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效果

2024-10-22

教学活动的效果(共12篇)

教学活动的效果 篇1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在体育教学中, 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在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知、有所提高。让学生体验到愉快感是体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 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产生愉快的心情, 获得愉快感, 有助于调节情绪, 振奋精神。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 应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 打好运动基础

首先, 增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增强与健康、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是学生最需要的基础性能力。

其次, 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运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 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可以为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交往提供基础。

2. 养成体育习惯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养成体育习惯比掌握多少运动技能及掌握的程度更重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除了传授体育技术外, 要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情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 形成健康意识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4. 发展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一方面从身体形态来讲是可以健美学生体格, 强健学生体能;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 使学生意志坚强、乐观开朗。采用集体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优良品质。

二、愉快感对促进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 情感对于思维, 犹如能源对于发动机。愉快会使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 机体的活动能力和耐受力增强, 运动技能在大脑皮层中条件联系易于建立,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从心理学的观点看, 愉快是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情绪之一, 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对于社会人来说, 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愉快体验固然重要, 但是, 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人们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 现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它也直接影响到愉快的体育与实践。另外, 随着“合作教育学”的崛起, 导致师生关系更趋向平等民主, 这些都为愉快的体育教学奠定了比较坚定的教育学基础。

三、激发学生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1. 体育教师良好的教态, 能激发学生的愉快感

教师的仪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并带有一些幽默。教师伴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 体态端正、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 用热情洋溢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能消除他们拘谨抑郁的心理。

2.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可以培养愉快感

心理学发现并认为, 成功=能力×动机激发程度。由此可见, 在能力相同的情况下, 成功的大小, 取决于受激励程度的高低。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他们更多的信心, 重视培养他们的运动愉快感、成功感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欲高先低、欲快先慢, 让学生饮尝到成功的兴奋与欢乐, 通过保护或帮助, 使学生完成动作以增强他们的兴奋与欢乐, 增强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降低要求, 来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另外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语句来表扬学生, 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正在走向成功。这样会使学生信心大增, 兴趣更浓, 练习更积极。

3. 让学生体验愉快感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是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管学生体育天分与潜质如何, 只要对他们予以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增强他们的“愉快感”、“成功感”, 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现代科学证明:以鼓励的语气布置任务, 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向上性、自尊性和荣誉感, 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给予鼓励。有时, 在学生自身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 教师及时肯定他, 使他知道自己成功在哪里。这些评价都有助于学生感受运动愉快感, 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更要从他们的基础出发, 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点滴进步, 充分给予鼓励。例如在投篮技术练习中, 有同学做出一个正确漂亮的投篮动作, 他本人并不知道他的动作好, 此时教师要及时评价, 使他感受运动的愉快感。鼓励性评价, 是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

4.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体育兴趣来体验愉快感

体育原本由游戏发展而来, 其本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是自然的, 发自内心的。在体育教学法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积极自学渴求。实践证明,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游戏教学法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 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不好, 平时不爱动的学生, 由于受到了游戏的活跃气氛感染, 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使他们在“玩”中体验运动的愉快感。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便会心情愉悦, 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观察敏锐, 想象丰富, 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 培养、诱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 即“成功感”的基础, 而这种感受的增强, 也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促进作用。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愉快感时, 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合理的, 经过学生稍加努力可以达到的, 就是说体育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根据学生体能、身体素质、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要求过低, 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同时也会失去体育课应有的活力;要求过高, 学生会频频失败而怯步, 并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合理的目标应有一定难度, 与大纲基本相符, 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 这样学生能够在“跳一跳就摘桃”中体验体育活动的成功感即“愉快感”, 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几项体育技术动作, 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毅力等, 让学生感到愉快, 开发学生的潜能, 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激发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验愉快感,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张风丽.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院报, 2000, (3) .

[2]叶谰.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2) .

教学活动的效果 篇2

小班的综合活动“穿彩衣”正在进行,孩子们拿着彩纸撕着、剪着。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孩子已完成作品。一个小男孩拿着完成了大半的作品犹豫着,最后终于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老师,等我一会儿好吗?”年轻的教师略微停顿了一下,马上轻轻地对他说:“好的,我们等你一会儿。”教师边招呼孩子们相互介绍作品,边用眼神鼓励男孩加油。男孩投入地操作着,可能由于着急,他的手有点颤抖。大约过了一分钟,男孩终于完成了作品,他兴奋地高举着自己的作品跑向教师:“老师,我完成了。”年轻的教师回应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男孩的笑容灿烂无比。

这一幕让我感触很深。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此类情景屡见不鲜:操作活动中,对动作较慢的孩子,教师最常说的是:“等有时间的`时候你再做完它好吗?”一句话使孩子显得十分无助;游戏中,教师一声“活动结束了,赶快把东西收拾好”让孩子的兴趣顿时消失;问答环节中,有的孩子站起来因紧张一时说不出答案,教师的一句“请先坐下,等想好了再回答”让原本忐忑的孩子欲言又止。今天,这位年轻的教师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体验到了善始善终完成任务的快乐。

教师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3

一、教学过程是社会互动过程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儆猴”。他们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是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上的严肃,而实际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态度、行为和合理的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简短的提问、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积极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师生心理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处于定势状态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

三、教学过程还应该是教养与教育统一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仲斯提出了青少年自尊心理论──经验感需求论。该理论认为形成青少年经验感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要感经验的需求,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与支持,使他感到他在团体中与别人一样重要;二是成就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或工作上渴望自己有成就的表现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三是有力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工作和社交中证明自己有待人处世的能力。笔者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得经验感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为他们提供经验感需求的核心人物,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他们获得经验感需求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学校,不少老师重智育、轻情感、重学科、轻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业欠佳的学生很难获得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教养与教育难以协调统一,等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实在是举足轻重。

巧用教学比赛提升足球教学的效果 篇4

一、技术比赛

(一) 运球比赛

1. 直线运球比赛:

全班分为4组, 每组排头各持一球站于端线。比赛开始, 排头运球到对面标志桶 (相距20m) , 再运回给第二学生, 按照同样方法进行比赛。依此类推, 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排名。

2. 弧线运球比赛:

全班分为2组, 每组派1名学生各持一球分别站于中圈与中线的两个交点。比赛开始, 这两名学生用右脚按逆时针方向沿中圈运球, 运至另一交点时, 第二名学生接力, 按照同样方法进行比赛。依此类推, 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排名。

3. 环形运球比赛:

全班分为4组, 站立于罚球区四角。比赛开始, 每组排头各持一球, 按逆时针方向沿边、端线运球一圈后给第二名学生, 第二名学生按照同样方法进行比赛。依此类推, 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排名。每组四角各站一人, 运球者绕此人外面运球方为有效。

(二) 传、接球比赛

1. 迎面跑动传接球比赛:

全班分为4~6组, 每组6~8人, 每组再分为人数相等的2小队, 相距5m, 相对站立, 相互传球, 每组派一名裁判。比赛形式有三种:第一种, 按失误的先后顺序决定名次, 后失误的小组名次列前;第二种, 在规定时间内, 看哪组传、接球的次数多, 次数多者名次列前;第三种, 每组完成规定次数传、接球, 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排名。

2. 行进间传、接球比赛:

按直线的方法进行。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大组, 每大组再以两人为一个小组, 两人相距5m, 站在端线处。比赛开始, 每组排头两人跑动中传、接球至另一端线 (相距25m) , 然后传、接球返回给第二组学生, 第二组学生按照同样方法进行。依此类推, 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排名。也可以规定传球次数或两人间的距离增加难度。

(三) 射门比赛

1. 原地射门比赛:

方法一, 全班分为4组, 每组一球一门 (用标志桶和标志杆代替) , 球门大小可调整。每人在罚球区线后必须射中1次, 未射中者继续射门, 射中为止, 第二名学生按照同样方法进行。依此类推, 射门次数少的组为胜。方法二, 全班分为2组, 每组10~20个球, 按顺序在罚球区线后轮流射门, 看哪一组射中的次数多。

2. 行进间射门比赛:

方法一, 全班分为2组, 在中线站立。比赛开始, 排头各持一球, 分别向罚球区快速运球射门 (在罚球区线后) 。然后在罚球区线上将已放好的球快速运回到中线交给第二名学生。依此类推完成比赛。方法二, 全班分为人数相等的2个大组, 每大组又以两人为一个小组, 两人相距5m, 站在中线处。比赛开始, 每组排头两人跑动中传、接球, 并向罚球区快速运球射门 (在罚球区线后) , 然后在罚球区线上将已放好的球快速传、接球返回给第二组学生, 依此类推完成比赛。

二、小场地比赛

1.计分赛

此方法适用于人数较少的班级。全班分为两排, 采用第一排与第二排轮流累计射门次数的方法进行比赛 (在四分之一场地进行) 。两排报数, 第一节, 两排前5名学生比赛, 第二节两排第6~10名学生比赛。依此类推。当人数不是5的倍数时, 可以采用6对6或7对7的形式进行比赛。每节10分钟, 中间不休息。累计射门次数多的组为胜。

2.淘汰赛

此方法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全班分为四排, 采用组与组之间淘汰赛和附加赛的办法进行, 全场比赛方法与计分赛相同。

3.梯次赛

全班按上课队形分为4组, 将1、2组定为A队, 3、4组定为B队。A队与B队进行全场比赛。比赛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 从四组中各挑选5名队员, 1组与3组、2组与4组比赛。第二轮, A队和B队各挑选5名队员比赛。两轮累计射门次数, 次数高的队为胜。这种方法既使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锻炼, 又使部分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使比赛更精彩, 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4.邀请赛

邀请同时上课的其他班级进行全场比赛, 基本按照正规比赛方法进行。这种方法既能加强班与班之间的联系, 增进他们的友谊, 又能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三、安排教学比赛的注意事项

《巨人的花园》教学效果分析 篇5

东平县老湖镇宋村小学 梁冬青

一、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设计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孩子们见到美丽花园时的反应,巨人训斥孩子时态度的凶恶,训斥孩子后花园的荒凉,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教师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和自己反复的朗读、品味中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整个过程,教师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地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通过对重点词“美丽”“变化”的想象研读,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做人要宽容、不要太自私的道理。

二、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在训练中增强学力

从本设计可以看出,教师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整堂课都在一种自然、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课始检查字词,教师顺学而导;课中感受花园的“美丽”,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中感悟,以读见悟,直至熟读成诵;感悟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抓住“变化”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静静的默读思考中,在细细的语言品味中,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在有条理的复述中,理解童话的内涵。课末的写话训练,更是将全文重要词句的积累和对寓意的心领神会见诸笔端。这种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以情感促积累,以积累蓄情感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三、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在设计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读”。这里的“读”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的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在美读“花园的美丽”这一部分时,教师通过渐进性的指导,使学生自然融人其中,达到物我同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篇6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要通过情感生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到语文是有趣的知识,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课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平日收集书本知识外的教学素材,包括作者的轶事、范文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趣味性的理解,认识到语文不仅是横平竖直的文字,更有许多生活中的趣事,通过高于生活的升华,认识到语文就是文学。另外,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把多维的教学方法集中到同一节课中运用,比如即兴的演讲、学生间的辩论、小组讨论以及学生的互访、谈话等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语文课堂的生冷,将自己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学会从感知和体会两个方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语文课程。第三,要把引导学生的思路作为教学的重点。薄弱生源的学习是很吃力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的方向,关注学习的进展,并自主判断学习的内容,学会循序渐进的思考问题,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学习环境一般都会较为散慢,课堂纪律松散。教师面对这种状况不能将批评与指责作为维护课堂环境的手段,而要通过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帮助学生自主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在思想和心情均进入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教师要把教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教学感情,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动思考和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3.实施知识情境的导入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字与语言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单一的课堂教学,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很难深入,因此,必须通过知识情境的导入,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对薄弱生源而言尤为重要。薄弱生源的理解能力,语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相对较弱,对于语文教学目的很难理解和认识清楚。教师可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思维和感观的双重刺激,来强化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济南的春天》时,教师在讲解作者对文学语言的运用时,如果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观察力和文学表现力,将对这种文学运用手法无法产生直观的认识。通过对照图片观察,学生能较为容易地发现作者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的描述,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语文其实并不是象中的全部高于生活,语文其实只是源于生活的一种正确认识。总而言之,学生在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7

一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优势, 增强趣味性, 让学生思想更快地进入课堂

语文课本中, 文言文内容的考试多侧重于名句背写和翻译, 平时学生多喜欢背记下来, 作者的情感和立场也爱听教师说明, 课堂很容易陷入沉闷, 记得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时, 首先, 我补充了一个内容:“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谁能运用一下这个成语, 或介绍它的来历, 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中弄明白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历, 也形象地体会到了两晋时皇族争权, 豪强自立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混乱, 在介绍了陶渊明之后, 大家带着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什么图景, 他要表达什么的问题开始了阅读, 思绪很快进入了课堂。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宝藏。教师细心地选择一些材料,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 同时为后面的讨论提供一个粗略的背景和铺垫。

二让学生“说出来”, 鼓励其大胆地质疑和发表意见, 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生不是一个等待装进东西的容器, 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 引导和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 这会是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的能力, 欣赏学生的过程, 也会是一个学生建立自信, 调动判断力, 想象力和体现创造性的过程, 更会是一个思维与思维碰撞的过程。

在一次课外阅读训练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材料:一个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去过许多地方后回来了, 他们在城外的一片荒地上围坐下来上最后一课, 哲学家问道: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下面这块地上的杂草?读到这里的时候, 我省去了原文, 让学生们自由说说, 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 他们在表达个人看法时也去留意听别人的想法, 然后我又接着原来的内容念下去。听到文中的弟子想的方法与他们想的很多方法都一样, 他们开始专心听哪个最好了, 当念完全文最后一句:若要我们的心灵不出杂草, 那就在上面种上美德时, 教室里静悄悄的, 同学们都若有所思, 在接下来关于短文给了自己哪些启发, 文章结构安排技巧的探讨中, 学生们对做文、做事、做人各抒己见。写文章讲究设悬念, 课堂同样需要“悬念”, 这样, 在“释疑”的时候, 趣促进思考, 思考让趣延伸, 课堂在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中产生了好的效果。

三以趣促思, 以思带说, 课堂上同时进行写作训练

有趣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是要以趣味性引起注意进而去思考, 思考后还需要表达, 当学生可以清楚而主次分明地表达出自己想法时, 那么个人的思想就会成为共享资源。有一次, 在观察一幅《米缸里的老鼠》的漫画后, 围绕漫画我让学生思考:想到了什么, 悟出了什么问题并讨论之后进行写作。学生作文交上来之后, 内容形式都很独特, 有续写的, 有写观后感的, 有用原话去写的。有一位同学不仅像其他同学那样指出了老鼠的不智之处, 还批评了放米人的管理疏漏, 并联系了贪官与政策疏漏的地方, 看法很独特。

只要平时多说, 说出了想法, 积累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 到写时, 就很少有无从下笔的现象了, “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当学生心中积累起了很多素材时, 当课堂充分成为引导学习的媒介时,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文学性的特点就会逐渐转化为他们自身不断提高的素质和能力。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日常积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优势, 增强趣味性, 让学生思想更快进入课堂;二是要让学生“说出来”,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发表意见, 让思维擦出火花;三是要以趣促思, 以思带说, 课堂上同时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活动的效果 篇8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及英语文化有了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就。

就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的阅读文而言, 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首先设计一个问题“What is a cultural relic ?”, 通过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含义。 配有一定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欣赏照片, 对问题有所了解, 再引导学生谈论“文物”。 在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之后, 学生对于这一堂课就有了兴趣, 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然后根据本文的题目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让学生看一下什么是“amber room”。看到照片后的学生都对这个房子产生好奇, 文章为什么要说“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呢?层层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就产生兴趣, 开始主动地在文章当中找寻答案, 一步步探寻事件的结果, 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 从实际出发, 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 提供各种应用英语的机会, 使学生始终保持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 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任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通过思维理解、落实实现的。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形成好的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结合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实际的条件, 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设计一堂课。

根据这一原则, 在设计这篇阅读文的时候,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由“amber room ”的建立, 到“amber room”位置的转移, 再到最后它的丢失这一系列过程, 都有一个人物出现。按照每一个人物所做得有关“amber room”的事情, 列一个时间的表格,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初步的、大概的轮廓, 对于本文的理解也就更上一个层次, 再加上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利用动画的形式, 使本来枯燥的文本知识在科技的基础上展现在荧幕上, 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这就像是枯燥的文言文学习, 例如《红楼梦》很难让学生读下去, 但一旦拍成电视剧就会引起更多观众的兴趣。 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 使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正确、合理地使用评价方式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产生, 是课堂上所有个体的共同参与, 所有个体共同兴趣萌发创造的。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要有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 甚至是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 更有甚者会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 对教师没有好感就不愿意学这科目。 其实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 甚至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因此,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感知学生的想法, 与学生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在于教师使用正确、合理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课, 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对此要做出一定的评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微笑, 都是对他们学习的鼓励。例如在这篇阅读文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回答问题好的同学说上一句“good”, “well done”、“thank you”这样的简单的话语, 都会使他们觉得在这一堂课上发挥了作用。或者提问“What did Peter the Great do to the amber room?”, 叫到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并没有回答上问题, 这个时候老师不要生气, 一个微笑、一句“没有关系, 下次努力”会让这个学生觉得温暖, 会更加上进。教师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他本身的闪光点。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 对教师所教授的科目表达一定的尊重, 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和谐积极的课堂学习中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 通过对这篇阅读文的教学, 我深深体会到了英语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个有目的、讲求效果的活动, 有效才是教学的生命。 教师立足于平时的教学中, 立足于学生主体,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有效地采用各种评价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20期.

[2]《新课程》, 2011年07期.

英语的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 篇9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 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垄断课堂, 教师当演员, 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 学生答, 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 教师越教越吃力, 学生越学越没劲, 最终, 学习兴趣被湮没, 学习动机被窒息。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 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 “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 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 运用英语, 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 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课上,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 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 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 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 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 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 要精讲多练,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广开言路, 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 来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 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120页) 在课堂教学中, 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 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 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 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 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 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对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 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 教师也不可指责, 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 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 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多表扬, 少批评, 多肯定, 少否定,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处于轻松愉快而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之中。

四、创建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教学中,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 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 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 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 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 表现出厚爱, 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 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 骄傲自满, 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 感到自卑, 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对学习失去信心, 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 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教学活动的效果 篇10

1 对焊接工艺的简要了解

1.1 焊接的定义

焊接, 也称作熔接、镕接, 主要是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 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

1.2 焊接的分类

焊接按不同的分类方法,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工艺特点主要分为熔焊、压焊和钎焊三类。

1.3 焊接未来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技术型人才, 因此焊接工艺的发展潜力较以往有所提升。结合我国现今工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形势, 焊接主要的发展趋势是机械焊接自动化、焊接生产率提升、大力节能减排三个。

2 焊接教学现今存在的问题

焊接教学与一般理论性课程不同, 需要进行实际的工艺操作, 但是由于大部分院校的设备条件的限制, 实际演示是存在困难的, 这就导致学生在课程上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理论难以与实际结合

由于焊接课程自身的特点, 为努力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实践课是必须要开设的。而如何将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焊接工艺操作中去, 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2.2 课程教授较为枯燥

工科类的课程教授要达到十分丰富多彩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存在大片的理论和工艺特征。因此, 难免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授, 学生无聊打瞌睡的现象。

2.3 学生吸收教师所讲授知识存在困难

焊接工艺十分复杂, 而在校学生想要在没有踏上社会拥有工作经验前对焊接工艺有较深的理解, 只靠理论知识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教师教授的知识只是焊接中的片面部分, 是为了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焊接有初步的了解, 而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授, 或者在听讲过程中, 有较多不理解的地方, 这些都是焊接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相应措施

3.1 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由于焊接工艺教学并不是专研学术研究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焊接基本工艺流程和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后, 不能只是纯粹硬性记忆, 而需要结合实际, 将其应用于现实工程。比如氩弧焊的操作:使用WST315手工钨极氩弧焊机, 焊机本身装有高频引弧装置, 可采用高频引弧。熄弧与焊条电弧焊不同, 如熄弧过快, 则易产生弧坑裂纹, 所以操作时要将熔池引向边缘或母材较厚处, 然后逐渐缩小熔池慢慢熄弧, 最后关闭保护气体。对于壁厚3~4mm的20号钢管材, 填充材料可用TIGJ50 (对12Cr1 Mo V, 可用08Cr Mo V) , 钨极棒直径2mm, 焊接电流75~100A, 电弧电压12~14V, 保护气体流量8~10L/min, 电源种类为直流正接。

在焊接时可能会出现焊缝尺寸不合格的现象, 教师可以现场展示几种错误操作, 再进行讲解。对于焊接中常见的咬边、夹渣、弧坑等问题, 教师可以将相应失败焊接成品带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进行观察, 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焊接技术的学生, 日常应注意观察身边的工艺过程, 从生活中汲取知识, 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并尽自己所能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焊接进行分析了解, 加深理解, 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

3.2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焊接课程学习中有较多的工艺条件和特征、工程专业名词、标准参数, 学习量是非常大的, 学习此课程的学生要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主动进行自我管理, 规划好自己的课程学习时间, 便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向学生解释一些较难的单词, 便于其理解记忆, 而对公式应着重于应用, 对方法则着重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做法。整体上, 学生应主动养成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 养成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和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与时代相结合

由于焊接工艺中存在很多复杂图形和动画, 传统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准确清晰地向学生描述, 增加了教师课堂教授的困难。为解决此问题,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加大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 改善整体教学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只能用口述、文字和简单图形来进行课程教学, 对教学中出现的复杂图形和重难点, 难以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接受, 这导致教学质量大大降低。而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 利用图像记忆的优势, 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

多媒体软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便于学生的记忆, 也能方便教师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 活跃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考虑到焊接课程的特点, 教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能有效扩大课堂信息量, 增强工程实践意识, 开展师生交互式教学, 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3.4 教师注重思维引导, 而不是刻板教学

在进行专业学习后, 教师应该从“授人以鱼”转变成“授人以渔”。而为了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当一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其终身受益, 而不仅仅只是应付课程的考试。

教师进行焊接工艺理论的课程教学时, 万万不可简单进行知识灌输, 需要注意在理论阐述和过程演示中突出重点工艺条件、突出重要流程步骤。因此, 阐述部分重难点理论时, 需要有引导性的思维分析, 然后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思考, 明白个中奥妙, 将其深刻记忆。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积极展开课堂讨论, 活跃课堂氛围, 营造学术气氛。布置必要的课后习题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精而少, 并引导其将知识应用到解题中。

3.5 教师选择的教程应紧跟时代

一门焊接课程能选择的教材有千百种, 如何在其中选择一本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是需要学校教材科和课程教授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年代过于久远的教材无法和现今日新月异的工业设备相衔接, 学生所学无法应用于实际, 只是“纸上谈兵”, 这根本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本优秀的教材是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哪些是焊接中重要的部分, 是一定要掌握的, 是能帮助教师引领学生思路的, 是能贴合时代潮流的。或许在进入相关工程类专业前你对焊接一无所知, 或许在学习过程中你发现它和你想象的实在太不一样, 但是如果你无法再次选择专业, 无法将时间倒流, 那就让自己爱上它。

4 结语

笔者认为学习焊接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初步了解焊接的相关知识和工艺流程, 更要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课程, 学一行爱一行。而为了加强焊接教学质量, 相关院校和教师也应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拥有扎实的基本知识, 良好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焊接专业人才。

摘要:焊接是现代工艺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 随着现今时代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对焊接技术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根据焊接的特点阐述在焊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可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焊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毕应利.如何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J].价值工程, 2011, 30 (2) .

[2]吕晓伟.关于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2 (7) .

[3]包卫东.如何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15) .

[4]孙辉.浅谈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4) .

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探讨 篇11

[目的]通过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进行探讨,促进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完善,推动网络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本文为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阶段性论文。

随着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过程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学机构之间,学生于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和工具。网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革,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多元性、自主性、交互性、多样性及共享性等特点。可是,如何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标准,笔者就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供大家进行探讨。

一、多元性

网络教学模式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可以来自任何一个角落,只要网络所及的地方,就是教学能够延伸的地方;网络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内容个别化、个性化,从而尽可能达到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同时网络教学也为那些无法在校接受教育的人们所用。所以,网络教学模式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非确定性的特点。

既然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非确定性,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服务对象就有很大差别。传统教育方式服务对象,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整体水平差别不是很大,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给予关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的有本科教材,专科教材等。而网络教育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非确定性,要求我们也要做到多元化的服务,做的教学材料要进行分级,使不同的学生层次能够很容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

二、自主性

网络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其课程内容体系、学习方法、教学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时间、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学结构,它营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环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自我建构,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网络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自我建构。这就对网络资料的构建提出很高要求。好的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不再受时空限制,更利于学生个人的快速发展。

三、交互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不仅来源于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来源是分布在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它为学生创造了虚拟课堂气氛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为互动式教学创造了可能。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电子邮箱、BBS及在线讨论等形式实施教学及信息反馈和交流。人机交互使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相互支持关系,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网络教学模式的交互性,就要考虑交流的速度。是否能够快捷的沟通,咨询问题可以很快得到答复,甚至实时解答等。

四、多样性

网络具有教学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用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网络提供文本与超文本,具体与抽象的知识通过模拟与虚拟等技术手段表达与真实情况一直或利用现实条件无法表达的事实与经验,可综合利用视觉、听觉效果,以非线性方式进行揭示与传递,便于实现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量的信息内容,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从而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料应该具有多样性,包含各种学习方式的选择,比如看,听,做等,使多元性的学习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定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

五、共享性

网络教育使教育资源突破了校园围墙的局限,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适用不同需求和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及时反映各学科最新成果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终身教育的实施,社会化学习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料要有深度和广度,并且能把自己的东西和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吸收别人的优点,做到资源的共享。

针对以上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特提出以下评价项目及其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问题 ,其评价过程和结果会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正面的和负面的许多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更多地从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特点、方式进行评价,而很少关注网络教学模式特点。本文从网络教学模式特点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可行的评价指标,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此问题更进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妍.问题探究式网络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

[2]胡民勤.PBL在高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如何改善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篇12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改善数学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综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 总结和归纳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阐述如下。

一、教师要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 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否正确, 对学生的指点是否准确都会直接影响着数学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引导和指点的依据就是其本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想要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教师自身就要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 宽阔的眼界以及高超的学习技能, 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做出恰当的指引、准确的指点。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引导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概念的来源。数学知识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严谨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学生能够找到数学概念的实践原型, 就能更加清晰、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 在初一学习“数轴”知识时, 它的概念是:“规定了原定、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简单地讲解这个定义内容, 学生可能就会不易理解,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引出数轴, 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例如, 用温度计上的示数、杆秤上的点等帮主学生理解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各种数量关系, 明确在它们之中都共同拥有的特点:度量的起点、单位以及明确数量增减的方向。这样的实例讲解就会启发学生去理解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概念,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种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自己本身的能力来不断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多搜集一些感性材料, 让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可以利用具体的事物来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共同来进行分析、归纳和处理, 促进学生把具体形象的思维升华为抽象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宽度和能力。同时, 教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 数学以及科学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产生自豪和崇拜感,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做风格和坚强的意志, 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 坚持不懈地努力学好数学知识。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授课方式就是黑板和粉笔的搭配, 有些数学知识教材中带有模型的话就偶尔展示一些模型, 即使这样, 数学课堂还是显得十分单调和枯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渐被利用, 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 为改善和丰富数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希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减少教师书写板书的过程, 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教学设计上, 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态度转变为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双向活动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学包含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能够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够确保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要开放自己的课堂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并且灵活地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处理好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型,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索能力。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 增加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机会。在开放性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开展讨论活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能够及时更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高校规划下一篇:老年护理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