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2025-02-01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共9篇)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1

1 增值业务概述

增值业务, 也是电信增值业务, 是指通过对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电信网络资源为基础而开发出来的附加通信业务, 使原有的网络经济效益或功能价值增高, 因而也叫增强型业务。广义上增值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增值业务方式出现的业务, 是指在原有通信网基本业务 (电话、电报业务) 以外开发的业务, 如数据处理、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电子信箱、数据捡索、电子查号和电子文件传输等等业务;另外就是以增值网 (VAN) 方式出现的业务, 增值网可凭借从公用网租用的传输设备, 使用本部门的交换机、计算机和其它专用设备组成专用网以适应本部门的需要。例如租用高速信息组成的虚拟专用网 (VPN) 、专用分组交换网、会议电视网、传真储存转发网等, 都是这种形式下的新的增值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电信运营商若想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就要打造优秀的差异化增值业务, 而增值业务的良好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也决定了增值业务会成为电信运营商利润蛋糕争夺的分配一个焦点, 无疑也影响和推动品牌价值。

1.1 增值业务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且占比持续提升

在传统的语音增势逐渐缓慢今天, 电信的增值业务却发展迅猛, 在电信收入的比重里屡创新高。日本的NTT Do Co Mo在2012年的时候其增值业务的收入占比就达到了48.5%之高, 将近总收入的一半了。国内同年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增值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1.4%, 当然, 和国际一流的电信运营商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同时也表明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 还有, 增值业务的日渐重要对我们的运营商的所提供的系统支持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1.2 运营商增值业务的激烈竞争对市场格局将造成影响

目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希望借助增值业务来谋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如中国电信在优质的网络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增值业务运营基地、将优质增值业务嵌入电信定制机等一系列措施等收获了大量高ARPU值用户。不难遇见, 今后的电信增值业务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将会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残酷战场, 许多运营商都将在这个战场进行一番逐鹿。其实增值业务的后续市场也是增值业务竞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理高质量的增值业务服务产品以外, 避免同质化竞争、发展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业务服务也是竞争致胜的利器。

1.3 产业链竞争逐步紧迫, 运营商有被“管道”化的趋势

我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形式是, 在终端厂商、信息提供者、应用提供者、互联网等一些非电信的运营商纷纷加入到电信增值业务的价值链中来, 对巨大的利润蛋糕来分一杯羹, 并想做到能在价值链中占据下主导地位。例如Iphone苹果手机, 其过硬的质量、潮尚的功能、灵动的触感等等都深收消费者喜欢, 尤其苹果的网上应用业务, 苹果商店上市14个月内, 其应用业务的下载量及价值已经并驾于终端手机的销售了;还有新浪、腾讯、Google等ISP, 也纷纷加入到电信增值业务的逐鹿中来, 它们的优势是, 与用户的关系紧密程度远超电信运营商, 而且他们在用户的消费中就已经镶嵌了对增值业务的提供和服务。这些, 都导致了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的命运, 而电信运营商在此时对快速发展的追求, 也在加剧自身的被管道化。本来最具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却被管道化, 那么, 在日后增值业务和互联网的市场争夺战里, 电信运营商如何发展和提高呢?如何改变被管道化的被动局面呢?是个要深思的问题。

1.4 智能终端成为趋势, 促进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

智能芯片手机的日益成熟及成本价格的不断优惠下降, 导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增大, 与此同时智能终端也迅速成为增值业务的主流服务之一。早期的智能终端, 用户的要求大多只是在音乐、WAP等方面, 不过,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智能终端出现了更多优秀的应用业务, 如手机音乐、手机聊天、手机支付、GOOGLE地图、手机证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等, 这里, 都出色的完成对消费者消费应用的个性激发和个性满足的任务。智能终端的需求发展增大, 对电信运营商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要将增值业务更好的渗透到更多的用户。

2 增值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目前的电信运营商的平台和体系面对增值业务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确实有能力不足难以支撑的问题, 有许多问题急需改完进步。如对传统的增值业务有粗犷式营销的问题, 这就很难适应消费者差异大、对业务需求数量多的问题;传统增值业务营销也是有精确营销的, 不过多是仅仅基于对用户消费数据和历史行为来研究分析, 对用户更具价值的上网行为、用户位置等信息却缺乏调查研究, 其实挖掘这些信息, 对增值业务的精确传达, 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智能终端大量发展的今天, 对增值业务的营销所要面对的, 除了用户以外, 还有使用载体——终端, 越来越多的新业务依赖终端, 而终端又能导致用户对业务的体验, 不同终端不同业务不同体验, 这些数据和信息又能有效指导新业务的营销。业务营销还要处理好对于用户跟踪评估及日常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样才能有利于增值业务的营销推广。电信增值业务未来前景非常好, 解决好自身问题, 就能在未来的争夺战上大显身手。

3 结语

到目前为止, 中国电信的增值业务的相应的运营平台基本建设完成:产品的研发和一套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增值业务支撑平台建设已经完成, 对各省份的部署及规划已经开始。对业务营销的增强, 可以妥善运用中国电信的优势和资源, 做好对产品的销售、对用户的服务提供、对用户的投诉处理和日常维系等等以及各种有用处理信息的深度挖掘, 进一步来指导增值业务的市场营销, 为增值业务的竞争打好坚实基础。

摘要:电信运营商在传统的语音增势逐渐放缓的情况下, 对利润蛋糕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增值业务上。这样, 就要求运营商建立一个集中而专业的业务运营及支撑平台, 来对增值业务的分析、营销、管理及市场热点分析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就对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运营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更加不可否认的也是:这既是挑战, 也是契机。下面, 本文就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运营平台的构建对策方面的话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增值业务,影响,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企业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关系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 (14) :27-32.

[2]黄逸裙.电信运营产业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9.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2

一. 关于全业务

**全业务的基本判断:

1)全业务竞争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客户的争夺:

**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客户普及率以及信息化普及率已经较高,可供竞争对手新挖的客户资源不会是很多。竞争对手**电信与**联通一旦拿到拍照和进行放号,将是围绕客户的经营与争夺层面来展开:

2)客户的选择话语权增大,如何利用业务,网络与服务推动客户

经营工作成为全业务竞争的关键:

客户由于可供选择运营商的增加,再加上未来可能实施的号码携带等非对称管制政策,客户将会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在业务,网络与服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信明确提出了CDMA客户定位在中高端用户。从目前现实看,这部分客户的来源会有几部分:一是电信原有的小灵通部分高端客户;二是联通的G网高端客户;三是**移动的中高端客户(神州行,动感地带部分高端客户与全球通高端客户),对于**公司而言,如何守住自己的中高端客户是实施全业务竞争的第一步。这就涉及到采取什么策略来保住自己的中高端客户。**公司建议:

1、细分现有存量客户市场,打好“组合拳”来挽留客户

一是针对个人客户市场,采取“资费巩固阵地+新业务增加客户粘性”的组合策略。

资费永远是客户的首选。对于全球通客户,采取新的“签约制” 1

形式,增加客户的签约年限,对于具有1年签约,2年签约,3年以上的签约客户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于神州行与动感地带客户,采取“话务积分奖励制”,不同的话务量给予不同级别的优惠。

新业务是客户增值的表现形式,客户在同等资费与网络质量的前提下,会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更多优惠增值服务的运营商。为此,**公司可以采取针对不同的品牌客户(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提供更多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比竞争对手优惠)来增加客户的粘性。重点发展“品牌客户+核心增值业务+免费增值业务”的捆绑形式。其中核心增值业务包括飞信、邮箱、游戏、音乐等集团统一业务以及**电子商务,**本地特色增值业务。

二是针对集团客户市场,采取“3+1”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集团客户市场随着电信拿到移动拍照,电信的业务捆绑优势更加明显。这个时候,**公司应该采取“避其锋芒,重点出击”的战略,以差异化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来赢得市场,挽留集团客户。具体在实施时可采取“3+1”信息化发展模式(3 信息化专业镇建设,信息化田园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建设;1 城市管理与民生信息化)。

具体建议见**公司撰写的“3+1”信息化发展建议报告。

2、开辟增量客户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企业的成长 增量客户的概念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传统的品牌客户只是从品牌的角度进行区分。好处在于简单,容易实施。弊端就是将客户的范围限制过窄。**公司可以从业务的角度寻找客户的新增市场。重点抓好电子商务客户市场,民生信息服务客户市场,田园客户市场,新增

学生与就业市场,新增外来工市场五大新增市场的开拓工作。

电子商务客户市场:重点做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行业应用为突破口,把握**本地特点(专业镇经济,组团式经济),与**电子商务网,淘宝网,邮政183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客户市场的发展。

民生信息服务客户市场:重点做好民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供电局、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等民生服务单位合作,将这些单位的用户变成移动的客户。

田园客户市场:重点做好农村“一户一机”的农村客户市场拓展工作。推动“一户一机”向“一户多机”转变,增加移动在农村的新增客户规模。具体可以采取“农村户群虚拟网”的形式。为农村家庭搭建虚拟网,对于已经使用过移动的业务的农村家庭,在其新购手机,话费资费,业务办理上给予优惠政策。

新增学生与就业客户市场: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市共引进在职人才1378名,接收毕业生18267名,其中中高级职称及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222名。与市政府合作,对于这批人员采取就业前办理移动业务的形式,抢夺中高端客户。

新增外来工客户市场:开展**外来工“爱心包”活动,与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联合在**火车站举行“平安打工,共创和谐”活动,向第一次到**的外来工送上《打工一本通》、爱心包和10元**移动电话卡三件礼物。

二. 关于TD网络建设与网络服务

目前在网络建设一块,联通已经在**开始建设WCDMA网络,电信也开始部署CDMA的升级与WIFI网络。而**公司将面临3G网络(TD网络)不成熟与G网亟需优化的双重压力。

为此,**公司建议:**公司应该采取“立足根本,布局长远”的网络发展思路。

立足根本就是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围绕客户为核心,优化网络布局

对于集团客户,要推进以光纤接入为主的接入网建设,同时灵活开展驻地网建设,比如“最后100米”根据实际需求可作多种选择,积极部署WLAN;管道资源是中国移动发展光纤网络的瓶颈。管道资源方面应采用租、购、建相结合的策略,特别重视电力、广电、污水管道资源。

对于个人客户,在2G方面要稳步推进EDGE和增强型GSM部署进程;利用2G优势弥补TD-SCDMA的不足。在TD-SCDMA方面:积极推进,并加速TD-LTE的成熟,在WLAN方面:大力推广802.11b/g双模接入,抢占无线宽带客户资源;

对于家庭客户,在接入网方面:无线接入技术为主,新建小区采用光纤接入;进一步拓展铁通xDSL;在驻地网方面: “最后100米”根据实际需求可作多种选择(LAN、WLAN、PLC等)

二是追踪网络演进趋势,建设网络内容分发网络

要建设CM-IMS核心网,实现移动、固定等多种接入方式的融合,移动、固定等多种业务的融合。同时从数据业务的事情情况出发,分

阶段完善CDN内容分发网络的建设。

布局长远就是要规划好全业务运营时代TD的业务体系

TD网络的优势最终将体现在业务体系上。从目前来看,TD的核心优势在于视频流媒体等高宽带业务。因此,**公司建议,**公司在发展TD业务的时候,可以从发挥TD的核心优势入手,尽量做到“两网的协同运营”。

具体而言,可以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针对家庭与社区信息化,开展“TD+WIFI”的可行性研究,尝试利用TD的高带宽来与电信的WIFI MESH进行竞争;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3

前些年中国电信业重组已经把三大运营商带入全业务运营的时代, 形成了三大运营商在固网和移动网领域进行全业务竞争局面。运营商在获得新业务牌照以后, 已成为新业务市场竞争的积极进取力量。

除了技术本身, 业务创新是电信业的关键, 是全业务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业务创新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就需要运营商需具备创新性的业务支撑手段和业务运营策略, 以满足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客观需求。在基础网络、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各个领域, 对于各大运营商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是运营商业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运营商面向政企客户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之一。为了适应全业务运营发展的需要, 目前主流运营商采用集团-省两级架构来部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向政企客户提供通信、信息和行业等应用, 实现基于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与行业解决方案的接入与管理、合作伙伴管理、能力的接入与管理和客户一站式服务等功能。全业务运营下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管理子系统和能力接入子系统可在物理上进行分离。其中,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管理子系统与周边IT支撑系统 (营业厅、网厅和计费结算等) 和业务平台等进行对接, 实现对业务、能力和SI等的管理, 向客户提供统一的业务展现、推广、体验和使用。能力接入子系统主要实现协议适配和封装、业务解析和路由等功能, 可接入固定、移动、互联网和融合的能力, 对底层的通信能力进行屏蔽, 开放能力供电信运营商自有产品或者SI产品进行能力的调用。

全业务的运营必然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出新需求, 本文将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 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所支持的业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使得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得以快速、方便地为客户/用户提供服务。

2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模式

2.1 业务分类模式

为了方便对业务进行管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进行分类。

根据业务所调用的能力, 可分为移动类业务、互联网类业务、固网类业务和融合类业务。移动类业务主要调用移动通信能力 (包括:SMS、MMS、LCS和WAP等) , 例如行业短信业务;互联网类业务主要调用互联网能力 (包括:通讯录、Presence/IM和身份认证等) , 例如在线身份认业务;固网类产品主要调用固网通信能力 (包括:点击会议、CTD、网络传真、固网彩铃和视频等) , 例如网络传真业务;融合类业务混合调用固网通信能力、移动通信能力及互联网能力, 例如综合办公业务。

根据业务的实施方式, 可分为集团级业务和省级业务。集团级业务由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入和管理, 省级业务由省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入和管理。

2.2 业务定购模式

当今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需适应“无处不在”时代特征, 为客户/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业务定购渠道, 除了传统的营业厅, 还应向客户/用户提供网厅/掌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网站和短信等业务定购的互联网渠道, 帮助客户/用户方便、快捷的实现业务定购。

企业客户是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客户, 具有企业客户 (以下简称客户) -企业客户成员 (即个人, 以下简称用户) 的两层结构特性, 根据企业客户和用户与业务的不同定购关系,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定购模式分为:

(1) 客户用户双定购。业务的使用一般涉及到运营商的码号资源 (例如手机号码) 。客户定购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的业务, 完成受理开通后, 各用户需再次定购的行业应用。用户定购此类行业应用时, 需得到客户的授权。

(2) 客户单定购。业务的使用一般不涉及到运营商的码号资源, 仅需由客户定购, 完成受理开通后用户无需再定购业务。例如企业邮箱业务, 企业定购该业务后, 直接分配企业邮箱账号给企业用户使用, 无需用户再定购该业务。

(3) 用户单定购。业务由个人用户进行直接定购使用, 不需客户授权。

(4) 不同的业务, 其定购生效时间也各不相同, 大致上可分为:

(5) 业务定购报竣, 使用即时生效。功能费按天计算, 当天免费, 第二天开始计费;当天定购, 当天退定, 当天免计费。

(6) 业务定购报竣, 使用即时生效。功能费按半月计算, 当半月免费, 下个半月开始计费;当半月定购, 当半月退定, 当半月免计费。

(8) 业务定购报竣, 使用即时生效。功能费按月计算, 报竣当月免费, 下月开始计费;当月定购, 当月退定, 当月免计费。

2.3 业务使用模式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支持用户通过WEB模式和客户端模式进行业务使用。

用户通过Web方式使用。用户通过Web方式登录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使用产品,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负责用户认证鉴权, 并实现与产品平台的单点登录。

用户通过客户端方式使用。用户通过登录产品客户端软件使用产品,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负责用户认证, 使用界面由产品平台负责。

2.4 业务计费模式

在全业务运营环境下, 运营商需对竞争手段和差异化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能力, 尽量避免单一的价格战带来的损失甚至是双输局面, 要求运营商具有良好的业务计费支撑能力, 这对于运营商市场的拓展无疑是有利的。为此,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要满足全业务竞争的需要, 提供对市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业务计费模式, 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加载的各个不同业务在资费类型、资费策略、计费对象和支付方式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撑, 业务计费模式并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

2.4.1 业务资费类型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资费构成一般包括:一次性费用、功能费、通信费和信息费。

(1) 一次性费用:是在业务定购时收取的一次性费用, 例如:车载终端的安装费。

(2) 功能费:是业务按照固定周期频率产生的固定费用, 如:月租费。功能费需实现按月、按半月或按天计费。

(3) 通信费:用户使用了占用运营商网络资源的通信服务而产生的费用需要缴纳的费用, 如:短信、彩信、WAP和3G流量等服务。

(4) 信息费:指用户使用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服务而产生的费用。如:一首歌曲的信息费。

2.4.2 业务资费策略

为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需要能够快速方便地提供各种灵活的资费策略吸引用户, 支持业务捆绑以及多业务捆绑后各种优惠等, 可根据不同的业务制订出不同的计费策略, 计费策略包括:

(1) 按时间长度的计费策略。例如:包年/包月/包天 (在一年/月/天的时间任意使用) 、包时长 (可使用特定长的时间, 超过的时间另行计费) 和按时长 (使用特定的单价对时间长度进行计费) 等等。

(2) 按次数的计费策略。例如:包次数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使用特定的次数, 超过的次数另行计费) 和按次数 (使用特定的单价对次数进行计费) 等等。

(3) 按流量的计费策略。例如:包流量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使用特定的流量, 超过的流量另行计费) 和按流量 (使用特定的单价对流量大小进行计费) 等等。

(4) 组合计费策略。例如:包年/包月按时长 (除了按年/月收取固定费用外, 还对使用时长进行收费) 、包年/包月按次 (除了按年/月收取固定费用外, 还对使用次数进行收费) 、包年/包月按流量 (除了按年/月收取固定费用外, 还对使用流量进行收费) 等等。

(5) 不均衡的资费策略。例如:分时段按时长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时长进行计费) 、分时段按次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次数进行计费) 、分时段按流量 (在不同的流量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流量进行计费) 、分数量按次数 (在不同的数量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次数进行计费。例如, 数量在10000条之内的短信通信费是0.1元/条, 数量在10000~20000条之内的短信通信费是0.08元/条) 、分数量按流量 (在不同的数量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流量进行计费) 等等。

2.4.3 业务计费对象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业务资费结构中, 一次性费用一般都是在业务受理开通时支付, 其他费用根据业务使用情况进行计费。其中, 上行通信费一般计到个人用户、由个人用户支付, 下行通信费一般计到企业客户、由企业客户支付;而功能费和信息费, 则既可以计到个人用户、由个人用户支付, 也可以计到企业客户、由企业客户支付。所以,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计费对象有几种情况:

(1) 业务费用由个人全部支付。

(2) 业务费用由企业全部支付。

(3) 业务费用部分由个人支付、部分由企业支付。

2.4.4 业务支付方式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支付模式分为预付费和后付费。

对于预付费, 可以为电信运营商更有效的规避风险、带来更高的收益、更有效的吸引客户和降低综合成本, 是移动业务的重要付费方式, 支持互联网经营, 符合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 符合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与在线支付系统实现对接, 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供预付费的充值和扣费等功能。

对于后付费, 根据业务受理地和业务收费地的不同, 对应于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集团-省两级架构, 可分为:

(1) 集团一点受理、集团一点收费。集团公司一点受理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由集团公司负责向客户收费。

(2) 集团一点受理、代理省收费。集团一点受理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由集团公司指定的代理省向客户收费。

(3) 集团受理、分省收费。集团一点受理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各省向本省客户收费。

(4) 省受理、省收费。各省受理省内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各省负责向本省客户收费。

2.5 业务结算模式

2.5.1 合作伙伴结算

加载到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 如果是运营商自有的业务, 无需与合作伙伴 (即SI) 进行分成结算;如果是合作伙伴的业务, 则需与合作伙伴进行一点结算。在业务资费结构中, 参与合作伙伴结算的资费主要是功能费和信息费, 而通信费是业务使用过程中占用运营商网络资源而产生的费用, 一般不与合作伙伴进行结算。

合作伙伴的结算值包括按比例结算、按固定值结算、分阶梯按比例结算和分阶梯按固定值结算。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合作伙伴结算需支持:

(1) 不同SI有不同的结算规则。

(2) 不同产品/销售品有不同结算规则。

(3) 不同费用类型有不同的结算规则。

(4) 多SI结算。

(5) 同一个SI的结算单合并。

2.5.2 省间分摊结算

对于采用集团-省两级架构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在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加载的SI业务, 可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 集团和各省的客户都可以进行业务定购使用。其中, 各省业务收入需要按照SI结算规则上缴集团公司, 用于集团公司与SI的一点结算, 各省上缴集团的业务收入数据形成省间分摊结算表 (各省上缴集团) ;而集团公司向客户直接收取的业务费用, 由于财务上的需要, 可能需要集团公司把该业务收入下拨到各省, 下拨给各省的业务收入数据形成省间分摊结算表 (集团下拨各省) 。省间分摊结算的资金流向如图2所示:

2.5.3 业务能力开放模式

根据业务发展需求,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入各种各样的能力, 包括:

运营商自有能力。例如:短信、彩信、定位、WAP PUSH、网络传真、点击会议和点击拨号等等;

第三方能力。例如:Map、即时通信和通讯录能力等等。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对接入的各种能力, 采用统一的能力开放接口开放给各方使用者进行能力调用。能力的使用者包括运营商、客户、SI和主导型合作伙伴等等。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能力开放如下图3所示。

3 结束语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是电信运营商业务网络中至关重要的平台, 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全业务的运营必然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出新需求, 其支撑的业务模式也变得更加复杂, 使得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得以快速、方便地为客户/用户提供服务, 以满足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客观需求。

摘要:全业务运营下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基于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与行业解决方案的接入与管理、合作伙伴管理、能力的接入与管理和客户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从业务分类、业务定购、业务使用、业务计费、业务结算和业务能力开放等方面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4

1.全业务运营中心项目建设凡是涉及到光交箱部分施工的必须在打开光交箱前提前30分钟告知监理方现场监理。

2.监理方现场监理到场后确认光交箱完好无损才能打开光

交进行施工。

3.在光交箱进行布放光缆、熔纤等工作时走线必须合理美观

不得影响到前期布放的线缆,且必须在光缆上挂明细路由

吊牌,纤盘上必须粘贴机打明细业务标签。

4.进行光交箱跳纤开通业务时必须电话联系监理方现场监

理,告知光交箱具体位置以及需要开通业务站点名称,并

发送光交箱整体现场照片给现场监理查看确认。

各施工单位收到通知后请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未按要求执行将按一次100元进行罚款处罚。

广州市汇源通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全业务运营接入技术分析 篇5

1.1 全业务运营模式

全业务运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理解方式。从横向角度看, 全业务运营是指同时经营固话业务 (长途、市话、IP电话等) 、宽带业务 (互联网接入等) 、无线业务 (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从纵向角度看, 是指同时涉入网络接入、基础业务、增值业务、内容提供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本文讨论的“全业务运营”指横向意义上的全业务运营, 即同时经营固定电话、宽带及无线通信业务, 并仅限于讨论通信运营商。

中国通信行业原有的运营商各自专注于移动网络或固定网络的建设, 2008年电信运营商重组后均具备全业务运营能力。

1.2 运营商重组后的网络

2008年5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 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合并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基础电信企业。

重组时三家的网络运营情况为:

重组后三家运营商均具有全业务运营的能力, 各自拥有的网络现状为:中国联通在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基础相对均衡;中国电信固定网络基础好, 移动网络较弱;中国移动移动网络基础好, 固定网络基础弱。

2. 业务类型

2.1 无线网络业务

2.1.1 GSM业务

GSM移动通信网主要提供6类10种电信业务, 其业务编号、名称、种类如下表所示。

2.1.2 3G业务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

高速移动环境下:144kb/s

步行和慢速移动环境下:384kb/s

室内环境:2 M b/s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要包括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可提供的所有的业务类型和移动多媒体业务, 包括话音、数据、视频图像等业务, 具体如表2所示。

2.2 固定网络业务

固定网络业务包括固定电话业务、宽带业务以及相应的增值业务。

3. 接入技术

3.1 移动网接入技术

移动网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 技术体制主要分为G S M和C D M A两种, 主流的接入技术就是G S M和C D M A接入技术。G S M和C D M A无线接入网络各有相应的体制、实现技术和接口标准。

G S M无线接入网络由基站收发信台 (BTS) 和基站控制器 (BSC) 这两部分的功能实体构成。一个基站控制器根据话务量需要可以控制数十个BTS。BTS可以直接与BSC相连接, 也可以通过基站接口设备 (BIE) 采用远端控制的连接方式与BSC相连接。无线接入网还应包括码变换器 (T C) 和相应的子复用设备 (SM) 。码变换器在更多的实际情况下是置于B S C和MSC之间, 在组网的灵活性和减少传输设备配置数量方面具有许多优点。

C D M A无线接入网络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 N C和一个或多个基站N o d e B, N o d e B和R N C通过I u b接口互联。在UTRAN内, 不同的RNS通过Iur接口互联, Iur可以通过RNC之间的直接物理连接或通过传输网连接。NodeB相当于GSM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 (BTS) , 它可采用F D D、T D D模式或双模式工作, 每个NodeB服务于一个无线小区, 提供无线资源的接入功能。R N C相当于G S M网络中的基站控制器 (BSC) , 提供无线资源的控制功能。

3.2 固定网接入技术

3.2.1 固定网接入技术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三大运营商的核心骨干网都早已采用光传输技术, 光进铜退是电信运营商的必然之路, 而接入网技术却相对落后, 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以铜缆技术为主的低速率水平上 (几十Kbps到几百Kbps) 。截至2009年底, 两种技术的用户规模比例约为8:2, 尤其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具有大量的双绞线资源。

3.2.1. 1 铜缆接入技术

(1) P L C技术

PLC是利用电力线传输信号的通信技术。PLC利用1.6M到30M频带范围传输信号。在发送时, 利用GMSK或OFDM调制技术将用户数据进行调制, 然后在电力线上进行传输, 在接收端, 先经过滤波器将调制信号滤出, 再经过解调, 就可得到原通信信号。目前可达到的通信速率依具体设备不同在4.5M~45M之间。PLC设备分局端和调制解调器, 局端负责与内部PLC调制解调器的通信和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在通信时, 来自用户的数据进入调制解调器调制后, 通过用户的配电线路传输到局端设备, 局端将信号解调出来, 再转到外部的Internet。

电力网络覆盖范围非常广, 但电力网络的运营权属于国家电网公司, 通信运营商的接入网络无法使用这项技术。

(2) C M技术

现在CATV系统中普遍采用广播方式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HFC) , 即电视信号→头端→光缆→小区节点→同轴电缆→用户家中的单向树型网络结构。伴随智能小区数字化建设、改造, 可提供诸如数字电视、Cablephone、NVOD、HDTV、数据通信等多种业务, 具有860MHz以上频宽的双向H F C网络已成为发展趋势。CM (Cable Modem) 就是基于上述网络基础的一种宽带接入方式。

CM (Cable Modem) 是通过同轴电缆进行宽带I P网络接入的设备, 与符合MCNS DOCSIS协议标准的有线电视前端设备兼容。内部集成M o d e m、T U N E R、NTU、S N M P代理和以太网集线器等多种功能, 可与I S P的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V L A N (虚拟专网) 连接, 实现无拨号上网的永久在线。其上行/下行数据速率最大10/42Mbps, 用户数小于15 (CM可支持管理15个MAC地址) 。通过SNMP可对它进行远程管理服务, 并有自动下载升级软件版本功能。

(3)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接入技术是一种计算机接入局域网络的连接技术。以太网接入建立在五类线基础上, 覆盖范围在100米以内, 通常采用二层以太网交换机, 它工作于数据链路层, 提供数据流量控制、传输差错处理、传输介质访问控制等功能。它可以将多个局域网网段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局域网。以太网交换机能在端口之间建立多个不同的点对点专用通道, 它采用带宽独占模式, 大大降低了网络发生拥塞的可能性, 显著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随着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其在宽带数据的接入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QoS控制和电信级方面还需做更多的努力, 特别是在实现时钟同步、满足现有TDM接入方面还存在问题。

(4) xDSL

xDSL是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的统称, 意即数字用户线路, 是以铜缆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xDSL技术在传统的电话网络 (POTS) 的用户环路上支持对称和非对称传输模式, 解决了经常发生在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最终用户间的“最后一公里”的传输瓶颈问题。xDSL技术目前大量应用, 是非常成熟的接入技术。

xDSL系统主要由局端设备 (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 和用户端设备 (CPE) 组成,

局端由D S L A M接入平台、x D S L局端卡、语音分离器、IPC (数据汇聚设备) 等组成。语音分离器将线路上的音频信号和高频数字调制信号分离, 并将音频信号送入电话交换机, 高频数字调制信号送入xDSL接入系统;DSLAM接入平台可以同时插入不同的xDSL接入卡和网管卡等;局端卡将线路上的信号调制为数字信号, 并提供数据传输接口;IPC为xDSL接入系统提供不同的广域网接口, 如A T M、帧中继、T 1/E 1等。这些设备都设在电话系统的交换机房中。

用户设备由xDSL Modem和语音分离器组成, xDSL Modem对用户的数据包进行调制和解调, 并提供数据传输接口。

由于目前接入网领域仍然存在大量铜缆资源, 因此xDSL仍然是当前接入网的主要应用技术, xDSL领域主要存在的接入技术为:

H D S L:利用二对双绞线能提供2Mbit/s的对称速率;

ADSL:利用一对双绞线, 可提供的速率下行为6~8Mbit/s, 上行为640kbit/s;

VDSL:采用了先进的调制技术, 即上行和下行使用不同的频率范围。通常下行速度有0.9~3.4MHz;上行速度有4.0~7.75MHz, 能实现话音、数据以及几路视频业务的接入。

为了实现全业务接入, 满足高带宽业务的承载需求, 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现有的铜缆资源采用升级技术A D S L 2和V D S L 2。

V D S L 2技术目前可以为每用户在1km距离上提供30~50Mbit/s的速率, 在300米内提供对称100Mbit/s的速率。V D S L 2能与A D S L、A D S L 2+和D M T调制的VDSL1兼容, VDSL技术在短距离高速接入方面仍具有独到的优势, 特别适合于对上下行速率要求很高的商业用户。

ADSL2的有效传输距离为5~6公里, 在传输距离方面比V D S L 2更为灵活, ADSL2下行速率最高为24Mbps, 上行速率为1Mbps。从传输速率看, ADSL2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作为过渡技术基本满足带宽需要, 但上行带宽偏低。

对于目前只具备铜缆接入条件的地区, VDSL2和ADSL2是可能提供的最优接入方式。但是随着宽带网络各种热点业务和应用 (如IPTV、Triple-play等高带宽需求业务) 越来越普遍, xDSL技术在功能和性能上将无法满足多用户需求, 光进铜退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2.1. 2 光缆接入技术

光缆接入网从技术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源光接入网和无源光接入网。以光缆作为传输媒质的接入技术无论是有源光接入网或无源光接入网在带宽上都可以满足全业务的需求。

有源光接入网也存在几种形式, 其中一种是以光纤替代原有的铜线主干网, 从交换局通过光纤用V5接口连接到远端单元, 然后经铜线分配到各终端用户, 提高了复用率。这种技术本质上还是一种窄带技术, 不能适应高速业务的需求。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有源双星光接入网结构。采用有源光结点可降低对光器件的要求, 采用性能低、价格便宜的光器件, 但是初期投资较大, 作为有源设备存在电磁信号干扰、雷击以及有源设备固有的维护问题, 因而有源光接入网不是接入网长远的发展方向。

无源光网络 (PON) 技术是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无源光网络由光线路终端 (OLT) 、光网络单元 (ONU) 和光分配网络 (O D N) 组成。一般其下行采用T D M广播方式、上行采用TDMA (时分多址接入) 方式, 而且可以灵活地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 (典型结构为树形结构) , P O N的本质特征就是O D N全部由无源光器件组成, 不包含任何有源电子器件。这样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 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 简化了供电配置和网管复杂度, 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 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长期使用的技术, 无源光接入网按照技术体制主要分为三种:A P O N、E P O N和G P O N。

(1) A P O N技术

A P O N技术的核心部分采用A T M技术, 利用ATM的集中和统计复用特性, 提供从窄带到宽带等各种业务, 不仅支持可变速率业务, 也支持时延要求较小的业务, 具有支持多业务多比特率的能力。对称速率 (155.52Mbit/s) 和非对称速率 (下行622.08Mbit/s, 上行155.52Mbit/s) , 传输距离最大20KM。支持的光分路比在32至6 4之间。A P O N技术具备综合业务接入、Q O S服务质量保证等独有的特点;与有源光接入网和铜缆接入网相比结构简单、可靠和易维护, 能提供相对高速的接入速率;由于标准化时间较早, 已有成熟商用化产品等等优点。同时APON技术也存在利用A T M信元造成的传输效率较低、带宽受限;系统相对复杂、价格较贵;需要进行协议之间的转换等缺点。因此APON主要应用在企业、商业大楼的宽带接入中, 特别适合于A T M骨干交换机端口有限、光缆资源紧张、用户具有综合业务接入需求且对业务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对于经济敏感的接入网领域, A P O N不是一种适合广泛应用的技术。

(2) E P O N技术

EPON是基于以太网的PON, 支持的光分路比最大为32, 可以支持1.25Gbps对称速率, 下行帧周期为2ms, 每帧开头是长度为1字节的同步标识符, 用于O L T与ONU之间的时钟同步, 随后是长度不同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按照IEEE802.3协议组成, 每个数据包包括信头、长度可变的信息净荷和误码监测域三部分。每个ONU分配一个数据包。EPON上行帧周期也为2ms, 每帧包含许多可变长度的时隙, 每个O N U分配一个, 用于向O L T发送上行数据。接入网络中的家庭用户类对成本比较敏感, 而对QoS需求相对较小, EPON源于以太网结构, 简单易用且成本低, 无论是对安全、计费、控制还是智能化管理都是相对低的, 非常适用于家庭级大规模铺设。

针对光接入网目前存在的多种接入方式, EPON可提供的网络构建方式如下:

●F T T H

FTTH即光纤到户, O N U直接安装在用户家里, O N U可以提供F E、P O T S、C A T V视频等接口直接与P C电脑、电话机、有线电视等终端设备相连, 也可以通过家庭网关进行协议转换与各种音视频终端相连。

●F T T B/F T T N

F T T B/F T T N即光纤到楼宇或节点, ONU设备安装在楼层机房或综合机柜内, 可以多户O N U集中放置, 直接提供F E、P O T S、C A T V视频等接口, 也可以O N U下联汇聚设备和综合接入设备, 再通过这些设备与用户的各类终端相连。

(3) G P O N

GPON技术是针对1Gbit/s以上速率要求的PON标准, 除了对更高速率的支持外, 还是一种更佳、支持全业务、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引入通用成帧协议 (GFP) , 能将任何类型和任何速率的业务进行原有格式封装后经由PON传输, 而且GFP帧头包含帧长度指示字节, 可用于可变长度数据包的传递, 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因此能更简单、通用、高效地支持全业务。GPON提供1.244和2.488Gbit/s的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的上行速率。传输距离可达20 KM (逻辑60 KM) 。支持的光分路比在64~128之间。

G P O N的终端接入方式与E P O N相似。

从上表可以看出, G P O N更适合在需要提供运营及维护、互通性和安全性等大型网络运营所需的所有必要支持的运营商网络中实现。就成本来说, 由于GPON使用的光模块成本略高于E P O N, 因此GPON的同类设备与E P O N的同类设备价格高, 但同等接入距离GPON具有更高的分光比, 需要根据用户数量和距离不同, 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

[1]陈雪.无源光网络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110-247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6

2008年5月,中国电信行业第五次重组,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网,中国联通G网与中国网通合并,成立中国新联通,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自此,以全业务运营为标志的新一轮电信重组已经完成,电信行业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在目前全业务运营的背景下,原来以移动业务为主的移动运营商的核心网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本文将充分分析各类业务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提出了核心网应对全业务运营的演进方向。

2. 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在我国近年来非话音业务已经成为广大客户的重要选择。这一点可以从我国2008年电信行业的收入情况反映出来。以下是2008年我国电信行业收入情况:

无论是固定网还是移动网业务数据收入的同比增长均已超过30%,非话音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30.6%。

同时在欧洲市场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图1体现的是欧洲移动市场各业务收入的发展趋势。从图1中可以发现,在欧洲语音业务的发展开始出现增量不增收的局面,语音ARPU值持续下降。数据业务的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例迅速提升,数据ARPU值持续上升。欧洲电信业务市场比较成熟,最近几年欧洲电信市场的业务的发展情况对未来几年内我国电信市场的业务发展趋势有着较强的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用户未来将更加追求低廉的、方便的、通用的和个性化的通讯服务。数据业务的特性不但可以帮助扭转ARPU值下降的趋势,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客户忠诚度和降低离网的概率。可以预见数据业务将主导电信行业的未来。而原来的主营移动业务的运营商仅仅能够满足用户在无线网络的基础上同过手机和上网卡体验一些低速数据业务,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快速地开发业务和部署业务、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通信体验从而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目前移动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原来主营移动业务的运营商来说为了能够尽快部署高速率的数据业务,给用户带来多种多样的接入方式,核心网的改造势在必行。

3. 核心网演进方案

移动核心网目前快速支持多种接入方式的数据业务的演进方案可以分为NGN方案和IMS方案。

(1)NGN方案

NGN方案的思路主要是新建固定软交换设备接入现有的移动R4版本的核心网。核心网层面,在汇接中心所在城市新建软交换机,在各地市部署MGW。业务层面,通过SHLR完成NGN用户的业务触发,使NGN用户可以享用移动网络提供的智能业务,如VPMN、集团总机、彩铃等。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NGN方案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三种:1)传统的PBX用户通过MGW接入,采用的协议是PRI/V5/No.7;2)IAD用户通过IAD设备接入,采用的协议是MGCP;3)AG用户通过AG设备接入,采用的协议是H.248。

NGN网络与现有移动核心网的互通通过MGW设备与目前移动核心网内的关口局相连来实现。

NGN网络的业务流程主要有触发方式,其一是在未设SHLR的情况下,NGN将呼叫送至GMSC,由GMSC/SSP触发智能平台,此种方式只能触发一次智能业务,如:综合VPMN。其二是设置SHLR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前插接入码的方式,触发多个智能业务。不过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业务触发都需要在移动网侧SSP进行,会造成话路迂回。

(2)IMS方案

IMS方案的主要思路是新建IMS设备接入现有的移动R4版本的核心网。核心网层面,S/I-CSCF、HSS集中成对设置,采用负荷分担的方式工作(CSCF POOL)。MGCF、AGCF和P-CSCF均成对配置互为备份。MGCF通过ISUP和BICC与GMSC互通。业务层面,IMS通过SIP AS给所有用户(包括传统2G用户和IMS域用户)提供融合业务。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IMS方案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三种:1)基于PBX的用户通过MGCF接入,采用的协议是PRI/V5/No.7/SIP;2)基于x PON的企业和家庭用户通过P-CSCF的综合接入,采用的协议是MGCP;3)传统H.248AG和IAD的用户通过AGCF的接入,采用的协议是H.248。

IMS网络与现有移动核心网的互通通过MGCF设备与目前移动核心网内的关口局相连来实现。如果关口局考虑升级支持SIP协议,那么关口局可以直接与CSCF互通,MGCF、MGW网元不再需要。

IMS网络业务流程的触发方式:现网SCP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SIP协议,IMS网络与现网SCP进行SIP互通,继承业务,业务在CSCF通过SIP触发无话路迂回。

4. 两种演进方案的比较

在详细分析两种方案的演进思路的基础上,本部分将从技术成熟度、接入范围、业务种类和演进能力四个角度来分析两种演进方案的优劣。

从技术成熟度上分析,目前NGN网络已大规模商用,技术成熟稳定,IMS网络目前在国内商用规模比较小,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验证。

从接入范围上分析,NGN网络支持H248MGCP AG I-AD以及传统PBX方式接入;IMS网络支持传统H.248AG/I-AD和SIP AG接入方式以及传统PBX和IP PBX的接入。IMS从接入范围上来说更加广泛。

从业务种类来分析,NGN网络依赖于SHLR实现对智能业务的签约触发,业务只能由移动SCP提供。IMS网络中SCP支持SIP接口与IMS互通提供传统智能业务,同时IMS也可通过SIP AS提供新业务。IMS提供业务的种类更加丰富且便捷。

从演进能力来分析,NGN网络中的软交换设备向目标网过渡时仍需要升级为AGCF,而IMS网络则是全业务融合网络的终极架构,是一步到位的高起点网络。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新建IMS网络更加适应未来移动核心网融合多媒体业务的要求。

5. 未来的展望

在目前电信行业竞争加剧的今天,作为传统的移动运营商应快速的实现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新业务和用户体验。IMS网络作为核心网未来的演进方向,移动运营商尽早引入IMS可以积累宝贵的运行维护经验,为全网向IMS演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全业务运营的形势下数据业务是未来业务发展的主流,然后分析了移动核心网应对全业务运营的两个方案——NGN和IMS。最后在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应优先采用IMS方案。

关键词:移动核心网,IP多媒体子系统,下一代网络

参考文献

[1]庞韶敏.施清.3G核心网研究和IMS[J].移动通信,2006,3:28-32.

[2]江志峰.从统一通信看IMS发展[J].电信科学,2008,2:6-10.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7

2009年, 是中国的3G元年, 三家运营商均获颁3G牌照, 从此中国通信行业跨入全业务运营的全新阶段。而原有的固网运营商也面临新的运营服务环境和新的管制规则, 同时面临新业务层出不穷的新局面。电信重组之后, 其不仅面临有多种业务、多个品牌需要整合, 还有规模庞大的固网和移动网络有待整合。对于此, 占据绝对优势的运营商可以暂时不去考虑整合, 但重组之后依然弱势的运营商却只能向整合要竞争力。随着移动业务的加入以及3G业务的陆续开展, 原固网运营商开展及即将开展的增值服务更为丰富, 对其计费系统的需求不断加大。对运营商来说, 建立一个融合的计费平台有利于简化支撑体统, 更易于业务的创新, 这在全业务竞争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2 运营商计费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运营商省级公司的典型计费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随着目前国内电信业务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日益提高, 随着3G业务的逐步开展, 运营商也开始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现有计费系统对业务发展的局限, 这些瓶颈主要体现在:

(1) 当前计费系统平台分散、垂直建设:受前期系统建设按照以业务为中心的影响, 各个系统往往为了某种业务而单独建设一套系统, 包括计费、帐务、营业等部分或全部的功能, 当业务较多时, 无疑会加大系统维护、业务流程处理、数据分析的难度, 并且由于数据孤立, 无法开展统一的营销。

(2) 预付费的灵活性不足:现有的预付费平台, 与设备相关度较高, 因此为了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无法根据市场需求, 进行快速调整, 所以导致计费功能不够灵活, 开发周期较长, 并且成本较高。

(3) 综合计费帐务系统实时性不高:目前的综合计费帐务系统, 可以准实时地对业务进行计费, 较大提高了业务的处理速度, 同时提高了客户体验。但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新业务, 要求能立即扣费, 由于现网的各种系统尚未能较好支持此项功能, 进而会影响此类业务的开展。

(4) 缺乏预付/后付的融合:当前由于预付费、后付费用户承载在不同的平台, 所以产品资料、用户资料是分散存放的, 这种情况导致运营商难以进行预付费、后付费灵活互转, 难以实施融合计费。

(5) 目前的计费系统对移动用户以及移动业务缺乏相应的实时信用控制的能力, 也缺乏移动业务的内容计费能力。

3 全业务运营环境下计费体系的发展方向

在全业务的运营环境下, 综合运营、客户及网络管理方面考虑, 对于运营商的下一代的计费体系有如下几个层面的发展要求:

(1) 运营管理层面:在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 满足运营商转型的要求, 同时降低综合成本和有效规避风险, 并能够提供优化网络结构契机;

(2) 客户管理层面:能够提供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 并更有效地支撑预付费业务;同时有效增强客户体验及提高客户忠诚度;

(3) 网络管理及体系架构层面:需建立余额管理平台和统一充值平台, 并设置在线计费网元, 与HotBilling构成有层次的、互补的技术框架;同时通过共享数据中心, 形成计费体系各网元有效集成;并根据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 满足网络融合 (FMC、IMS) 对计费体系提出的要求。

4 全业务运营环境下融合计费平台建设方案

为发挥原有存量后付费用户的先发优势, 并更快更好的适应移动业务发展, 运营商需要建设具有全业务融合计费能力的统一计费体系, 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省集中的融合计费的统一平台, 不包括账务管理及账务处理的功能, 它用于实现全业务 (预付+后付) 在线/离线基于话单级的批价、基于累积量的分层折扣、优惠赠送、余额管理和信用控制;

(2) 省集中的账务系统, 包括两部分功能:

(1) 帐务管理:实现全业务 (预付+后付) 基于事件的欠费管理、营收管理、帐单管理、发票管理和综合查询;

(2) 帐务处理:实现全业务 (预付+后付) 基于话单的累帐、合帐、帐务级优惠和出帐处理;一次性费用、停复机处理等;

(3) 统一的采集系统:由于在全业务运营阶段新增了多种业务, 融合的采集系统构成了融合计费系统的重要基础, 以便保证所有事件可通过融合采集系统处理成标准话单, 满足实时及融合的需要。

其目标架构如图2所示。

这样, 运营商通过将计费功能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计费平台上, 不仅可以解决原有计费系统分离建设垂直建设的问题, 也可以解决预后付费业务融合计费的难题;同时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增加了对移动业务的快速响应支撑, 弥补了对移动业务及移动用户实时信用控制的缺陷。

融合计费平台的建立, 可以有效降低用户欠费的风险, 提升预付费/后付费业务的融合捆绑能力, 并提高全业务 (包括固定、移动和宽带) 的融合捆绑能力;同时也可有效提高业务推出的及时性、业务计费的实时性以及系统对全程全网的支撑能力, 发挥存量用户的优势并适应移动业务的发展。

相对于原有的计费体系, 一套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 对于运营商及其客户来说, 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统一的账户结构及统一账单:对运营商来说, 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意味着统一了预付和后付, 以及语音和数据的账户结构, 从而更加便于管理;对于客户来说, 提供了获取统一的完整信息的方式, 便于客户清晰了解自己所订购的服务以及产生的消费明细。

(2) 灵活的实时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 有利于清晰业务支撑系统的架构, 并制定预付/后付的统一灵活计费策略;对于客户来说, 预付费用户也可以享受后付费用户同样灵活的优惠套餐, 从而提高预付费用户的满意度及忠诚度。

(3) 实时的信用控制:对于运营商来说, 通过建立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 为建立并逐步健全基于用户的信用风险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并为减少收入的流失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从另一方面看, 信用风险保障体系也使客户对运营商的价值得以体现。

(4) 融合的客户关怀:对运营商来说, 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意味着不必区分预付以及后付, 减少了系统建设的投入, 同时整合了前台营销及客户渠道;对于客户来说, 融合的计费模式可提供单一的服务模式, 从而消除预付、后付的等级差异。

(5) 实时的费用控制:对于运营商来说, 实现实时费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用户的欠费风险并减少收入的流失;与此同时用户也获得了对自身消费的实时知情权并能及时控制花销, 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时的消费通知: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利于使客户体会到消费知情权并获得更好的体验, 从而提高其使用满意度及忠诚度。

5 结束语

对运营商而言, 如何最大化地挖掘现有用户价值以及降低用户流失是融合计费的目标。总体看来, 融合计费将从单纯的用户账户计费, 实现了融合业务的账户统一管理。通过扩展功能以及系统改造, 运营商将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融合计费平台从而逐步实现全业务运营的跨网、跨域、跨业务计费需求。

摘要:文章基于对全业务运营的理解, 总结了全业务运营对运营商业务运营及计费体系建设的主要挑战, 并结合挑战, 研究探讨了全业务运营下建设融合计费平台的几个举措和建议。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8

随着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尝试与落地, 基于云计算的安全服务已经从概念阶段过渡到了完善和推广阶段。在此形势下, 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云安全实践。中国移动的“大云”、中国电信的DDo S攻击防御业务平台和安全快车道业务, 都是云计算及云安全的有益实践, 开辟了新的业务模式。中国联通同样从2009年就开始云计算的实践, 对云安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云安全技术让互联网更安全

现在通常讨论的云安全大多指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 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 推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 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整个互联网, 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杀毒软件”。

云安全技术是P2P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分布式计算技术混合发展、自然演化的结果。云安全的概念提出后, 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许多人认为它是伪命题。但事实胜于雄辩, 云安全的发展“像一阵风”, 瑞星、趋势、卡巴斯基、迈克菲、赛门铁克、江民科技、金山、360安全卫士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未来杀毒软件将无法有效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恶意程序。来自互联网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用的特征库判别法显然已经过时。云安全技术应用后, 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 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 实时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 参与者越多, 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 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云计算、云安全发展面临多挑战

然而, 企业开展云计算面临的安全威胁非常多,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 大量迅猛涌现的Web安全漏洞, 与传统的C/S系统的安全漏洞相比, 多客户、虚拟化、动态、业务逻辑服务复杂、用户参与等这些云服务的特点对网络安全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甚至是灾难。其次是拒绝服务攻击DDo S。在云服务的技术环境中, 企业中的关键核心数据、服务离开了企业网, 迁移到了云服务中心, 更多的应用和集成业务开始依靠互联网, 拒绝服务带来的后果和破坏将会明显地超过传统的企业网环境。再次内部的数据泄漏和滥用。企业的重要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服务提供商的IT系统中, 如何保证云服务商自身内部的安全管理, 如何避免云计算环境中多客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些都成为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的最严肃的安全顾虑或挑战之一。最后, 潜在的合同纠纷与法律诉讼。云服务合同、服务商的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与分析等都可能存在不完善;另外, 虚拟化带来的物理位置不确定性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复杂性, 都使得潜在的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成为利用云服务的重大挑战。

换一个角度看, 对于开展云安全业务的电信运营商而言, 则会面临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如何与客户签订适当而合理的SLA协议;二是如何规避前向收费价格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 的问题, 无论采用哪一种收费模式 (pay per use或pay per month) , 都存在一个前向收益的挑战——用户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服务。如何说服用户购买一个更好而不是更便宜的服务, 是电信运营商必须仔细思考的。

运营商两方面规划云安全战略

目前, 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云安全业务实践。比如中国电信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大容量DDo S攻击防御业务平台, 该业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架构进行构建, 采用“全网统一调度、并行处理、就源清洗”的处理机制, 在资源的统计复用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

整体而言, 电信运营商对于云安全业务发展的规划和设想, 一方面是实现安全业务的云化, 二是将云安全基础设施和云安全业务两个方面的平台进行同时统筹考虑和建设。

其中, 云安全基础设施可以通过So C运营管理平台管理和实现, 其需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网络安全运行维护, 二是对电信的客户提供云安全服务。而云安全业务平台的建设, 运营商需注意利用第三方的云安全平台, 如引进一些安全厂家提供的防病毒平台等等, 充分融合内、外部资源, 利用资源池化效应, 提升整体信息安全基础能力及服务提供能力。

从技术角度, 我们认为云安全服务应该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这几方面的安全:一是虚拟化安全, 如虚拟机监控、虚拟机隔离、镜像的安全存储、虚拟机安全迁移;二是运行安全, 如静态代码分析、对内外攻击防护、程序运行安全;三是接口安全, 如避免政策规避、避免恶意接口调用、接口调用认证;四是数据安全, 如数据加密、安全访问、内容安全、数据备份和消亡。

全业务运营的盲区 篇9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本地光缆网,规划

1 引言

当前,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政策及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意见的出台, 全业务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各电信运营商的综合业务发展策略中, 本地光缆网成为了关键性的基础网络。

目前, 运营商的中继层光缆存在接入混纤、掏纤等主要问题。由于接入层光缆基本按照早期电缆网的局点和覆盖模式建设, 独立规划的不足使得管道资源消耗快、纤芯使用率失衡、基站接入成环率低、用户接入响应速度慢等问题较为突出。

2 本地光缆网规划的总体原则

(1) 本地光缆网是所有业务 (包括传输节点、2G基站、3G基站、数据节点、集团客户等) 的统一传输物理平台, 应该移固统筹, 加强独立规划, 统一实施。

(2) 本地光缆网的规划思路应适当超前, 网络拓朴结构光缆容量满足3—5年需求, 并随业务的发展逐步扩容和完善, 支持网络向全光网络发展。

(3) 本地光缆网的规划应做好业务区域归属的划分, 以业务区域覆盖为中心, 以业务接入为目标进行规划, 在有潜力的区域做好预覆盖, 降低节点接入对上层网络的影响, 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4) 光缆网规划应重点考虑安全性, 侧重网络的结构、路由、敷设方式、光缆选型等方面。

3 规划内容

强化垂直分层、水平分区的架构。垂直面总体分为中继核心层光缆、中继汇聚层光缆和接入层光缆三个层面。接入光缆根据网络复杂度分为3层结构, 分别为接入主干光缆、接入配线光缆和接入引入光缆。水平面总体分为城区、县城、农村3个区域。

各层光缆规划主要包含拓扑结构、光缆容量、纤芯分配、物理路由、敷设方式等内容, 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4 中继层规划

4.1 核心层规划

核心层光缆网主要负责各核心节点机房间的光缆连接, 传输责任最重, 同时负担汇聚层的带宽压力。核心层光缆的网络功能用于开设大容量核心设备环, 因此只具有节点连接作用, 不要求进行区域覆盖。建议策略如表1所示。

4.2 汇聚层规划

汇聚层光缆连接的是核心节点和汇聚节点, 一般用于区域间的连接。不同类别的城市和不同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汇聚网络结构。建议策略如表2所示。

5 接入层光缆规划

接入层光缆是位于本地光缆网的末梢, 用于连接各类业务节点, 为节点的业务接入提供传输通道。其中, 主干光缆连接汇聚节点和接入层主干节点, 用于完成区域和道路的覆盖, 是接入层网络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网络稳定性和扩展性的关键因素。

5.1 规划方法

光纤接入网的核心内容是FTTX系统网元设置、ODN网络规划和接入光缆网规划。光纤接入网规划主要体现在“三区一网”的规划上, 即目标用户密度区、OLT覆盖区、分光区及接入光缆网的规划。

可采用“先结构后容量”方法。首先, 确定长期稳定的“从上至下” (局端—用户端) 的网格化分层光缆结构;其次, 根据规划期业务区域内的业务需求, 采用“从下至上” (用户端—局端) 的预算方法估算光缆纤芯容量, 并做到容量上的灵活扩容。

5.2 用户密度区规划

用户密度区调查是指将规划期内接入网中的目标用户分布状况映射到对应的地理环境上所形成的区域,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给。在参考当前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 社区经理、规划人员需现场访谈和调研, 根据目标用户数量及地理分布, 计算各接入区的目标用户密度。

5.3 OLT覆盖区规划

OLT覆盖区规划包含两部分内容, 即确定OLT覆盖距离和OLT局址。OLT覆盖距离是指实际以街区和道路划分的正方形接入区域内, OLT到最远用户的直线距离。需要统筹经济成本和设备指标两方面, 以二者中的小值为首要参考值。

(1) PON设备指标 (EPON, 1000BASE-PX20) :通过光通道损耗计算, OLT传输物理距离在10-20公里;光纤衰耗为2d B, 活接头个数不超过7个, 传输距离为5km;光纤衰耗为4d B, 活接头个数不超过3个, 传输距离为10km。

(2) OLT最佳成本下的接入半径 (d)

经测算, OLT覆盖半径与机房建设投资呈正比关系;与每用户线路成本呈反比关系;与用户密度呈反比关系, 且满足公式 (1) 。

式 (1) 中:p用户分布密度;C1管线建设成本;C2机房建设成本;

k0是直折比系数, 与用户分布模型有关 (K0=两点间折线总长÷直线距离) ;

k1为覆盖效率系数, 与用户分布模型有关 (K1=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平均接入距离÷区域内最远用户的接入距离) 。

(3) 选择OLT局址

OLT的部署应充分利用现有机房, 尽可能集中设置, 不宜因新增OLT而新建机房。对于FTTH用户密集、用户数大的区域, 可考虑将OLT放置在位于接入主干光缆上的、大的接入点机房, 不宜设置在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内。对于FTTH与FTTB/FTTN共存于同一OLT设备、且FTTH用户较少的情况, 应优先考虑通过扩容接入主干光缆来解决FTTH方式占用光纤相对较多的问题, 尽可能避免由于FTTH建设而下移OLT的位置。

5.4 分光区规划

对于PON系统而言, 可以考虑采用城区一级分光、农村二级分光, 一般不建议三级以上分光。城区光纤网络上, 建议统一采用分光点集中设置的一级分光模式。

采用一级分光, 分光点设备位置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光分路器越靠近用户, 越能有效减少对主干、配线光缆的占用, 每用户线路成本越低;光分路器越靠近局端, 单个分光点的覆盖范围就越大, 更加有利于提高建网初期的资源利用率, 并实现集中维护。

ODN分光半径建议如表3所示。

5.5 网络拓扑选择

随着光纤接入的大规模发展, 综合考虑多业务共享的不同需求, 并兼顾管道、光交接箱、光纤纤芯资源紧张的矛盾, 主干光缆网结构将向以树型、环型共同发展的模式过渡。 (采用树型结构时, 客户专线与基站的成环需求可通过闭环的中小容量公共纤芯予以满足。) 配线光缆结构以星树型为主。用户光节点到配线光节点之间的引入光缆应以星树型结构为主。规划建设时, 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经测算, 适应PON模式, 扩大树形拓扑应用, 有利于FTTH快速建网。相对环网可降低建网成本20%, 又能提高接入光纤利用率20%以上。

5.6 光纤容量规划

OLT覆盖半径、分光区半径、网络结构确定后, 就可计算各层光缆的容量。容量计算应自下而上, “先末梢后主干”。接入网光缆容量的计算, 应以光路的需求分析为基础, 结合相关的发展规划, 并考虑光缆的服务年限以及路由迂回和维护等因素, 预留一定的光纤余量。

(1) 根据用户需求的调查和预测, 统计引入光缆容量 (实施时按需灵活布放) , 分为PON引入光纤和非PON光纤。

PON接入光纤测算, 需根据楼宇用户分布 (楼群数量、楼层、门栋、每层户数、目标带宽等) , 考虑并发比例、流量占空比、系统内带宽冗余系数、运营商可能占比等, 确定单PON口下所带用户数;

非PON客户光纤测算, 需根据市场部门、社区经理的走访和调查进行合理分析, 按需配置, 并适当预留一定的冗余芯数。普通基站作为用户光节点规划 (2-4芯即可满足成环需求) , 以统筹移固需求来降低管孔资源消耗。

(2) 合理规划用户光节点, 配线节点和主干节点, 确定上下层节点的数量配比关系。一般来说, 单主干环路管理的主干节点为4-6个, 单主干节点管理的配线节点为4-10个, 单配线节点管理的用户节点为4-10个。

(3) 依次计算引入、配线、主干层光缆的最佳容量。

通过此方法推算出的各层光缆容量相对统一合理。在实际建网时, 主干光缆建议一次性到位, 配线和引入光缆按需布放, 同时将目前“光交接箱为中心”的配线方式逐步过渡为“充分利用现有接入局房和基站机房ODF”方式, 既避免了经常性的应急扩容, 又增强了光纤网络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5.7 光缆类型选择

(1) 主干光缆:根据使用环境不同, 可选择管道、架空、直埋敷设方式, 常用光缆型号GY-TA/GYTS/GYTY53/GYTA53/ADSS;对于光缆路由紧缺的地方, 可选用排水道光缆、路面微槽光缆、微型8字形自承式架空光缆。

(2) 配线光缆:根据环境布局、建筑结构、用户分布等选择, 可选用骨架式光纤带状光缆、室内子单元配线光缆、微束管室内外光缆。

(3) 入户光缆:由于楼层间或者楼道中环境复杂, 应具备完成施工现场端接光纤插头或者光纤终端插座的能力, 小弯曲半径。可选用蝶形皮线光缆、室内外通用性皮线光缆。

6 结束语

上一篇:审计路径下一篇:养成教育活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