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产业务论文

2024-10-10

个人资产业务论文(共10篇)

个人资产业务论文 篇1

对于新三板企业而言,挂牌之前多为民营企业,个人用非货币资产出资行为较为普遍, 那么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是否应征收个人所得税,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税收政策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一、相关文件规定

我国最早出台的有关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相关税收文件,是2005 年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5]319号文。该文规定:对个人将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后投资于企业,其评估增值取得的所得在投资取得企业股权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该文件被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2号公告废止。之后,2011 年国家税务总局专门针对“南京浦东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自然人以其所持该公司股权评估增值后,参与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发股的行为”进行书面文件回复,认为其行为属于股权转让行为,其取得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该文件属于未公开文件,只发江苏,未转发全国。

由于没有明确公开的税收文件规定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应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三板企业的很多个人股东用非货币资产投资并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为了堵住税收漏洞,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2015 年3 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41 号(以下简称“41 号文”),明确了个人用非货币资产投资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41号文规定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属于个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同时发生,应按评估后的公允价值确认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入,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依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规定纳税人一次性缴税有困难的,可合理确定分期缴纳计划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自发生上述应税行为之日起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可以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纳税人缴税现金流的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基层税务机关征管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有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2015年第20号公告(以下简称“20公告”),20号公告明确了个人用非货币资产投资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相关问题,如规定: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个人所得税由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缴纳,并应于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之日的次月15日内,自行制定缴税计划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备案表》(见附件)、纳税人身份证明、投资协议、非货币性资产评估价格证明材料、能够证明非货币性资产原值及合理税费的相关资料等。

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其主管税务机关是和纳税人用于投资的非货币资产密切相关的,根据20号公告规定:如果纳税人以不动产投资的,以不动产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以其持有的企业股权对外投资的,以该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以其他非货币资产投资的,以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

41号文和20号公告的出台,不仅解决了一直以来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需不需要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争议,同时也明确了个人如何纳税申报,主管税务机关如何征管的问题。无论是对纳税人在实际业务的涉税处理以及基层税务机关在征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分析

案例:2013年5月1日,深圳的张某以其持有的上海B公司的70%的股份,增加对北京C公司的投资,取得C公司40%的股权以及100 万的现金补偿,张某持有的B公司的70%股权投资成本200万,B公司的70%的股份评估价560万,股权投资协议签订生效时间2013年5月1日,股权登记变更时间2013年10月1日。那么张某用股权投资的行为是否属于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行为呢?张某应该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怎样进行纳税申报呢?

分析:

在本案例中,张某以其持有上海B公司的70%的股权投资,根据41 号文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股权、不动产、技术发明成果等,因此,张某用股权投资的行为属于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行为,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

股权的转让收入为评估后的价格即560 万,股权转让成本为初始投资成本200 万,张某的股权转让所得为360 万(560-200)万。张某收到100 万的现金收入,根据41 号文的规定应优先用于缴税;现金不足以缴纳的部分,才可分期缴纳,因此张某仅能以不包括现金收入的股权转让所得260万申请延期纳税,延期时间自股权发生变更之日即2013年10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另外,张某需要自行制定缴税计划到B公司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即如果发生变化,应重新制定分期缴税计划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三、结论

随着我国新三板业务的发展,税收风险逐渐成为监控的重点,且在我国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税收由事前审批逐渐转为事后或事中监管,处罚力度逐渐加大,企业涉税风险加大。

对于个人持股较多的新三板企业或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如果存在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入股行为且尚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根据41 号文规定:对2015 年4 月1 日之前发生的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尚未进行税收处理且自发生上述应税行为之日起期限未超过5 年的,可在剩余的期限内分期缴纳其应纳税款。

因此,新三板企业的个人股东如以前年度发生过用非货币资产投资的行为尚未进行税收处理的,应及时梳理企业股权架构、股权投资成本等,按照41号文和20 号公告或咨询相关专业机构进行个人所得税的涉税处理。

个人资产业务论文 篇2

1、概念

资产管理业务的含义:资产管理业务,一般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开办的资产委托管理,即委托人将自己的资产交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为委托人提供理财服务的行为。

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经营机构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发展的新型业务。国外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大都愿意委托专业人士管理自己的财产,以取得稳定的收益。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建立附属机构来管理投资者委托的资产。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交给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避免了因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不足而可能引起的不必要风险,对整个证券市场发展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2、分类

资产管理业务的种类:

1.为单一客户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2.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要区分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3.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3、券商集合理财

券商集合理财也称为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指的是由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客户的资产,由专业的投资者(券商)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财产品。它是证券公司针对高端客户开发的理财服务创新产品。通俗地讲就是券商接受投资者委托,并将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一种理财服务,其风险和收益介于储蓄和股票投资之间。证券公司是这种理财产品的发起人和管理人。

限定性的所谓限定性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主要是考虑到投资风险的因素,其对投资品种的比例限制较多,一般来说,类似产品将其投资对象限定在现金、货币市场基金、国债和企业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而投资于权益类证券和股票的比例不超过20%,收益能力不是很高,但风险相对偏低很多,比较适合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选用。限定型产品则包括了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型两种。

浅析资产评估业务新领域 篇3

在今年九月份召开的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连任副会长的刘公勤在谈到下一个五年中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前景时提出,中评协一定将资产评估行业的“传统市场、新兴市场、潜在市场”这三棵生命树培育得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做到引领整个资产评估行业做好做优做强做大工作。

一、资产评估传统业务

资产评估的传统业务主要是企业改制、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并购重组、产权交易等与产权变动和资产出资相关联的价值评估。具体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主要评估业务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国企改制;

二是法院评估;

三是资产评估经营公司的评估;

四是实物注资的评估;

五是其他一些股权转让的评估。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资产评估业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多并向纵深发展,传统客户出现很多新的评估需求。资产评估行业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研究企业并购重组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深入挖掘传统市场的新需求,把评估业务做精做细。

二、资产评估新兴业务

业务市场是一个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评估行业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行为和新的评估服务领域,这就为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需要评估咨询发挥其重要的专业服务作用;体制改革产生了新的评估服务需求,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等都需要评估业发挥积极作用;新的经济管理方式要求评估行业在金融风险防范、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涉税扣除财产损失评估、不良资产的动态评估、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新兴市场领域产生了新的评估需求,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技术产权转让评估、林权评估、碳排放交易评估、灾害补偿评估、创业投资评估、私募股权投资评估等。

下面就具体的来介绍几种资产评估的新兴业务。

1.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核算、披露要求,运用评估技术,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包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可收回金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等)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和传统的资产评估业务类型较单一相比,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类型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具体的评估业务:(1)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评估业务;(2)资产减值测试涉及的评估业务;(3)合并对价分摊事项涉及的评估业务;(4)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评估。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为会计的计量、核算和披露提供专业意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评估技术能够满足会计计量专业上的需求;评估专业行为能够为会计计量的客观性奠定基础;评估的独立地位能够强化公允價值的公正性。

2.物业税税基评估

税基评估是指具有资格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以那些未能明确具体价值的税基为评估对象,按一定的程序,运用适当的估价标准和方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定作价的过程。

开征物业税是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解决应税不动产的价值评估问题即物业税的税基评估问题,是开征物业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资产评估行业新业务的拓展方向之一。

相对于其他的评估,物业税税基评估具有以下特点:评估覆盖面广、评估对象数量巨大;评估时点的一致性;评估工作的周期性;评估结果的敏感性。物业税税基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税基,为物业税的征收服务。

3.文化资产评估

文化资产评估是指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方面的资产进行的评估。

2005年5月26日,重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顺应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

2010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改革已经提上日程。(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有线电视网络企业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网络资产的重组,重组的核心是如何客观、公允的反映网络资产的价值,这就为电视网络价值评估提供了发展契机。

4.公共资产评估

公共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政府投入或者政府赋予的职权形成的收入,所建成购入的各类房产、土地、设施等国有资产。

近年来,事业单位资产规模日益增长,在较好的满足各项事业发展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某些地方对庞大资产的管理还存在着漏洞,尤其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在经济活动中的承包、兼并、联营、租赁、股份经营及合资等形式相继出现,形成了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处于错综复杂的组合配置中,资产所有权相应复杂化,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这一客观形势要求资产所有权必须界定,资产权属必须明确,因而对资产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势在必行。

5.高管人力资本价值评估

近年来,关于企业家或企业高管的薪酬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面对一些企业高管“天价薪酬”的现实,社会再一次向理论界提出了我国人力资本价值评估问题:企业高管到底应该拿多少薪酬,才能既符合社会的评价标准又能真正体现企业家的价值?

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应该采取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相结合的方法,成本法反映高管人力资本隐性价值,收益法反映高管人力资本显性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高管能力如何测量、高管努力程度如何确定、高管的贡献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怎样度量等。

6.金融不良资产评估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股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伴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而出现的新生事物,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推进,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用各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发挥着指导处置价格、监督处置行为、衡量处置效果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资产业务论文 篇4

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业间作为低风险或次低风险业务已成共识, 且因风险收益的对等关系此类业务不是银行的大力发展对象, 银行的业务重点在于扩大收益较高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量, 而利用汇票的特点发展资产业务, 尤其对于大量的、资金紧张的中小银行来说, 具有非凡的意义。《票据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出票人签发汇票后, 即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票据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持票人可以不按照汇票债务人的先后顺序, 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汇票有了这个功能, 银行就可以把突破口选择在中小企业。首先, 这类中小企业资产不大、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偏高, 找到符合银行要求且有愿意为其担保的企业有一定困难;其次, 即使这些企业找到了担保人, 其获得银行融资的额度也会非常小;再次, 这类中小企业必须要与大中型优质企业甚至是垄断行业有着真实的贸易关系, 使实力较强的企业成为汇票的出票人, 这样这些中小企业就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商票取得并获得银行融资。

票据是由如此好的功能, 已经成为企业之间常用支付工具和向银行申请融资的工具, 《票据法》及其他相关制度也是票据成为银行比较愿意接受的权利凭证, 如何防范票据风险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操作层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

银行办理贴现业务时, 要严格履行必要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义务, 认真审查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要素, 判断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交易的逻辑性、经济合理性, 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用以证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相关资料。除一般贴现资料之外, 还特别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原始的增值税发票, 以证实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票据法第十条有关“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 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 必须给付对价”的规定虽对票据的无因性作了限制, 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票据法司法解释) 第十四条进一步作了规定:“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为由, 对业已背书转让的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票据法司法解释将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理由抗辩限定在直接当事人之间针对尚未背书转让流通的票据而行使的情形, 即其他票据当事人不能以“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对抗其他票据持票人。但是对于商业承兑汇票, 如果业务申请人 (即银行进行背书前的票据持有人) 的前手以其与业务申请人有债权债务关系或出票人与其后手的债权债务关系为由对到期票据不予承兑付款, 会影响持票人的及时回收票款。

2 票面真实性审查

《票据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 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票据法司法解释第十五条第 (四) 项也规定, 因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 票据的债务人可以依据票据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以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或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进行抗辩。但何为重大过失, 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均未作具体的规定。结合我国票据法的基本规定以及票据的法律特性分析, 取得票据时如果负起普通人的谨慎义务就能得知票据上的瑕疵, 因怠于审查故而未知的心理状态即应为重大过失, 即取得票据时应当按照票据法规定的要求对票据上的以及票据外的瑕疵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票据上的瑕疵主要针对的应是票据的形式要件以及票据是否背书连续、是否被伪造、变造;票据外的瑕疵主要针对的应是前手使用票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是否有利用票据从事违法交易的情形以及是否有遗失、被盗、被抢等情形, 如果上述情形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事实上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话, 则不应称之为恶意或重大过失而取得票据。所以银行要加强对票据有效性的审核, 在办理票据贴现或质押业务时, 应对业务票据尽法定的审核义务, 按照《票据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严格审核票据有效性, 审核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在票据上的签章是否合规, 审核背书是否连续、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否完整, 确保汇票形式完备、各项必要记载事项齐全、汇票在文义性方面不存在瑕疵, 避免出现存在重大过失的情形。

3 查询查复的时效性

严格执行查询查复制度。银行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本行相关要求开展承兑汇票查询查复工作。收到查复书、履行核实手续后, 方可办理相关的贴现或质押业务, 严禁逆程序操作。另外应特别注意查询查复的时效性, 尽量在查复当天办理票据相关业务。如不能及时办理, 则要在严格防范不法分子利用查询查复与办理融资的时间差作案, 在风险与发展业务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是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预留印鉴进行核实, 尽量对其进行双人核实。商业承兑汇票出票人签章要与预留印鉴一致, 以确保查询查复的有效性。

4 关注公示催告信息

严峻的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资金紧张度加重了道德风险的形成, 银行要设置专业部门或人员随时关注法院公示催告信息, 并加强与出票人的联络, 一旦发现所持有票据被公示催告、挂失止付、冻结, 及时向法院申请终止公示催告并申请权利。

综上所述, 票据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支付手段, 在成为企业融资工具、扩大银行资产业务的同时也加重了银行所承受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银行和相关企业要利用票据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摘要:随着去年以来的信贷紧缩政策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 很多原本在银行会比较轻松获得信贷支持的企业不再能轻易的获得融资, 而能延期支付资金又能不失企业信誉的商业汇票此时获得了企业亲睐, 因此, 市场上的票据也越来越多。票据的承兑人或付款人的情况又直接关系票据能否被银行接受及企业的融资成本, 故对票据承兑人或付款人的审查也是此类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

资产托管业务流程 篇5

2007-12-20 0:00:00

一、在正式移交托管前,委托人应当进行如下工作:

(一)组建托管企业原主要工作人员(法定代表人、经营负责人、财务等)组成的企业留守工作,进行清点整理工作,以便受托人接管;

(二)对托管企业的证照、印章及合同等进行清点整理;

(三)对托管企业进行全面审计,主要是对提交的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定,制作报告;

(四)对原法定代表人在企业关停前一年内的经营责任进行评估界定;

(五)对托管企业关停前半年内发生的财产转让、处置及债务偿还等行为的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核界定;

(六)对移交专业托管公司之前的过度性托管中的资产变动情况提供必要的合法的资产(含债权债务)处理报告及依据。

(七)对托管企业正在履行的合同情况及已经审结尚未执行或未被执行的诉讼案件情况以及正在诉讼阶段案件的进展情况作出书面说明;

(八)对托管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作出书面说明;

(九)提供托管企业关、停证明材料;

(十)提供托管企业纳税情况说明。

二、托管协议签订后,以移交日为基准日,由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确认向受托人移交下列财产、资料,因移交工作时间所限委托人未能及时提供的资料,应在移交后补齐:

(一)所有证照、印章、财务帐册、管理文件、人事档案、业务档案、技术资料;

(二)留守人员清单、资金清单(包括:银行存款、企业对外的股权)、财产清单(包括:不动产、动产、存贷、办公设备、用品等)、应收债权及对外债务清单。相应表格按统一的规范表格制作填定;

(三)交接具体财产,签署交接清单;

(四)移交对托管企业的审计报告、对法定代表人的评估报告、托管企业关停前半年内资产处置报告、移交至托管公司之前的过渡性托管中处置资产的情况及书面材料或合同、对外担保情况说明、纳税情况说明、在履行期内的合同情况说明、在诉讼或执行中的案件情况说明。

(五)托管企业对受托人的授权委托书。

三、《托管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特别约定不得与本办法相冲突:

(一)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的名称及住所;

(二)托管标的范围、种类及状况;

(三)托管当事人权利义务;

(四)托管期限和托管终止;

(五)托管费用;

(六)法律责任;

(七)其它事项。

四、受托人受托后应当进行如下工作:

(一)对托管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必要的清查核实;

(二)对于没有遗留问题可以注销的企业,提交注销处置方案,经委托人、受益人同意后,按法律程序办理注销手续;

(三)对于资不抵债、无法重组的企业,提交破产处置方案,经委托人、受益人同意后,按法律程序办理申请破产的手续;

(四)对于可以重组、转让的企业,提交方案,经征求委托人、受益人意见后,进行重组转让;

(五)对于可以盘活利用的资产,进行盘活利用。盘活利用资产所得的收益用于支付托管费用、交纳税款、清偿债务以及由受益人决定使用;

银行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思考 篇6

一、银行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背景

(一)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据相关数据分析, 市场中存在行业投资增速过猛的现象。货币信贷的过速增长, 造成市场经济的恶劣循环, 通货膨胀无法有效解决, “价格泡沫”的愈演愈烈, 极大地促进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对此, 国家开始实施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 在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上做出合理调整, 对银行信贷的投放问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 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就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看, 银行在行业改革上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是国家在监管内容上做出了新的调整, 在贷款情况上进行重点检查, 并对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评判准则。对此, 银行必须在国家严密监管下来实现自身的改革, 加大了改革的难度。

(三) 银行自身改革进程的加快

首先, 银行信贷发展在经过发展的初步阶段后, 其资金已不充足, 制约了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其次,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与同业竞争的白热化, 促使了银行在信贷上的调整, 削减了银行在信贷改革上的有效性。最后, 国家对经营管理指标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信贷改革中所需投入的时间、资金与精力。

二、资产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全面贯彻“百分之百”的思想方针, 导致了发展中方向的偏移。传统意义上看, “百分之百”要求企业要承担的风险必须为零, 这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风险, 但是, 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 它自身的欠科学性又制约了经济金融的发展。从银行发展中借贷现象严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空缺现象上看, 银行在对经济的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2.制度的集中, 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效率。这种形式上的集中, 在大额的贷款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 而对于小额的贷款, 上级行只相当于一种审核的手段。在此种制度下的企业, 极容易出现客户流失的问题, 也会面临资产结构的恶化危险, 最终导致资金上巨大的损失。

3.硬性化的责任机制, 削减了信贷员的积极性。许多银行都存在全责贷款的规定, 贷款只能有贷员本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在促动公民贷款缺乏相应的限制措施。

4.在一些银行中, 存在着在财务会计上的不规范问题, 导致客户缺乏信任感而影响其自身发展。

三、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措施

(一) 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银行应充分认清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掌握国家在经济宏观调控下的主要目标,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依据形势作出灵活性改变。

(二) 做好贷款工作

1.对贷款节奏进行控制:就当前的贷款而言, 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贷款在余额和利率上的平衡, 促成收益任务的完成。另外, 银行需对经济周期的风险合理规避, 加强对贷款数额较大的用户的监管。

2.对贷款对象进行结构调整:对于信贷总体结构而言, 国家对信贷投放的有效控制是有意义的。企业适时对短期与长期的存款作出调整, 能有效分散风险, 定位好大、中、小型客户的比例关系, 优化贷款客户结构。

3.对贷款业务加强管理:对信贷业务规范化的日常监管能直接促进银行的发展, 首先需要在整体上对相关信贷信息进行采集与归纳以加强监管的力度, 其次, 及时调整银行的利率与费率, 增加收益率;最后, 合理调整收益考核制度, 完善对内部资金的转移。

4.对人才引进制度与培训制度的完善:首先, 应建立激励制度, 激发业务员的积极性。其次, 要扩展引进人才的渠道, 增加企业的人才资源。最后, 根据人才的特点组织培训, 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

(三) 加大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工作的扩展力度

1.存款业务:一般来讲, 国家主要是通过减少银行贷款资金的来源来实现多信贷有效的投放控制, 由此推断, 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将受到资金的制约。因此, 银行应充分展示出分支在地域上的辐射作用, 同时, 通过对信贷业务的加强来争取足够的保证金, 大力发展个人存款业务, 以使得企业的基石更加稳固。

2.中间业务:对金融形势总结后表明, 银行的中间业务是现阶段银行工作的重心。对中间业务的加强, 既促进了利润在增长过程中优化结构的能力, 也使得轻贷款业务的压力减少。据此, 企业必须依据形势变化, 对中间业务进行持续性的加强。

综上所述, 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背景并不乐观, 国家对信贷业的严密监控再加上信贷产业在发展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使得信贷业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据此, 银行要有效激发贷员的积极性并扩宽贷款的业务, 在宏观调控的调控下, 合理、灵活地发展信贷业务。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支柱业务, 其不仅在银行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推动了国民济的飞速发展。因此, 对银行信贷资产业务进行深入分析, 总结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探讨出银行信贷业务在整改与发展上的方向, 最终实现银行信贷业务上的高效益。

关键词:信贷业务,金融行业,银行

参考文献

[1]谷亚.我国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效果研究[J].时代经贸, 2012 (08) .

[2]张卫锋.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控制研究分析[J].企业导报, 2012 (06)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业务研究 篇7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及定位

在我国目前金融业还只能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情况下,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却可以在收购、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同时涉足证券、金融租赁、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等行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广泛的资本业务范围为将来的商业化转型提供了多种可能。2008年2月, “一行三会”联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中, 再次明确“具备条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快向有业务特色、运作规范的商业性金融企业转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发展方向另人振奋, 不过从政策性机构向商业性机构转变, 从过去不以盈利为目的到向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转变, 金融资产管理要成功转型并持续发展, 必须创新业务, 找准公司利润增长点, 逐步建立稳定盈利模式。

2创新业务, 建立稳定盈利模式

2.1传统业务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1) 提高产品价值。

目前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工作内容和处置方式仍相对单一, 缺少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全方位经营思路, 全面性的市场和运营观念也亟待开发。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务流程主要可以规范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收购、定价和定方案和变现。从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务流程来看, 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丰富每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内容, 增加每个环节知识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通过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做细做扎实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益;二是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水平,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及持续的创新, 不断提高具体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不断缩小实际与预期目标的偏差。

(2) 服务产品化。

服务产品化是把一种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行为、服务规则细分为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程序, 使其各项内容标准化, 最终形成服务产品。世界优秀的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已经在向中国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能够明确地感觉到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有着明确的分工, 包含着精细的标准化流程控制, 表现为高质量的服务和高标准的业务水平。服务业的产品化更难以模仿, 因此一旦形成, 往往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3) 综合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综合运用“债转股”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思路是:在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中的部分债权进行债转股的基础上, 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持有的股权“证券化”以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折价出售, 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进行重组, 然后利用其承销平台将企业推荐上市。股票上市后, 投资者在规定的期限内可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否则可在债券的到期日要求资产公司还本付息。不良资产处置说到底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通过对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综合创新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关键所在。

2.2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资产处置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 但是在我国交易市场窄小, 市场化程度不高, 资产处置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和资产交易平台的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8月18日, 财政部对外公开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修订) 》, 首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在省级以上产权市场处置部分股权资产, 这无疑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快处置金融类国有金融资产及整个不良资产的处置提速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但是根据该《办法》规定能进入产权市场进行交易的仅包括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股权资产及评估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股权, 进入门槛高。相对于数额庞大的有待处置的资产相比, 能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国有金融股权只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如何为分布广、规模小、处置成本高, 但总额大的资产搭建交易平台, 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资产交易网络平台不失为上佳的选择。通过与市场及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 建立一个开放性资产推介和处置体系, 逐步培育资产交易市场。资产交易网络平台可由三个资源库即资产资源库、客户资源库、服务资源库、五个操作平台即开放信息平台、封闭信息平台、资产定价平台、资产处置平台和外部资源平台和一个管理控制中心构成。搭建资产交易网络平台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 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而且网上交易日益普遍;第二, 消除地域限制, 连通资产与客户的渠道;第三, 资产规模、种类不受限制;第四, 有利于实现价格和价值的吻合, “商家”通过理论定价、市场询价, 确定自己的可接受的最低价位, 然后通过网络公开竞价, 能够进一步提高资产定价的市场化水平, 并最大化实现资产价值的提升;第五, 可以产生稳定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可以来自两方面, 其一, 提取“商家”处置资产的收入所得, 其二, 广告收入等。

摘要:四大金融资产管理经过近10年的发展, 已进入商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政策性机构向商业性金融服务企业转变, 给四大金融资产管理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能否转型成功, 并取得长远发展,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关键要创新业务, 找准公司利润增长点, 逐步建立稳定盈利模式。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企业,创新业务

参考文献

[1]吴冬.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模式[J].科协论坛, 2007.

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的控制 篇8

一、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人环节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 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人环节存在风险

在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操作的这个流程中, 一般情况下, 贷款发放机构都会选择出售这种法律形式来进行贷款的转移。假如贷款不是采用出售的形式转移给SPV, 而是选择了其他的贷款转移手段, 那么贷款发放组织与SPV之间仅仅是一种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 这样一来, 发放贷款给贷款发放组织所带来的风险并没有降低, 也没有进行转移。这对于SPV而言, 它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其所得到的收益就会产生明显的不对等。如果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人产生违约行为或者面临破产, 则无疑会导致SPV的严重经济损失。

2. 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人环节风险控制对策

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水平会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人的热情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非系统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同时也是影响到基础资产池质量高低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整个流程中, 应当加强对相关制度执行的规范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是高效的。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在进行住房贷款的发放之前, 要做好该项贷款项目的评估工作;第二, 针对那些准备为其发放贷款进行支持的按揭性质的房地产项目, 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评价,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当的贷款成数, 从而有效的规避项目选择以及销售价格方面的风险;第三, 构建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 准确判断信用等级高以及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式。

二、资产证券化的关键——SPV环节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 SPV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环节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部分, 实施这一环节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避免发起人发生破产的风险, 但是SPV本身也是一个新兴的机构, 这个机构也会产生破产的风险。如果SPV发生了破产, 其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SPV发生破产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机构主动申请的破产;另一方面是机构债权人自己申请所造成的破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要想有效控制SPV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就应当从上述这两个方面来着手防范。

2. SPV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笔者认为, 有效防范SPV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 通过制定有关制度进行限制, SPV机构应当在其相关制度的确定时, 以明确的条文对其可能陷入自愿破产的状况进行限制, 从而防止机构自身主动提请自愿破产;其次, 对其所从事的行业领域进行限制。在SPV设立之初, 通常都会对那些商业金融领域以及其他性质的同该项资产证券化业务没有联系的借贷业务采取限制或者明确禁止的规定, 这就有效的防止了SPV机构由于承揽其他交易业务而对其破产隔离效果产生危害;再次, 制定并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在SPV的相关制度中明确规定, 除非处于资不抵债的情况, 并且经过全体董事 (全体合伙人) 或者至少包括一名独立董事的同意, SPV才能够进入自愿破产的程序。

三、信用评估机构环节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 信用评估机构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一般而言, 抵押贷款证券通常都应当由一家或者两家评级机构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在证券存续期间, 评级机构将持续跟踪监督发行人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因素变动等情况调整其所持有证券的信用级别。然而, 投资者却不可以太过于信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这是由于:第一, 信用评级机构只是对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价, 并不能对利率风险或者证券的价格变动风险进行评价, 更不能对由此产生的风险提供保证;第二, 资产证券化业务时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各项业务的认识与盈利目标不同, 所以对其所存在风险的偏好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就会导致信用评价机构所出具的评级结果不能满足所有投资者的需求。

2. 信用评估机构环节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就我国当前资产评价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目前孙在的信用评价组织机构尚未得到整个市场的普遍认可与接受, 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的投资者尚未树立起对我国信用等级评价组织所出具的评价结果的充分信任。基于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 加强对信用评估机构环节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 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大力推动我国的信用等级评价机构的科学发展, 使我国的信用等级评价机构能够胜任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评级工作;其次, 应当制定相应的有效机制, 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从而保证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四、担保人环节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 担保人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信用增级的目的是为了使抵押支持证券在信用质量、偿付的时间性与确定性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从而提高定价以及上市能力, 除此之外, 还可以满足发行人在会计、监管以及融资目标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信用增级可以分为内部信用增级以及外部信用增级两个部分。内部信用增级包括直接追索、购买从属权利、超额担保和资产储备等多个方面。

2. 担保人环节存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信用增级分为内部信用增级, 以及外部信用增级两个部分, 由于不同的信用增级方式所具有的潜在风险是不同的, 所以针对不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应当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 从而保证其所采用的信用增级方式是最为恰当的, 除此之外, 还应当加强对信用增级组织机构的外部监管。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加强担保人环节存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第一, 不管是投资者, 还是发行人, 都应当对信用增级申请者的各方面实力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考察与衡量;第二, 在信用增级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的降低基础资产与信用增级机构之间的相关程度。除此之外, 对信用增级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监管机制。

五、受托管理人环节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 受托管理人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由于受托管理人的信用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对投资者的本息偿还, 因此, 同服务人一样, 受托管理人也可能会产生资金混用的风险。除此之外, 在收到基础资产组合所带来的现金流或担保人支付的资金后, 一直到将其中一部分支付给投资者为止, 中间也通常会存在一定时滞, 这些都是受托管理人环节存在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2. 受托管理人环节存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为了保证投资者在整个资产担保类证券期限内都能及时得到偿付, 评级机构必须分析受托管理人的资信。笔者认为, 加强受托管理人环节存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 就必须要保证受托人有能力履行其职责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而为了确保受托人有能力履行其职责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评级机构一般要求受托人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第一, 受托人必须以资金形式持有资产, 并拥有专门为特定交易设计的账户;第二, 资金和账户必须以投资者受益为目的由信托机构持有, 不应与受托人的其他资金相混合;第三, 信托资金和账户不被纳入受托人破产清算财产的范围。

六、结束语

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必然的。正是基于此, 我们在使用这一金融工具的过程中, 更应当充分意识到其中所隐藏的各种风险, 并积极做好防范控制工作, 从而保证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持续健康的推行下去。

摘要:目前, 我国被证券化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型, 一种是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资产, 一种是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资产, 还有一种是企业收益专项资产。其中以不良资产本息偿还为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类型, 被认为是化解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而得到众多商业银行的青睐。然而,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程序非常繁杂, 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也就非常多, 对其进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 笔者就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展开论述, 文章分别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人、资产证券化的中心环节——SPV、信用评估机构、担保人以及受托管理人等五个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分别分析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的控制问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闫鑫:资产证券化与金融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3)

[2]胡颖森:新形势下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与发展的反思[J].武汉金融, 2010, (02)

[3]李鑫: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0, (03)

[4]张宇龙岳志勇:资产证券化浅析[J].中国商界, 2010, (02) .

[5]张译匀: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中信用问题[J].苏州工职院, 2007, (04)

[6]彭惠李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06) .

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研究 篇9

一、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原因

(一) 利润市场化进程

中国银行对利润市场化进程的积极态度将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原有经营模式条件下的盈利空间相对过去有较明显的缩减, 其存贷款利差将逐渐减少, 而存贷款利差是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中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必然导致其经营状况受到极大的冲击, 所以传统盈利模式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 否则其资金的边际利润将不断地缩减, 为适应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变化,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必然要对非信贷资产业务给予重视[1]。

(二) 业务战略转型

信贷资产业务自身会受到外部经济变化较强烈的影响, 如宏观经济波动、利润波动风险等, 而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必然导致其利润增长表现出被动的周期性变化, 稳定性不理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资本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 虽促进银行对风险的防范能力的提升, 但其资本补充渠道被迫缩减, 使其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 而非信贷资产业务对资本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所以现阶段其发展的空间相对更大[2]。

(三) 金融服务需求市场扩大

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作用下,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 例如2010年我国仅102家商业银行就发行近10600款理财产品, 总规模达到7万亿元以上,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渠道在近年来得到快速提升, 其业务范围也呈现出较明显的扩增[3]。另外其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也不断在创新, 例如资产托管、投资银行等, 随着人们对银行服务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非信贷资产业务的经营范围会愈加扩大, 所以其必然会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

二、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对其认识不全面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利润市场化、资本约束力度大、融资渠道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变化的过程中, 其信贷资产业务受到较强烈的冲击, 其信贷差不断缩减, 但由于其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占据盈利模式的主要地位, 所以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者仍对其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相反其对非信贷资产业务的态度仍处于观望阶段, 不能对其全面、深刻的认识, 必然导致非信贷资产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被投入的资金、人才、软硬件配置不足, 更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所以其发展的动力相对较弱[4]。

(二) 金融市场环境的弹性不足

我国金融市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成熟, 其产品设计环境的优越性存在先天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证券投资、理财业务等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另外, 现阶段我国对利润、汇率、金融衍生品等以分业经营、监管的模式进行管理, 严格的监管管制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在对相关业务进行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面对较多的政策性限制, 其发展的速度及空间相对有限, 而股票交易买卖等风险资产在非信贷资产业务中占有较大成分, 所以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 缺乏健全的业务机制

现阶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业务机制, 导致其业务办理过程复杂, 效率低下, 而过长的业务流程必然导致其对市场利率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 使其盈利的空间受到制约, 另外, 在管理的过程中层次混乱甚至出现多头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直接导致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客户市场被迫分散, 且相对信息共享困难, 使其业务的开展受到内部阻碍。

(四) 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不充分

在激烈的金融经济市场中, 我国银行表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点, 在非信贷资产业务中创新性更是明显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其内部员工在法律、财务、信托、证券等方面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不足, 导致其相对创新性更加薄弱, 所以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业务相比其他银行的竞争力更薄弱。

三、促进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合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环境

法律和监管环境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 特别是租赁、托管、理财等新兴的表外业务, 所以现阶段结合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状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制定清晰全面的法律制度, 并在监管方面为其提供相对有利的环境, 使其相关业务的开户交易渠道、会计核算等得到法律支持, 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预测预示非信贷资产业务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其客户市场的范围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 所以商业银行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已经成为其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我国现存法律并不能够全面的为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甚至出现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现象, 使其发展的法律依据不清晰, 所以现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法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5]。另外, 现阶段我国对非信贷资产业务的监管力度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过大, 这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为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设置了一定阻碍, 所以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状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对其实际监管方式和途径进行有效调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建立适合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

只有非信贷资产业务受到商业银行领导的高度重视, 才有可能打破传统多头为政的局面, 通过条块式的管理, 建立以管理委员会为首, 形成金融市场业务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共同构成的组织构架是其发展的组织基础, 以此实现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协调、连贯对接, 有效的缩减其业务办理的流程, 提升其业务处理效率, 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其满意程度, 而过去多头各自为政的局面, 不仅不利于客户需求信息的共享, 而且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很不理想, 会使客户的实际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受到影响, 客户的满意度提升难度大, 所以通过组织架构的不断完善扭转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发展状况是其现阶段的有效途径。

(三)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促进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

现阶段商业银行法人客户融资需求较为旺盛, 所以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结构和优势尽可能满足客户对金融业务的需求, 例如将交替运作表内和表外的相关业务, 不断丰富金融工具;推广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资产管理创新方式;创新交易型产品、推广应用高效便捷的托管结算业务等, 客户是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以其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必然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主要依据, 这也为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创新提供了方向。

(四) 建立适合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与相对应的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商业银行应结合其实际经营状况, 制定出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 使其建立与客户结构、业务需求、区域条件等相匹配的新型业务, 而结合业务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现阶段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 是推动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通过以调整员工工资、福利、职务等因素开展, 也可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商业银行独有的企业文化等方式进行, 具体选择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五) 建立并完善非信贷资产业务的风险内控评估体系

市场、流动性、信用、操作等风险都会对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构成影响, 所以应结合其表内及表外、自营和代客交叉的特点, 针对性的使其自营和代客业务相隔离, 其以在独立地决策和运作的同时避免发生关联交易;营销运作和经营管理相隔离, 使前台部分员工超授权和内幕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得到有效的控制;非信贷资产业务在操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相隔离, 并制定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 以此通过约束行为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使其不仅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发展状况, 更直接体现其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以此降低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和金融环境监管发生变化的刺激下, 非信贷资产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发展中的地位逐渐突出, 虽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其实际地位决定, 对其给予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占有优势, 必须对其经营发展战略进行重新的定位, 特别是分业经营监管模式的作用下, 是否有效的实现资本节约型的利润增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需要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整体趋势中对差异化市场及其作用下的经营策略产生全面且正确的认识, 进而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对非信贷资产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针对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展开研究, 通过对其出现的原因、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的系统分析, 结合个人经验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 宁先明, 冯晓东, 熊平, 陈瑾, 熊宜强, 李俊华.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 2011, 12:160-163.

[2]段淑铃.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信贷资产质量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4.

[3]雷洪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4]王琼.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差异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效应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浅谈固定资产特殊业务的税务处理 篇10

从企业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来看,企业除了正常购置外,还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所有权有可能转移,也有可能不转移。一般情况下,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将转移给承租人。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经营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有退租或续租的选择权,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对于固定资产租赁业务,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这两种租赁业务应分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由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是通过租入企业的产品实现的,会计和税法也规定其折旧由租入企业计提。因此,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应作为一种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基于新增值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该由租入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作为抵扣项目进行抵扣。具体做法是:企业每年支付租赁费时,如果取得了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进行抵扣,如果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允许计算和抵扣进项税额。租出固定资产的企业也应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而不再缴纳营业税。

二是经营租赁固定资产业务。出租企业由于购进固定资产时,其进项税额作了抵扣处理,因此,租金收入应视同固定资产业务获取的收入,按照新增值税法的基本规定,应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视同和包装物出租业务一样,其租金收入应计算缴纳增值税,而不是缴纳营业税。经营租入企业在支付租金时,视同一项购进业务,如果取得了出租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固定资产只是针对企业生产用的固定资产而言,如果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的租赁,则应按照营业税税法的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

二、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对于企业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固定资产,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对价,因此,和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完全不一样。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可能是全新的,也可能是旧的;有的有购货发票账单,有的则没有。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其增值税处理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按照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向外捐赠资产应当视同销售处理。因此,捐赠方向外捐赠固定资产时应视同销售,计算和缴纳增值税,对于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虽然没有支付增值税,但如果捐赠方代为支付了增值税,或者取得了捐赠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应视为接受捐赠方支付了增值税,为了保持增值税抵扣的连贯性、完整性,接受捐赠方应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具体做法是:如果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附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则直接按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进行处理,如果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是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而捐赠方能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则可按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进行处理。如果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得按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税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应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意味着固定资产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但该项业务只是改变企业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有关,对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并没有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数量,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与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及毁损等价值的减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增值税是不要求做任何处理的,换言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增值税计算缴纳无关。

四、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的税务处理

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由于市场因素、技术更新等影响,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不断变化,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价值(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计价原则为历史成本计价)必然不能如实反映并购、重组资产的现时价值,为了达成共识,合作双方一般都会聘请中介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并购、重组资产的交易价值。同时,企业股份制改制、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出售、企业联营、租赁等经济活动也都涉及到资产评估。固定资产评估产生的增值或减值是由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等因素造成的,和固定资产减值的性质一样,在会计核算中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不会涉及到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减变化,因而也不会涉及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增、减变化,不需要进行增值税的计算调整。

五、固定资产盘盈与盘亏、毁损的税务处理

增值税转型以后,单从税收的角度,企业固定资产就“变成”了与企业存货相同的资产。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盈与盘亏、毁损的增值税处理与存货的盘盈与盘亏、毁损的处理基本一致。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盘盈的固定资产。盘盈虽然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但由于企业并没有支付相应的对价,或者说只是企业资产管理原因所发生的内部经济业务,并没有由此而支付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二是盘亏的固定资产。由于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购置时已经抵扣,而盘亏后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再存在,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将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计算转出的进项税额时,应按账面上固定资产的净值计算结转,而不是按原值进行结转,其会计处理与存货的进项税额转出类似。

三是毁损的固定资产。由于毁损的固定资产已不能为企业所用,也不能再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应根据毁损固定资产的净额计算出进项税额,并将这部分税额从进项税额中转出。

上一篇:微型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下一篇:湖南食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