉及民法、民事诉讼法, 还可能涉及仲裁法、人民调解法以及相关专门法律, 如房地产法、土地法和环保法等, 如果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就更为复杂。如此, 在一门课程当中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全方位、综合的实践技能的确是个难题。

第二, 对于单独开设案例课程进行的案例教学, 恰恰能够解决上述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某些不足, 但其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对案例课程的设置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如在设有“民法学”课程的同时再设一门“民法案例课”, 从课程论角度讲, 两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都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是后者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前者。原本一门课程却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设置为两门课程, 这不仅在教育理论上是不成立的, 在实践中也会出现重复设课的情况。因为“民法学”中, 不可能不引用案例, 而“民法案例课”中也不可能不讲解理论知识, 最后两者的区别就是, 以理论为主辅以案例的就是理论课, 以案例为主阐释理论的就是案例课。二是教学大纲、教案及教材的编排的科学性问题。单独的案例课一般都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也只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而没有经过任何的讨论和论证。其所选之案例多源于市面上相关的“以案说法”或配套习题之类的辅导书。这样的案例根本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 其所选之案例, 不同于理论课中任课教师为了说明某一问题而信手拈来的案例。其要有相当的代表性、知识面的广泛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性和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因此,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精挑细选, 要形成体系, 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把握要准确、深入、全面和缜密。三是案例课程与理论课的相互协调问题。单独开设案例课程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在理论课中不可能不讲案例, 在案例课中也不可能不介绍理论知识, 而二者如何做到相互补充又不至重复是比较困难的。而在实践中, 两门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授课, 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冲突就更加困难。

(二) 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各大院校法学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以模拟真实法庭开庭的方式, 通过学生亲身的参与, 锻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司法实践的基本技能。模拟法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

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作为诉讼法课程的一部分, 在诉讼法学习过程中由任课教师组织和指导;二是每个学期由法学院 (系) 的学生会或某个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一到两次模拟法庭。无论哪一种方式, 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前者诉讼法学习过程中的模拟法庭, 任课教师更注重程序问题, 而不大可能对实体问题作比较详细周全的讲解和指导, 教学目的单一, 无法发挥模拟法庭的最大效用;后者由于教师参与的弱化, 更多地会流于形式, 表演成份重于临场发挥。组织者更多的是想举办一场圆满的活动, 而追求“圆满”恰是与现实相违背的。在现实的法庭审判中, 无论是原、被告还是代理人, 甚至是法官都无法预知将会发生什么, 甚至法庭审判会因意外而中断。因此, 改革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 分组讨论 (辩论) 教学法

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别, 每一组经过讨论得出本组的论点和论据, 从而与其他组别进行相互辩论的教学过程。分组讨论方式比较灵活, 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解决单个的实体法问题效果较好, 非常适合在实体法教学中进行推广。但分组讨论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 对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要求较高, 为避免个别学生发言过于繁杂冗长, 教师对问题的选择、授课的过程, 要做好各方面的设计和准备。另外, 分组讨论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也相对较小。

(四) 法院旁听教学法

法院旁听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司法威严, 培养法律人的情操。但由于法院旁听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 不具有经常性。因此应着重注意法院、法官、案件的选择。法院的级别尽量上提, 法官的素质要过硬, 听审后对学生要有正向的引导作用。案件要复杂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做好听前的指导和听后的评议。

(五) 法律诊所教学法

法律诊所教育是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法学教育新方法。2000 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七所院校率先在全国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开始把诊所式教学方法引入法律教学实践中。

所谓法律诊所就是效仿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 由教师在法学院开设法律诊所, 学生在诊所学习, 为当事人诊断“病情”。在法律诊所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件, 直面各种社会冲突和纠纷, 并且亲自参加到纠纷的解决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诊所法律教育有着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没有的现实性, 有着分组讨论和法院旁听没有的亲历性。因此, 在众多法学实践教学中, 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但是, 诊所法律教育同样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 法律诊所的性质需要明确。法律诊所代理案件不是在模拟而是真实的案件, 无论它收费与否都是在提供法律服务, 这种法律服务组织是否需要司法行政部门审批, 目前还不明确。实践中, 有的学校是挂靠在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 有的学校挂靠在律师事务所, 但如此解决也会带来次生问题。其次, 学生进行案件代理或文书写作过程中产生的侵权行为, 责任如何承担?诊所虽然有指导教师, 但教师本身也不可能做到不出任何问题, 那么出问题后, 诊所本身没有主体资格当无异议, 如此是由指导教师承担, 还是由学生自己承担, 抑或由挂靠的法律援助中心和律师事务所承担?再次, 诊所的案件来源如何保证?案件的多少直接影响有多少学生可以参与到实践中来, 如果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诊所教育, 那么,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就不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最后, 诊所教育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些对于一个学院或一个系来说都不是小事。首先从人力角度讲, 在诊所中做指导教师的一定是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且在从事兼职律师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只占全部法学教师的一部分, 甚至可能是一小部分。让如此少的教师来指导全部学生, 效果必定不会理想。另一方面, 办案需要经费, 从实践来看, 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都是在做法律援助, 这也是现实的选择, 有能力花钱聘请代理人的不会聘请毫无经验的学生, 如此办案经费从何而来?

(六) 义务法律咨询

义务法律咨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基层, 到社区、农村或者广场、集市, 为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其有着与法律诊所相似的真实性和亲历性。其复杂程序不如法律诊所, 但对学生知识广度的要求较高,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义务法律咨询要想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也并不容易实现。笔者曾带学生参加过多次此类活动, 但多数效果甚微, 甚至是在走过场, 拉个条幅, 照个像, 就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咨询。不仅学生学不到任何知识, 反而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 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可以说林林总总, 笔者认为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已无必要, 只要能把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就会起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协调

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优劣, 如何运用和协调各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认为, 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效用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实践教学的王牌方法。法学教育离开案例教学必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进行案例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第一, 将单独的案例课程合并到理论课程中, 这种合并不是简单的课时相加, 而是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一些单独设计的案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日历中体现出来, 并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解决重复设课问题, 也可以避免不同的人讲一门课的理论与实践部分的冲突问题。第二, 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要有代表性和科学性。教学后期所选案例要适当涵盖前面所学知识, 体现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并适当选择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 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第三,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法学思维习惯, 教授学生分析案例的正确思路和角度, 注重思考过程的训练而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案例的结论和原因。第四, 如前所述, 在理论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 无法解决的是综合性案例的训练问题, 此问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法解决。

(二) 模拟法庭教学法和法院旁听的协调

应该打破现有的模拟法庭组织规则, 不应交由学生会或学生社团来组织, 也不能成为诉讼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模拟法庭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 每学期组织一次全院 (系) 模拟法庭, 由诉讼法教师牵头, 实体法教师参与, 各负其责, 分别就自己主讲的部分进行相应的指导。法庭审判人员和代理人由高年级同学担任, 当事人和旁听人员由低年级同学组成。第二, 审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涉法律关系要复杂, 综合性要强。第三, 在模拟法庭开始筹备时, 组织一次法院旁听, 且旁听案件性质应与模拟法庭一致。在旁听前, 负责组织的教师要对旁听同学分配与模拟法庭担任职责相关的任务, 强调在旁听过程中, 每位同学要着重注意的相关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第四, 整个模拟法庭过程中, 教师都只负责组织、协调和个别指导, 要特别强调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三) 法律诊所的取与舍

如前所述, 法律诊所是众多实践教学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其组织的要求却又是最高的。因此并不适合所有的学校选用。依笔者之见, 法律诊所的设立应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 只有具备条件的学校才可选用。是否设立法律诊所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法律诊所的案件皆来源于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专门机构是司法行政部门下设的法律援助中心, 其依据是《法律援助条例》。因此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开展法律援助的前提条件, 更是诊所案件来源的重要保证。二是法学师资队伍中从事兼职律师的人数与指导的学生人数达到一定比例, 且保证有相应的时间指导学生办案。指导教师中有资深律师做总指导, 有解决疑难案件的能力。三是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 保证办案经费开支。依笔者之见, 经费可以通过胜诉当事人捐赠、校友捐赠、社会赞助、各种基金会的资助和学校划拨的实践教学经费来筹集。四是有能力成立办案责任风险基金。虽然办案责任一般不会发生, 但一旦发生则直接关系法律诊所的存亡。如果学生在办案过程中有侵害当事人权利的情形, 可优先从基金中支付相关赔偿。

(四) 义务法律咨询的筹备

义务法律咨询要避免走形式, 重要的是咨询地点的选择。从实践教学效果角度来说, 首选地点是广场、商业中心等地带。笔者曾多次去过基层社区, 甚至是农村集市, 几乎无一例外地走走过场就结束了。分析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相对较少, 法律意识淡泊, 对法律几乎没有需求。而广场和商业中心地带则不同, 人员密集, 城市人口集中, 咨询的热情比较高。从普法效果角度来说, 农村恰是最需要进行法律启蒙的地区。因此要想达到普法和实践教学双丰收, 就要在义务法律咨询前期, 做好调研工作。事前与当地村委会联系, 由村委会进行摸底调查, 对需要相关帮助的村民进行预先登记, 当需求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再安排进行义务法律咨询。

三法学实践教学的制度设计

每一学期法学实践教学的内容都会发生很多变化, 这一点不同于内容相对不变的理论教学, 因此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由教师自主决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甚至决定是否采用实践教学方法, 在可做可不做或可多做也可少做的情况下, 势必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不做或少做将成为必然, 那么法学实践教学也必将成为一个口号。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对法学实践教学方案进行系统化地设计, 而且应当上升到制度层面, 由教学管理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 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将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种制度化的设计, 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各学科的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 如果是课堂实践教学, 则需要制定教学大纲、课时计划、经过讨论的教案以及考核方式等;如果是课堂外实践教学, 则需要明确实践教学的周期、组织分工、经费使用制度以及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等制度。

制度化的法学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效果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体系, 使得实践教学成为教师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 同时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 获得相应的回报。如此才可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把实践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萨维尼说, 法律的本质是一体两面, 法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可偏废。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各教学单位要深入研究法学各种实践教学方法, 掌握其适用的条件和要求, 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斟酌采用, 且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教学设计, 使得各教学方法之间相互协调和补充, 发挥各自的优势, 最大程度的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职校运用“赏识”教育学生的方法 篇2

摘 要:“赏识”教育,就是在教育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基调,要以关注学生的进步成长为主旋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向着成功的道路迈进。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自我认识比较消极,自信心不强。因此,职校在教育学生时,运用“赏识”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职校 赏识 教育 方法

一、为学生能受到“赏识”创造机会和条件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后,希望得到的是自尊需求,即希望自己有能力、被承认、得到赞许。职校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时,学习基础就较差,他们很难得到教师的“赏识”,到了职校以后,有的教师对他们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中考落榜生,学习成绩较差难管理,所以教师对他们也产生责怪和埋怨情绪。总之,职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一个缺乏得到“赏识”教育的学生群体。他们有自卑感,总怕教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但是这些学生又都各有特长,他们在唱歌跳舞、吹拉弹奏、写写画画及体育运动中各有天赋,他们有表现自己才能的强烈愿望,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赏识”。针对这一现实,可以在学校创造一种竞争向上的气氛,经常开展知识竞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和各种文艺、体育比赛等,开展“我有长处我能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为学生能受到“赏识”创造了机会。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确实表现突出,在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为班上争得了荣誉,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赏识”和赞扬。当他们走上领奖台,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倍加关注“赏识”后进生

教师爱优秀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教师要爱一切学生,更要关爱后进生。在运用“赏识”教育方法时,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赏识”后进生。后进生成绩较差而且带有一些不良品质,但他们本质是好的,他们想接受教育、想学好,却又对教师时存戒备;他们错误较多,却时有羞愧和惶恐之感;他们表面看不起优秀学生,但私下里却心存羡慕。实际上,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十分期盼得到教师的“赏识”,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对后进生运用“赏识”教育方法时,要对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不放过。如:一个学生以前经常旷课,而近段时间不旷课了,每周只有几次迟到现象;另一个学生以前经常不交作业,而现在每周只有偶尔几次不交作业,等等。学生的这些细微的进步,而且这些进步中还带有缺点的成分,但是作为教师要非常敏感地认识到,这个学生是在进步,不管是进步的大小,不管是进步的快慢,他们在心理上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此,教师对后进生更要给予细微的关怀、更充分的鼓励,只要这个学生在进步,就值得肯定,就值得表扬,就应该真心真意地去“赏识”他们,把“赏识”的甘露洒到每个学生身上。这必定会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鼓舞他们进步、进步再进步。当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对后进生的缺点放任不管,教师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

三、要“赏识”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要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表现这个学生在这方面有天赋,有才能。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教师的赏识,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这往往是教育学生的一个突破口,在教育学生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了诗歌社、合唱团、绘画组、文艺队和各类体育运动队,而且还与当地报社合作,在学校成立了学生记者站,等等。有一个学生在班上不遵守纪律、屡屡影响全班的学习和安定,班主任找他谈话教育,也不理不睬,效果不好。后来,班主任了解到他对美术书法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就专门指定他为班级黑板报的副主编,专门负责黑板报的版面设计、绘制图案和书写黑板报,他得到了班主任的“赏识”,他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自信心也增强了,从而自觉地改正缺点错误,进步很快,成了班级的骨干。

四、“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包括后进生也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不要抱着消极的态度,盯住学生的缺点不放,而是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微弱的闪光,教师也要十分珍惜,给予“赏识”,大力表扬,让它发扬光大,要以此作为学生进步转化的起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就能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如,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后来这个学生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改正,这就是“闪光点”。作为教师就要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要用爱心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台阶,这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宽容和爱心,会在学生身上自觉地产生一种改正错误的巨大动力,取得不断进步。这也体现了“赏识”教育方法的魅力。

五、用“赏识”教育方法指导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1.激励的原则。要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就必须“赏识”学生,在评价学生成长时,首先要看到他们的成绩,要把他们的成长进步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评价考核,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看到希望,从而在自身产生前进的动力。要让学生在评价考核的过程中感到“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而只有进步快慢的区别。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2.用发展的眼光评价考核的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是“赏识”教育方法的具体体现。职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少用横向比较的原则,多用纵向比较的原则。要注重学生与自身的比较,要把学生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要坚持动态地、发展地进行评价,要突出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优点,从而体现学生在不断进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持续成长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3.不单纯以学习成绩好差作为评价标准的考核原则。在职校生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结果单纯以学习考试成绩来衡量考核,他们中不少人都不可能达到优良,不可能得到“赏识”,必将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单以学习成绩好差来评价学生,这部分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鼓励和肯定,必将会扼杀这些学生的潜能,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必须把学习成绩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使各类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和成绩都得到“赏识”,从而激励他们争取进步的积极性。

六、关于运用“赏识”教育方法的若干思考

1.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方法,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热爱学生,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心目中的“教育奥秘”。教师的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故作姿态的,教师的爱是要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而对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更要爱后进生,因为爱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持久,就能使学生那颗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从而看到希望和未来。而“赏识”教育方法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重视、认可和赞扬,教师只有真正去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加善于“赏识”学生,才能更加真切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2.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方法,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任何学生群体中,总是有优秀的和后进的,在运用“赏识”教育方法时,在方式方法上必须区别对待和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抓好“两头”。如,对待优秀生,在“赏识”时要标准高一些,要求严一些,既要看到优秀生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但次数不要太多,不要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满和优越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要及时批评和教育,不要怕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响鼓更须重锤敲”,这样就能让优秀生在更高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步,更能赢得教师的信任和同学的尊重。而对后进生,在“赏识”时要把发现他们成绩和进步放在第一位,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丝毫不要放过,甚至可以“小题大做”,把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大力表扬、公开表扬,要毫不吝啬地在他们身上普照阳光、遍洒雨露,加大“赏识”力度。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前进。在抓“两头”的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能忽略处于学生大多数的“中间层”,即中等生,必须充分“赏识”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也要大力帮助,让他们更加充满信心向前迈进。

3.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方法,必须宽严相济,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也不能忽视,要劝导、批评,但不能伤及学生的人格,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学生碰到的挫折,教师要给予慰勉,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找到办法,走出挫折的困境。对有缺点的学生,要给予宽容,要允许他们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在反复的过程中给予耐心帮助,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他们才会更加自觉主动地改正缺点,取得更大进步。

4.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方法,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精通业务,建立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这是运用“赏识“教育方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事事作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首先不做,教师无小节,处处为师表。徇私偏袒的、尖刻的、愠怒的教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常常为学生所厌恶。而公平、公正、通情达理、和蔼、亲切的教师是最被学生喜欢的。教师要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和陶冶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体现“德高为范”;同时教师必须精通业务,让学生在你的教育教学中感受到快乐,真正给学生带来渊博的学识,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赏识”学生。赏识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放下身架,摒弃“师道尊严”的旧习,平等对待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尊重你、信任你,才会真正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和教导,“赏识”教育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长江理工学院)

浅析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篇3

一、应注意影响体育教学方法效果的因素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 都需要通过师生双方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协调活动, 才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越丰富, 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就会得心应手。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等, 也对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 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生上课精力集中、兴趣高, 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相反, 学生上课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再者, 学生的身体条件也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身体条件好的学生领会动作要领快, 相反, 则领会动作要领慢, 影响教学计划, 推迟完成任务的时间。另外, 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如果没有教学需要的海绵垫子、沙坑等, 就是选用了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 还是不能把跳高、跳远等教学内容教好。

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有关的教学理论

理论虽然源于实践, 但又高于实践, 并用于指导实践。理论方面的缺陷, 将导致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片面性;理论方面的混乱, 就会导致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混乱。所以,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认为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有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例如关于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理论, 越来越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意念放松法、激发动机、培养兴趣的方法、情景教学法等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就是教育心理学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补充。普通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掌握普通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的原理、原则等等, 仅仅就方法谈方法, 无疑是舍本求末, 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只有摒弃守旧思想, 树立创新意识, 不断创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教学效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应注意体育教学方法的师生配合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的活动, 既不存在没有教的学, 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 运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 不但要考虑体育教师的活动--如何教, 而且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如何学。如果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的运用, 往往只注意教师如何教, 容易忽视学生如何学。例如做动作示范, 往往要求体育教师要有目的, 要正确、熟练、协调和优美, 而对于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等等, 往往涉及不到。于是,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是“视而不见”, 有时虽然看见动作示范, 但应该学习的地方却没有看见。例如, 体育教师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示范, 尽管体育教师做动作正确、熟练、协调和优美, 由于忽视教学生如何观察这个动作, 结果是学生只注意体育教师投篮的结果, 而没有观察体育教师是如何做这个动作的, 结果就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相反, 在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情况下, 容易使体育教师只关心学生如何练习, 而忽视了体育教师的教。例如, 在学生反复练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时, 体育教师如果不注意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练习情况,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改正错误动作, 就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师生活动脱节造成的。因此, 在运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时, 都必须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

四、应注意外与内的配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变化、情绪变化、动作质量、脸色变化等外部活动和表现,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生理变化等方面的内部活动与变化。学生的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 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的学习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看来注意力是集中的, 但是实际上, 有些学生思维活动没有跟上, 结果练习时不知道动作要领, 影响教学计划。再如, 有的学生已经不适应运动负荷, 感觉身体不舒服, 但因为害怕老师指责或碍于学习纪律而不敢外露, 从外部不能观察到。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 是影响学方法实施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体育教师在使用体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学生的内外部的表现与变化, 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两者的关系, 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五、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时候, 应注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同阶段的配合

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到全懂、由不会运用到基本会运用再到能比较熟练运用的过程;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则经历了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到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再到巩固运用自如阶段。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 往往以模仿学习为主, 可能模仿体育教师的, 也可能模仿他人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 学生在形成运动技巧以后, 就可以完全摆脱模仿动作的模式, 就会从个人的特点出发, 做出有创新的动作。因而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 要注意这种变化, 使学生从模仿向创造过渡, 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国庆.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沈阳体育学院报, 2001 (2)

历史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 篇4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 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解释法、比喻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等具体的形式。

3.叙述法: 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称为叙述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4.概述法: 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教学中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

5.谈话法: 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交流,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师——生、生——生、师——生——生之间对话等多种形式。

几种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辩论式教学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然后按辩论组分开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辩论阶段,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南北朝时期的战争”,正方的观点是“战争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战争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的作用”,正方的观点是“战争促进社会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战争阻碍社会发展”。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有机的联系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有利于同类问题的解决。

三、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题目,正面向下,由学生自由抽取,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能回答2—3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系统性和知识的巩固十分有利。

五、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中职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 篇5

【关键词】中职 分层教学法 运用

一、中职分层教学内涵

中职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各个层次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水平、兴趣和需要,参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难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中职分层教学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发挥其合作能力,实现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即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教学的发展。

二、中职分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不完善

中职分层教学方法突出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教学。而现实中的中职分层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过分重视学生技能的教学,技能至上的理念根深蒂固,对其他两个层次的教学极少。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兼容性差

许多中职学校没有很好地协调好学生与教师的两个教育要素,仍然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即使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单方面的,不存在兼容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存在矛盾

虽然中职学校开始提倡分层教学,但是教学管理却没有完全跟上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仍然认为教学管理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三、中职分层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认知能力,推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实现学生全面素质。中职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既掌握文化课知识,又突出专业性、技能性知识,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且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尊重每个人的个别差异。

(二)发展性原则

中职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建立扎实的学习基础,提高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激励性原则

中职学生具有成熟性、发展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既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中小学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引导、维持和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内驱力,适时地对学生的良性行为进行正面评价,激发其发展潜能,使这种良性行为发生次数增加。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良行为要具备一定的容忍度,恩威并施,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求知欲,实现自我价值。

四、中职分层教学策略

下面我将以我所带的中职高考班级为例,阐述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调查摸底

中职高考班不同于其他班级,它是以考取理想的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为主要目标,但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且存在差异性,所以必须对班上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首先,通过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其次,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掌握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最后,这种摸底调查是中职分层教学的基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都应该考虑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的变化,从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反馈教学。

(二)分组分层

第一,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了解分层分组的目的及意义,成人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从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将高考班级分为A、B、C三组,并且选出组长,践行组长负责制。同时,给各组布置各门功课的任务,使其集中解决、强化。

第二,加强动态分层与隐性分层相结合,把每一次的分层都作为下一次分层的基础和标准,注重学生内在的、隐性的潜质分层标准,以每次月考为准,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重新分组,及时调整功课任务,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探索、竞争,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层

按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中职分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区分、有重点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高考班级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掌握教材中提供的理论知识及生产生活中的发展技能。第二个层次,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明白知识点的来由。第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即通过教学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保持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中职分层教学更加侧重学生领会知识的能力,紧紧地围绕着各门科目的重点和难点,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内容,把了解、理解与掌握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四)教学、辅导、评价分层

大学数学中几何方法的运用 篇6

一、大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学习时间以及资源不足

大学数学是理工科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必备工具,如物理中的力学、电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都涉及了大学数学中的知识. 定积分的几何运用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给予大学数学课程的课时并不多,但该课程知识内容数量繁多,且学习难度较高,学生难以在课堂短时间内消化,所以学习时间明显不足. 加之课堂知识内容被大幅压缩,将部分定理的证明过程直接删除,学生单纯依靠记忆进行理解与使用,忽视了以几何的角度理解定理,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理解定理的来源,也不理解定理的几何意义. 除此以外,部分高校还需面对教学资源不足这一问题. 部分学校的教师或是教室会存在不足的现象. 受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高校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令多个班级甚至多个专业同时听课. 如此一来, 学生即使在学习状态、进度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出现问题, 由于人数众多,无法直接向教师提问. 且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无法与教师或是其他学生进行直接交流与讨论. 只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课堂学习效率自然难以提升.

( 二) 学生学习方式存在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调节自身心态,注意自身课堂细微的情感变化. 学生学习状态、热情度以及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其课堂教学效率. 大部分学生学习时,往往只研究课本上的定理及其证明内容,但定理及其证明方面的知识晦涩难懂,且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导致学习过程较为沉闷无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若学生采用上述学习方式,便限制了自身思维,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的洗能力. 学生采用几何方法学习,能够使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容易理解. 同时也能令学习过程较为轻松. 但是部分学生却过于依赖使用几何方法进行学习,忽视了对数学思想的解释,或是直接利用几何图像替代了教材中的定理以及相关证明,从而令自身无法更为深入地理解问题,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以及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部分学生无法正确使用几何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存在较大问题. 不仅如此,学生若不将代数与几何联系为一体,之后的学习也会收到一定影响,以建筑工程为例,建筑工程中大部分问题为几何问题,而大学数学中大部分为代数语言,若学生仅了解几何内容,则学生生无法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同理,若学生仅了解大学数学中代数内容,则无法利用大学数学知识解决建筑工程中的问题.

( 三) 学生对几何方法的认识有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大学学习中的应用逐渐丰富. 学生可借助目前的科技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等设备构建更为形象以及直观的图形,图形也由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使得学生突破了空间限制,也解决了之前纸笔绘制图形时,图形不准确这一问题. 然而,学生在构建图形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向误区,发生以偏概全的现象. 大部分学生绘图过程中不理解几何方法的实质,错误地认为,针对定理证明问题,无需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以及逻辑进行验证,只需绘制特定函数的函数图像即可. 然而并非如此,学生运用几何方法理解定理以及定理证明内容,实质是举例,但举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状况,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需反复研究几何示例,同时清楚、了解几何学习方式的特殊性. 学生也可选用多个几何示例作为对比,更为深入地了解几何学习方式的实质.

二、大学数学中几何方法的实际运用

( 一) 阐述数学定理

数学定理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学生学习数学定理的目的,不仅是要求自身对数学定理有所记忆,还需对知识有一定理解,同时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大学数学数学的定理知识过于抽象,大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定理内容,对定理所描述的情况也没有清晰地认识,使得学生虽然能够记忆定理,但无法深刻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 针对上述情况,学生便可运用几何学习方式,将定理转化为图像,使定理的表现形式更为直观,也有利于自己接受.

( 二) 简化题目

数形结合思想一直是数学常用的思想之一,其不仅能够令题目变得更为直观与形象,同时也能简化题目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以及正确率. 部分题目如果仅依靠代数进行计算,计算量较大,计算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 若学生将题目部分量转化为图形,则能够轻易观察到各量值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省去大量计算,大大降低了出错的概率.

如题: 设存在一旋转抛物面,该抛物面方程为z = x2+ y2,同时存在一平面,方程为x + y - 2z = 2,求解两面之间相距距离最短时是多少.

该问题共有两种求解方式: 第一种方法,学生可使用条件极值的方式进行求解,单纯依靠代数知识解答,其中并不涉及任何几何方式. 该方法具体如下:

该解答方法看似步骤较为简洁,但其计算量极大,且学生在求解驻点时,方法也是极为繁琐,且会耗费学生大量时间.所以,学生可使用第二种方法,即结合几何方法进行求解.具体解法如下:

(三)运用几何图像活跃思维

结束语

大学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备的知识,所以对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活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应灵活运用几何学习方式辅助自己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提升数学水平.

摘要:针对大部分大三学生来说,大学数学课程内容难度较大,而且极为重要.大学数学是大部分理工课程的基础课程,有利于理工科学生之后的学习,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使用几何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学习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从阐述数学思维、简化求解过程等多方面分析了学生应如何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几何方法,以期增强学生的逻辑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大学数学,几何方法,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冠男,肖欢欢.关于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的几点意见[J].才智,2015,30:213.

[2]王辉.几何方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0:88-89.

[3]陈维桓.关于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的几点意见(续)[J].高等数学研究,2013,01:5-6.

[4]贾长虹,范志勇,叶留青.数学分析中的几何直观方法[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47-49.

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探究 篇7

众所周知,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一直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合理运用“数形结合”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数学问题的本质, 从而达到更快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1].此外, 运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实现简化数学问题、直观反映数学问题, 很多时候还有着便于考生寻找解题思路的好处.

从大体上来看, “数形结合”说的是代数和图形之间的相互对应.简单来讲, 就是把那些可视的几何图形的位置、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专业用语等相结合起来, 把相关的代数用相对应的图形来表达, 从而把那些比较抽象、不直观的数学问题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总而言之, “数形结合”是一种结合了抽象和形象思维的新型解题方式.从根本上讲, “数形结合”就是一个综合了“变数化图”和“变图化数”这两种科学数学思维方式的数学教学新思维.在“数形结合”当中, 最主要的就是掌握“数”和“图”之间知识的互换, 也就是要熟练掌握抽象的数学用语和直观数学图像这两方面的知识[2].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们会根据学生们的知识储存状况慢慢引入“数形结合”的相关知识, 便于学生扎实地掌握高中阶段的相关数学知识, 从而能够灵活应用初中和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 初中所学的那些数学知识就是一些基础性质的课程, 是一种数学的入门课程, 在求解一些数学问题时, 初中的数学课程更多是模仿解题, 没有脱离“解题范本”.数形结合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正好符合当代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合理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很多的高中数学知识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 把代数转化成为几何图形, 直观而明确地呈现题意.从而简化学生的学习负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数形结合在三角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的数学模型.因此, 可以将三角函数看作数形结合的产物.下面以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教学为例分析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

【例1】已知, 且α是第四象限角, 求解sinα、cosα.

解答与分析: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数形结合的解题思维, 就会根据得出, 又根据sin2α+cos2α=1, 计算得知.以上是常规解题思路,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首先需要根据题意将已知信息转化为图形, 从而使已知信息一目了然, 如图所示.

通过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图形可知, 角α 终边上的点为 (4, -3) , |OP|=5, 因此.常规方法是通过代数运算或根据方程组来求解, 运算过程比较复杂, 而且极易出现运算错误.通过数形结合可以将题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像, 而且无需进行复杂的二次方程运算.因此, 相比之下, 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比较简便.在高中阶段, 三角函数的学习尤为重要,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好三角函数的概念, 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忆其中的知识.

2.数形结合在直线与圆锥曲线教学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的基础是坐标, 在高中数学直线与圆锥曲线教学中同样需要使用坐标, 而运用坐标的过程就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过程.下面以刻画直线倾斜度为例分析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

【例2】 分别从“形”和“数”的角度来刻画直线的倾斜度.

解答与分析:直线倾斜度的刻画是高中数学中直线与圆锥曲线教学的基础, 不论是从“形”还是从“数”的角度, 都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刻画直线倾斜度.从“形”的角度入手, 直线l与x轴相交时, x轴的正方向与l向上的方向就会形成一个角α, 那么α 就称作α 的倾斜角, 如图所示.

从“数”的角度入手, 坡度=升高量/前进量, 坡度可以转化为数学中的正切, 那么α的正切值就叫做直线l的倾斜度, k=tanα, 如图所示.

3.数形结合在解析不等式和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处理不等式和方程问题时, 可以将待求解的根看做坐标轴与函数图像的交点, 只要正确地将其转化为函数图像, 即可在图像中找到交点, 从而明确交点的数量和位置.下面以方程的求解为例分析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

【例3】 求解不等式的解集.

解答与分析:不等式的常规解法是将原不等式进行转化, , 通过求解 (1) 式得0≤x<2, 求解 (2) 式得-2≤x<0.因此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2≤x<0}∪{x|0≤x<2}={x|-2≤x<2}.常规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 但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令, y2=x, 那么不等式的解就对应函数图像在y2=x上方图像在x轴上的射影, 如图所示.

分析右图可知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转化为{x|xA<x<xB}, 由得xB=2, xA=-2, 因此不等式的解集为{x|-2≤x<2}.

目前为止, 现有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形结合”已经被许多教师运用到相应的数学教学当中.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数形结合”能有效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直观反映数学问题、简化数学用语等众多优点.由此看来,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运用这样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刘红艳.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谈谈语文比较教学方法的运用 篇8

如果把鲁迅前后期杂文进行比较, 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世界观转变的过程, 更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杂文共有十篇, 其中前期杂文有《论雷峰塔的倒掉》、《纪念刘和珍君》、《文学和出汗》三篇, 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这个时期作者信仰进化论, 作品显示了进化论的思想。后期杂文有《友邦惊诧论》、《人生识字糊涂始》等七篇, 则是光辉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品, 充分发挥了“匕首”和“投枪”的战斗作用, 表明作者已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比较, 鉴赏作家不同时期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绿》和《威尼斯》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前者浓彩重抹, 铺饰夸张, 后者朴素清新, 自然简洁。这两篇散文语言上的差别, 同朱自清前期与后期的思想变化密切相关, 反映了作家语言风格变化的踪迹, 如此比较, 学生鉴赏语言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把同体裁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 培养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横向思维能力。课本中《祝福》、《荷花淀》、《母亲》三篇小说都是塑造妇女形象, 但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不尽相同—《祝福》着重于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 《母亲》侧重于心理活动描写, 《荷花淀》则通过对话、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由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作品人物的性格也各具特点, 在教学中把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对照, 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就可以把握得准确, 对小说创作的不同表现手法就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

再以游记这类文体的谋篇立意作比较, 古人所写游记有的单纯描绘所见, 如《三峡》;有的以记游为主, 用极少的笔墨画龙点睛地抒发自己的感慨, 如《石钟山记》;还有的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 而内容中心就在议论, 如《游褒禅山记》。作者正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 写出各具一格的文章。

同是散文, 抒情手法各有异处, 巴金的《灯》寓情于物,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寓情于事, 冰心的《樱花赞》寓情于景。这样比较鉴赏, 可以更好的抓住散文之“神”, 更好地感受作者思想的脉搏, 进而欣赏文章的内容、境界、情致和理趣。

对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吝啬鬼的艺术群像中,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就大不相同:葛朗台虚伪、狡诈、凶狠, 是法国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 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特点;而泼留希金懒惰、愚昧、冷酷, 表现出没落时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在写作方法上, 两篇课文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守财奴》通过情节的步步推进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泼留希金》则通过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把姜白石《扬州慢》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 就可发现这两首词都涉及到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都采取用典写法, 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但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 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 姜词只是抒发悲痛之感:“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而辛词充满了战斗豪情:“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姜词只是感慨昔盛今衰, 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 连举孙权、刘裕、廉颇。姜词的基调是“悲”, 而辛词的基调是“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指导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中鉴赏文艺作品, 辨别作家志趣、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的异同, 掌握作品的主旨, 不断提高阅读鉴赏的水平。

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 篇9

一、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拓宽知识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其实, 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能养成了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就能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 不断丰富知识, 发展智力,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应依据教材要求、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潜在的能力, 布置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资料, 加强阅读的目的性, 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二、问题设疑, 引导学生提高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有疑问才能挖掘学生的内驱力, 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质疑、论疑、辩疑、在释疑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 在阅读中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使问题一个紧扣一个, 步步深入。如给出思考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怎样?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成语、名言等, 注重捕捉国内国际重大时政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举措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如在讲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内容时, 正遇上新疆的7·5事件, 我播放了新闻片段, 给出思考题: (1) 7·5事件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2) 应该如何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了知识,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杨振宁博士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 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景, 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细腻的情感开展趣味性教学, 使学生不但善学而且乐学。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 我先提出设问:“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观?再让学生把身边的事例讲出来。有个学生讲自己的爷爷生病时, 为了不让子女多花钱坚持不肯住院, 不久就去世了, 但他们家迫于农村的旧风俗办丧事花了一万多元, 还不如给爷爷治病用;有个学生讲他哥哥结婚时, 大操大办借了一大笔钱, 愁坏了父母;还有个学生讲了件趣事:他表兄很想买辆新跑车, 可他父亲不同意, 说他的车虽破了点, 但没小偷想偷, 比较安全。有一天表兄发现车子不见了, 兴冲冲地跑去告诉父亲, 心想这回新车买定了, 可他父亲告诉他是自己将破车送到修理店去修理了, 并批评他:“车破是破了点, 安全还是要注意的吧?”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中, 感悟到两代人有不同的消费观念。那么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在热烈的讨论中, 学生们自然得出了课本的结论:“消费要合理, 既不能抑制消费, 也不能铺张浪费, 要根据具体国情和家庭的承受能力 (即适度消费) 。”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个心理特征, 喜欢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 比较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生活焦点, 把教材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我在讲授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课的教学中结合中美贸易冲突以及我国当前频频遭遇反倾销等热点问题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觉得教材离现实很近, 离自己很近, 学习有用, 学习主动性自然就高。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社会责任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独创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如讲“债券与商业保险”一节时, 让学生模拟操作, 制订一份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学生查资料, 走访银行、保险公司, 了解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集邮市场、文物古玩市场等, 找到了更多的投资理财手段, 制订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 有了一定的投资理财理念。这样,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快乐体育教学的方法和运用 篇10

摘要 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自觉而快乐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同时,教师要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感情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关键词 快乐体育 内涵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实施

快樂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快乐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参与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发展,并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整个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态度的多重目的。快乐体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追求所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会方法。它重视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运动的欲望,发展体力和智力,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

一、快乐体育的内涵

快乐体育的思想在较早的时候已经被提出过,但直到现在,各方仍然评说不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快乐体育的实施不仅要完善体育器材的配置,更要贯彻体育教学的精神,进而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快乐体育的最佳效果。

笔者认为,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自觉而快乐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同时,教师要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感情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快乐体育绝不是“学生随意活动,玩得开心就好”的教学。学生的快乐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良好的组织、教法下获得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带给自己快乐。它包括参加运动时体验良好氛围的舒适感、与他人共同协作的团队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战胜困难的超越感、自我实现目标的成就感以及运动过后的轻松愉悦感等等。

二、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

(一)建立有乐趣的教学环境,给体育课堂加点“作料”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只有当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有效的刺激并为他们所喜爱时,他们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才能将潜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活动中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快乐体育模式,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体育游戏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实施、改进名为“灵敏王”的游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敏度、柔韧性和反应能力的教学目的。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组,画一个大小适当的圆圈,一组站在圈外并拿一个排球进行传递,看准时机用球击打圈内的同学;而站在圈内的一组同学则迅速跑动以躲避排球,被击中的同学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就是“灵敏王”。在这类游戏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二)变枯燥项目为快乐项目

在速度跑的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跑步让学生觉得没有意思,笔者把它改成了接力项目,就生动有趣得多了。笔者将全班分成几组进行接力比赛,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感觉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为他们在团队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

三、对开展快乐体育的建议

(一)体育教学活动应是快乐、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要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学生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满足了学生们的运动欲才会产生运动的乐趣。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二)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进行锻炼,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荫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环境。可以想象,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体育馆,不用担心天气变化影响锻炼,他们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心情,就乐于接受体育教学和锻炼,从而对抑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术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 篇11

一、转变教学观念, 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 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美术教学不重视, 导致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不积极, 出现少课、占课的现象。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美术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趣味性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知识, 提高美术技能, 让他们通过美术学习学会欣赏美术作品, 并激发他们美术创作的主动性。在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环节时,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 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情境中掌握美术知识;把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带学生到户外进行体验, 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并让他们产生用画笔绘画出所见所想, 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中,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中, 不断提高美术综合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构建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在美术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探究者和思考者。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是不容易实现的,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和交流, 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因此, 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时, 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 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中间, 和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究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 教师能清楚地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 对他们进行指导, 使他们的学习能减少思维障碍。例如, 在教学“戏曲人物”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制作戏曲中各种角色的脸谱。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创造性地制作出了各种戏曲脸谱。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美术知识, 并对美术学习产生了兴趣, 使课堂教学目标能高效完成。

三、创设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提高他们的美术技能, 让他们能领悟到美术作品的价值,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并在生活中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提高美术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知识的主动性。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美术创作,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 他们能运用创新的思维进行创作, 制作出优美的作品, 让他们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四、开展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习效率。在美术教学中, 通过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把自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进行沟通交流, 能提高他们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促进他们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彼此争论, 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教师可以将爱动的和爱静的、反应快的和反应慢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学生编排在一起, 让他们形成互补。这样的合作学习, 可以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别人的需要, 同时又通过互相帮助满足自己的需要, 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教学“头饰”时,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每个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 有负责设计绘画的, 有负责剪贴的, 有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 每个人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五、结束语

总之, 开展美术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美术教材的基础知识, 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提高他们的美术综合能力。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以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依据, 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创新, 使课堂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军.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8) .

上一篇:测试方法与指数下一篇:while循环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