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现状(共12篇)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1
摘要: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并且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指导和服务的责任,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 对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有举足轻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制度化,建设队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完善, 现已经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之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改革与发展, 还关系到人才的建设及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是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文明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等强有力的保障。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组织和有效机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高校用来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强有力的依据。
二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 确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性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 明确地规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担负起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双重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加深, 以及新形势不断地发展, 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地完善, 处于时代变革前沿的高等院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原先的“产品培育”模式为主的精英教育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以人为本”的大众化教育, 辅导员工作职责也由“教育和管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在现今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质就是要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
2. 确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第一, 辅导员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要从基础抓起,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 加强班级学风、班风的建设。班风建设是班集体成长和发展的灵魂,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生活及学习, 以及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创建更佳良好的班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辅导员首先要具有说服力, 然后要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第三, 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班干部严格要求, 让班干部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点带面, 带动整个班级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辅导员要通过班干部的自我管理、监督, 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目标。
第四, 严格遵守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标准, 让“阳光工程”之光照亮每个贫困生的心灵。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日益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国家奖学金, 助学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贫困生资助方式, 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但针对学习优秀, 但拿不到助学金, 心里感觉不平衡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谈话, 让他们明白助学金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让他们理解自己能在大学里学有所成才是最重要的, 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失去诚信。促使学生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高等院校学生人数日益剧增,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 各国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并且出现了对时政判断不清, 思想混乱的现象。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当务之急的事情。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 但辅导员队伍却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缓慢。
1. 高校辅导员人员的配置不足, 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困难
根据2000年7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 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按照1∶120~150的师生配备。但是一些政策在表述得过于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 再加上一些高等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相关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而且高校连年扩招。使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的配置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从而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使辅导员、班主任整天忙于校内各种事情, 忙于对学生日常事务性的管理, 为了做好学生的综合服务工作, 奔波在校内各部门之间, 全部精力周旋在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办、资助中心、医保中心、保卫处、后勤处、招生办、院团委等部门之间。真正用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提升自身素养的时间并不多。更不用说用于提升自身的学历、职称及科研活动。从而导致一些辅导员对工作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不想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使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 以至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2. 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不稳定
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觉悟高的辅导员队伍来完成。但在各高职学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而有不少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们对从事辅导员工作缺乏职业观念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由于辅导员工作比较特殊, 很多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 对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和迷茫, 虽然在高职院校工作, 但不像授课老师教育成果丰厚, 又不像管理人员能掌握实权, 而是整天跟学生在一起。从而, 一些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地位以及自己的作用产生怀疑, 导致一些辅导员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 心思已不在工作上, 开始谋求第二职业, 准备开始新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不但需要自己知识面要广、德才兼备、素质全面, 还需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为他们排忧解难。但就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状况来看, 存在着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理论素养不够高等问题。首先是学历层次低。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 硕士、博士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很少, 学历层次低于专业授课教师。其次是知识方面比较单一。当前辅导员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很少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导致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及教育学生。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上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解决。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下, 当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时, 缺乏有力的引导, 从而削弱了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的影响力, 从而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乔娟.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3]刘丽娜.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4]张彦.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再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6) :72~74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2
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仍存有许多不足。广大辅导员往往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但创新意识不够;业务能力差异悬殊,缺少综合型人才;活动经验型较多,科研理论型人才匮乏;业务信息来源渠道少,理论资料缺乏等等。这使少先队工作起点低,起步晚,步伐慢。因此,学校根据这些情况更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落实相关措施和方案。
一、抓辅导员的思想建设,提倡奉献和创新精神。
辅导员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首先要培养敬业爱岗精神。“捧这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要在辅导员中倡导这种奉献精神,要使少先队辅导员把自己的爱完全注入少先队事业,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尊重 儿童,在广阔的少先队大舞台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少先队活动增添活力。
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积极鼓励辅导员创新,为“新”的做法,“新”的内容创设良好的环境。让辅导员发挥创新精神,在少先队工作中走出传统,创出特色,使队组织管理,队干部培养,队活动的内容、形式及队的工作方法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更符合跨世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更有助 于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
学校辅导员们的做法是:在中队队务管理上,采取激发队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队活动的质量。同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队员的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抓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做到全方位、多元化。
学习是为了给精神补氧,给思想充电,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辅导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自觉地挤出时间学习,可以向书本杂志学,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可以向实践学,在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也可以向他人学。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交流学习体会,展评学习剪报等,从而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星期一下午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
1、建立个人培训档案。
把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及培训作业、成果等记入档案,既能促使辅导员学习、进步,又便于了解 辅导员的学习情况,完善培训体系,使辅导员培训达到全面化、合理化、制度化、系统化。
2、丰富培训内容。
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有过硬的本领。所以培训内容应根据实际 情况,尽量丰富多彩,有时不妨进行相关活动的技术培训。
3、拓宽培训渠道。
学校采取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 ”,通过举行讲座,队活动观摩,组织辅导员参观、调查,进行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使辅导员获得各种信息,学到各种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三、抓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注重实效,创出成果。
少先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科研是最薄弱的一环。我们要以“理论研究为重,科研兴队育人”为目标,狠抓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注重实效,创出成果。
1、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认识”。
变“要我科研”为“我要科研”,用科学态度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科学 认识少先队教育大背景,树立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观、质量观,开展科研活动。
2、培养辅导员的“科研技能”。
(1)会学习。认真自觉学习少先队专业知识必读与相关书目,有 理论学习笔记,并做到随学随记。
(2)会收集。收集有关活动信息,理论经验文章,并结合工作定向收集科研资料。
(3)会借鉴。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及先进教育思想,并运用于工作实践和课题研究之中。
(4)会总结。及时总结,撰写理论文章,指导和改进工作。
(5)会研究。掌握科研方法,学习调查、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科研技能,学会选择课题,编制科研方案,逐步从学到干,变经验型为科研型。
(6)会运用。应用科研成果,解决现 实问题;应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7)会创造。注重信息反馈,有超前意识,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3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中发[2004]16文发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长足发展。但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已成为共识,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许多辅导员工作几年纷纷选择转岗或跳槽。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严峻的挑战,而且使辅导员在学生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稳定辅导员队伍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完善辅导员建设管理体制, 稳定辅导员队伍, 对做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特点
1、教育过程具有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过程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自身的素质构成、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等方面也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把塑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贯穿教育学生的始终,真正做好高职学生成长的指导者。
2、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
高职学生素质与本科相比差距较大,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不比本科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脆弱、学习动力不足、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
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一是学生入学分数差距很大,分数的巨大差异,必然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差异和学习动力的差异以及竞争意识的差异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由于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知识基础差,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二、影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稳定的因素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底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选聘机制还不完善,职业准入缺乏专业门槛限制。辅导员往往从本科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拔,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岗位的关联性不大。辅导员工作要求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复杂的精神劳动,但是,应届毕业生往往没有系统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知识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工作中凭经验跟着感觉走,都是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和积累学生工作经验。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洞察力,抓不住问题实质、把握不好教育时机。对棘手的问题和学生,办法不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成效不明显。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压力大
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均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当迁移。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等同于学生“保姆”,日常事务琐碎繁杂,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社会到学生恋爱、卫生等,大事小事多要管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多要去管,学校各职能部门布置的工作,到最后多要辅导员来落实,而一个部门一件事到辅导员身上已事,重负不堪,忙于奔波。学生思想政治的重点、难点工作要辅导员来做,一些棘手的问题辅导员也要冲在前面,工作做的多,承担的责任也多,工作有时甚至出现,做的多,错的多,批评也多,压力可想而知。
3、辅导员队伍工作周期长
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正比。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可以说从早到晚上,从晨跑到晚自修,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保持工作的状态,当学生出现任何状况时,辅导员第一时间到现场,在晚上半夜时常在休息时还在与个别学生沟通交流做思想政治工作。延长工作时间、周末加班加点乃是家常便饭,这无形中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辅导员正常休息的权利。虽然他们付出了如此多的劳动,但是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这与他们的劳动严重不成正比。以至于一些年青的辅导员不敢结婚、生小孩,生怕没有时间来照顾家庭和小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正比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是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4、辅导员队伍科研素养低,晋升高职称难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什么是科研及怎样进行科研,尤其是如何将零碎的学生工作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研究还不够,这可能与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有一定关系。因为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本未接触和进行过科学研究,更不用说进行系统化且正规的科研训练。辅导员对于具体学生工作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素材的收集和资料的整理阶段,问题的解决还处于实践摸索,单纯的经验积累、借鉴,创新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观念不强烈,因此,课题立项少、论文发表少、档次底,影响到职称晋升,也影响到待遇。
5、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
很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就开始考虑转岗问题,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过渡,优秀辅导员的比例较低,很多辅导员抱着过度一下的心态进入辅导员岗位,工作自然不会太尽心,当一旦有转岗或跳槽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辅导员岗位。良性流动并未形成,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就缺乏了基础。
三、高职院校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1、把好辅导员进门关,事业留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辅导员应具备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喜欢学生工作,喜欢学生,应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保持工作热情,尽心尽责。党员,有学生干部经历,从高校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容易认同管理理念,容易贴近学生,开展工作适应快。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吸收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更有利于辅导员发挥聪明才智。
2、明确工作职责,机制留人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作为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理顺辅导员日常工作,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转变职能,做好服务者的角色,让辅导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明确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八项职责[1],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3、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留人
“谁来做,怎么样做,做的怎样”,队伍水平决定工作水平和质量。建设好辅导员队伍很关键,通过内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升。加大专业化培养培训力度,帮助辅导员具备专业化的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水平,从而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一要构建由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构成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二要依托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基地, 定期选派骨干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 三要确立不同专题的培训选题和内容, 形成专题培训菜单, 供辅导员按需选择;四要加强专业化培训考核,规定辅导员每年必须参加规定学时的统一培训,加强培训考核。辅导员参与思政、专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证和在职研究生培训考试。并引导辅导员如何向职业化、职称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4、提高工资待遇,待遇留人
提高待遇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辅导员的待遇同等于或高于同职称教师的水平,同时要给辅导员提供职称晋升的平台,以职称来提高待遇。通过发放月度津贴,辅导员岗位工龄工资,重大节日发放福利等提高待遇。完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等级,实行学期或年终奖励。推荐优秀的辅导员评选全国、省、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学校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并给予物质奖励,起到待遇留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应从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吸引力开始,坚持以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为必要前提,找准辅导员发展的切入点,促进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 号)[Z].2006-7-2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篇4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环节。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是高职院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他们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 对学生有着广泛的教育影响, 通常而言, 辅导员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魅力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当学生面对一些问题, 例如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恋爱等, 辅导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帮助和疏导。但不容忽视的是,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配备不足, 工作职责不明, 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置一般较少, 有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几乎达到1∶300~400, 与国家规定的1∶200的比例相差较大, 高职学生具有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辅导员既要直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要做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校里所有和学生相关的事, 领导、部门、学生及家长都是找辅导员。辅导员不仅扮演着“保姆”的角色, 也常常扮演“学生干事”和“救火队员”的角色, 工作繁杂琐碎, 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面对多项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 没有职业归属感, 不少辅导员对将来的个人发展十分迷茫。
2、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培训不系统, 培养不重视。
目前,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配备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和“双师型”素质的专职辅导员比例严重不足, 一般约85%以上的辅导员只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同时, 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 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人数不多, 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和培训,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虽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中,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 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专业教师的培训、晋职等方面仍占绝对优势。目前, 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大部分高校依然沿袭传统的“岗前一培训, 间隙一讲座”这种“大锅饭”、“走形式”的培训方式, 难以保证效果。而辅导员的自我培养则因工作繁杂, 缺乏目标定位的清晰认识, 且政策福利性的境内外培训机会几乎没有, 整体上难见成效。
3、辅导员队伍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 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队伍管理方面存在把辅导员工作简单化的倾向, 多数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主要来源是本校从教学岗位淘汰下来的教师及行政人员, 真正懂教育和管理的并不多, 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强。虽然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已实现院系二级管理, 但实际上还是处于多头管理多头使用的位置, 多头领导问题明显, 导致工作关系混乱和工作盲目。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 整天与学生打交道, 需要占用大量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 无暇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因此, 职称、待遇等比专业教师低, 甚至无法晋升职称, 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导致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当前,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有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 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但要使这个规定落到实处, 真正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必须要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高度重视和狠抓落实。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和聘任机制, 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专职、专兼结合的原则, 严格按照1∶200的师生比例配足专职辅导员, 保证每个院系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每班都有一个兼职班主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严格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和程序, 确保辅导员队伍质量。优化专业配置, 要做到思政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哲学等相关专业具有一定比例, 优化知识结构, 建立培训制度, 定期召开院校、系际思政工作交流会, 参加省市大型思政研讨会, 以促进辅导员相互间经验交流和业务的提高。优化年龄配置, 高职院校还可根据工作需要, 从党政管理人员、优秀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中, 聘任适当数量的兼职辅导员。补足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的缺陷, 使辅导员年龄有层次有梯度。
2、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高职院校党委统一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对分布在各院 (系) 的辅导员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 要与院[系) 共同做好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 各院 (系) 党组织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 高职院校应当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培养总体规划, 享受培养同等待遇。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同时, 还要研究制定辅导员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3、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
高职院校要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将辅导员的培训计划纳入高校教师培训规划。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 召开研讨会,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还要创造条件, 积极组织辅导员 (班主任) 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进修深造和社会实践,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同时, 高职院校也要设立相应经费, 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 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专门倍训, 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的在职培训进修, 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通过培训和培养, 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4、建立合理的辅导员职称评聘和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 在职称评审上, 考虑政治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 制定专门的职称、职务政策, 比如设立单独的“政治辅导员职称系列”, 或者实行职称评聘单列, 评审过程应充分体现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实绩。根据工作需要和辅导员的实际情况, 学校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也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待遇, 对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满一定年限的辅导员, 可通过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 解决他们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上, 要做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 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
5、积极为辅导员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要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以及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并合理确定其工作量。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在薪酬待遇上要保证辅导员岗位津贴与教师平均津贴相当, 并根据岗位特点设立特殊津贴补贴, 并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层次专任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 学校应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在办公条件、调查研究以及通讯费用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提供必要保障。
在高等教育跨入注重质量的新阶段,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建设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广大辅导员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2006.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 2006.
[3]李卫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 2010.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 篇5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辅导员数量不足、相关的政策有待落实、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坚持辅导员选拔标准、加强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工作、健全考评和激励机制、落实相关的政策和待遇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承担着学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他们是
学生接触最多,同时也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择业、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直接引导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自身素质状况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影响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在辅导员人数配备、选聘、优化队伍结构,强化专业化培养培训、改善辅导员成长环境、绩效考评及落实辅导员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如辅导员不专业;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上述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寻求破解之道,有利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科学、深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近距离地和学生接触,比较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品质和性格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人施教,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方式处理矛盾,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形成互帮互助,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素质,才能使辅导员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一支熟悉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了解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更是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我们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去,学生符合社会的用人要求,学校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够充足。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每120~150名大学生应配一名专职辅导员,但目前许多高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辅导员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包揽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辅导员整日忙于应付繁杂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工作很难做到细致人微、保质保量。
2.思想不够稳定,高校辅导员“流失”现象严重。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大、位置低、发展空间小、待遇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难以稳定,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周期短的现实状况。不少辅导员都把从事这一工作作为进入高校工作的“捷径”,他们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而是希望工作几年后能转到其他岗位,辅导员岗位只是他们进入高校的“跳板”。辅导员队伍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辅导员基本熟悉工作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这一岗位,学校又得重新招聘一批新的辅导员。
3.素质不够高。老辅导员普遍“三偏低”,即理论水平偏低、文化水平偏低、业务水平偏低。而新辅导员大多是刚大学毕业留校的应届毕业生,虽然思想活跃,但由于工作时间短、阅历浅、实践经验欠缺、业务素质不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不深入、不细致、就事论事,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高校疏于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辅导员平时也缺乏学习交流、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机会,辅导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困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难题。
4.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多数辅导员工作两年到三年就考研或转岗,有调查显示,工作时间在五年以上的辅导员只有21.5%。辅导员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高校里也非常普遍地不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任其自由发展,进一步导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下降。
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机制
1.足额配备,保证专职辅导员的数量。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其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学校要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确保专职辅导员的数量。
2.精心选拔,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要科学严密地按照素质考试、公开答辩、专家面试、单位试用等程序进行选拔,并对合格人员实行“公示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重视学历层次,又重视知识结构;既重视年龄优势,又重视工作经验和积累;既要求要有利于对学校干部队伍的培养和输送,又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应选聘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体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确保辅导员队伍素质,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择优选拔。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要制定辅导员的培训规划,为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创造条件。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设立辅导员出国研修项朗,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对象,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和升学进修提供方便,短期的业务培训和学历、学位进修都是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4.完善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搭建平台。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6
关键词:“80后”辅导员 面谈能力 学习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36-0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重点医科院校,下设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闵行综合办、护理学院、公卫学院、国妇婴、瑞金、仁济、新华、六院、口腔九院、三院等临床医学院。在交大医学院的辅导员队伍中,有28名“80后”辅导员,几乎占据了辅导员队伍的半壁江山①。通过对这28名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发现“80后”辅导员在医科院校中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专业不对口、理论及研究能力薄弱、专业不稳定性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
1 现状
1.1 学历高,专业不对口
交大医学院目前28名“80后”辅导员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占36%,硕士占64%,可见目前辅导员学历普遍较高。但经调查,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构成基本以文史类为主,医学类毕业的仅8位,在这8位中,还有4位是大学本科生,可见医学类硕士毕业留下来当辅导员的人占的比例较少。文史类毕业的辅导员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但是因为缺少医学专业背景,与医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无法在他们的专业思想、成绩、学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
1.2 理论及学术研究薄弱
由于辅导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从而导致自己在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没法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和理论学习。在被访的28名辅导员之中,有近40%的辅导员工作至今没有发表过相关论文,参与课题项目的人数也很少。
1.3 发展机会少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随着研究生扩招,高校教师准入门槛提高,应届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生想要留在高校只能竞争辅导员岗位。他们将辅导员工作当成暂时的工作,没有长期做下去的思想准备,在被调查的28名辅导员中,73%的辅导员选择可以接受辅导员工作的年限为1~3年或者3~5年,仅有1名辅导员选择了终身从事这一职业。在交大医学院这样的医科院校,如果缺少一定的医学专业背景,想要转入专业教师的机会很小。由于科研成果不多,在职称晋升上很不利。从行政管理发展方面看,现在很多领导岗位都要求高职称人员,加上原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又来竞争,广大辅导员要想竞争领导岗位的机会也很渺茫。
1.4 缺乏严格可行的表彰激励机制
目前各大院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表彰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在被问及“您所在院系是否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评比表彰时”几乎全部被访者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涵盖学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些工作原本就缺少量化的考核标准,成果难以马上显现出来,很多辅导员感慨忙忙碌碌一天,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一两年下来,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很少。再加上单位也缺乏定期的评比表彰,辅导员普遍觉得工作得不到认同,没有成就感。
1.5 缺少人生阅历,难以以理服人。
“80后”辅导员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自己也没有经历过复杂的人事,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人生体验,思想相对简单,尽管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真正要担当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学生前进道路指明正确方向时,却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说出让学生信服的人生大道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特别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说服力不强。
2 提高
完善“80后”辅导员队伍建设更主要的在于辅导员自身。年轻辅导员们要从工作能力及自身内涵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及研究能力,要既能教学生做人,又能教学生做学问,要使自己能成为一名集学生事务工作、思想工作、科研工作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
2.1 工作能力—— 提高“80后”辅导员面谈能力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处于学习、工作、感情等迷茫状态时,需要辅导员为其指明方向,答疑解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将辅导员当成一位可以值得信任的老师而并非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的辅导员。在众多交流方式中,面谈是最能出教育成果,是交流的最好途径,提高“80后”辅导员的面谈能力至关重要。面谈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沟通,网络、电话、短信都无法替代面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面谈的内容可以包括很多,在面谈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辅导员不需要去灌输自己的理念、去说服学生、命令学生,让学生听自己说话,而是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能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80后”辅导员应主动加强与60后、70后辅导员的交流,多听听他们面谈成功案例,甚至可以将自己与学生的谈话内容录音,请老辅导员听,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校也应积极组织新老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
2.2 自身内涵—— 建议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
“80后”辅导员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成绩相对优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后,往往被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忽略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80后”辅导员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明白“不学则退、不学则亡”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要认识到学习也是一种责任,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端正思想,转换思维方式,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医学院校,专业跨度大,很多辅导员缺乏专业背景,如果有空,建议辅导员能够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课堂,提高专业技能,恶补专业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学生课堂表现,可谓一举两得。同时,辅导员也应该学生心理学知识,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及团队建设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习。
培养辅导员的研究气息,鼓励他们向学术型、专业型发展,开办专门辅导员刊物,提倡辅导员开课、开办各类讲座,将他们作为两课教师骨干,提高专业素养。利用辅导员专业背景,积极争取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辅导员工作的信念来自对教育事业价值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不应该再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老路,我们也不是批假的機器,我们不是抓迟到、旷课的“保安”“80后”辅导员应该努力充实自我,不断学习,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亚梅.“80后”高校辅导员角色意识重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9-101.
[2] 林锦铌.“80后”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及心理调适方法—— 谈如何应对“90后”新生[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8-140.
注释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7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但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全面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系统工程, 将学生公寓作为学生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因此设置公寓辅导员岗位。公寓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在保障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正常运转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按照“服务、引导、教育、管理”的要求与学生“同吃、同住”, 全面负责公寓内各项学生管理工作, 是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是公寓安全稳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以及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方面的主要承担者。公寓辅导员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成长状况, 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基于学生公寓工作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以公寓辅导员为载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大力开展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 不断加大公寓辅导员建设研究力度。
2高职院校公寓辅导员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寓辅导员都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 在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中, 能及时了解情况做相应的政治思想工作;并且与时俱进, 更新理念, 但纵观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尚存在一些问题。
2.1 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公寓辅导员要在公寓中全面负责学生的管理、服务、育人的工作, 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科学的管理技能、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公寓辅导员一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 并且专业不对口, 未从事过学生管理工作;虽然上岗前都经历了岗前培训, 但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与岗位的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一部分是原来的管理人员, 其中部分人员, 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 直接影响公寓辅导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2 有后顾之忧导致思想不稳定
公寓辅导员上岗后, 要负责公寓内的整体工作, 包括检查卫生、值班查寝、配合维修等日常工作, 事务繁多, 责任重大。这些琐碎的常规工作使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对公寓工作做进一步的专业化研究, 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公寓辅导员意识到长期从事此项工作极容易荒废自己的专业, 这就导致公寓辅导员在遇到物质待遇、职称评定等不理想的处境时, 容易把公寓辅导员岗位当做一个跳板, 产生波动, 不安心本职工作。这一思想直接导致公寓辅导员队伍潜在的不稳定。
2.3 经验不足导致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
许多公寓辅导员刚迈出大学校门, 工作经验少, 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不够成熟, 对公寓内学生日常事务认知存在偏差,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用规则约束学生生活, 将处罚作为唯一的管理方式, 往往将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说教的层面, 与学生缺少互动, 不给学生陈述的机会, 导致学生对公寓辅导员形成逆反心理。他们不能深入理解教育的实质, 所运用的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2.4 感情不够投入, 育人思想淡薄
部分公寓辅导员不能设身处地与学生换位思考, 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对公寓寝室内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缺少深层次的了解, 对犯错的学生缺少友善的政治思想教育;此外个别公寓辅导员责任心不强, 缺乏耐心, 只是机械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没有将育人作为公寓工作的重点, 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3对策思考
3.1 公寓辅导员应明确岗位职责
公寓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由学生工作处领导, 具有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公寓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 但又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公寓管理方式不是单纯的以系部或年级来管理学生, 而是以公寓楼为工作阵地来服务、管理学生。公寓辅导员是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其岗位职责在于:全面负责公寓内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公寓的党团建设、文化建设、公寓设施维修等。公寓辅导员应明确岗位职责, 要与时俱进, 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2 健全公寓辅导员培训体系
为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公寓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需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 包括岗位培训, 业务培训等。对公寓辅导员实施岗前培训, 使他们对本职工作有比较系统地了解, 明确公寓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了解岗位职责, 熟悉工作程序, 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必须尽快进入角色, 早日成为专业化、职业化公寓辅导员队伍中的合格一员。此外要加强公寓辅导员在职锻炼和日常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公寓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公寓辅导员们具备岗位应有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公寓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外出考察,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3.3 公寓辅导员工作方法提倡“多样化”
公寓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懂得以情待生, 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启迪学生, 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在日常管理中除了用规章制度约束外, 还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 采取疏导的做法, 使之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总之倡导公寓辅导员管理方法“多样化”、“艺术化”, 使公寓内政治思想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3.4 严格管理, 强化公寓辅导员考核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管理评估体系是加强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 必须在公寓辅导员岗位职责范围内, 根据公寓辅导员工作特点, 加强对公寓辅导员工作的管理, 对公寓辅导员履行职责提出严格的要求, 研究制定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公寓管理中心工作职责》、《公寓辅导员工作要求》、《学生公寓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表》、《公寓辅导员考核细则》、《公寓辅导员考勤制度》、《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投诉登记表》、《公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签到单》、《公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调换值班申请表》、《系部辅导员进公寓实施办法》、《系部辅导员进公寓登记表》等多项制度, 从多个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优秀公寓辅导员, 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从而激发公寓辅导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5 健全公寓辅导员保障机制
为确保公寓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高职院校须建立健全公寓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 帮助公寓辅导员解除后顾之忧, 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首先是对公寓辅导员身份的认定, 与系部辅导员同工同酬, 并且考虑到公寓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应在培养、使用、定级、晋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用明确的制度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业绩突出的公寓辅导员要重点培养, 加以重用, 让他们看到职业前景广阔, 稳定公寓辅导员的情绪, 使其安心工作。
3.6 营造和谐氛围, 打造高效公寓辅导员团队
公寓辅导员平时单独处理公寓内的大事小情,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应定期举办公寓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等, 使他们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 让他们相互间取长补短, 营造一个轻松、向上的和谐氛围;上级领导应给予公寓辅导员人文关怀, 随时与公寓辅导员进行感情交流, 对公寓辅导员面临的困难和疑惑给予帮助和解答, 使公寓辅导员有释放自我的机会。从而打造一支“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的高效公寓辅导员团队。
参考文献
[1]白延泉.高校辅导员年轻化的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
[2]温跃戈, 马驰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推进学生公寓辅导员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 2010, (7) .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8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高校
1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审视
1.1 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机制
目前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容乐观, 改行教学和跳槽的现象经常发生。笔者问卷发现原因之多:一是工作繁忙、琐事杂多, 没有任课教师的闲暇时间多;二是工作待遇与科任教师、行管人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在职称评定、评优方面缺乏管理评定机制等。上述种种原因就造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缺失等, 甚至导致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等, 这些状况严重导致了一些辅导员无法将本职工作作为事业来对待, 不能长期安心工作。
1.2 辅导员职场定位模糊
一个高校辅导员通常是本校一个院系、一个年级大学生的思政治工作者和学习、生活管理员。但在实际工作中, 辅导员的职场定位更像全职保姆, 所负责的大学生各方面的任务都积压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上, 遇到问题学生, 经常遇见老师训话第一句就是“你的辅导员是谁?”唯独没有去从辅导员的位置和身份去体谅辅导员, 去换位思考。长此以往, 辅导员在忙忙碌碌中, 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会降低。
1.3 工作与待遇的反差明显
辅导员以年轻的、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为主。刚踏入社会不久, 面临住房、晋级等多重压力。由于工薪阶层的工资收入在同一地域进行纵向比较, 多属于中下收入阶层。调查中发现, 本职工作除工资收入, 其他来源较少;其次, 由于工作繁忙, 课余做兼职工作的可能性也很小;第三, 而由于校方的相关规定和工作性质, 辅导员的科研项目分配更少。上述情况容易造成辅导员心理失衡,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 新时期辅导员队伍面临的新情况
2.1 工作对象方面
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物质条件较优越, 是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一代。小部分同学自私自利, 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生子女还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心理素质脆弱、情绪调控能力缺失。这些都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2 高教体制改革方面
近几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为满足全民的普及需求, 扩招逐年增大, 高校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例如典型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 使大学生的学习主教楼和大学生公寓相脱离, 大学生有时到教楼上课, 搭乘公交车需要好几站的路程, 偶尔还有堵车现象。这种流动上课的特殊性加大了辅导员管理的难度。
2.3 工作性质方面
面对江河日下的学风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 辅导员任务更凸显出一种艰巨性。学习方面, 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 熟练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日常管理方面, 要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 不沉溺网游;做人方面, 要教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坚定信仰和信念, 知荣辱、讲奉献。要维护公平正义, 做一个负责任之人。在校学好本领, 毕业后服务社会。总之,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3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3.1 找准定位、明确职责
找准定位、明确职责, 有利于辅导员增强个人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8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辅导员定位是:“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要发挥出育人功能, 当所负责的学生群体中在学习上有疑问时, 要及时解惑;当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出现困难时, 要及时帮助;当个别大学生沉溺网游、经常逃课或做事不守诚信时, 要从思想上、行为上加强德育管理与说服教育。总之, 明确职责, 定位好自己, 工作要分清主次, 要做到有的放矢, 以搞好本职工作为前提。
3.2 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社会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高等教育也在不断革新与完善。因此, 高校辅导员为胜任新时期的本职工作, 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自身素养的提高必须同本职工作相结合。一是在政治思想方面, 要紧跟时代的脉搏, 用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来引领大学生, 践行科学发展观, 做一个政治思想过硬的当代大学生;二是在学生管理方面, 要熟谙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 加强对学生在学习、住宿、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三是服务方面, 一要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日常的吃、穿、住、行、学等情况, 二可以通过博客、QQ群, 对大学生开展“问题大家谈”等活动, 也可以按计划开展励志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 利用自身的素养, 当好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的领路人。
3.3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是保持辅导员队伍稳定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第一, 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体系, 重点考核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理论研究的能力等;第二, 建立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培养、发展和流动制度, 规划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 激活用人机制, 建立一个“能进能出”的良好体系, 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三, 建立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体系, 一是要开展思想教育使其爱岗敬业;二是进行业务培训, 包括:学位进修、专业知识学习、研讨班、专家讲座等;第四, 建立解决辅导员出路问题的机制, 很多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就是由于辅导员出路问题没解决好, 因此应该“以人为本”, 通过转岗、提干、推荐进修等手段来解决辅导员的出路问题, 并逐步形成科学的规章制度。
3.4 构建一种理解和尊重辅导员的高校氛围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离不开个人素养的提高, 离不开社会的理解、更离不开校方的重视。因此, 高校必须构建一种尊敬辅导员的高校氛围, 这种氛围需要全校领导、师生的共同努力, 从体制上、管理上、宣传上共同来营造。首先通过提升辅导员的待遇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 使高校辅导员群体产生一种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 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 安居乐业、本色当行, 进而将本职工作当作人生中一件最高尚的事业来做, 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学生、享受工作、具有幸福感”的人。
4 结语
总之, 在当前形势下, 为稳定辅导员队伍, 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重点要提高辅导员待遇,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同时, 辅导员个人也要加强自身的素养的提高, 共同打造出一支“让党放心、社会满意、学生敬佩”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为当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雅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探赜[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0.8.
[2]黄应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刍议[J].现代教育教学, 2013.6.
[3]齐宇航.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长沙学院学报, 2012.9.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9
一、贵州省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结合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各高职院校辅导员中师范专业的偏少,非师范专业出身者仍占主体,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经验。其次辅导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辅导员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35岁,35岁以上从事辅导员岗位的很少,几乎属于一个断层,没有形成老中青梯队。最后各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
(二)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在辅导员管理体制中,辅导员接受所在学院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和学生处的指导。辅导员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繁重的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例如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除了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学生的资助工作、学生党团建设工作、晚辅导纪律的管理,各类比赛的组织等,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工作强度大。辅导员“指导”和“指引”的工作职责没有很好地履行。
(三)人员配备不足
按照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高职院校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配备比例远远达不到要求。就贵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一般每个辅导员都要带300个学生。这就导致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解决方案
针对上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现状。
(一)分清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有些辅导员往往在学生中扮演着“超级全能型保姆”的身份,学生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找辅导员解决,学生打架闹事得管,学生生病住院得管,学生旷课迟到得管;有些辅导员甚至帮学生洗衣服、套被套等,这些繁琐的事务,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忙于应付,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
作为高职院校,应按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让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生工作上。
(二)制定系统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激励机制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健全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激励机制,很多辅导员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失去了原有的激情。而辅导员工作恰恰又是一个需要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这就导致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高职院校想要打造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称申报体系和评聘办法,提高辅导员待遇。
(三)通过健全辅导员队伍工作保障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顾虑:(1)职称评聘上的顾虑,看着和自己一起参加工作,在教师岗位上工作的同事们评上职称,而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任何人的心中都会觉得有些许失落。所以我们对辅导员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消除辅导员心中的“不安全感”,稳定辅导员队伍。(2)自己的后续发展,教师岗位的老师在学校可以获得很多参加培训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报考本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我们的辅导员,本身培训的机会就不多,报考研究生更是受到所学专业、所从事岗位的限制,导致很多辅导员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会产生转岗的想法。所以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就必须考虑辅导员的后续发展,让辅导员觉得自己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辅导员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为辅导员自身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摘要:从分析贵州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结构入手,对所选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建设进行了针对性、系统性的调查,更好地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建设的规律,找出贵州省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务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2]王纪平,原广华,吉意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内涵辨析与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0(1).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
1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
1.1 辅导员数量不足
我们知道, 独立学院是一个建校晚、规模大、发展快的新型高校。然而, 相比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 其师资队伍包括辅导员队伍建设则严重滞后, 并且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当前, 多数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辅导员分布不均、管理的学生人数多等实际问题, 有些辅导员甚至要管理多个专业、多个班级的学生, 远远不能达到教育部24号令中所规定的, “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这就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 使得辅导员无法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 因而也就不利于对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1.2 工作任务繁重
国务院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16号文件) 指出, “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部于2006年下发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强调,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些文件都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 当前在多数独立学院, 辅导员一般处于学校管理的最底层, 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进行协调和处理, 甚至有些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外, 还要兼顾学校其他事务方面工作, 使得辅导员更多的是忙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 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而也就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特点。
1.3 整体素质不高
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 “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而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短, 其辅导员绝大部分都是招聘进来的应届或往届大学、专科毕业生。这些辅导员往往是从高校各专业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辅导员工作, 一方面是在此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和专门的继续教育, 加上工作后繁重的工作任务, 使得对辅导员的专业岗位培训不到位, 相关政策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年龄小, 缺乏一定的人生经历, 也缺少承担辅导员的实践工作经验, 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学生工作方法和技巧, 整体业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4 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独立学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各方面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 而且多数独立院校对辅导员实行的是聘任制, 无论是在人事制度、培养考核还是在经济待遇等方面, 都不及学校专职教师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有些独立院校在辅导员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 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明确的制度和政策, 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瓶颈, 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使得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认识出现偏差, 感受不到与专职教师的同等待遇, 从而产生很强的职业危机感。另外, 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 加上工作的突发性与应急性, 给辅导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使得一些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 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从而造成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规律把握不够。
2 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工作在学生思想整治教育的第一线。而且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辅导员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 独立学院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数量,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原则, 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 提高辅导员准入标准, 严把辅导员入口关, 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公开选聘一批政治性强、业务水平高、纪律作风严谨、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全力推进学生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学生辅导员队伍。
2.2 明确辅导员主要职责
独立学院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 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更侧重于学生的思想辅导和日常管理、服务, 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上来。同时, 辅导员还要以学风教育为主线, 以教学管理为主导, 积极参与班级相关的教务教学管理工作, 以此达到辅导员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提高工作实效的目的, 真正使辅导员成为学生人生的领航员、学业上的指导员、生活上的服务员和心理上的保健员,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
独立学院必须坚持“养用结合”, 重视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切实加强辅导员素质培养,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新晋辅导员的岗前培训, 从知识、技能、才能和态度等方面, 全方位为他们提供培训内容;另一方面, 要结合实际需求, 对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以使他们充分了解和熟悉相关政策理论, 并掌握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同时, 积极倡导辅导员进行继续再教育深造, 并鼓励辅导员“走出去”, 进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和交流, 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2.4 落实辅导员相关政策和待遇
一方面, 要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评体系, 并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量化指标, 以学生反响、学院领导、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为主体, 对辅导员从工作态度和绩效、工作能力、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奖励、职务晋升和续聘的重要依据, 对不适合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予以淘汰, 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 努力营造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良性竞争氛围。另一方面, 要建立长效保障激励机制, 规范辅导员培训体系、薪酬体系和考核晋级办法, 进一步稳定辅导员待遇, 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而增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胡田霞.浅谈独立学院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创业, 2012 (3) .
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 篇11
关键词:辅导员;素质;学生工作
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日趋复杂多变、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辅导员对于高校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思想群体,其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要求,由此可见,辅导员只有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全面的素质修养、完备的服务意识、神圣的使命感,才能达到党和国家的要求,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一、认清工作本质,明确事业定位
“兼济天下”、“淡泊明志”、“自强不息”等明志励人的词句,都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代炎黄子孙奋发图强、进取不息。高校辅导员某种程度上也起着传承优秀民族精神的使命,一定要志存高远,站在时代、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所从事的工作,对所从事工作有明确的定位。
1.辅导员要对学生管理工作持有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要把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而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或者口中论理。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辅导员才能提高思想认识、保持精神状态、端正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思路、树立工作目标,克服因辅导员工作复杂性、繁琐性、多变性、直接性、基层性等导致的主观性、片面性、不确定性等认识偏差。
2.用“一世”之精神,塑造辅导员的事业心
三十年,古人谓之“一世”。唐人有诗云:“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一世,也就是一生、一辈子。[1]就是说,辅导员要潜心育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具备奉献的勇气和精神,敬业不畏苦,修炼不畏清,在经年累月的教书育人实践和积累中,感受教育事业的神圣和美丽,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所在,向着教育家型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懈努力。用这样的胸怀,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深化,使辅导员本身得到升华。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素质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快捷和多样,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得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思想活动所展现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加大了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辅导员只有潜心钻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素质,才能胜任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需要。
1.要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这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石,也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灵魂
辅导员必须要讲政治、讲党性、讲正气、讲正义,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要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做到政治上坚定、理论上精深、认识上到位,这样才能应对新形势、新情况,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对新形势的理解,扩展对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理全面的知识体系
要讲求专业精通,博学多才,不要把学习的目光局限于思想政治专业领域,要广泛猎取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网络知识、管理学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要不断培养和锻炼科学调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驾驭能力等,使自己成为具有深广学识、坚实专业基础的多面手。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客观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和教育学生,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如掌控工作节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三、具备服务意识,甘于奉献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重在对学生各方面的“辅与导”,而非“教与学”,辅导员是伴随大学生走过四年或者更长人生岁月的“人生导师”,因此,辅导员要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才能担当此重任。
1.“三心二意”,服务学生
辅导员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心怀“三心”,即“耐心、细心、操心”去开展工作;要善用“二意”,即“爱意、诚意”去服务学生。
2.“一心二用”,为学校服务
对学校而言,辅导员工作要完全服从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要对学校“一心”,即“忠心不二”;同时,辅导员工作又更多地体现为协调性,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力合作,致力于促进学校发展,要“用情、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即所谓“二用”。
3.为社会服务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服务社会,这一职责要求辅导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感知社会、认识社会,为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有效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四、坚守职业道德,牢记历史使命
1.坚守职业道德,做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
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美德的践行宣传者。辅导员更应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不断通过提升道德修养来凝练自己的职业品德,争做职业道德践行者的楷模。
2.强化责任意识,牢记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辅导员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学生管理,使广大学生形成健康高远的理想追求,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宽容豁达的人生情怀,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正义感和民族使命感,肩负起培植民族希望、传承民族文化,建构祖国未来的历史责任。
五、结 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要“以信仰国家教育事业为主要生活”,以“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为己任。[2]辅导员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心心相系,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一定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把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以创造优秀的灵魂作为学生工作的目标,才能不负重任,全力促进学生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宗文.编辑原来为书生[J].中国编辑,2008,(4).
辅导员队伍现状 篇12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两眼一睁, 从天亮干到天黑”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学生上课期间, 辅导员要忙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学生课外的业余时间, 辅导员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晚上要驻入学生公寓,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 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同时还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 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巯导, 这就容易使辅导员精力分散, 神经恍惚, 疲于奔命, 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同时学院重视教学科研, 在职称评审、政治待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也很少考虑到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使辅导员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自我价值难以得到体现。这些都导致了辅导员感觉前途渺茫, 工作激情不高, 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
(二) 辅导员队伍缺少专业性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不但要求辅导员政治过硬、素质全面, 还要求懂得心理学、教育学、高校管理学等基本知识, 而大部分辅导员本身毕业的专业都不对口, 再加上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 仅仅只依靠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在大学时代但任学生干部所积累的一些经验, 造成了辅导员对学校师生中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 特别是高职院校, 辅导员配置的时间不长, 辅导员大多数都是从本科院校刚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 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 有时工作起来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 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指导学生, 为学生付出的精力不比普通的专业老师少。而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 普通专业教师只是简单地、单纯地把辅导员的工作当作学生“生活管理员”、“日常事务者”, 没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校也只是把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放在行政人员或是教辅人员中笼统地考核。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领导重视, 提高认识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因此辅导员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党政领导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保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政治领导, 保证党的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 才能帮助大学生抵御社会上不良思潮的侵蚀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党政会议上应该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上议程, 加强宣传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像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科骨干一样纳入学校师资队伍规划并付诸实施。
(二) 创设高校辅导员协会, 构建成长平台
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为了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 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逐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为主体, 自愿联合结成的全校性、专门团体。创设高校辅导员协会, 构建成长平台, 让辅导员们有个自已的“家”, 让辅导员们找到归属感, 从而解决辅导员们的职业倦怠, 也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们缺少专业性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辅导员协会一方面要以服务引导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 促进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改进, 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为宗旨;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开展工作, 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会, 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成长成才问题, 理清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完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本身工作的性质, 可以按照“科学设岗, 负责到人;量化考核, 职责明确;责任追究, 严格奖惩”的思想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 并根据考核进行奖优罚惩。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组织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 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同时与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挂钩;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 及时给予调整岗位, 从而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环境。在辅导员评价机制上, 把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 才能从制度上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要认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辅导员工作队伍, 才能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史胜安, 尚晓丽.浅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08 (4) .
[2]王丽娜.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 2008 (1) .
[3]董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初探[J].教育探究, 2008 (1)
【辅导员队伍现状】推荐阅读:
辅导员队伍管理08-23
辅导员队伍创新能力09-14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05-26
辅导员队伍工作情况06-29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07-10
辅导队伍08-31
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07-11
高校辅导员素质MKI结构现状研究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