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教学

2024-12-10

鉴赏教学(精选12篇)

鉴赏教学 篇1

高校美术鉴赏课是高校公共美术课的重要内容, 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与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受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感悟力与理解力, 但多数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多制造他们与经典美术作品接触的机会, 引导他们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 让他们能自觉地感受经典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增加美感体验, 进而提高感受、认知、理解与评价的审美能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

1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类型

1.1 以鉴赏为主的美术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是指运用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进行感受、分析、诠释和评价, 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内容、形式、时代背景与情感等四个方面。首先,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 其中包括题材、主题与内涵。题材通常是艺术创作者经过集中、取舍、提炼、创造而融入美术作品的事件。主题则指艺术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而内涵则是隐含在美术作品深处的, 隐性的意义, 是不同的鉴赏者感觉到、体会到的一种认知感觉。其次,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即艺术的表现, 是内容的存在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形式、外部形式与形式美。”再则,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状况等都决定和影响着美术作品。如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油画作品《称天平的女子》中女子凸出的腹部并不是怀孕, 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将垫子穿在腹部的时尚。最后, 鉴赏者要关注这件美术作品的情感。例如, 当我们在对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进行鉴赏时, 能体会到他笔墨之间传达的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 感受到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传达的生命智慧。

1.2 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 面对不同的美术作品, 其鉴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对一些形式相对简单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时, 可以边鉴赏边利用美术工具与材料进行表现。例如, 在鉴赏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山, 第84号》时, 就可以使用油画棒进行临摹, 体会艺术家是如何将色点融入山形和树形的轮廓中的, 感受这幅浪漫的点彩派作品的色彩特征。

1.3 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可以与历史、文学、戏剧等学科相结合。美术作品的诞生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一些学者可以将美术作品作为珍贵的资料来研究历史。因此, 将历史与美术作品结合起来进行鉴赏, 有益于我们考察美术风格的形成、发展与衰落。例如,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 生动地记录了北宋的城市风貌。这幅巨作为学者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提供了依据。同时, 鉴赏者结合北宋的历史鉴赏画作, 会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绘画水平及其历史价值。

2 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对美术作品作出反应, 并运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诠释与品评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目的。因此, 教会学生选用适合的方法是美术鉴赏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介绍几种美术鉴赏方法。

2.1 运用发散思维图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因此,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件美术作品, 将作品中包含的信息 (历史、艺术家、风格、创作手法等) 作为发散点, 并从此发散点出发, 找到相关的关键词, 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发散思维图。例如, 在鉴赏法国19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时, 我们就可以将“年代”、“色彩”、“国家”、“艺术家”、“思想”等关键词作为发散点。例如, 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马奈、德加—光与色。通过此方法, 大学生可以发现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 提高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2 运用微博等即时分享平台进行美术鉴赏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与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了, 他们已经成为了使用即时分享平台的先锋军。通过空间、博客与微博等记录心情、分享资讯。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的手机液晶屏大、像素高等特点进行美术鉴赏。具体做法是在微博中插入一件美术作品的照片, 然后号召学生都来进行阅读别人的感想并书写感想, 同时也可以转发或收藏。这种鉴赏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参与面广、方便、快捷, 并且能够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但应该注意的是, 利用这种方法鉴赏并不能代替实物鉴赏, 因此, 应尽量多的近距离接触原作。

2.3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比较是人类对事物认知、区别的基础, 也是最常用的美术鉴赏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联系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 寻找其异同, 探求其规律的方法。例如, 在鉴赏绘画作品时将中西绘画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一, 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 而油画作品则注重再现与写实;其二, 中国画的色彩较为淡雅, 更多地运用线条造型, 而油画色彩写实与厚重, 主要用色彩与光来表现;其三, 国画注重意境, 常常运用留白法, 而油画则注重表现物象, 很少用留白法;其四, 国画运动散点透视法构图, 而油画则利用焦点透视法构图, 等等。运用比较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透视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2.4 运用临摹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临摹是指对绘画作品的仿制过程。虽然大学生不是专业的美术学习者, 但是选择形式、内容相对简单的经典绘画作品进行临摹, 有利于他们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另外, 经典绘画作品是人类宝贵的艺术遗产, 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 每一处都是经过艺术家深思熟虑完成的。临摹经典美术作品会使大学生了解其价值,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审美观的形成。例如, 在鉴赏新印象主义绘画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时, 我们可以模拟创作过程, 了解作品的构图、明暗、层次、色彩的处理, 加深大学生对新印象主义绘画的体会。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有质的飞跃, 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 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提高审美情趣, 并获得精神享受, 甚至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释放抑郁情绪, 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鉴赏教学 篇2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形象鉴赏· 景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情感(主旨)。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鉴赏 高中情境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训练学生审美心理、完善人格和激发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而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也是促进高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那么,怎样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欣赏音乐,进而进行音乐创作,而这一切都要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必须调整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作品,深人体会作品的情感。学生慢慢学会了欣赏音乐作品,就会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音乐欣赏,激发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比如教学民歌部分时,学生觉得民歌没意思,不喜欢听。教师可选择通过精彩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课堂开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两句乐谱,分别是《沂蒙山》的民歌和《十五的月亮》,引导学生唱这两首歌,再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最后再说明《十五的月亮》的源泉是山东民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样引导学生明白了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学好民歌对于音乐鉴赏、音乐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趁此机会指出本节课要和大家一起鉴赏民歌,感受民歌的风采。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融入音乐

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融入鉴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师,还应努力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鉴赏的积极性。例如,在京剧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一节中,课前教师可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融入课堂教学,并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多层次、多结构、多角度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里有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卷、丰富的人生、美妙的世界,对音乐的处理、表现与情感的把握要做到准确到位、细致入微、声情并茂、以情动人。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简单聆听、重复演唱、乏味讲解等,要通过对构成音乐基本要素的剖析、分解、比较,并简介音乐家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与风格特点等,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情感的内在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以及一定的能力特点和情感特点。音乐本体也存在着多层次、多结构的特征和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本体结构,理解音乐的内涵。教师应当掌握学生这三方面的水平,适当地把音乐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重角色的活动中,从多个角度上理解音乐的多层次、多结构内涵。

四、开展研讨性的专题音乐欣赏活动

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状况普遍存在,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陈旧的教材,不习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他们对教师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而感到失望、无助。其实,教师不必要担心他们会因为受到社会音乐的负面影响而步入歧途。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感已逐渐形成,在约束自己的行为上也更显得理智,他们更有判断事情利与弊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改革,可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判断什么样的音乐是适合他们学习和欣赏的,让他们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值得欣赏的作品,什么是糟粕。相信教师不用再费九牛二虎之力来束缚学生选择欣赏的对象,一切难题都可通过学生自主了解和分析来树立正确的欣赏方向。对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我们可通过研讨性的形式一起探讨音乐的艺术价值。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和了解,使自己对音乐了解得更透彻,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探索潜能,更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已逐渐成为目前主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把太多精力聚焦在课件制作上,而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鉴赏教学 篇4

一、把握导入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音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 (如需要投入更多训练与实践等) , 更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想有效吸引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 则需注意教学导入, 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逐渐将学生引入音乐学习中。在现代社会下, 学生更注重个性张扬, 对美术、音乐等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 理论教学则具有一定的乏味性、枯燥性。所以, 不少学生尽管喜爱音乐, 却不愿上音乐课。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 以吸引与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合理导入则是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第一, 利用传统方式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成语典故或故事等来导入新课。一般而言, 故事具有曲折的情节, 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随着音乐故事情节的展开, 学生可融入故事中, 体会到人物心情, 逐渐对有关的音乐产生学习热情。而成语典故通常含有相关传说或故事等, 并蕴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有些成语故事是学生常听到的, 通过典故讲解与分析, 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例如:教学《丝路驼铃》时, 当学生欣赏完乐曲《玛依拉》后, 教师简介新疆乐器——冬不拉, 则可通过故事引入:关于冬不拉,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 一位勇敢、英俊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青年向美丽姑娘求婚时, 姑娘调皮地指着旁边一棵青松说道: “你若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 我就嫁给你。”到了约定的日期, 聪明的青年拿了一把以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 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 以动听婉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的真挚爱情, 最终打动了姑娘的心。此后, 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第二, 运用游戏、表演导入。

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加以利用与诱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如教师可通过适当的音乐游戏来培养同学们的乐感, 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基本训练时, 教师可让学生随着节奏做叉腰、踩脚、拍腿、拍手等游戏, 让学生通过动作、身体来体验与表现音乐;高音训练时, 可敲击玻璃、木质黑板等, 让学生分辨出其声音的高低不同。

例如:教学《花季如歌》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歌曲《蓝天白云》, 让学生细细聆听并用语言描述歌曲中表达的情绪。然后学生哼唱歌曲, 熟悉歌曲旋律。接着以找一找、谈一谈、议一议的游戏活动, 分析歌曲特点, 注意歌曲反复记号与拍子, 体会歌曲速度、力度与情绪。而后将学生分为两组, 比一比哪组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情绪饱满、声音洪亮。此外, 还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 如领唱、齐唱、独唱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音乐, 培养音乐乐感。音乐教师也需跟上时代步伐, 将先进技术导入音乐教学中, 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二、运用对比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对比教学来引导学生辨析、思考、判断,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鉴赏力。对比教学即按照一定标准, 对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这既可以是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对比, 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对比教学即通过不同手段引导学生由不同方面、各个因素来对比研究音乐。对于不同音乐, 由于音乐家创作或演奏方式的不同, 那么其表达效果则不尽相同。所以, 教师可通过运用对比教学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第一, 同一作品的对比。

对于同一音乐作品, 其演绎方式不同, 那么其效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经典作品往往被后人加以改编, 亦或通过不同乐器进行演绎。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加以分析与判断, 如为何要如此改编, 原作品与改编后对比有何不同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歌曲《玛依拉》, 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 将其变为小合奏《玛依拉》, 并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

第二, 不同作品的对比。

音乐作品的主题不同, 那么在演奏时其要求也就不同。但是有些情感宣泄性与炫技性音乐作品, 尽管于表面看来差异性大, 而它们却有着相似的本质,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认真思考才可加以总结。如《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 它们虽然有着多方面的不同点, 如其主题、表达的情感、演绎形式等, 但从本质来看, 都表达出作者的内在情绪。所以, 其在情感抒发的作用上有着殊途同归之效。学生在深入思考后, 才可体会到这一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篇5

一、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包括必要的提问、过渡语言、知识讲解、观点陈述、课堂小结以及一些评价、激励语言等。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除了应具有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做到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启发性、逻辑性外,还应当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学生积极探索音乐课程的作用。

(一)、导入过渡语

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它将快速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根据教师们采用的不同导课方法,如开门见山式、设问激趣式、故事引入法、示范表演法、媒体播放法等等,在语言的设计上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第一课《音乐与人生》, 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入课题: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音乐?你是怎样理解音乐这门艺术的?通常你是怎样欣赏音乐的?欣赏音乐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又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一课,不妨这样问学生:在欧洲音乐史上,被称为“歌曲之王”的作曲家是谁?你知道或会唱他的哪些歌曲?《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同样可以采用设问的方法导入,倘若是开门见山地说出倒也直截了当、省时省力:京剧艺术被称为东方的歌剧,国之瑰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梅兰芳的生平。

(二)、评价激励语

虽然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辨能力都已较强,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激励仍不可少。在聆听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考核成绩等,可以激励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音乐学习的其他教学环节中。例如欣赏《贝多芬——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这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等典型的贝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成熟时期的思想情感。通过聆听、分析音乐之后,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情绪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我引用列宁的话来激励学生: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三)、总结陈述语

教师对音乐作品的介绍、个人观点的陈述或对学生音乐学习状态等做总结陈述,要力求做到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语言简炼,引人思考,体现出音乐课程的科学性、专业性。

如《音乐与人生》一课,老师可以作这样的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学习完本课之后,同学们再想想什么是音乐?你懂得了哪些新的欣赏音乐的方法?音乐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而有法。选择合适、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是音乐课成功的必要保证。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如设问法、聆听法、比较法、讲述法、媒体展示法、探究法、示范法等,教师应当视每堂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运用。例如一些音乐知识、音乐史料、音乐家轶事、音乐见闻等,可以采用讲述法等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生动的表述,让学生对其作概略的了解。而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的过程,则更多地运用媒体展示法、聆听法、对比法、探究法、示范法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又常常是融为一体,并非孤立应用。

例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歌曲”的基本概念,我不是直接陈述概念、定义,而是通过采用设问、比较、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引导,让学生从聆听过的三首歌曲《魔王》、《鳟鱼》、《菩提树》中去找寻答案。教师设问:歌曲的歌词是谁写的?(根据文学家诗词,为达到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歌曲的演唱形式怎样?(多为独唱曲);歌曲的伴奏形式怎样?(作曲家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一般采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演唱?(多为美声唱法,对演唱技巧有较高要求)。这样一来,通过学生自己对歌曲的分析、对比、探究,轻而易举地概括出“艺术歌曲”的基本含义。这样的鉴赏方法,不仅学生乐于接受,而且便于学生记住音乐概念。

又如《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当进入聆听鉴赏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环节时,常用且简便的方法通常是播放CD或DVD视频文件等,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些间接的音响、音像,使其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也有许多老师往往采用示范表演的方法进行聆听鉴赏,即由学生或教师亲自进行钢琴弹奏表演,让学生从最直接的音响中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十分明显和富有成效的。因为学生不仅听到了钢琴音乐,还近距离地感受到钢琴演奏艺术的魅力。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听觉体验是音乐审美和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将听觉体验渗透于音乐不同模块教学中的全过程,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要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可见,“聆听”和“鉴赏”是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聆听是基础,鉴赏是目的。课堂教学中的其他教学环节都要紧紧围绕着这两项内容。

再以《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为例:先由现场钢琴表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我们便直奔主题,介绍认识钢琴家及其音乐,了解其在钢琴艺术中的地位。可由教师对音乐家作简明扼要、生动的讲解,或让部分学生讲述他们心目中的音乐家后再由教师做补充。通过以上的教学积累,为聆听“钢琴音乐”的环节作好了铺垫。在聆听、鉴赏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再次完整聆听”反复聆听鉴赏,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结构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选取不同钢琴家演奏的版本进行对比赏析,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钢琴音乐中的璀璨明珠的巨大艺术魅力。

四、整合拓展教学资源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以音乐文化为主线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容量也大。但高中学生学习时间有限,音乐教师必须有选择地整合教材,不可面面俱到,有时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欣赏教材中的戏曲与民歌时,就可把本地的戏曲与民歌结合进去加以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家乡的音乐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如在《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肖邦——c小调练习曲》和《李斯特——爱之梦》两首乐曲。由于课时的限制,很显然不可能两首乐曲都详细地进行聆听、鉴赏,因此必然要有所侧重。此外,考虑到农村学生对于钢琴的认识还十分初步,有的学生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钢琴这个乐器,因此,我们必须适当拓展本课教学内容,增加“介绍钢琴”及“钢琴表演”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通过展示大量钢琴表演的珍贵资料,让学生对钢琴艺术产生全新的认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合适和必要的。它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钢琴音乐的奇葩”这样的高深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而对于个别有钢琴特长的学生,我感到这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一定要尽可能地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尽情地发挥他的钢琴专长,这样做也是给其他同学一个极好的示范。

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23-01

单就音乐而言,其鉴赏可以认为是赏析与鉴别、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讲,音乐的鉴赏既是一项基本的学习技能,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例如学生在上课之前高唱斗志昂扬的歌曲,品鉴歌曲所带有的情感,将之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激励自己前行。此外,还能够通过音乐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用音乐感受异域风情等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最优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一、准确解读音乐作品

在音乐的鉴赏中,首要的就是给音乐作品进行定位,并对音乐作品进行精准的解读,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之前“吃透”教材,对音乐座屏进行精准的解读。在音乐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认真分析目标教学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利用互联网等查阅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整个音乐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吃透”作品,把握整体,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品析。例如,在鉴赏谭盾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时,教师就需要查阅谭盾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并参照教材去理解谭盾的设计意图,教师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备课,在课堂上根据这些背景材料进行作品的品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气氛的渲染,例如,在进行抗日音乐作品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作品的背景转变成抗日的图文,渲染气氛。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与否也影响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最先要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其次要考虑的就是音乐作品的深度与鉴赏难度。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即对作品创作中事件发生背景的理解,还包括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作品的深度与鉴赏难度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音乐特色和音乐包含的情感,有的音乐作品表达感情直白,直抒胸臆,有的作品借景抒情,有的作品表达委婉,前后存在着较大的起伏,学生不容易把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设定教学的目标,保证目标可行、具体,略微高于学生的能力,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身心发展的需要。例如,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赏析《1997天地人交响曲》时,因为学生基本了解这段历史,教师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准确的解读,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目标设定为:(1)指出作品中使用的乐器;(2)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3)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音乐所描述场景;(4)准确描述整个作品的情感变化。对于较容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提升,对于较难的作品,教师要由浅入深,步步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将音乐鉴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在音乐作品中,很多作品可以与艺术、文学作品联系起来,高中音乐作品也不例外,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伏尔加船夫曲》的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歌曲和美术经典《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相结合,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船夫的表情、神态、动作,推测船夫的心理活动。除此之外,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并且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可以配乐进行演唱,例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可以配乐演唱,教师给予学生特定的旋律,让学生把优美的诗词唱出来,在演唱的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情感,联想其中的画面。

(二)结合舞蹈进行教学

音乐鉴赏与舞蹈相结合也不是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音乐作品与舞蹈的结合,可以将枯燥的音乐鉴赏理论与枯燥的答题技巧训练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舞蹈。音乐鉴赏与舞蹈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动脑,又可以使学生动手、动脚,活动起来,在浓郁的气氛中走进音乐世界,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例如在进行《保卫黄河》的音乐作品鉴赏中,教师可以借助《黄河》的舞蹈,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伴随着作品的旋律而动,感觉其中的震撼。

(三)结合想象进行教学

音乐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通过音乐作品,鉴赏者走入到预设的情境中感受环境和情感,对整个作品进行准确的定位。课堂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某些音乐作品的鉴赏时,可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想象相应的画面,将自己置身其中。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一个人一生将要经历的无常的命运;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跟随《二泉映月》独奏联想画面,定位情感。

四、结语

《离思》的鉴赏教学 篇7

一.知人论世

即简要介绍作者。作者的介绍应抓住最能体现其一生主要活动的事迹并能理出其内在的联系, 简明扼要介绍。元稹为中唐诗人, 15岁明经及第, 授校书郎 (朝中官员) , 后历任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他与白居易齐名, 号“元白”, 写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但成就在白居易之下, 自言“词直气粗, 固不敢陈露于人”是较为恰切的。倒是他那些写家庭生活、怀念忘妻韦丛的诗作内容真切感人、艺术上独具特色, 广为后世传诵。

元稹生于779年, 23岁时同20岁的韦丛结为夫妻 (韦丛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 ,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幸福而又清贫的七年, 韦丛27岁即病故, 元稹时年30岁。元和六年 (元稹33岁, 也即妻亡三年时) , 元稹就写了悼念亡妻的《离思》 (共五首) 。在元稹的文集中, 直接表达悼念亡妻之情的除《离思》之外, 尚有《遣悲怀》三首, 《六年春遣怀》八首。足见元稹对韦丛的感情之深。《新唐书》 (中华书局版) 5229页有《元稹传》。

二.纵横拓展

“横”指元稹诗集中与此题材相关的诗, “纵”指历代诗文中与元稹此题材相同的诗。元稹的《离思》实际上属于悼亡诗, 悼亡诗滥觞于《诗经.邶风》中的《绿衣》:“绿兮衣兮, 绿衣黄裹。心之忧兮, 曷维其已;绿兮衣兮, 绿衣黄裳。心之忧兮, 曷维其亡。绿兮丝兮, 女所治兮。我思古人, 俾无忧兮。絺兮綌兮, 凄其以风。我思古人, 实获我心。”这是一个男子对他亡妻的悼念。但明确的以“悼亡”为题, 概括了这一类题材的, 实为西晋的潘岳, 他有《悼亡诗》三首, 特别有名, 其中有“帷屏无仿佛, 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 遗挂犹在壁”, “如彼翰林鸟, 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 比目中路析”这样的诗句, 真切感人。

元稹继承潘岳“悼亡诗”的题材、写法但又有光大, 如《唐诗三百首》收录的《遣悲怀》三首, 蘅塘退士评价:“古今悼亡诗充栋, 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评价甚高。

北宋南宋悼亡词中脍炙人口的有两首。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另一首是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毛泽东《寄李淑一》亦为悼亡词。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 但最好的就这几首。实际上, 围绕“悼亡”这一题材, 在教师纵横联系时, 把这几首诗中的精妙能形象地传达给学生, 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三.聚焦品评

鉴赏一首诗, 不应只是静态的评点, 而应是纵向、横向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理解。应该说, 这首诗如放在上述作者与韦丛的经历、关系这样的背景之中, 放在同类题材的诗中, 学生应该知晓诗意了, 但还需要教师对诗本身进行挖掘, 因为一方面诗中有典故, 一方面诗中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学生直接阅读理解也许还只能停留在表层。

头两句化用兼用典。《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另外, 宋玉《高唐赋》中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 怠而昼寝, 梦见一妇人曰:妾为高唐客, 闻君游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 高丘之阴, 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巫山云雨的成语即源于此。“沧海”“巫山”是世间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 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观赏过沧海巫山那样的水云, 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 实则隐喻韦丛及他和韦丛的关系。这两句, 因有前边《遣悲怀》等诗的铺垫, 学生就会完全理解元稹近乎夸张的描写实不为过。

第三句“花丛”比喻兼有夸张, 言美女多而密集, “懒回顾”描写了心理, 同时也是表明了对爱妻忠贞的态度, 这是果, 第四句则说明原因。“道”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尊佛信道之道, 一是砥砺学问、修养品德之道。取任何一种解释均可, 但贵在能自圆其说。一半是“修道”, 一半是“缘君”, 对爱情的忠贞, 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婉曲而又深沉。

高三课本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是复习资料的使用及综合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 要有计划但不能囿于常规, 应该是整体上严格落实计划, 局部处适度调控;主线不变, 局部伸缩。对于可细讲之处, 洋洋洒洒, 挖深挖透;对于可略讲之处, 可一两句带过。诗词鉴赏也当如此, 开合有度, 随机而变, 不必死扣既定程式。讲题讲出情引出趣, 师生在情中品味, 在趣中感悟, 还愁教学效果不好吗?

散文鉴赏教学探讨 篇8

散文被誉为“美文”。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此基础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散文教学与其他文章不同,散文是个性化的、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真正思考的结晶。它同小说比,同样写人记事,但人物不求典型,故事不必完整;和戏剧比,同样讲究语言的锤炼,但不受时空限制,行笔自如。它不靠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而靠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它和诗歌比,同样可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限制,写法灵活。它不是诗,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由此可见,散文教学要注重美感,传统的分析法教学若运用不当势必会妨碍散文的鉴赏与学习。

二、关于散文的教学

1. 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与虚实。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但丰富的写作素材并非“散珠碎玉”,作者都会用线将其贯穿使其成为美文。这一线便是文眼,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捕蛇者说》的文眼是“苛政猛于虎”;“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只要抓住文眼,教学就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的效果。

有了文眼加以贯穿,散文还应做到“实”“虚”结合、因“实”出“虚”。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欣赏散文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能够触发读者的“闪光点”的散文结构与虚实,才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2. 散文教学要注重品味语言与感情。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另外,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自有一番动人心弦的情致;而《阿长与山海经》,开篇即出以谐谑的文笔,继之则庄谐并作,而最后竟变为谦恭而肃敬,这种诙谐而多变的笔墨,反映了作者对阿长自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别有一种回甘余韵的情致;《紫藤萝瀑布》,颂赞生命的蓬勃向上,情致表现为热烈、奔放。只有当学生从情感入手品味语言,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

3. 散文教学还要入意境,促思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师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飘渺的画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从影到情,顺着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画面,深情地引导,便不难把学生带进那特有的意境之中,使之在欣赏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中,品味作品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明确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这样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写作的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师生共入意境,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学生,学生领悟作品。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而对于哲理性散文而言,仅仅入意境是不够的,学生需要的是更进一步地鉴赏文章的哲思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经历,他的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至此,“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而理解这些,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三、关于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以自主阅读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创造,师生以文本为载体,主动探索,共同发展自我,二者都是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散文的鉴赏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诵读法。

散文不仅美在情思,还美在语言。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如果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就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对于语言优美、感情含蓄的,语调应轻柔、舒缓;对于慷慨悲壮的,要读出深沉肃穆,沉痛的语调。通过朗读可以体现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朗读可使教学进入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文本一同黯然泪下,一同神采飞扬。

2. 比较法。

可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春》、《荷塘月色》中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济南的冬天》与《春》中的写作技法进行比较,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如把《生命%生命》(杏林子)与《生命%生命》(兑伦·沃森)就思想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美点。

3. 讨论法。

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澄清认识,激发起学习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散文是美文,它的美蕴涵在它的字里行间,我们只有抓住了散文的特点,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引发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对美的共鸣。

摘要:散文被誉为“美文”。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 以史学为伴, 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 多少思索, 多少探索。然而传统的分析法教学运用不当往往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本文力求探索一条以美感为根基的散文鉴赏教学方法。

关键词:散文,意境,教学,鉴赏

参考文献

[1]郑绍龙.浅谈散文的意境美.读与写:教育教学学刊, 2007, (1) .

[2]顾英华.让美充盈于散文教学.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08, (8) .

中专音乐鉴赏教学初探 篇9

一、聆听音乐作品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前提

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 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开展的, 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是聆听。我们既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官得到愉悦, 更要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 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聆听前教师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相关音乐知识等不进行过多的介绍, 以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形成思维定势, 影响他们对音乐作品创造性的理解, 音乐作品的不确定性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2) 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不随意插话或终止播放音乐, 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正在获取的感受; (3) 聆听结束后, 老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 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 把个性化的东西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

二、关注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 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单一的, 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对比的, 有些作品的情感则是复杂而多变的。这就要求人们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 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在关注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同时, 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反应, 因为这种反应乃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本质的内容、过程与方法。所以, 要促进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并做出积极的判断和反应。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达时, 则借用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 超脱人声的限制, 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形式, 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缘由。以上实例说明, 生活中不仅需要音乐的陪伴, 而且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 是人们寄托思想情感的艺术品, 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 “哪里有人类的足迹, 哪里就有音乐”。它既可以自娱, 又可以娱人, 更可以通过音乐, 传达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特别是人类越进化、越发展, 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已超越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 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 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音乐对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 会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虽然不能完全像我国古代儒家那样, 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提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多听高尚的音乐, 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 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 情绪高昂起来。

三、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

中专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主课, 往往将音乐鉴赏课视为放松课, 只听听流行音乐而已。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才能逐渐让他们对音乐鉴赏课感兴趣。没有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好奇心, 这是一种技巧。例如, 每次课前十分钟, 让学生介绍一部音乐作品, 体裁不限, 只要内容健康向上都可以, 也可以几个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一部作品。这样能促使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 并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 这种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留意音乐作品, 并从中获得知识。或者, 让学生创编音乐, 利用学校的打击乐器, 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场景, 用打击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不同节奏, 通过表演,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表演, 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师简短的点评足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外, 一堂课, 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 那将是一堂失败的课, 如果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上课都比较积极, 那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努力创造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 不要刻板的欣赏, 要让学生感到愉悦、自由、坦然, 给他们自由想象、探究的空间, 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学生营造有个性地欣赏、自由表演、自主表现的教学环境。音乐教师更要学会包容学生, 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 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欣赏的, 从而更有兴趣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 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篇10

一、准确解读音乐作品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 准确解读音乐作品是鉴赏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 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充分剖析、理解音乐作品, 要准确地理解、表达教材设计者的意图, 还应该从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创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 最终准确把握乐曲情感的内涵, “吃透”教材, 挖掘更深更广的作品内涵,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鉴赏效 率及鉴赏 能力。如鉴赏 谭盾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 假如教师自己也不了解曲作家谭盾的文化背景, 很难理解他的作品意图。在鉴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情绪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等, 设计和营造不同的情景氛围, 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写出教学设计。

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合理设定鉴赏教学目标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条件。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鉴赏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 所以鉴赏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难易程度要恰当。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 又不能奢望太高, 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如在常态课教学中, 部分教师每每鉴赏完一个作品, 提问的大致都是音乐作品的情绪怎样?学生能反馈的往往是作品旋律好听或不好听, 节奏快或慢, 给人以喜、怒、哀、乐中的哪一种情绪, 成绩稍好些的学生会告诉你, 该作品的演奏使用了什么乐器。这些问题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了, 他们通常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旋律会好听, 一些特殊的节奏型是怎样在作品中制造情绪的, 为什么不同的配器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还有, 怎样进行正确的联想与想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遐想。

三、创新鉴赏教学方法

1.结合各学科整合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进行教学, 如音乐与美术的整合。在《伏尔加船夫曲》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所描绘的内容、色彩、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劳动状态, 以及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辅助教学。音乐鉴赏与语文学科也可以整合, 如《阳关三叠》, 可以让学生来读一读, 再配上旋律唱一唱, 令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把虚幻的形象变得具体。这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 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 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 使学生更能投入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3.结合舞蹈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可以将音乐教育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 转化成生动立体的舞蹈教育,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 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 也要动脑, 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 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保卫黄河》的鉴赏教学中, 就可以借助大型的舞蹈《黄河》让学生吹响号角后, 大家凝聚在一起, 无数双手臂伸向空中, 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让学生感受视听感观的震撼, 这是光鉴赏歌曲不能达到的。

4.结合学生的想象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联想进行有效的切入教学,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鉴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 也是鉴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 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贝多芬的《命运》主导动机, 使人联想到命运急促的敲门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 通过听觉器官, 引起人的视觉联想, 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景霞.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创新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谈谈美术鉴赏教学方式 篇11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材整体结构的了解,在第一单元(主要是介绍美术鉴赏学习的方法、美术作品的特征)授课时,我选择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要有一定语言驾驭能力,教师要在宏观的角度中聚焦到一个点,然后展开,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实在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再则,要学习美术技法和内容有机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与提问、讨论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中来,讲述中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当小老师

课本的第二单元是介绍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这一部分每课内容结构基本相同,通过对比也容易掌握知识内容,可以尝试学生当小老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做小老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具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学习策略。例如:需要我们对教学任务事先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列出几大块内容,让学生来选择、事先准备,通过中西对比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熟悉内容过程最好是小组式,这样,不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搜集资料、熟悉教材内容。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只让学生在台上讲,可以由小组讨论、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灵活。还有,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老师时时关注,关键时候做合理地引导。

三、感受教学法的应用

第三单元是一个纵向的比较,如:古希腊、罗马美术与文艺复兴美术、后印象主义以及西方现代美术。由于在这几课中,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需要大家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感受教学法的应用。先让同学们自己感受不同时期或不同派别作品的特征。感受作品这一环节不可缺少,但是只有学生自己的感受,恐怕他们未必都能够真正理解作品,所以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意象主义和抽象主义”的作品时,只是看画面,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真正的内涵,所以就需要老师对该作品所属的流派、作者等一一介绍,当然为了先让同学们感受,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如:简短视频介绍、配相同时期或相关的音乐。

四、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在网络中鉴赏美术

对于现代生活中的设计、现代建筑的多样风格等内容,更适合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和学习。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通过多媒体来完成,而美术鉴赏教学更加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教师喜欢上网收集教学资料,现代的学生也喜欢上网,并成为一种现代的学习方法。通过上网查询,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

五、在实践中鉴赏美术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教学手段主要是看图片,然后就是学生发言,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惫,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几分钟尝试”活动就是针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而设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教师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应具有较大的宽容性,比如在讲授《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自己设计一个器皿造型及装饰图案,即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几分钟后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与众人分享。这类作业要求在设计时目标明确,作业长宽六厘米左右,便于完成,作画工具简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显著。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被展示出来时,都非常激动,有成就感,同时增加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篇12

1.科学把握诗歌的整体, 找到解 题依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与大意, 找到进行赏析诗歌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 题目是整个诗词的领导者, 也是读者准确领会文章大意的重要部分,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对文章起到引领的作用, 并且还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正确地理解诗歌的题目, 那么就可以充分的领会到诗人作诗的场景以及内心的感情, 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但是, 往往在进行诗词鉴赏训练时, 学生会忽视诗歌题目的理解, 这便会造成学生对诗歌主体的领会出现错误而不利于答题。所以,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育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 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 最关键的是读的过程, 学生只有对诗歌进行认真的“读”, 才能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 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对诗歌的读多使用的方法是进行默读, 因此, 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读的时间, 给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进行默读诗歌, 这种沉默胜过大声的朗读, 学生可以在默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在默读的过程中不断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时对诗歌进行赏析。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默读, 使用正确的方法才会提高默读诗歌的效率, 注重在默读中把握诗歌的整体。

2.使用有效的鉴赏措施, 体味诗 歌之美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首先,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绘画将所读到的诗歌中的意向和景色描绘出来, 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的能力。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所描绘的一幅画作, 因此, 欣赏一篇诗歌需要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细细地品位诗歌中的景色, 感受到诗人创作的情感。当学习一首诗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阅读, 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可以描绘出一幅甚至几幅画作, 使用绘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作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锻炼, 才能够使学生的画作更加的富有情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学生默读诗歌时, 运用多媒体使用相符合的音乐当做鉴赏诗歌的背景乐, 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情境中, 与音乐所带来的旋律产生共鸣, 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时, 切身体会诗歌的主旨和内涵,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关注理解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 歌之情

提高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诗歌鉴赏能力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诗歌中包含有很多的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整个诗歌的意境, 因此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意境相关, 是将主体的感情和具体事物相结合, 但是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是决定了诗歌的主体, 而诗歌的意境主要决定的是诗歌的美感。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意象中的实际的物象, 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客观经验去体会诗歌的美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对诗歌的鉴赏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 想象力, 仔细认真地去品味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 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将诗歌与自己结合起来,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之后去揣摩诗人的情怀。并且可以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意境的再现的练习, 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理解诗歌的含义, 之后结合自身的想象, 将诗歌进行改编, 使其成为一个描写事情的文章, 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上一篇:金融深度下一篇:抗旱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