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观

2024-10-08

环境育人观(精选12篇)

环境育人观 篇1

柳宗元 (公元773-819年) , 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从事了长期的培养后人的工作, 在永州谪居的十年间, 与青年学子交往, 写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师友箴》等著名文章, 这些文章阐明了他的教育观、师道观和交友观。由于对青年学子谆谆教诲, 大批学子得以成才, 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独树一帜, 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事业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我国的教育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重温柳宗元的有关教育类文献, 感觉到他的育人观对提升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校园软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校园软环境是相对校园硬环境而言, 主要指除校园建筑物、绿化美化、生活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校内交通等条件以外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班风院纪、审美情趣等主观方面的条件。校园硬环境是办学的基础, 软环境是办学的内核。提升地方性高职院校的软环境质量, 加速内涵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尊重成长规律, 培养出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独立性强、富有创造性的高职生

柳宗元在长安时写有《种树郭橐驼传》一文, 文中提出只有“顺木之性”才能“以致其性”, 这是非常精粹的教育思想。橐驼种树的方法是“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既然已,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不抑耗其实而已。”意思是:凡种树要依据它的习性 (土壤性质与湿度) , 把根须放置好, 填好熟土就行了, 不要总是去动它, 也没必要老是牵挂它。种树就像培养子女一样, 既要管他们, 又要放得手, 使他们天性得到自由发展, 健康成长。所以, 我们要做的只是不妨碍他们的生长, 不抑制、损耗他们的顺利结实而已。柳宗元指出种树不成功的原因:不会种树的人种树不但根须没摆好, 培土也不行, 还要早晚去抚摸摇曳, 甚至抓破皮, 而树木只有死路一条了。柳宗元颇有哲理地说, 如果方法不当“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地方性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 学生不是本着“深造”而来, 而是冲着学一门技术, 方便找工作而来, 他们的诉求简单明了。地方性高职的办学方向、目标应定位于为工农企业经济发展培养中层技术人员, 为学生营造一个能“舒其本”“得其性”的软环境,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 创造条件, 让他们充分发挥兴趣特长, “天高任鸟飞”, 自由吸取营养, 丰智长能, 茁壮成长。

(1) 了解新生。新生入学后, 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动机、就业方向、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一次调查, 系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作出《学生个性发展行动方案》, 并报学院备案。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出三年期间《个人发展行动计划》, 召开班会, 分别在班会上讲演。系部、团委、学生会每年度检查、总结一次, 查看学生个人在发展方面取得什么成绩, 查看学院、系部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提供了哪些条件, 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 对系部的《学生个性发展行动方案》和学生的《个人发展行动计划》做一次大总结, 取得经验, 彰显成绩, 形成范例。

(2) 课程设计与考试成绩管理要与地方性高职的办学方向、目标相一致。不要类比普通高校, 也不要照搬其他高职院校, 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设计专业课程, 即有自己的“院本课程”, 亦称“特色课程”。让学生选学本院的“特色课程”, 用自己的“特色课程”培养出自己的“特色学生”, 这些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今后在择业时就会出现“一家养女千家求”的现象。学业成绩管理要有弹性, 不要把必选课程框死, 不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如有的男生不喜欢政治理论课, 有的女生不喜欢数学课;有的想中途休学, 保留学籍;有的提前离校就业, 回校按时参加考试。对这些要求要能够理解和宽容, 想办法给予变通, 不要成为不可逾越的毕业门槛。

(3) 院内学生行为管理制度 (作息制度、考勤制度、评优评奖制度) , 要体现地方性高职特色。大多数高职是由中职升格而来, 目前多数地方性高职招有不等量的中职生, 中职保姆式的管理模式仍在沿用。对高职生的管理一是不敢放开, 因为中职生自律能力差, 大家一齐涌出校门, 问题会很多;二是不知道怎么放开, 高职走的路不是很长, 尚无成熟模式。故目前对高职生的行为管理一般是“两不像”, 既不像高校模式, 也不像中职模式。对高职生的行为管理可采取郭橐驼“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的做法, 若管若弃, 若远若近, 看似放松管理, 实则自主能力培养。如允许学生跨专业听课, 允许“怪才”学生集中精力钻研一门课, 并取得好成绩;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课提意见, 并认真采纳意见;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时, 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参加, 不搞一刀切;放宽学生交友限制, 允许男女生正常往来,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舒心的学习环境。

(4) 重视专业实训, 增加动手实践时间, 诱发自主创新潜力。改变“教室———寝室、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题———学生作答”等诸多“两点一线”教学行为模式。学生是棵树, 需要栽培, 需要雨露阳光, 但不需要拔苗助长, 不需要越俎代庖, 否则就收不到郭橐驼的“其天者全, 而其性得”的效果。实习实训时间根据理工专业的特点, 要保证课程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 每门课都有实习, 每个学期都有实训, 在实习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 在动手中掌握操作技巧, 在平凡反复中诱发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三年的紧张而又愉悦、劳累而又踏实的情绪中度过。

二、交以为师, 中焉可师———尊重学生, 褒掖后学, 既把学生当朋友, 又把学生当老师, 造成一种师生互勉、共同提高的氛围

韩愈“抗颜为师”, 写了《师说》一文, 柳宗元甚是赞赏, 接着又写了《师友箴》一文, 阐明自己的从师交友观。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柳宗元在《师友箴》文中说:“中 (同忠) 焉可师, 耻焉可友, 谨是二物, 用惕尔后。道苟在焉, 佣丐为偶;道之反是, 公侯以走。”他认为:“忠信之人可以作为老师, 知耻之人可以结为朋友”, 这是两条从师取友的标准, 如所信奉的道相同, 佣人、乞丐也能够结为朋友;若信奉的道不同, 哪怕是公侯贵人也不要结交。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对学子韦中立的态度是极其尊重、谦虚的, 认为自己“仆道不笃, 业甚浅近”, “为众人师且不敢, 况敢为吾子师乎?”柳宗元自认为道德修养不深, 学识非常浅薄, 当不了韦中立的老师。同时, 高度肯定韦中立深厚学识, “吾子行厚而辞深, 凡所作, 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告诫韦中立:将自己给他看的文章言辞“吾子苟自择之, 取某事去某事, 则可矣”。

从当今精英教育下的应试教育里走出来的高职生, 他们失去了孩童时代的灵气和活性, 以高考失败者的角色在无可奈何的心态牵引下, 走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士气不振、情绪低落, 自卑感强, 自信心不足。我们可运用韩愈、柳宗元这些先哲鸿儒的育人之道, 制造出一种“交以为师, 中焉可师”的氛围, 祛除失败感, 树立成就感, 扬起奋斗的帆。

(1) 在新生进校时, 造成一种热烈、高昂、欢快的迎新场面。将亮丽的校园展现在他们面前, 让郁闷了高考后一段时间的学子顿感“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进入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 以一种新的姿态投入学习、生活。在入学教育中, 为树立自信心, 开展一些以“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我的闪光点照亮我的人生”“成就自我, 放飞理想”为题的班、团讲演活动, 克服自卑心理。

(2) 行政教辅人员、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以诚相见, 沟通思想, 增进友谊, 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指导努力的方向。“人生难得一知己”, 母校的领导、老师能成为自己的知己, 是终生难忘的。“士为知己者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的港湾, 前进的动力, 奋飞的基石。

(3) 给学生提供“中焉可师”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 人人都可当干部, 个个都可为人师。如班干部实行轮换制, 团委、学生会实行选举换届制。三年期间, 每人都当过一次干部, 主持过一次节目, 操办过一次活动, 评过优, 得过奖。

(4) 师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尤其是教师注意向学生学习。高职生已具有丰厚的知识, 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们的一些观点或许表明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注意聆听学生的讲话, 采纳正确的意见, 为学生提供“中焉可师”的平台, 如开展师生讲演比赛、师生辩论会、报告会等, 形成一种师生互学互勉的氛围。

三、尊师重道, 文以明道———尊敬师长, 学会做人, 宣扬先进文化, 弘扬正义, 克服虚假弊端, 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才

柳宗元与韩愈一样, 认为师道是十分重要的。他针对当时士大夫群里形成的一种耻于从师求学的不良风气, 挺身而出, 捍卫师道尊严。他在《师友箴》文中写道:“今之世, 为人师众笑之, 举世不师, 故道益离”,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这就从师与道、师与人才成长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着眼, 充分说明了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如果人类社会都不从师, 世道就不存在了。韩愈为师的目的, 是“传道、授业、解惑”, 柳宗元所乐为的是“言道、讲古、穷文辞”。两人都强调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道, 要用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 使他们懂得社会规范, 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员。他指斥当时腐败的教育, 主张革新政治以培养利人济世有真才实学的君子。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 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叮嘱韦中立写文章不要“轻心”“怠心”, 不能有“昏气”“矜气”, 通过“抑、扬、疏、廉、激、固”六种写作手法, 起到“奥、明、通、节、清、重”六种作用, 使文章达到完美的程度。

为了做到“文以明道”, 柳宗元告诫学子:“本之《书》以求其质, 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之《礼》以求其宜,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 本之《易》以求其动,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要求把写作和作者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 写文章意在宣传某种思想或主张。文学为现实服务, 作品思想内容必须通过辞藻形式来表达, 而辞藻形式必须为思想内容服务, 并用它去改造人, 改造社会, 革新图变,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地方性高职应确定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办学目标, 且城市高职与地方高职应各具特色, 城市高职的办学目标重点放在就业问题上, 地方高职的办学目标重点放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问题上。办学目标确定后, 应选择相适应的办学模式, 形成一个办学规模、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就业指导等办学环节全面协调的校园软、硬环境。这种优良环境有助于尊师重道氛围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欲“尊师重道”, 教师必先有“道”, 而后学生才重“道”。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朝夕相处, 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其表率示范作用十分重要。首先, 教师要自尊, 品行要端正, 博学多才, 谦逊宽容, 堪为人师;其次, 尊重他人, 尊重学生, 尊重教学规律, 尊为长者;第三, 传播主流思想, 倡导先进文化, 诲人不倦, 甘为人梯,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的高大形象。

(2) 严谨治学, 诚信科研, 杜绝虚假行为, 防止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与“文以明道”格格不入的。目前高职院校刮起了赶评教授 (研究员) 之风, 有的高职近几年的正高职称获评的数量直线上升, 超出了正常增长, 群众颇有微词。为了抑制这种一窝蜂现象, (1) 人事主管部门严格实行评聘分开政策; (2) 学院每年实行限额报送; (3) 上级评审机构严把质量关, 惩罚受贿放关者。由此形成求真务实、求知笃学的教风, 诚实光荣、造假可耻的学风, 使教育在社会的浊流中“出污泥而不染”, 保持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

(3) 营造一种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崇拜老师的氛围。对教学科研有突出成果、贡献的老师进行公开表彰, 开展学习热潮, 如2006年开展学习中南大学校长、教授黄伯云的先进事迹, 收到了很好的尊师重教的效果。

(4) “文以明道”,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专业技术传授之中, 先学会做人, 后学会做事。商界成功者最推崇的成事法则是“先做人后做事”。认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 在于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 在于做人的失败。成功之道, 在以德而不以术, 以道而不以谋, 以礼而不以权。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 都是不把自己的真正实力暴露出来的人。高职生将来进入社会, 以术谋位, 以德谋生, 做好人是永恒的, 品学兼优才是高职学子求学的真谛。

结语:柳宗元虽不愿为师名, 但学子众多, 毕生饯行指导学子成才,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柳宗元对青年学子的教诲, 主要体现在“为人、为学、为文”三个方面。深刻领会柳子育人观, 并运用于地方性高职 (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中, 其裨益是相当明显的。

摘要: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 与青年学子交往密切, 写有许多书信文章,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交以为师”“中焉可师”“尊师重道”“文以明道”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学习运用柳子这些教育观点, 对提升地方性高职校园软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柳子育人观,高职,软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国康.柳宗元诗文教与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4.[1]吕国康.柳宗元诗文教与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4.

[2]杜方智, 林克屏.柳宗元在永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2]杜方智, 林克屏.柳宗元在永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3]王元湖.柳宗元的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3 (3) .[3]王元湖.柳宗元的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3 (3) .

环境育人观 篇2

论孔子“正心”的育人观

孔子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正心。为纠正当时人心不正、上下尊卑关系不清的时弊,孔子给西周教学内容的六种技能――“六艺”赋予新意,使“礼”具有抑制人性、规制人心膨胀的意义,使“射”具有人心之正、校正人心偏邪的意义,使“乐”具有升华人心、从而达到仁心高度的意义等等,并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实现他的道德理想。这些,形成了他正心的育人观。这种正心的`育人观,对后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们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 者:张春英  作者单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 年,卷(期): “”(3)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正心   育人   礼   乐   射  

唱响主旋律创新育人观 篇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15-02

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校园文化为抓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狠抓学生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1)从理论着手,提高理论水平

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要做学习型班主任,专家型班主任。为了加强班主任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近年来,我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两本业务杂志,还给每位教师购买《好班主任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旨在老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身素养,学会如何做班主任。时下的学生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作为班主任,应该学会转换角色,在学生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2)从培训入手,提升业务能力

为了让班主任理论知识能落到实处,并能指导日常班务,我们经常组织班主任集中培训,把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思路,策略通过案例讲给班主任听,邀请本校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现身说法,如:如何与学生、家长建立和谐关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报喜也要报忧”“淡化小问题,深化大问题”“发挥热心家长的作用”;和孩子交流“要眼对眼”“多叫孩子的小名”等这些具体实在的方法。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因此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摸清他们的心理特点,明白他们的内心愿望,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工作,建设班级,让学生信服你,服从你的领导。

二、搭建平台,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光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怎么能得到家校双赢的结果呢?为了达到家校双赢,近年来,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并举行简单而隆重的聘请仪式,发放了聘请证书。依托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分期分批集中家长培训,为家长们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如: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来到我校,为六年级学生家长做了专场报告。深圳五星义工、爱心妈妈陈立来到我校,为一年级学生家长做了国学育人的专场报告。竞争力创始人-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张运华为我校三年级家长做讲座。此外,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家访、校讯通,各班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方式,构建多边沟通机制,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三、夯实常规,形成德育工作特色。

(1)抓实常规德育活动

课堂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利用课堂将德育内容分年段区别对待。低年级以常规教育、学习守则和训练为主;中年级以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自觉主动意识上的训练为主;高年级以社会公德、意志品格和爱国意识的教育,培养文明礼貌待人的好习惯为主。这三个年段的要求相交叉,重点只是根据年级有所侧重。德育要做细,做实,并要持之以恒。我校坚持每周一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坚持班会课,队会课制度化,坚持纪念日活动常态化,坚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坚持榜样激励机制化。运用“五个坚持”来开展学校活动,夯实德育常规工作。

(2)创新多彩亲子活动。

为了避免德育工作重说教,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真正将德育工作植入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德育实效。近年来,吉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得更美了,更靓了,有了许多标志性有特色的建筑, 如庐陵文化生态园、庐陵人文谷、后河绿廊等。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身边的家乡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学校开展了“爱庐陵 唱庐陵 画庐陵”等一系列活动。其中 “和爸妈游庐陵文化生态园”活动的征文、摄影图片,全部都上传至学校网站,以家长、学生分别投票的方式进行评比。家长、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将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3)携手社區共同育人

为悼念革命先烈,学校与钟鼓楼社区取得联系,通过社区与社区内的儒林国学馆联合举行“探寻先例之路,感悟幸福生活”清明祭扫活动,孩子们身着汉服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怀着感恩的心缅怀祖国春天的缔造者,悼念敬爱的革命先烈,感谢所有关心他们成长的人。六一前夕,我们还组织学生赴吉州区福利院开展“我们一起过六一——六五班爱心之旅”活动。爱国,爱家乡,关爱别人等品德的形成在活动中润物无声。家,校,社区手拉手,在这三者有机联动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为学生构建起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四、明确目标,创新育人模式。

目前,我校德育工作将围绕办学目标“乐.善” ,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旋律,加紧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扎根。如:主题开学典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热爱祖国的乐善少年”;主题班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守纪的乐善少年”;素质教育月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诚信守法的乐善少年。”

开发课程资源,彰显大育人观 篇4

一、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 从而获得拓展

品德课老师在首先要深入“备教材”, 然而当前的教材不管是什么版本, 一般都会受到当地的区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所以教师要能够学会因地制宜。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要深入剖析, 并作深刻的理解, 要理解编者的意图。要求教师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 所处社区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视野等进行实际操作与应用, 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所在地域社会知识的理解。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 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

品德教材往往以故事说话, 因此教学容易浮于浅层次, 作为品德教师, 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 看到故事背后的东西, 要能够总结出本次教学精炼的内容, 也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 我们就要先明白教学内容所涵盖的范围, 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量。心理学说,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一定的, 因此, 我们要充分把握好品德课的信息量, 要让孩子们量力而行, 不能让孩子们消化不良。

2. 挖掘教材自身的内涵, 看到教材彰显的外延。

我们可以对教材中蕴含的教材资源, 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 这样在无形中拓展了教材的资源, 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深刻。比如, 第七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 教材的内容已经足够宽泛, 介绍了各民族的特点, 这完全为教师拓展和挖掘开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 在进行备课时, 我首先播放了《我爱中华》这首歌, 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听后的心得, 此时我还适时出示了《中国民族分布图》, 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各民族的图片、资料, 并让他们各自谈谈最喜欢哪些民族的哪些方面, 如服饰、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等。最后, 我们还对小组中的代表所展示的情况进行了评比, 这样, 大家对少数民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 需要教师对教材具有足够的敏感度, 能够看到学生可能忽略的资源。这样, 就对品德教师教材解读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整合媒体资源的优势, 从而获得拓展

当下, 我们可将网络上的资源和影视中的有关资源合并称之为“媒体资源”。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当下,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网络已经基本得到了普及,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可以有效利用媒体资源, 使得教材的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补充,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心情等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教材内容, 从而形成个性化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 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的教学时, 我这样说, 事实上, 现在的家里与公共场所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一旦危险发生, 该怎样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目前,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脆弱, 还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我们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孩子们在以上方面得到提高, 学会遇到危险如何应对、如何自救或互救, 能平安成长。本科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现实性, 具有特殊性, 非常适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于是, 在上课时, 我们巧妙利用网络资源 (制作课件)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教科书上内容:“2009年, 全国共发生火灾13万起, 死亡1000多人。其中, 许多人是因为缺乏火灾中的自救常识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我还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收集网络上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发生的火灾次数及死亡人数, 以及重大火灾的真实场景, 让孩子们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孩子们深刻明白了掌握相关火灾逃生的技能, 是多么的重要。上本课时还可以播放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录像片, 让学生体验怎样防止媒气中毒。通过这些视频, 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刺激, 他们都一致认为, 要珍爱生命, 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从而提升了应付危险的素养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的丰富, 从而获得拓展

社会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资源库, 它有效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 社会中蕴含着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诸多资源。但, 由于我们的运用意识不够强, 因此有时反而觉得社会中蕴含的资源过于缺乏。但, 如果我们有效拓展, 比如, 我们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 丰富和拓展《品社》课程的内容。

我们一般将《品德与社会》的性质作这样的定位:品德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

环境育人观 篇5

綦江县新盛镇中心小学 谢显昌

2011年9月13日,綦江县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报告会在南州中学召开。报告会由县教委杨才弘书记主持、高思成主任致辞。作为全县8000多教师中的一员,我在学校视频分会场参会学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

郭扶中学关爱留守儿童团队、綦江中学幸禹才老师等七个教书育人楷模在会议上做了先进事迹报告。他们有走在课改前沿的网络达人,用心和键盘敲打出15万字教学日志的山区教师;有从学生身上坚定课改信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独辟蹊径开辟全新教学生涯的英语教师;有将教育解读成“爱与责任”,用真情和爱心一次次挽回失足少年心灵,让学生如雏鹰般“云翥、高翔”的高中班主任……

楷模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的快乐和价值。观看楷模事迹报告会,让人心潮起伏,收获良多。我随手记下高主任几句经典致辞,与当天的楷模事迹结合谈谈体会:

1、师者,人之模范也。爱,师之魂也。楷模事冽:

幸禹才:真正的爱才能收获教育,真正的爱才能深入学生心灵。

幸老师在我读书时即从教。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吧。这句话是他多年教育经历总结出来经验。也曾看过一句:“爱是最好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爱为师者魂灵。”这是颠仆不灭的真理。

什么是教师真正的爱?

人们说真正的爱包含的是无私,即不带功利的爱。现实之中,有老师对学生好,因为家长是干部,因为家长是富人,教好这个孩子有利可图;有老师对学生好,因为学生可以给自己创造分数,可以给自己拿来证书,有利于解决自己的职称、先进。无私地给予学生爱,才是真正的师爱。真正的爱还应该包含公平。学生不看家庭背景,不分成绩好坏,不分性格的优劣,全部施与爱,达到博爱。即使做不到,至少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你明显的偏爱。假如说要有所偏爱,那也应将爱给予弱者,贫者,缺少爱者。我们的老师都觉得是爱学生的,但一些同学觉得不爱他们,是由于学生未感受到公平。

真正的爱也应该包含尊重,贯注以人为本的爱。老师的爱发自于内心,是否就是真正的爱了呢?其实,那不一定就是真爱。对于受与者,要防范“嗟来之食”。爱学生,同时要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颜面,照顾学生心灵。曾经听一位老师说,有一次,当着全班同学,自己送一位贫困学生东西,学生死活不接受。

在綦江中学交流工作时,发现幸老师总与同事在假期、周末驾车来到学生家中,将学生的优异表现与关爱一同送到家长处。曾见他告诉同事,关爱贫困学生处理不当,爱可能变成一种伤害,适得其反。他说:“要爱学生,要会爱学生,更会艺术地爱学生。”

2、城市儿童多独生子女,多溺爱;农村儿童多留守,缺乏爱,甚至还要担当改革家庭的责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今天我们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城市儿童,多数享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享受城市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父母呢!多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交通方便,生活好,文化层次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是退休领导,也是是退休工人,有人缘,有财源。这样一大家人全围着一个读书的服务。真像前人所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可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惯坏了。他们对教师、对学校的要求高。老师面对这么个群体,有时真有如履薄冰。

农村的孩子呢?父母为生存在外打工,为共和国的繁荣添光加彩。孩子留守在家,交由七老八十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交通不方便,生活水平低,教育方法差。自己班在上期一天下午开家长会,老人家气喘吁吁几里外赶来,看着都让人心疼。留守孩子还要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他们更需要爱呀。

关爱留守儿童团队无私的爱让人敬佩。“走教”教师团队,穿树林,爬山坳,每天走着几里,几十里的路程,把最美的图画,最美的声音送给孩子们的课堂,让孩子们的课堂仍然保存着理想和希望之光。一走几年,是多么不容易。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在共和国的土地上,用他们的双脚,缩小着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3、教师的工作不仅讲技术,而且讲艺术。我们师者面对不同的学生构成,怎样爱?怎样实施有效的教育?

刘丹会的故事十分精彩。学生打人了,不让写“检讨书”,而写“说明书”,内容是“我是一个好孩子的20条理由”。刘老师讲自己运用这个方法,让那个打人的男生在写“说明书”时写得竟然声泪俱下。学生感慨:作为一个乖孩子,这次错误竟然犯得那么惨!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乖孩子,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是一个乖孩子,为什么就会犯过错呢?

刘老师的方法给学生启示:我虽然犯了错,但整体上我是一个好孩子,只要改了就优秀了;我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好孩子,怎么就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学生会想,这样的错误可能要改变人家对我的评价,千万不能再犯了。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纠错。我在学生犯错时,让学生去总结自己犯了哪几个错误,违背了《学生守则》哪些,分析得让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听了刘老师的介绍,我不得不说自己与这些教书育人楷模的距离明显。

4、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古南中学校长杨秀鹏、隆盛中学英语教师陈才琼、中山路语文老师彭裕,他们继承传统教育优势,同时不断改革创新。所以,创造让他们享受着教书育人更多的快乐。綦江县如今多项改革推进,也为催生教书育人楷模创造了有益的土壤。在这样好的环境中,学习楷模、提高素质、改革课堂、创新教学,将是我向楷模们跟进的一条道路。

环境育人观 篇6

“量变”与“突变”

先讲述一个曾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失去妈妈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生计,爸爸只得在家里的一个小养鸡场中整日劳碌,难得和他说上几句话。他很孤独。在学校,他也没什么朋友,总是默默无闻、没什么特点可言。他的学习也如他的性格,平平淡淡,无甚可谈。老师起先也曾注意到他并热心帮助他提高成绩,但不知是他资质平平还是别的什么缘故,他的状态一如既往。班上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也极少参与,总是充当“坐在角落里的旁观者”。时间一长,老师也渐渐把他淡忘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倘若不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他还会一如往昔,在时光的流水里沉浸下去。

这天,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祖国。学生按时完成了作文并交给老师批改。老师一篇篇地批阅着,起先颇有兴致,然而没过一会儿,这样的兴致就渐渐消散,他感到有些乏味了,因为这些作文大多是“豪言壮语的堆砌”,连平日里几个作文稍好的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后悔出这个题目的老师在失望之余打开了这个孩子的作文本,里面只有一句话:

“如果祖国是一只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

对着这句话,老师静静地坐着,好长时间都没回过神来。

初读这个故事时,我的心情也如文中的老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在这个缺少爱、缺少温暖的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生长出这么朴素、深沉、让人感动的对祖国的情感呢?虽然它简单得只有一句话。

这个孩子的“精神宇宙”,似乎并没有经过“量变”的过程,而是在一种突然的、无声的“爆炸”中,瞬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全然陌生的一面。这让我们感觉到自身教育力量的庸碌、渺小和粗陋。

我们曾经那样无比坚定地信奉教育的力量,认为一切都是因果链作用的结果,都是按某种模式发展的。所以,我们沉迷于施加教育外力推动的“量变”,沉迷于曾经的“教育经验”和“成功模式”,认为凭借着外在的教育力,只要持续不断地作用下去,期望中的“质变”就必然发生。即使当结果屡屡不如人意甚或与初衷“南辕北辙”时,我们也并不怀疑这个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只是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但上述案例中孩子的“突变”却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我们这种“教育自信”的盲目自大和不可靠,并印证了现代宇宙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宇宙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于与其周围物体关联着的网络中,这是一个“变幻无穷”的复杂网络,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可能的,且不需要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原因和依据。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教育中的种种“突变”特例大有裨益。

回首我们自己,观察周围人们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有些我们尚能察觉到“量变”的痕迹,甚至还能欣喜地看到教师施加外在教育力的作用,但大多数变化却是在我们无法察觉的区域里或将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这种“突变”由于蕴藏着远多于人类现在所能掌握的相关信息,所以一旦发生,让教育者每每面对那么多巨大而陌生的未知,面对那些“刹那间彻底更新了的精神面目”时,都会如亲眼目睹“核爆”一般,惊讶得无以言表。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面对这些无法预知、不可控制的“突变”,教育工作者就束手无策了呢?不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抛弃那些“固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功能无限化”的思想倾向,理性地看待教育的力量,对孩子们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倾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沟通和理解,用一种“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他人的精神”而非“物质化功利化的思想原则”,去贴合和感染而非限制和禁锢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突变”中学会从容面对、学会多向思考和主动选择,从而自主能动地消除那些不利于自己健康发展的突变的影响,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里保持自己“精神宇宙”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力所能及且不至于“劳而无功”甚至“劳而有过”的最好做法。

“整体观”和“发展观”

这是一个记载于清代文人笔记里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极为淘气,顽劣异常,但却幸运地出生在了一个很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虽然他常常气走先生、欺侮同学,以致无人肯做他的老师,无人与他同窗共学,但他的父母依然延揽到一位文武兼备且很有办法的先生来教他。教育环境是封闭的,只师徒二人。他们白日学文、夜间习武,除了父母,除了学习,其他人一概不交往,其他事一概不闻不问。而这个孩子也像变了个人似的,竟然跟着先生心无旁骛地学了下去,数年之间,学业精进,体质强健,武艺高强。他的父母对先生自是百般感激,称赞有加。然而先生在喜悦之余却不无忧虑,他在临行时谆谆告诫孩子的父母说:他的成长是很顺利的了,以他的天资,将来成就一番事业亦为不难。自己只是有些后悔,不该只传学业而忘及其他。这个孩子如若前途有些波折尚好,如若一帆风顺,他因不知世事艰辛、为人不易,骄惰之气必然较常人为重,日盛而不可止,难免“月盈则亏”呀!希望你们不要忘了时时提醒他。然而数十年后,这位先生所担忧的不幸结果还是到来了。

这个孩子就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故事虽发生于清代,但对现今的教育同样不无启示。故事中的那位先生在为“只传学业而忘及其他”而后悔,为孩子的前途深深忧虑时,自己可能就已意识到,他那种片面追求成功的教育,已为孩子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无法摆脱的隐患。而透视现今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到由此衍生的各种机制、制度,这一切与故事中的教育情景又何其相似!一种不计后果、不虑未来、漠视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长远发展的单纯追求成功的教育——且只是应试成功的教育,被一种浮躁的、直指功利的社会心理包围着、怂恿着,被一种巨大的“读而优则仕、则富、则贵”的社会思想的惯性力量推动着、强化着,荼毒了孩子们的心灵,污染了教育的田地。这远比故事中的那位老师造成的后果可怕得多,因为他只是贻误了一个人,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则可能会贻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环境育人观 篇7

一、高职教育树立“立德树人”育人观的必要性

(一)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高职学生处于从学生时期向就业时期的转折期, 他们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 还要从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上为成为“职业人”而做好准备。首先, 作为将来国家的建设者, 他们应该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其次, 作为在校学生, 他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最后, 作为即将走向就业单位的“准职业人”, 要注重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不断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及奉献精神。高职学生要赢得未来, 在当下就必须强化知识技能学习, 注重道德体系完善, 做到“以德立身”。

(二) 是高职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 走进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失败者”。对于学校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 某些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性, 对于未来充满迷茫。如何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帮助他们开拓人生崭新的发展空间, 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考验着高职教育工作的成效。高职教育不仅要能传授给他们将来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 还要帮助他们找到“立身之本”。要通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使他们在悦纳自我中重新审视自我, 树立新的人生目标。职业本无贵贱之分, “有用之才”的前提是“有德之才”。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 也是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所在。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道德困境

(一) 学生队伍自身素质不高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成绩不够理想, 表现不够良好, 因此受到的批评否定就多, 甚至被定义为“问题学生”。这就导致他们自身综合素质与同龄的大学生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例如, 不够自信, 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也低,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遇到困难时, 往往选择逃避, 缺乏担当精神;自认“抗击打能力”比较强, 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能力比较差;对于未来, 缺少清晰的目标, 更缺乏为了目标而脚踏实地的付出精神;内心不够坚定, 从众心理突出, 情绪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

(二) 家庭教育的缺陷

当前独生子女占高职学生的大多数, 他们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多照顾, 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某些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保障, 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朴素、吃苦、自律、礼让等精神品质。这些不足表现在学习中, 就是学习习惯不好, 计划性不强, 没有规律性, 普遍有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

(三) 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不和谐音符

师德, 是“立德树人”育人观得以落实的前提。道德教育最有力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但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例如敬业精神不足, 不能静下心来钻研业务,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工作中有讲条件、要报酬的现象, 对学校的待遇不满意。个别教师的这些不良情绪会带到教学工作中, 让学生看到与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相符合的一面, 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 也降低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四) 社会不良思想的渗透

在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下, 传统的价值观面临着新的挑战。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他们价值观中自我意识更加彰显, 功利主义思想比较凸显。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加剧各种观念、思潮的碰撞和冲突。网络时代犹如一把双刃剑, 使高职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 网络资源空前丰富、信息传播效率急剧加快, 以前封闭、单项、相对稳定的德育教学模式被打破, 推动德育教育向着开放、互动及体现时效性的方向创新发展。另一方面, 学生从网上接受到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 有些信息不仅没有价值, 而且传递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认知能力不高、辨析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好奇心强的高职学生面对海量信息, 缺乏甄别能力, 是非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

(五) 德育教学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 部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 这种倾向其实是应试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的另类表现。有的学校将德育教育视为非专业课程, 课时安排、老师配备上不够重视;其次, 教材陈旧教学方法简单, 只是对照教材进行宣讲, 不注重方法的创新, 很少开展德育教育课程实践或者开展案例教育,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最后, 学习效果评估体系简单, 往往通过老师的简单评语和考卷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情况, 存在以偏概全和以点带面的弊端。

三、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育人观的措施建议

(一) 突出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强。高职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育人观, 突出实践性。首先, 要善于依托教材开展实践教育。德育教材相对比较枯燥, 但是只要老师用心设计授课方式, 不断创新, 而不仅仅满足自己“讲完”, 学生“学了”, 而是要追求“讲精辟”, 让学生“有触动”。可以通过专题讨论、模拟练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场景式的学习中将比较晦涩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造化于镜。其次, 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德育实践教育。德育教育是伴随终身的教育, 但是并不意味着德育教育是没有时效性的。高职德育教育中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讨, 剖析其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价值, 引发学生对于道德、人性等命题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思考, 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中矫正错误认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再次, 要善于借助身边事件开展实践教育。越是身边的事件, 越有教育意义。高职老师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德育教育的选题、让学生以演情景剧、辩论赛或者模拟法庭等形式对身边的典型事件进行研讨,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 突出互动性

德育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 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可, 就不能充分发挥效能。首先, 要创新教学方式, 体现互动性。德育教育要改变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堂课的现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通过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让教学方式体现出时代特色。可以把教育内容制作成网页, 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网上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也可以开设论坛, 设立学生版主, 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碰撞, 对发帖情况进行积分管理, 并纳入德育教育的最终成绩中, 使学生从上网休闲变为上网学习、思考。其次, 要创新教学内容, 增强互动性。当前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高职德育老师可以在每学期选择几节课由学生来主讲, 方式由他们自己选择, 充分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再次, 要拓展德育外延, 激发互动性。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的责任。要抓好德育教育,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合力。就学校力量而言, 实训老师对于学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的强调, 就是一种德育教育, 辅导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就是一种德育教育;家庭教育虽然对于高职教育学生来说, 影响力逐步弱化, 但是家庭教育的烙印却深深刻在学生心中, 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中。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改变学生的性格弱点, 不能忽视对学生成长环境的了解和成长过程的分析。只有抓住家庭教育影响力这个支点, 才能更有效地找到学生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学校可以通过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邮一张学习照片的方式, 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 也可以通过家长接待日等方式, 邀请家长走进校园, 感受孩子的学生成长环境, 在与学生老师的互动中, 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引路。如果家庭是学生走进高职的出发点的话, 那么企业便是学生走出高职的落脚点。为了给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必须了解企业对用人的综合要求。某些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都十分注重学生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学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企业劳动模范、先进团队做事迹报告、邀请企业技术人才进行成长历程讲座等方式, 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的用人评判标准, 明确优化道德体系的方向, 提高学校德育教育与企业企业文化需求之间的吻合度。在“大德育教育”的格局下, 学生的互动性也被广泛地激发出来, 相互监督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自我约束能力将不断提高。

(三) 突出情感性

德育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列宁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 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德育教育传递的理论是理性的, 并不意味着其讲解方式就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德育教育的过程是老师带着知识、情感抵达学生内心的过程, 是触及学生最隐秘、最柔软的自我世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老师尤其要以情感人, 以情化人, 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 进行自我净化、自我提升。首先, 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意轻易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要先做“益友”再成“良师”, 凭借良好的职业道德, 首先用自己真诚方式赢得学生的信任, 让学生有勇气表达自己, 然后履行自己“解疑释惑”的责任。其次, 要能够理解。理解意味着平等。高职老师要积极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能够放下传统观念, 走出传统师道尊严约束, 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我、看待学生。要理解学生的迷茫, 接纳学生的不足。用自己的知识、阅历引领学生练技能、提升完善自我修养。再次, 要勇于谅解。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敏感、自尊、脆弱等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犯错误, 但是对错误的承受能力欠缺。因此,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 老师首先要积极营造宽容的氛围, 做到不羞辱、不否定, 帮助学生正视错误、改正错误。谅解, 是对学生的一种不放弃, 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更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当学生获得了别人的谅解, 他们就会学着谅解别人, 会怀着感恩的心回报老师、学校, 这是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工程, 也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长期坚持。立德树人的过程, 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也是高职教育教育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先云.正确理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内涵[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04) .

[2]张朋钊.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02) .

[3]张秋敏.实践“成功德育”坚持立德树人[J].北京教育, 2010 (01) .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 .

环境育人观 篇8

一、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发展与突破

国家教育部等7部门共同颁布的《意见》, 突出强调了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 并制定了具体的措施, 从而把高校实践育人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结合上述政策的演化脉络, 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体现了以下方面的发展和突破:

(一) 实践外延的扩充

随着全方位育人观念的发展, 实践也从传统的社会生产劳动逐渐扩展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育人中的价值逐渐获得重视, 《意见》第5条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此外, 如果说以前还是把实践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 现在国家逐渐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第7条明确指出, 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

(二) 实践价值的扩展

早期对实践价值的强调, 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 现在实践在高校育人观中的价值呈现出扩展的现象。实践在高校育人观中的价值不仅和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相结合, 同时还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以及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 社会合力的强调

在《意见》中, 一个明显的突破在于强调社会合力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第11条明确指出: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需要各高校的积极努力。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进一步发挥好沟通联络作用, 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宣传、文化等部门要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提供优惠条件。部队要支持学校开展军事训练, 积极加强军校合作。共青团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商, 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 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传统上, 我们认为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一个细胞;实际上, 我们也可以说, 社会也是学校的一部分, 同样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和义务。实践育人观念的提出, 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念的基于当代情景的阐释。

二、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问题与困境

实践育人观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的同时, 仍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和困境。

(一) 实践的形式化

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高校对于实践育人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形式化的倾向一方面体现在至今有些高校还没有根本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和做法, 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 关注实践作为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价值而忽视实践本身的育人价值。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高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对于实践育人, 往往只是“重口号”而“轻落实”, “重在文件上”而“轻在实际的育人活动”中。另一方面, 这种形式化的倾向还体现在高校对于实践育人的强调过于笼统, 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宣传、组织、保障都没有到位。这种没有长效性的制度和人力保障的实践活动很大一部分流于形式, 有的最后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学生“活动”, 失去了其根本性的育人目的。

(二) 实践的认识论化

我们知道, 实践有多重维度, 但由于受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影响以及对科学实证主义价值的推崇, 实践概念在许多言说者眼里具有厚重的认识论色彩, 它本身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却被忽视甚至被否定了[1]。在恩格斯那里, 实践是实验和工业。在列宁那里,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唯物主义所强调的实践———认识———实践, 实质上把认识与实践作为分开的过程。也就是说, 从认识过程中得出的结果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理论必须在实践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这种对实践的认识论维度的强调, 使我国高校的实践育人观常常停留在认识论的层面, 割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如有学者指出:所谓实践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 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还有的学者指出:实践教学的价值在于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甚至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 并为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 开拓新的专业理论领域提供实践依据。不能否认, 对于实践认识论维度的强调有其合理性, 但是, 忽视实践的其他维度, 也会阻碍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 实践的功利化

实际上, 对于实践认识论化的强调会自然而然地导致实践的功利化。认识论的宗旨是通过实践的概念来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目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受这种对实践的功利化认识的影响, 人类遂将自己主要的力量用于对于外在目的的追求上, 而忽视了实践本身的内在指向性, 忽视了实践对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作为后发型国家, 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往往更多的和国家的强盛、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就业紧密结合, 这同样容易导致高校实践育人观的功利主义倾向。如强调通过实践, 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就学不到的技能, 然后利用这些技能改造客观世界、占有外部自然界;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从而培养一专多能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实践育人和就业创业、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等外在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实践认识的功利化倾向。

三、反思

把实践领域的问题仅仅作为一个认识问题去解决, 往往会因为认识结论的抽象而失去其原始的丰富, 因为认识结论的固定而失去其新鲜和生动[2]。因此, 为了充分实现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价值, 我们必须从对实践的认识论和功利主义的强调转向对实践的多维度的强调。首先, 从实践的主体性维度出发, 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践的价值, 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体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价值, 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参与角色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真正实现实践的本体论价值。其次, 从实践的交往性维度出发, 在高校的实践活动中, 要强调合作活动和团体活动, 注重在实践中构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往关系。对于实践中的他人, 我们不应该看作认识和征服的对象, 而要把他人看作自我存在的提升和补充, 在这种真诚的、开放的交往过程中, 实现自我的超越。最后, 为了充分实现实践育人的价值, 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实践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的伦理维度。人类追求自由和终极“善”的解放活动应当构成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元价值———只有在这一活动的规约下, 人类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才能成为真正的实践活动。

摘要: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颇。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实现实践育人的价值, 需要对实践进行理念层面的反思,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不仅重视实践的认识论维度, 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维度、伦理性维度和交往性维度。

关键词:实践,认识论,主体性,伦理性,交往性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9, (3) .

环境育人观 篇9

一、付出真情——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学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相互尊重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强调, 最有实效的德育应该以对学生的“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为前提, 其中又以“高度尊重”为主要基础, 只有“高度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适度要求”和“适时引导”, 教学才能奏效。基础教育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思想政治课更是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素质教育核心地位, 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对人的关怀”, 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当作思想政治建构的主体。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笔者的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 深切的体会到政治课教师真情投入的重要性。只有教师付出真情, 把师爱的甘露洒向每个学生,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 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比如笔者在讲授“孝敬父母”内容时, 和同学们共同设计了一堂“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在活动中, 笔者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和同学们一起吟诵《游于吟》, 共同体验爱的真情;而当同学朗诵诗《母亲就是那样一个人》时, 笔者随机播放轻音乐《秋日的私语》, 然后又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的一篇散文《感激父爱》。笔者分明感受到在座的学生被其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情感所打动, 深情回味着父母对自己的爱, 并把这种爱通过师生的真情互动与合作融入到自己的人格中。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真情体验的教学收到了超乎预期的效果。

二、寻找实情——深度滋养学生的品德

新材料、新观念、新情境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因此, 政治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先行者。政治课要真正能起到滋养学生品性的目的, 政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 去体验、感受、亲历生活世界, 通过对实情的找寻、建构、反思, 实现教学育人、成人、达人的境界追求。

笔者在教学时间之外广泛搜集、整理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 如图书馆、实验室;二是校外资源, 包括展览馆、工厂、农村、景区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资源, 如广播、电视、报刊;四是校内外网络资源等等。政治教师要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 努力为学生寻找最佳实情, 让学生得到高效的信息, 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具体的政治课教学中合理组织“实情”资源, 注重“实情”的育人功效。比如, 讲“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内容时, 笔者先给学生介绍“马加爵事件”, 让学生明白“马加爵之变”, 了解他从“自信”到“自卑”到“狂躁”最后到“变态”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自身的现状, 谈谈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而在讲“环境问题”课时, 给学生展现风景区环境被破坏、海洋被污染的图片,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进行保护环境的思考。

无论是需要哪种资源, 只要我们满怀热情, 尽力寻找实情就能找到。让学生感受政治就在生活中,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政治, 使他们真正跳出课本框框, 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 然后不断地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从内心深处感悟该如何做人。

三、回归学情——精心铸造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指出, 政治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 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 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因此, 政治教师应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宗旨,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参与, 培养启发思维, 真正回归学情, 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精心铸造学生的心灵。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中, 笔者提炼出了适合学生政治学习的方式。

1. 学习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

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

政治学科理论性、抽象性较强, 因此, 教师要积极创设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 每节课至少要留10~15分钟时间, 让学生自主安排,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 提出不同见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进而从内心深处感悟“我能行”。

2. 学习的合作性与合作学习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品德不是主观自生的, 也不是先天遗传的, 而是在积极活动和交往参与中逐渐形成的, 并且只有在参与中才能表现出来并接受检验。倡导讨论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往的平台。通过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说”, 了解其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 因势利导, 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在组织学生讨论时, 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去尝试解决, 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 不仅能解除学生的思想禁锢, 而且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获得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升华。

3. 学习的实践性与实践学习

如果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作基础之上, 那么探究学习则是以学生“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访谈、实地考察、查寻资料等。这种“做”的目的是使学生验证所学的知识, 进而灵活运用、掌握知识、深化知识, 最终达到觉悟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如让学生到路口调查乱闯”红灯”现象, 调查学校的用电用水状况等, 学生们自然会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深刻涵义。

教师要充满热情, 放开手脚, 回归学情, 让学生尽显风采, 说其想说, 做其想做, 真正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铸造一个个鲜活的有知识、有灵魂的新青年。

环境育人观 篇10

一、对古代教育中老师作用的误解

一直以来, 传统教学总是受到批判, 有其批判的实然状态, 但有些却有失偏颇, 由此引起使古代教育精髓部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古代教育中囚禁人的思想是有其不人性的地方, 虽然古人把“学则士看得很重”, 但总体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 正如韩愈所说“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道理, 虽然古时的“道”与现在的“道”在内涵上有重大区别, 但它也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道”, 正如现在的“道”, 如果再过多少年去看, 它也是会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样古人在教育中还是重视“道”的教养。

《说文解字》中说道:“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外, 更注重教人为善。《学记》中也强调:“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周礼》:“师, 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这是中国古代对老师作用最早的注释, 最早的时候对老师作用的认识, 就是强调传道, 而非授业。《荀子.效儒》:“人无师无法而知, 则必为盗;勇, 则必为贼;能, 则必为乱;罕, 则速尽;辩, 则速论。故有师法者, 人之在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文王世子》:“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就是强调老师对人的善性培养的重要性。《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由此可见古时之师也同样尊重学生, 隐约可见教学相长的道理, 并非把学生当作是匠的对象, 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互动。

二、教书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很难追索出教书匠一词最早的出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出自古代, 而是出自前几年。当应试教育兴起, 许多有识之士发现教师的作用正在悄然改变, 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应试, 教育功利化孕育出教师功利化。应试教育可以说, 它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智慧养成, 从而用一个“匠”的“馈赠”。本质上教学上并不是教书, 而是通过书来养成学生的德与知, 为教书而教书, 得一个“匠”也并不委屈。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学校的工厂化导致教书匠的出现和其存在价值。因为学校成为了复制的车间, 那么教师就成了复制的工人, 学生成为复制的原料。整个教育就是一台巨大的复制工厂。

Ericson的“课程午餐”中教师的作用作为这样的描述:“教师的工作只是把冰箱的食物 (课程) 取出, 并放进微波沪 (教学) , 看着学生吃完 (教室管理) 。吃的食物完全以包装的形式出现, 而且每天的食量都被分成各个小部分, 煮熟并捣成糊状, 这种预先的消化降低了食品的营养。这种准备和提供午餐的重点, 在于产生及时的营养效果即成绩。如果一个学生不肯用常规的午餐, 那么食物被加工的得更加精细 (补课) 。”在整个描述中, 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展开的, 没有提到德性的养成, 那与泥水匠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是具灵性的自主性的, 学生不是块砖, 把水泥粘上, 把它按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就了事了, 学生是有想法的, 是需要精神滋养的。

在教书匠的出现中, 教学评价是罪魁祸首。当教学评价量化成对学生学业掌握程度的考核, 教学失真也随之产生。教书匠作为对教师的贬义, 却并不见得其没有生存的地方, 如臭豆腐一般, 闻起来臭, 吃起来香。在学校中, 教书匠因其学生学业成绩突出受到各种表扬。当然教书匠的产生与教育的迟后性关系也非常密切, 教育这条巨大的流水性随着学校工厂化, 已经开始变异, 上条流水线已经很少考虑下条流水线的接纳问题, 只管在本条流水线的平安过度, 这点连工厂化生产中都很少会发生, 却发生在教育这条巨大的流水线上, 真正的工厂, 上条流水线是不可能不考虑下条流水线的接受状态的。

三、从“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1.“育人师”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应该具有五个学会:“学会为善、学会学习, 学会自立, 学会合作, 学会创造。”而学会为善, 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学是针对人的活动, 可是很少有像应试教育那样, 把学生当作可接纳的容器, 而忽视其灵性。育人师就是要把教师从教书匠的分离出来, 在教授书面知识的同时, 渗透做人的道理。如果说传授知识是显性的, 那么教人求真是隐性, 切不可因为其隐性而漠视其存在。世上最可怕的动物就是“有知而无德的人”, 虽然教学不是万能的, 但通过育人师的良好引导和培养, 可以减少这类人的产生。育人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善, 养成学生良好的德性, 与人为善。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但不是教书匠能做到的。科技给生活带来方便, 但是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因为教育中德性的养成滞后了, 学校教育中忙于给学生充电的时候, 忽视了德并不能通过充电来完成的。育人师就是为了给你学生充电时, 再教人求真, 使学生发展成为善的人。正如对全面发展的理解, 德是首位的。

2. 学生是现实与未来的人

是教书匠还是育人师并不是教师自己说了算,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认可。许多老师总感到冤, 对学生付出了这么多, 为什么没有感动过。究其基因就在于老师把学生看作是怎么样的人。学生是现实的人与未来的人结合。教师总以学生未来的幸福为由, 冷漠了学生的现实需要, 幸福需要现在时, 学生是很难感受到未来时的幸福, 当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但切忌为了学生的未来而放弃眼下的快乐。学生的内心中也知道老师是为了自己好, 可是没有当今的幸福怎么会有未来的幸福, 幸福是不能在某个阶段缺失的。教书匠就是很少考虑学生眼下的幸福, 而育人师就是要把学生现实的幸福与未来的幸福有机的结合。正如王晓春所说:“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为了将来的幸福完全牺牲眼前的快乐, 而要适当兼顾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教育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感受到快乐,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体现不到快乐, 那就是失败的教育。

3.“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当今教育的实然状态, 大家都心知肚明, 教育的应然状态, 大家同样深晓, 但都不愿打破这种表面的平静。其本质上, 教师都不愿意改变, 习惯有巨大的力量, 它最大的负面就是束缚人改变现实的愿望, 拘泥于习惯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惰性。“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说起来很简单, 那就是捧着一棵爱心去教学。世上只有一种东西, 不管付出多少, 也不会减少, 反而会越来越多, 那就是爱。可偏偏很少有人愿意付出。教书匠是把教学当作是一门技术, 育人师是把教学看作是生活, 对生活的热爱就是对教学的热爱。

彰显特色,环境育人 篇11

在环境即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我园充分发挥美术特色教育优势,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一、园所环境

大多数幼儿园,总会将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也会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却往往忽视幼儿园大门、院落及大厅的环境创设。我园在“环境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首先对陈旧不堪的大门进行了修葺。大门门头的设计从大字上做文章,尽显大气。在四层楼高的门头上,我们做了线形的背景,在背景上用美术三原色拼出了红绿黄蓝相间的几何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在这个小的背景上,制作了房舍、风车、云朵的造型,与“幼儿园——孩子的乐园”这一主题紧紧相扣。整个大门形成了三个分明的层次,主题和谐统一。

院子里的两栋楼,我们运用了墙体彩绘来装扮。

这座主教学楼我们采用色彩明快的七种颜色组合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色块,结合楼体的结构,做出了最合理的设计,上面点缀的英文字母和几何图案让画面丰富而活泼。正对大门的二层楼是进入幼儿园最显著的建筑物,我们的设计原则是要独特、新颖、艺术感强,充分体现本园美术特色教育。设计不单单只为幼儿所营造,更多的是把一种创新多元化的思想传达给家长和社会各界。

请看这面篱笆墙,白色的墙面打底,绿色的竹竿错落点缀,不仅透着勃勃的生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意境,而且优雅别致的设计极具艺术美感。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的形象墙,用一种温馨、淡雅的基调做背景,用富于生命力的小草和树叶来衬托画面,以蒲公英为主体,搭配上能够体现我们教育理念的散文诗,“带着你的希望随风飘荡,张开你的翅膀,你飞了一趟又一趟……”。蒲公英寓意着自由和梦想,通过这面背景墙我们传递的是有爱、有梦想才有希望,我们愿以最无私的情感去培育幼儿,让他们的童真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这里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东面墙是我们的电视墙,定期播放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展示我们的教学活动,以及专题知识讲座、家长合作交流等画面。让家长及各界朋友更直观地走进我们的园所,了解我们的理念、氛围及文化。

西面墙体的书籍,展示的是一种文化,老师们绘制的坛子和彩盘,传递的是我们民族工艺的底蕴和内涵。

二、教学环境

我园以“以美育人,寓教于谐”为办园宗旨,以“园所美术氛围的营造”为烘托, 从大环境着眼,小环境入手,创设与主题探究活动相适应的墙面环境和主题探究活动。在环境创设的目标上,从侧重装饰与美化功能转向了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环境创设的人员上,从教师包办和幼儿模仿转向了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创意合作;在环境创设的内容上,从原来的零打碎敲和千篇一律转向了各具特色形成系列;在环境创设的材质上,从原来的大批购买和收集成品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了让孩子做环境的主人,让孩子与环境对话,让孩子在创造中成长。

1.楼道环境

在我园随处可见的是琳琅满目的幼儿美术作品。极具艺术美感的长廊,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布置的,楼梯间,走廊上,每一件作品的展现都凝聚着孩子们对于艺术的憧憬和向往。也就是这不经意间的美的享受,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得到了艺术的熏陶,让我们的幼儿园呈现了别样的艺术风情。

一楼楼梯间展示的是毕加索风格画,给人以抽象张扬的感觉,楼梯采用常见的黑色几何符号来点缀,吸收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将黑白二色发挥到极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单色的形式创造出简练、生动的益智主题,反映出“少即是美”的美学原理。将这种单色装饰楼梯,既能表现宁静的美,又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二楼主要是毕加索作品赏析。最接近童稚的感觉,不掺杂任何做作的成分。对于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审美有着重要意义。

三楼走廊:绿色的轻纱及江南特色的花伞进行空间点缀,惟妙惟肖,轻盈、灵动、有一种秀水江南的温馨、典雅,优雅、浪漫的情怀。

2.活动室环境

活动室是孩子們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更像一个“儿童之家”,不禁使人联想起幼儿园之父禄培尔那句著名的格言“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室内布置有认知、美工、阅读、数学、建筑、角色扮演等各种丰富的区角,活动材料也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教室的墙面、柱子、甚至天花板上都以孩子们的手工制作和绘画作品来布置。作品稚拙而有童趣,是儿童学习历程的反映。在美术特色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也尤为注重从各年龄层次、各班级特色出发,创设丰富的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氛围,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和谐统一的园所美术氛围。

创设安全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 篇12

一、利用学校集会和班会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每周都要举行学校集会,每班都要召开班会,这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每周一,学校举行集会,除了总结和安排日常工作外,还要安排和强调安全工作,提醒师生时刻注意安全,处处注意安全。在学校集会时,可以由校长或副校长 (分管安全工作) 分析当前安全教育的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措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

学校应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教育的有关精神,部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每堂课中,特别是班会中。利用班会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诵读安全常识,也可以让学生讲安全小故事,等等。如,在一次班会上,某学生由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强调要时刻注意安全联想到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现在很多坏人冒充家长的亲戚朋友或水电、天然气检修工,在白天实施入室盗窃。这名学生还以电视节目为背景,谈自己一个人在家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里的财产:现在家庭财产被偷盗的事经常发生,遇到一个人在家有人敲门时,应先从“猫眼”看看是不是熟人,再问问是干什么的,以判断是否让其进来;回家和出去时检查门是否锁好等,如果发现门窗有被撬的现象,应及时给家长打电话或打“110”报警。其他学生都一致赞成这名学生的做法,这样大家的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再如,班会上让学生进行“写安全、读安全”活动。由学生安全监督员进行书写、领读或写在黑板上全班齐读安全知识;学生个人书写、领读或写在黑板上全班齐读;随机抽学生发表感言,要求不能与前面学生所说一样,必须有所改变;安全教育接力,由一个小组或大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说,以前是让学生站在自己位置上说,现在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说,学生能面对很多听众讲安全常识,真正让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的思想。

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能使安全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让每名学生树立珍惜生命、远离隐患的安全意识。

二、学习安全常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学习安全常识,可以为学生自身的安全提供保证。学生平时接触的安全常识都是零散的,要想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安全知识,必须开设专门的课程。为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已经是学校教育的需要,它可以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安全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安全教育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突发事件及意外伤害应急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常识教育,用电安全知识教育,防水安全知识教育,饮食安全常识教育,防盗、防爆常识教育,思想安全教育,校园活动安全教育,防自然灾害教育等方面。以上安全教育常识既可以在安全教育课堂中讲授,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渗透。

1. 突发事件及意外伤害应急教育

在课堂上有学生鼻子出血是常有的事,因而教师应讲解如何预防鼻子出血以及出血后的应对措施。预防鼻子出血的方法: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暴怒;春季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热生火;预防感冒,以免因咳嗽、打喷嚏引发与加重出血;不要将手指或其他物品放进鼻孔,以免破坏鼻腔组织。应对鼻子出血的措施: (1) 坐下; (2) 捏住鼻子一段时间 (用嘴呼吸) ; (3) 停止出血后,可用湿布盖住脸和鼻子; (4) 如果出血不止,应往出血的鼻孔里填塞纱条,不能塞得太深 (便于取出) 并用手捏住鼻孔; (5) 若鼻腔内有血凝块,应马上用力呼气将其呼出; (6) 半个小时后应将填塞鼻孔的纱条取出。

学生在削铅笔时,有时会不小心割伤手指或被铅笔铅扎伤,出现这些问题时,很多低年级的学生跑进班主任的办公室请求教师帮助。有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擦破了皮,或扭伤了脚,都去找教师解决,学生完全没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意识。针对这些问题,在安全教育课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自救及处理小伤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此外,还应在教室内准备一些消毒药水及包扎伤口用的纱布,让学生可以自己处理小伤口。这样,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行简单处理,并在处理这些小伤痛时互帮互助,共同感受自救与互救。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再遇到事故时,就能很好地应对,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 交通安全教育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交通规则。在安全教育课中,可以把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交通法规教育列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将每学期学生交通违法违规情况作为品行评比、评优的一项内容。同时,学校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密切协作,以开展“珍爱生命、平安回家”活动为载体,推广学生交通安全路队制,开办少年交通安全夏令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组织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3. 用电安全知识教育

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可以参照《小学生用电常识》和《电器使用说明》。首先要教会学生看安全用电标志,了解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在使用电器时,应先阅读说明书,读懂注意事项;弄清所有按钮的功能及具体操作程序再接通电源;电器使用完毕,要关闭总开关,切断电源。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三、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例如:办安全教育板报,邀请交警做交通安全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举行演讲比赛,开展防火避震逃生演习,观看安全教育影片。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了相关常识,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1. 办安全教育板报

各班每学期办两次以上的安全教育板报,以起到宣传安全教育,警示学生注意安全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 办安全教育板报的形式要多样化,版面可以设置为安全故事、安全歌、安全警示语,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展示。 (2) 围绕某一主题办板报,如,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电、防雪灾等。 (3) 根据实际情况办板报,如,开学初,办一期内容较全面的安全教育板报,以敲响注意安全的警钟;夏季到来之际,办防火灾和防溺水等主题的板报;冬季到来之际,办防雪灾、防滑以及提醒学生注意恶劣天气等的板报。

2.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在全校或级部范围内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查漏补缺,又可以激励学生争做安全卫士,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竞赛要定期举行,对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提高学生学习安全知识,遵守安全规范的自觉性。竞赛可以采用笔试形式,也可以采用问题抢答的形式。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案例分析,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检查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填空题的内容为:火警电话 () ,匪警电话 () ,急救电话 () ;案例分析题为:近期有同学在校园内穿暴走鞋,有些同学认为是时尚、好玩的运动,纷纷效仿,试问可不可以,有什么危害?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及时判断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暴走鞋问题是应及时处理的问题,学生穿暴走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而,小学生不能穿,不能只顾时尚,而不顾安全。

3. 利用“安全教育日”举行防火避震逃生演习

加强安全演练,能够提升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演练中,全体学生捂住口鼻,蹲在桌子旁边护住自己的头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有序跑出教室来到安全的地方。演练使全体学生学会了地震逃生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4. 组织学生观看地震科普知识教育片

为了让全体学生了解地震知识,知道灾害发生后应如何处理,我们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地震科普知识教育片》,不仅让师生学会了避险知识,还提高了师生的生命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实行安全责任制,促进安全效能

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会使安全责任更明确,有利于有效处理问题和管理事务。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主要领导,部分教师为组员的安全小组,实行分地点、分时段、分任务等责任到人的安全机制,实施安全管理。实行安全责任制,可以让教师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管理学生的安全工作,促进安全效能。

(1) 建立与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师生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自防、自卫、自救技能,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门卫管理,严格落实外来人员、车辆、物品进出校园登记制度,严格落实学生外出登记、销假制度, 严格落实校园24小时巡查制度。

(3) 建立护导制度。即在上学、放学时段,值班领导、教师和保安到校门口迎送学生。在明确学生到校时间的前提下,值班人员应提前到岗,让学生随到随进。下课时,每层楼梯口安排一名教师负责保卫工作,以免学生在楼道、楼梯上打闹。放学时,除在楼梯口安排教师外,大门口内外各派两名以上安保人员值勤。

(4) 警察在校园安全中承担的责任。在学生上学、放学时,警察应协助学校做好校门口交通安全以及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工作,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上一篇:分数阶微分算子下一篇:实时报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