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力资产论文

2024-10-04

非人力资产论文(共4篇)

非人力资产论文 篇1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CAS 7) 应用指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方法。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两种方法所确定的资产的入账价值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在实务中发现:在公允价值不等、税率相等时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运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换入资产成本是不相同的。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甲公司用一批产成品跟乙企业的一批库存商品相交换, 甲公司换入的乙企业的库存商品作为原材料入账, 原材料已验收入库。该批产成品的账面成本为40 000元, 公允价值为50 000元。乙企业提供的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为48 500元, 账面成本为42 500元。根据市场等价交换原则, 甲公司的产成品市场交换价格为58 500元[50 000× (1+17%) ], 乙企业的库存商品市场交换价格为56 745元[48 500× (1+17%) ], 乙企业支付甲公司补价1 755元。在这项交易中, 两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假定该笔交易具有商业实质, 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发生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

补价率=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100%=1 755÷50 000×100%=3.51%<25%, 因此该业务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

收到补价方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补价方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甲公司换入原材料的成本=50 000-1 755=48 245 (元) 。

二、换入资产价值决定法

收到补价方换入资产成本=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补价方换入资产成本=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甲公司换入原材料的成本=48 500 (元) 。

以上两种方法所确定的换入资产的成本不同, 其错误在于对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的公式运用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原因在于该算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补价认识不清。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补价的意义。

补价是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和交换损益的重要因素。CAS 7对补价并没有作出明确解释, 但从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公式中的补价就是涉及交易双方的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只涉及其中一方的相关税费不应确认为此处的补价。

对甲公司而言, 换出的产成品应视同销售。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可知, 甲公司经过此次交换, 应交增值税8 500元 (50 000×17%) , 而从乙企业换入库存商品相当于甲公司从乙企业买入原材料, 也应确认应交增值税, 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应交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8 245元 (48 500×17%) 。通过此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应向国家缴纳的增值税为255元 (8 500-8 245) 。因此, 甲公司从乙企业收到的补价1 755元, 不仅仅是弥补甲公司换出产成品与换入乙企业库存商品价值上的差额, 实际上它包含两部分内容:255元是弥补甲公司应上缴国家的增值税, 即可视为甲公司需上缴国家的但是暂时由自己保管的部分, 并且此处的255元补价只涉及甲公司单方面的相关税费, 不应作为公式中的补价部分;余下的1 500元才是弥补甲公司换出产成品与换入乙企业库存商品价值上的差额, 即真正可由甲公司支配并拥有的, 这也就是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公式中的补价的正确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 正确的处理为:

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下, 甲公司换入原材料的成本=50000- (1755-255) =48 500 (元) 。

换入资产价值决定法下, 甲公司换入原材料的成本=48 500 (元) 。

从该处理结果可以看出, 不论是采用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 还是采用换入资产价值决定法, 甲公司换入的原材料的成本均为48 500元。

非人力资产论文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总额为1000万元债券,期限为5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票面利率8%,支付价款1080万元,另支付相关税费10万元,甲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到期投资,甲公司应确认“持有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金额为()万元。(2013年)A.70

B.80

C.90

D.110 【答案】C

2.某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应按所得股份额进行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是()。(2014年)

A.冲减投资收益

B.增加资本公积

C.增加投资收益

D.冲减长期股权投资 【答案】C

3.2014年10月10日,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发行的股票30万股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对其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每股买入价为5.2元,其中包含0.5元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另支付相关税费0.6万元。取得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450万元。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万元。(2015年)

A.141

B.156

C.135

D.141.6 【答案】D 4.权益法下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导致投资企业投资收益发生增减变动的是()。(2013年)A.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

B.被投资单位提取盈余公积 C.收到被投资单位分配的现金股利

D.收到被投资单位分配的股票股利 【答案】A

5.2013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5年期的公司债券,该债券于2012年7月1日发行,面值为2000万元,票面利率为5%,债券利息于每年年初支付,甲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价款为2100万元(其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另支付交易费用30万元,甲公司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为()万元。(2014年)A.2000

B.2080

C.2050

D.2130 【答案】B

6.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12年6月建造厂房领用材料实际成本20000元,计税价格为24000元,该项业务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的金额为()元。(2012年)A.20000

B.23400

C.24000

D.28000 【答案】B

7.下列关于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2013年)A.对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B.对财务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财务费用

C.对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

D.对专设销售机构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 【答案】B

8.下列各项中,不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发生增减变动的是()。(2013年)A.盘盈固定资产

B.经营性租入设备

C.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D.计提减值准备 【答案】B

9.企业将房地产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存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记入的会计科目是()。(2014年)

A.营业外支出

B.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C.其他综合收益

D.其他业务成本 【答案】B

10.2013年3月1日,某企业开始自行研发一项非专利技术,2014年1月1日研发成功并达到预定用途。该非专利技术研究阶段累计支出为300万元(均不符合资本条件),开发阶段的累计支出为800万元(其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2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企业该非专利技术的入账价值为()万元。(2015年)A.800

B.900

C.1100

D.600 【答案】D

11.下列各项中,关于企业无形资产表述不正确的是()。(2014年)A.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B.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全部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C.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D.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答案】B

12.下列各项中,关于企业无形资产摊销表述不正确的是()。(2012年)A.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B.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应计入管理费用

C.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处置当月不再摊销

D.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生产总量法 【答案】B

13.下列各项资产中,已计提减值准备后其价值又得以恢复,可以在原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转回的是()。(2014年)

A.长期股权投资

B.无形资产

C.持有至到期投资

D.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答案】C

14.下列各项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013年)A.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B.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D.持有至到期投资已确认减值损失在以后又得以恢复的,可以在原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 【答案】C

15.下列各项中,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是()。(2013年)A.生产车间固定资产日常修理

B.生产车间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

C.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D.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答案】C 16.下列各项资产中,已计提减值准备后其价值又得以恢复,可以在原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转回的是()万元。(2014年)

A.长期股权投资

B.无形资产

C.持有至到期投资

D.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表述正确的有()。(2013年)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净收益应计入投资收益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答案】ACD

2.下列各项中,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万元。(2012年)A.固定资产原价

B.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 C.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

D.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投资企业应按其享有份额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2012年)【答案】× 2.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015年)【答案】×

3.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不应计提折旧。()(2013年)【答案】×

4.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模式。()(2015年)【答案】√

5.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2013年)【答案】√

7.企业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应自可供使用(即其达到预定用途)下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照常摊销。()(2015年)

【答案】×

8.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自取得的次月起摊销。()(2012年、2014年)【答案】×

四、不定项选择题

1.(2015年)2013年至2014年甲公司发生的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13年1月5日,甲公司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买乙公司的股票2000万股准备长期持有,占乙公司股份的25%,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每股买入价为9.8元,另发生相关交易费用为30万元,款项已通过证券公司专户支付。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000万元(与公允价值一致)。(2)2013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

(3)2014年3月20日,乙公司宣告发改现金股利,每10股派0.3元,甲公司应分得现金股利60万元。2014年4月20日,甲公司如数收到乙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

(4)2014年3月31日,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了200万元(未出现减值迹象)。(5)2014年4月30日,甲公司将持有的乙公司股份全部售出,每股售价为12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1)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19600万元

B.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19630万元

C.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为370万元

D.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为410万元 【答案】BC(2)根据资料(2)、(3),下列会计处理正确的是()。A.2013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000

贷:投资收益

1000

B.2013年3月20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C.2014年3月20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D.2014年4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

贷:应收股利

【答案】ACD(3)根据资料(4),下列甲公司会计处理正确的是()。A.“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方登记50万元 B.“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借方登记50万元 C.“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借方登记50万元 D.“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借方登记50万元 【答案】C

(4)根据资料(1)至(4),下列各项中,2014年3月31日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万元。A.20950 B.21000 C.20890 D.20000 【答案】C(5)根据资料(1)至(5),下列各项中,甲公司出售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结果正确的是()。A.增加“银行存款”24000万元

B.减少“长期股权投资”20000万元

C.增加“投资收益”3060万元 D.增加“其他综合收益”50万元 【答案】CD

2.(2015年)2014甲公司发生如下交易或事项:

(1)1月3日,甲公司出售某办公楼,实际收取款项1920万元存入银行,该办公楼原价为3000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按20年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4%,出售时已计提折旧9年,未计提减值准备。

(2)6月1日,为了盘活企业的非流动资产,甲公司将长期闲置的某临街房屋对外经营出租,并转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转换日,该房屋的原值为1500万元,已计提折旧为960万元。

(3)7月2日,对厂房进行更新改造。该厂房原值为500万元,累计折旧为20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生可资本化的支出120万元。工程项目于10月20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4)12月31日,经减值测试,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20万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1)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中,与办公楼折旧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该办公楼的预计净残值为96万元

B.该办公楼的年折旧率为4.8%

C.该办公楼的预计净残值为120万元

D.该办公楼的年折旧率为5% 【答案】BC(2)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中,甲公司出售该办公楼会计处理正确的是()。A.将出售办公楼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1704

累计折旧

1296

贷:固定资产

3000

B.收到出售办公楼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192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920 C.结转清理净损益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270

贷:营业外收入

270

D.结转清理净损益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216

贷:营业外收入

216 【答案】ABD(3)根据资料(2),下列各项中,甲公司出租临街房屋会计处理正确的是()。A.借:投资性房地产

1500

累计折旧

960 贷:固定资产

15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960 B.借:投资性房地产

54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40 C.借:投资性房地产

540

累计折旧

960 贷:固定资产

1500 D.借:固定资产清理

540

累计折旧

960 贷:固定资产

1500 【答案】A

(4)根据资料(3),下列各项中,甲公司更新改造厂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入账价值是()万元。A.420

B.300

C.120

D.620 【答案】A

(5)根据资料(4),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正确的是()。A.借:制造费用 92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20

B.借:管理费用 92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20

C.借:营业外支出 92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20

D.借:资产减值损失 92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20

【答案】D

3.(2014年)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第四季度该公司发生的固定资产相关业务如下:

(1)10月8日,甲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格为98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6.66万元,另支付安装费2万元,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该设备预计可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4万元,当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11月,甲公司对其一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该生产线的原价为200万元,已计提折旧为12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70万元,被替换部件的账面价值为10万元。

(3)12月,甲公司某仓库因火灾发生毁损,该仓库原价为400万元,已计提折旧100万元,其残料估计价值为5万元,残料已办理入库,发生的清理费用2万元,以现金支付,经保险公司核定应赔偿损失150万元,尚未收到赔款。(4)12月末,甲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发现短缺一台笔记本电脑,原价为1万元,已计提折旧0.6万元,损失中应由相关责任人赔偿0.1万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1)根据资料(1),甲公司购入设备的入账成本是()万元。A.116.66

B.98

C.100

D.114.66 【答案】C(2)根据资料(1),下列关于该设备计提折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2013年10月该设备不应计提折旧

B.如采用直线法,该设备2013年第四季度应计提折旧额为3.2万元 C.如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其年折旧率应为40% D.如采用年数总和法,其第一年的年折旧率应为5/16 【答案】A

(3)根据资料(2),更新改造后该生产线的入账成本是()万元。A.140 B.260 C.270 D.150 【答案】A

(4)根据资料(3),下列各项中,甲公司毁损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是()。A.支付清理费用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2

贷:银行存款

B.确定应由保险公司理赔的损失时: 借:其他应收款150

贷:营业外收入

C.将毁损的仓库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300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400

D.残料入库时:

借: 原材料

贷:固定资产清理【答案】CD(5)根据资料(4),应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借方的金额是()万元。A.0.8

B.0.1

C.0.3

D.1 【答案】C

4.(2013年)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至2012发生的与无形资产有关业务如下:

(1)2010年1月10日,甲企业开始自行研发一项行政管理用非专利技术,截至2010年5月31日,用银行存款支付外单位协作费74万元,领用本单位原材料成本26万元(不考虑增值税因素),经测试,该项研发活动已完成研究阶段。(2)2010年6月1日研发活动进入开发阶段,该阶段发生研究人员的薪酬支出35万元,领用材料成本85万元(不考虑增值税因素),全部符合资本化条件,2010年12月1日,该项研发活动结束,最终开发形成一项非专利技术投入使用,该非专利技术预计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摊销。

(3)2011年1月1日,甲企业将该非专利技术出租给乙企业,双方约定租赁期限为2年,每月末以银行转账结算方式收取租金1.5万元。

(4)2012年12月31日,租赁期限届满,经减值测试,该非专利技术的可收回金额为52万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1)根据资料(1)和(2),甲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万元。A.100

B.120

C.146

D.220 【答案】B(2)根据资料(1)至(3),下列各项中,关于甲企业该非专利技术摊销的会计处理表述中正确的是()。A.应当自可供使用的下月起开始摊销 B.应当自可供使用的当月起开始摊销

C.该非专利技术出租前的摊销额应计入管理费用

D.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非专利技术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答案】BCD(3)根据资料(3),下列各项中,甲企业2011年1月出租无形资产和收取租金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是()万元。A.借:其他业务成本2

贷:累计摊销

B.借:管理费用2

贷:累计摊销

C.借:银行存款

1.5

贷:其他业务收入

1.5

D.借:银行存款

1.5

贷:营业外收入

1.5 【答案】AC

(4)根据资料(4),甲企业非专利技术的减值金额是()万元。A.0

B.18

C.20

D.35.6 【答案】B

(5)根据资料(1)至(4),甲企业2012年12月31日应列入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项目的金额是()万元。A.52

B.70 C.72 D.88 【答案】A

5.(2012年)甲公司为从事机械设备加工生产与销售的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2010至2011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业务如下:

(1)2010年12月20日,甲公司从乙公司一次购进三台不同型号且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A设备、B设备和C设备,共支付价款4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680万元,包装费及运输费30万元,另支付A设备安装费18万元,B、C设备不需要安装,同时,支付购置合同签订、差旅费等相关费用2万元,全部款项已由银行存款支付,当月A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2010年12月28日三台设备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三台设备的公允价值分别为2000万元、1800万元和1200万元。该公司按每台设备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支付的价款进行分配,并分别确定其入账价值。(3)三台设备预计的使用年限均为5年,预计净残率为2%,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4)2011年3月份,支付A设备、B设备和C设备日常维修费用分别为1.2万元、0.5万元和0.3万元。

(5)2011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B设备实际运行效率和生产能力验证已完全达不到预计的状况,存在减值迹象,其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120万元,其他各项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迹象。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1)根据资料(1)和(2),下列各项中,关于固定资产取得会计处理表述正确的是()。A.固定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B.支付的相关增值税额不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C.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与其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D.购买价款、包装费、运输费、安装费等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答案】BD(2)根据资料(1)和(2),下列各项中,计算结果正确的是()。A.A设备的入账价值为1612万元 B.B设备的入账价值为1450.8万元 C.C设备的入账价值为967.2万元

D.A设备分配购进固定资产总价款的比例为40% 【答案】BCD

(3)根据资料(1)和(2),固定资产购置业务引起下列科目增减变动正确的是(A.“银行存款”减少4050万元 B.“管理费用”增加2万元 C.“制造费用”增加2万元

D.“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加680万元 【答案】BD

(4)根据资料(3),下列各项中,关于甲公司固定资产折旧表述正确的是()。A.前3年计提折旧所使用的折旧率为40%

B.A设备2011应计提折旧额为652万元

C.B设备2011应计提折旧额为580.32万元

D.计提前3年折旧额时不需要考虑残值的影响 【答案】ABCD

(5)根据资料(4),甲公司支付设备日常维修费引起下列科目变动正确的是()。A.“固定资产”增加2万元 B.“管理费用”增加2万元 C.“在建工程”增加2万元

D.“营业外支出”增加2万元 【答案】B

(6)根据资料(5),甲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其利润表项目的影响是()。A.资产减值损失增加120万元 B.营业利润减少120万元 C.利润总额减少120万元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篇3

一、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区别

(一)货币性资产

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这里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其基本特征是:这些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项目中属于货币性资产的有货币资金、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应收账款、应收股利、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应收补贴款、其他应收款等。

(二)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例如,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通过折旧方式将其磨损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中,然后通过产品销售获利,固定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因此,固定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项目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的项目通常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

(三)企业之间资产交换分类

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资产交换可以分为四类:

1. 以货币性资产与另一个主体的货币性资产相交换。例如,以人民币从银行兑换美元。

2. 以货币性资产与另一个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相交换。例如,以银行存款从另一家公司购买设备。

3. 以非货币性资产与另一个主体的货币性资产相交换。例如,出售本公司的商品给另一家公司,并收到货款存入银行。

4. 以非货币性资产与另一个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相交换。我们把这类资产称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实务工作中,交易双方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方面可以满足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货币性资产的流出。如某企业需要另一个企业拥有的设备,另一个企业需要上述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原材料,双方就可能会出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货币性资产的流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因此,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以及对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与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计量基础和判断标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是否低于25%作为参考比例,也就是说,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高于25%(含25%)的,视为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相关准则的规定。

三、换入资产基于公允价值计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两个相互联系的根本性问题:一是换入资产如何计价;二是应否确认交换损益。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换入资产基于公允价值(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确认交换损益;二是换入资产基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交易损益。

(一)换入资产基于公允价值计价的基本条件

从商业买卖角度来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当于将“换出资产”卖出后再买入“换入资产”,在交换中企业应以公平的市场价格作支付(即资产的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可保证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是更恰当、合理的会计选择。根据新准则第7号规定,当且仅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可见,商业实质、交换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是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两个必备条件,若不同时具备,应采用新准则第7号规定的历史成本计价基础进行换入资产价值的计量,且不确认损益。

在这里公允价值是指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只要换入、换出资产其中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就应以该公允价值作计量基础;若二者的公允价值都能可靠计量,一般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计量基础,当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更加具有可靠性,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计量基础。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换入资产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通过比较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而具有商业实质。

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1. 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比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换入一项设备,因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现金流量,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则可以判断上述存货与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

2. 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企业如按照上述第一个条件难以判断某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即可根据第二个条件,通过计算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后判断。本文所指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和最终处置时预计产生的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称的“主体特定价值”。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分析,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但是,鉴于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因素,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比换出资产产生更大的作用,使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的经营活动部分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即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使用价值与换出资产对该企业的使用价值明显不同,使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发生明显差异,因而表明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2.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对于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3.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该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四、换入资产基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

对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损益。如果涉及补价,则收到或支付的补价作为确定换入资产入账金额的调整因素。

五、两种方法的会计处理

1.公允价值模式———确认损益。

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相关税费(换入资产公允价更可靠的除外,以下同)

不涉及补价:

当期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涉及补价:

付补价方的当期损益=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相关税费+补价)

收补价方的当期损益=换入资产成本+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相关税费)

2.账面价值模式———不确认损益。

不涉及补价:

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相关税费

涉及补价:

支付补价方的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相关税费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4

一、人才的重要性

可以说,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战略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虽然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但最终起决定作用还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只有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程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才可顺利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

二、部门领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

1、首先配合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招聘、评估人才作为部门领导人,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非常清楚地考虑,我们的业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将需求明确传递至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招聘,并配合人力资管理部门对应聘人员进行评估、甄选,确定合适人员,最终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2、进行有效地培育与发展

首先,在工作中,当员工的利益和公司、团队保持致时,对于每一个新员工需求给予理解和尊重,让每个员工保持充分的思想和思维的独立性,这是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并了解部门员工的个人追求和期望的利益,如员工希望多功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部门领导一定要加以引导、培育,分配工作时往往不仅限于单一类的工作项目上,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所以作为部门领导必须有责任去了解员工的个人追求,从而通过有效的引导,工作和信任等协调员工与组织利益的一致性。

其次,对于每个新进员工,部门领导是他的第一培训师,可以这样说,员工后期成长与部门领导言行身教有着不可分割地密切关系。所以,部门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循序渐进的工作计划及个人发展计划。从企业文化——业务理论——初步实战——初步目标——中间指标——督导——总结——改进方案——结果——总结每个环节均需要作思想上的交流,给员工人性化关怀,必要时可亲力亲为,以身示范加以引导,帮助员工找出工作中的短板,提升工作效率。让员工产生的强烈的归属感与信任感,从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3、制定合理有效的目标考核及绩效管理制度

部门领导结合实际,必须制定较为全面、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目标到人,否则无法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潜能,同时对目标过程给予督导,对目标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及进给予沟通、引导。当然,绩效表现必须更多与激励制度如可变薪酬挂钩,以此激发员工在创造更高的生产率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回报。

总而言之,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境界和高度团结的队伍,必须懂得如何运用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民营集团人才资源下一篇:投资项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