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及其特点

2024-08-10

作用及其特点(通用12篇)

作用及其特点 篇1

命题作文是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 要求参与考试的人根据命题要求来写作, 此类作文涵盖了人物、事件和场景。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占据了考试成绩很大的比例。课题探讨目的是为从事命题作文写作的考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从命题内容看, 有些考生在遇到命题作文时, 作文中随意性出现“自杀”“抽烟”“喝酒”等字眼, 让阅卷老师大为吃惊, 非常不解。对出现的这些问题, 只能说明考生没有把握好命题要求。考生日常生活是这些不假, 但是考生不能将一些消极性的成分运用到作文写作中。为此, 命题作文的探究很有必要。

一、命题作文的特点

命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命题作文将写作的范围、写作内容指向提供给考生, 具有开放的观念、题材与文体。命题作文淡化文体, 有助于张扬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命题作文具有创新导向性, 主要为了启发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 调动考生思维, 激励考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命题作文具有思维的发散性, 定点命题, 然后向四面八方发散, 命题在这里充当触发点, 引导考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命题作文具有文体的多样性。命题作文具有多样的文体, 但是不包括诗歌。行文的自主性也是命题作文的一大特色。命题作文具有自定的立意, 考生可结合命题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自由表达出来, 或利用具体事例的看法、观点, 具体反映。考生可自选文体, 基于题意, 挑选恰当的文体;自拟题目, 也可自拟文章标题。

二、命题作文的作用

(一) 行文的自主性

有一篇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嘉木峨峨, 花红南国婆娑”进行写作, 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题目内容自行拟定作文题目。一些考生从这句话中联想到的意象是嘉木、花红、南国。乍看来, 内容非常开阔, 有很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但是应该如何写, 需要学生认真地审视题目。一些学生开始思考从何种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这看似抽象的作文命题让一些同学不知所措, 开始纠结应从何种角度进行作文构思。一些同学认为, 这是一道自由发挥的命题形式, 没有太大写作限制, 只要按照自己的构思来写就可以了。事实上, 这是一道自由发挥的题目。行文的自主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

这些提示语和平时教师的课堂点拨和启发非常相似, 为学生的理解、构思和思考提供帮助, 从一定层面上看, 降低了审题难度, 减少了学生审题的失误, 使呈现的考察题目直接、单纯, 注重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及实际动手能力。语言流畅, 根源于审美标准——光滑。流线型, 光亮柔和能使人产生愉悦。语言要从心底流出, 而不能如挤牙膏那样挤出, 挤出的语言就有涩感, 一有涩感, 审美的情趣就减了大半。有学生在分析秦王和唐朝时, 稍有疏忽, 将容易给人以枯燥, 而这位学生的流畅语言却避免了这个毛病。他这样说:秦始皇给了华夏族一片天, 于是绵延的长城筑起来了, 每一砖每一石都是中华的骄傲, 只是有了一段“孟姜女哭长城”的凄婉哀歌, 所以秦始皇留得“暴君”之名。的确, 我们记住了, 但这境界能有多大?气势。有人说读书能养气, 我说好文章有气。文以气为主, “气”是写作的根基, 作者要写出好作品, 就必须养气。明初作家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 气与天地同, 苟能充之, 则可配序三灵 (“三灵”指天、地、人) , 管摄万汇。”恰如其分地运用排比是不错的创作方式。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只有简洁才能给人以更多的信息, 才能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更多想表达的东西。总之, 命题作文的写作要体现简洁、气势和流程。

(二) 命题越来越紧扣时代特征, 立意更贴近现实生活

当前一些命题作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 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前些年出现了一片命题作文——《水灾》, 估计以后很少会出现类似的作文。因为命题作文表现时代性, 把握代脉络, 像洪水类题材的命题作文已不再符合实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将不再容易发生。如果再出现此类命题作文, 将不再合时宜。多数考区将创新精神作为命题作文的对象, 和时代发展脉络紧密相连,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题材的作文和考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 非常真实, 学生也有话可说。

考生要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才能写出优质的作文。这就要求初中生的阅读要多且广, 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当前, 作文素材对学生来说, 更加科学, 以往的作文只要求具有充足的论据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的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察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及面对问题时价值判断的能力, 紧随时代主题。学生要想写好一篇出色的作文, 要有一定的生活感悟, 流露人文精神, 此外, 还要有思辨性。历年作文要么是有关处世方面的, 要么是有关自省方面的, 可以描写人的生活态度。学生在命题作文写作时, 可以调动自己的形象力, 从自己熟知的社会知识中找寻有关素材。命题作文多和时代变化分不开, 在体现社会变迁的同时, 也与时俱进。总而言之, 出题人为了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 说实话, 不说空话和假话。考生要个人出发进行作文写作, 将目光聚焦在日常小事上, 说真话, 吐真情。教师要鼓励考生观察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命题作文要立足当下, 把握时代脉络。总之,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要紧随时代, 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 不说空话和假话, 吐露真情实感, 同时也要多关注时事政治。

命题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命题作文突出的特点性体现在其作用上。命题作文非常难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指导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和水平, 研究命题作文的特点及作用, 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帮助。

作用及其特点 篇2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大均 梁英

在教学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之中。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针对学业成败,师生都会进行归因,但二者的归因既有不同特点,又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教育心理学关于师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二者的交互作用尚缺乏系统探讨。本文拟在分析师生对学业成败归因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师生间学业成败归因的交互作用问题。

一、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

(一)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模式

学习成败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研究者们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模式尤为重视,提出了各种观点。我们可将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模式概括如下: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模式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因素学习兴趣能力努力身心状态教学情况任务难易别人帮助运气成功归因情绪喜悦自豪自信惊喜幸运尊敬满意惊喜高兴感激侥幸期望水平上升上升或保持上升不变上升不变或下降不变不变失败归因情绪厌恶无助自卑羞愧平静无奈愤怒无奈后悔沮丧期望水平下降下降上升不变下降下降上升不变该模式主要依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揭示出学生归因的一般特点。首先,学生将学业成败归因于不同维度的不同因素。如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学习兴趣。其次,归因导致情绪体验,不同的归因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把成功归于学习兴趣则产生喜悦。第三,归因导致期望水平的变化。如把成功归于学习兴趣则期望水平上升。

(二)制约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因素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一个自我归因过程,在实际学习中,成败归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学生年龄特征影响其成败归因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其成败归因倾向也不同。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成败归因不同[1]。小学生多倾向外部归因,如将成功归因于教师教得好,而较少觉察自身能力的作用;对失败归于运气不好,任务太难,很少进行内部归因。进入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发展,逐步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此时他们多数能较客观地进行成败归因。可见,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成败归因呈现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趋势。

毖生人格特征影响其成败归因

不同的人格特征导致不同的成败归因倾向。心理学家路特(JBRoter)将人分为外控和内控两种人格倾向。外控者相信自己得到的结果都受制于机遇、运气或自身以外的因素;内控者认为结果决定于自己的行为。具有不同人格倾向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业成败会作出不同的归因。对成功,内控性学生会归于自己的能力与努力等内因,而外控性学生则多归于运气等外因。对失败,内控性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因而信心不变;外控性学生则归于运气,体验到无奈与沮丧。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竞争性不同将人格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同样面对考试失败,优越型学生更可能作出自己努力不够的归因,而自卑型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可能作出能力缺乏的归因,体验到自卑和无助。

卑嗉镀氛影响学生成败归因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存在着交互影响,形成不同的班级学习气氛。研究表明,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成败和社会化倾向有强有力的影响。埃姆斯(RAmes)研究了环境对归因的影响,认为环境最广泛的特征是奖赏结构,即与学习目标有关的人际关系,并将课堂分为三种奖赏结构:竞争、合作和个体化[2]。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竞争和个体化奖赏结构诱发类似的归因模式。实际教学中,三种奖赏结构形成三种班级气氛。竞争的班级气氛强调学生能力比较,成功更多被归为能力,失败则归于外因。合作班级气氛中,学生倾向于从自身(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学业成败进行归因。个体化班级气氛中,学生倾向于把成功归为内因。

毖生成就抱负水平影响其成败归因

研究表明,高成就抱负水平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成败归于自己的努力。对他们来说,失败并不能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望水平,反而促使其加倍努力,争取成功。低成就抱负水平的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运气,失败归于自己能力差。

彼人成败信息影响学生成败归因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一个社会比较和评价过程,只有找到一个参照系,并确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Weaner和Kukle的实验将集体中大多数人(90%)的成败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常模提供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结果表明,当个体的成败与集体中多数人的成败一致时,个体作出外部归因(如任务难度);反之则作出内部归因(如能力、努力),特别是个体与集体中多数人成败相差极大时,这种现象更明显。

毖生成败归因中的偏差现象

研究表明,在归因中存在“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即相信自己的成功,否认自己失败的责任[3]。学生成败归因也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大多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能力等内因,将失败归于外因,以逃避责任,维护自尊。尤其当失败原因是自己本可以控制的因素时更明显。斯里格曼提出的习得性绝望也在学生成败归因中存在。学生由于多次努力而失败,形成了习得性绝望,这在以后的成败归因中会将失败归于自己的能力差,把成功归因于他人帮助、运气好等外因,因而感到强烈自卑,缺乏自信心,期望水平越来越低。

(三)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通常从学习目的、学习自觉性、学习兴趣、成就动机等方面表现出来。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对其后继学习动机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对学习动机诸因素的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影响学生后继学习动机的激发;二是影响学生后继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4]。首先,先前的成败归因是产生后继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归因导致情绪体验。学生成败归因导致的相应情绪体验,影响后继学习动机的情绪投入,从而影响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与方向性,激发不同动机。如把成功归于能力,学生感到自豪和自信,获得和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把失败归于任务困难,学生觉得无助,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其后继动机的激发。另一方面,按照弗鲁姆的观点:动机=期望×效价,即动机的激发由对目标的认识和期望水平决定。学生的成败归因既影响效价又影响期望,直接诱发学习动机。成败归因导致对学习目标的不同认识,学生将成功归于能力,体会到胜任感,并认为学习目标可以达到,将失败归于能力,体会到无助、无能,并认为学习目标过高,从而形成不同效价。成就归因导致期望水平变化,这已为众多研究所证明,不同效价和期望诱发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是动机形成过程的中介因素,包括期望、自我效能、意志水平等。学生成就归因不仅影响期望而且影响自我效能和意志水平。正如班杜拉指出:“归因可以影响成就追求,但这种效果几乎全部中介于所观察到的自我效能的改变。”[5]不同归因导致个体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将成功归于能力,学生体会到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体会到弱的自我效能感。同样,成败归因影响了个体意志水平。将成功归于努力,学生会在后继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付出坚定的意志力,以期取得好成绩,从而强化成就动机,对后继学习动机起调节作用。

二、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

(一)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模式

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教的归因和对学生学的归因。自我教的归因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败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学效能感,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依据有关研究和实际教学经验,我们将教师自我教的归因的一般模式概括如下:教师对自我教的归因的一般模式维度因素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努力程度不可控教学能力身心状态针对学生的`学业成败,教师对自我教的归因是一个内部归因过程。教师将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为教学方法或努力程度等不同因素,并伴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将学生的成功归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感到自豪,个人教学效能感上升。教师对学生学的归因是对学生学业成败结果的归因。综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一般归因模式为: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模式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因素学习兴趣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家庭环境任务难度他人帮助运气成功归因情绪满意喜欢满意赞许平静平静平静平静平静期望水平上升上升不变不变不变不变不变不变失败归因情绪愤怒讨厌同情气愤失望原谅同情原谅原谅原谅期望水平下降下降不变或下降不变下降不变不变不变针对学生的学业成败,教师会对学生的学进行归因,并导致一定情绪体验和期望水平的改变。若将成功归为学生的长期努力,教师对其感到满意,并赞许,期望水平也随之上升;若把失败归为学生的能力差,教师会产生同情,并伴有额外的帮助行为,而期望水平可能下降。

(二)制约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因素

苯塘溆跋於匝生学业成败的归因

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和Astan的教师教学效能模型基础上,研究者发现教龄对教师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不同影响。随着教龄增加,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呈下降趋势,个人教学效能感呈上升倾向[6]。教龄短的教师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而个人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学业成败多能从学生和自己两方面归因。随着教龄增长,教学经验日益丰富,教师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业成败多归于学生的智力、努力等,较少从自己方面归因。

教师的角色位置影响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

师生之间是一种社会角色关系,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师生拥有的影响力是不平衡的。教师代表成人社会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社会价值,具有权威性。教师一方面为了维护角色尊严,另一方面又是学业已成的成人,对于学生的学业失败,容易归于学生方面的原因。

苯淌Χ匝生的定型认识影响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

教师依据学生各种情况,形成对学生的定型认识和不同的参照标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教师多把成功归为优生的内因,如能力,归于差生的外因,如运气好;而失败多归于优生的努力不够,运气不好等,归于差生的能力差等内因。

毖校气氛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

学校是一个群体,具有不同目标,形成不同的群体目标结构,其可分为合作目标结构,竞争目标结构和极端个人主义目标结构。不同目标结构导致不同群体规范,通过群体压力和气氛影响并约束教师。一般来说,竞争气氛中,教师间互比高低,形成压力,因而教师会把学生学业失败归于学生以保护自尊,将成功归于自己教得好而感到自豪和胜任。合作气氛中,人际关系和谐,群体内聚力强,成败由群体共同承担,个人压力轻,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能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归因。极端个人主义气氛中,群体目标混乱,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业失败大多不会进行自我归因。

毖生性别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

杜克斯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存在性别定型[7],对男生和女生的相同行为会作出不同解释。一般倾向于把成功归于男生的能力,归于女生的努力;把失败归于男生努力不够,而女生能力差。

苯淌Χ匝生学业成败的归因存在着归因偏差

教师对学生成败的归因不但存在“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还存在斯多姆斯(Storous)提出的“行动者观察者归因”偏差[8],即人们常将别人的行为结果归为较稳定的个性因素,却把自己的行为结果归于外部因素,随境而变。对学生的学业成败,若教师归之于学生,则多归于学生的努力、能力;若自我归因,多归于外因。瓦兹特尔(Walster)研究表明,对行为归因,后果严重时比不太严重时更强调责任,称为防卫性归因[9]。对学生重要成败的归因,教师多会归于学生内因,如努力程度等,认为学生负有更大责任,以逃避自责。

(三)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影响其教学动机

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会对其对后继教学产生重要影响,起教学动力作用。其作用通过如下途径得以实现:首先,教师对全体学生学业成败的总归因会导致对教学任务适合度的重新认识,从而确定其对后继教学任务的调整。其次,归因导致情绪变化,教师能体验出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自己能否胜任,从而强化或弱化对教师职业的信念,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态度。强烈的职业信念产生热情、负责的教学态度,反之,则可能产生消极、应付的教学态度。教学态度既直接影响教学动机,又影响教学能力。第三,归因导致教师对学生期望水平的改变,高的期望水平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又激发教师更大的潜能,使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能力。低的期望水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变,甚至可能下降。

三、师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交互作用

师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各具特点,但又不是单方面的孤立进行,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一)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影响

苯淌Φ淖鞣缬跋煅生学业成败归因

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10]。不同的教师作风导致不同的教学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并影响学生的成败归因。专制型气氛中,教师的专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信息单向传递,学生把成功归于教学质量,失败归于自身的内因;民主型气氛中,教师有威信,师生关系融洽,信息双向传递,反馈及时、准确,教学相长,学生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业成败;放任型气氛中,信息传递混乱,师生缺乏责任心,失败多被归于外因。

苯淌Χ匝生的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败归因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松的研究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积极期望可导致学生实际上的进步。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期望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教师的积极期望能促进学生进步,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期望也可能起消极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学生成就动机不高,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高期望,会产生压力和过度焦虑,可能对失败作出外部归因以减轻压力。对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期望低,并伴有同情和额外帮助,这些学生对失败可能进一步作出能力归因,更加自卑,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苯淌η樾饔跋煅生学业成败归因

教师对学生成败的归因通过情绪反馈给学生,并作为归因线索引起学生情绪共鸣,影响其成败归因。学生从教师情绪反应中获得自己成功的信息,受到鼓舞,会作出积极归因。但研究也表明,教师长期的、过分的赞许会助长学生拔高自我能力,形成“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教师把失败归于学生能力差,并伴有同情和原谅的情绪反馈,反而促使学生作出自我努力不够的归因,产生羞愧,这既保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又促使其更努力学习。总之,来自教师的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情绪有时也可能伤害学生,使之作出错误归因;反之,看似消极的情绪有时也能起促进作用。

苯淌Φ奶度影响学生学业成败归因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并通过言语(如评语)和行为(如帮助行为)反馈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如果教师对学生评语为“聪明但不努力”,反馈给学生,学生自然会将失败归为“我聪明只是不愿努力”而原谅自己。另外,教师把失败归于学生能力差,产生同情并予以额外帮助,结果反而强化了学生的无能感,伤害其自尊。心理学家麦基奇(WJMck玻澹幔悖瑁椋澹┭芯勘砻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其交往动机,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11],形成不同归因倾向。实际教学中,因教师态度误导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现象时有发生。

苯淌Φ慕崩与惩罚影响学生学业成败归因

有关学习理论认为,奖励导致正强化,惩罚导致负强化。教师普遍认为奖励促进学生进步,使之形成积极归因。但有的研究表明,奖励运用不当也会产生“过当效应”。例如,人们本来对某种活动具有内在兴趣,当受到外来奖励时,原来的内在兴趣会降低。德里(DLDeli)的研究表明,外在激励的引入或存在,将降低任务的吸引力,对内在激励起抵消作用。并且如果奖励的控制方面变得突出,内部动机就会受损害。学生由于内在兴趣而努力学习,取得成功,会感到自乐和满足并作出内部归因。当内在兴趣由于教师不恰当的奖励转为具有控制性的外部兴趣时,学生动机水平降低,对失败作出消极归因。另一种奖罚运用不当而导致学生消极归因的情况是:当任务容易时对学生成功予以表扬,任务困难时对学生失败予以批评,这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价低,期望水平降低,多作出消极归因。我们认为,奖励与惩罚能否导致正强化作用,不但应视学生的内在认知兴趣,而且与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内容有密切关系。

苯淌教学水平影响学生学业成败归因

学生对教师形成印象主要依赖两类因素:社会因素和智力因素。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喜好程度,智力因素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尊重程度[12]。教师教学水平反映教师的能力和智力,它既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程度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若教师教学水平高,学生会将学业失败归于自身,如努力不够;反之,学生将学业失败归于教学质量,感到无奈并丧失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会形成消极归因。

(二)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效归因的影响

学生的学业成败是教师教学成效的直接反映。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成效归因的影响,其反馈渠道在目前教学实际中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对教师教学成效归因有明显的作用。

毖生情绪影响教师对教学成效的归因

学生在学习中伴随喜悦、焦虑等情绪,反馈给教师,形成师生情绪共鸣,影响教师对教学成效的归因。若知识传授为学生理解接受,学生表现出喜悦情绪并反馈给教师,教师会归因于自己教得好;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会归因于学生努力不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困难,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反馈给教师,教师会反省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归因。如果教师长期感受到学生的焦虑,会形成自己教学能力差,教学效能感低的归因倾向,自信心大为降低。

毖生学习态度影响教师对教学成效的归因

学生的学习态度传递给教师的是他们对学业成败的信念,教师从中体会学生的成就水平,形成一定归因倾向。同样成败,教师对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归因不同,把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的失败归于可控性原因,如努力等,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的成功归于外因,如运气等。此外,在教师和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交互作用中,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方式也对他们的归因产生一定影响。

注:[1]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载《心理学报》,1996(2)。

[2]郭德俊等:《竞争奖赏结构和自我概念对儿童成就归因及自我强化的影响》,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

[3][7][8][9]ST菲斯克、SE泰勒著,张庆林等译:《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92页、58页、82页、90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

[5]Bandura,A.Sey玻遥澹纾欤幔簦椋铮睿铮妫停铮簦椋觯幔簦椋铮睿裕瑁颍铮酰纾瑁粒酰簦椋悖椋穑幔簦铮颍andSecf玻遥澹幔悖簦椋觯澹停澹悖瑁幔睿椋螅恚螅NebraskaSymposiumonMotivation.p.72。

[6]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载《心理学报》,1995(2)。

[10]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教程》,339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11]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24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用及其特点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特点;作用

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举足轻重的,但作为危险系数比较高的行业,开展企业内部思想政治的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的工作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文章就从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来研究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分析

1.煤炭企业属于高危险行业,因此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所以安全教育在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2.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跟随政治趋势,在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待员工非常人性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3.我国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因此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地联系起来。

4.由于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文化背景,年龄经历,思维方式,工作内容等的不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针对不同员工开展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以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复杂。

二、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推动煤炭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日积月累的经营生产中,渐渐的酝酿出了本企业的文化,它不仅可以凝聚和团结广大员工在生产中不断的创新,也可以推进企业发展中的思想、思维和意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活力和动力。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时不时的对职工进行教育的宣传和感染,让员工对企业有统一的认识,规范并统一职工行为的准则和价值的追求,在职工中汇集凝聚力,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不断地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文化政治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突出了企业文化的持续进取、拥有创新开拓、不间断学习的中心思想,建设现代化的企业文化也要利用和通过思想政治这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来发展和推进,因此在企业内部进行思想政治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和增强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系数。煤炭企业的生产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同时煤炭生产的作业环境也具有特殊性,这使得煤炭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将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只有每个员工在生产作业和企业管理中安全意识提高,才能有效的降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提高煤炭企业和整个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系数,从而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的安全生产。煤炭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以安全生产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可以巩固和深化安全作业意识在员工中的地位,从而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来保证其在具体作业中遵照安全作业规程和条例进行操作,进而减少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3.思想政治工作为煤炭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由于我国的煤炭企业大部分是国有制的,这一性质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性与政治性,与此同时由于煤炭企业的支柱型产业的地位,煤炭企业的顺利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形势,因此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满足整个国家的政治需求,同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跟随国家政治的主张,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运用先进的政治理念来教育煤炭企业员工,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4.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升煤炭企业内部凝聚力和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力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的经济、财力、物力等硬实力,二是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思想等软实力,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提高企业发展中的软实力,故而能够在增强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煤炭企业改革和调整的不断深化,其中涉及到的员工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问题有时会非常尖锐,这就需要通过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化解和缓冲内部矛盾,从而营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和谐环境,这些都是目前煤炭企业发展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和重要性的深刻表现。

三、结语

总之,在今后的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正确地处理煤炭企业发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增强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实现煤炭企业综合生产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庆伟.加强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6)

[2]李连华.新形势下加强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4(05)

[3]韩红晨.浅析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策略[J].青春岁月,2014(03)

作用及其特点 篇4

1.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作用

在一个英语新闻网站的首页, 标题向来被视为新闻的“眼睛”“广告”“先导”“缩影”, 具体说来, 标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导读

网络新闻标题比传统标题承担更多的“导读”功能, 它的出现往往绝对先于新闻正文和摘要部分。网民在阅读时首先接触的仅仅是标题, 一条新闻的内容再好再重要, 如果标题制作的不够理想, 也不会吸引网民去点击。由此可见, 一条好的标题不仅能向广大读者揭示和评价新闻的内容, 而且还要做到“抢眼”, 以动人或感人的语言形式去“牵”住读者的眼睛, 使读者饶有兴趣地去阅读新闻。例如中国日报网首页专题栏目中的“Spring Festival”“China Economy by Numbers-2010”“Year in Review-2010”等标题一目了然, 对于潜在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

(2) 提示新闻内容

标题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就是概括新闻事实, 以便读者阅读。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通常是新闻记者或编辑的倾力所在, 也是读者最需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但这种最有价值的部分通常是蕴含或者说隐藏在新闻内容中, 倘若没有适当的标题加以提示、推荐和引导, 就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读者的目光可能就一扫而过。还是以中国日报网为例, “China’s train makers eye US rail plan”“DPRK, ROK talks end with no progress”等标题直接点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因此, 一则好的网络新闻标题不仅要言之有物, 概括事件或事实的具体内容, 还要抓住其中的重要之点, 聚焦出事物的本质, 并把这种聚焦的结果凝聚在简洁精练的语句中。

(3) 丰富美化页面

在网络英文媒体中, 网站主页面和各个频道主页面一般由标题内容构成, 在这两个网民首页和次之浏览的页面中, 标题在丰富美化页面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使页面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英文新闻网站通常把性质相同的稿件组合为一个频道, 冠之以栏目标题, 如China Daily的英文网站就包含China、Business、Regional、Opinion、Photos等栏目, 这些标题名称在页面上起到了分类的作用, 页面清晰明了。

二是作为页面主要组成元素, 标题有助于表现网站风格。从颜色来说, 温馨、浪漫的粉色标题常见于爱情、母婴类英文网站;清新、专业的蓝色字体则常见于研究机构的网站。国外读者对网络文章的标题大小和字体有一定的偏爱, 从国外常见的英文网站中略见一斑。网络英文标题的大小一般为14PTS, Microsoft Sans Serif和Arial Black则是较为流行的两种字体。

2.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既然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如此重要, 好的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在此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 小结了几个经验, 特与大家分享。

(1) 简洁凝练。由于读者阅读时间的有限性, 那些言简意赅的标题更容易引起注意, 下面三个方法有利于实现标题的简洁凝练。

A.省略。英文标题常常被删去某些语法成分或词语, 尤以虚词为主, 冠词基本省略, 逗号往往代替连词and, 人称代词和系动词往往省略, 譬如之前提到的DPRK, ROK talks end with no progress就是用逗号代替了连词and。

B.简短小词。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为了用有限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容, 选词往往尽可能经济达意、简短明了, 偏爱选用短小精悍的词语。笔者在此略举几个常用的小词:

in order to→to;at this time→now;utilize use;after completing→after;as a result of→because;for the purpose of→for;held a meeting→met;more and more→more

C.缩写词。缩写词又称首字母缩略词, 将几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合成一词, 全部用大写字母拼成, 从而代替一组冗长复杂的词或词组。缩写词既可节省版面标题字数, 又能更好地提示新闻内容, 还可使页面减少沉闷之感, 前面提到的DPRK和ROK均是缩写词。笔者在此也罗列一些网络新闻中常用的缩写词: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SEAN“东盟”;WTO世界贸易组织;UFO不明飞行物;PM总理;GM总经理;VIP贵宾, 要人;PR公共关系;CEO首席执行官。

值得注意的是, 标题中的缩写词不论是常见的还是陌生的, 一般均能在新闻正文中找到全称。

D.节缩词。节缩词, 亦称“简缩词”, 通过截头去尾的方法将一些常用的名词、形容词等截断或缩短, 其宗旨同样是为了节省标题字数。如中国日报网2010年7月曾发布过的一篇文章命名为China Int’l Beer Festival to kick off in July, 该标题中的Int’l即是international的节缩词。其他常见的网络节缩词包括:

ad=advertisement广告;biz=business商业;sub=subway地铁;flu=influenza流感;hi-tech=high technology高科技;motel=motor hotel汽车旅馆;pic=picture图片。

总之一句话, 标题不能超负荷。然而, 尽管标题需要高度凝练, 但在有限的字数内还要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 否则就会出现歧义、关系不清、逻辑混乱等现象, 这是务必要避免的。

(2) 新颖夺目。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一般都具有高度概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幽默性、风趣性;时尚性、现代性等特点, 而新颖性对网络新闻来说是首当其冲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

一是描述最新发生的热门事件, 1月25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通了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期望借助博友的力量, 拍摄街头乞讨儿童, 为寻找被拐儿童提供线索。仅仅13天, 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就吸引5.5万多粉丝, 上传照片800余张, 于是, 中国日报就此编撰一则新闻, 陈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进行了深度解析, 探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而文章标题拟为Microblog rescues children, 无疑可以赢得读者的关注。

二是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措辞、甚至是奇异的表达来引起读者的好奇、惊异、甚至是怀疑, 让读者想去探个究竟。中国日报2月发布了一篇文章, 谈的是各地为了缓解旱情纷纷采用人工降雨的事情, 本来很枯燥的一篇报道却因为其标题“Reaching for the sky to open the heavens”有了起色, 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3) 形式规范。

A.时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最常用的是一般现在时。一般现在时除了表示当前存在的事实外, 更多的还被广泛用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以增强报道的生动性与真实感。而为了强调动作或事情正在发生, 标题也采用现在进行时, 不过be通常省略, 只用-ing分词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事情。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动作, 通常由动词不定式来表示。

B.标点。

英语新闻标题注重结构精练, 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 其标题中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如下:

a) 逗号常被用来代替连词“and”;

b) 冒号除了用在引语之前表示“说”外, 还经常被用来代替联系动词“be”;

c) 破折号常被放置在不用引号的引言前后, 以引出说话者。

C.语态。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表示被动意义时, 被动语态结构“be+过去分词”中的助动词“be”通常被省略, 剩下的过去分词在标题里就可直接表示被动意义, 而by和由它引出的动作的执行者也经常省略。

其实, 在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 新闻标题使用动词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因为从修辞学角度而言, 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多彩且富有感染力, 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 更具有说服力。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只有在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时才使用被动语态, 突出强调宾语部分, 以引起读者注意。这是因为读者浏览页面时的心理状态同看书或查阅资料时不尽相同, 思想往往不是完全集中的。只有当他们看到一条特别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标题时, 才会点击标题, 通读全文。因此, 英语新闻标题采用被动语态往往也是为了突出动作的承受者, 目的在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Six dead in fighting against forest fire in Hangzhou”远比“Forest fire Collapse Claims six lives in Hangzhou”更为吸引人。两条标题虽然都提示杭州六人因对抗火灾丧生这一新闻内容, 但前一条采用被动语态突出了死亡人数这个重要信息, 一下子吸引了读者。

3. 小结

在网络英语新闻中, 标题主要发挥着导读、提示新闻内容和丰富美化页面的作用, 为了顺利实现这些功能, 编辑应在简洁凝练、新颖夺目和形式规范等方面下功夫。实际上, 好的新闻标题还有很多其他的特点, 编辑遇到具体的新闻文章应具体分析, 力求编出出彩的新闻标题, 既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又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

摘要:俗话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在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 标题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总结了一些好的新闻标题的特点, 特与大家分享, 希望对业内人士、读者及其他对网络新闻有兴趣的同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Rene J.Cappon Associated Press Guide to Newswrit-ing[M].US:AP.2000.

【2】曾海兵.浅谈网络新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新闻传播, 2009 (12) .

议案的特点与作用 篇5

1 、发扬民主作风。人大常委会、人大专门委员会、人民政府和人大代表就人民关心和事业发展提出有关议案,正是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一种重要而又具体的形式,也有利于党和国家及时地听到人民呼声和了解人民心理,使自己的工作更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 2 、弥补会议不周。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其常委会,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是经过周密筹划的,但因调查或信息局限等原因,又难免有其一定的不周之处。而来自广大与会者的“议案”则恰恰能够从某一方面弥补会议的这一不周之处,使会议内容更充实,效果更圆满。

3 、提高工作效率。“议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提高会议的审议速度。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其常委会,会议上都是要审议一些重大事项的,而“议案”所提出的问题又都是与一些重大事项有关的,特别是还有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这就有利于会议对有关事项的审议,进而提高审议速度和会议质量。第二,促进会议精神的落实。“议案”一经通过,就具有了法定性的约束作用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并及时做出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这不仅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而且对促进有关日常工作也是很有利的。

纳米中药及其特点 篇6

【关键词】纳米中药;生物利用度;靶向性;高效低毒

【中国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12-01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迅速崛起的新技术,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并通过直接操做和组合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的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迅猛发展,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纳米级高分子纳米粒(nano- particles,NP)、纳米球(nano- spheres,NS)、纳米囊(nano- capsules,NC)等为载体,与药物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药物制剂,称为纳米药物。

纳米中药是指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 nm 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1]。借助纳米技术,可增加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提高疗效、提高中药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应,同时可实现靶向给药等目的。

1. 纳米中药的特点

1.1具有缓释、控释效应:借助高分子纳米粒作载体等技术手段,可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作用。纳米载体技术是用一种纳米尺度的分子材料作为载体材料来承载药物,使药物吸附或包被在纳米载体内,随着纳米载体的降解而使药物逐步释放。将中药和纳米载体通过各种方法制成缓释剂,药物- 载体复合物通过一定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药物通过囊壁沥滤,渗透和扩散而从纳米囊中释放出来,或者纳米粒基质本身的溶蚀使其中的药物被缓慢释放出来,可以避免“暴释效应”。此外,纳米载体可以对抗药物降解酶对药物的降解,对药物起着保护作用,增加了药物

的半衰期,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目前,常用的纳米载体有纳米粒(nano- particles,NP)、纳米球(nano- spheres,NS)、纳米囊(nano- capsules,NC)、纳米乳,纳米脂质体等。如雷公藤乙酸乙脂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2]有良好的缓、控释功能。陈丹等[3]将制得的羟基喜树碱(HCPT)纳米微球与普通剂型组分别进行细胞培养,发现纳米微球剂型组48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低于普通剂型组,至96 h 时则与HCPT 普通剂型组已无多少差异,说明HCPT 纳米微球剂型具有药物缓释优点。

1.2 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中药经过纳米化后比表面积增大,与介质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容易被溶解;其次由于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与给药部位的接触面积增大,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药物的吸收量也显著增加[4]。并且一般中药的细胞壁是完整的,其有效成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穿透细胞壁被人体吸收利用。另外,有些纳米载体具有靶向性,可将所负载的药物输送与特定的病变部位,从而大幅度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采用纳米技术加工中药将有可能使细胞破壁,使更多的中药有效成分被释放出来而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了中药的生物利用度。王晓波等[5,6]研究发现,纳米级雄黄粉体,吸收与传统雄黄相比,在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3 具有高度的靶向性: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病变部位,缺乏针对性,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導致全身毒副作用。药物颗粒纳米化后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中, 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 使疾病能更有效地得到控制和治疗。另外,应用脂质体、纳米颗粒、胶体溶液、毫微乳等技术[7]将中药( 主要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提取物) 运送到人体的病患部位, 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副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制成被动靶向制剂, 实现肝脏靶向给药、基因输送、肺部靶向给药。杨凯等[8]研制了具有颈淋巴结靶向性的葫芦素BE 聚乳酸纳米微粒冻干针剂,通过口腔癌周黏膜下注射后,对颈淋巴结转移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作用,提高颈淋巴结转移灶内药物浓度,延长了药物持续作用时间,同时也降低了血和其他器官中药物浓度[9]。

1.4 种类繁多的剂型: 传统的中药制剂剂型简单、粗糙,服用繁琐,生物利用度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和疾病治疗的多种需求。将中药制成纳米微囊,或纳米级粉针剂,或将水溶性小及难溶的药物加工成纳米脂质体或纳米乳,可提高肌体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采用纳米技术,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及植入型控缓释制剂等多种剂型。这些新的剂型不但可以满足不同患者和不同类型疾病治疗的需求,而且可以解决使一些物质因自身缺点的成药的问题。去甲斑蟊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抑瘤谱广,但因其不溶于水而限制了其应用。孙铭等[10]以聚乳酸一聚乙醇酸(PLGA)共聚物作为基质材料,去甲斑蟊素纳米控释静脉制剂,并采用MMT 方法做了体外杀伤癌细胞实验,证实了PLGA包载去甲斑蟊素的纳米级微粒可成功制备静脉注射剂型。

1.5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传统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病变部位,缺乏针对性,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导致全身毒副作用。药物颗纳米化后可以到达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中,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从而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另外,应用纳米脂质体、纳米囊、纳米乳等技术可将中药输送到到靶向部位,提高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的剂量,达到增效降毒效果。Sharma等[11]将紫杉醇包封于粒径50-60nm的PVP纳米颗粒,给予移植有B16F10鼠黑色素瘤的C57B1/6小鼠,结果显示紫杉醇纳米颗粒能明显减小肿瘤体积,延长动物存活时间,与等剂量的游离型紫杉醇相比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王俊平[12]采用薏米仁油研制紫杉醇微乳,以紫杉醇为对照品,分别对小鼠尾静脉给药,结果发现紫杉醇组于给药后第5天动物开始死亡,第14 天动物死亡率达90%;而紫杉醇微乳组动物在14 d 内没有发生死亡,说明紫杉醇微乳的急性毒性明显低于紫杉醇。

3.纳米中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药和单体,生物技术药及体外诊断试剂。与之相比,纳米中药的研究刚刚起步,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与临床应用的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中药纳米制剂主要集中在单味药, 且以中药单体有效成分为主, 中药复方的研究很少;多数制剂停留在实验室研制阶段, 材料、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还不成熟等等。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借助纳米技术的特殊优势,一定会克服其目前发展的瓶颈问题,尽快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杨祥良, 徐辉碧, 谢长生, 等. 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问题研究 [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 28(12): 104-105.

[2]翁婷,陈华兵,常雪灵,等.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的制备和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摘要集,(2002.11.成都):132。

[3]陈 丹, 柴丽萍, 王骥燕, 等.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抑制舌鳞癌Tca8113 细胞的实验研究 [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3): 262-269.

[4]邱 洪, 王宝佳, 李悦, 等. 纳米中药简介 [J]. 中国药业, 2005, 14(4): 78.

[5]WANG XB, XI RG, LI ZL, el al.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 Realgar Powder [J].Pharmaceut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002, 18(3): 129. Chinese

[6]王晓波,袭荣刚,张治然,等.纳米雄黄粉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2,18(6):380.

[7]蒋刚彪, 冯英, 赵慧, 等. 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 [J]. 中草药, 2007, 38(8):1265-1269

[8]YANG K, WEN Y M, LI I J, el al. Preparation of cucur- bitacin BE 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ing cervical lymph Nodes [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1, 19(6): 347- 350.

[9]YANG K, WEN Y M, WANG C M, et a1. The study of cucur- bitacin BE 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s delivering cucurbitacin BE to metastasized cervical lymph nodes in mice with oral cancer[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3, 21(6): 77- 88.

[10]孫铭,朱争艳.去甲斑蝥素纳米控释制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1,7(6):321- 325.

[11]Sharma D,Chelvi TP,Kaur J,et al. Novel Taxol Formulation: polyvinglpyrrolidonenanoparticle-encapsulated Taxol for drug delivery incancer therapy[J].Oncol Res,1996,8(7/8): 281-286.

作用及其特点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职工,政治思想工作,探讨。

一、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

煤炭企业是一种特殊行业, 具有高危险性的行业, 因此, 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起来就要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 要因人而异, 因地而异, 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既要做好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 还要重点提供员工的安全意识;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煤炭行业具有重要社会属性, 要求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家与社会的各项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发挥社会功能;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本的观念, 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跟随政治发展趋势,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灌输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文化; 煤炭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很严峻的挑战性, 开展思想工作也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也要多姿多彩, 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企业的发展方向, 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完成, 有助于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及专业技能, 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 有利于增强员工的企业意识, 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 有助于团结一切积极的力量为企业发展奋斗;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有助于企业掌握经济形势新动态和发展新形式, 确保企业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 有助于企业员工改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保证企业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确保企业安全经营生产; 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将职工自身实现价值和企业发展紧密在一起, 培养职工的团结一致, 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塑造员工与企业共发展的局面, 树立企业员工提高自身技能和素养, 培养企业发展经营理念, 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工作耐心和恒心, 抵抗各种外部压力和冲击力, 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

三、开展煤炭企业思想政治社会意义

( 一) 我国煤炭企业正面临着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 同时对我国煤矿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对我国煤矿企业的科学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指导作用, 对煤炭企业长久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煤炭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愈加艰难, 引起煤炭企业高度关注,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更好地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 认真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团结性, 又好又快的推动企业发展。

( 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煤炭企业是我国能源企业的重点企业, 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进行改革和整组,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工作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现了煤炭企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养, 激发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能够促进企业的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 保障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社会职能, 不仅仅彰显企业的精神文明的程度, 还能够推动企业的全面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有力的后备力量。

四、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的政治保障

我国的煤炭企业是国有企业是重要支柱, 煤炭企业的经营和持续发展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也决定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家的政治工作需要相符合, 所以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跟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方针政策,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保障企业工作顺利开展, 保障企业的发展方向顺着正确方向、路径、方针前进发展, 提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专业技能等,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的精神文化

煤炭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和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包含着一个企业形象概念、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道德准则、企业行为规范、企业的精神面貌等多重涵义。企业的一种精神力量, 是一种能够激励企业前进的精神动力, 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精髓, 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和促动力。煤炭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维护了精神价值的存在, 塑造煤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

( 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的支持力量

煤炭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经过多年的宣传集聚一种企业凝聚力, 企业的精神力量, 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 煤炭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熏陶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依托之情, 提高员工的团结友善和谐同心同德的爱企业之情, 提升企业的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煤炭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文化专业素质, 促进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 不断突破, 为煤炭企业做贡献。

( 四) 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的强大的后盾

企业面临各种竞争力, 包括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精神上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内部矛盾, 促进员工之间团结一致, 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企业凝聚力, 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供可靠的坚实后盾。

五、结语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行业不同,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政治工作, 需要国家、企业、职工始终不渝的坚持发展下去, 煤炭企业时刻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的务实、创新、积极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 新途径,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 新境界。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 增强企业软实力, 更好的推动煤炭企业的繁荣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关成.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 2015, 03 (20) .

作用及其特点 篇8

重庆大轰炸是指“抗战爆发后,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其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从1938年2月起至1944年8月,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进行的长达近7年的战略轰炸,妄图以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达到迅速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1]1。仅据《重庆防空志》的不完全统计:大轰炸期间,日机轰炸重庆203次,出动飞机9166架次,投弹17812枚,炸毁、焚毁房屋17452栋、37182间,重庆市区主要街道被炸成一片废墟[2]94。

时至今日,重庆大轰炸已经过去70余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经历过大轰炸的幸存者和见证人在逐渐离去,但是日军的暴行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为中国人民所忘记,先辈们在战乱时代所经受的痛苦与折磨不能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抹去。为全面披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深入展示日本侵华战争带给重庆人民的深重灾难,在1998—2007年十余年的时间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的采访过程中,几百位亲经者详细讲述了重庆大轰炸时期的惨痛经历,于是形成了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

二、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的特点

1.档案的来源直接、可靠。证人证言是由知晓情况有关内容的自然人所作的陈述,这是证人证言的本质特征。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的形成者一是当年的亲历者、受害者,二是有关此事件的采访记录者,二者缺一不可。由于亲历者、受害者对重庆大轰炸有切身的感受,耳闻目睹了当时大轰炸的有关情况,直接依据对重庆大轰炸情况的感知、记忆进行了陈述,因此从亲历者、受害者的口中获取到的是最为直接的信息。作为采访记录者,他们主要是为了详细了解广大重庆市民在大轰炸过程中处于水深火热的事实,而且,在采访的过程中完全是依据证人的口述作出的准确记录,因此,不管是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的口述形成者还是记录形成者,都是形成这些档案的直接来源。

从法律的意义上讲,证人证言无须经过推理,即能直接证明事件的主要事实,属于直接证据,可靠性大,证明效力强。因此,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也具备了可靠性的特征。

2.档案的内容真实、立体。上文已经提到,这些证人证言档案是重庆大轰炸的亲历者、受害者口述形成的,因此,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只是,证人对重庆大轰炸的感知和陈述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其中会夹杂其个人感情,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尽量保持证人证言的绝对真实性,同时,基于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些档案资料中还记录有大量的旁人证言并附有旁证人的身份证、签字、手印、家庭住址等内容。

同时,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的内容形象立体地展现了重庆市民的悲惨处境。以亲历者范少祥的证言为例“:5月4日下午,日本飞机又对重庆进行第五轮轰炸,我们住的大院第二层中了一个炸弹,而后又中了一个燃烧弹,房屋剧烈震动,大量砖瓦灰尘往下掉, 山崩地裂,房屋快倒塌了。我们在桌下躲不住了,只好出来逃命,躲在桌下的人,各自逃命。当时我妈顾不了另外的人,抱起我妹范少容,牵起我手出了桌子往外跑。一出桌子,只见烟雾弥漫,眼前一个黑暗,眼睛都睁不开,每个人的脸又黑又花,满脸灰尘,房子的砖瓦满地,房梁掉下来了。”[3]字里行间均形象表述了大轰炸对广大弱小的重庆市民造成的心理恐慌,以及重庆市民面对灾难无路可走、无处可逃的无奈,更体现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的可怜与可悲,使读者在阅读这些档案内容时仿佛置身其中,能够直接对那一幕幕惨案可闻、可见、可感、可触。

三、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的作用

1.丰富重庆大轰炸档案的馆藏数量与结构。重庆市档案馆保管的抗日时期形成的档案中,与“重庆大轰炸”有关的档案四千余卷, 其内容涉及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轰炸日志等方面,不过,这些档案的形成主体仅局限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要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党政信息。以财产损失档案为例,多为国民政府要求各机关单位造报财产损失的训令,以及各机关单位所做的财产损失统计表。而广大的重庆市民的处境如何?他们是怎样看待与认识重庆大轰炸的?重庆大轰炸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有哪些?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详细、具体的文字则少见纸端。如果缺少此类平民百姓的个性经历,重庆大轰炸档案的内容会稍显苍白。因此,这些证人证言档案的建立,不仅丰富了重庆大轰炸档案的馆藏数量,而且有效改善了重庆大轰炸档案的馆藏结构。

2.还原重庆大轰炸时期的历史事实。“重庆大轰炸”这一事件已经过去70余年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要想了解当年重庆大轰炸的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根据档案史料进行历史的重构与还原。其中证人证言属于口述史料,可以作为还原历史事实的直接来源之一。日本政府多次公开否认重庆大轰炸、隐瞒历史真相,这对于那些重庆大轰炸的死难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的,而且对日索赔工作开展得也是步履维艰,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二战期间日本轰炸的受害者很多,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年事已高,且分布广泛,导致调查取证工作任务艰巨。而历时十余年、历经艰辛搜集到的证人证言,把轰炸的一幕幕过程、轰炸的一系列后果等极其详备地表述出来,完整还原了当年的轰炸事实,不仅使更多的中国人、日本人了解了历史真相,也推动了对日索赔工作进入了实战阶段。

3.构筑有关重庆大轰炸的民族立体记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认为:历史是由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重庆大轰炸的证人证言,来自民间,所有的证人均为名不见经传的社会底层人员,他们遭遇了“重庆大轰炸”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大灾难的痛苦, 却没能在历史的记录中留下痕迹,因此,若不是这些证人证言档案的出现,就不会有人认识他们、记得他们。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 这些证人证言档案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应该作为大众记忆的汇聚地,它不仅使处于大轰炸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更具个性化、立体性,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体现了那个时期的大众文化。通过保存这些证人证言档案,能够将那段深重灾难的历史永远刻写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4.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提供历史借鉴。重庆大轰炸证人证言档案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从这些证人证言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当时中国的武器设备、军事技术较为落后,在对抗日机轰炸的过程力不从心,老百姓也只能靠“躲”来减少人员伤亡,显然这是极其被动的应对措施,其效果可想而知。虽然目前我们处于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大量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远大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且,日本右翼势力竭力掩盖、歪曲甚至否定日本侵华历史,就容易使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就会危害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我们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避免历史悲剧再次上演。

作用及其特点 篇9

一、纯形式的欣赏方式

这种欣赏方式的特点在于, 只注重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节奏、旋律、和声等形式要素这些创作手法, 对其他的并不关注。通常只有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们才能采用这样的欣赏方式, 一般来说, 对无标题的 (如: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 , 这种欣赏方式较为适合;而对于歌曲、标题音乐来说, 它们往往要与文学、绘画等联系起来, 所以这种欣赏方式就显得不够全面。音乐的表达是以人的内心感受为基础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 欣赏音乐更注重的是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这种欣赏方式只是一些专业作曲家、音乐家的一种倾向, 代表着理论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促使人们更深入地发掘音乐自身的审美特征, 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二、形象化的欣赏方式

美国音乐心理学家默塞尔通过对大量音乐欣赏类型的调查分析证明:“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即使是音乐家也十有八九同普通人一样有这种表现……”, 在大量的欣赏活动中我们发现, 绝大部分人视听结合的欣赏效果要远远好于纯形式的欣赏, 视觉审美的功能是值得肯定的, 有时它甚至成为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这里讲的形象化的音乐欣赏方式, 指的就是以视觉为主, 视听结合的欣赏方式。“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抛开其中的寓意不提, 这个故事道出的一个具体事实是:中国古人很早以前就已经通过视觉形象来理解音乐的内容。在西方, 有一种音乐叫印象主义音乐,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 其音乐风格就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对德彪西而言, 色彩胜于线条, 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对于他的作品如《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等, 如果在欣赏的时候配上画面, 视听结合, 那就会明显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再比如, 在让学生欣赏著名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 如果能先让学生欣赏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 用胸前套着的纤索, 吃力地拖着一只有高高桅杆的船只, 负重前行, 河滩上留下了他们的串串足印……那么, 再来理解这首音乐作品就会更容易, 更直接。艺术中的东西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就像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的, 音乐有意义吗?——对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文字来说明他色意义吗?我的回答是“不能”。但借助于形象, 人们使这种“神秘”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 从而让理性向感性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 有许多作曲家为了让欣赏者能够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 往往有意为人们产生形象的联想提供一些线索。比如加上歌词, 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个乐章, 加进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再比如附加标题或文字说明,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是最好的例子, 完成于1830年的《幻想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色, 他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并且在总谱的扉页和每一乐章前都加上标题说明, 以使欣赏者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另外作曲家们还常常通过模拟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特征来实现这一目的。例如, 在中国传统乐曲《鹧鸪飞》、《百鸟朝凤》, 罗马尼亚的排箫独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中, 就有对各种鸟类鸣叫的模拟, 当我们听到这些特殊音响时, 自然会产生视觉方面的联想和想象。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虽然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常出现形象的联想, 但并不一定把这些感觉与具体而明确的概念或知识相对应。

三、情感化的欣赏方式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感情体验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因此, 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最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但感情体验并非音乐欣赏所独有, 我们在欣赏其他艺术时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比如:诗歌、戏剧、文学、舞蹈, 甚至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 都能够表达出人类内心世界丰富的感情变化。但由于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又使音乐欣赏带有自己的特点。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 他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并不是分开的, 而是综合地反映,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 这些音乐要一进入我们的听觉, 就会使我们在无暇思索的情况下立刻产生情绪上的反映。也就是说, 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感情体验无需经过一个分析、讨论、理解的过程, 我们对于音乐作品情感的把握不是间接的理解而是直接的体验。例如, 当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时候, 即使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有一个“热情”的名称, 对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一无所知, 对作曲家的一些情况也并不了解, 但只要听到钢琴快速流动的音型和短促果断的节奏, 我们就会被它快速奔腾的气势所折服, 被他它火山一样爆发的感情所打动。

对于相当一部分听众来说, 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地表达感情, 虽然音乐不能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描绘现实对象, 也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准确的词句来表述概念, 然而在感情的表达和传递方面, 在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体验方面, 音乐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显得更加鲜明和生动。

不过我们还是应当指出, 任何一种音乐欣赏方式都不能被当作唯一的规范, 它们绝不是机械地分离着,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一个音乐欣赏者来说, 无论是感情上的共鸣还是形式上的把握, 都不失为获得审美感受的一条途径。为了享受音乐的美, 我们的确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志, 多方面、多途径地利用各种欣赏手段去挖掘音乐内在的美。

作用及其特点 篇10

2010年“微博”这一词开始进入我国大众的视野, 从2010年“你今天织‘围脖’了吗?”这一时尚表达, 演化为今天“你的微博账户是?”的问候方式的转化, 可以说它正在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微博 (micro-blogging) , 即微型博客。在微博这个互动平台的界面上, 用户可发布140 (或163) 字符的信息或通过加载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 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陈述的观点和看法。微博可通过手机、QQ、Email, Web等端口, 随时更新自己主页的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关注、收听等方式查看别人微博更新的内容并可与其实时互动或与其“粉丝”进行互通, 也可通过私信方式与关注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微博起步于2006年, 由Twitter带头, 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微博。其用户分布于全世界, 上至美国总统, 下至黎民百姓, 遍布于各个行业和领域。2007年, 我国开始出现微博的萌芽, 最早在我国出现的微博平台有“叽歪、饭否”等[1]。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内测版上线后, 即宣告我国微博时代的到来, 这一年也被冠以称号“微博元年”, 它标志着微博已开始正式进入中文网络用户的视野。随后有各大门户网站网易、搜狐、腾讯等也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测试版, 标志着我国“微博时代”的全面到来。2011年3月初, 新浪微博用户突破1亿大关, 不久腾讯也宣告突破1亿。可以说微博在中国的这块土壤上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与壮大, 利用好这一新兴交流工具, 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微博的特点

与其他网络手段和传统文化交流手段相比较, 微博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实时化

因微博终端渠道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使信息传播与交流变得的更加便捷和实时化。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每一个在场的见证者都是“记者”, 都可以用自己的微博来记录现场的动态变化并推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 微博比传统媒体的反应跟为迅捷, 更具有现时性[2]。如2011年“7.23”动车事故, 最先发出信息还是来自于现场的微博, 比媒体出稿更快, 更具有现场特质, 这点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2) 信息精炼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因微博终端对字数设置均有限制, 如最常见的为140个字, 这既是限制又是创新, 它的约束在于必须用简短精炼的字句来表达最新状态和所要阐述的内容;它的创新在于因篇幅短, 更具有可读性, 可以灵活的传递现下暴增的多变信息。

3) 信息碎片化

由于140 (163) 个字符所呈现的东西往往很有限, 对于一件事情的整体把握上仍很欠缺, 受众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同时因每个微博的经营者多呈现的是个人的生活琐碎或行业动态, 或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视频、图片等, 所以发布出的东西往往具有个人特色并且有极高的随意性。这些特点使的微博在信息的传播上呈现出碎片化, 个人化的特征[3]。

4) 设置多样化

各类微博服务网站上, 用户在界面设置上具有多样化的选择[4]。以新浪微博为例, 新浪对其微博用户实行了用户分类, 如地产、娱乐、教育等。对于微博用户来说,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来定制自己关注的内容, 或者具体到某个人。而微博用户也可以自己设置如“@李开复”, 即表示在你的微博中提到了“李开复”, 在“李开复”上线之后, 他会在自己的微博窗口中看到相关消息。另外也可通过设置而关注到一件事情如“#天宫一号”, 即表示参与了这一话题, 当有人检索到这一话题时即能检索到你的内容。此外微博用户除通过文字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在其中插入图片或者视频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传递某一信息。

5) 裂变式剧增化

微博的传播特征类似于核反应或病毒的裂变式扩增, 由1对N, 再到N对NN……如你有10个粉丝, 你的消息被你的粉丝转载后, 那么你粉丝的粉丝同样也会转载, 进而便发展到一种类似于金字塔一般的传播链条, 信息被大量繁殖并且传播出去。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 其传播力度更大, 短短的时间内可以被转载上千次。

6) 反馈多元化

微博不同于传统的传媒, 单向的向受众输出信息, 却得不到回馈或者及时的反馈。而在微博这一界面上用户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 也可以转载到自己的微博当中, 评论内容既可以针对原创者也可以针对相关评论者。

2 微博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不足

2.1 微博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

微博作为文化传播手段之一, 其在信息更新速度还有资源优势等方面比传统方式占有优势地位。一是时效性。微博最大的特点是它所论议题多为当下最新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文化动态, 以及各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或者活动等。二是受众广。据CNNIC数据报告显示, 2011年上半年, 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0.2%, 手机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为34%, 其用户数量目前仍呈递增的局势, 并且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如参与讨论“天宫一号”相关议题的微博就有15 458 880条 (2011年10月25日新浪微博数据) 。三是互动性。微博用户分布于各个行业或者领域, 而占据话语领袖权或制造议题的往往多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或者学者, 而作为普通民众一般用户均可以此议题讨论并与专家形成互动或直接对话。四是群体性。用户使用微博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寻找同行业或者相同兴趣的人们一起讨论和交流, 如新浪在其微博上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设置了名人堂,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需, 选择相关领域的微博主作为关注对象, 也可以在自己的微博界面上分门别类的设置关注对象等。如此以来, 相同兴趣或者专业方向的用户, 相互关注成群, 形成一种圈内交流。五是持久性。对于用户所发内容或者评论内容, 可长期保存并作为后期参考, 也可一直作为讨论的对象。六是社会性。微博所论观点和议题因无限制性, 人人均可参与讨论, 对于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或者可行, 由民众来检验。七是多维性。微博用户分布在各个知识层次或者行业背景中, 其认知均有自己行业特色或者背景特点, 而这种讨论和评论意见其实质是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的结果。

2.2 微博作为文化交流手段的不足之处

微博作为新时期文化传播手段之一,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不易聚合形成效应[5]。由于信息碎片化, 许多思想可能受篇幅的限制, 不能使一个完整的思想统一整体聚合性的表达出来。二是娱乐性强。微博目前定位多是“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 娱乐性占比重较大;三是文化传播的负面作用不易控制。微博上虚假信息同有效信息一起高效传播 (如金庸去世事件) [6], 信息误导等易使民众走向片面化;微博所讨论之观点, 易趋向于一种负面, 消极的“现代化”问题以及网络暴力。

3 如何正确发挥微博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微博作为一项新兴起的文化交流工具, 在我国兴起不久, 各项技术、监管力度, 以及如何适应我国国情, 还在试用阶段, 还未全面推进到文化交流的层面, 但其发展已经呈显出势头猛, 局面庞杂的状况。因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 如何利用微博, 有效促进文化建设,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政府要主动进入微博世界

政府要积极介入微博这一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 增开社会的各大服务微博机构, 通过微博, 实现亲民惠民;精心打造形象, 积极推销自己, 用主流文化引导微博的发展, 保障通过微博的形式对文化传播经费和科普的投入或奖励力度, 积极培训民众, 正确使用微博, 提升关注者和被关注者的自身素质;教育机构、名人、政府官员等以身作则, 起到良好引导, 示范作用。

2) 政府要强化微博网站监管

我国已在今年出台了相关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使得其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 支持并培养网络骨干企业和新技术新业态。可以打造不同的用户平台以适用于不同的用户群体, 提高并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监管和引导力度。对微博实行实名认证, 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靠性。有专门的机构或者网站自身对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归类或整理。

微博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其目前在我国极具生命力和活力, 其影响范围随着网络覆盖率完善而日益壮大, 它是这个时代信息交流和分享的一个特征代表, 它影响深远, 对传统交流方式具有较大冲击。它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 其操作和主使全权在使用者手中, 如何使它良性发展并服务下去, 仍需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引导, 以实现其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殷俊, 何芳.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 (3) :124-129.

[2]白麟.从“新浪微博”看微博客的传播力[J].青年文学家, 2010:242-243.

[3]张力, 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J].新闻世界, 2011, 1:68-70.

[4]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J].热点关注, 2010, 1:43-47.

[5]向春香, 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5) :80-84.

军语的基本特点及其定义 篇11

关键词:军语,基本特点,定义

中图分类号:E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05-04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nitions of Military Terms

HAN Ren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the military term is of top priority and an unavoidable academic difficulty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ilitary terminolog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terms are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universal, systematic and unitary. So the definition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usage.

Keywords: military term, the basic feature, definition

引 言

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以下简称新版《军语》)已经中央军委批准,并以四总部的名义印发全军。军语是军事术语的简称。在编修新版《军语》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军语的定义始终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学术难点问题,也是编修《军语》所面临的全局性的首要问题。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明的说明。”[1]要赋予军语准确的定义,首先要搞清楚军语有哪些的本质特征即军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 军语的基本特点

1.专业性。军事术语是军事学學科的专门用语,是在军事领域和军事活动中使用的语词,有着鲜明的军事专业属性。军语仅在军事领域内流通,军人以外的人员可以不使用军语,使用军语是军人的重要的职业特征。军事学有17个一级学科、74个二级学科,军事术语通常产生在这些学科之内。随着现代军事的快速发展,军事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军事概念不断增加,军事专业越来越多,新的军事术语也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基本趋势。我们要积极推动军事术语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军事术语的泛化。

2.科学性。军事术语是揭示军事概念科学内涵的词语,必须准确反映军事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军事概念。军事术语来源于实践,是对军事实践的正确认识,我军的军事术语必须符合我军的实际,必须准确地反映我军实际。为此,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定义,首先应找准其基本属性,然后精确表述这一概念与其他同类概念之间的差别。找准本质特征和属概念是科学定义概念的基本前提。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军语作为一种服务于军事实践的意识形态,其科学性还表现在能够正确地指导军事实践。这就要求军事术语在正确无误的前提下,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以起到指导军事实践、推动军事实践发展的作用。

3.普遍性。军事术语是军事领域内经常使用的词语,有着专业内的普遍意义。这是军事术语与一般军事用语的重要区别。人们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用语,在这些用语中,有的使用不多,有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频率低,说明这些用语用途较少,过于生僻或是专业性较强,往往不具有军事领域内的普遍意义;使用频率高,说明这些用语地位重要,用途广泛,在军事领域有着普遍意义和较强的生命力,可以作为军事术语。如“合成孔径雷达”,虽然专业性很强,也很难下定义,但是“合成孔径雷达”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高技术兵器,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把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军事用语规范为军事术语,对服务军事实践、指导军事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系统性。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是普遍联系的,表述概念的术语也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既有专业内的联系,也有专业外的联系。联系是有规律的,这种有规律的联系构成了术语的概念体系。如“战斗”这一概念中,有各种形式和样式的战斗,也有各军种、兵种和专业兵战斗,还有合同战斗、联合战斗等,所有的“战斗”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现代军事术语往往不可能单独存在,通常是与军事概念体系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体系应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军事术语集合是一个整体,军事学各门类的术语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军语编修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努力构建具有我军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军事术语体系”。

5.单一性(单词单义性)。由于人们观察事物是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一个事物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种概念(如“战斗”,既可以当名词,也可以当动词);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定义。如“战争”,可以是“政治的继续”,也可以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激烈交战”,还可以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目的,使用武装力量进行的大规模激烈交战的军事斗争”。但是,术语具有统一认知的规范作用,必须是一词一义,即一个术语对应一个概念和一个定义,这是术语和词汇的最大区别之所在。所以,应最大限度地排除多义项(同名异义,即一词多义);同时,要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术语,应该最大限度地排除一个概念使用多个术语(同义异名)的现象。

6.规范性。军队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武装集团,要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首先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基本前提是语言的统一,特别是涉及作战、指挥等方面的语言必须要统一。作战中如果语言不统一,对同一事物或行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行动上的混乱,就会出现“一字毁千军”的严重后果。在当代军事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大量的新用语出现在军事领域,必须对这些语词及时进行规范和统一。统一语言的前提是制定规范化的军事用语,编修《军语》,以此统一全军的认识,协调全军的各种行动。

nlc202309041247

7.权威性。军事术语必须经过权威部门认可和发布,才能成为“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名称和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联名颁发的法规性辞书,全军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必须使用军语。

二 关于军语的定义

军语的定义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982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2]对军语的解释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军语要求规范化,词名及其含义应准确、统一。全军使用统一的军语,便于诸军兵种进行合同作战、训练和战备工作。

这一解释的主要问题是定义过宽,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军事术语。

1997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3]对军语的解释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必须使用统一的军语。

这一解释主要沿袭1982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解释,又进一步强调,“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体现了军语的规范作用和军事用语的基本属性,显然,在对军语的基本认识上又有所深化。但是,在一个释文中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内涵,让人不好理解,在形式上也是不妥当的。

新版《军语》(修改稿)的解释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军队统一规范的专门用语。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必须使用军语。

这一解释看上去不错,但还是有问题:一是“军队统一规范的专门用语”定义过宽。军用主题词、军用标准等词语也是“军队统一规范的专门用语”,但不都是军语。 二是“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必须使用军语”要求过高。“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所使用的语词非常丰富,不可能都是军事术语。

那么,军语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

根据军语的基本特点,军语的定义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军语是军事领域的专门用语,是军事用语。这是军语的基本属性。

2.军语是军队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语词,具有业内的普遍性。

3.军语是准确反映军事领域特有概念的单义语词。

4.军语是经过规范化处理并经权威部门认定的全军统一使用的语词。

5.军语是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名称和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

笔者以为,军语的科学、全面的定义应该是抓住其专业性、科学性、普遍性、系统性、单一性等基本特点,根据语用情况,从语言学和术语学角度进行定义。但按照定义的叙述模式,把这么多的内容写到一起,实际上无法操作,写出来以后也可能更不好理解。

经过反复研讨和修改,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4]关于军语的释义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统一使用的规范化的军事用语。是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设施名称及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

这一解释,首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新版《军语》所收的8587条军语而量身打造的定义,也就是说新版《军语》所有的词条都符合这一定义;第二,将军语的基本属性定位为“军事用语”,更加明白,更加直截了当,也符合定义的规则;第三,将军语的种差定位为“统一使用”的“规范化”的军事用语,抓住了军语的本质特征,这也是军语与其他军事用语的最重要的区别,也暗含了军事术语的主要特点;第四,强调军语是“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设施名称及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则进一步说明了军语的地位作用。

但是,从语言学角度、特别是从术语学角度分析,这一定义也有不足:一是只从语用的角度对军语进行定义,强调的是军语的作用,而没有突出其术语的专业属性,没有把军语的术语特性(如科学性、系统性、普遍性等)概括其中。二是没有强调军语的语音形式,军语是一种语词,具有语音和文字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语音形式(如各种口令“立正”“稍息”“报告”等)与文字形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予以同等的关注。三是把军语作为军事术语的简称,也未必妥当。新版《军语》中有一批词目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术语,如“重力场”“大气”“日地空间”“能见度”等,是军事领域经常使用的技术术语,应该是军事用语。学术界认为,军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军事用语,狭义是指军事术语,军事用语包括了军事术语。

正如郑述谱教授在《试论术语的定义》一文中指出那样:“术语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概念。企图为它下一个无所不包、面面俱到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学科对术语的定义可以各有所侧重,各有不同,这是正常的,是应该允许的。”[5]因此,新版《军语》中对军语的定义肯定做不到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但是从目前来说,此定义是准确的,是经过军事专家和权威部门认可的最具权威性的解释。要给军语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特别是符合术语学基本原理的定义,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也有待于术语学和《军语》编修实践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08.

[2]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1982年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6.

[3]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1997年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1.

[4]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2011年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1.

[5]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 北京:商務印书馆,2011:164.

作用及其特点 篇12

1 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1.1 渐进性

科技进步一般以渐进的形式出现, 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一般持续周期较长, 其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存在关联, 而后者存在一定的自然规律可以遵循。因此, 人们进行科学试验时难以超越这一自然规律,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获得通常需多次试验, 延长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周期。

1.2 区域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 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 并满足技术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要求。

1.3 合作性

促使农业科技大协作大联合新格局的构建。其主要目标为对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进行提高;密切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科研与生产及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等3个衔接, 着力对教学、科研、推广等3个环节进行打通;整合及共享农业科技要素, 形成强大的科技合力, 保障农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及有效配置, 应广泛凝聚科技力量, 以项目为载体, 将项目做成凝聚力量及集聚资源的平台及载体。

1.4 创新性

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农业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5]。尤其应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对协同攻关及综合研究进行深入开展, 以大力培育突破性科技成果, 强化农业技术集成配套。

1.5 综合性

农业领域涉及面广, 容纳了多学科研究, 例如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化学、昆虫学、经济学等。因此, 农业研究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广泛开展合作, 联合起来解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问题。将科技成果进行应用时, 同样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 并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2.1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的重点在于质量竞争, 特别是在各国相继加入WTO后, 为了保障本国农产品市场的安全性, 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检测的标准。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 在国际贸易中, 农产品的限制和退货等问题均有所改善, 这些进步都受益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应用和推广[6]。

2.2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近年来, 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提高至48%, 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分析其原因, 除了一定程度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比这些国家要落后外,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不畅。一是广大农民在生产中, 不能找到合适的实用技术进行应用。二是对于农业科技持有者及研究者来说, 其科技成果的传播没有合适的渠道, 不能及时将成果传到农民手中。因此,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只有依靠科技, 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降低, 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及附加值, 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 才能促使农民增收。

2.3 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各国之间的农业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实现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标, 大力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提升是关键, 特别应提升一些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资源环境等[7]。

3 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粮食连年增产及农民的持续增收, 我国不断对农业科技事业进行改革发展, 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业发展的需要, 取得了辉煌成就。30年来, 已成功培育优良水产及畜禽新品种近100个, 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组合达1万个之多,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 推动了我国粮食总产先后迈上了3个台阶, 分别达到4亿t、4.5亿t和5亿t, 为禽、肉、果、蛋、水产、蔬类等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 一些关键领域及重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不断提高了成果转化应用的水平, 稳步提高了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随着一些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包括农业科技入户、良种推广补贴及测土配方施肥等, 生产实践中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 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了农民收入及粮食生产的连续稳定增长。可以说, 农业科技成果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 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4 结语

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和核心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30年的实践证明,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因此, 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农村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摘要:从渐进性、区域适应性、合作性、创新性、综合性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并总结了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特点,必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农业经济专业与实务《中级》[M].沈阳:辽宁电子出版社, 2009.

[2]潘嘉念.以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成效与新的工作思路[J].南方农村, 2006 (6) :4-9.

[3]《农民日报》编辑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 , 2009 (11) :1.

[4]马万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4) :5-8.

[5]贺小勇.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S2) :239-244.

[6]卜舒慧, 刘宁.科技进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4) :5-8.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论文下一篇:用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