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

2024-10-02

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共9篇)

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 篇1

摘要:进入高中, 很多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感觉到有困难.本人从事初中物理教育10来年, 在做好初中物理教育的同时, 一直在研究高中教材中所关联的内容, 去年开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 我感觉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授课时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 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本文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和大家分享, 敬请指导.

关键词:中学,物理,衔接,课堂

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从事着初中物理的教学.今年九月我随着我的学生一起升入高一, 在陪着他们一起走过初中和高一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凭借着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全面把握, 能轻松的知道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点难度提升, 同一知识点初高中的讲解区别.高一的学生都是经过中考的筛选的, 他们的初中物理基础还是非常扎实的, 只要在区别上切入要点, 便可以轻松的取胜高中的物理讲台.下面我谈谈高一物理教学从哪几个方面切入, 便可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顺利衔接.

一、知识点难度的提升

每节新课之前, 我都会把初中关于本节的内容复述一遍, 帮他们先温故, 找到有关这一知识点的熟悉感, 通过复习已经熟知的初中知识来拉近他们与高中物理学习的距离, 再告诉他们现在高中在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 知识点的难度提升到什么程度, 把握住这些就能顺利完成过渡.

1. 从简单的特殊到复杂的提升

在高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初中物理学习的知识在高中重复出现了, 不同的是初中学习的只是物理学中的一些简单特殊的物理规律, 而高中物理知识则是在特殊的基础上提升到一般规律.

(1) 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1初中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简单、最特殊的运动形式.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关系式为:v=s/t.这时, 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 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而高中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难度的提升, 这时教师要给学生理清楚这几个概念“速度v, 速度变化量Δv, 速度变化的快慢Δv/t”.学生更难理解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向相反时,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这个知识点讲解一定要放慢速度, 不要急于求成.这部分知识学不好直接影响到后面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

(2) 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

例2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物体做曲线运动.

从简单直线运动到难度提升的曲线运动, 抓住本质区别变复杂为简单.

(3) 从特殊的做功情况到一般的情况

例3初中物理里学习了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1)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 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路程.同时学习了功的公式:W=Fs.知道有三种情况下做功为零:

这三种情形力F没有对物体做功, 这是做功情况里比较特殊的.到高中后学习了做功的公式W=Fscosα, 可以发现这个公式对于特殊和一般都是适用的.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原来同一知识点到高中以后被提升了, 我们初中学习的只是一些特殊的情形而已, 学生也明白初中里为什么力F与s垂直情况下没有做功.从功的一般公式我们还发现了夹角α不同, 做功情况不同

通过这样的列表形式, 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初高中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是怎样从一般的特殊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一般.知识点的过渡比较是非常的流畅的

(4) 从标量到矢量的运算提升

初中里我们用表达式计算一些物理量的关系时, 往往用的是代数方运算.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涉及的物理量以标量较多, 另一方面即使物理量是矢量, 但初中研究的物理量是在同一直线上的特殊情形, 用代数运算也没有问题.

但到高中以后, 我们经常涉及矢量的物理量, 当它们互成一定角度时, 难度提升了, 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了, 没有关系, 告诉学生区别在哪, 学生会知道重点所在, 那么学生就会顺利的完成从代数加减到矢量的合成, 完成从代数的思维到几何的思维转换.

二、同一知识点初高中的讲解区别

1. 关于重力

例如, 初中里是这样定义重力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初中的学生脑海里会觉得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的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初中的学生认为地球上每个位置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并指向地心.

那么到高中的课本依然是这样定义重力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好像没有区别, 但在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稍有不同, 而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所受的重力不同”.这里给出与初中的区别了, 但没有讲明原因.

在高中下册的圆周运动学习之后我们知道原因了.由于地球的自转, 地球上的物体要与地球一起转动, 那物体随地球转动需要向心力, 它来源于地球的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向心力和重力的合力,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总是指向地心,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可知,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但大部分不是指向地心的.重力只是地球引力的一个分力.

这样看来, 初高中在讲解重力知识的时候, 抓住区别, 直击要点, 事半功倍.

2. 关于动能、势能

例如, 初中里是这样定义动能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且通过实验定性的给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 速度越大, 物体的动能越大”.

高中课本里依然要学习动能, 但是有区别了, 它需要通过实验定量的得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并通过推导得出了表达式EK=1/2Mv2, 让学生知道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区别, 那么学生也就知道哪儿才是学习的重点.

其实初中课本里关于势能给出的也是定性的关系, 到高中课本里研究的都是定量的关系, 并且都通过推导得出数学的表达式.

原来初中的重点是定性的知道物理量的关系, 高中则需要定量的讨论, 有区别了, 难度也就提升了.

三、课前课中课后的要求

在高中语数外挤占学生大量时间的形势下, 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很有限,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有个明确要求, 既要保证学生的成绩, 又要在时间上提高效率不占用其他课外时间.

课前做简单的预习, 可以通过学案前面的几道题目知道本节课要研究哪些问题.

课中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从教多年, 面对自己班级取得的较低成绩不断的自问,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作为一名新的教师, 一直跟随他听课, 我知道其中的原因.教师上课很好, 但他上课时没有关注学生, 没有和学生太多的交流, 自己讲的比较多.上课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甚至是学生的表情, 讲到关键的时候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可以通过“看黑板”、“看这里”、“看我”等语言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听讲, 取得好成绩没有捷径, 但上课认真听讲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课后要认真做好如下几个工作: (1) 布置课后作业了, 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学生只要是认真独立完成的哪怕错误很多, 也要留下评语, 例如, 做的很好, 加油!你很认真, 不错啊!……简短的几个字, 相信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励, 他们一定会更认真的做你的作业. (2) 认真评讲.做了必讲, 不讲就不要让学生做. (3) 评讲完的练习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订正, 订正完了收上来再批改, 教师费点事没问题, 你收获的是一个个学生的好成绩.

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是切入的要点

和你的学生做朋友吧, 多沟通, 多交流, 你会发现当你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时, 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就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另一条途径.总之, 从学生在初中所掌握的一些物理现象入手, 激发他们探究现象背后本质的欲望;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从初高中的异同为切入点, 层层深入.让学生知道高中与初中物理不同的地方在哪,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是成功过渡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关键!

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 篇2

高中物理考试都有一定的难度,遇到难题是必然的,很多学生会被题吓住,看题很长就选择了放弃。这道题真的这么难吗?未必。

阅卷时我发现一些同学的最后一道题都是空白的,真是不应该。你写几个公式,都会拿到一些步骤分。咱们来讲一个运动员的例子,同学们都喜欢看NBA,选手在场上发挥出色,除了基本功扎实外,还要勇于拼抢,给自己创造进球机会。你自己都不拼不抢,还想拿高分,这可能吗?

即便是,在比赛中已经大比分落后,也不能气馁、退缩;坚持还有希望,退缩一定是输。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在解题中克服自己的畏惧感。

(2)重视考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物理考试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用动能定理还是动量守恒定律来列公式计算,当然,也会遇到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平时多下功夫进行分析,细化考点,将知识点间联系与区别搞清楚。高中物理网整理了物理自诊断学习系统,整理了最常考的四百个问题,涵盖了所有高考物理的必考内容,包括重要概念与公式,实验原理和误差,解题思路梳理,等等。这套系统除了重要知识点的分析外,还有很多解题思路的梳理,还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概念的对比,以及一些物理公式的使用前提条件,这些都是必须掌握且牢牢记住的内容。从物理命题来看,拉开高中生们差距的主要是那些很综合的难题,这类问题主要的特点就是考察面很宽(经常考到三四个章节内容),对大家理解力与记忆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遇到实在搞不明白的难题及时问老师,不要转牛角尖儿。

一些物理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遇到难题太正常不过了,谁都会遇到难题。碰钉子了,想不通,不要转牛角尖儿,如果不去问老师或其他同学,只会把这个问题往后拖,一直拖到考场上,势必导致白白丢分。

(4)平时做题要注意提高速度,最好给自己限定做题时间。

物理考卷题量大,一定要注意提高解题速度。高中物理网徐宏兵老师建议与同学一起做作业,计时比赛,看谁做的又快又正确。另外,还要注意步骤的书写严谨性wuli.in。有不少同学在平时做作业时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步骤书写的很不规范。有的是思路很乱,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是缺步骤,缺胳膊少腿型的,有的受力图画的太乱,根本看不懂,有的完全是抄的,还抄的错误百出,等等,同学们在作业中的这些问题,往往也会不由自主地“跑”到你的考卷上。

大家都知道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实咱们在学习时很多时候也都是在这样做。物理学习,是一个很辛苦、很单调的过程,不仅仅要学习新的内容,还要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努力把知识夯实牢固。

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 篇3

关键词:文化特点,工匠,科技,文艺复兴,传承方式,数学工具

在人类对周边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形成并得到了发展,已有知识的学习加快了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现行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学习中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研究方法;激发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仔细翻阅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近代物理的发展中几乎是个旁观者,可惜我们经常被“文明古国”这个虚名迷惑,沉醉于过去的辉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照历史朝代,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发展史就是国家的兴衰史”。

1. 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看科学的发展

在必修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讲述中,首先引用战国时期的庄子的话来解释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然后在每一章的开篇都引用了一句名人的话来指导我们对相应章节的学习。在这些人物的简介中(对应章节页面最下方小字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提到的两个中国籍人庄子和尸佼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余都是“非中国籍”。

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节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仔细对比一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发现近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为什么是个看客。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辉煌于唐宋,衰败于元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到了秦汉和唐宋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开创性思维和工匠精神的地位凸显出来。然而到了宋中后期,“士农工商”的排序稳固了封建统治,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进入下坡期。到了元和清,更是大量屠杀了当时的思想家和科技发明家,传统文化两次受到重创,留下的大多是对封建统治者有利的“愚民思维”。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不相信任何权威、不相信任何成见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相当,在时间上也差不多是同时代,只是由于地域的限制,相互间并不知晓。当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西方则进入了教会统治时期,由于教会统治思想的独占性,其他的思想学说都被“异端”化,到了元代,蒙古族不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摧残,使中国社会倒退至半奴隶社会,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了打击,但客观上冲击了教会的统治,让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萌芽的机会。到了明代,欧洲仍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中国科技继续领跑世界,但到了明末清初,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然后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中国却进入了野蛮破坏时期,后来更是自以为是“天朝上国”。西方科技开始领跑世界。

2.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传统文化呈现出封闭性,在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道家追求“天人合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努力”,儒家中不利于封建统治的都被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韵律美、人文思想的剖析成了我们欣赏时的重点工作;封建统治的需要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质朴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这一让人又爱又恨的特点。

西方文化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角度出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希伯来文化演变出的宗教信仰有效地协调了人际关系,营造了较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最终冒险主义推动了西方社会“开眼看世界”,文艺复兴后,宗教文化中的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民众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造就了西方近代文化的繁荣。

3. 中西方文化传承的方式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然经济的需要,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因此文化的传承呈现家族式的特点,家族式传承在“保全”上能做到极致,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等保守思想让一些优秀的工艺逐渐缺失,呈现出技艺传承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西方文化由于海洋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开放式的特点。在唐宋元时期,随着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铁蹄对西方的军事征服,开始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武装了一些西方启蒙思想家,四大发明帮助西方国家的精神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文艺复兴后,西方民众积极投入对自然的研究,开放式的思考、讨论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工艺的改进上,与中国的保守思想不同,西方民众群策群力,促进了西方科技的长足发展。

4. 数学工具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口口相传为主,数据分析很少,更多的靠经验和个人感悟,如炉火温度的感知、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因此在工艺的传承上也就需要个人的“天赋”,数学工具的缺失、定性的描述让不少人在研究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出现了差别,导致难得出现稀有的能工巧匠,甚至出现以讹传讹。

西方文化从“有”入手,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数据分析,尽可能地给出大自然的规律、公式或图线描述。文艺复兴后数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对自然的研究,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范围,如高中阶段初步涉及到的微元思想让人类的研究对象由恒定不变的或均匀变化的扩大到可以随意变化的,为规律的总结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高中物理的学习技巧 篇4

一、养成养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物理思维是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首先,正确使用物理符号,养成规范、严谨的书写习惯,尤其要注意区分大小写及下标等.其次,对于方程式及关键演算步骤要做到书写规范,力求用精简的物理语言将解题思路准确清晰地呈现出来.再次,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也要有拿分意识,尤其是一些压轴题往往计算难度很大,短时间内很难理出头绪,但可以按照题意向下推测,将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书写下来,并适当加以计算及推导,这样不仅能够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有助于理清思路,激发解题灵感.

二、把握力学的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1.分析方法.高中物理力学所涉及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引力、电场力、安培力等,无论是哪一种力,均可采取以下分析方法:一是整体法和隔离法,通常采用整体法时只需要关注外力,而计算内力的时候比较适合用隔离法;受力状态相同的时候应该用整体法,否则适合用隔离法;如果不确定某个力是否存在,应该通过计算来定夺.二是运动趋势判断方法.这一点主要由速度和加速度决定,同向为加速效果,反向为减速效果;加速度主要看力,切向径向应该分明;切向影响大小,径向影响方向,运动轨迹向径向力方向弯曲.

2.解题步骤.首先,应认真读题,把握题意,了解题中所描述的现象及其关键之处,并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性条件,然后就其中的难点进行重点分析.如果题目所描述的现象比较杂乱,研究对象比较多,且隐性关联比较烦琐,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题目分成几个不同的研究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在读懂题意之后,再针对每一研究部分梳理相应的解题定理及公式,并一一进行求解.解题完成后,还应对结果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还能起到归纳、反思的作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三、掌握力学的解题策略及技巧

1.静力学解题策略及技巧.对于静力学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将其从整体中隔离出来,个别情况下可以转换研究对象,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要么将研究对象转换为另一物体,要么就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再分析其所受的外力.一般情况下,对于“原始力”的分析可用受力图来表示,结合具体情况可分别选取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则等不同的分析方法,然后对其中的力进行合成或分解.对于受力平衡问题,要运用平衡条件“∑F=0与∑M=0”,列方程式来计算和分析;对于动态平衡问题,要结合各种力的具体变化来采取相应的解析法或图解法,然后加以分析.静力学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及分解方法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物体受力的形式、方向及数量,然后套用相应的解题策略.比如,当研究对象是叠加体时,一般采用隔离法;物体受三个力同时作用时,可以采取合成法,受四个以上的力同时作用时,宜采取正交分解法;若受力物体为杆或弹簧,则既可以受压力也可以受拉力,若受力物体为橡皮筋或绳子,则只能受拉力,且当三条以上的绳子有共同的交汇点时,每条绳子所受拉力一般不同.

2.动力学解题策略及技巧.动力学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已知物理受力,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状况,分析物理受力.这两种问题也可以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其研究对象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解题时要根据题目描述的情况,选择最佳解题策略,具体可以运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高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模板答题攻略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每一道计算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审题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提取、加工的过程。我们初审时所获取的信息,可能既包含有利的解题信息,又包含不利的解题信息,也有可能是不完整的,这都会使解题偏离正确的方向,造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在审题中,要全面细致,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如静止、匀速、恰好达到最大速度、匀加速、初速为零,一定、可能、刚好等。一般物理题描述的可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此种情况下,要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充分地想象、分析、判断,建立起完整准确的物理情景和模型,还常常要通过画草图展示物理情景来帮助理解题意,保证审题的准确性。否则,一旦做题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场。

(2)敢于做题,贴近规律

立足于数学方法,解题就是建立起与未知数数量相等的方程个数,然后求解。怎样建立方程呢?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或状态变化之中;隐藏在约束关系之中。

首先应由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及过程所对应的或贴近的物理规律,建立主体关系式。然后,根据物理过程建立题意所提供信息的纵向、横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所谓纵向关系是指同一研究对象的前后过程的相互关系;所谓横向关系是指某一研究对象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3)敢于解题,深于研究

遇到设问多、信息多、过程复杂的题目,在审题过程中,若明确了某一阶段的情景,并

列出了方程。要敢于先把结果解出来,这对完全理顺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很多情况下第二阶段的情景要由第一阶段的结果来判定,所以第一阶段的结果成为打通障碍的重要武器。

②当所列方程的个数少于未知数的个数时,一次处理可同时消去两个未知数。如用下图所示电路可测量出电池电动势E和(r+R0),除非R0已知,才可测出电池内阻r。

(4)重视规范,力争高分。

高中物理快速提分十法则

一、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三、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自主学习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四、笔记本(纠错本)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的解题方法、的例题、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五、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既要作好分类工作,还要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所谓作记号,比方说对习题而言,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六、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七、向别人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万不能自以为是,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八、知识结构

既要重视知识结构,也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

九、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起来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十、体育活动

浅谈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篇5

一、分析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门槛”产生的原因

1. 从常识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偏 差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 往往是那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物理现象以及常识性问题, 一般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学生还停留在通过观察自然与实验现象, 得出主观结论的形象思维阶段. 在这期间学生很少会用科学严谨的, 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但到了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就要求学生具备抽象性的思维能力, 通过假设、实验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的变化规律[2].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研究的涉及面较广, 且往往复杂多变, 比如, 在高中阶段存在多物体受多力达到受力平衡状态 ( 在初中往往只有单一物体受单力) , 这就加大了高中学生的难度考验, 不太容易使学生快速接受.

2. 从形象性思维方式到抽象性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习 产生隔阂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 其思维方式还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变期. 高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最少应处于理论型.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思考, 学生一般需借助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与自身经历来进行思维活动. 所以初中生的思维缺乏科学合理的思维逻辑性, 感性知识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这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而用这种片面的、感性的、经验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高中的物理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在高中要求学生用理论型的抽象思维方式来做指导, 结合各种实验依据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 再通过逻辑推理,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扩大自身的知识水平[3].

3. 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达不到高中物理学习要求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阶段, 其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且简单化. 教师一般通过多次讲解达到其教学目的. 初中物理考试一般注重知识点的落实, 因而学生往往不会深刻探讨其所学内容的本质问题. 然而在进入高中物理学习后, 面对着无论从内容、难度、抽象性都有很大提升的高中物理学, 如果依旧还用初中阶段俗称“炒冷饭”的学习方法来面对高中的物理题, 大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只会公式, 不会解题的遭遇. 长此以往, 会造成对物理学越来越陌生, 对物理学产生排斥心理, 恐惧做题, 达不到高中物理学习要求.

二、如何做好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的措施

1.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 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动力. 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想学会、学好物理学, 学生应具备对新事物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这也是学生解决难题时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合理的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学习物理知识相关联的氛围中去. 使学生不但思考问题, 更应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思维水准

教育的本质在于向学生授业之时, 同时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式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项是完成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工作的关键. 下面来说如何改进物理课堂的教学, 每一节课要组织学生思维活动, 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逻辑的判断能力与综合试题的分析能力[4]. 对感性的材料进行理性的思维加工, 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发展规律, 忽略其非本质联系与次要因素, 把抽象事物具体化, 提升学生科学理性的综合思维能力.

3. 加强教育连接, 提高学生适应性

初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连接性, 两级教师要相互了解对方的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 梳理知识内容, 找到相互不对接的地方, 在教学中穿插着补充, 强化. 并在教法与学法上衔接准备工作, 为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做好铺垫, 从而减少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望而却步的现象.

总之, 只要教师认真把握初高中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特点,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切实为学生的实际考虑出发, 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一定能跨过初高中物理衔接这道“门槛”, 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 运用逻辑鲜明的理性思考, 为整个高中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二年的物理, 己经初步掌握了物理学的基本理念与学习方法, 对大部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在进入高中的最初阶段, 因学生的适应性不强, 会觉得难度突然上升, 造成学习困难.这时候学生需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沟通与细心指导, 让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使学生尽可能快的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

关键词:初高中,教育,物理学习,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45-46.

[2]张德伟, 李其龙.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3-15.

[3]霍益萍.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报告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10.

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 篇6

一、初、高中物理存在的跨度

1. 初中物理 和高中物 理知识内 容上的客观跨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以感性认识、定性分析为主, 高中物理教材既有感性认识的内容, 但更多的教材内容以理性思维为主。二是初中物理教材一般教学容量小,目标单一;高中物理教材密度大,难度大,教学目标多样。

2.学生的主 观因素造成 的跨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用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去学习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知识不仅要分析物理情景、物理状态、物理过程,而且在处理各种物理问题时还要建立物理模型。学生如果不积极主动地研究物理知识、物理规律,仅仅跟着教师的思路,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习上的跨度。二是学生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验证、分析和推导。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思维仍然停留在初中感性认识的水平上,或者正向理性思维过渡,他们学习高中物理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他们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思维的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跨度。

3.教师的主 观因素造成 的跨度。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认为讲清了知识就解决了问题,教师缺少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的上课没有过渡性,一开始就进行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教学的步伐,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高中物理难学的畏惧感,从而造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跨度。

二、降低学习跨度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物理的不同特点和初高中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特点,对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进行物理学习方面的指导。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初、高中物理在知识上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跟初中物理比较起来,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深度、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高中物理必须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对高中物理的认识,为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打好心理基础。

其次,教师要指导高一新生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例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先要告诉学生,预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个环节,缺少了预习就有可能上课跟不上教师的思路。然后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当然,最后还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针对自己了解的情况提出可行的方案。

再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对于上了高中的学生,教师应当处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时时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潜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学习本身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当多激励学生,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成功促使兴趣的产生。

总之,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跨度是客观存在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每一位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存在的障碍和问题,这对降低学生学习物理时存在的跨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物理成绩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物理学习策略探究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策略,分类,作用

物理难学, 是高中学生对物理普遍一致的评价。一方面来自于物理知识本身, 物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太强, 造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混乱和错位;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习方式上的困惑。大部分学生反映, 他们能听懂老师的讲解, 对概念和规律也能明白, 但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实际问题时, 就不知从何下手, 他们不知如何学习物理。2001年, 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方向转变, 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保证物理学习的顺利进行, 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教会学生学习的物理学习策略也自然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和热点。

一、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物理学习过程和知识特点, 物理学习策略可分为:

1. 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它是指在物理概念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元认知活动的作用, 调节和控制物理概念学习的一种机制。物理概念是人类在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 在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 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方法, 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形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 还需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所以还要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1) 关注物理概念的引入。比如知道了位移这个概念是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那么, 更深一步思考, 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 在相等的时间有的位置变化较大, 有的位置变化较小, 也就是说, 位置变化的快慢不同。例如汽车相对于自行车, 位置变化得要快一些。在物理学中如何准确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呢?就需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2) 注重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中,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概念、借助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讲清概念。

物理上有很多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密切, 但又容易被混淆。例如, 速度和加速度、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电势能与电势、重量和质量、速度与速率、动量与动能、电阻与电阻率、振动图像与波形图像, 等等。在教学中, 要用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把相似、相近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 一方面使学生对建立某概念的物理事实有透彻了解, 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找出概念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以及形同实异, 形异实同。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 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例如, 电压和电动势的概念, 电压是反映静电力做功, 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的物理量, 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 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变成电能的物理量。这就是这两个量的质的区别。在量值上, 这两个物理量都是以移动1C正电荷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 且其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压与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但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当学生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了这样的理解后, 在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时, 从能量转换和守恒的观点来推导和理解这个定义就容易了。

2. 高中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 调用问题解决的方法, 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 实现问题的给定到目标的转换, 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应该是学生由知识到方法, 由情境到问题, 由条件到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的合理安排, 在这过程中自我调控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要不断地变换解题方向, 改变解题思路。

如: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 质量均为M, 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下落, A木块顺利下落, B木块在下落到一半距离时, 被一颗水平飞来、质量为m的子弹击中 (未穿出) , 则A、B两木块落地时间关系为:A.tA=tB、B.tA>tB、C.tA

3. 高中物理方法的学习策略

物理方法是在物理学习及问题解决过程在元认知的作用下, 有效地确定问题主要因素、辨认物理情境, 成功实现物理问题和物理知识的联系的心理机制。如,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 将木板抬高, 使小车受到的重力的分力与所受摩擦力平衡, 这时, 小车受到的合力就等于绳子给小车的拉力。比如,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的木块a, 若物体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 则:A.保持静止, 而且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B.保持静止, 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C.保持静止, 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 无法对a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

解析:要领会题目所要判断的结论是在物体b沿a匀速下滑的条件下, 而不能主观臆断, 改条件为b从静止开始起动下滑时a物怎样。因而, 容易错选为B或C。如用隔离法分别对a、b两物体进行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需对多个力进行正交分解, 并合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烦琐而费时, 且易出错。取a、b为整体系统来考察, 因b做匀速直线运动, 即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a与水平地面无运动趋势而无摩擦力。正确答案为A。题目也可以稍加变动, 改为b匀加速或匀减速下滑, a仍相对地面静止时。

将多个物体作为整体的分析方法, 在许多物理试题中常用到。有的题目是一个对象涉及多个物理过程。将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同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

实验过程能全面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 体现物理学习的价值, 它包括原理确定、方案设计、仪器选择、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实验前的准备策略。这阶段,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自己列出实验器材, 安排实验步骤, 估计误差来源, 考虑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方面, 学生可能写不出实验室所具备的仪器。仪器预先选取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 因为器材的选定与实验方法有内在一致性。

(2) 物理实验中的策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器材的选择, 步骤的安排, 学生开始实验。实验中如何和同伴配合, 协同完成实验, 如何精确测量, 如何条理地记录数据, 这都是学生需要思考的, 教师给予适时指导。

(3) 实验后的策略。实验结束后, 训练学生, 使其知道又该完成哪些工作。这里主要有, 一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评估, 另一个是实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步就是训练学生实验后养成反思的习惯。

物理实验策略是对物理实验过程的统筹考虑, 在高中阶段掌握了物理实验策略, 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才会明白如何去做一件事, 怎样做好一件事。

二、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作用

1. 物理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曾与一些厌学物理的学生交谈, 从交谈中获知, 学生开始时都很想学好物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发现自己虽然努力, 可是却越学越不会了, 以致对物理失去兴趣。如果学生掌握了物理学习策略, 就能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 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安排学习, 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

2. 物理学习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习策略的学习, 学生普遍感觉解决问题不再那么迷茫, 解题的方向性增加, 解题灵活性有所提高。能够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策略的学生,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做到自主学习。

3. 物理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掌握了合理的学习策略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能随时监控自己的行为, 不让自己偏离目标, 能正确判断出困难和障碍, 并适时地调整,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也不例外。改革的趋势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研究, 我逐步认识到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应该加大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如果学习就是获取信息, 那么, 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如何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 以便更好地存储和提取信息。

总之, 物理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的调节和监控系统, 能够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策略的学生, 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做到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恒.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1]张继恒.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试论学习兴趣与高中物理学习 篇8

一、利用有趣的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你的第一次见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第一堂物理课上好,使学生听得专注,觉得听老师讲物理课能够听得懂、有意思,并认为物理好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一种认真学习物理的信念,这样就慢慢产生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建立在教师对物理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假设物理情境,根据教材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本有关的思考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风扇上的旋钮时,扇叶旋转的速度快慢不一样,风力的大小也不一样。这些现象生活中都是可以看到的,但是要让学生自己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特点,通过恰当的设置情景可以起到组织物理教学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把握学生喜欢动手、追求新知识、喜欢有趣的事情的心理特点,认真准备和设计课堂上课内容和课堂演示内容,把生活实际的一些现象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上课时讲到物体做圆周运动,判断线速度方向时,我们可以对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将排球平平地打出去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准备好排球进行演示实验,一定会吸引学生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扔排球的时候,排球和接排球同学之间的连线是球在这个瞬间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排球,而这个方向就是排球在这个瞬间的线速度方向。经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新知识点了,还会掌握得很牢固。通过有趣的实验,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味,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过程,体验新的知识产生的过程,就能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不知道问题的欲望,学习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如何把不知道的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三、充分发挥实验作用,调动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物理学是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物理教学大都与实验有关。在做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过学生自己观察,才能够透过实验现象来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实验中的规律。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高中物理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探究实验”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相关实验,并鼓励他们制作一些小发明,如做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指南针、电动机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起学习好物理的强烈兴趣,并从中获得新知识。高中物理还具备学生可操作性的学科特点,是教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高中生比较容易好动,对课本上的实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而物理学科可以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观认识。

四、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通过现象理解分析其中的物理意义

上完课之后教师可以主动提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和生活中的现象,课后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上课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比如汽车轮胎为什么有很多不规则的花纹呢?下雨天,为什么有时天空可以看到彩虹呢?什么是海市蜃楼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与物理相关的现象。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可以提出“若生活中摩擦力突然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现象”之类的问题可以多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我们还可以播放这几年的航空与航天发展的一些视频短片,让同学们感觉物理就在我们周围,感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你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在某种层面上和学生是平等的。要关心尊重学生,可以在学生面前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句话:沟通很重要。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方面能力不亚于业务能力。

初高中物理对比学习 篇9

一、做到循序渐进, 实现化整为零

由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的知识难度加大, 抽象性更强, 突显了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的渗透, 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找不到物理学习的门道。老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 立足于初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放慢教学的速度, 对于难度大的内容进行分割,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 逐个突破难点。例如, 在学习高一物理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部分的内容时, 老师考虑到学生对于物理实验还比较生疏, 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 而是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内容, 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 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首先, 让学生回忆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概念, 比方说“位移”和“时间”、“速度”与“时间”等, 总结常见的物体运动状态, 并且分别说明各个运动状态中“位移”、“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字母表示。在这个基础上, 老师又让学生回忆用哪些仪器可以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学生们立刻反应出需要运用“打点计时器”来测定运动速度。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回忆引导, 已经为接下来的物理实验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学生们通过运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 探寻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夯实基础, 做到由易到难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应用。相对学生来说, 应用知识的难度较大。高中物理教学时, 老师也需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 练习题目也要以夯实基础为目的, 做到千锤百炼, 细致入微, 避免急于求成, 让学生先打好基础, 再逐渐拔高, 向知识的应用层面过渡。例如, 在学习位移和时间一节内容时,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 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时间”、“位移”这两个基础概念的理解上。首先, 让学生概括自己原有的知识, 区别“时间”、“时刻”两个概念, 有的学生说:“时间是一段时间, 时刻指的是某个时间点, 是一种瞬间。”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认识, 出示了一道例题, “我们上午8点上课, 这个8点是什么?”“时刻。”学生说。“我们第一节课从8点开始, 上到8点50下课, 一节课是50分钟, 这个50分钟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时间。”接下来, 老师又用同样的方式, 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位移”和“路程”、“标量”和“矢量”两组概念的学习。老师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活实例切入新课,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减少了陌生感, 以基础概念的教学为主, 把整节课的内容分成了几个部分, 逐个攻克核心物理概念, 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 比较容易地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 学生始终都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 获得直接的感性信息, 才能不断上升为理性的知识, 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老师需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 以初三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基础, 加强感性信息的传递, 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 重视学生能力的锻炼, 打造多元有趣的课堂。例如, 在学习质点、参照系、坐标系的内容时, 老师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 我们平常描述物体的运动时, 还会关注这个物体的形状吗?我们坐在汽车上时, 我们觉得自己在汽车内是静止的, 而对于外面的道路、树木来说就是一直在运动, 你们能够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老师让学生先独立学习, 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初步理解质点、参照系的概念。接下来, 老师又让学生围绕这两个概念进行讨论, “物体是不是能够看作质点?与它的大小和形状有关系吗?”“参照系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样吗?怎么选择参照系?”学生们经过讨论, 加深了对于问题的理解, 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 老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达到巩固强调的效果。

由此发现, 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 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高中物理学习, 增强学习效果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的不同, 更加高效进行高中物理的学习。

上一篇:脉象信号下一篇:餐饮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