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农产品

2024-09-19

基础性农产品(共12篇)

基础性农产品 篇1

1. 安全食品新概念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现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向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我国对于供人类食用的农产品提出了三种不同等级的食品定义。

(1) 无公害食品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 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 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 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 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 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 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 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 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 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跨接在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 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 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2)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概念是我们国家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 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 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所以说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所谓无污染, 就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 通过严密监测、控制, 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 以确保绿色食品的洁净。我国为适应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从1996年开始, 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将绿色食品区分为AA级和A级。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 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 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 并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 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 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 并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

(3)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 这一名词是从英语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 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IFOAM) 给有机食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 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 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4) 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 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 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 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2. 对绿色无公害食品在认识上的误区

通常人们所称“绿色无公害食品”是出自洁净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有关、有害物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的一类无污染、安全食品的泛称, 实际包括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等级。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区分, 其标准一个比一个高。所以, 要注意不能把泛称混淆为标准, 要以标准概念消除模糊认识的误区。

(1) 绿色无公害食品未必都是绿颜色的, 绿颜色的食品也未必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绿色是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 如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壁垒、绿色冰箱等。

(2) 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 要有一个量的概念, 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 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 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

(3) 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 在大城市郊区, 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 从减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的作用分析, 在发达地区更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4) 并不是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就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也会含有天然的有害物。

(5) 野生的、天然的食品, 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所以说, 是不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的调查、检测、审核和认证。

3. 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审批的程序, 应按照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17日第263号公告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认真执行。当前, 我国规定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食品认证形式有三种, 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概念、生产标准、技术要求、认证形式、安全等级上又各有不同。现以“无公害食品”为例, 简要阐述产品的申报程序和申报材料。

(1) 无公害食品申报程序 (1) 企业申报; (2) 县市绿色食品办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质量进行调查与技术评价; (3) 市县绿色食品办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检测; (4)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审核颁发证书。

(2) 无公害食品认证申报材料 (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书》; (2)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复印件) ; (3) 产地《环境检验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 (4) 产地区域范围、生产规模; (5)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计划; (6)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7)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 (8) 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证明; (9) 保证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 (10) 无公害农产品有关培训情况和计划; (11) 申请认证产品的生产过程记录档案; (12) “公司加农户”形式的申请人应当提供公司和农户签订的购销合同范本、农户名单以及管理措施; (13) 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3) 无公害食品认证的有效期一般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有效期均为3年, 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的, 证书持有人应当在期满前90日内按照程序重新办理。

4.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

获准农产品认证的产品, 可及时使用相应的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志。具体办法按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2003年5月7日第235号公告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执行。

(1) 正确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获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 应及时向认证机构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在产品或其包装上加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用以证明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标志的印制工作应当由经国家认监委考核合格的印刷单位承担。

(2)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 (见图1)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基本图案、规格和颜色是全国统一的, 包括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产 (食) 品三种标志.其规格为圆形, 其尺寸 (直径) 分为10 mm、15 mm、20mm、30 mm、60 mm共5种, 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

基础性农产品 篇2

一、旅游产品定义

旅游产品是由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旅游消费产品,包括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策划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性策划,没有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业发展无从谈起。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市场、道路交通,都是旅游产品策划凭藉的旅游资源基础和旅游发展环境条件。

宏观旅游产品策划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部分;先天的旅游产品策划,关键在于进行吸引游客的卖点包装和旅游方式策划;在于根据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支撑,进行概念延伸和创意性策划,以创造性打造“人无我有”的旅游产品。微观旅游产品策划在微观层面,旅游产品策划策划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旅游产品本体策划,有旅游产品项目策划、旅游产品定位策划、游憩方式策划、旅游景观策划、旅游产品整合策划等;第二方面是辅助性旅游产品本体策划,有旅游功能分区策划、旅游空间布局策划、旅游交通与游步道策划、旅游设施与配套策划、旅游环境保护策划等;第三方面是拓展性旅游产品本体策划,有旅游产品盈利模式策划、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策划、旅游产品投入产出策划、旅游产品营销策划、旅游产品融资策划等。

二、旅游产品策划要求

一是辨证利用资源与市场条件;二是着力旅游产品生命力策划 ;三是重视游客旅游方式-游客旅游方式分为游玩方式、游憩方式、游赏方式或观赏方式;四是重视人体工程策划。

成功产品策划的四条标准:定位准确、核心吸引力凸显、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投入产出合理。对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又称为“玩法”。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旅游产品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产品策划的原则

(一)人本主义原则

旅游产品策划的人本主义原则及旅游需求结构分析人本主义原则是指把以人为本,遵循人体生理与心理的规律,满足人类审美、修学、交流、康体、休憩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的原则。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

借鉴需求塔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旅游需求划分成五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需求,包括生存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以舒适为基础的休憩,以健康为基础的康体、疗养,都是人体生理与心理调养的需要;

第三层次为精神需求,主要有修学、审美、交流等方面;

第四层次为综合需求,是一种集合了生理心理与精神不同层次需求的统一体,是人类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在精神上,是一种追求生活新体验的需求;

第五层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是人类自我实现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

我们认为:五个层次的旅游需求,在理论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第一、二层次的需求,为形而下的需求,第三、四、五层次,为形而上的需求;第二和第三层次的需求在旅游历史与实践中,是旅游存在的基础,可以称该两层次为一般旅游需求,是旅游发展为产业的基础。由于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旅游是在休憩、康体、审美、修学、交流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因此,二、三层次之间并不存在时间上和阶段上的高低。

但其他层次之间,存在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规律: 基础需求——旅游基本需求——体验需求——生活方式需求。从个体而言,人们总是从修学、审美、休憩、康体、交流等某种需求,或几种需求结合出发,开始旅游生涯;当旅游多年,积累丰富以后,开始寻求不同于日常生活也不同于一般旅游的体验式旅游;当体验式旅游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一部分人将会追求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定时、不定时的,与工作、日常生活同样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我实现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

(二)多样化原则

产品策划的创造性与“玩法”(游玩方式)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产品策划,可以产生多种多样可能的结果。资源转化为产品,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可以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比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就是观赏对象;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比如度假村、高尔夫球场;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比如主题公园。产品策划的创意过程,可以用七步结构来概括:

1、创意的过程,首先表现在产品策划定位上。资源独特性及优劣势的提炼,交通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把握,市场需求的系统研究,互动而形成市场的准确定位;

2、围绕明确的市场目标,创造性的策划核心吸引力项目内容;

3、围绕核心吸引力项目,展开游玩方式,形成游玩内容、游玩过程、游玩结构;

4、围绕游玩方式,进行六要素功能配置,空间结构配置、景观配置,形成项目总体构架;

5、围绕游玩方式,结合六要素,进行收入方式设计;

6、根据市场特点及产品策划基础,设计营销模式;

7、进行投入产出估算,调整项目及成本结构,结合投资、建设、营销、融资、管理,形成开发运作模式。成功产品策划的四条标准 :定位准确、核心吸引力凸显、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投入产出合理。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游玩方式的策划。我们有时把观赏方式称作为游赏方式;游憩方式不同于游赏方式,尤其包含了休憩的含义,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称为休憩。

零基础时怎么做出产品? 篇3

怎么切入高频项目?从哪里入手?这是他当时要考虑的问题。外卖是最高频的业务,平均每人每周要使用3次,而这个市场已经饱和,“美团、百度、饿了么3家已经占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形下,林杨把目标设定在次高频的生鲜和超市产品配送业务上。

这个后来被大家熟知的“京东到家”项目最开始叫“拍到家”,属于京东研发部门,除了一名设计师、两名研发人员、寥寥无几的运营及产品经理,这个项目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来自公司的支持,不过这样的尝试阶段也给了林杨更宽松的试错空间。

“当你还不知道一个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就用最小的成本去测试。”由于开发App需要耗费不少成本,林杨从一个简单的HTML5页面开始测试,这个页面大概持续了三四个月,承担了起步阶段的各种测试,“不仅要测试送达时间,也要测试卖什么。”

在望京地区的试验持续了一年,中间产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一开始他的思路很简单,“一小时超市代购”,这个时间来自他的亲测,也被他认为是一个吸引人的卖点。可一旦订单量上来,或是遇到大型超市采购的时候,一小时的时限就很难得到保障。于是很快,他把时限调整到两小时。产品也在测试、修正再测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

随着合作商超和订单量的增多,拍到家开始往全国扩张,并在2015年4月改名为“京东到家”,同步上线同名App。

对于林杨来说,服务的对象从望京地区扩大到了全国市场,是个新挑战—不同地区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比如说上海地区对于便利店快餐的需求比较旺盛,而北京则完全相反,消费者更倾向于饮料及零食的配送。”

了解用户需求是每个产品经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林杨从来不会靠自己的主观臆想去猜测用户需求,甚至他也不相信调研,“因为用户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林杨的解决方式是透过大数据来窥探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他曾通过后台数据发现,取消订单的两个高峰,一是配送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之后,另一个则是在下单一分钟之内,对于后者他一度无法理解。在对几十个用户做了针对性的询问之后,他才明白原来用户经常在下单时忘记使用优惠,取消订单是为了重新下单—这个细节如果没有数据支撑,光靠猜测和用户调研是很难察觉到的。很快,研发团队加入了自动使用优惠券的功能。

2015年的6·18活动,京东到家仅北京地区的日订单量就突破了10万,“这远超我的预期值,在那之前北京每天差不多是三四万左右的订单量。”作为产品的核心成员,林杨觉得很有成就感。

尽管京东到家后来被并入众包物流平台“达达”,但对林杨来说,这依然是他职业生涯中值得骄傲的一笔,“这是我的快速成长期,也是第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如今他入职优酷负责搜索功能,“经历越多越觉得自己懂的太少。”林杨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

C=CBNweekly L=Lin Yang

C: 如何管理时间?

L: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有个Excel表,将所有项目分成几个模块,记录每个模块的每日进展、项目进度以及未解决的需求。产品经理做的事情非常杂乱,保持这个习惯能帮助管理时间。

C: 如何快速成为合格的产品经理?

L: 我招聘产品经理的时候很喜欢两类人,一是去过互联网公司实习,懂互联网的,聊起来有共同话题;二是特别喜欢玩手机的人。有个毕业生手机里有100多个App,而我手机里装了300多个。没吃过猪肉你也得对猪跑有兴趣吧。另外克鲁格的《Don’t Make Me Think》应该成为产品经理的启蒙书。

C: 有什么是以前深信不疑,现在有点怀疑的?

L: 以前以为懂编程对做产品的人很重要,如果不懂研发,进度会非常缓慢。现在觉得产品经理不一定要懂技术,虽然会编程有一定优势,但是会禁锢思想。你懂的技术肯定没有研发人员懂的深,你认为做不了,但实际上可以做。因为你懂,想法反而被禁锢,不如不懂。

基础性农产品 篇4

一、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结构与分布情况

重庆是西南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和物流中心之一, 在农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类市场结构:

1. 按农产品种类分, 主城区有蔬菜市场7个, 干鲜果市场7个, 水产品市场1个, 粮食市场7个, 仔猪市场1个。

2.按区域位置分, 有观音桥市场、杨家坪市场、盘溪市场、南坪市场、菜园坝市场、陈家湾市场、北碚天生桥市场 (其中盘溪市场被农业部授牌列为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等一大批以本区或本街道、片区为中心的大中小型农贸市场。

3.按专业市场分, 如石柱黄水黄连市场、石柱南宾兔毛市场、江津先锋花椒批发市场、壁山丁家辣椒市场、荣昌饲料市场、永川来苏仔猪市场等。第四, 集团式经营, 如重庆市蔬菜营销协会、渝惠食品集团、重庆市永川果业集团公司、重庆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等‘批企业和团体相继成立, 成为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重要纽带。

二、各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1. 主城区大型农产品市场信息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以盘溪蔬菜批发市场为例) 。

盘溪市场占地107亩, 经营面积7.5万平方米, 建有房屋1.4万平方米, 大棚1.3万平方米, 冻库300平方米, 场内可同时停放500辆车进行交易和装卸。满足重庆市主城区和近郊区县80%以上的蔬菜需求, 同时还辐射到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江西、湖南、湖北等9个省市县。

盘溪市场设有电子一体磅秤配有IC卡读写器, 票据打印机、专用电子计算机和相关操作人员;电子结算中心, 在结算窗口配有IC卡读卡器、票据打印机、验钞设备、银行自助柜员机、专用计算机;综合管理处,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集市场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诸多功能;门禁系统, 在每个市场出入口都设置有门禁收费系统, 配有岗亭、警示杆等硬件设施;各场馆设有大型LED显示屏用于发布相关政策信息内容;整个市场各个区域均设有监控设备。

2. 各区县农产品市场信息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以荣昌饲料市场为例) 。

荣昌饲料市场的源于畜牧兽医学院旁一条经营饲料的街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市场, 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市场信息建设的投入, 市场信息只是靠传统的人与人交流和每周一次的市场会议来进行, 而商户们的随意性也不能保证每周一次的会议能顺利完成。直至2009年荣昌政府在宝成路修建了统一的饲料市场, 才有了信息建设的投入。目前, 市场内设有结算中心, 配有票据打印机、验钞设备、专用计算机;门禁系统, 在市场出入口设置了门禁收费系统和监控设备。

3. 小型农贸超市市场信息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以大坪百信农贸超市为例) 。

重庆市内有许多这类农改超的小型农贸超市, 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买菜环境的同时也对市场的信息建设有了更大的改善。以前的农贸市场无信息建设而言, 而现在的百信农贸超市虽然规模依然很小, 但配有小型LED显示屏, 用于发布当天的农产品价格信息;配有市场管理专用电脑及操作人员;各出入口设有监控设备。

三、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平台应有模块分析

一套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作息基础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模块:

1. 市场业务管理平台。 (1) 电子结算系统; (2) 综合管理系统; (3) 数据交换系统; (4) 质量可追溯系统。

2. 信息采集发布平台。 (1) LED显示屏与触摸屏信息发布系统; (2) 市场门户网站信息采集发布系统。

3. 电子商务平台

4. 物流配送平台

5. 信息基础平台。 (1) 市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2) 中心机房建设; (3) 市场电子监控系统; (4) 全场广播及会议室系统。

6.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 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系统。

四、政府对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支持

自2003年以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连续6年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9亿元, 带动社会资金250亿元, 累计扶持全国55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支持的重点是以电子统一结算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以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目前, 已有近300个项目竣工项目验收, 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网络基本形成, 有力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市场业务运行平台、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信息基础平台。

五、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1. 从各级农产品市场目前的信息建设情况我们还可以看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 不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真正会熟练运用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不多, 导致信息系统建成后得不到正常运行, 不能发挥信息系统的强大作用, 使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2) 市场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政府部门、市场管理者、商户、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信息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

(3) 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落后。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完善需要支付高昂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很多市场不愿引进。

2. 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

(1) 重人才开发, 熟练地运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络技术, 操作和使用EOS、EDI等。在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处理不再是IT人员的专利, 而是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行业等相关部门要重视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 有计划地分批分次组织技术培训, 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员工, 可以委托大中专院校进行联合培养。

(2) 推进信息主体上网工程。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 要将有关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并积极推进农产品经纪人、信息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上网工程。要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积极推动种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网络, 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供应信息上网发布, 以拓宽农产品销售的信息渠道, 节约流通成本。

(3)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通知》 (商建字[2009]44号) 要求, 结合重庆实际, 到2012年, 基本实现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管理。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政府支持, 各级市场就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 建立一体化网络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在订货、发货、结算处理, 以及出库、分拣、分类、包装、信息收集与传递等方面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 实现现代化、自动化处理和控制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批发商与农产商、零售商之间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 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上交易、拍卖等方式, 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

摘要:重庆农村人员多, 农产品丰富, 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以主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核心, 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为传递辐射节点, 远郊区县农贸市场为基础的框架。各级农产品市场正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基础建设,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木门基础知识及产品介绍手册 篇5

已有 19 次阅读 2011-2-25 15:00 |系统分类:国税

第一部分: 木门基础知识

木门原材料

1:锯材

锯木机械加工后,原木被纵向锯成具有一定断面尺寸(宽、厚度)的木材称为锯木。

2:集成材

用板材或小木方按木纤维平行的方向,在厚度、宽度和长度方向胶合而成的木材制品。

3:夹板

又称胶合板,有木材经过旋切加工成薄单板,干燥施胶加压而成

4:刨花板

利用小径木、枝桠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削制成刨花,经过干燥、施胶、铺装、热压和砂光制成的一种人造板。

5:中密度纤维板

是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经过纤维分离、纤维处理,成形、热压等工序制成的产品。

6:木皮、木片、单板

木皮经原木蒸煮后,刨切出来的,市场木皮常规厚度有0.3~0.6mm

木皮纹理一般分为:山纹、直纹、卷纹、球纹等。

7:饰面板

夹板、mdf或pb表面贴木皮、三聚氰胺或pvc覆膜,热压而成装饰板。

8:松木、杂木

松木:用作各类木门的芯料,是贴面木门产品用得最多的材料,它属于轻质材,性质稳定。

杂木:用作门套主板,现在基本是采用杂木指节材,主要优点是密度大,受力不易变形,能承受较大重量

门扇,握钉力强等有点。

二、木门分类及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木门主要分为:全实木门、实木复合门、模压门、免漆门。全实木门工艺复杂,对于木材干燥,后续处理非常严格,不易批量生产,这里不过多介绍。下面介绍一下实木复合门、模压门和免漆门。

实木复合门

1:实木复合门简介

实木复合门一般是指以集成材作为主材,外压贴中密度板作为平衡层,以国产或进口天然木皮作为饰面,经

过高温热压后制成的门,外部再喷饰高档环保木器漆。

2:门扇的结构

门芯:以优质松木或优质密度板作为门的主料,门芯松木经过烘干及科学处理,其含水率已得到严格控制,不易

变形,平整度高,是优质的木门骨料。

平衡层:一定厚度的中密度板,经过热压机高温加压后与门芯主料成一整体,既保证了整体稳定性和平整度,又

解决了开裂变形等问题。

表面:外贴优质木皮,保证木门结构整体外观的一致性。一般贴樱桃木、沙比利、柚木、曲柳、花梨等。

油漆:表面进行8道工序处理,面漆采用优质环保的大宝油漆,专业工业化无尘喷房,保证漆膜细腻光滑

3:门套板

以松木指节板作为门套的主料,一般正面压3mm厚度的密度板,表面贴优质木皮,厂内喷漆加工。套板背面压

3mm厚的三夹板,不易变形,耐久性好。

4:套线

1)门套线材质为密度板,表面贴木皮,场内喷漆加工。门套线一般为12mm厚,60宽或70mm宽密度板。

2)材质为松木指节板,表面贴木皮,厂内喷漆加工。具有平整度高,不变形的特点。门套线为15mm厚,60mm

或70mm宽的松木指接板。

5:实木复合门密度板用料性能及特点

1)内部结构均匀,密度适中,尺寸稳定性好,变形小。

2)静曲强度、内结合强度、弹性模量、板面和板边握钉力等物理力学性能均优于刨花板。

3)表面平整光滑,便于二次加工,可粘贴旋切单板、刨切薄木、也可直接进行油漆和印刷装饰。

4)中密度纤维板幅面比较大,板厚也可在2.5~35mm范围内变化,可根据不同用途进行生产。

5)机械加工性能好,锯截、钻孔、开榫铣槽、砂光等加工性能类似实木木材,有的甚至优于实木木材。

6)容易雕刻机铣成各种型面、形状的门,加工成的异形边可以不封边而直接油漆等涂饰处理。

模压门

1:模压门的简介

模压门是采用模压门板制作的带有凹凸造型的或有木纹的一种木质室内门。模压门面板通常采用的是木板、优质密度板,经高温高压一次成型。

2:特点

1)模压门的价格较实木门更经济实惠,且安全方便。

2)模压木门以木贴面并刷“清漆”的木皮板面,保持了木材天然纹理的装饰效果,同时也可进行面板拼花,既美观

又经济实用。

3)模压门还具有防潮、膨胀系数小、抗变形的特点,使用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表面龟裂和氧化变色等现象。

3:模压门结构

由高密木质纤维门皮板、木龙骨构成框架、内部填充保温材料,表面涂抹防水胶,固化干燥后制成,结构比较简单。

第二部分: 环保时代来临,怎样选择优质门产品

一、木门的环保指标

木门家具有害物质限量

甲醛释放量(mg/L)≤1.5

重金属含量(限色漆)可溶性铅 ≤90

可溶性镉 ≤75

可溶性铬 ≤60

注:木门家具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人造木制板材和油漆涂料。

二、评判木门优劣的三个指标

在选择和评定一个木门品牌的质量优劣时,装修,要看三个重要的专业指标:

1:工艺

专业的木门加工工艺决定着木门的耐久性、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2:品质

产品的品质,必须依托专业经验和先进的加工设备和高品质的基材。

3:性能

产品的性能由工艺和品质双重决定。

三、阳光木业木门产品专用品质

1:专业的吉象木门基材优质环保

2:绿色环保知名品牌大宝油漆,绝无甲醛。

3:绿色环保知名品牌光明乳白胶,专业达标。

第三部分: 木门测量须知

一、测量计算

门面宽=门扇宽+门套线宽度

门洞宽=门扇宽+门扇预留缝隙+门框主板厚度+门框固板厚度+门框调整余量

二、门洞的测量

门洞的宽度:水平测量门洞左右的距离,选取五个以上点进行测量,其中最小值(减门框调整余量)为门框外延宽度尺寸

门洞的高度:垂直测量门洞上下的距离,选取三个以上点进行测量。

(注: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地面处理情况,要预留出地面装饰材料的厚度以备所需)。

门洞的墙体厚度:水平测量墙体厚度,选取五个以上点进行测量,其中最大值为墙体厚度,如果墙面需要装修,则门洞

墙体厚度需要附加装饰材料的厚度。

三、门扇的测量

门扇=门框内空?预留缝隙

门扇的宽度:水平测量门框内空距离,选取五个以上点进行测量,其中最小值(减预留缝隙)为门扇宽度.门扇的高度:垂直测量门框内空距离,选取三个测量点进行测量,其中最小值(减预留缝隙)为门扇高度,(注: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地面处理情况,要预留出合适的尺寸以备所需。门扇高度,<门洞高度(差额为5~10mm)

门扇的标准厚度为40mm,要和门框互相配合。

第四部分:木门安装须知

第一步、张贴告示牌

张贴装修告示牌,位置在明显之处。

第二步、清理

安装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清理现场,留有足够的空间摆放门料和安装,清理的物品在征询业主的意见后存放到

指定位置,地面保持平整干净。把垃圾放在垃圾袋内。

第三步、拆装、摆放、验料

步骤1:门扇拆装:沿包装盒侧边小心划开,勿伤到漆面。将门立于门夹之内,靠墙摆放,门底部和门与门之间用防护角防护

稳。同时检查门扇的质量,包括:弯曲度、划伤、清点数量。

步骤2:辅料拆装:把包装膜先平整的铺在地面,然后对套板、口线、挡板、封边用裁纸刀划开,口线8支一组平放在地面,对挡板、套板、封边分组平放地面,面对面上下放好,摆放整齐。

步骤 3:清理包装膜

步骤4:五金件拆装:对五金件拆装同时清点个部件和检查质量。摆放整齐。

步骤5:工具箱摆放离开墙面10cm位置,把各类胶摆放整齐,禁止靠在墙面,离开10cm左右。

第四步:测量

测量的有关事项与验料项同步进行。

步骤1:门扇测量与尺寸核对,测量包括:门扇的型号,高、宽和垂直的尺寸。

步骤2:门洞测量,包括门洞的高、宽和墙体厚度及垂直度,并做好记号。

步骤3:套板测量。套板的宽与墙体厚度是否相符,套板的宽度和墙体的高度是否相符。

第五步:打眼

步骤1:在门洞左右墙壁测量垂直度后,再同一直线上个选择7个点,用冲击钻打眼。

步骤2:墙壁掉下来的灰尘及时清理装入垃圾袋中。

步骤3:制作木屑。把削下来的木屑装入垃圾袋中。

步骤4:安装木屑时调整垂直度后加固。

第六步、安装封边

步骤1:把门扇立于门夹之内。

步骤2:用刨子修理门边。

步骤3:锯掉封边多余的长度。

步骤4:用大力胶粘合。

步骤5:用干净的毛巾擦拭门边的胶迹。

步骤6:清理木屑和木块,装入垃圾袋中。

第七步、安装合页

步骤1:用工具给合页打槽

步骤2:清理木屑

步骤3:安装合页并加固

第八步:组装套板

步骤1:再次确定套板与门洞的尺寸。

步骤2:用木锯切割。

步骤3:清理现场。

步骤4:组装门套。

步骤5:将门套固定在门洞上,经调整垂直和缝隙尺寸后固定门套。

第九步、门扇安装

步骤1:把门扇临时固定在门套上。

步骤2:调整门扇和门套左右和上下的缝隙。

步骤3:门扇固定。

第十步:填充发泡胶

在墙壁和门套之间填充发泡胶,左右至少7处,上面至少两处,田园风格。

第十一步、安装口线

步骤1:测量尺寸后截断口线。

步骤2:打胶。

步骤3:清理木屑。

第十二步、安装门锁

步骤1:在套板上打眼。

步骤2:安装锁具。

步骤3:清理掉下来的木屑。

第十三步、安装档条

步骤1:测量档条尺寸。

步骤2:用木锯截取标准尺寸。

步骤3:打胶。

步骤4:清理木屑。

第十四步、清理现场:对门扇、档条、门套等用干净毛巾擦拭。清理垃圾。

第十五步、验收

对安装清洗后,让顾客检查并在验收单上签字。

第十六步、离开

验收后,带着垃圾离开顾客家。

第七部分 木门的使用及保养

一、木门使用的注意事项

1:木门安装时,切忌在门上悬挂重物或让小孩悬在门上玩耍,以免减少使用寿命。

2:开启与关闭木门时,切忌用力过猛,或开启角度太大,这样不仅会损害木门,严重时会伤及人身。

3:不可长时间使用木门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以避免木门变形。

4:木门不可长时间被强烈的阳光直射,这样会使油漆变色,老化或剥离。

5:木门溅上水应用干布擦拭干净,以免产生局部膨胀。擦拭玻璃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使玻璃破损,伤及人身。

二、木门的日常保养

1:清除木门表面污迹时,应采用软的棉布擦拭,用硬布很容易划伤表面。污迹太重时,可使用中性清洗剂、牙膏

或家具专用清洗剂,去污后再擦干。

2:注意浸过中性试剂或有水分的布不要在木门表面停留时间过长,否则会浸害表面,使表面饰面材料变色或剥离。

3:注意木门的棱角处不要过多的擦磨,否则会造成棱角油漆脱落。

4:合页、锁经常活动的配件,发生松动应立即拧紧,合页位置发生响声时,应立即注油,锁开启不灵活时注油,锁开启

不灵活时可往钥匙孔加入适量的铅笔芯沫,不可随便注油。

基础性农产品 篇6

[关键词] 新农村;物质基础;公共产品;非均衡性;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5—0058—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经济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特别强调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非均衡发展的矛盾分析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一国两策”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更加固化,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从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我国的人口大头在农村,小头在城市;而经济总量大头在城市,小头在农村,众多的农村人口分配少量的国民收入,必然导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大大低于城市居民。2000年我国乡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为1:2.8,2004年扩大到1:3.23,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二者的真实差距大约在5倍以上。二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严重缺失,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我们制定了很多要农民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政策,却没有形成让农民共享福利的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影响了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止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大主要矛盾:

矛盾之一,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有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的村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

矛盾之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短缺,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十分明显,以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为例,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为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为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城乡成人教育差距也较大,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23%左右。

矛盾之三,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合理,农民缺乏基本的健康保证,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全国仍有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有40%~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有60%-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

矛盾之四,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面极其狭窄。2003年全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3%,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2.2%,失业保险覆盖面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为零,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是乡村的近27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农村的3.7倍。截止2005年9月,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村,还有72.5%的农村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

矛盾之五,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土地沙化问题逐渐严重,每年沙化土地面积已由56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4年的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我国18个省、2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人均耕地由1952年的2.82亩减少到2003年的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淡水、森林、草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1/6和1/2。由此而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1998年长江和东北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便超过2600亿元以上。2004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1602.3亿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无疑具有基础和先导的作用。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分析

1.历史性因素:城市偏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一国两策”管理体制下,政府通过大量索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多取”和“少于”,以及向城市倾斜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形成了城市公共产品一直由国家负担,而农村公共产品却由农民自己解决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据统计,从新中国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资金积累达2万多亿元,大约相当于同期社会资本存量的2/3。当农民的“明税和暗税”被国家用来进行工业化建设时,国家再无力为农民提供本应与“税”相对应的公共产品。在此情况下,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制度外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逐渐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压力,但却直接造成农民负担过重。

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重城抑乡的指导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仍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低

价征用、高价出售土地一项就使农民最少蒙受了20000亿元的经济损失。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把大量的公共产品提供给城市,使大部分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在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下发展缓慢,大部分地区面貌依旧。第一,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入明显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农业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但1992—1996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年均增长16.8%,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23%,前者比后者低6.2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3.42%下降到1999年的8.23%;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0.78%下降到2000年的4.36%。第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2000年以后,国家财政支农的总规模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有所增长,但支出结构有所变化,主要用于补充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不断提高的事业费,这主要是由于工资上涨而导致的。第三,不平等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二元结构。我国城镇居民基本上免费享受财政投资或补贴的各种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如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体系等,而农民则主要靠自己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自己承担养老、教育、医疗等费用。政府转移支付中的很大部分用于维持城镇下岗人员的生活水平及补贴相关企业的亏损,农民应享受的部分被挤占。这直接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的二元供给结构,这种公共产品的二元供给体制反过来又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使农村公共生产费用上升,农民生产经营成本加大,农村经济缺乏发展后劲,农民增收缓慢,“三农”问题更加凸显。

2.直接性因素:农作制度改革的负效果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规模是惊人的,当时主要采取“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人海战术,由政府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灌溉、防洪、水土改良等密集型投资项目,致使农村劳动力某些时期甚至出现不足的现象。这种筹集公共产品供给资源的方式是与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分配制度是工分制,集体组织在扣除了各项费用之后将剩余部分以工分为权数分配给组织成员。在工分制下,大量使用劳动力,用人力成本替代物质成本,工分总量的增加几乎不受约束,通过增加工分总量,将公共产品投入的成本隐性地转移给农民。这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从客观来讲对农民很不公平,但它保证了在资本短缺和各方面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农村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存在,由当时人民公社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刚性作保障。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改变了农民生产“私人产品”的激励结构,农民成了剩余产品的共享者,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一度获得高速增长。但是,在这一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由于农作制度向非集体化的变迁和集体化农业组织的瓦解,中国农村原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由于城市偏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通过制度外财政解决。这种非制度化的、随机性的筹资手段实际上否定了农民的“国民性”,剥夺了其应该享有的国民待遇,加重了农民负担。同时,这种供给采用的是体制外收费获取资金的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资金的收取和使用缺乏严格控制和监督,容易出现腐败和无效,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减少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旧的制度已经瓦解,而新的制度又未有效形成,直接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条件的不断恶化。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代价的。但是,由于农作制度变革带来的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又提高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水平。这就要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由于农作制度的单项突破,而其他配套制度改革滞后,使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在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压力下,这一制度改革的直接效果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3.现实性因素: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双重缺失

根据公共产品的收益和消费范围可以确定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主体。但我国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划分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许多相同的供给责任,如教育、科学、文化、国防、卫生等,但各级政府在供给责任的具体划分上没有一个明确规定;二是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供给责任非常相似,缺乏明确划分。按照分级财政管理原则,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范围,支出应由中央政府来承担并纳入中央的财政预算。但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一些本来应该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通过政府的行政权威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造成基层政府事权大于财权,负担最终落到乡镇政府和农民头上。与此类似,一些应由地方各级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最后也转嫁到农民头上,由农民自我供给,形成农民的隐性负担。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和农民自我负担也是农民负担,而且相对于税费等显性负担而言,消除农民隐性负担的改革更加举步维艰。

由于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不清,“错位”现象比较严重,加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在强制性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过程中,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中央财政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小,到位率低,基层政府即使有供给公共产品的动机和愿望,也会因为财力匮乏,缺乏供给能力,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缺位”,使农民丧失发展的外部平等性。在存在“错位”“缺位”问题的同时,政府的“越位”现象也十分严重,提供多少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什么样的农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公共产品,都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为民作主”,农民被排斥在决策体制外,由“局外人”来决定自己的事。同时,一些基层政府在政绩最大化为目标的激励下,为了达到并超额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经济增长目标,往往介入竞争性生产领域。上项目、办企业,提供“越位”公共产品,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强调高速度、超水平,争夺好名次。这样,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可能并非农民所需的。“当不能很精确地测量(非市场)活动的产出和供给时,非市场活动的总供给或特定的非市场活动的供给就会趋向于较高”,这是不合理供给所带来的成本增大的必然结果。“政府掏钱办企业,老百姓掏钱办教育”是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鲜明写照。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之一是通过民主机制汇总公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和需求。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一直沿袭“自上而下”垂直

供给决策机制,不是根据农村社区内部的需求来决定,而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根据地方政府部门决策者的“政绩”和“利益”需要而作出。基于公共产品自身的特点,它不是通过市场价格即横向信息流来反映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而对供给者形成激励和约束。虽然农民是其自身利益和偏好的最佳判断者,但在目前村民自治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尚缺乏能够正确表达自身意愿的机制和渠道。需求和供给的表达是一个谈判的过程,根据奥尔森(Olson,1965)的利益集团理论,农村基层政府虽然在了解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上具有优势,但“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和“经济人”假设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耗费大量成本用于收集相关信息。作为“经济人”的基层政府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双重目标,在财政资金的约束下他们倾向于提供能够为自己带来仕途升迁资本的公共项目或能够提供更大权力支配的公共项目。与农民相比,基层政府在职能、组织、信息和制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农民在权利资源的配置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争得应有的权益,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强制性供给无法进行“硬”性约束。

此外,由于种种条件制约,作为需求者的农民自身偏好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传统观念制约下,一些农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存在抵触情绪,即便在国家的高处罚措施下,仍出现了众多的“超生游击队”;由于经济水平和收入的制约,一些农民对教育等机会成本较高的公共产品可能还会存有排斥心理,从而阻止孩子特别是女孩继续升学;由于认识上的短视性,农民通常只对关系到眼前利益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需求,而较少考虑有长远收益的公共产品。

4.根本性因素:城乡利益集团力量对比悬殊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呈现出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和落脚点在于利益问题,核心是经济利益。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中心,具有不同的劳动特点、谋生手段、经济地位、利益取向和消费层次的人群便自然而然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集体行动要想有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能代表该集团成员的利益进行活动。当前农村公共产品面临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城乡利益集团力量对比悬殊,在于城乡居民作为社会系统两类不同的利益群体,在资源控制、结构位置、行动能力和可能性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和能力反差,这些差异又通过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权力资源的积聚和政策安排的损益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博弈中,农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始终是弱势集团,缺乏一个能代表其利益、表达其意愿的组织。农民在进行集体行动时,由于组织程度低,相互沟通与协调比较困难,很难达成一致;其成员又具有强烈的搭便车倾向,致使农民的谈判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缺乏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强度,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一政策制定一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形成积极的参与和有效的影响,不能通过组织化的博弈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其结果是使得有关政策安排不能保证他们作为“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反而是不断地损害和剥夺他们的利益,使得城乡二元结构日趋强化,呈现出路径依赖上的积重难返和持续强化之势。由此可见,利益导向下的城乡集团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根本性原因。

三、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

在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上,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支持体系,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的总体思路设计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陷入困境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在进行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时,不能就农村谈农村,就农民谈农民,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建立实现城乡统筹、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1)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别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切忌避免好大喜功的短期行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分步骤、分阶段逐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2)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及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农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

(3)注意政策设计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多变性,我们既要考虑到公共产品的内在规定性和发展规律所提出的要求,又要将其置于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框架中考察;由于制度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我们不仅要考虑制度变革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制度变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为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结构和效率,我们不仅要考虑供给,还要考虑需求结构的多变性。

2.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界限,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体系

公共产品的内在规定性和发展规律,决定了政府的制度安排在其供给上起着主导性作用。制度的改革、完善与创新是有效供给和结构优化的关键。

(1)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调整现有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在城乡利益关系上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供给原则,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模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公平公正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2)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明确责任范围。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和层次,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农村公共产品,并将所需资金纳入规范的财政预算体系,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科学合理地划分确定其事权和财权,使两者对称统一。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中央政府提供;区域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省级政府提供,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社区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提供。

(3)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规模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保障国家财政每年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制定具体的、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障投入方向以及投入重点,政府财政投入资金一定要专款专用,必须用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上。

(4)引入市场机制,开拓筹资渠道。政府应动员社会资源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并创造有利条件,在政策、税收上给予优惠,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公共事业,引导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以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

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

3.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顺利进行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还必须进行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理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

(1)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乡镇政府要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弱化行政职能,有条件的要逐步推进乡镇自治,从体制上保证基层政府不会挤占挪用公共产品的供给资金。

(2)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上要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效率和农村公共资源的利用率。

(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农民的一切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缺少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土地制度,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建设就会缺乏积极性。此外,作为配套措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推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理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渠道,防止单方突进的制度改革因“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再度陷入历史的怪圈。

4.建立农村基础民主决策机制,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是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强化村民自治。通过村民委员会制度和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意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这种制度性参与对于农民不仅意味着公共产品真实偏好的表达,也是他们实现对于公共支出进行有效监督的需要。

(2)改革基层政府干部的产生办法,真正体现民意。村、乡级干部应真正由本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安排,这样才能由农民自己选举出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对农民负责的干部。此外,还要解决乡镇政府和乡村干部的激励问题。在各种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相应增加乡村干部的利益,使乡村干部和本地区农民形成“利益实体”,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

基础性农产品 篇7

1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

第一, 认识不足。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的生产人员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认为农产品生产工作更应注重具体产量, 农产品的安全性可有可无。这样一来, 就会造成生产人员选择不合适的生产技术等, 造成农产品安全性缺失, 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

第二,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数量, 很多生产人员都会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然可以消除病虫害, 但是农产品的安全性被严重破坏, 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 不重视微生物。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确实存在一些微生物给农产品及人类带来疾病的情况, 所以很多生产人员基于这一点就认为微生物害处较多, 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但是, 很多微生物如果得到合理应用, 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及整体质量, 需要生产人员给予重视。

2 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要想保证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微生物饲料

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应用, 首先表现在微生物饲料方面。我国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饲料的安全性, 造成农产品中兽药残留严重超出规定标准。这样一来, 不仅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还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给我国农产品生产行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在饲料中加入微生物, 保证饲料的安全性。

某农产品生产企业此前被查出农产品兽药超标, 该企业管理者决定从饲料入手进行革新。该企业在研制新型饲料的过程中, 发现微生物及其内部所含的酶类物质不仅可以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 还能有效保证饲料的安全质量。该企业便着手研发微生物饲料, 在饲料中加入了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等多种微生物成分。该企业生产人员发现, 在使用这种新型的微生物饲料之后, 农产品的兽药残留明显下降, 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不仅合理利用了饲料, 还没有对环境造成相应污染。该企业在应用微生物饲料之后, 农产品安全性得以提高, 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保障。

2.2 微生物农药

农产品的生产工作, 是离不开农药的, 生产企业要想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 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在生产及应用的过程中无需人工进行合成, 而是利用益处较多的细菌、真菌等来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害、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微生物农药消除病虫害的能力相对较强, 还能提高农产品自身的抗病害能力, 保证农产品内部活性。此外, 使用微生物农药, 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取代传统的化学农药。

当前, 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工作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总体的使用产量已经达到了10万吨左右, 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等品种也达到了上百种。但是, 微生物农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面积仅为10%左右, 应用总量也仅为传统农药的1/7。因此, 我国应用微生物农药, 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具体应用, 主要是应用冷解磷微生物。含有解磷微生物成分的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生长状态, 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固氮, 将农产品生长环境中的氮素及植物激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固定。含有解磷微生物的微生物肥料可以将农产品生长土壤中的较难溶解的磷元素进行合理分解, 提供给农产品更多的养料, 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质量。

3 结语

要想保证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质量, 生产人员就应当针对当前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 之后根据主要问题选择微生物的应用方式。生产人员可以将微生物用作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饲料、肥料等方面, 还可以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农产品污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理。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确保微生物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技术的深化革新,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但是,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 还无法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质量。因此, 想要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质量, 就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微生物。本文将简要分析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如何合理应用微生物。

关键词:微生物,农产品,安全生产,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金晓芬, 周杨, 雷用东, 周昌艳, 王艳.食用农产品微生物安全及管控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 (02) .

[2]赵炳华, 林伟鹏.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0 (01) .

基础性农产品 篇8

品牌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 品牌之道是做精做强, 农产品品牌亦然。当前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的现状已造成诸多弊端。其一, 同类农产品品牌趋同, 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多数品牌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丰富的品牌内涵, 与品牌建设的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原则背道而驰, 品牌个性无法彰显, 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大打折扣。其二, 农产品品牌多而杂且多为小规模生产者所持有的特点决定了品牌推广总是“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合力, 而落后的宣传理念与单一的传播渠道更加剧了农产品品牌推广在部分平台上不必要的激烈竞争。可见,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拓宽营销思路、整合宣传资源、合力开拓市场迫在眉睫。其三, 农产品品牌鱼龙混杂、名目繁多, 不仅给质监部门彻查假冒伪劣产品、进行质量监察与责任追究带来麻烦, 也给消费者辨识品牌真伪、判断产品质量造成困扰, 进而引发消费者对相关品牌的信任危机, 品牌的美誉度提升与精品化建设便将成为泡影。其四, 同类农产品品牌往往挣扎于内部竞争与消耗之中, 突围而出已非易事, 更遑论创造品牌强势, 将品牌做精、做大、做久, 因而多数品牌经历了从蹒跚起步到昙花一现, 最终销声匿迹的全过程, 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运作与发展已成为品牌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因此“以质争优, 而非以量争胜”应该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首要准则。而为了提高农产品品牌质量, 解决上述诸多难题, 最终实现品牌的个性化包装、多样化推广、精品化建设与持续化发展。笔者认为, 应当借鉴国际农业品牌化的成功实践与国内外工商业领域的集约化经验, 将农产品品牌集聚作为其创新性、持续性发展的“不二法门”。

二、品牌集聚的理论解析与成功案例

1909年,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代表作《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阐明了“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主张, 并提出应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由此成为了工业区位理论与集聚理论的奠基人。

韦伯明确指出:“集聚理论研究工业的地方集中化, 工业在集中化的生产复合体中, 因单位产品的生产更加经济并以一定数量节约而进行生产”, 可见, 集聚理论自创立之初便是基于工业生产和销售经验, 为工业领域的成本节约与资本积累量身定制的。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等诸多派生理论, 则同样首先服务并应用于工业, 品牌集聚亦然。以汽车产业为例, 1908年为从美国汽车行业数百个品牌并存的困局中突围, 别克、奥兹、奥克兰与凯迪拉克四个汽车品牌在威廉姆·杜兰特的带领下完成集聚, 成立了通用汽车公司。此后, 雪佛兰、欧宝、沃克斯豪等9个品牌也由该公司收购、兼并, 加入“通用”, 成为其子品牌。正是这一百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品牌集聚, 才使通用汽车公司获得了如今覆盖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位列全球最大汽车公司的极好成绩, 也使其得以屡次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幸存者。

随着品牌集聚理论的演进、成熟与集聚效应所带来的正能量的不断彰显, 集聚, 特别是品牌集聚, 在凸显产品特色、节约推广成本、推动生产销售的专业化与创新化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越来越得到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认同。而国际舞台上将品牌集聚理论从工业领域拓展至农业领域的创造性实践, 也为国内建设新农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例如, 美国加州30多个不同品种的巴旦木, 在美国农业部下属非盈利性行业协会Almond Board of California (简称ABC) 的领导下, 统一使用“加州Almonds”一个品牌进行全球性的市场推广。目前, ABC成员已覆盖了加州100家左右的巴旦木处理商和6000多个巴旦木种植者家庭农场, ABC协会更是通过诸如强制性入会、管控关键厂商、严格的会费收缴制度等一系列专业化的管理手段, 使美国巴旦木在2010年实现了高达30亿美元的产值。再如, 新西兰“Zespri” (中国名字为佳沛) 奇异果 (我国称猕猴桃) , 依照新西兰的相关法律规定, 任何果农以自己的品牌出口销售均被视作违法, 因而该国政府品牌委员会责令国内种植奇异果的2500家果农在出口产品时必须按照佳沛国际公司的要求, 统一使用Zespri品牌。此举使佳沛公司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奇异果营销公司, 而新西兰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奇异果出口国 (出口量占世界的20%) 。上述案例将在农产品品牌集聚的本土化实践过程中, 对品牌集聚的主体、手段和成效等诸多内容有所启示。

那么, 农业领域的品牌集聚在理论上究竟应当如何阐述呢?笔者查找了国内外大量有关品牌集聚理论的研究成果, 竟未能发现任何对于农产品品牌集聚的明确定义。因此, 参考工业产品品牌集聚理论的表述、分析国内外农产品集群品牌建设的初步探索案例、结合实地考察调研所得成果, 笔者认为可对农产品品牌集聚做出如下定义:农产品品牌集聚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特定经济区域 (有必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 而以农产品种养区域界线为标准进行划分) 为核心;以带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进入市场, 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目的, 创建区域内农产品核心品牌或龙头品牌的经济行为。这一行为的最终目标, 将是打造出以区域、农业产业 (或产品) 名称为标识的, 萃取了集群内部众多品牌内涵与个性的, 具有较高识别度并区别于竞争对手 (其他集群、跨国公司) 的产品或服务的农产品集群品牌。此类品牌形象被素有“竞争战略之父”之称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为“声誉”或“名声”, 并服务于其优势竞争理论 (“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效率, 而且改进激励方式, 创造出信息、专业化程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每个集群总是在持续不断提高某地在特定领域的声誉, 这一行为使得买者转向集聚地的可能性更大”。) , 它可以产生区域经济效应, 进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亦可起到传播信息、创造市场需求、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排斥竞争对手等重要作用, 因而不仅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载体, 某种意义上还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总之, 品牌集聚理论的渐趋成熟、国内外工农业领域品牌集聚的成功实践、对农产品品牌集聚理论的初步探索, 均为中国农产品集群品牌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

三、农产品品牌集聚的现实基础

(一) 政策基础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与支持为农产品品牌集聚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就中央层面看, 笔者比较分析了2004年至2013年的十份中央一号文件, 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均在文件中处于突出位置。具体来看, 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 除2005与2007两年外, 其余5份一号文件均把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4) 、建设农产品产业带 (2006) 、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 (2008) 、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2010) 归于文件的第二章中, 强调其重要地位。2012年的文件则进一步细化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项要求, 在“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中专门提出要“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 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而2013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则在全文开篇便强调, 要在原有的“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基础上,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文件第一章指出, 要“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这是发布涉农一号文件十年以来首次明确强调农产品商标与品牌的重要意义。而此后在文件第三章中对农户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龙头企业地位的突出, 和第四章中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支持, 则更为农业产业集聚、农产品品牌集聚和农产品集群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可以说, 自2004年到2013年, 中央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部署发生了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变化: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品牌化, 从农业经营组织化到农业产业集群化, 这无疑为农产品品牌集聚成为进一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就地方层面看, 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发布的《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推进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纲挈领地点明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办法。2006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品牌发展的若干意见》, 首次提出“恢复发展一批农产品传统品牌, 到2010年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各达10件。”的品牌建设目标。2010年新昌县工商局制定了《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新昌县商标发展五年 (2010-2014) 规划》, 将“新昌小京生”和“大佛龙井”两大优势农产品品牌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同年6月, 新昌县政府转发了以上两份文件, 将商标品牌建设上升为政府行为, 极大地调动了涉农主体的创牌积极性, 为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可见,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指向使农产品品牌集聚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 产业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 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品牌集聚的产业基础, 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数量的增加, 使打造农产品集群品牌的诸多条件得到满足, 农产品品牌集聚因而成为可能。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浙江省各市县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以绍兴地区为例, 诸暨市山下湖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 拥有3000多珍珠养殖户和2000多珍珠加工企业, 养殖面积近20万亩, 珍珠产量已占全球淡水珍珠产量的73%、全国总产量的80%;该市赵家镇一半以上的农户以种植香榧为主要收入来源, 全镇现拥有榧林面积3.5万多亩, 香榧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上, 已成为绍兴地区远近闻名的香榧重镇;新昌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1.3万亩, 茶农6万户, 约有15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收入七分之一强。2011年, 全县茶叶产量5495吨, 产值4.29亿元, 而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创建的新昌“大佛龙井”品牌, 更可谓是全国范围内产业集群基础上茶叶品牌集聚的最初尝试。目前, 大佛龙井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到了浙江省龙井茶的21%和25%。绍兴如此, 浙江省其它县市亦如此:丽水地区云和县的木耳、庆元县的香菇、杭州的临安核桃、嘉兴的安吉竹制品等, 均已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这些契合特定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特定产业集群, 无疑从生产规模、资金供给、技术共享等各个方面给农产品品牌集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条件。

(三) 资本基础

自“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以来, 资金短缺始终是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幸运的是, 随着党和政府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 农业这个“价值洼地”越来越受到工商企业的重视与青睐, 近年来, 投资农业的工商资本逐年增长, 并呈加速趋势, 为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本基础。据统计, 浙江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连续5年均在100亿元以上, 2011年则超过了200亿元, 呈现出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势头。以绍兴市为例, 截至2012年3月, 该市共有“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项目 (企业) 129个, 累计投资40.6亿元, 联接基地64.5万亩, 带动农户25.8万户。2011年, 全市共实施单体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升级项目181个, 其中大多数来自工商企业投资” (资料来源:绍兴日报2012.6.29, 记者秦德胜) 。与此同时, 下表所示由浙江省农业厅提供的一组数据则更说明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已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兴农有机结合起来了。实践证明,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不但是工商资本的一条新出路, 而且可以缓解农业投入不足带来的发展压力, 解决小农经济难以抗御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难题, 并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使农产品品牌集聚在资金充足前提下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表1为浙江省所属四个区县工商业主投资农业领域一览表, 数据由浙江省农业厅提供)

(四) 组织基础

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经纪人组织四大主体的存在, 为农产品品牌集聚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农业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 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并承担代表、沟通、协调、监督、公正、统计、研究、服务八项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 是非政府与非营利性机构。目前, 协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中介者、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勤务员、调研和技术推广的组织者和开展对外交流的联络者, 亦是联结“政产学研资介”六界共同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桥梁与纽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 提供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旨在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据浙江省工商局提供的数据, 截止2012年9月30日,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40720个, 为全省2100万农民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诸多难题, 极大地凸显了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也为农民自主创立并经营农产品品牌搭建了良好平台。

农业企业是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 具有较高的商品率,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 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工商业发展之丰富经验, 浙江率先做出了将商品经济引入农村, 发展农业的大胆尝试, 经过多年探索, 农业企业规模初具, 优势农产品品牌效应渐显。据统计, 2010年, 浙江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70多家, 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13家,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2家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总体评价及对策研究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nyltview/123625.html) 。2011年, 浙江省累计农产品驰名商标27件, 省级著名商标中601件涉农商标, 占总数的21.6%。已有389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11件, 位居全国前列。可见, 农业企业, 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中功不可没。

农产品经纪人是得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资格认证, 通过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佣金的经纪组织和个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产品经纪人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地帮助了农业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确立、经营观念的更新。正因为浙江省近20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存在, 农产品品牌集聚的新理念才有可能迅速进入农产品经营者的视野, 真正在农村得到实践。

综上所述,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式多样, 农业行业协会不断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六方联动, 农产品经纪人则着力拉近各农业组织与市场的距离,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品牌的两大最主要持有者, 势必成为参与农产品品牌集聚的生力军。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也将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与集聚的重要新生力量。

四、余论

在当前农产品品牌“小、多、散”且内耗严重的农产品市场中, 农产品品牌集聚不仅是涉农主体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形成营销合力的绝佳策略, 更是农业“四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器, 其应用的紧迫性和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发布、农业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农产品品牌集聚已经逐渐具备坚实的政策、资金、产业和组织基础, 其可操作性和必然性大大增强。

然而, 笔者在进行农产品品牌集聚理论探析过程中发现, 现有农产品品牌集聚研究成果, 或基于国外农产品品牌集聚先进经验, 或参考国内工商业领域的品牌集聚实践, 未曾真正依托本土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因此, 为了实现浙江省农产品品牌的有效集聚, 不仅要对本地品牌集聚的刺激因素和发展基础展开客观的实证分析, 更要下功夫理清当前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障碍及个中原委, 唯有以此为基础, 方能将理论研究融于实践, 切实提出实现本土农产品品牌集聚的有效对策, 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2002.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3]胡晓云.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中国体征与中国方略[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4][美]理查德·库尔斯.约瑟夫·乌尔.农产品市场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川轩.“坚果“如何卖出30亿[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10-29.

[6]孙小林.浙江强化产业集群“造血”功能[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10-13.

[7]Henry W.Kinnucan, Oystein Myr-land.非品牌和品牌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推广[J].Applied Economics, 2008 (4/6) .

基础性农产品 篇9

产品定义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期限按照项目总投资规模和财政资金到位计划

合理确定, 一般不超过20年 (含) 。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一、在贷款用途上, 主要投向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农村水、电、路、气、医疗和教育等公益性项目;

二、在资本金要求上, 根据《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

本金制度的通知》 (国发【1996年】35号) 中关于“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精神, 对资本金未做强制要求;

功能和特色

三、在贷款期限上, 根据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财政投资特点,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最长不超过20年。

上述特征, 符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行的一般规律,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一、客户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二、银行进行调查、审查和审批;

三、签订借款合同;

办理流程四、办理抵制押登记等手续;

五、贷款一次性发放或根据合同约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分次发放;

六、借款人按约定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

七、办理结清贷款手续。

基础性农产品 篇10

1 电子产品仿真技术

电子产品仿真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的过程, 主要就是通过一种现代技术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模型理论及相关信息。人们可以通过仿真技术的应用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 彻底地打破了探索性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束缚, 进而使用仿真技术进行高度模仿事物进行展示。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 可以促使人们可以更清楚、更细致的去认识未知的一些事物。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我国电子产品的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并且应用领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有效的实现了我国电子产品科学研发成本低、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 并且能够有效保障电子产品的质量, 进一步实现了我国电子产品科学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2 仿真技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仿真技术的不断提高, 功能日渐强大, 各种电子产品的设计中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 仿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我国电子产品研发机构的喜爱和信赖。当前有很多非常知名的电子产品公司都在使用仿真技术对电子产品进行设计, 利用仿真技术设计开发制成的、并且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子产品有:自动扫地机器人、自动开盖垃圾桶、自动冲水马桶、防盗报警器、全自动洗衣机等, 这些电子产品已经逐渐的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当中。依据很多的电子产品的设计实践证明, 在设计和开发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利用仿真技术能够非常快速的设计和完成电子线路, 而且还可以利用设计完成的电子线路, 完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和模仿, 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设计和开发电子产品的效率。在设计和开发电子产品的过程中, 其设计非常复杂, 对内容的要求也非常的精细, 如果设计人员不小心就可能会导致整个线路的崩溃, 因此必须要重新开始, 然而, 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减少了设计研发的周期, 并且还有效的减少了电子产品的研发成本。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仿真技术电子产品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智能化。当前很多的电子产品中MUC就是其核心部件和核心机构, 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发展迅速, 正一步一步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

3 仿真技术在应用中的实际作用

3.1 操作简便

仿真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的操作极为简单。仿真技术的操作非常便捷, 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在同一个条件下完成电子线路的仿真和设计的工作。通过仿真技术的编辑和设计对电子产品的线路进行设计, 并且还可以使用预览模式对其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和预览。其实简单地说就是整个设计过程中, 只要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完成, 这样就大大的简化了设计电子产品的过程。

3.2 电子产品的程序设计

利用仿真技术中ISIS编辑区就可以完成电子产品软件程序的编辑工作, 同时可以将所编辑的内容编汇成统一的目标代码, 这一系列的程序操作在仿真技术中都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对于那些出现问题的仿真技术编程软件还可以将其自动的生成错误信息报告, 并且在错误信息报告中也可以根据错误源飞出的范围查找出错误原因。

3.3 仿真和调试

根据以上的操作步骤完成之后, 对电子产品要进行调试的内容进行加载, 首先, 要在仿真技术软件中找出Edit component对话框, 然后, 在这个对话框当中正确输入本次所要调试的目标, 并且在软件中要先设置清楚晶振频率是, 然后点击仿真就可以进行仿真了。例如:在纯水机的仿真技术操作中, 在满水或强冲等情况下可以对纯水机的操作进行模拟, 并且其仿真的效果非常真实。

3.4 电路板设计

在仿真技术中具有较高的布线功能, 可以通过ARES实现对电路板的更改、电线摆放等功能。在仿真技术中, 对电路板的设计非常人性化, 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自动布置和撤销的功能, 还可以依据设计者的思路, 手动操作进行电路板线路的布设。

3.5 制板过程

在完成前期的仿真工作和设计工作之后, 要对设计的电子产品进行PCB的制板工作。

3.6 制作完成

电子产品研发与设计中, 仿真样品制作额按成是最后一步, 将样本安装并成功调试以后就可以用在电子产品的研发当中。只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将样本的按照省却的设计要求进行安装, 然后对接点进行焊接就可以完成制作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 仿真技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非常灵活, 并且可以非常快速的完成电子产品的调试和设计工作, 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过程中实现了快速、高效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使电子产品的设计变得更加的精致和细腻。仿真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有更多的电子产品应用软件被研发出来, 为我国电子产品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的仿真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电子产品当中, 并且应用比较广泛, 仿真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我国电子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对此, 本文就以仿真技术为基础, 对电子产品设计进行研究, 首先阐述了电子产品仿真技术的涵义, 然后探讨了仿真技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最后分析了仿真技术在电子产品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电子产品的设计中利用仿真技术, 这不仅仅减少了设计的时间, 并且还节省了很多设计成本。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志科, 王筱吟, 包海波.工业仿真设计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4, v.27;No.16105:54-58.

[2]李伯虎, 柴旭东, 熊光楞, 朱文海, 全春来, 张和明, 王行仁.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工程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系统仿真学报, 2013, 03:332-337.

基础性农产品 篇11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共产品

根据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整体上是一种公共产品。从广义的范围看,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扫盲教育。狭义的基础教育指九年义务教育,仅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本次调查基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只是狭义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而且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西藏,农村基础教育是作为纯公共产品来供给的,这一做法有力的保证了自治区基础教育的普及。

一、堆龙德庆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西藏和平解放前,堆龙德庆县教育发展及其落后,教育被寺院所控制。寺庙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学习教育的唯一形式。1959年7月,境内东嘎宗桑木平叛生产委员会将其所辖的11个谿卡合办了1所民办小学,首招学生53名,并于7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为堆龙德庆县的第一所小学。1965年,全县有2所公办小学、23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450人。改革开放后,堆龙德庆县的教育事业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到了2000年,全县共有小学53所,其中中心小学7所,完全小学4所。在校生6213人。堆龙德庆县的中学起步于1974年,首招学生186人,学制三年,所开的课程除藏文为自治区新编教材外,其余均为全国统编教材。[1]

目前,堆龙德庆县共有各类学校28所,中学1所,完全小学11所,教学点15个,中心幼儿园1所。现有中小学生5922人,在园幼儿1400多人,专任教师490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带领下,堆龙德庆县民族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于1996年完成“普六”目标,1999年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目标,获得“基础教育先进县”“民族教育先进县”的称号。2002年通过自治区“普九”验收,教育投入近4年连续突破千万,2007年以来,用于奖励资助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资助金达300多万元。

2001年该县财政共投入300万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在校生巩固率达99.2%。并且出台了《堆龙德庆县教育发展“十五”计划》《堆龙德庆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确定了今后教育的奋斗目标。

2004年,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小学规范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绩显著。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6%,在校生巩固率为99.03%;初中生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35%,在校生巩固率为98.88%,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对“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教育工作重点由数量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10年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综合各类学校32所。其中:普通中学(含职业中学)1所,中心完小12所,教学点18个。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6%,初中入学率达到99.7%以上。教育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在校学生达到654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162人,中学在校生2380人.教职工人数达到47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32人,中学专任教师147人,学历合格率均为100%,一支政治素质高、品德修养好,业务技能精、学术氛围浓的教育教学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综上,堆龙德庆县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学生的入学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反映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稳步推进,且取得较大成果。这是值得庆贺的,但是我们也该认识到,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二、堆龙德庆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地方财政自己能力弱,基础教育经费欠缺。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税费改革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减少,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其余的都要靠县乡政府自己解决,加重了地区财政负担,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质量也面临着滑坡。近年来,堆龙德庆县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每年的入学率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要维持长期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教育经费的限制,仍然会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得不到补助,得不到学习的机会。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数量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这样就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进而也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学生只能学习到基础的文化课,而对于德智体方面就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成本较高。该地人口数量少,且分散居住,学校的服务半径要求较大,给当地基础教育的布点办校带来了一定困难,形成了学校规模普遍较小且分散分布,影响投资效益的不良局面。另外,艰苦的自然环境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到达学校路途上花费的时间,也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三、改善堆龙德庆县农村基础教育供给的主要对策

第一,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中心校改扩建任务,继续完成剩余教学点合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基地建设。

第二,严格控制在校学生的流失现象。在保持较高的入学率的同时,应该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控制在校学生的流失现象,严格批准学生退学或结业的审批程序。

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内地或各师范院校进修,定期检查考核,对达不到一定学历的老师坚决辞退。

第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保证入学率的同时,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除了蔵汉双语教育的教学外,还应该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以校园局域网、多媒体网络教室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要。

参考文献:

[1]堆龙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堆龙德庆县志[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8月.

作者简介:赵艳华,女,山西吕梁人,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近现代经济史。

基础性农产品 篇12

目前, 我国的农副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 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同时, 农副产品物流的非均衡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性[1], 导致农副产品物流成本很高。为了降低农副产品的物流成本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的要求, 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迫在眉睫。此外, 发展冷链物流对于改变我国食品流通的落后面貌, 更新消费者饮食观念, 顺应食品发展的安全化、方便化、功能化的变革趋势十分必要[2]。2010年7月2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 为我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省努力应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物流[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为了促进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 本文主要从农副产品冷链运输系统的建设和农副产品冷库的建设两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

1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运输系统的建设

在建设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系统时,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两圈一带”发展战略,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湖北省农副产品的分布有着很明显的地理区位依赖性, 同时冷链物流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构建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系统, 应注重统筹兼顾, 合理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 湖北省高速公路、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实现了快速发展。考虑到农副产品冷链运输对运输设备的特殊要求, 湖北省应大力发展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 逐步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 形成多式联运体系, 并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顺滑。

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输通道主要连接全省各冷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农副产品批发地, 满足时效性和经济性运输的需求。通过统一配送, 提高车辆的满载率,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减少交通拥堵。

目前, 湖北省内冷链物流网络总体上有三个主要层次:生产、集散和销售 (如图1所示) 。农副产品物流流通渠道较为复杂, 如农副产品的本地销售, 超市采购人员的产地采购等。综合考虑到实际情况, 短途运输集中和生鲜农产品的集中配送的运输距离相对较短, 一般不采用冷藏冷冻运输;散户的蔬菜水果等一般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剩余的农产品在本地集贸市场销售, 运输作业简单, 一般也不采取冷藏运输, 批量种植养殖户一般大量种植品类较为单一的应季蔬菜, 蔬菜和养殖的鲜活水产品一般主要直接供给本地批发市场, 一般不采取冷藏运输, 部分需要初级加工的产品送往加工企业, 实现冷藏加工或冷藏, 其余部分供给本地集贸市场;湖北省各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销售范围最广, 除了面向部分供给本地批发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商外, 大部分通过长途运往异地批发市场进一步集散, 因此, 湖北省各地的批发市场是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流通通道的端点。

因此, 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运输系统的建设要以各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起点。在湖北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总体布局中, 湖北省按照武汉、荆州 (宜昌) 、襄阳3大幅射圈构架, 以4个层次进行布局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旨在形成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区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城市集贸市场群——专业农副产品市场和特色产业基地 (园区) 为支撑的现代农副产品服务流通体系 (如图2所示) [4]。

在以武汉为中心, 结合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地形成了“武汉半小时经济圈”, 构建的武汉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圈中, 农副产品冷链运输通道应依托湖北省交通“十二五”规划中的“两圈”建设 (图) , 两圈是指武汉市高速公路外环和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外环。与周边省市相比, 我省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优势。为了提高农副产品冷链运输的速度, 农副产品的冷链运输可以依托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实现区港 (空) 联动、加快发展临空临港冷链物流。通过建立天河空港、阳逻港、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有机连接, 将保税物流中心作为空港的保税区域, 实现农副产品资源整合和集成, 促进产品在“境内外”快速流动。

图片来源:湖北省规划局资料图片

在整合宜昌、荆门、恩施等地的资源形成了鄂西南经济圈, 构建的荆州 (宜昌) 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圈承担了该体系可承担辐射圈内80%以上农产品的流通。在与武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圈进行交易时, 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通道要根据图3中的横四黄梅至利川的交通路线建设。在合理利用十堰、随州、神农架林区等地的特色资源构建了襄阳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圈, 承担了鄂西北农副产品批发辐射圈内90%以上农副产品的流通。在其与武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圈的农副产品冷链运输通道要以图3中的横一麻城至竹溪;横二麻城至巴东;横三英山到郧西建设。与荆州 (宜昌)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圈之间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通道要根据图3中纵四襄樊至公安、纵五郧县至宜昌建设。

图片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资料图片

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通道有助于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在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运输系统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努力解决这些运输困难, 促进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输通道建设:

①减免过路费。据企业反映, 湖北过路过桥、高速通行费占总运输成本的15%~35%, 有的甚至超过50%。应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车辆在各收费站给予免费或优惠通行的待遇。

②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冷链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绿色通行证不足、办理手续繁琐的问题, 对重点物流企业和试点企业应优先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 同时, 在数量上也要给予照顾。

③放宽农副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限制。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各大中城市要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向超市、销售点配送的车辆放宽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 实现方便高效的物流配送。

④免除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营业税。目前物流企业运输业务营业税税率为3%, 仓储业务营业税税率为5%。即便统一按3%征税, 仍然偏高, 对农副产品物流应减免营业税[5]。

2湖北省农副产品冷库建设

冷库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 是冷链物流仓储地, 是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库是具有冷冻和物流双重性质的设施, 冷库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湖北省农副产品冷库建设主要包括冷库的规划布点和库址选择。冷库规划布点和库址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冷库利用率、建设方针和经济效益。冷库布点的基本原则是大中小结合;合理流向, 就近调拨;产销结合, 以产为主;新扩建结合, 以扩建为主, 合理分散, 相对集中[6]。

目前, 湖北省除武汉、襄樊、宜昌等大中城市建有冷库外, 其他各市、区均没有大型冷库, 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供给资源仍然相当缺乏, 仅“高温冷库”一项的需求缺口就高达5万吨[7], 湖北省应加大冷库建设投入。此外, 在冷库建设中, 一般都重视肉类低温冷库的建设, 忽视果蔬保温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 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 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建设。湖北省应立足于湖北省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的冷库需求状况, 平衡建设各类型冷库。

根据冷库布点的基本原则, 湖北省应在冷库枢纽地 (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荆门市、黄石市) 和有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地区以建设大型冷库为主、在区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城市建设大中型冷库, 在有城市集贸市场群的城市建设中型冷库、在有专业农副产品市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城市建设中小型冷库。同时, 根据经营性冷库和产地加工生产型冷库平衡建设的需要, 湖北省可以鼓励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选择高附加值蔬菜、水果和农副产品, 在产地建设低温保鲜库, 从生产源头开始发展冷链物流;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销地批发市场在销区建设低温保鲜库, 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无缝对接[8]。从产地发展冷链物流, 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无缝对接更有助于农副产品安全的检查和监督。

除了冷库的规划布点之外, 建库地址的选择也很重要, 库址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大小和使用效果。目前, 冷冻品的货主在选择冷库时主要是从冷库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平和收费水平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9]。在冷库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准和收费标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冷库的区域位置影响了进出冷库的运输费用, 它成为冷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力要素。因此, 冷库选址时必须反复比较、择优定址, 不能草率行事。

选择冷库地址时, 要先确定冷库的区域位置, 然后才能在这个区域中选择一个冷库的合适位置。区域位置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在选择库址时, 我们首先要保证冷库建设地要有充足的水源、电源、良好的区域环境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其次,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吸引更多的客户, 库址选择应遵循最小距离原则和最大辐射原则。

3结束语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健康快速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本文仅从宏观层面对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通道的建设和冷库建设作出建议, 具体细节本文未做太多描述。国家颁布的各项鼓励推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省应抓住机会将逐步引导我省冷链物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李炜.我国农副产品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科技, 2006, (03) .

[2]汪子琳.冷链物流面临四大问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 (07) .

[3]管翚.农产品物流冷链运输系统可行性分析[J].时代经贸, 2007, (8) :24-25.

[4]湖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体布局.

[5]刘建清, 王雪坤, 刘波.发展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思考和建议[C].中国商贸.2009, (04X) :173-174.

[6]华欣泉, 石合欣.冷库建设方案的选择[J].冷藏技术, 1981, (03) .

[7]刘明菲, 赵静静, 陶君成.基于市场导向的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构建[J].交通企业管理, 2011, (01) .

[8]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一篇:创业环境的改善下一篇:小批量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