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历和感悟

2024-09-09

教育教学经历和感悟(共6篇)

教育教学经历和感悟 篇1

片段一: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师:在上课之前, 老师特别想和大家做个游戏, 谁愿意参加?好!请5位同学到这来, 这里有4个凳子, 当老师说开始, 你们5位同学都要坐在凳子上, 好吗? (好)

师 (背对5位同学) :准备, 开始!

师:大家帮老师看看, 他们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老师不用看就知道, 一定有一个凳子上至少坐了两位同学, 是这样吗?

生: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 (转过身来) , 果真如此。这个凳子上坐了两位同学, 请起立。假如我们请这5位同学反复再坐, 不管怎么坐, 我肯定总有一个凳子上至少有两位同学, 你们相信吗? (相信)

师:其实, 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 想不想研究? (想)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抢凳子”游戏开始, 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 总有一个凳子上至少坐着两个同学, 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了有效地铺垫。

片段二:研究小棒的数量比杯子多1的情况

师: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 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

生: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 不管怎么放,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要放2根小棒。

师:老师想的也和大家一样, 可是我们想的到底对不对?我们应该怎么办? (验证一下) 对!用实验去验证, 那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把所有的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吗? (不用) 那怎么验证?

生 (边操作边说) :我先在每个杯子里放上一根小棒, 还剩下一根, 这根小棒可以放在任意一个杯子里。不管它放在哪一个杯子里,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师:刚才他是怎么分的? (平均分) 为什么只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 要想保证这个杯子里的小棒数量最少, 就得让每个杯子里都有小棒, 如果空着, 就不能保证杯子里的小棒最少, 因此我想到了平均分。

师:说得棒极了, 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利用这种方法, 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 会怎么样?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呢?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呢?

……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只要小棒数量比杯子数量多1, 就能保证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思考:从最简单的数据入手, 步步为营, 通过平均分, 把“抽屉原理”的模型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 进而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小棒数量比杯子多1根, 就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了两根小棒。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初步建构了“抽屉原理”的模型, 并初步感受了“抽屉原理”的魅力。

片段三:研究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至少多2的情况

师: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 会怎么样?

生: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 不管怎么放,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两根小棒。

师: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 究竟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呢?我们再来摆摆看。

生 (边摆边说) :我先在每个杯子里放上一根小棒, 还剩下两根。把这两根小棒继续平均分, 把它们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 不管它放在哪两个杯子里, 都能保证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师:算式怎么列?

思考: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理解了余数不是1的情况, 要保证至少对余数也要进行平均分, 并将这一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在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学生充分感受了“抽屉原理”的魅力。

片段四:研究商不是1的情况

师:那如果9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 15根小棒也放进4个杯子里, 分别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想知道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 我们研究到这了, 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生: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小棒的根数是:商+余数。

师: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1根小棒。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们的相同吗?

生:相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原理就是数学中有名的抽屉原理。现在, 你能利用所学的解释课前的“抢凳子”游戏的原理吗?

生:5个同学相当于物体, 4个凳子相当于抽屉, 因为5÷4=1……1, 1+1=2, 所以五位同学中至少有两位同学要坐在同一个凳子上。

思考:教师针对“某个杯子里至少有小棒的根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 适时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 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完成了对“抽屉原理”的有效建模;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抢凳子”游戏的原理, 使学生深刻感悟了“抽屉原理”的数学魅力。

教育教学经历和感悟 篇2

叶雄广

摘要:

从去年7月10号来到公司到现在,我工作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一想到即将转正,内心也是无比的激动。在这一年里,通过在公司一个月的培训、土建室两个月的学习以及在九江煤制氢项目的现场实习,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到了不少东西,积累了一些经验,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这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关键词:培训;现场;理论;经验;提升

1、综述

我叫叶雄广,2013年毕业于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7月10号来公司报道。经过一个月的公司培训后到土建室实习了两个月,从去年10月份来九江后实习至今。

2、公司培训

公司的培训为期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每天都会有公司部门的领导来授课,内容生动且详实,使我对公司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企业文化等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增加了对公司综合情况的认识。除了上课,公司还多次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带领大家参观中山陵,并在上面合影留念。举行掼蛋大赛,让大家喜欢上这一充满乐趣的游戏。举办与公司老员工打篮球友谊赛,促进了大家的团结。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我们培训期间的生活,促进了新同事之间的相互认识,增强了友谊。这一个月的培训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意义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无比怀念那段美好时光的。

3、土建室实习

公司培训结束后,我在土建室实习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我在土建室向那里的前辈们学习设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室主任给我安排了一名师傅,让他带着我。师傅把他多年来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灌输给我,在CAD的操作上教了我很多学校未曾学到的技巧,还指导我学习了PKPM软件。这两个月的实习虽然短暂,但是收获还是不少的。首先是我能初步设计一些简单的框架结构,如宿舍楼,教学楼。其次,增加了对设计的认识,知道了以后去现场干施工哪些是重点,需要特别注意哪些东西。最后,这两个月与土建室同事的相处也令我难忘,他们为人谦和,待人热心,教给了我很多东西。

4、九江项目部实习

去年过完十一长假,我就被分配到九江煤制氢项目部,在此我一直工作至今。九江煤制氢项目是EPC项目,土建的施工量非常大,能学到的东西非常多,我有幸从项目的一开始就参与其中。一到九江,就开始对桩基工程的学习和管理。之前对桩基工程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其具体的施工方法,控制要点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刚开始时,土建专业工程师还没来,土建经理林建宝带着我们两个实习生跑现场。由于这里是改建工程,地下情况复杂,不宜采用管桩,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灌注桩,反循环式钻机钻孔。在现场,通过林经理的讲解和指导,以及对相应规范的参考,我对这种类型的桩基施工很快便掌握了。成孔时需要注意入岩深度、成孔深度、以及成孔后沉渣的厚度,厚度过大需二次清孔。钢筋笼要控制钢筋焊接长度,单面焊接10倍D,双面焊5倍D(D为钢筋直径)。桩基工程持续了大约4个月,通过长时间的现场学习,我掌握了桩基施工的基本要点、垂直度检测直至最后桩基承载力检测的流程及计量控制要点及方法[2]。在四个月的打桩工期中,我参与了1200多根桩的施工,为后续的基础施工做好了准备工作。

桩基工程结束了,我开始接触土建工程的各项工作。前期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现场[1]施工经验,在质检员陈师傅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我还加强现场施工操作技能的训练,能够熟练操作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在气化框架土建施工过程中,我协助我师傅王林加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名技术员,我首先认真阅读施工规范,认真分析图纸,参与各个单体的图纸会审,并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施工过程中在王林加的帮助下编制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方案上的施工规定,每天巡视现场,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整改及解决方案,每天用相机记录现场施工进度工作,为后期材料整理及编制积累素材。在负责本专业的工作同时,我还负责防腐保温工程的质量管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我觉得压力很大,每天回去查阅规范,遇到不懂的地方积极向老师傅请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比如说除锈时SA2.5级的标准是非常彻底的喷砂或抛射除锈,钢材表面无可见油脂、污垢,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3]。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还积极参与到新闻报道的工作中去。在现场时注意收集项目进程中的照片,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一些关于项目施工的通讯、报道,把项目上的重要情况及时反馈到公司。由于平时注意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现在我成为煤制氢项目的兼职通讯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增强业务水平。

5、总结

通过将近一年的工作锻炼,让我的工作和处事成熟了很多,为以后更好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我认为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精通其他专业知识,做到一专多精,才是一名现代化合格技术员的标准,也顺应我们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实习期间,我虚心向每一位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各种优点,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及施工现场技术人员,我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在实习过程中,我保持着健身锻炼的习惯,经常去打篮球和跑步,以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迎接更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业务素质高、有责任感、执行力强的工程师,为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炼化工程公司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要感谢这一年里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事,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2]JGJ106-2003建筑桩基检测规范

亲身经历感悟数学的魅力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魅力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基础上,借助于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借助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从学生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看,在他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地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逐步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的如下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在情景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隆重推出学生喜欢的人物“柯南”,让学生参与到柯南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柯南的侦探活动中观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品质的协调发展。

2.在探究中发现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围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主线进行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两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到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怎么不一样,从而推理得出所处位置能看到的正确画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学生乐学、愿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了有趣的活动,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逐步学会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方法,习惯于睁大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探索。

3.在实践中感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这节课的验证环节中我设计了拍一拍、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拍一拍活动中,组织学生借助相机,亲自拍照观察物体。孩子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有的孩子从远近、正方位、偏离正方位的位置去观察物体,拍摄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多个画面,亲自体验了“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至少也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对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自己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老师生硬的讲解效果明显的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还在实践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峥.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2:63.

[2]林华.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数学的魅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83-84.

[3]谭利君.亲身体验感悟数学[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11:35.

经历活动过程 感悟思维之美 篇4

确实, 现在的数学课堂见到最多的就是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我认为, 数学活动中应有效引导活动思考。活动是外显行为, 思维是内在活动, 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能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逐步展开教学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学生善于思考问题, 不被表象、假象迷惑, 能借助较为深厚的积淀, 透彻的洞察事物, 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总结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从简单的, 人们熟视无睹的实事中发现, 揭示问题, 不是肤浅的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而是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1.通过“比较归纳”加以培养。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一些复杂的, 抽象的知识只有借助比较, 才能比较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其特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活动中, 学生不断把储备在脑中的知识与来自活动对象的信息加以比较归纳, 形成技能和熟练技巧, 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后, 让学生测量一个磁带盒的长、宽、高, 并计算磁带盒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设计了“8盒磁带怎样包装”的实践活动, 并说说这样包装的理由。这一实践活动综合了测量、估计、计算、选择最佳方案等知识和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 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认为竖着8盒排成一排, 有的竖着排成两排, 有的横着叠四层……最后通过交流, 比较, 归纳, 一致认为第一种包装不仅美观, 而且节约包装纸。

这次活动, 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能在比较归纳中选择最优方案, 并对自己参与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起来。

又如,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 学生想到了把圆柱的侧面展开。通过剪这一活动发现:沿着圆柱的高剪开, 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斜着剪开, 展开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随意剪开, 得到的展开图是不规则图形。这是我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当这两个图形放在一起时, 学生很快联想到平行四边形可以用剪拼的方法转化为长方形, 它是沿着高剪开的。接着, 加进不规则图形一起比较, 发现不规则图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也转化为长方形, 所以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学生第一次活动研究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 通过第二次的剪拼, 比较出可以把三种情况归纳为一种。两次实践活动, 从比较归纳中,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完成了由差异到共性的认知过程,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性。

2.通过“排除干扰”加以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的航船还不一定能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 那是因为学生思维过程还常有“障碍”的出现。

例如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请学生计算酒瓶的容积。学生的兴趣很浓, 但受到前面学习内容的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酒瓶上半截不是圆柱体, 又不是圆锥体, 无法计算, 学生思维在这儿受到了阻碍。这时, 我提供给学生一些活动需要的材料, 几分钟后, 学生找到了方法。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 算出有水部分圆柱体的体积, 把瓶倒过来, 再算出剩下部分的体积, 两部分体积之和就是酒瓶的容积;酒瓶的容积就是装满的水的体积, 把这些水倒在这个长方形的容器里 (也就是圆柱体的容积, 只要是规则容器都行) , 求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酒瓶的容积;我有更简便的方法, 把这些水倒在有刻度的容器里, 可以直接读出数据, 得到酒瓶的容积。

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 要善于排除干扰, 善于分析, 解决问题。求酒瓶的容积, 学生开始受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影响, 思维走进死胡同。给学生提供活动材料, 无意中又透着有意给学生以指引, 帮助排除障碍, 保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那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换言之, 数学活动中, 加强活动研究, 拓展实践空间, 让学生自由舒展身心,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创造。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记住了;我做了, 就理解了。”教书应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主动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因为有了圆柱侧面积的剪拼活动, 所以在教学“圆柱”时, 我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制作圆柱”的实践活动。提供学生的材料有:3个圆 (其中2个完全相同的圆) , 1个长方形, 1个正方形, 1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 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长度都相等) 。学生四人合作选定材料, 制作圆柱, 探索研究圆柱的特征。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不同的材料都可以作成圆柱体, 还明白了:圆柱有两个相同繁荣底面, 用长方形纸制作的圆柱侧面, 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制作成圆柱的高, 也是底面周长;用平行四边形纸制作的圆柱侧面, 底面周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这节课我没有按教材编排教学, 而是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材料动手操作, 合作制作一个圆柱。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认识了圆柱的特征, 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 加深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 培养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2.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

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 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使思维富有创造性。

如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 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认识。通过“滚一滚”学生了解哪个物体滚的快, 滚的快的原因;通过“堆一堆”, 使学生知道哪个物体容易堆, 哪个物体难堆;“搭一搭”, 学生用不同的形体拼搭出各种物体, 使学生体会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 不同形状的物体, 试着自己去拼搭, 看怎样拼搭才能搭的最高;最后学生自由发挥, 用四种立体形状的积木, 搭出自己最想搭的图形, 各小组进行的非常激烈, 真是百花争艳, 各不相同。有的搭了“火箭”, 有的搭了“皇宫”……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断的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 加深了对四种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又如,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设计这样的活动环节:教师提供学生长方体盒子、一些小球和小正方体, 我征求学生意见进行“正方体和球的拼搭比赛”。明显不公平, 因为球不容易拼搭。这时我引导“能利用这个盒子吗?”由此, 学生想到把小球装进长方体的盒子后在拼搭。在装、拼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想象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装球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提出用材料围成一个立体图也可以装小球;有的学生提出把材料围成立体图形时可以利用墙面来节省材料;还有的学生想象, 假如我们前后左右的教学楼用材料挡住, 也可以成为一个立方体, 这样能装好多好多的小球;更有学生想到宇宙就是一个立方体, 天空的星星就是无数的小球……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真是不可限量啊。

两节不同的课, 学生都是在滚、堆、拼、装等活动方式中, 在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到不同物体特征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教育教学经历和感悟 篇5

若标题所述,我就是一个三流大学的本科生。我找工作的经历其实不是很复杂(因为根本就没有太多好的机会降临到我们二本本科生的身上)。我是去年十月分开始找工作的,今年三月份签了中国银行的一个省会城市。在这之前,我面试过保险公司,企业,考过公务员(但没进面试),考银行,最终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银行。

首先说一下保险吧。

拿到保险公司的OFFER可谓没费什么力气,我的第一份简历就是投给了保险公司,让我兴奋的是竟然让我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它(只不过最后拒了)。保险公司总共是3轮面试一次笔试。我总结那次的成功经验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超自信。(第一次投简历难免兴奋,再者因为之前没有收到过打击)

第一轮面试就不用说了,只要说话还算流畅,体态还算大方就都能入笔试。第二是笔试。进了笔试才发现在这场厮杀中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研究生(后来觉得这些研究生其实挺盲目的),第一次感觉到了有点小紧张。但是,当拿到试卷以后,我笑了,除了作文其他的几乎全都做过(幸好我报了国家公务员,我建议那些不考研的人最好考一下公务员)。不过我觉得让我成功的不是行测而是作文。那题目看上去只好写散文或是记叙文,但是我把它写成了议论文,我觉得可能是这点让我有些与众不同吧。在经过笔试之后,人就少了一半,接下来的面试我依然保持淡定自信的风格,再加上HR对我的印象还不错(主要是之前跟他交谈过一会,对我有些了解),于是我成功拿到了这份OFFER。

在接下来的签协议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HR明确的告诉我们,保险行业的工作很累,需要经常加班而且周六周日可能还没有假放,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工资很低,年薪26000(我猜他是七七八八全加起来估计的一个最大数额)还不包吃不包住。(那时我对自己的期许还是挺高的,认为这么累还只有这么点工资,是不能接受的,但是现在看来,我那时真是太天真了)。

挣扎痛苦了几天,最后还是拒了。我受不了每天加班的日子,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况且我觉得那时还早,搞不好后面还有更好的机会,但是事实确是残酷的。

拒了保险以后,发现好运已经离我远去,陆陆续续投了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生产型企业,全都石沉大海了无音信。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只招两种人,第一种是有社会资源的人,就是那些每年能拿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存款的富家子弟。第二种是211学校的精英。不言而喻,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由员工体现出来的,所以招进去的人学历和毕业院校一定要美观。像我这种三流学校毕业的无钱无势的小老百姓肯定没戏(也是后来才发现的,那时千真无邪的我还执着的向他们不断的投简历,跑他们的招聘会,太傻了)。

至于生产型国有企业,我选择他们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福利待遇比较好,而且假期设置也比较正规。二是生产型国企,更能锻炼我的专业能力。后来总结自己屡战屡败的经验和同学的讲述,我发现他们不要我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是女生,生产企业工作比较重而且要下车间,他们会觉得男生更合适(后来也有的说,国企女会计太多了,为了平衡结构只招男会计)。

二是我是三流本科学校毕业的女生。他们可能会要一二流本科毕业的女生,或者是三流学校毕业的男生,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要三流学校毕业的女生,即使你荣誉证书一大摞,即使你的能力比他们招的男生强很多(当然我的荣誉证书没有一大摞,能力也没有比男生强很多,但是我认识的一个女生是这样的)。

那种投了无数简历,没有一丝回音的日子大概持续了1.5个月,我慢慢的从雄心壮志转变为忧心忡忡(怕自己找不到工作),从忧心忡忡再到心如死灰(一度觉得世界太残酷,社会太黑暗,自己活得太委屈,真想一死了之)。

让我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是我收到了中国银行的笔试通知,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份银行的笔试通知,那种充满希望的感觉,太美妙了,我终于有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了。然而当我查到将有2000多人参加笔试竞争不到200个岗位,我傻眼了。直到那时我才彻底了解到了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心情顿时又从天堂掉到了地狱。那几天我彻夜难眠,一想到我只能去小企业打工,我就不甘心。后来无意间看到一句话:“最失败的人,无疑是还没付出努力,就决定放弃的人。”虽然我觉得我挺失败的,但是我不想做最失败的人。所以我决定拼一拼。

首先,我要搞定的就是笔试。对于笔试我一向比较自信,但是这次是我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准备。于是我开始搜集中国银行考试的历年真题,在应届生上发现了不少以前考过中国银行的前辈们对考题的回忆和一些有用的资料(呵呵,为了下到那些资料,我在应届生上灌了不少水,在这里我郑重的向应届生道歉)。在这些资料中我了解到中国银行考的范围很广,涉及到金融、经济、会计、管理、英语等各个学科。幸好我大学四年是扎扎实实学过来的,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就把大学四年的一些书全都看了一遍,又花了大概4-5天时间把金融学比较细致的看了一遍,至于英语,只要正常发挥就好(从没有指望能考的多好),行测和时事我自认为不成问题(后来问题就出在了这,汗~)。

十二月某号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了中行的笔试,第一堂是英语。英语一直不是我的强项,六级还是有惊无险过的,所以不论什么样的试卷,对于我来说都是感觉+运气,所以考完后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唯一的感觉就是旁边的男生在考试过程中把笔一摔冲出去,吓了我一跳)。因为我觉得我的杀手锏就是下一堂考的综合知识与行测。

休息了半小时,又开始下一场的恶战了。拿到试卷以前,我心里还想要大干一场,看到试卷以后,眼珠子差点没掉出来(完全没做过那种图形推理,光看解题指导就花了我好半天),硬着头皮磨了半天,做了一小题,再看一下时间,已经20多分钟了,当机立断放弃第一大题。后面的两大题是语言理解和数学推理,这个和公务员考试的差不多,语言理解很简单,数学推理依旧是半蒙半做。做完以后看时间,只剩下5分钟了,没办法直接将后面的题全蒙了。填完图以后还有23分钟,看了一下最后大题,发现其实很容易,只可惜没时间做了,悔死我了。后面的综合知识就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了,一路做下来手感很好。

考完试天已经漆黑的了,跟我的心情一样黑(当时觉得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难的不会做,容易的别人也做得出,行测50几道题蒙了30几道,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乎乎的冷风吹得我瑟瑟发抖,同来的同学都已经提前交卷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形单影只的在陌生的校园里走,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可怜。扯掉手套从包里拿出手机,发现有几个未接来电,都是家里打来的,心里忽然温暖很多。正要打电话回去,手机又响了,于是接起电话,那边传来爸爸温暖的声音。还没等他问,我就直截了当的说,中行没戏了,当时口气是轻松的无所谓的,但是其实心里已经沉重到了极点。可能爸爸知道我对这次考试很重视,虽然我表现得轻松,但是他还是不断的宽慰我,然而正是这种宽慰,把我坚强的外壳一层一层剥去,眼泪从眼睛里不断的溢出。挂掉电话,我的手已经冻得没有了知觉。以前觉得自己还是挺坚强的。什么烦恼都可以憋在心里慢慢消化,即使说出来也是当笑话讲,但是这个考完以后对我的打击真的很大,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做一件事情,做了以后结局竟是如此。(这真是印证了那句,小女子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在家里萎靡不振的生活了一个月,过年的大鱼大肉都味同嚼蜡。回到学校没多久,就收到了中行的面试通知。那条短信我一直保留在我的手机里,因为是他把我从黑暗的深渊给拉了出来。为了判断我的胜算到底有多大,我麻着胆子向省行人力资打了电话,结果出乎意料,我考的非常好。

之前不知道中行的面试到底是怎样的,但是在应届生上发现很多已经面过的省份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面的。但是小组讨论我从来没面过,因此我在应届生上搜集可很多群面的技巧(再次表示感谢),对群面大致有了些了解。

中行分为三天面,我是第一天。说老实话第一天面的人很吃亏,因为面试的题目都是一样的,所以后两天面的人,都已经知道什么题目了。至于我自己的表现,我自认为还可以。我是第一个发言,首先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和自己的一些看法,并且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但是由于我们组全都是女生,女生难免有些纠缠细节(一位研究生姐姐和另外一个女生还差点吵起来),所以时间都耗在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结果没有把问题最终解决。

在这次面试中,总结自己的缺点是:

1、不够自信,气势不足(因为有两个研究生,刚开始有点放不开)。

2、协调能力还是不够。对于处理矛盾有点手足无措。

3、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这点直接导致少数组员对我的观点的怀疑。

经过找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成熟很多,以前的自己太过学生气。现在虽然自己依然是学生,但是对社会还是有了一些认识,想问题做事情都没那么天真了。找到工作以后,回顾一下自己面试的公司,首先是保险,其实那保险公司,并不是一个蛮好的地方(很累而且不是正式员工),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研究生去那里竞争,发现其实很多研究生也很盲目。二是中行。进了以后发现中行没有想象中的好(因为实习过一段时间),尤其是国内业务这块,做的不怎么样。而且,我发现要要面试其实挺容易的,周围考了中行的,基本上都进了面试。但是为了是自己更有竞争力,我还是觉得笔试要尽量考好一点。三是建

行,建行好啊,只是那时我心里只有中行(呵呵),唉。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吧。

1、要自信。

世界上牛人是很多(尤其是应届生上),但是不牛的人更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有些人只是噱头大,其实内里没啥东西,我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好了

2、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我兴趣爱好广泛,所以我希望找比较安逸一点的工作,这样我才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或者是专业上更进一步,那么进中小企业也未必不是一条好路。

3、把每一条路当作最后一条路来走。

对于我来说,我以为只有中行这一条路,结果后来建行又给了我机会。要是我知道建行也要我的话,搞不好对于中行我就没那么上心了,搞不好我就什么都没捞到。

4、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群面俗称群殴,说老实话了解到群面的残酷性以后,我真的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我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平时上课我从来不发言,也从来不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不喜欢成为焦点的感觉,呵呵),也没参加过社团。只不过我喜欢一个人思考,有时候也跟要好的同学辩论辩论。但是这次我真的是豁出去了,俗话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做了充足的准备。

5、有空的时候多看些书。

看书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

6、既然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有把它做成功的“野心”。

我考公务员就是这样,之前觉得几率太小,就随便报了个职位,结果虽然考得还行(110多,自己觉得还行),但是还是没上,看着其他比自己分数低的人都进了面试,心了真是悔恨啊。

像我们一般本科生,我们在同龄人中不算是精英,但是同样是大学生,我们也希望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希望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希望闯出自己的一片辉煌。写这些东西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跟我们一样但找到工作的能站出来,为那些还没找到工作的,还在痛苦中挣扎的兄弟姐妹加油打气。

补充一:

发现有很多的人真的是很低调,我想说的是低调其实没什么不好,但是,找工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低调啊,不在沉默中爆发的话,我们就只能在沉默中灭亡了。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豁出去吧!

补充二:

发现看这篇帖子的有不少是大三的学生,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力量找工作。下面我针对几类不同的同学提一下自己的小建议。

首先是不考研并且没有一点社会资源的同学(也就是没有任何家世背景全靠自己的)。我觉得这类同学找工作的制胜法宝应该是积极主动(事实也证明,这类同学一般是最先找到工作的),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一般我觉得,只要进了大四,就要马上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一般本科学校这时候可能还没什么招聘会(我学校就是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网络来寻找机会,像什么中华英才网,应届生,智联,51等要多关注一下。还有一点是这类同学心理压力比较大(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再加上是一般本科),所以自己心态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记住天无绝人之路。

其次是不考研但有社会资源的同学。这样的同学最后最有可能落到什么也没捞到的悲惨下场。该类同学可能抱有一种心理(我只是说可能):“反正家里有关系,找工作的事情不必自己担心。”我想说的是:“事情在没有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找关系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相反这是你的优势,但是不能把这种优势当成自己成功的唯一凭借,自身的努力是绝对不能缺少的。现在社会是实力+关系的社会,缺少任何一样都会难以立足,但是关系又是一个玄乎的东西,实力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所以,我建议那些有关系的同学,多去尝试找工作,不要把自己的一切都赌在一个玄乎的东西上,到时候粉身碎骨就是自己活该了。(这类同学在我身边就有不少,以上那些绝对是我同学的经验之谈)

最后就是考研的同学。考研的同学可能到了大四就专心看书去了,对于招聘信息也就不那么关注,但是,我建议对于那些好的单位招聘还是要参加一下(有很多大型单位都是在年前笔试年后面试),毕竟考研考不考的上还很难说,所以要多和找工作的同学交流交流,不要闭门读书(这也可以让自己对就业形势有充分的认识,让自己更努力)。怕就怕考研没考上,还错过了很多好单位的招聘,那就郁闷了。还有就是,考完研以后,要马上进入全力找工作的状态,机会把握很重要,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最后还是觉得只要是不考研的我都建议你们去试一下公务员,现在很多企业笔试都考行测(你想有哪几个企业会自己创题,还不是东抄西借,除非是非常牛叉的企业如外企,牛叉的民企)。不一定非要考上(因为很多人志不在此),但是如果不报考的话,我想也没有几个人会正儿八经的去系统的做一下行测。

希望以上那些能帮到大三的同学,还有在找工作的时候,看见别人都找到了,自己还没着落。心里肯定是沮丧又迷茫的。我觉得这种状态是每个人都要必经的过程,所以自己的心态一点要调整好,这是最关键的。

教育教学经历和感悟 篇6

关键词:经历,理解,感悟

我来华南工作20个年头的时候,赶上了建筑学科的80年庆,实在荣幸!而编辑部嘱完成系主任回忆文章,令我犯难。在我的记忆里,2008年开始参与建筑学院管理的日子里,几乎没有从系主任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2008年1月开始,华南理工大学经历了最大规模的学科调整。建筑学院保留建筑系,土木系转入其他学院,随即成立规划系包含规划及景观两个专业。虽然建制上有建筑、规划两系,但匆匆成立的规划系实则是规划、景观两个教研室的规模,建筑系则包括了设计、历史、技术、美术乃至所有其他教师,两系人员比相差3倍,完全不具备平行运转的机制。学校对院属系也基本视为教研室,日常管理运行均不触及,连干部任命也完全由学院自行把握。作为同时分管教学的常务副院长,独特的分工要求我在工作中,必须从学院利益去平衡把握。提笔凝思,我更愿意回味20年华南建筑学科的经历。

回首20年在华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许多的东西还需要慢慢感悟。落户华南,缘于当年建筑系卢兆华书记的诚意邀请。卢书记作为曾经的华南工学院院级领导,在建筑系服务几十年,为了建筑系发展还去仔细调取查阅博士生档案,进而设法吸引一对年青博士落户华南,其中的不易,我是多年后才理解和体会的。

近年来,我有更多的机会回看学科久远的历史,我为丰厚密实的遗产而感叹。

1 教学相长看华南

1992年3月8日,27号楼5楼的三年级课室里,我开始了在华南的第一次设计课教学。那时的三年级汇聚了姜文艺、周剑云、肖毅强等一批青年教师。初到华南忐忑的心情迅速被大家不分门户、热心奋斗的氛围所感染。我们课堂上为教学热烈争辩,业余时间积极实践,"炒更"中大家的合作变成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重要的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最热烈的日子,教学与实践相长,年轻教师间的友谊也滴滴凝聚。1994年2月,建筑系迎接首次专业评估,我奉调主持四年级教学,离开三年级的依依不舍之情,至今难忘。而当年评估,听到评估组惊讶于华南教师在市场经济热潮中,坚守教学岗位,对华南教师孜孜传授技能的工作精神赞叹不已的时候,身处其中的我们欣喜中透着不以为然:这就是华南,教学与实践,一样的认真。

如今,评估已进行了几次,学院年轻的老师也换了几代,老师们融洽的相处关系依旧。20年来几乎没有人因为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和离开,这确实是一般学校少有的。如今的学校条件比之90年代初好了,但对于社会风气与国内的管理模式对教学的干扰反而多了,相形之下心平气和的踏实教学难能可贵。最近几年来,我们在国家和学校许可的框架下,集有限资源着重对教学的支持,211、985的经费侧重于学院公共教学平台建设。使许多曾经难以跨越的难题得以纾解。恢复和增加许多教学内容与环节,这样的过程里,华南老师们的勤勉与和谐处处可见。从40多名一线设计课老师的国内调研、辛苦的建筑认识实习带队导引、与学生美术实习的同吃同住、炎热盛夏的教学培训、博导教授亲自主持设计教学,学院的老师做的如此平实而自然。

2 设计实践看华南

2003年8月末,暑期刚刚结束,遵照校常委会不同寻常的决定,我从建筑系调入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副院长。说它不同寻常是因为设计院与系平级,干部任命原本属学院范畴,系主任的任命就是完全由学院决定的,越俎代庖的任命,可见学校对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特别之处。顾不得细想,我匆匆投入对设计院的学习与适应中。经过陈开庆院长的开拓与谋划、何院长的调理与引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形成了自己高效、积极的运作模式。2004年初工作室条例发布,何镜堂、陶郅、孙一民、方小丹等7个个人工作室相继成立,建筑设计院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几乎在工作室成立的同时,我们的奥运工程投标开始了,师从哈工大梅季魁先生6年多的体育建筑积累,在设计院独特的工作室机制下,迅速被焕发。记得是2003年10月,刚进设计院的我带研究生小组参加佛山体育中心国际投标,一等奖空缺,我们获得与德国gmp公司并列二等奖的成绩,最终业主采用德国方案,我们成为国内合作方,合作完成的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获得了国际体育建筑银奖。2012年,还是10月,我们与gmp公司再度在江门体育中心国际招标中相遇,这次我们获得了唯一的头名!而2011年我们获得的两项国际体育建筑奖都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建筑教师的建筑实践是华南建筑孜孜以求、坚持多年而形成的传统。早在50年代,陈伯齐、夏昌世先生就十分重视。陈先生曾专门著文论述实践的重要性。50、60年代的国家政治现实多变,建筑系多次成立设计机构,几经动荡,直到1979年最终由教育部批准立院,终于实现几代人的努力,而首任院长,居然是1932年华南建筑学科的首任系主任林克明先生,巧合还是轮回,令人感叹。如今的华工设计院已经是几百人的规模化运行,但服务教师贴近学科的立院宗旨是不能改变的。我的设计院经历告诉我: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华南建筑绚丽的奇葩,其运行机制中潜藏着“协同创新”的规律,是难得而需要细心维护的。蔡建中先生意味深长的:“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据典,实则启发我们重视院系发展对设计院的“源头活水”之效!

3 科学研究看华南

2005年8月的一个下午,何镜堂院长急匆匆的电话召唤,一个工作悄然启动:筹备建设国家级建筑科学实验平台。起源于科技部领导与校长书记的讨论,开始于学院部处的协作努力,更有众多老师的一起熬夜奋战,我们的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从教育部成长为科技部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讨论、争执,凝炼研究方向、明确科学问题成了规划、设计教师讨论的话题,而正是经历这样的痛苦,才有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那脱茧化蝶的超越!

回顾80年的学科发展,1958年陈伯齐、夏昌世先生创立亚热带建筑研究所,1970年代林其标先生等一批老师在亚热带建筑研究的坚守,1981年龙庆忠先生获得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资格并迅速建设博士点与防灾研究室,公共建筑、风景园林、民居研究,华南建筑群体科学研究的传统脉络清晰,历经坎坷而精神珍贵。1983年何镜堂调回华南,1998年吴硕贤加入华南,2007年夏,吴硕贤院士出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镜堂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国家开始对重点实验室拨款资助,华南建筑的科学研究机制进入制度化轨道。这其中,学校的支持与关心至关重要。至今还记得2007年夏,筹建实验室之初,校长、书记耐心鼓励的电话。

近两年参加过多个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论证与评审,对比中可以发现,许多著名高校对建筑科学研究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所谓重视也是“见人行,己随动”,而建筑学科自身又缺乏凝炼与融合,实验室方向大多存在问题。华南建筑科学研究的今天,得益于亚热带特色的历史积累,相对完善的体系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阅读历史留给我们的唯有激励与努力。

近5年,就个人而言,有精疲力竭、有无可奈何;也有团结奋斗、更有理解坚持。现有管理体制下虽然问题多多,也存在许多空间。需要的是清晰分辨与坚持执着,教学中,我们坚持务实踏实,低年级:努力寻回传统、关注基本功的培养;高年级:导向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想。学科建设不随时尚起舞、夯实基础。科学研究强化特色,贴近实际。国际合作已我为主,注重实效。

上一篇:技校语文教材下一篇:适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