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能力障碍因素(共4篇)
听力能力障碍因素 篇1
据调查显示, 一个人70%的时间用于各种类型的交流。其中9%的时间用于写作, 16%的时间用于阅读, 30%的时间用于说话, 而45%的时间用于听力。在英语语言学习中, 听力占五大基本技能之首。随着英语影响力的逐渐扩展, 听力部分的比重在英语测试中逐渐提高。由此说明, 听力对国内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 以及听力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存在的问题。
根据Kenneth的观点, 听力是一个集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使用、存储信息的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期间, 后一个活动总是依附于前一个活动。同时听力理解受到非语言障碍因素和语言障碍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找出影响男、女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 并简要提出解决这些障碍因素的对策。
一、理论框架
1. 听力理解
CharlesJ.指出, 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积极性”源于短时记忆;听力理解是一个由声音和内容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ost指出, 听力向听者提供信息输入。Vandergrift认为,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复杂的过程。期间, 听者必须辨别各种声音、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辨别重音等因素, 并及时将信息编码转化成所在环境需要的信息符号。因此, 听者在听力过程中进行大量的脑部活动, 这个过程是旁观者难以察觉和监测的。换言之, 听力不仅是一个非引导性的接受听觉符号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一个交互模式。
通过上述论证发现, 听力理解具有动态、信息解码、声音识别、信息匹对等特点, 其中内化过程是其典型特点, 也是隐性的。要提高听力能力, 首要任务是找出影响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中最显著和最具代表性的障碍因素。
2. 听力障碍因素
先前研究中, 黎昌抱认为, 听力提高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动机、音位、注意力、背景知识和学习习惯方面;邵益珍认为, 听力理解能力与一个人的整体语言水平、知识面、分析能力、听力技能、听觉敏感性、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联;吴建强表示, 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背景知识和听力技能内化所听信息的过程, 语言基础知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听力理解的反应速度;何辉提出, 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两类;汪琴的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听力理解的四大因素是听力材料、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之前的研究对听力障碍因素的归类较为笼统。笔者决定采用Boyle的分类 (见表1) 作为男、女生英语听力障碍因素调查出发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听者自身因素占首位;Edward.H曾指出, 一切文化行为都受到人的生理机制的制约。文秋芳指出, 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 更坚信外语成绩的好坏是通过自身努力得以实现的。因此, 中国学生倾向于从自身角度发现问题, 解决困难。
二、研究设计
1. 被试
本研究选取220名被试。选择这些被试的首要原因在于英语单科成绩普遍较低;其次, 英语课堂学习积极性较弱;再次, 这些被试是笔者所带的班级, 容易进行调查研究。在这220名被试中男生为35名, 女生为185名, 共有四个平行班 (男女混合) 。
2. 目的
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提供一些实证数据, 并求证在英语听力课堂中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听力障碍因素上是否具有性别差异, 如果有, (1) 男性被试听力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女性被试听力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工具
本研究采用调查工具, 笔者根据Boyle的听力障碍因素分类, 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设计了听力障碍因素量表。研究中, 听力障碍因素由3部分构成:听者因素 (因素1~15) 、话语者因素 (因素16~20) 和听力材料因素 (因素21~27) 。其中, 0分代表完全不同意, 1分代表不太同意, 2分代表没有明确答案, 3分代表基本同意, 4分代表完全同意。并通过SPSS (16.0) 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4. 步骤
第3学期开学之初对220名被试进行英语听力障碍因素调查。调查问卷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 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06份。为进行配对检验, 笔者将收回的176份女性被试的问卷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三、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都在SPSS16.0中进行, 包括:男、女生相关系数检验分析;男、女生听力障碍因素配对T检验;男、女生听力障碍因素对比分析。
1. 针对男、女生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见表2) 。
从表中可以看出, 男生组和女生组的相关系数R=0.25, 属于低度相关, 彼此相互独立。可进行下一步统计分析。
(注:Male:男生;Female:女生;N:样本数;Correlation:相关系数;Sig:显著性水平)
2. 针对男、女生听力障碍因素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见表3)
通过检验, T=3.166>T (0.05, 26) =2.05;P=0.004
(注:Mean:平均数;Std.Deviation:样本方差;Std Error Mean:标准误差;95%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95%显著性水平下的置信区间;Lower:置信区间下限;Upper:置信区间上限;T:T检验值;df:自由度;Sig (2-tailed) :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
3. 针对男、女生听力障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找
出性别差异对影响听力理解的不同因素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见表4)
图中实线代表女生选择的因素, 虚线代表男生选择的因素。男生认为造成其听力理解效果不佳的主要听者因素为:性别、词汇、语法结构、听力目的、记忆力、对待听力材料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的程度;话语者因素:话语者口音、话语者音色、语调等;听力材料因素:听力环境影响 (噪音、干涉等) 。女生所选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身体状况;话语者障碍因素:讲话人的威望、风格。
四、讨论
1. 关于男生主要听力障碍因素成因
男生选择“性别”听力障碍因素的原因在于男性习惯性认为女性的语言学习能力好于他们。Witkin认为, 场独立型学习者 (男性) 在学习外语时比较善于分析材料, 在背诵课文和模仿句子时偶尔会将部分内容遗漏;在记忆单词、掌握语法结构、语音、语调等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学习活动方面, 男性处于劣势。此外, 男性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 倾向于个人的主观判断、拥有独立的判断力、偶尔比较固执。由于男性是左半脑主导型学习者, 对待自然科学较为积极, 面对英语听力比较被动, 属于工具型动机, 所以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者对听力材料产生兴趣。男性属于判断封闭型和客观思考型, 当其进行听力活动时倾向于在一个较为宁静的环境中, 对讲话人或者听力材料中所传达的信息符号作出判断, 他们对听力活动完整性要求较高。本研究中的男性被试英语应用能力较弱, 他们退缩性焦虑状态较为严重, 从而会导致被动、抑制的心理状态产生。
2. 关于女生主要听力障碍因素成因
女性被试选择的因素中有“身体状况”这一项, 原因在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所致。本研究中, 女性对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因素的认知方面, 关注度不高。笔者推断, 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女性独特的学习风格。Witkin认为, 场依赖型的人 (女性学习者) 倾向于从整体角度去看待事物。学习中女性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 擅长背诵整篇文章、模仿, 对人文科学比较感性趣。此外, 女性易受他人的影响, 因此, 外界对其评价会影响女性的学习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女性英语语言能力普遍较高, 如果在学习中受到外界的鼓励, 她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3. 关于共性障碍因素成因
本研究中, 笔者发现男、女被试对待听力培训经历、背景知识、受教育情况、筛选词句重点、讲话人语速、听力材料专业性、涉及词汇和长度方面态度较为一致。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学生普遍认为先前的教育水平、能力状况会对目前的听力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五、结语
男、女被试对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障碍因素认知方面表现不一致, 有明显的差异性, 造成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由各自学习风格所致。
英语听力教学中, 应当将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和听力理解过程融为一体, 不应将听力过程孤立化。教师应逐步认识到与听力活动有关的个体差异, 找出对听力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 通过交互作用将英语听力从一个单一性、直线型的学习过程变为动态、立体、多维度的内化。
从听者角度出发, 通过对话语速度和话语结构方面进行改善, 从“说”的标准输入改善“听”的输入, 从听力练习时间的长度和记忆力持续性上进行大量实践活动。
从认知角度出发, 解决听者态度、兴趣、以及注意力集中等问题。将貌似“静态”的信息内化, 从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
参考文献
[1]Boyle, J.P.Factors Affec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ELT Journal, 1984 (38) .
[2]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Kenneth, C.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Hough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6.
[4]Rost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 1990.
[5]Witkin H.A., Moore C.A., Goodenough D.A., &Cox P.W.Field-Dependence and Field-Independence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J].Review of Eduation Research, 1997 (1) .
[6]崔淑丽.外语学习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7 (15) .
[7]何辉.简论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1) .
[8]黎昌抱.师专生英语听力障碍及其教学对策.外语电化教学, 1997 (4) .
[9]邵益珍.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提高途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6) .
[10]汪琴.高中生英语听力障碍与策略使用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 (11) .
[11]文秋芳, 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
[12]吴建强.英语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外语电化教学, 2005 (4) .
听力能力障碍因素 篇2
一、非语言因素
1. 心理障碍因素
心理上,听力理解要求听者既要熟练地掌握必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又要在瞬间敏锐的辨析语音的变化和语调的含义,还要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造成很多学生未听先怕,缺乏自信心,在听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无助的状态,疲于应付,且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某个地方听不懂,就溃不成军,全盘放弃。
2. 文化障碍
首先,由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生态条件,物质水平,宗教信仰和社会环境等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在交流中,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因此,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语用学知识与听者语言方面的知识同样重要。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果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必定影响对话语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误解,影响沟通。例如“red”一词,中国人认为“红”表示喜庆,而英美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或罪行。“西风” (West) 在英国是指温暖和煦的风,而在我国则指寒气袭人的风,这是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信息差别。“nice talking”(很高兴和您交谈)在英语中是一种用来委婉下逐客令的客套话,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还在侃侃而谈,就会令人生厌。“desert fox”(沙漠之狐),指的是美军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代号。“watergate”(水门事件)是关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政治丑闻。
3. 缺乏技巧
英语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遇到种种诸如词汇、语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问题是很平常的。可缺乏听力技巧的学习者总是喜欢一直回忆或沉浸在对刚才所听内容的猜测中,不选择跳过这个内容的方法,以至错过了其它内容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还有些学习者不会或懒得在听力过程中做记录而未能抓住问题的主要信息。种种由于缺乏听力技巧而影响听力水平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语言因素
1. 语音基础差
语音是听力的基础,只有发音正确,才能听懂别人的话,也才能使自己的话让别人听懂。很多学习者对读音不够重视,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尤其是对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不能辨听一些易混淆的音素。还有一些学习者习惯孤立地读单词,对英语发音的一些规则如连读,弱读,略读,失爆,同化等没有给予重视,很少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当听到正常语流中出现的这些语音现象时,显得束手无策。
2. 词汇匮乏
词汇是构造语言大厦的砖瓦,是听力理解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关系着听力整体水平。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四级为4200个,六级为5500个词。由于大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精力有限,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学生达到大纲的要求,把词汇放在特殊的语境里,瞬间做出判断,也是非常困难的。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时读得懂的内容未必听得懂。学习者大多习惯从视觉渠道获得信息,缺乏听力刺激,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听觉形象,当听到这些信息时,不能做出准确快速的反应。
解决对策:
1.正音正调,使学习者过好语言关。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习者对听力和口语的技能产生了误解,认为英语学习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听力训练尤其是正音正调的训练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才需要的,因此,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花时间或者根本无暇顾及语音语调的训练和提高。事实证明,学生对发音,节奏,重音和意群等语音语调知识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到听力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在英语学习时,要注重标准的语音语调的培养,学会辨别音节数量,单词及句子重音,还要根据语调的变化来断句,识别意群,及时把握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2.扩大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
词汇量的大小对听力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应尽量多记忆单词,扩充词汇量。学生还应注重加强语法概念的单句理解练习,听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涉及语法结构表意功能的,如虚拟语气的含义,建议的表达方式等。
3. 讲究方法,提高短期记忆力。
人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指听者将听到的词句暂时保存在意识之中,以便全部理解语言。短期记忆对听力理解尤为重要,因为是否记住刚听完的内容是理解全文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到理解遵循这一过程:听音信号的接收(输入)-记忆(储存)-相应符号的转换-理解终止(输出)。
4.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听力中涉及背景知识的材料屡见不鲜,显然具备背景知识能使听者有种熟悉感,对所听的材料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甚至弥补一些语言上的不足。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听者若对西方的社会文化了解不足,,就很难进行判断推理。因而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读来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不断扩大知识面。
5.掌握必要的听力技巧
虽然听处于被动地位,听者不能选择听的材料,不能控制说话者的用词、语速,但听力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掌握一些听力技巧对于提高听力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预期:预期是对将要听的材料做出判断,是听者理解并掌握所要听的材料的首要条件。预期可帮助听者积极地想象、推理和判断,并主动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有助于听者理解所听的内容。如材料的题目是at the restaurant, 听者应预先想象着自己也在某一个餐馆同别人一道吃西餐,先喝点饮料和甜汤,然后吃烧鸡、牛排和三明治,最后和咖啡等。在听的过程中,看你的想法同所听的材料有哪些异同,达到理解的效果。
(2)猜测:猜测就是对听过而又一时不理解的语言信号进行合理的推理。由于听者听到的是一现即逝、连串的语流,若想听的清楚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善于运用自己所获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判断和猜测。主要有两种猜测方法 (1) 根据读音猜测英语的读音有升降调,重读非重读,连续和失去爆破等,可依据这些规则进行猜测所听的内容 (2) 根据上下文猜测。听音时,每个人都难免碰到生词,有的还是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过于注重某个生词的意思,而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弄懂语言环境和整体内容上,等听完录音后,根据上下文,运用语法知识,构词知识,逻辑推理或经验常识推测词义,从而达到理解听力材料的目的。
(3)抓住主要信息。
听音时,不可能也不必听懂每一个词,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注意重要信息,听话时,要注意对话的语境及在此语境下必然要交流的信息,弄清对话者的意图。因为听的主要目的就是弄懂所听材料的基本意思,在听的过程中尽力地去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很关键的。因此,听者应时刻想着这个问题,“what does it mainly talk about?”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词句上。
参考文献
付习涛.文化差异与应汗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年第三期
欧阳利峰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 2002年第二期
刘红梅.论影响大学英语听力的障碍因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九期
李娜娜.浅论大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提高方法J.科教文汇, 2007年12月上旬刊
听力能力障碍因素 篇3
关键词:听力障碍,社会适应性,听力障碍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融入社会, 被社会接纳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每个独立的个体都相当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知识面较宽, 具备一定的技能的, 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其社会能力和适应性会比较好。 个体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会使得个体能够在生活中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使个体更好地与他人协作;而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会使个体变得孤僻、 消极、沉默, 甚至产生反社会的倾向。 听力障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 因自身生理及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其社会适应性的获得和发展过程往往与普通人有所区别。 了解听力障碍大学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有助于提高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听力障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1.语言沟通问题
听力障碍大学生多数会使用两种语言, 三种交流方式。两种语言即手语和口语, 三种交流方式分别是纯手语交流方式, 纯口语交流方式, 以及手语加口语的交流方式。 除此之外, 部分听力障碍大学生也使用笔谈、网络交流等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 尽管现在听力障碍大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多种方式与健全人进行交流, 语言仍旧是他们与健全人交流的重大障碍之一。 许多健听人完全不懂手语, 而听力障碍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或心理状况, 口语也往往难以发展到与健听人毫无障碍的交流的程度。 笔者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听力障碍大学生努力地发音或手舞足蹈地向健全人诉说着什么, 健全人却显得手足无措, 完全无法解读听力障碍大学生所表达的信息。 然而, 健听人与听障大学生的交流程度对接纳态度有重要影响。 交流程度越高, 对听障大学生的了解就越多, 接纳态度就越积极[1]。 沟通与交流是个体与个体, 甚至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了解, 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 语言交流方面的困难不仅使听力障碍大学生与健听人之间多了一层难以消除的隔阂, 而且严重制约了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
2.不利的心理因素
听力障碍大学生因为其感知觉能力受限, 心理发展过程虽然大致与普通人相同, 却在自我控制、抽象认知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滞后。 他们往往会因为情绪的不稳定, 自控能力的缺失, 抽象认知能力的缺乏, 对自己现状的自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难以和其他人愉快地相处, 甚至做出一些带有强迫性的刻板行为。 例如在敲门时只要没有人开门, 他们就会大力击打大门, 直到有人开门或他们确认屋内没人, 才会放弃。 除此之外, 他们也常常因为过于敏感或冒犯了别人而不自知。 经调查, 许多听力障碍大学生在遭遇不同意见时喜欢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迫使他人同意自己的观念。以上种种不利的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向来是早期教育甚至终身教育的一个总要组成部分。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文化水平及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策略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品质乃至终身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听力障碍大学生因自身社交范围小, 与人沟通不便等因素, 其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往往更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父母本应以正确的策略、 积极的态度帮助听力障碍大学生发展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但在实际生活中, 听力障碍大学生的家长往往会阶段性的产生对孩子过度担忧, 过度溺爱、冷漠、厌弃等不良情绪反应, 部分父母甚至会有限制孩子自由行动权利的过激行为。 父母的这些不正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都会影响听力障碍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获得和发展, 许多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社交障碍或抑郁倾向都是因这些不利的家庭因素产生的。 当然, 如果父母以正常的、亲切的、带有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 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就会有正面影响。
4.学校管理方式
在我国现在招收听力障碍大学生的高等学校中, 学校往往会从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特殊性及校园安全等问题, 采取分别教育的校园管理方式。 把听力障大学生和健听学生人分开教育, 分开安排宿舍。 这些管理方式在客观上限制了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 也减少了他们与健听学生社交的可能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与健听学生的沟通能力, 影响听力障碍大学生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时的主动性。
5.社会因素
社会适应性从本质上看, 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让自己被社会接纳的能力。 这个概念涉及的主体有两个, 一个是独立个体, 一个是个体所处的社会。 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回应会极大地影响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 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引发个体更积极主动的反馈, 而消极态度则容易使个体对社会生活产生回避、局促不安等反应。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流意识等的原因, 听力障碍大学生虽然在专业素质与能力与健听学生水平大体相当, 但是社会往往因其心理, 生理上的特殊性, 就减少对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以上海、杭州、苏州为例, 当地人均年收入可能会达到3~4万元, 但是听力障碍大学生往往只有每月一千多元, 远远低于健听学生的收入[2]。 这表现出障碍大学生会更容易受到社会态度相对不公平的对待。
6.社会交往
听力障碍大学生在社交礼仪, 为人处事的常识方面的迟钝性也是影响社会对他们态度的一大原因。 礼节、常识是人与人交往间的常用工具, 听力障碍大学生由于自身感知觉能力的局限性, 往往难以顺利地使用这些工具。 他们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得或呆板固执, 或鲁莽、不通或者是无法理解人情。 对于人情世故的迟钝使他们显得与社会主流大众格格不入, 也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例如在饮品店消费, 听力障碍大学生往往喜欢一个人点一份饮料, 却叫上五六个人一起分享饮品店的无线网服务, 且一用就是一整天, 占住饮品店的座位不离开。 老板对这种霸占店内公共资源的行为毫无办法, 一次两次还能听之任之, 久而久之, 便会是矛盾的导火索了。 听力障碍大学生若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常识有足够的了解, 便会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让社会对其有正面印象, 提高社会对自己的接纳程度, 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听力障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
1.加强语言训练与康复
语言是沟通交流时最常用的工具。 一个人想要适应一个社会, 就必须努力学会与他人沟通, 学习这个社会的主流语言。 语言的训练一般安排在儿童时期最为妥当, 0~3岁儿童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 早期配戴助听器后, 听力障碍儿童的听觉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Quittner发现6~8岁的听力障碍儿童相对于同龄正常儿童的视觉注意力也较差[3]。因此相对于听力障碍儿童, 最好是尽早让其接受康复训练。配戴助听器接受言语, 但在生活中, 由于经济和社会认知方面的影响, 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往往并不及时。 因此, 当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成年后, 语言训练虽然无法达到儿童时期的康复能力, 但仍旧可以提高其语言发展的水准。 语言是听力障碍大学生与健听人之间极其坚固的屏障, 语训是打破这个屏障的过程, 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引入现代的科学医疗技术, 使用人工耳蜗、助听器等器材, 帮助听力障碍大学生重新获得听力, 发展语言, 能够对其社会适应性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2.加强心理建设, 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当代“90后”的大学生, 心理未完全成熟, 这也说明困扰“90后”大学生的已不再是学业问题, 更多的是心理困惑、心理困扰。 听力障碍大学生相对于健听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复杂。 听力障碍大学生一方面充满激情, 立志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得到社会对自我的肯定。 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着非常强大的就业压力和对自己社会竞争力不自信等种种问题。这使其不能合理地认识和评判自己的特长, 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人生道路倍感迷茫和无助, 造成信心不足和严重的心理负担, 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所以, 学校、社会组织、工作单位等相关组织要积极提供对听力障碍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这样有助于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提高。 听力障碍大学生自身也应当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心理建设, 多参加集体活动, 锻炼自己的感知觉能力, 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和团队意识, 使自己能够融入社会集体, 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成为心理健康、乐观积极的当代大学生。
3.父母应采取合适的态度对待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性的, 听力障碍大学生在少年阶段更依赖父母, 所以父母的态度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有更明显的影响。 采取信任、鼓励、肯定又不过度溺爱的态度对待孩子, 容易培养出孩子独立、热情的性格。 听力障碍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营造积极、自由、温馨的家庭氛围, 多施加正面影响, 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社会, 适应社会;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4.学校教育
减少对听力障大学生和普通学生人为的分离, 提供听力障碍大学生与健听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 消除两个群体间的对立和隔阂, 让体力障碍大学生和健听学生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 成立相关组织帮助处理健听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 让双方融为一体, 使听力障碍大学生习惯与他人交流沟通, 提高发展社会适应性的主动性。
5.改变社会对其态度
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一方面为听力障碍大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 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 消除他们在公众视野中的陌生感, 为听力障碍大学生和健听人士的交流搭起桥梁, 帮助听力障碍大学生融入社会, 推动他们获得社会接纳的意愿。
6.改善社会策略
听力障碍大学生自身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上的礼仪和常识, 在生活中多用多想, 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听力障碍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因为缺乏对社会习俗, 礼节的理解而被人疏离。 主动了解社交礼仪常识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生活是听力障碍大学生提高自身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方式。
四、总结与反思
听力障碍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与听障人士中的特殊群体, 往往受到更多非正常关注, 也承受更多压力。 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他们自身, 都对他们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各界都应当团结起来, 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 面对他们, 帮助他们。 听力障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复杂, 既有自身的主观因素, 又有外界的客观因素, 应当辩证统一地看待这些因素, 充分考虑到其方方面面, 对症下药, 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使听力障碍大学生可以充分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郑曦.残疾人态度量表在大学生中的使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7) :12-15.
[2]杨云娟.残疾人大学生校园教育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听力能力障碍因素 篇4
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的观察, 学生的听力却是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难以逾越。制约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化、技巧、心理等方面, 词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D.A.Wilkins) 说:“没有语法, 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 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 (“People can express few things without grammar;but without words people can express nothing.”) 因此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学习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有学者认为 (Lewis, 1993) 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 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 但很多学习者有这样的体会:单词背了不少, 听力不见提高。究其原因, 可归纳如下。
1. 听力词汇量。
多数学生会把自己听力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词汇量不够。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在强调词汇量, 学生也坚持不懈地背单词, 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可是对词汇量的界定比较模糊, 尤其是听力词汇量, 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听力词汇”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Nation在1990年出版的《词汇的教与学》一书中。所谓听力词汇指的是单词的语音和意义在听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影响听者听力理解的词汇。他在书中指出, 听力词汇不同于阅读词汇, 同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 阅读词汇可以向听力词汇转化。有些学生有很大的阅读词汇量, 阅读能力很强, 但是在听力理解中很吃力。因此, 学习者的阅读词汇和听力词汇是有所不同的。学习者在记忆单词时如果只记住了形义, 则该词为阅读词汇;如记住了音义, 则为听力词汇。我国海南大学学者刘思通过英语听力词汇量与阅读词汇量的研究调查, 进一步证实了Nation的论断, 并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词汇量远远小于阅读词汇量。刘思把“听力词汇”定义为那些在听的过程中能被听者识别语音和意义的词汇。听力词汇量少是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重要因素, 扩大听力词汇量是改善听力理解的关键因素。
2. 词汇的语音因素。
多年来重书面拼写、轻语音的教学倾斜和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的是哑巴英语, 也导致了英语学习者的语音意识淡薄。很多学习者对于会拼写、知词义的单词读不出, 当然听到读音也辨别不出来, 听到后只是觉得熟悉, 似曾相识, 但就是想不起相应的词义。因此, 在听力理解中听到的内容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听辨不出的单词的叠加。另外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异音、异形同音现象。比如present, 作“礼物”讲时是名词, 作“出席的、在场的”讲时是形容词, 读作[’preznt];当“赠送”讲时是动词, 读作[pri’zent]。minute[’minit/mai’nju:t], “分, 分钟/极小的, 细微的”;bow[b藜u/bau], “弓, 弓形物/弯曲, 鞠躬”;live[laiv/liv], lead[led/li:d], project[’pr蘅d廾ekt/pr藜’d廾ekt], wind[wind/waind]也都是经常用到的同形异音词。异形同音词的存在也极易给英语学习者造成混淆障碍, 例如, 学习者听到[flau藜], 多会在脑海中反映出“flower, 花”, 而“flour, 面粉”的发音亦是一样。
3. 词汇的语义因素。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在英语中, 绝大多数的词汇, 尤其是常用词, 都是一词多义。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问题, 学习者最先学到的意思往往会在学习者的头脑中留下来并以偏概全。但这个最初语义和学习者接触的语料及该词在语境直接相关。比如bank这个词, 大多数学习者最初学到的意思是“银行”, 可是如果听到river bank或者word bank, 学习者就无从判断其意思了。此外, 同音异义也会给学习者形成干扰, 同音异义词的发音相同或相近、拼写相似, 但词义没有联系, 学习者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引发误解。比如前文提到的flower和flour,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 它们源自同一个词, 属于多义词的解体。在演变过程中多义词的拼写及多个词义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 结果便会出现同音异义的词。古英语词flour原意是“精华” (the finest part) , 从而引申出了“鲜花”和“面粉 (谷物中最精华的部分) ”两个词义。
4. 词汇的文化因素。
词汇作为语言的载体, 总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如果不能体会词汇携带的文化内涵, 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在《国俗语义研究》序言中吴友富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Whenever he barks, 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字面意思是“像他那样的老狗从来不会乱叫, 一叫总有高见值得一听。”英语中的“old dog”和汉语的“老狗”是对应词语, 但这一意象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引发的联想含义大为不同:在汉语里, “老狗”是骂人的;而在英语中, “old dog”却指老手, “年纪高而经验丰富的人”。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像他这样的会家子, 从来不会随便发表意见。一旦发表, 那就是高见。” (吴友富,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二
词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英语听力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扩充听力词汇量。
扩充听力词汇量可以先扩充阅读词汇量, 运用词根词缀法、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多种单词记忆方法扩大词汇量, 并在记忆单词的同时记住读音, 进而将阅读词汇量转化为听力词汇量;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 直接增加听力词汇量。
2. 纠正个人发音, 了解相应的音变。
掌握正确的发音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必要前提, 头脑中储备了正确的读音, 听到后才有可能识别出来, 并且在长期的听力练习中学习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辨音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英式英语 (British English) 和美式英语 (American English) 的读音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 我国学习者最初接触的教材大多都是英式英语, 但近几年美式英语的势力不断扩张, 美式发音的教材逐渐增多,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也大多是美音, 这也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另外, 学习者要了解单词在句中的发音变化, 譬如同化、连读所造成的音变。
3. 增强文化意识。
言语交际的实质是表达方编码、接收方解码的过程。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意义, 只有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了解其携带的文化及传统色彩, 才能在听力理解中还原该词的实际意义, 正确地解码, 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 提高猜词能力, 克服心理性停顿。
学习者在练习听力的过程中听到不熟悉的单词就会被卡住, 心理紧张, 使得原本能听出来的内容也变得听不懂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任何一个单词都不是孤立的, 其意义和上下文都是有联系的, 因此如果其他词听明白了, 那么没听出来的这个单词的意义可以猜出来。当然, 猜词需要运用听音辨形、常识分析等方法, 也需要经常练习。
三、结语
总之, 听力词汇量和听力理解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听力词汇量有别于阅读词汇量, 但二者之间又相关, 学习者应该扩大阅读词汇量, 同时设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 促使阅读词汇量转化为听力词汇量。无论怎样, 听力的提高、词汇量的增加都不是一日之功, 都需要日常反复的、有意识的积累。
摘要: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 听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读、说、写和译。要想很好地运用一种语言,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必须的。但听力理解恰恰是学习者普遍头疼的一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词汇是其中根本的一个因素。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词汇、语音和语法, 而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 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语言学习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本文着重分析了词汇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理解,词汇因素
参考文献
[1]Nation, I.S.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NewYork:Newbury House, 1990.
[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英英.英汉双解, 第四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委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 (试行) [Z].教育部办公厅, 2005.
[4]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5]Nation, I.S.P.英语词汇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听力能力障碍因素】推荐阅读:
听力能力07-16
听力能力培养07-11
听力策略能力09-15
听力预测能力09-23
大学英语听力能力08-09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培养01-14
英语听力与理解能力09-30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12-09
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01-04
如何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听力能力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