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概念的讨论

2024-10-12

湿地概念的讨论(共4篇)

湿地概念的讨论 篇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现有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 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计划和执行措施。当前湿地污染严重和资源过度浪费是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活污水及油气资源排放和应用不合理进对湿地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湿地污染的情况, 要探讨运用环境影响制度如何对湿地资源予以保护, 以该制度为基础, 对如何完善湿地环境评价制度进行分析。

1 湿地保护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必要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湿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有本质上的差别, 需要结合湿地资源的特点, 对其进行合理化分析。但是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中缺乏必要的湿地资源监督体系, 在湿地保护区设有专门人员对其尽心检测, 但是具体的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湿地资源的特色, 导致湿地监测体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监测体系一致。现有的技术监测大纲中对湿地资源规定的内容较少, 多是森林、草原及农田生态系统等, 无法满足湿地保护要求[1]。

1.2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是完善评价制度的基础, 但是当前公众很难接触到相关渠道, 无法真正参与到其中, 导致参与制度流于形式。湿地资源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资源, 很多公众对该资源的特点了解的少, 在参与过程中无法对其提出在科学合理的解释。如果公众的参与能力无法提升, 湿地资源将会在大众的视野中淡化, 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1.3 湿地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行效果差

现有的环境评价制度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 逐渐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但是其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部分建设项目在实施之前没有经过环境评估, 排出的废弃及杂物不符合排放标准, 对程序化管理制度构成严重的威胁。实施效果差和评价制度有一定的联系, 在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过程中, 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导致实施效果不明显, 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全成为走过场的制度。

2 如何完善现有湿地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针对当前湿地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需要将其作为工作重点, 根据实践要求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 实现对评价制度客观公正的评价。

2.1 明确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方式

湿地保护作为一项专业性工作, 需要根据实践要求, 明确湿地保护影响评价的方式, 不仅仅是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 同时需要采用科学合理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方式, 掌握影响评价制度的因素, 将湿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性考虑, 对可能出现的内部生态功能进行预测。由于不同资源的环境评价制度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从水文因素、生物因素等方面入手, 明确评价方式, 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2]。

2.2 建立完善的现场监察制度

现有的建设项目已经逐渐应用于社会建设中, 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导致实施效果不容乐观,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现场监督制度。通过环境保护相关执行机关对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进行监督管理, 减少约束条件的不利影响, 为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监察工作多以程序化问题为主, 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影响评价制度的因素, 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 增加工作责任感, 在监督监察过程中丰富管理手段, 对工程概况有全面的了解, 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对保护环境起到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2.3 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评价制度是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上生成的,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评价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对湿地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评价方式的制定提供理论性依据[3]。由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需要考虑到其在生态结构中的影响因素, 对旅游行为的开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 如果湿地资源的承受范围比较广, 需要根据实践要求制定完善的执行计划,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保证湿地资源不受到破坏, 要提前做好保护措施, 对湿地资源进行社会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

3 结语

针对湿地保护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根据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尽量完善现有的管理工作, 将其作为管理重点, 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特殊属性, 根据性质差异, 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进而达到完善制度体系的目的。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 湿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大家熟知。在湿地保护中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该内容是现代环境法的基础, 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湿地保护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制约了湿地资源的发展。本文将以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点, 对如何完善现有的环境评价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湿地保护,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付强, 李章宇, 蒋爱丽.湿地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J].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10) :90-93.

[2]毛文永, 王丽芳, 卿晓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10) :80-83.

[3]李艳芳, 王晓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第一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9) :290-294.

有关地基沉降概念与计算的讨论 篇2

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基础设计常用计算软件JCCAD中, 沉降试算的目的是对给定的参数进行合理性校核, 其主要指标是基础的沉降值。对于筏基基础, 程序给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沉降计算值。在桩筏有限元计算中, 板底土反力基床系数的确定与沉降密切相关。合理的沉降量是筏板内力及配筋计算的前提。

目前, 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方法包括:静载试验法、按基础平均沉降sm反算、经验值法 (JCCAD说明书附录二中建议的K值) 。对于常见的筏板基础, 根据已有场地地质资料 (主要是土层压缩模量Es) , 程序计算出的结构平均基床反力系数K。JCCAD在“桩筏有限元计算”中, K值的计算公式为:“K=p/sm”, 其中, p为总面荷载值 (准永久值) , sm为平均沉降。

一般来说, 从基坑开挖到上部加载这一过程的作用下, 建筑物地基变形的过程大致是:地基回弹变形sc—地基再压缩变形s'c-地基变形s。地基的回弹仅限基坑范围, 基坑回弹sc与基坑土自重应力pc呈线性关系, 即:基坑边缘不受基坑开挖影响, 基坑开挖完毕基坑回弹全部完成[3]。基础埋置较浅的建筑, 通常不考虑回弹变形及回弹再压缩变形。当建筑物地下室基础埋置较深时,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3.10条、5.3.11条规定了地基土的回弹变形量和回弹再压缩变形量的计算方法:

JCCAD所采用的是一种实用简化的计算方法。当基坑的回弹再压缩量s'c在回弹量值范围内 (即s'c≤sc) 时, 采用基坑回弹计算公式, 用回弹再压缩模量E'ci代替回弹模量Eci;当基坑的回弹再压缩超出回弹量值范围 (即s'c>sc) 时, 其超出部分Δs按该规范公式 (5.3.5) 计算。此时, 在没有勘察报告及相关地质资料的情况下, 地基土回弹模量及回弹再压缩模量 (见图1) , 可取同一数值, 一般可取土层压缩模量的2~3倍[2]。基础的最终沉降量为:sm=s'c+△s。

下面通过一实际工程, 在s'c>sc的情况采用JCCAD对不考虑回弹再压缩与考虑回弹再压缩两种计算地基沉降的过程进行对比。某工程为地上17层、地下2层的住院楼。地上6层的医技楼裙房与17层住院楼之间未设沉降缝, 连为一体。计算模型中将17层住院楼和与其相邻的一跨6层医技楼切出, 以此分析多高层之间相邻框架柱 (选取某相邻框架柱:17层高层A柱, 6层多层B柱) 的沉降差异。其结构见图2。

17层住院楼与6层医技楼均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 均为地下2层, 基础采用柱下平板式筏型基础, 筏板厚1400mm, 筏板底标高-12.5m, 室外地面标高-0.3m。根据地勘报告输入地基土层的实际压缩模量。土层回弹模量及回弹再压缩模量为相应土层压缩模量的2倍。JCCAD计算结果对比见表1。

通过结果对比可以看出, JCCAD中计算地基沉降时, 是否考虑回弹再压缩, 得出的平均沉降s1、A柱与B柱沉降差sA-sB、板底土反力基床系数K建议值、住院楼某一框架柱下筏板x向板底配筋面积, 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对于平均沉降sm, 是否考虑回弹再压缩, 表面上看, 区别在于随着基坑开挖掉的回弹量sc是否计入最终沉降值;实际上, 考虑回弹再压缩时,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表5.3.5 (见表2) 取为0.2, 而规范对于回弹量计算的经验系数ψc为“无地区经验时可取1.0”。

不考虑回弹再压缩时, sm=ψss'=0.2×49.95=9.99mm;

考虑回弹再压缩时, sm=ψss'+ψcs'2=0.2×49.95+1.0×119.8=129.79mm。可见, 回弹量计算的经验系数ψc的取值对沉降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通过公式K=p/sm计算得到的K值:

不考虑回弹再压缩时, K1=258.842×1000/9.99=25 911k N/m3;

考虑回弹再压缩时, K2=258.842×1000/129.79=1994k N/m3。

显然, 考虑回弹再压缩以后的K与未考虑回弹再压缩的K相比, 明显偏小。由于JCCAD中基础某一点的最终沉降量为该点的最终面荷载除以K, 所以考虑回弹再压缩后, A柱与B柱沉降差SA-SB也会偏大。另外, 住院楼某一框架柱下筏板x向板底配筋面积也会增大不少。

K值只是一个中间量。只有得到K, 计算基础时才能采用弹性梁板模型, 从而得到考虑基础与地基间变形协调的基底反力。并且, K值越大, 代表地基土越坚硬, 基础底反力就会越向墙柱下集中, 而跨中的基底反力会比较小, 那么计算出的基础底板配筋就会越小。K值本来是地基土的一种软硬的天然属性, 在无地区经验时, 对于考虑回弹再压缩的工程, JCCAD通过平均沉降反算得到的K值, 与K的经验数值 (见JCCAD说明书附录C, 基床反力系数K的推荐值, 本文中所述工程地基为一般的粉质黏土, 并进行CFG桩处理) 相差很大, 这直接影响基础底的反力分布、沉降、内力配筋。

由上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如果不考虑回弹再压缩, 对这样的深基坑, 没有考虑回弹量以及回弹再压缩过程, 明显不合理。

2) 考虑回弹再压缩, 因无法得到合理的回弹量计算经验系数, 造成沉降值过大, K值偏小, 导致底板计算配筋偏大。

3) 建议不要过分依赖JCCAD计算的K值, 必要时根据参考值相应修改。同时也可根据经验沉降判断K值的合理性。

4) K值虽然只是一个中间量, 但是, 若K值取得比较合理 (无论是否考虑回弹再压缩) , 则计算得到的沉降、沉降差肯定也是合理的, 同时基底反力、底板配筋也会相对准确。

参考文献

[1]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朱炳寅, 娄宇, 杨琦.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滕军, 赵洋, 刘俊.不同软件计算筏板基础沉降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 31 (5) :34-39.

湿地概念的讨论 篇3

1 健康服务业的相关概念

健康服务业是在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对健康服务业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主流观点认为,健康服务业是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健康产业是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的总和。

1.1 健康产业

陈英耀等[2]提出健康产业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筹资机构和健康保险机构,而且包含提供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等。白书忠等[3]将健康产业概括为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供产、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胡琳琳、刘远立等[4]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兹提出的保健产业的基础上,指出健康产业是一个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是与人的整体健康相关的产业统称。他还将健康产业链分为传统、前端和后端产业,传统产业目的在于治疗疾病、改善健康,前端产业主要指与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持相关的产业,后端产业则重在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和健美。

1.2 健康服务业

邢伟[5]认为健康服务业以提供服务为主,健康制造业则以生产产品为主,两者之和是健康产业。夏杰长等[6]提出,凡是围绕和服务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服务部门均可纳入广义的健康服务业范畴。沈玉良、景瑞琴等[7]认为,健康产业包括和健康相关的制造业及服务业,其中制造业涉及医药、医疗器械制造等行业;服务业则包括医疗卫生、康复疗养等。

从地方政府来看,对于健康服务业的界定也基本涵盖在健康产业之中。例如,《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成办发〔2010〕23 号)[8]提出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包括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等。陈竺[9]早在第五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就指出,要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特别要注意发展面向民生、能大幅拉动内需的服务业。可见,健康服务业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落脚在“服务”二字。离开健康产业领域内其他行业的支撑,健康服务将难以提供;而没有健康服务的巨大需求,健康产业领域内的其他行业也将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10]。近年来,健康服务业与健康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

作为国家首个关于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文件,《意见》首次明确了健康服务业的基本定义,指出了健康服务业的三大核心构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以及五大外延支撑: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

综合来看,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核心是医疗服务[11]。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社会经济发展[12]。前者具有公共属性,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后者属于市场范畴,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要求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13]。

2 健康服务业分类的理论依据

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关于《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以下简称“《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14〕18 号)[14]是目前开展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的主要依据。该《分类》以《意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卫生核算体系(2011)》中对健康服务的定义和方法为基础,明确将健康服务业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三是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四是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前三部分是核心内容,包括以维护和促进人类身体健康状况或预防健康状况恶化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活动;第四部分是与健康服务相关的产业,包括相关健康产品的批发、零售和租赁服务。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肖月等[15]关于健康服务业产值预测分析的思路,提出了建议纳入健康服务业产值测算的三大组成部分(图1)。中心区主要指医疗卫生服务,外围区包括健康管理与促进以及健康保险和保障,边缘(支撑)区主要指药品、器械、保健等相关产业中属于服务业的部分。《意见》笼统地将药品、器械、保健等支撑产业纳入健康服务业范畴,没有明确区分这些产业中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部分。由于健康服务业明确属于第三产业,故在产值归类时,不建议纳入药品、器械等产品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制造业产值,而仅包括产品批发、零售和租赁等后端产业涉及的服务业部分。

对照《分类》,中心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应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卫生(Q83)的全部内容;外围区中健康管理与促进对应的行业分类涉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S91、S9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M73、M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L72)、教育(P82)、新闻和出版业(R85)、社会工作(Q84)、居民服务业(O79)、体育(R88)中与健康服务相关的部分;外围区中健康保险与保障对应的是保险业(J68)和社会保障(S93)中与健康服务相关的部分;边缘(支撑)区对应的是批发业(F51)、零售业(F52)和租赁业(L71)中与健康服务相关的部分[16]。

3 健康服务业产业规模的初步测算:以上海为例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健康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其发展有利于从供给侧推动经济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同时,上海面临着人口亚健康、老龄化、服务需求多样等现实问题,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势在必行。

根据《分类》中健康服务业的目录,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上海相关统计部门依次查得各类别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和总产出(营业收入)。行业代码中标记*的分类,表示该健康服务业类别仅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部分活动,实际选定为健康服务业单位的依据是利用“健康”、“卫生”、“医”、“药”、“保健”等为关键词进行甄别以及人工筛选。营业收入的数据来源于各企业上报的财务报表。

基于上述统计口径和操作步骤,2014 年,上海市共有健康服务业相关单位16 817 家,从业人员44.67万人,同比增长2.3% ;总产出(营业收入)2 156.39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医疗卫生服务机构4 929家,营业收入达1 184.30 亿元,同比增长12.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机构5 514 家,营业收入达341.07 亿元,同比增长11.3% ;健康保险和保障机构25 家,营业收入达6.14 亿元,同比增长11.3% ;其他与健康相关机构6 349 家,营业收入达624.88 亿元,同比增长10.0%(表1)。

经比对发现,纳入健康服务业统计口径的机构数小于市场中实有机构数,因此,产业规模的测算也相应偏低。例如,《上海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上海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 987 家,从业人员20.18 万人,比纳入健康服务业产值测算的机构和人员数多了58 家、0.41 万人。再如,纳入统计的健康保险单位仅为3 家,营业收入3.2 亿元,明显少于同期保监会网站显示的50 家法人保险机构和82.46 亿元的健康险收入。经咨询统计相关人士,其原因在于利用行业代码J6812(健康和意外保险)搜索,查得的单位仅包括专业经营健康险的企业,而不包括人寿、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专营健康险的企业数少、且规模小,总产值也较低。大型保险公司业务广泛,健康险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公司所属的行业代码一般位于上级目录,如J681(人身保险)、J682(财产保险)等,而不在健康服务业目录之中,因此在测算产值时并没有包含这部分企业的贡献。同理,健康教育服务可能未将部分综合性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医学教育纳入。对于统计不足的行业,相关部门建议对这些领域开展实地调查,列明非健康服务目录内的、但实际涉及健康服务的企业名单,再一一查得产值情况。

4 讨论

综合学术界和政策文件的观点,健康服务业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核心是医疗服务。关于产值规模的分析,国家层面虽已出台相关政策依据,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上海为例的健康服务业产值测算显示,2014 年,上海市健康服务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15%,占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4.12%,已基本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在产值结构上有明显差异。

马伟杭[17]指出,美国健康服务业产值结构主要包括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医院医疗服务、专业健康风险管理、医疗商品(含药品和药械等)、长期护理服务和临床检验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其中,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占50.00%,专业健康风险管理占11.00%,医院医疗服务占19.00%,医疗商品(含药品和药械等)占14.00%,长期护理服务占6.00%。相比之下,上海医疗卫生服务占比高约55%。

可见,美国健康服务业的侧重点在于与预防和保健相关的服务,属于前端产业;而上海则重在与疾病诊治相关的医疗服务,属于传统产业。这虽与两地不同医疗服务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差异。一方面,美国经验值得借鉴;另一方面,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中药、中医学,养生之道源远流长,这些都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4]。建议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特色,在预防保健上多下工夫,引导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健康服务业产业结构合理化[17]。

综上,《意见》厘清了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松绑”了领域内各类社会主体,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尽快完善产业规模的测算方法和依据,摸清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适当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扶持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6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得到迅速释放,健康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文章探讨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产业分类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上海实际,测算了健康服务业的产业规模。

湿地概念的讨论 篇4

1.1 概念设计的基本含义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设计引用, 就必须要充分的理解概念设计的基本含义。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中所提到的概念设计, 指的是不经过具体的精确计算, 全面从客户的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 进而完善各个设计环节的一种设计方式。同以往的设计的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概念设计的过程是由粗到精的一个过程, 以往的传统设计则恰好相反。因此, 概念设计的名称也是同其设计核心出发的, 也就是说围绕一个基本的概念进行的设计活动。这种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的尊重人的需要, 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人本理念的体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对于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增加, 现代建设设计中必然会大量的引入概念设计, 以更好的服务于客户的需要, 因为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质量的影响是客观的, 而概念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更加深层次的。

1.2 概念设计的发展历程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一词并不是同建筑设计活动产生之初一同产生的, 而是在后期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逐渐的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建筑概念设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概念。在各种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今天, 现代建筑工程已经实现了较为高效和高质的发展, 所以, 未来的建筑结构设计将更加倾向于理念化的方向, 也就是说更注重建筑的内涵设计。而概念设计就恰好符合了这一发展需求, 不仅可以实现对建筑方案的完善, 还能够推动相关的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展。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的作用

2.1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设计中实行概念设计不仅可以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个设计工作的核心理念,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水平, 更好的为建筑设计服务, 因此, 概念设计对于建设结构设计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概念设计的应用完善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机缺陷

即在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计算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存在较为明显和严重的缺陷, 虽然计算机设计可以实现较为高效率的设计方案的形成, 但是在软件的选择上必要有限,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意和灵感的发挥。也就是说过分的依靠和依赖计算机设计, 不仅会降低整体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还会导致建筑设计师的创造力的下降。因此, 概念设计的引用可以有效的克服这种计算机设计的不足, 可以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的情况下, 设定一个设计的核心, 其他的一切设计活动都是围绕这个需求进行开展的。这样也就能够实现独一无二的设计方案的形成, 特定的设计软件和计算机设计模板是无法满足这种设计需要的, 因此, 设计师就需要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由此也就有效的发挥了概念设计的优势, 克服了计算机设计的弊端。

2.1.2 概念设计能够更加全面的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完美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该掌握全面的设计知识和概念, 才能实现对建筑结构的优质设计。概念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之前没有对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那么其所设计的结构设计必定是不完美的, 不全面的, 因为他不能够充分的考虑进而结合用户的实际需要。目前来看, 概念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案的完善手段, 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因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要克服概念性错误和原则性冲突, 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概念设计的方式来解决的。结构概念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 也是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要应用到的。因为只有结合了概念设计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具有科学性, 才能更真实的反应用户的需求, 更好的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看概念设计全面的优化了建筑结构设计, 使其更加的完美。

由此可见,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克服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 促进其他的设计方案的优化, 更好的发挥建筑结构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2.2 建筑概念设计的应用和落实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并不是一个非常难以落实和应用的设计理念, 而是可以在设计之初根据用户需要实现具体的规划设计方向的理念, 下面笔者将针对紧张概念设计的应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2.2.1 建筑概念设计可以有效的应用于抗震设计中

随着近些年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 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减灾能力有了很大的关注。也就是说, 在实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很多地区和单位都将建筑的抗震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衡量指标。这种情况下, 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当地的地震灾害发生的几率和频率, 对现有的地质形式进行充分的研究, 并对地震的可能产生的形式以及危害做出正确的预测, 然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对该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实现要通过其配筋数量来调整, 也就是说要根据该地区的地震形势, 对配筋数量进行增加以保证建筑物可以在地震灾害时期更好的保护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建筑概念设计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防震和抗震水平。此外, 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的是避免单纯的增加配筋数量导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 因为配筋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设计需要而进行灵活调整的。

2.2.2 概念设计在方案选择中的应用

所谓方案选择, 就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 由方案的形成到正式方案的选择是要经过很多步骤的筛选, 也就是说针对同一个建筑结构, 不同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 甚至是同一个设计团队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而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 就是所谓的方案选择。在方案的选择中, 要将概念设计思想运用其中, 从而保证方案选择的合理性。在基础方案的选择中, 我们应该综合地质条件、结构类型、荷载分布情况、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从而选择出最佳基础方案。在基础设计过程中, 也要用到概念设计思想, 应依据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设计, 倘若没有报告, 要自己调查有关资料, 明确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等, 只有具备足够的信息量才能使设计更准确, 因为建筑设计方案并不是完美的, 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都有其侧重点和不足之处, 如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每一个方案的形成过程也都有其关注的重点, 所以有关部门在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引入概念设计的理念和方式, 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更好的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进行方案的选择, 这样做出的选择必然会使建筑更加具有实用性和用户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结构单元中, 不能够运用其他结构体系。因为, 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之间的规划是有冲突的, 所以在一个结构单元内如果选择不同的建筑结构的组合方式, 不仅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还会导致建筑结构的质量下降, 无法满足应用的预期功能。另外, 在设计中, 应该充分的发挥地基的潜力, 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变形验算。

2.2.3 概念设计在电算分析中的应用

所谓电算分析, 就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有关设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设计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完善, 甚至有的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设计来取代整体设计。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不仅不利于建筑结构设计的独特性的实现, 还会导致一定的设计师才华受到限制和发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也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虽说计算机设计给设计人员减轻了工作负担,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 计算机软件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的软件情况也不相同。因此, 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会出现错误, 倘若使用不同的软件, 其计算结果也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将概念设计应用到电算分析中, 在通过计算机软件得出结果后, 结构设计师要凭借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 来进行电算结果的判断, 从而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所以,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计算机设计的应用和管理, 避免由于计算机设计导致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以及概念设计的无法落实, 而是要从提高现有的设计的电算水平入手, 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人们在选择建筑时, 不仅仅拘泥于建筑的实用性, 还对建筑结构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使得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种情况下, 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 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针对目前的结构设计状况, 我们需要在结构设计中提高创新意识, 使设计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 我们将概念设计应用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 成就了结构概念设计, 它是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创新性, 改变了计算机设计中的不足, 使结构设计方案更加完美, 使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的应用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诸多不足, 还望批评指正。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觉醒,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实用性的层面, 而是注重对概念设计的引用和渗透。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小华.浅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7) .

上一篇:主观心理下一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