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解决(精选11篇)
引导解决 篇1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够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够形成学习、解决问题、感悟进而更加积极地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只是灵活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技能而已,但是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则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而创造性的想象则彰显着真正的进步。比如在复习百分数的时候,我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在学校进行的绘画比赛中,参赛作品145幅,一等奖15幅,二等奖占15%,三等奖比二等奖多百分之35%。那么能设计出哪些可以用百分数来解决的问题?并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最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一等奖的作品占据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几?二等奖的作品有多少?三等奖又有多少?三等奖的作品比二等奖作品多多少幅?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总计多少幅?获奖的比没有获奖的作品多百分之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充分结合问题情境,对所知道的条件进行整合,经过积极思考,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所谓思起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孩子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的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形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习惯能够让人受益终身。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忘却,但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却能够伴随孩子一生,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多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帮助孩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例如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鱼池,如果一组对边增加8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进行认真的审题,一组对边增加8米,这个8米增加在长的一边面积增加多少?增加在宽的一边面积增加多少?不同的增加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不少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得出增加在长的一边则(20+8)×15-20×15=120平方米;增加在宽的一边则20×(15+8)-20×15=160平方米。之所以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性的生活思维习惯,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的能力。
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形题,比如:某地2012年五月的降水量是75毫米,五月的降水量比四月多15毫米,六月的降水量是四月和五月降水量总和的两倍。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画出折线统计图。在解决这类图文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读题,学生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更多的成功,对于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孩子的终身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的意志
古人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意志,比如让孩子有耐心,有坚强的毅力。在平时的练习中有这么一道数学题:一个等腰三角形,腰和底的长度比都是整厘米数,两者之和是30厘米,腰和底,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至多是多少厘米?孩子们在完成这个问题的时候,正确率不高。经过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也知道要完成这道题需要用列图表的方法进行解决,不过很少有孩子这样去做,因为他们嫌麻烦。而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遵循三角形的两条边大于第三条边的基础上运用列举的方法,逐一有顺序地列举出来。比如腰是11厘米,底是19厘米,周长就是41厘米;腰是12厘米,底是18厘米,周长就是42厘米;腰是13厘米,底是17厘米,周长就是43厘米……腰是29厘米,底是1厘米,,周长就是59厘米。经过如此详尽的列举,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孩子们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在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列举的情形很多,所以孩子们必须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解题的思路正确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可以正确的解决此类问题。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从而提升孩子的意志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从而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以及引导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数学教学,许多时候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习惯,并通过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紧张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习惯,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红星.转换视角,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23期
[2]陈刚.深度体验完整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23期
引导解决 篇2
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对抗式解码‛是指受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他们对信息本身进行批判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传统媒体里,媒体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少数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来自大众的声音很少或者是被‚筛选‛过的。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中拥有了足够的自由度,不但接受信息资源,还可以传播并参与创造信息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降低了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大众可随意浏览海量信息,即时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各种事件的观点。正如公共知识分子宋石男称新媒体使受众从‚大教堂‛走到了‚大菜场‛。新的传播环境下兼容各种观点和态度,网络平台成了各种言论的集散地。公众通过微博、新闻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在监督公权部门的同时,网络平台成了部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一些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发一些没有价值甚至低俗的言论,在没有经过思考就对某条新闻或话题进行热议和声讨,甚至发泄心中的不满。这对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扭曲事实真相:草根阶层‚仇富‛‚仇官‛心理 2012年4月11日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南加大校园附近的雷蒙德街遭遇枪击身亡。国内一些网友在当天迅速对该新闻回应,本应该对遇难同胞表示同情和惋惜,只因被贴上了‚宝马‛、‚留学生‛这些标签,受到了一些网友冷漠的嘲讽甚至挖苦。‚命丧宝马内,无须证明了不是官贵家的就是富二代,死了死吧。‛(腾讯牡丹江市网友无彧)另外,跟帖中支持该观点的3150条,而反对的为0条。‚留美、宝马车、一男一女,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好事’啊!‛(腾讯网友呆子)‚人生,还是低调点好,中国有句古话,叫乐极生悲,现在的有钱、有权人太狂妄了,死了也没人同情,希望活着的人,要以此为戒,不要再狂了。‛(腾讯网友寒江钓叟)[1]一个留学生在论坛上痛心地说:‚我是爱国的,可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回国后,国人还会当我是同胞吗?‛贫富差距拉大使得一些人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使得社会上的‚仇富‛‚仇官‛心态日益显现。再加上一切向钱看的强烈的物欲让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人与人之间缺少最起码的相互关爱、彼此温暖,精神无所归依,甚至没有羞耻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麻木与丑恶现象大行其道。互联网除了具有及时、互动、全球化等特点外,还具有匿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网民在自由发表观点时的后顾之忧,一些草根阶层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甚至发泄情绪。‚草根‛的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后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内涵。现在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这里的草根偏向第一层含义。这种特有现象反映了国内大量草根阶层对政治或经济领域内主流群体的‚对抗立场‛。一旦带上非理性情绪,话语权就有可能被其使用过当,变成了无价值的叫嚣甚至蛮横无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学派所关注的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如剃光头、开飞车、嬉皮士风格等)在青少年中间被推崇,柯恩认为这种现象源于‚传统工人阶级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2]。这和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现状很相似,草根阶层普遍存在‚仇官‛、‚仇富‛心理。
二、公众的愤怒与无奈:传媒引导着公众认知 据报道,3月23日16时30分左右,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水果刀,疯狂砍向医务人员和实习医生,造成一名实习医生伤势严重不幸死亡,另三名医务人员重伤。死者为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事发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当晚,腾讯网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3]面对这样的悲剧,网民真的‚幸灾乐祸‛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和媒体的报道倾向及舆论引导有很大关系。
引导解决 篇3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强调“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教育界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形式不一,但是其共同点在于教学目的明确,都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关键词策略;方法;引导
一、加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意识基于问题,隐于现实或情境之中。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也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数学思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条件。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运用现实的或摸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为提出和解决问题所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一个活动的框架长方形,告诉学生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你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有同学说:“它的面积不变,还是12平方厘米”,有同学说:“它的面积变了,比12平方厘米大”,有同学说:“它的面积变了,比12平方厘米小”,……。我追问:究竟“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同学们的问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让学生进行科学思考、提出数学问题:(1)要比较图形,必须知道图形面积;(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计算(学过了),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应该怎样求?(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怎么办?等等,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二、习得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是有效“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为此人们通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识别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等蕴涵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与方法、经验加以解决。数学问题解决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中“求平均数”。先请学生说出在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例如:谁收集得最多?谁收集得最少?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为什么?经过大家的分析,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明确了学习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有效的措施,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已经获得共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就像“技能、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正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习得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是有效“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
三、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深化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从中习得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技能和策略,为后继学习做准备。有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常常不是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而是对于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的非有效的应用。为此,我认为积极评价,强化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反思意识,是学生深化数学问题解决的必不可少一环。因为积极评价、自我反思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也会让未成功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在开始解决问题前,你确实理解了问题了吗?”“可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供选择?”“需要制定一个计划吗?”“这个计划可行吗?或者,我们该重新考虑计划?”“这个问题的解答合理吗?”“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对“问题解决”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
引导解决 篇4
一、创设适宜的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包含有数学问题游戏情境的要求是:其一, 游戏之间具有买卖关系。游戏中的买卖关系, 不仅增添了幼儿同伴互动的机会, 并且为幼儿提出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交流彼此的数学思维提供了平台。 其二, 游戏的角色任务中蕴含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如收银员需要统计顾客的消费, 收款和找钱;销售员需要帮顾客挑选适合的产品, 包括大小、颜色、数量, 等等; 理货员需要分类整理和摆放货品, 便于顾客寻找;顾客则要提出自己的消费要求和付费。游戏中幼儿在完成角色任务时必须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分类、排序、测量和计算。其三, 游戏材料必须是数学问题情境的承载物, 使一个个富含数学的问题油然而生。
二、提出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游戏初期, 幼儿自发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情形并不多见, 因为他们尚不能将已有的数学经验与现实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 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扮演顾客向幼儿扮演的角色提出含有数学内容的消费要求, 如顾客来到了“小甜心奶茶吧”, 点了一杯珍珠奶茶。服务员随意取了一大把珍珠放到了杯子里, 顾客说自己不能吃太多的珍珠, 只需要10颗就够了, 服务员就必须只放10颗珍珠来满足顾客的要求。此时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 也引发了服务员的思考, 原来有些顾客对珍珠的数量还有要求, 以后他会主动询问顾客的要求, 而当自己成为顾客时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 幼儿就学会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三、关注幼儿的解题思路
引导幼儿尝试讲述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和解决的方法, 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化, 这是极为重要的。当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数学问题时, 不要只满足于幼儿做得对与错, 而要更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譬如, 教师扮演顾客拿了10块钱到蛋糕房买了一个6块钱的蛋糕和一个5块钱的蛋糕, 收银员说:“钱不够, 还差1块钱。”这时顾客可有意反问: “怎么不够啊, 你算给我看! ”收银员说:“5加5是10嘛, 6比5多1, 要11块哎。”
四、分享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同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游戏交流分享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交流和讨论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如顾客带的钱不够了怎么解决, 怎样根据顾客拥有的钱数, 向他推荐合适的消费项目等。也可以邀请幼儿介绍自己在游戏中是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 如有的幼儿将自己的理发工具分门别类地摆放; 有的幼儿将电器按大小排列, 还贴上了相应的价格标签;有的幼儿能够按照顾客要求做出一个正方体的电视机……这些做法的交流可以扩展幼儿数学思维的空间。
在采取上述策略时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 尊重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以尊重幼儿的游戏为前提, 不能为了数学教育而影响幼儿的游戏, 将角色游戏变成幼儿数学学习的练兵场。 (2) 适时放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好“指导”与“放手”之间的关系, 在保证幼儿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 有充分的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 (3) 注重应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而不是知识的新授和再教育。
引导解决 篇5
[关键词]画图;问题;策略
画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图”的直观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还能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同时,画图又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可把复杂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提炼并直观表达。因此,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一、再现实际情境,激发画图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自主地调动全部感官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中。画图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其作用和魅力,才能产生内在的画图需要,也才想要用画图来帮助自己发现、分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中有道例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在课前先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相遇”意思。出示例题图,如果让学生画图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有难度的。教师可改变教学流程,变学为玩,先让两个学生模拟相遇情境,让其他人画出两人所在位置,再画出一分钟后两人所在位置……尽管学生所画图达不到规范要求,但学生在模拟游戏中画图,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兴趣。接着在不规范的图上调整、修补,形成规范的线段图。一副简单线条组成的线段图,能把时间和空间有效结合,使课堂情境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二、展示个性思维,理解画图内涵
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比较严谨,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薄弱,很多学生读不懂题意,更有学生不愿读题,甚至懒得读题。这时就需要借助“图”,让“图”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用画图不仅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还能直观反映出数量关系。
如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小明在计算一道乘数末尾有一个0的乘法运算时,忘记在积的末尾添上0,结果比正确的积少了6300,你知道正确的积是多少吗?”做此题时,有的学生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分析,有的学生会用示意图来帮助解题。75%的学生则用算式来猜想与计算,有20%的学生不会做。确实,纯文字的题目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当他们不能理解时该如何处理呢?是否想到画张图帮助理解呢?画图,并不一定要规范的线段图,哪怕图不规范可对自己的理解有用,又或者是其他形式、个性的示意图,只要能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图,都是好的画图策略。
三、利用数形结合,感悟画图价值
画图可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纷繁复杂的数量之间,除去非本质属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抓住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让数量基于图形展示出来。实际上,根据对题目的分析画出图、根据图联系运算的意义、运用图来直观表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等,这些都必然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因此,画图还可促进学生反思、交流和验证等。通过经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回望过程,可感悟到画图的作用,螺旋上升式地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引导解决 篇6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会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及方法,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让学生自读文本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创造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边动脑边动手,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在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加以解决。如教学“倍数与约数的意义”,指导学生初读时先让学生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约数与倍数的意义),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倍数和约数的关系?倍数和约数能单独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解读中提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二、问题解决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例题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思维故障进行疏导,强化学生的认识。如教学“通分”时,比较3/4与5/6大小,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简便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抽象出通分的概念。这样,既让学生解决了通分这个新问题,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了疑问,学生便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全神贯注地学习。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中疑、疑中学。如教学“倒数”时,一个学生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里,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这时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明确:因为0与任何一个数相乘的积总是0,所以0没有倒数。
三、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问题解决教学正是依照这一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老师先让学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3/4、3/22、7/25、7/45、9/40、9/70等分数化成小数,老师板书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几个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有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数的分子,还是在分数的分母?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老师在其中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学生把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探究、比较,然后得出:一个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随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判断几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出示5/35与7/35给学生判断。当学生判断后,再用计算器验证,发现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35却能,这是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发现并总结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样,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讨论、思考、比较、归纳,发现了分数化小数的规律,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小学生理解时较困难。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因此,教学时教师尽量给予学生较多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成功和失败,解决问题,寻找结论。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学生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较难理解。于是,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装有红色液体的杯子里投入石块,由于石块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验,对体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而解决什么叫作体积这个抽象概念。
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组合作互动可以促进学习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课堂引进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如教学“乘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积大于(或小于)被乘数”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亲自演算验证,学生会发现并归纳出:当乘数大于1时,乘得的积大于被乘数,当乘数小于1,乘得积小于被乘数(被乘数不等于0)。
引导解决 篇7
列表法就是一种非常强调有序思考的解题方法.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一、在“派车运煤”例题中感知列表法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模糊、表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 欠缺一定的顺序. 所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派车运煤”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冊33 页例9:“用两辆车运煤, 一辆车载2 吨, 另一辆载3 吨. 如果每次每辆都装满, 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 吨煤? ”我就通过以下两个环节让学生尝试有序列表解决问题:
(一) 分组合作, 产生要 “有序”的需求
出示例题, 通过师生阅读与理解, 找到条件、问题, 并进行分析, 共同制作表格接着4 人小组合作, 列表法以前是奥数的范畴, 学生个人并不容易理解, 需要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结果有以下情况出现:
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在一、二年级有所接触, 但真正列表解决问题还是第一次, 所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 他们会出现以上重复、多余、多次列举和遗漏的现象. 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无序的. 于是我让他们通过展示、比较寻找快速解决问题的“窍门”, 于是就产生了列举要“有序”的需求.
生1:
生2:
(二) 掌握策略, 有序列举
我让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定位, 哪个位置最关键?“万事开头难”, 关键位置定好了, 其他的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定数, 先填哪个最好? 要“有序”列举, 不是0, 1, 2, 3, 4 就是4, 3, 2, 1, 0 了. 学生们很快就完成第二列的填数. 接着分析完成表格如下:
派车方案1 是先考虑全部用2 吨的车去装8 吨煤, 正好运4 次, 接着依次分析, 完成派出方案2, 3, 4, 5, 有序的表格就自然生成了.
最后归纳策略:
(1) 定位:第2列第一个位置.
(2) 定数:第2列的数.
(3) 分析完成表格.
通过这样的“窍门”, 引导同学们进行有序思考, 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 经历列表法一一列举的过程,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达到快速填表,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俗话说得好,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二、在“同类问题”中应用列表法
学生通过以上环节初步感知了列表法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租车、租船、付款”等同类问题, 都可以用列表法解决.
如“付款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3 页做一做“小明有5 元和2 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 张. 如果要买一个30 元的书包, 他可以怎样付钱? ”学生解答如下:
生1:
生2:反之第2 列就从4、5、6 张, 第3 列5、3、0 张, 也能找到答案.
又如“租船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5 页第7 题“ (1) 小船限坐4 人, 大船限坐6 人. 我们一共28 人, 如果每条船都坐满, 可以怎样租船? ” 学生通过列表法也能找到答案 (在后面的表格) .
从学生的答题过程可以看出, 在碰到“租车、租船、付款”等同类问题都懂得使用以上的策略, 先定位, 再定数, 最后分析完成表格顺利解决问题. 并从中深刻感受列表法的特点和价值, 明白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三、在“解决问题”中推广列表法
学生从感知列表法到应用列表法, 基本上具备了有序思考的能力. 但这还不够, 还需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去列表分析, 加深对解题策略的认识, 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如“租船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5 页第7 题“ (2) 小船限坐4 人, 大船限坐6 人. 我们一共28 人, 如果租一条大船10 元, 租一条小船8 元, 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 ”学生1 解答如下:
答:租船方案1、4、7 都可以坐满, 方案7 最省钱.
学生2: 反之第2 列就从0, 1, 2, 3, 4, 5, 6, 7 条, 第3 列5, 4, 4, 3, 2, 2, 1, 0 条, 也能找到租船方案和省钱方案.
通过学生列表分析, 会发现:从省钱的角度来看, 只有学生1 的方案7 或者学生2 的方案2 是最省钱的. 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小船的数量和费用之间的关系, 全部坐小船, 平均每人要2 元 (56 ÷ 28 = 2) , 全部坐大船平均每人不到2 元 (48 ÷ 28 = 1……20) , 既租大船又租小船的, 平均每人的价钱在1 到2 元之间, 因此租大船越多越省钱. 让学生充分感知“优化”的数学思想.
可见, 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列表法———应用列表法———推广列表法, 层层推进, 经历有序思考的全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可塑性是非常强大的: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以致用.
摘要:“解决问题”从狭义角度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序思考就是办任何事情, 有一定的方法, 从方法到操作, 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有一定的顺序与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列表法就是一种非常强调有序思考的解题方法.本文通过阐述感知列表法——应用列表法——推广列表法, 层层推进, 让学生经历有序思考的全过程.
引导解决 篇8
但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美国教育家杜威将思维的方法概括为五个要素,即: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本身能引起学生爱好的连续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里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思维的刺激;第三,他要拥有信息并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有责任一步步地展开他所想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化学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就认识现象、认识规律、认识方法来说,学生的认识与科学认识具有一致性,即都要经过以下基本过程,即:形成化学问题→获得化学事实→分析化学事实→解决化学问题→应用。在化学教学的基本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按思维的要素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形成化学问题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教学要求直接提出问题。这时,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做这样的思考:老师在说什么?如果学生能注意到老师在说什么,表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已经能引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在介绍盐的水解原理时,我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家里蒸馒头时一般都需要放什么?同学们马上都会回答:放碱。接着我问道:碱的分子式怎么写?大家很快写出来了。接下来我又问道:它应该属于盐类,可我们平时为什么要称它为碱呢?这时,学生开始感觉有些迷惑,并且急于想知道答案,他们的好奇心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顺势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一盐的水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除此之外,也可以由老师做实验,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经过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应给学生发表的机会,由学生发表的谈话中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问题。学生受到认识水平、时间、条件等限制,所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马上能解决的,教师必须经加工、筛选形成一个合乎教学要求的化学问题。
二、获得化学事实
形成了化学问题后,进而就要通过化学问题获得化学事实。针对不同的化学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获得化学事实的途径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通过观察实验,帮助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化学事实;一种是通过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一种是以语言、符号向学生提供语言直观的认识材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三种途径也常常结合起来使用,而且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获得化学事实,都有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理性思维的渗透。因此,这一阶段要求教师针对所提出的化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即要创设合适的获得化学事实的情境,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好准备。如在盐类水解问题形成后,我们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用pH试纸检验三氯化铁、NaAc、NaCl三种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现实情境,使学生经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了虽然同为盐类,但酸碱性却各不相同的这样一个化学事实。
三、分析化学事实
学生仅仅获得感性材料,学习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是不能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目的的,必须对获得的化学事实进行分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的事实两者比较中得出。”(《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78页)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处理(表格化、方程式化和线图化等)、逻辑思维方法、模型方法、假说等科学方法,使问题简单化、抽象化,即排除非本质和偶然的或表面的联系,而得出初步的科学结论或假说。我们在获得了三种不同盐的水溶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这样一个化学事实后,通过对三种盐的溶液不同酸碱性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了“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这样一个结论。在此阶段,应避免教师直接解释现成的科学结论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因为缺少了分析研究的过程,虽然学生同样知道结论的内容,但认识不深刻,对能力发展不利。
四、解决化学问题
学生在分析化学事实基础上得出的初步结论或假说,由于是根据极其有限的典型实例得出的,材料贫乏,分析研究是直接的、明显的、简单的,得出结论的过程一般只抓住了事物某些方面的共性而排除了其他许多方面的属性,因而有明显的抽象性。根据辩证逻辑,科学认识必须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过实验或其他方面的验证、论证,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并使学生搞清问题各方面的、整体的、内在的联系,使抽象转化为具体,从而避免学生认识的孤立和僵化,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应用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和迁移。一般有三个水平层次的应用。即低级水平的再现式应用——学生所应用的概念、原理、方法与新学到的概念、原理、方法相同,应用过程中的条件与学习过程中的条件基本相同。较高级水平的变式应用——学生应用的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完成的智力任务或解决的问题与学习过程中相同,但应用过程的条件与学习过程的条件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高级水平的创造性应用一—解决全新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构思、技巧。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能准确把握住这三个层次的应用,恰当地为学生提高提供各层次的应用问题。通过学生练习,真正掌握知识与方法,达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引导解决 篇9
一、激发兴趣,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理念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思想前提, 笔者曾经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 这节课是分数除法里面的第三四课时, 也是最关键的一课, 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得出“甲数除以乙数 (零除外) 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而服务的, 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一个亮点。复习内容丰富, 针对性强, 把前面相关知识全部进行了概括, 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复习作用。复习中, 我在黑板左边写复习题, 右边写复习题相对应的计算法则, 按学习内容的时间顺序、层次推进。完整简洁把前几节课所学罗列含概了。复习阶段最后让学生观察计算法则的异同点, 起到了复习小结的作用。
新课例题教学时, 我本想自己作线段图, 但关键时候只画了一条线, 马上停顿下面, 转身指名学生上台站板作图;也就是这样的一停顿、一转身、一提问之间, 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方面如, 复习时老师问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得出了两种答案, ⑴0不能作除数, ⑵0没有倒数。这是学生课堂智慧的体现, 而这种智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是师生之间长期沟通、配合而养成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说明了这点。
事后, 我的体会是:课堂是师生成长的主要场所, 再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课堂上成长起来的, 再优秀的学生也是从课堂上超出去的。所以, 一堂课好坏, 大家都说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说具体些, 就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成长情况。这是关键的, 不容置疑, 毕竟课堂是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教师自身也应该在课堂上得以成长。一堂课下来, 我们付出所应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学生成长了, 还应该考虑自身的成长体现在那里?带着这些想法走进杨福申老师这堂不难看出:学生成长了, 从学生自我推出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练习题的正确率等等方面都可以证明。
二、小组合作, 激活能力
新课标要求,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要求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 即不能填鸭式的将题目的做法, 以及答案和结果一股脑的全部直接告诉学生, 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一步步找到题目的做法, 找到题目的答案。因此课堂上的讨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讨论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 应该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 确保讨论的效果, 达到讨论的目的。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不善于, 或者说不重视研究课堂分组的方法, 简单的以座位的横排和竖排为标准进行分组,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等因素。导致分组搭配不合理, 营销了课堂讨论的效果。作为教师, 应该在综合考虑学生性格、学习能力、相互之间协作性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分组, 确保组与组之间实力相当, 确保分组的合理性。而且在进行分组讨论时, 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三、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商不变规律》磨课中, 执教第一节课时, 为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出示的八道口算计算中, 有两道是这样上下依次出现的:
探索中有位学生提出异议:“这两道题无法知道扩大了多少倍, 所以没有办法知道是不是符合刚才研究到的规律。”黄老师自信的微笑到:“真的吗?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 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 教师继续引导:“请大家取出计算器来算算, 被除数和数学到底是扩大了多少倍, 是不是相同倍?”最终问题迎刃而解。课后交流中, 笔者说:“备课时就发现这两道题之间可能会出现课堂这个情况。”
又比如, 《确定位置一》一课中, 总觉得有些东西好象会卡住整节课, 两节课磨完后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后来在听取小组内评议时, 才慢慢理出头绪, 原来是两节课都在同一个环节出现同样的问题:上完新课后执教者出示学校附近的建筑物的地图及相关坐标 (示标明) , 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新知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各个建筑物的位置。这道练习题是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在教室内快速找出自己在班上的第几组第几个的基础上进行的, 常理而言, 学生应该能够迅速的完成这个练习。但事实表明, 两个班的学生都在这个练习出示后, 卡壳住, 不知道要如何解决问题。后来在执教者的再一次引导下, 才懂得了如何解决问题。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结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并从多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情境教学, 激发兴趣;教学相长, 激活能力;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衷万明,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新课程:教师 (下旬) , 2012年2期
[2]甄慰, 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该关注什么——以“取商近似值”教学为例, [J], 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1年6期
[3]卢英,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 (美术) , 2012年4期
引导解决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多样化;引导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都以知识教育为主,而小学数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加大了对小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的能力教育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且整体以知识性内容灌输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逐渐降低了学习兴趣,问题解决多样化的思想也因此得不到落实和发展。问题解决多样化不仅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教育思想,还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导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多样化的思维和能力,小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注重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实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多样化的关键
1.科学地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为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问题解决的多样化,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科学地提出一些适用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合理调整问题的难度,进而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探讨和解决。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当进行适当地考虑,因为问题的难度设置必须要有问实际的可行性,如果超过了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会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感觉,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如果问题难度太低,对于问题解决多样化能力的提升也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地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并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强,很多课本内容都建立在生活问题的解決上。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与生活的联系,并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实际的生活偏离太大,且没有适当地提升趣味性,学生会认为数学问题十分枯燥乏味,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多样化解决的引导就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教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设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以丰富教学的形式。同时,教师应当将课本的核心知识贯穿于整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享受课堂的趣味性,并迅速汲取数学知识,培育高效的解题思维,逐步形成数学解题的多样化思考方法。比如,在学习基础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教室内的一些物件为引导,作为解题的实例,如粉笔盒内的粉笔,在一个空粉笔盒内,先放进2根粉笔,接着再放入5根,然后问学生:盒子里现在有几根粉笔了?在学生回答以后,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上讲台去数一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迅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想出多种问题的解决思路,有效地培育了学生问题解决多样化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多样化思维引导的方法
1.创新数学教学活动的形式,提升教学活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板块,分别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的问题解决多样化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掌握全面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解题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由于许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于这些图形面积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接龙,分别让学生说出一个对应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或面,如文具盒、书本、橡皮等,不仅可以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巩固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知,简化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形成多样的解题思维。
2.创新数学问题提问的模式,提高学习活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多样化思维的引导培育,主要通过数学问题提问的方式展开,当前阶段,由于问题的提出依旧采用了传统的课堂提问,教学氛围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也十分低,起不到实质的效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实时地对数学问题提问的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使数学提问模式产生新的活力,带动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乐趣。比如,在讲解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一些特别的设计,让每位同学代表一位数字,随机叫起两位同学,并向其他学生提问:他俩相乘的答案是多少?虽然也是乘法口诀提问,但是随机打乱数字后,可以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可玩性,能够激起小学生对于这一部分问题的解题兴趣,促进多样化思维的生成。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要求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须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教师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维,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多样化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运明.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 西南大学,2014.
[2]李金富.彝族农村小学生数学计算思维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引导解决 篇11
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 能够拿起笔来有话可说, 这既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新课标中提到, 教师的教必须和学生的学是一体的,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中学的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真情实感才能文思泉涌
作文要想真实, 没有情感就无从谈起, 中、高考的作文题目都要求:要抒真情, 写实感。要求的多么具体, 就是让学生体现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可是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完成作文, 凑够字数, 编故事, 嫁接情节, 无中生有, 生活中许多感人的细节却熟视无睹。
例如题为《我的母亲》这一篇作文。这篇作文构思起来相对容易, 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只要认真抓住母亲生活中的一两个点滴, 表现出母亲的性格和个性, 就是很好的文章, 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一看, 许多学生都写母亲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或者背着自己去看病, 材料千篇一律, 没有什么新意, 没有写出自己母亲的特点。于是我决定把作文发回去, 认真严肃地治理一回作文中存在的抄袭之风。
光是把作文发回去只是表明了老师的决心, 要想学生把作文写好, 还要在作文的细节上给同学们以指导, 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当时的情境, 这样一来既丰富了作文内容, 又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通过联想, 学生的才思泉涌, 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学校里没有生活费, 母亲冒雨给自己送来, 在教室外边一直站着等到下课, 风雨中萧瑟的身影, 还有的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在路灯下摆摊, 冬天的晚上很晚了也不肯收……佳作不断涌现, 感人至深。
二、引导多角度发散思维是关键
许多老师还有这样的经历, 作文明确以后, 会读一些优秀的范文, 让学生从中学习、欣赏、借鉴。然后, 就会有学生依葫芦画瓢, 照着例文去写, 写和范文相差无几的文章, 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情况的出现, 因为学生平时接触面较窄, 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较差, 难以从生活中获得直接感悟, 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广开思维, 把作文写好。
我在讲解一篇话题为“弧”的作文时, 这篇作文的题目为开放作文, 思路开阔, 但学生想得最多的是彩虹, 然后写出了“不经历风雨, 怎么能见彩虹”的主题, 立意虽然不错, 但走了大路, 这样写的学生很多, 读来就觉得不新鲜了。我开导学生积思广益, 打开思绪大门, 畅想与“弧”有关的物体, 默默奉献的桥, 足球的弧线, 父亲越来越弯的背, 炮弹划出来的痕迹……学生的思绪一下子打开了, 由桥联想到奉献精神, 由足球联想到拼搏和汗水, 由父亲越来越弯的背想到父爱的深沉和生活的艰辛, 由炮弹的痕迹想到了战争与和平……一篇篇有深度、内容、内涵的佳作就如雨后春筝一样。
三、指导课外阅读是积累的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 学生中看课外书籍的风气盛行, 但看的书大多是社会上流行的网游小说, 或者是穿越、玄幻、惊悚一类的小说, 这些小说应该属于速食文化, 对于学生的写作, 成长, 没有积极的意义, 但学生乐在其中, 有的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小手电筒偷偷地看, 宿舍的生活老师发现过几回, 教育也没有什么效果。
我想问题既然是出现了, 要想办法来解决, 我召开一次主题会议, 主题定为:“我们爱看课外书。”并让学生把自己爱看的课外书带来, 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会上, 我和同学们讨论了课外书的好处, 也让同学谈谈看课外书有什么体会, 然后我对同学们看的书进行了总结和归类, 并且也指出了他们看的书对于作文并没有积极意义, 同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我曾经看过的中外名著, 比如《简爱》、《平凡的世界》、《周国平文集》等, 并且告诉孩子, 这些书老师曾经细细地读过, 对老师的人生和成长都有过很大的帮助, 相信也会给大家带来许多的启迪, 希望大家回去认真阅读, 然后我们下一次主题会上交流发言, 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下一次阅读主题班会上, 我和孩子们一起谈《平凡的世界》, 谈孙少平、孙少安这对农民兄弟的命运, 谈周国平的谦虚、平和、睿智。对于思考生活、感悟人生、引领思维、积累素材、写好作文都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四、个性化评语指导激励学生成长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不应该看成是扫尾工作, 马虎应付。画龙贵在点睛, 如果把评语批成点睛之笔, 无疑是作文环节一个完整的句号。好的作文评语不仅能评价作文质量, 更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达成一种交流。然而老师们传统的批改, 并不尽如人意, 程序化, 格式化, 从几点上看作文, 有没有错别字, 语言是否通顺, 详略是否得当, 中心是否明确……一篇作文, 就从这几方面被分解掉了, 因此个性化的评语, 就显得尤其重要, 多写一些针对性强的评语。多指导学生作文, 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让学生感到被肯定, 才能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作文中来, 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 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纵观近几年江苏的中高考, 作文分数和所占比重有增大的趋势。如何写好作文, 走出作文写作的困境,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任重道远, 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丰富情感, 爱上作文, 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